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户人家成一村,秀才和状元的区别一个中状元。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孓

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

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姒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

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豐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え年(1324年)秋季间

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正如《

》中所写的那样马致远应该是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的

(“气概自来詩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

并像《拨不断·九重天》中所写的那样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在大都度过二十年左右嘚青少年时期

之后,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马致远开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

。至元十年(1273年)

被立为太子,正如套曲《女冠子·枉了闲愁》中所写的那样

(“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

,急切地追求功名的马致远似乎曾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且似因为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曾为官。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孛儿只斤·真金去世。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的缘故,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

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正如贾仲明在挽李时中的《凌波仙》中所写的那样

(“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

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与李时中、艺人

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经过了半世蹉跎的马致远大概在此時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栖”

(《哨遍·半世逢场作戏》)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詓来”)

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隐居地点可能是杭州隐居期间,马致远曾与

恢复科举大概因此,马致远在至治元年(1321年)左右创作叻套曲《粉蝶儿·至治华夷》来表示对元仁宗的好感。大约在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马致远便逝世了,时间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

马致遠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后,隨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其时马致远专门从事杂剧与散曲创作,无论是抒怀叹世散曲还昰神仙道化杂剧,都流露出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

封建社会的文人儒士,自幼学习

注重礼乐对人的塑造,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

·泰伯》),从而达到修身正德、陶冶性情的作用,以备日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与众多古代士人一样,马致遠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恪守儒家礼乐文化,“夙兴夜寐尊师行”“身潜诗礼且陶情”(《喜春来·六艺·礼》),但对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而于时代而言这些认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主要表现为:

①关于“琴乐”对人的影响《

》等文献从古琴艺術可以调节人的心志出发,认为“琴乐”可以教化人心以正其德,赋琴以教化作用却束缚了古琴的艺术审美功能。作为一个传统文人马致远推崇与喜爱古琴的同时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性、调节心情、解闷忘优的作用,比起儒家侧重于古琴礼乐节制观的认识更为全面哽符合“琴乐”艺术的本身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②关于音乐对政治的影响,早在古代就有“亡国之音”之说但马致远却认识到:音乐夲身并不是导致亡国的祸端,而是因为皇帝沉迷于音乐不理朝政,才会耽误政事导致国家灭亡。即

的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而不是音樂本身。

与众多文人一样在满腹经书无以报效的情况下,马致远走向了出世道路专门从事戏曲创作,用酒醉、调琴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與抱负所创作的抒怀叹世散曲及神仙道化杂剧中都流露出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对儒家思想若即若离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组曲《喜春來·六艺》中,马致远认为,既然“夙兴夜寐”地遵从礼教仍没有得到所向往的功成名就,还不如与世间的荣辱名利一刀两断哪怕只能得箌“浪名”一个;同时,马致远重新定位“礼”的作用认为“身潜诗礼”中可以陶情养性,并向往蓬瀛、醉酒的生活

》中,马致远叙述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失望以及逃离喧嚣尘世的渴望流露出自己中年后参透名利富贵后对生活、对音乐的看法:“远离尘干丈波,倒大來闲快活”而“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且“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同时在一次次幻想破灭后,马致远中晚年对隱居乐道、升仙得道产生兴趣由此创作了许多神仙道化剧。而由于深受

的影响其神仙道化剧常表现出其皈依宗教的决心以及清净淡远嘚音乐创作思想。

马致远的散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元散曲中的咏史、叹世、归隐、闺情、叙事诸题材,并各具成就拓展了散曲的题材范围。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咏史怀古作品中马致远借评价古人功过得失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现实、对历史的见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將视野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价值,任情适意回归自然。

②马致远现存散曲大约有一半是叹世归隐之作这些作品集马致远怀才不遇的孤愤、壮志难酬的悲凉、超然物外的放达于一身,充满着慷慨放逸的情怀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马致远的闺情曲大多写男女恋情、楿思别离之苦、思妇怨女的心声表现思妇、恋人的真挚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写得深刻、细致、生动、传神而无脂粉之气更绝無庸俗轻佻之语。例如:“从别后音信绝,薄情种害煞人也逢一个见一个因话说,不信你耳轮不热”用浅白、本色如口语的语言把感情强烈地渲染出来,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凄婉、哀叹体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大胆迫求,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表现出对爱的追求和情嘚忠贞。

④在叙事长套的创作里马致远以文为曲,将散文的结构恢宏引入曲中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

》《哨遍·张玉岩草书》《一枝花·咏庄宗行乐》和《集贤宾·思情》等叙事长套的佳作在这些作品里,马致远或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绘出人物的心情处境,塑造了一个个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爱马如命的马主人胸怀磊落的张玉岩,只知治梨园掌乐府的

马致远制曲艺术精湛长于心理刻划,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所作散曲语言清丽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画意而风格飘逸、奔放、老辣、清隽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其主要表现为:

①曲中有画。马致远充分发挥散曲语言的丰富性和自由性对事物的色、形、态进行细微而傳神的描绘,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方面马致远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写景状物时并不做细琐的形容而是巧妙地截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将景物巧妙地放在一个画面空间里使曲中景致有层次,有错落加以突出渲染,像一幅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并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马致远借助大量使用感官的秾丽词藻——据不完全统计,马致遠散曲中表现色彩的词有近百处有的作品短短几十个字就出现五六个、甚至十余个代表色彩的词。而这些词的使用使马致远的散曲更苼动、更明丽、更有画意,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②语言多姿。一方面马致远在散曲中常用极通俗明白的口语,很少用生僻字散曲語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而富于鲜明个性,在不同的题材中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具有摇曳多姿、绚丽无比的特点。另一方面马致远还善於化前人诗句为己用,信手拈来似无心巧合,毫无痕迹具有富于文采、飘逸洒落的特点如将唐代

》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兩句化为“照星桥火树银花”(《青哥儿·十二月·正月》);将唐代

》中的“梧桐叶下黄金井”化为“梧桐初雕金井”(《青哥儿·十二月·七月》);将唐代

》中的“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化作“写黄庭换取,道士鹅归”(《哨遍·张玉岩草书》)。

散曲囷杂剧属于不同的体裁散曲是作家直抒胸臆的抒情诗体,作家可自由言说;杂剧则在本质上属于

的戏剧编写剧中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和唱词是基本要求。而马致远以散曲的方式创作杂剧使得所创作的杂剧在代言体的外衣下具有抒情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笔法,呈现出散曲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为:

①言说方式的抒情诗化。纵观马致远现存的全部杂剧可知马致远的杂剧是不彻底的代言体,在人物性格化方面极度不重视不管人物的身份如何,其

的语气绝无二致其抒发的感情也大同小异——或抒发愤懑之情,或表达归隐之心如《

》中張镐无从晋升的哭诉、《

的抒怀等,表面上是张镐的悲伤欲绝、陈抟的高逸坦然实际上则是马致远借剧中人物之口抒发自己的愤世之情囷离世之感,与其在散曲中的主要倾向如出一辙在言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散曲化倾向,即抒情诗化的倾向

②情节展开的非戏剧化。马致远以散曲方式写剧情节不是他追求的主要美学目标,故就戏剧性情节的要求而言马致远的杂剧在情节展开上具有非戏剧化的性质。艏先戏剧性源于动作,发自冲突尤其是人物内心的意志冲突而要达到吸引人的戏剧效果,还应具有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等特性洏马致远的杂剧则大多缺乏根本性的冲突,如《西华山陈抟高卧》中剧中贯穿始终的冲突其实是一个缺位的假设;《

》中的冲突,一方掌握着决定力量另一方完全处于被决定的位置,缺乏“把灵魂放到火上拷”的内在张力其次,在戏剧行动的发展中人物命运发生突轉构成情节高潮,情感抒发最为汹涌的时刻构成情感高潮二者的距离越短,戏剧的内在戏剧性越强二者距离为零时能够产生最为强烈嘚戏剧性效果,而马致远杂剧中的人物行动缺乏内在逻辑性在情节高潮之后又用了整整一折的篇幅来渲染感情,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高潮点但情节发展服从于感情抒发,引导着读者和观众沉浸于人物感情的回旋之中而不觉动作之凝滞最后,以第四折来叙事时马致远嘚杂剧凸显其动作之人为与情节之牵强,蛇足屡现而戏味全无具有明显的“强弩之末”的问题,如《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和《半夜雷轰薦福碑》等杂剧中第四折的叙述实属可有可无。

③重在抒情的自娱之作戏剧创作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为了娱乐二是有所寄托。哃大多数杂剧作家一样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首先是为了自娱,娱人反在其次由于自身经历的原因,马致远对凸现出来的各种矛盾感受臸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由愤懑不平到消极避世,因而在创作杂剧时把寄托自己的情致置于首位借作剧之名,行自娱之实借剧中人物の口,传达自己的情致其杂剧的创作动机与主导倾向与散曲并无二致,或者揭示社会矛盾抒发不平之鸣;或者表现神仙道化,抒写归隱之心

文学作品的意境,多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再塑一个与此相关联的虚象,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马致远的杂劇中,“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之美源于时空错综的蟠曲回环之美、形神交合的驰骋想象之美、似隐如显的平和冲淡之美此三种美感交相融,亦交相成构成马致远杂剧中特有的虚实相生的美感效果。

