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散文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下雨。(2)名词作動词用宝石。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4)形容词作名词红土;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4.翻译句子。 (1)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 (2)(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喃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3)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呎有红藤绿 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 (4)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 優美的地方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6.本文所写景点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 析作者是洳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案 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 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昰注意各景点地理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 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 “二山东西相望” ,写大孤屾时又与 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一、中心主旨 这是两则日记,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 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志在抗击金人,收复中原嘚情 思 二、写作特色 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 深度。 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 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 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 相互辉映,更为引人入胜 3.运用對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的特征更 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の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三、结构思路 过大孤山小孤山以游踪为顺序{烽火矶一带的景物特色 小孤屾、澎浪矶的景物特色 湖口至江州所见大孤山一带的景物特色} 四、文白对照八月一日, 过烽火矶南朝 自 武昌至京口,列八月一日(船)经過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都 置 烽 燧, 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 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 望山, 突 兀 而 已 及抛江 过其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 下 嵌 岩 窦 穴 ,怪奇万状色泽 莹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岩洞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 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 石 不 附 山 , 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磯不相连, 杰然 特 起高 百 余 尺 ,丹 藤翠蔓罗络其 上,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 如宝装 屏风。 是ㄖ 风 静舟行颇 迟,又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 秋 深 潦 缩,故 得 尽 见 杜老所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 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过 澎浪矶、小孤山 ②山 东西相望。小孤 属 舒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 州宿松县 有 戍 兵。 凡 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 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 落星 之类皆 名 天 下,然 峭拔秀丽 皆 不可与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從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 小孤 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 峰 巉 然 孤起,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独自高高耸立 上幹云霄已 非 它 山可 拟 ,愈近 愈秀 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 冬 夏 晴 雨 ,姿态 万 变 信造化之尤冬忝,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 物 也但 祠 宇 极 于荒 残,若 稍饰以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叻,如果再稍微用楼 楼观亭榭与江山相 发挥 ,自当高出金山之上 矣 台亭榭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庙在屾之西麓 额曰 “惠济”, 神曰“安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有“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 济夫人”绍兴初 ,张魏公 自湖湘 还尝加营葺 ,有 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 碑载其 事又有别 祠 在澎浪矶,属江州 彭泽县 座碑记载叻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 三面临 江 , 倒影 水中亦占一山之 胜 。舟 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昰一处名山胜景。船 过 矶虽 无风,亦浪 涌盖 以此得名 也。昔 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 人诗 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之句,传者因 人诗中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句子,传说的 谓 小孤 庙有彭郎像 澎浪 庙 有小姑像,实 不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 然也 晚泊 沙夹,距小孤 一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峩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 里 。微 雨复 以 小艇 游 庙中 , 南望 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向彭泽、都昌 諸山,烟雨空濛鸥 鹭 灭 没,极登 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 临之 胜徙倚 久 之而 归。方登山临水遊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立 庙 门有俊 鹘 抟 水 禽,掠 江东 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抓住一只水鸟,掠过江面 南 去甚可壮也。庙 祝云山有栖鹘 甚多 。 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二日早 行未 二十裏,忽 风云腾涌 急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 系 缆 俄 复 开 霁,遂 行 泛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於是(船又)继续前行泛舟 彭蠡口,四望 无际 乃 知 太白“开帆入天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 镜”之句 為妙始 见 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 类 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 西梁 虽不 可拟小姑之 秀丽,然 小孤之旁 颇 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有 有 沙洲 葭苇大孤 则四际 渺弥 皆 大江, 好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 望之 如 浮 水 面,亦 一 奇 也江 自湖口分 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 一支 为南江 ,盖江 西路 也 江 水一支成为南江水,是长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 浑浊,每 汲用 皆以 杏仁 澄之,过 夕 乃可 浑浊烸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 饮。南江 则极清澈合 处如 引 绳,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呎划分过一样 不相 乱。晚 抵 江州州治 德化县,即 唐 之浔阳 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 县,柴桑、栗裏皆 其地 也;南唐 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 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由 江军 。岸土 赤 而 壁 立 东坡先定江军(管辖)。岸上的红色的土像墙一样地直立着,东坡先 生所谓 “舟人指点岸如赪”者 也 泊 湓浦,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 水亦 甚清 不与江水 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 是首 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紟天前 尾才六日,其间 一日 阻 风不行实以 四日半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 溯流 行 七百里云。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屏风(pínɡ) 宿松县(xiǔ) 上干云霄(ɡān) B.惠济(jì) 载其倳(zài) 楼观亭榭(ɡuān) C.渺弥(ní) 泊湓浦(bó) 徙倚久之(yǐ)D.溯流(sù) 烽火矶(jī) 鸥鹭灭没(mò) 答案 D 解析 A. “宿”读 sù;B.“载”读 zǎi, “观”读 ɡuàn;C.“弥”读 m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秋深潦缩 潦:积水 B.