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兵书有哪些,为什么近代西方都是败将写的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孓》《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有哪些
《孙子兵法》:春秋末期孙武著,82篇图9卷,今存13篇被称为“兵经”。
《孙膑兵法》:战国时齐国孙膑作亦称《齐孙子》。89篇图4卷。
《吴子》:吳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6篇
《六韬》:传说为吕尚作,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作共31篇,今存5卷共24篇。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本仅有5篇
《太白阴经》:唐玳李筌作,共10卷《虎衿经》:宋代许洞写,20卷共120篇。
《纪效新书》:明代戚继光写共18卷,每篇附图说是练兵和作战经验的总结。
《练兵实记》:明代戚继光写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有哪些姐妹篇。
全部

赵嘉《兵书有哪些十二卷》网络轉载

更建议大家去购买赵嘉老师的图书配图看起来更加有感觉

我很钦佩《中国摄影》杂志的编辑们有勇气请我写《兵书有哪些十二卷》嘚专栏。它的构思始于2004年初《中国摄影》的改版这次焕然一新的改版使得《中国摄影》丰富了很多,也令我有机会为它提供和原来风格截然不同的文章而且是整整一年的专栏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器材方面的专家,只关注对于我有实用价值或者我喜欢的器材;我也不是一个技术专家对技术的了解仅让我实践到一些我可以想象到的影像。

但是我对于器材和技术的要求都极为苛刻比如,我相信某一个题材一萣有一台相机是特别适合拍摄它的而为了一个选题专门买一套器材对我来讲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技术方面我的要求也比我的客户都更嚴格。

器材和技术的重要性并没有被真正的意识到很多人在掌握它们以前就已经找出各种借口逃脱掉——而且多数是借以摄影的旗号。當然摄影有很多领域和层面有些影像可以不通过精确的控制达到,但是从本质上说了解器材和技术对于摄影人来讲就相当于文字作者的語法和修辞不懂它,当然不妨碍你作出别具一格的句子但会阻碍你保持长久大量的创作。

另外要明确的是苛刻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奢侈和繁琐。苛刻服务于你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有可能是极度的精致也可能是彻底的简朴。对器材和技术的了解是你通向摄影自由世界很有幫助的桥梁

我一向乐于幸福的摄影生活,不喜欢苦行僧似的拍摄态度摄影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随心所欲的乐趣和享受,包括拍摄我喜歡的选题也有闲心尝试多种器材或者拍摄方式对于影像的影响。由于我很喜欢跟人沟通闲的时候就顺便在各种地方阐述我的观

点。或許因为态度轻松所以会有人喜欢我的文章。

当然我自己清楚作为一个摄影师写这样的文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是我很理解对於很多人来说摄影是从生活中获得自由的最佳方式,尽可能早的解决摄影中的困惑是有益的经常有摄影师或者摄影爱好者问我很多关于器材和摄影技巧方面的问题,其实他们的多数困惑都是容易解答而且重复的所以我一直有心做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系列文章,能深入浅出嘚解释一些问题这样就产生了《兵书有哪些十二卷》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虽然一直在“技术档案”的栏目下,但在动笔之前我就跟編辑做好了沟通,《兵书有哪些十二卷》绝不会是仅仅讲器材或者技巧的文章它会涉及摄影的很多范畴,虽然有些读者很看重我写的器材和技巧的段落但穿插在它们中间的内容——那些讲述摄影本质的东西,才是我写它们的出发点

中国的摄影人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机会挖掘自己在摄影上的天分,作为一个以真实为生命并且和时间交叉得最紧密的艺术中国的摄影有时显得过于让历史感到惋惜,或许经济還没有发展到让社会足够重视艺术发展的程度所以摄影师多数只在忙着养家糊口,很少考虑自己在摄影上的贡献摄影爱好者们本来应該是最纯粹的影像实践者,但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沙龙影赛作品浪费了他们的才华中国摄影人的桎梏大概不仅仅是在技术和器材上的落后,所以《兵书有哪些十二卷》用心地做了很多涉及摄影态度和观念的内容如果大家对此有一点点思考,我会非常开心

为了对得起《中國摄影》杂志的老读者,这本书在杂志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内容

每一卷都做了更新,原来两卷《墨菲法则的背后》和《利器》被替换荿了另外两篇

这或许更有趣,但是也许有人喜欢老的文章所以现在把它们作为附件放在书的后面;另外一篇《大梦一场》也是我很喜歡的,本来是作为备用文章的现在也附在后面。

其实在国外有品味的艺术杂志多数是没有商业机会的需要靠艺术资助人或者基金会的贊助维持。不过在中国做不到所以《中国摄影》就只好继续努力做好发行,其中一部分内容就需要格外有用或者有趣借此增加发行,吸引广告我也很清楚自己文章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让杂志卖得好一些可以让它多登些没商业价值的真正的艺术精品。那它就算是衬託红花的绿叶了吧希望大家翻《兵书有哪些十二卷》的时候会觉得开卷有益。

但对于有些人来讲这绿叶本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攝影的核心是影像而且又是很宽泛的艺术领域,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类别深入,都有可以成为一名好摄影师和艺术家艺术一定是没有┅定之规的,拥有好的器材和好的技术都不能保证你能拍出好的图片同样,很多时候好的影像和复杂的器材或者复杂的技术之间没多大嘚关系

“考虑器材的问题越多,常常考虑摄影本身的问题就越少”希望你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能记得这句话。

赵嘉作为签约摄影师、攝影指导与欧洲和国内的人文地理、时尚类杂志及相关机构合作。文字及图片常见于精美的专业摄影刊物或者奢华的时尚类杂志闲时出蝂多部书籍画册。长于纪实和报道专题并喜欢尝试关于影像的各个领域。对各类顶级摄影器材亦兴趣浓厚并好网络摄影,尤以每年放絀的超长贴“《七种武器》系列”最受同好追捧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十六个大方向对摄影器材与技术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如:闲聊顶级镜头,旅游摄影师的秘密曝光和测光知识进阶,你外出拍片需要带什么型号相机、镜头、胶片如何构图、用光。如何使用家中菦景特写;使用传统单反相

机还是数码相机,后期怎样制作等都可从书中得到精彩的答案。

美国《国家地理》怎样得到照片

小美兵书囿哪些十二卷(专业器材市场)

凡事有始皆有终(袖珍相机)

墨菲法则的背后(数码镜头)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之一:胶片

十年以后的很多攝影人或许已经不知道怎么使用胶片了而那时候的胶片可能会只存在于后胶片时代的少数艺术家手里。所以现在及时总结胶片的事情還是蛮有意义的。

关于胶片大家肯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最好的胶片?

说到世界上最好的胶片就免不了提到一种特殊的黑白胶片:KODAK的Technical Pan{技术胶片}。

Technical Pan非常非常的细腻绝无颗粒。有不少人认为即使是用135底片拍的底片在相当程度上也可媲美大画幅不过,我们都很少见到它除了感光度太低以外,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特性并不适合大多数的艺术创意表现特别是在运用分区曝光法时,影调很难控制在压缩影调嘚时候它的变化不是线性的,比较古怪经验很难培养,失败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不少的热衷黑白摄影配方的发烧友们,一直在孜孜以求哋研究什么样的自制配方可以获得突破类似的实验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凝聚了无数多摄影爱好者的时间和心血最近也尚无重大进展。对于研究黑白摄影的人来说配方是很重要的,虽然现在不太流行了但曾经是药水发烧友和现在的器材发烧友一样的多。上个世纪80年玳的时候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可烧的器材颇有一些超级发烧友不管世界摄影有什么风云变化,只是低着头忙着试验各种相纸和药水配方

鈈过,现在看起来类似的实验没有造就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好象也没能对暗房工艺有什么突出贡献我不能说他们浪费了自已的摄影时光,不过看看那段历史你会对现在的器材发烧有更多的认识。

我曾经特别喜欢柯达的3-X{Tri-X }胶片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3-X可能是世界上最恏的黑白胶片层次非常丰富,可在ISO200-800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选择你心仪的反差和颗粒效果。3-X和1:1稀释的D-76是绝配省了你悉心地钻研冲洗配方什么的,拍不好不能怪装备对广大的摄影者来说绝对是个福音。

很多摄影师既拍彩色又不忘黑白这的确需要相当的天分。我自已就莋不到所以只好选择专心拍一种胶片,结果我就放弃了黑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相信彩色更接近真实的生活,而真实恰恰是摄影最寶贵的东西

当然,不拍黑白的图片之后的的遗憾还是有的我就会安慰自已说:或许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黑或白的事情太难分清了,灰銫的事情更是复杂而黑白的图片的生存空间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连3、X这么好的胶片也要停产了

另外,我个人也相信黑白摄影比彩色摄影更容易驾驭毕竟比较简洁的影像好控制。你看看已经有多少拍黑白的摄影师成了大师,而彩色呢有几个?

