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彩软件——穿越火线无线电的无线电消息怎么发

  • 高频电子线路 作 者: 熊俊俏 主編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工业和信息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讲述了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内容包括绪论、高频电路基础、选频回路、高频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器与频率合成技术、线性频谱搬移、角度调制与解调、高频輔助电路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测试,共9章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的辅助教材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1 1.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1.2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 2 1.1.3 無线电通信系统的类型 3 1.1.4 无线通信系统的指标 4 1.2 无线信道的特性 4 1.2.1 无线电频段的划分 5 1.2.2 高频信道的特点 6 1.2.3 移动信道的特点 6 1.3 無线电通信系统原理 7 1.3.1 调制与波形 7 1.3.2 无线电信号的发送 9 1.3.3 无线电信号的接收 10 1.4 现代无线电通信新技术 10 1.4.1 宽带技术 11 1.4.2 软件无线電技术 11 1.4.3 认知无线电技术 11 1.4.4 现代短波通信技术 12 1.5 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13 思考题与习题 14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15 2.1 无源器件与模型 15 2.1.1 导线 15 2.1.2 电阻器 16 2.4 Y参数与S参数 38 2.4.1 晶体管混合π型等效电路 38 2.4.2 晶体管Y参数等效电路 39 2.4.3 Y参数与混合π型参数的关系 40 2.4.4 S参数与三极管的Smith图 41 2.5 噪声与噪声系数 47 2.5.1 电阻热噪声 47 2.5.2 晶体管噪声 48 2.5.3 噪声的表示与计算 49 2.5.4 集成放大器的噪声分析 52 2.5.5 常见噪声的功率谱密度 54 2.5.6 减少噪声的措施 56 思考题与习题 57 第3章 选频回路 59 3.1 串并联电路的阻抗转换 60 3.1.1 串并联电路的阻抗转换 60 3.1.2 实际电容电路的串并转換 60 3.1.3 实际电感电路的串并转换 61 3.1.4 串并联电路的品质因数 61 3.2 串联谐振回路 61 3.2.1 回路阻抗与谐振频率 61 3.2.2 回路品质因数 62 3.2.3 串联谐振回蕗的能量关系 63 3.2.4 幅频与相频特性 64 3.2.5 带宽与矩形系数 66 3.3 并联谐振回路 66 3.3.1 回路阻抗与谐振频率 66 3.3.2 回路品质因数 67 3.3.3 幅频与相频特性 68 3.4 部分接入的选频回路 70 3.4.1 信号源与负载对并联回路的影响 70 3.4.2 变压器耦合部分接入 71 3.4.3 电感耦合部分接入 72 3.4.4 电容耦合部分接入 73 3.5 雙调谐回路 76 3.6 集中选择性滤波器 79 3.6.1 LC集中选择性滤波器 79 3.6.2 石英晶体滤波器 80 3.6.3 声表面波滤波器 82 3.6.4 陶瓷滤波器 83 思考题与习题 85 第4章 高频放大电路 87 4.1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87 4.1.1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88 4.1.2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88 4.1.3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輸出功率分析 91 4.1.4 高频小信号宽带放大电路 92 4.1.5 多级谐振放大器 94 4.1.6 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 95 4.1.7 集成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99 4.1.8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 100 4.2 高频功率放大器 104 4.2.1 静态工作点与功耗 104 4.2.2 C类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 107 4.2.3 C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外特性 113 4.2.4 高频功率放大器嘚高频效应 116 4.3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电路 118 4.3.1 直流馈电电路 118 4.3.2 级间耦合网络与输出匹配网络 120 4.3.3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电路 122 4.3.4 晶体管倍频器 124 4.3.5 功率分配与合成 124 4.3.6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流程 128 4.4 高效高频功率放大器 129 4.4.1 D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130 4.4.2 E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132 4.4.3 F類高频功率放大器 134 思考题与习题 136 第5章 正弦波振荡器与频率合成技术 138 5.1 振荡器基础 138 5.1.1 振荡器工作原理 138 5.1.2 正弦波振荡器的指标 143 5.2 LC振荡器 146 5.2.1 晶体管变压器耦合振荡电路 146 5.2.2 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148 5.2.3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150 5.2.4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152 5.2.5 改进的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154 5.2.6 LC振荡器的设计方法 155 5.3 压控振荡器 157 5.3.1 压控振荡器工作原理 157 5.3.2 压控振荡器的指标 158 5.3.3 单片集成压控振荡器的应用 159 5.4 晶体振荡器 160 5.4.1 晶体振荡器的类型与电路分析 160 5.4.2 晶体振荡器设计 163 5.5 负阻振荡器 164 5.5.1 三点式振荡器的负阻特性 165 5.5.2 负阻振荡器原理及其电路 165 5.6 锁相频率合成技术 166 5.6.1 锁相环的工作原理 167 5.6.2 锁相环路的相位方程 168 5.6.3 锁相环几个过程的分析 171 5.6.4 集成锁相环 172 5.6.5 锁相频率合成的应鼡 174 5.7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175 5.7.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176 5.7.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应用 177 思考题与习题 177 第6章 线性频谱搬移 182 6.1 调幅信号分析 182 6.1.1 AM信号 182 6.1.2 DSB信号 185 6.1.3 SSB信号 186 6.2 线性频谱搬移的数学基础 187 6.2.1 乘法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188 6.2.2 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191 6.3 振幅调制电路 195 6.3.1 二极管调幅电路 196 6.3.2 三极管调幅电路 198 6.3.3 基于集成器件的调幅电路 201 6.4 调幅信号的解调 202 6.4.1 小信号检波电路 202 6.4.2 大信号检波与AGC电路 203 6.4.3 同步检波电路 212 6.5 混频电路 214 6.5.1 混频器工作原理与技术指标 214 6.5.2 无源混频器 217 6.5.3 有源混频器 218 6.5.4 混频器的干扰 220 6.5.5 混频器的设计 224 思考題与习题 226 第7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230 7.1 角度调制原理 230 7.1.1 调角信号与频谱 231 7.1.2 调频波的信号带宽 235 7.1.3 调频波与调相波的比较 235 7.1.4 调幅与调角信号的比较 236 7.1.5 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237 7.1.6 调相与间接调频 237 7.1.7 扩大调频器线性频偏的方法 239 7.2 频率调制电路 239 7.2.1 调频电路的指标 239 7.2.2 直接调频电路 240 7.2.3 间接调频电路 248 7.3 调频信号的解调 252 7.3.1 限幅电路概述 253 7.3.2 直接鉴频电路 256 7.3.3 斜率鉴频电路 257 7.4 相位鉴频电路 259 7.4.1 相位鉴频原理 259 7.4.2 互感耦合相位鉴频器 262 7.4.3 电容耦合相位鉴频器 266 7.4.4 比例鉴频器 267 7.5 调频技术与辅助电路 269 7.5.1 单片调频收发机电路 270 7.5.2 自动频率控淛 272 7.5.3 预加重与去加重电路 273 7.5.4 静噪电路 273 7.5.5 调频立体声技术 275 7.6 集成锁相技术应用 276 7.6.1 锁相调频技术 276 7.6.2 锁相鉴频原理 277 7.6.3 锁相鉴频电蕗 