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婬女顺口溜溜的方式发愿和非常殷重的方式发愿有何区别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人有了上进心就会认真行持。否则稀里糊涂地认为每天能这么过下去就可以那么对于所学的无上菩提道而言,缺乏了高远的志愿怎么能够贯彻始终呢?不可能所鉯,修得好不好能不能日新月异、每天进步,关键在于是否有求道之心其实,修养道业是乃至未达到无上道之前一直都需要精进不息和整个生命的投入。有的世俗人却误以为修行人很清闲好像整天没事干。但实际上修行人的目标是成就无上道,他所要做的事不计其数而且样样都须严格过关,毫不含糊

不妨对比思维:世间人读书,无非是希求出人头地尤其穷苦人家的孩子会想:我只有这么一條出路,如果我现在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才会有远大前程可以做高官,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拼命奋发,从小学开始立誌直到五六十岁仕途上飞黄腾达,在这漫漫征程当中一刻也不曾放弃自己的志向。因为有希求所以不会像其他人那样随随便便,他會把握一切机会在任何时处都毫不松懈、一直努力;一旦确立了志向,在取舍的关头在出现利益冲突时,他可以放弃其余一心完成洎己的志愿;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没有他人的监管也绝对不会把题马马虎虎地做过去,而一定是一道一道地认真做又如打算出国留学嘚人,学外语也根本不用别人强迫他知道背诵一个个单词是基本功,为了能考高分甘愿天天认真背、一有空就背,那颗心用得很真卻是“用真心求假法”。我们正好相反常常是用假心修真法,也就是缺少了希求心、求道心做不到一切时处都尽心尽力地积累菩提资糧。如果在因上不是积极地改良、积累又怎么会有果的圆满呢?

这是世人都知道的因果关系学生们也清楚:功夫没下到,各门学科没學好那自然是得不到高分、考不上名牌大学,将来也不可能青云直上所以他们会日日夜夜、争分夺秒地学习,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哪怕出去玩一次,放松一会看一场电影等等,都会马上警惕:我不该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然后把心继续投入到自己最重要的事上。

又比如想当三军元帅的人他知道从士兵到元帅,中间有很长一段路但他有希求心、进取心,就在各方面都努力争求表现突出比如为了在比武时能考中武状元从而得到提拔,他就会天天刻苦练功他很清楚,这些都假不得没有实际的练习,没有真功夫将来就考不中或无法絀人头地。正是由于他有希求心就会比别人多用心、多刻苦操练。

试想世上哪位成功人士不是如此?除了前世修下善因今世不必勤莋便可直接享受福报外,从因地而言哪个不是经历了一番勤奋、刻苦?否则天上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吗?各行各业当中无论是在读书、经商、技艺(如书法、绘画、雕刻等),或者现在的工程、技术等任何方面哪个不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缺少了希求心能完成吗不經历这一过程,会凭空出现辉煌成果吗想想他们,再反躬自问就应该惭愧地呵斥自己:我怎么连世间人的那种希求心、上进心都没有!

再以现代的例子而言,一个田径运动员七八岁就怀着当世界冠军的梦想进入体校,一直到二十几岁得冠军为止这十几年是怎么度过嘚?哪个不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要进行多少次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其中每一次超过人类极限的高强度培训他岂不是都偠过关?不然怎么能跑得那么快怎么能达到一流水平?每一次训练的时候不都是非常用功,非常努力地进取吗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嘚孩子变成了世界冠军?这期间流了多少汗吃过多少苦?

又比如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空翻、转体、越杠、回环等等,要花多少工夫付出多大的代价?但他确实每一次都很认真地去做因为他是真心想成为世界冠军。他必须吃很多苦要克服自己的惰性,要放弃许多伍欲享乐放弃很多世人的娱乐、休闲等,因为这些会产生干扰、影响练习由此可见,为了心中远大的目标其他都可以牺牲,需要长姩累月地训练并不断超越自己。

再说从事科学、喜欢理论和技术的人他们以极大的意乐、希求心,每天都在这方面投入研究理论物悝或数学的人,天天都在演算枯燥的数字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是完全放弃其他所有杂事而投入其中因为不这样做就没办法攻克难题,心力不集中就不会有成果也就是说追求世间法或者钻研技术的人尚且如此用心,天天琢磨一直希求创新、改进等等。以这種在世间法上的追求也会摄持身心完全投入。

因此我们应该善加思维,反省自己学佛之心有没有他们追求世间法那么真是不是因为沒人管制自己,也没有压力就开始放逸或对自己不作要求?久而久之是不是学成了一个法油子,连当初的志愿和精进力都抛到九霄云外学得灰溜溜的?照理来说学佛人的精进心应该百倍超过世间人;而一位大乘菩萨的精进则要百倍地超过小乘声闻,因为小乘声闻只昰为了自己得到解脱而大乘菩萨则担荷了普度一切众生的重任[1]。

我们由此需要深刻地检讨:自己心里是不是有一种求取无上道的志愿洳果没有效仿诸佛菩萨因地立大行愿,能不能成佛不可能!没有因决定不会有果。如果自己种下的因那么渺小只想在佛门希图一种安樂享受,因为世间的娱乐方式都玩腻了佛教里还有一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各种组织活动各式各样的休息、享受或者谈玄说妙等等,就感觉这个也许还不错却连一点点求无上道的志愿都没有。这种短浅之见夹杂了很多庸俗的想法和烦恼心以及不正确的认识等等。依此怎么可能做到念念精进、用心修法怎么能做到一丝不苟呢?

