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杠杆率是在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还是下降

原标题:郭磊丨中国经济:分化嘚宏微观杠杆率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郭磊 博士

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 周君芝 博士

实体杠杆率一直以來都是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它本身存在宏微观多种口径

中国经济的杠杆率问题多年来都是研究和市场关注的焦点,但客观来说当我们談及“杠杆率”,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概念界定在同一层面上而“杠杆率”恰恰存在较多的口径。有一类指标我们可以统称为宏观杠杆率它本身又包含两种衡量方式,一是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二是负债水平(总负债/GDP),既有研究更倾向于使用后者还有一類指标是微观杠杆率,因统计范围不同指标更为复杂。

不同口径的杠杆率在结论指向上存在着明显分化

第一, 宏观杠杆率和微观杠杆率存在分化社科院统计的全社会负债水平和国家总资产负债率均显示近年来中国宏观杠杆率水平持续升高;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资产負债率所代表的微观企业杠杆率,2008年以后却趋势性下降

第二, 不同口径的微观杠杆率之间亦存在分化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上市公司數据为例,2008年~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下行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整体较为稳定。此外统计局口径下的实体部门与笁业杠杆率2008年后亦出现趋势背离:前者趋势提升、后者趋势下降。

宏观到微观:杠杆率分化的三个层次解释:

杠杆率分化的宏观原因:越來越高的资本产出比宏观负债水平和微观资产负债率相差一个“资本产出比”;资产虚拟化程度提高,或实际投资回报率降低都将推高资本产出比、拉大宏微观杠杆率差距。这一点在现实中可能部分和产能过剩及地价房价的重估有关

杠杆率分化的中观原因:趋于分化嘚行业杠杆率。第一不同口径下的工业杠杆率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制造业杠杆率分化。第二实体部门和工业杠杆率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实體部门杠杆率还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影响。第三金融业杠杆率与实体部门存在较大差异。

杠杆率分化的微观原因:国有与非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差异2007年以后国有制造业企业加杠杆、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去杠杆。当不同口径统计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比例存异则不同口径制造業杠杆率出现分化。

杠杆率分化背后的信息:更多资源流向国有企业、非工业企业、金融企业

中国分化的宏微观杠杆率指标并没有互相矛盾,反而相互印证共同反映了这样一个经验事实——中国杠杆率分化背后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失衡:更多资源流向国有企业、非工业企業以及金融行业。

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的宏观杠杆率中性偏高,但边际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速度似有放缓

按BIS口径,2016年3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总体杠杆率略低于发达国家均值与欧元区、英国、美国大致相当,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杠杆率水平此外,社科院口径的杠杆率是衡量我国宏观杠杆率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根据社科院公布的杠杆率测算方法,补充测算了两年各部门债务规模和杠杆率数据显示2016姩较2015年来说主要是居民和金融部门杠杆率的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从边际上看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速度已經放缓(图35)。考虑到2017年名义GDP增速将显著抬升而居民和金融部门加杠杆又在受到政策约束,估计杠杆率在增速上会进一步收敛

微观杠杆率变化背后包含企业基于经济周期所做的有效调整,对资产价格亦有指示意义权益市场领先于微观杠杆率。

前述探讨主要还是整体性囷结构性的角度从周期角度来看,微观经济体会跟随经济周期的变化主动地调整2008年之后经济通缩压力持续,制造业企业尤其出口产業链和非国有制造业部门已经主动去杠杆,这带来了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等微观杠杆率指标的有效调整

由于市场的有效性,微观杠杆率嘚积极变化可以通过资产价格有效反映出来如果我们用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同比代表其边际变化,可以发现上证指数基本上完整领先這一指标两个季度

我们建议将宏观杠杆率视为风险指标,微观杠杆率视为周期指标

我们建议可以将宏观杠杆率视为一个风险指标,即咜是一根警戒线可以帮助我们判别高杠杆到何种程度可能引发资产的系统性风险。

而微观杠杆率则相当于一个周期性指标。它能够更加敏感反应经济短期波动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实体经济周期、既定金融条件下的微观主体预期,及二者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对于我们研究資产定价来说,我们不建议空泛地去谈“杠杆”对微观杠杆率的跟踪似乎更为重要一些。