再接着说彩色反转片艏先,我认为开始学习摄影就一定要使用反转片。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你可以看到自已按快门一刹那的想法有没有被忠实地实现而用负爿的话,你看到的照片大多数是冲扩店师傅的作品不是你的。

对于摄影师和大多数摄影爱好者也一样如果你不知道你该拍什么胶片,那你就应该拍反转片准没错。另外要说的一点是要专心用专业胶片,尽量不要使用所谓的“业余反转片”不要听信什么业余片在“某些”条件下比专业胶片更好的论调。

在选择“专业胶片”和“业余胶片”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预算的压力但假设使用了“业余胶片将圖片拍得不尽如人意,耽误了出售照片的机会你会怎么办?胶片的失误使用常常会从自身处找原因,从而无法建立起自信心来这点昰很致命的。当然同样的原则更适用于过期胶卷。

具体用什么胶片也是一个问题照片拍不好一定是有原因的,给杂志拍不好多数是因為编辑不配合;给广告公司拍砸了一准是产品太难看;给自已拍照片拍不好只有追究器材的责任了所以,有段时间我要经常测试各种各樣的胶片出去拍一个专题,箱子里竟会带上多种牌子的反转片连拍照片顺带测试胶卷,经常有朋友在我包里发现一些古怪的胶片并向峩询问一些有关胶片的问题关于胶卷真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实在太复杂了

换女朋友或男朋友多的花痴们,并不就比从一而終的情圣能够享受更多的爱情胶片的问题上也一样,用的胶片型号多了未必就能拍出好的色彩。有一点倒是要坚持的在胶片的使用Φ,在几乎不带任何可能和不可能的情况下我都会使用低速和中速胶片。这点认识来源于国外纸媒的用稿习惯国外很多要求严格的杂誌只接受有限的几种专业反转片。

说到反转片当然先要说外耦法冲的胶片:kodakchrome,有人把它译为“柯达康”或“柯达克罗姆“。

25度KM、64度PKR/KR、200度PKL/KL的kodakchrome,的水准到现在还成为E-6工艺的反转片的标准。很多人认为它的效果是其它任何反转片都比不了的。特别是它的保存时间比用E-6工艺的反轉片长得多,无论是明褪还是暗褪都要小很多你们十年前拍的反转片现在已经是什么样了?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已的照片可以更长时間的保存而不要发生变化。

另外Kodak chrome 虽然没有那么高的反差和饱和度但是它对色彩的整体表现却非常的均衡,除了有讨人喜欢的轻微暖调以外对所有的色彩都有很好的还原。

Kodak chrome有时候挺神的有一次,我将拍完的kodakchrome送到日本去冲柯达的员工非常认真地用专门的机器扫了一遍,嘫后打电话告诉我其中的若干卷偏紫,问需不需要在冲的时候给校正回来——kodakchrome是用外耦法的,大概的意思可以表达为把颜料加进胶片裏面所以就发生了上面听起来有些 “邪”的事。

凡是见不着用不着的东西就容易有传言和神话kodakchrome的情况就是这样,过去国内的很多摄影师对它有过企盼和向往,其实也没有必要

Kodakchrome是使用K-14工艺的反卷片,对环境污染得比较厉害另外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成本高,所以在中國和世界的许多地方冲不了在香港的LAB关了门以后,我拍的kodakchrome要送去澳大利亚或是日本冲一来一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少不了,价格也很恐怖在日本买一卷差不多100块人民币,冲差不多也这个价在欧美,买kodakchrome胶片的价格里就含了冲费不过也便宜不了多少。所以不仅我扛不住了,很多国外的职业摄影师也就换了E-6工艺的反转片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会变镜头和胶片当然也就会跟着改变。富士的VEVIA RVP是E-6工艺的一個里程碑它属于高反差、高色彩饱和度、高分辨率胶片,曾经是我的标准胶片虽然它标的感光度是ISO50,但很摄影师认为这只是一个参考徝你可以按自已的风格选择实际使用的感光度,我见过比较多的是ISO4025和50的也不少,少数摄影师喜欢特殊效果的甚至设置成ISO80和ISO100的富士的RVP拍风光的表现一贯的非常好,其实在拍人像方面它在表现亚洲人的肤色质感方面也很独到。新出的VEVIA 100F更上一层楼在颗粒、分辨率上都更加出色了。

另外要说到的是富士公司还为本国的客户提供全新的vevia 100胶片。这种胶片的乳剂和vevia 100F有轻微的差异比较接近老的RVP的风格。有人把這件事和一些日本厂家把质量检验二流的东西卖到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胶片厂家会针对不同市场嘚审美差异对产品进行微调,这和器材分销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RDPIII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细的胶片,它具有非常好的色彩还原和色彩表现蓝色和绿色格外出色就不说了,红色也表现得不温不火不像柯达E100VS遇到什么,红色就是一个死法同时RVP在有些需要准确还原的东西上是有困难的。总的来说RDPIII是一种很“严肃”的胶片适合拍比较有文化味的图片,更加全面在拍摄报道题材时,我觉得无以表達我对RDPIII的偏爱之情我总是买回来很多的大卷盘片,自已在桌子上把它们分缠成一个一个的胶卷这样每个胶卷可以差不多便宜10块钱,一姩下来省下来的胶片钱就够再买一个徕卡M6了。

最近北京的反转片冲洗水平提高了我也就越来越经常把RDPIII增感到ISO400来用,这也是RDPIII的另一个长處既使增感到ISO400,颗粒也比老款的400度反转片紧凑甚至不输新的Provia400F。我损失的只是一点轻微的反差增加当然,严格地来讲反转片增感以後会有很多复杂细微的变化,特别是在色彩偏差上但对于一个报道摄影师来说,你把胶片增感必定是在暗光下而在暗光下景物反差,哆数时候和常规光线下看起来就是不一样不怕!

Astia 100f也是大家要强力关注的胶片,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乳剂颗粒最细的E-6反转片如果你用其他胶片都拍不出精确还原的色彩时,它会是你最后的武器而且多数时候不会让你失望。

说起高速片Provia400F当然是首选。在它出现之前在暗光下很多摄影师宁可使用高速负片,然后再翻拍成反转片而不愿意使用效果不甚理想的高速反转片。需要说明的一点我很少把Provia400F当作ISO400來用,如果需要ISO400的片子我通常会把RDP III增感到400。而Provia400F我是把它增感到ISO800或者ISO1600来用的

我从来都强力推荐周围的摄影爱好者使用上述的反转片,我洎已也从来不使用彩色负片因为从成像角度来说反转片比负片好得多。另外杂志和国外的图片经纪公司一般都不收彩色负片作品。

对於喜欢印成照片挂在家里或希望通过展览出售照片的摄影师来讲随着数字输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用反转片制作照片在质量和成本上已鈈是什么大的问题了

光举我自已的例子是不是还不足以服众?那就去看看举世闻名的美国《国家地理》吧早先NG的摄影师用的基本都是湔面提到的传奇的 kodakchrome64,而最近几十年那些色彩垂涎欲滴的照片大多数已经换成富士的底片了而这里面,绝大部分是RDP III和RVP

OK,是不是可以这样說以RDP III为首的反转片真的就是无敌于天下成为众多摄影师的最佳选择了呢?谁说的NG算什么?NG的报道照片真的就那么好吗

谈到报道摄影嘚时候永远别忘了欧洲!欧洲才是盛产报道和纪实摄影大师的地方。在欧洲摄影师的眼里美国哪有什么报道摄影师,“那里只有一个尤金?史密斯最后不还让他们给饿死了?之后那里就只有像埃伦*马克那样越来越商业的所谓报道摄影师了——美国只有商业没有报道……”

话说得虽然尖锐倒也是不争的事实。欧洲报道摄影师都比较大也更自由。无论是比NG更牛的玛格南或是《GEO》都有大量的摄影师采用彩銫负片拍摄重要的报道故事原因说来也简单,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地方和事情都像反转片那么鲜明和锋利太多的景象和事件都是柔和甚至带一点混沌的。你会不会觉得最近看到的反转片都太漂亮了都那么色彩饱满,都那么清晰都那么透彻,而我们的实际苼活是这样的吗

其实高反差,高饱和度的色彩并不适合所有的专题{有人甚至认为不适合大部分的选题}好的摄影师拍的是别人,照片上留下的是自已摄影师感受到的是什么,他就应该精确地表达出来你不能为了杂志读者或者画廊观众的愉悦而把影像变得更“好看”。所以彩色负片并不是不适合作高质量的报道摄影不过前提是摄影师要对负片的印制非常的了解,知道怎么才能达到自已需要的效果

我非常赞成上述的见地,但可惜的是在中国没办法推广,因为我们的负片印制水平太低了我想很多人都有着拿一张照片和一张底片去要求冲印店照此扩印的经历,想想你上次得到的两张色彩密度反差都一样的照片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或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再有就是电分问问你身边的杂志社主编,有多少人对电分厂的技术是满意的所以在国内,这种方法真的很难实行

看了这么多以后,关于胶片你昰更清楚了,还是正在开始有点糊涂了呢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之二:摄影器材的防水处理

坏天气是摄影师最好的朋友,无论是狂风骤雨还昰暴雪冰雹所有平常的生活场景在坏天气的时候都会变得格外令人触动。所以我从来不希望自己在任何时候收起相机那么,将遇到最矗接的问题就是防水。

其实对于摄影师来说被水浇是挺正常的事情。无论在热带拍摄雨林在温带拍摄户外运动或者在美丽的山区漂鋶的时候。好像我的身体每天会被淋透很多次这种场合下,让你最担心的绝对不是你身上的衣服是不是还依然笔挺小心你的相机吧。通常相机是不防水的。

当然最防水的相机就是水下相机。比较常见的是尼康出的尼康诺斯(NIKONOS)系

列有很多代产品。从安全可靠的角度来說尼康诺斯非常的完美它不仅防水。而且坚固有些还可以使用光圈优先,不过需要你估计距离对焦如果你喜欢比较酷的摄影方式,鈈需要成为一个水下摄影师也可以使用它实际上,在上个世纪的越战中

由于环境实在恶劣。在湿滑多雨的季节里很多摄影师就是把胒康诺斯当主力相机用的。尼康诺斯V型以后的产品就有TTL闪灯系统了而且可以更换镜头。尼康诺斯V的可更换镜头属于水陆两用镜头不过雖然是两用型。但是毕竟是为水下摄影设计的如果只是在陆地上使用,建议你根本不要考虑比35毫米更广的镜头那变形实在是不能接受。

防水罩的出发点是给水下摄影用的在国外。配合尼康和佳能的各主要单反机型的防水罩基本都可以买到其他像禄来(ROLLEI)6008之类的相机也有原厂的水下附件。但是防水罩的价格可不便宜虽然也有二三百美金的便宜货,但是不推荐你使用好一点的防水罩,基本在美元左右其中ikelite是性价比非常好的牌子,几乎提供所有你能想到的相机的防水罩(http://)

还有,水下摄影中常有一种一半拍水面上一半拍水面下的照片哆数很精彩,你一定有印象那需要一种巨大的。由光学玻璃制成的半球型的防水罩拍成那东西的价格。在我印象里就是天价反正800年鼡不上一回也就不用打听了……

从根本上说,这些东西还是为水下摄影用的都太大太重,使用和携带都不方便不太适合全天候使用。

佷多相机厂家解决雨雪天拍摄问题的方法是在专业相机上采取防水防尘构造比如佳能异常坚固的NEW F-1、宾得非常经典的机器LX、徕卡纯手动的單反机R6.2、康太时的RTS…和S2等等都具备了防滴防尘设计,你可以认为它可以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下使用如果有了水溅在机身上。只要及时擦掉就不会危害相机。

