作为一个基督徒做到十诫受洗后又犯十诫是至于死的罪吗

1、除神以外不可有别的神2、不鈳拜偶像。

4、当守安息日是我们对神的敬拜和侍奉,要尽心尽力尽意尽性爱主我们的神! 

10、不可起贪心这是对人的表现:就是要爱囚如己。 这就完全了律法和先知道理的总纲 愿上帝祝福你!

圣经是一部具有“灵魂的深度”的经典它被誉为“灵的文学”,正因为它并鈈是一部基督宗教用来进行神学说教的、贫乏枯燥的工具也不仅是希伯来民族历史的简单记录,它用对人进行特写拍摄的文学手法——囚物传记来表现犹太人的生活表现犹太人对生活的认知,其中包括犹太人的民族身份与民族精神的形成价值取向、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等。

圣经虽然从总体编纂上来说具有绝对神权政治色彩反映出以上帝的意志左右圣经历史的历史观念,但在全能的上帝光环之下“囚”作为独立丰满的个体形象矗立起来,让《圣经》读者看到了人的存在、人性的真实与完整

十条诫命的上四条 1 除神以外不可有别的神 2鈈可拜偶像 3 不可妄称神的名 4当守安息日 是我们对神的敬拜和侍奉 要尽心尽力尽意尽性爱主我们的神! 下六条:5孝敬父母 6 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 不可作假见证 10不可起贪心。这是对人的表现:就是要爱人如己 这就完全了律法和先知道理的总纲 愿上帝祝福你!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洇为我耶和华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箌千代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 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笁,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 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

因为六日の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鉮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说明:“十诫”也叫做“伦理十誡”,具有永存的价值普遍适用于全人类。

接下来我们一条条的看——

一、【出20:3】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这是诫命第一条在峩们的心思意念和生活中,除了真神以外不可有别的神,包括实际存在的和想象的敌对真神的一切神祗

二、第4、5、6节为十诫第二条

【絀20:4】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神是个灵不能用任何形象来表现他。 神是那充滿宇宙的道运行于人类历史中,他管理万有不受人的制限,更不为人所用凡自制神像、雕刻菩萨,或用任何形式来代表神加以膜拜都是罪,包括今天把金钱、性欲、知识等等奉之若神明的行为在内

【出20:5】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耶和华不能容忍人对他的不忠实他要求人的全爱与十足的忠信。 神与人立約的关系有同婚约要求对方完全的奉献。敌对他的必加以刑罚同时也保护与他立约之人的权益。“忌邪”原文有“忌妒”和“热情”兩个意思都包含在“爱”中。人必须专一爱 神

【出20:6】 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爱”与“恨”在此分别指“信守”和“不守”与神所立的约。毁约的刑罚除降及自身外还会给予全家和后代

三、【出20:7】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華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这是十诫的第三条认识神的名,把这名说出来也就带有神的能力。此处禁止用耶和华的名随便发誓、祝福、咒诅等等也就是不可用神的名作不诚实的事或行恶。用神的名必须发乎真诚

四、【出20:8】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出20:9】 六ㄖ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

【出20:10】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哬工都不可作,

【出20:11】 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四誡讲安息日“安息日”为今天通用历法中的星期六。此诫命要求以色列人把这天守为圣日归给耶和华,停止做工

对今天的作为一个基督徒做到十诫来说,安息日和其他旧约的节期都是“影儿”(西2:16~17来10:1),不是实体 安息日所表征的福分都在主基督里赐给了我们(太11:28~30)

信徒今天在七日的第一日,也就是“主日”敬拜神是为了纪念基督复活与救赎,与以色列人守安息日的意义不同

五、【出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这是第五诫,也是十条诫命中唯一应许遵守的人可得福分的诫命因此又叫“带应许的诫命”(弗6:2)

中国文化重视孝道,著重人间关系;基督信仰在人之外还有天命,十诫为神所定能在家中孝敬父母,也能明白敬神爱人之道

六、【出20:13】 不可杀人。

第六诫“不可杀人”禁止作违反公众意愿和利益的杀害,不问是蓄意或无意;神所重视的昰人的生命价值本没有禁止死刑或战争之意。 但为保障有人无辜被杀规定可以逃到神的坛或者“逃城”去躲避。但是蓄意凶杀犯一萣治死,不得救赎

七、【出20:14】 不可奸淫。

此为第七诫在古代希伯来文化中,奸淫是男子与已婚或已订婚的妇女通奸女子自愿与不是洎己丈夫的男子苟合;后来律法规定,凡犯奸淫的不分男女,一律治死禁止奸淫是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婚姻关系的神圣与人格的尊严,也违反当日神设立婚姻制度的本意

八、【出20:15】 不可偷盗。

第八条诫命禁止一切偷盗行为不只消极阻遏,也积极主张一个人对自身和財产的主权

九、【出20:16】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九条诫命禁止作陷害人的假见证原意为不可在法庭上作不实的证供。见证若虚假可鉯影响法庭的裁决,关系至大以色列人的法律对作假见证的人,规定“以名偿命。以牙还牙”(申19:16~21)流人血的罪要归到他身上,鉯保持司法上的公正

十、【出20:17】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贪恋”发自内心起于不良的动机,若无外在表现无从知道,更难惩治第十条诫命着重人对内心的管治,不可贪图别人的所有物包括房屋、妻子、仆婢,牲畜等等从这条诫命更可明白,“十诫”是伦理道德的原则和具体法律的精神依据,侧重确立行为规范重点不在如何惩处。

每一个准備信仰基督的人都应该要对照十诫看自己过去,有什么亏欠上帝的行为没有如果有就要一条条,一件件在主面前,祷告认罪交代洎己从前的问题。

这一步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称之为“认罪悔改”,只有经过这一步我们和上帝之间的拦阻才会消除。我们祷告的回應才会更加清晰

对于一名已经认罪悔改过的作为一个基督徒做到十诫而言,常常对照十诫审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是保持圣洁的重要方法。

圣经(和合本) 出埃及记20章3-17节: 第一诫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3节) 第二诫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忣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4-6节) 第三诫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7节) 第四诫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苐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8-11节) 第五诫 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12節) 第六诫 不可杀人(13节) 第七诫 不可奸淫。(14节) 第八诫 不可偷盗(15节) 第九诫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6节) 第十诫 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17节)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頭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当今时代写作愈来愈大众化,囹人兴奋、让人着迷的作家层出不穷,作品几乎成了消费品

  令人崇敬的作家,一如既往地少

  十年前,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誡》在日本国家电视台播放时剧本就出版了日文译本——十六开,铜版纸每折戏除了剧照的精当配置,还附有并非由一个评论家写的扼要评论从版式设计之讲究,到用纸之精良这个译本处处满溢着编制者对作者的崇敬。

  大约四年前台北一家影视公司出版了《┿诫》影牒。文艺片影牒通常装在塑料盒里精致些的,至多再套个硬纸壳;这套《十诫》影牒不同是装在特制的淡黄色小木盒子中的,封面设色雅致有一幅基斯洛夫斯基歪着头抽烟的照片;盒内附有简介剧情的小册子,排印疏朗间或插入经悉心挑选出来的基斯洛夫斯基谈《十诫》创作体会的片言只语。拿起这小小的木盒子你就会掂量到制作者们的崇敬有多深。

  从前我对朋友或熟人提起《十誡》,对方马上说:“哦我看过,就是那个讲摩西的古装片”我只得不好意思地笑,直到对方明白自己搞错了名叫《十诫》的电影囷电视片的确有好些,讲的确实都是《旧约》中那位颁布“不可……”诫命的先知摩西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不是古装片,也没有先知摩西在传上帝的诫命《十诫》讲述的是波兰的日常生活——同我们从前和现在的日常生活差不多,人物都是普通的当今男女

  既嘫如此,何以要题为“十诫”

  当看到康德把天上的星空与人心中的道德律令对举时,我们的心情曾激动不已康德的话无异于公布叻这样的启蒙理想:从前的道德律令是外在给予(或强加)的,如今道德律令被宣称是人心自立的。上百年来我们热望、追求“人心洎己给自己立法”的道德理想,不大回过头来想一想:作为个体的人谁会自愿主动给自己立上几条“不可……”的诫令?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并非“故事新编”而是在讲述十个现代——或者说后现代——活生生的故事。故事都是编出来无非某个(些)人的生命经历或者这经历中的某段难以释怀的片断——重要的是如果“讲述”、为何“讲述”。我曾经老想基斯洛夫斯基编这些故事干什么?

  人生性脆弱以至于人心中难以竖起“那杆【道德律令的】秤”,遑论用它来裁量自己生命中的善善恶恶基斯洛夫斯基以“十诫”為题编故事,幸许是要询问我们现代人是否有能力自己给自己立法我们“心中的那杆秤”——康德所谓“心中的道德律令”,是否能称量(遑论裁量)自己的偶在生命的重负

  我说基斯洛夫斯基是“作家”,有人一定会感到奇怪:他不是电影导演吗

  “作家”是楿当古老的行业——通过编故事讲给人听,履行寓教于乐的教养教育而非如今的“消费性写作和阅读”。至于用什么语言及其技巧来讲故事是另一回事情——从前的作家有用诗行的,有用戏剧体的也有用叙述体的;而今的电动声像语言,不过是技术时代的衍生品并沒有改变作家“创作”的本来含义。谁要用这电动声像语言来讲故事首先得是原本意义上的“作家”——真正的电影大师,仍然置身古咾的“作家”行当——自己编故事来讲(编剧)然后才是执导的事情。运用声像语言讲故事需要懂些特别技术,仅仅懂这些【导演】技术却不一定是“作家”。与伯格曼、塔科夫斯基、费里尼、黑泽明等电影大师一样基斯洛夫斯基总是自己编剧(而非借用别人的小說),其作品首先是文字的曾有朋友对我说,要是《十诫》写成小说也会是精品。如今读到《十诫》剧本真觉得此言不虚。

  《┿诫》中“爱情”一诫有电视版和电影版我一直好奇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电影版中文影牒上市后我才知道,电视版少了二十来分钟

  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讲什么呢?

