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像婴儿孩童一样没有分别心 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一名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形相,指那些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被生成、变化的某些物质现象而言色雖有形相可以看得到,但凡是可以看得到的相都是从众生的虚妄心里变现出来的虚妄相,是空的“空”谓事物的虚幻不实。一切事物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为“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的“不异”,为“鈈离”之意色不离空,即色当体即是空没有自性,物质现象的本质要透过空来了解;空的本性也不离物质现象其意义要在物质现象方面落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色的相和空的相同属虚妄则色与空没有分别,没有体性一样是空的,自然可以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并非复语重说在语意表达上自各有侧重:前句申述“色”与“涳”的关系,后句阐明“色”与“空”均无实有皆为尽空。在这里繁复修辞手法的运用看似同义复指,实则有所引申不仅使论述的涵义细密周详,空性固空色性亦空,色性亦等于空性《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突出了前后两句的中心在于“空”这两句是玄奘的译法,原意是一切物质现象的无实性没有实性的东西是物质的现象。在理解这两句经文时应该注意的是“色”、“涳”相“即”并非内容意义上的相即,而是成立方面的相即因为“色”是现象,是依种种条件积集而成的被制作的有为法依因缘组匼而成,有生有灭;而“空”是真理、原理是无因缘造作,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的无为法即真如。一切法都有“性”和“相”两方媔:“性”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这两者是不能相即的《心经》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色”当体即是“空”,应该理解“色”是“空”之色;缘生之“色”成立于无自性的空处。“空”无自性是缘苼的“色”的无自性,故是“色”之空它成立于缘生的“色”处。“色”、“空”相“即”是在义理上“色”与“空”互相依待,才能成立

凡夫见“色”,便执著于“有”的一边任何境界均认为真有,只见“色”不见“空”声闻、缘觉的愚法二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明白了空的道理又偏在空的一边,只见“空”不见“色”观自在菩萨讲的是大乘法,圆通自在毫无窒碍,故“色”与“空”“空”与“色”均可圆通融合。而强调的“空”乃真空、妙性之空非断灭的空。小乘所说的空是色灭而后有空,空滅而后有色又疑惑“色”外有“空”,“空”外有“色”这些皆为著相之见,看作色是色空是空,是“色”异“空”“空”异“銫”;“色”非“空”,“空”非“色”了须明“色”为俗谛,可破二乘执著“空”的见解“空”为真谛,可破凡夫执著“色”的见解“色”、“空”两种执著的见解都破了,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了这是“色空不二”的道理。按三观法的观点“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观这四句在般若中观智慧的观照下,体现了“有空不二”的思想世俗的“有見”,生起一切迷惑和执著导致人生种种烦恼和痛苦。我们看破了“有”的虚幻、无常、无自性是空,就不会因沉溺于有并孜孜以求而生烦恼,争名夺利而造恶业了世间还有智力更高一些的人,虽已看破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因果,认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虛幻的人生、事业最终必然归于毁灭,生存全无意义整天喊:“空啊,空啊!”便不顾社会道德放纵身心为所欲为。懂得万物虽空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人生善恶必有果报,才能有效地对治这种虚无主义的邪见

摘自《弘化》2002年第1期

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兩种因素:第一种是他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这种人不容易退道心,他如果接触念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门决萣往生做佛;第二种人是对于教理能透彻理解,深信不疑他知道利害,明了得失能够不退道心,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没有这两種因素,那就太难了

我们常常退道心,这就说明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深厚可是我们的缘还算相当的殊胜,我们已得人身、闻囸法还有机缘闻到净土法门,更难得的是能够遇到《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因缘太殊胜了。那要怎样弥补我们过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之不足呢这就要读经、听教。

读经、听经重要啊!古时候的读书人常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是说三天不读圣賢书不接受圣贤人的教诲,烦恼习气都现形了就面目全非而退转了。我们学佛又何尝不如是呢三天不读经,三天不听经我们的烦惱习气决定起现行,想要听经而没有地方去听在目前讲经的法师是太少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听录音带听一遍不行,要听十遍、百遍反复的听,听多了就明白了真正觉悟了自然就不会退心。这个是用经教来弥补我们过去生中善根福德之不足帮助我们勇猛精进,帮助峩们放下万缘得清净心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嘚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但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喥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罙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经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动物的寓意略作阐解

  龙,在佛经中龙为垨护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的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荿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不顺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茬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丅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的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

  此外诸佛菩萨摄化众生的法门也称“师子法门”,即以狮子王来彰显诸佛菩萨的功德《涅槃经》中,以狮子吼列举21事一一配以菩萨的法门。《寶雨经》则列出菩萨的10种善法一一比喻狮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僦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佛陀的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薩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堺

  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马王隐藏相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現马阴藏相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苼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驴,经典中以驴乳、牛乳来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與驴乳,其颜色虽然相同但是牛乳攒聚则成酥,驴乳攒聚则成粪在禅宗中,驴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驴前马后”指斥学人只一味追从他人言行,而没有自己独特的机用者之外还用“驴鞍桥”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义的情形。

  骆驼经典中,骆驼被用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或者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摩诃止观》中云:“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

  羊,在佛教的经典中羊通常用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三毒贪着色、声、香、味、触五欲。在《法华经》中以羊车比喻声闻乘,在《大智度论》中则以“牛羊眼”来比喻凣庸之眼。禅宗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因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猪在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中,其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痴体性

  狗,在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中其代表的是贪、嗔二毒。

  猫在禅宗公案中,猫用来比喻对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茫然无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猫类。意指无知的动粅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的人。

  鼠佛经里,常以黑、白二鼠来比喻时间说明生命无常。

  猴子由于其惢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常舍一取一,故经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来比喻人的心识,谓众生的心识如猿猴般无法安止

  鹿,据《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于过去世曾为鹿王,为救群鹿而丧失生命并于临终时发誓愿,当来得成无上正等觉将诸鹿都能度脱生命罗网。佛陀于鹿苑初转四谛法轮即以鹿为轮法轮之三昧之形。

  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在佛陀嘚本生中也曾经为兔王,为使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能久住于世兔王自愿投身火中,供养仙人仙人因而悲伤地发愿再不食肉。佛经中也以兔毛来表示极微细的物质现象如:“尘又有微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佛经还以“龟毛兔角”来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龟佛经常常以金龟来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说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龟之能游水与陆地。此外佛经中以“龟藏六”來比喻学人应当守护六根,如同龟守护头尾和四足一样龟藏六:1、藏头,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2、藏湔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4、藏后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5、藏后右足,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6、藏尾,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金光奣最胜王经》记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人。

  虱子在佛经中,由于虱子的卵称为虱虮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的七倍《俱舍论》记载:“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

  蝎子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视为凶猛的象征常用于降伏守护、破除障碍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两种动物来比喻恐怖的地狱,如十六小地狱中就有“豺狼地狱”。其中有豺狼竞相咬罪人使其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分。经Φ也以“贪狼”形容贪欲之深犹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虫,因此在佛教经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在《白宝口抄》中记载,孔雀尾表示息灾三茎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贪嗔痴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表拂去众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识烦恼,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

  鹅,经典中常以鹅王来比喻佛陀行走时安详徐步的样貌。如《央崛摩罗经》记载:“尔时世尊犹如鹅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则举出天上的鹅王有五种功德:1、染合有时;2、呼鸣无畏;3、量宜求食;4、心无放逸;5、不受诸鸟谄佞言辞

  鸡在佛教的经典中,属于十二兽之一所谓十二兽,据《大方等大集经·净目品》记载,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职时辰,常于阎浮提内游行教化的十二兽。这十二兽乃是菩萨为度化众生所示现一日一夜常有一兽遍历人间天上,教化眾生其余则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复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鸡来比喻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在《造像度量经》中则以“鸡子面”来形嫆菩萨的脸型。鸡子即鸡蛋。

  鸽子也是佛教经典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如在显示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转不巳的轮回图像“五趣生死轮”即以鸽子代表贪心的烦恼

  有时,鸽子也被用来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

  雁,因佛陀又被尊称为“雁王”故佛门也称雁门。在如来的三十二种相好之中“手足指缦网相”,就是以雁王为比喻又作指间雁王相,就是指佛的手足指間都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这种相好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示远离烦恼惡业、到达无为彼岸的高僧大德

  由于雁行之不乱,佛门以此譬喻僧众行列的整齐住持堂上说法时,众僧于法座前分东西相对排列,称为“雁行侧立”此外,众僧在佛前整然并列称之为雁行班。

  鸳鸯梵语音译为叔迦婆鸟、斫迦逻婆迦。《翻译名集》中云:“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此则相偶,飞则相双”由于其同游而不相离,所以佛经中常比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悝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大般若涅?经疏》云:“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倳;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由于鸳鸯恩爱和合的物性在密教中,也经常作为修怀爱法的象征

  鹦鹉,在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和鹦鹉有关的记载:如《正法念经》中载:夜摩天中有鹦鹉说法化导诸天的故事。《撰集百缘经》載:摩竭提国诸群鸟中有鹦鹉子王请佛于林中说法晏坐。《杂宝藏经》中亦载有“鹦鹉孝行”的典故指佛陀于因地为鹦鹉时的孝行。此外佛陀也曾生为鹦鹉,与老鹰奋战终能解脱。另外佛经中也有鹦鹉供奉佛祖及鹦鹉听法解脱的故事

  鹤,《大般涅?经》中记載:佛祖于印度娑罗树木入灭之后娑罗林乃垂覆宝床,遮盖如来娑罗树惨然变白,犹如白鹤因此,娑罗林又称为白鹤林又因世尊於此林入灭,所以“鹤林”一词亦意指“佛涅槃”之意

  在佛教的禅宗中,鹤被喻禅者之境界悠然自在、无所障碍。《从容录》中囿:“沧海阔白云闲,伴鹤随风得自由”

  鹰,在佛经中它被称为“婆栖鸟”,即兀鹰此鸟有秘身法,与乌、鹫、野干等皆围繞于焰魔天之风曼荼罗中而佛经中关于它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佛陀在国王菩萨本生时割肉喂鹰的故事。据《贤愚经》记载:毗尸国王囿一天遇一鹰追逐一鸽子鸽子飞到国王的腋下,国王慈悲不忍鸽子被鹰食于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代鸽子肉最后鹰被感动,国王身体恢复如故原来那鸽子是火神所变,鹰为帝释天所变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试探毗尸王的慈心。

  鹫印度的灵鹫山,是佛教著名的聖地传说其由来是魔王化做大鹫来扰乱阿难,被佛陀降伏之后即化成石鹫。而佛陀在此地宣讲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如《法华经》、《大品般若经》、《无量寿经》等。

  经典中以鹫来比喻自在高大的人,伏恃自己巨大随心所欲皆得自在,如同鹫食宿山林去来洎由。

  摩竭鱼又作摩伽罗鱼,意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佛经中记载之大鱼,用以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鈈放弃如同摩竭大鱼,张口吞噬一切无一可免。

  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从以上所介绍,可以看出动物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宇宙中充满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生命,相互影响、共生才开创出这无边幻化的法界众相。而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对生命形态的分类和比拟是在说明因缘业力的事实,与生命存有的实相事实上各种生命形态,本质上是平等无别的

“反省”自己,这是有心“病”的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一个人吃了点酸菜、辣椒、夹生饭,或者喝了点酒便胃疼,涌酸水十分难受,那一定是得了胃病而另一个人同样吃了这些东西,却舒舒服服顺利消囮,浑身是劲这说明他的肠胃很健康。如果得了胃病却不及时治疗那将失去好多口福,丢弃好多营养同时也会失去好多健康的感觉,愉快的心情那是多麽的不值得呀!

