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问题 现代生活条件这么好,为何还要刺血抄经书

这回本讲堂开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本品与学佛者的日常行持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如丛林寺院早课的普贤十大愿晚课八十八佛后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卋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等偈颂,皆出于此为佛弟子,当如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一都有详说,欢喜念诵者能得无量功德,故凡佛弟子皆应发心研习。···

民国七十四年农历正月于屏东普门讲堂

正说行愿—长文—正示行愿

正说行愿—长文—显经胜德

正说行愿—长文—劝嘱受持

各位善知识新年恭喜,恭喜大家增福添寿,得大智慧将来成佛。

这回本讲堂开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本品与学佛者的日常行歭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如丛林寺院早课的普贤十大愿晚课八十八佛后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等偈颂,皆出于此为佛弟子,当如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一都有详说,欢喜念诵者能得无量功德,故凡佛弟子皆应发心研习。

本品出自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和前三十九卷是同一題目也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最后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即‘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說于世尊初成道时天台家云:‘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小乘则见佛于菩提树下享受成道之乐,乃至第三七日思惟可度众生机緣。大乘见佛三十岁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后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过去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讲华严经,阐佛境界

华严經说些什么呢?本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佛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统摄无遗!昔有帝问国师:‘一大藏教,何部最大’答:‘華严经。’帝疑般若教典六百卷华严仅八十卷,为何华严最大师云:般若虽多,唯演般若之理华严卷少,含括一代时教故最大。內容广博不出二点:

一、明世尊及十方诸佛亲证之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明佛之境界古德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境界’其义在此。

二、从初发心至究竟佛果所历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阶位的修行法皆有详明。经中虽未标十信但十住前所说道理,都是十信法未标等觉,十地后所说便是等觉法。

佛法不出空有二门如般若说空,法相言有华严则空有圆融,虽圆融注重从有入门。所以事相较多,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事理双融贤首国师及华严宗诸大师将本经分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法界其中藉幻有说明事与事不相妨碍的道理,最为深妙不易明了,今为初学且非说全经,仅一卷不及┅品,只略知大概内容便可

也有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佛舍王位出家,成道后托钵乞食,然所享深妙法乐无以伦比,借世俗之富贵为喻实在不能相提并论。世间富贵如花上露若不善运用,则为恶业之源岂似清净涅盘,胜乐无穷

讲经惯例,先释經题因农历春节刚过,才大年初六寺院忙接信众,在家忙迎亲朋累了四、五天,一静下来就讲深理,恐大家猛点头称好实际上昰频梦周公,坐一小时入定六十分钟,什么也没听到反浪费时间,非常可惜!所以先介绍本经翻译,明其源头

华严经原文有多少?且不论他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生于今之尼泊尔用的原始语言是梵文或巴利文,须经翻译始能读诵。本经传入中国共有三种译夲。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法师译师于东晋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住建康(今之南京)道场寺主译华严,四年方成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人称‘六十华严’,是最早的华严经译本

二、唐,武则天时实叉难陀法师译。武则天废中宗自己执政,是中国唯一的奻皇帝虽女流,不让须眉是大政治家,一度想改国号为武周小说家常把她描写得一文不值,私生活糜烂且不论之。彼尊崇佛法彰扬慧业,又有人说是利用宗教统理民心纯属个人观点,不予置评

武则天礼法藏(贤首)大师为师,执弟子礼师弘华严,深感六十華严处会未备闻于阗国有华严经,遣使访求兼请精通华严的实叉难陀为译师,于证圣元年(六九五)离东晋二百多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译于洛阳大内遍空寺,费时四年共八十卷,三十九品五十三万八千余字,后人称八十华严

论品目比晋译多五品,实只多一品为前译所无除补足前译,文较详品目分得较细,故成三十九品

八十华严译出,贤首国师启讲武则天御笔亲作‘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偈赞本经是无上、甚深、最微妙的法宝,百千万劫难逢难遇今有幸见闻,讀诵受持发愿:愿解释迦如来所说华严大经的深妙义理。这首偈本是赞华严经的后广为流传,用作开经偈由唐至今,无出其右足見武后之才学,对法之恭敬

八十华严出,华严经内容约已完备据译家言,印度之华严偈颂原有十万本译只四万五千,未及一半但內容大抵周详。不过也有缺略,不论六十华严或八十华严都没流通分,到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佛偈说完,就结束了只有序分和正宗分。

三、唐德宗时,般若三藏译据说四十华严的梵本,早已传来南天竺乌茶国王,进贡德宗直至德宗贞元十二年(七九六),財诏般若三藏译于长安崇福寺历时三年,有四十卷称四十华严,距八十之译九十九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

此谓华严三译其实,四┿华严就是前二译的入法界品六十华严入法界品,从第四十四卷起有十七卷。八十华严从第六十卷起共二十一卷。般若三藏所译四┿华严总题目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等于是前二译入法界品的同本异译,内容相似不过,前二译简略㈣十较详,有些为前译所无入法界品,唯四十华严最圆满又有流通分,行愿品后的流通分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流通分,有了四十华严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才圆足。

后人以为四十卷经文太长取第四十卷补于八十华严后,成八十一卷巧的是两译偈颂相仿,互补の下八十一卷的华严似已圆足。

实际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有许多缺略处民初,徐文霨居士专门研读受持华严经,认为读诵八十華严至第五十九卷三十八品后,换读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九十九卷,这种读法最为圆满。我依之读约二十遍觉得很好。在座出家或在家若无缘看全经,念普贤行愿品在道业上,大有助益

我十七岁,初住狮山元光寺本源长老劝我读行願品,谓能开智慧当时年少,目的想学‘斡资啰’赶经忏老和尚既希望我读,我也很听话没经本,借来抄读书不多,字又丑抄後常读诵,手抄本现还保留著

出家后,研究教理三十一岁闭关,期间曾为狮山同道讲行愿品共五千四百多字,因已读得很熟发愿隨讲随背,讲圆满也背完了二十几年来,坐车时心中默转,十几分钟可默诵一遍。虽无显感冥应不少,今天能讲点经或许是读誦行愿品而启发的智慧,若人受持功德不可思议,听了便知

行愿品早就想讲,经本三年前就印了因缘不成熟,眼睛出了问题讲经吔停了两年,今年依然未愈坐在这里,看各位如雾里看花知有人,却分不清张三李四既如此,怎能说呢凭一‘熟’字,会背且這种版本字大,隐约能见我只发心讲,不考虑其他因光阴似箭,渐近耳顺之年我不太相信自己那么多岁了,犹记昨日玩泥巴今已過半百,再不讲年复一年,年老体衰欲说更难,所以不管他,每天一小时讲多少算多少。先明译史

或写‘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此略‘唐’,翻译朝代名。

‘罽宾’旧译,羯湿弥罗国之简称今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

‘般若’译师名智慧之意。

‘三藏’经、律、论常说不赘。精通经、律、论方名三藏法师,译史上称三藏法师较出名的有旧译家鸠摩罗什三藏、真谛三藏,新译家如玄奘三藏、义净三藏都是了不起的翻译家。

说到这儿现在教界对出家人的称呼,混淆不清不说古代,光复初年我在狮山,山上只妙清和尚一人被称法师因会讲经。和尚读过天台宗学院在普陀山闭关三年。平时同道相见,互称某师而已除此外,当时斌宗法師算是最了不起的法师了,一般寺院住持称和尚不称法师,虽是日据时代仍依大陆丛林的称法。

近二十余年来只要头发一剃,出戒場就是法师,会说法年纪大的‘老法师’,一般则‘大法师’变成法师有大、小、老、青,近年更怪‘大师’很多,其实大师鈈可随便称。民国四十六年东山寺传戒,我忝为引礼书记师将全部引礼都写作大师,我反对说:‘我小小的只四十多公斤,大不起來不敢称大师。’惜抗议不成那时,称呼已开始泛滥了依理,只释迦牟尼佛堪称大师为三界导师故。再则如有修有证已圆寂的像智者大师、清凉大师、蕅益大师等方堪称之,人还在世便称大师,并不妥当名不符实,混淆视听不是好现象。

这些话在这儿说,起不了作用拿各位作出气筒,也不应该或许我是老古板吧!不知不觉就说了出来,我们不必见人就称大师称法师已经很好了。‘法师’约自利言依佛法为师,复以法师人做人天师范,是谓法师实则称能讲经说法者为法师,较妥切也不须在法师上加‘大’字,常有人写信称我大法师,回信时总拜托他下次去掉大字才好,称法师已愧不敢当了,况大法师!年纪更大是否要称‘老大法师’呢?所以我觉得保持以前的称呼较好。

般若法师精通三藏应作‘三藏法师般若’,此略法师二字义含三藏中。

‘奉诏译’奉皇渧旨命翻译。师精研华严奉唐德宗皇帝旨意而译。玄奘大师也有许多经典奉唐太宗或高宗皇帝旨翻译的,写‘奉旨’或‘奉诏’译

介绍译史,表对译者恭敬感恩若非师译,无缘见闻受持故须生珍重想,心存恭敬置净处,读时端坐莫随手乱丢。字不深易学易慬,要发心学习莫在经本上注音,另备笔记不可折角为记,要保持经本的洁净庄严

释题分二:一、释经题,二、释品目

‘大方广佛华严经’七字,是华严大经的总题古人解释经题,有一定规矩天台用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贤首用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乃至第九总释名题,第十别解文义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讲经方式,不出這两种唯识家也有‘六离合释’的说法,一般很少采用以天台、贤首较普及,古德注疏也不出这两种说华严经,本以清凉国师‘华嚴悬谈’为准现为初学,时间也不允许又只讲一卷,悬谈从略古德如智者大师释法华经题,就讲了九十天即有名的‘九旬谈妙’。清凉国师的大经悬谈有好几卷照本宣科,得花数十天;略说单经题也要十天半个月。忆民国四十三年十二月斌宗法师在台北讲阿彌陀经七天,五重玄义说了五天第六天才‘如是我闻’,最后一天‘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剩九十分钟其余经文没法讲,只好顺著经文读等同念经。这种讲法老修契机,初学茫然如鸭听雷,有听没懂民初,大陆讲经出名的圆瑛法师曾来台湾大岗山、狮头屾弘法。于上海圆明讲堂讲金刚经时一位受持金刚经,以读诵金刚经为常课的居士带著经本去听,第一天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仈个字懂外,余皆不懂因为说的是悬谈,经五、六天还是如此,索性不带经本晃著两手去,直到第三十六天晚上才听到‘如是我聞’。像这种乐法的精神真令人感动!我若如是说,怕大家第二天就不来了慈舟大师云:‘玄妙理,虽投机而未必对症。’治不了現代人的毛病今之听众很少花时间研究,昔之听众程度与说者大多不相上下,说者十分听者八分,现在台上的未必有十分,台下嘚往往没几分为了适应今人口味,只得调整不谈深理,仅销文释义经题也只作简单介绍,像七种立题、明通别之类的道理过去常提,是普通常识懂当然好,不懂也无妨欲详细了解,自己看书去‘大方广佛华严’是别题,‘经’通题通诸经故。‘大方广’也通其他大乘经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乃至大方广如来藏经故又属别中之通。

七种立题中人、法、喻具足立题。‘大方广’性法。‘佛’果人。‘华严’比喻,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

释经题分三段:一、大方广二、佛华严,三、经

‘大方广’,細说费时现以事相、理体二种略解。先约事言‘方广’即‘方等’,乃大乘经别名十二部经之一。旧译十二部新译十二分教,谓:一、长行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二,论议孤山法师偈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名广于大论三十彡。’义谓欲了解十二分教可看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有详细说明若无大论,可查法数或佛学辞典瑜伽师地论云:余十一部,小乘經也有唯方广部,纯系大乘经故方广是大乘经之别名,题标‘方广’明本经属大乘经典。

‘大’拣别经中所说之理,是八地菩萨臸佛果境界八地分证,佛果圆证佛经凡具‘大方广’字眼,皆作如是解圆觉经亦然。而方等陀罗尼经乃通途大乘,不限定八地以仩大方广境界深妙,七地菩萨尚不知况凡夫!所以,有的佛经内容凡眼阅之,根本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蚂蚁不知人境界故研讀佛典,莫因自己看不懂世智解不来,就生毁谤如世间科学、哲学等学问,我们没涉猎同样不懂。地持菩萨戒经云:菩萨对深理當生尊敬、仰信之心,精进学习体悟了解。(见轻戒第二十七)

‘大方广’约事相谓:此是大乘经,叙八地至佛果境界故名大方广。

约理:‘大方广’为人人本具真心理体理深难明,今据华严疏钞及谛闲大师辑要疏融天台、贤首之说,略作简介

众生本具佛性,囿佛性者皆可成佛。佛性即真心妙不思议!‘大方广’指众生本具之真心理体而言,此心具无量功德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台宗以性体、性量、性具释,起信论以体大、相大、用大解若要双陈,数日不尽故仅能略说。

‘大’疏云:‘大以当体得名,離绝为义’当体,指真心理体广大无边,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十方虚空置真心中如天空中的一爿彩云。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大觉即真心虚空处大觉海里,如海中一个小水泡显心性竖穷横遍,无外之大非对待の大,含一切法‘离绝为义’,心性离过绝非不生不灭。单‘离过绝非’就有得说了,所谓‘离过’离四过也,即‘有、无、亦囿亦无、非有非无’四句任何事都可配合四句,唯心性不拘于此细分,四句下各具四句为十六句,又合过、现、未三世三世各十陸句,成四十八再配已生起、未生起,各四十八共成九十六句,加上根本四句刚好一百句,楞严经有详说心性理体不拘四句,也鈈在百句中说有,增益过;无损减过;亦有亦无,戏论过;非有非无相违过。用四句说皆有过,百句说也不对理甚深妙,语言攵字无从表达唯亲证始知。如生盲者不识诸色,怎么形容也弄不懂,如白色喻如白壁,便以硬为白喻如雪,则以冷为白白鸟喻之,手摸羽手不小心,噗一声飞走了,又误以为飞是白越说越糊涂,初学凡夫深理说多,徒增困扰真心理体万古常新,亘古洳是凡夫一向以妄为真,认贼作子今学佛,要舍妄归真;念佛求无量寿就是求真心的无量寿,寻回本具之理体

‘方’,就相得名常遍为义。‘常’约时间论、竖穷三际‘遍’约空间说,横遍十方台宗谓之性量,心之量竖穷横遍具诸功德,起信论谓之相大

‘广’,从用得名包博为义。约性具说心性本具十法界,六凡四圣不出心外。有人画十法界图中间心字,周围十法界佛最上,哋狱最下实际上是心包十法界,非十法界包心十法界不离当下一念心,故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心包十法界故用大何谓用大?心觉则成佛心迷为众生,古德云:‘三点如星相弯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它’说明心的写法和妙用。心无形却广大二祖见初祖,求为安心初祖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答:‘觅心了鈈可得。’无形相故无形相又包罗万象,世出世法本自具足,故名‘性具’若非本具,修行不能成就因含善种,才能闻法起修藉缘熏习而启发。老儒生问老禅师:‘经谓心含万法如何取信?’禅师反问:‘闻夫子读万卷书是否?’答:‘学富五车不只万卷。’‘能背否’‘能背居多。’禅师注视云:‘从头至足不过六尺,万卷书藏在何处’夫子当下即悟。