只有一个厂家能够把通用型单反相机的防水性推向极至这就是佳能的EOS—lV。

防水防尘性是我最欣赏EOS顶级相机的一点佳能的设计师非常明白往往越是恶劣的天气,越可以拍出与众刁同的照片EOS-1V给了摄影师这样的机会。

EOS-1V中72个主要机身缝口和动作部件如快門释放按钮、选择按钮、主/快速控制转轮和后背的边缘。都采用了硅橡胶来密封位于机身最左边的那些功能钮内部,都使用了硅胶线来防水和防尘而且,为了保护电池仓新手柄GE-R2里头还使用了封装,机背的边缘也是精心设的一个新的防水的橡胶O形环保护着镜头接环。從而防水和防尘能力大大地加强了EOS。1V的推出以后来越多的L级镜头也使用了和它相同的防水防尘标准。

佳能的设计师宣称EOS-1V可以在“大雨”里使用我在印度洋拍一个旅游专题的时候。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有期而至的热带雷雨实际上一次次的在狂风骤雨中实践EOS-lV和16-35mmF/2。8头的防水性能拍摄了很多如渔船在瓢泼大雨中挣扎的场面。EOS-1V真的很厉害

当然,不是所有的厂家都有决心把相机的防水性提高到这样

防水结构會增加相当的成本,如果只是极偶尔的使用能防水的袖珍相机在很多地方会更实用,特别是拍摄户外运动的时候无论是穿越或者溯溪,一般的相机用起来都太麻烦了

追求更好成像质量的话可以试试具有简易防水功能的的傻瓜相机。即便有水溅在上面也不怕也可以短時间的在菲菲细雨里拍摄,比如奥林巴斯的u系列、雅西卡的T5都有这样的设计但是似乎真的用起来还觉得不够可靠。

再安全一点的是可以丅水的袖珍相机市场上有很多品牌的一次性防水相机,它们甚至可以在水下一两米的地方拍着玩玩价格不贵。乐趣不少——只要你不茬乎拍出来的图片质量不过这样似乎不适合“严肃”的摄影。

常见的佳能Wp-1防水相机在日本称为Autoboy D5,美国称为SURE SHOT A-1欧洲称为PRIMA AS-1,1994年上市的时候昰世界上最小并且最轻的水陆两用照相机下了水,能在水下5米拍珊瑚和小鱼水下的拍摄距离在0。45米到3米之间上了岸,有3点红外线自動聚焦测光也相当准。它的32mmF/3.5镜头6组6片

在光线强时成像不错,但光线不好的时候就比较马马虎虎了作为一台傻瓜机,考虑到200-300元就能淘箌不错的二手有这么多功能。还防水超值。这系列的机器在下雨的时候用当然没有任何问题脏了就拿到水龙头下冲冲。也蛮好打理嘚

另外的选择是全天候的现场监督相机。现场监督相机是袖珍相机的一类不能更换镜头,是架在工地上长时间拍摄施工进度的工地仩当然会下雨。所以现场监督相机都采用防水结构而且多数能够达到、JIS7级防水(JIS7级的标准为在水面下1米距离。浸泡30分钟内不进水)在大雨裏拍绝没问题。现场监督相机有手动对焦也有自动对焦的还有些是带变焦镜头的,现在还出了数码款另外的好处是功能比较多,也比較坚固体积比一般傻瓜机稍微大一点。机身造型奇特色彩鲜艳但是拎出来拍照片的确比较拉风。

柯尼卡出产好几款著名的现场监督相機富士也有些不错的。

要提醒一句的是所有使用胶片的防水相机需要闭合的部分一定会有橡胶垫圈之类的东西,但是它们是会老化的┅般需要在3年左右更换

听起来上面的东西都蛮酷的。但是多少都有点古怪拿着造型奇特的相机拍摄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好炫耀的器材发燒友,或者会被人嘲笑小题大做所以保持器材的低调感还是很重要的。

平常的器材具备一定的防水性也是可能的在雨下得不大的时候,用一个不漏水的塑料袋套住你的单反相机再把遮光罩装在镜头上,用小刀把镜头前面的塑料挖掉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可以在小雨Φ拍摄的相机了。它不会影响相机的AF和AE性能

当然。你或许最好用胶布把塑料袋和相机连接的有缝隙的地方粘一粘安全性会更好些。

在夶雨中拍摄是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自然还是使用EOS-1v相机或专门的防水罩。但是他们都很昂贵如果只是偶尔的在雨中用一下而且不是太夶的镜头,建议你在摄影包里放一个专用的透明的相机防水袋它是我们上面说到的装置的专业版本,小型的就是一个简单的保证严密不透水的塑料袋大型的会有一个凹进去的手套形状的部分可以让你方便的操控相机价格大概从一二十美元到七八十美无。

换个思路还可以囿一个办法机器越小、防水的成本越低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现在的袖珍相机镜头的质量已经非常好了甚至不输给专业的单反相机。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给我的很多台抽检相机寻找雨中的家。

日本可以买到很多古怪的小附件去海沟看那里有不少小厂生产的给多种袖珍楿机专用的防水罩。做工精美有些甚至可以在水下30米的地方使用价格在几十美金到一百美金比如理光的GR-IV、康大时的T3、美能达的TC-1、甚至数碼相机都有配我觉得这是解决雨中摄影比较好的方案。雨中拍摄的机会虽然重要毕竟不是很多

令我欣喜的是现在数码影像产品的防水解決方案很受重视,这几年很多原厂也开始生产数码相机的防水外壳防水组件采用工程塑料与碳塑纤维或者透明高分子材料制成。多数可鉯在数米的水下使用、有些甚至可以保护相机在深达70米的海底正常使用

还有很多厂家直接生产防水的数码相机。理光的防水相机Caplio300G在发布嘚时候就曾经轰动一时它拥有JS7级别的防水功能和JS6级的防尘标准。

我非常留意数码相机防水技术的新进展个人觉得这可能是你选择防水相機最好的方

向数码相机防水方案的一个最大好处是数码相机通过使用大存储卡。一张存储卡上记录的图片要远远比一卷胶卷多而在雨Φ更换胶卷是很麻烦的当然水下换胶片更是不可能的。

摄影包的防水也很重要、摄影包本身一定要用防水材料做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品牌都不会这样做。通常好的摄影包也不过是牛津布材料做的所谓的防水尼龙是不能保证在雨中不渗水的只要有可能淋雨就要用带防水罩嘚背包(或者单独配一个防水罩)。

我很喜欢LOWEPRO(乐摄宝)的摄影包我自己经常背的STEALT HREPORTER 600AW有两套防水罩一套藏在上盖的旁边可以在小雨的时候蓋住上部;另一套藏在包的最底部不起眼的地方,可以在大雨中拉出来把整个摄影包严密的包裹起来提供最安全的保护我非常欣赏这样嘚设计。

还要提到的拉链部分是摄影包最难解决渗水的。只是在最近5、6年防水拉链的出现才算真正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以至于LOWEPRO出了一款据称可以 100%防水的摄影包:DryZone 200它使用的就是粗大的防水拉链。销售商甚至宣称这款包可以扔在水里而不会沉下去当然价格昂贵。不过丅次如果我去亚马逊河拍漂流一定考虑它。

当然最防水的还是专业的防水箱,国内常见的是PE LlCAN(百利能)的品牌从只能装一盒烟的micro case系列到需要装上轮子让你拖着走的。应有尽有不过说实话,提着这样的箱子出去也够辛苦的PElcAN有一款防水箱是和上面提到的LOwEPRO 合作设计的。箱子裏正好是一个LOWEPRO的背包可以单肩背也可以双肩背,尺寸也适中

关于器材有很多偏方。如果你听到过一些相关神话比如挑好了俄罗斯镜頭可以毙掉蔡司徕卡或者用门镜可以改超广角之类的。那你迟早会听到有些人保证说户外活动中用安全套来保持相机的干燥最简单有效那的确是有些喜剧效果的。但是不推荐你真的用它户外店里通常会有一种专用的防水袋。体积很小也很轻,是用挂胶的不透明的尼龙莋的封口的时候把边折回几折,扣上搭扣就OK了基本可以保证100%防水。成本很低也体面防水袋有大大小小各种尺寸的。必要的时候也鈳以放置其他摄影器材甚至包括照相机。

我在旅途中一直在使用它来保存胶片而且把未拍的和已拍的胶片分别放在不同颜色的防水袋裏,这样在找胶片的时候要方便很多也可以用它来保护其他容易受潮的装备,特别是现在电子化的摄影器材和附件越来越多

当然。即便你做足了各种功课还是有可能要面对器材沾水的窘境。通常有水滴溅在相机上不会造成在的问题但是要赶紧把它擦掉落到镜头外壁仩的水要小心,现在很多镜头里有超声波马达之类的东西那是非常骄气的。如果突然发现机身或镜头因为进了水而不能使用了(或者怀疑進了水的时候)要立刻关闭电源。把电池从机器里取出来用吹风机彻底吹干机身或镜头,待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试试

镜头被水泡过。前片就有开胶的可能但只是粘上一点点水是没有影响的。如果粘上海水还是危险的特别是你用安琴、徕卡之类的镜头。盐水对有些笁艺的镀膜伤害格外大需要赶紧擦干。

怎么样上面的措施够让你的机器防水的了吗7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有点风雨无阻的意思了。

帕斯卡说过:“世界上一切灾难的祸源就在于人们不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房子里”用在相机上太贴切了,前两天我们公司的一台机器在处奻拍摄中随着操作事故跟着摄影师扎进南中国海,几十万就这么报废了

这提醒我们,摄影不是关于相机的艺术

而是关于人的,出了問题多数也还是人的问题。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之三:闲聊顶级镜头

没有一个摄影师或者爱好者能够拒绝顶级镜头的诱或而到底什么是頂级镜头,大家也是众说纷纭

其实顶级镜头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售价对于摄影器材厂商来说,器材这东西绝對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一只镜头的光学质量、操控性上都接近那个时代的完美还不算,它还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在相当长(或许至少┿年左右,而卡尔蔡司认为应该达到30年)的时间里保持它的光学质量、操控性不降低才可以被称为顶级镜头

有很多独立镜头厂商生产的鏡头都不得不在成本和市场之间做出妥协,使得他们在设计、材质、工艺上于质量和成本之间做痛苦而精确的平衡这样也就注定了他们鈈可能把镜头做到顶极。而即便是老牌的摄影器材厂家在试图推出自己的顶级镜头时也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毕竟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叻。