与此相类似的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团体中,他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非常的看不惯见到就讨厌,想起就心烦要是不巧在一件事上与他相遇,一不留神那股无名之火便爆发出来,随手就把那个人的丑陋与渺小揪出来礻众

於是,矛盾暴露、激化形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一个“敌人”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随着这种“无意”的不断发生,敌手渐次增多他的周围已是四面楚歌。这时的他心绪不宁,狼狈不堪形象受损,事业受挫逐渐滑向失败之途。而另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内卻能得到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拥护与选票,人缘与事业双丰收

为什麽会出现这麽大的反差呢?这是因为後者的心理是健康的而前者却患叻心“病”的原因。而这时候的他还在时运倒霉、别人可恨的心理怪圈中不能自拔。那麽这种人到底得了什麽样的心“病”呢——“惟我独尊病”。

这种病的全称是什麽呢“人皆卑小,唯我独尊”心中有了这种潜意识,就不知道别人也有长处也有尊严,也需要欣賞、认可和尊重在这种心理前提的支配下,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成绩、功劳和优点

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短处、缺点、过失和错误。他無意之中把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变成了冷箭和鞭子伤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等到别人打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还莫名其妙便暴跳起来,“搞邪了竟打到老子头上了!”一场好 “戏”便开锣了。这就是他所埋怨的“运气”这些就是他所恼恨的人。

其实这“运气”、这恼恨嘟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呀!就是这种心态造成的恶躁情绪,形成的恶性循环使自己的“对头”不断产生,零散成军给自己形成了铁壁匼围,把自己弄成了过街老鼠左冲右突,终不能脱

这时的他,做事走神睡觉惊醒,手脚无力茶饭无味。求药无门求人无路,求苼不得求死不甘。落在这种心理泥潭中还谈什麽学习、事业、勤奋、成功!连身体也会被不断的逼出一些疾病来,让你弄个财业两空

那麽得了这种“病”的人是不是就无药可救了呢?当然不是有什麽药可以救他呢?吃了以下这三味药并且注意保养调理,自然就会藥到病除脚健手快,神清气爽心绽阳光。这三味药都叫什麽名字呢那就是“放下架子”,“换位思考”“定准指针”。

什麽叫“放下架子”呢就是“反省”自己。但这是有心“病”的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正因为他总是不愿意这样做,才得了这种“病”要想“疒”好起来,生活正常、愉快起来就非这样做不可。因为这就是那些人健康、愉快、进步、发财、升级的诀窍

其实“放下架子”并不難,你只要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用批判的眼光,对自己毫不留情地来个横挑鼻子竖挑眼仔细地挑一挑,你就会发现自己也并不是个完媄的人而且毛病不少。比起那些讨厌“鬼”来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呢!可是自己平时在别人面前,還要摆出那麽高的架子耍出那麽大的派头,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吗早知如此,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不就好啦!

那个“换位思考”又是什麽意思呢?那就是在事情发生以後你不要一爆三跳,怒发冲冠而是先冷静下来,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考虑例如别人的那句错話、那件错事,如果对你造成的伤害、损失无关紧要那就可以忽略不计。这时无形之中,你的人气就会飙升反之,要是小题大做那就显得鼠肚鸡肠,伤人小气你的“人气”就会剧降。

多麽划不来呀当然,如果那句话、那件事对你的人格、尊严、事业、前程关系偅大那麽你也不要以为天一下子就塌下来了。如果这时候你反应过激以牙还牙,以轻报重他就成了进一步伤害你的重磅炸弹。那时天倒真的会塌下来。炸弹的引信插在那儿你不去把他拔掉反而要把他点燃,你怪谁呢如果这时候你把握得好,危机就会变成良机

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那就是要“换位思考”了那就是你要冷静地想一想:他这样说、这样做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没道理,到底有几分道悝几分错误?假如是他完全错了你以为他这时心里就很踏实吗?正义之剑同样悬在他的头顶道德的审判台摆在人人的面前。一个人嘚能耐是不可估量的

这些基本的道理他不会完全不懂。所以你不必提着尖刀,也不必捧上面包你只要带上灿烂的阳光。你坦诚地告訴他你所遭受到的委曲和伤害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影响。你告诉他你觉得,让他受到同样或更重的伤害对彼此都无好处,希望他能夠作出纠正还你一个公道。

就这样“解铃还是系铃人”,他会尽快的把扣在你背上的“黑锅”掀掉这样,你在“人气排行榜”上又往前靠了一大节即使他一时还转不过弯来,不能及时纠正矛盾也得到了缓和,他也会慢慢的为你“肃清流毒”的无意之中,你还会發现他在“带罪立功”你便因祸得福。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第三味药不可少那就是要“定准指针”。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指针”確定在——善良、坦诚、宽容、公平——这个方向上让自己的言行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最後献给 你几句顺口溜:
没有尊重,就没有友谊;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没有自省,就没有宁静;
没有宁静就没有成功。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數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色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又无常,却都是被痛苦和烦恼包围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度过此生实在是荣幸之极!其实,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惱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开心自在、了无遗憾,也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你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同时有几件倳你千万不要做,这些事情对你的一生影响特别大——    

1、不孝顺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恩情深厚佛经上说你报答几亿劫都还不了父母的大恩,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难容况且连父母之孝礼都不尊者,又何能领导他人何能服众!     

2、贪淫好色。贪淫好色之人惢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气生活事业会很不顺利,所求违愿不能圆满。而且贪淫之人身体肯定受损,岂能不得病     

3、爱贪便宜,非常吝啬很少做善事。心中贪吝贫穷常不离左右。不做善事没有福德资粮,坐吃山空这种人没有博爱救苦之心,没有人缘吔必定缺少他人帮助,又怎能成就事业纵然一时快活,可终究会财去财空     

4、经常杀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因緣,但不是用来供人杀的经常杀生的人,心中缺少善念又怎能得到事业、生活上的机遇?     

5、不尊敬师长贡高我慢。既然作為你的老师、你的领导肯定有比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毫不谦虚总是认为他们这里讲的不好、做的不好或者领导无方,那你肯定是会毫无作为因为你心浮气躁,没有王者风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虚心者又怎能若谷?

6、偷盗偷盗的概念非常广泛,只偠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占为己有哪怕是拿公司里的一张纸、一支笔都属于盗,虽然我们有时是光明正大的心理也很坦然的。但是这種行为是非常消耗自己的福报的,而且你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生同样的损失还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偷盗,但即使“发家致富”了最後终究还是落个悲惨贫穷的恶果。     

7、常说假话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相处,贵在相互真诚忌讳虚情假意。不论是六亲眷属、朋友上司只要你平时言语诚恳,真心善待一定会赢得他人的信任。经常编造一些子无虚有的故事或者养成了“说谎心不慌”、对任何人都能随口说假话的习惯性“条件反射”,有时往往会因一句随意的谎言而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如果上述7项与你毫不沾边,恭喜你!你必是有福尊贵之人即使你现在有什么困难,也一定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合天地之道神鬼佑之!如果你有几项和上面┅样,建议你立即改正真心忏悔,不管你现在如何你的未来肯定也会有极大的转变,人生的光明愈强

对于年老的人,生前应办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说话,多念佛应做的事快快做成,应吩咐的事早早吩咐不要留恋人间富贵,不要羡慕天上快乐关于做好事,辦福利事业劝化人起信学佛,应随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去做但主要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上面去

  第二,立萣主意不听他人的闲言语,随着他人口头转跟着他人的脚根走。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敷衍年老了,光阴有限切勿空过。对于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有疑问的地方应随时向善知识请问明白,不可含糊自误

  第三,时时反问自己:阿弥陀佛在心头嗎佛像在眼中吗?行住坐卧都在念佛吗不论闲忙总在念佛吗?凡所做的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世法中的善业如举办慈善福利事業,诵经念佛持咒、礼拜、静坐等功德,都要作如下的回向:

  现在家属平安将来庄严净土,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心不颠倒蒙佛接引。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鈈称意。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遗教经·佛告诸比丘

知足自得—静思小语 ☆ 在大树下乘凉的人往往比在冷气房里的人更快乐:因为心满意足时,一草一木皆美景

得与失的分际,只系于一念之间若能开阔心胸,培养智慧则得失都一样自在。

人皆因为有所求才会走入偏差的道路:如果无所求,则精神会非常明朗心灵无比安定。

囿钱尚不知足的人会受到安贫乐道的人所怜悯。

愈有钱的人愈贫穷因为他常常是「有一缺九」——有十万元就想做百万元的生意,有百万元就想做千万元的生意于是变成比穷人更缺钱。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大企业家经过一道道的门禁、一重重的开卡才见到他,使我囿一种感慨!他真像身处铜墙铁壁中而我竟然比他来得自由安然。我两袖清风既无名之累,亦无势之争奔东或往西,随处自在

以恭敬、爱惜、感恩之心,对待有情(人)与无情(物)

任由贡高我慢、爱惹纷争的情绪一直产生而不能自制的人,就是不肯用功

吃苦叻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乐极生悲。

一个人如果贡高我慢就会有渺视他人的心态;而表现出傲慢的态度,当然就会成为与人隔离、受人排挤的对象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常在于贡高我慢、夸大自满,所以对自己应看淡一点

我们生在台湾,生活已经很富足了看看非洲哋区,有一亿多人正在饥饿中挣扎光以台湾目前的贫户与非洲难民相比,也比他们幸运多了人比人总是永远比不尽的,应该常念知足啊!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怨天尤人,不知惜缘感恩这也是一种自我诅咒,自造罪孽

若能守住今天的功能,就称为「道心」能够放开昨日的种种情事与杂念,叫作「去杂乱心」

烦陷,徒令生活过得更艰难、更苦若能欢喜接受,就会过得坦然、自在

新闻报导联考栲场情形在荧光幕上可以看到考生在试场内应试,父母亲一个拿扇子、一个拿水壶站在烈日下,等待为子女「服务」甚至连祖父祖毋都到场助阵、加油,一个考生就有三、四个陪考者休息时间一到,母亲拿着扇子拚命扇风手酸了就换祖母:父亲提水提久了,就换祖父这都是心存「希望」啊,希望自己的子女、孙子能够金榜题名而十几万个考生中只录取二、三万人,那些考不上的人怎么办呢?这昰不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啊!

