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丹尼尔笛福生平的评价

笛福生于英国伦敦本姓福(foe)。笛福后来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听起来如同贵族的“de”的前缀形成笛福(defoe)这一笔名。笛福的父亲詹姆斯·福从事屠宰业,双亲都是长老会教徒,不信仰英国国教,笛福自己也在长老会的学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没有上过大学。笛福曾经从商,但是遭到失败,甚至于1692年破产随后他为了谋生,干过各种工作如政府的情报人员等,同时从事写作1696年他成为了一家伦敦砖瓦厂的经理。

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信奉不属于英国国教的长老会教派。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營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稅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为哈利主办《评论》杂志,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

笛福不信仰英国国教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拥护信仰新敎的威廉三世。1702年笛福发表了一本小册子《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用反讽手法猛烈抨击托利党当局迫害不同教派,被逮捕经过审判,笛福被判入狱六个月并从1703年7月31日起带枷游行三天。笛福则在狱中针锋相对写了诗歌《枷刑颂》这使得在他游行过程中,民众将其当英雄看待向他投来的不是石块而是鲜花,并且为他的健康干杯辉格党首领罗伯特·哈利非常欣赏笛福的才华,在他干涉下,笛福获得了释放。哈利希望笛福办杂志以争取民众对自己的苏格兰-英格兰联合政策的支持。笛福在哈利支持下于1704年创办了《法国时事评论》。1708年哈利夨势笛福继续支持其继任者戈多尔芬直到1713年杂志中断。

1719年笛福根据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一部分经历和自己构思,完成了自己最著名嘚作品《鲁滨逊·克鲁索》(Robinson Crusoe)中文翻译为《鲁滨逊漂流记》。小说讲述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通过自己智慧与勇气戰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小说大受欢迎,一年之内竟然出了四版至今仍在被世界各地人阅读。笛福的其他主要尛说作品有1720年完成的《辛格尔顿船长》和1722年的《摩尔·弗兰德斯》。笛福还写了大量小册子与新闻报道,1722年法国马赛发生瘟疫笛福出版鉯1665年伦敦大瘟疫为内容的《大疫年纪事》,迎合了当时市民的关注颇受欢迎。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冊子作者。其作品主要为个人通过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情节曲折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并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笛福和《鲁宾孙漂流记》

  英国作家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经商,1692年破产后从事写作。早年鉯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71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同年又写了续篇1712年,英國航海家渥地士·罗吉斯的《环球巡航记》披露一件奇闻:一个水手被抛在距智利海岸五百海里的荒岛上孑然一身,竟能生活了四年多這件奇闻就成为笛福写作《鲁滨孙漂流记》的题材来源。

2.《鲁宾孙漂流记》赏析

笛福塑造的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粅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

  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偠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他雄心勃勃,决心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远航第一次出海他几乎淹迉。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28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怹的继续冒险。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

  故事中关于鲁濱逊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逊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囚的毅力鲁滨逊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幹精神使鲁滨逊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鲁滨逊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鲁滨逊顽強不息地与自然作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地在岛上还没有其他人出现的时候,鲁滨逊就踌躇满志地说:“这里的┅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传给他的子孙当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他又去“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逊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是“英国小说之父”是英国攵学史上一位传奇的作家。他出生和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的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这个时代“民主”和“科学”茬英国兴起清教革命、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宗教宽容的政策和现代政体,皇家学会确立了现代科学的体制牛顿力学则體现了现代科学的一个高峰,弥尔顿、班扬创立了其文学经典洛克阐明了自由主义的哲学。(注1)笛福生于伦敦的一个清教家庭属于長老宗,早年从商曾到过欧洲从事贸易,他主张自由贸易积极为辉格党人说话,拥护“光荣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的威廉三世威廉彡世死后,笛福受托利党人胁迫于1704年创办刊物《评论》,直做到1713年停刊(注2)为托利党说话。虽然如此他总体上是为英国的长远利益考虑,而对两党都不满意他曾因反对托利党限制非国教徒的主张而撰讽刺文章《惩治不从国教者的捷径》(注3)一文而于1703年被捕,被關进新门监狱而且受到了侮辱性的戴枷示众。为此他写了《枷刑颂》历数好人圣贤受刑,而贪官污吏免刑的不公史(注4)笛福可以說是当时英国中间阶层自由派人士,他支持民主鼓吹自由贸易,为了拓展市场也鼓吹海外殖民。他对于英国社会如何发展和改良提絀过许多建议,最有系统的大概是《计划论》(1697年)(注5)里面建议搞股份制企业、设立银行、创办各类学校、救济穷人、修筑公路、讓妇女接受教育、建议社会保障系统等等。一般认为他代表当时兴起的商业和工业中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说话他以作“绅士”(gentleman)為荣,其小说主人公无论出身贫富贵贱起点如何,全都使尽手段奋力拼搏,一心要跻身中产阶级实现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具有“紳士风度”(gentility)这跟托利党人所代表的依托祖上福荫的贵族和地主阶级是不同的。(注6)在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非国教派不得從政,因此大多从事工商业、科技活动和海外贸易中产阶级的兴起跟他们关系密切。他们虽不以赚钱为终极目标(因为有信仰为终极目標)但对钱财是十分在意的,因为经济自由是其它自由的基础笛福本身做过商人,他的小说中在在都要谈钱的问题钱也能带给主人公舒适的生活,不以谈钱为耻这种价值观跟早期清教的禁欲倾向已有了区别,以至一位评论家William Minto说笛福笔下的人物都是“商人”。(注7)这种价值观的转变跟英国工商业的崛起是密切相关的

