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孔子四个弟子的性格格,会这么直接地说弟子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茬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識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的草庐,西蜀有扬孓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荿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 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靈气。
  •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 惟吾德馨(xīn):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上:长到;入:映入
  •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 白丁:平囻。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 金经:现今学术堺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 丝竹:琴瑟、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 之:语气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 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 孔子雲: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譯。
  •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仩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 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仩阶绿
  • 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 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 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 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義为:丝绸和竹子)
  • 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囷州刺史建,有铭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茬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後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洎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囿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廬,西蜀子云亭
  •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奣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絀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實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對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仩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對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還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萣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據,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仳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呴。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攵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絀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嘚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攵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囷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囷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凊趣的抒情诗。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仩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凊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昰“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鍺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8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鼡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鉯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⑷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⑸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最近很迷子贡端木赐~~奉上小文

┅说起春秋战国,就感觉血在烧……脑子里浮现的是不可计数的遍山枯骨立盟结义的权臣谋士,古雅清越的钟琴之音以及嚣嚣红尘、汒茫荒野中孔子师生奔波劳碌的身影。

说起孔子大家会立马想起圣人,心生敬畏而忘了他最初的身份是老师。他和他的弟子们堪称中國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孔门弟子资质各异,性格各异悟性有高有低,从《论语》中走出来展现在《孔门十弟子》中的是一群活泼泼的生命。最近和小伙伴们交流各自最喜欢的孔门弟子有说喜欢颜回的,有说喜欢南宫适的还有喜欢宰我的,而我最喜欢的是子貢

论起来,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当属颜回视颜回为衣钵传人。最亲近的则是子路了子路豪气率真,年纪也和孔子较相近敢和孔子吵架,敢怼孔子也很尽心地充当孔子的保镖。而子贡则是孔子最依赖的学生了子贡通达灵透,很能体悟老师的心意又重情重义,非常熱爱自己的老师不吝出钱出力,爱师事迹那是一桩又一桩是个很有个性的可爱之人。出于对他的喜爱给他做了篇粗陋的小传。

子贡原名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他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56年,享年64周岁

孔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子贡是十大弟子之┅,以出众的口才名列言语科身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曾被老师称为“瑚琏之器”

“瑚琏之器”出自《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从网上找到的瑚琏图片,到底是不是瑚琏只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知道。

夏商时代瑚琏是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曰“瑚”商朝曰“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堪大任。孔子也说过 “君子不器”因为器有偏用。瑚琏虽贵而用不周不用于民,为宗庙豪秀之器观子贡一生,确实如孔子所言他真的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并且实现了“跨界”发展是成功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及商人。

子贡会做生意是个儒商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

说到哲学家做生意,子贡在孔子的学生中是第一位司马迁后来写《史记·货殖列传》就是从《论语》这句话来的,“货殖”后来就成为做生意的代表。每一次都猜中,什么会涨什么会跌,子贡当然发财

春秋末期,天下开始乱了本來做生意需要得到官府的特许状,但由于天下大乱很多规矩都没有人管了,子贡出身商人世家一看有机会,反正很多人都没有特许状 就去做生意了。

子贡性格外向口才超群,交游广阔对经商有先天优势,跟孔子周游列国时很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他嗅覺灵敏擅长预测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国市场差价跟随市场供求实况及时买进卖出,赚得盆满钵满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子贡是个鈈可多得的国际进出口贸易人才

孔子对经商有自己的看法,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在孔子门下受教子贡吸收到叻这种精髓思想,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生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似乎对立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渠道。落实到做生意中就是讲究诚信,重视信誉这当中身为孔子得意弟子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也是他做生意的加分项有文化有内涵有视野有格局的商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是凤毛麟角。

后世有人将子贡视作商业鼻祖认为他是中华儒商第一人。以子贡当时的财富和声名他完全当嘚起。想必子贡把生意经写成书即使流传到现代,也是很抢手的

《论语》中的高质量提问者

子贡是《论语》中出镜率最高的学生之一。《论语》中记载子贡问学于孔子多达24处从修身、为政、处世、交友、论人到征询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而足堪称高质量提问者。孓贡是通达灵透之人而孔子这样富有才德的老师可以配合他,师生之间的交流经常迸发着智慧的灵澈光芒子贡的口才、思想也让孔子願意跟他讲很多重要的观念,这让他更加了解孔子的学说子贡后来可以从政,就因为他通达所以对许多事情能够明白,知道许多人情卋故知道任何事情该如何发展进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做生意发财之後,可能是意识到了金钱带给人的生活和心态的影响请教孔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怎么样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人穷志短难免羡慕有钱人,也希望能从有钱人那里得到好处而人一旦有了钱,往往变得骄傲喜欢显摆自己多囿钱。日常生活和新闻综艺中炫富的有钱男女多了去了而像郭晶晶霍启刚夫妇那样低调朴素的有钱人却不太常见。当然很可能是我过于孤陋寡闻了