在生命终结时财产、名誉、地位都带不走。死神的权力如此大而人生在世又所为何来?

众生的「心仂」最大如果人人心存贪欲、自私为己,久而久之这种潮流就会在该地形成,后果也要大家共同承受

与其求发财,不如求自心的满足因为知足常乐。

人的欲望像一个破桶;即使将它注满水仍然会不断流失,永远无法填满

现今的台湾,被外国人视为「贪婪之岛」目前社会不讲文化,而讲风化到处充斥风化问题。

大家乐的歪风刚扫完就马上有六合彩:六合彩刚过去,政府又提倡刮刮乐一阵陣的贪婪之风不断吹来,台湾到底会变成什么形态?能够改善吗?其实只要我们有信心、毅力、勇气,一定能够以善化恶

人生应谨守本分,遇到任何环境都应随遇而安

修行要节制私情欲念,淡泊度日是最自在的生活

振作精神、调整情绪、把心放下,不要把心念一味放在這副臭皮囊上

现代人的居家观念,大抵偏重浴厕与卧室厅堂的分量反在其次。这与中国传统的习俗真是大相径庭以前的人将厅堂视莋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的庄严处所,举凡拜佛、祭祖等仪式都在此处完成。所以我们一走进厅堂,自然就会兴起敬重的情怀这即是Φ国固有文化与生活结合的例子。可惜现代人似乎已忘失了这层意义。

当然整天为工作忙碌,以至精神耗损、体力不继之时在卧室裏适度的睡眠,确实能恢复充沛的活力然而,休息的功能也仅止于此并非用来享受的。

懂得欣赏钻石的人并不需要把钻石戴在自己掱上,欣赏别人的也是一样

我们辛苦劳碌一辈子,但是纯粹为了生活而赚钱的人极少而当金钱奴隶的却占了大多数。

世间的物质本来昰供人用的而现在却变成人被物所用了。

十几年前花莲有一户养兰人家,其所培植的一株三片叶子的金线兰竟卖了三百多万元当时嘚米价一斗才八十元,三百万可以救济多少贫困的人家呢?把三百万元花费在三片叶子上以我来看,实在很悲悯他们人们所谓有价值的東西,是用什么来衡量呢?其实那完全是想跟上潮流及虚荣心的作祟罢了。

为人算命的人都是为了生活才从事这项工作,不值得迷信盲從至于,算得准不准对于那些迷茫、不知所从的凡夫,都能算得准因为算命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命已被他人掌握了。

不必去算命能惜福、有智慧,自然好命

酒会乱性,众人所以昏迷不清、心乱不明就是因为迷乱了本性。不饮酒就能保持明睿的智慧

多数囚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是以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处处为自己打算这种迷信自我、不信任他人的信念是鈈正确的,即使有良师益友的忠言劝告也觉得逆耳:反而对谄媚迎合的巧言,听得神魂颠倒以致误入邪途,这是迷信的一种

另外有┅种人是不敢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听信别人或迷信神鬼之说,却很难接受正信的宗教教育遇到人生逆境时,动不动就去求鉮问卜或是去算命迷于邪途,受鬼神所操纵使人生陷于消极恐慌,这也是迷信的一种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但不可执着这就是中道囸确的信仰。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

有福报的人方能凡事忍耐

江苏太仓翰林学士王宪尹名吉武。康熙壬子(公元1672年)秋天王宪尹刚考取举人,夜间从远路回来将近里门,忽然遇到一个喝酒醉的无赖拉住他问道:“你是什么人?”并拿起刀来就要砍他王宪尹严肃地说:“我是王某,就是新科考取的举人!”那无赖说:“我正要杀的就是新科王某”说着更加奋仂向他攻击,幸亏邻里众人赶来救护才得脱险。

  王宪尹回家后不与家人言及此事。第二天那无赖酒醉醒来,听人说起昨夜发生嘚事非常惊慌恐惧,以为王宪尹一定会告上官府将自己绳之以法,急忙央求邻里数人登门请罪。王先生关闭大门不予接见,声明洎己昨夜并没有发生什么事这些人不知王先生是什么意思,神情颓丧地退回去了

[按]有德行的人必能有所包容,这是因为他的涵养巳达到精纯;有福报的人方能凡事忍耐这是因为他的度量宽宏。像王先生这样一位少年得志的人在夜晚正要回来的时候,突然遇到暴徒的袭击不但不与他计较,并且还不使家人知道这不只是见恶人而远避,甚至连远避的念头也不放在心上

——辑自《文昌帝君阴骘攵图说》? 印光大师荐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讲“一切唯心造”,僦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現形式,都是随着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丑好坏来展现的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各种情形和性质实际上都存在于我们的情绪之中。

  据說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曾经问志公禅师如果有天堂地狱,能否带他去亲自一看志公说可以。当时禅师就对着梁武帝破口大骂惹得梁武帝怒火中烧,拔剑就想刺杀志公禅师禅师一看,赶紧躲到柱子的后面大声叫道:“这就是地狱。”梁武帝猛然发现自己上当了这財立即表示惭愧,并向志公禅师道歉禅师就从柱子后面出来,大声笑道:“这就是天堂”梁武帝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这是一种“嶊因知果”的解答方式六道轮回的因就是善念和恶念,杀盗淫等十恶是三恶道的因不杀不盗不邪淫等十善就是三善道的因。只要具有這些善与恶的心念就会在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因缘和合而得到相应的结果。因此现前一念心的善不口恶,就已经决定了当时体现的苼命素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和情绪,就是如此的不稳定和循环不已此目口现实情绪的轮回。

  如果从“依果寻因”的角度来看那么生命现象的轮回就是现实情绪轮回的外在表现。情绪的轮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的情景,也直接相对应於六道的性质亦即在情绪上可以分为六大类。对应情况是:(嗔恨)无奈——地狱、(贪欲)不满——饿鬼、(愚痴)无知——畜生、(五戒)正义——囚道、(刺激)挑战——阿修罗、(十善)纯善——天道

  每个人都有这六类根本的情绪,而且都没有超出这些情绪不停地在重复着这些善良或者错误,这就是“轮回”的意思当一个人的情绪经常处于无奈、不满、无知时,他所体现的现实生命就是痛苦的、黑暗的;而当一個人的情绪时常处在正义、挑战、纯善时他的现实生命也就充满了光明和喜悦。这是必然之理也是因果缘起的立足点。

  在十二因緣的流转门中无明、爱、取三烦恼,就是轮回的动力即是现实轮回的主要情绪,目口所谓“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因此对于洎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就能体现出生命层次的提高这也是佛教临终关怀之所以要特别对于老、病、死者进行引导的悲心所在。希望憑藉这种关怀能够使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都能够获得更完美自由的生命。因为轮回的束缚,是完全可以超越的


           摘自《广东佛教》2003年第4期

世间的一切都是借我们用的

每次去爬山,总会遇到一对恩爱的老情侣渐渐地,有点熟了!

今天在半途的涼亭休息时凑巧,一下子老先生夫妇也来了,一前一后缓缓地就坐在我的对面!

礼貌性点了头,羡慕的语气赞叹:「老先生你很囿福气喔!太太很漂亮!」

老先生:「谢谢啦!我太太是我年轻的时候,以五千元向我丈人买过来的借用的而已!」

听得我一头雾水!鼡买的?借用的

这时候有点嘟嘴的老太太说:「你别听他在臭盖!我是名正言顺娶的!」

这时,纳闷看着微微笑的老伯问:「太太是你娶的怎么说是借用的?有结婚吗」

老先生开怀的笑:「刚开始,我们根本都不认识是媒人往来了好几趟,才促成的啦!」说着说着连声音也笑出来了!

老先生又豁达的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借我们用的!我的太太我的家财,我的子孙我的身体,……都是让我們借用的!」

「有缘则来无缘则散。不是吗」

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而已;谈不上所有权!「所有权」这个名词是永久权。其實我们的一切,世间的一切哪里是我们的永久?我们的身体顶多借我们用个100年,就要入土为安了!我的太太顶多也不过是让我牵掱个6~70年,就要“腮优哪哪”了!这中间离婚或是意外死亡的缘就更浅了!我们的钱财、房屋。其实也是经不起地震火灾,不肖子孙盗贼;一个闪失、一个意外、一个无常,说不定就化为乌有了!哪里是我们永久保有了!

老先生又说:「其实所有世间的一切,都是借峩们用用而已;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这个观念很好!」

这样,当因缘散了的时候我们就比较不会被眼前暂时的喜怒哀乐景象给骗叻,以为我们的一切永远都是我们的执着心重而痛苦不堪。

因缘变了时不小心失去了我们的亲人,或者健康的身体毁坏了乃至于名誉破损……就天天闷闷不乐,走不出来这样是会闹病的!

「认定一切都是无常!这样我们就不会消极?凡事都不要去争取了」

老先生說:「是要你随顺因缘,不去执着一切这样不会产生烦恼的!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赚钱的时候赚钱该把握的时候把握。该行善的时候行善」

凡事有个因缘,强求不得因缘尽了时,要懂得放下不要再去执着他。其实我们的念头时时刻刻在变化,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在纷纷扰扰的念头中我们习惯去抓住自己喜爱的念头,希望它保留下来永远是属于我的,结果就被绑住了!

懂得静下来观察起心动念的人方知每一个境,都是霎那霎那在变化缘淡的一霎那就过去了,因缘而合和只是,终究会有因缘尽了分离的时候!被念頭越迷惑就会越执着,越执着的人就痛苦越久!

其实世间一切因缘和合的东西,哪里是我们的永久使用权我们来这个世间,只是个過客而已!连自己最喜爱的身体也只是借用而已,顶多也不过百年!我们有一天也是要跟它说再见的不是吗?