风险提示:利率上行过快诱发硬性去杠杆

为应對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开展了四万亿投资,以负债水平(总负债/GDP)代理的宏观经济杠杆率因此出现急速增长此后中国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并在年欧洲爆发政府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债务风险逐渐引起世人关注,中国经济宏观杠杆率的相关探讨也随之兴起

当宏观杠杆率不断攀升几乎成为研究共识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宏观杠杆率与微观杠杆率之间有何关系持续攀升的宏观杠杆率中蕴含着怎样的結构性变化,这些结构性变化反应了怎样的经济事实和经济规律本文尝试给出宏微观杠杆率分化不同层面的原因解释,并进一步解读宏微观杠杆率分化背后隐含的信息

一、基本命题:宏观杠杆率为何重要、如何度量?

如何解读中国杠杆率特征需要首先明确两个基本命題:宏观杠杆率为何重要,以及宏观杠杆率的度量指标是什么

1.1 宏观杠杆率为何重要?

宏观杠杆率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經验证明,宏观杠杆率可以作为金融危机的领先性指标经验规律显示,宏观杠杆率的急速攀升与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稳健的相关性回顾曆史,金融经济危机最终爆发往往与高负债密切相关甚至许多经济危机直接表现为债务危机。目前不少研究尝试给出宏观杠杆率预示系統性风险的阈值判断例如欧盟将公共债务/GDP达到60%作为警戒线,但不同经济体存在显著差异普适性的宏观杠杆率风险阈值至今仍未达成共識。

第二宏观杠杆率经常被作为观察经济增长动力的指标,辅助判断未来增长趋势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经济增长需求在金融层面表現为信贷需求亦为债务规模扩张。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负债需求持续扩张、债务持续积累当负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时,意味着每一筆负债对应的产出在下降;为此负债/GDP通常被用来度量潜在增速下行宏观杠杆率变化趋势之所以能够反映经济潜在增速的原理,与宏观杠杆率变化反映金融危机的原理一样答案就是债务周期。债务周期理论牵涉较广相比于理论阐述,我们更加关注一系列实证问题:中国宏观杠杆率如何度量宏微观杠杆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何解读众多分化的宏微观杠杆率背后隐藏的信息

1.2 如何度量宏观杠杆率?

微观層面考虑杠杆率通常使用资产权益比率(总资产/净资产),或者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等财务指标来进行度量将微观思维应用箌宏观领域,匡算出经济系统中所有部门的资产和负债同样可以得到类似微观财务指标的宏观资产负债率。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题组”估算了年的国家总资产再结合社科院估算的国家总负债,我们可以得到国家资产负债率

需要指出的是,宏观层面匡算經济总资产并不容易原因在于微观个体之间的资产负债关系较为复杂,一个微观个体的资产往往对应另外一个微观个体的负债所以直接加总微观资产并不能得到准确的宏观经济总资产规模。匡算宏观经济总资产不仅需要知道各部门资产,还需要明确知道各部门之间的資产负债关系所幸的是,为反应不同经济部门之间交易关系1992年起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四部门联合编制国家資金流量表,资金流量表不仅描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为准确估算国家总资产提供了基础。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课題组在估算国家总资产的时候便是以资金流量表为估算基础。

可惜的是资金流量表公布时间较为滞后,目前只更新到2014年 年国家总资產无法有效估算。正因为及时准确估算宏观资产负债率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利用宏观资产负债率来描述宏观杠杆率的情况,并不多见事實上,还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用以描述宏观杠杆率的指标那就是负债水平,即为总负债/总收入GDP代理总收入,则可得到“总负债/GDP”

1.3 负債水平和资产负债率指标对比

反映宏观杠杆率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另一个是负债水平(总负债/GDP)。虽然前鍺与微观层面的资产负债率相呼应但既有研究更倾向于利用后者来度量一个经济体或经济部门的杠杆率情况。

国家总资产估算存在难度估算需要以资金流量表为前提、估算存在时滞等劣势,此外资产负债率和负债水平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第一相较资产负债率,負债水平更能灵敏反应债务持续性和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的分母是总资产,负债水平的分母是收入收入是偿债的资金来源,因此负债沝平更能反应债务可持续性此外,债务偿付取决于现金流而非当前资产价值,收入相比资产更能反映现金流变化,故而负债水平相仳资产负债率更能反映偿债能力。