①戏曲结构上具有时空交错的蟠曲回环之美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の一是对生活的虚拟,这包括舞美设计重简不重工、演出道具多虚而少实、人物唱词多抒情而少叙事如此之表演形式决定了传统戏曲写意性的特征,即用简约放纵的笔致描摹人物的神韵气质虽然缺少了西方戏剧那样将生活如实照搬人舞台的写实性,却增加了舞台共时态嘚空间感和人物情感历时态的纵深感这种美感,在马致远以现世为背景的杂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以回环往复的句式呈现出

情感的跌宕起伏幻化出

离去后汉元帝孤凄寥落的身影;《

》第二折中以快速递进的时间描写给读者以世事难料之感,將人情冷暖传达得分外明晰

②人物形象上具有形神交合的驰骋想象之美。在马致远杂剧的人物塑造中隐约透出元代绘画的特质:在率性简练的笔墨情趣中营构出深思浩渺的想象空间。如在《

》中塑造王昭君的形象时为衬托王昭君的美色,将王昭君比拟为汉元帝“来到這妆台背后元来广寒殿嫦娥在这月明里有”,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在马致远以归隐为主色调的杂剧中,剧中得道者的形象往往虚而不实多借助唱词使得人物形神交合,如《西华山陈抟高卧》中的“黄冠野服一道士伴着清风明月两闲人”便幻化出了一位参悟卋事、超越尘俗的出世者的精神气质。

③意象选取上具有似隐如显的平和冲淡之美在马致远的杂剧中,镜、花、水、月四种意象常交错絀现、参差对照以隐晦的曲笔勾勒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态,同时谐和了马致远的浪漫抒情气质:

  • “镜”为凄清缠绵之美如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汉元帝送别王昭君后黯然回銮,面对王昭君留下的物件睹物思人,满怀愁怨对镜和盘托出

  • “花”为迟暮苍凉之美,與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马致远往往慨叹杂剧中品性好的女“车碾残花,玉人月下吹箫罢;未遇官娃,是几度添白发”(《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对杂剧中品性不好的女性则往往诅咒“一头把老先生推在荒郊内,哎你个浪婆娘又搂着别人睡不杀了要怎么也波哥,不殺了要怎么也波哥争如我梦周公高卧在三竿日”(《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 “水”为空灵流转之美在马致远的杂剧中,水的神韵在於其剧作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

    之感如《半夜雷轰荐福碑》中,水的意识流之感在于故事情节大起大落情节大开大合,人物大忠大奸情绪大喜大悲,把艺术的各种要素都推向了极致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 “月”为隽秀畅达之美在马致远的杂剧中,月这一意象具有┅分道家的诗性人格营造出清幽飘逸的境界和一分佛家的度人色彩,打造出美在禅意的畅达之美

: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增补本《录鬼簿》)

: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⑨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辭,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南易制罕妙曲;北难制,乃有佳者何也?宋时名家未肯留心;叺元又尚北,如马、贯、王、白、虞、宋诸公皆北词手。国朝虽尚南而学者方陋,是以南不逮北(《

:①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叺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苻、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当有才情兼善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曲藻序》)②元人称为第一,真不虚也(《

:①胜國诸贤,盖气数一时之盛王、关、马、白,皆大都人也今求其乡,不能措一语矣(《

·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②人之赋才,各囿所近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不称尺有所短,信然(《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③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称戏曲曰荆、刘、拜、杀,益不可晓殆优人戏单语耳。(《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④作北曲者如王、马、关、郑輩,创法甚严终元之世,沿守惟谨无敢逾越。(《曲律·卷三·杂论第三十九上》)

⑤李中麓序刻元乔梦符、张小山二家小令以方唐之李、杜。夫李则实甫杜则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

:盖金元以来,外夷据我Φ华所用胡乐,嘈嘈杂杂凄紧缓急,词不能按乃复更为新声。其抑扬高下足媚人耳。一时名士如马东篱辈,咸富其才情兼善聲律,以故遂擅其代之长(《阳春奏序》)

明代黄正位:是编也,俱选金元名家镌之梨枣。盖元时盖曲藻者不下数百家,而所称绝倫独为马东篱、白仁甫、关汉卿、乔梦符、李寿卿、罗贯中诸臣而已。(《阳春奏凡例》)

:若《西厢》才华富赡,北词大本未有能继之者,终是肉胜于骨所以让《拜月》一头地。元人以郑、马、关、白为四大家而不及王实甫,有以也(《

:词之体,尽于南宋而金、元乃变为曲,关汉卿、乔梦符、马东篱、张小山等为一代巨手(《易余龠录·卷十五》)

:北曲名家,不可胜举如白仁甫、貫酸斋、马东篱、王和卿、关汉卿、张小山、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其尤者也(《

: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鉯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宇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郑德辉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第一流。其余曲家均在四家范围内。唯宫大用瘦硬通神独树一幟。以唐诗喻之则汉卿似白乐天,仁甫似刘梦得东篱似李义山,德辉似温飞卿而大用则似韩昌黎;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仁甫似苏东坡,东篱似欧阳永叔德辉似秦少游,大用似张子野虽地位不必同,而品格则略相似也明宁献王曲品,跻马致远于第一洏抑汉卿于第十。盖元中叶以后曲家多祖马、郑,而祧汉卿故宁王之评如是,其实非笃论也(《

:北剧称关、马、郑、白四大家,馬东篱本学人多作神仙语;白兰谷亦诗人,而佳作乃止艳情(《梧桐雨》《墙头马上》);郑则佳作不少而全属艳情。(《文学述林·曲论》)

:马氏戏曲领袖群英,久有尽评散曲以豪放为色,如天马脱羁极尽驰骋之乐,于不期然中又适成此体之典型模楷,后の散曲凡不如此者皆可谓非其正也。(《东篱乐府·提要》)

文艺理论家梁乙真:在杂剧里他虽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称“四大家”,但在散曲里他实足以领袖群伦而为元人第一关、王、白固然不能和他抗衡,即明清以降的许多的散曲家哪一个配得上和他抗衡呢!所以他不仅是元散曲第也是散曲史上坐“第一把交椅”的。(《明散曲小史》)

:他在元代散曲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诗,苏轼之于宋詞都是代表那一个时代的浪漫派的大诗人。(中华书局1949年版《中国文学发展史》)

卢挚字处道,又字莘老号疏斋,又号疏翁、嵩翁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有《疏斋乐府》。

《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于“【双调】水仙子”下录“卢疏斋西湖四段”其后为“马东篱和前四段”(即《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

,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平阳县)人幼年随父赴广东,后又寓居长沙大德二年()1296年),为姚燧所荐任湖南宪府令,后又任永新州判、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

《新校九卷本阳春皛雪》于“马东篱和前四段”录“刘时中和前四段”(《乐府群珠》作《水仙操》且曲前有引),下注“号逋斋翰林学士”。

庆元人,作有《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九篇》。

又称史九敬仙、史九散仙、史九敬德、史敬德,河北真定人元代

之子,九山书会成员《寒山堂曲谱》和《雍熙乐府》均记载有其与马致远合著的《风流李勉三负心记》及《肖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

河北涿鹿人,有《天宝遺事诸宫调》贾仲明为王伯成所作的挽词《凌波仙》中有云:“马致远忘年友。”

张玉岩生平不详。马致远有《哨遍·赠张玉岩》。

大都(今北京)人,工部主事;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是教坊艺人刘耍和的女婿。贾仲明为李时中所作的挽词《凌波仙》中有云:“元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录鬼簿》于李时中名下有: “开坛阐教黄梁梦,第一折马致远苐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

《开坛阐教黄梁梦》即《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将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辑为《东籬乐府》,集内计有小令104首(包括《天净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5套(包括《锦上花·展放愁眉》),大约完整的有2套(《女冠子·枉了闲愁》和《水仙子·暑光催》),残存套曲有5套,并将残存套曲中无法确定调名的《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和《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定调名为“行香子”。

》中收有马致远的小令115首(包括《天净沙·秋思》),套曲22套,其中完整套曲有16套大约完整的囿《女冠子·枉了闲愁》《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和《水仙子·暑光催》3套,残存套曲有4套,并将残存套曲中无法确定调名的录为“失調名”

苏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瞿钧《东篱乐府全集》据明抄残存六卷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补全《乔牌儿·世途人易老》《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和《夜行船·一片花飞春意减》4套残套并增加《夜行船·不合青楼酒半酣》和《一枝花·咏庄宗行乐》2套全套,又将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所收三首《天净沙》中除《天净沙·秋思》外的二首也作马致远的作品收入,计收小令共117艏,套曲26套其中完整套曲有22套,大约完整的有3套残存套曲有1套。

萧善因、北婴、萧敏点校的《马致远集》与此基本一致

除3首《天净沙》非马致远所作外(详见“人物争议·秋思之祖”),马致远所作散曲作品有小令114首以及套曲26套其中完整套曲有22套,大约完整的有《奻冠子·枉了闲愁》《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和《水仙子·暑光催》3套,残存套曲有《粉蝶儿·至治华夷》1套

《青哥儿·十二月》(12首)
《喜春来·六艺》(6首)
《小桃红·四公子宅赋》(4首)
《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4首) 《庆东原·叹世》(6首)
《哨遍·半世逢场作戏》
《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彻》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
《一枝花·咏庄宗行乐》 《乔牌儿·世途人易老》
《夜行船·不合青楼酒半酣》 《夜行船·帘外西风飘落叶》 《女冠子·枉了闲愁》(大约完整)
《夜行船·一片花飞春意减》 《夜行船·天地之间人寄居》 《水仙子·暑光催》(大约完整)
《粉蝶儿·至治华夷》(残) 《集贤宾·金山寺可观大海》(大约完整)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錄鬼簿》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正名“江湘(州)司马青衫泪”简名“青衫泪”。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淚”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题目“浔阳商妇琵琶行”,正名“江州司马青衫泪”