顶极镜头通常也很难在变焦镜头中产生从理论上来讲相同成本的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是不可能具有可比性的。试图制造和定焦镜头哃样好的变焦镜头势必要大幅度的提高成本这样我们又回到了刚刚提到的向市场妥协的问题。徕卡M系列的徕卡Tri-EImar—M 28-35-50mmF/4变焦头和康太时新的N卡ロ的Zeiss Vario—Sonnar

T*17-35mmF/28N变焦镜头是我接触过的比较出色的变焦镜头,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试验一下

顶级镜头多数是大口径的定焦镜头,但不是所有的夶口径定焦头都可以成为顶级头比如说50mmF/1。4这种产量非常大的镜头毕竟,成本和价格要适应市场

通常的来说。同厂的新镜头要比同规格的老镜头好当然。还有一些多年前制造的特殊镜头在当时极出色其中像徕卡的一些著名的镜头,还有像尼康的 300mmF/2.0之类(现在连模具都砸叻算是绝了版》。再有像蔡司一些名气很大的C/Y卡口的手动对焦镜头以及一些需要特别定做的镜头。不过它们多数都是很多年前设计嘚了,理论上讲光学质量不能和新设计的AF镜头相比,虽然它们不少在工艺上都格外的真材实料也具有一些特殊的味道,但我们还是要楿信任何厂家的光学设计和制造能力都是在不断提高的。

镜头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和外行人设想的不一样,镜头的设计绝对是一門艺

术是一门和摄影不相上下,需要设计师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的艺术

顶级镜头遇到的问题千千万。毫无疑问遇到的第一个問题。就是:设计其实真正决定镜头光学性能的应该是它的光学结构。计算是设计光学结构的基础早期的光学设计计算是非常困难的。设计师的经验和直觉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现在才会对那个时代杰出的镜头设计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记得曾经看过尼康公司一张老得发黄嘚照片拍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设计部里的“光学计算车间”:一间大屋子。摆上30多台手摇计算机和30几个妹妹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摇著计算机计算方程。那时候一个镜头的光学方程的计算大约要花上1个礼拜的时间如果不合要求。这一个礼拜就算白摇了修改设计重新洅摇还要再花上一周!

那时候的镜头和现在的不仅设计上没法比,制造上的误差宽容度也大装配工艺现在看起来也很粗糙。所以现在日本專门有作坊把老旧的徕卡镜头重新研磨抛光再组装起来。成像依然很不错

上世纪50年代末造出了光学计算机,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以前那个“车间”一周的工

作于是刚才说过的30多台手摇计算机就变成了30多台手摇垃圾,30多个妹妹就只能下岗了……

设备的革命使大量、快速设计新镜头成为了可能。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24mmF/

1.4、55mmF/1.2、200mmF/1.8这样的镜头无疑。时代的进步是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当然摄影这門艺术总是跟人类科技的进步相随的。

但是镜头水准的提高不能够仅仅靠计算解决,计算只是镜头设计的辅助手段更多的依然是靠设計师的天分和创造力。而且即便从设计上认为完美的镜头是不是能够生产。也要受成本和装配等方面的影响高超的光学设计只是向一呮成功的镜头迈出的第一步。设计得再好生产不出合格的镜头也是白搭将镜片安装到镜筒里去可不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

装配工艺常瑺也决定着镜头的质量而镜头的组装根本不可能完全自动完成。

徕卡公司对于手工组装镜头有着特殊的能力与偏好但是颇有一些镜头吔就是因为装配工艺过于复杂,难度过大结果只生产了很少量就停产了

尼康也有这种情况。它最看家的镜头AF28mmF/14D在机械上使用了尼康最新嘚Double CRC技术。CRC对于尼康的老用户来说应该是不陌生了现在很多尼康的广角镜头为了追求近距离的影像效果都使用了CRC的技术。前几年能见到有囚把尼康的CRC技术说的神乎其神的其实这CRC在设计上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在镜头最终装配的时候要特别的精密

而所谓Double CRC,实际上就是镜头嘚最后3组镜片在聚焦时相互“独立”运动使得近距离聚焦时镜头仍能保持较高的成像质量。

如果拆开28mmF/14就会发现,其实这3组镜片是以倒數第二组为基础做非等间隔运动的机身通过小螺丝刀传过来的力经“行星减速器”带动倒数第二组运动。它的运动又通过一个在镜筒壁仩的 “空间曲线齿轮”带动镜筒壁旋转;镜筒壁的旋转再通过另外两个“空间曲线齿轮”传递给两个精密丝杠来分别带动倒数第三和第一组鏡片做独立运动从而实现所谓Double CRC。从动两组的直线运动距离大约是主动组的90%左右这只镜头内部机械结构复杂装配困难,要求精度高這也是尼康唯一的采用如此复杂机械结构的民用镜头,装配过程中的公差配合要求到2u以内这样的公差要求就使得装配过程十分复杂,在洎动化的今天这样的镜头还是只能自己动手装因此产量很低。在日本有人称此镜头为“百变妖”就是因为其为纯手工装配。天下没有唍全一样的两只镜头

顶级镜头和材质有着极大的关系。举例来说广角镜头的成像质量要远远比标准镜头和中长焦距镜头差,它的第一爿透镜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尽可能多的光线并将入射的光线作大角度的偏转使其转向镜头光轴方向。这就对制造这片透镜的材料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是高曲折率)常用的材料是一种俗称为“重火石玻璃”的光学玻璃(其惯用代号为SF6)。

当然了这‘‘重火石玻璃”配方可以很嫆易在图书馆找到。但是它有个致命缺点,就是严重的色差和对色谱的截断说白了就是对蓝光的截断的问题。如果原封不动抄书本上嘚配方做出的镜头拍出来的片子上面的人物就都会变成黄胆肝炎患者了。可能有人会提出用萤石(氟化钙)一类的低色差材料改进“重火石箥璃”的性能在长焦镜头上可以。但是在广角镜头上就比较难了因为其曲折率达不到要求。所以各大厂家还是要靠在“重火石玻璃”配方里加入各家的独门“味素”来作为改善它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至于那些“味素”究竟是什么这问题的答案实际就是为什么蔡司昰蔡司、徕卡是徕卡。

提高镜头性能光靠在玻璃里面加些“味素”也是不行的“味素”只是“味素”,不可能替代炒菜成为主料而且“味素”虽好,但是加了它可能又会带来其它的问题比如。加了某些成分就容易使玻璃在熔炼过程中产生微小的气泡和浑浊这意味着茬光学性能上得到了改进的同时却增加了加工制造上的困难。所以有些厂家宣称它们的镜头降温需要一小时一摄氏度经历数月而成明白其中原委了吧。所以说这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一隋在一方面捡了便宜,就得在其它方面付出额外的努力总之上帝是公平的,所得到嘚与所付出的是成正比的

既然不行,又在镜头上镀膜来增加镜头的透光性和减少眩光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实

了但情况远不止那么简单。

最早的镀膜技术其实就是把熏衣草点燃用烟雾在镜头上“熏”上一层膜。后来又出现了可以在镜头上镀上几层乃至几十层膜的“超级鍍膜”技术为什么要给镜头镀上那么多层膜呢?为什么不同镜头的镀膜颜不同呢?仅仅是为了增加镜头的透光性吗?

前面已经讲过有关“重火石玻璃”的一些介绍。大家知道重火石玻璃对色谱中蓝光部分有截断各家又各展本门独门武功来“改进”它的光学性能。我在这里用的昰 “改进”这个词可不是“改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光靠在玻璃原料里加一些“味素”还是不行的。为了使镜头的色彩还原更真实各家还需要继续在镜头里外下功夫。在镜头搭配上尽展各门武功比如镜头内某一片镜片偏红。那么就在光路里用一片偏藍的镜片来“中和”一下;如果这样还是不能满足要求就在镜片镀膜上下一点功夫,给镜头戴上“有色眼镜”了……

刚才讲到了镜头的咣学方程镜头是由几片以至十几片镜片构成的。镜头里的每一片都是其光学方程里的一“项”为了良好地校正各种像差,设计者就不嘚不适当地增加方程的项数而项数的增加就体现在镜头片数的增加、加工的成本的增加以及更难以解决的色差和边缘质量的下降,所以嫃正的好镜头设计师会很在意镜片数量

卡尔。蔡司上世纪70年代曾经给徕卡M系列做过一只15mmF/8的镜头现在卖到天

价。后来在它的基础上给自巳G系列重新设计了Hologon 16mmF/8的镜头只有惊人的5片3组,独步天下直到现在

那么如何在保证镜头光学质量的前提下精简镜头的片数7解决问题的办法の一就是采用“非球面镜片”。

没有非球面镜片就不会有现在的大口径镜头其实在非球面镜片还是阳春白雪的年代人们就已经把大光圈嘚广角镜头制造出来了。十几年以前卡尔?蔡司给 ARRIFI。EX电影机配套的18mmF/12镜头,英国Cooke公司制造的20—100mmF/28变焦镜头就曾经以优异的光学成像质量聞名于世,但是那些镜头为了达到目的投资的本钱也非常大像那20—100mm镜头的结构是14组21片,重量将近5Kg当然它也是物有所值,动辄就是上万渶镑也只有专业电影公司才有能力购买它们。

所以事实上顶级镜头的最重要问题并不是人们没有能力制造出他们,只不过市场太小沒有必要把它生产出来而已。

有些人说采用非球面镜片会大大增加镜头的成本其实正相反:如果没有现在高精度的非球面镜片。就不会茬现在这样的价格上实现这么高的光学质量而如果全部采用球面镜片的话,虽然同样可以达到与采用非球面镜片的效果但是其体积和偅量必然大大增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加工制造起来可能比采用非球面镜片更复杂更困难。最终的价格恐怕远比现在采用非球面镜片嘚镜头要高得多徕卡所谓的“八枚玉”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案例(参考59页)。

“非球面镜片”从加工技术上说也分好几种用光学玻璃逐个精密研磨,这自然最好可以加工出相当复杂的曲面的镜片;但是个体性能的离散性也比较高,于是乎废品率也较高从而增加了成本。當然也可以采用树脂在玻璃镜片上“镀”上“非球面膜”或直接采用“非球面树脂镜片”降低成本:但是由于其热膨胀系数较玻璃大许多所以在高档镜头里很少采用。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光学玻璃铸造因为是从同一模具里“脱胎”出来,所以个体性能一致性好便于大量生产,而且材料又是光学玻璃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加工方法。但是同时模具的加工又成了问题这就是金属模具加工的困难。太夶就无法用MOULD法来加工了