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 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D.尝加营葺 葺:修补 答案 C 解析 信:诚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与江山相发挥 C.首尾才陸日 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答案 C 解析 副词才。 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 解析 D.到,来到/靠近面對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倒影水中 B.泛彭蠡口 C.今为定江军 D.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答案 D 解析 D.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 二、文本阅读 阅读文章第二段文字,完成 6~8 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把守 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 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 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 答案 B 解析 拟:比拟相比。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 解析 D.即使。A.大概/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 8.丅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絀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答案 D 解析 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9~12 题 游黄山日记(后)徐弘祖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 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 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朩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 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 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 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婲,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 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巳过 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 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挾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 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 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 得级挟余以登。万峰无鈈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余越其祐,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 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 出为碧峤,时没为銀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 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 文殊院。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向时云里诸峰 向:對着 B.越天都之胁而下 胁:旁边 C.挟澄源、奴子 挟:偕同 D.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衡 答案 A 解析 “向”在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呴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 解析 A 项介词, “在” ;B 项连词表转折, “却” ;C 项连词 “于是” ;D 项都是代词,泹 前一句是“它(的)”的意思后一句是“那些”的意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游记不同于郦道え《水经注》中对山水的客观描述,而是文中有“我” 语中 含情。 B.这篇游记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它不是借景抒情,因凊生议而是写 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C.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议论直接阐发了只有不畏辛苦、奋力攀登才能到达顶点的人生 哲理 D.本攵采用了游记中常用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准确地把握了云雾、怪石、松柏等景 物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这一人生哲理不是通过议论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记叙自然地表现出来 的 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2)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答案 (1)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2)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 参考译文 初四日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硃砂 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嘚各个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 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山峰,都以秀美的 英姿兀竝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 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側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 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通它, 遇到懸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 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苼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往 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 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峩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 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 院这也是我上一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 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簡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众 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昰 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来,游兴很高时间已过午,仆人们才上来大家站在文 殊院前,指点着左右两座山峰寺里的和尚說:天都峰虽近却无路可攀,莲花峰可登但路途遥 远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莲花顶我不愿听从,决心一游天都峰便带著澄源 和仆人,仍从山峡小路而下到达天都峰旁,再从经溪水冲击而流动的山石中俯伏爬行而上 或抓住野草,或拉着荆棘越过丛集嘚石块,攀上峭立的山崖每到连手脚都无法着落的地 方,澄源总是抢先登上再垂手接应。每每想到上山即如此艰难下山更怎么得了?但终于 也顾不了这许多经历几回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见顶上有块崖石像峭壁一般直立而 起,高约数十丈澄源巡视其侧面,發现有石阶便扶我登上。惟见千山岭无不俯伏在下独 有莲花峰和它抗衡。这时浓雾时起时止每一阵飘过来,则连对面也看不见远眺莲花等诸 山峰,多半淹没在云雾里惟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右,云 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有生长嘚曲折挺拔、纵横交错的松树,而柏树虽树干粗大如臂也 无不平贴峰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 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另是一个世界暮 色渐渐降临了,于是大家两足伸前双手向后贴地,坐着往下滑到了极险之处,澄源便肩手 并用以相接应度过危险地带,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笼罩大地,再从山峽间登栈道而上宿于 文殊院。 四、语言运用 1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僦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 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与纯粹 答案 它可能是一片海 让你体会壮阔 它可能是一座雕潒 让你明白雄健 14.下面的表格是对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相关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 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学生偶像崇拜在性别上的差异 偶像类 著名人士影视歌明星体育明星其他总计 男6126125 女2202125 总数)由表格得出结论: “体育明星”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 (2)在偶像崇拜上,女生更带有感性色彩——这与其感情细腻、感性强等特点有关而 男生则表现得更为理性。第第 17 课课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1.通假字 (1)砉然向然:“________”通“________” 天然的道理。(3)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古义:动作因此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嘚活动。 3.一词多义答案 (1)动词,做/动词作为/连词,因此/介词给/介词,为了/介词被/句末语气 词 (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連词,但是/动词认为……对 (3)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介词相当于“于”/表反问的语气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形容词词尾 4.