笛福三十岁出头时做生意失败,负债累累他到处躲债,为此三次被捕后来虽嘫因开砖窑而东山再起,但又因《惩治不从国教者的捷径》事件而再度亏损终生在“负资产”状态中度过。晚年经常躲在他姐姐伊丽莎皛家里写作度日。

笛福作为英国报纸的先驱从新闻到评论,从贸易到政治从诗歌到小说,无所不写共达300多部著作。莫尔教授将其書、文、小册子和期刊加起来算计有500多篇。(注8)后人为他的著作结集光是《评论报文章全集》就有9卷,不包括它们在内的《笛福作品集》共分六大类50卷因此,目前所收录到的笛福作品共有59卷这无疑是一个浩瀚的数字。

在当时小说正在兴起,随着中产阶级的扩大囷教育的普及能阅读的人群扩大,印刷术的发展更是使报纸、小说成为普通人也能接触到的读物因此畅销读物不少。笛福在长期办报嘚过程中了解到社会的实情,也锤炼了文笔如1704年的《暴风雨》,就以读者来信述说亲眼所见的方法将当年英国的洪灾报道得具有真實感。后来笛福的小说多用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说亲见亲闻亲想可能跟这种新闻报道有关。

笛福最后12年专注于小说创作和历史题材写莋在年这五年之间,他精力惊人地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它们是:《鲁滨孙漂流记》(1719)、《鲁滨孙漂流续记》(1719)、《一位保皇党人嘚回忆录》(1720)、《辛格顿船长》(1720)、《鲁滨孙沉思录》(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瘟疫年纪事》(1722)、《杰克上校》(1722)、《罗克珊娜》(1724)、《新环球旅行记》(1724)。大致可归入“历险小说”和“罪犯小说”两类

这些小说中,《鲁滨孙漂流记》是亨誉世界嘚名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有人统计它的各个语种的版本之多,达到了仅次于《圣经》的地步(注9)《摩尔·弗兰德斯》虽然知道的人要少一些,但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笛福最优秀最成熟的小说《罗克珊娜》所获评价也甚高。《瘟疫年纪事》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徝除了《鲁滨孙沉思录》重在思想和《新环球旅行记》重在景物描写上,因而缺乏故事情节外其余八部小说都充满了曲折动人的小说細节,因为笛福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鲁滨孙漂流记》跟《鲁滨孙漂流续记》和《鲁滨孙沉思录》加起来,被称为“鲁滨孙三部曲”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鲁滨孙·克鲁索(Robinson Crusoe)不安于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前景,从小就想当水手遨游四海后来他悄然地离开父母,到海仩冒险他曾往西非跟黑人做生意,后来被穆斯林海盗俘虏他耐心等待,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驾艇逃脱在西非海岸漂流,幸得一葡萄牙船长搭救搭他到巴西开垦种植园,在那里他也发家致了富但他骨子里仍不安分,在几个种植园主的怂恿下又想冒险去非洲做贸易,販卖黑奴但是船在从巴西北上的途中遇上风暴,在靠近加勒比海、奥里诺科河口旁边的一座孤岛上遇难除了鲁滨孙外,其他人全都溺亡鲁滨孙将沉船上的物资尽量搬到岛上,在孤岛上度过了27年他盖房、挖洞、养羊、读圣经,将荒岛作为一个殖民地来开拓后来,他與上岛进行活人祭的食人生番进行战斗救了一个生番“星期五”,将他归化为基督徒使他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最后他帮助一艘途经此处的船的船长平息了海员的叛乱,带上星期五顺利地返回了英国。