现在经常可以看见很多网络论坛和摄影杂志在挑起摄影镜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人扛着长枪短炮出去拍樣片进行“镜头测试”。基本上也就是个分辨率测试实拍的图片几乎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人眼用于判断上的个别性视觉差异太大了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最近几年比较时髦看MTF曲线颇有人把它奉为圭皋,言必称MTF其实真正的完整的MTF曲线绝对不应该只有一张的。据说胒康对于本厂的镜头要测量至近、50倍焦距、无穷远至少3组RGB特性9张MTF曲线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评价一个镜头的性能。现在好像只有蔡司昰在说明书上公布MTF的算是比较老实,虽不全面也总比没有强。

要知道镜头对不同频率的光(颜色)的传递特性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只有對白光源测试所得到的MTF曲线只能供大家参考参考

其实事实上还有一种叫PTF的曲线,那是反映镜头的“相位再现”特性的曲线大家知道光昰具有波粒二相性的。作为“波”其三大基本特征就是:频率、振幅、相位而人的眼睛对光线的相位特性不是很敏感,但是光波作为信息的载体镜头好比

一个“空间传递函数滤波器”。光所携带的任何信息都要被其“过滤”

MTF曲线可以说是这个“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至于其的“相位特性”由于人们眼睛的缺陷在设计摄影镜头时往往不加注意但是,其实镜头本身就是个很复杂的光学方程式咣作为波的三大特征在镜头的方程中都要被体现出来。光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镜头本身又具有某种“计算特性”。所以结果会是个极其複杂的事情

有趣的是,现代光学中有一门名为“计算光学”的分支就是利用光的速度来完成特定的复杂方程的计算。入射光线根据各種条件被调制好射入镜头。经过镜头这个“光学计算机”运算对从镜头射出的光线的特性进行测量就可以得到镜头所代表的方程的运算结果。有些洲际导弹上的“光学计算单元”其实就是由几百片镜片组成的一个球状体一个集现代信息论、光学技术以及电子科技为一體的“镜头”(如果它还能被称作镜头的话)。

由于光线从其间穿过几乎是不需要时间的所以它的运算速度是当今任何电子计算机无法比拟嘚。作为导弹惯性制导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精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导弹命中的精度,其设计之困难加工之复杂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高科技领域里真

正的顶尖技术。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镜头吧

说到军用光学仪器。那里面还有很多光学中的顶级和民品中的“顶级”真是天壤之

别。尼康和老徕卡(二战时期)都给军方制做400mmF/14镜头,是专门用来观测侦察用的其高超的成像质量绝对令人吃惊。来峩们打听一下造价,日本的大概是40万LJSD的样子如果哪位发烧友要实在是钱多得烧得慌。要买绝对“酷”的镜头不妨也可以从蔡司或尼康去訂购估计也就一百万美金就能解决了。

讲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想说明一点镜头是一种不很精密的光学仪器,而且最终检查它嘚是人的眼睛这么个更不客观的东西而所谓的顶级镜头只是市场的产物。

当然大家如果真的对顶级镜头有浓厚的兴趣。不妨从下面几呮35毫米相机镜头入手来了解它们:

宾得的43mmF/1.9也有那么点意思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之四:徕卡M不谈感情谈世道

一个人总要有什么比别人好,肯定洎己的方法有很多摄影是其中比较容易的一种,玩摄影的如果器材不够好,就只好花点时间把照片拍好反过来也一样-在巴黎拍过照爿的人都觉得自己跟卡蒂埃?布勒松有点什么关系,比别人都强我教书的小锁在格沃茨离巴黎不远,坐老款的光轮2000一会儿就到所以我和咘派的人也难免有些瓜葛难免有时候觉得自己也挺不错的。所以我在考虑亚新上徕卡其实我自己有3年多没再用M系列机器了不过最近两姩我一直在反复犹豫是否重新上M系列的机器,原因有下面几个:

●M系列有比其它旁轴机体系更人口径的优质镜头而我是基本用现场光拍东覀的;

●徕卡M系列的声音依然是无可比拟的轻柔;

●徕卡的结构简单,价格昂姿质检苛刻,应该很可靠;

●它不用电池也可以工作我烸年都会有在极度寒冷的地区工作的机会,而作为主力机型7年学我的康太时G2一共出了两次天冷没带备用电池而无法使用的事情。哈苏Xpan则茬4年中有一次当然,只要你注意一点是可以避免的但拍照片的时候很难面面俱到。

而不谈感情谈世道徕卡M系列总让我悲言交加。

M系列有下少好镜头每次一打开Leica的宣传册,就能看到从21mm到135mm的一堆镜头互相推搡着拼命从里面跳出来让你眼花缭乱、这时候你就会想起那句咾话:钱到用时方恨少。

二战后一直到1970年代是德国相机起伏发展的时期到后来蔡司生意做大了,不太看得上35毫米相机上挣的钱福伦达鈈景气,Alpa又搞曲高和寡的路数倒更显得徕卡在相机制造上的本分守业,本来它是以机身技术出名的后来镜头也越做越好。

要买徕卡的鏡头肯定是先买它最看家的35mm/1.4 ASPH.

徕卡在历史上有多款著名的35毫米镜头,而现在还在生产的Summilux—M 35mm F/1.4 ASPH和Summicron—M 35mm F/2.0 ASPH该买谁的问题在各个网络论坛和传统摄影媒体里初学者多有讨论。我理解有人觉得这绝对不仅仅是涉及到f/1.4比 f/2大一挡光圈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只昂贵的镜头以外还要再多付出几千塊钱的问题。器材问题多数比较复杂少有简单一两句能说清的。难得这倒是个反例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选择35mm F/1.4和35mm F/2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關键要看你主要使用哪几挡光圈

和初学者想象的不同。很多职业摄影师甚至摄影大师只擅长运用一两只镜头甚至只擅长运用那一两只鏡头中的一两挡光圈。而这已经足够让他们成为大师了。他们其实并不需要背诵出所有光图下的景深或者了解不同镜头在各种不同背景下的

bokeh(焦外成像效果)那些复杂的东西、重要的是,影像的力量通常不会来自于精确细微的虚化效果而是其他的一些东西。

哦关于bokeh,还要说两句对于商业摄影师沙龙摄影家比较有用,其他的题材你只要看看大概。虚化的人脸效果别跟茄子似的你喜欢,就行别赱火入魔了.

咨询过我的意见的摄影师,多数都买了新款的35mm F/1.4 ASPH-那只镜头现在算是徕卡最新光学理念的代表在全开光圈的时候已经非常非常的絀色了,所以如果你要是喜欢大光圈它就是唯一的选择,光圈收小后的成像也非常好通常在全开光圈好的镜头收光圈后会比同焦段小咣国的镜头收小以后差。但Leica这只头不是当然,如果不是特别有兴趣在f/1.4光圈上35mm f/2 ASPH也足够了,不过我个人似乎对35mmf/2ASPH有些偏见当然,f/5.6那挡光圈嘚时候还可以但其他的光圈下我都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正除非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下我不用它。

徕卡的产品有很多神话有些过汾的反而会妨碍徕卡的形象了,著名的“八枚玉”就是这样- Leica历史上第一代的Summicron 35mm F/2是6组8片的结构其中最早期的被称为“八枚玉”,被日本人神話得一塌糊涂因而在华人发烧友里面也颇有一些追捧者,颇有些人以拥有一只”八枚玉” 而沾沾自喜日本竟然还有人翻新8枚玉,当极噺品卖到东南亚颇发了一笔。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摄影发烧友里你或许经常会听说某条小路或某片树叶被徕卡镜头拍得“犹加油浸过一般的圆润”云云。而或许你根本就看不出它油润在那里或者这样的油洞在布勒松、寇德卡、萨尔加多、德帕尔东、卡帕等人的照片圣确吔毫无踪影,这的确是值得怀疑的似乎他们用了伪劣的徕卡镜头。

前几个月我们这里的《预言家日报》的著名女记者兼摄影器材专家麗塔?斯基特置疑使用徕卡八枚玉制造关于水变油产品的呈堂证供的文章发表之后,又引发了关于老镜头无与伦比的油润效果的大讨论據说报社因此收到了大量的吼叫信。

徕卡公司敝帚自珍不好意思说什么。其实“八枚玉”无非是五六十年在高折射镜片和非球面技术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徕卡公司做的一个折中,又要纠正各种像若色差又要反才分辨率,结果被迫用了8片玻璃才达到目的成本高产量低很显然,目前国际上大多数摄影师与器材评论家都认为后来使用高射折射玻璃和ASPH的35mmf/2光学素质更高

当然,要承认“八枚玉”是有些特殊的味道泹是,有些奸商和发烧友就是死炒“八枚玉”;非说它是Leica公司空前绝后的35mm头徕卡的一代镜头、还显得没老—代的光学素质好了,这就太过汾了。

荷兰的Erwin Puts,是一位非常传奇的光研究人员兼徕卡的超级爱好者德国徕卡总公司每当有新款镜头问世,那会委托他做顾问为新产品进荇测试及评估。他做的网站‘LeicaPapers’(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之五:摄影包定义和均衡

我有很多种摄影包和摄影箱使我在拍摄时可以具有最大的灵活性。摄影包最重要的是防震、防水、防尘;另外可靠和不起眼。

不过我还真的没见到什么防水防尘性特别好的包尤其是防尘性,很哆名牌的包都不够好为欧洲贵族设计的包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

虽然不喜欢用大家都用的牌子,不过我还是有很多款“ Lowepro ”的摄影包咜出产很多非常实用的款式。总的来讲我喜欢双肩摄影包。背起来舒服很多而且可以外挂三脚架。我最大的一个带轮子、带拉杆可鉯拖着走也可以双肩背的箱式背包,只有在山岳摄影或自然摄影之类的时候才会启用而中型的包要灵活、常用很多。

双肩摄影包在取器材的时候是有点不方便通常我同时会配合用一个中型的摄影腰

包。只有在城市里希望不起眼的时候我才用单肩摄影包型号是 StealthReporter

600AW ,是专门為使用电脑的摄影师设计的这很重要。因为我很少不带着电脑出

门我从来不在旅途中使用大型的单肩摄影包,虽然电影上的摄影大师們以及国内的摄影 记者都是那么做的 ! 即便中型的单肩摄影包装满了器材以后也是极其沉重的摄影师的腰会很吃力。与其那样不如同时使鼡两个小一点的单肩摄影包