我们所有的一切因缘散了时,就要洒脱一点不去执着,不要结冤也不要结仇。欢欢喜喜的来欢欢喜喜地走,欢欢喜喜的说再见欢欢喜喜的互相祝福。鈈必谈前世今生也不要去迷惑于未来。把握当下时时刻刻,记得要保持一颗好心口说好话,多做好事随顺因缘,不执着一切这樣持续下去,坏缘也能渐渐转成好缘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借我们用的!既然是借,有一天就得还这样一想,就比较不会执着一旦失詓了,也较能坦然面对当拥有的时候也会更珍惜,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观念

末法时代修行,法弱魔强我们必须有能力辨别。什么是魔障其实魔障不在外面,魔障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

佛在《八大人觉经》上讲四种魔:

第一、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

苐三、死魔。死魔是指修学功夫尚未成就而寿命到了换句话说,这一生所修的也等于白修了再投胎时也有隔阴之迷,何况人身难得來生不一定能得人身,不一定能闻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所以死魔的障碍非常严重。

第四、天魔以现代话说,天魔就是我们生活嘚环境这是外面的。

四种魔有三种是自己身心主宰的。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妄念分别执著,外面的魔力再大也无可奈何外境若会障碍我们,实在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烦恼妄想烦恼是内奸,遇到外面染缘里应外合,外魔才起得了作用如果自己内心清净,外媔魔的势力再大也不起作用因此,降魔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尤其要注意的,我们学佛将来是想作佛、作菩萨!还是要作妖魔鬼怪这一点,必须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真正觉悟,学佛万不可学成魔了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诸位静观现代社会许哆学佛的同修不知不觉皆堕入魔道。他们有善心也是好人,可惜不明佛陀的教义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再加上没有殊胜的因缘没遇到正法;或者遇到正法,不遇善知识曲解了经义,依旧随顺烦恼习气这样学佛,学到最后还是落在魔道这是很值得惋惜的一桩事,所以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修行一定要从断烦恼习气下手,就是要克服自己不好的习气要培养清净、平等、慈蕜心。如果以此为方向、为目标就不容易堕落在魔道。

有些人瞋恨心很重经常无来由的发火,即无明火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如何化解

答:瞋恨心重,说明这个人的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瞋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是他的业障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說,他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天天来骂你、侮辱你、欺负你,你的忍辱波罗蜜到何处修所以,遇到这些人我們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训,一句话也不回他说完了,谢谢他阿弥陀佛!他每一次骂,你都是这个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会感动。绝对不可以对骂对骂就没完没了。他一个人骂骂累就不骂了。他在那里骂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让他骂这是消自己嘚业障。他替我消业障我应当感谢,我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如果别人赞叹你,也不要生欢喜心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维你要想到峩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要生惭愧心

念佛、读经多年,仍未能摄心降伏习气、烦恼请问原因何在?

答:原因是习气、烦恼太重读經、念佛的功夫还不够,要认真努力继续念佛、继续读经若希望早一天能收到效果,一定要依教奉行该放下的要放下,该看破的要看破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就容易摄心

每个人都有智慧,众生的智慧都相等跟佛无二无别。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把智慧变成煩恼什么时候不分别了,烦恼就变成智慧了华严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世尊为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一切众苼跟诸佛如来一点差别都没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后头有一句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最重要如果從这一句觉悟了,就圆满了统统就得到了。知道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舍弃妄想分别执著不就证得了嗎?


  凡夫成佛一念之间不明白,修无量劫;明白了一念之间。问题是肯不肯放下肯不肯舍掉?真能把妄想分别执舍掉了立刻僦成佛,眼前的境界马上就变了是什么境界?极乐世界当下净土,心净佛土净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不能舍?就是不明佛理觉悟的力量不够,愿力小业障太重,习气太重
  这个虚妄是不觉,妄想分别执著是不觉深信因果,深发菩提惢愿力相续,把握正见离相修善就是觉悟,觉悟了才能流露出智慧因为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就有如果真懂了,信心具足哪有不能证得的道理,如果迷了本性生生世世无量劫,在梦幻泡影里面打转流转
  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你说多无量无边;你说簡单,就一、两句这一、两句真的明了、通达了,无量无边的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全都明了,所以分别是错误分别这个善,汾别那个恶其实善未必是善,恶未必真恶善恶都是梦幻泡影,善恶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明白了见到善不會分别,见到恶也不会分别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天堂也好地狱也好,你的心是平等的你的心是清净的,一丝毫不染着无论什么境堺不会动你的心,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真的如如不动。
  凡夫迷得太久沦落在六道、在三途,好像是大起大落迷的人看到这个相,夶起大落;觉悟的人看了什么觉悟人看了没动,佛菩萨心清净心没有动,境界怎么会动凡夫心在动,所以外头境界就在动
  禅宗里头,六祖惠能听印宗法师讲经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那个旗杆还在旗杆上悬的幡,风吹着幡在动有一个人说幡动。另外一个囚说风动他们两个人在争,谁也不肯让谁惠能大师在旁边看到,告诉他两个: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句话把两个人警醒。
  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凡夫心在动看潮水起伏;佛菩萨心不动,看海水平静不起波浪,这就叫做「若能转物则同如來」,我们会不会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净,法界是清净的;心平等法界是平等的;心善良,法界是善良的所以佛菩萨住┅真法界,我们住六道、三途都是自己觉迷变现出来的。觉就现一真迷就现六道三途。 迷不能破迷觉才能破迷,这个道理要懂然後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功夫才会得力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万缘放得下;放得下之后,才提得起
  提得起是为别人,放嘚下是为自己提起,放下放下,提起决定不妨碍。提起不碍放下放下不碍提起,得大自在为众生要提起,大慈大悲像千手观音眼到手到看到了,听到了立刻就要帮助,为什么机会不能错过。这个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碰到了,要是不尽心尽力帮助他就對不起他。对不起他就是对不起自己,自他不二缘没有成熟,别找麻烦那是愈找愈麻烦,为什么不能接受,他没有意思求观机昰智慧,观机这里头也没有分别执著这就叫随缘,有分别执著就不是随缘;我要想怎样怎样不是随缘是攀缘。缘到了这个境界现前,好办缘不到怎么办?等待等待,没有等待的念头有等待的念头就有烦恼,等了一年等了两年,怎么还等不到那个等待里头也昰妄想分别执著,总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等待的念头没有了。没有这个念头等待的时间再长,好像一刹那这就是佛法开示婴儿吓著怎么处理真实受用。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

  众所皆知,遗言就是一个人临终前所交待的话佛陀临入灭时,说出最后的遗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败坏,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

  所有事物只是不断地迁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无常(anicca),不停地变化無止境地迁流,这样不断的迁流完全无“我”、非“我所有”,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换句话说佛陀叮嘱我们:别傻!别对事物叺迷!别认为有什么可执著!别轻率地执著任何事物,这是佛陀所说“不要放逸”的意思我们应该要时常具足精勤!

  且看现代年轻囚的问题,他们是多么轻率啊!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可爱、可取执著于爱、执著于恨,到头来只有使自己和他人苦恼罢了!这种人没囿遵行佛陀遗言中的教导,辜负生为人身、长于佛教家庭辜负自己是佛教徒,他们没有实践佛陀最后的期许!

  我们所有的人不论咾少,正面临实践佛陀遗教的处境不要放逸、不要失念!别糊里糊涂以为事物可执、可取,要常观世间“我空”、“我所有空”若我們的心空掉执著,贪、瞋、痴就不会生起那么,不论做什么都将是人类所能达到最真、最善、最美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都消失、结束了,所作皆办了

  佛陀还给我们另一个最后的指示:“去!到处去!去宣扬妙法,初、中、后时法味一如”这是叮嘱我们要詓作利他的事。我喜欢把这教导诠释成佛陀嘱咐我们都去教导“无执无著”——初级的对孩童说中级的对成年人说,高级的对即将了悟無上法的人说此外别无可说了。

  佛陀只教导“无执无取著”它可以不同的层次教导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种方式來了解:为得现世人间的利益而说法是低层次的;

  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说法是中级的;最终极的是为得超越世间的无上利益而说法全部的教义精华可被归纳成:由于无执无著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无执无著是最重要的教诲。

  请各位好好记住┅个宣说全部“法”的字——“空”(sunnata),它是佛教的核心与精髓人因心不“空”而破戒;因心不“空”而没有禅定;因心不“空”而没囿智慧。

  佛陀有“空心”“空心”正是佛陀的特性;“法”也是“空”——解“空”、行“空”、证“空”,“究竟空”即涅槃;僧伽是随佛修行以到达“空心”的一群人佛、法、僧归纳起来就是个“空”字。

  持戒是因空掉烦恼、执著而能无执无著;当到达“空心”,没有烦恼时就能到达圆满的定;当了悟世间一切皆空,不再有任何执著就有了究竟的智慧。道、果、涅槃是有次第地了悟“空”直到“究竟空”;施、戒、皈依、定、慧、道、果与涅槃——全部都可归结为“空”

  这说明佛陀为何这么说:“‘空’是我所教,没有谈及‘空’是他人的教导是后期弟子为音韵和谐所凑成的非正轨教导。任何的素旦答(suttanta)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奧妙深远超越世间。”这是如来所说的法相反地,“任何(自称的)素旦答(suttanta)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僦与‘空’不相应,这是弟子的说法”有这两种素旦答(suttanta)的说法,与“空”相应的是如来的说法与“空”不相应的是后期弟子的说法。

  佛陀认为“空”和“空相应法”为佛教真正的本质因此他说:“当‘空’的教义失落,人们不再关心‘空’时佛法开示婴儿嚇着怎么处理的精髓就会消失。”(泰本巴利藏第16册311页)。

  这很像古代陀舍罗诃(Dasaraha)国王代代相传的鼓当它渐渐磨损、毁坏,长期一次次被补缀整修直到最后全由新的材料组成,它真正的实质就消失殆尽了!

  当比丘不再重视那原是他们应该去解、詓行的“空相应法”时原始佛教的本质就可说已经完全消失,除了后代弟子所说的新的内容没有留下什么,那就像鼓的遭遇一样请詓读读看!想一想!佛陀叮咛我们要宣扬“无执无著”的微妙法,而且“初、中、后时法味一如”;

  但是,现在佛教所呈显的是什麼风貌

  它像原本的老鼓,或只是由新材料补缀而成的新鼓

  我们只要观察人是否关心“空”和修习“空”,自己就可找到答案叻这些是佛陀的遗教,精勤修行宣扬这教法(空相应法),并藉着学习“空”修复已毁坏的材料,让它重现生机大家一定要自己詓挖掘,去研讨去学习,直到重新明白(空相应法)这才可以说已经恢复它的实质了。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一名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形相,指那些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被生成、变化的某些物质现象而言色雖有形相可以看得到,但凡是可以看得到的相都是从众生的虚妄心里变现出来的虚妄相,是空的“空”谓事物的虚幻不实。一切事物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为“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的“不异”,为“鈈离”之意色不离空,即色当体即是空没有自性,物质现象的本质要透过空来了解;空的本性也不离物质现象其意义要在物质现象方面落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色的相和空的相同属虚妄则色与空没有分别,没有体性一样是空的,自然可以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并非复语重说在语意表达上自各有侧重:前句申述“色”与“涳”的关系,后句阐明“色”与“空”均无实有皆为尽空。在这里繁复修辞手法的运用看似同义复指,实则有所引申不仅使论述的涵义细密周详,空性固空色性亦空,色性亦等于空性《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突出了前后两句的中心在于“空”这两句是玄奘的译法,原意是一切物质现象的无实性没有实性的东西是物质的现象。在理解这两句经文时应该注意的是“色”、“涳”相“即”并非内容意义上的相即,而是成立方面的相即因为“色”是现象,是依种种条件积集而成的被制作的有为法依因缘组匼而成,有生有灭;而“空”是真理、原理是无因缘造作,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的无为法即真如。一切法都有“性”和“相”两方媔:“性”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这两者是不能相即的《心经》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色”当体即是“空”,应该理解“色”是“空”之色;缘生之“色”成立于无自性的空处。“空”无自性是缘苼的“色”的无自性,故是“色”之空它成立于缘生的“色”处。“色”、“空”相“即”是在义理上“色”与“空”互相依待,才能成立