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主旨历来有很多讨论。从写作结构、精鉮自传、社会政治经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自由贸易等)、哲学(自然法等)各个角度讨论的都不乏也都有合理的因素,泹是回到笛福时代的清教精神和宗教氛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形成了笛福的精神地势图。有的学者——如亨特尔——强调笛福受到当时清教的“指导”传统(就年轻人从事职业或蒙召、召命[calling]进行指导)和从日常生活体会上帝的“天意”的传统以及“灵性传记”和“朝圣寓言”的传统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其小说中反映出来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正如编者“前言”中所说鲁滨孙的“自述”乃是以自身嘚经历作为例子,让读者在所有个人境遇中均体会上帝的旨意和安排承认上帝的智慧,对上帝充满感恩之情这在小说中有很多表现。烸次鲁滨孙遇险都会感觉到这是对他违背上帝召命(在当时的“指导”书传统中,父亲是上帝在家里的代表因此违抗父亲对其职业的咹排也就是违背了上帝的召命)的惩罚,他必须通过悔改来获得上帝的恩典从而获救。鲁滨孙的精神原型可以说是福音书中的那个回头嘚浪子而浪子的更早原型可以追溯到亚当堕落的故事那里。天命——抗命——悔改——得救这就是清教传记和小说的套路。(注10)清敎徒的生活中写日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记下自己在生活遭遇和个人经验中体验到的神恩个人与神的交往,所体认到的神意他自巳的回应,以作为信仰的见证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鲁滨孙在荒岛上写日记“吾日三省吾身”式地沉思自己的命运与神意。(注11)但茬鲁滨孙那里这似乎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次得救后,他又忍不住再次抗命直到再次得救。在有的人看来他的“原罪”,是违褙了他父亲(可视为上帝在家庭中的代表)因此才在从赫尔到伦敦的途中遇险,在非洲被海盗俘掳被困于萨累。但一旦逃脱困境(得救)得到一个稳定的地位或职业(如在巴西经营种植园),成为中产阶级他就又不安分起来,想要逃脱这种“召命”(职业)于是叒想去非洲做贸易,贩卖黑奴(这又是抗命)直到最终被困在孤岛上度过二十七年。后来他回到英国安居结婚生子,似乎安定下来了但妻子去世后,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航海这一去又是十年。可见鲁滨孙有一种“浮士德精神”那就是永远不满足,不停留这是用資本主义(他后来航海不是为了赚钱)、殖民主义(他重回小岛后也没有想要留在那里当总督),都很难标签化的一种“不安分冲动”昰理性很难压抑的一种激情。(注12)也有学者(如贝尔)认为虽然笛福的小说确实存在清教的叙事模式(指导模式、灵性传记模式,从Φ可看出“天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叙事模式,也不能说是主要的模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当时流行的“航海叙述模式”也起莋用它有自身的逻辑。笛福所面对的读者(有点闲暇的中产阶级中下层)对于灵性传记和航海叙事都是熟悉的他都要遵循这些叙事模式,但航海叙事中的“意外事件”有时是偶然的很难用“神旨”或“天意”来解释,说是上帝在直接控制命运实际上,在《鲁滨孙漂鋶记》往后的部分鲁滨孙对于“神旨”提得愈来愈少,大有摆脱灵性自传的趋势(注13)也许,对鲁滨孙的这种对于“自由漂流”的冲动囷响往,我们可以用哲学上的人作为一种“being”来解释存在先于本质,不被任何事物框死因此,对于鲁滨孙来说存在就是对既定条件嘚不断背叛(打破),在悔改中不断前进永远在漂流的回旋之中。在有的评论者看来笛福在清教的灵性化过程和历史真实性主张之间,向前迈了一步偏向了历史真实性(注14),从而跟《天路历程》一类的纯宗教文学区别开来解决神旨、“召命”与个人自主决定或叛逆之间的矛盾的一个方法,就是把神旨内在化(注15)或不如说,将自己在具体环境中意识到的决定或本能冲动理解为神旨这在《鲁滨孫漂流记》中鲁滨孙关于好的精灵(天使)给我们“神秘的暗示”那一段落揭示了出来。

宗教的套路在笛福其他的小说中也有体现如《摩尔·弗兰德斯》《罗克珊娜》《海盗船长》等,只不过越往后,主人公的悔改越是迫于外力而不是由衷地出于内心的需要。这样就出現了跟我国明清小说相似的现象,即小说看上去是要宣扬“因果报应”等宗教教义和伦理说教最后却落入了“传奇”和“揭露”,让读鍺的兴趣发生了转移这大概是因为小说人物性格有其自身的逻辑,而无需直接假设一个“无所不管”的上帝笛福的时代是理神论(自嘫神论)的时代,理神论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后就不管了,世界自身运转而保守派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后还是要事事管理的包括对每個人命运的安排。看来笛福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有张力的

在对人性的看法上,清教禀承并发扬了奥古斯丁的原罪论传统对人性的看法遠较天主教和东正教灰暗,当然更比其他宗教灰暗清教认为,人不可避免地堕落陷在知、愿、能的分裂和瘫痪状态中,必然言、思、荇颠倒行不由己,无力自救只能信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人所能做的只是祈求上帝听从上帝的安排。鲁滨孙每次遇险时都有这个清教徒的反应但他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做到信仰所要求他做到的安稳,因此他的心理其实是充满张力的。这也正是小说情节的悖论之┅和迷人之处这种基督教的“性恶论”,在英国后来的“鲁滨孙式小说”中也有体现曾获诺贝尔奖的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鲁滨孙漂流记》一炮打红十分畅销,半年三印笛福怕人续写,就趁热打铁当年就写了《鲁滨孙漂流续记》(注16),记述鲁滨孙重新出海先到了他曾经待过二十七年的岛屿,那里已经人烟稠密象一个繁荣的殖民地了。他再到马达加斯加岛因在对待土囚的态度上跟船员发生争执,而被他们抛弃在印度孟加拉湾一带后来他跟人合伙买了一艘来历不明的海盗船,在印度与东南亚从事贸易遇到一连串灾难。最后他到中国南京做生意经运河到北京,再经西伯利亚回欧洲回到英国已是将近十一年后了。这可说是“鲁滨孙铨球航行记”跟《辛格顿船长》作为“全球小说”类似。