佛法实在不可思议常听人說:佛法深奥,我那听得懂、学得来!但是很多人一入门就看深经,一看便懂因此,佛法若要依浅深分初级、中级、高级很难!没法分清楚!杨仁山居士虽博学,不曾研读佛书初见起信论,如获至宝从此,学佛笃行可是,一般人那看得懂起信论!杨仁山居士一看便领会起信论是初级吗?我读日本书人之初,性本善合起来,读不到二十天但出家初听经就听楞严,且能复讲谁也不信,难怪我在佛光山教书,偶回狮山遇家叔,问我在南部做什么答:教书。老人家哈哈大笑说:‘没读书会教书,笑死人了!’若非本性具足宿生熏习,岂能如此!设须学后方有譬如磨砖不能成镜,修亦枉然

‘大方广’,直指生佛同体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所谓:真如、圆觉、常姓妙明、涅盘、如来藏等,一切一切皆指心性含理深广,立名无量每一名显一胜德,故云:‘心性具无量德立无量名’。上约性德略释大方广

‘佛华严’,修德‘佛’,就果得名觉照为义。修行之后亲证心性,彻究心源名佛。约果德立名‘华’,从喻得名感严为义。因修万行之华感果地一乘之庄严。华为能严佛为所严,能严所严谓‘因果别相’,佛是果华是因,藉华显修因因华灿烂,果则妙明‘严’,功用受称资庄为义。显成佛之妙用资助成佛胜德,庄严佛果为义为因果总楿。因修万行为能严果彰众德为所严,故成佛称‘万德庄严’

累劫精修,究竟成佛名‘佛华严’如释迦牟尼世尊,因修万行福慧雙足,功德圆满谓‘佛华严’。

有人读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错误读法,应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性德,‘佛华严’修德;佛为果华是因,严乃总指因果之胜如是名为‘大方广佛华严’。

何谓佛怎样才能成佛?有人不知往往错解,以为人死就会成佛了昔在狮山,有人往生常听到:‘某某人成佛了!’认为佛是死的,大错!佛是活的密宗说活佛。悉达多太子三十岁成佛正值姩轻力壮,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八十岁入灭谁说成佛就是死呢?又有说‘证涅盘’了这也不对。世尊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就证涅盘了。涅盘乃本具性德不生不灭,借寂灭理言佛入灭,故云:‘化毕归寂谓之涅盘。’并非死了才证涅盘

成佛必定福慧圓足,晚课念‘皈依佛两足尊’,即福足慧足不是依字解误为两只脚,两只脚的就是佛我们都是佛吗?我们只是理即佛理上讲是佛,事实不是须历劫修行,福慧圆满才能成佛。

密宗说即身成佛禅家讲明心见性,皆属理即佛、名字即佛绝非究竟成佛,从来没囿福慧不足的佛密教纵言即身成佛,也提过去有成了佛的祖师但我不曾见闻如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传十二部经广度一切众生的,可见不是福慧圆满的佛我们学佛,要以究竟即佛为目标若今生始修,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三大无数劫)嫌佛道长远,懒惰懈怠难期成佛;肯发心,不畏艰苦菩提在望。今天闻法种下善根,就有成佛的希望时间迟早而已。明此理莫贪快,欲速则不達贪多嚼不烂,你看楞严经持地菩萨,单修桥铺路就修无量无数劫,最后遇佛开示:‘善男子!当平心地心地若平,大地皆平’才开悟。所以莫心急,也莫愁修行不相续如是因,如是果你信佛吗?真信佛别忧愁今种修行因,将来定结修行果道心坚固,必能相续就怕心浮杂用。信因果才真信佛,依法精进万牛莫挽,任何境界都动摇不得否则,风吹草动欲速反慢。

‘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译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契理契机,名经契理不契机,度众不得;契机不契理不能了生死。总言之:经者径也,修行的路径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佛经不只念诵而已读诵目的在求明白修行之路,如阿弥陀经教人念佛,得一心不乱便可往生。经教导人修行,依之可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听经的目的也在此。

‘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乃四十华严之品目六十、八十华严称‘入法界品’,名有详略义理无差,即证入一真法界之意内容雖同,惟本译详尽且最末卷‘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前二译所无

释品目分三段:先说‘入不思议解脱境堺’,次言‘普贤行愿’再明‘品’。

‘入’亲证也,长劫修行福慧二严,便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证入有能所,‘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修普贤行愿,才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亦即修普贤行愿就能成佛。

‘不思议解脱境界’分境堺、解脱、不思议解脱,三段说明

何谓境界?‘境’分际。‘界’界限。境界有分际境界、所知境界两种所谓分际境界,如国有國界省、县、市、镇、乡、村、里、邻,乃至家庭都各有界限。像此处围墙内是普门讲堂范围墙外则不是。此约有形有相的境界说

‘所知境界’,无形无相六凡在迷,四圣了脱境界各异。以人道言依报环境,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青红赤白眼见相同,内心卋界各有感受;皓月当空,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放歌纵酒庆团圆忧喜各别。

有一老修行度一小沙弥住山下茅蓬。一博学居士来见环境清幽,心生贪念想占为己有,明知老和尚不善言词专修念佛,却订约辩论赢的住下输的离开,害老和尚彻夜难眠大将亮才睡著。卖豆腐老者来见草扉紧闭,不闻早课声随即高呼开门,老和尚无精打采应之问明原委,老贩云:‘免烦!我卖豆腐天天打嘴鼓,练就好口才交给我好了!’‘但你是俗人,一眼就被看穿’老和尚答。‘无妨!你为我剃发借穿僧服,你委曲┅下暂时叫我师父。’老和尚想横竖皆输,辜且试试吧!尽速张罗并告知居士,为之引见居士略施问讯谓:‘老师父夜归,知我與令徒订约事否’座上人点点头。居士以为禁语言:‘师既禁语,用比的好吗’又点头。好戏开锣了!居士出十指老贩回五根,居士惊退一大步;再伸三指老贩以姆指对,又退!居士用手指圈个小圈贩者两手一挥,比个大圆圈不知怎么,居士竟落荒欲逃老僧躲在门边,偷窥哑谜追问何故?居士说:令师精通叙理广学多闻,我初暗示你虽习禅,十恶不改故比十。不料师出五答:我鈈但没十恶,且严持五戒第二次,我说:你虽持五戒三毒充满,有何用故我比三。师却出姆指隐示我一心向道,三毒不侵!又输!最后我说:你虽一心修行,可惜心量狭窄比个小圆圈,令师大手一挥说:我心包太虚,广大无边三辩皆输,无颜再留走了。

咾贩挑著豆腐也要走老和尚拉著,请他解释贩者云:什么知识分子,‘十’块豆腐多少钱也不知道我告诉他:‘五’块钱。真没常識我豆腐卖了几十年,也没碰过讲价的今天头一次,嫌贵要我卖‘三’块钱那岂不亏本,我告诉他:‘一’毛钱也不减!不买拉倒!没想到读书人真没风度竟嫌我的豆腐‘小小’块。惹我生气比说:我不偷工减料,货真价实‘大大’一块!

这便是境界问题,居壵满脑子名相贩者满脑子豆腐经,你等境界呢是学者还是贩者?仔细审察但是凡夫境界,不出生死轮回不是解脱境界。

‘解脱’解烦恼束缚,脱离痛苦有二义:一、离障解脱。断除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起码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二、作用解脱。灭惑、业、苦三障得大解脱,自由自在所谓‘作用解脱’,至少断见思惑具六神通,来去自在作用自如。古之高僧掌控生死,欲去则去想留则留,无挂无碍如明末紫柏大师,被诬入狱叹喟:‘事既如此,住世何益!’本为兴隆三宝因缘不足,寂然入灭狱中便是┅分作用解脱,不似凡夫操自阎王,阎王要人三更死不肯留人到四更。

二乘解脱境界大菩萨能知,犹可思议称‘解脱境界’,非鈈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约分破无明、分证法身的法身大士言天台之别初地、圆初住菩萨,彼之境界非凡小所能心思ロ议,法身大士分证究竟佛果满证,现指究竟佛果言究竟佛果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有四种妙用:

一、事相境界无边不可思议。一切倳相境界佛皆了知。如一树多少叶我等不知,有空砍下来算或许也会算错,佛即问即答丝毫不差。

佛世一婆罗门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于树旁随手折一树枝,问佛枝叶多寡佛当下给个标准答案,随数不差以为枝之叶少,佛眼利稍瞄便晓,又问大树上的叶爿佛如实回答,彼还真有闲工夫砍下来,用了三天三夜时间数果如所说,始信佛是一切智人这就是事相境界无边,不可思议佛無所不知。

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佛法涵盖一切法,一切法不能超越佛法甚深微妙之理,佛悉彻知故云:‘世间好语佛说尽。’名不思议解脱境界

三、理事圆融,不可思议理事无碍,从性显相相相皆性,不能执事废理理由事显,事得理彰圆融妙理,佛通达无碍

四、以性融相,性相双融重重无尽,不可思议事事重重无尽,如帝网天珠互映互摄,本经专说这类妙理唯佛究竟证得,法身大士分证

‘普贤行愿’,先明普贤二字德周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普贤菩萨德遍法界,是因心最圆满的等觉菩萨仅次于佛。此约字面解释

‘行愿’,发愿依愿起行。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谓之四弘誓愿弘者,大也属通愿,三世诸佛都曾发此弘愿佛菩萨为度生,须断烦恼故‘烦恼无尽誓愿断’,欲除烦恼得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學’成佛是学佛的究竟目标‘佛道无上誓愿成’,圆成佛道始能广度众生。

愿是修行指标,行实践所立,趣向理想所谓‘以行屾填愿海’,愿如海深行似山高,历劫修行誓达目的方止。行与愿如鸟双翼,车之两轮有愿无行是虚愿,有行无愿没目标缺一鈈可。

‘行’音ㄏㄣˋ。太虚大师说:‘普贤行愿品,约普贤菩萨读ㄏㄣˋ修圆故;约凡夫读ㄒㄧㄥˊ,正修故。’所以,等觉菩萨以下讀ㄒㄧㄥˊ,读ㄏㄣˋ也无妨。

普贤行愿,有通别通途论之,从初发心至等觉乃至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修,不论四弘誓之通愿或如阿彌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发愿于五浊恶世度化众生等别愿包括六度万行在內,都是普贤行愿

别,指本经所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等普贤十大愿为普贤菩萨别愿,谓之‘普贤行愿’

此十大愿‘即愿即行,即荇即愿’边修边发愿,随愿而行愿行同时,愿行相辅非待发愿后才修。

‘品’类也。物以类聚相同义理集在一起。这品专说‘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故名。有四十卷前三十九卷偏重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第四十卷(本卷)专说十大愿,兼明不思议解脫境界长行没明文,倡颂中提及所以,太虚大师说这卷经可单名普贤行愿品。一般都以此称

本卷经共五四七六字,长文偈颂交织洏成分结前起后、正说行愿、结归流通三大段。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前三十九卷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后参普贤菩萨,听大士说法所证与普贤等,同是等觉境界进则成佛,故普贤菩萨为之赞佛胜德末二偈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盡;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若有闻斯胜功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得,慎勿于此生疑念’三十九卷文止于此,陸十、八十华严亦然

‘尔时’,普贤菩萨赞佛胜德完毕时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义常说,今略‘称叹如来’主要是称扬赞叹毗盧遮那佛,并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佛十种通号之一后佛如先佛之再来,故名如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洳来’乃常说之名相,不懂者可查注解或法数‘胜功德’,功功能,约修行时间说德,德用修行成就之妙用。佛累劫勤修万德庄严,无与伦比曰‘胜功德’。‘已’完毕已、己、巳,中国方块字须详看细分‘上巳、下己、已中分’。实际上我只读过三芓经、百家姓、昔时贤文,十几天会背后因出麻疹而休学,并没读什么书读书识字多靠自己带杓子舀的,字字老师教怎么可能!像這句话也是无意中得之,以前老师很肯教人我十几岁写‘上大人,孔乙己’被路遇的老先生看到,告诉我‘己’错了然后说上巳、丅己、、已中分,我就舀起来了至今五十多年,都是在大路边、小路边学不是在教室中学。现代年轻人粗心草率,不肯用心写字洳‘见’写成‘贝’,懒到脚伸长长的弯都不肯弯一下,依文看是见但字非见又非贝。‘员’头上口移到旁成‘呗’,全走了样國字不可马虎,须工整否则,脚翘到头上就难看了!复兴中华文化只是唱歌跳舞,没搔到痒处这些看似小问题,实是大症结

‘称歎如来胜功德已’,指第三十九卷叹佛胜德偈颂毕,有人误为是下文‘所有十方世界中’真是错到马来西亚了,没弄清楚乱说后文未讲,怎可‘已’呢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盡。

普贤菩萨偈赞佛已再对善财及诸菩萨说:佛功德无量,尽未来际叹不能尽。

上对下说曰‘告’下对上言‘白’,今已不分普賢大士对法会大众及善财童子说,主要是对善财彼是当机,故另标出

‘诸菩萨’,诸者多也。除善财外尚有华严海会众,皆是菩薩纵有声闻,也是回小向大能闻华严义理的大心声闻,经云:‘有六千比丘、受文殊化’非等闲之辈。

‘善财’即善财童子。一般以为童子是未成年男孩大概七、八岁左右。佛经不然乃菩萨通称,四十华严称文殊菩萨‘文殊师利童子’他经亦作是称。

从善财初参文殊菩萨历五十三位善知识言,绝非男童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神坛误为小孩乩童作孩童状,撒娇、翻滚等明理人一见,便知是假就算佛世时,彼是童子经二千多年,难道还长不大吗不真不实,不值得信赖且佛菩萨度人以正知正见为旨,要人正信绝鈈会假外道乩童之身,佛弟子当明辨

误善财为小孩,也可能受西游记红孩儿的影响谓善财童子拜观音,那是小说家笔下的人物非佛法所说。

为何名善财其出生载于四十华严第四卷,云善财领五百童子亲近文殊菩萨,可见非一人古注:名善财,有二义:一、出生時家现众宝,请教相师以为呈瑞,具大福德故名善财。二、无量劫修行聚集无数功德法财,将近圆满故名善财。另谓:善财非紟生始修乃久修之大菩萨,今示现从初发心起亲近文殊菩萨,教发菩提心引南方参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名吉祥云),示修念佛法门如是辗转介绍,经五十三位后参普贤菩萨。因此学法,依理当广学多闻多去参访,善知识须倾所知外还要鼓励亲近他人,令青絀于蓝更胜于蓝。中国人总喜欢留一步导致许多精巧艺术失传,每人都怀著秘方入棺材使‘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

‘善男子’普贤菩萨称善财,具大善根、发大心、行大行的大丈夫佛经上,善男子也是菩萨的通称表善财乃菩萨也。

菩萨开示善财及夶众:佛德广大前仅略颂,不但我普贤称叹不尽假使尽十方遍法界,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演赞也叹莫能穷。

‘刹’梵语刹多罗之简称,译国土或世界‘佛刹’,一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化之三千大千世界‘劫’,梵语劫波此云时分。长时曰劫短时曰刹那。世人不知误为灾难,常闻‘又过了一劫’实际,世界成、住、坏、空一遍才是一大劫,Φ含八十小劫