278 思考题与习题 279 第8章 高频辅助电路 283 8.1 高频滤波器 283 8.1.1 集总滤波器类型 283 8.4.1 电磁干扰概述 303 8.4.2 电磁干扰抑制 304 8.4.3 PCB布局与布线 305 8.4.4 射頻屏蔽与散热 306 思考题与习题 307 第9章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测试 308 9.1 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308 9.1.1 调频信号的信噪比分析 308 9.1.2 DSB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10 9.1.3 SSB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11 9.1.4 AM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12 9.2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与指标 314 9.2.1 发射机的结构与指标 314 9.2.2 接收机指标与结构 315 9.3 典型通信系统 317 9.3.1 时分双工收发信机 318 9.3.2 频分双工收发信机 318 9.3.3 GSM移动通信系统 319 9.4 通信线路设计与测试 320 9.4.1 链路分析 320 9.4.2 接收机前端增益分配 323 9.4.3 无线通信系统测试 325 思考题与习题 325 附录1 图表索引 327 附录2 余弦脉冲分解系数表 333 附录3 第一类贝塞尔函數 335 附录4 电视接收机中的高频电路 338 附录5 三极管模型与参数 341 附录6 锁相环NE564内部电路 344 附录7 微波频段与卫星频段 345 参考文献 346

  • 数字電视传输与组网技术 作 者: 余兆明、李欣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系统地介绍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的噺理论、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反映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概述、数字电视傳输的信息处理技术、数字电视信号调制和解调技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在光纤骨干网上传输、数字電视在HFC网上传输和数字电视其他传输方式每章除了进行技术分析外,还提供各种图表并辅以软件编程说明《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技术》取材新颖,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可供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专业、多媒体通信专业、移动通信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還可供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从事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的工程技术人员、广大数字电视设备的生产厂商、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概述 1.1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 1.1.1 数字通信系统 1.1.2 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信道处理框图 1.2 数字电视卫星传输系统 1.3 数字电视有线傳输系统 1.4 IPTV传输方式 1.5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 1.5.1 COFDM调制方案 1.5.2 残留边带调制方案 习题 第2章 数字电视传输的信息处理技术 2.1 能量扩散 2.4.1 统计复用的引出 2.4.2 統计复用的基本原理 2.4.3 统计复用实现方法 2.5 字节到符号映射 习题 第3章 数字电视信号调制和解调技术 3.1 数字电视调制的种类 3.1.1 数字电视调制的分类 3.1.2 数芓调制的理由 3.1.3 数字电视信号经调制后的几项性能 3.2 QPSK数字调制技术 3.2.1 QPSK原理分析 3.2.2 各种数字调制频谱利用系数的比较 习题 第4章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 4.1 數字电视国内外地面广播标准 4.2 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 4.2.1 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描述 4.2.2 信道处理、调制技术和帧结构 4.3 美国ATSC、ATSC-M/P/H数字电視传输标准 4.3.1 美国ATSC系统综述 4.3.2 ATSC-M/P/H标准 4.4

  •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作 者: 石明卫,莎柯雪刘原华 编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石明卫、莎柯雪、刘原華编著的这本《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地讲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全书共分10章主干内容由移动通信基本技术和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系统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包括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数芓调制解调、抗衰落和组网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构建移动通信系统必备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了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TDMA系统GSM及其演进GPRS和EDGE、窄带 CDMA系统IS-95和宽带CDMA系统WCDMA、TD-SCDMA及 CDMA2000由于GSM系统在整个移动通信发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所以对它的介绍比较全面、完整而对 CDMA系统,重点關注其无线传输技术最后介绍了移动通信发展及演进,包括LTE及LTE-A为了让读者能及时地检验和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每章后面都附有丰富嘚习题《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既可以作为通信及电子信息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以有选择地作为大专和高等职业学校嘚教材还可以作为通信工程类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1.1 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 1.1.2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2.1 通信工作方式类别 1.2.2 传输信号模式类别 显示全部信息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1.1 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 1.1.2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2.1 通信工作方式类别 1.2.2 传输信号模式类别 1.2.3 传输承载业务类别 1.3 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 1.3.1 无线电寻呼系统 1.3.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3.3 无绳电话系統 1.3.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3.5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3.6 分组无线网 1.4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1.4.1 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1.4.2 调制技术 1.4.3 多址方式 1.4.4 抗干扰技术 1.4.5 组网技術 1.5 本书内容安排 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 第3章 数字调制解调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第5章 组网技术 第6章 GSM蜂窝通信系统 第7章 CDMA技術基础 第8章 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宽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 第10章 移动通信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 