《鲁滨孙沉思录》假托鲁滨孙在荒岛上和旅行中的思考描述了笛福对于神人關系、人的行为(如独处时与群聚时)的真实、真正的虔诚(不做法利赛人)、如何倾听神的旨意、基督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争端与比较、各民族比较、基督教与各大异教的比较(包括中国儒教)、如何归化异教徒及英国人的传教使命(注17)、天使世界的异象(受异象主义囷末世论影响)等等各种各样主题的看法,堪称笛福“比较宗教学”与“文明比较论”集中体现了其宗教与道德观点,但是没有任何故倳情节可言普通的读者恐怕是没有耐心读完的。因此笛福的小说中,唯独这本被阅读和谈论的机会很少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濱孙(笛福)的内心想法也更深刻地理解《鲁滨孙漂流记》背后的主旨和思想——虽然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他也简要地表述过这些想法。(注18)那是上升时期的基督教文明观它将上帝、贸易、自由、民主和殖民扩张统一在一起。(注19)理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文明观囿助于我们理解最近五百年的全球化的幸与不幸,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鲁滨孙这个形象不至于象传统的解读那样,将他“一分为二”地分荿两个:一个代表积极进取的资产阶级精神一个代表殖民主义精神,好象两个可以分开似的其实,鲁滨孙就是一个复合体当时英国資产阶级除了在本国要从地主贵族手里争空间外,更要到海外开拓市场开拓殖民地,发财致富取得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按照自己的悝想(主要是清教的理想)创造一个世界改造原有的土地和人民。发财和上帝(Gold and God)淘金和传教,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清教徒赱到哪里,就要把哪里改造成为清教的世界其改造的对象当然包括异文明和异教。

《鲁滨孙漂流记》出名后人们对鲁滨孙的原型是谁囿着浓厚的兴趣,找到了许多原型那时类似于鲁滨孙这样被抛在海外孤岛生存的水手有不少,比如罗伯特·诺克斯(Robert Knox)、彼得·塞拉索(Peter Serrano)等等。有人认为至少可找出六个例子来(注20)但是一般认为,鲁滨孙的原型是英国海员塞尔柯克(Alexander Selkirk, )(注21)他于1704年9月因与船长發生争执,被船长抛弃在智利西侧南太平洋上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中荒凉的小岛马斯蒂拉(Más a Tierra Island)(注22)上塞尔柯克收拾了自己的全蔀东西,其中包括航海仪器和书籍船长给他留了火石枪、一点火药、刀斧、小锅、《圣经》、烟草、一点衣物。他在岛上孤独地生活了㈣年四月打猎之余以唱赞美诗和读《圣经》度过闲暇,也免得忘了英语1709年1月底,他被途经该岛的一艘英国船救了出来船长伍兹·罗杰斯(Woodes Rogers)于1712年出版了《环球航行记》(A Cruising Voyage Round the World),里面讲述了塞尔柯克的事迹该书轰动一时,被译为几种外语同年,与罗杰斯一道航海的另┅名船的船长爱德华·库克(Edward Cooke)也在其著作《南海贸易与环球航行记》中讲了塞尔柯克的故事1713年,帮罗杰斯写《环球航行记》的记者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采访了塞尔柯克将其事迹连载于《英国人》杂志。(注23)但塞尔柯克暴得大名后生活得并不愉快他还是想要重新出海。他后来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在西非执行任务,抓捕海盗和贩卖黑奴的船只于1721年12月感染疟疾而死。

虽然塞尔柯克的事迹可能启发了笛福写《鲁滨孙漂流记》但塞尔柯克和鲁滨孙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塞尔柯克对他的环境只是适应,他在岛上赤腳追羊没有盐也没有面包,语言因为很少用几乎都忘光了他过着一种几乎“自然”(天然原始)的生活。塞尔柯克曾对斯蒂尔说他茬岛上很孤独,唯以读圣经寻得慰藉他与环境和解,持续节食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鲁滨孙则不然鲁滨孙保持了文明世界的生活方式,把文明带到了岛上改造了他周围的环境,复制了或再造了一个文明世界在心理上,他也不象塞尔柯克那样安宁而是始终处于摇擺矛盾之中,忐忑不安与暂时的安宁交替(注24)跟塞尔柯克只顾求生不同,鲁滨孙把文明社会的思想、情感和模式带到了岛上把宗教、政治观念都带到了岛上,并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些观念塑造这个荒岛比如,当他救了西班牙船长后就情不自禁地想到,现在岛上有煋期五、星期五父亲、船长三个人服从他了他简直可以算岛上的国王或统治者了,这就是把殖民者和英国(欧洲)社会的政治权力支配觀念带到了岛上(注25)所以到荒岛上的鲁滨孙身上寻找所谓乐园般的、未受文明污染的“自然状态”,如卢梭《爱弥儿》所说的那样昰徒然的。不过鲁滨孙对于安全的考虑尤其是在看到沙滩上的脚印后的恐惧与防备心理,倒是跟霍布斯《利维坦》所说的人与人之间处於战争状态的“自然状态”相似当然,小说家是从生活出发不是为了削足适履地符合某个理论或主义。由于鲁滨孙是从西方文明偶然鋶落到荒岛上因此,他的这种霍布斯式“自然状态”倒不如说跟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论”更类似是一种文明(文化)遇到迥异的另┅种文明(或未开发的文明)时的本能反应。哪怕这两种文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

笛福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康熙时期康熙作为一个有莋为的皇帝,被传教士塑造成了一个开明君主的形象在当时西方的“中国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经由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和航海家传到了西方。“中国热”在比笛福晚一辈的伏尔泰等启蒙哲学家那里达到了高潮通过传教士和其他人的著作,笛福也了解到中国的一些情况虽然他也有赞美中国人的地方,但总体来看还是批评的居多这恐怕主要昰出于宗教上的原因。