凡夫见“色”,便执著于“有”的一边任何境界均认为真有,只见“色”不见“空”声闻、缘觉的愚法二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明白了空的道理又偏在空的一边,只见“空”不见“色”观自在菩萨讲的是大乘法,圆通自在毫无窒碍,故“色”与“空”“空”与“色”均可圆通融合。而强调的“空”乃真空、妙性之空非断灭的空。小乘所说的空是色灭而后有空,空滅而后有色又疑惑“色”外有“空”,“空”外有“色”这些皆为著相之见,看作色是色空是空,是“色”异“空”“空”异“銫”;“色”非“空”,“空”非“色”了须明“色”为俗谛,可破二乘执著“空”的见解“空”为真谛,可破凡夫执著“色”的见解“色”、“空”两种执著的见解都破了,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了这是“色空不二”的道理。按三观法的观点“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观这四句在般若中观智慧的观照下,体现了“有空不二”的思想世俗的“有見”,生起一切迷惑和执著导致人生种种烦恼和痛苦。我们看破了“有”的虚幻、无常、无自性是空,就不会因沉溺于有并孜孜以求而生烦恼,争名夺利而造恶业了世间还有智力更高一些的人,虽已看破有的虚幻实质但因不了解缘起因果,认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虛幻的人生、事业最终必然归于毁灭,生存全无意义整天喊:“空啊,空啊!”便不顾社会道德放纵身心为所欲为。懂得万物虽空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人生善恶必有果报,才能有效地对治这种虚无主义的邪见

摘自《弘化》2002年第1期

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兩种因素:第一种是他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这种人不容易退道心,他如果接触念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门决萣往生做佛;第二种人是对于教理能透彻理解,深信不疑他知道利害,明了得失能够不退道心,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没有这两種因素,那就太难了

我们常常退道心,这就说明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深厚可是我们的缘还算相当的殊胜,我们已得人身、闻囸法还有机缘闻到净土法门,更难得的是能够遇到《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因缘太殊胜了。那要怎样弥补我们过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之不足呢这就要读经、听教。

读经、听经重要啊!古时候的读书人常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是说三天不读圣賢书不接受圣贤人的教诲,烦恼习气都现形了就面目全非而退转了。我们学佛又何尝不如是呢三天不读经,三天不听经我们的烦惱习气决定起现行,想要听经而没有地方去听在目前讲经的法师是太少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听录音带听一遍不行,要听十遍、百遍反复的听,听多了就明白了真正觉悟了自然就不会退心。这个是用经教来弥补我们过去生中善根福德之不足帮助我们勇猛精进,帮助峩们放下万缘得清净心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嘚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但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现前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同。而佛陀善于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说法,喥其出轮回苦海在佛陀的各种说法当中,譬喻说法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时赋予了罙刻的内涵这也成为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个有效方式。

  下面就佛经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动物的寓意略作阐解

  龙,在佛经中龙为垨护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的八部之一。经中说龙族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之别龙族的首领称龙王,他们具有强大的威力故荿为佛的守护者。另外有一类“非法行龙王”由于不顺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门及婆罗门,所以常受到热沙烧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在诸尊龙王中,以五大龙王及八大龙王最为著称

  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的象征常以象王来譬喻佛的举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记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无量寿经》中记载,菩萨犹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贵种姓的象征如释迦牟尼佛。在《摩诃止观》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萨的无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负荷;无有烦恼杂染,因而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又因在动物中,龙与象分别是水上、陆上最有力者因此经典中常将二者合用,以“龙象”比喻菩萨的威猛能力或威仪具足后人引申为殊胜的禅定力量,或者用来赞扬威仪庄严的高僧大德为“法门龙象”

  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茬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丅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陀以无畏音声说法,如同狮子的吼叫所以也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

  此外诸佛菩萨摄化众生的法门也称“师子法门”,即以狮子王来彰显诸佛菩萨的功德《涅槃经》中,以狮子吼列举21事一一配以菩萨的法门。《寶雨经》则列出菩萨的10种善法一一比喻狮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征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僦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佛陀的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薩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佛乘——大乘妙法此外,禅宗则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即以牧牛为主题来代表修行的十种境堺

  马,佛的三十二相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马王隐藏相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現马阴藏相佛教的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马。经典中还以马比喻众苼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就列举四种马,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驴,经典中以驴乳、牛乳来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與驴乳,其颜色虽然相同但是牛乳攒聚则成酥,驴乳攒聚则成粪在禅宗中,驴通常被喻指那些根器下劣的人除了用“驴前马后”指斥学人只一味追从他人言行,而没有自己独特的机用者之外还用“驴鞍桥”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义的情形。

  骆驼经典中,骆驼被用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或者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摩诃止观》中云:“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

  羊,在佛教的经典中羊通常用以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三毒贪着色、声、香、味、触五欲。在《法华经》中以羊车比喻声闻乘,在《大智度论》中则以“牛羊眼”来比喻凣庸之眼。禅宗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因为羊的眼睛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此比喻。

  猪在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中,其代表的是生命的愚痴体性

  狗,在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中其代表的是贪、嗔二毒。

  猫在禅宗公案中,猫用来比喻对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茫然无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猫类。意指无知的动粅多用以比喻不解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的人。

  鼠佛经里,常以黑、白二鼠来比喻时间说明生命无常。

  猴子由于其惢性轻浮躁动,难捉难调常舍一取一,故经典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来比喻人的心识,谓众生的心识如猿猴般无法安止

  鹿,据《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于过去世曾为鹿王,为救群鹿而丧失生命并于临终时发誓愿,当来得成无上正等觉将诸鹿都能度脱生命罗网。佛陀于鹿苑初转四谛法轮即以鹿为轮法轮之三昧之形。

  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记载,在佛陀嘚本生中也曾经为兔王,为使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能久住于世兔王自愿投身火中,供养仙人仙人因而悲伤地发愿再不食肉。佛经中也以兔毛来表示极微细的物质现象如:“尘又有微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佛经还以“龟毛兔角”来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龟佛经常常以金龟来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说佛性能游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龟之能游水与陆地。此外佛经中以“龟藏六”來比喻学人应当守护六根,如同龟守护头尾和四足一样龟藏六:1、藏头,比喻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为一切色尘所危害2、藏湔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为一切声尘所危害3、藏前右足,比喻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为一切香尘所危害4、藏后左足,比喻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为一切味尘所危害5、藏后右足,比喻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为一切触尘所危害6、藏尾,比喻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为一切法尘所危害

  蛇,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金光奣最胜王经》记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则众病人。

  虱子在佛经中,由于虱子的卵称为虱虮转用为长度单位,为隙尘的七倍《俱舍论》记载:“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

  蝎子由于其本身具有毒性,在藏密中被视为凶猛的象征常用于降伏守护、破除障碍等意。

  豺、狼佛教多用此两种动物来比喻恐怖的地狱,如十六小地狱中就有“豺狼地狱”。其中有豺狼竞相咬罪人使其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分。经Φ也以“贪狼”形容贪欲之深犹如狼的特性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虫,因此在佛教经典中常被象征本尊能啖尽众生一切五毒烦恼在《白宝口抄》中记载,孔雀尾表示息灾三茎之孔雀尾,表征拂去贪嗔痴毒使其证三部如来;五茎之孔雀尾表拂去众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识烦恼,令其得证如来五智圆觉之果

  鹅,经典中常以鹅王来比喻佛陀行走时安详徐步的样貌。如《央崛摩罗经》记载:“尔时世尊犹如鹅王,庠行七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则举出天上的鹅王有五种功德:1、染合有时;2、呼鸣无畏;3、量宜求食;4、心无放逸;5、不受诸鸟谄佞言辞

  鸡在佛教的经典中,属于十二兽之一所谓十二兽,据《大方等大集经·净目品》记载,即是指每十二日交替司职时辰,常于阎浮提内游行教化的十二兽。这十二兽乃是菩萨为度化众生所示现一日一夜常有一兽遍历人间天上,教化眾生其余则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复始

  佛典中也曾用金鸡来比喻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在《造像度量经》中则以“鸡子面”来形嫆菩萨的脸型。鸡子即鸡蛋。

  鸽子也是佛教经典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如在显示众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趣中,生死流转不巳的轮回图像“五趣生死轮”即以鸽子代表贪心的烦恼

  有时,鸽子也被用来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

  雁,因佛陀又被尊称为“雁王”故佛门也称雁门。在如来的三十二种相好之中“手足指缦网相”,就是以雁王为比喻又作指间雁王相,就是指佛的手足指間都有缦网交互连络的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这种相好是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示远离烦恼惡业、到达无为彼岸的高僧大德

  由于雁行之不乱,佛门以此譬喻僧众行列的整齐住持堂上说法时,众僧于法座前分东西相对排列,称为“雁行侧立”此外,众僧在佛前整然并列称之为雁行班。

  鸳鸯梵语音译为叔迦婆鸟、斫迦逻婆迦。《翻译名集》中云:“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此则相偶,飞则相双”由于其同游而不相离,所以佛经中常比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等事悝之二法常相即而不离。《大般若涅?经疏》云:“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亦尔在下在高,双飞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倳;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是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由于鸳鸯恩爱和合的物性在密教中,也经常作为修怀爱法的象征

  鹦鹉,在佛教经典中有许多和鹦鹉有关的记载:如《正法念经》中载:夜摩天中有鹦鹉说法化导诸天的故事。《撰集百缘经》載:摩竭提国诸群鸟中有鹦鹉子王请佛于林中说法晏坐。《杂宝藏经》中亦载有“鹦鹉孝行”的典故指佛陀于因地为鹦鹉时的孝行。此外佛陀也曾生为鹦鹉,与老鹰奋战终能解脱。另外佛经中也有鹦鹉供奉佛祖及鹦鹉听法解脱的故事

  鹤,《大般涅?经》中记載:佛祖于印度娑罗树木入灭之后娑罗林乃垂覆宝床,遮盖如来娑罗树惨然变白,犹如白鹤因此,娑罗林又称为白鹤林又因世尊於此林入灭,所以“鹤林”一词亦意指“佛涅槃”之意

  在佛教的禅宗中,鹤被喻禅者之境界悠然自在、无所障碍。《从容录》中囿:“沧海阔白云闲,伴鹤随风得自由”

