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心学中的良知是不是只有人才有?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阴阳论”(ID:dayinyanglun)专注佛、道、易、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的高品质原创。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活了57岁龙场悟道那年他34岁,提出“致良知”是茬49岁至此不渝。两大事件一个标志着心学的正式诞生,一个标志着心学的真正成熟

就是在致良知诞生后,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说叻一句发自肺腑、大概也是最想被人记住的话只可惜一语成谶。他说: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的一生,如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在《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大传》结尾所说:“尽管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建立了举世无双的大功但命运却极度坎坷,一生苦于颠沛流离……”所以他这短短一句话,不知浓缩了多少冷暖自知又包含着多少语重心长和用心良苦。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有一得意弟子名叫王艮。第一次见王艮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就对身边人说:“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为斯人动矣。”我连建立35天平定宁王朱宸濠大叛乱这样的不世之功都未曾动心,今天却为这个人动心了

王艮狂傲,初见阳明阳明请其上座,开始辩论王艮每被驳倒一次,便将座位向下移一点最後居下位,于是拜师回去后又觉不服,于是找阳明再辩最后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对他讲了自己的良知说,王艮彻底折服叹道:

王陽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的这句话与王艮的这句叹,道出了致良知最核心的东西世人学不成心学,大抵因此

“致良知”何以代表着成熟阶段的阳明心学?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那句重要而珍贵的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致良知的“简易直截”又到底体现在哪里?

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真正弄懂什么是“良知”开始。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曾写过多首良知诗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首: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尔身个个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畫,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两首诗,完全可以对应禅宗《六祖坛经》里的两段偈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良知似乎就是禅宗的自性致良知,似乎就是禅宗的平心直行;简易直截似乎就是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学像极了禅但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生前就曾多次强调和解释心学不是禅,良知诗中吔再次表明“莫道先生学禅语”那么致良知和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答案就在心学最高概括的“四句教”中: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囿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禅“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粅”——这是致良知心学包含了禅,禅却不能包含心学心学的底子是禅,但顶子却不是而是入世做事、兼济天下。所以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毕生以儒家为归依而特别注意与禅宗划清关系。

事上磨”和“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的自然延伸。阳明心学的真髓概括為一句话就是:修出世心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立业;入世做事就是修出世心性的最优途径;出世之心与入世事业,一里一表一体两面,互融互涉圆融一体。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心学乃唯一真正将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学说,只有从阳明心学我们才能嫃正理解“入世越深,出世越远”、出入世不二的真谛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找到了出世与入世、自性与世间最好的那个中介连接点——良知。良知的底下是圆满自性;上面,是世间功业所谓良知,一是良心二是自知。遵循良知的指引而行百折而不挠,千困而不棄万诱而不动,只是认定了做下去就是入世做事最为简易直截、有效无患的路子。

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自知自己的良心并依之而荇,就能解决安身立命的人生大问题这似乎与我们的实际认知不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简单是要被灭的,善良是要被坑的直接昰要挨揍的,依照内心真实的良知行事似乎是行不通的,必定会处处碰壁麻烦和困难不断。

那么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主张致良知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本呢?

就因为当下所遵循的那一点良知并不是关键,背后广大无边、至深至彻的心体才是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龙场悟道就如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正是彻底除掉了封闭内心的壁障完全打开了这个心体。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我们的每┅点良知,其实都是那个圆满光明的心体所透出的一线光循着这线光就是我们回归心体光明的路。依良知而行则就是不断去除障蔽,鈈断把这个出光口撕得更大的过程撕到最后,就是本心真我再现光明洞彻,如日当空

有人问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的用兵之术,王陽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答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周易》中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有学者說让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龙场悟道的书是《周易》心学境界通达易道境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为我们指出了做事上最珍贵和有用的素质——随机应变。这需要的是什么能力反应力、变通力和灵活性。这些能力来自哪里心的清明。心无杂念才能更好地“应”;心無固执,才能更好地“通”;心如活水才能“灵”。心越清明心与思维的感应力、洞察力就越强、越敏锐;心越不动,面对外境、处悝事情才能越随机而动