只有痛切地对自己下达一种要求那才是真正修法的人。也就是想到过去的祖师大德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一定要效仿他们、达到他们的成就真正立下志愿,或者说生起宏大的志愿心才是大根大器;否則,连志向都没有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纵观古往今来修行成就的大德传记,没有一个不是立下大志并精诚修道即使豁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地求证;没有一个是灰溜溜的心态,或者轻法、懈怠、马虎处于一种混日子的状态等等。所以多读古德传记,见贤思齐、策励自心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否则缺少了正法内涵,没有道心的躯壳即使道貌岸然,又跟死尸有何区别

还要观察思维世间法的状况:卋间人未必懂得什么是希求和殷重等,但在世间有大志向的人其心态跟一般人也大有不同。后者心心念念都落在现前的庸俗享乐上;而囿志之士眼光会更高会认为自己的追求比暂时的享受更有意义,所以一定要求取他不甘心做下等、低俗的庸庸碌碌之辈,为了心中的夶义他可以放弃一切暂时的安逸。他会想我的时间很宝贵,我要把握好现在的机会将来才能有伟大的成就。每到取舍关头的时候怹都会谨慎衡量,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其他地方,而誓以有限的人生达到高远的目标要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做学问等大義当中。由此他们终究会成为世间的高层人士,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而这一切的成果无不是从因上逐渐成熟。

相反胸无大志的人唍全没有进取心。例如现代相当一部分人读了大学以后几乎全军覆没,专业知识不久就忘光了差不多等于白学。原因何在呢其实就昰他心里没有真正的志愿,学了那么多年不过是想得一张文凭,作为找工作的入场券混得不要太差就可以。如此志向在行为上表现出來自然就很糟糕他会在考上大学后认为自己已经过关,可以开始享受了对于自己要学的知识和技能,却根本投入不进去他安不下心學习,整天想的无非是如何放逸地混日子如何放纵欲望、尽情吃喝、肆意玩乐。没有志愿的人心就像失去了控制,会越来越下劣、堕落

如是对比观察之后思维:我现在学佛是要完成二利,要修到跟释迦佛一样的果位所以我唯一向佛看齐,向历代祖师看齐修到同等高深的证境。既然立愿普度一切法界众生就一定要证得无上大菩提的果位,对我而言任重道远所以丝毫不能随便。就现世来看起码紟生一定要往生净土、了生脱死。想到此中大义再对比轮回,就觉得世间之事没什么意义除了制造苦以外再没有其他。明白这一点后在任何紧要关头上,就都能看淡并放下一切世间法会意识到修行的重要而不愿意再浪费时间,万一浪费了还会自责

又要想:我现在巳经不希求世间法了,如果在出世间法上还不能立志修行的话那我成了什么人?我不是世间的俗人毕竟已经抛弃了世间名利,在世间法上没得到什么功名利禄的成就一样也没有。虽然已经转向出世间法可是又搞出了什么名堂呢?整天只是在佛门混日子还悠悠荡荡哋不自知,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僧不僧、俗不俗,无论从世间或出世间来看都是不伦不类的!假如没有学佛而仅在世间法上立志也徝得钦佩,毕竟做出了一番事业有一定的功绩。可如今已经放弃了世间法如果在出世法方面也落空了,那我算是什么人呢如果我还鈈策励自己用功、克期取证,每天没有摄取佛法的实义那我以什么来洗除这耻辱?

每天虽然都在念诵、修行但熟溜的毛病成为最不利於修行的事,只要养成了习惯每天就这么混过去了。我怎么可以如此随便甚至连小学生都不如?他们做题是一道一道认真地做我为什么连那份心都没有?念诵时至少也要一字一句地在心上练习才行或者说,我连世间人练拳的心都没有他们一招一式都在标标准准地咑,即便有一次没打好自己也会不满意地再来一遍。而且每天都会比较如果功夫没有长进,或者由享受五欲而出了问题又退步了等等,就会责备、警策自己不能再次以任何原因干扰练功再说,科学工作者也是每天非常投入、认认真真地钻研不停地攀登着知识的一座又一座高峰。他们用心真切只可惜修的是假法;我们修的是真法却连真诚心都没有,就实在羞愧如是痛自鞭策。

由此我们也应当誠恳、心口相应地念诵,把每一次念诵都当成一件大事来做其中的意义既然比他们演算数学题、练习世间武功等要重大亿万倍,我就一萣要比过他们要以最殷重的心,使字字句句都心口相应对于所念文句,心不慌不乱、仔仔细细地把它演练一遍比演员更要有一种郑偅其事的真挚心。

还有练书法的人会想,我的每一笔都要写好不然就太失败了。对于并无太大意义的外在文字他们尚且格外重视,洏我们所念普贤行愿、佛号、咒语等都是不可思议的无上行愿,或是不可思议的佛智慧法怎么可以马虎草率呢?应当逐字逐句、清清楚楚地显现在自己心上一心缘它作意,并且随着句义心中作观丝丝入扣。缘每一行愿都要于心得力每念一句都要让心增上力量,使洎己从内心深处发出大愿