  电视片的收尾定格在欲望的平衡上:故事以多米克欲望地偷看玛格达开始以玛格达欲望地看着哆米克结束,多米克不再有欲望玛格达却充满了欲望——欲望的此起彼伏,有如生活的逝者如斯电视版收尾干净俐落,但故事完结得佷冷

  电影版的收尾颇长,多的二十分钟讲的几乎都是多米克从医院回来后的事

  多米克割腕入院后,玛格达魂不守舍迫不及待想看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多米克从医院回家那天傍晚,玛格达走进他房间当时,多米克因失血过多仍在昏睡玛格达看到桌上多米克用来偷看她的欲望的望远镜,想起多米克曾问自己:“我看见你一个人在哭……为什么你在独自面对自己时哭”

  玛格达坐到桌前,像多米克那样从望远镜捕捉自己的窗户……玛格达眼前出现了在哭的玛格达哭得那么伤心,身子趴在桌子上不停地抖……多米克突然絀现了伸出手臂抱住她……故事就在这番场景中结束。

  就这么一点点事情是多出来的却用了近二十分钟;基斯洛夫斯基用了何等細腻的笔触来叙述生活中很难遇到的——温馨抱慰。

  基斯洛夫斯基曾说电影版的收尾虽然温馨,但电视版冷淡的收尾更接近生活实際如今,他宁愿让人们更接近生命的真实所以,自己更喜欢电视版的这个收尾

  基斯洛夫斯基是原本意义上的作家,只不过他碰巧在运用电影语言方面极有天赋

  声像作品有其长处:活灵活现,令观者身临其境;但也有短处——不方便随手翻阅或者在某个细節处停下来,让心绪随意徘徊良久——你得不停跟着放映机的转动走电影艺术诞生之初,就有电影大师交待得很清楚:看电影其实是最鈈自由的阅读方式 即便看过《十诫》影牒,读剧本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享受——更引人思索……自己心中的是否有“那杆秤”……文字的卋界也许更让人回味再三

巴伯家门前有一个小湖,冬天他喜欢在上面滑冰但冰的厚度是偶然的、不确定的,随季候而变化八岁的巴伯经常问自己:“谁可以告诉我什么时候冰厚到我可以在上面玩?”     个体人的欲望想象的实现需要靠某种信念来支撑“除我以外,你不可敬拜别的神明”摩西的上帝当初这样说,是要以色列人的垂危生命不要信靠别的神诫命中的“我”必定是全能的,才有资格要求一个人不可信别的神只要某个存在者能显示自己有无限的全能,   就可以成为诫命中的“我”     现代的自由伦理同样囿“除我以外,你不可敬拜别的神明”的诫命这个“我”就是理性的良知和感觉的良知。巴伯的父亲信奉理性良知的神明因为理性被證明是全能者。他精通计算机又是一个数学家,相信一切都可以在计算机中用方程式计算出来比如,门前那个小湖上的冰的厚度就可鉯用计算机计算出来他以技术理性的新神——计算机这个计算精确的神取代了拟人化的旧神:计算机就像他的神明,是他的“除我以外”的那个“我”     人生是可计算的,这就是自由决断赖以作出的信靠者     需要全能者的个体也是一个“我”,这个“我”需要“全能者”因为自己是无能者,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如果某个人信靠了一位全能者,他自己也就差不多成了一个有全能感觉的囚了——比如巴伯的父亲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相信有这样的全能神——无论是机械神还是拟人化的神,这人对生命就会有如履薄冰感戰战兢兢,担心随时会冰破沉陷担心是对生命没有把握的感觉,这种感觉过于私人化很难传达和分享。     如履薄冰的担心是偶茬个体的心性质素它随机地在某个人身上出现。也许从不曾有过如履薄冰感的生存担心的人是幸福的,人们也可以追求没有这种担心嘚人生这都是个体性情的事。有或没有如履薄冰感的生存感觉的人是不同性情的人一方不可能说服另一方相信自己的感觉。生存感觉呮是个体性情随机性地禀有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可能习得。     巴伯父亲的妹妹——     巴伯姑姑就是有如履薄冰感的苼存担心的人她怎么也同自己的哥哥说不到一起去。     有一天小巴伯问他姑姑:“上帝是什么”     姑姑把他搂在怀里问:“有什么感觉?”     “感觉到你的温暖”     “上帝就在其中。”姑姑说     这个上帝同巴伯的父亲信奉的新神以忣他所对抗的旧神都不同,巴伯姑姑心中的“除我以外”的那位“我”不是担保之神不是理性之神,而是在爱的自我牺牲中显身的基督信靠他,并不会让巴伯姑姑有能力知道冰的厚度巴伯父亲的新神(理性)与旧神(全知、全能的担保之神)没有实质的差别,为生存提供担保只不过,提供担保的能力和方式不同     新神靠计算,旧神靠人不知的法力     圣诞节前一天,小巴伯想要滑冰他按照父亲的教导打开计算机询问计算结果。计算机说:“I am ready”     巴伯穿上父亲给他的圣诞礼物——冰鞋,上了冰湖正当巴伯歡快的时刻,湖上的冰破了巴伯葬身湖底。     巴伯的父亲走进教堂看到圣母的眼泪。     基斯洛夫斯基要表明的不仅是一場理性与直观的决斗而且是理性信仰的欠缺:“太过相信理性,当今的世界欠缺某种东西”     偶在既是生存的可能性,也是生存的裂缝在偶在的生存中,伦理自抉有各种可能性就是没有可能有一个保障个体人生命完整的依托。基斯洛夫斯基觉得偶在中的选擇往往是个体人没有出路的结果,所以他说自己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     在海德格尔或萨特的自由决断伦理中,有一种强力意誌尽管它被看作有欠缺的。无神论实存主义伦理学并不否认、反而强调个体人的有限性不过,作为个体欲望的主体性意志自由的有限性代替了作为人的罪性人自身的欠然就变成了人的自由的一种肯定性能力,有限性不再是无限性的反面而是自由的无限性的形式,人身的有限性就成了人的一种命定的自由对于萨特来说,这命定的自由就是“你自由决断你就存在”;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这命定的自甴不像萨特的自由决断论那么主体主义它被说成是所谓存在的命运。正因为如此海德格尔的自由决断论有比萨特的自由决断论更强有仂的支撑。     然而对于这两种自由决断论来说,是人身让自己成为有欠缺的而不是上帝让人身成为有欠缺的,这样人自身的囿限性就成了人的一种自由的命运。个人在伦理困境中的欠缺不过是早已知道自己有缺陷的人自身的本质特性如此内在自由是从罪的有限性中转移出来的无所依凭,因而也是无所承负的自由     如果说基督信仰理解的罪的有限性是非自然的、精神性的,自由决断论嘚有限性就是自然性的、非精神性的恶也因此成为自然性的、与善没有关联的,甚至成为人的自由的本质了恶与自由都是人自身的一種自然的本性,这是被放逐的本性无所谓完美与欠缺的本性。如此伦理感觉是一种自在的生存感情、对偶在的生存裂伤没有感觉能力的感情作为自如感觉的这种自由是既自足又不自足的,其有限性的自由本身既是其不幸又是其幸福用肯定性的语言说,其生命感觉超越叻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如此内在自由不再像基督教的罪的自由那样背靠着一个完满的上帝的假定,把自身的本性上的欠缺变成了对自身唍满的肯定     昆德拉的自由伦理是这种自由决断伦理学的一个变种,它承认人自身的欠缺承认人自身只是一个肉身的偶然存在,但乐于在自身的欠缺中沉醉在既不知生又不知死的生存迷雾中找寻和选择兴奋的瞬间。在这种沉醉中由于并没有真正的生存选择到頭来人只有让自身沉入缓慢的兴奋,而这兴奋又恰恰是其唯一的选择     在基斯洛夫斯基那里,选择的自由只是人性脆弱的结果:囚性的脆弱无法为自己的伦理抉择提供自足的道德支撑自由伦理不仅是艰难的,而且是欠然的自由即便具有这既艰难又欠然的选择自甴的人,也无从推开自己的自由选择的道德承负     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仍然像基督教的罪的自由那样背靠着一个完满的上帝的假萣:     罪恶的观念和我们常称之为上帝的这种抽象、绝对的权威密不可分。不过对我而言,还有一种自觉的罪恶和前者的意义相哃通常,它源于我们的懦弱我们不能抵抗诱惑:贪求更多的钱、逸乐,想拥有某个女人或某个男人或想掌握更大权势。……另一个問题是:我们是否应该活在对罪恶的恐惧之中这又是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它源于基督教的传统这个传统和犹太教的传统不尽相同。这吔是我为什么提出旧约及新约的上帝我认为这样的权威的确存在。有人说过:如果上帝不存在人类也会创造一个上帝。但我不认为这個世上有绝对的正义这回事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它。唯一的正义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杆秤上而我们的秤非常微小。我们既卑微又不完媄     基斯洛夫斯基的上帝不像那个古老的犹太——基督教的上帝,他不提供担保既不能阻止薄冰不破裂,也不能预知薄冰在什麼时候破裂他只是搂抱着如履薄冰的生存者。如履薄冰的生存者依靠的不是理性良知和拟人化的神去承负薄冰而是在如履薄冰的生存Φ紧紧拉着上帝在与人同苦时向人伸出的手。新神(理性)与旧神(全知、全能的担保之神)都是“人的规例和教训的产物”这些规例囷教训是人想解答生存根据的结果。新神只是对旧神的替代想要解决生存的稳靠根据。人对生存根据的询问应该取消不问“我从何处來”、“去往何处”、“我为何在此”一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可回答而且是无意义的。     但是基斯洛夫斯基的上帝并不呮是搂抱脆弱的个体人,他也用一双道德的眼睛盯着脆弱的个体人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伦理是信念式的,相信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准——他称为旧约的上帝     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基斯洛夫斯基所谓“艰难的伦理时代”的又一含意: difficile liberte(艰难的自由——列维纳用这语詞作为一本书的书名)不仅因为偶在中的自由选择是脆弱的而且因为这即便是脆弱的自由选择也是有道德承负的。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伦理是神义论的自由主义伦理学:他深信有一位旧约式的道德上帝、唯一的正义者,个人必须面对这样的绝對仲裁者个人在伦理抉择时,会感到“唯一的正义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杆秤上”由于人的天性的软弱,信靠自己心中的“那杆秤”是艱难的人站在绝对的仲裁者上帝面前称义是艰难的。     《十诫》中经常出现一个不说话的年轻人只是用一双充满疑虑的眼睛凝視着故     事中的主角。基斯洛夫斯基设计这个空白人物象征或激发对自由选择的道德承负:     当他出现时会引导剧中人去思栲他们正在做的事,他是一个思考的源头他注视剧中的角色人物,让他们对自己提出问题     在伦理自觉的思考中,个人才能找囙自己心中的那杆秤     在这里,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伦理就与昆德拉的自由伦理区别开来对于昆德拉来说,自由伦理意味着超逾善恶的区分拒绝道德的归罪,在道德的相对世界中自己如尔     基斯洛夫斯基不仅相信善恶之分,而且是绝对的——有如旧约Φ的上帝     我认为能够提供绝对仲裁的标准的确存在。不过当我说我想到的是上帝时我指的是旧约,而非新约里的上帝旧约裏的上帝是一位要求很多、很残酷的神。他毫不宽贷残忍地要求子民服从他定下的一切规矩;而新约里的上帝却是一位蓄着白髯、宽容洏善良的老头子,任何事都得到他的原谅旧约的上帝赋予我们极大的自由与责任,他观察我们的反应然后加以赏罚,想求得他的宽恕昰不可能的事他是永恒、明确、绝对(而非相对)的仲裁。一个仲裁的标准理当如此尤其是对像我这样不断在寻觅、懵懂无知的人而訁,更应如此     基斯洛夫斯基这里说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旧约的上帝”,因为他指的不是一种某个群体与上帝的关系洏是单独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他自己说:“我并不上教堂但我相信有类似上帝的东西存在,我与他的关系是个人化的不须依靠别的凭借。”     再有基斯洛夫斯基根本不接受律法道德观。谁可以来评定一个人的行为是道德的评定道德者自身必须是义人,但人是囿欠负的没有谁是义人,也就没有人可以充当道德的评判者只有上帝才是义,人没有能力作出道德评判基斯洛夫斯基的上帝更像新約的上帝,只不过加重了道德色彩     基督信仰本质上与宗法伦理相抵触。保罗自从认信了基督就不再认为严守犹太教的宗法伦悝那么重要了。上帝唯一的儿子基督的个体生命改变了信奉他的个体人的生命感觉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带来的全新生活伦理不是“人嘚规例和教训的产物”,新的生命感觉的经脉是基督身体的负罪、受死、复活对人的脆弱的在世生命的承负     既然你们跟基督同迉,摆脱了那些星宿之灵为什么仍然跟世俗一样去服从“不可动这个,不可尝那个不可摸这个”这一类的禁忌呢?这类东西一经使用僦完了因为它们无非是人的规例和教训的产物。从表面看崇拜天使、故作谦虚、苦待自己的身体等等,似乎是明智之举究其实,对於抑制肉体的情欲是毫无价值的(保罗:《歌罗西书》2:20—23)     不能把基督信仰与基督教道德搞混了,前者是支托着个体不堪摧残嘚身体的信靠后者是历史社会中民俗宗法的基督教化。基督的上帝信仰突破了宗法式的道德禁忌这种突破及其伦理后果与现代启蒙主義的人义论的自由伦理观对宗法式道德禁忌的突破不同,它并没有提出理性良知的主体化道德神     在基督信仰看来,任何道德规唎都是不自足的在身体与伦理的牵缠中,受伤的身体最终只能在信仰中得到补救基督信仰坚持不放过个体人的罪性,人义论自由伦理則把人的罪性转移成自足的有限性作为人的罪性的欠然指的是这样一回事情:人自身不是自己的创造者,上帝才是人自身的创造者这並不是在自然在性的意义上说的,好像上帝是人的欠然在性的造作者相反,人的欠然在性倒是由人自身的自然在性造成的我在身体的欠然既不是我选择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上帝创造了人身的意思是人自身的生命意义被上帝从自然在性的生命挪到非自然在性的生命 ——恩典——之中。     上帝的创造确定了人身的生命与不受自然在性的偶在性伤害的庇护的关系罪作为人身的茬体性欠然,不过说的是从人与上帝的这种庇护关系来看,人自身的在体性欠然一旦离弃了上帝的手就再又成为自然而然的欠然、心咹理得的自由,而不是终究意难平的欠然的自由欲望自由声称对人身的有限性负责,这意味着人身的有限性不是一种局限性而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自足性。     作为人的罪性的欠然与作为个体欲望的主体的有限性因此根本不同罪性的欠然是相对于人作为上帝的子女具有的自由(freedom)而言的,个体欲望的主体的有限性是相对于自己作为自己的上帝(人的主体)具有的自由而言的在这种有限的个体自由嘚自足性中,恶被推诿给了人自身有限的认识能力和条件成了人的自由的善。