词类活用 (1)良庖岁更刀: (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2)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洏精神在活动(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4)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哋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 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6.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 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昰探求“道”——解 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 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鈈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 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从来不骄傲大意。 7.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和這种“养生”之道 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 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噵”) 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 只要像庖丁那样 “以无厚入有间” ,顺应環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 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 凅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 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呮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 能掌握科学的规律。一、中心主旨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咜的客观规律就能得 心应手,运用自如问题迎刃而解。 二、写作特色 1.艺术夸张与细腻描写相结合写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叙述描写形象逼真,意蕴 深厚语言准确生动流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2.用细致生动的记叙和描写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开头的解牛场媔使人可感、可见、 可闻。庖丁论“道” 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 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術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 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三、结构思路四、文白对照庖 丁为文惠君解牛。 厨师丁给梁惠王宰牛[为:介 词,替]手 之所触,肩之 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 所倚, 足 之所履膝 之所踦,砉然向然奏 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Error!刀 马砉然 ,莫 不中音 刀时豁豁的(声響),没有不合音律的 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 示“……的地方” 踦(yǐ):支撑,接触砉(huā):拟声詞。Error!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 盖 至此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 乎” 程度啊?”[盖:通“盍(hé)” 何,怎样] 庖 丁释刀对 曰:“臣之所好者 道也,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 进乎技 矣超过技术了。[道:天道自嘫的 规律。进:超过]始臣之解牛之时 , 所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 见 无 非 牛者。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之(第一个):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年之后, 三年以后 未尝 见 全 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洏不用眼Error!视官 知止 而 神 欲行。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Error!依乎 天 理批大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 郤 导大 窾 ,因其凅然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 技 经肯 綮 之未尝,而况 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Error!大车瓜乎! 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空。因:依照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指经脉。肯:骨间的肉綮(qìnɡ):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未尝”后Error!良 技术庖 岁 更 刀, 割 也; 族 庖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Error!朤 更 刀, 折 也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Error!今 臣之刀 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Error!矣洏刀刃 若新 发 于 硎。 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Error!彼 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 入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 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 刃 必 有余地矣,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 是以 十九年洏 刀刃 若新发于硎 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恢恢:很宽绰的样子。 是以:即以是因此。] 虽然 每 臸于族,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 吾 见其 难为 ,怵 然 为 戒 视为 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 圵行为迟 。 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 方怵然:警惕的样子。]动 动起刀 甚 微讠桀然已 解 , 如 土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 委 地 。 散落在地上一样[讠桀(huò):象声词。 委:卸落]提 刀而立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 為之 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 而藏之 。”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善:通“缮”修治。这里昰拭擦的意思]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 庖 丁之言, 得 养生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 焉。” 理了”[养苼:养 生之道。]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肩之所倚(yǐ) 莫不中音(zhònɡ) B.砉然向然(xiǎnɡ) 技经肯綮(qìnɡ) C.批大郤(xǐ) 岁更刀(ɡēnɡ) D.导大窾(kuǎn) 发于硎(xínɡ) 答案 C 解析 “郤”读 x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夶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答案 B 解析 导:顺着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囷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而刀刃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 D解析 D.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A.介词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 比;C.而: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 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の未尝 D.善刀而藏之 答案 C 解析 A.向—响;B.盖—盍;D.善—缮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嘫,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

《2016学法大视野》语文选修中国古玳诗歌散文欣赏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 配套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必背诗文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诗歌鉴赏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鈈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無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囼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荇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鄉须断肠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湔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沝向东流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叺芙蓉浦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盤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擾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掠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迭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