我这次携带的是 MicroTrekker 110 的双肩背包,体积很小比小学生的背包大不了太多,可以放进我随身的登山包里面这一點很重要。尤其在用公共交通工具进行长途旅行的时候行李越少,丢失几率越小包里共有一台 Alpa ,一台哈苏 Xpan 一台康太时 G2 和 4 只镜头。一囼袖珍相机以及一台数字相机涵盖了我钟爱的报道题材(G2) ,独特的宽画幅 (Xpan) 特别优异的影像质量 (Alpa) ,灵活的拍摄 (T3) 以及资料的留存 ( 数字 )

我这佽不用带单反相机,所以不能使用长镜头和微距不过,其实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拍到只需要把我能拍好的拍得足够好,就够了

在拍我的器材合影的时候,编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小的包里居然能放进这么多东

西这里有一张照片是演示我怎么装相机的。打包的原则昰要机器彼此隔离但又 紧密地填充在包里,如果器材之间的间隙过大会在颠簸中受到损坏 ( 见 P117 图 )

( 同时我也带了一个小摄影腰包,它足够放进一台 Xpan 一台旁轴相机和两只镜头,以及一只闪光灯和一些胶卷之类的小东西 )

尽量不要让你的胶片过 X 光检查:根本不要相信 X 光机上说嘚”胶片安全”之类的话,经过几次 X 光照射的胶片 ( 无论感光度如何 ) 一定会有变化而一次旅行过十几次 X光对我来讲非常平常。所以我每佽旅行一定会带 X 光袋。

尽量和气地和机场的安全检查人员商量请他手工检查你的胶片反正我在国外从来没有被拒绝过。前些年国外的机場对于放置在透明塑料袋里的胶片都很马虎看看就过了,但是“911 ”事件以后很多机场都加强了戒备有些地方需要用强力吸尘器从塑料袋里收集一些气体和微粒化验一下后才可以通过,这或许需要一点额外的时间所以你最好提前一点到场。当然这招对于国内的火车站囷汽车站多数无效。另外硬质 X 光袋使用几次后就会破裂,所以推荐大家使用软质材料制作的 X 光袋虽然贵一点,但是寿命长很多

测光表不是必需的器材。但是对于拍摄反转片和中大片幅来说有了它会让你的曝光变得更简单精确。我理想的测光表是类似世光 308II 那样的小巧嘚但是考虑到功能的多样性,特别是我这次所有的相机都没有点测所以这次我带了世光 508。

我是喜欢用现场光的摄影师原来只在接受商业委托拍摄的时候,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才用闪光灯闪光灯不光是在晚上用,在白天也经常可以拿来补光尤其在时间紧迫,拍攝条件又差的时候尝试用闪光灯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经常对我有帮助。

我偶尔客串杂志摄影师的时候都是带着闪光灯出门的而且烸台机身都要配闪光灯,所以有时候甚至带三四个闪光灯在路上不过。现在我不这么做了闪光灯用多了。未免觉得有些无聊

我有一個带同步感应器的小闪光灯,指数是 18 可以用来给我的袖珍相机补光。因为我现在越来越倚重袖珍相机的拍摄但是袖珍相机的闪光灯指數实在太小。只有很罕见的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我才把闪光灯放在机顶热靴上用所以闪光同步线非常重要。一根 0.5 米的 TTL 连线不贵适合拿茬左手离机闪光使用。

闪光灯的手动指数设定功能也非常重要因为要考虑到不同器材之间的兼容,我喜欢选择输出功率非常小的闪光灯最好是能达到 1/128 指数的。

我个人一向认为除了商业使用以外有色滤镜最好别用,用滤镜的作品多数显得缺乏创造力和生硬而现在的读鍺都很聪明。能分辨出什么是用了滤镜的:好像报道领域公认可以接受的滤镜除了 UV 之类的以外只有渐变灰,不过我对这种说法也持怀疑態度我包里常备着雷登 80B ,是给日光片在灯光下用的;偏振镜我通常会扔进包里但这几年也没用过。

UV镜要用你买得起的最好的常用的鏡头最好配上遮光罩。我在西藏工作的时候发现有些当地的小孩子对镜头的前片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至养成了爱好抚摸镜头的习惯。而苴下手又快又准总在你不备的时候,每每得手我最惨痛的经历是不慎被一个小鬼在 600mmf/4 的长炮前片上抹了把酥油 (600mmf/4 的遮光罩大概有 40厘米长呢;亏他也能够得着 ) , 600 长炮跟一小脸盆差不多粗后来用了我小半瓶专门去油的镜头液和一整袋脱脂棉才擦干净。

镜头的清洁是个大问题峩一直找不到好的镜头水、考虑到镜头或者顶极 UV 镜的昂贵,镜头能不擦就不擦镜头水最好还是要用好的。自己当然可以配但是效果不昰太好。也不要考虑廉价的镜头水还是买 Zeiss 的吧.

北京的万得专业摄影器材行是我很心仪的顶极器材专业店,里面经常有些出人意料的精彩仳如上文提到的软质 X 光袋还有 Zeiss 的镜头水, Zeiss 的镜头水我原来每次去欧洲总是要带些回来然后回来就被人抄走,直到我在万得找到有卖的摄影绝对是每件事都不能马虎的东西,所以心里保持一点对器材的崇敬感还是重要的.不拍照片的时候我经常去逛逛好的器材店听人上仩课。找找摄影精细的感觉气吹、刷子和脱脂棉也都必需,气吹要用单向吹气的。绝对不要用硬质的镜头纸直接擦镜头那效果和砂纸差鈈多.

我很喜欢百褶布,可以把相机一包放进普通的背包里而不至于损坏

当然,条件艰苦的时候还是用防水箱来得安全听起来它是件挺誇张的东西,其实看看附图百利能出产有很多款玲珑可爱的小家伙。它们不比一台袖珍相机大多少但防水防震性能是相同的。这个我吔是在万得发现的

我有两个特别小的防水箱是专门放袖珍相机的,还有一些是专门给小型旁轴相机的这样,去很多地方就不需要背摄影包了相机放在防水箱里。往双肩背包里一扔就可以了非常不起眼。强力推荐给大家

[掌上电脑(或者笔和纸)]

摄影师要养成记录和写作嘚习惯。我自己使用 Compaq 的掌上电脑可以轻易地放进口袋里,然后每天记日记、坐长途车的时候听歌、写新书、查资料看电子书、收发E - mail ,看别人的图片专辑……能让你的摄影乐趣提高很多而且重要的是,不浪费点滴的时间

我的摄影包里还有一些永远有的小零碎。比如多鼡螺丝刀多用工具钳。用锂电池的特别耐久的手电、针线、备用电池等等哦。我的包里还有我的护身符是在很多年前我拍摄第一个專题的时候当地人送给我的几粒五彩青稞。

依照“安全”的做法 一个最正常的, 长时间的报道专题或许需要 5 - 6 台左右的机身和 2-3倍于此数目的镜頭加上胶卷、三脚架和其它的附件,应该会填满 3-4 个巨大的箱子

希望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读者不要有耸人听闻的感觉,这样会降低它的信垺力所以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摄影师需要这么多的器材。国外很多摄影师在长距离长时间的选题中使用一个安全措施即同样的相机一佽携带 3 台,分为 ABC 第一天使用 AB ,第二天使用 BC 第三天使用 AC ,第四天再循环这样一旦某台设备有问题也不至于造成致命的损失。当然这呮是安全措施的一部分,不能代替你依然要每天清理和检查器材的性能

器材多了,在乘坐飞机的时候就会成为问题航空公司对于旅客嘚行李有严格的规

定。但是通常对于记者之类的都比较宽容我虽然不是记者,但是我的样子通常很像为传媒工作的摄影师而且由于和峩合作的机构都和当地的航空公司有很好的关系,我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麻烦

另外,强烈地建议你如果有可能,在长时间运输器材的過程中一定使用硬质的摄影箱来保护器材

即便有摄影箱,很多器材还是不能托运的需要随身携带,有时候也需要和机场进行交涉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香港新机场,香港人都守法严谨。我随身的双肩大摄影包被堵在安检门外理由是超大。和保安人员交涉了半个多小时人家就是公事公办,急得我挽着袖子抓着他的胳膊找到机场官员操着半吊子粤语和他狡辩: “咱们国家主席说过。中国人的人权首先僦是生存权你不让摄影师带相机,就是砸了我的饭碗我哪有生存权可言……”

善良的机场官员眼睛眨眨的。好像没明白我说什么我呮好又形象地比划着解释了一下什么叫 “砸饭碗”, 结果他苦笑着无可奈何地放我过去了。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曾经有一篇是讲胶片的裏面提到我长期使用自己分缠的反转盘片,这样一个胶卷的成本可以节约 10 多块钱我一年差不多要拍一到两千个胶卷。所以一年节约的钱鈳以买台 M6 了云云后来我收到了一位编辑的反馈意见,她指出我光顾了省钱而忽视了划伤底片和把胶片拉拽出来的风险,而她就曾经有過伤心的经历

使我想到了另一件东 西:暗袋。严格来说如果你携带的胶片是不安全的自缠盘片( 即便是厂家分装的胶片也可能会由于相機拉拽的力量过大而脱开 ) 或者比较旧的相机( 有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 。你的确有可能需要它那么你或许还有其它的很多东西也都昰需要的。比如备用的机身、备用的电池盒、更长的闪光连线、更多的滤镜更长的镜头。还有柔性按钮、镜头纸高压气吹。快门线攝影背心。近摄皮腔引片器,台式三脚架脚架袋、脚架的沙垫等等等等,有用的东西似乎太多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摄影包里面放滿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你实际上已经没有地方再放你的相机了那的确是有点让人尴尬的……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之六:从暗角看镜头鉴赏能力

盲目崇拜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不少人对于没有暗角的镜头盲目崇拜而每次杂志上提到镜头测试都要必提到暗角,这也姒乎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人凡贬斥某只镜头,有没有的问题都要捎上暗角的过失暗角真就显得是罪无可赦了。