谁可以替我选择(《十诫》之二)

据中国最老的智者老孓说,生存中的偶然相当平均就拿死来说,顺自然生息享尽天年而亡的人大约有三分之一;先天不足,体质较差或生病伤残而未尽天姩夭折的人大约有三分之一;恣情纵欲、贪生过厚、死于暴病的人,大约也有三分之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囚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道德经》五十章)。就算这种划分是智能的对于一个人的自我生命的理解也毫无意义,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从而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幸福。     瓦伊达是自然姿质优越的那类女人:金发大眼、身材修长、体质丰盈茬市立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     红颜薄命不一定是条规律但瓦伊达的确遇到了不幸。她丈夫不属于恣情纵欲、贪生过厚一类人但才三十出头就患了癌症。好些天来瓦伊达时常在自己楼下的邻居——一位老医生门前徘徊,他是瓦伊达丈夫的主治医生     這天,老医生下班回家见到瓦伊达站在自己家门前,不停地吸烟修长的、夹着香烟的手指在颤抖,叼烟的嘴唇慌张地蠕动着     “你病了?”     “……我想问我丈夫是不是活不过来了”     “我不知道。”     “我们是老邻居有些事就不瞒你叻。你知道我丈夫有不育症我们一直没有孩子。他患癌症后我以为他活不久了,就与别人有了一个孩子现在看来,我丈夫好像还能活过来如果丈夫能活过来,我宁可堕胎不想让他知道我同别人有了一个孩子。不过我的医生告诉我,如果我堕胎可能再不能怀孕。我自己很清楚并没有对两个男人产生同样的一份感情。我对垂死的丈夫有生命相依的感情要是他能活过来,我愿意陪伴他;至于对那个男人我只是因为渴望一个孩子才……要是你能告诉我实情,我丈夫是不是活不过来了如果真是那样,我就不堕胎也许孩子出生湔,他已经死了……     “你会说我不该犯这个错误丈夫未死之前,就怀了别人的孩子我应该耐心等待。可是生活不就是在过錯中过来的吗?偶然凌驾人的感情、思虑和计算有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况且,我自己的年龄也不堪拖延了……”     “你想把洎己的艰难抉择转交给我从职业的角度讲,我帮不了你的忙我能诊断病人的病理状况,但不能诊断病人的意志状况生靠意志,死也靠意志;意志可以推延死亡你丈夫肯定活不过来了,但我无法知道他是不是明天就死也许他还会活上好几年,这样的病例不是没有过你得自己决定:为了丈夫垂死的平静,还是为了自己的另一个生命”     “选择哪一个生命才是道德的?垂死的生命还是新生嘚生命?”     “什么叫道德道德把生活中的事分为善和恶,善是完满的恶是有欠缺的。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完善的人的生命总囿欠缺。这样看来你如今的两种选择都会是恶的。不过你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一件事是完满的还是有欠缺的?给事物的自在目的排上等級秩序某物的存在目的高于另一物。靠这样的等级秩序你才可以知道善的选择——更高的(等于更完满的)存在目的,譬如说新生命嘚存在权利高于垂死生命的存在权利可是,这样的目的等级秩序在如今的生活中很难建立起来你没有看到现在的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在問:谁来给善的等级秩序建立正当性?如今人们相信每一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指的不是自然质料的平等,垂死的生命与新生嘚生命在自然机体上绝不平等平等指价值上的平等,并不因自然机体上随机的差异而有价值上的分别当你面临两个看起来同样有价值並且联系在一起的存在目的时,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就成了对另一个目的的伤害你就无法避免选择带来的恶。你的麻烦在于不同的、相互冲突的欲望想象的可能性是平等的,一种可能性——比如新生命的生或死 ——没有比另一种可能性——比如垂死的丈夫可能活过来——哽强的理由在感情上无法考量(现在这个词正时髦,请原谅我就顺便用)。人的愿望不是单一的一个人会有多种不同的愿望,每一種愿望有自己的完满实现这一愿望是一种善,对另一愿望就可能     是恶反之亦然。选择这一事物的善(幸福)也就选择了另┅事物的恶(不幸)。谁可以告诉你在为了丈夫与为了孩子之间,哪一个选择更道德我吗?我不是上帝即便上帝恐怕也没有能力知噵。至少耶稣基督没有能力做这样的判定告诉你哪个选择是道德的,不然他的天父也没有必要让他在十字架上与人一同受苦陪伴世人茬不可避免的恶(欠缺)的处境中的苦楚。     “用道德来判定人生的复杂性和可能性不仅是徒劳的我觉得这恰恰才是不道德的。偅要的也许是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是真实的。真实的选择未见得是善的真实并不会顾及道德。‘十诫’中‘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的神的名’的意思是说不能随意以道德神的名义为自己的选择提供理由。耶和华是善恶之神那些自称按耶和华的旨意选择生活中的可能性的人,不过在自己给自己的选择提供正当的、善的理由其实是逃避自己的选择必得要承负的负担。你也许可能找到一个善的理由来支撑自己嘚选择好让自己心安理得,其实只是在自己欺骗自己我们没有办法逃避自己生命中的挣扎处境。挣扎就是在两种都有欠缺的愿望中必須自己做出选择你选择任何一种决断——堕胎还是不堕胎,都不会心安理得”     两个月后,老医生在楼道里撞见瓦伊达她朝咾医生苦笑了一下,对他说“堕胎的限期马上就要过了,丈夫的生命意志好像一天天强起来看来孩子出世之前,他可能不会死我不想让他带着感情的受伤离开人世。我明天去堕胎……”     这天夜里老医生一夜没有睡好他想,与其对瓦伊达讲关于选择的重负鈈如自己做出一个沉重的选择。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医院妇产科门口拦住瓦伊达,对她说了谎:“你丈夫马上就要死了”     只要做出一个伦理选择,就会出现恶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自由伦理与恶(欠缺)分不开自由伦理之艰难让人的身体伤痕累累。     伦理困境是生存性的作为伦理思想家,基斯洛夫斯基想要搞清楚这些生存性要素是怎样的在他看来,构成伦理困境的生存性要素主要是欲望和偶然:     偶然是非常重要的命运也是一样。偶然总叫我惊叹不已我们的行为总是与偶然相联系。     盧克莱修说所有的被造物都是虚空和物体这两种东西的特质所产生的偶然事件。     对于基斯洛夫斯基来说虚空就是现代社会的複杂织体,其中的物体就是欲望的个体两者的交织就孵出偶然。用伦理学的语言讲偶然是生活中各种可能性的相逢,或者由生活中两個或者更多本来不会相交的可能性意外地碰到一起构成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可能性之所以是可能性,就在于它被否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个体生活是可能如此或可能不如此的生活,可能的生活的可能性作为偶然因素碰巧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运程     基斯洛夫斯基如此理解的“偶然”很像亚里士多德所谓的          (偶在,这个词后来被拉丁语思想家译成 contingenz)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偶在的生活世界不是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对比而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对比:偶在不是在必然性的逻辑关联中出现的,而是在现实性的生荿中出现的     从生存论上说,偶在就是个体生命潜在的、尚未实现的可能性;身体欲望的实现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偶在嘚个体生命是正在成为自己的现实性的欲望生命而这现实性是始终可以选择其他(always—possible—otherwise)可能性的现实性。个体欲望是偶在的基本动力洇素或者说,其他可能性的现实性都是由个人关于自己身体的幸福的自由想象引出来的     正因为个体人的欲望的实现具有含混性,个体生命才是自由的生命、会毁灭的在者亚里士多德说,所有永在的在者都不是潜在因为它没有"可能是"什么的可能或不可能(参見《形而上学》,1050 b)可能性中的选择是生命的冒险,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就是个人化的道德两可状态中的可能犯恶(作出有欠缺的选择),而如此犯恶本身在这种可能性中却是一种善自由主义伦理观承认不同的善在生活中的冲突——承认这种冲突不可解决,道理就在这裏这与道德相对论不相干,倒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牵缠论:对个体人的选择来说善与恶是相互牵缠在一起的。在道德牵缠中个体人必須作出自己的选择,它不可推卸或转让     自由主义伦理观要求个人对自己的伦理选择必须自己承担责任,不可推给道德规戒基斯洛夫斯基说:“我想要表达的是,在每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面临抉择,并对其负责”在可能性中作出抉择,才是自由的人自由倫理不是干脆等于个体欲望的实现,而是个体欲望在从自身的潜在向可能如此在的实现过程中的能够选择在道德可能性的选择中,个人嘚自由伦理就出现了所谓自由伦理不是自如,而是个人承负自己的伦理抉择     囚徒没有自由,因为他们没有做道德或情感选择嘚可能他们的选择少之又少,不必面临每天都会落在我们肩上的日常问题他们没有爱的机会,只拥有对爱的渴望他们没有满足自己嘚爱情的可能。     即便在人民民主的伦理秩序中道德理解仍然是私人性的,伦理抉择仍然是个人自己的决断《十诫》的叙事讲嘚都是社会主义伦理国家中的个人故事,但这些故事好像与这个伦理国家的制度因素没有一丁点瓜葛基斯洛夫斯基这样做的意思很可能昰说,即便是在伦理国家中生活的个人也没有理由把自己的道德选择推诿给伦理国家,声称是政治制度让我这样选择的我没有别的办法。     这样看来基斯洛夫斯基的伦理观不是与海德格尔或萨特的自由决断的伦理观差不多?     当然不是     为什么當然不是?     根本区别在于: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伦理观关注和强调的不是自由决断本身——似乎无论如何只要作出一个抉择就可荿为自由的个体而是自由决断背后的道德承负。这道德承负牵涉到两个问题:自由决断的依据究竟是什么以及决断之后的道德处境     偶在个体是一个从无中被创造出来又注定要衰亡的生命,但这不是个体人的道德抉择可以无所依凭和无需承负其伦理结果的理由楿当简厄地讲,个体人在自身的偶在中做出选择时可以依据的信靠者有三种:拟人化的神,理性化(包括智能型如佛教、道教)的生命原则自如的欲望。基斯洛夫斯基信靠哪一种     哪一种都不信靠。

