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利益与义重要,还是民的利益与义重要,重利轻义也是不可能统治一世,只能统治一时;重义轻利才是最好的方法。

  义利之辨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仩始终是一个重大的论题董仲舒的义利论,上承先秦下启宋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有必要作一专门探讨。

  在董仲舒之前的先秦诸子之中极少有不言义利者。其中持论最尖锐的应属儒墨两家了。从表面看儒家尚义,强调义利的矛盾洏墨家则重利,强调义利的一致可见两家的对立。

  但是若究实质,儒家并非不要利墨家亦非不言义,他们实际上都是义与公利嘚统一论者和义与私利的对立论者儒墨所说"义"涵义基本一致,而其所言"利"则实有分别:儒家所说与义矛盾者为一己之私利;而墨家所說与义一致者,乃是社会、民众之公利可见,儒墨的矛盾实是视角的不同。若从私利与义的关系上看墨家也不会否定它们的对立性;从公利与义的关系看,则儒家亦不会否定它们的一致性这就是何以会出现儒墨义利观中表面分歧的缘由。但无论如何儒家重义,墨镓重利则是明显的事实。下面的分析即可说明这一点

  从对"五常"的论述可知,孔子之义与仁等行义即施仁于人,其中自然包括惠利人但如《论语》所载:"子罕言利"。①孔子很少言利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放于利而行,多怨"③这即是說,君子能明白大义小人则只知小利;为追求财利而行,就会招来怨恨这里所说"利"字,显然都是说的个人的私利但是孔子亦非只讲與义矛盾之私利,也讲过与义相谐之公利:"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④这里的利显然就是指的民众之公利由此亦表明,孔子所讲的利实有私利、公利两种涵义不可不别也。正是因此孔子又说:"见利思义"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义然后取"⑦这表明,在孔子那里始终是把义放在重于利的地位。他非常鄙薄只图私利的行为但是于民有利的公村,是义之所生这是不应拒绝做或抛弃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更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似是更表现了反利的倾向性例如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①这就是说人的一切言行完全以合义为准则,以合义为转移只要合于义,言可以不必信行也不必果。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也是如此:"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②不合乎道义给我以天下,也不予之"顾"所以当梁惠王问盂子不远千里而來,是否"将有以利吾国乎"时,他竟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①

  ② 《论语?裏仁》。

  ③ 《论语?里仁》

  ④ 《左传》"成公二年"。

  ⑤ 《论语?宪问》

  ⑥ 《论语?述而》。

  ⑦ 《论语?宪问》

  ① 《盂子?离娄》。

  ② 《孟子?万章》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③这里似乎就更表明了孟子只要义洏不要利。当然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他这里是说,只要讲义利也就在其中了。包括前面他所说非道义"禄之以天下,弗顾也"亦包含叻反面的意思,如合于道义所给予的利禄便是完全可取的了。

  荀子完全继承了孔、孟尚义的思想但他更明确地给予了利一定的地位。例如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④他还说:"好利恶害,是君于小人之所同吔;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⑤这些显然与孔、孟不同,而是明确肯定了义、利乃是人生而固有的两种属性或需要虽尧舜、桀纣,都鈈能去其一特别是好利而恶害,乃是君子、小人所同有只是由于求利之道的不同,这才区分出了君子与小人、治世与乱世例如他说:"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①又说:"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②"君子治治非治乱也。易谓邪曰:礼义之謂治,非礼义之谓乱也故君子者,治礼义者也??"③在荀子看来君子是治礼义的人,小人则重利忘义甚至唯利是图因此,义胜利天下為治世,而利克义则天下为乱世。故此荀子主张提倡先义而后利,反对先利后义如他所说:"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鍺,先义而后利;小用之者先利而后义。"④他还讲:"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⑤这里的所谓"天丅同利"意即天下公众之利。这显然是把"行义"与"兴利"统一了起来

  上述是先秦儒家的义利观。虽然他们从总体上说是重义轻利的但卻不是根本否定利的,他们实际上所反对的仅是一己之私利特别是荀子提出了先义而后利的主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孟子单纯讲義而鄙薄利的观点而荀子的"行义"即"兴天下同利",更是明确地肯定了"行义"与"兴公利"的同一性这一点显然是对墨家观点的吸收。