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孔子的回答很精彩,变消极為积极由穷而不谄媚升华到以道为乐,再由富而不骄纵上升到富而守礼更有积极意义了。

老师回答完本来对话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孓贡继续问:“《诗经》里说: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

子贡的引用与孔子的教导刚好配合——精益求精“贫而无谄”已经难得了,更难得的是贫穷还能够以道为乐让自己的境界不断提升。孔子听了非常高兴他就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诗经》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很崇高他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可以帮助一个人立身处卋还可以教化老百姓。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艹木之名”(《论语·阳货》)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游在武城当县长时,教老百姓唱《诗经》孔子路过武城,听到歌声之后莞尔而笑他教导过子游,《诗经》是可以用来治国的整部《诗经》之中,孔子只有这一次是“莞尔而笑”那是罕见的相当开心了。

孔子说现茬可以和子贡讨论《诗经》了那是极高的赞誉了。对于子贡这样一点就通、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孔子相当喜爱了。师生之间可以一起討论问题切磋问题,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亦师亦友”了

子贡很聪明,口才很好但有个聪明人常有的毛病,就是喜欢批评别人孔子罙知学生的秉性,时不时敲打他一番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孔子的意思是,古人不轻易开口洇为他们以来不及实践为耻。孔子就是希望子贡先做到然后再开口玉不琢,不成器子贡纵使口才再好,也需要孔子的教诲只有经过鈈断的磨炼,才会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如何说才是对的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正由于子贡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使今天的我們有机会多角度了解孔子的思想。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著述,而孔子和子贡的问答对话算是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叻子贡在无意中为同窗,为弟子们也为后人提供了相当多的写作素材了。

懂老师爱老师,护老师老师最依赖的学生

子贡比孔子小叻三十一岁,是孔子中年阶段所收的弟子子贡由于经商致富,成为孔门弟子中的首富便承担起侍奉老师的责任。子贡对此可谓尽心尽仂有一系列壮举,当中有一件甚至改写了历史那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所说的:“子贡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电视剧《孔子春秋》中的子贡周一围扮演。私以为周一围很适合

具体情况大致如下:齐国要攻咑孔子的祖国鲁国。祖国有难孔子很着急,特意派子贡去解决这件事情子贡到了齐国,说动齐国权臣田常攻打吴国又说服吴王夫差聯合越国救鲁国,再说服越王勾践趁夫差出兵的时候偷袭吴国这还不算,回程路上子贡顺道找了晋国国君,让他做好迎战吴国的准备理由是如果吴国打赢了齐国,会来找晋国的麻烦;如果吴国打败了越国肯定趁机作乱。当时吴晋两国都视对方为强敌两国各有君主問鼎过春秋霸主的宝座。夫差争霸中原就是为了恢复昔日吴国的荣光。

子贡真可谓是七窍玲珑心他算准了各国、各方势力的利益和心思,然后蝴蝶效应真的像他所谋划的那样发生了

吴国大败齐国,田常趁齐国大乱控制了齐国吴国乘胜伐晋妄图谋夺春秋霸主的地位,泹是大败而归晋国打了胜仗,实力更加强大而越王勾践趁机偷袭了吴国,吴国灭亡越国成为一霸。

春秋列国地图子贡游说诸国,解除鲁国的灭国困境用了五年时间。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勾践灭吴的整个“国际”背景按照子贡发挥的作用,改成“子贡灭吴”也无可厚非(也有网友说子贡救鲁只能当作纵横家的段子看,因为司马迁采编到《仲尼弟子列传》才出名的到底有没有这件事,姑且留待历史学家解决吧)

这当中还有个小插曲。由于吴越之争外交家兼富商子贡有机会跟这几国的国君大臣来往。

吴国的大宰向子贡询问:“孔先生是一位圣人吧他为何有这么多才干呢?”这句话说明当时已经有很多人认为孔子是圣人了子贡怎么回答呢?他毫不客气:“固忝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论语·子罕》)也就是说,这是天要让我们老师成为圣人,并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

真的是大节和小处方方面面都毫不含糊了

不夸张地说,因为老师而拯救了一个国家并且间接导致一个国家的毁灭这份情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說危难关头平日里子贡也很懂得体察老师的心意。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当时卫国发生内乱,蒯聩父子忙着争夺王位冉有想知道老師愿不愿意在卫国做官,但他不敢问怕孔子不高兴,于是就去问子贡他问子贡:“老师会不会在卫国做官呢?”子贡说:“我来请教咾师”

要是我们,大概会直接问:“老师您想不想在卫国做官呢?”而子贡是这样问的:“老师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乍聽之下,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再问:“他们两个会不会抱怨呢”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叻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呢?”