这些都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因为毕竟是自性佛也已经得到了堪能修法、用心的人身。然而即使有此能力卻也怕我们不肯去运用。若是愿意要求自己每次都认真练习那么往后的每次念修,念出来就不一样因为是从真心里面念出来,就如同紮针要一针见血一般不同于扎木头——什么感觉也没有。例如念《普贤行愿品》一念一念地把善愿心发出来,让大愿激发、开发心底嘚善根使心中生起相应的善心。每一次念诵都有法的内涵每一次念修都会发起大心大愿。对于我们尽未来际都要奉持的这些行愿当嘫要把它们铭刻在心里,字字句句都从自己心底深处发出在心上成就无量的功德。

为什么如此行持呢因为我们志求佛果、普度众生,偠在因地的心上立志、立愿以及修习所有大愿普贤行愿就是最根本的关要。它保证了我们尽未来际的一切心念、行为的方向避免落入無意义、小意义中。对我们而言它是时时处处不可或缺的大事。因此基于我们的信念和志愿,每完成一次法行、做完一件善事都要鼡普贤行愿来印持回向。

总之世间人以名利作为好乐的境,由此引起欲求心在欲求的驱使下,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一心向目标趋近。比如:荣获世界冠军的一名运动员能得几千万元奖金,还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他在这条路上就算是名利双收、奔出头了。因為有名利的诱惑他甘愿克服自己来达成目标。修道人不图世间名利如果心里还没有出世间的志愿,对自己没有一种要求也没有外在嘚各种手段,那就很可能落空久而久之,不仅人疲厌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希求心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不反省就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过失,似乎每天都修得很好认为若干年后,必定出生念多少部经、多少遍咒、多少句佛号的功德等等从来不做自我检点,尽做一些场面上的事而且还会有意识地宣扬一下,自己就感觉很满足其实无异自我欺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从来不懂得反省。

反省就是常常有意识地检点、省察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观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现在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我的心为什么是這种状态该怎么来改进?诸如此类时时在因上调整。

有了反省才不会自欺才能在自己的过失处加以改正,我们才能日新月异不入歧途。这也是修行人起码的一种素质缺少了反省,不可能修心只可能是流于表面。因为没有反省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不晓得过失茬哪里,就无从改正;没有改正也就没办法进步。不会反省的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出错了,即使早已落在偏差里甚至已经相差很远也丝毫不会发觉。

同样在念诵方面要有反省,才能知道哪里错了以便及时调整、日益升进。修行人的一生实际都是在改过失洳果认为自己没犯过错,就只能证明根本没有修行

以上是总括而言,具体到各自的修行上就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做,不然还是难以避免熟溜的毛病

第一个反省之处:自己念诵时,跟经上的义理是否相合是否真能发起如是之心?例如每天念诵《普贤行愿品》、《西方发願文》以及各种仪轨、经典,或佛号、心咒等我们就要在这些上面一样一样地反省。也就是观察:我念诵的时候是内心观修,还是從嘴巴上溜的

其实任何一个仪轨、一种修法,都是要把我们的心引入到正法轨道中如果心与所修仪轨等不相应,就表明心和法已经脱離了佛法里讲的都是我们心上的事,仪轨就是在指示自心所要行进的方向、操作的方法以及如何在佛法上运转的问题。如果内心并未現出所诠法义也从来没跟法相应过,仅在口头上念一念那就完全落于表面了。所以应当时时反省:对于所念的这部经、这个仪轨我嘚心有没有缘其法义思维?有没有随文作观而且具体到不同的法来说,发愿的时候关键要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随文发愿也许会发現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如果没有就应当及时改正。

以《西方发愿文》为例通篇当中有很多发愿的内涵,每处文字都是在指示我们所偠达到的心态或者说应该出生的愿望、祈愿。它是在做一种规则、示范——以文字作助缘引发我们的同类善心。因为成就的祖师们写嘚非常完善每处发愿都值得我们效仿。好比武术大师写的一本拳谱因为他是过来人,知道每一招的关键、要点在哪里所以后学者按照拳谱练成之后,就会打得跟他一样出色;同样法本的关键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观修,如何引生自心上的法使法本里的字字句呴全都成为心中的法义、心中的修法,或者说使我们的心心念念跟法本里说的一模一样

《西方发愿文》开端说到礼拜西方大导师,就有其中所要引生的心态只有生起对阿弥陀佛的崇敬心、皈依心,才能真心地发愿往生然后唯一祈求阿弥陀佛摄受我。对此我们不妨反省:我念诵的时候有没有生起如是心态?如果每次都有那么愿文上说的就是自己,自己已经处在修法当中了;如果没有说明内心没有隨文作观,就需要赶紧纠正如是严格地观想、作意,经过几次练习后就会有同样的心;通过长期训练,就会形成一种坚固的心态此時,整篇《西方发愿文》讲的都是自己的心如法观修者已经被纳入到愿文仪轨中了。如此念念不断地去运转真实的求往生愿自然生起,那才是真正的西方发愿——真正成了心中的“西方发愿文”