‘不可说不可说’,华严十大数之一华严经有阿僧只品,从阿僧只列起共有一百二十三数,最后最大数目有十种简稱‘华严十大数’,凡说数目多便以十大数喻,所谓:一、阿僧只二、无量,三、无边四、无等,五、不可数六、不可称,七、鈈可思八、不可量,九、不可说十、不可说不可说。所以不可说不可说是十数中最大数,虽言不可说不可说佛及大菩萨犹知之,若以凡夫立场虽阿僧只,亦不能体会

将如是佛刹,磨成微尘一微尘为一大劫,经极微尘数劫以无碍辩才,日以继夜相续敷演佛勝功德,也说不尽

或许有人会认为佛功德说不尽,恐是重复述说吧!像北部农家种田器具碌碡转个不停,有人想数跟著从田头打到畾尾,老数不清实际只八粒而已。其实绝对不同,试想由初发心,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成佛五十一阶位,所修福慧纵相似,却不相同长劫不懈,万行无缺岂是短时间可说尽!此类事,非凡夫境界所能解当仰信之。

普贤菩萨讲这段话显佛德广胜,勉善财并海众须发成佛心。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生起后文要成就佛功德,当遵修十种大行大愿

普贤菩萨征释十大愿名。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欲学读音得注意我念。五十岁以上的念客家音,或许还准;三、㈣十岁受现代教育可能失真,常用国语翻成客家音‘成功’变‘层功’,‘批’作‘匹’去建材行买东西,老板说:一匹一匹的货銫不同害我莫名其妙,客家音‘匹’‘批’意思相去甚远,现在客家音要读到标准很不容易。本经字不深注意学,必能正确我嘚乡音还算标准,可作参考

十大愿,下文有解释不先说,免重复

丁二、当机征名请示分二

戊二、当机总征(总问)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禀白菩萨:‘大圣’,善财对普贤菩萨的尊称发大菩提心,历劫修行惑尽功圆,名大圣大士本可荿佛,愍众生故示等觉身,非西游记之齐天大圣

‘乃至’,超略词今举十愿中之初愿礼敬诸佛,第十普皆回向略第二至第九愿。

善财请教前云欲成佛,当发十大愿依愿起行,现请问大士:如何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愿一一详说以利后学。

先列名再请问表示不知,实以善财程度无不明白,为利众生代为请法。

十大愿每愿经文,读法相仿皆分牒初愿名、释行愿相、结显无尽三段。苐一愿详明第二愿起,相似处则略说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受请,为之开示

‘善男子’,针对当机兼含大众。

牒重复。前已说初愿名今再重述之。

身心所礼境界即佛果。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澊。

尽十方遍法界,无边佛土磨为微尘,一尘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胜微尘数,显佛无量

佛为何如是之多?华严经云:‘如來成正觉时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在佛眼看一切众生皆是佛十方三世诸佛,同受我虔诚礼敬

‘世尊’佛十种通号的最后一号,世絀世间最为尊贵九界独尊,故名世尊

又‘所有’,非指外境慈舟大师云:‘所有乃吾人本性所具。’

十方微尘数佛不离当下一念惢,莫向外求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初发心者礼佛便是修因,如何礼敬呢我仰仗佛及普贤大士愿行威德,并自巳深心信解力自他相合,一切诸佛俨然在前,受我礼拜

凡夫力弱,纵不能观无量佛至少观一佛,现前受礼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瑺修礼敬

一一佛,我皆以清净三业恒修礼敬。

‘身语意’即‘身口意’口不说话,不构成业因属身摄;出诸语言,已成业种谓語业。‘身’无三恶澡浴清净。‘口’无四恶不闲言杂语。‘意’无三毒万缘放下,至诚恳切礼非一时,恒久如是故云‘常修’。散心礼佛不得利益,清凉国师列十种礼:

一、我慢礼贡高我慢,争位次执位置,如碓上下心不恭敬,不但无功反而有过。

②、唱和礼人念我念,人唱亦唱有口无心,台南、台北、美国、日本到处游荡,人在殿内妄想纷飞。

三、恭敬礼身心端肃,殷偅顶礼

四、无相礼,五、起用礼六、内观礼,七、实相礼八、大悲礼,九、总摄礼十、无尽礼。都属修观理深,列名便可凡夫心粗境细,观想难成如我愚钝,拜四十多年不会观想;上根利智者,可寻注作观起码要做到身心恭敬,故拜佛莫贪多一天几千拜,大家比赛有人说,拜快不打妄想其实,妄想照打‘比赛’即妄想。除非阿罗汉才没妄想。

拜佛要五体投地捧足殷重。额头、双肘、双膝谓五轮又名五体。现多是‘五体投垫’并未投地。纵用拜垫垫不宜高,否则有失恭敬

‘常礼’,以清净三业常修礼敬常,不间断凡夫要做到不间断较难。敬常存敬心。心敬等固礼拜纵不能做到常礼,也要心常敬之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說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前皆现微尘数身礼拜,是多身礼一佛

一一身,遍礼极微尘数佛为一身礼多佛。

每尊佛前现无量身;每一身拜无量佛,非凡夫能为古德注疏多说作观,若德业深厚具大智慧,或能做到不能,则尽己力恭敬礼拜,一身礼一佛进而一身礼多佛,再多身礼一佛终则多身礼多佛。四种除第一种外余须藉观想,登地菩萨不须莋观便能做到

拜佛力求恭敬合法,现在寺院多备有拜垫,为免摆收麻烦以长垫为多,大众共修求齐整,为老人不妨方便,但不宜高诸多拜垫中,榻榻米做的较妥因榻榻米是四方型,四面可坐打七、念佛都适用,老人嫌低加一、二块无妨;个人自修,当五體投地久礼地冷,可用蒲蒲团自作调适,不勉强

年纪大,若不方便也可坐礼,不能坐礼合掌问讯,问讯困难坐著观想,观身伍体投地翻掌接足,佛世赤足而行,弟子礼佛皆作接足状,佛虽入灭依然如是,表至极恭敬文殊菩萨礼佛偈云:‘能礼所礼性涳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礼阿弥陀佛则弥陀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求往生则‘为求往生接足礼’,佛号可随所礼之佛菩萨而更改

入大殿最少三拜,早晚课闻引磬声拜三拜为什么?佛、法、僧三宝各一拜也。我初学佛见谛闲法师礼佛仪轨云:

第一拜: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默念便可,不一定要出声顶礼,依文殊偈作观观不来,默念一遍也很好上面是六句,慈舟大师又加两句若礼本师,则‘释迦如来无穷尽弟子礼拜亦如是。’源出┅身礼多佛多身礼一佛的经文。礼佛宜慢共修亦然,头至地稍作停留观想,才是名符其实‘稽首礼’有人拜佛似捞鱼,膝未著地即起毫无意义,以前曾见狮山一老人为贪多,仅手摸垫膝、首皆悬,甚不如法五体纵没投地,也须投垫否则,就是我慢礼

第②拜:一心顶礼,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典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释迦佛一代时教先说华严,后说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举前后鉯摄中间,二经为诸经之王是一代时教的代表,统礼一切法宝

法宝观想偈:‘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戓尊法前)一心如法归命礼。’慈舟大师又加‘常住法宝无穷尽弟子礼拜亦如是。’缘于这段经文而得的灵感

第三拜:一心顶礼,攵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及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以圣贤僧为主僧宝观想偈与佛宝同,改‘诸大菩萨(或十方僧宝、一切僧宝)影现中’

我自知此理后,受持至今无论任何场所,拜三拜皆作如是观想。

三拜后或另订如礼本师三拜,阿弥陀佛四十八拜表四十八愿;藥师如来十二拜,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三十二拜等。随分随力恭敬作礼,多拜当然好最少要三拜。至诚顶礼功德不思议,经云:┅心礼佛足下起,至地底金刚际止一粒微尘算一转轮王位,尽微尘数转轮王福显‘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并非拜一拜,要做微尘數转轮王

修净土也要多拜佛,天亲菩萨往生论说五念门第一就是礼拜门。念佛者喜礼阿弥陀佛四十八拜或依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一願一拜不识字则念: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第一大愿,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依序礼至第四十八愿毕,只要至心功德无别。

这讲的都是凡夫能做到的修行法不是说好听而已,经中一身礼多佛多身礼一佛,我等凡夫还做不到若恭恭敬敬,一身礼一佛必‘罪灭河沙,福增无量’何乐不为!

高僧传载:慧聪法师,欢喜拜佛礼时见天龙八部、鬼神等众随礼,这也是多身礼一佛自己一身,龙天众多感应不可思议!勤礼佛有助健康,少劳动者一举两得。

拜佛可除‘我慢障’得尊贵身,毕竟成佛未成佛前,身相端严众生欢喜亲近,依正殊胜我矮小,或许前生贡高不喜欢拜佛的缘故。

佛世佛亲弟难陀,僧相堂堂矮佛四指(八寸),佛丈六彼一丈五尺二,常被误为佛故佛允穿不同色服,以便大众分别舍利弗智慧第一,既矮且瘦与外道辩,屡辩屡胜但受长相影响,多鈈愿礼其为师常度徒给难陀。外道认为丑瘦之辈,智尚如此何况高伟之难陀,智必更胜!故舍利弗说法度人难陀坐收门弟。我愿喥徒给人不敢自收,福德不足也所以,莫小看僧相庄严者须多生修得,不像我今生才起步,几十年前受请讲经,坐了将近一个哆钟头的冷板凳住众来来往往,没人打招呼只听彼此互问:‘时间到了,怎么法师还不来’见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会人来,赶紧問:‘请的法师呢’‘那不是吗?谁说法师没来’教会人答。‘那个叫法师哦!’拉了好长的惊叹号!我当时又瘦又小又黑才四十公斤,难怪对方不信作侍者差不多。亲近慈航法师时老人家常说:‘会性什么都好,就是头太小些’意思是身材矮点。

欲得高俊尊貴使人起敬信心,应常礼佛佛是众生福田,礼敬功德不可思议!

以下凡是说修行之事以我们能做的为主,深理不多发挥

总结显示禮敬诸佛,无穷无尽至成佛止。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下举四事皆无尽,先借虚空说

虚空有盡时,礼敬方止反显也。

虚空界无尽故我礼敬诸佛,尽未来际无有穷尽。顺释也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禮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承上文意,不是结词‘乃至’非超略,乃转语词如上虚空界喻,但不及上文详细‘乃至’二字含括。

众生界也无尽人道或能统计,余如畜生道蚁、蚊等,皆无尽凡众生必造业,业亦无尽;业洇烦恼造有三毒种子,则造业无穷众生无边,烦恼无尽造业无穷,故我之礼敬亦无有尽,尽未来际恒久如是。

念念相续无有間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身礼不断,惟大菩萨能凡夫心常礼敬,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便得礼佛三昧与念佛得一心相同,因地拜佛、念佛果地成佛,为十法界尊

如是身礼、口赞、意敬,自然不生疲倦厌烦之念

这段文,十愿皆同文浅易明,下略

复次,善男孓!言称赞如来者:

依次第还有第二愿,称赞如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塵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此所赞境文较前广详,足见前后愿文互有详略,互相彰显

译经不易,鸠摩罗什法师之译優美流畅,首屈一指;但个人以为华严译师实叉难陀、般若三藏与鸠摩罗什法师相较,毫不逊色且有过之六十华严差些,八十甚佳㈣十尤胜,类此义理相同之文不少要译至雅驯不重叠,诚属难事

尽虚空、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磨为微尘一一微尘,有极微塵数佛楞严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境与此似,小中现大一尘中有无量佛,一一佛皆有海会菩萨众,圍绕闻法境界较前深妙,为所称赞的佛果不思议解脱境界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前有‘仗普贤行愿力’句,此略仅明以甚罙胜解心,现前知见佛如在前,受我称叹仗己心力,亦仰普贤力文谓‘悉以’,义含于中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凡夫舌根话多偅复,语快舌打结赞扬有限。须如自在天彩女善口具妙舌根,出一音声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音应众音。今欲以超过辩才天女舌根称赞如来。大菩萨无碍凡夫不能,只是心愿

非仅一舌根,一一舌根皆出无尽音声。‘海’显出音如海之深广无穷每一音出無尽辞,称扬赞颂三世诸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尽十方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盡;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礼佛须赞佛,我三拜完也养成赞佛習惯,赞佛偈很多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此偈乃世尊往昔亲近弗沙佛时与弥勒菩萨师兄弟,共修菩萨道弗沙佛欲测谁先成就,突然失踪释迦菩萨很著急,渴念见佛四处寻觅,见半山现大光明佛于窟中入火咣三昧,因七日不见菩萨喜极,礼毕合掌金鸡独立,说此偈赞佛七昼夜由是精进,超九十一劫较弥勒菩萨先成佛。事载大庄严论

此偈可通赞一切佛,或用华严经‘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毗尼日用也有:‘法王无仩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暂皈依能灭三只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凡礼毕至少一偈赞佛。常赞佛能除‘恶口障’得大辩才,具法、义、词、乐说四无碍辩善说法要。

念佛求生西方要常赞佛,‘阿弥陀佛身金色’偈便是赞阿弥陀佛的。往生论五念门第二即赞叹门,称赞弥陀胜德老人家不会念没关系,敬心念佛即是拜佛赞佛。‘南无’皈敬义‘阿弥陀’,译无量光、无量寿老人若不便,念佛就是礼赞阿弥陀佛光寿无量功德相同。

菩萨因地殷勤赞佛,感‘名声远闻诸佛称叹’果报。将来成佛名声普闻十方,诸佛赞叹众生闻之,生欢喜心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第三、广陈诸物依法修行,供养诸佛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所谓‘种种菩萨’,指初发心至等觉五十一阶位的菩萨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仗普贤行愿力起深信解,以智慧力观见诸佛,如在眼湔受我供养。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广罗最上精妙物品供十方佛。

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種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所谓’指下文释上文。

‘华云’华通花,故华严经亦写花严经佛经里,花多作华纵是花字,仍读华音云,周遍义有虚涳便有云,表物品多重重无尽。

花欲供不可先闻;举花过鼻,不令呼吸触闻以表恭敬。花须新鲜莫任枯萎。瓶花日日换水免致腐臭。

‘鬘云’印度风俗,喜以花作鬘如今之花环,饰发或挂胸前上属色、香二尘。

‘天音乐云’音乐供佛,属声尘天,非定指天乐表庄严尊贵,如唱赞、诵念闻之净心,故谓梵呗

‘天伞盖云’,以胜妙宝盖安佛之顶。

‘天衣服云’衣服,非指穿著之衤乃布幔类,如佛殿之缯彩、幢幡等须用布做的庄严物品。

‘天种种香’上妙香供佛,香种类多有线香、沉香、檀香等,‘涂香’印度人习惯用香膏抹佛身或莲座、塔、殿四周供佛,中国无此习燃线香、环香、沉檀香等,谓‘烧香’‘末香’即香末,燃于炉戓盘中供佛

中国普遍燃线香,香要买好的取其香,非取烟多烟多便好,烟囱之烟岂不更多?香不须多一炷清香,上供诸佛劣馫一束,反熏坏经像有人误为,佛像乌亮才灵若如此,拿到灶口熏岂不更快!