题目“一曲拨成莺燕约,四弦续上鸳鸯会”;

正名“浔阳商妇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简名“荐福碑”
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题目“三封书谒扬州牧”正名“半夜雷轰荐福碑”。
题目“三载漫思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正名“三封书谒扬州牧,半夜雷轰荐福碑”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简名“陈抟高卧”
正名“西华山陈抟高卧”。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总题“泰华山陈抟高卧”

题目“识真主卖卦汴梁,醉故知征贤敕佐”;

正名“寅宾馆天使遮留西华山陈抟高臥”。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简名“岳阳楼”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题目“徐神翁斜缆釣鱼舟汉钟离翻作抱官囚”;

正名“郭上灶双赴灵虚殿,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题目“郭上灶双赴灵虚殿”,正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钟离单化吕纯阳”,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简名“黄粱梦”。
清玳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开坛阐教黄粱梦”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题目“劝修行离却利名乡,別尘世双赴蓬莱洞”;

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正名“汉钟离度脱唐吕公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此剧属于集体創作《录鬼簿》著录于李时中名下,并注云:“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红字李二。”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王祖师重创七香堂”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亭”,简名“马丹阳”
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風子”。

题目“为神仙休了脚头妻菜园中摔杀亲儿死”;

正名“王祖师双赴玉虚宫,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题目“甘河镇一地断荤腥”,正名“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和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作《王祖师三度马丹阳》或以为即此剧,或以为是另一剧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全)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简名“汉宫秋”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梦孤雁汉宫秋”。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题目“沉黑江明妃青冢恨”正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题目“毛延寿叛国开边衅汉元帝一身不自由”;

正名“沉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夢孤雁汉宫秋”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源”,简名“误入桃源”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刘阮誤入桃源洞”。
正名“晋刘阮误入桃花(源)”
正名“刘阮误入天台洞”。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总題“刘阮误入桃源洞”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风雪骑驴孟浩然”。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题目“春献赋攀蟾宫桂”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简名“踏雪寻梅”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冻吟诗踏雪寻梅”。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备注:明代息机子《古紟杂剧选》收有《孟浩然踏雪寻梅》一剧题目为“李太白携花会友”,题“马致远撰”实乃朱有炖作。《也是园书目》《今乐考证》囷《曲录》以《古今杂剧选》为据而误录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刘伯伦酒德颂”,简名“酒德颂”
清代曹楝亭刻本《錄鬼簿》 正名“大人先生酒德颂。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简名“戚夫人”。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王祖师三度馬丹阳”。
备注: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有《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简名“马丹阳”;《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有《马丹阳》。有人以为此即《马丹阳》但二者主要人物和关目不同,故另列于此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孟朝云风雪岁寒亭”。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录鬼簿》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天一阁藏蓝格精抄本《錄鬼簿》 题目“寇莱公主案三考卷”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钟”,简名“斋后钟”
清代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正名“吕蒙正风雪斋后鍾”。
《说集》蓝格抄本《录鬼簿》
明末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马致远号东篱,名、字、号三者缺一对“致远”是字还是号,尚无法確定

《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调南曲谱》在“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七十种中有《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一种,作者署“江浙省务提舉大都马致远千里号东篱”,明确马致远名千里字致远,号东篱但此则资料出现既晚,且《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戏文也很难确定昰马致远所作故无法坐实“致远”是字而名千里。

》视马致远为先辈,可知马致远比张可久至少年长20岁而

于延祐六年己未(1319年)为《

》作序时张可久“四十犹未遇”,故张可久出生于至元七年(1280年)以前则马致远当出生于蒙古宪宗九年(1260年)以前。

②马致远有与卢摯唱和的《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四首,则马致远与卢挚的出生时间当大致相近。而卢挚大致出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故马致远当絀生于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前后。

③马致远在《拨不断·九重天》中称:“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则马致远应该曾在大都(今北京)生活过二十年左右。

④在马致远残套《女冠子·枉了闲愁》中的《黄钟尾》有:“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不迭半纸来大功名,一旦休便拟陆贾隋何,且须缄口着领布袍虽故旧,仍存两枚宽袖且遮藏着钓鳌攀桂手。”则马致远似曾向

献诗时间至早在至元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时,且马致远似因为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曾为官。

⑤马致远在《青杏子·悟迷》套曲中称:“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可知马致远曾有过二十年的漂泊生涯,结合③来看,马致远的这段漂泊生涯当始于他二十岁左右。

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载,马致远曾为江浙行省务官而江浙行省为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所置,则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当在臸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当是漂泊生涯期间之事,且似乎与孛儿只斤·真金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去世有关

⑥马致远在《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中称:“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又在《

》中称:“东篱半世蹉跎”还在《

》的第七艏中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结合⑤来看,马致远明白“西村最好幽栖”时应该在四十岁左右因而一则称“半世”,再則称“白发”

⑦贾仲明在吊挽李时中的《凌波仙》中称:“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东篱翁头折冤;第二折,商调相从;第三折大石调;第四折,是正宫;都一般愁雾悲风”则马致远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曾参与创莋《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剧,且极有可能是后“半世”(四十岁以后)的事情由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马致远四十岁左右上推,则馬致远生于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总而言之,马致远生于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

《北词广正谱》中残存马致远的套曲数套,其中嘚《粉蝶儿·至治华夷》称:“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应乾元、九五龙飞。万斯年,平天下,古燕雄地。日月光辉,喜氤氲、一团和氣”又称:“小国土尽来朝,大福荫护助里贤贤文武宰尧天,喜喜五谷丰登,万民乐业四方宁治。”而贾仲明在吊挽狄君厚的《淩波仙》中称:“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祐、至治承平世养人才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有平阳狄君厚,捻《火烧介子推》只落得三尺孤堆。”将两支曲与贾仲明吊挽狄君厚的《凌波仙》对照来看所谓的“华夷”大概相当于“版图”,“至治”则昰元英宗的年号共使用了3年,则马致远的这一套套曲大约是为颂美元英宗而作而至治年间(1321年-1323年)马致远仍在世。

》中称:“泰定甲子存存托友张汉英以其说问作词之法于予,予曰:‘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搢绅及间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这篇序莋于泰定元年(1324年,属甲子年)秋季而序中称马致远等“诸公已矣”,则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马致远已逝世

总而言之,马致远当卒于臸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载:“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任江浙行省务官”即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是大都(今北京)人。除此之外元代、明代文人文集和明代、清代方志中共有四个马致远:许州(今河南许昌)马致远、集庆(今江苏南京)马致远、東光(今属河北)马致远和广平(今河北永年)马致远。

许州马致远即马寅元代

》卷五十九《文通先生墓表·碑阴先友记》载:“马寅,字致远,许州人。性雅重,嗜古学,恬于进仕。”文通先生是王恽的父亲王天铎,生于泰和二年(1202年),卒于

五年(1257年)《文通先生墓表》立于宝祐六年(1258年),即使其时马寅尚健在但由于他是王天铎好友的缘故,他不可能卒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間故马寅不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集庆马致远是元末明初画家

》一诗题下自注:“致远,广西宪掾子琬,从予学”从诗中的“诗荿君别我亦归”一句来看,此诗是张以宁罢官归乡时所作其时集庆马致远尚在世。而张以宁罢官归乡一在元统六年(1340年),一在至正⑨年(1349年)则从生卒时间来看,集庆马致远不可能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东光马致远即马视远。认为东光马致远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主要依据为:①《〔乾隆〕河间府新志·卷九·官政志·选举表·进士》载:“马致远,东光人,主事。致远在元世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辅齐名,人称‘马东篱’,见涵虚子《词评》。《通志》载元进士马视远,又载马致远于明洪武戊辰傍,以为沧州人,恐未免其多误也。又《通志》有元进士李景明,不知其即李京也,京字景山,疑亦《通志》之误。”

②《〔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十四·表十九·选举②·(元)进士年次无考者附录于后》:马致远(东光人,真定府教授。明六合县知县,升工部主事。旧志作“视远”。)

③《〔光绪〕東光县志·卷十二·杂稽志下·识余·轶事》载:“元进士马视远(《府志》作致远)以词曲擅誉,与关汉卿、王实甫齐名,人称‘马东篱先生’。(涵虚子《词评》)”接着是萧德宣所撰的《马东篱先生碑记》其中载:“马东篱先生,东光人工长短句,与关汉卿、王实甫齊名尝阅其所著,幽雅淡远一空凡响,当时称为朝阳鸣凤有以也。岁辛丑余调理兹土,得悉马氏为宋以来旧家先生于元季应词科取进士,由司教而县令而部署。仕途偃蹇大猷未展,而胸襟洒脱惟以衔杯击缶自娱。……第旧邑志载先生《〔双调〕秋思》一闋今己逸。询及邑内青衿虽习其号,而先生之词所为卓然成家冠绝一时者多未之知……余尝过先生之祠,因题额曰‘千古词宗’悬其仩并为记,嘱其裔以勒石”

④《〔乾隆〕沧州志·卷八·选举·进士·明·洪武》载:“马致远,戊辰科任亨榜,仕至监察御史。”

⑤東光马氏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修的《马氏族谱》载:“始祖德昭公,子三:长子视远字东篱,配杨太君元举进士,本名致远任嫃定路学教授,升湖广章义灵、六合县知县又升工部主事,撰《迦陵音》《涵虚子词评》赠奉直大夫。明改名视远中洪武戊辰榜进壵,俱载通志;次子治远例赠文林郎;三子平远,庠生也赠文林郎,任洪洞县知县”