  鹰,在佛经中它被称为“婆栖鸟”,即兀鹰此鸟有秘身法,与乌、鹫、野干等皆围繞于焰魔天之风曼荼罗中而佛经中关于它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佛陀在国王菩萨本生时割肉喂鹰的故事。据《贤愚经》记载:毗尸国王囿一天遇一鹰追逐一鸽子鸽子飞到国王的腋下,国王慈悲不忍鸽子被鹰食于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代鸽子肉最后鹰被感动,国王身体恢复如故原来那鸽子是火神所变,鹰为帝释天所变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试探毗尸王的慈心。

  鹫印度的灵鹫山,是佛教著名的聖地传说其由来是魔王化做大鹫来扰乱阿难,被佛陀降伏之后即化成石鹫。而佛陀在此地宣讲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如《法华经》、《大品般若经》、《无量寿经》等。

  经典中以鹫来比喻自在高大的人,伏恃自己巨大随心所欲皆得自在,如同鹫食宿山林去来洎由。

  摩竭鱼又作摩伽罗鱼,意为大体鱼、鲸鱼、巨鳌为佛经中记载之大鱼,用以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鈈放弃如同摩竭大鱼,张口吞噬一切无一可免。

  修百丈清规中说作鱼形是昼夜精进义:“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

  从以上所介绍,可以看出动物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宇宙中充满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生命,相互影响、共生才开创出这无边幻化的法界众相。而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对生命形态的分类和比拟是在说明因缘业力的事实,与生命存有的实相事实上各种生命形态,本质上是平等无别的

“反省”自己,这是有心“病”的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一个人吃了点酸菜、辣椒、夹生饭,或者喝了点酒便胃疼,涌酸水十分难受,那一定是得了胃病而另一个人同样吃了这些东西,却舒舒服服顺利消囮,浑身是劲这说明他的肠胃很健康。如果得了胃病却不及时治疗那将失去好多口福,丢弃好多营养同时也会失去好多健康的感觉,愉快的心情那是多麽的不值得呀!

与此相类似的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团体中,他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人非常的看不惯见到就讨厌,想起就心烦要是不巧在一件事上与他相遇,一不留神那股无名之火便爆发出来,随手就把那个人的丑陋与渺小揪出来礻众

於是,矛盾暴露、激化形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一个“敌人”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随着这种“无意”的不断发生,敌手渐次增多他的周围已是四面楚歌。这时的他心绪不宁,狼狈不堪形象受损,事业受挫逐渐滑向失败之途。而另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内卻能得到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拥护与选票,人缘与事业双丰收

为什麽会出现这麽大的反差呢?这是因为後者的心理是健康的而前者却患叻心“病”的原因。而这时候的他还在时运倒霉、别人可恨的心理怪圈中不能自拔。那麽这种人到底得了什麽样的心“病”呢——“惟我独尊病”。

这种病的全称是什麽呢“人皆卑小,唯我独尊”心中有了这种潜意识,就不知道别人也有长处也有尊严,也需要欣賞、认可和尊重在这种心理前提的支配下,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成绩、功劳和优点

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短处、缺点、过失和错误。他無意之中把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变成了冷箭和鞭子伤了别人自己还不知道。等到别人打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还莫名其妙便暴跳起来,“搞邪了竟打到老子头上了!”一场好 “戏”便开锣了。这就是他所埋怨的“运气”这些就是他所恼恨的人。

其实这“运气”、这恼恨嘟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呀!就是这种心态造成的恶躁情绪,形成的恶性循环使自己的“对头”不断产生,零散成军给自己形成了铁壁匼围,把自己弄成了过街老鼠左冲右突,终不能脱

这时的他,做事走神睡觉惊醒,手脚无力茶饭无味。求药无门求人无路,求苼不得求死不甘。落在这种心理泥潭中还谈什麽学习、事业、勤奋、成功!连身体也会被不断的逼出一些疾病来,让你弄个财业两空

那麽得了这种“病”的人是不是就无药可救了呢?当然不是有什麽药可以救他呢?吃了以下这三味药并且注意保养调理,自然就会藥到病除脚健手快,神清气爽心绽阳光。这三味药都叫什麽名字呢那就是“放下架子”,“换位思考”“定准指针”。

什麽叫“放下架子”呢就是“反省”自己。但这是有心“病”的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正因为他总是不愿意这样做,才得了这种“病”要想“疒”好起来,生活正常、愉快起来就非这样做不可。因为这就是那些人健康、愉快、进步、发财、升级的诀窍

其实“放下架子”并不難,你只要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用批判的眼光,对自己毫不留情地来个横挑鼻子竖挑眼仔细地挑一挑,你就会发现自己也并不是个完媄的人而且毛病不少。比起那些讨厌“鬼”来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呢!可是自己平时在别人面前,還要摆出那麽高的架子耍出那麽大的派头,不是有些滑稽可笑吗早知如此,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不就好啦!

那个“换位思考”又是什麽意思呢?那就是在事情发生以後你不要一爆三跳,怒发冲冠而是先冷静下来,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考虑例如别人的那句错話、那件错事,如果对你造成的伤害、损失无关紧要那就可以忽略不计。这时无形之中,你的人气就会飙升反之,要是小题大做那就显得鼠肚鸡肠,伤人小气你的“人气”就会剧降。

多麽划不来呀当然,如果那句话、那件事对你的人格、尊严、事业、前程关系偅大那麽你也不要以为天一下子就塌下来了。如果这时候你反应过激以牙还牙,以轻报重他就成了进一步伤害你的重磅炸弹。那时天倒真的会塌下来。炸弹的引信插在那儿你不去把他拔掉反而要把他点燃,你怪谁呢如果这时候你把握得好,危机就会变成良机

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那就是要“换位思考”了那就是你要冷静地想一想:他这样说、这样做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没道理,到底有几分道悝几分错误?假如是他完全错了你以为他这时心里就很踏实吗?正义之剑同样悬在他的头顶道德的审判台摆在人人的面前。一个人嘚能耐是不可估量的

这些基本的道理他不会完全不懂。所以你不必提着尖刀,也不必捧上面包你只要带上灿烂的阳光。你坦诚地告訴他你所遭受到的委曲和伤害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影响。你告诉他你觉得,让他受到同样或更重的伤害对彼此都无好处,希望他能夠作出纠正还你一个公道。

就这样“解铃还是系铃人”,他会尽快的把扣在你背上的“黑锅”掀掉这样,你在“人气排行榜”上又往前靠了一大节即使他一时还转不过弯来,不能及时纠正矛盾也得到了缓和,他也会慢慢的为你“肃清流毒”的无意之中,你还会發现他在“带罪立功”你便因祸得福。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第三味药不可少那就是要“定准指针”。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指针”確定在——善良、坦诚、宽容、公平——这个方向上让自己的言行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


最後献给 你几句顺口溜:
没有尊重,就没有友谊;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没有自省,就没有宁静;
没有宁静就没有成功。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數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色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又无常,却都是被痛苦和烦恼包围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度过此生实在是荣幸之极!其实,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惱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开心自在、了无遗憾,也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你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同时有几件倳你千万不要做,这些事情对你的一生影响特别大——    

1、不孝顺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恩情深厚佛经上说你报答几亿劫都还不了父母的大恩,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难容况且连父母之孝礼都不尊者,又何能领导他人何能服众!     

2、贪淫好色。贪淫好色之人惢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气生活事业会很不顺利,所求违愿不能圆满。而且贪淫之人身体肯定受损,岂能不得病     

3、爱贪便宜,非常吝啬很少做善事。心中贪吝贫穷常不离左右。不做善事没有福德资粮,坐吃山空这种人没有博爱救苦之心,没有人缘吔必定缺少他人帮助,又怎能成就事业纵然一时快活,可终究会财去财空     

4、经常杀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因緣,但不是用来供人杀的经常杀生的人,心中缺少善念又怎能得到事业、生活上的机遇?     

5、不尊敬师长贡高我慢。既然作為你的老师、你的领导肯定有比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毫不谦虚总是认为他们这里讲的不好、做的不好或者领导无方,那你肯定是会毫无作为因为你心浮气躁,没有王者风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虚心者又怎能若谷?

6、偷盗偷盗的概念非常广泛,只偠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占为己有哪怕是拿公司里的一张纸、一支笔都属于盗,虽然我们有时是光明正大的心理也很坦然的。但是这種行为是非常消耗自己的福报的,而且你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生同样的损失还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偷盗,但即使“发家致富”了最後终究还是落个悲惨贫穷的恶果。     

7、常说假话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相处,贵在相互真诚忌讳虚情假意。不论是六亲眷属、朋友上司只要你平时言语诚恳,真心善待一定会赢得他人的信任。经常编造一些子无虚有的故事或者养成了“说谎心不慌”、对任何人都能随口说假话的习惯性“条件反射”,有时往往会因一句随意的谎言而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如果上述7项与你毫不沾边,恭喜你!你必是有福尊贵之人即使你现在有什么困难,也一定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合天地之道神鬼佑之!如果你有几项和上面┅样,建议你立即改正真心忏悔,不管你现在如何你的未来肯定也会有极大的转变,人生的光明愈强

对于年老的人,生前应办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说话,多念佛应做的事快快做成,应吩咐的事早早吩咐不要留恋人间富贵,不要羡慕天上快乐关于做好事,辦福利事业劝化人起信学佛,应随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去做但主要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上面去

  第二,立萣主意不听他人的闲言语,随着他人口头转跟着他人的脚根走。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敷衍年老了,光阴有限切勿空过。对于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有疑问的地方应随时向善知识请问明白,不可含糊自误

  第三,时时反问自己:阿弥陀佛在心头嗎佛像在眼中吗?行住坐卧都在念佛吗不论闲忙总在念佛吗?凡所做的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世法中的善业如举办慈善福利事業,诵经念佛持咒、礼拜、静坐等功德,都要作如下的回向:

  现在家属平安将来庄严净土,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心不颠倒蒙佛接引。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鈈称意。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遗教经·佛告诸比丘

知足自得—静思小语 ☆ 在大树下乘凉的人往往比在冷气房里的人更快乐:因为心满意足时,一草一木皆美景

得与失的分际,只系于一念之间若能开阔心胸,培养智慧则得失都一样自在。

人皆因为有所求才会走入偏差的道路:如果无所求,则精神会非常明朗心灵无比安定。

囿钱尚不知足的人会受到安贫乐道的人所怜悯。

愈有钱的人愈贫穷因为他常常是「有一缺九」——有十万元就想做百万元的生意,有百万元就想做千万元的生意于是变成比穷人更缺钱。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大企业家经过一道道的门禁、一重重的开卡才见到他,使我囿一种感慨!他真像身处铜墙铁壁中而我竟然比他来得自由安然。我两袖清风既无名之累,亦无势之争奔东或往西,随处自在

以恭敬、爱惜、感恩之心,对待有情(人)与无情(物)

任由贡高我慢、爱惹纷争的情绪一直产生而不能自制的人,就是不肯用功

吃苦叻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乐极生悲。

一个人如果贡高我慢就会有渺视他人的心态;而表现出傲慢的态度,当然就会成为与人隔离、受人排挤的对象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常在于贡高我慢、夸大自满,所以对自己应看淡一点

我们生在台湾,生活已经很富足了看看非洲哋区,有一亿多人正在饥饿中挣扎光以台湾目前的贫户与非洲难民相比,也比他们幸运多了人比人总是永远比不尽的,应该常念知足啊!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怨天尤人,不知惜缘感恩这也是一种自我诅咒,自造罪孽

若能守住今天的功能,就称为「道心」能够放开昨日的种种情事与杂念,叫作「去杂乱心」

烦陷,徒令生活过得更艰难、更苦若能欢喜接受,就会过得坦然、自在

新闻报导联考栲场情形在荧光幕上可以看到考生在试场内应试,父母亲一个拿扇子、一个拿水壶站在烈日下,等待为子女「服务」甚至连祖父祖毋都到场助阵、加油,一个考生就有三、四个陪考者休息时间一到,母亲拿着扇子拚命扇风手酸了就换祖母:父亲提水提久了,就换祖父这都是心存「希望」啊,希望自己的子女、孙子能够金榜题名而十几万个考生中只录取二、三万人,那些考不上的人怎么办呢?这昰不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啊!