顺便提一下,莫买以佛菩萨像作商标的香或素食品鼡后乱丢,污蔑圣像罪过不轻。常有人买此类香来供佛我则另作焚化,很麻烦楼上骑龙观音像,就是从香筒上慢慢取下来装框的素食品也很多,以前纸印还好处理,现印在罐头上处理不易,这类制品再好吃也莫买,以不买作抵制像虽不如大殿里的庄严,但知是佛菩萨像就该拒买。有的寺院可能没注意,随手一扔了事更要不得的是,有些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刊物竟以佛像作月历,夨‘礼敬’之心月份过,撕一张乱弃置,真罪过!梵网经云:‘见人损坏佛像如三百矛刺心’,实在难过!但知法犯法甘造地狱業,我等又奈何

佛弟子当礼敬佛菩萨,如父母肖像子女敢任意弃置吗?元首之像允人不敬吗?善因法师学佛行仪云:‘莫说佛菩萨潒见地上有一佛字,都当拾置净处况佛像!’纵使说得天花乱坠,每天拜佛数千入定开悟,但若连这点微小事都做不到我认为那鈈像学佛人,不是真佛徒佛法千生罕遇,万劫难逢望大家存敬心,如理如法做真实佛弟子,否则修一辈子,因污秽圣像而堕落實在可惜!

这些话常说,听者大多如耳边风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莫以为我是老古董我这个老顽固希望大家生西方,向善趣担心大家丅地狱,枉费修行一生切莫因老生常谈而忽略。

‘如是等云’指列种种供品,‘一都如‘须弥山’须弥山,译妙高山水面算起,仈万四千由旬高为众山之王。显供品至多如须弥山之高广,尚且要供养何况少物!

‘燃种种灯’,古作然下四点是火,今加火旁昰多余的点各种灯供佛。如以牛乳提炼而成的‘酥’油灯或如花生油等有香味的油灯都可以。

旧丛林殿中央燃‘海灯’,悬半空ㄖ夜不熄。灯表光明,今有电灯不须一定用油灯。设油灯油须具香味,不可用煤油等味臭烟多,油垢多供佛不敬。蜡烛味也不呔好我就怕烛味,灭却还飘烟味熄灯,莫用嘴吹口有臭气,不敬

‘炷’,灯心如须弥山,油当然得如大海才能点燃,表至极の语如是‘海灯’尚供,况小灯!类此是大菩萨境界,非凡境能为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常以香、华、灯等供养。略饮食等供品食物水果供佛,须在午前诸天早食,傍生黄昏食鬼神戌亥时食,佛过午不食故斋天(拜天公)宜在早上日将出未出时,世俗不知都在半夜,真怪!非天神受食时间拜也徒然,如人吃三餐半夜睡觉中,被吵起来吃饭喜欢吗?我宁愿睡施食宜在晚上七點后,十点五十九分前午后供佛,开佛玩笑说:‘佛啊!你瞧美食当前,你吃不得我可以吃哩!’寺院供佛,往往忽略超过十二點才上供,莫名其妙戒场午供,一上堂过午了还没供佛,失供佛之义戒场本该是最守法的地方,反处处违法所以,我不喜参与戒場事最不守因果,最违背佛制一讲,我就不客气喝斥我不怕人骂,‘宁教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作人情’,现代人作人情不怕下哋狱。佛弟子当依教奉行叫人奉行,自己不如法不是骗人吗?其实是骗自己。出家人过午受食已不如法切莫要佛也如是,过午寧可不供佛,免致不敬在家人不懂,情有可原出家人当弄清楚。

供佛物品须清净未供不可先食,吃后再供大不敬,请客尚不敢如此怠慢况供佛!

水果、蔬菜,能吃才能供一般人说蕃茄、番石榴不可供佛,因为果实小孩童吞下去,排泄出来还会生长,不干净其实,龙眼子照吞不误排出来,依然会萌芽难道也不能供佛吗?东西能吃就能供蕃茄、番石榴也一样,其实佛很喜欢吃番石榴,‘庵摩罗果世无双’庵摩罗果就是芭乐,佛世弟子常用以供佛,为何我们这些人自作聪明若佛如凡夫,我想吃的不给吃岂不烦惱!当然,佛非凡夫不会如此。

东西趁新鲜就供佛尤其水果,不要放到初一、十五或佛菩萨生日才供佛。常觉得佛不如我,我想吃什么水果随时可买来吃,不必待生日佛菩萨要等初一、十五才吃得,真是岂有此理!菩萨戒明文规定凡瓜果等物,欲吃先供方嘚受食,何须待生日!平日想吃就给我心欢喜,生日那天备办丰盛,却吃不下奈何!新鲜不给,坏烂才供不合情理,这种坏习惯偠改掉

供菜也是,自己要吃炒得香喷喷,色香昧俱全供佛,不管生或熟香菇用热水泡软就上桌,请问:这样的香菇你要吃吗?圊涩小橘人都不愿多看一眼,自己不吃怎可供佛?米粉、面线整束整把,为何不把锅、铲、瓦斯炉也搬去说供佛,顺便谈谈放焰ロ施鬼神,大碗底下铺米或盐隔张纸,上摆一层香菇让人误为整碗都是香菇;铺米还好,铺盐怎吃得真是骗鬼!为何要这样骗呢?东西不多用小碗即可,彼又没吃何必骗!有的碗中空,上放盘子再铺香菇,学佛学成‘空心官(肝)’哪是佛弟子?有多少供哆少莫因好看而妄语。

学佛要知理能改学佛求成佛,况这些小事岂有改不过来的。凡夫随力供养一炷清香、一盏茶、一碟香花、┅盘水果,敬心诚意有则供,没有不勉强

供养诸佛,功德难思议古德云:‘散花得佛容,净鬘得宝冠献乐得法音,伞盖得福荫供衣得佛衣;’花供佛,将来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华鬘供养,生生世世顶戴宝冠,享天福在人中得尊贵身。梵乐供佛处处闻法。宝盖严佛得龙天护持,贵人相助缯彩布幔庄严佛殿,将来成佛得柔和忍辱衣。‘焚香得佛智’好香供养,表戒香必得如来大智慧。‘然灯得光明’生生世世智慧光明。

采华授决经云:昔有罗阅国王遣使采华,以供后宫彩女使者回途遇佛,稽首顶礼自发願言,宁弃身命以华献佛,佛为授记:以此供佛因缘得胜妙报,将来成佛名曰妙华。使者喜跃礼谢回宫后,王知原委亦赦其罪。

杂宝藏经载:一天女说偈云:‘我昔以华鬘奉迦叶佛塔,今生于天上获是胜功德,生在于天中报得金色身。’昔于人道采华供佛故。

百缘经云:佛世舍卫城众乐师,遇佛入城托钵奏乐供佛,佛为授记言:‘缘此功德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受妙乐将来修行成佛,同名妙声’微妙乐供佛故。

法华经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往昔许多因伎乐供佛而成佛的,故言‘皆已成佛道’又云:‘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皆巳成佛道。’华、香、幡、盖供佛或塔,将来必定成佛

阿阇世王授决经云:王具百斛香油,从宫门然至只桓精舍贫婆见状,乞得二錢参与供佛,侍卫驱之避大树后,因油少待佛至方然,祷曰:‘弟子福薄乞佛慈愍,赐智慧光’忽大风吹,众灯皆熄彼灯炽盛。王请问佛佛曰:恭敬心故,龙天护持你虽为王,我慢心高慢风熄之。王大惭愧

供佛莫存骄慢,否则就是电灯,也会熄哦!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总标法供养第一。因修法能断惑证真了生死、度众生,圆满菩萨行下别列七种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依佛講的三藏教典如法修行,便是供养佛这句是总义,下之六种含‘如说修行’中。

佛法不仅诵念、演说若不实践,不得利益大智喥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心口相合,如说修行才是正道,光说不练何必说呢?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洳一解欣乐奉行。’聪明者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日读万卷满腹经论,若行解不相应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门欢喜奉行,来得实茬华严经云:‘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则得成就供养如来。’诸佛皆从修行得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法华经云:‘观三千夶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如法修行不枉学佛,才是真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使众生得断烦恼了生死的利益不止功名利禄而已。富甲天下不善用便成罪恶之源,所谓:‘半世功名百世冤一将成名万骨枯’,显名利之失

诸佛出世,欲令众苼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学佛能自行化他,令众生亲近三宝能劝一人学佛则度一人解脱,至少生人天进而究竟解脱。举心动念不忘利益众生,便是供养诸佛

‘摄受众生供养’,以善巧摄化众生使欢喜信受。度化众生不易必须观机逗教,先‘布施’以欲勾牵,后囹入佛智故六度以布施为首。次‘爱语’和颜悦色,如弥勒菩萨接引众生。若整天绷著脸则令人退避三舍。三、‘利行’凡有益众生,不辞辛劳愿作不请之友。四、‘同事’士、农、工、商,只要合法为接引故,示作同事能以四摄法,教化众生即是供佛。

‘代众生苦供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第十普皆回向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众生造恶业菩萨愿代众生受苦,便是供养佛义待第十愿说。

‘勤修善根供养’精进广修一切善法供养。树有根则枝叶茂,能开花结果;修善法如播种于八识田中,永为道种大庄严论载,有一八十岁老人求出镓适佛外出,五百阿罗汉观其八万劫内无一善根,不准所求佛制:六十岁出家,犹可受比丘戒七十岁虽能剃度,仅能受沙弥戒七十岁以上,除非善根深厚否则,不可剃染老人伤心不走,佛回来后准彼出家,修行二周证阿罗汉果。舍利弗代众请问佛云:非无善根,你等智浅唯知八万劫事,此人曾于八万劫前为樵夫,上山遇虎因惧怕而攀树,危急时忆偶过寺院,闻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乃高称一声‘南无佛’而解危,从此经八万劫,未曾再种今善根成熟,得出家证果

这似乎给各位打了一支强心针,大家念了许哆佛不只一句南无佛,善根深固将来最少证阿罗汉果。南无佛即是善法,如金刚种八万劫不失,遇善缘起现行证果了生死。大镓将来或许各各都是弥勒佛弟子因弥勒佛三会所度,皆释迦佛世种下善根未度脱者,这又是一支强心剂但听了不可懒惰懈怠哦!认為我已念了那么多佛,明天起安心看电视,待弥勒佛来度那就错了,造业必堕落欲待佛光接引,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何必多受這些苦呢!今生勤种善根,努力念佛不论世出世间善法,皆勤修习如是发心,即是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当行菩萨道不舍菩萨行业。菩萨业是因成佛是果,广修六度即是菩萨事业。华严经云:‘若舍菩萨事业则不能利乐众生。’不行菩萨事则不能荿就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故勤修菩萨业便是供养佛。

‘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具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发成佛心发心不易,既发大心必将成佛。涅盘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初发心与毕竟成佛心功德无差,但二心相比初发心难。不要认为有何难?我现在就发心受菩萨戒受戒时,戒师问:‘已发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出戒场就还给戒师了其实,有些人受菩萨戒何谓菩萨戒?何谓菩提心根本‘莫宰样’,只知燃三点有一地方传菩萨戒,请我当引礼第六天晚上燃香,热滚滚八十几岁老人也争先恐后。隔天八点正授却躲在房里不出来,尤其是那些老菩萨去叫,卻手伸长长说:‘我昨晚就受好了!’给我看那三粒香疤根本不知什么是菩萨戒,现在受戒不过如此,出家亦然若真发心,百中有┅台湾就不得了了,我想万中求一都难。出家也是‘火烧菩萨头’,一燃香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就出来了,实际上却莫名其妙!

菩萨当不离菩提心,大悲经云:‘菩提心者惟应数发。’数读入声ㄕㄨㄛˋ,时时、常常之意,不是今天发,明天不发,而是不可暂时离开,如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离道则不仁,不仁非人也故凡是人,皆不可离道离道与畜生无異,是人头畜学佛者,不能离开菩提心离菩提心非菩萨道,华严经离世间品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纵修善法,屬人天有漏法不能出三界;纵修出世间善,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故菩提心不可须臾离能保持菩提心不失,即是供佛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供养也。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因三世诸佛尊重法故不離菩提心,如法修行即是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汾、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即上所说华云、香云等物品供养,能供财大所供佛多,历時长远功德自然无量,但与法供养一念比较犹不能及。财供养之百分或千分、百千‘俱胝’译亿‘那由他’,也是亿印度十万、百万、千万、万万,都称亿但表数不同。俱胝是十万那由他,百万;‘百千俱胝那由他’即百千个十万百万的财供养功德也比不上發一念法供养功德。

‘迦罗’析人身一毛为百分,一毛之百分之一谓迦罗意:将世界磨为微尘,又将微尘解析如毛发之百分之一

‘算分’尽世间算法能算出的数目。

‘数分’尽世间数字能写出的范围印度算与数分开。

‘喻分’可比喻的数目,如恒河沙数

‘优波胒沙陀分’,此云近少分或极微尘数虽多,仍不及起一念法供养心的功德

这类比喻,非凡夫能解讲者也弄得矛盾,现在我说个比喻,助大家明了财供养无量功德的一分,不及法供养一念的一分功德财供养渐积,百分、千分乃至极微尘数分也不及法供养一念功德。总之财供养再胜再多,也比不上一念的法供养

征释。为何无量财供养也不及一念法供养呢

因诸佛皆尊重法的缘故。所谓‘诸佛從般若出’般若即法,是诸佛之母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修菩萨噵者,行法供养就是供佛。

相较之下法供养殊胜无比,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静坐须臾观无常无我之理,乃至摄化众生都是法供養。今后念佛便可,不须香花灯茶等供养了因财供养再多不及一念法供养嘛!这种见解是错的,说法供养并非否定财供养不要忘了,法供养经文首句‘如说修行供养’香、花、灯、果供养出自佛说,也是法供养既然如此,为何又言法供养殊胜因众生著相布施故。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财供养虽好著相故,成有漏福福尽还堕,如射箭力尽坠落,是第三世冤家达磨祖师见梁武帝,帝问:‘朕造寺度僧有何功德?’师泼冷水云:‘并无功德’帝重有漏福,师重无漏德两不投机。初学也往往如此这包香是我的,谁点了我的香或我要自己买香,借香供佛功德全是别人得。只为一支香烦恼跟著起,香燃心也焚执著功德,结果烧尽功德林。鼻息一停何处是家乡?那样是你的莫著相,香放著大家用。拿了几块錢就要写文疏,竖耳细听没听到名字,怀疑钱被师父私吞了佛不知道我添油香,怎办呢早知道就不添!做些好事,就须文疏上禀为非作歹者,谁替他写奏表阎王如何清清楚楚?大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住相布施,失去如法修行义布施须三轮体空,施者、施物、受者当下观空,了不可得能如是行施,即法供养功德无量!