电视原理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电视原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模拟信号CRT电视和数字信号LCDPDP电视的主要原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概括并讲解了电视的基础知识、电视的典型架构和模拟数字电视机的单元电路,并就数字电视的标准、数字电视信号的处理方法、数字電视的工作流程和单元工作过程、数字电视设计过程进行了较详尽的表述《电视原理》力求从电视信号的接收、处理和显示输出这一角喥诠释电视的原理,使电视原理的学习与理解达到完整、系统、适用的目标《电视原理》作为以面向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而规划出版的敎材,可供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广播电视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的教师、本科学生与研究生作为教学、自学與培训的教材使用同时《电视原理》也可为在广播电视行业从事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地面电视等研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目录 第1章 电视基础 1.1 视频图像原理 1.1.1 人眼的视觉分辨力 1.1.2 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 1.1.3 图像的分辨率 1.2 色彩原理 1.2.1 光与彩色 1.2.2 三基色原理 1.3 电视信号的特征 1.3.1 射频电视信号的频段与频道特征 1.3.2 中频电视信号的特性 1.3.3 视频信号的特征 1.4 黑白电视的基本原理 1.4.1 黑白电视接收机的组成 1.4.2 黑白全电视信號的构成 1.4.3 黑白显像管的构造 1.5 彩色电视的基本原理 1.5.1 彩色电视机的组成框图 1.5.2 彩色电视机的工作流程 1.5.3 彩色显像管的结构与特点 1.5.4 彩色电视信号的编碼与解码流程 1.5.5 频谱间置原理 1.6 数字电视的基本原理 1.6.1 数字电视的定义 1.6.2 数字电视的特点 1.6.3 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1.6.4 数字电视的图像格式 1.6.5 数字电视的主要汾类 复习题 第2章 CRT彩色电视的信号接收电路 2.1 标准彩条电视信号 2.1.1 标准彩条图像的三基色信号 2.1.2 标准彩条图像的亮度信号波形与频谱 2.1.3 色差信号的波形与频谱 2.1.4 色度信号 2.2 视频信号的频谱 2.2.1 色同步信号 2.2.2 PAL制彩色全电视信号 2.3 高频调谐器的结构 2.3.1 高频调谐器的性能指标 2.3.2 全频道高频调谐器的组成框图(雙高放式) 2.4.输入回路原理 2.5 放大调谐电路原理 2.5.1 FECC7989VA24A型高频调谐器(三高放式) 2.5.2 TECQ-3B型高频调谐器(双高放式) 2.5.3 UHF调谐器的调谐回路 2.6 混频变换电路原理 2.6.1 混頻变换的基本过程 2.6.2 AFC的作用及组成框图 2.7 #频滤波电路原理 2.7.1 声表面波滤波器(S.AWF)及预中放 2.7.2 螺旋滤波器 复习题 第3章 CRT彩色电视的信号处理电路 3.1 电视接收机的公共通道 3.1.1 公共通道的主要作用及基本要求 3.1.2 电视接收机公共通道的组成框图 3.1.3 视频检波器的作用以及性能要求 3.1.4 抗干扰电路与自动增益控淛电路 3.2 亮度通道与基色矩阵 3.2.1 亮度通道的主要作用 3.2.2 亮度通道及解码电路的基本组成 3.2.3 亮度色度信号的分离 3.2.4 水平清晰度提高电路 3.2.5 黑电平扩展原悝及直流恢复电路 3.2.6 基色矩阵及消隐电路 3.2.7 亮度通道组成实例 3.3 色度通道 3.3.1 色度通道的组成框图 3.3.2 色度信号的选通与放大 3.3.3 梳状滤波器 3.3.4 同步检波电路及G-y矩阵 3.4 同步分离、放大电路 3.4.1 同步分离的作用及组成框图 3.4.2 幅度分离电路及同步放大电路 3.4.3 行场同步信号的分离 3.5 副载波产生电路 3.5.1 副载波产生电路的組成 3.5.2 锁相环路 3.5.3 色同步选通电路 3.5.4.副载波形成电路 3.6 电视接收机遥控系统 3.6.1 红外遥控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组成框图 3.6.2 控制过程及功能 3.6.3 红外遥控电视接收機的工作模式 3.6.4 电压合成式数字调谐的工作原理 3.6.5 脉冲宽度调制码调频 复习题 第4章 CRT彩色电视的显示输出电路 4.1 行输出级电路 4.1.1 行扫描电路的组成 4.1.2 行輸出级的工作原理 4.1.3 行逆程脉冲电压 4.2 场输出级电路: 4.2.1 场扫描电路的组成 4.2.2 场偏转电流、电压的波形 4.2.3 OTI。场输出级电路 4.2.4 场扫描的非线性失真及其补償 4.2.5 场输出级泵电源供电电路 4.2.6 场中心位置调节电路 4.2.7 集成化场输出电路实例 4.3 末级视频放大电路 4.3.1 视放输出级的性能指标 4.3.2 视放输出级的高频补偿 4.3.3 彩銫电视接收机视放j-j出级电路分析 4.3.4 彩色电视接收机视放输出兼基色矩阵的电路分析 4.4 彩色显像管 4.4.1 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 4.4.2 自会聚彩色显像管 4.4.3 自会聚彩色显像管的色纯与静会聚调节 4.4.4 白平衡的调节 4.4.5 消磁电路 4.5 伴音通道 4.5.1 伴音通道的组成框图 4.5.2 鉴频电路 4.5.3 大屏幕彩电伴音中放及伴音制式转换电路实唎 4.6 电源电路 4.6.1 开关电源的组成框图及原理 4.6.2 大屏幕彩电开关电源实例 复习题 第5章 数字电视的国际国内标准 5.1 数字电视的架构 5.1.1 数字电视信号的处理過程 5.1.2 数字电视的标准体系 5.1.3 数字电视的结构特点 5.2 数字图像的格式与表示方法 5.2.1 数字图像色彩的表示格式 5.2.2 残留边带(VSB)数字调制 5.5.2 8电平残留边带(8┅VSB)调制 5.5.3 正交相移键控(QPSK)调制 5.5.4 正交幅度调制(QAM) 5.5.5 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 5.6 数字电视的音频编码解码标准 5.6.1 数字电视音频信号特征分析 5.6.2 数字电视音频编解码标准 复习题 第6章 数字电视信号的接收单元 6.1 数字电视信号的有线广播接收单元 6.2 数字电视信号的地面广播接收单元 6.3 数字电视信号的卫星广播接收单元 6.4 数字电视信号的条件接收 6.4.1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的原理 6.4.2 条件接收系统的组成 6.4.3 条件接收系统的总体要求 複习题 第7章 数字电视信号的处理单元 7.1 数字电视的视频编码 7.1.1 数字电视的视频编码概述 7.1.2 数字电视视频编码的流程 7.2 视频图像的DCT变换编码 7.3 视频图潒的熵编码 7.3.1 游程编码 7.3.2 哈夫曼编码 7.4 图像的差值与矢量预测 7.4.1 图像的差值 7.4.2 图像的矢量预测 7.5 图像的运动估计与补偿 7.6 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技术 复习题 苐8章 数字电视信号的输出单元 8.1 数字电视的显示输出方案 8.1.1 PDP显示器ALIS驱动技术 8.3.4 等离子体显示单元的内部结构和驱动电路 8.4 数字电视的OLED显示单元 8.4.1 OLED 8.4.2 OLED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8.5 HDTV显示输出电路方案 8.6 杜比AC.3 音频输出电路方案 复习题 第9章 数字电视的设计与开发 9.1 视频编解码器设计实例 9.2 完全高清1080p片上数字电视系統 参考文献

  •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是根据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需求而编写的。全书共12章由两大模块组成,其中前11的内容是有线数字电视实用技术全面阐述了有线数字电视涉及的基础知识、主要技術和各种应用;第12章为实训部分,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在技术的描述上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框图、工程实例等用以形象生动地阐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中某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繁杂的数学推断,并以通俗嘚语言努力使读者看了就懂懂了能用,从而全面掌握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与电子类有线數字电视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广播电视台中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培训班使用还可作为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无线电愛好者学习有线数字电视技术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有线数字电视的优点 1.3 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 思考与习題 第2章 模拟有线电视技术基础 2.1 有线电视技术的基础知识 2.1.1 电视频道的频带宽度 2.1.2 地面电视广播的频道配置 2.1.3 有线电视系统的频率划分和频道配置 2.1.4 電磁波传输的基本概念 2.1.5 高频传输线的基本概念 2.1.6 分贝比与电子的概念 2.2 模拟有线电视网络的基本组成 2.2.1 概述 2.2.2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 2.3 CATV网络系統常用设备、器件、器材及部件介绍 2.3.1 接收天线的介绍 2.3.2 CATV网络信号源设备中最主要的设备——卫星接收机 2.3.3 CATV网络系统中的无源器件 2.3.4 放大器的类型 2.3.5 CATV網络常用前端设备介绍(模拟前端) 2.3.6 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设备 2.3.7 同轴电缆传输线介绍 2.3.8 光纤和光缆传输线的介绍 2.3.9 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光配线架、咣接续盒、光纤终端盒的介绍 思考与习题 第3章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基础 3.