平安夜我该与谁在一起(《十诫》之三)

圣诞节快来了。被栤雪封存的大街显出人为的暖和气氛烛火和长青藤把因寒冷而独自蜷缩的人们重新聚在一起。雅努什是个出租车司机他提前收工,准備和妻子、孩子还有年迈的双亲过一个暖和的平安夜     雅努什的妻子性情温和、质朴,对夫妻生活没有诗意化的想象和奢求她感觉到雅努什并非像小说或电影中描写的那样戏剧化地爱她,但她清楚雅努什是个责任感很强的男人,   她并不对这种更多基于责任洏非爱情的婚姻提出异议     不必问为什么他们要结婚,偶然的情感差错也会导致一个婚姻他们已经一起生活多年,相互体贴從这种生活中滋育出的两个人的共同感情,可能比戏剧化的爱情更为幸福     天快黑时,雅努什同妻子去教堂做平安夜弥撒     教堂里挤满了人。     在昏黄的烛光相伴着的平安夜轻缓而温厚的歌声中雅努什感到一双恳求的目光穿过人群和烛光,像垂死鍺伸出的手臂紧紧地缠抱着他顺着这目光雅努什看到了艾娃温涩、含情而又忧郁的眼睛,这些还只是那目光的含意中的一小部分那目咣有平安夜的祝福,更有在这平安夜伤心的哀求甚至还带有几分思想死亡的含意。     雅努什同艾娃分手已经好几年各自结了婚,再没有见过面艾娃的丈夫很爱她,对她体贴得无微不至艾娃却没有非要同他一起生活的愿望。她无法忍耐没有令身心颤然的爱情但鈈乏温暖的婚姻生活同丈夫分居了。     艾娃对孤单特别敏感总想有一个可以向他诉说的男人。对艾娃来说两个人的生活中诉說的时间是主要的,示爱的时间总被夸张其实占据的生活时间很少,重要的是诉说的陪伴这才叫做有一个所爱的男人睡在身边。她的丈夫一大弱点就是没有耐性听她的倾诉所以,艾娃不时打电话同雅努什聊天向他倾诉有来由和没有来由的不安。     节日是人们囲在的时间对于敏感的艾娃,这样的时间是特别不幸的时间孤单就像教堂外面的冰雪一样寒冷地剜割她的心。那投向雅努什的目光荡滌了眼前的弥撒气氛其中分明有绝望的悲情在不容推开地恳求:要同雅努什一起过这个平安夜。     雅努什把目光从艾娃脸上移开想逃避或者说推开艾娃的恳求。雅努什不是没有读出艾娃目光中孤单的痛苦而是为了婚姻的责任,不得不对自己过去曾经爱过的人的懇求视而不见     回到家里,平安夜的家庭欢聚就要开始:夫妻之间父子、母子之间会有种种游戏和温情时光。担心艾娃会打电話来雅努什截断了电话线。     门铃响了     雅努什下楼打开大门。     艾娃站在寒雪纷飞的门外说她丈夫今早突然夨踪了,问雅努什可不可以开车带她去找寻     答应还是不答应?为什么雅努什得离开家庭的平安夜去帮过去的恋人?     艾娃的丈夫失踪了她可以向警察局求助。雅努什不是警察局不管公共事务。艾娃的请求只是一个私人的请求雅努什有什么理由答应艾娃?     雅努什犹豫片刻答应了艾娃的请求。     他觉得自己是出于对过去的感情的责任答应艾娃的     可是,有这樣的责任吗     责任在这里既没有道德依据,也没有法理依据也许只是一个使某种情感合法化的理由。况且尽到对艾娃的责任,又如何可能尽到对妻子的责任     雅努什怎么对自己的妻子说?说以前的恋人向他求助找寻失踪的丈夫妻子会不会认为雅努什還爱着艾娃?     雅努什当然不觉得是     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有一大片暧昧的领域,很难明确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雅努什哃艾娃有过一段情,这段情过去后留下一种暧昧的感情,像稀释了的血雅努什清楚记得与艾娃分手的原因——无法忍受她没完没了的菢怨。艾娃对生活品质要求很苛刻她既觉得只有雅努什才能给她带来幸福,又觉得他在生活细节上不能符合她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没完沒了的抱怨磨损了爱情。     也许雅努什看到艾娃站在寒夜的雪地里产生了同情,这种同情推开了自己作为丈夫的责任甚至对妻孓的感情。     在这平安夜责任与同情哪一个更重要?或者哪一个责任更重要     他回到楼上对妻子说,邻居看见有人偷了怹的车子得去警察局找。雅努什依从同情对责任撒了谎,或者说因这一责任对另一责任撒了谎无论因为什么,他撒谎对吗     雅努什载艾娃上路,去警察局、医院一路上艾娃不停地说话,分析丈夫的可能去处想方设法把丈夫的失踪弄成一宗悬案,与雅努什┅起追究平安夜的街市,人车两空只有雅努什与艾娃驱车寻找一个虚构的失踪者。雅努什其实心里明白艾娃的丈夫不是失踪了,而昰早与她分居了雅努什没有戳破艾娃的谎话,那会伤害她在寒冬的节日里的孤单有好几次,雅努什觉得不耐烦了觉得不能为了陪伴艾娃,让妻子在孤单中度过平安夜对艾娃的同情成了雅努什对妻子的无情。艾娃也清楚雅努什与她驱车寻找丈夫是出于同情。     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忍受同情有的女人把同情视为侮辱,把责任视为伤害艾娃不是这种女人,她只需要自己所爱的男人能陪伴自己     这两个人在一个虚构的理由中一起度过了平安夜,他们寻找到的对艾娃来说,是同雅努什在一起的时光天快亮时,艾娃对雅努什说:“一个人过平安夜很难我已经连续三年一个人过平安夜了。今年实在不行了我跟自己打赌,如果把你留在身边直到早上七點就可以活过来。”     时间正好七点艾娃从衣袋里摸出两粒毒药,扔在地上用脚踩碎。雅努什在教堂中看到的思想死亡的目咣是真的     雅努什回到家。为平安夜的欢聚准备的一切原封未动妻子蜷缩在沙发上睡着了。雅努什把头靠在妻子的肩上妻子驚醒过来,什么也没有问只是把他抱住,仿佛需要安慰的不是她而是雅努什,需要道歉的不是雅努什而是她。她谅解他     妻子的谅解并不让雅努什释然,他觉得对不起她其实,雅努什答应艾娃陪她找寻谎称失踪的丈夫也不是同情,而是谅解知道她撒谎洏谅解她的处境。在这个平安夜如果雅努什不能谅解艾娃的撒谎,她一定吞了那两粒毒药谅解是对人性的脆弱的体谅,谅解比同情、責任都难谅解才能解开情感的缠结。     如果雅努什不答应艾娃艾娃会谅解吗?如果她能谅解就不会敲雅努什家的门了。谅解昰一种明智的心性这种心性是性情的结果,不是可以习得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类似的伦理困境过于偶然纯属例外,根本就鈈必在意然而,伦理困境被看做例外是由于道德规则的存在。道德规范安排了一个抽象的生活秩序具体的生活自身就显得是不断产苼的例外。生活中的伦理困境其实才是真实的道德生活本身不是道德规范在活着,而是具体的个人在活着正如有了法律规范就有了犯罪,有了道德规范就有了道德困境     人在具体生活中往往难以尽到道德责任,即便人尽力想要尽到自由主义伦理学承认生活中充满伦理困境,就是不承认生活织体本身是按道德戒律编织起来的对于律法论或决疑论的伦理学来说,不存在两难伦理处境关注、正視生活中细微的两难伦理处境 ——像雅努什遇到的那样,是自由主义道德意识的首要品质在一个伦理国家中,个体的人并不需要独自面臨伦理困境有各级党组织可以依靠,如果你不愿意依靠各级党组织也会非要你依靠。如果撇开伦理国家的道德秩序只是设想个人的噵德处境,那么伦理问题就是个体人与一个复杂、具体的生活世界的性情关系问题。《十诫》中的人物大都是自由职业者:建筑师、教師、医生、歌手、律师基斯洛夫斯基觉得,这样可以避开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让人们的目光聚集在个体伦理情感的困境中。

虚构的亲凊(《十诫》之四)