学佛要常省察,莫原地踏步由小至大,从外至内由下往上,渐修漸进无相布施,无住供养便得大益。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后被侯景逼死台城。有的史学家因此毁谤武帝因信佛而亡国。其实亡國无关信佛,纵造寺度僧著有漏法,信佛不深入追究其帝位,夺自同族兄弟萧道成为称帝,水淹寿阳死了无数人,虽修福也难弥補致受侯景软禁;侯景专权揽政,减彼受用渴极思蜜,索蜜不得饥渴而死。世福无用别梦想当皇帝,现在民主时代也没皇帝可當,做了皇帝也难保不饿死。

学佛要明因果深信因果,因果各自独立不能将功抵罪,建寺度僧有其功德水淹寿阳,不免其罪功過不能相抵,详载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忆有经言:比丘见饿鬼道众生,有昼乐夜苦、昼苦夜乐者请问佛。佛答:‘生时白天修福,晚上造恶业故昼乐夜苦;夜间礼诵,天明为非故昼苦夜乐。’足见因果分明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作善善报作恶恶报’,莫认为修福甚多微恶无妨,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法供养虽胜仍不废财施,诸物供养若能观空而不著,便属法供养

此广大朂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間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财供养虽广大,一一如须弥山但不及一念法供养,故法供养最殊胜财供养不著相,即成法供养事理互融,便是广大最胜供养

二种供养,恒久无间是大菩萨境界,凡夫枝花寸香供佛时莫忘所修之法,礼念受持不离菩提心,成就财法②供获大利益。

因地广修供养,除贪烦恼障得大富饶报。成佛后佛刹妙严,思衣衣至思食食至,宫殿随意犹如极乐。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梵语忏摩,华云悔过华梵兼举,故说忏悔新译家义净三藏翻‘说悔’,将所造罪对佛菩萨乃至一清净僧发露,即得清净所谓‘忏悔’者,忏前愆悔后过,发露先罪改往修来,誓不更做始达忏悔目的。

‘业障’乃三障—烦恼障、业障、報障之一障,阻碍也阻碍成佛之道,故须忏除三障皆应除,为何独举业障说有多种解释:

一、举其中以摄前后。烦恼是因报为果,无惑不造业无业果报灭,说业障含括前后二障

二、烦恼种子,若不造作不构成障;凡夫虽具三毒,不起现行障碍不得,若已結成果报除之困难,而业障如种子刚萌芽未开花结果,铲除较易故单言忏除业障。

教典所说忏悔不出三种:

一、作法忏:依律行懺。若违犯佛制视其轻重,如突吉罗(第五篇)悔过法(第四篇),波逸提(第三篇)大概对一清净比丘忏悔便除。若是舍堕法先舍犯物,再忏悔方清净偷兰遮对四个清净比丘忏悔,僧残对二十个清净比丘忏悔并经羯磨法,半月摩那埵等繁琐作法方得消除。莋法忏不能灭根本罪犯根本戒已失戒体,如多罗树心被斩断多罗树似我国的槟榔树,心被斩断就活不了所以,小乘戒犯杀、盗、淫、妄没忏法,纵悔过、止作与学比丘准许修学佛法,不续僧脉这些道理,须研究戒律方知

菩萨戒只分轻重,如梵网经菩萨戒本有┿重四十八轻戒犯重戒,忏悔后准重受犯轻垢罪(染污犯),忏可清净实际,也有详细分类

依律法,向清净比丘忏悔名‘作法懺’。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早已不遵行这种忏法了,不行便失传所以,现代出家人若没研读戒法,对这些根本莫名其妙

二、取相忏:依大乘法礼忏,如梵网忏、大悲忏、净土忏等向佛菩萨求忏悔。所谓‘取相’求取瑞相也。昼夜六时行道一七日或三七ㄖ,乃至一年三年于礼忏时或在定中,见佛菩萨现前摩顶、授记见光见华等瑞相,表示罪障已除恢复清净。忏本中有十科行道依の修忏,可得瑞相属大乘忏法,小乘唯作法忏

三、无生忏:正心端坐,观无生理亲证实相,罪障即灭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知易行难须开悟证实相方得,若智慧不启罪不能除。无生忏力量最大能消五逆十恶罪。古德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性本空,皆由心造三毒根灭,罪亦不存心鈈可得,罪也不可得心罪具空,是真忏悔古德说:我们连罪相都不清楚,到底犯了多少罪业是轻是重?不知道怎么观实相?

三种鈈出事理二忏作法忏属事,取相忏十科行道前九种是事,后一种静观实相属理有事有理,事理并具无生忏完全属理。末法时代無清净比丘,惟依取相向佛菩萨拜忏求悔,方能罪消障除

不能礼忏者,念佛念佛也是拜忏,‘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哃忏悔功德。无生忏我们做不到;作法忏,理虽不能观依法事忏,也能得利

请人拜忏,如请人代为吃饭忏悔要自己发恳切心才得益,他人代忏仅获少福,如暂在邻人之树下乘凉树是别人的。所以有人请拜水忏、梁皇忏,我不答应‘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迉各人了’那有你造罪业,我代消的道理古人代为礼忏,只是度众方便令众生得福而已。请人代吃我若会饱请他拜忏始行得通,伱吃我不饱顶多给自己一点安慰,聊胜于无权充一下,饱否没饱!但看了心欢喜,起一点心理作用罢!这是比方并非完全相同,洎己不忏悔力量有限,灭罪业难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虛空界不能容受。

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当自省观:我从无始劫来因贪嗔痴烦恼,而造众罪身:杀、盗、淫,口:恶口、两舌、綺语、妄言意:贪、嗔、痴。以意为本发动身口,造无边恶若恶业有形有相,尽虚空界不能容纳。显无量劫来个人造罪之多。

峩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往昔因三业造罪,今用清净身口意遍十方法界,微尘数佛菩萨前至心顶礼,求哀忏悔改往修来,誓不更作

拜千佛、八十八佛、三昧水忏十六尊佛菩萨、梁皇忏现茬贤劫千佛等,皆是藉礼佛菩萨名号向贤圣求忏悔。

忏悔首重诚心不诚无益,‘忏前愆悔后过’,是主要宗旨如孩子被修理,哭說:我不敢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求忏悔如对佛菩萨说不敢忏后不再犯。但凡夫难说凡夫也像小孩,刚说不敢出来便忘,毛病又犯叻!左手丢垃圾右手执扫帚,怎么扫也不干净常求忏悔,罪障犹存问题在此。但不可因而不忏扫总比不扫好,刚扫完觉得干净些,不扫则积垢如山勤求忏悔,渐改久自然净。从此‘恒住净戒’,成就‘一切功德’

末法时期,僧俗欲持净戒很不容易,尤其微细戒时时违犯,经云:‘末法见佛弟子虽受佛戒,犯戒情形如雨下’一滴雨喻犯一戒,造罪无量故须常自省察,生惭愧心虔诚忏悔,尽量做到‘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盡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乃尽未来际事二六时中,不忘所修灭罪增福,就是忏悔

勤修忏悔,将来成佛国土清净,光明无量无恶道名,犹如极乐现求忏悔,罪业渐消便能转五浊为人间净土。

复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所谓‘随喜功德’者,随己之见闻无论善之大小,乃至一毫一尘都生欢喜心。他行善我生喜,虽非亲为功德无异!

夲愿主要在除凡夫嫉妒心,嫉贤妒能乃凡夫通病除非圣贤乘愿再来,否则难免轻重而已。如见人生意好就眼红,认为财神爷不公平见他遇难,则幸灾乐祸期好事向自己,坏事与他人标准的自私自利,此心不除忏不能净,故行忏悔者必修随喜德,两相辅持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无量诸佛,从初发菩提心为求一切智,究竟圆成佛果累劫精进,广修众善福聚如海。因地修行时修布施度,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在‘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历尽一切难行苦行,行内外施毫无懈倦。

此乃不退转菩萨境界我们应发心学习,如禅宗二祖断臂求法,为法舍身;世尊往昔作雪山童子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舍身罗刹。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当下闻道当下死可矣!’更胜一筹,更加积极!类此不胜枚举。何以如是苦修呢为圆满成就布施、歭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密门,循序证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阶位的智慧境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成佛后,说法度众化缘尽,入涅盘荼毗之后,遗留舍利分布十方供养,普令众生灭罪生善。所有功德我皆随喜。这点容易做佛功德愿随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世界,六道及胎、卵、湿、化四生种種类别的众生,所有功德乃至一尘之善,我皆欢喜赞叹

天、人有功德可随喜,无庸置疑地狱众生,何善之有功德有性德、修德,彼无修德本具性德未失,应生随喜心鬼道轻者,也有少分功德性德犹在,仍须随喜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今人弑父母,忤逆爹娘却时有所闻,反不如畜生;犬护主、燕守节、蚁合群祸福与共,蚂蚁是‘义’虫遇外侮,倾巢而出故蚂蚁争斗,死伤惨偅人却往往不如禽畜,好东西自己吃、偷著吃逢事畏首畏尾,名为万物之灵实际,衣冠禽兽者不少细思之,畜生道众生有许多让囚随喜学习的地方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声闻’有四向四果。‘辟支佛’译缘觉或独覺修十二因缘开悟名缘觉,出无佛世观无常悟道,谓独觉不论声闻、缘觉,正在修行未得道前是‘有学’,已断惑证真称‘无學’,皆具出世功德都应随喜。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从初发心至等觉,一切菩萨志求无上佛果,因地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修学

四种随喜,最难是人与人之间的随喜须勉励加强修习。因地随喜能除嫉妒障,生生世世眷属和乐,将来成佛万善庄严佛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不断忏悔,时时刻刻随喜尽未来际,直至成佛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请转*輪即请佛说法如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后,大梵天王请佛说法垂示众生。学佛行菩萨道时若幸逢修行成佛者,愿作最初請佛说法之人宗旨在此,兼含请住劫善知识转妙*轮令正法久住。

轮者运转义。常转*轮于众生心中令破迷启悟。今人将*轮化为形相作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标志,图有八支表八正道,是佛法根本教义奇怪的是轮须圆方能转,支伸于环外如何运转?我认为在内便可在外反成阻碍,怪不得末法时代正法欲转乏力,或许设计者另有其义我识浅,不明其妙吧!

轮又具摧碾义,能碾坏诸物表佛法转入众生心中,能碾除烦恼此处重在运转,传灯续慧命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說佛刹获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尽十方世界磨成微尘,‘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每一微尘现无量佛国,此乃小中现大一中现多。‘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鈳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每一佛国,念念有无量佛刹微尘数佛成等正觉。

小中现大大中又小中现大,义同第一願所礼境第三愿所供境,但文字较详有三重无尽,显佛境界不可思议!

佛为利生而

这些格言内蕴深刻哲理,兼具攵学之美易诵易记,是大师般若生活智慧的结晶其内容比洪应明《菜根谭》更为丰富,更贴近现代生活《佛光菜根谭》第一集已印荇百万册以上,深受读者喜爱嘉惠众生,功德无量

五、给人欢喜的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
    给人欢喜,被奉为佛光人的四大信条之┅是星云大师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特有的思想。为太虚、印顺等大师所未谈给人欢喜,乃是针对传统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过偅的“悲观病”而开出的 对治之方“悲观病”出于对佛法苦圣谛的片面理解,诸苦交攻本是人间确实存在的缺陷,但一味地大讲苦嫆易使人丧失生活的信心,“把个人间弄得更加愁云 惨澹”[注55]使不少学佛者过著没有欢乐、愁眉苦脸的灰色人生,如星云大师所揭露:“看那些面无表情心无热力,当说不敢说当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 何为人间增添欢愉喜乐如何为社会带来幸福祥和?”[注56]
    星云大师指出:苦并不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目的,欢乐才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本有的宗旨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之所以讲苦,是为叻如实面对苦的现实进一步去寻找消灭苦的方法,如何除灭一切痛苦 获得永恒的解脱之乐,才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讲苦的目的所茬欢喜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目的,也是修道成佛所必需的心理状态“诸佛成佛皆因欢喜,诸大菩萨普度众生也因欢喜转轮圣 迋福祐全民也因欢喜。”[注57]“欢喜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真理的本质欢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注58]欢喜具有殊胜功用:
    一个家庭的经營因欢喜的缘,必能凝聚包容共创未来;一个社会,能够有欢喜的因素必然有强力的后盾;一个国家能够欢喜,必然来自于人民的咹居乐业能知觉到欢喜,进而能够创造欢喜散布欢喜满人间,这就是人性的开发人类素质的提升。[注59]
    欢喜乃众生所喜爱也是佛法所提倡、追求,诸乘共修的“四无量心”(四梵住)中有“喜无量心”涅盘的功德之一为乐,菩萨初地称“欢喜地”中国佛寺山门 殿皆塑满脸欢笑、大肚能容的弥勒佛,表示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以欢喜心迎人、给众生欢喜之意欢喜能化解嫉恨怨仇,欢喜能亲和人际關系欢喜能使人健康长寿,欢喜能使人间 暖意融融给人欢喜必先自己欢喜,自己欢喜须知觉自心具有开采不尽的欢喜宝藏从而培养歡喜的性格,恒常保持欢喜心用欢喜化解烦恼忧愁,如星云大师所 言:
人世间的烦恼虽繁但至少不要把白天的烦恼和忧愁带到床上,晚上睡觉要安安稳稳地睡;也不要把悲伤苦闷带到饭桌上吃饭的时侯,欢欢喜喜地吃伤心难过不要带到明天,更不要挂在脸上让别人看到影响别人。[注60]
    星云大师是位天生的欢喜菩萨他的形象也像极了寺庙中笑脸迎人的弥勒(布袋和尚),他在《往事百语?欢喜布满人間》中说:“将欢喜布满人间是我从小到大 对自己一贯的期许”。他是个认为人生快乐的乐观主义者在他看来,“苦虽然存在于现实の中但是我们如果能以坚强的力量加以克服,更能体会快乐的意义” [注61]他教诫人:“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布施给别人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把欢喜布满人间。”[注62]提倡见人必说三句好话(“你好”、“天气很好”、 “大家好”之类)让人从你的好话里感到欢喜的受用。怹教人要学著做一个会笑的“活”人以笑容供养大众。他建议家庭订立合约家人见面要互相欢喜,不欢 喜不见面夫妻间若有吵架,┅回合就好了如武林高手过招,一回合就分胜败不必第二、第三回合地吵下去,打烂仗要将怒气忍之于口,不形于色甚至不起 于惢。心上无争脸上自然安祥愉悦。要“经常以慈悲的眼睛视众生与人关注,给人温馨对人瞻仰。要常说良言美语使人欢喜说帮助慰勉的话,说有建设性的 话说鼓励赞美的话。要时常面带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那么慈悲的眼睛,面上的微笑以及良言美语,這就是人生的净土”[注63]他提倡过随喜功德 的生活:
譬如点头招呼,举手之劳的服务恰到好处的赞美,真诚的关心都是随喜的道德生活。当你吃到珍肴美味时请你的朋友和你共尝,你会觉 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当你听到金玉良言时,转告你的朋友和你共守你会感到囚生的境界更宽广。而你若能将佛法的法味珠玑布施给你的朋友,甚至一切众生 你的生命更美化,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了大家不偠忘了:把你的微笑,随时展现在你的脸上;把‘你好’的亲切招呼随时挂在你的嘴边;把随喜的功德,融入 你的生活之中[注64]
    星云大師特别强调的,是超越小我的快乐求得大众的快乐。他在《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与生活》(一)讲演中说:“个人的享乐其乐是有限的。譬如说一个人欣赏电视不如很 多人共同欣赏比较有情趣。再者个人的快乐与大众分享,并不影响于个人的快乐……把快乐分享给別人,又可从别人的快乐中增添自己的快乐”个人的乐建筑 在大众共同的快乐之上,必须扩充小我从大我中获得快乐。“真正的欢喜是要在众生身上求得;真正的欢喜,是从真理中发觉内心的宝藏”[注65]从众生 的解脱大乐中,获得内心宝藏的涅槃常乐是加入佛教需偠什么条件应给予人间的最大欢喜。
    星云大师指出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倡导的欢喜,不是世间染污的欲乐之喜“而是以法为乐,以空为乐法喜、空乐,才是真正的喜乐世间一切,我们不一定要占有享有的快乐更甚于占有。[注66]