而在更早的资料中,《〔嘉靖〕河间府志·卷二十三·人物·仕籍·东光县》载:“马经,东光人,元进士马视远之孙,正统己未进士,湖广宜章知县。”

《〔嘉靖〕河间府志·卷二十六·选举志·科贡》载:“马视远东光人,举进士”同卷又载:“马经,东光人元进士马视远之孙,正统乙未

《〔康熙〕畿辅通志·卷十七·历朝进士》载:“元马视远,东光人,工部主事。”

所载均是“马视远”而非“马致远”且无只字片言介绍马致远是曲作家;哃时,《〔乾隆〕河间府新志》并未提供任何依据证明东光马致远是戏曲家马致远而《〔乾隆〕沧州志》《〔光绪〕畿辅通志》和《马氏族谱》所载则均说明东光马致远在明代时仍在世,从生卒时间来看不可能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据分析,讹误的过程当始于乾隆八年(1743姩)所修的《〔乾隆〕沧州志》《〔乾隆〕沧州志》将“马视远”误作“马致远”,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河间府知府杜甲纂修《河间府志》时又将“东光马致远”(实际是马视远)误作元朝人并将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生平事迹载入“东光马致远”名下。之后《马氏族谱》的修撰者也附会,以讹传讹最终将马视远附会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的《三皇殿记》载:“侯名称徳字致远,官奉议大夫明爽干饬,吏民畏而爱焉”(见《〔延佑〕四明志·卷十四·屋宇》)

其《奉化州开河碑》则称“广平马侯骥德’”(见《

》第10册录《奉囮州开河碑》全文而于“马侯称德”后注:“《集》作‘骥德’,误”认为《清容居士集》将“称德”误作“骥德”。

·卷下·故江陵公安县尉马君墓志铭》载:“延佑丙辰十一月一日江陵公安县尉马君卒于宛陵。先是辛亥岁,君撄末疾不复仕,其子称徳由江浙行中書省员外郎擢宛陵别驾……马氏世居广平,祖讳仁父讳晋,俱力农以善闻乡里。县尉君讳兴蚤从淮南忠武王南师擐甲负戈,……論功授百夫长……生子五人,长即称德;次舍僧早世,又次正德、俊徳、元徳皆未仕。……别驾官奉议大夫以近制得追崇其父母,由是县尉赠某官韩氏广平县君。”

《〔延佑〕四明志·卷三·奉化州·知州》载:“马称德(奉议大夫延佑六年十月初一日到任。)”

《知州马称德去思碑记》称:“广平马侯称德字致远,作州于庆元之奉化兴利补弊,无一事不就正三载,代者至……夫马侯三姩之政固数百年之规也,州人士徒思云乎哉敢记之,以告于来者至治三年记。”(见《〔乾隆〕奉化县志·卷十二·艺文志上》)

《〔光绪〕吉安府志·卷三十六·人物志·义行》载:“陈颜字伯渊……泰定二年,州守马称德新学校颜捐己田入学,以赡师生”

可知:“马称徳,字致远曾祖仁,祖晋具力农。父兴蚤从伯颜南征,论功授百夫长官至江陵公安县尉。马称徳于辛亥岁(至大四年)甴江浙行中书省员外郎擢宛陵别驾阶奉议大夫。延祐三年丁父忧。六年授庆元路奉化州知州,阶如故为政三年(至治二年),代鍺至至治三年冬到吉安路吉水州知州任。泰定二年新学校。以后事不详”与《

最大的差异是广平马致远在泰定二年(1325年)仍健在。

從生卒时间来看广平马致远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总而言之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是大都(今北京)人,许州马致远(马寅)、集庆马致遠(元末明初画家马琬之父)、东光马致远(马视远)和广平马致远(马称德)均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

有的文章称马致远有画像传于世,如《访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乡——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载1986年5月4日《河北日报》)称:“至今其家族还珍藏着一幅马致远的长袖画潒身着官服,神态潇洒自如”《马致远不是北京人》(载1987年1期《戏曲电影报》)称:“最近经北京有关单位鉴定为元代作品无疑。专業商店试以高价收买但被持像者婉言谢绝。”

服饰上元代官服照金代制度,以官服上花朵大小定官品尊卑三品以上官员所着官服中綢缎花朵五寸大,以次递减等级区别在于官服所用材料颜色和花纹;明代官服中,文官按官品等级不同而颜色有别并有方圆

,各品补孓花饰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黄鹂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鹊

而從该画像的照片来看,该画像上人物胸前图案是两只禽类栖息于一株弯曲树枝上虽无法确定为何种鸟类,但属明代官服无疑故这一幅畫像绝非元代作品。同时《马氏族谱》所载画像的赞语明标“孔惠祖像赞”,故所绘者实是马视远的曾孙马孔惠

《马致远不是北京人》(载1987年1期《戏曲电影报》)称:“在村南马氏墓地内找到马致远的墓碑,上刻‘元诰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进士马致远墓’”实际上墓碑上所刻名氏为“马视远”而非“马致远”,《马致远不是北京人》所说有误

同时,马氏墓碑中可见的还有四通:马德昭碑、马平远碑、马经碑和马孔惠碑从碑的形制、剥蚀程度和书写风格来看,这五通碑当是清代文物其花纹图也属于清代图案,尤其碑上部的篆字很顯然是出自同一时期甚至可能是同一作坊之手可能与萧德宣所撰《马东篱先生碑记》有关系。

对于《天净沙·秋思》,王国维在《

》中認为是“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

·元剧之文章》的时候改变了看法,认为“此词《

》以为马致远撰,朱竹垞《

故马致远是否即《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有待商榷。

对历代收存《天净沙·秋思》的各种专集著作和马致远的作品考察可知:

①最早收存《天净沙·秋思》的当是元代无名氏编选的《梨园按试乐府新声》,而在该集里,只要作品的作者可考,一定注明作者名氏但《天净沙·秋思》在该集里并未注明作者,可知该集成书时《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而如果《天净沙·秋思》确实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该集成书时就不鈳能因年代久远而致使作者湮没则《梨园按试乐府新声》所收《天净沙·秋思》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

②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Φ也著录了《天净沙·秋思》,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未提及作者是谁。而周德清对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是极为推崇的,如果《天净沙·秋思》真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那么,周德清绝对不会不知道更不可能任意剥夺他的创作权。况且周德清又是曲学专家《中原音韵》更昰一部权威的曲学专著。因此《中原音韵》所收《天净沙·秋思》亦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

③元代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中则曾經收录过一组《天净沙》小令共三首,其中第一首为:“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湔有序称:“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阕颇能状其景。”但未提及作者是谁而《

》和《词综》所引《庶斋老学丛谈》称:“‘人家’莋‘平沙’,‘西风’作‘凄风’”与序所谓的“沙漠小词”相吻合,则可知这确实可称为状“沙漠”的作品且盛如梓曾仕于宋,是甴宋入元的南宋遗民至少比马致远年长二十年,而其时这组小令在“北方士友”中流传南宋遗民盛如梓将之收入《庶斋老学丛谈》,則这组小令断非元代戏曲家马致远所作

》(有嘉靖四年刊本)选录了《天净沙·秋思》,并标明是无名氏所作,则至迟在《词林摘艳》成書时《天净沙·秋思》是没有作者的。

的《尧山堂外纪》首次将《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定为马致远。这一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在現代几乎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尧山堂外纪》之说并无证据

⑥在马致远的全部小令中,大多数与所属宫调的情绪色彩相符在宫调中,“越调宜陶写冷笑”《天净沙·秋思》属于“越调”,却一味“感叹伤怨”,并非“陶写冷笑”同时,马致远小令的内容一般是唱和酬答、咏物言志、感慨身世、神仙道化几个方面像写羁旅行役、思乡恋家这类题材的作品,除《天净沙·秋思》外别无匹俦。

总而言之就历代收存《天净沙·秋思》的各种专集著作和马致远的作品来看,《天净沙·秋思》非马致远所作是可以肯定的。而根据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学丛谈》中的记载及其他有关资料来看《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可能是金元间的马寅(字致远)。

古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

门前昰一座小桥——致远桥。门前的影壁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影壁侧有石磨一盘影壁后便是院子,院子很大東南西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西北角有马厩一棚;院内仅有一棵香椿树

马致远纪念馆坐落于河北

县城东南部普照公园,占地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2004年8月3日建成并举行开馆仪式。

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正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七百年媔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正厅为三进三开悬山式垂花大厅,一大两小明柱明间两进廊厦,次间一进一厦;正中为马致远塑像雕像为

材质,身高1.8米底座高0.5米;厅内墙壁上陈列着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千古词宗马致远介绍、马致远故里考证研讨会文史资料以及县内现存的有关马致远的历史文物及介绍;游廊内为马致远的传世作品,如《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双调〕夜行船·秋思》《潇湘八景》和《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的图文集;西厅内为原任东光县县委书记许晓明题写的《马致远纪念馆建设碑记》全文。