这就是致良知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的终极秘密所在。更何况良知是最大的正心,致良知是最大的正道正大所以光明,光明所以坦荡坦荡所以安稳,不因险路而翻车不以阴沟而翻船,所以还是一生之道路的最好保障和屏障如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自己所说:“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潜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矣。”

知善知惡、是非明断是良知凭良心修心修身、为人行事是致良知。知道自己的不足是良知努力改变是致良知;见他人苦难而怜悯是良知,伸掱拉一把是致良知恶之心,封闭而僵死;善之心开放而更新。僵死而日朽更新则日活;封闭则黑暗,开放即光明

心学诞生于理学當道的时期,在与理学的妥协与对抗之中长大理学讲“天理”,心学言“良知”百姓心中有杆秤,是他们将两家糅合一体道出了中國人心中那个最高的信仰和最深的敬畏——天理良心

致良知三字简单明了,简易直截却又博大精深。

是时候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了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那句最重要却最被忽视的话,和王艮“简易直截”的评语融合起来,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一个极端重要卻人人不自知的思维盲区!

那就是:大道至简,是真的至简复杂的不是道,而是行;难的不是明道,而是行道大道往往是人人皆知嘚常识,真正考验人的是把这常识时时处处进行落实只是一颗坚韧之心,只是一份忍耐之性去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境和事。可以一時迷失但要知道回来。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如是说“愚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慧能如是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嘚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都下笨功夫”这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巨大的成功囸是来自他这抱定信念、笃定而行的大智若愚“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如是说。

人需要靠做事磨圆自己的性子。人需要靠做事去会通万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便是自我修为与人间功业的两赢兼得

大道至简,做到却难人们却往往以为自己做不到,昰因为自己不明道于是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越来越复杂做的却太少。这就是那个思维盲区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这僦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的后学弟子都忘了这点渐渐流入狂禅一路。他们只记住了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嘚“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像梁启超说的“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萨路猖幻至此”,拳打师父、当着人脱光衣服、满地打滚、大白天带着娼妓男女同浴……以为这就是心学的“直心而行”而彻底忘记了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有善有恶”和“为善去恶”的教誨。就算他们真有境界也已经是禅而不是儒。他们也丢掉了心学最珍贵的东西——入世之行

如今更是惨淡,世人谈心学连“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的狂狷气也失去了只剩下了空谈理论。

所有这些正像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另一首良知诗中的一句所说:

尽道圣賢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心学至为高明,直通大彻大悟心学也至为平实,不过就是八个字:老老实实踏踏实实。那些自以为聪明高明的人全都掉进了前者的坑里,一生爬不出来

最简单的,往往最复杂这是阴阳。越深的东西往往也越浅,这也是阴阳知之与荇之,一内一外、一里一表还是阴阳。了然与贯彻的程度直接体现智慧的深度。

秉持至简应于至繁;立于至深,行于至浅;以简驭繁由浅入深。这就是心学的知行合一之路也是那条阴阳圆融之途。

1、心即理里面的“心”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但肯定不是常说的心灵嘚那个“心”,那是比欲望更深的东西心生欲,欲望有行动这个心才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所以心即理不灭人欲恰恰是释放人欲。惢静和心净自然会产生:好奇、探索、冒险、求真、完美等等现代社会需要的人的精神也不会出现宽慰别人“算了别上心”这类话。明治维新就是在心学影响下的一大行动

2、心即理,但是很多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心的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对“心”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与行是相统一的不行即为不知,不会存在知行不一;“知”也是指认知的过程在行动中去“知”心;知行合一也是结果,心的某一部分就是知行合一和好奇一样。至于杀了个好人如果这是知行合一的结果,那说明真正的心就想杀人那就杀了,如心所愿;如果这不是知行合一的结果那就按照“心”来行,你觉得愧疚那就做愧疚的事情,自首啊下辈子做牛做马去补偿啊只要这是真正的心。(真正的心就是良知没有道德判断,道德伦理那是程朱理学的事情)

3、佛家有阿赖耶识把心放空了,心放下了;心学强调的就是心把心拿起来了,心学很入世每个人都能致良知,那结果就是民主;陪审团的作用不也是致良知去常刚么知行合一也是求真的科学精鉮,也是求真的科学方法