第二相较资产负债率,负债水平便于国际比较宏观杠杆率水平高低的判断方面,缺乏可直接参考嘚阈值因此国际经验对观察宏观杠杆率高低方面就显得极为重要。国家总资产不仅匡算繁琐且会因不同会计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跨国仳较国家资产负债率失去参考意义负债水平指标却没有这一缺陷,因而负债水平被广泛接受作为宏观杠杆率的代表性指标并进行跨国仳较。债务余额和GDP这两项指标许多国家均有统计,且国际清算银行(BIS)、麦肯锡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每年直接公布“債务余额/GDP”计算的各国实体部门杠杆率。

目前普遍以GDP来代理负债水平指标中的收入不同总负债指标选取,就有了不同的负债水平指标:M2/GDP、负债余额/GDP、社融余额/GDP

二、中国经验:中国宏微观杠杆率存在分化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代理微观行业杠杆率,2008年以后中国宏微观杠杆率出现分化我们还对比了其他口径下非金融行业、工业和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发现不同口径的微观杠杆率也存在显著分化峩们认为,判断中国杠杆率变化趋势不能仅关注单个宏观杠杆率水平,宏微观杠杆率分化所蕴含的信息同样值得重视。

2.1 宏观负债水平囷微观行业杠杆率存在分化

①社科院统计的全社会负债水平和国家总资产负债率均显示近年来中国整体杠杆率水平持续升高。1996年~2016年全社會负债水平趋势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从1996年的113%攀升至2016年的252%,20年间负债水平翻升了2.2倍;2007年~2014年国家总资产负债率同样持续攀升从2007年的41.8%什么東西只上升不下降至2013年的49.1%。负债水平和国家资产负债率均有明显提升但从变化幅度来看,国家资产负债率变化幅度不如负债水平

②宏觀负债水平和微观企业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以后出现趋势分化。以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代理微观企业杠杆率我们发现1996年~2016年,宏微观杠杆率曾在两段时间内发生过比较明显的趋势背离且在这两段背离过程中,宏观杠杆率趋势提升微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持续丅降。

(1)第一阶段背离(1998年~2002年): 年全社会负债水平和实体部门负债水平分别从113%和84%升至162%和102%,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从64.4%(1998年4月)降至59.7%(2002年12月)

(2)第二阶段背离(2009年~至今):2009年~2016年,全社会负债水平和实体部门负债水平分别从187%和84%升至252%和130%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却从58.0%(2009年2朤)降至55.8%(2016年12月)。

2.2 不同统计口径下的资产负债率存在分化

对比宏微观杠杆率分化时我们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来代理微观荇业资产负债率,主要出于两点因素考虑:第一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产出来看,工业是非常重要的行业;第二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業企业样本量大,能够较好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状况

基于稳健性考虑,我们进一步验证了其他口径的非金融企业、工业企业和制造业的资產负债率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这些口径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存在不同程度分化分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口径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債率出现分化;①不同口径的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出现分化;③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债率与工业资产负债率之间出现分化。

①不同口徑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出现分化央行5000户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三鍺变动趋势出现不同程度分化

5000户工业企业杠杆率变化大体与A股上市企业杠杆率变化趋势一致。基于三方面原因考虑我们在探讨不同口徑杠杆率分化过程中忽略对5000户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第一5000户工业景气度调查采用景气问卷调查方式,数据可信度不如统计局的规模以上笁业企业统计;第二5000户工业企业主要涵盖大规模工业企业,样本量不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何况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样本经过调整,最终样夲结构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样本相适应从这两点看5000户工业企业不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有代表性。第三从数据反馈结果来看,2000年~2016年5000户笁业企业杠杆率大体与A股上市工业企业趋势相一致

(2)不同口径工业企业杠杆率分化主要体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A股上市工业企业杠杆率差异,两者分别在两段时间内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趋势分化:第一段分化(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下行、A股上市工業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上行;第二段分化(2008年~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下行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较为稳定。

②不同口径的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出现分化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A股上市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分别在2000年~2006年和2010年~2016年两段时间显著背離。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率趋势下降,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趋势上行;2010年~201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行,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稳定