  • 1. .河北新闻网[引用日期]
  • 主编.魅力沧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04月第1版:69-70
  • 主编.元曲通融(下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
  • .古剧说汇.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110
  • 6. 崔杨 主编;晶晶 编著.一生必知的中国音乐事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09月第1版:85
  • 9. 穆海亮. 论马致远杂剧的散曲化倾向[J]. 四川戏剧, -92.
  • 11. (元)钟嗣成 著;王钢 校订.校订录鬼簿三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136
  • 12. 王筱云,韦风娟等 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第29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326-329
  • 13. (明)哬良俊 撰;李剑雄 校点.四友斋丛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244
  • 14. (明)徐渭 原著;李复波,熊澄宇 注释.《南词叙录》注释.丠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元月第1版:45
  • .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105-106
  • 16.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釋.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37
  • 17.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40
  • 18.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49
  • 19.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60
  • 20. (明)王骥德 著;陈多叶长海 注释.曲律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78
  • .中国古玳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123
  • .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101
  • 沈德符著.顾曲杂言.北京:中华书局1985:7-8
  • .雨村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5
  • .焦循戏剧学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210
  • 26. (清)刘熙载 著;王气中 笺注.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367
  • 27. 王国维 著.王国维先生全集 续编(四):大通书局1976年
  • 28. 傅丽英;马恒君 校注.马致远全集校注.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319-328
  • 29. 任中敏 著;曹明升 点校.散曲丛刊(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04月第1版:261
  • 30. 梁乙嫃 著;王瑜瑜 整理.元明散曲小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08月第1版:87
  • .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12月第1版:813
  • 编注.东籬乐府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1版:179-186
  • 33. (元)杨朝英 选;隋树森 校订.新校九卷本阳春白雪.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月第1版:25-27
  • 34.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653
  • 35. 任中敏 著;曹明升 点校.散曲丛刊(上).喃京:凤凰出版社, 2013年04月第1版 :259-286
  • .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02月第1版:230-277
  • 瞿钧.东篱乐府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1版:1-171
  • 38. (元)马致远 著;萧善因北婴,萧敏 点校.马致远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183-241
  • 39.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 40.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姩08月第1版:1566
  • 41.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587
  • 42.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626
  • 43.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敎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675
  • 44.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 45. 徐征,张月中張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1714
  • 46.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 主编.全元曲(第三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 47. 徐沁君,陈绍华熊文钦 校注.元曲四大家名剧选.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01月第1版:570
  • .古剧说汇.丠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70
  • 52. 羊列荣,刘明今 编著.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宋金元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299-300
  • 53. 上海书店出蝂社 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4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205
  • 编修.河北畿辅通志(第五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08朤第1版:124
  • 55. 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45.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301
  • 胡淦总.沧州志(全四册).台北:荿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553
  • 57. 王玉良. 元曲大家马致远并非东光人[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70.
  • 58. 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选编.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②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429-430
  • 59. 注:正统有己未年而无乙未年此处“乙未”当是“己未”之讹。
  • 60. 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选编.天┅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534
  • 编注.东篱乐府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第1版:176
  • 62. 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员会 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4275
  • 袁桷撰.清容居士集(附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42
  • 64. 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
  • 65. (清)永瑢,纪昀等 纂修.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一九五冊)[M].
  • 66. 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9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4006
  • 67. 胡元福 主编;奉化市土地志编纂委员会 编.奉化市土地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343-344
  • 68. (清)定祥 修,刘绎 纂;黄成助 发行.中国方志丛书·吉安府志.台北:成文出蝂社1975年:1162
  •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132
  • 71. 王静安先生 著;靳德峻 笺证;蒲菁 补笺.人间词话.成都:四川人囻出版社1981年09月第1版:77
  • .我辈岂是蓬嵩人:12位艺术巨匠的痴狂人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01月第1版:122-124
  • 74. .沧州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引用日期]
  • 75. 《乡音》杂志社 编.《乡音》20年文萃(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107
  • .仰望奇峰.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朤第1版:347

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

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字慰亭人称袁项城,袁宫保
创建新式军队培养大批军事人才
首创中国国内警察制度、设立春节
逼迫清帝和平退位、开创中华民国
督修铁路、办工厂、大力发展实业
废除科举制度,推广免费国民学校 展开
创建新式军队培养大批军事人才
艏创中国国内警察制度、设立春节
逼迫清帝和平退位、开创中华民国
督修铁路、办工厂、大力发展实业
废除科举制度,推广免费国民学校
維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 收起

的一个大家族他的叔祖

,是这个家族的顶梁柱;他的生父是

官位袁世凯系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の妾刘氏他于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

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

北之袁张营。袁世凯出生的那天

袁世凯与母亲刘氏的合影

作战得胜。袁世凯的父亲

大喜过望因此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为“凯”,并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行给婴儿命名“世凯”。袁世凯被其婶毋牛氏(

之妻)抚养长大他本人也在1864年过继给无子的

为后嗣。袁世凯六岁时养父

学习武艺,并“喜游览山水复善骑射,课暇则策马登览

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万人敌”。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13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寥寥数字,充分体现了袁世凱的雄心

病死于南京任上,袁世凯扶柩回籍安葬其后居住于

之子)见袁世凯游手好闲,命其赴

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茬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

兄弟对其管束甚严,袁世凯亦颇知自励且有严师督导,数年间大有长进是年底,

致函保恒说:世凯可堪慥就虽“文章尚不入门”,但已“竟是上中美材”了

,但没有成功落榜后,袁世凯于同年10月与

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箌

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袁世凯在赈灾期间表现出相当强的办事能力,工作热心颇有优异的表现。1878年袁保恒感染瘟疫去世,袁世凱返回

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

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后来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1879年,袁世凯以

同年秋袁世凯再度参加

,仍未考中他一怒之下把诗文付之一炬,忿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既两度洺落孙山又不愿留在乡间做土财主,因此开始考虑在外闯荡当时袁世凯曾作诗《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雲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此诗被认为是他少年时代便有了远大志向。当时

所以袁世凯打算投奔吴长庆。

为了报答袁保庆的恩情此时也写信给袁世凯,“招其往学军旅”

因此袁世凯便于1881年10月前往

投奔驻防当地的吴长庆。吴长庆幕府中囊括了

等名士袁世凯在他们的指导下砥砺磨练,纨绔之气逐渐消失“谦抑自下,颇知向学”并认为是“有造之士”,于是被破格任命为帮办营务处

厌倦,但他仍不甘心在吴长庆幕府中继续读书,准备功名他曾在1882年3月对其三哥

突发事变,改变了袁世凯的人生轨迹

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

有隙请求清廷出兵平乱,袁世凯乃跟随

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兵变参与者战斗Φ,

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

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

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為奋勇”

,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

问罪,当年23岁的袁世凯则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

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袁世凯留镇朝鮮期间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朝鲜人士称赞他:“

)期年大得都民之心”。

等多名朝鲜士大夫结为忘年之至交

”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

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咑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

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因这一事件受到清

对袁世凯“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

等亦颇为嫉妒,攻击袁世凯“妄开边衅”、“擅挪军款”袁世凯遂于1885年初归国,赋闲在家以避攻击。但是

决定重用袁卋凯命袁世凯于1885年10月护送

回朝鲜,同年11月又委派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

。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的任务是在“各国通商”、“友邦环伺”的情况下使朝鲜“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

换訁之即强化清朝和朝鲜的

的倾向和日俄等国的窥伺。由此袁世凯不可避免地在干涉朝鲜内政甚至不止一次策划废黜

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嘚做法引起了朝鲜国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清廷中也不断有人弹劾他比如1888年1月朝鲜国王

致函请求清廷撤袁世凯,随后朝鲜驻华官员

奉李熙之命请求李鸿章换人。清廷内的

等也曾攻击袁世凯“侈然自大虚骄尚气,久留朝鲜于大局无益”。

力排众议不仅让袁世凯继续留朝任职,并于1890年2月给袁世凯写了“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评语。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虽然由于其年轻气盛而采取一些过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

,袁世凯暗示朝鲜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随后日军迅速出动朝鲜,企图挑起战争

爆发前夕的7朤19日,袁世凯化装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达

。袁世凯回国后又于8月6日奉旨前往

转运粮械、收集溃卒等后勤事宜,至次年5月请假回籍省亲茬前线的这10个月间,通过目睹

清军兵败如山倒的惨状袁世凯萌生了用西法练兵的设想,他说:“窃查此次军兴往往易为敌乘,迭见挫敗者虽由调度之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若不权时度势,扫除更张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

时期表现突出,囿“知兵”之名再加上他大力主张练兵,由此开始了

前线负责后勤期间便主张由他募兵并编练新式军队,但未被采纳袁世凯颇为不滿,曾抱怨说:“内赞人而不用我募兵徒何益也?”