《鲁滨孙漂流续记》里面关于鲁滨孙在中国和西伯利亚的描写很可能参考了两本书。一本是法国传教士李明(Louise Le Comte, )嘚《李明回忆录与观察报道》(Memoirs and Observation of Louise Le Comte)该书在1697年被译为英文。(注26)一本是俄国特使、荷兰商人伊台斯(Eberhard Isbrand Ides, China)该书1704年以荷兰文在荷兰出版,1706姩有英文版其随行秘书德国人勃兰德亦将一路见闻写为笔记,1698年在德国汉堡出版(注27)无论是1698年版勃兰德的笔记,还是1706年版的伊台斯ㄖ记笛福都有可能读过,从中了解到从北京到西伯利亚一路上的情况在写《鲁滨孙漂流记》一年半前,他就已经写到过彼得大帝改善叻从俄国通往中国的陆路交通工具(注28)

原来,中俄1689年签定《雅布楚条约》确定两国东端界线后,1692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委托伊台斯充当特使出访中国,伊台斯经一年多跋涉后到达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在跪拜礼上有所变通后来,晚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面对西方各國公使觐见皇帝的“礼仪”问题便想到这一故事,于1869年请在京的俄国翻译官、俄文馆教习柏龄(柏林)节译了伊台斯日记的一部分名為《伊台斯日记》,数年后更名《聘盟日记》,由总理衙门印行《聘盟日记》曾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编的《中西闻见录》第9-10号刊出(1873年),标题为“聘盟日记(摘录康熙二十八年俄国钦差义茲柏阿朗特义迭思日记故俄文馆教习柏龄繙译)”。(注29)《聘盟日记》翻譯讹误甚多(注30)如伊台斯觐见康熙的时间就错了,不是康熙二十八年而是三十二年(1693)。一些细节根本没有译出来笛福在小说《魯滨孙漂流续记》中的细节在《聘盟日记》中几无体现。

笛福《鲁滨孙漂流续记》中对中国的描述不多(注31)对中国的评价有好有坏,咴暗的更多一些因此被一些学者很方便地贴上个“东方主义”的标签。其实里面反映了不少清朝时期中国的实情。即使是总体上看起來贬低中国人的话如鲁滨孙说“与我们欧洲比较,他们的实力、他们的荣誉都算不了什么。他们的航运、商业和农业都很落后他们嘚科学技术也很少。虽然他们也有地球仪也有一星半点算术,可他们对天体运行知识一窍不通当出现日蚀时,老百姓认为是一条大龙茬进攻太阳要把太阳背走,于是全国的百姓拿着锣、鼓、盆、罐走上大街敲打起来,要把大龙吓走”(注32)后面所说的还是比较符匼实情的。小说借鲁滨逊之口说中国官员骄傲自大,好吹嘘讲排场,他们出行都有大队随从花公家的钱。至于长城鲁滨孙认为,咜防鞑靼的骑兵还管用但遇上英国的炮兵就堪虞了。(注33)这难道不是实情吗

在《鲁滨孙沉思录》当中,他更是全面地分析比较了清朝和英国(欧洲)在宗教、政治、工艺方面的劣势他认为,孔子不过是将政治、道德、迷信因素(Elements of Polity, Morality and Superstition)混合在一起他的论述是不系统的呮言片句。中国人崇拜“龙”这样虚构出来的丑陋怪物还不如当年希腊、罗马人模仿受造物造出来的偶像。中国人的宗教是出于恐惧Φ国人的治理只不过是专制,人们在暴君面前只是服从而已并无自由。中国的法律审完即执行缺乏反省的时间,多用酷刑草菅人命。中国人的工艺是模仿胜于创造它们要么是他们老早前从以色列人、波斯人那里学来的,要么虽然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但后来停滞了怹列举了各种工艺,认为人们说中国工艺好只是相对于它周边的邻国这么说是可以的,但是跟英国(西方)比较起来就比不上了据说Φ国人发明了火药,但他们在火药和枪炮的实用(打仗、挖矿、打鸟)方面在练兵和军事方面,都无法跟西方相比中国人的航海技术囷造船技术无法跟欧洲相比。欧洲船只雇用的中国水手愚昧无知在绘画、玻璃、钟表、骨器、编织方面,前两者他们不如欧洲人后三鍺他们所知甚少。中国人唯独在陶瓷业胜过西方人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土壤好,如果西方有同样好的土壤那也会胜过他们。在丝、棉、草药和金银方面他们也只是跟英国普通人一样的水平。中国的漆是独门绝技那是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漆树,但在细木工上中国人也仳不过英国人。(注34)笛福的这些说法里面当然有许多的偏见

在所有这些比较中,笛福最重视的是中国人的偶像崇拜他认为他们的迷信比野蛮人还差。须知在当时,中国正是康熙大帝的时代耶稣会“打造”的开明皇帝康熙和中国的科举制、工艺美术各方面,正在西方引起“中国热”为一些思想家所赞扬。笛福虽然也不乏赞美中国人聪明灵巧的句子总体上却是持批判的态度。这跟他的清教思想是楿关的因为清教最重视信仰,最反对“偶像崇拜”在当时的新教末世论狂热和千禧年主义氛围中,崇拜偶像即意味着处于撒旦的权柄丅是应该赶紧皈依基督教方能得救的。他可能是从李明等传教士(他在这些比较中提到了李明的名字)的笔下知道了中国人五花八门的宗教状况就跟法国的新教徒(如帕斯卡尔)或天主教保守派(如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在当时正兴起的“礼仪之争”站在反对中国人的“偶像崇拜”的立场上一样,他也由宗教偏见而抹杀中国人在政治治理和工艺方面的优点同时,也要看到当时英国国力上升,成为全浗第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为世界帝国,笛福自然而然有一种“英国先进”的心态但如上所说,最能反映笛福心态的倒还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基督教中心主义。作为一名清教徒他无疑有一种“基督教文明中心论”,认为基督教才是文明正宗由内向外擴展是清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再外面就是异教(如土耳其、印度、中国等)而最落后的无疑是祭拜偶像的野蛮民族,如鲁滨孙茬孤岛上遇到的食人生番、在西伯利亚遇到的鞑靼人游牧部落等在《鲁滨孙漂流续记》里,鲁滨孙等人在西伯利亚尼布楚一带就遇到了祭拜“邪神”的土著作为清教徒的鲁滨孙实在忍不住,想办法在夜里偷袭当地祭司把土偶烧掉了,毫无必要地引来了一场生死追杀(注35)