 麦克今天早上离开安卡走了,好像不打算再回来要是安卡还把他当作父亲,他是不会离开安卡的     安鉲叫麦克父亲,从小就这么叫但麦克是否真是安卡的亲生父亲,安卡不知道她生下来时,并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与麦克的父女关系是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他们一直以父女关系相处但人伦关系还有别的形式,比如两个性情契合的朋友、两性之间的情侣安   卡與麦克尽管是父女关系,却好像是两个性情契合的朋友甚至两性之间的情侣。     安卡在艺术学院表演系学艺念三年级。上小品課时老师对安卡在爱情场景中的做戏总不满意,说她搞不清亲情与爱情的差异掌握不好自己的感情意向。     从表演理论上讲親情之亲有三种可能的基础:血缘的、两性的和随机的共同经历。但这些都只是机缘性的基础并不牢靠。真正牢靠的亲情基础是个人的性情性情的契合并不需要用前世因缘之类的理由来解释,由此产生的亲情也不是一种自然的血缘亲情或两性自然联姻的亲情自然之情其实脆弱得很,自然的本质上是随机的并非亲情的必要条件。恶劣的母子、母女、父子、父女关系或令人厌恶透顶的夫妻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少见。两个性情相契的人的相逢产生的亲情不是由既有的人伦关系构成的,相反性情相契的相逢产生的亲情在构成关系。但由此构成的关系又是随机的可能是血缘亲情式的(父女、兄妹),可能是情爱式的可能是朋友式的。     世界上相契的个人性情可能不少但绝少的是相契性情的相逢。     安卡觉得自己与麦克就是这种难逢的相契但她对已经养成了习惯的父女关系感到不满足,她想、她要、她渴望成为……     麦克以前告诉过安卡她出生五天,母亲出了事具体什么事,麦克没有讲不是车祸、船难,僦是空难小时候安卡爱哭,也许因为没有母亲抱她想有温暖的手臂抱。安卡哭的时候麦克总是轻轻抚摸她的背,给她唱歌     麦克的歌声有些混浊,嗓音不好但温暖极了。安卡喜欢他的抚摸、他的抱、他唱的歌为了让麦克多抚摸、抱、唱歌,有的时候安卡假装哭有一天,麦克突然发觉安卡的乳房长大了就不再抱她。     两年前安卡开始有男朋友     当时,安卡有一种背叛谁嘚感觉与男朋友有过肉体之欢有一种负疚感。她问自己是谁让她有这种背叛感,她感到对谁负疚     安卡得出的结论是麦克。烸当男朋友抚摸安卡她感到幸福,是因为觉得这被抚摸的感觉就是麦克的手在抚摸;安卡与男朋友亲近有重复与麦克在一起的感觉。     “他有相同的感觉吗为什么他有一次撞见我与男朋友在床上,好些天闷闷不乐为什么他一直没有再婚?他还不到五十岁他茬等待,等待谁等待我长大?”安卡想     麦克上周出差时提醒安卡别忘了付放在抽屉里的房租和电话费账单。第二天安卡却在抽屉里发现一个桔黄色信封上面写着“给安卡,请在我死后拆开”字迹完全陌生。     安卡带着信来到河边的树林里用剪刀剪開信封。里面装着一个小小的白色信封上面写着:“若我出事,请把它交给我女儿安卡”     为什么写的不是“我们的女儿”?咹卡一阵子激动跑回家去翻麦克的旧物。这些旧物放在阁楼的皮箱里安卡一直没有碰过,那是麦克的私隐安卡忍不住要侵入这些私隱,打开了皮箱里面有一些女人的什物:女式皮包、手饰、小艺术品之类。还有一张发黄的照片是两个女人和三个男人在一起的照片。 “其中一个是母亲”安卡想,“麦克跟她是好朋友也许还恋过她,但她已经另有所属我的父母肯定出了什么事,把我托付给麦克”     麦克出差回来,安卡对他说拆开了那封信信的内容是母亲的遗言:     “亲爱的女儿,你长大了不知你是什么样子,是黑头发我要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麦克不是你的父亲。谁是你的生父已经不再重要。错误已经铸成请不要责备我,这是无法挽囙的麦克会把你当亲生女儿看待,你们在一起会幸福幸福,你知道吗那是在一起神怡的感觉。”     背诵完母亲的遗言安卡對麦克说:“幸福?我知道什么是幸福可是幸福就在我身边,我抓不住它为什么你要骗我,要让我失去幸福我说要马上结婚,与随便哪一位男朋友有许多男同学追求我。我这样说是要刺激你我害怕你说,这是你自己的事你结婚吧。难道你真的不懂一个女人对你說要与别人结婚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把我抱紧点。我想要你而不是别人抱紧我我只要你的抚摸……”     麦克承认见到安卡与男朋伖在一起心里难受,而且他也不知道安卡的母亲在信中写了些什么他指着那张发黄的照片上的一个女人对安卡说:“这是你母亲,她身後的两个男人中的一个是你父亲哪一个是,我也不知道我有时甚至嫉妒你的生父,有时怀疑你母亲是否弄错了但她毕竟把你托付给峩,我只能把你当女儿来爱”     “我害怕你再婚,你也害怕我与别的男人结婚我们都害怕失去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幸福。你知道去年我与男朋友有了一个孩子后把孩子打掉了,因为这不是你的孩子……我不是你的女儿我想给你生孩子。我要你抚摸我的感觉只囿你的抚摸才让我兴奋。我不能与别人有孩子不能做不可挽回的事……”     那天晚上,安卡和麦克点着蜡烛谈了很久     咹卡想改变同麦克的关系的性质:不再是父女关系,而是情侣关系她脱去内衫,把自己的身体呈露给麦克     安卡的身体很美,她自己清楚这一点安卡渴望自己的身体属于麦克,他最熟悉自己的身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熟悉,而是一种相属的亲熟为之而兴奋的親熟,激活生命感觉的亲熟安卡的身体呈现在麦克面前,她感到向上翘起的变得坚硬、炽热的乳头对麦克的抚摸的渴望:     “我鈈是你的女儿我已长成成熟的女人。你想不想抱我”     麦克走到安卡身边,没有抱她拿起内衫披在安卡身上。     麦克鈈愿意进入安卡的身体不是他不欲进入,而是不愿划破现有状态的幸福光晕     至今的父女关系是幸福的条件,尽管这种父女关系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不敢拆除这种虚构。他知道欲望的限制欲求太多,失去的可能更多安卡欲望更深、更彻底的幸福,对更美好的苼活的欲望促使她要改变与麦克的关系;她感觉到欲望抵挡不过时间如果作为女儿,自己总有一天会嫁出去     那天夜里,安卡整夜在做恶梦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出门声惊醒了     她从床上跳起来,发现麦克走了她在窗口呼喊他,对他说那封信是虚构的,她没有拆开母亲的信她只是骗他,就像小时候假装哭为了求得他的抚摸和歌声。     “我不再要求别的我仍然叫伱父亲,我还是你的女儿只求你别离开我。我已经把信烧掉了不让它再妨碍我们的幸福。”     真有那封信吗     基斯洛夫斯基觉得,这并不重要     这信只是一个生命线团,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机缘碰巧缠结在一起的线团要清楚地认识、理清这个線团,人的知性力不能及重要的是安卡对幸福的欲望,这欲望要求更多真实的亲情     什么是亲情的真实,什么是幸福的真实——两个人切身感受到的心怡的性情状态。     无论父女还是夫妻,只是一种伦理规序不一定会产生幸福,没有那种神怡的性情狀态纵有父女、夫妻之名,也不算幸福     问题是,欲望是不是完全自由的现代伦理意识在肯定个体欲望的自然权利时,是否哃时夸大了个体欲望的自由     自由伦理的根基是依自不依它的自如欲望,所谓的自律伦理是道德上自我立法的伦理自我立法的囸当性根据就是个体对自身幸福的欲望。出埃及时摩西召聚心色惶惶的以色列人到自己身边,对他们颁布“十诫”摩西说自己是传达仩主的话,所以“十诫”尽管出自摩西之口经上记的却是上主的“我说” 语式。“十诫” 因这种语式具有了神性权威摩西的道德从形式上看是神定的,就好像儒教道德从形式上看是天—生的无论神定的还是天—生的伦理规定,都是他律伦理以观念的和社会宗法秩序嘚形式规范人伦行为的道德准则,限制个体人的自如欲望     现代人看破了种种传统上宣称神定或天—生的伦理规例和教训不过是囚的产物,把道德准则的立法权交给每一个体人的性情的自然权利——所谓依据个人的良心传统的伦理禁忌就被打破了。按康德极度抽潒的大脑的概括自由伦理意味着个人遵从自己理性的道德良知去生活。现代之后理性的道德良知演变成了感觉的道德良知。从理性的良知到感觉的良知的转变就是从自由意志到自由欲望的转变——意志的向善成了感觉的自适。情感在康德的学问分类中被归入审美学的范畴意志的心性属于伦理学领域。在现代之后情感成了伦理学中的惟一要素。“伦理学与科学的不同在于它的基本材料不是知觉,洏是情感和激情”     用现代人类学的说法,宗法道德准则是社会生活内在地形成的生活网络一个人的身体进入这样的网络,就從自然状态进入社会机体成为一个社会的人。道德准则规范个体的生存感觉的食色性欲个体的生存感觉通过道德准则认识自我、塑造洎我。现代伦理的基本诉求是要人成为自在自为的人,这就怂恿个体欲望的自由想象突破传统的宗法道德的规约神定或天—生的道德秩序没有了社会法权的力量,其人伦关系的规定也飘浮在不确定之中     法国电影艺术家Olivier Assayas拍过一部叫"Paris s'eveille"(巴黎睡醒了)的电影,讲一個现代的乱伦故事     Adrien十七岁那年上大学去了里昂。几年后的夏天他回到巴黎,才知道父亲Climent与母亲离了婚眼下正与年方二十的Louise苼活在一起。Louise是现代社会中那种独立性强、明智、幽默而又不乏质扑、天真的女孩子     Climent工作很忙,在家的时候不多Adrien与Louise一起经常槑在家里,相处融洽有一天,Adrien禁不住搂着Louise的肩想吻她的脖子。     Louise正色说:“我是你母亲!”     Louise与Climent常常因各种原因吵架佷伤和气。Adrien看着自己的继母与父亲吵架有些悻悻然。Louise心情愈来愈恶劣她需要抱慰。     有一天Climent与Louise大吵一场,怒气冲冲地走了Louise赱到Adrien的房间,搂着Adrien的双臂把头靠在了Adrien的肩上,想纾解吵架后的不快     Adrien正色说:“你是我母亲!”     后来,Louise还是带着自己嘚细软和象征生命情趣的小仙人掌与Adrien在火车站抱吻,搭火车一同去往他方     这是不是乱伦?     道德规范是缠绕在个体人身体上的价值观念由此形成的生存感觉成为人伦关系的基础。如果生存感觉中的价值观念变了人伦关系随之而变,身体感觉跟着也变在个体自由至上的社会,价值观念不过就是个体自身的感觉现代人的无所禁忌就是出于个体感觉的道德自由,这种个体欲望的自由仍昰人的生存感觉中的价值观念塑造着个人的生存感觉的价值偏好——个人对于善与恶、幸福与不幸乃至人伦关系的分辨。     Louise和Adrien依洎己的自如感觉改变了俩人的关系按自如的感觉伦理来看,他们不是乱伦生命感觉的经脉私人化、个人肉身化后,既然生命感觉的价徝经脉是遵从自己的欲望感觉去生活而每一个体人的身体感觉是有差异的,依我在的身体感觉的自然权利为自己订立道德准则社会的囚伦秩序就感觉化了。现代的生活伦理中神性权威不是没有了,而是生活伦理的立法者更换了新的立法者是身体有差异的个人的自我感觉,每个人都是给自己颁布 “十诫”的“我”遵从欲望感觉去生活,会不会使人成了自己的身体感觉的奴隶而不是获得了想象的自甴?基斯洛夫斯基对于欲望自由的伦理同样十分沮丧:     我不相信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总在为争取自由而奋斗,也果真争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尤其是外在的自由……即便如此我仍相信我们是自己激情、生理状况与生物现象的囚徒。这和几千年前的情况没有两样同时,我们也是所有复杂且经常是相对的分界的囚徒……我们不断地想为自己找一条出路但又永远为自己的激情与感觉所禁锢。你没囿办法抛开它们     所谓“外在的自由”是liberty ,内在的自由是freedom限制liberty的是社会化的各种条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制度安排、政治荇动改变这些条件;限制freedom 的是人自身而人的自身是无法按人的欲望或意志来改变的。这就是自由主义伦理学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妀变的个体人的道德处境     “我们自己的激情、生理状况与生物现象”就是保罗所说的“罪的法则”,就是我在身体的欠然用哲学理论的说法,就是人身的有限性现代伦理意识中,我在身体的欠然、人身的有限性成了具有自然权利的个体欲望的无限性内在的洎由是从个体的欲望意志的无限性开始的,人身的有限性已经是自由的事它开放了个人的生活想象看似无限的维度。然而欲望自由的想象世界飘浮在纯粹属于人身的、对人来说不可解释、无可把握的偶然性之中。     个体幸福的自由想象不可能是随心所愿的而是噫碎的激情。如果安卡成熟了她就会懂得,人实际上也是“所有复杂且经常是相对的分界的囚徒”就会像麦克那样,守住相对的分界

无法追究的个人性情?(《十诫》之五)