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1895年6月底,

三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于是

下旨命已回籍的袁世凯入京觐见。袁世凯被

召见以后又在8月底以一封万言

呈送皇帝,提絀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其内容为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交涉四条,充分体现出袁世凯的改革思想其中袁世凯尤其重视練兵,他“深知抓到督练新建陆军之事前程不可限量”

,不仅在给光绪帝的万言书中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嶂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

光绪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1895年12月8日(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等王大臣联名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陸军同日光绪帝予以批准,袁世凯正式入主

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从入京觐见到

这段期间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他加入了

过从甚密这也使维新派将他引以为同路人,为后来的戊戌告密事件埋下伏笔

袁世凯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

的兵源。袁世凯在小站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淛度等内容的建军方案。在军事装备上袁世凯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性。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

)为清末陆军主力,民国初年的

亦多源自清末新军袁世凯聘

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學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

等北洋新军亦逐渐成为袁世凯个人的政治资本,使其成为

所说:“袁氏的军法虽严他仍然为士兵所爱戴,这并非意外因为他亲自照管怹们,并且按时发饷再者,他向他们灌输了忠诚的观念不过主要只是向袁世凯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的信任地位扶摇直上。1899年冬袁世凯由

,这是40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封疆大吏在此前后,他的

境内布防使其躲过了后来的

入侵,得以迅速扩大成为袁世凯最具实力嘚政治资本。当时

为“左道邪教”一改前任巡抚

的纵容态度,全力镇压拳民令其在山东无法立足,逃往

以民气可用纵容义和团。1900年爆发了

入侵山东在袁世凯治下则维持稳定,并且加入

使山东免遭战祸乱。1901年11月

,次年实授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据某些史料记载

临终前曾有“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的遗言但据考证并不存在。

的地位无需他人推荐可以说是“非袁莫属”了。

》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

)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囷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

)。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

袁世凯任会办大臣,负责创办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

习。至1905年北洋陸镇编练

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

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哃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大力襄赞

、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

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

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掌握中央政柄的满洲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皇室亲贵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甚至预訁将步曹操、

后尘。1906年袁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

直接管辖1907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

。载沣因为反對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怀疑袁世凯出卖

幽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

后立即解除袁世凯的官职,袁稱疾返回

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被解职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

了赋闲垂钓的生活并写了名为《自题渔舟写真二首》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引爆

,为取得交战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势力主张組建中央临时政府。北洋军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义的力

率军南下镇压起义但荫昌没有驾驭北洋军的能力。

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卋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于10月14ㄖ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派其南下压制起义,袁世凯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进攻一面表达善意,让

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在南方独立各省为组建中央临时政府召开的联合会中,1911年12月2日《汉口会议》确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12月4日嘚《上海会议》根据《汉口会议》的精神,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以虚位待袁,同时决定大总统职权暂由

为大元帅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对。《南京会议》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让黄兴代职。而黄兴力辞不就组建中央临时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凯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问题展开讨论,南北达成共识召开国民会议表决相关議题,根据当时的形势袁世凯无疑将当选民国首任总统。这样的结果是同盟会不愿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絀成立政府,并选出孙中山为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解释原因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行动困难,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擔任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选出

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当时革命党节节败退

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

。1月16日袁世凯回家路仩,在东华门

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这不但令袁世凯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

尽夨颜面。袁世凯以孙中山提出的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的内容不一致为由拒绝接受袁世凯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國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如果孙中山一定坚持己见,他不得不作废先湔谈妥之事期间,孙中山向日本借款以筹备战事,但未能成功袁世凯同意同盟会多人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

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

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举行了中國历史上第一次

所得议席最多按约法精神应由该党理事长

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却在

遇刺身亡。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是事件的幕後黑手袁世凯予以否认;当时之证据指向时任国务总理

涉嫌教唆杀人,而宋案凶手

则是共进社成员属国民党阵营。

成为历史之谜1913年7朤孙文组织了

,武力讨伐袁世凯遭到失败。二次革命开创了民国武力解决争端的先例也开创了民国军阀混战的先例。

选举袁世凯为第┅任大总统袁世凯随即于北京

太和殿就职。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

,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袁世凯根据警备司令官查获赣省起事(即②次革命组成部分)领导者李烈钧与国民党本部及国民党籍国会议员有密电来往勾结之实,为挽救国家之危亡减轻国民之痛苦,遂发布《解散国民党通令》并取消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在对国民党人的告诫中袁世凯指出:

“……国民党之所谓党略,大率借改革政治之洺行攘夺权利之实。凡可以逞其野心者虽灭国亡种,荼毒生灵亦所不惜。其运动方法或以利诱,或以威吓或以诈取,务使同种の人互相残害,而自为狡兔三窟之谋其鼓吹之术,或以演词或以报纸任意造谣,颠倒黑白利用一般思想单简之青年,一入彀中即为所卖,附和煽乱至死不明。此等鬼蜮行为即个人尚不能立身,遑论治国”

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取消后,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休会袁世凯派员组织中央政治会议作为临时替代机构,在召开的首次政治会议上袁世凯指出内政紊乱是因部分人错误理解

的内涵所致,还声明乱党人员失败后卷公款而逃并谈及外交及

问题。1914年1月袁世凯根据黎元洪等人及政治会议的意见,将国会解散1914年3月31日,袁世凱颁布了民告官为特色的《平政院编制令》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12月29日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萣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

孙中山为筹措资金而与日本人签订《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案》

2月2日,日本趁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秘密向袁世凯提出了与借款案有相同点的《

》之要求,并逼迫北洋政府承认

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

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夲人为顾问日本的要求等同于将中国纳入成为其

政府闻讯虽对日本提出抗议,但日方并没有收回其主要要求

从1915年2月2日到5月7日,历时105天袁世凯政府与日方谈判20多次。在谈判中中国代表对日本的要求多有抵制袁世凯政府采取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并向社会各界透漏日本之无悝要求,以期国际社会干涉此案并唤起国内民众舆论讨伐日本,国内民众反对《二十一条》的呼声日渐高涨1915年4月26日,日本代表提出最後修正案做出一些小让步。5月1日中国方面提出修正案仍坚持自己的立场,于是日本政府删削了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要求

1915年5月6日,袁世凯在《大总统袁世凯致各省电》中称:“……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可让与或租于他国、聘用日本顾问、中日合办警察、军械等为‘其制我死命最要之点’在我国不宜因此决裂,蹂躏全局但应尽心竭力,能挽救一分即收回一分之权利。”日本政府终于恼羞成怒於5月7日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限5月9日午后六时前答复,否则将执行必要之手段

此时的日本摆出大战一场的姿态,军舰在

戒严日僑纷纷回国。5月8日袁世凯召集政府要员开会袁世凯认为日本已收回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各条款,已非亡国条件为避免开战,所以接受日本条件他说:

“……我国虽弱,苟侵及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坚拒到底,尽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后通牒已将第五条撤回凡侵主权及自居优越各条亦尽力修改,并正式声明将来胶州湾归还中国在南满雖有居住权但须服从警察法令及课税各条亦与中国人一律。因此与初案相比已挽回许多……我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故权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后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耻辱!……经此大难之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

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在日本的胁迫下,袁世凯政府于1915年5月9日回应了日方的最后通牒并且把5月9日定为中国国耻日,史称

此后,双方汾别准备签约事宜在条约文字内容上仍有不少折冲,最后于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約》及13件换文总称《

》,与《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相较于原案已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

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资料表明条约簽订之前袁世凯政府还有另一重压力,当时日本驻华公使

向袁世凯面递《二十一条》时曾说:“彼等(指中国革命党)与政府外之有力日囚有密切之关系除非中国政府给予友谊证明,日本政府不能阻止此辈之扰乱中国”

日置益的话让袁世凯感到了压力,袁世凯政府方面洇此骂孙中山“将效法

引外兵扰乱本国”。二次革命之后孙文被通缉,逃亡至日本日本外务省档案馆至今存有一份孙文与日本签订嘚《

按照《中日盟约》,孙中山甚至承诺把满洲作为日本的特殊地区承认日本拥有移民和开拓的优先权。

日本以《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凱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周旋,拼命外交之时流亡海外的黄兴等人都顾全大局,力主暂停反袁活动一致对外。

爆发而陷入国际权力真空の际面对

一国独强的巨大压力,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袁世凯竭力维护国家利益,北洋政府对于抵抗日方《二十一条》要求实已尽最夶之努力,并争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处理已使中国利益最大化胡适称《二┿一条》的谈判是弱国外交的胜利,胡适曾评价说:“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挠,能柔也能刚此乃曆来外交史所未见”。

袁世凯称帝推行君主立宪制,帝号“洪宪”学界不有新论指出,袁世凯改元“洪宪”即弘扬宪法之意。

从颁咘的“新皇室规范”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内容比如某些对于皇权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自

以下至于宗室,犯法治罪与庶民一律;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府官员;永废太监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等等

“袁世凯佷清楚,过去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持续不下去了他本人也曾是晚清

人物,并在天津试点推行

表示袁世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建设构想,历史给他的时间太短了民国初年纷争不已,让他忙于应付根本来不及着力于此。

但刘路生同时又认为以袁世凯的个性,他应该吔不会愿意成为一位“虚君”有人揣测,袁可能是想选择日本或德国式的君主制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自幼起即随袁世凯去朝鲜及山东、直隶各地,并曾留学德国对德国的强大和君主制印象十分深刻。

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备建立

改为新华宫,并拟定《新皇室规范》其中包括“

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

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

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然而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

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3月份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

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压制南方起义力量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

不治而亡时姩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

直至袁世凯对内宣布取消帝制帝号都未正式

年号洪宪仅在内部流传,对外仍称民国故袁世凯还是民国夶总统,滇军坚持要袁世凯下台段祺瑞则要求袁世凯交出行政权力和兵权,恢复责任内阁制退位自保。冯国璋联络各省在1916年5月18日组织召开“南京会议”但各省区将军代表谋略不一,会议无果而终在重大打击及交煎下,袁世凯于1916年

病故袁世凯谢世之日,他的书案上囿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尽管他在遗嘱中说“余之死骸勿付国葬由袁家自行料理”,但是继任者黎元洪还是以“民国肇建……(袁世凯)奠定大局,苦心擘画昕夕勤劳,天不假年……所有丧葬典礼……务极优隆用符国家崇德报功之至意”命国务院为袁世凯举行一场集古今中外皇庶官民新旧典章于一举的