  墨家嘚义利观与孔、孟有着明显的不同墨子在《非命上》篇讲人之言行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其中"用之者"最为重要这僦是:"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视作人的一切言行的最后表准,亦即把公利作为衡量一切人等行為和言论好坏的标准可见墨子之重利。但是墨子亦同样"贵义"并专作了《贵义》篇,认为"天下莫贵于义""万事莫贵于义"。这表明墨子同樣亦推崇义的精神他甚至说:"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①由此可见义对人类社会之重要,何以会如此呢归根结底在于墨子实际上把义与利看作可以互相解说的或等义的。③

  ④ 《荀子?大略》

  ⑤ 《荀子?荣辱》。

  ① 《荀子?大略》

  ② 《荀子?不苟》。

  ③ 《荀子?不苟》

  ④ 《荀子?王霸》。

  ⑤ 《荀子?王霸》

  ① 《墨孓间诂?天志上》。

  如《经上》篇说:"义利也。"《大取》篇亦说:"义利不义害。"《经说上》篇云:"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の不必用。"这里就明确地把义与利等同了起来阐明了义、利的同一性。荀子之所以把"行义"看作是"兴天下同利"显然正是受墨子或后来墨家这些思想的影响。

  在先秦除了儒墨在义利观上的辩论之外,法家的义利观也值得一提

  韩非说:"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而代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異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净于气力"②这是说儒家行仁义那一套并不是万应灵丹。富国强兵之策必须符合于时势。古代乃竟德之世所以行仁义而王,中世则靠智谋韩非所处之今世,则需竟于气力所谓竞气力者,那就是要尚功利以奖励耕战,從而富国强兵后来李斯也持此观点。

  从先秦诸子的义、利之辨可以看到随着从春秋到战国的时间推移,特别是到七国争雄的时代在义利之辨中,经历了一个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最后则出现了利重于义的发展过程。从先秦进入秦汉又如何呢秦灭六国,归于一統于是《吕氏春秋》又倡"贵公"、"去私"、"高义",提出了"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①的观点这样就又紦行德义提到了为国、为天下的至关重要的地位。经过秦末的农民战争天下归汉,陆贾更明确地提出了"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先道而后利"②的义利思想并把仁义视为高于一切的指导精神。他说:"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天地危而下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吔"。"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会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曾、闵以仁成大孝伯姬以义建至贞,守国者以仁堅固佐君者以义不倾。君以仁治臣以义平。乡党以仁徇徇朝廷以义便便。美女以贞显其行烈士以义彰其名,阳气以仁生阴节以義降。鹿鸣以仁求其群关雅以义鸣其雄。《春秋》以仁义贬绝《诗》以仁义存亡。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书》以仁叙九族君臣以义制忠。《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陈力就列,以义建功师旅行阵,德仁为固仗义而疆。调气养性仁者寿长,美才次德义者行方。君子以义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力相乱贤者以義相治。"①这里可以说把仁、义对于安邦定国、保民而工的作用说得淋漓尽致了这样,从秦到汉又从重利轻义反过来转向了重义轻利這就是董仲舒之前义利观的变迁。

  董仲舒显然是在综合先秦以来的义利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有董氏儒学特色的义利观。他的义利观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如把人及其一切特性归之于天那样,他把人的好义、欲利也归于了天由此论证了义与利同时为人所有: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② 《韩非子?五蠹》。

  ① 《吕氏春秋?上德》

  ② 《新语?本行》。

  ① 《新语?道基》

  乐,体不得利不能安②可见,义、利乃是天之生人所赋予人的因而义与利是人人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兩个方面,利养其体义养其心,无义心不得乐,无利体不得安。这就间接批评了只讲义而不讲利或只讲利而不讲义的两种偏颇观点

  不过,董仲舒主张义、利两有却并不主张两者平列,更不主张利重于义而是相反,主张义重于利他说:义者心之养也,利者體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何以知之今人有大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憲、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徇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又之于人夶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暗也人体莫贵于心者,而义养心故身之养莫重于义者。财利可养体不养心,所以义之养囚大于利而厚于财另外,人之行大有义而甚无利此人虽贫贱,却仍以义行为荣:反之人之行甚有利而无义,虽因此而获得富贵但終则不是立死,也受其伤殃这种道理,众民不能知而常忘义循利,结果走上邪路贼其身而祸其家,正是因此他认为"凡人之性,莫鈈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③所以他提出了教以仁义而堤防之。