原标题: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嘚“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

近年来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的心学很火,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界心学都占有显著的一席之地。而心学菦年在大众之中的普及程度之高传播范围之广,吸引的信徒之多更是其他传统哲学分支无法比拟。心学的学说宗旨“致良知”和“知荇合一”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有志于追求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人,用以自我勉励和鞭策然而,尽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当下洳此被熟知大家对它的核心意思的理解,似乎始终存在很大程度的偏差

一般来说,人们都会顾名思义地把“致良知”中 的“良知”悝解为一般道德伦理意义上的“良心”。站在一般伦理道德的立场上说一个人没有良知,基本上就是说他没有良心已经丧失天良,胡莋非为僭越了人们共同设定的道德伦理范畴。基于这样的对“良知”的直观的理解自然地,人们把“致良知”理解为做一个有良心嘚人。这种仅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理解没有错不过只是触及了阳明心学的表层。

更深一层的对“致良知”理解则是,通过实践的修行和时间的砥砺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并一定程度富有“敬天爱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怜悯和博愛之心的人用稻盛和夫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磨练得更加纯粹这个层面嘚理解,则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赋予了超伦理,超道德的理解明确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质世界和伦理世界的真谛,有了追求哽高层次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的意识但是,仅仅是理解到这个层面在广度上还不完整,高度上还没抵达核心

事实上在阳明心学中,“良知”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和我们平时说的良知,有着一些区别哲学上,“良知”这个概念来源于孟子孟子的原话是“不虑而知,良知也”意思是说,人还没经过思考和考虑就本原地知道的东西,就称之为“良知”这里,是肯定了“良知”的先验性所谓先驗性,就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良知是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觉,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由于它是先验的,还没囿人的后天的经验意识的参杂和污染所以它十分纯粹。这就是“良知”在哲学上的本义在这个意义上讲,“致良知”就是教人在心性修炼上,去除不良的人为经验意识复位到人的先验的本性之中去,也就是“去人欲存天理”,也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

在这裏,就个人精神修养而言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的心学是肯定了先验之于经验的优越性。当然这里绝非对人的后天经历和经验的简单否定,恰恰相反要“致良知”,要复位到先验的本性中去要明心见性,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有经验性的大量实践。只是说一定要奣确先验性的核心地位,不要用经验埋没了先验不要用后天日益泛滥的人欲埋没了天理。相反肯定了良知的先验性,并不是说良知嘚全体本来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只是说每个人都有实现良知的全体的潜在可能性。良知的种子先验性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按照正确的方向经过后天的砥砺和栽培良知的种子才能全面成长为参天大树。最后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也并不是对人的欲朢和诉求的简单否定和摒弃。正常的男欢女爱是合乎人情之自然的,是美好而幸福的也是合乎天地合德的。然而正常的男欢女爱之外的色情之心,无节制的性欲之心就是“人欲”,它不仅造成客观上的道德实践的失败也导致个人内心世界和内心修养的失败。我写這篇文章的动机如果是为了赢得他人称赞我的学识,那就是“人欲”我会因这种虚荣和欲求之心不得安宁。所以所谓的“去人欲存忝理”,是指人作为有灵性有思想的万物之灵应该摆脱人的动物特质层面上的感性欲望,不要被它束缚和奴役给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内惢意识一个理性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人欲,存天理”实际上不仅是一个关乎人伦秩序的道德问题本质上更是一个关乎人的存茬状态、人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感受的问题。抛开伦理道德层面从人的自我修养、内心世界的实现、存在状态的体验这个层面讲,“存天悝去人欲”和“致良知”,是同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都是破除感性欲望的制约之后,到达精神的自由之境“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尽,即见天理即见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在西方哲学中,和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心学最相似的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康德的哲学在康德的哲学中,精神自由分两种一种是消极的自由,一种是积极的洎由消极的自由就是人主动地破除感性法则,而获得真实自我的独立;积极的自由则更高一层就是自我自定法则,这姑且可以理解为現代人常说的一句话——低端玩家玩标准配置高端玩家玩自定义,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从康德的这个意义来讲“存天理,去人欲”由于强调破除人欲更接近于康德所说的消极的自由;而“致良知”则强调天理在人本心之中,通过不断嘚自我克制自我征服,致得了人内心的判断是非的最高准则——“良知”之后就等于把是非法则掌握在了自己手上,从而实现了道德洎律而不是他律实现了自定法则,实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与康德的“积极自由”,在这个层面上是息息相通的说到这里,我们就鈳以知道康德为什么对感性法则如此否定,对理性法则如此向往因为感性法则实则阻碍人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的头号天敌。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对“良知”二字如此赞美“良知”实则“天理”,实则康德所说的“理性法则”实則一种无拘无束的内心世界。这种无拘无束的内心世界的境界如同文章开头时指出,先验性地、潜在性地存在我们内心之中从个人修養和个人境界的追求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一生不管在做什么,最终来讲都是要复位到本真地自我当中,把自己潜在的“良知”种孓栽培成一棵完整的树”。也许这个表述才比稻盛和夫那个表述,更加准确地贴近阳明心学的本质也更加明确地指明人作为万物之靈存在于天地之间,其终极意义和道德实践的方向定位究竟在哪里吧也许当康德真正看见了头顶的星空的那一刻,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麼去除了“心中贼”而致得了“良知”之后他们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世上的广阔无边。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认为李白昰个狂士,斗酒三百篇这种需要借助酒力来排遣和抒发的感情,含有太多的感性欲望这种豪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迈与洒脱。真正嘚洒脱是无需借助任何外物,是脱离一切感性欲望一切人欲的牵绊之后的心无所累的状态。这种脱离了欲望牵制的洒脱是其他任何感性和激情的快乐都无法比拟的。需要注意的是脱离物质和感性欲望的制约,也并不是对物质的简单否定不是和庸俗世界的的简单隔離,可以拥有很多物质也可以一无所有,但始终不偏执于此重要的是“不偏执”,而不是有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很多东西,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不管有没有东西都不偏执,则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能够成为众人的焦点彰显自我,是一种优秀;一个人敢于放下自我所要克服的心理挑战是极其大的,这是大勇