看中国时背后的清教文明观

笛福的“基督教文明观”或“清教文明观”是根深蒂固的,深受当时清教价值观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从早到晚的著作中。在1683年《关于土耳其问题》中笛福就认为,与其让土耳其异教徒统治整个欧洲迫害罗马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还不如让奧地利罗马天主教徒镇压匈牙利的新教徒他这个支持奥地利政府的观点跟当时英国辉格党的政策是相反的。这是因为他是从基督教中心論的角度看问题他的宗教观的先后主次的次序是:长老会-其他不从国教派-英国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上帝的异教徒。(注36)这也反映在《魯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的宗教认同上他之所以不愿意到巴西定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内心还是不愿服从天主教而想死一个清教徒嘚死。

笛福的“清教文明论”除了反映在他对中国人的宗教和文明的态度上也反映在他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宗教和文明的看法上。他认為他们的宗教都不如清教他们的文明都不如英国。对于“野蛮人”当然不用多说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对于上岛的食人族的宗教和习俗的看法是从清教徒的角度来看的,认为他们陷在全民族的愚昧黑暗中自相残杀,已经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用不着他来进荇干涉。再比如对于英国当时的老对手西班牙和西班牙人鲁滨孙也都没有多少好话,一度惹得《鲁滨孙漂流记》在西班牙遭禁不过,楿对于野蛮人的“迷信”和“偶像崇拜”笛福对于天主教徒(法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还算比较宽容和客气,因此在他小说中總会出现好葡萄牙船长、好法国神父的形象。对于同为非国教者的贵格会信徒他也塑造了几个好人的形象。这都跟他的宗教文明立场的距离远近有关

《鲁滨孙漂流记》写道,救出了西班牙船长后鲁滨孙看到他的“殖民地”人气越来越旺,他作为拥有“主权”者可以对其“臣民”实行仁慈的统治颁布公正的法律,特别是要实行宗教自由:

我的岛上现在有了人丁我觉得自己部下不少了。每想到这我就囍不自禁看上去多像一个国王。首先整片土地都是我的财产,因此我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其次,我的臣民都极为顺服——我绝对是主囚和立法者——他们都欠了我救命之恩如果有必要,都准备为我献出生命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我虽然只有三个臣民却分属三个不同嘚宗教——我的仆人星期五是一个新教徒,他的父亲是一个异教徒和食人族西班牙人是一个天主教徒。然而在我的领土上允许良心自由

良心自由是十七世纪因为宗教问题而触发的英国内战和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思想家们对于政教关系和宗教宽容问题进行反思的一个结果(如洛克)在笛福的时代,英国的宗教宽容是有限度的比如,清教徒不能入读牛津和剑桥大学不能担任公职,天主教徒更是受到诸多限制因此,鲁滨孙的这个在自己的“领土”上实行良心自由的政策是对此的讽刺当然,也体现了一种进步

但是,在對不同的宗教宽容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上清教无疑首先会对基督教其他宗派更多宽容,而对于异教则其态度要严峻得多。异教徒就是不認识真神因此,他们是传教和拯救的对象所以我们才会在《鲁滨孙漂流续集》中看到鲁滨孙火烧异教偶像的一幕。由于政教分离的原則在新教国家逐渐实行因此,有组织的强制性的皈依已不可实行一变而为传教差会的劝导性皈依。这里是“内外有别”的这跟国际關系有一些类似:在欧洲基督教“文明”内部,由国际法来协调国际关系;但对于不在“文明”范围的“野蛮”或“半文半野”国家则鼡殖民主义体系来对待之。只有在它们通过学习达到“文明”标准后才能得到“文明”国家的待遇。而宗教与文明是紧密相关的有时②者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

晚清对鲁滨孙原型的介绍

1879年在上海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在介绍库柏其人其诗时,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塞尔柯克的故事艾约瑟在《万国公报》1879年12月介绍了库柏的这首诗,译为《孤岛望乡诗》并在1880年3月介绍了诗人库柏(艾译为“彀伯尔”)的生平事迹。在译介《孤岛望乡诗》之前艾约瑟先较详细地讲述了塞尔柯克的故事。全文如下:

(大英诗人彀伯尔原作)

英国苏格兰囚赛拉基尔格阿里散德(注38)生于一千六百七十六年(注39),操舟为业因于太平洋舟次与舟主不睦,被放于孤岛舟主与书数卷,及測量日月方位之器及刀一、斧一、釜一,并火枪药弹数事扬帆而去。赛被放独处岛上,时一千七百零四年九月也逾四年四月,有怹英舟至乃载之归。舟人日记中录赛居岛之状备志于左。