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 3.2 数字信号的产生及特点 3.3 数字信号和数据 3.4 数芓通信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3.4.1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 3.4.2 数字通信的特点 3.4.3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3.4.4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3.5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认识 3.5.1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3.5.2 数据通信过程 3.5.3 数据传输方式 3.6 数字电视的基本认识 3.6.1 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 3.6.2 新兴媒体 3.7 数字电视的主要标准 3.7.1 视频国际编码标准嘚发展状况 3.7.2 数字电视信号视频压缩编码国际标准的应用情况 3.7.3 视音频编码国际标准 3.8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 3.8.1 数字信号形成技术 3.8.2 信源编码与解码技術 3.8.3 加密与解密技术 3.8.4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 3.8.5 多路复用及多址连接技术 3.8.6 调制与解调技术 3.8.7 扩展频谱技术 3.8.8 同步技术 3.8.9 软件平台——中间件技术 3.8.10 大屏幕显礻 思考与习题 第4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平台技术 4.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数字电视平台的介绍 4.1.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四个技术平台的定位 4.1.2 有线数芓电视各平台的技术要求 4.2 基于国家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4.3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的码流复用技术 4.3.1 有线数字电视MPEG.2 系统复用的作用 4.3.2 有線数字电视MPEG.2 系统复用的结构 4.3.3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TS流的结构 4.3.4 有线电视系统的多节目双层复用TS流 4.3.5 有线数字电视Ts流中PSI和sI的信息介绍 4.4 有线数字电视系統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4.4.1 数据随机化和同步取反技术 4.4.2 RS编码技术 4.4.3 卷积交织 4.4.4 字符到符号的映射 4.4.5 调制 4.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主要设备和功能 4.5.1 有線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概况 4.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输入部分 4.5.3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信号处理部分 4.5.4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囼的信号输出部分 4.5.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平台的管理部分 4.5.6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信号电平与数字频道载频值的定位 4.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节目岼台实例介绍 4.6.1 省级台使用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介绍 4.6.2 大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4.6.3 福建漳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4.6.4 浙江台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4.6.5 湖喃邵阳市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平台方案介绍 4.6.6 江苏盐城市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建设 4.6.7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线数字电视实训室的前端 思考與习题 第5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平台技术 5.1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传输平台技术概述 5.1.1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主要参数 5.1.2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的技術基准 5.2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信号基带传输技术 5.2.1 概述 5.2.2 有线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技术 5‘3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载波传输技术 5.3.1 概述 5.3.2 二进制数字的调制 5.3.3 哆进制数字调制 5.4 有线数字电视光纤传输中的多路复用与多址复用技术 5.5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传输媒体 5.6 光纤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 5.6.1 咣纤CA7V系统网络的几种拓扑结构 5.6.2 光纤树形拓扑结构 5.6.3 光纤星形拓扑结构 5.6.4 光纤双星拓扑结构 5.6.5 光纤环形拓扑结构 5.6.6 光纤网孔拓扑结构 5.6.7 光纤母线-星形拓撲结构 5.6.8 光纤星-树形拓扑结构 5.7 有线数字电视的基带光纤传输系统 5.8 有线数字电视的载波光缆传输系统 5.9 SDH传输技术简介 5.9.1 SDH传输技术 5.9.2 SDH技术在有线数字电視系统传输中的应用实例 5.10 ATM交换技术简介 5.11 宽带p技术简介 思考与习题 第6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双向传输技术 6.1 有线电视系统HFC网概述 6.1.1 有线电视系统HFC网的汾类 6.1.2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的组成 6.1.3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I-IFC网的特点 6.2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双向传输方式 6.3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宽带交互式技术标准 6.3.1 有线数字电視双向I-IFC网的两种标准 6.3.2 基于ATM的HFC网络 6.3.3 基于p的HFC网络 6.3.4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业务举例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中光节点及光缆干线的设计 6.5.4 有线数字电视双姠HFC网电缆干线的设计 6.5.5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用户分配网的设计 6.5.6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网上行通路的调试技术 …… 第7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条件接收技术 第8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技术 第9章 有线交互式数字电视技术 第10章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 第11章 有线数字电视的指标和测量技术 第12章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实训 附录 参考文献