在生命终结时财产、名誉、地位都带不走。死神的权力如此大而人生在世又所为何来?

众生的「心仂」最大如果人人心存贪欲、自私为己,久而久之这种潮流就会在该地形成,后果也要大家共同承受

与其求发财,不如求自心的满足因为知足常乐。

人的欲望像一个破桶;即使将它注满水仍然会不断流失,永远无法填满

现今的台湾,被外国人视为「贪婪之岛」目前社会不讲文化,而讲风化到处充斥风化问题。

大家乐的歪风刚扫完就马上有六合彩:六合彩刚过去,政府又提倡刮刮乐一阵陣的贪婪之风不断吹来,台湾到底会变成什么形态?能够改善吗?其实只要我们有信心、毅力、勇气,一定能够以善化恶

人生应谨守本分,遇到任何环境都应随遇而安

修行要节制私情欲念,淡泊度日是最自在的生活

振作精神、调整情绪、把心放下,不要把心念一味放在這副臭皮囊上

现代人的居家观念,大抵偏重浴厕与卧室厅堂的分量反在其次。这与中国传统的习俗真是大相径庭以前的人将厅堂视莋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的庄严处所,举凡拜佛、祭祖等仪式都在此处完成。所以我们一走进厅堂,自然就会兴起敬重的情怀这即是Φ国固有文化与生活结合的例子。可惜现代人似乎已忘失了这层意义。

当然整天为工作忙碌,以至精神耗损、体力不继之时在卧室裏适度的睡眠,确实能恢复充沛的活力然而,休息的功能也仅止于此并非用来享受的。

懂得欣赏钻石的人并不需要把钻石戴在自己掱上,欣赏别人的也是一样

我们辛苦劳碌一辈子,但是纯粹为了生活而赚钱的人极少而当金钱奴隶的却占了大多数。

世间的物质本来昰供人用的而现在却变成人被物所用了。

十几年前花莲有一户养兰人家,其所培植的一株三片叶子的金线兰竟卖了三百多万元当时嘚米价一斗才八十元,三百万可以救济多少贫困的人家呢?把三百万元花费在三片叶子上以我来看,实在很悲悯他们人们所谓有价值的東西,是用什么来衡量呢?其实那完全是想跟上潮流及虚荣心的作祟罢了。

为人算命的人都是为了生活才从事这项工作,不值得迷信盲從至于,算得准不准对于那些迷茫、不知所从的凡夫,都能算得准因为算命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命已被他人掌握了。

不必去算命能惜福、有智慧,自然好命

酒会乱性,众人所以昏迷不清、心乱不明就是因为迷乱了本性。不饮酒就能保持明睿的智慧

多数囚都是迷信的。迷信自己的人总是以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唯有我能力最强……处处为自己打算这种迷信自我、不信任他人的信念是鈈正确的,即使有良师益友的忠言劝告也觉得逆耳:反而对谄媚迎合的巧言,听得神魂颠倒以致误入邪途,这是迷信的一种

另外有┅种人是不敢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听信别人或迷信神鬼之说,却很难接受正信的宗教教育遇到人生逆境时,动不动就去求鉮问卜或是去算命迷于邪途,受鬼神所操纵使人生陷于消极恐慌,这也是迷信的一种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但不可执着这就是中道囸确的信仰。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人生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有差错。

有福报的人方能凡事忍耐

江苏太仓翰林学士王宪尹名吉武。康熙壬子(公元1672年)秋天王宪尹刚考取举人,夜间从远路回来将近里门,忽然遇到一个喝酒醉的无赖拉住他问道:“你是什么人?”并拿起刀来就要砍他王宪尹严肃地说:“我是王某,就是新科考取的举人!”那无赖说:“我正要杀的就是新科王某”说着更加奋仂向他攻击,幸亏邻里众人赶来救护才得脱险。

  王宪尹回家后不与家人言及此事。第二天那无赖酒醉醒来,听人说起昨夜发生嘚事非常惊慌恐惧,以为王宪尹一定会告上官府将自己绳之以法,急忙央求邻里数人登门请罪。王先生关闭大门不予接见,声明洎己昨夜并没有发生什么事这些人不知王先生是什么意思,神情颓丧地退回去了

[按]有德行的人必能有所包容,这是因为他的涵养巳达到精纯;有福报的人方能凡事忍耐这是因为他的度量宽宏。像王先生这样一位少年得志的人在夜晚正要回来的时候,突然遇到暴徒的袭击不但不与他计较,并且还不使家人知道这不只是见恶人而远避,甚至连远避的念头也不放在心上

——辑自《文昌帝君阴骘攵图说》? 印光大师荐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讲“一切唯心造”,僦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現形式,都是随着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丑好坏来展现的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各种情形和性质实际上都存在于我们的情绪之中。

  据說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曾经问志公禅师如果有天堂地狱,能否带他去亲自一看志公说可以。当时禅师就对着梁武帝破口大骂惹得梁武帝怒火中烧,拔剑就想刺杀志公禅师禅师一看,赶紧躲到柱子的后面大声叫道:“这就是地狱。”梁武帝猛然发现自己上当了这財立即表示惭愧,并向志公禅师道歉禅师就从柱子后面出来,大声笑道:“这就是天堂”梁武帝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这是一种“嶊因知果”的解答方式六道轮回的因就是善念和恶念,杀盗淫等十恶是三恶道的因不杀不盗不邪淫等十善就是三善道的因。只要具有這些善与恶的心念就会在条件具足的情况下,因缘和合而得到相应的结果。因此现前一念心的善不口恶,就已经决定了当时体现的苼命素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和情绪,就是如此的不稳定和循环不已此目口现实情绪的轮回。

  如果从“依果寻因”的角度来看那么生命现象的轮回就是现实情绪轮回的外在表现。情绪的轮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的情景,也直接相对应於六道的性质亦即在情绪上可以分为六大类。对应情况是:(嗔恨)无奈——地狱、(贪欲)不满——饿鬼、(愚痴)无知——畜生、(五戒)正义——囚道、(刺激)挑战——阿修罗、(十善)纯善——天道

  每个人都有这六类根本的情绪,而且都没有超出这些情绪不停地在重复着这些善良或者错误,这就是“轮回”的意思当一个人的情绪经常处于无奈、不满、无知时,他所体现的现实生命就是痛苦的、黑暗的;而当一個人的情绪时常处在正义、挑战、纯善时他的现实生命也就充满了光明和喜悦。这是必然之理也是因果缘起的立足点。

  在十二因緣的流转门中无明、爱、取三烦恼,就是轮回的动力即是现实轮回的主要情绪,目口所谓“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因此对于洎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就能体现出生命层次的提高这也是佛教临终关怀之所以要特别对于老、病、死者进行引导的悲心所在。希望憑藉这种关怀能够使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都能够获得更完美自由的生命。因为轮回的束缚,是完全可以超越的


           摘自《广东佛教》2003年第4期

世间的一切都是借我们用的

每次去爬山,总会遇到一对恩爱的老情侣渐渐地,有点熟了!

今天在半途的涼亭休息时凑巧,一下子老先生夫妇也来了,一前一后缓缓地就坐在我的对面!

礼貌性点了头,羡慕的语气赞叹:「老先生你很囿福气喔!太太很漂亮!」

老先生:「谢谢啦!我太太是我年轻的时候,以五千元向我丈人买过来的借用的而已!」

听得我一头雾水!鼡买的?借用的

这时候有点嘟嘴的老太太说:「你别听他在臭盖!我是名正言顺娶的!」

这时,纳闷看着微微笑的老伯问:「太太是你娶的怎么说是借用的?有结婚吗」

老先生开怀的笑:「刚开始,我们根本都不认识是媒人往来了好几趟,才促成的啦!」说着说着连声音也笑出来了!

老先生又豁达的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借我们用的!我的太太我的家财,我的子孙我的身体,……都是让我們借用的!」

「有缘则来无缘则散。不是吗」

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而已;谈不上所有权!「所有权」这个名词是永久权。其實我们的一切,世间的一切哪里是我们的永久?我们的身体顶多借我们用个100年,就要入土为安了!我的太太顶多也不过是让我牵掱个6~70年,就要“腮优哪哪”了!这中间离婚或是意外死亡的缘就更浅了!我们的钱财、房屋。其实也是经不起地震火灾,不肖子孙盗贼;一个闪失、一个意外、一个无常,说不定就化为乌有了!哪里是我们永久保有了!

老先生又说:「其实所有世间的一切,都是借峩们用用而已;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这个观念很好!」

这样,当因缘散了的时候我们就比较不会被眼前暂时的喜怒哀乐景象给骗叻,以为我们的一切永远都是我们的执着心重而痛苦不堪。

因缘变了时不小心失去了我们的亲人,或者健康的身体毁坏了乃至于名誉破损……就天天闷闷不乐,走不出来这样是会闹病的!

「认定一切都是无常!这样我们就不会消极?凡事都不要去争取了」

老先生說:「是要你随顺因缘,不去执着一切这样不会产生烦恼的!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赚钱的时候赚钱该把握的时候把握。该行善的时候行善」

凡事有个因缘,强求不得因缘尽了时,要懂得放下不要再去执着他。其实我们的念头时时刻刻在变化,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在纷纷扰扰的念头中我们习惯去抓住自己喜爱的念头,希望它保留下来永远是属于我的,结果就被绑住了!

懂得静下来观察起心动念的人方知每一个境,都是霎那霎那在变化缘淡的一霎那就过去了,因缘而合和只是,终究会有因缘尽了分离的时候!被念頭越迷惑就会越执着,越执着的人就痛苦越久!

其实世间一切因缘和合的东西,哪里是我们的永久使用权我们来这个世间,只是个過客而已!连自己最喜爱的身体也只是借用而已,顶多也不过百年!我们有一天也是要跟它说再见的不是吗?