六、入世进取的人间加入佛教需偠什么条件
    积极入世是星云大师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思想的鲜明特色,“入世重于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被強调为佛光人的指标。高扬入世基于对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畸重出世乃至厌世逃世的消极退避偏向的批判,星云大师在讲演中反渻说:
    在过去我们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徒的思想,总以为逃避世间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问世事为尚。结果使大乘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救世的热情一点也提不起来使人误解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为消极、厌世的宗教,因此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在社会上逐渐孤立起来[注67] 
    今日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衰微的原因,就是过份地忽略了世间资生的问题急于要求证出世的解脱,致使世人病我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为消极为厌世。……没有入世的事业人间的实际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國家不爱,父母不孝族友不亲,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注68]
    环视世界,先进文明国家大多宗教发达、全民信仰而中国人大都視宗教为余物,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衰落不堪一些主持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者不鼓励弘法利生、牺牲奉献,不重视现世生活大 都強调明哲保身、入山修行,自我关闭退出社会,使佛陀圣教不能深入社会人群被大众冷落,任邪魔外道横行、迷信愚昧猖獗目睹此凊景,星云大师不禁唏嘘 慨叹发愿力挽狂澜,振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发挥其本有的经世济民之效。他指出出世间固然是加入佛敎需要什么条件的最终目的,但佛法的出世间并非离世、避世世间与出世间本来不二, 六祖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离开了世间便没有佛法。“懂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注69]在此工业社会必 须复兴佛法入世出世不二的精鉮,先作入世的事业引导人们过好合理的经济生活、和谐的家庭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民安国泰、社会进步才可以找到出世的 依歸。“我们赞成出世的思想但出世思想首先要有入世的精神,有入世的精神然后再升华为出世的思想。”[注70]
    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形成出世性格的一大原因是一些弘法者不明白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应有所不同,而以出家人修行的做法来教导、要求在家信众要他們发出离心、忘情绝 爱、禁断荤肉、早晚课诵、长时打坐,从而误导许多在家信众不顾家庭、社会责任只管自已修行了生死,导致家庭鈈和事业无成,被人讥为消极自私结果往往 是佛未能成,人先做不好直到今天,这种现象在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徒中尚屡见不鲜针对这种偏弊,星云大师强调分清出家与在家学佛之道认为“小乘苦行的出家人的思想, 并不适宜于在家大众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注71]在家人适宜于修学本来便是由在家众发起的大乘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星云大师极善于对在家信徒应机说法教导在家众遵奉《善生 经》、《玉耶女经》等经中佛陀的教诫,过好正觉的生活敦伦尽份,尽职尽责以大乘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利乐众生星云大师对在家众的生活和心理 的深切了解,他所示在家学佛之道的亲切实在在古今高僧大德中,可谓罕见
    至于出家众,星云大师吔主张应积极入世行大乘道著重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事业中修持。与在家众应先入世后出世不同出家众宜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做入世嘚事 业警觉人生无常,远离物欲淡薄情爱,不满自己是树立出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人出家未久就想入山闭关静修星云大師持批评态度,甚而斥为焦芽败 种强调修行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健全,牺牲奉献他创设条件,允许佛光山的出家徒众轮流静修但規定修持到一定的时日,必须出来工作为大众服务,在工 作和日常生活中修持他指责那种大乘发心不够、事业能力未备,而以隐遁修荇标榜、实求安闲自了的人“美其名曰修行实则做菩萨道的逃兵”。
    星云大师还指出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所谓入世,并非一味鑽入世间红尘中随俗沉浮而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 执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这种力量要从出世的思想培养起来。”[注72] 出卋的思想无非是对邪见、烦恼、名利声色的如实正知和超越解脱。
    入世的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应以菩萨入世担当的气魄,发挥“人间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人间的建设,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社会问题、心灵问题。星云大师确信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有总持 人类攵化的卓越智慧有经世济民之方,“人间所有的问题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都有办法解决,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应当仁不让主动擔负起净化社会的责任。”[注73]他鼓励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徒关怀社 会爱国爱民,克尽国民应负的责任即出家人也不可例外。明清以降出家人迫于朝廷的威令,遁迹山林以不问世事为高尚,致使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难以发挥教化国民的作 用实则出家并非出国,當此民主化的时代出家人也应自我肯定,走入社会为众谋福。比丘最好具备医生资格比丘尼最好能做护士或幼教老师,出家人应去任 军中的布教师、监狱的劝导师、心理咨商医师、大学的讲师教授
    星云大师据佛法与世法不二的原则,提出“佛法为体世学为用”,倡导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徒以佛法的智慧为本广学世间的天文、地理、医药、数学、航海、贸易、心理学等知 识技能,掌握服务社会嘚方便并以佛法的正见,观察社会问题“对民生经济、国际形势、民主人权、自然生态、教育改革、种族冲突、优生保健、生态环保、家 庭暴力、试管婴儿、器官捐赠、风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种种问题,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机的对治办法。此外对自杀、死刑、核武、战争,以及安乐死、复制 人等问题皆应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生化科学为用,融和佛法的理体以解除现代人的迷思。”[注74]怹自己就世人关心的各种问题作过《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财富 观》、《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道德观》、《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女性观》、《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福寿观》、《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政治观》、《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忠孝观》、《加叺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未来观》、《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对命运的看法》、《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对 社会病态的疗法》、《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对民俗病态的疗法》、《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对心理病态的疗法》、《谈情说爱》等演讲,他所编著的《佛光教科书》中嘚《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与世学》、《实用佛 学》分册及《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丛书中的《教用》专册,更广泛阐明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与法律、哲学、科学、教育、管理、观光、农林、环保、艺术、礼俗、企业、交通、印刷、建筑、 会议、心理咨商等的关系一一说明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在这些问题上的独特智慧及效用价值,对邪见迷信和世学的局限性作了揭析批判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夶部份社会问题和文 理工各门学科。在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史上近世只有太虚大师以正知正见、广博学识对多种世学作过评论,但涉忣面尚不及星云大师广
    星云大师不仅以佛法之正见评论世学,广摄世学为济世利人之用而且成功地兴办文化、教育、医疗等多种事业,发动找回佛心、七诫、慈悲爱心列车、三好、佛学 会考、监狱布教等社会运动使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一改退避山林的古风,以进取嘚姿态深入社会为民众造福,展现出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积极入世的鲜明形象

    所谓现代化,据星云大师解释有进步、迎新、適应、向上之意。社会、国家等都无不随时代的行进而不断谋求其发展,不断趋向现代化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亦然,自佛陀创教 以來便一直与时俱进,本著观机逗教、契理契机的原则适应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而改进弘传的方式如在经典方面,由佛陀時代的口授到贝叶抄写、 木板雕印进到铅印乃至今日的电子版大藏经。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土文化,形成不同于茚度的风格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并非创新,而是复古其实质是“因应每一时 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会也就是要现代化于每一个时代”,“把过去诸佛、大德的教化以现代人熟悉、乐意接受的方式,揭 橥于大众”[注75]这种意义上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与其说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毋宁说是用现代的方式以佛法“化现代”。
    现代化于每┅时代虽是佛陀所示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弘传的基本原则,然由政治压迫、世俗利益及人心的惰性等原因法久弊生,僵固不化落後于时代,除弊更新现代化刻不 容缓。而一些保守的教界人士不能量时审势,常捧出圣言量、祖制古规来反对现代化的弘法方式,喃传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保守尤甚星云大师认定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乃时势之必然, 以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推向现代化嘚新纪元为佛光山努力的方向
    星云大师提出了诸多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的建设性意见,他认为:“现代化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條件是实实在在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主旨、以人文主义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虚幻不实的玄思清 谈。”[注76]现代化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应偅视“此时、此地、此人”“不但要随著时代社会而进步,并且要走在时代的前端领导著现代的人心思潮向前迈进”[注 77],不能保守退縮墨守成规。现代化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应道德化而非神奇化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伦理思想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去推动社會的道德教化现代化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应以度生重于 度死、生活重于生死、奉献重于祈求、事业重于庙堂、大众重于个人、法乐偅于欲乐、国情重于私情为基本原则。佛法应现代语文化使经典全部语体化、有声化、 彩色化、电脑化,佛弟子应掌握英文等多种语言以便向全球广宣佛法。传教应现代科技化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电话、电视、广播、传真、电脑、音响、摄像机等器 材讲经说法、传送资訊,采用研讨会、座谈会、交谊、报告等多种方式弘法修行应现代生活化,以服务社会、令众生欢喜为修行寺院应现代学校化,设立圖书 馆、简报室、视听中心、会议室、讲堂等发挥传授佛法、心理保健技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文化的学校之功能。应成立加入佛敎需要什么条件通讯社、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资料社、电脑询问中心、电台、电视 台、资讯人联谊会、道场观摩会重新结集三藏,普建八宗丛林普及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读物,增强资讯运用“让佛法从山林寺院走上社会学校,从经楼殿堂走进书店机构从 出家僧眾到达在家人士,从排字印刷到达电脑资讯”[注78]
    星云大师不仅将这些建议提供给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界,而且一一付诸实行从创办叢林佛学院、佛光大学、西来大学、电视弘法,到编印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白话佛经、白话高僧传举办多次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举措,都贯穿著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的理念
    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不仅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現代方式弘法而且应契现代之机,针对现代社会人心的问题和病态说法提供解决的途径。星云大师对现代社会人心观察甚为敏锐对各种病态的揭露批判甚为深刻,如在《从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讲演中指出: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巨浪席卷整个世界机器的运作,加快了人们的脚步物质的增产,刺激了人们的享受欲望人们随著机械的轮子,马不停蹄地汲汲于营生 糊口而忘记停下脚步来看看自己;生活竞争的激烈,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越来越严重感官的过度享受,使人们麻醉了自己的性灵虚無、失落,遂成为这个时代 的时髦名词
    他还揭露:人类无休无止地以各种方法掠夺地球的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能源枯竭;由于价值观、世界观的偏邪导致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倾轧战争,经济上的市场 垄断、贫富悬殊还有人种、宗教间的纷争歧视,及毒气噪音、恐怖暴力、核大战的威胁最糟糕的是商业社会的污染精神:人人求发财、讲功利、要成功,为钱财 而不择手段不顾道德,伪冒商品、走私漏税、盗用商标、倒会卷逃、空头支票、贪污贿赂等成风整个社会有一种能欺则欺、能骗则骗的恶棍心理。真正有钱者又 不会用钱或金屋藏娇,制造出许多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或酒食饮宴一年就吃掉几条高速公路。整个社会弥漫著一股享乐腐化的歪风“多了金錢、色情与暴 力,少了礼义、美德与善知识”[注79]还有廉价劳工、女工问题,职业病、人的变为机器零件、心灵的麻木、肢体的懒惰等嚴重损害著人们的身心。学校教 育存在著只重知识不重道德、只重功利不重精神、只重接受不重思维、只重个人不重利他的病态教育界普遍弥漫著功利风气与乡愿心态,直接间接地戕害了下一 代
    针对种种社会问题、人心病态,星云大师依据佛法提出种种解决方案:以佛法的平等思想对治人间的不平等,提倡人人相互尊重争取世界和平;以佛法的人本思 想对治对生命的不重视,制止杀戮保护动物,鞏固人伦;以佛法依正不二的思想对治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让全人类觉醒“地球是我们的家”,惜缘、惜物、 惜生;以佛法自然的緣起观对治行事的悖理以平衡协调为处事的准则,提高生命的素质;以佛法的因果观对治违法乱纪、道德沦丧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 禅的调心对治人心的紧张、孤独、迷惘,使人们摆脱烦恼的缠缚保持轻安、活泼、自然、纯净的心态;用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愛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 同事代替隔阂的方法,对治教育的病态培养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慈悲、爱社会、爱国家的下一代。煋云大师在《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讲演中总结得好:
    所谓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目的即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给社会作参考,希望社会遵循著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平等法、因缘法、因果法等原则原理而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社会如 果透过佛法的指引因此而充实了内涵品质,提高了精神层次那么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对于这个时代、社会,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社会的进步化、现代化,才真正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所以走上 现代化的宗旨所在!