所以,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心观察有没有跟法相合、现出法的内涵,要认認真真地按照这种方法来操练没有必要以口头上的熟溜来自我欺骗。如同初中生做几何题他会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己把题做出来;哃样修法的人就要按照佛菩萨在经文、法本上的指示,在心上标标准准地修出法的内涵虽然未必一次就能达到,但我们每一次都要尽洎己最大的力量来现起如法善心,经过不断地努力练习最后必定会真正出生那样的心态。

再说《西方发愿文》开端祈求弥陀摄受我們就应该依此反省:我有如是的心态吗?我的心随文观想了吗如果没有,就立即停下来作意认认真真多串习几次,直到生起求阿弥陀佛摄受的心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做到的。

接下来是发菩提心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无上道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惢与此义理相应吗?我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而求生极乐世界吗如果不是,那就如同没有心识的躯体只是有口无心地念诵而已。所以峩要有意识地多次作意,想办法把如法的心态发动起来然后再念发愿文,同时串习相应的心态才算是以菩提心的摄持在修行。

之后是:忏悔业障;祈求现世的禅观之中、梦寐之际要出现何等感应;临终时如何无碍见佛得佛接引;往生以后又如何花开见佛、闻妙法音、悟无生忍;在十方世界利益众生等等。整个愿文所述正是我们从现在起,直至成佛之间的行进路线由此得名为“愿”。一旦在心里真實生起这种愿那么愿就会摄持、牵引自心朝此方向行进。可惜如今很多人只是在文字表面上念来念去心里根本没有真正贯彻愿文内涵,也就难有真实的结果可见,有没有对治熟溜病是关乎生死大事的关键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应当清楚这一点。

譬如一个小学生阅读科學大师的传记后,对此非常有意乐觉得他竟能有那么伟大的成就,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于是开始立志:现在小学的时候该怎么学、初Φ该怎么学、读哪类大学、如何尽快达到科学大师的水平,然后就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高峰上站在最前沿的阵地,实践先进的科学工作他那种想当科学家的心很真,心中一直有这样一条路线这就是他的理想、他的愿。如果心里没有路线仅在口头上随便说说,那也不算是真心切愿

同样,我们求生西方的愿要比他崇高无数倍。因此现在要反省:今世的我好比在读小学也许还有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間,在此期间我要如何修学佛法;临终考入西方世界极乐大学,而且要力争以优异成绩考上高等品位以上是初期目标。如果目标、志願已立则尽此一生都会孜孜不倦地努力,因为有了志愿的摄持每次都会主动地行持净业。没有志愿的人则整天是吊儿郎当、散漫随便处处都显示着胸无大志的可怜状态。

再看发愿文所述的中期愿望: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如何圆成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等。对于这些功德现在立下志愿并非为时过早,有智慧的人都知道愿是前提心上的路线、蓝图比任何事情都更首要,他会在立志之后促使自心有意识哋再再串习而且,他的眼光不仅限于现世还会关注到往生佛国后,如何跟阿弥陀佛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相应由此迅速圆成佛道。

在佛国证成大道后又如何前往十方世界去利益众生等等,现在就要对此立志、发愿这是后期目标。

可见《西方发愿文》是整个普賢行愿的轴辖,两者实际是一个内涵只是开合的地方有所不同而已。由此更应当反省自心:我念诵西方发愿文的时候心跟愿的义理相應了吗?我在心上是不是已经开出了这样一条路线呢我确立志愿了吗?如果已经确立那就要继续加强,并在往后的每一天都依此起愿其他物品或许可夺,但心中的志愿无人能夺它作为保证,也就是只要有了愿力所立志愿就成为内心的导师,在任何时处都会给予引導由愿力驱使,我们不致于走错方向也决定会依愿圆满一切。反之志愿未立的人,内心时时都会被业力牵引很可能走入歧途。

例洳在世间知识方面一个人真正立愿:我不要搞政治,也不为赚钱我一定要在科学领域达到某种境地,或者一定要求证真理等等一旦怹的志愿串习牢固,那是谁也动摇不了的即使父母劝他说:你还是现实一点,讨个老婆、赚点钱就好何必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事?但他僦是不肯为什么呢?因为愿已扎根就会一直牢固地摄持他的心,使他再不可能往别的方向走因为其他都不是他的愿望,所以根本不願意做他的心只会随着愿的牵引,一直往既定的方向去

其实,即使是我们目前能够学佛也无不基于前世的愿力。有了愿力牵引每佽碰到抉择取舍的关头,他就会想:我不要做别的一定要学佛、修道。这些都来源于前世数数起愿的力量我们一旦懂得了这个要害,吔要了知如何继续加强愿力来贯穿现在和未来

由此可见,立愿相当重要这又在于我们每一次是不是以真心发愿。如果确实如此则由於天天都如此串习,经过几百次以后愿已经强化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使我们绝对不会落入旁门左道如果我们的志愿能够跟佛菩萨的誌愿合拍,跟普贤行愿合拍那么我们以后决定就会走这一条路。换言之愿力会驱使着我们只走这条路,即使遇到其他道也往往不喜欢戓不相应由此不可能落入低小,或有偏差、邪恶、不正之道当中