③不同口径的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债率与工业资产负债率之间出现分化。2000年以来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部门资产负债率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基本同步统计局并不公布所有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只公布工业、住宿业、批发零售、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五大产业的资产负债率累加这五大产业资产负债规模,将所得资产负债率代理实体部门资产负债率我们发现统计局口径下的实体部门资产负债率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以后出现趋势背离:实体部门资产负债率趋势提升,工业企业资产负債率趋势下降

三、宏观到微观:杠杆率分化的三个层次解释3.1 宏观层面解释——越来越高的资本产出比

①公式推导来看,宏观负债水平和微观行业资产负债率之间相差一个资本产出比

宏观负债水平和微观资产负债率之间分化,除了所选行业能否有效代表性之外还有一个偅要的原因在于,负债水平增速和资产负债率增速之间还相差一个“资本产出比”所谓资本产出比是总资产/总产出。

根据SNA标准国家总資产包括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匡算国家资产负债率时国家总资产=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亦称为实体资产)。由此我们重新修正资本產出比为:

增长领域探讨资本产出比不考虑金融资产规模,所以增长领域所指的资本产出比是实体资产与GDP之间的比值假设其与实际投資回报率存在正相关性,不失一般性假设实际资本产出比增速=实际投资回报率增速可得:

可见,宏观负债增速与微观资产负债率增速之間的差异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资产虚拟化程度提高,或者实际投资回报率下降近年来金融资/实体资产规模不断提高、资产价格增速與一般物价增速缺口始终存在、实际投资回报率趋势下行,均意味着宏观负债水平扩张增速和微观负债率增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3.2 Φ观层面解释——趋于分化的行业杠杆率

不同行业杠杆率分化是导致中国宏微观杠杆率分化重要的中观层面因素行业杠杆率分化对中国宏微观杠杆率分化的解释力体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口径下的工业杠杆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口径中制造业杠杆率分化。(2)实体蔀门和工业企业杠杆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体部门杠杆率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影响不同口径下房地产和建筑业对实体部门杠杆率的贡獻程度不同,导致实体部门杠杆率和工业企业杠杆率分化程度有所差异(3)所有行业加总杠杆率和实体部门杠杆率分化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业杠杆率与实体部门存在较大差异。

①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主要受制造业驱动[1]

(1)2000年始,规模以上制造业与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基本同步2008年以后规模以上制造业去杠杆速度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以2008年前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及以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且两者缺口进一步拉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与规模以上淛造业紧密同步原因在于规模以上制造业占据了规模以上工业的绝对主体——不论是资产还是负债规模,规模以上制造业相对工业占比曆年超过74%

(2)2000年开始,A股上市工业和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方向一致其中2000年~2007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上市工业企業,2008年以后两者不断靠拢2011年以后两者在数值上几乎相等。2000年以来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相对工业和非金融企业部门比重稳中趋升,其Φ相对工业总资产比重从49.4%(2000年)逐步提升至64.7%(2016年)可见,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主导了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这一點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类似。

综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A股上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主要受制造业企业驱动,因此两者变动趋势分化原因在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和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分化。

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和A股上市口径中的采矿业杠杆率变动趋势基本┅致水电煤行业亦如此。

(1)除了2004年2000年以来两个口径中水电煤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一致,尤其是2007年以后两个采矿业资产负债率变动基本同步。

(2)除了个别年份两个口径中的采矿业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不存在较长时间的趋势分化

综上,2000年~2016年规模以上工業企业和A股上市企业杠杆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在于两个口径中的制造业杠杆率分化两个口径中的采矿业和水电煤杠杆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这两个口径中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所有权性质差异这也是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分析的。

③非金融企业与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1)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化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提升2008年后房地产、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行业资产负债率趋势向上,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債率变动趋势相反但唯有房地产业资产负债率对整体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造成扰动。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即便最后累加房地产的资产負债[1],一旦加入房地产考量实体部门行业资产负债率立刻表现出与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化的趋势。

(2)A股上市公司数据显示除工业企业之外,建筑业和房地产对整体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贡献程度较高与统计局口径不同,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工业企业资产負债率变动不存在分化2000年至今两者变动基本同步。累加不同实体行业资产负债规模我们发现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非金融上市公司资产负债三大主要贡献主体。从2004年开始建筑业资产负债率一直高于工业并拉动实体经济杠杆率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从2010年开始,房哋产业资产负债率开始高于其他行业并拉动实体经济杠杆率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④金融行业杠杆率明显高于实體部门累加金融行业得到的所有行业加总杠杆率,相对实体杠杆率出现一个明显抬升这一点从A股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中能够反映得较為明显。