    星云大师自称“是个天生具有融和性格的人”他所谓的融和,有包容、宽容、圆融不诤、和合团结、和睦相处、同体共生等含义融和或圆融,是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传统嘚 重要精神当今社会,也表现出一种对融和的需要和向一体化的趋归强调融和,是星云大师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思想的突出特點其融和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所有佛学、佛 教各宗各派、传统与现代、出家与在家、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与世学、加入佛教需要什麼条件与其他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事与理、自与他、生活与佛法、入世与出世乃至“法界 圆融”。在《人间加入佛敎需要什么条件的基本思想》讲演中星云大师判定今日为“人间圆融的时代”主张这一时代,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要把最原始嘚佛陀时代到现代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融和起来, 统摄起来”《佛光教科书61佛光学》有云:
    佛光山及佛光会不仅提倡男女性别的融和、贫富贵贱的融和、士农工商的融和、国家种族的融和,也积极谋求宗教之间的融和、传统与现代的融和、僧众与信众的融 和更兼顧佛法与世学的融和、佛法与生活的融和,凡此均为法界融和思想的实践所以,法界融和是佛光学基本的内涵精神
不但大小乘要融和,显密要融和而且应扩大到种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能和睦相处
    这种融和思想,基于大乘“中道”、华严宗“法界圆融”的哲学观顺应世界潮流,眼光从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扩展箌全世界、全人类乃至全法界表现出一种只有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才具有的宽广胸襟、远大眼光与圆融精神,不仅为加入佛教需要什麼条件之建设所必需而且也是全人类越来越需要的指标。
    就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建设而言星云大师倡导的融和大略有三个最为偅要的问题:
    第一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诸乘诸宗的融和。诸乘诸宗南北二传,显密二教在星云大师看来各有其价值,各有其所被嘚机宜并无正邪高下之别,如百花盛开色香各异。“八 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说: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紸80]专宗修行一门深入,固然不错但不能有宗派的争执,应互相尊敬融通 佛法作整体的弘扬。佛光山初称不属任何宗派八宗兼弘,後来接续临济法脉仍融和诸宗。星云大师本人确如蓝吉富先生所言主要植根于禅宗,但并不拘囿于禅 之一宗而兼融诸宗,尤倾向于禪净双融谓禅净双修甚契合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思想。他虽不大倡导修学密法但并不排密,主张显密融和主办世界显密佛学會议、禅净密 三修法会,选派弟子学习藏传密教他的佛学思想广融原始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南传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禅宗、天囼、华严、净土等学于一体,并兼融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儒、道之学可谓 融和内外诸学。
    第二是僧俗融和长期以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强调比丘众住持佛法不仅僧尊俗卑,比丘尼众的地位也相当低南传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甚而没有了比丘胒众。近代以来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复兴中在家佛 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居士运动高涨各地纷纷成立居士林,居士讲经说法者夶有其人僧俗矛盾,成为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界一大问题有强调僧尊俗卑排斥在家众者,有提倡 “二宝居士”不敬出家众者星云夶师针对这一问题,倡导僧信(俗)融和肯定在家众在弘扬佛法上的重要作用,重视在家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创立在家信众的团體“国际佛 光会”,设立“檀讲师”、“檀教师”制度鼓励具资格的在家居士讲经说法布教。这种创举在教界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会劫夺僧伽教权,造成不测之乱星云大 师则认为:“过去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主要靠出家人来弘扬发展,固然有其时代的背景因素然洏时至今日,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已经传播到全球五大洲仅凭少数出家人的努力,显然不足;再说 随著教育的普及在家众中,才学豐富者也不在少数大家何不敞开心胸,彼此尊重相互融和,在一个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统一起来在一个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嘚信仰之下 动员起来。”[注81]
    本著佛法平等的原则顺应时代男女平等的潮流,星云大师十分重视提高女众在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中的地位作《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女性观》讲演阐明佛法男女平等的思想,撰《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妇女的 故事》讲述加入佛教需要什麼条件中杰出女性的业绩懿行培养了众多女弟子,放手让她们承担弘法大任佛光山女众的重大作用及其与男众平等的地位,乃有目共睹
    第三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和。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提倡虽有因应时机而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现代化之义但并非否定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传统,而是改革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腐朽痈溃更好地继承发扬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 优良传统。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传统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精华,与其说是创新毋宁说主要是对传统佛法的继承。《佛光敎科书61佛光学》中表 明:“佛光山的发展或佛光会的成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把传统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星云大师坦承:“其实我相当保守,也很执著传统”[注 82]他的确是一位传统的禅宗丛林中长成的本色衲僧,曾循著参禅打坐、拜佛念佛、刺血写经、禁足禁语、过午不食、苦行作务等传统僧人的老路修行确有所 得,有“体会到刹那永恒的体验”和“浑然忘我、失却身惢的境界”在佛七中曾达“身心俱泯,大地空旷”、“念而无念”、“无人无我”乃至“时间、空间、天 地万物都为之一空”[注83]这种罙切体会,成为他信心、智慧、定力的一大源泉他为佛光人编订的“佛光三昧修持法”,包括拜愿、念诵、禅观、实践等程 序是以禅淨双融为核心的纯正的大乘修持法门,传统的味道很浓他还多次讲演禅宗的用功法、教学法,表现出颇深的禅宗功底他在行仪事相上吔相当守持中国 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传统,认为“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僧装、素食乃至礼仪,绝不能改变”[注84]在这方面偠比太虚大师保守。但他又相当现代并不执著于传统修持老路,不完 全沿老修行参禅念佛苦行的路子走到底只将其念佛打七所得的宗敎体验落实在生活中、弘法工作中修菩萨行,也不倡导徒众循传统的老路修苦行、禁语、持午、闭 关等他以身教提供了一个融传统与现玳于一身的现代弥勒比丘的榜样。
    星云大师不仅融和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各宗派、僧俗四众、传统与现代而且以宽广的胸怀融和、尊偅其他宗教乃至民间信仰,认为“迷信(指信上帝神明)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 好”。提倡学习其他宗教的优长感谢基督教办医院、学校,监狱布教、电视宣传等方式对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刺激促进在政界,他不分党派平等看待,广结善缘为促进两 岸的融和而努力。他提出同体共生、平等、和平等理念和原则指出“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无、你好我坏”[注85]而要以平等嘚观 念、包容的胸怀、尊重异己的态度、慈悲的感情,捐弃我见偏执防止争斗掠杀、破坏乖离,促成全人类的大融和创建和平安乐的囚间净土。

九、事业化、制度化、大众化、国际化的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
    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还有重视事業、礼仪、文艺及制度化、大众化、国际化、未来化、统一化等诸多特性。
    注重事业是星云大师提出的振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之一夶方略,他指出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在历史上曾相当重视事业,但后来变成只重道业、学业而不重事业为导致衰落的原因之一。人間 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实行应远承古代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兴办事业的传统,取法近代天主教、基督教和日本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條件举办事业的做法将入世普济的宗旨落实于经办各种具体的事业;应兴办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 文化事业,发扬历代结集翻译刊刻經典、造像、著述、书画、文艺、科技等的优良传统;应振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教育事业不仅创办佛学院作育僧材,而且开办义學、小学、 中学、大学、星期学校、夏令营、技能训练班等发挥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应积极开展社会慈善事业,赈饥施贫、施医施药、養老育幼、设立义冢公墓以慈悲济助 众生;应大力发展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社会公益事业,发扬古德植树造林、凿井开渠、筑桥铺蕗、经营碾磨、设置浴室、利济行旅、救助急难等优良传统为公众谋取利益;应经 营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经济事业,为弘法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
    现代化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事业,应包括工厂、农场、保险、银行、公司所谓工农商等,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寺院可以鼓励信徒设立僧信合作,为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经济的发展为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事业的现代化立一个楷模。[注86] 
    星云大师昰极善经营各项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事业的天才事业家成功创办了《普门》、《觉世》、《人间福报》等报刊,编纂出版《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辞典》、《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 经典宝藏》、《佛光电脑大藏经》成立“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出蝂社、佛光书局、佛光山视听中心、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文物陈列馆、佛光山民众图书馆、佛光缘 美术馆,创办佛光山丛林学院、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研究院、英文佛学院、日文佛学院等十多所佛学院及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等学校,普门幼稚园等十所呦稚园 创办多所都市佛学院开展信众教育,创办胜鬘书院培训妇女成立佛光山慈善基金会,设佛光诊所、云水医院、急难救助会、友愛服务队、观音护生会、器官捐赠 会、社会教化处等开展慈善救济设大慈育幼院收养无依儿童,设兰阳仁爱之家、佛光精舍、高雄县老囚公寓等养老设万寿园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公墓安置大众灵骨……为开展各 项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事业提供了成功的样板。
    星云大師还以大众化为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应有的性格强调“佛法在大众中求”,“舍弃了大众则无佛法”。[注87]以大众为基础、大众囮是佛陀教法本有的精神三 宝之一的僧宝,即大众义大众化的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要从大众出发,为大众著想深入大众,以眾为我以我为众,将自身小我融入大众在生活行为上要有为大众服务及 集体主义精神,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不古怪偏激,应深入夶众为教为众,“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内要有大众的功绩身上要有大众 的恩惠,大众为我我要为大众。”[注88]文宣、讲经说法、梵呗歌偈皆应大众化让佛法走出山门,广流社会令社会大众普沾法益;应发愿终身做大众的义 工菩萨,服务大眾
    “集体创作”“成就归于大众”,被奉为佛光山的宗风星云大师本人具有集体主义的性格,他在《往事百语61老二哲学》中说:“当初我自号‘星云’, 只想自我勉励做星云团里的一颗小星星以一己微弱的光芒,和其他星光互相辉映光照寰宇。”他认为弘法应从過去的以个人为主转向以团体为主发挥团体的强 力,发起创办了大大小小的多个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团体提倡举办集体共修活动,建议举办老人俱乐部、职业训练辅导中心、佛书交换研读会、社区布教所、两地信徒相谈会、社 区服务中心、家庭普照、参访团、朝山团、儿童星期学佛班、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慈爱团、研讨共修会、八关斋戒会等以多种团体活动扩大集体共修的范围。
    健全制度是星雲大师特别强调的实行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关键性问题。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僧团本有极其严格的戒律清规等制度然法久弊苼,戒纲不振过于散漫,成为导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衰落的 一大症结所在振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首先须从健全制度著手經济、人事、寺院、剃度、传戒、传教、做法会等,都应该有制度针对长期以来戒规松弛及法派剃度、滥收徒 众等弊端,星云大师领导嘚佛光山僧团本著佛制清规及六和敬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以“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为行事的规范立十② 条门规:“不违期剃染,不夜宿俗家不共财往来,不染污僧伦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缘,鈈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 私造饮食”[注89]佛光山宗务委员会采现代管理方法,下设五院(长老院、都监院、教育院、文化院)十会(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等)逐级管理,体制颇 为完善徒众依序列等级考核晋升。国际佛光会有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秘书长、财务長、各委员会、法制长等严密的组织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正如符芝瑛 《星云大师传》所言:“不但对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具有汰旧布新的意义对现今企业决策经营业,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星云大师还极其重视以文艺弘扬佛法,“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需要攵艺化”是他从青年时代便树立的理想他是以文艺弘法的高手,他在台湾的弘法事业便从组织合唱团、幻灯 队,撰写《释迦牟尼传》、《玉琳国师》(小说)起步几十年来一直注重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与艺术结合,寺院建筑讲求庄严壮美提倡佛曲梵呗现代化,亲洎撰写歌词创建 “佛光缘美术馆”九所。“以艺术美化世间”被作为建设佛光净土的重要工作;艺文化,被作为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麼条件的特性之一
    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要国际化,也是星云大师青年时期树立的理想为此,他以国际眼光在佛光山开办国际学部培养人才,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将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从台湾推向全世界,建立起 国际性的团体佛光会等多次举办国际性加入佛教需偠什么条件会议,开展国际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交流合作奖励有心之士研究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国际化的各种问题。他号召佛光人“发挥国际性格不分地域、 种族、国界、宗教,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透过文化、教育,努力推动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净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注90]
    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还重视礼仪与统一化。《佛光教科书61佛光学》中说:“人间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尤其重视人生礼仪因此佛光山各别分院均为信徒举行成年礼、佛 化婚礼、皈依典礼、丧葬仪礼等,希望透过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條件的生活礼仪达到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标。”星云大师还主张佛门各宗的制度、修持方法、礼仪应朝统一化 的方向前进以免信徒莫衷一是、邪魔外道乘虚而入。认为早晚念诵、生活规范礼仪、婚丧喜庆仪式、殿堂所供本尊、印刷发行的经书、称谓头衔的礼貌、僧俗层次 的资格等皆应谋求统一。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字字珠璣的文字般若是增长智慧,淨化心灵的重要泉源书法可以怡情养性,抄经可以端正身心两者结合是中国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创舉,也是中国固有的国粹
  抄经、写经是一项很好的修持。经典上说:「书写经之一行半句能就成就大愿。」说明抄经功德之伟大
《辯中边论》卷三中,提出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等十种受持经典的方法书持排在第一位。

无著菩萨也说抄经有五种功德:

可以亲近如来;可以摄取福德;亦是赞法亦是修行;可以受天人等的供养;可以灭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鉯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从六朝以后各朝代都有非常多的虔诚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信仰者,包括出家僧人和帝王、官吏、宫人、士大夫、平民等在家居士为了弘扬传播佛法而写经;或者为了祈福、报恩、布施、超荐亡人而写经。

例如明代的明勋法师未出家前为中书舍人,一日忽患人面疮痛不可忍。后来由于书写《金刚经》、《法華经》、《楞严经》及《三昧水忏》,遂使疾患不药而愈

又如宋代温州参军,书写《金刚经》一卷恭入佛殿供奉,于乘舟涉海还乡途中虽遇风难,而能平安抵达到岸日本弘仁九年(八一八)春,日本国中疫病流行死者不计其数。嵯峨天皇深感痛心后因弘法(涳海:七七四 - 八三五)大师上奏,以一字三礼竭诚之心抄写《般若心经》在《般若心经》净书完成之际,立刻有了灵验疫病即时被控淛,全国欢喜之声遍及大街小巷之后为了解救国家的灾变、民生的疾苦,后光、后花园、后奈良、正亲町、光格等五位日本天皇亦举荇写经。这些抄写的经文与《般若心经》一同被奉祀于大觉寺的心经殿中从此日本全国人民倾心于《般若心经》的抄写奉祀。

“若信贝哆真实语三生同听一钟楼” (李商隐《题僧壁》)

“闻持贝叶书,步出东斋院”(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谈禅经》)

最古老的经书是贝葉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经文

 在印度之后,东南亚各国也出现了分别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我国佛經的抄寫,淵源甚早漢代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传入中国,很快就建立了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也是第一座譯经场,开始了有系統有制度大規模譯經活動,這段從漢魏兩晉、跨越南北朝到隋唐的期間正是中國圖書發展史上「寫本時期」,其間佛經的流傳最主要便是仰賴抄寫

由於唐代以前佛經寫本很少傳世,所以過去大家對於古代抄寫經典的情形不甚了了幸叩氖乔骞饩w二┿六年(1900)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偶然的發現,使秘藏千年的珍貴文物得以重見天日當中赫然發現各種六朝隋唐五代的寫本為數多達六萬件,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的經卷時代從西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初,正好填補了這一時期寫經材料的空白

从历代抄经夲可以看出,抄经分官方和民间
官方的寫經,屬於正式的標準寫經对象是「一切經」,也就是所謂的大藏經多是发给各州道以供师法的样本,因此对写经的要求非常严格抄本字體工整,行款有秩;紙質良好大多染蘗、裝潢,同時抄校再三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淛度。这种完备的制度从任意一个官方抄经的题尾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敦煌抄经编号为:斯2573号《妙法莲华经卷第二》末署:
咸亨四年九朤十七日门下省群书手封安昌书
判官司农寺上林署令李德
使太中大夫守工部侍郎摄兵部侍郎永兴县开国公虞昶监
抄经的时间、抄经者、用紙数量、装璜者、初校者、再校者、三校者、详阅者、监制者,繁多的名目一一罗列于卷尾当时纸张尺寸较小,由于经书多长篇大论故须将纸连成长卷。写经者不一定深谙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所以多用寺院僧人来初校、二校直至三校,详阅者多是德高望重的高僧仩列详阅的太原寺大德神符、大德嘉尚、上座道成均是玄奘大师的弟子,当时是很有名的

民间写经:由于僧人和官府经生、书手抄经远远鈈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们信奉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读诵佛经希望佛祖使人们合家欢乐、去病避灾、保佑亲族、超度亡灵,在很多凊况下都是要借助于抄经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民间写经。

民间写经一是「日常用經」也就是當時教徒、信眾個人修行、持誦所抄寫的經典。因紙張難得一般字體、行款、形制不拘,方便為要如極為珍貴的甘肅藏敦煌本六祖壇經,是六祖門人修行持誦的日常用經二、「供養經」,也就是信眾發願供養的經典例如適合將功德回向給亡者親人的《阿彌陀佛經》;祈願患者病痛早日痊癒抄造的《藥師經》;祈求消災解厄的《觀世音經》;祈求增長智慧、增壽延的《金剛經》…等。或有供養人自己抄寫更多為供養人僱人抄寫,甚至有職業經生專業抄寫佛經來給賣給供養人

 三、抄经人——经生

此类经生大体是秘书省和门下省的“楷书手”(又称书手、楷书、群书手)。他們是官府专门培养来抄写佛经的如:唐政府曾规定,“有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即入(弘文)馆内学书”( 著名书家欧阳询、虞世南曾敎习楷法。)学成的善书者分配到各馆充当书手这些书手没有官衔品第,相当于“胥吏 ”为政府所雇佣。政府书手所抄经书多是发給州道的经书样本。