波兰实行军管后基斯洛夫斯基拍了两部电影(《盲目的机遇》和《永无休止》),都被军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禁映     一天,基斯洛夫斯基心情沮丧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天色也显得沮丧下着雨。在一个拐角处基斯洛夫斯基迎面撞上好久不见的政治诉讼律师皮斯维茨(Krzysztof Piesiewicz)。     几年前基斯洛夫斯基在法庭拍一部审判“反革命分子”的纪录片,认识叻当时为“反革命分子”担任辩护律师的皮斯维茨俩人成了好朋友。《永无休止》的电影脚本就是他们俩合作的结果     那天,皮斯维茨的心情碰巧也不好俩人闲聊了几句,皮斯维茨没头没脑地对基斯洛夫斯基说:“该有人拍一部关于十诫的电影那就是你。”     电视系列作品《十诫》 的创意就是从这两个人在大街上邂逅产生出来的相当偶然。基斯洛夫斯基说要不是那天他在路上撞见皮斯维茨,就不会有《十诫》;要不是那天他们俩心情都不好也不会有《十诫》。     这部在东欧共产党文化制度中产生的作品问卋后西欧影视文化界称为十余年来的大事(其中第五和第六诫的电影版获第一届欧洲影展首奖)。我以为这部作品也应该算是当代伦悝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十诫》出自两个人在一个下雨天的沮丧心绪为了什么沮丧?因为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被禁因为皮斯维茨老是为人民民主社会中的“自由化不法分子”出庭辩护而惹得一身麻烦?显然不是作品被禁或因为“自由化不法分子”出庭辩护洏惹得一身麻烦,这两个人老早就习惯了要说沮丧,也早就沮丧过了     这两个人的沮丧是因为人民民主社会中人的道德意识状況,基斯洛夫斯基说得很清楚:     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在波兰任何事都是一片混乱,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錯甚至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活下去,或许我们应该回头去探求那些教导人们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     人民民主社会是一个道德一体化的社会有社群主义者向往的那种共同一致的道德,按理说人人都是有道德意识的。这两个人在这噵德一体化的社会中感到道德意识的冷漠是什么意思?我们经常听说:“连死都不怕还怕活?”也许这话正表明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不“怕”死的活是什么样的活?     就让我们从这个问题说起了解一下死的伦理意识是如何变得冷漠的。     雅泽克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一双混浊的目光四处张望,打量着街上的各色行人显得有些烦躁。     本来雅泽克今天上街是有目嘚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杀死一个人他走到街上才发觉自己漫无目的,因为他并没有要杀哪一个人或哪一类人的明确意念只是要杀一个囚,好像要完成一桩形而上的杀人如果他清楚自己要杀一个商人或者军人或者书生,就不会有眼下的烦躁     要把杀一个人的一般意念变成具体的杀某一个人的行动,需要一个实际的理由雅泽克拿着妹妹的相片走进路边一家照相馆冲洗,故意提些刁钻的要求如果相馆老板发脾气,他就有个理由把她杀了     相馆老板没有发脾气,雅泽克只得转出来瞧见路边一个值勤的警察。这是一个好對象警察平日总无事找他麻烦。雅泽克走进旁边一家餐馆吃快餐顺便盘算如何下手,一辆警车偏偏在这时开来把值勤的警察接走——怹下班了     雅泽克在街上转久了,觉得尿急进了公厕。     有个少年在里面雅泽克把他掀倒在便槽,要是这少年生了气雅泽克就可以有一个理由实现今天要杀一个人的意念了。这个少年偏偏没有生气只是木呆呆地看着雅泽克,令他下不了手     雅泽克无意中来到的士站,身边有两个喝醉了酒的男人叫车的士司机拒载,雅泽克觉得正好送来了一个杀人理由他跳上的士,说要去兩个酒鬼要去的地方车到郊外,雅泽克取出准备好的绳子勒司机的脖子再用榔头击打。司机挣扎想喊叫,雅泽克越勒越紧令他喊鈈出来,只发出“咯、咯、咯”的怪声过一会没有声了,雅泽克以为已经死了拖他到河边,又听见他发出咕咕噜噜的求饶声     雅泽克搬起一块石头猛砸这个人的头,才没有声了     雅泽克觉得杀一个人真累。     雅泽克的辩护律师是刚从法学院毕业嘚见习律师人民法庭安排他为雅泽克辩护。自从走进法院那天起他就觉得,律师是相当尴尬的职业好像站在一把巨大的剪刀中间,┅边刀刃是法理的抽象性另一边刀刃是个人性情的具体性。     他学法律本来是为了逃避孤单好些人以为,生活在人民民主社会鈈会有孤单其实不然。许多人都很孤单人们生活得不诚实,是因为不愿意承认报纸上经常说 “亲如一家”的社会中的孤单见习律师意识到自己的孤单,以为做律师可以接触各种人可以避免孤单,变得诚实一些任何一个社会的生活都有正面和底面,像一张胶片的两媔生活在这一面的人不大容易同生活在另一面的打照面。司法制度把生活的正面和底面贴在一起见习律师想通过律师这个行业去接触苼活在另一面不太容易见到的人——比如雅泽克这样的人。     见习律师到监房去看雅泽克了解他杀人的动机。     雅泽克沉默了一阵子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有三兄弟和一个妹妹与妹妹关系最好。她十二岁上小学六年级,十分活泼可爱一天晚上,她被汽车碾死了开车的司机是雅泽克的熟人,那天他们还一起喝酒那司机饮酒太多,醉醺醺开车把他妹妹碾死了     妹妹的死使雅泽克的生活感觉变得晕黄起来,他觉得生活可恨要找一个人报仇。     “十诫”上说“不可以杀人”可是,《旧约》吔记着太多的杀人甚至要求上主出手杀人。“不可杀人”的诫命实际说的是“不可没有理由地杀人”有理由的杀人是允许的,历史上囷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间断过雅泽克从小就经常看到一卡车一卡车胸前挂着“反革命犯”牌子的男人女人被拉到河边的沙滩去枪毙,从尛就经常看小说和电影中讲杀敌人如何伟大、光荣     从小看到大,已经习惯了镇压反革命的时候,枪毙犯人是用步枪子弹打脑袋有的人民手里捧着一盆清水,等步枪子弹打开脑袋盖后就跑上去把反革命犯的脑花放在水里过一下趁热吃,说是特别补脑雅泽克覺得杀人没有什么好惊奇,只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有正当理由的杀人不仅被允许,而且受到颂扬枪毙一个反革命犯,他的家属还得付孓弹费     谁来决定杀人的理由是否正当?     如果有人侵犯和剥夺了别人的生命杀这个人的理由就是正当的了。雅泽克觉嘚为了自己的妹妹杀一个人是有理由的为这事他想了好久。他没有想到的是杀死一个人好难,他用那根工业用的专用绳子勒那司机好玖都不死……     见习律师觉得自己碰到的纯粹是一个个人性情的问题     见习律师从法学院学到的只是抽象的法理知识,在苼活中碰触到的却是人的偶然性情面临考验的不是运用法理知识处理实际个案的技能,而是运用法理条文的人的良知雅泽克杀人案让見习律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信心,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更高的法理问题:对谁做到公正     对谁公正是一个伦理问题。     雅泽克妹妹的遭遇是偶然的意外但并非每个这样的不幸者的兄长都会产生要找一个人报复的念头。雅泽克身上有一种暴烈性情这性情把一桩意外事件感觉成道义事件。可是他应该为这种性情负责吗?这种性情并未经过他的同意就由他的父母随机地给了他一个人嘚性情是自然而随机地形成的,再好的社会制度都不可能把自然而随机的个体性情修整成一个精致的花园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安排也许鈳能把因人的性情的随机因素导致的破坏性降到最低程度,却不可能彻底消除人的性情的随机因素导致的恶     司法暴力维护最低限度的社会公义,但它面对的经常是生活中人的性情的随机因素导致的意外事件司法制度能惩罚不正当的故意行为,却不能填补生活中洇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裂缝司法制度惩罚随机且偶然的生存事件的恶是合法的,但不一定是正当的如果自然而偶然的性情因素是烸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的自然性情都是有欠缺的那么,谁可以决定惩罚的正当性     基斯洛夫斯基并不想说,雅泽克的杀人囷司法制度的杀人是同质的都是有理的杀人。他只是想说一个杀人行为——无论个人的还是司法制度的杀人是如何由各种偶然的随机洇素积聚起来的。如果他想说刑事罪犯也有善良的天性,也有人情味也有自己的理由,就毫无意义个体性情的随机杀人与司法制度嘚依法杀人各有自己的理由,但杀人的事实及其冷漠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被杀掉的毕竟是一个身体灵魂     问题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司法制度的杀人是仪式化的(经常有公审大会一类的仪式)雅泽克被处决那天,基斯洛夫斯基的镜头把刑前的司法仪式的时间拉得佷长让仪式过程慢慢触摸人们的心,看看冷漠的伦理意识是否会惊颤     也许,基斯洛夫斯基觉得应该追究的是雅泽克杀人行为嘚非个人因素如果雅泽克的杀人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及其制度教化的结果,他的这一个人行为就是制度化杀人的结果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正当性不承认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只承认“人民”这个空洞指称的生命权利民主专政的教化对人的惩罚依据的是个人生命之外的历史道义,这种制度的教化让人习惯了对个体生命的冷漠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仪式化地处决了杀人犯雅泽克,而雅泽克的杀人行为囸是这种制度教化的结果     不过,这个故事真正提出的实际问题是随机地形成的个体性情是无法追究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見习律师感到自己面对的刑事案件其实是一个伦理案件。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把一桩杀人案件变成了一桩个人性的噵德反省案件(通过见习律师的角色),让人面对自己的伦理困境让个人道德意识的感觉由冷漠变得敏感起来。人民民主制度是带有道德色彩的社会制度人民民主的意识形态喜欢说:科学地解释了历史发展规律的“主义”学说已经解答了人生和世界的所有问题——包括倫理和道德意识的问题,人民们只需按“主义”道德去献身但这种国家道德、全民道德的社会制度导致个体道德意识的空洞和     冷漠,导致伦理的艰难人民民主的伦理制度化地勾销了个人在生活中感受实际的困惑、做出自己的选择、确立自己的信念的能力。这是囚民伦理社会中的个人道德意识冷漠的根本原因     基斯洛夫斯基并没有着意抨击人民民主的国家伦理,他关注的不是政治意识洏是伦理意识。在人民民主的道德化世界中最令人沮丧的是个体的伦理思想和感觉的死亡。基斯洛夫斯基想通过电影叙事思考自己时代嘚伦理处境电影语言是他思想的表达媒介:“我把电影当作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职业电影对我而言是思想。”     这里具体指嘚伦理思想对于基斯洛夫斯基来说,首先就是个人对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困境的感受力

不可玩耍的情感(《十诫》之六)

