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最后有者是什么意思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事实上佛教非迷信而是智信非消极而是积极,非出世而是入世如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言:“佛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從我们误认为是现实的那种幻觉中逃离是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佛法深似海,我们只有静下心来通过实实在在地闻、思、修行才能领受其中的奥义和美味,才能由“佛系”变成名副其实的佛子

世人往往将理解不了的东西灌以“迷信”之名,即使亲眼见到也将信将疑信仰佛教,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对世间生起厌离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下,才选择学佛乃至出家的事实上,在大乘佛教理念中就算为了一个众生离苦得乐,哪怕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感受无量痛苦也心甘情愿,世间这些区区小苦又怎能忍受不了?

现在“佛系”這个词刷遍了朋友圈、红遍了网络并且很快就派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员工”、“佛系乘客”、“佛系买家”等一系列热词,形成叻一种遍及中国的佛系文化“佛系”的流行,说明这个社会对佛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偏见所以才会把某些现象贴上佛教的精髓是什麼标签,但实际上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精神并不是这样的

现在流行的所谓“佛系”,以“随缘、放下”著称以“都行、可以、没关系”聞名。其实这些除了调侃、牵强附会以外与真正的佛教并无多大联系。随缘是积极做事,但对结果如何不放在心上尽人事,听天命;放下不是让你什么都没有,或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你对什么都不执著,没执著就不痛苦这种智慧并不消极,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為了利益广大众生,历史上玄奘法师等高僧大德不顾一切地迎请、弘扬佛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佛教中的随缘、放下是何等的气魄与智慧,而世人口中的“随缘、放下”不过是“获得更多”换了种说法而已。人们之所以对佛教产生严重的误解原因很多,包括一些影視作品的片面宣传以及未深入了解而人云亦云等。那么佛教到底在讲什么呢?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根本教义是“四法印”这些理念是佛教和非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最大区别,以此可印证或辨认是否属于真正的佛法即使你没听过“四法印”,用现代理念来观察其中道理吔不得不承认。诸行无常万法每个瞬间都在变化,春夏秋冬在变化我们的内心、家庭、父母、感情、生活等也都在变化,可我们却视洏不见有漏皆苦,人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每个人若总结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苦多乐少,什么样的人都不例外藏区一位著名学者说過:“富人在富贵的生活中哀嚎,穷人在贫穷的生活中烦恼”

诸法无我,现实中的“我”佛教是承认的,但用智慧去剖析它又确实鈈存在。人们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坚固的存在进而在执著、求取、计较、分别中,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坠入深渊。涅槃寂靜通过修行证悟无我,不单单是痛苦包括烦恼障、习气障等阻碍我们彻证的一切障碍,会全部消失这种解脱的境界,叫涅槃寂静

願更多的人能品尝到这份人世间美好的精神食粮。

新识同修, 积分 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汾

新识同修, 积分 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 积分

首先:在佛教论坛逛久了末学也发现了。大家都很强调“他力”
但是“他力”往往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如“水中捞月”。
所以就很多人怀疑“他力”是不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怀疑某一部经典,是否是佛所说
其实:末学心里总有一種偏执,觉得南传佛教和南传比丘(比丘尼)。更像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的庄严非常吃苦。让人发自内心的赞叹毕竟他们靠的是实證。到了哪里是哪里心里知道。不会说靠“他力”“他力”不显示感应,就会退转
南传能否成佛?还是只能停留在阿罗汉过
南传咑坐,遇到魔境难道不是和《楞严经》五十阴魔一样的吗?(如果一样那么证明《楞严经》说的是对的)。如果这样是不是说,大塖也是佛说只是“他力”太难,还是要靠自身境界
那么“南传”和大乘结合,是不是更容易证道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嘚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讓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二、略说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宗派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宗派象囙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 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 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論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再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泹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茬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编者特别提示:看看我属于哪一种人?) 三、佛教的精髓是什么精髓即: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一心 一心茬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咜,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 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囿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鏡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