了知这一关要后,我们无论念诵《西方发愿文》、《普贤行愿品》或鍺其他都应当善加把握自心。还要反省:我跟菩提心相应吗跟这种菩提志愿相应吗?跟佛相应吗念念在自己心地上检查。如果现在烸一次都能仔细检查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状态,那么临终时就不会落空一辈子都没虚假过,临终怎么会有虚假但如果我们天天都是裝模作样、虚情假意地念诵,那么真心切愿岂会在临终时分突然蹦出来当时只可能表现为无愿、无目标。很多人到临终时心无主张其實都是平生轻忽玩弄的结果而不得不自作自受。

所以同样是念佛人,有的能往生有的不能往生,关键在何处就是因为一个有愿、一個没愿。真正随愿文起愿的人临终就有往生的志愿。串习到临终的时候愿已经牢固得无人能夺、不可阻止。他是一定要往生一心要掙脱生死束缚,一心要随佛去学不会再求其他世间法,这样谁能挡得住他所以他一定会往生。

另一个人为何不能往生就是因为虽然ロ口念弥陀,实际却是在自欺念佛、做功德都只是做给别人看,口里念的不是他的真心话语他也没有求往生的心。他还是念念贪恋世間真正希求的不外乎轮回里的事。换言之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发过求往生的愿,压根没有真心想去极乐世界如此自欺一生一世,到了緊要关头就暴露出来了

譬如世间人上学,有的人真正立了读书的志愿与没有志向者的表现相比,反差也很大前者会主动看书、学习,到了时间就要读书即使别人不支持,他也会冲破种种阻挠;甚至暂时无法读书他以后也会补上。而那些没有读书志向的人即使被父母硬逼到学校去,也根本没意乐学习他身在课堂,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整天吊儿郎当,巴不得赶紧离开被管制的校园范围去随惢所欲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因为心里根本没有读书的志愿

真假志愿有如是差别,念佛也是同理如果是假的志愿,还想真正往生那岂不是想颠倒因果律?

所以现在就要痛自反省:我念诵时是不是发起了如是志愿?是不是有这种愿心我们不能再欺骗自己了,如果发现没有就要及时改正,以此还能挽回;如果有但是比较薄弱,那也要想办法把它加强和深化有反省才不会落空,知道自己差在哪里弱点在哪里,也避免将来在这方面吃亏避免自欺一辈子。天天反省、改过才算是真正踏在实处修行,不致于临终后悔

而苴,反省要细致入微下至一点一滴的心念、行为,都要检查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如此一来因上正了,将来一定能得善妙之果《楞严经》中也说:因地不直,果招迂曲我们现在的立愿是根本,此愿未立或虚假就决定了将来难有成果。

以下是第二个反省之处:态喥方面

从念诵的效果上可以发现:对于同一部经,有时候念起来善根触动泪流满面,或者与法相应念诵之后整个身心里里外外都受箌加持;有时候念起来却若无其事,心里空空荡荡地好像只走了个过场又好像错过了什么。

为什么念诵同样的经文效果却有如此差别?用心不同之故念诵能否与法相应,关键在于心有效果是因为心住诚敬,真正发起了善心的状态而逐字逐句念修;没发起善心的人仅鉯无所谓的放逸状态随便念下去当然没什么效果。此时后者应当认识到是自己念得不好、修得不好,没好好用心反省自责之后,由於警醒而不敢熟溜

如是仔细审查自己的心,并反复地自讼“自讼”,就是不断地在心上反省严格地审判自己、检查自己。能够如是鈈甘自欺不甘空过的人,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然而不愿审判、不愿改正甚至为自己护短、辩护的人则必然难以进步,因为已经被过失蒙蔽了

还要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要有诚心“诚”,是指一个心没有二心,意为要用全分的心力如果有一点保留就是不诚,就不灵了因此,修行人应当敢于放下自己一心投入。古代的人大多都知道不诚心就不会有成就。例如行医哪怕夹杂一丝一毫为嘚报酬的心,哪怕心里有少许私欲也就不灵了。尤其修法、念诵、行持善法都要反省自己是真心还是假心。如果用一种发心很小的私峩之心暗暗盘算着我该不该付出,这样做吃不吃亏等等那么心已经不真,做出来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修行是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包括一举一动下至顶礼一拜、供一次香,念一句佛、一句咒、一句经文说一句法,任何身口意的行为都要有这种内涵《维摩诘经》上吔说:“直心是道场。”心如弦直没有什么弯曲谄诳,完全是自己天性的流露才利于修行;经过了邪思分别心各种各样的打造则无非絀于一种私我的心,或计较、烦恼的心这些与佛法不相应,故而全部需要淘汰掉

举例说明:请某人来做法事,超度或者祈福等等如果他心里一直盘算着:今天施主会给我多少钱?给的少我就随便念念给的多我就好好念。首先他的心已经不端正或因地不直也就不会絀现修法的成效。由此我们时时都要反省观察:我是不是用真心在做?心贤善则一切贤善法界的缘起上不会有任何差池。端正了因就決定有好结果不必另外攀求什么。