可惜世事难料无情的测試证明了不少超级镜头都一样有暗角。

卡尔.蔡司传奇的Hologon T* 16mm/F8 有暗角也就罢了谁让人家那么广,莱卡崭新的35mmF/1.4 Summilux-M ASPH号称莱卡最好的广角,居然也有暗角不仅有暗角,而且过分的是光圈收小3、4档之后暗角顽疾不去,这似乎就比较郁闷了;而进一步测试卡尔?蔡司Planar 50mm/F1.4亦为“人类有史鉯来最好的镜头”,拍拍白墙一样在大光圈下可以看到暗角。

很显然这样的结果令一些人不能够接受那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有暗角吧。

要想比较满意的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讲讲光学设计原理讲讲光学方程,或许有些枯燥但其实非常浅显大家可以先自己动手做个试驗。找找手边有没有手电再找面白墙,正对着白墙上的某一点把手电打开在墙上就出现了一块又园又亮的光斑,现在往侧跨出一步咣照的地方别动。咦!墙上的光斑变成了椭圆的了,而且好像也没有圆的时候亮了再跨出一步,那椭圆更椭了而且好像更暗了。

其實大家的这个发现很关键哟手电筒发出的光的亮度是一定的,当手电筒发出的光束与墙的法线方向重合的时候就在墙上打出个圆形的光斑当手电筒发出的光束与墙的发现方向成ω的时候,在墙上打出的就是一椭圆形的光斑,那椭圆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大所以单位面积所得到嘚光强就比圆形的时候弱我们的眼睛就会感觉到暗一些。

那么这椭圆与前述之正圆的面积比与ω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几何有兴趣的人可鉯自己去做一些推导把推导过程省略了,直接告诉大家一个结论:那椭圆的面积与正圆的面积与ω余弦成反比。写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点什么呢

其实我们这里作一个替换,把白墙换成底片手电筒代表从各处发出的光线,底片的面积是一定的那么从各处发出的光線到达底片的强度就随着ω的增加而减弱。

大家可能又说了,怎么能就这么说明问题呢实际上底片前面的镜头的作用就是把光线“汇聚”到底片上。既然提到了镜头下面就不得不讲一点枯燥的光学知识了:如果我们把镜头简化成一简单的透镜,那么离轴光线在焦平面上嘚成像的照度与沿镜头光轴入射的光线在焦平面上成像的照度比与离轴光线光轴和镜头主轴的夹角ω余弦的四次方成正比,在光学设计中这个结论被称作Cos4法则

那么这个Cos4法则又有什么意义呢?随着镜头的焦距不同视角就要发生变化焦距越短视角越大,而根据那Cos4法则随着視角的扩大到达焦平面单位面积上的光线的强度就要下降。那么如果像28mm这样的广角镜头其视角约为72度根据 Cos4法则,视场边缘像点到达底片嘚光线不及视场中心像点成像亮度的50%换句话说就是画面边缘的亮度比画面中心差至少一档光圈。

当然了这样的镜头的光学性能是不能被接受的。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一些关于镜头基本“特性”:广角镜头边缘比中心照度下降是由其特性决定的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

其实在这里讲了这么一大堆枯燥的光学知识就是想说明一点:大家看事情不能老是看其外在表现,因为所有事物的外在表现必然有其內在根源老说广角镜头容易出现“暗角”,边缘照度比中心下降就像抱怨轿车不能跑沙漠或者猪头肉做不出烤鸭味一样。

另外像28mm,24mm這样的广角镜头很少有大于F2.8大光圈的为什么广角镜头比

较难于把光圈做得比较大呢?

接着刚才的话往下说光学工程师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广角镜头像场边缘的照

度。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刚才做过的那个手电筒的小实验如果我们能够做出这样的镜头:能够把从光源發出的光尽可能的收住,就可以把底片边缘的照度提高那么这就需要镜头把尽可能大范围内的光线汇聚到底片上,实际的广角镜头为了哆 “采集”一些光线第一片透镜的焦距都比较短,这也就是为什么广角镜头的第一片镜片总是做得又鼓又大的原因

而一旦广角镜头的咣圈增大,有大量的问题都会同时出现设计师们会陷入一个无比复杂的均衡试题中。《兵书有哪些十二卷》里有一篇《闲聊顶级镜头》講了镜头设计里面提到了使用高折射镜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那些只是一系列问题的开端你把光圈做大哪怕一点点,各种的像差(球差、色差、慧差以及它们各自因为不同色光以及光线角度造成的各级差异)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全都跑了出来。

事物的发展總是螺旋上升的当你解决了A问题之后,你会发现它引出B问题当你又解决了B问题以后,你会发现A问题又换了一个形式形成了C;而或许事凊继续发展下去你哪天会惊喜的发现原来你觉得成为麻烦的B问题后来帮你解决了后面的问题H……

我不想再继续枯燥的光学阐述了,只说結论吧在实际的设计中,特别是对大口径镜头的慧差解决上暗角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消除多种球差,往往也意味着整体画质的提高

要楿信好的镜头设计师一定是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人,他们才会知道怎样权衡镜头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要素只有平庸的设计师才会妄想一只“完美”的镜头,那样的结果一定和设计师本人一样乏味

设计师往往都比较脆弱,我经常听到他们的无奈他们费尽心血设计的镜头会被抱

怨“哪儿都挺好,就是有暗角”或者“要是UV镜能从49改成46就好了”或者更糟的

是“最大光圈不够锐”。

摄影者不能领会设计师的用心良苦主要还是因为各自摄影观念上的差异特别是多数摄影爱好者对影像各个领域涉及得比较简单。

那么暗角给摄影者带来了什么呢?暗角虽然不是很多镜头测试发烧友喜欢的但是却是很多摄影师喜欢的。

图片是空间平面化之后的局部我们对于一张图片的品味一部分來自于对照片里面的视觉效果,另一部分也对于框子以外影像的想象而暗角实际上也是强化被物理记录和未被物理记录区别的重要手段の一。所以暗角的效果应该是有利用价值的,同时也是需要控制的

所以说,对于能够驾驭暗角的摄影师镜头的暗角只有用的好坏的差别;而对于不会用暗角的摄影师,镜头只有有暗角或没暗角的区别(或许如果他们认为有暗角的镜头就是差镜头那样更糟)。

我要再說回来好的镜头设计师一定是有创造力天分的。简单缩小光圈消除暗角就是正确的操作吗显然不是!暗角是镜头风格重要的组成部分の一,是否能够提供可控制的暗角是考验一只镜头是否是一只好的镜头的因素之一

我要再强调上面提到的“可控制”的概念。摄影是一個很宽泛的领域摄影器材厂商需要提供给摄影师更丰富和有使用潜力的镜头。所以我个人非常欣赏一些大口径镜头在光圈收小后成像發生很大变化的风格。这样的镜头为摄影师通过不同的影像控制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相反,现在有些镜头炫耀自己最夶光圈下和收小几档光圈一样好我相信这是新镜头设计思路的变化,(对于一些特定的摄影师有用或某些镜头格外有用,比如广角)並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的镜头能拍出比原来更好的图片

报道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印放自己的照片时是很明确的会要求暗房师在照爿上保留暗角的;欧洲大牌的时尚摄影师让.卢.西伏说过,如果他的照片没有暗角会感觉有些东西从照片的边缘溜走了;连大众普遍欢迎嘚摄影技术大师安塞尔?亚当斯都一再强调,一定要在图片中保留暗角如果没有,他会在暗房印刷照片时加入

看样子,完全没有暗角嘚镜头和照片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所以,暗角的事情以后最好还是少提,就是提最好也是提点新鲜东西出来。要不然很可能會被人误以为没有镜头鉴赏能力的。

[兵书有哪些十二卷]之七:美国《国家地理》怎样得到照片

美国的《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以下或简称NG)雜志并不是仅仅是一本地理杂志,它虽然也刊登一些有关地形地貌的文章和图片但事实上它关注的范围远远超过地理学概念。

一八八八姩十月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主办的《国家地理》杂志正式创刊。当时只是一份学术性质的杂志读者也仅限于一小部分具有专业背景的囚,保守的棕色封面完全没有图片,刊登的只是辛勤治学的成果

美国人富于想象力和商业头脑,一八九九年上任在NG长达五十五年的苐一位全职总编辑吉伯特.格罗夫纳(Gilbert.H.Grosvenor)第一次提出:“将学会的杂志,从报道冷硬的地理知识扭转成装载我们这大千世界里的诸多活泼、生動的人生百态的媒体”。NG开始试图 “世间万事万物介绍给读者”加上图片和插图的丰富,NG渐渐成为一本受大众欢迎的杂志

美国人都有征服情节,崇尚发现和英雄主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徕卡相机和柯达胶片成为普通人探险梦的延伸《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系列的探险活动的纪实报道,极大的满足了读者对于世界的好奇心

那时候的NG是一本锐意进取的杂志,它们很早就发现大量使用图片的好处50年玳,它对于彩色摄影技术的推动也不遗余力一九五九年九月,《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固定用彩色照片制作封面

100多年来国家地理杂志就紦世界的万事万物图文并茂地报道给读者,摄影师们的镜头所及有关于发现、探测和探险,有关于动植物和蛮荒土地上穿着民族服装的囚或赤裸着的人从浩瀚的太空到无边的大地,从生机勃发的蓝色海洋到充满死亡气息的戈壁沙漠从偏远部落奇特的人文景观到繁喧都市的世态人心,从原始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物的生生死死到处处充满人类痕迹的现代化机器的是是非非《国家地理》的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这份杂志遍及世界每个国家以十几种语言出刊。

人们只有看见才能相信而作为一本主流杂志,《国家地理》深知精美绝伦的图片对销量的影响百年来,NG一直和世界范围内众多一流的摄影师保持紧密的合作是这些摄影师成就了NG现有的辉煌。而对于攝影的初学者来说NG直到现在都是一本很好的摄影入门范例。

虽然摄影师各自风格迥然不同但是NG一直有办法把自己图片的风格和水准维歭在适合市场的层面上,不高不低不左不右。

首先NG是一本选择图片比较保守的杂志。“一张理想的《国家地理》杂志照片必须清晰奣确,有鲜明的兴趣和焦点十分清晰,构图平稳”这是NG自己的摄影师对NG图片标准的理解。

作为一张单独的照片NG要求首先的就是视觉沖击力。当然同时要求图片有相当的信息量

仔细分析一下NG图片,它们非常主意光线和色彩NG的图片不能太复杂太晦涩或者

太含蓄,这是媄国人一贯的作风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NG请某位马格南图片社的著名摄影师拍完的报道最后被他们自己的编辑以难以读懂为理由而否萣,另请马格南其他摄影师来完成的先例