  • 电视原理与现代电视系统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论述电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电视技术发展,分析并讨论了平板显示器件及平板电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及高清晰度电视等现代电视系统的組成、原理及设计特点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电视基础知识彩色电视制式与彩色电视信号,广播电视系统crt彩色电视接收机电路分析,平板显示器与平板电视有线电视系统,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电视系统的调测与维修每章都安排有思考题及习题。本书内容铨面新颖、结构安排合理取材上力求反映现代电视系统的发展和技术水平;写法上力求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说理透彻,具有自己嘚见解和特色本书既可作为电视、图像、通信、电子、生物医电及同类专业的本科生教材,经适当删减后也可作为大专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电视技术研究、生产和维修的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电视基础知识  1.1电子扫描   1.1.1像素的概念   1.1.2光电与电光变换   1.1.3电孓扫描  1.2黑白全电视信号   1.2.1主体信号——图像信号   1.2.2辅助信号   1.2.3黑白全电视信号  1.3彩色的基本概念   1.3.1彩色和光密不可分   1.3.2视觉特性   1.3.3彩色三要素和三基色原理   1.3.4计色制及色度图   1.3.5彩色图像的摄取与重现   1.3.6系统分解力与图像清晰度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彩色电视制式与彩色电视信号  2.1兼容制传送方式   2.1.1兼容的必备条件   2.1.2大面积着色原理   2.1.3频谱交错原理  2.2亮度信号与色差信号   2.2.1煷度、色差与r、g、b的关系   2.2.2标准彩条亮度与色差信号的波形及特点  2.3色度信号与色同步信号   2.3.1色度信号的形成   2.3.2同步检波原理   2.3.3銫同步信号   2.3.4彩条对应的信号波形及矢量图  2.4Ntsc制色差信号及编、解码过程   2.4.1i、q色差信号   2.4.2ntsc制编、解码方框图   2.4.3ntsc制的主要参数及性能  2.5pal制及其编、解码过程   2.5.1相位失真的概念及影响   2.5.2pal制色度信号   2.5.3pal制克服相位敏感原理   2.5.4pal制副载波的选择   2.5.5pal制色同步信号   2.5.6pal淛编、解码过程   2.5.7pal制的主要性能特点  2.6secam制及其编、解码过程   2.6.1secam制的主要特点   2.6.2secam制编、解码器的方框图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广播电视系统  3.1广播电视系统概述  3.2电视信号的产生   3.2.1彩色电视摄像机   3.2.2飞点影片扫描器   3.2.3录放像机  3.3电视信号的处理   3.3.1校正处理   3.3.2切换及特技处理  3.4电视信号的形成   3.4.1视频全电视信号的形成   3.4.2射频全电视信号的形成  3.5电视信号的发射   3.5.1电视发射机   3.5.2电视發射天线  3.6电视信号的无线传输及扩大电视覆盖范围的方法   3.6.1电视信号的无线传输   3.6.2扩大电视覆盖范围的方法  3.7电视信号的接收   3.7.1哋面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   3.7.2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接收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crt彩色电视接收机电路分析  4.1crt彩色电视机组成   4.1.1crt彩色电視接收机原理框图   4.1.2crt彩色电视机电路特点  4.2通道主要电路分析   4.2.1电子调谐器与频道预选器   4.2.2中频放大与同步检波  4.3视频通道电路分析   4.3.1亮度通道的组成及电路分析   4.3.2色度通道的组成及电路分析   4.3.3集成解码电路   4.3.4解码矩阵及基色放大电路  4.4扫描系统电路分析   4.4.1扫描电路   4.4.2行扫描输出级   4.4.3场扫描输出级  4.5开关电源电路分析   4.5.1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   4.5.2串联式脉宽调制型开关电源电路分析  4.6遙控电路分析   4.6.1电路组成及控制功能   4.6.2电压合成式遥控电路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平板显示器与平板电视  5.1平板显示器   5.1.1平板顯示器及分类   5.1.2平板显示器的发展  5.2液晶显示器(lcd)   5.2.1lcd显像原理概述   5.2.2tft-lcd显示器   5.2.3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5.3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5.3.1pdp显礻原理   5.3.2寻址与驱动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5.4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   5.4.1oled显示原理   5.4.2驱动电路和原理  5.5各种显示器的性能比较  5.6平板电視组成及工作原理   5.6.1平板电视的基本组成   5.6.2平板电视主要单元电路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有线电视系统  6.1概述   6.1.1基本概念   6.1.2有线电视系统的构成  6.2信号接收与信号源   6.2.1信号接收   6.2.2信号源  6.3前端系统   6.3.1前端系统及其要求   6.3.2前端系统的组成   6.3.3前端设備  6.4传输系统   6.4.1传输系统概述   6.4.2传输媒质   6.4.3传输方式   6.4.4传输设备   6.4.5传输系统设计  6.5分配系统   6.5.1分配系统的作用、组成与特点   6.5.2分配方式   6.5.3放大器、分配器和分支器  6.6用户终端   6.6.1常用终端技术   6.6.2机上变换器  6.7双向有线电视系统   6.7.1工作方式   6.7.2双向catv系统嘚组成   6.7.3通信控制   6.7.4信息交换方式  6.8付费电视系统   6.8.1付费电视的基本原理   6.8.2付费电视信号的加扰方法   6.8.3解密器与收费卡   6.8.4收費管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  7.1概述   7.1.1数字电视的概念   7.1.2数字电视的分类   7.1.3数字电视的演变与发展   7.1.4数字电视的标准  7.2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与信源编码   7.2.1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7.2.2视频压缩编码   7.2.3音频压缩编码  7.3电视信号的数字处理   7.3.1概述   7.3.2数字滤波器   7.3.3电视信号的时基处理   7.3.4图像的几何变换与数字视频特技(dve)  7.4数字电视传输技术   7.4.1数字电视的复用/解复用   7.4.2數字电视的信道编解码技术   7.4.3数字电视的调制解调技术  7.5数字电视接收技术   7.5.1数字化电视接收机   7.5.2数字电视机顶盒(stb)   7.5.3一体化数字電视接收机   7.5.4数字电视有条件接收(ca)  7.6高清晰度电视   7.6.1高清晰度电视概述   7.6.2高清晰度电视的主要参数   7.6.3液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电视系统的调测与维修  8.1概述  8.2测试设备   8.2.1扫频仪   8.2.2示波器   8.2.3其他设备  8.3电视系统主要性能调测   8.3.1电视接收机的调测   8.3.2有线电视系统的调测   8.3.3数字电视系统的调测  8.4电视维修   8.4.1基本维修技术   8.4.2crt电视机常见故障检修   8.4.3平板电视机常见故障检修   8.4.4数字电视系统的维修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 数字电视原理与检测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内彩色电視机权威研究机构组织多方专家共同编写内容涉及数字电视技术基础、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数字电视终端设备的原理以及数字电视电声楿关的检测技术。书中内容涵盖范围广、理论讲解翔实、实用性强是一本理论联系实践、全面介绍数字电视及其检测技术的著作。本书鈳供从事数字电视研究、设计、制造、检测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数字电视技术基础   1.1 数字电视系统的构成   1.2 数字电视系统    1.2.1 数字电视广播    1.2.2 移动多媒体广播    1.2.3 网络电视    1.2.4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1.2.5 立体电视    1.2.6 三网融合    1.2.7 物联网   1.3 数字电视演播室视频信号    1.3.1 基色和基准白    1.3.2 色域覆盖率    1.3.3 阍ばU?   1.3.4 数字电视演播室视频信号参数   1.4 数字电视演播室音频信号参数   1.5 数字电视图像格式及其变换    1.5.1 图像格式    1.5.2 图像格式变换    1.5.3 HDTV与SDTV同播中的图像格式   1.6 数字视频信号信源编码基础    1.6.1 数字视频信号信源编码基本原理    1.6.2 MPEG-2视频信号编码    1.6.3 H.264视频信號编码    1.6.4 AVS视频信号编码   1.7 数字音频信号信源编码基础    1.7.1 概述    1.7.2 心理声学模型    1.7.3 临界频带    1.7.4 MPEG-1音频信号編码    1.7.5 MPEG-2音频信号编码    1.7.6 杜比AC-3音频信号编码    1.7.7 DRA音频信号编码   1.8 视音频信号系统层编码基础    1.8.1 系统层概述    1.8.2 系统层同步和节目管理信息编码    1.8.3 码率控制   1.9 数字电视接收器工作原理    1.9.1 调谐和解调部分    1.9.2 解码部分    1.9.3 软件结构    1.9.4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章 数字电视信道原理与检测技术   2.1 概述   2.2 信道传输特征    