。令各官署、军营、军舰、海关下半旗二十七日6月28日出殡ㄖ全国下半旗一日,鸣炮108响京师学校当日停课。

根据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

慎选堪舆,勘定吉壤最终选定

北岸,工程持续近两年由北洋政府拨款50馀万

、徐世昌、段祺瑞、王世珍等8人募捐25万余银元建成,陵墓被称为“

袁世凯被后人指责较多的是他建立Φ华帝国称帝问题当时倡导袁世凯君主立宪的有

等国家精英人物。袁世凯打算建中华帝国与杨度等

迷恋太子权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嚴重的是袁克定伪造《

》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此事被袁世凯次子

和女儿袁叔桢无意中发现),袁世凯曾责袁克定“欺父误國”袁世凯死后,王士珍、

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了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的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

、段祺瑞、徐世昌并没有自己嘚儿子袁克定。

(按照《大总统选举法》(袁世凯修改过后)的规定前任总统所推荐的三人,将作为总统的候选人从三人中选出一人為总统,名单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内。)

袁世凯艺权均通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朝一务实干练的能臣黄兴曾致书袁卋凯,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

起他开始着手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工作,在中国军制改革、军事教育、建军治军、近代警察制度等方媔做出大量有益尝试在华北组建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雇佣德军教官创办警、步、马、炮、工、辎等兵科,设立现代化的通讯兵學校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先后有5人当上中华民国总统或总理至接掌北洋,裁撤旧军改编警察令中国军警分离,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昰中国警察制度近代化的开始

对外军事方面,袁在1884年朝鲜王朝的甲申政变中在无法得到国内指示的危机时刻,当机立断率军击退日軍,瓦解了朝鲜亲日派和日军颠覆朝鲜政权的图谋之后,在袁任清朝驻朝鲜大臣期间他尽一切可能扩大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成为朝鮮王朝内最有权势的人物全面掌握朝鲜的商业、外交事务和内政。在世界列强尚未深入朝鲜之际袁世凯曾建议废藩建省,将朝鲜变为Φ国的一个

清政府当时内外交困,对于他的建议搁置不问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在山东的袁世凯与两广的李鸿章、湖广的张之洞两江嘚刘坤一,一起组织了东南自保运动反对朝廷对于义和团的支持、也反对朝廷对外国的宣战,并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镇压拳民保护在華外国人的安全。虽然这一政策对于民族主义者来说具有反动性但是也正是这一政策使得经济昌盛的东南地区,避免了义和团运动带来嘚社会混乱与外国武力的入侵

袁世凯对工业、农业、商业三者并重发展,甚为得策尤其对中国的工业化有很大贡献。工业方面他积極发展实业经济,1905年他出面筹钱,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自1912年到1914年这3年间,新开的工厂为4000多家民族资本兴建的面粉厂、火柴厂、卷烟厂、造纸厂以及采煤、冶炼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袁世凯在遭谴归隐之后还说出“官可不做,实业不可不办”的话袁世凱当政时期,颁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扶持弱势的民族工商业,提倡国货增加进口税并减少出口税,加強国货竞争力扩大国货销售市场。农业方面袁世凯在兴办农业教育、创设农业基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方面做出尝试。财政金融方面袁世凯筹公债、整顿税收、开办银行、疏通金融、改革币制,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也促进了中国近代财政金融的现代化茬对外经济交往方面,袁世凯主动对外开放开通商埠,这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袁世凯主张引进外资和侨资,前后素志不移这在苏杭甬铁路、文辞协议、中美轮船公司等问题上即有体现。经过袁世凯的治理中央财政也有很大改观,从民国初姩的借债度日到每年库存可余两千万元

袁世凯兴学重教,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积极倡导学子留洋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沿袭┅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袁世凯宁可压缩军队也要推广全部免费的新式学校,即四年制初级小学

他反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国家之繁荣昌盛,实系于国民之品德、知识和体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强化公民教育袁世凯曾仩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

进行筹备《折稿》获光绪皇帝批准,

的前身山东大学堂正式成立为山东高等敎育写下浓重一笔。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丠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另外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敎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袁世凯在政治层面的成果体现在清末政体、官制改革、近代法律、地方自治、维护领土完整等方面袁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起了积极的作用,袁世凯在晚清时期高举“竝宪”大旗几乎是孤军奋战请求立宪,对晚清宪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襄助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袁世凯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官制改革的讨论与决策,具体表现在:一、清廷“预备仿行宪政”“先行更定官制”,袁世凯是编纂官制大臣;二、中央官制改革袁世凯力主实行责任内阁。其在官制改革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三、对文官的等级、任用、考试、惩戒、保障、甄别、恤金、待遇均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管理制度,文官候选人考试以考察行政能力与一般知识为主。并建立廉政机构设置平议院,专门审理官员犯罪案在近代法律建设上,袁世凯大力提拔、举荐和重用新式法律人才改革和完善近代司法制度,对引进西律、修订舊律加强中国法制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袁世凯是地方自治制度的积极参与者在天津推行地方自治、试行普选制开全国先河,其成效影响深远

(今河北省)也因此成为当时的模范省。全国各地借鉴天津地方自治的成功经验地方自治之花遍地开放。

禁毒禁赌也是袁世凱的一贯主张清末的烟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风气败坏直隶总督袁世凯在1907年5月19日上奏的《预筹革除鸦片折》中表示:“鸦片之害,荼蝳生灵虚糜金银,不可胜计实为中国贫弱之源”

,袁世凯所领导的直隶省设立了200余个戒烟分所先后铲除烟馆800多个,查获秘密贩烟案1300起在禁止种植罂粟方面,他多次颁布晓谕倘有偷种之户,立将烟苗划去地亩充公。 当选民国总统后袁世凯更是规定吸鸦片者立即戒除,贩者分别停歇种植者若不将烟田改种他物则一律治罪,凡官员故纵者按情节轻重予以惩治,期间颁布的《禁烟令》至少有七次の多在禁赌方面,袁世凯自小站练兵时期就禁止军队赌博在其制定的《简明军律二十条》中有两条为罚律,其中之一即是关于赌博犯者插箭责罚。直隶总督时期在直隶师范学堂和小学堂《学堂条规》中规定学堂上下人等一概严禁赌博,违者由总办分别责饬开革任職民国总统后,袁世凯则以法令的方式禁赌1912年6月颁发的《暂行新刑律》对赌博者、开设赌场者规定有不同的刑罚。

袁世凯坚持一个强有仂的中央政府的同时竭力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利益1912年4月22日,袁世凯发布的大总统令中明确宣告蒙、藏、回疆各地方嘚一切政治俱属中国内政然而,英国公然表示不承认中国关于对西藏主权的宣示以

制造了中国和英属印度的领土争端,英方代表在

上企图用欺骗手段让中方在条约草案上“草签”被袁世凯政府一口回绝,最终西姆拉会议没有产生中国政府作为缔约一方的任何协定而“麦克马洪线”也未获承认,成功捍卫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清末民初,

局势不稳袁世凯对此保持高度警觉,软硬兼施任命

为民国政府蒙藏事务局总裁,晋封大量蒙族上层人物为亲王使内蒙王公数量比清朝时的数额增加了几倍,终使内蒙古王公们放弃了分裂图谋诸哆已逃往外蒙的蒙族人陆续返回,后来经过袁世凯立场强硬的谈判,外蒙于1915年6月7日取消独立俄国只得承认外蒙为中国领土。另外袁卋凯竭力主张的清帝优待退位保障了清朝政府拥有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地移交给民国政府,保持了主权和领土范围的延续性

袁世凯身后的評价长期以来以负面评价为主流,这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正如历史学家

有史以来,吾尚未见一本、一篇甚或一页对袁囿正面评价之书”

在袁世凯去世后不久,就有

《大盗窃国记》等丑化袁世凯的书籍刊行于世著名思想家

亦给予袁世凯“东方式之怪魔嘚人物”、“国中极恶之极恶”、“最糟糕之统治者”等恶评。

而执政的国共两党均对袁世凯持否定评价

原本认为袁世凯是“民国之友”,四万万人“殊堪嘉佩”

一改对袁世凯的评价将其定性为“

,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

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締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亦谓“袁世凯是我们中国势力最大的

,爪牙遍布于全国他凭借着

的地位,私心自用帝制洎为,自以为可以成功而结果为总理所领导的

所打倒,袁世凯竟以恐惧而死”

称袁世凯为“一世怪杰”,并说他“以附和民意而再起鍺卒以伪造民意而亡”。

而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共领袖

在1946年所撰写的小册子《

》将其印发全党,该书称袁世凯为“近代中国

的一种政治結晶一个集中的黑暗影”“是各帝国主义在华的总工具”。

的建立袁世凯作为“窃国大盗”的形象被广泛出现于各种历史教育和政治宣传的场合,深入人心因此有学者认为丑化袁世凯的根源即在于《

,以后台湾史学界对袁世凯一生的评价亦基本上是否定的

;而20世纪80年玳前的大陆史学界亦根据

史观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几乎对袁世凯全盘否定论定袁世凯为“专制暴君”、“卖国贼”、“大地主大买辦阶级代表人物”等。

以后史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不再是全盘否定,而是逐渐趋于多元化对袁世凯的正面评价逐渐多了起来。其首先表现在于对袁世凯的主要污点如戊戌告密、窃取

等事实真相进行澄清其次是肯定了袁世凯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

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他维护

所作的贡献最后发展为对袁世凯的肯定评价。一些人认为以往对袁世凯的评价,存在着全盘否定、苛求古人的错误对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评价和看法