譬如狮子搏虎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它不会只用半分这也是俗语说的“全神贯注”。意为:无论莋什么都很认真注意力高度集中,或内心真诚无私因为一旦有私心,顾及到个人的利益、名誉、出风头是否有地位、功德大还是小、是否属于我、吃亏不吃亏等等,这些都叫私欲是不合乎天理的。诚心则是百分之百完整的一颗心它不受任何私欲的破坏。因此我們无论做任何事,要把真诚贯彻在一切修法、一切言行当中不可缺少;否则就全成了虚假。这一点至关重要

现代人普遍心不真、不诚,都是因为私欲太浓厚了在社会上工作,很多人都是“利”字当头当老板的对此深有体会:钱给得多,手下的员工就很乐意做事;一旦给少了他们马上就不好好干。以刁钻的邪心完全是看给了多少钱、多少利益,这不是诚心也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本分。

假如一个医苼唯利是图则由于动机不正,把本是善业的行医也变成了恶业由此,他不可能全心投入也谈不上所谓医德,更不会有真正高明的医術!他的心完全被烦恼左右怎么会出灵感呢?

又如有的老师教书是看学生给的钱多才肯好好教,对没钱的学生则置之不顾完全是奔著钱来的。他完全被烦恼控制说明心已经败坏,这些都是以私心的毒化所导致

由以上例子启发后,我们应该懂得要将诚心贯注到修行Φ修道之人不为求世间名利,而是以道为重念念归于道,否则与死人何异故应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全心以赴。哪怕扫片地、擦桌子、供盏灯等等我也毫不亏心。扫地就把它扫好懂了扫地也就懂得修道了。比如周利槃特除了道念,他没有其怹杂念所以就能扫地开悟。再看如今世人扫地的心态:给的钱多一点我就高兴,可以表现得谄媚、巴结;给的钱少了我就要按照所給钱数计算我该干的量。相比之下这种扫地肯定不会开悟,也不会有灵感心掺杂了虚假,就跟佛菩萨的真智慧不再相应了印光大师吔说,心好就决定能跟佛菩萨的心相合;心如果不好则跟佛菩萨的心不契合,感应上就不会“成交”这些都是缘起的道理,因为心已經有偏离如何能够感应或连接?由此又说:心好再加上念佛肯定能往生;心若不好,跟佛感应不上也就难以往生了。

总之要反省:峩在做这一法行时是以全分的诚心还是夹杂各种观望、对待,或各种私心的计较如果远离了名利心,也没有耽著自我等这种未被私峩染污的状态就叫真实心。此时可以继续念修下去;反之则须赶紧纠正

还要反省:我上座、下座时的情况怎么样?上座时是不是抖擞精鉮如同上场的运动员调动出身心的所有能量来投入般,我是否已经进入到一种诚敬、郑重其事、全力以赴的状态呢如果是,那么效果肯定不错也就是说,事情能否做好关键在于有没有勇悍心,有没有提起心力

如果心想:反正认真修也不过如此,不认真修也能混得過去谁喜欢费心劳神、天天管制自己?这说明自己是个懈怠心重、毛病很大的人即使面对如此无上殊胜的经文,如此不可思议解脱法門的时候还是那么漫不经心,怎么可能成就呢如上所述,张九成面对世间的诗书都如对神明他以真心敬遇境缘,内在力量完全调得絀来也就难怪后来能有成就。而如果我们松松垮垮地念修甚至如同吸毒分子般疲疲塌塌,那就难说能有什么效果

任何修法上都要反渻,这是一种用功夫的方法还要观察:下座的时候是不是能保持?如果上座时有下座时无,就要继续检查:为什么一下座马上就没了是哪里出了错?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上座时间短下座时间长,大部分时间都是溜野马一般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起各种妄想,修道又怎能成就呢不能打成一片,就不能凝结成一种力量又如何能转化身心?座上的短时间内似乎还比较认真,一旦下座就认为不昰在修法也不必要缘法修行。那么何时才能涵养佛法或运用佛法呢

又要想:为什么我最初起修时,似乎还有验相现在修得久了反而沒有效验呢?其实修道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得年头多却不一定一直都在进步。人的惰性很大劣根性很强,能够保证不退步就說明已经很不错了起初可能还有一股勇猛劲,时间长了就渐渐难以保持各种习气的力量都来拖后腿,内外各种拉下水的力量例如逆缘、变故都会出现所以说修道并不容易,毕竟是要走一条逆生死的路线无始生死以来的杂染习气那么强,需要时时不放松对治以及长时荇道这就需要反复地自讼、检点,从而时时改正来彻底治愈熟溜病,才能保证天天都有良好的修行

常常查点,就了知自己充满了过夨越检查就越是发现自己离道很远,之后才能有所改进;相反如果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完人,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和过失那怎么可能囿所进步呢?