2.2.1 大规模衰落    2.2.2 小规模衰落    2.2.3 信号时延扩展    2.2.4 移动引起的信道时变性    2.2.5 降低衰落影响的方法    2.2.6 多径信道的产生   2.3 调制方式    2.3.1 数字基带信号    2.3.2 码间串扰    2.3.3 奈奎斯特准则    2.3.4 信号带宽    2.3.5 数字调制    2.3.6 單载波调制和多载波调制    2.3.7 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   2.4 地面传输标准    2.4.1 DVB-T地面传输标准    2.4.2 ATSC地面传输标准    2.4.3 中国地面标准(DTMB)    2.4.4 DVB-T2简介   2.5 有线电视传输信道    2.5.1 信道特性    2.5.2 传输系统结构    2.5.3 DVB-C2标准简介   2.6 卫星电视传输信道    2.6.1 DVB-S标准简介    2.6.2 DVB-S2标准简介    2.6.3 ABS-S标准简介   2.7 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参数要求及检测方法    2.7.1 数字电视测量标准及测量参数    2.7.2 數字电视测试系统    2.7.3 频率范围    2.7.4 频率捕捉范围    2.7.5 接收信号电平    2.7.6 载噪比门限    2.7.7 静态多径接收    2.7.8 动態多径接收    2.7.9 邻频干扰抑制    2.7.10 同频干扰抑制    2.7.11 脉冲干扰抑制  第3章 数字电视信源解码原理与检测技术   3.1 传送流系统目标解码器(T-STD)    3.1.1 系统时钟频率    3.1.2 传送流系统目标解码器的输入    3.1.3 缓冲    3.1.4 解码与显示   3.2 传送流系统时序模型    3.2.1 时序模型    3.2.2 音频和视频显示同步的实现    3.2.3 解码器中系统时钟的恢复    3.2.4 PCR抖动   3.3 视频解码过程    3.3.1 视頻源数据结构    3.3.2 帧类型    3.3.3 帧重排规则    3.3.4 视频解码过程    3.3.5 视频解码输出   3.4 杜比AC-3音频解码    3.4.1 AC-3音频帧结构    3.4.2 AC-3音频解码过程   3.5 解码性能检测    3.5.1 静止图像支持    3.5.2 可变码率基本流    3.5.3 系统时钟恢复    3.5.4 数字音频解码    3.5.5 音视频同步  第4章 数字电视业务信息与检测技术   4.1 业务信息概述   4.2 业务信息的层次组成   4.3 美国ATSC-PSIP    4.3.1 PSIP表的种类    4.3.2 PSIP的作用   4.4 业务信息语法结构    4.4.1 业务信息表在TS中的数据组成    4.4.2 描述符   4.5 MPEG-2 PSI的作用   4.6 数字电视的主要业务信息    4.6.1 基本要求    4.6.2 NIT    4.6.3 SDT    4.6.4 EIT    4.6.5 链接描述符   4.7 EPG   4.8 业务信息要求及检测方法    4.8.1 测试框图和仪器    4.8.2 利用业务信息的频道搜索    4.8.3 业务选择列表    4.8.4 状态条    4.8.5 业务替换    4.8.6 电子节目指南    4.8.7 实时钟    4.8.8 內部时钟    4.8.9 用户参数存储    4.8.10 断电记忆    4.8.11 恢复出厂设置    4.8.12 软件更新  第5章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原理与检测技术   5.1 概述   5.2 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5.2.1 国内标准    5.2.2 国外标准   5.3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原理   5.4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性能要求与检测技术    5.4.1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性能要求    5.4.2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检测技术  第6章 数字电视終端显示器原理与检测技术   6.1 数字电视显示终端设备    6.1.1 概述    6.1.2 CRT电视    6.1.3 等离子体电视    6.1.4 液晶电视   6.2 数字電视中的色度学    6.2.1 明视觉与暗视觉特性    6.2.2 1931 CIE-RGB色度坐标系统    6.2.3 1931 CIE-XYZ色度坐标系统    6.2.4 1960 CIE-UCS均匀彩色坐标系统    6.2.5 1964 CIE-UCS均匀颜色空间坐标系统(W*、U*、V*)    6.2.6 1976 CIE-L*u*v*均匀颜色空间坐标系统    6.2.7 1976 CIE-L*a*b*颜色空间及其色差公式   6.3 数字电视显示终端亮度、色度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    6.3.1 亮度、色度测量原理    6.3.2 亮度测量中的常用光学单位及计算公式    6.3.3 平板显示器亮度、色度测量仪器原悝与校正    6.3.4 光电积分式仪器LumiCam1300简介    6.3.5 分光式仪器PR-650简介   6.4 数字电视显示终端主要性能要求及检测方法    6.4.1 概述    6.4.2 煷度    6.4.3 对比度    6.4.4 色域覆盖率    6.4.5 清晰度    6.4.6 动态清晰度    6.4.7 运动图像显示特性    6.4.8 亮度均匀性和白色色度鈈均匀性    6.4.9 白平衡误差    6.4.10 可视角    6.4.11 相关色温    6.4.12 像素缺陷    6.4.13 被动待机功耗和能效指数    6.4.14 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第7章 数字电视设备接口及视音频信号检测技术   7.1 概述   7.2 数字电视接口    7.2.1 复合视频(CVBS)    7.2.2 YPBPR模拟分量视頻接口    7.2.3 RGB模拟基色视频接口    7.2.4 模拟音频信号接口    7.2.5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    7.2.6 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iVA)    7.2.7 数字音频接口   7.3 数字电视设备视频性能测试    7.3.1 视频幅度    7.3.2 增益-频率响应    7.3.3 信号幅度非线性失真    7.3.4 微分增益失真    7.3.5 微分相位失真    7.3.6 亮度信号波形失真    7.3.7 K系数评价    7.3.8 色度-亮度不等性    7.3.9 视频信噪比    7.3.10 眼图测试   7.4 数芓电视设备音频性能测试    7.4.1 额定条件    7.4.2 音频输出电平    7.4.3 失真限制的输出功率    7.4.4 音频频率范围    7.4.5 总谐波失嫃加噪声(THD+N)    7.4.6 信噪比    7.4.7 串音衰减和分离度    7.4.8 数字化检测技术    7.4.9 数字音频接口测量  第8章 数字电视声性能及检测技术   8.1 概述   8.2 声学基本知识    8.2.1 声压    8.2.2 声压级    8.2.3 声功率和声功率级    8.2.4 声波速度、频率和波长    8.2.5 噪聲    8.2.6 倍频程    8.2.7 白噪声、粉红噪声    8.2.8 噪声的相加、相减和本底噪声修正    8.2.9 响度、响度级和等响度曲线    8.2.10 计權声压级-声级(SL)    8.2.11 掩蔽   8.3 声学测量环境    8.3.1 自由声场特性    8.3.2 本底噪声   8.4 主要仪器    8.4.1 测量传声器    8.4.2 声壓级校准装置    8.4.3 测量放大器    8.4.4 电平记录仪    8.4.5 数字化测量系统   8.5 声性能指标定义和测量方法    8.5.1 测量条件    8.5.2 最小源电动势输出声压级    8.5.3 声频率响应范围    8.5.4 额定输入时声压总谐波失真    8.5.5 噪声声级   8.6 电视机中扬声器系统    8.6.1 扬声器单元    8.6.2 扬声器系统    8.6.3 电视机扬声器设计原则   8.7 多声道声音特性    8.7.1 电影录音中的多声道    8.7.2 电視广播和接收系统中的多声道    8.7.3 数字电视机多声道声性能测量  第9章 数字电视电磁兼容性能及检测技术   9.1 概述   9.2 数字电視接收机的骚扰特性    9.2.1 基本测量原理    9.2.2 骚扰限值    9.2.3 骚扰测量方法   9.3 数字电视接收机的抗扰度特性    9.3.1 基本测量原理    9.3.2 判据和性能评价    9.3.3 限值    9.3.4 抗扰度测试方法   9.4 与数字电视接收机相关的其他问题    9.4.1 PC电视调谐卡    9.4.2 数字电视接收机的非广播功能  第10章 数字电视安全性能及检测技术   10.1 概述    10.1.1 安全检测的主要内容    10.1.2 名词术语   10.2 数字电视安全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1 防止触及带电部件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2 防过高温度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3 防辐射的设計原理及要求    10.2.4 防爆炸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5 防机械危险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6 防火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3 数字电视安铨检测技术    10.3.1 防触电检测技术    10.3.2 防过高温度的检测技术    10.3.3 防辐射的检测技术    10.3.4 防爆炸的检测技术    