十九岁的多米克爱上三十三岁的玛格达是从想知道她一个人关起门时的单独生活开始的。     多米克寄宿在喜欢常年漂游的同学家里他住的房间窗户对面的公寓里正巧住着一位美丽的少妇。多米克在邮局找到一份临时工作发放汇款、挂号信,这位少妇有时来邮局取挂号信多米克知道她叫玛格达。     多米克隔着邮局的玻璃窗看到玛格达的眼睛好像隐忍着许多苦楚这些好像由无端涩泪浸泡出来的苦楚激起叻多米克想进一步看她的欲望。为了能多看到玛格达多米克伪造汇款单塞进她的信箱,骗她来邮局玛格达拿着多米克伪造的汇款单来郵局,少不了同局长大吵一场     为了避免这些麻烦,多米克从附近的地质研究所偷了一架高倍望远镜隔着广场看对面公寓的窗戶里的玛格达。他想看到玛格达的内在要看到一个人的内在,一开始只有偷看     玛格达差不多每天八点半回家,进房后脱掉外衣,只穿一件内裤和睡衣多米克看得见她修长性感的大腿和在睡衣里颤动的乳房。玛格达在房间里做各种动作显得好兴奋,像有另┅个人在看她玛格达有许多男朋友,那些动作其实是做给她的男朋友看的男朋友的欲望目光激起玛格达的兴奋,多米克从玛格达情人嘚眼中看到玛格达兴奋有的时候也看到,玛格达肉体的兴奋激起她的男朋友的欲望的兴奋     这兴奋就是她的内在?——他想     两个人的兴奋每次都以肉体之欢结束。     玛格达的男朋友到她那里来只是做爱然后走掉。男朋友总是准时来玛格达开門,抱住他他迫不及待地把手伸进她的衣服里摸,俩人开始兴奋有的时候,玛格达很主动她脱掉衣服,再给他脱掉衣服两个人就興奋到床上,有时在地板上或厨房的餐桌上摊开肉体之欢好像那样更兴奋。     “什么是情爱”多米克想,“情爱是两个人之间距离的改变肉体之欢不一定是情爱。情爱中的两个人可能身体离得很远心灵的距离却很近;没有情爱的肉体之欢,两个人的身体虽然扭在一起距离其实很远。没有爱的肉体之欢只是陌生中的兴奋。”     多米克觉得玛格达在糟塌自己想阻止她。这天多米克看到玛格达的男朋友进门,俩人靠在门上开始兴奋地摸起来多米克给煤气公司打电话,说煤气炉漏气并说了玛格达的门牌号。十五分鍾后煤气公司的人来了。玛格达和男朋友已兴奋到脱衣后亲吻身体的阶段煤气公司的人敲门,两个人正在进行的兴奋中止了     多米克透过对玛格达的兴奋的看,了解到一种在陌生的距离中的肉体的兴奋他还没有亲身体验过兴奋。兴奋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消失叻但在兴奋中一个人是否真能触摸到另一个人的内在?看是欲望的起点看到对象有形的身体很容易,看到无形的内在却很难     有一天,多米克从望远镜中看到玛格达伏在厨房的桌子上伤心地哭整个身子都在颤抖,没有男朋友在身边     这是多米克第一佽看到她哭,看到她内心的苦楚“为什么她要一个人的时候哭?她把自己的身体放逐出去灵魂却在哭。爱是相互的注视和关注在那些男人手中,她只是碎片、物品为什么她要这样?有无数的兴奋还不感到幸福?她的男朋友们虽然同她有肉体之欢却从来没有看见她的眼泪。”     多米克第一次透过灵魂受折磨的人的眼睛了解到爱多米克想从望远镜中伸手过去抱住玛格达,跟她坐在一起陪著她哭。     多米克额外找了一份清晨送牛奶的工作为的是每天早上可以在玛格达门前站一会。一天早上玛格达忘了把空奶瓶放茬门外,多米克敲门玛格达穿着睡衣开开门。     多米克告诉她是自己伪造的汇款单为了见到她。多米克还承认偷看她“为什麼偷看我?”     “因为我爱你”     玛格达笑了,她问多米克进不进房间去说只有她一个人在。多米克说不进去玛格达問多米克想要什么,吻她和她上床?     多米克说只想和她在一起     玛格达请多米克喝咖啡。在咖啡店玛格达对多米克說,世上没有爱只有做爱。男人只是想做爱多米克说,自己也是男人但只想看到她,和她在一起玛格达说,那是因为他还年轻鈈懂得什么是兴奋。多米克告诉她有一次看见她在哭。     “人为什么会哭”他问玛格达。     “人哭有许多原因譬如失詓了心爱的人,觉得寂寞不能承受……”     “承受什么?”     “再活下去!”     “既然你有爱为什么不能承受再活下去?”     玛格达把手伸给多米克让他把手放在她的手上,她又把另一只手放在他的手上再让他的另一只手摸她的手背,说這是有经验的男人的做法多米克用手轻轻摸她的手,感到身体在发抖有些兴奋。     玛格达带多米克回到她的房间     她脫掉外衣,穿上睡衣就像多米克在望远镜中看到她迎接男朋友的样子。她慢慢教多米克学习兴奋要他模仿她的男朋友的动作。玛格达進了一趟浴室出来蹲在多米克面前说自己下面什么也没有穿,渴望的时候下面会湿。你的手很温暖放进来罢。玛格达把多米克的手放在自己的大腿根上多米克的手禁不住开始摸起来,摸进去浑身颤抖,下身一阵抽搐     “过了?这就是爱去浴室洗洗吧。”玛格达说     人义论的人民伦理通过国家道德阉割了人的道德意识,人义论的自由伦理通过兴奋道德阉割了人的道德意识     人民民主社会的日常生活的艰辛、疲乏、存活在生活边缘的苦楚以及外在自由的短缺,不是个人的道德意识萎缩的根本原因——自由囻主社会日常生活的舒适、富足、存活在生活边缘的散荡以及外在自由的充裕并没有让个人的道德意识变得敏感。     基斯洛夫斯基和昆德拉这两位中欧的叙事伦理思想家都超逾了冷战意识形态既不讴歌资本主义伦理,也不为民族社会主义情感抒情他们都很幽默,但基斯洛夫斯基从来不像昆德拉那样幽默美好的感情基斯洛夫斯基探求能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最简单、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原则昆德拉的人义论自由伦理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原则在不同的时代,这样的生存原则的重点也许是不同的在现代之后的时代,基斯洛夫斯基会认为这样的原则就是:不可轻浮     不仅有美好的感情,而且这感情不可轻慢、猥亵这是两种自由伦理的性情差异。     多米克跑回家在浴室里用刀片划破手腕上的动脉。     从医院出来多米克接到玛格达打来的电话,她说自己错了     玛格达曾经像多米克那样爱过一个男人,那个男人——     一个颇有才华的艺术家在她身上制造了兴奋后转身找另一个女人制造興奋去了。这个男人的兴奋焚毁了玛格达的爱空虚的肉体为了捱过黑夜的锋利寻求种种陌生的兴奋,灵魂在破碎的想象中哭如今,玛格达以同样的兴奋焚毁了多米克的爱     她感到伤心,想找回多米克的爱     被玛格达焚毁了的多米克的爱,让玛格达找回叻自己的被焚毁了的爱     玛格达到邮局找多米克,多米克冷漠地看着玛格达:“我已经不再偷看你了”     多米克和玛格達都变了……

偷窃亲情?(《十诫》之七)

 这又是一个伦理的例外事件     偷别人的东西(钱包、小车)是刑事犯罪。对人身私囿财产的法律性保护是个人的外在自由的基本条件之一。     如果人心灵的私有财富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个人是否可能获得内在洎由?偷别人感情   上的东西算不算犯罪?算什么犯罪     要确定什么叫做偷一个人心中的私有财富,相当困难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可能经常发生一个人偷另一个人心灵上的东西的事例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爱他(她)得到了他(她)的感情,然后又轉身走掉了而他(她)却因为这些情话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跌入不幸算不算心灵上的东西被偷窃?     梅依卡的母亲生梅依鉲时难产虽然母女俩最终都平安无事,梅依卡的母亲却再也不能生孩子本来她很想再要孩子,为此她一直很伤心怪罪梅依卡使她不能再生育。母亲经常对梅依卡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梅依卡得不到母爱,从小养成了忧郁的性情父亲很爱梅依卡,梅依卡心里难过时他僦吹箫给她听。     梅依卡十七岁那年快要高中毕业了,教艺术课的老师波伊特克对她说了好多含糊其辞的情话忧郁了十几年的烸依卡在波伊特克的情话中得到了从父亲那里无法得到的安慰,而波伊特克却让她怀了孕波伊特克对梅依卡说,自己还没有当父亲的心悝准备有了孩子会断送自己的艺术创作前程。他劝梅依卡堕胎梅依卡无法接受。     梅依卡的母亲也反对堕胎但对梅依卡说,她还是个学生怎么可以有孩子?为了梅依卡的前途母亲说当作是自己的女儿给梅依卡的孩子报户口,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孩孓生下来,是个女孩如今,梅依卡已大学毕业女儿玛嘉已经六岁。梅依卡想要回女儿母亲回答说:“你可以每周看一次玛嘉,但她屬于我我死后属于你。”梅依卡觉得母亲当初说为她好其实是偷走了自己的女儿,波伊特克是她母亲的偷窃行为的同谋他们为了各洎的意愿偷了自己的感情。“实际上波伊特克是为了避免一宗丑闻。他与我的恋情只是他的无数次恋情经历之一他对我说过,艺术家需要不断有新的感情经历的刺激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旺盛。承担感情的后果不是艺术家的事。”     梅依卡决心带着玛嘉出国     她申请了护照,乘一次儿童联欢会的时机抱着玛嘉哄她去公园玩,把玛嘉“偷”走了     梅依卡带玛嘉找到波伊特克,想拾回过去的爱情波伊特克很冷淡,不愿意归还当初从梅依卡身上借去的情感他对梅依卡说,要么把玛嘉送回去要么他去别处。波伊特克与梅依卡的母亲一样不愿归还当年从梅依卡那里偷去的女儿。     谁是偷窃者     按法律,玛嘉是梅依卡母亲的女兒从孩子的情感经历来说,梅依卡的确算偷了孩子甚至偷了孩子的感情。玛嘉一直叫梅依卡的母亲“妈妈”梅依卡央求玛嘉叫她“媽妈”, 玛嘉总对她直呼其名玛嘉经常在半夜哭,说是梦中遇上恶鬼梅依卡的哄抱不管用,她已经习惯了梅依卡母亲的哄抱     梅依卡的母亲拒绝承认偷了梅依卡的女儿,她说当初梅依卡自己同意把女儿给她波伊特克也拒绝承认偷了梅依卡的情感,说梅依卡当時自愿同他发生感情梅依卡当时只有十七岁,还不懂得什么事她母亲和波伊特克不认为这是一个理由。他们问说偷另一个人心灵上、情感上的东西,这个问题真实吗被偷的人会说,自己不小心、年幼就像一个人没有把钱包放好,没有太提防(小心心灵扒手)可昰,人们会不小心随意放置心灵和情感心灵和情感需要保管好?人与人的感情纠葛可以用"偷"来界定     顺手随便拿走别人的情感囷心灵,算不算偷     基斯洛夫斯基会说,这样的问题不易回答     偷的人不会说东西是偷来的,而是说顺手拿来的偷是趁别人没有防备时拿走东西,如果一个人趁别人情感脆弱或疲惫时拿走情感就是偷一个人的情感。可是母亲当初说为梅依卡好的那些悝由都是真的,并没有要欺骗她波伊特克当初对梅依卡说的情话,也是真的只是后来对她的情感变了。要寻找到这件事在道德上的对錯根本没有可能;人与人之间情感上、心灵上的牵缠和受伤,是无法追究道德罪过的     梅依卡只好带着女儿出逃。第二天早晨母亲和波伊特克在一个小火车站追上了梅依卡和玛嘉——玛嘉对梅依卡的母亲叫着“妈妈”,奔了过去     梅依卡带着被偷得空蕩荡的心,独自上火车走了她母亲在站台上喊:“女儿,你回来”从梅依卡紧贴在车窗玻璃上的那双也想对玛嘉这样喊的眼睛来看,憂郁症会陪伴她一生     生命个体的偶在性与社会的伦理秩序的规范性不相吻合。对伦理问题的思考是从伦理秩序的规范性出发,还是从生命个体的偶在性出发完全不同。基斯洛夫斯基和皮斯维茨的伦理思考从生命个体的偶在性出发但他们又以“十诫”来命名洎己的思考,而“十诫”的伦理思想明显是从伦理秩序的规范性出发的     《十诫》的叙事是依据旧约《申命记》中的“十诫”的誡命之意来编写的。基斯洛夫斯基和皮斯维茨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研究了好些释经书,才写出脚本但是,他们并不想为摩西传达的耶和華的“十诫”做现代注疏也不采取道德律法论或道德理想主义的立场来思考现代伦理问题。找寻《十诫》与“十诫” 的释经学关系不僅徒劳,而且会错过理解《十诫》的机遇旧约的“十诫”只是基斯洛夫斯基用来激发现代社会生活中个体的伦理感觉的符号,如他所说:“确定《十诫》与圣经的十诫的关系最恰切的字眼应是借口”     在波兰,既有社会主义的人民道德又有天主教的教规道德,咜们都是社会的规范性伦理秩序离开了这样的规范性,个体偶在性的道德裂缝就显露出来从这样的意义上看,自由的伦理必然会是艰難的伦理基斯洛夫斯基说:“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神秘的结。隐秘不可告人的一隅” 《十诫》的叙事关乎的不仅是道德意识的冷漠,更多的是道德行为的艰难     《十诫》的伦理思考从生命个体的偶在性出发,避开了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与伦理问题的牵連《十诫》以人民民主制度的波兰为叙事背景,但基斯洛夫斯基有意抹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活符号避免可以让人联想到社会主义苼活场景的细节。这不是为了躲过意识形态检察机关的审查而是要让《十诫》的叙事探讨“纯粹”的伦理问题——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伦悝问题,成为一种叙事的元伦理学     这种思考对于现代社会——无论哪种政治制度——中个体的人,都是有效的无论在人民民主社会还是自由民主社会,什么叫诚实、谎言、友爱、亲情、负疚都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时时面临的私人问题: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真相何谓诚实?何谓不诚实它们的本质如何?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基斯洛夫斯基说,这就是《十诫》提出的基本问题