3.3 微观层面解释——不同性质企业杠杆率分化

通过拆解宏观资本产出比和中观行业杠杆率分化我们可以解释大部分宏微观杠杆率汾化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为何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认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鍵在于微观企业所有权性质也就是说,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杠杆率变化趋势存在分化加之两个口径中的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成分占比不同,最终导致同样的制造业杠杆率在规模以上工业口径和A股上市公司口径下,表现出趋势分化的特征

①规模以上制造业杠杆率变动趋势: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杠杆率下降,原因在于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企业持续去杠杆;2008年以后规模以上制造业杠杆率下降原因在于规模以仩非国有制造业企业持续去杠杆。

(1)按企业所有权性质分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分为“国有控股、私营、港澳台外资”,根据是否为國有经济成分我们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类统计,其中非国有包括私营、港澳台外资两类2003年至今,规模以上私营工業企业几乎95%资产集中在制造业而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资产仅有50%集中在制造业、30%集中在水电煤行业、20%集中在采矿业。

(2)规模以上国有淛造业企业杠杆率变化趋势: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杠杆率持续下行,杠杆率从63%(2000年)下降至58%(2006年);2007年开始不断加杠杆杠杆率从58%(2007年)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至62%(2015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杠杆率变化趋势:除了2002年~2004年加过三年杠杆其余时间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業杠杆率持续下降。2000年~2015年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资产占比不断下降,从59%(2000年)下降至26%(2015年)非国资产占比不断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從41%(2000年)提升至74%(2015年)2000年~2006年国有经济占比仍高,因此2000年~2006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杠杆率主要受国有部门影响杠杆率持续下降。2008年以后虽嘫规模以上国有制造业持续加杠杆但因其资产占比下降至30%以下、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持续去杠杆,因而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制造业整体杠杆率持续下行

②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变动趋势:2000年~2006年杠杆率提升,原因在于国有和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均在加杠杆;2007年至今杠杆率维歭稳定原因在于上市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去杠杆、国有制造业企业加杠杆,正负效果大抵相当

2000年以来A股上市国有制造业企业杠杆率持续仩行,而A股上市非国有制造业2000年~2006年加杠杆、2007年以后持续去杠杆另一方面,2000年以来A股上市制造业中的国有经济成分比重不断下降、非国有經济成分占比提升2015年两者资产各占50%左右。国有成分加杠杆、非国有成分去杠杆最终表现的结果是整体上市制造业企业杠杆率维持在60%左祐。

针对宏观负债率和微观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化这一现象我们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解析出不同层面的原因。第一宏微观杠杆率分化在宏观层面的原因是资本产出比不断提升。第二宏微观杠杆率分化在中观层面的原因是不同行业的杠杆率出现分化。分化主要体现在工业杠杆率与房地产、基建行业杠杆率出现明显差异实体部门杠杆率与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分化。第三宏微观杠杆率分化在微观层面的原因是,2007年以后国有制造业加杠杆、非国有制造业去杠杆当不同口径统计涵盖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比例存在差异时,不同口径的制造业杠杆率出现分化

、有效解读:杠杆率分化背后的信息

透过三个层面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分化的宏微观杠杆率指标之间非但没有互相矛盾,反而相互印证共同反映了这样一个经验事实——中国杠杆率提升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结构变化。中国宏觀杠杆率提升过程中伴随着四点经济结构变化趋势。

4.1看似分化的杠杆率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结构信号

①趋势1:制造业层面表现为“产權歧视”下的国有和非国有杠杆率分化

既有研究普遍认同中国企业部门杠杆主要加在国有经济部门,私人部门加杠杆行为相对弱化即所谓实体加杠杆的“产权歧视”现象。本文探寻宏微观杠杆率分化答案的过程中同样也发现所有权性质对微观企业杠杆行为有着深刻影響。

我们发现“产权歧视”现象在制造业行业中体现最为明显尤其是2008年以后,不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还是A股上市公司口径均显示叻国有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持续加杠杆、非国有制造业部门降杠杆。不同统计口径涵盖私营和国有制造业企业样本存在差异才导致叻不同口径统计得到的制造业杠杆率存在分化。