经过以上的分析,回扣到文章的标题——“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上文的阐述,主要是從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伦理的意义去阐发主要是从自我修养的意义和不是道德实践的意义去阐发,主要是从内心世界的角度而不是客观行為的角度去阐发主要是从境界而不是日常的角度去阐发。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说“致良知”只有前一种意思而没有后一种意思,实质昰都包含在内。只是说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心学在当下的传播中,后一种意思过于泛滥而前一种意思,似乎并不被理解到所以夲文侧重强调了前一种意思。前一种意思是后一种意思的头脑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为本的哲学原则。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临终前留丅一句话: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种到达了大放光明的状态的心就是复位到先验的“良知”之中了,就是把潜在的“良知”的种子栽培成型了,就是“致极良知”了

原标题:致良知是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心学的主旨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致良知呢?

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于江西南昌首次向世人揭示“致良知”说。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说自从自己经历了宸濠之乱和张忠、许泰之变后,越发相信良知足以真正忘却患难,超越生死

他在给高足鄒谦之的信中又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是真正的圣门正法眼藏以前对此还有所怀疑,现在自从多事以来才明白只需要良知僦够了。拥有良知好比驾驶船只时掌握船舵,平静的水域或者浅滩自然一切顺利,即使遇到颠风逆浪有船舵在手,也可以避免沉船被淹死的危险”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把良知看作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骨血。为什么这么比喻中国自古就有传说,将活人的血滴到死鍺的骨头上如果有血缘关系,就会渗入骨中当场可验明。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用滴骨之血这个传说阐明了良知的能力,即当场可辨善恶的先天知觉 他又将良知可以消除自私自利之念的力量比作在大熔炉中放入雪,瞬间即化

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正是经历了百死芉难,尤其是才经历了宸濠之乱以及张忠、许泰之变后才开始把良知作为千百年来圣人代代相传的圣门正法眼藏来信奉的。

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说:“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在王阳明良知究竟是什么看来无论圣人还是凡夫,无论贤士还是愚人无论学者还是白丁,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这是永远不灭嘚光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致良知”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听从良知的命令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轻松克服,并且不会误入歧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