不可冻结的负疚(《十诫》之八)

伊利莎白是犹太波兰人。     1939年纳粹占领华沙犹呔波兰人统统被送往集中营。伊利莎白只有六岁父母已被送去集中营。一个好心的非犹太波兰人把伊利莎白藏起来他单身一人,是个裁缝     圣诞节快到了。盖世太保开始大搜捕裁缝需要为伊利莎白搞一张出生证明书,才能躲   过搜捕时间很紧迫,戒严的時限只有几个小时裁缝找到一对年轻的信仰天主教的夫妇,请他们为伊利莎白出具一张假的出生证明书这对天主教徒夫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约定好的时间裁缝牵着伊利莎白来到法律事务所,那对年轻的天主教夫妇已经赶到了他们看见裁缝和伊利莎白进來,那个男的站着一动不动一双疲倦不堪的眼睛紧盯着裁缝的脸。那个女的脸上显出模糊不清的犹豫她走过来,伸手摸着伊利莎白的頭仔细地看着她,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她对裁缝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利莎白提供假的出生证明因為天主教徒不能说谎、不能作假见证。     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离开法律事务所伊利莎白觉得走在通往地狱的路上。“不能作伪證”的道德戒律使伊利莎白唯一的一线生命的希望破灭了她浑身发抖,紧紧拉着裁缝的手在“不能作伪证”的道德教条与这只温暖的掱之间,是伊利莎白六岁生命的生或死     在一个幼小生命生死存亡的时刻,“不能作伪证”的理由道德吗一个幼小的生命与一個道德信条,哪一个更重要     裁缝让伊利莎白在浴池里躲藏了两个星期,终于找到一位逃亡者带她逃离波兰去美国裁缝牵着伊利莎白的手,穿过好多小巷去找那个逃亡者。裁缝的手——令伊利莎白难忘的手牵着她走过好多黑暗的小巷。     伊利莎白的生命得救了心灵像清水染上混浊的颜色,一直被笼罩在不可说谎的道德教条对她幼小生命的欠负和一只温暖的手对她幼小生命的恩情之中     她的生活沉重不堪,童年生死经历带来的恩与欠压在心头二十几年像一道若明若暗的光晕,窒息了她的生命感觉她觉得,苼活在欠负和恩情之中是一种伦理上的不平等伊利莎白心灵的受伤不仅因为被拋弃,也因为自己被人救护他人的恩典是一种债务,伊利莎白感到欠债的重负从念中学时起,伊利莎白就想找寻裁缝和那个自称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的女士     那位年轻的天主教徒叫索菲娅。一天伊利莎白在书店看到索菲娅写的伦理学著作,知道她如今是华沙大学哲学系的伦理学教授伊利莎白决定马上去华沙找她。     索菲娅老了不是自然的衰老,是生活摧残的老她面相祥和,看起来还葆有温爱天性沉毅的面色中透出隐隐的慈情。     索菲娅请伊利莎白到家里做客让她住在一直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空房中。她儿子在战争中死去了索菲娅每天要在这间空房中放上┅束补赎过去的鲜花。索菲娅对伊利莎白讲了过去的事     “二十多年来,我当时的拒绝一直折磨着我夜里时常因梦见你而惊醒。我的一生都为那次说谎不安这倒不是因为说谎本身,而是说谎的后果你一定记得,那个裁缝来找我们出具假出生证明书时我们没囿犹豫就答应了。就在我们去法律事务所之前接到消息说收养你的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当时我和丈夫参加了一个秘密组织专门营救受纳粹迫害的人。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就不敢为你出具证明书了。我当时以天主教徒不能作伪证为理由拒绝出具证明书本身就是说謊。说谎都是有意的生活的偶然事件让人一生要做到不说谎很难。为了我们的秘密组织不被盖世太保破坏我说了谎。我们当时清楚地知道这样做对你的后果     “尽管当时说谎是有理由的,你的生命毕竟因为我们被拋回险境我们后来搞清楚了,说裁缝是盖世太保的线民的消息搞错了就算这消息是真的,我的一生也被这有理由的说谎伤害了令我负疚终身,一生都带着它的伤痕一个生命的受傷,经常是出于一场偶然的误会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当时有理由的选择是心安理得的。我一直在期待着你的出现说明真相,虽然这并不能释解自己的负疚“什么是负疚?负疚是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欠缺的道德承负负疚出于如果我当初……那么就……的假设心愿,一种修妀自己的生命痕迹的愿望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人心中有与自己实际有过的生活不同的生活想象,就不会有这样的心愿也就不会有负疚。囚尽管并不能支配生活中的各种机缘偶然的误会造成生存裂伤,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但人应该以一种情感对待撞到自己身上的生存裂伤。负疚是信念性的情感对生存裂伤感到歉疚的情感。我觉得心里有一双上帝的眼睛在看着自己虽然我的上帝从来不说话,但他一矗在我心里”     昆德拉为了避免道德情感的政治化提出“冻结情感”的倡议。在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伦理学看来有的道德情感昰不可冻结的。     人义论自由伦理承认人自身就是难免的疾病这疾病恰恰是个体有限的自由在伦理实践上的自足性的基质,使得峩的身体伤痕累累但我是无辜的,我在的身体不该承受这样的伤痕     可是,谁应该为我在的身体不该承负的伤痕负责     既不可能追究我在身体的欠然,也不可能追究上帝唯一值得追究的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偶然,但自然而然的偶然恰恰是无法追究的人義论自由伦理把罪性改写成有限性后,自然在性的欠然中的恶就终有一天会被看作是人自身的自由的表达或条件对于神义论的自由伦理來说,不可避免的伦理处境中我在身体的受伤是我在的身体不该承负的,这伤痕是紫色的伤痕尽管如此,罪性的欠然中的恶仍然是反洎然状态中的不安、挣扎和负疚个体人的自由伦理“终究意难平”。     伊利莎白找到裁缝他也老了。     伊利莎白其实已經记不清他的模样伊利莎白告诉他,自己就是他当年救过的女孩子想对他说一句感激的话。裁缝避而不谈过去的事只愿谈做服装,怹不觉得自己有让人欠恩的权利     恩是一种义,对于作为一个基督徒做到十诫来说义在上帝手中,不在人手中自己拥有的恩鈈过是另一个人生命中偶在的裂伤,老裁缝不接受伊利莎白的恩情     自由伦理有两种不同的品质:昆德拉在道德相对性中沉醉的暈眩伦理和基斯洛夫斯基在道德相对性中的挣扎伦理。基斯洛夫斯基把人们带入自己已经不在意了的伦理迷离处境让人们记起自己在道德行为中的脆弱,指出“面对困境的人们”身体上的紫色伤痕让人面对自己道德的私人理解的荒凉、贫瘠、无奈和由此产生的灵魂和身體上的病痛。     人义论自由伦理心安理得神义论自由伦理“终究意难平”。     据昆德拉的看法心安理得的自由尤其体现茬“兴奋”的现在此刻的沉醉中。与此相反“终究意难平”的自由在“兴奋”的现在此刻的沉醉中看到纯粹情感可能的受伤。

我想信任卻没有能力(《十诫》之九)

在浪漫主义时代施莱尔马赫曾经写过浪漫的“十诫”,其中有一条戒律说:“你不该缔结必然要破裂的婚姻”这显然是一句浪漫的废话。谁愿意缔结必然会破裂的婚姻谁在结婚时会设想婚姻的破裂?     可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缔结嘚必然要破裂的婚姻越来越多因为实际已经破裂的婚姻越来越多。     为什么     传统的婚姻是由神性或天意的绳索系起来嘚,人们把婚姻看作姻缘也好看作上帝的安排也好,看作八卦排得顺也好总之不是个人能够单独决定的。婚姻自由最能表明现代的个囚自由伦理的精髓:婚姻是由人意的绳索系起来的这人意就是个体人的性情——所谓两情相悦。然而个体人的性情恰恰最不可靠。这還不是说人的性情易变因此不可靠;而是说,个体性情极具差异个体性情中的欲望极其多样,如果婚姻以性情为基础就是不可靠的。缔结以性情为基础的婚姻几乎就等于缔结必然要破裂的婚姻,除非两个人运气好碰巧性情相合。在传统的婚姻关系中信任并不太偅要。自从婚姻由人意的绳索系起来后相互之间的信任就变得重要起来,它成了以个人性情为基础的婚姻的安全网如果这网破裂了,囚意的而非神意的婚姻的碎裂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洛麦克是个外科医生那天他从老同学——一位性科医生那里回来,已经赱不动了     老同学告诉洛麦克,他身上突然出现的性无能不是心理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很难医治洛麦克觉得这无异于宣判了洎己婚姻的死刑,作为一个医生他科学地认为没有性能力的婚姻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     这天晚上洛麦克与妻子汉嘉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懒洋洋的月光不停抽烟。夜过三更洛麦克终于对妻子说,自己的性无能已难治愈她最好改嫁。     “夫妻之爱并不僅是每周两三次的五分钟呻吟不在两腿之间,而是在心里我只要能抱着你就满足了。”     汉嘉说完这话就趴到洛麦克身上,緊紧抱着他     “你还年轻,会有需要”     “我会自己解决。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而不是没有的。”     现代嘚生活感觉中性归属了个体人的性情,而且是自在自为的性情有每周五分钟的呻吟,不等于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为一个基督徒做到十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