反省的功夫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做一旦养成了习惯,就能时时管住自己的心就能时时学好不学坏。管制的力量一旦增强熟溜就被消灭了。

如果没有常常做自己的老师没有提醒这个时而蛮不讲理、时而通情达理的心,它就很容易胡作非为所以应当依理数數思维来教导自心。所谓的自讼也就是如此——时时责备、审判自己好似两个人,一个是目前的心态作为受审判者;而反省心作为审判长,用他来审判自心有功德还是有过失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是哪一点违背了法规而胡作非为?如是常常教育自己否则,缺尐了教育和反省我们就难以调化自心、转换习性。

在凡夫心相续中久已形成的这套错乱系统里有很多颠倒的习性和个性。它一向没有經过严格的审判它很具有迷惑性,使自己感觉不到有什么过错反而一直在随逐这种习性运转,由此成为修法的障碍只有以理智不断哋反省,才能早日发现完全是恶劣习性在作怪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都并不如法。这时再加以努力改正才会有所进步。如果仍旧我行我素那就谈不上能有改观。

要瓦解这一错乱系统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初学者可能尤其混杂不清因为在世间当中已经熏成了一套习气、觀念,很多方面还自以为不错由于分不清对错,很容易中了这些习气的骗局使得习气乃至尚未清除之前时时起作用。由此错乱系统引導行为便出生了一切颠倒妄为。因此我们怎么能不对自己进行严密检查和纠错呢?

改正自己也许很难因为需要直接在痛处下刀。口頭空谈理论当然是轻飘飘的可以跟自心完全无关,只要记一记、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摆话这是技巧上的事。比如电台播音员的所讲可鉯跟自己无关只要口齿清晰、背得熟、有表演技巧,就可以按照别人写好的东西念下去乃至这样工作一辈子。如果我们不修自心、只涳谈理论可能最多与此类似。

最初修心会有些困难但只要迈过这一难关就必将发生巨大的进步。就目前而言反省和改过是最切身的莋法,这不再是轻飘飘的口头言说譬如对于已经吸毒上瘾的某人,如果考虑到他的切身利益紧要的不是口头上说很多,而是能不能帮怹戒掉毒瘾;同样于此生死大事修行关头,人人都要在内心深处发动一场革命如果护短或随顺习气、不愿改正,就不会有任何进步

鉯上都是有关如何修心的事,没什么难以理解心如果转为贤善,修行就有希望根器的胜劣在于心,心善就是上等根器生起善心的人,自然就会真诚且很容易与法相应和住在正法当中。相反如果没有生起善心,一般就都被烦恼转了例如放逸、轻忽、散乱、急躁、驕慢等等。一旦被烦恼所转犹如在甘露般的修法里掺杂了毒素,又如一个国家奸臣当道一切都要听他指挥一般。如果已经完全陷在烦惱的状态中随转却还以为在修法,那都无异自欺

如何对治这个毛病呢?要知道内心既有善心所也有恶心所,有烦恼也有正念处在凣夫位的杂乱状况当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力求把正面善心的力量启发出来、调动起来如果能够提起善心并反复增强其力量,乃至串習成性、让它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就能把握自心了。

人心可善可恶就看往哪个方向来启发和运转。心是修行的根本起心恶劣,就落茬恶劣之处;起心善妙就落在善妙之处。要点是只要有善心发起,就开始有诚心跟法相应这时就是由善心在修法,而不是夹杂烦恼茬修法;是诚心在修法而不是虚假的心在修法。有善心作为修法的启动再善加护持,就能在念念当中都起增上的作用由此出生无量功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在行持任何法行之初,都以检查心态是否贤善来作为关键

任何修法都有它的前提,如果不具备应囿的心态就冒然去修往往不见效。原因是心里的烦恼难以觉察自己会不知不觉处在烦恼的惯性里面,并一再放任它运转久而久之,發展成很严重的毛病就难以治疗,导致空耗一生的修行

对治法是有很多,自己关键要看与哪方面相应就常常来运用它。目的都是把內在的善心启发出来而启发它的方法(比如人身难得的道理、正法难遇的道理、知恩报恩的道理等等)当中,自己常常相应哪条道理並对此做一定量的如理思维,相应的善心就一定会生起继续串习成稳固的观念,就会很容易地自然生起彼等善心;善心态串习得有力量就很容易把握自心,从而使之与法相应犹如驯兽师调伏猴子般,自己稍微作意一下就能善巧、老练地把心态调整好,这就是凭借长期的努力成为调心的“专家”反之,如果被各种恶劣习气所左右自己却不能转变它,那么修法的功效就很难出现因为缘起上没有和匼的缘故。修法、念诵等到底出现多大的功德、效果还是在于自己如何用心。为什么过去念得专注现在念得不专注,以前有感应现茬没感应等等,原因就在心上面心一旦不正,修行也就很难有结果

之前多次强调过,法的心要就是善心没有善心,不会有任何功德;心住于善则所做所行全都成为功德。因此首先把心调整为如法的贤善状态再去行持必定就会大不相同。否则如果不具根本,那么無论再往下做多少量也只是一再串习恶劣的心态,直到养成习气病

如上所述的六种善心,我们都要学会如何发起如何运用,并时时串习用正念来提醒、调控自己这对于目前仍然处于初步修行的很多人而言,就显得尤其重要善心尚未坚固的初学者,要有一个不断培養自己的过程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改良自身,不然串习已久的习气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变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启发自己,内茬的善心才能引得出来

懂得了原理就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来力求娴熟地调控自心我们要常常做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自己教自己洎己提醒自己,因为内心往往很麻木、很顽固必须用佛法来感化和教化,并时时规劝、调整、引导自心智慧像个大人,心像个小孩時时互相商量,才能逐渐学好、修好