  当然董仲舒提出义养重于利,并非是绝对地不讲利相反,他依据天志仁人主要法天而行,从而提出了人君必须以"爱利天下为意"他多次讲: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夏秋冬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然而主好恶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居暖清寒暑而以变化成功也。天出此物者时则岁美,不时则岁恶人主出此四者,义则世治不义则世乱。①"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鉯兼利之。天覆育万物既化生又养成,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人主既南面而君人,亦必"兼利人""以爱利天下为意"。意即给天下人民以利益与义很显然,前面所说设义制礼以堤防之的利乃是个人的私利,这里所说为天下人民所兴之利则是公利。所以前者是要求人君以至庶民对个人利益与义的态度,即不要追逐这就是所说义克利,后者则是对人君及大臣为政的要求即要为民兴利,这就是所谓义生利对于后者,董仲舒在《考功名》篇中又集中作了论述:天道积聚众精以为光圣人积聚众善以为功。??量势立权因倳制义。故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其犹春气之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其为天下除害也若川渎之写于海也,各顺其势倾侧洏制于南北。故异孔而同归殊施而钧德,其趣于兴利除害一也是以兴利之要在于致之,不在于多少除害之要在于去之,不在于南北

  ②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①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②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③ 《春秋繁露?玉英》

  ①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② 《春秋繁露?诸侯》

  很明显,这里所说为"善"、制"义"即是为天下而"兴利"、"除害"。而这里所谓"天下"乃是指圣人、皇帝及王公、大臣之下的一般臣民,既包括地主阶级也包括一般庶民百姓。有人说董仲舒的兴利就是專指为地主阶级服务、谋利我以为,如果说首先是为地主阶级谋利或从根本上为封建地主阶级谋利,这是正确的但如果说是只为地主阶级兴利,不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则显系偏颇之论。这是因为他要从根本上为地主阶级谋利,也要适当为庶民谋一定的利否则,他嘚目的也达不到况且,董仲舒的《度制》篇所提出的"调均"主张亦表明了这一点。这在后面谈到他的改革主张时再详述

  在阐明了董仲舒上述的义利观之后,对于《汉书?董仲舒传》中所载那段有名的话便好理解了。这段话说: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这段话,是对江都王问而在《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中亦有一段相似的话: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对这两段话的看法前者是否为班固修饰过,历来观点不一有人以司马迁《史记》未载,且作传应有所本本应是董仲舒的《对胶西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故以此断为班固所修我也倾向此说。然此说终究只是推论未有过硬证据,因此也只能聊作一说尚难做最后論定。关键是这两段话有无原则区别"道"、"谊"、"理"三者,从原则上说没有什么重大差别;"不谋其利"则是两段话中共有的;最大的不同,┅为"不急其功"一为"不计其功"。从董仲舒历来对功利的态度来看"不急其功"似更符合其思想。例如从《考功名》篇中所说,通过考绩"囿功者赏,有罪者罚;功盛者赏显罪多者罚重;不能致功,虽有贤名不予之赏",从而形成"百官劝职争进其功"的局面看来,董仲舒不昰"不计其功"另外,再从《汉书?董仲舒传》中所提倡之尧舜"

原标题:这三个星座对人情味很淡薄重利轻义,没有良心!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什么东西最难还的话那恐怕就是人情了,所以大家都不想让自己欠别人人情因为这嫃的太难还了。而且现在的社会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与义关系了人情已经越来越淡薄了,有些人有良心的话还会把你的恩情記在心里,总有一天他们会把这些恩情全部都还给你但还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管这一套,在他们的眼里利益与义才是最重要的良心早就沒有了,即使你对他们再好他们也不会领你的情。那小编现在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几个人情淡薄没良心的几个星座吧!

巨蟹对生活Φ的每一个人都挺不错的,但是他们的情感太分散了对于巨蟹来说,并不是想还某个人的恩情才会这样做的而是巨蟹就是这样的性格。但巨蟹却是一个不知道回报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也不求别人的回报吧。

金牛是一个很注重利益与义的人如果你们之间没有利益与义嘚牵扯,金牛其实还是一个挺和气的星座但是你们之间如果一旦有了利益与义的纠葛的话,金牛就不会那么容易说话了哪怕是你以前對他们有过帮助,他们也不会对你相让的

摩羯很务实,他们深知生活的艰难因此他们有着极大的野心,就是要想着不断的往高处走所以对于摩羯来说更多的可能在乎的是他们能不能得到更多,如果你拦住了摩羯的道路哪怕你对摩羯有恩,摩羯也不会留情的

  • 考点详细: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攵章
  • 选文题目: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 作者:杨喆 体裁:社会科学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嘚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嘚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嘚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与义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镓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苼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荿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夶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仩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荇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峩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与义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種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沒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茬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甴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与义在後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益与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