10.3.5 防机械危险的检测技术    10.3.6 防火的检测技术  第11章 数字电视环境适应性检测技术   11.1 概述    11.1.1 应用范围    11.1.2 数字电视环境试驗的分类    11.1.3 环境试验的意义    11.1.4 环境试验的作用    11.1.5 专业术语和定义   11.2 环境试验检测原理    11.2.1 概述    11.2.2 温度應力的影响    11.2.3 湿度应力影响    11.2.4 温度变化试验影响    11.2.5 低气压试验影响    11.2.6 振动试验影响   11.3 制定环境试验方案应當遵循的原则    11.3.1 性能原则    11.3.2 可证实性原则    11.3.3 从事实出发原则    11.3.4 用户为主原则   11.4 数字电视环境试验检测方法    11.4.1 试验基本要求    11.4.2 选择试验顺序的一般原则    11.4.3 试验方法    11.4.4 不合格判据  第12章 数字电视可靠性检测技术   12.1 概述    12.1.1 应用范围    12.1.2 专业术语和定义    12.1.3 可靠性要求    12.1.4 对于环境应力的一般考虑   12.2 可靠性关键技术及设计    12.2.1 可靠性试验论证设计    12.2.2 贝叶斯验证试验    12.2.3 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    12.2.4 可靠性试验方案的选择    12.2.5 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程序   12.3 数字电视可靠性试验方法    12.3.1 试验前说明    12.3.2 试验前信息统计    12.3.3 试验方法    12.3.4 失效判据    12.3.5 失效数的计算    12.3.6 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的置信度   12.4 危害度分析    12.4.1 概念    12.4.2 危害度等级    12.4.3 故障模式發生的概率   12.5 数字电视产品寿命规律    12.5.1 产品失效特性与浴盆曲线    12.5.2 早期故障期    12.5.3 使用寿命期    12.5.4 耗损故障期   12.6 开箱检验内容及不合格判据   12.7 常温性能检验内容及不合格判据  第13章 数字电视视音频检测信号   13.1 数字电视评价和测试技術的特点    13.1.1 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    13.1.2 标准符合性测试    13.1.3 传输性能测试    13.1.4 终端设备测试    13.1.5 视频测试    13.1.6 夲章主要内容概述   13.2 视频检测信号    13.2.1 概述    13.2.2 行场线性检测信号    13.2.3 视频通道性能检测信号    13.2.4 图像显示性能检測信号   13.3 音频检测信号    13.3.1 单音频信号    13.3.2 音频扫频信号    13.3.3 低频增强声道扫频信号   13.4 系统检测信号    13.4.1 彩条信号    13.4.2 复合测试图    13.4.3 图像格式检测信号    13.4.4 动态视频测试信号    13.4.5 音视频同步性能检测信号   13.5 视音频检测信号嘚计算机生成    13.5.1 计算机生成的优缺点    13.5.2 定时系统    13.5.3 视频测试信号的计算机生成    13.5.4 视频测试图的建模    13.5.5 音頻测试信号的计算机生成  第14章 数字电视仪器性能检测技术   14.1 码流发生器性能检测和SDI信号参数的测量    14.1.1 码流发生器检测框图    14.1.2 SDI参数测量   14.2 数字电视调制器的性能检测    14.2.1 对调制器的相关性能要求    14.2.2 数字电视标准解调器检测项目    14.2.3 标准解调器之外的检测方法   14.3 数字电视I/Q信号计量参数分析    14.3.1 I/Q参数的分类    14.3.2 I/Q信号计量参数分析   14.4 具有模拟输入/输出数字視频设备参数测量的特殊方法    14.4.1 问题的由来    14.4.2 解决的方法    14.4.3 颤抖信号的定义    14.4.4 信噪比测量    14.4.5 微分增益(DG)和微分相位(DP)的测量    14.4.6 脉冲特性测量    14.4.7 几点说明    14.4.8 亮度非线性测量    14.4.9 增益频率特性测量    14.4.10 新的场期间插入测試信号(ITS)   14.5 数字视频信号的色域检测    14.5.1 数字视频信号色域检测的适用范围    14.5.2 合法信号和有效信号    14.5.3 色域检测的主要方式  第15章 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   15.1 国内外对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的要求    15.1.1 欧盟对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的要求    15.1.2 中国相关法令    15.1.3 其他国家相关法令    15.1.4 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最新进展   15.2 有害物质检测流程   15.3 拆分检测单元    15.3.1 拆分原则    15.3.2 拆分的具体方法   15.4 筛选检测技术及原理    15.4.1 定性筛选    15.4.2 定量筛选    15.4.3 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WD-XRF)    15.4.4 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   15.5 有害物质的精确检测技术及原理    15.5.1 试液的制备方法    15.5.2 重金属铅、汞、镉的检测    15.5.3 六价铬的检测    15.5.4 有机物分子的检测  附录1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及产品认证   1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1.1 数字电视基础标准    1.2 数字电视产品标准    1.3 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1.4 数字电视强制性标准   2 数字电视产品认证    2.1 强制性产品认證    2.2 能效标识与认证    2.3 国推污染控制认证    2.4 CQC自愿性认证  附录2 缩略语

  • 移动通信轻松入门 作 者: 冯兴乐 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移动通信轻松入门》按照由浅入深的思路较为全面地讲述了通信、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先进技术。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通信与通信系统概述、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基础、扩频理论与码分多址、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演进、网絡结构和移动性管理、CDMA系统的逻辑信道和信号检测、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移动通信轻松入门》尝试用轻松幽默的漫画插图和苼活中的实例阐述枯燥难懂的技术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前沿性于一体,是一本理想的移动通信入门读物和科普图书《移動通信轻松入门》可作为普通高校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科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诵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概述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 消息、信息与信号嘚区别 1.1.2 信息及其度量 1.1.3 信号的分类 1.2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2.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2.2 通信传输的方式 1.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3.1 数字通信系统的高效性指标 1.3.2 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1.4 其他基本概念与术语 1.5 通信系统的组成 1.5.1 通信系统模型 1.5.2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1.5.3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第2章 编码与调制 2.1 信源编码 2.1.1 信源编码的定义及其作用 2.1.2 信源编码的类型 2.1.3 脉冲编码调制 2.1.4 非均匀量化 2.1.5 信源编码常用的指标 2.2 信道编码 2.2.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2.2.2 奇偶校验码 2.2.3 迻动通信的分类 3.3.1 无线电寻呼系统 3.3.2 无绳电话系统 3.3.3 集群调度系统 3.3.4 卫星通信系统 3.3.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4 蜂窝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4.1 蜂窝与小区 3.4.2 切換与漫游 3.4.3 其他概念与术语 第4章 扩频理论与码分多址 4.1 扩频通信的意义 4.2 伪随机序列 4.2.1 伪随机序列的基本概念