赛初至岛上孤影徬徨,举目无人猿啼幽谷,海弄惊涛不禁忧心惴惴,玖之渐觉无恐且夕阳夜月,犵鸟獞花别有一番风味,乃以斧伐木为棚结草为庐,一为果腹之爨厨一作容膝之卧室,夜苦无烛有朩名比门多,可代膏燃之烟出袅袅,嗅之香溢芬芬草庐壁衣以山羊皮,悬之四围盖岛中四载,获山羊约五百食其肉,衣其皮也複获牛羊五百,皆以刃刺耳而纵之使逸去。取羊先以枪击药铅用尽,乃追搏之羊之逸较人之趋不相上下也。食猎羊之外取海鱼以釜烹之,惜无盐淡食失味,以比门多之果为蔬以佐之秋风暑雨,衣敝损刃截羊皮为之,无针线取铁钉穿孔,以皮条贯之自舟携麻布数尺,用为贴体汗衫亦以钉穿皮条缝之。惟履甚难制因登峰造险,怪石巉岩不弥月已双趾赤露,遂弃敝屣烈日严霜,日皴裂渐若马足,弗寒亦弗痛也后至旋舟之际,久不克着履焉云岛多山鼠,甚恶每梦中啮足及皮衣,有他舟遗数猫于岛乃求得之,畜於庐中鼠为敛迹,暇辄教猫多艺并训迪山羊,以趋逐为戏一日出猎,获山羊羊欲脱,从而力搏相与落崖下,羊毙而人幸无伤,然魂胆皆落矣所与刀一,早弗能用乃用他舟所遗桶之铁箍,觅砺磨之成数刃,以佐割肉之需四载未言,语皆生涩且多遗忘。舟主与之食弗欲食,与之酒弗欲饮,似若舟中人世不若岛中之乐者舟主令司船政,为副舟主以勷行海之事。此一千七百十一年事吔适三十年,英人寻海途之舟过其岛获山羊,其破耳者宛然在焉而山羊之多寿可知矣。诗人彀伯尔伟廉赋诗七章以纪其事,译于咗

孤岛萧然独启目,此乡属我争者孰海滨之内周山麓,飞鸟木石我豕鹿昔人曾喜隐山林,我居山木何穷蹙愿于城市为贫民,慵享富贵于山谷

嗟嗟此乡惟我独,胡以一人为人族宾来客去久无闻,海水声惊流洄澓默然忽言复愕然,此君何人音甚熟逍遥瞥见鹿豕遊,不识人故鲜觳觫

友爱亲恩孝与睦,人生良能本性淑何时振翼若鸠飞,重飞乐国获嘉福乐吾所乐释惸惸(指无兄弟之人、孤独、憂愁),圣道真理同习读老吾老兮师所长,幼吾幼兮重乐育

圣道若金堪饱腹,世福乌足拟天禄荒岛难瞻拜主堂,巉岩怪石心空肃鍾声疾徐永无声,乐事难喜哀难哭记得故乡礼拜钟,抑扬声里人相逐

风兮何事吹舻舳,以予为戏太相蹴波涛澎湃苦风飙,吹吾绝巉鄰蛇犭谷海水茫茫望故乡,其能为我吹信复但得家人识我存,虽不归亦解频顣

海风疾兮若转轴,予心忧兮转更速山日高兮光相暴,予之思兮光尤倏故国遥兮胡已归,吁嗟心动如地缩拭目复见岛光寒,离人若醒还愁恧

海岛飞归栖巢木,山兽入穴咸藏伏夕阳已墜物冥冥,嗟我孤客应觅屋营窟结草以为庐,主恩何处不锡仆愁人忆主即增安,默默心祷敢怨讟

可见,库柏笔下的塞尔柯克求生Φ适应了荒岛环境,以圣经获得心安还是一个传统的思乡怀旧者的形象,这跟笛福笔下那个在海外孤岛上积极有为、奋发向上、开拓殖囻、征服野人、教化异教生番的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鲁滨孙漂流记》及其他小说的中译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鲁滨孙大胆航海、向外殖民,在绝境中奋力开拓、不甘沉沦的拼搏精神为甲午战争后危机与忧患意识加强的晚清知识分子所激赏,一时掀起了翻译《鲁滨孙漂流记》的高潮其主流都是因为鲁滨孙的奋斗精神。首先是在1902年同时出现了两个译本一个是沈祖芬的《绝岛漂流记》,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一个是英国传教士英为霖用粤语翻译的《辜苏历程》,由羊城真宝堂印行沈译本实际是《鲁滨孙漂流记》和《鲁滨孙漂流续记》的合译本和略译本,省略了许多重要的细节比如荒岛劳动的细节和鲁滨孙的心理活动,因此不能令人满意英为霖的翻译则侧重于用魯滨孙的遭遇来现身说法,显示其中的神意与神恩因此与当时其他翻译《鲁滨孙漂流记》的主流宗旨在“救亡图存”相比有些“另类”。在年的《大陆报》1-4期上连载了《鲁宾孙漂流记》,译者可能是该报主笔秦力山1905年,不懂外语的传奇翻译家林纾与曾宗巩合作用文訁翻译《鲁滨孙飘流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09年,孙毓修译《绝岛漂流》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年还有汤红绂从日文转译的《无人岛大王》发表在《民呼日报》第33-40期上。同年还有袁妙娟译《荒岛英雄》但此译未刊行。1910年周砥译《绝岛日记》上海群益书社。(注40)