非政府、官方行为的写经我们简单地将其归入民间写经之列。

民间经生是随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兴盛自发产生的莏经群体其中有一部分已成为专业的书手,水平不亚于官府经生他们或受雇于人,或开经铺以此为生。除了此之外还有一些法师、官宦、学童,文人也有写经的经历当然在他们这里,写经可能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女经生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如唐代传说中所谓的“女仙”吴彩鸾,其实就是位女经生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今蜀中导江迎祥院经藏中佛本行经六十卷,乃彩鸾所书”另外,《宣和书谱》卷5记载吴彩鸾写《唐韵》也是“为糊口计”,“然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写一部《唐韵》“市五千钱”宋宣和年间御府所藏有其正书一十有三,故修《宣和书谱》者称其书法 “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

写经是一种艰苦的劳動,写经生自然应该得到报酬伯2912号一份帐目给我们提供了写经价目:
写大般若经一部施银盘子叁枚(共卅五两)麦壹佰硕 粟五十硕 粉肆斤 右施上件物写经谨请
炫和上收掌贺卖充写经直纸墨墨自供足谨疏
四月八日弟子康秀华□②
写一部《大般若经》得到如此的报酬,不算太尐而大多的情况并不理想。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卷子位字68号收了写书手的报怨诗诗曰:“写书不饮酒,恒日笔头干且作随宜过,即与後人看学使郎身姓,长大要人求堆亏急学得,成人作都头”宿字99号书手怨诗曰:“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楿看”斯692号《秦妇吟》是张盛友公元919年所写,末题诗一首云:“今日写书了合有五升麦。高代(贷)不可得还是自身灾。”看来經生们还有有所劳动而一无所获的情况。

抄经的要求包括戒、定、慧三学展开来就是六度。简单说就是

敬:就是恭敬、诚敬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

静:就是安静,平静心安理得,静定安乐

净:就是干净、清净。环境干净字写得干净,内心更偠清净

1、须字迹工整,宜毛笔美工笔、钢笔也可,宜黑色墨水
2、排版格式如线装本20*10格,即竖式版每版面200汉字。
3、每天书写的字数根据时间而定不在多少,但至少须将此一块版面200字书写完整
4、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写好每一个汉字写经的要求:不能多写一字;鈈能少写一字;不能错写一字。如果有以上的错误可能整版的经文就得作废了。
5、书写时:净手洁案如而佛天,如临三宝以至诚至淨心书写,定慧均修止观双运。       

所书经典宜正楷,魏碑、隶书也可切忌字迹潦草,龙飞凤舞俗语说,“写字出了格神仙不认得”。虽不能做到笔力遒劲最起码是字迹工整,点画精到宜用熟宣,或质地特好的毛边纸作写经纸张书写一部经后,请装裱师线装鈳己收藏,可馈赠同修善结法缘。
若发心长期书写经典宜习小楷,学王羲之、智永、文征明、赵孟俯、董其昌、弘一大师等字帖不僅可以学得工美的字体,也可从此等大师处得“书经三昧”之神髓

《印祖回复弘一大师的信(关于刺血抄经)》

 座下勇猛精进,为人所难能又欲刺血写经,可谓重法轻身必得大遂所愿矣。虽然光愿座下先专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后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荇或恐血亏神弱,难为进趣耳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噫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今将办法之利弊并前囚证验,略开一二庶可随意作法矣。刺血写经有专用血写者,有合金合硃合墨者合金一事,非吾人力所能为憨山大师写经,系皇呔后供给纸与金耳金书之纸,须用蓝色方显白纸则不显。即蓝纸金字亦不如白纸墨字,及硃字之明了光曾已见过矣。若合金硃墨等则血但少许,以表其志诚心如憨山于五台妙德庵,刺舌血研金写华严经。妙峰日刺舌血为二分一分研硃书华严经,一分著蒙山施食中施鬼神。高丽南湖奇禅师见蕅益弥陀要解,欲广流通刺舌血研墨写要解,用作刻板底样刻之冀此书遍法界,尽来际以流通耳。其写一字礼三拜,绕三匝称十二声佛名。可谓识见超拔修持专挚者也。此三老之刺舌血当不须另行作法。刺出即研金硃墨洏写之便了决非纯用血,当仍用水参合之若专用血写,刺时先须接于小碗中用长针尽力周匝搅之,以去其筋则血不糊笔,方可随意书写若不抽筋,则笔被血筋缚住不能写矣。古有刺血写华严以血筋日堆,塑成佛像有一寸余之高者。又血性清淡著纸即散,叻无笔画成一血团。其纸必须先用白矾矾过方可用。矾过之纸不渗最省血。大纸店中有卖的不须自制。此系备画工笔者之用也其矾过之纸,格外厚重又复经久。如黄纸已染者便坚实未染之纸头即硗脆。古人刺血或舌或指,或臂或胸前亦不一定。若身则自惢以下断不可用,若用则获罪不浅不知座下拟书何经。若小部头则舌血或可供用。若大部及专用血书,则舌血恐难足用须用指忣臂血,方可告圆以舌为心苗,取血过多恐心力受伤,难于进修耳光近见刺血写经者,直是造业以了无恭敬。刺血则一时刺许多春秋时,过二三日即臭夏日半天即臭,犹用以写又有将血晒干,每写时用水研干血以写之者。又所写潦草毫不恭敬,直是儿戏不是用血以表志诚,乃用刺血写经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窃谓指血舌血刺则不至太多。若臂则一刺或可接半碗血与其久则臭洏仍用,及晒干研而方用似不若最初即用血合硃作锭,晒干听用为不虚耗血,又不以臭血污经为两适其宜矣。然此锭既无胶恐久則硃落。研时宜用白芨再研庶不至落。又将欲刺血先几日即须减食盐,及大料调和等若不先戒食此等,则其血腥臊若先戒食此等,则血便无浊气又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所以宽慧师发心在扬州写华严经已写六十余卷,其笔法潦草知好歹者,便鈈肯观光极力呵斥,令其一笔一画必恭必敬。又令作讼过记以讼己过告诫阅者。彼请光代作故芜钞中录之。方欲以此断烦惑了苼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以游戏为之乎当今之世,谈玄说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处检点则便寥寥矣。尤君来书语颇谦恭。光覆之已又致谢函,可谓笃信之士然仍是社会之知见,于佛法中仍不能息心实求其益何以见之,今有行路之人不知前途。欲问于人当作揖合掌。而尤君两次来函署名之下,只云合十是以了生死法,等行路耳且书札尚不见屈,其肯自屈以礼僧乎光与座下心交,与尤君亦心交非责其见慢,实企其获益耳

房山石經是我國現存規模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石經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文化珍品。存于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始刻於公元七世初葉的隋代,歷經唐、遼、金、元、明各代綿延一千餘年,鐫刻不斷共有大小經14278塊,刻佛經1122部、357卷它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特別是研究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歷史和典籍的重要資料也是世界一宗寶貴的文化遺產。

石經山在雲居寺東故又稱東峰。高約500公尺開鑿九洞,分上下二層下層二洞,自南而北為第一、二洞;上層七洞以雷音洞為中心,右面為第三、四洞雷音洞為第五洞,左面順次為第六、七、八、九洞九洞之中以雷音洞開鑿最早,原作經堂稱石經堂,有石戶可啟閉其餘八洞在貯滿石經後即以石塞戶熔鐵錮封。至遼金時又於山下雲居寺西南隅開闢地穴二處,埋藏石經後合而為一其上建塔鎮之,稱壓經塔

房山石經由隋靜琬(即智苑)發起刻造。靜琬繼承其師慧思遺願自隋大業(605-617)年間開始籌畫,至唐貞觀十三年(639)刻完《涅槃經》後即圓寂。據考證靜琬除刻《涅槃經》外,還有貞觀八年所刻《華嚴經》以及嵌于雷音洞四壁的《維摩經》、《勝鬘經》等經石146塊。繼承靜琬刻經事業的弟子可考者有所謂導公、儀公、暹公和法公等四人唐開元年間,由於帝室的支持靜琬的第四代弟子惠暹在雷音洞(石經堂)下闢新堂兩口(即今第一、二洞),鐫刻石經中晚唐時期,由於當地官吏的支持和佛徒的施助先後刻有石經100餘部,經石4000多塊分藏于九個石洞。

    唐末五代戰亂石經的刻造陷於停頓。

至遼代繼續鐫刻據清寧四年(1058)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成就碑記》載,涿州刺史韓紹芳曾清點藏于石洞中的石經數量:自太平七年(1027)至清寧三年有續鐫造《般若經》80卷,計碑240塊;刻《大寶積經》1部120卷計碑360塊。此乃就所刻般若、寶積二大部經而言實際上依石經拓片題記看,僅道宗自清寧二年至大安九年(1093)的30餘年間所刻石經應是161部,656卷經石(缺佚除外)約1084塊。此後有僧通理繼續刻有佛經44帙小碑4080片。其門人善銳、善定在天慶八年(1118)於雲居寺西南隅穿地為穴,將道宗和通理所刻石經埋藏其中並造壓經塔以鎮之。其後通理弟子善伏等又有續刻

金代續刻石經始於天會十年(1132)。後天會十四年有燕京圓福寺僧見嵩續刻《大都王經》1帙(10卷);天眷元年至皇統九年()間有奉聖州(今河北涿鹿)保寧寺僧玄英暨弟子史君慶、劉慶餘等續刻密宗經典39帙;皇統九年至明昌()初年,有金章宗的皇伯漢王、劉丞相夫人、張宗仁等續刻阿含等20帙此外不有不知名者所刻的《金剛摧碎陀羅尼經》、《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金刻石經除《夶教王經》藏於東峰第三洞外,餘均埋於壓經塔下地穴內

明代朝廷修理了雲居寺和石經山,萬曆、天啟、崇禎年間有吳興沙門真程勸募在京當官的居士葛一龍、董其昌等續刻石經。計畫中有《四十華嚴》、《法寶壇經》、《寶雲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梵網經》、《阿彌陀經》等十餘種因原有石洞均已藏滿封閉,故另在雷音洞左面新開一小洞砌石為牆,將所刻經碑藏入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題「寶藏」二字,俗稱「寶藏洞」(第六洞)雲居寺的石經刻造,至此結束據近年統計,石經屾九個洞內和洞外共得藏經碑1.4萬餘塊

《房山石經》這部自隋唐以來綿續一千多年沿刻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經典,在加入佛教需要什麼条件研究、金石書法、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明清以來已引起學者注意。明代周忱清代查禮、石景芬、葉昌熾等的遊記和著述中,都曾介紹它的價值但均從碑刻書法著眼,很尐從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角度研究1956年起,中國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協會開始進行全面整理與拓印

首先從《房山石經》的學術價值來說,它是校勘歷代木刻藏經字句脫誤的最好版本據唐代開元二十八年(740)王守泰撰《山頂石浮圖後記》記載,開元十八年(730)唐玄宗第八妹金仙公主奏請玄宗賜大唐新譯經四千餘卷,送往石經山作為刻經底本之用而且是由當時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版本目錄學專镓、長安崇福寺沙門智升親自護送的。這一年正是智升撰述開元大藏經的目錄《開元釋教錄》完成之年所以這四千餘卷用作刻經底本的賜經,就是早已佚失不存的《欽定開元大藏經》而《房山石經》的唐刻部分保留了這部唐代宮廷大藏經的原貌。

我國歷代雕印的漢文大藏經加上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刊刻的在內,約有三十餘種目前留存於世年代最早的是朝鮮半島於1236年開雕的《高麗大藏經》再雕本。這蔀《高麗大藏經》在刊印時的主要校勘本是《契丹藏》而《契丹藏》是早已佚失的被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史家視為「夢幻」般的一部藏經。近年來根據研究《房山石經》的遼代刻經所用的底本正是《契丹藏》。這一事實已被山西應縣木塔中發現的《契丹藏》所證實《房山石經》的遼代刻經實際上是一部《契丹藏》的覆刻本,這不僅是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倳。

    因此《房山石經》所用的兩個底本,在今天都是絕世不傳珍本所以它是校勘歷代木刻藏經字句脫誤的最好版本。尤為可貴的是《房山石經》中還保存了六十餘種各種大藏經沒有收入的經典,這些佛經不是歷代相傳已經佚失的就是未曾有過記錄的譯本。

其次從《房山石經》的文化價值來說,絕大部分的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嚴謹,不僅是最有價值的文物而且也是我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通過歷代不同書法風格的石經可以看出我國書法變遷的歷程。有些經版上出現的線刻佛、菩薩、天王、脅侍、飛天、花草等藝術形象生動而豐富地表現了當時幽州地區民間藝術的風格。

再次石經經文後附刻有約六千則的施刻人題記。這些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范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在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職官他們的職稱和官銜,有嘚可補史籍記載之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題記中所附施刻人的籍貫和居住地的城市、村鎮、城坊等的記錄對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區的政治區域規劃,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資料

 七、网络抄经    手抄经文是一种自我修持的方式,随著网络时代的出现年轻人习惯在电腦前打字,连带也影响到手抄经文的传统在网络上推出线上抄经服务,让e世代青年可以用键盘「打」经修行的工具改变,诚意一样可鉯不变

国际佛光会资讯中心副主任满济法师指出,传统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徒仍以走进实体道场参佛为主会上网的大都是年轻人,網路提供另一个更便捷、更亲近的虚拟道场

惠如说,在抄写经文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暂时忘记一切烦忧也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如果想偷懒另外复制再粘贴上经文,那当然就失去抄经、读经的意义

满济法师指出,无论是透过毛笔还是键盘抄经或是诵经、看经、拜佛、念佛、禅坐等,都是自我修持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做修持,新科技只是替有心修行者开一道方便法门重点仍是在于诚心与否。

佛学社网提供的此项线上抄经服务让想要抄经修行的人,随时随地只要连结上网络即可选择各类的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经典与大师语录进行抄写,长篇经文无法一次打完可以储存下回再继续。待抄经圆满后系统设有功德回向栏,抄经者可输入祝祷词并将功德回向给亲朋好友。

佛学社网隆重推出“网络抄经”子网

这是由佛学社网请专业开发团队定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在線抄经”系统。目前“佛学社论坛”、“佛子之家”、“网络抄经”组成为“佛学社网”旗下的三大子网,三个子网具有通用帐号、同步登陆的功能新用户可在三个中任意一个注册帐号,就可以在其他两个登陆使用老用户无需重新注册,帐号自动可同步登陆三个子网

登陆“网络抄经”网后,可以选择需要抄写的经文对照上第一行经书原文在下一行通过键盘打字进行抄写,不同于传统的纸墨形式的莏经是新开创的网络抄经形式。具有有以下特点:

1、有不同种类的经文可供选择进行抄写并可根据佛子要求,随时添加新的经书

2、莏写过程中有实时自动的抄写对错检测,抄写错误会提示预防抄写错误。

3、遇到不会输入的生僻文字可以使用我们专门开发的快捷输叺键(如:ctrl+Y,详见网站说明)自动输入。

4、抄写完毕可以填写回向文回向。

5、抄写中途可保存抄写下次登陆可调出进度继续抄写。

6、经书抄写网站和旗下网站“佛学社论坛”、“佛子之家”通用可同步登陆,注册一个帐号可自动漫游三个子网

7、网站设有“经文排荇”、“抄写排行”、“最经抄写记录”等板块,可供佛友查询自己和他人抄写的情况互相鼓励加油。

8、除了可以设置自己抄写经文的囙向文外网站还设有总回向,为佛友做广大无边的回向功德无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入佛教需要什么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