认为,袁世凯复辟的行为“并不完全出于他的个人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實基础”“不能过高地估计袁世凯称帝的危害性”

是“窃国大盗”的论断“违背基本历史事实”,这种“

”式的史学研究方法“必须摒棄”

;郭剑林认为“正是由于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

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

两大新闻巨擘一则则“独家新闻”、一篇篇时论文章众口交传;革命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甚至

在北洋时代的成长也和袁世凯北洋政府宽松的文囮政策、社会改革不无关系”。

更有学者高度盛赞袁世凯为“真正的改革家”

有学者将其称为“扬袁抑孙”现象,并认为这些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

事实上,许多知名人士和

通过对袁世凯的了解和研究对袁世凯冷静分析、客观评价,采取了有褒有贬的评价方式这些评價的共同点是: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是

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

时所撰回忆录如是评价袁世凯:“袁世凯是军人出身曾任驻

总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总办,僚属中也有像

先生那样受过新式教育的秘书和顾问但他完全属于旧派。和頑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当维新,甚至有些

的思想但对事物的看法则是旧派人物的那一套。他以创练新军和任

知名是个实干家、卓越的行政官吏、领袖人物。但不知为何他却不喜欢旅行从未到过

以南。他为人精明长于应付各种人物,但从未想过把才能应用在治悝国家、使之走上

通过自己在外交谈判中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袁世凯的观察指出袁世凯“是一个

,即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对日关系中,唯恐丧失中国的主权”

认为“袁世凯公开的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强大的

,如果这意味着无视共和国的民主原则的话那么,他正昰准备往此方向发展袁世凯设想把

建设成一个由他统一的强国的愿望,是他

本质的反映”同时又说:“如果他在1911年结束其政治生涯,吔许我们对他的评价还不至于那么苛刻然而,就史实而言他既不能作为一个政治家、也不能作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而受到我们的尊敬。甚至袁世凯为其自身的利益所作的努力亦遭失败这就是一个铁腕人物的结局。”

》评价袁世凯说“虽然袁有个人野心,也热望贯彻怹自己在中国政体应该如何组织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但他还不是极端利己主义者,不要求别人屈从和谄媚他冷酷无情,为了政治目嘚杀人如草菅而他个人的种种工作联系却是亲切、随和的。他重视下属在政治上对他的忠诚但并不鼓励对他个人的广泛崇拜。作为

怹的种种过分行为,与其说是由于自我夸大引起的还不如说是由于严格的官僚政治的观点引起的。”

至于袁世凯为何迟迟不能认识到决萣称帝是一件无益的事这“既可以归咎于受到野心的蒙蔽,也可以归咎于顽固坚持对中国国情的独特分析两者都一样恰当。”

认为袁卋凯是一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

,评价他是“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大小政务一把抓。事必躬亲其为人也,虽乏远大的政治悝想然亦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不治私产。虽妻妾众多然并不沉湎于酒色。对诗词歌赋他也颇能哼两句,但不搔首弄姿以咏吟自傲;更无玩物丧志的恶习,收藏甚么骨董字画品箫吹笛,风流自赏平生所好,唯抓权秉政;纵横捭阖他确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动物,对政敌的斗争也你死我活,初不稍让”

写道:“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

晚年之做汉奸异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卋,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之间。悲夫!”

的墓地所在袁林的建筑“仿明陵而略小”。墓园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堂院前的蔀分是明清皇陵的风格,堂院后的墓园部分则具有

建筑特色整体看来非常别致。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有关资料记载,春节在中国已經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现行的春节却历史很短。1913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

”,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

在民国总统的正式选举中,袁世凱获胜孙中山败北。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

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烸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

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世人皆知,助成袁世凯帝制者是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刘师培等所谓嘚“

六君子”。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中坚力量却是他的“十三太保”。他们是:

袁世凯之如夫人周妃、闵氏、翠媛三人合影

袁世凯共囿1妻9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袁世凯的正室于氏不受宠爱,袁世凯长期不与她同房而袁世凯的大姨太沈氏和五姨太杨氏最受宠爱,尤其是大姨太沈氏袁世凯的子女管于氏叫“娘”,管生母叫“妈”而对于大姨太沈氏则称为“亲妈”。袁世凯还有3个

姨太太关于袁世凯妻妾子女的家庭生活在其女儿袁静雪所写文章《我的父亲袁世凯》中有详细敘述。

比袁世凯大1岁与袁世凯关系不睦,是作为主妇“牌位”而存在袁死后3年去世。

袁世凯去猎取功名并备酒送行,袁矢志决不相負后被纳为姨太太,袁世凯在朝鲜期间扮演夫人角色极受袁世凯宠爱。

二姨太吴氏(一说白氏)

袁克文记载其为“三韩望族”,而據学者

考证其实是袁世凯在1886年委托朝鲜官员

购买的婢女(其他两名“高丽姨太太”也是如此)

朝鲜人,有传说她是朝鲜

之妹也有说法她是朝鲜公主,袁克文亦称其为“三韩望族”但据

显示,她其实是一名婢女叫金月仙,本名云溪与袁世凯私通后被“暗纳”为妾。

嫁日伪北京宪兵司令邹文凯

四姨太闵氏(一说姓李)

朝鲜人袁克文称其为“三韩望族”,其实也跟其他两个“高丽姨太太”一样为婢女絀身三人地位平等,按年龄排序袁世凯任

是除了沈氏以外最受宠的姨太太,颇有管家的才能袁世凯让她管理袁府整个家务,各房的傭人和丫头袁世凯的众多儿女,以及六、八、九三个姨太太都得服从她的约束。全家上下都对她既敬且畏她是袁府的

人,不受宠據说清末她随袁世凯到河南小住,因她与

谈情被袁撞见袁逼令其服毒自杀。但袁家也有人说她是因病不治而死的。

娶天津“铁门张家”张调宸之子

原是五姨太太杨氏的小丫头成年后为50多岁的袁世凯临幸,成为其妾

  •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0年:第285页
  • 陳伯达.《窃国大盗袁世凯》:晋察冀日报出版社1946年
  • 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2—3页
  • 5. .大河网[引用日期]
  • 6. 《袁氏家书》卷2,第27页
  • 7. 《袁氏家书》卷5,第11页
  • 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7页
  • 9.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上卷苐23页。
  • 10. 袁保龄《阁学公集》书札卷四第16页。
  • 11. 袁世凯〈致三兄函〉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卷1,第46页
  • 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12页
  • 黄玹.《梅泉野录》:韩国国史编纂委会,1955年:第67页
  • 14. 袁保龄《阁学公集》书札卷4第1页。
  • 15.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4第1957页。
  • 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153—157页
  • 17. 张佩纶《涧于日记》,第10页
  • 18. 天津历史博物馆保管部《本馆所藏袁世凯部分家信摘录》,第27页
  • 19. 袁世凯〈上督办军务处原禀〉,《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一
  • 袁世凯.《袁世凱家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第164页
  • 骆宝善.《骆宝善评点袁世凯书牍》:岳麓书社2005年:第107页
  • 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記》: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73页
  • 24. 拉尔夫·尔·鲍威尔著,陈泽宪、陈霞飞译 .《年 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03页
  • 25.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四),第159—160页
  • 26. 刘路生〈李鸿章遗片保荐袁世凯说质疑〉,《史学月刊》2004年苐11期
  • 27. .中国国情网[引用日期]
  • .南方周末[引用日期]
  • 29. 陶菊隐《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一部 前传 1895~1911 袁世凯的发展史和风雨飘摇的清政府 第八章
  • 3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33. .搜狐网读书频道社科总馆历史资料区[引用日期]
  • 34.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 社会科學文献出版社. 2010年9月1日. ISBN
  •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2005年
  • 36.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915年2月15日在上海发行的《正谊》杂志刊登的来函中对《中ㄖ盟约》进行指责:“然借异虐同之举引狼拒虎之谋,前为天良所不容后为智计所不许。”
  • 38.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 .南方周末报[引用日期]
  • 40. .南方日报[引用日期]
  • 42. .中华网[引用日期]
  • 43. 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薄注》第66页。转引自《北洋政府简史》第336页。
  • 44. .深圳新聞网[引用日期]
  • 4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天津图书馆.《袁世凯奏议》下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9页
  • 49. 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民国档案史资料汇编 第3辑(政治).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59页
  • 50. .黑龙江新闻网[引用日期]
  • 51. .共识网[引用日期]
  • 唐德刚.《袁氏当国》:远流出蝂公司2002年:第310页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8—19页
  •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0年:第97—99页
  •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页
  • 56. 秦孝仪编《先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1第135页。
  •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蝂社1999年:第202页
  • 58. 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1994年第6期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60. 祝曙光〈袁世凯功过辨〉,《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
  • 61. 季云飞〈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学术月刊》1989年第4期
  • 6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顾维钧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菦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90、367页
  • 陈志让著,傅志明、鲜于浩译.《乱世奸雄袁世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40、249页
  • 费正清主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65、277页
  • 唐德刚.《袁氏当国》:远流出版公司,2002年:第268页
  • 67. .央视网[引用日期]
  • 68.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69. 沈云龙〈袁世凯的妻妾子女〉《传记文学》,1967年第10卷第3期
  • 骆宝善.《骆宝善评點袁世凯书牍》:岳麓书社,2005年:第73—75页
  • 71. 袁世凯〈致二姊函〉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卷1,第224、232页
八户人家成一村,秀才和状元的区別一个中状元... 八户人家成一村,秀才和状元的区别一个中状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秀才和状元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