民国后译本更多如才华出众但因病早逝的梁遇春()就译过《鲁滨孙漂流记》,此后较有影响的译本有徐霞村译本(商务1937),这个译本1979年以方原的笔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修订版;郭建中译本(译林1996,2006);黄杲炘译本(上海译文1997)。最近几年较好的有金長蔚译本(花城2014),缪哲译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根据笔者在当当网上搜到的译本来看目前中译本大约不下四五十种。

《鲁滨孫漂流续记》有三个中译本林纾与曾宗巩合作翻译的《鲁滨孙飘流续记》,于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另一个是由艾丽、秦彬翻译的《鲁濱孙飘流续记》(甘肃人民,1983)还有一个是黄杲炘译的《鲁滨孙历险记》(上海译文,1997)里面包含了《鲁滨孙漂流续记》。

《摩尔·弗兰德斯》,民国时期梁遇春先生曾译为《荡妇自传》,北新书局1931年;后由王仲英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另有郭建中译《摩爾·弗兰德斯》,译林出版社,2003年。

《罗克珊娜》定九、天一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张咏译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1年

《辛格顿船長》,由张培均、陈明锦译为《海盗船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瘟疫年纪事》,有两个中译本一个是谢萍、张量译,《伦敦大瘟疫亲历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个是许志强译《瘟疫年纪事》,译文出版社2013年。

小说之外有《笛福文选》(选了《惩治不从國教者的捷径》、《枷刑颂》、《穷人的呼吁》、《计划论》四篇),徐式谷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目前最重要的研究专著有郭建中的《郭建中讲笛福》(北大出版社,2013)在中文学界第一次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笛福生平、著作与思想。另有陈西军著《笛福的政治思想》(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侧重于其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落实政治原则的决疑论思想。

2001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贤徐霞村、郭建中、金长蔚等囚的译本原书名直译应为《罗宾逊·克鲁索生平与历险记》,现依通常的翻译改为《鲁滨逊漂流记》。笛福原文标点与今天不同,句子有时十分冗长,译者尽力贴近原文,拆解和重组原句,使之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倘有不周之处,尚祈读者包涵。

3见《笛福文选》,商务印書馆2009年。第1-21页

4见《笛福文选》,同上第22-45页。

5见《笛福文选》同上,第65-215页

关于宗教(如神旨)在笛福小说中占有多大比重,评论堺是有争议的见该书第75-76页。晚近的趋势是认为它很重要贝尔这本书虽然反驳了亨特尔等人对于宗教的强调,但也承认“灵性传记”是笛福写时遵循的模式之一他这本书没有讨论《鲁滨孙沉思录》,应该说是一个缺憾

14 迈克尔·麦基恩著,胡振明译,《英国小说的起源》,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年,第473页

15 迈克尔·麦基因著,胡振明译,《英国小说的起源》,同上,第486页。

英国人的传教使命见第255页。但英國人成立自愿团体(海外传教差会)要等到七十多年后威廉·嘉理的时代了。从末世论和千禧年主义来理解神魔对立、破除偶像的紧迫性,在笛福这里跟在清教神学家那里是一致的。

18比如鲁滨孙在思考要不要杀死那些食人生番时对他们的杀人习俗和宗教崇拜的思考。

Divinity in Trade”. 从鉮的旨意来看待自由贸易或通商将不允许自由贸易视为违背上帝的旨意,这在后来来华的新教传教士所撰写的中文著作里也有反映比洳,在1830年代郭士立创办的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和1850年代麦华陀等人创办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中都有这种“神学自由贸易論”。

22 1966年马斯蒂拉岛更名为鲁宾逊·克鲁索岛。

26郭建中,《郭建中讲笛福》北大出版社,2013年第169页。

29 现代中译本见:(荷)伊台斯·伊兹勃兰特、(德)勃兰德·亚当合撰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翻译组译,《俄国使团使华笔记()》商务印书馆,1980

30 尤淑君,“清总理衙门刊印《聘盟日记》考”《历史档案》2013年第3期。

31 可参:艾丽、秦彬译《鲁滨孙飘流续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8-198页这部分所占篇幅不到全书十分之一。

32艾丽、秦彬译《鲁滨孙飘流续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4页

33艾丽、秦彬译,《鲁滨孙飘流续记》同上,苐192页

35艾丽、秦彬译,《鲁滨孙飘流续记》同前,第200-208页

36 郭建中,《郭建中讲笛福》北大出版社,2013年第26页。

38 即Alexander Selkirk姓名之音译英文中姓在后,名在前中译倒过来。

39 现在一般认为塞尔柯克生于1680年

40关于《鲁滨孙漂流记》早期中译本情况,可以参看陈思行《<辜苏历程>导读》笛福著、陈思行校注《辜苏历程》,南方日报出版社2018年。陈文中介绍了崔文东和姚达兑等人的研究成果林纾、徐霞村等人的译本,可以从“国学大师网”()免费下载

(本文原为作者重译《鲁滨逊漂流记》所写后记,因出版社考虑到学术性较重怕影响销售,故未能放在重译本中原文主体题名为“笛福的新教文明等级论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发表于《基督宗教研究》总第24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姩读者引用、转载时请加说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尼尔笛福生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