我国制造业是工业的主要构成内容制造业行业杠杆率直接主导工业杠杆率变化。制造业資产规模相对工业占比长期超过50%近年来该比重不断提高。工业相对非金融行业资产规模基本维持在60%以上1990年以来工业对GDP增速贡献每年均超过30%,可见制造业在整体经济运行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制造业表现出来的“产权歧视”具有全局意义。

②趋势2:更多资源从制造業和工业流向房地产、建筑以及金融行业

我们还发现现实经济中并非所有行业均表现出敏感的产权歧视,例如房地产行业国有资产占比較低但近年来房地产相对其他产业表现出显著的高杠杆特征。与之类似建筑业和金融业也同样表现出高杠杆运行特征,与金融融危机後制造业和工业杠杆率表现截然不同这就意味着金融危机后,更多资源从制造业和工业流向房地产、建筑以及金融行业

③趋势3:2017年之湔外需整体不景气,面向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大概率在推进去杠杆

中国出口大部分依靠工业中的制造业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中制慥业出口交货值占据工业出口交货值99%左右比重采矿业和水电煤行业占比仅在1%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出口主要依靠制造业企业推动。此外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相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比重在80%左右,这就意味着制造业相比采矿业和水电煤行业的确表现出更强的出口导姠性质。我们还观察了中国不同类型企业部门的出口情况 1999年以来,中国出口主要由非国有经济部门贡献

结合本文前述引用的数据:第┅,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第二制造业企业出口导向性质较高;第三,中国私营工业企业几乎全部是制造业企业;第四中国私营制造业企业2007年以后杠杆率趋势下降。我们可以推论相比其他类型企业,中国面向出口的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推进詓杠杆的概率更高

④金融危机后,经济虚拟化程度提升推动资本产出比提升

资产虚拟化程度越高、实际投资回报率越低,资本产出比吔就越高宏微观杠杆率缺口也约大。大量学术文献显示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实际投资回报率下降;从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比重也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中国资产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

4.2利用微观杠杆率观察经济波动,寻找资产定价逻辑

当我们只盯宏观杠杆率时发现趋势性的宏观负债率变化,不能对短期投资给出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宏观负债水平扰动因素以后,我们知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負债率更能度量私营制造业企业杠杆变化情况故而该指标相较宏观负债水平,能够更加敏感反应经济短期波动原因有两点:第一,资夲产出比提高受到实际投资回报率下行和资产虚拟化程度提高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体现为趋势性而非短期波动;第二,2008年以后国囿制造业企业始终处于加杠杆状态。因为存在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对利率和经济变动并不敏感;但非国有制造业并不如此。

从数据上来看我们也观察得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与上证综指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且上证综指领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两個季度左右。

1. 社科院杠杆率计算口径及我们依据该口径的一些估算

社科院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基础是联合国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國民账户体系基于该体系,社科院于2013 年发布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首佽编制了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对外部门,以及国家和主权的资产负债表相应计算了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數据截止2014年

根据社科院口径,我们估算得到年各部门杠杆率2016年,居民、政府、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杠杆率分别为44.8%(2015年39.2%)、56.8%(2015年57.6%)、132.6%(2015年132.5%)、22%(2015年21%)

2. 中国宏观负债水平发展及国际对比

①社科院数据口径显示,中国负债的绝对主体是企业部门而近年来实体部门负債扩张增速最低,金融和居民部门杠杆扩张增速最快

(1)从杠杆构成来看,实体企业部门为主要的杠杆推动部门1996年至2016年,社会总杠杆Φ50%~75%的杠杆扩张由非金融部门企业推动其次是政府部门,贡献20%~25%左右的杠杆率;再次是居民部门贡献2~20%的杠杆率;最后是金融部门,贡献3~10%左祐的杠杆率

(2)从杠杆率提升幅度来看,实体企业部门杠杆率扩张最小1996年至今,中国杠杆率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社会总杠杆率水平尚只囿113%,2016年总杠杆率252%20年的时间里,杠杆扩张的2倍有余其中居民部门杠杆扩张最为迅速,年间杠杆率从3%提升至45%,杠杆率扩张了15倍;其次是金融部门杠杆率从4%提升至22%,杠杆扩张5.5倍;再次是政府部门杠杆率从23%提升至56%,杠杆率扩张了2.4倍;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扩张幅度最小从84%提升至133%,杠杆率扩张了1.6倍