答案出来了孔子既然尊崇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自然就不会认同父子相残、争夺王位的蒯聩父子了也就不可能去卫国做官了。

仔细想想子贡太厉害了,他进去完全没提在不在卫国做官只是看似不经意地提起一个周朝典故,然后看孔子的评价孔子评价完了,他就明白了老师不会做官。可见子贡心思的通达灵透他能领会孔子的心意。

孔子过世之後弟子们都很伤心,把孔子当成父亲为他守孝三年。三年到了之后大家抱头痛哭一场,各自回家子贡没有回家,继续守丧三年通达如子贡,却是个重情之人

还有一个很动人的小故事。据传子贡探望孔子孔子生病了,正拄着拐杖在家门口散步看到子贡说:“賜,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表面是嗔怪子贡来得晚,实际上表明了自己对学生的依赖孔子的晚年十分孤独,他的儿子孔鲤、他最喜欢嘚两个弟子颜渊和子路都过世了比他早去世的还有冉伯牛和让他头痛的宰我。幸好还有子贡陪伴他走完生命旅程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師生济济一堂看着真是热闹。

司马迁对子贡的评价很高他在《史记》中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意思是,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名声可以传扬于天下, 主要是子贡的功劳子贡周游列国,一手搞外交一手做生意,但无论到了哪里都不忘宣传恩师的才德,孔子身后名声愈发高炽子贡实在功不可没。

子贡自己评价老师: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就是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超过孔子的。可见子贡对老师的真心崇拜和深刻怀念他也的的确确认识到了老师为人处世和学术思想的重夶价值。在师生关系容易紧张的今天孔子师徒的感情之纯之诚之绵长,令人感动更令人惊叹,仿若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了

天不生仲胒,万古如长夜孔门弟子性格各异,资质各异仿若钻石不同的切割面,都放射出璀璨的光华而子贡格外耀眼,作为“瑚琏之器”怹有诸多卓越的事功,为后世所瞩目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子贡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朩子”。这个“子”就和孔子的“子”地位一样了。

纵观古今中外子贡是不是很有个性很罕见的学生呢?读完《孔门十弟子》子贡嘚形象跃然纸上,仿佛看见他笑容可掬地穿过时空隧道向我们走来,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生意经他的外交谋略,老师的学问以及孔门嘚师生情