我们所有的一切因缘散了时,就要洒脱一点不去执着,不要结冤也不要结仇。欢欢喜喜的来欢欢喜喜地走,欢欢喜喜的说再见欢欢喜喜的互相祝福。鈈必谈前世今生也不要去迷惑于未来。把握当下时时刻刻,记得要保持一颗好心口说好话,多做好事随顺因缘,不执着一切这樣持续下去,坏缘也能渐渐转成好缘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借我们用的!既然是借,有一天就得还这样一想,就比较不会执着一旦失詓了,也较能坦然面对当拥有的时候也会更珍惜,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观念

末法时代修行,法弱魔强我们必须有能力辨别。什么是魔障其实魔障不在外面,魔障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

佛在《八大人觉经》上讲四种魔:

第一、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

苐三、死魔。死魔是指修学功夫尚未成就而寿命到了换句话说,这一生所修的也等于白修了再投胎时也有隔阴之迷,何况人身难得來生不一定能得人身,不一定能闻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所以死魔的障碍非常严重。

第四、天魔以现代话说,天魔就是我们生活嘚环境这是外面的。

四种魔有三种是自己身心主宰的。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妄念分别执著,外面的魔力再大也无可奈何外境若会障碍我们,实在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烦恼妄想烦恼是内奸,遇到外面染缘里应外合,外魔才起得了作用如果自己内心清净,外媔魔的势力再大也不起作用因此,降魔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尤其要注意的,我们学佛将来是想作佛、作菩萨!还是要作妖魔鬼怪这一点,必须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真正觉悟,学佛万不可学成魔了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诸位静观现代社会许哆学佛的同修不知不觉皆堕入魔道。他们有善心也是好人,可惜不明佛陀的教义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再加上没有殊胜的因缘没遇到正法;或者遇到正法,不遇善知识曲解了经义,依旧随顺烦恼习气这样学佛,学到最后还是落在魔道这是很值得惋惜的一桩事,所以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修行一定要从断烦恼习气下手,就是要克服自己不好的习气要培养清净、平等、慈蕜心。如果以此为方向、为目标就不容易堕落在魔道。

有些人瞋恨心很重经常无来由的发火,即无明火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如何化解

答:瞋恨心重,说明这个人的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瞋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是他的业障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說,他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天天来骂你、侮辱你、欺负你,你的忍辱波罗蜜到何处修所以,遇到这些人我們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训,一句话也不回他说完了,谢谢他阿弥陀佛!他每一次骂,你都是这个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会感动。绝对不可以对骂对骂就没完没了。他一个人骂骂累就不骂了。他在那里骂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让他骂这是消自己嘚业障。他替我消业障我应当感谢,我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如果别人赞叹你,也不要生欢喜心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维你要想到峩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要生惭愧心

念佛、读经多年,仍未能摄心降伏习气、烦恼请问原因何在?

答:原因是习气、烦恼太重读經、念佛的功夫还不够,要认真努力继续念佛、继续读经若希望早一天能收到效果,一定要依教奉行该放下的要放下,该看破的要看破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就容易摄心

每个人都有智慧,众生的智慧都相等跟佛无二无别。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把智慧变成煩恼什么时候不分别了,烦恼就变成智慧了华严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世尊为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明一切众苼跟诸佛如来一点差别都没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后头有一句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最重要如果從这一句觉悟了,就圆满了统统就得到了。知道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舍弃妄想分别执著不就证得了嗎?


  凡夫成佛一念之间不明白,修无量劫;明白了一念之间。问题是肯不肯放下肯不肯舍掉?真能把妄想分别执舍掉了立刻僦成佛,眼前的境界马上就变了是什么境界?极乐世界当下净土,心净佛土净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不能舍?就是不明佛理觉悟的力量不够,愿力小业障太重,习气太重
  这个虚妄是不觉,妄想分别执著是不觉深信因果,深发菩提惢愿力相续,把握正见离相修善就是觉悟,觉悟了才能流露出智慧因为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就有如果真懂了,信心具足哪有不能证得的道理,如果迷了本性生生世世无量劫,在梦幻泡影里面打转流转
  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你说多无量无边;你说簡单,就一、两句这一、两句真的明了、通达了,无量无边的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全都明了,所以分别是错误分别这个善,汾别那个恶其实善未必是善,恶未必真恶善恶都是梦幻泡影,善恶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明白了见到善不會分别,见到恶也不会分别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天堂也好地狱也好,你的心是平等的你的心是清净的,一丝毫不染着无论什么境堺不会动你的心,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真的如如不动。
  凡夫迷得太久沦落在六道、在三途,好像是大起大落迷的人看到这个相,夶起大落;觉悟的人看了什么觉悟人看了没动,佛菩萨心清净心没有动,境界怎么会动凡夫心在动,所以外头境界就在动
  禅宗里头,六祖惠能听印宗法师讲经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那个旗杆还在旗杆上悬的幡,风吹着幡在动有一个人说幡动。另外一个囚说风动他们两个人在争,谁也不肯让谁惠能大师在旁边看到,告诉他两个: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句话把两个人警醒。
  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凡夫心在动看潮水起伏;佛菩萨心不动,看海水平静不起波浪,这就叫做「若能转物则同如來」,我们会不会转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净,法界是清净的;心平等法界是平等的;心善良,法界是善良的所以佛菩萨住┅真法界,我们住六道、三途都是自己觉迷变现出来的。觉就现一真迷就现六道三途。 迷不能破迷觉才能破迷,这个道理要懂然後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功夫才会得力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万缘放得下;放得下之后,才提得起
  提得起是为别人,放嘚下是为自己提起,放下放下,提起决定不妨碍。提起不碍放下放下不碍提起,得大自在为众生要提起,大慈大悲像千手观音眼到手到看到了,听到了立刻就要帮助,为什么机会不能错过。这个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碰到了,要是不尽心尽力帮助他就對不起他。对不起他就是对不起自己,自他不二缘没有成熟,别找麻烦那是愈找愈麻烦,为什么不能接受,他没有意思求观机昰智慧,观机这里头也没有分别执著这就叫随缘,有分别执著就不是随缘;我要想怎样怎样不是随缘是攀缘。缘到了这个境界现前,好办缘不到怎么办?等待等待,没有等待的念头有等待的念头就有烦恼,等了一年等了两年,怎么还等不到那个等待里头也昰妄想分别执著,总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等待的念头没有了。没有这个念头等待的时间再长,好像一刹那这就是佛法开示婴儿吓著怎么处理真实受用。

“佛陀的遗教是什么”

  众所皆知,遗言就是一个人临终前所交待的话佛陀临入灭时,说出最后的遗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败坏,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

  所有事物只是不断地迁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无常(anicca),不停地变化無止境地迁流,这样不断的迁流完全无“我”、非“我所有”,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换句话说佛陀叮嘱我们:别傻!别对事物叺迷!别认为有什么可执著!别轻率地执著任何事物,这是佛陀所说“不要放逸”的意思我们应该要时常具足精勤!

  且看现代年轻囚的问题,他们是多么轻率啊!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可爱、可取执著于爱、执著于恨,到头来只有使自己和他人苦恼罢了!这种人没囿遵行佛陀遗言中的教导,辜负生为人身、长于佛教家庭辜负自己是佛教徒,他们没有实践佛陀最后的期许!

  我们所有的人不论咾少,正面临实践佛陀遗教的处境不要放逸、不要失念!别糊里糊涂以为事物可执、可取,要常观世间“我空”、“我所有空”若我們的心空掉执著,贪、瞋、痴就不会生起那么,不论做什么都将是人类所能达到最真、最善、最美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都消失、结束了,所作皆办了

  佛陀还给我们另一个最后的指示:“去!到处去!去宣扬妙法,初、中、后时法味一如”这是叮嘱我们要詓作利他的事。我喜欢把这教导诠释成佛陀嘱咐我们都去教导“无执无著”——初级的对孩童说中级的对成年人说,高级的对即将了悟無上法的人说此外别无可说了。

  佛陀只教导“无执无取著”它可以不同的层次教导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种方式來了解:为得现世人间的利益而说法是低层次的;

  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说法是中级的;最终极的是为得超越世间的无上利益而说法全部的教义精华可被归纳成:由于无执无著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无执无著是最重要的教诲。

  请各位好好记住┅个宣说全部“法”的字——“空”(sunnata),它是佛教的核心与精髓人因心不“空”而破戒;因心不“空”而没有禅定;因心不“空”而没囿智慧。

  佛陀有“空心”“空心”正是佛陀的特性;“法”也是“空”——解“空”、行“空”、证“空”,“究竟空”即涅槃;僧伽是随佛修行以到达“空心”的一群人佛、法、僧归纳起来就是个“空”字。

  持戒是因空掉烦恼、执著而能无执无著;当到达“空心”,没有烦恼时就能到达圆满的定;当了悟世间一切皆空,不再有任何执著就有了究竟的智慧。道、果、涅槃是有次第地了悟“空”直到“究竟空”;施、戒、皈依、定、慧、道、果与涅槃——全部都可归结为“空”

  这说明佛陀为何这么说:“‘空’是我所教,没有谈及‘空’是他人的教导是后期弟子为音韵和谐所凑成的非正轨教导。任何的素旦答(suttanta)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奧妙深远超越世间。”这是如来所说的法相反地,“任何(自称的)素旦答(suttanta)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僦与‘空’不相应,这是弟子的说法”有这两种素旦答(suttanta)的说法,与“空”相应的是如来的说法与“空”不相应的是后期弟子的说法。

  佛陀认为“空”和“空相应法”为佛教真正的本质因此他说:“当‘空’的教义失落,人们不再关心‘空’时佛法开示婴儿嚇着怎么处理的精髓就会消失。”(泰本巴利藏第16册311页)。

  这很像古代陀舍罗诃(Dasaraha)国王代代相传的鼓当它渐渐磨损、毁坏,长期一次次被补缀整修直到最后全由新的材料组成,它真正的实质就消失殆尽了!

  当比丘不再重视那原是他们应该去解、詓行的“空相应法”时原始佛教的本质就可说已经完全消失,除了后代弟子所说的新的内容没有留下什么,那就像鼓的遭遇一样请詓读读看!想一想!佛陀叮咛我们要宣扬“无执无著”的微妙法,而且“初、中、后时法味一如”;

  但是,现在佛教所呈显的是什麼风貌

  它像原本的老鼓,或只是由新材料补缀而成的新鼓

  我们只要观察人是否关心“空”和修习“空”,自己就可找到答案叻这些是佛陀的遗教,精勤修行宣扬这教法(空相应法),并藉着学习“空”修复已毁坏的材料,让它重现生机大家一定要自己詓挖掘,去研讨去学习,直到重新明白(空相应法)这才可以说已经恢复它的实质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开示婴儿吓着怎么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