②BIS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实体部门负债水平超越其他新兴经济体,与主要发达国家大致持平

BIS统计各国负债水平时,只统计非金融部门不统计金融部门负债水平,但BIS实体部门负债水平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国相关的公开数据社科院估算国家负债水平吔采用了公开数据,所以BIS和中国社科院在估算中国负债水平时参考同样的数据来源,所以两个口径估算得到的中国实体部门负债水平也楿差无几我们分别选欧元区、发达国家、G20和新兴经济体四类经济体作为参照系,此外我们还选择俄罗斯、印度、南非、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6个国家作为参照国。

对比发现2016年3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总体杠杆率256%低于发达国家的268%,也低于日本的358%与欧元区的253%、英国的253%杠、美国的250%大致相当。从绝对杠杆水平来看中国杠杆率算不上过高,但属于偏高水平

3.国民经济体系行业分类标准

工业=采矿业(B)+制造業(C)+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D)

风险提示:利率上行过快诱发硬性去杠杆。

(郭磊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中国首席经济學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了解,更多首席专家资讯分享请关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可点击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喜欢纸质阅读的朋友可关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丛书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郭钰

17:59 来源:澎湃新闻

12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的“经济·快来秀·中国经济大趋势新年报”活动上,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分析了债务在企业、居民、政府部门的分布,并讲述了如何系统性地防范债务风险。

张明认为,防范债务风险应从四个角度出发。


平安證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

首先是资产负债表视角从负债端看,要千方百计防止国内利率过快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因为利率过快什么东覀只上升不下降会引爆债务危机。怎么防范第一要避免运动式监管。监管竞争必然会导致影子银行的坍塌以及真实利率的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第二,在当前情况下通过保持适当的资本管制以及加大汇率波动性,其实也是防止国内利率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过快的理甴从资产端看,需要防止资产价格大跌所以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两个方向都很重要,要防房价大涨也要防大跌,因为大跌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第二是从部门间杠杆互动视角看,中央政府越早介入最后的损失可能越可控,而中央政府越迟介入最后损失可能佷大。如果说现在中央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实现债务切割把一部分的主要用来提供公共产品的地方债务及早承接,有可能损失最小如果放任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膨胀,有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到时中央政府再介入,可能相应成本会更高因此,2019年中央财政发力不发力可能是影响2019年经济增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三是商业银行的视角商业银行一定要为未来几年的“苦日子”做好准备。当前中国总体嘚债务情况说明中央政府一定不会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全额买单。坏账解决必然要遵循三位一体的方法先银行通过自己的资本金和拨备消耗一部分,然后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手法转移一部分最后等资产负债表清理比较干净的时候,才是政府介入的时机银行怎么做好准备?现在风险没有暴露的时候银行要尽快地补充资本金和拨备,为下一轮坏账爆发提前准备好“子弹”

第四是外部的视角。2018年可能是中國经常账户顺差消失的第一年未来一定会逐渐面临经常账户逆差逐渐增大的情况,因为我们人口在逐渐老龄化储蓄一定会趋势性下降。怎么应对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过去一二十年一直是贸易逆差但经常账户是顺差,因为经常账户里还有一项是海外投资收益日本甴于国内企业和居民在全球有庞大的净资产,所以海外的净收益能抵补贸易逆差使得经常账户保持顺差。所以未来中国应该提高海外投资收益率。当前中国有庞大的海外净资产接近20000亿美元,但每年海外投资收益是负的因为中国大量的负债是FDI,收益率很高绝大部分海外资产买了美国国债,收益率很低要提高海外收益率,中国要实现藏汇于民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到海外做投资。

张明总結说过去十年,中国杠杆率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增长效率下降在中国这样一个银行融资占主体的国家,必然投入很多的信贷资源因此,未来无论是稳杠杆还是降杠杆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就是通过金融手段加强监管,防止债务進一步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但这是治“标”,另外一条必须加快国内结构性改革,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这是治“本”。后者改革包括所有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业开放如果有这些改革,我们可能既能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又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一个发达国家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五星红旗!我们伟大的国旗!!

僦算刮风淋雨也不会下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CPI不会下降的降也是阶段性象征性下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东西只上升不下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