有善根的人,在这方面都会非常有意乐;如果闻法之后就晓得按照佛法的指示来练那进步就更快叻。空闲的时候尽量不要看电视、看世间书报更不能上网,否则就很难有修行此时应当安静下来,多按上述法义来一遍一遍地思维讓内在的善心发动起来,而不是又被散乱或庸俗的无分别的状态所蒙蔽尤其城市中繁杂的生活使自心一天到晚都在世俗法里随转,每天能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如果没有善巧地把握,可能内心一直都处在烦恼状态中甚至已经习惯了自己都还不觉察。人虽然都有善的一面但长时间处在烦恼妄动当中,善心就被覆盖时间久了,人心就会堕落而且变得相当麻木可见天天都要抽出些时间尽力启发善心、引苼善心,并安住在善心当中来工作、生活、修法这是我们上升的一个根本。否则天天陷在混乱、麻木、贪嗔的心态中除了堕落还能去哪里呢?上升和堕落的关键明显在于心态我们需要时时清理和把持自心,不能再放任它松懈下去

以《普贤行愿品》而言,普贤行愿的咣明海极其不可思议它就承载在《行愿品》的文字里。当然这种无限深广的境界对于初发业的我等凡夫来说,见到的只是文字所以,目前需要每天不间断地熏习把这些文字熏进心识、印持在内心。即使尚未彻底通达文字所表诠的意义至少也要对此不可思议境界发起胜解信,并且对于文句熏习得非常熟悉以便自心将来与其中法义完全合一。

我们行持每一种善法无论是讲闻经论,还是共修念诵等の前都应当以愿王中的七支行法来修集资粮、忏除业障,令善根无尽地增长之后,再以后半部分的发愿文来印持和回向就能在一切時处具足愿海的引导,使它真正成为修行历程中的导师久而久之,也就串习得如同普贤菩萨一样无边的愿海自然从心里显现出来。

虽嘫出于良好的传承多数人都在习惯性地依照规矩如是念诵,这当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够真正发起普贤行愿的意乐以前也许呮是碍于师长、道友的情面,不得不在表面上敷衍念诵然而一旦真正明白用普贤愿王摄持善法、发愿回向的重要性之后,内心必定非常歡喜并主动、自愿地以《普贤行愿品》来积资净障和摄持回向。

生起胜解信或具足对治之后就再也不会敷衍了事,而是会把其中的每┅句都发自内心地念出来因为当下的文句正是表示普贤行愿海,如果能够逐字逐句地如实作意、如实发愿那么我们的心自然会被引入普贤愿海当中。

作为博地凡夫的我们虽然暂时尚未通达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依照经文以胜解信作意、发愿但是,依普贤菩萨的夶行愿海来庄严自心就能逐渐跟它靠拢,所发大愿也根本不会落于狭小的心量或范畴因为普贤愿海是全法界心、遍法界量,一切都是盡法界、虚空界无不达到至善的境地。这种大愿是要让我们直接入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或彻证法界)从中任运流出无尽的普贤行海,这也正是每个人最终要证到的无上果地

由此不难明白,每天按照普贤行愿来摄持、回向实在是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事。为什么講经说法或各种法事活动无论是僧众共修,还是个人独修都统一规定念诵《行愿品》?其实这根本不是某个人的决定,而是由各大敎派祖师共同倡导

因此,我们理应深刻了解其意义从中完全确定生命的大方向。自此每天才能修集不可思议的功德,临终顺利往生極乐世界真正现前愿海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且真正了解普贤行愿的内涵后,每次念诵不会觉得是为了随顺规定自己不得不跟着囿口无心地念,甚至以厌烦心只想快点结束再不会是这种非常糟糕的心态。反而会非常主动、迫切、真心诚意地去念用心地去熏习,感到即使念一遍也是千生有幸的事,能与大家共修此法更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缘

如法诵持的情况,就如同书法的每一笔都以其笔法書写到位那么每一笔都有很大的力度,能够力透纸背[1]

同样,《普贤行愿品》里的每一个字都富有内涵所要诠表的普贤行愿海更是无仳深广,所以我们对每一句都不应缺少运想和作意首先熟悉文字所要诠表的所愿境,然后如法地按照文字用心把每一句相应的心态都箌位到量地引发出来。例如护持正法的心愿如何?利益众生的善心要怎么发起一念见三世愿、往生净土愿、依止善知识愿、不离同行噵友愿等等,每一种善心都准确地发起或者说是依靠这些文句,引出内心相应的行相

如果字字句句都在内心当中运作得很好,点点到位、句句相应那么,从内心激发出来的善心状况就不只形容为“力透纸背”,它是能加持整个身心甚至对于全法界都有极其不可思議的缘起。这是以无数美妙的愿心音符组成的内在交响乐与它的庄严相比,世间最美的赞词都显得太浅

以如法的态度诵读整篇《普贤荇愿品》,能念念用心、与法融合就是真正的念念精彩、句句庄严,而不再是“卖婬女顺口溜溜”了以此必能极大地激发内在的善根,使佛性迅速苏醒内心逐渐趣入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海当中。经文末尾所说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也一定会在自心上实现。

[1]力透纸背:并非指手腕用以大力而是指每一笔都不散漫,使得线条有力气势如虹。

(注:智圆法师即益西堪布以上摘自显密佛网) 

敬请关注亞悟寺唯一官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口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