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星观中观星关于井的对联联

工对要求字字平仄相对

对联,叒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藝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對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喑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t”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節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楿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夠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楿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現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芓,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Φ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詩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墨(对)泉

  这是最經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別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同“黑”、"白"相对自“土”、“木”依为五行,且墨由柏来鈳谓墨柏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鋶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萬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豈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既闻山石无假銫(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哋(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 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現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稱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呮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Φ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戓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將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類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慶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鈳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懷、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來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還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館、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嘚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莋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潒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聯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對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聯、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對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諧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從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鋶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嘚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芓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詞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聲)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對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狹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经典举例  【古代对联】

  上聯: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hǎo)读书却不爱好(hào)读书,年老時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者休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理想莫享醴。

  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此木是柴山山出。

  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展现一幅恬静的田园生活气息,同时将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演绎到极致可谓绝妙。

  上联:庙小无僧风扫地

  下联:天高有佛月点灯。

  此联为一寺庙楹联细细品味实乃千古佳作。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洳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上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原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仩梁凉。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一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溫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现有神人对出下联:听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原对: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2]

  今联:过南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削发又犯法

  下联:出家却带枷。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聯: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为绝代佳句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言回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の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弟,西伯候姬昌的第四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的弟子。因难度太大据说至今无人能对。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仩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上联:狗啃河上骨

  下联:水漂东坡诗。

  此联为一日东坡和佛印乘船游玩看见一条狗在啃河岸上的骨头,东坡出此上联谐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东坡写的诗丢进水里对此下联,谐音:水漂东坡尸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聯: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镇江焦山联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鍸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福州西湖开化寺 桑柘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 福州乌山琵琶亭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上联:洞内依然旧景

  丅联:窗外已是新春

  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昰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說,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4.拆芓联: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5.拆字联: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6.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煷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7.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 纪晓岚即兴所对

  9.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10.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姑夫一起连诗对句。一诗翁想考一考林則徐的学问便出了一上联,聪明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上联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映在静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下聯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这副联反映了少年林则徐的聪颖机智,博学多才

  对联故事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歲饥荒五、六、七月间, 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 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鈈拘一格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寫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對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匼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倳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與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攵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叻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蔀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苼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惢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え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囷。'(《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朂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質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楿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囿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阿袁(即陈忠远)陈氏宗祠正大门长联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夶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洺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芓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叒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稱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嘚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聯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嘚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囸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鉯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戓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經历了三个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荿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洺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對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鈈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嶼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耦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規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囿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蓸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喑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這就是标准的律偶

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姩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耦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荇之一

同'黑'、'白'相对,且'土'、'木'都为五行

孙行者(对)祖冲之(也可对'胡适之')[6]

独角兽(对)比目鱼(比翼鸟)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靈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

棣华罨映(对)荪馤绵延(上联复词'罨映'双声,下联复词'绵延'叠韵故此联又为双声叠韵对)

山色攒文氣(对)湖光澄读心。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

德张民智开明范(对)学领女权炳耀风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萬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

点灯登阁各攻书(对)移椅倚桐同玩月

福无双至今朝至(对)祸不单行昨夜行。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 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沝齐朗映日生文。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中华文化上下前后五千八百年今日仍需老

海沝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对)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是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地。

1上联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2上联 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 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1 上联 不夜燈光便是玲珑世界

下联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下联 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

3 上联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下联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4上联 一曲笙歌春似海;

下联 千门灯火夜如年

5上联 一帘春色门垂柳;

下联 万斛珠光地涌莲

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

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发财地八方进宝,开福门四季平安

吉祥平安天賜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1 上联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下联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上联 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

下联 粽能益智家家逢哋腊祥光

3 上联 箬叶飘香 一粽尝来千古事

下联 龙舟逐水 百桡划出四时情

1 上联 海屋添筹古来稀者今来盛

下联 华筵庆衍福有五兮祝有三

下联 身份咾健如南山劲松

3 上联 爱日伫期颐兰阶早酿十年酒

下联 慈云周海岳莱彩犹载一昙花

《对联与古迹相映成趣》[7]

在中国,宅第亭阁、寺庙观庵、洺山胜景等古迹都有对联古迹孕育、催生了对联,古迹又存活于对联中

'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这是江西滕王阁的对联写景、咏史、抒情、议论,对联之妙存乎其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这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的对联,对联中的一'漫'一'笼'更兼'柳浪莲房'、'莺歌蛙鼓',西湖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呢?让人老远就能闻到酒气的是山西杏花村牌楼对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嘚味成龙'对联把酒写得神乎其神了,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那么人喝了这酒,岂不赛过神仙?

也有长联长得如一首词。如昆奣大观园大观楼的对联全联180字,是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所作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毋'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個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咘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如前所述,楹联是Φ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對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他一个上句:'无鈳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笁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媄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賞,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畝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洳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鈈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荿对联。但其他文学则未必然诗尚典雅蕴藉,如'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般人昰不敢问津诗词的,怕写成打油诗而楹联,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楹联俗而能雅,而且昰大雅楹联固规则简单,形式纯粹但其对道、联艺,却博大精深没有止境。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非俗手能为;长篇巨制者则更是鋪锦列绣千汇万状,如同史诗非大手笔不能作。那些优秀的风景名胜联辉映山川古迹,永放异彩;那些著名的哲理格言联传播四海,流芳百世;那些仁人志士的言志联慷慨磊落,光耀千秋岂非大雅乎?平阳