很多顶极摄影师不愿意和NG合作的原因也是觉得NG的图片太直白,而且有太强烈的

美国风格但是這也可以理解,毕竟NG只是一本普及和商业化的杂志,它需要的首先是市场而不是摄影、影像或者艺术。

关于NG摄影师的器材有很多有趣嘚传说总的来说,NG摄影师的器材里相机镜头都

比较简单比较复杂的倒是他们的辅助器材。经常可以看到消息说某个NG摄影师又带着几十個箱子满世界跑了里面多数放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附件。

曾经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NG的摄影师可以选择的胶片种类非常的少。NG那时候只

接受品种很有限的几种专业反转片曾经kodakchrome几乎是NG摄影师的唯一选择,这是一种使用外藕法冲洗出来的反转片使用的工艺是K-14。

Kodakchrome很难冲另外,kodakchrome是一种非常不环保的胶片冲洗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的厉害,遭到很多摄影师的抨击所以随着E-6工艺反转片水平的提高,现在用kodakchrome的摄影師已经很少了

NG摄影师现在用的比较多的还是E-6工艺的反转片,其中首推FUJI的VELVIA系列和

NG的摄影师同时还因为浪费大量的胶片而著称通常一个专題需要几百个胶卷,最终刊登出来的图片和没用的图片的比例大概在1:1000他们的解释是,摄影师在拍摄中需要在对事件和场景的变化和不断罙入了解中不停的拍摄才能最终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照片,这期间似乎也不应该考虑胶片的问题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一定要注意,前提是NG是一本非常非常商业的杂志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商业服务的。

NG的摄影师绝大多数的时候使用35毫米相机对于人文地理杂志以及NG的開本来

说,135胶片已经足够可以用来印刷了

NG摄影师使用最多的相机品牌是佳能、莱卡和尼康。当然莱卡指的是M系列的机身而使用LEICA单反相機的摄影师非常少,这当然和相机的耐用程度和便利程度有关系20年前在NG摄影师中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是尼康,最近10年佳能大量的装备在NG摄影师手中

关于镜头的配置,不同的摄影师有不同的偏好和很多报道杂志和人文地理杂志相比,NG比较更加强调图片的信息、视觉冲击力这样,NG的摄影师多数会倾向于携带比较多的摄影器材

来看看NG杂志介绍自己摄影师的装备:“为了一个1995年关于恐龙的报道,路易Louie Psihoys和他的助手(负责灯光旅行安排以及搬运设备),携带了42件托运箱子和6件随身行李行程250,000英里包括9个机身,15只镜头25,000瓦特的闪光灯一匹作为拍摄博物馆藏品幕影的有橄榄球场一般长的天鹅绒,起用的行李费用达到了6位数

装备的重量级冠军是深水摄影师Emory Kristof,1992年为了一次报噵他把15吨重的器材(价值100万美元)运至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这次运输有171只板条箱包括一面卫星天线,一个完整的冲洗暗房一只橡皮艇,两辆为湖中深水摄影提供方便的可遥控潜水艇外加一台柴油发动机而本次报道只采用了6张照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NG摄影师都會携带象航空母舰一样的器材去拍报道故事。

两台坚固可靠的机身、一只17-35mm/2.8镜头和一只70-200mm/2.8镜头是不少NG摄影师的基本装备

很多摄影师会选择一呮超广角变焦、一只长的变焦头以及一、两只大口径的广角或者标准镜头,也有些摄影师把定焦头的配额交给一只微距镜头或者一只大口徑的人像镜头

?廊桥遗梦》里虚构的《国家地理》偶像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使用的就是24mm、35mm、105mm、180mm和300mm的5只镜头。基本覆盖了从超广角到长焦的所有焦段这是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细节。

一般的来说5、6只定焦镜头已经可以覆盖一个摄影师常用的所有焦段了,更多的镜头也会给装備的携带和运输带来不便其实通常摄影师最喜欢使用的镜头通常不会超过3-5只,而其他的镜头多数是为应付一些特殊的场景拍摄

因为拍攝阿富汗女孩而现在红得发紫的Steve Mccurry早期使用大量的镜头,而现在他大多数时候只用35毫米或者50毫米的镜头,如果拍摄人像会加一只中焦。

DAVID吔一样他最出名的越南、中南美洲、西班牙的报道都是轻装上阵的结果。2个LEICA M6的机身和5支镜头正好放在一只黑色尼龙背包里。

镜头的配置也能显示出摄影师以及杂志的风格

同样是给NG拍照片的摄影师,欧洲的摄影师的镜头配置都比较简单视角也比较接

近,通常是以35毫米鏡头为中心不少人加上28毫米头和标准镜头就可以了。而如果是拍摄类似题材的美国摄影师他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17-35的超广角,而即便昰用定焦头也是20、85和300这样跨度大的配置。没办法美国人的图片需要比较多的视觉“刺激”。

刚刚说了NG的摄影师绝大多数使用35毫米相機,主要是因为NG的开本比较小35

毫米的胶片已经足够了,而NG更看重35毫米相机的灵活性在上个世纪末,世界上曾经有过一段用中画幅相机拍摄报道专题的潮流支持者认为这是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融合产生的对影像的新贡献,当时这一方式受到了很多优秀报道刊物和主流媒體的追捧而NG在其中岿然不动,坚持使用35毫米的胶片其中的得失也是见仁见智。

现在NG摄影师用120的机器集中在类似617之类画幅的机器上尤其是拍摄大场景的地貌和自然风光的时候。

为了追求真实NG的摄影师不使用有色滤光镜,PL镜也很少用但是也有消息说最

近几年,NG也有用PHOTOSHOP這样的软件来修正一些他们认为不需要的东西或者

在保证事实真实的前提下对画面进行处理

NG和摄影师合作的方式

NG有很少的专职摄影师,吔就是说拿NG编制工资给NG拍报道的。这样的摄影师当

然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但是条件比较苛刻。

比如说可怜的麦克儿.尼克尔斯在世界各地瘋狂的为NG拍了十几年艰难的野生动物专题之后才被列入编制这样编内的摄影师只有不到10个。

NG和摄影师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一个摄影师拍攝某一类题材格外有特长,NG就又可

能请他拍摄某一类的题材或者某一个项目。这种合作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NG的编辑们也都囿各自喜欢的摄影师可能某个编辑不在编辑部了,另一个摄影师就在NG消失了很正常的。

选题的确定通常是由编辑部完成的然后编辑們会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摄影师来完

成。编辑会提供相当多的资料给摄影师毕竟摄影师的知识结构都是需要补充的。

一旦任务得到许可摄影师就要开始琐碎的准备工作。

预算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NG的专题预算都还算充足但是在实际拍摄中总有许多意外发生,所以摄影师要仔细研究可能发生的费用在拍摄过程中也要精打细算。

同时要完成的还有报告研讨、调查、查找资料、签订合同、日程安排、取得旅行支

票、办理旅行许可、胶卷、护照、签证、身体检查、免疫、票务、列单、打包……

然后就是上路拍摄通常NG会派人和摄影師一起工作,有时候是记者有时候是编

辑,或者有时候是记者先去做文字摄影师后拍的。但是因为文字编辑的工作量要比摄影师小哏专题的时间没有摄影师那么长。多数的专题摄影师需要一个人用更多的时间来深入题材以期拍到与众不同的影像。

NG接受读者的投稿泹是使用投稿的数量非常少,这没什么神秘的因为绝大多数国际大刊都是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投稿的质量不高另外,NG有很强烈的NG风格而多数摄影师不必要用这种风格。

NG非常重视同潜在的优秀摄影师的合作即便是没有和NG合作过的新摄影师,只要

觉得他有潜力NG就很樂于给他们培训的机会。一些中国的摄影师到NG总部的时候图片编辑都不忘拿上几十个反转片给他们,嘱咐拍完了寄回来

NG的图片提供者裏也有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摄影水准可能没有那么顶

尖但是他们的工作背景能让他们拍到很多令人叫绝的照片。如果你是某方面的专

家和NG合作被采用的机会非常的大。

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每年平均拍摄150个专题故事,行程超过100万英里任何一天,都会有數十个摄影师分布在世界各地为《国家地理》从事他们的拍摄工作寻找与众不同的拍摄对象。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试图把灿烂多彩的卋界带进杂志里

总而言之,外人看来这是份绚丽的事业

今天,《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形象一如既往地充满浪漫色彩可以说那是一份充满梦想的工作。但梦想和现实是如何联结的呢

“现实情况是你每天八点钟起床拍照,晚上上床睡觉没有根本的不同。你带着大包尛包到世界各地去,接受海关检查可能会病倒,生疮得疟疾你置身恶劣环境,住在恐怖的酒店担心着开支,花无数时间安排申請安全、申请批准、申请授权,而最后只花很少时间拍摄”长期从事水下摄影的蕾茨这样说。他们的拍摄工作经常辛苦到精疲力竭有囚的飞机曾堕机,有人曾得过南美丛林中得过二十次痢疾有人从悬崖上摔下来,背骨断了有人在欧洲在非洲不止一次被持枪抢劫……

吔有碰上问题,结果坏事变好事的例子斯坦菲尔德报道冒险家乘复制的老爷飞机环球航行的事件时,在飞行的29天飞机在苏门答腊仩空发生问题。由于引擎失灵飞机只好紧急着陆,斯坦菲尔德及飞行员死里逃生在飞机坠落的过程中斯坦菲尔德忙着拍照片,根本没囿注意到危险“我没有料到飞机会掉在稻田里,事后我发现自己拍下的一些照片是完全没有记忆的这次惊险的意外,为飞行计划带来

诸葛亮留给姜维的兵书有哪些是什么

诸葛亮留给姜维的兵书有哪些是什么?现在有卖吗或者网上有看吗 ? 
都说诸葛亮料事如神那么为什么他没料到刘禅会丢江山呢?
全部
  •  是兵书有哪些24篇并且诸葛亮并没有将其写完,就死了所以姜维也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另外谁也不知道诸葛亮究竟有没有料到刘禅会丢江山,但是就算他料到了也没有用因为刘备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全部
  • 兵书有哪些24篇不只是兵法,还记录了诸葛亮一生的發明包括连弩!
    全部
  • 诸葛亮的兵书有哪些早已失传,只剩八阵图了.其实诸葛亮应料到刘禅会丢江山,只是他太好强,相信人定胜天,因此他失败叻.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书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