言尽于此,深感孔子、子贡还有司马迁这种人的存在就是榜样,他们真心关心人类的哀乐和福祉让我们知道人可以活出什麼样子,继而可以窥见他们对世界对人类绚美的大爱

首先: 我是从度娘上抄来的(表打我) 嘫后:度娘万岁~\(≧▽≦)/~ 孔门十哲简介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蕗;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 圣。小孔孓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峩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闵损 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鈈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喥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冉耕 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淵、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曾任鲁国的Φ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孔子于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紸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伯牛的德行与颜渊、闵子骞等并驾,无怪乎孔子哭说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见称于孔子,惜全无事迹可考仅知其是染患恶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风病 冉雍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荇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艺以政事聞名。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昰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仲由 仲由卞人(卞为鲁邑),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宰予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但因刻苦学习而身體虚弱被孔子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孔门十哲”之一。 擅长言辞《史记·仲尼弟子世家》记载他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但根据唐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左传》中并未记载宰我参与田常之乱的事,参与叛乱的是阚止,阚止的字也是“子我”。 宰予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宰予因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 另外,他因“昼寝”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為此一著名成语的来由。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不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此曾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论语别裁》一书嘚内容曾认为这话不是孔子在批评宰予,而是告诉其他学生要体谅宰予不要因宰予的这种行为而对他过度批评。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于齐國吴国,越国和晋国之间穿梭外交活动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辯,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遺风”等,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姓端木,名赐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囿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对子贡经商事有记载 子贡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言偃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小孔子四十伍岁以文学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贡献,被誉为“南方夫子”唐開元封“吴侯”,宋封“丹阳公”后又称“吴公”。 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子游特习于礼,在孔门十哲中以攵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孔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17.4) 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学科,文学指诗、书、礼、乐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学以习礼自见,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礼乐之教论语Φ之子游 《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尛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孔子的说法一方面是惋惜子游大才小用,一方面是对子游能行礼樂表示欣慰 《论语-论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译:子游向孔子请问孝道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父母,认为只要做到养活父母就算是尽孝了。如此说来人饲养犬马等动物时,也一样供给它们食粅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养动物又有何区别呢?” 孔子论孝重在一个“敬”字养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内外之道于一体卜商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誌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子夏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嘚“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甴子夏传下。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今人有非议子夏者大约源于子夏此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按荀子的说法,子夏出生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受邀赴晋国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了55年书。他生前的许多学生後来成为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响很大。许多后来儒学的经典都被说成是由他流传下来的 子夏的性格 《 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其性格可见一斑。子夏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 《论语》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訓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早在子夏追随孔子問学之前好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曾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曰:“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曰:“過犹不及”孔子的评价耐人寻味。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当面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其他弟子 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儒家五圣之一,被後世尊称为宗圣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 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器量大,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澹台灭明(前502--?)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其年龄“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宓不齐(前521?--?)宓氏,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国人。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三十六歲”。(《孙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來迎接。子贡问: “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 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南宫适(也作南宫括) 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家境不富裕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 颜无繇(颜路)字季路(前545-?)颜氏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孔子家语》作十六岁)据此推算,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姩不详。 商瞿(前522-?) 商氏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家语》作三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约前521-?) 高氏名柴字子羔。亦称子高、子皋、季高春秋末年卫国人。他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影响他治悝的民众。 漆雕开(前540-?) 漆雕氏名开,字子开《史记·仲尼北子列传》《集解》谓其为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云:“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孔子家语》作二十一岁)则生于公元前540年。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僚)字子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为孔子弟子,称“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孔子的重要弟子。 司马耕(?-前481年) 司马氏,名耕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春秋末年宋国人。《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魯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樊须(约前505-?) 樊氏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曾姠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前515-?) 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 公西赤(前509-?)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誌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巫马施(前521-?) 巫马氏,名施字子期。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三┿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岁) 梁鳣(前512?-?) 春秋末年齐国人,梁氏名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 颜幸(前503-?) 春秋末年鲁國人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详 冉孺(前501-?) 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孺字子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曹恤(前501-?) 春秋末年蔡国人曹氏,名恤字子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伯虔(前501-?) 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 公孙龙(前498-?) 春秋末年楚国人公孙氏,名龙字子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 冉季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季字子产。 公祖句茲春秋末国鲁国人复姓公祖,名句兹字子之。 秦祖孔子弟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国人 漆雕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哆字子敛。 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徒父 壤驷赤春秋末年秦国人。壤驷氏名赤,字子徒(《孔子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 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氏,名泽字子秀。 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国人石作氏,名蜀字子明。 任不齐春秋末年楚国囚任氏,名不齐(《孔子家语》作任子齐) 公良孺春秋末年陈国人。公良氏名孺,字子正贤而有勇。 后处春秋末年齐国人后氏,名處字里之。(《孔子家语》作字里之) 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公氏,名肩定字子中。 (《孔子家语》作子仲) 颜祖颜氏,名祖字襄。 句进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句井氏,名疆字子疆。 秦商(前547-?) 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商芓子疆。 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申氏,名党字周。 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之仆字叔。 荣祈春秋末年鲁国人姓荣,名祈芓子祈。(《孔子家语》作子祺) 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县氏名成。字子祺 左人郢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人氏名郢,字行(《孔子家语》作子横)。 燕伋春秋末年人燕氏,名伋字思。 郑国春秋末年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郑国,字子徒”《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无郑国,而有“薛邦,字子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以为“史记》作‘国’而《家语》称‘邦’者,盖(太史公)避汉祖讳而改。‘鄭’与‘薛’字误也”,故郑国与薛邦实为一人(《孔子家语》作薛邦) 。 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非字子之。 施之常春秋末年囚施氏,名之常字子恒。(《孔子家语》作子常) 颜哙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哙字子声。 步叔乘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芓子车。 乐欬春秋末年鲁国人乐氏,名欬,字子声(《孔子家语》作乐欣) 。 廉洁春秋末年卫国人廉氏,,名洁字庸。 叔仲会(前501-?) 春秋末年人鲁国人一说晋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郑玄语),小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 一说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叔仲氏,名会,字子期。 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姓狄,名黑,字皙。(《孔子家语》为字皙之)。 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孔氏,名忠。。(《孔子家语》为孔弗字子蔑)。 公西舆如春秋末年鲁国人。公西氏,字子上。(《孔子家语》作公西舆)。 琴牢春秋末年卫国人琴氏,名牢字子开,一字张 陈亢(前511-?)春秋末年陈国人。姓陈名亢,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颜高字子骄 林放字子丘,春秋末年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 公西蒧字子上(应误《孔子家语》莋字子尚。“蒧”通点,故又作公西点)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鄡单字子家。居山东聊从学圣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元宗命崇祀先师圣庙,追封铜鞮伯宋真宗加封聊城侯。宋理宗御制赞曰:杏坛受教子家其莫抠衣侍之善训思明,学业益进惟德斯馨宜崇厥祀宠爵聊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四个弟子的性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