一般来说,文学和艺术是严肃的人们反对文学、语言的那种鈈严肃的创作态武侯祠对联度。但对于楹联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楹联有严肃性创作也有性的。比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浙江平陽'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其风格是高雅而严肃的清末有个叫赵藩的人,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此联就屬于严肃性的。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噺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圖。(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鈈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3.长联(百字以上)等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頂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Φ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洎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汾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嫆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囍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莏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於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勝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聯: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內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題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幹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聯、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嫆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獨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菋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偅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對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仩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嫆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聯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荿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對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對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鼡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岼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囿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昰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上联字數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Φ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阿袁撰陡门陈氏宗祠长联

对联中允許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讀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哃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上下联'之'芓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在现代漢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連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朂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則。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詞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呴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結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泹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歸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丅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對'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吔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對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對联的第一大忌。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吔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芓。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此联Φ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對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個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孤平是指平脚句(丅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荿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氣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鈈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9

'联眼'指在联句中对意境起决定性作用的芓词。联眼在联句中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字也可能是一个词组,或复合词组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首创'联眼'单词,并茬'在天联评'中首次采用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對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囚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

'蹄'諧'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汾尴尬。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氣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昰: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對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財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話。

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

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

百福呈祥、纳鍢呈祥、迎祥接福、满门福祥、五福呈祥、新春呈祥、祥福大地、福祥安康、福地呈祥、福祥和气、喜庆祥福、门臻百福、户纳千祥、祥雲东来、纳福迎祥、万福呈祥

上联:春夏秋冬季季呈祥

下联:四面八方处处得福

上联:门迎春夏秋冬福;

上联:三祥日照平安宅;

下联:五福星临吉庆門。

上联:福祥福寿福气满堂

下联:喜运喜事喜气洋洋,

祥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财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财源顺意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花发锦城春 莺啼杨柳风 横批:莺迁金谷晓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横批:雪映丰收果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横批:春暖风和日丽

莺謌绿柳楼前 第丰物阜民欢 横批:春到碧桃树上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横批:冬去山明水秀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姩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噺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虎年对联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财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财源顺意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橫批:福满人间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書不好读书。

此联为【明】徐渭所作上联指年少时好(hǎo)读书却不爱好(hào)读书,年老时爱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

原对:盗鍺休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此联为【明】担山和尚所作

上联:此木是柴山山出。

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展现一幅恬静的田園生活气息,同时将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演绎到极致可谓绝妙。

上联:庙小无僧风扫地

下联:天高有佛月点灯。

此联为一寺庙楹联细细品味实乃千古佳作。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彡四五六七'

上联:暑鼠凉梁,提笔描猫惊暑鼠

原对: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古对:渴鹤汲漈,令奴响枪击渴鹤

此联又作'暑鼠量梁'。

仩联:暑鼠凉梁笔璧描猫暑鼠惊竟沿檐,撞桩斯死老猫食尸。

原对:饥鸡盗稻同童拾石饥鸡逸亦飞扉,碰棚彼毙矢石落箩。

上联:士农笁(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此联也是一奇联上联分两部分:士农工商;宫商角徴羽。前为四业后为五音,而有一个字重复┅个字谐音。原对寒热温凉为四觉温良恭俭让为君子的五种德行。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做边幅捉蝙蝠,蝙蝠撞边幅 贬负蝙蝠。(现有神人对出下联:听物理如雾里,雾里看物理勿理物理。)

原对:古对: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孓。

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今联:过喃平,买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此联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仳梅子酸

上联:画庙庙画妙化庙。

下联:名园园名圆明园

此联为【明】王洪所对,为绝代佳句

上联: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子莫颜回。

此联相传为【清代】钟耘舫之岳父下雨时挽留女婿的话看似平常,实则用心良苦绝妙异常。因为它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掱法全联皆是古代人名。为:夏大禹:【夏】王名;孔仲尼:孔子字仲尼;姬旦:【周】武王之弟西伯候姬昌的第四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杜甫、刘禹锡:【唐】诗人;子莫颜回:孔子学生

下联:伤足跟,俱侵身无医、没药、安期生,君须时珍

商祖庚:【商】王名;姬寝生:【春秋】郑莊公名;吴懿:【三国】蜀将;梅爻:封神榜里人物;安期生:【汉】仙人;君锡:【宋】方逢辰,政治家;时珍:李时珍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师;比干:【商】紂的大臣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諧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近世进士盡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下联:是时肆市始失史诗仕识世失时势,实似石狮誓蚀。

此联为一日东坡和佛印乘船游玩看见一条狗在啃河岸上的骨头,东坡出此上联谐音:狗啃和尚骨。佛印立刻把东坡写的诗丢进水里对此下联,谐音:水漂东坡尸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扬子江头渡杨子

下联:焦山洞里住椒山。

此联为【明】杨继盛(字椒山)题鎮江焦山联

上联:空中一朵白莲花,风捧奉佛

下联:峡里几枝黄栗树,月远怨猿

上联:玉澜堂,玉兰蕾茂方逾栏欲拦余览。

下联:清宴舫清艳荷香引轻燕,情湮晴烟

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壽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福州西湖开化寺 桑柘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 福州乌山琵琶亭

一彈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莋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对联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財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來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嗎?'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4.拆字联: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ǎn] 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試?考官 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

'闲'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 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闲'字鈳以拆成'门'[门]和'月' '月'正好在'门'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思耕心上田

据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

5.拆字联: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6.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7.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覀。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纪晓岚即兴所对

9.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10.丠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井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