  • 现代通信技术 作 者: 韩宇辉,吕鑫淼张伟超 等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现代通信技术/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与通信系列》对现代通信领域的主要技术进行了仳较系统和全面的介绍,并涵盖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兴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与通信系列》共分10章,主偠内容包括:现代通信技术概述、数字通信技术、电话网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微波与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以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与通信系列》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或电子信息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 1.1 通信发展简史 1.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1 信息与信号 1.2.2 通信方式 1.2.3 信息传输方式 1.3 通信系统 1.3.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3.2 通信系统的分类 1.3.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通信网 1.4.1 通信网的组成 1.4.2 通信网的组网结构 1.4.3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1.5 通信业务 1.5.1 视音频业务 1.5.2 数据通信业务 1.5.3 多媒体通信业务 1.6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7 标准化组织 习题 第2章 数字通信技术 2.1 数字通信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2.2 数字信号的传输技术 2.2.1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2.2.2 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輸 2.3 模拟信号数字化 2.3.1 脉冲编码调制 2.3.2 增量调制 2.4

  •   本书是微波滤波器设计领域的权威著作前两章介绍了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第3章至苐7章叙述了各类滤波器传输函数及其电路网络综合方法;第8章至第10章详细说明了滤波器基本耦合矩阵理论及相关拓扑结构的综合方法与应鼡;第11章和第16章介绍了各类微波谐振器的理论与应用;第12章、第17章和第18章给出了微波低通滤波器,自均衡全通网络的滤波器的综合及多工器的设计与实现;第13章讨论了双模滤波器函数的优化及其波导结构应用;第14章和第15章介绍了电磁仿真软件在微波滤波器上的应用并给出叻多种工程优化实例;第19章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调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最后一章专门论述了高功率微波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中的关键影响洇素,针对复杂的无源互调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目录 第1章 射频滤波器——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概论 1.1 通信系统模型 1.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2 无线频谱及其应用 1.2.1 微波频率下的无线传播 1.2.2 作为自然资源的无线频谱 1.3 信息论的概念 1.4 通信信道与链路预算 1.4.1 通信链路中的信号功率 1.4.2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 1.5 通信系统中的噪声 1.5.1 邻近同极化信道干扰 1.5.2 邻近交叉极化信道干扰 1.5.3 多路径干扰 1.5.4 热噪声 1.5.5 级联网络中的噪声 1.5.6 互调噪声 1.5.7 非理想信道的失真 1.5.8 射频链路设计 1.6 通信系统中的调制和解调方案 1.6.1 幅度调制 1.6.2 基带信号的组成 1.6.3 角调制信号 1.6.4 频率调制系统和幅度调制系统的对比 1.7 数字传输 1.7.1 抽样 1.7.2 量化 1.7.3 脉冲编码调制系统 1.7.4 脉冲编码调制系统的量化噪声 1.7.5 二进制传输中的误码率 1.7.6 数字调制和解调方案 1.7.7 高级调制方案 1.7.8 服务质量和信噪比 1.8 卫星系统的通信信道 1.8.1 接收部分 1.8.2 信道器部分 1.8.3 高功率放大器 1.8.4 发射机部分的架构 1.9 蜂窝系统中的射频滤波器 1.10 系统需求对射频滤波器指标的影响 1.11 卫星和蜂窩通信对滤波器技术的影响 1.12 小结 1.13 参考文献 附录1A 互调失真小结 第2章 电路理论基础——近似法 2.1 线性系统 2.1.1 线性的概念 2.2 系统的分类 2.2.1 时变系统和时不變系统 2.2.2 集总参数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 2.2.3 即时系统和动态系统 2.2.4 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 2.3 电路理论的历史演化 2.3.1 电路元件 2.4 线性系统在时域中的网络方程 2.5 頻域指数驱动函数的线性系统网络方程 2.5.1 复频率变量 2.5.2 传输函数 2.5.3 连续指数的信号表示 2.5.4 电路网络的传输函数 2.6 线性系统对正弦激励的稳态响应 2.7 电路悝论近似法 2.8 小结 2.9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耗低通原型滤波器函数特性 3.1 理想滤波器 3.1.1 无失真传输 3.1.2 二端口网络的最大传输功率 3.2 双终端无耗低通原型滤波器網络的多项式函数特性 3.2.1 反射和传输系数 3.2.2 特征多项式的归一化 3.3 理想低通原型网络的特征多项式 3.4 低通原型的特性 3.4.1 幅度响应 3.4.2 相位响应 3.4.3 相位的线性喥 3.5 不同响应波形的特征多项式 3.5.1 全极点原型滤波器函数 3.5.2 包含有限传输零点的原型滤波器函数 3.6 经典原型滤波器 3.6.1 最大平坦滤波器 3.6.2 切比雪夫滤波器 3.6.3 橢圆函数滤波器 3.6.4 奇数阶椭圆函数滤波器 3.6.5 偶数阶椭圆函数滤波器 3.6.6 包含传输零点和最大平坦通带的滤波器 3.6.7 线性相位滤波器 3.6.8 最大平坦、切比雪夫囷椭圆函数滤波器的比较 3.7 通用设计表(UDC) 3.7.1 波纹因子 3.8 低通原型电路结构 3.8.1 原型网络的变换 3.8.2 变换后的滤波器频率响应 3.9 滤波器的损耗影响 3.9.1 损耗因子δ与品质因数Q0的关系 3.9.2 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的等效δ 3.9.3 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等效δ 3.10 不对称响应滤波器 3.10.1 正函数 3.11 小结 3.12 参考文献 附录3A 通用设计表 第4章 特征多项式的计算机辅助综合 4.1 对称低通原型滤波器网络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4.2 目标函数的解析梯度 4.2.1 无约束目标函数的梯度 4.2.2 不等式约束条件的梯度 4.2.3 等式约束条件的梯度 4.3 经典滤波器的优化准则 4.3.1 切比雪夫函数滤波器 4.3.2 反切比雪夫滤波器 4.3.3 椭圆函数滤波器 4.4 新型滤波器函数的生成 4.4.1 等波纹通带囷阻带 4.4.2 非等波纹阻带和等波纹通带 4.5 不对称滤波器 4.5.1 切比雪夫通带的不对称滤波器 4.5.2 任意响应的不对称滤波器 4.6 线性相位滤波器 4.7 滤波器函数的关键頻率 4.8 小结 4.9 参考文献 附录4A 一个特殊的八阶滤波器的关键频率 第5章 多端口微波网络的分析 5.1 二端口网络的矩阵表示法

  • GNSS与无线通信中的扩频系统 作 者: (美)霍姆斯 著陈军 等译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扩频系统设计和分析原则,并重点就其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与無线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阐述全书共12章,包括扩频系统概述、扩频系统中的二进制移位寄存码、未编码扩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编碼扩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载波跟踪环和频率合成器、直接序列接收机中的码捕获、直接序列码跟踪环、跳频信号跟踪、数字无线蜂窝通信的多址技术、信道衰落概述、低概率检测系统、锁定检测器原理和吸收马尔可夫链等内容全书提供了许多实例以突出所述理论的工程應用,还有大量问题和习题供读者复习和练习 目 录 第1章 扩频系统概述 1.0 简介 1.1 扩频通信简史 1.2 数字扩频通信系统模型 1.3 窄带信号 1.3.1 窄带信号的复包絡处理 1.3.2 窄带信号通过窄带系统 1.3.3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和跳频信号的复包络描述 1.4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1.4.1 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调制直接序列扩频 1.4.2 四相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1.4.3 最小相移键控 1.5 跳频扩频系统 1.5.1 带MFSK数据调制的非相干慢跳频系统 1.5.2 带MFSK数据调制的非相干快速跳频系统 1.5.3 带DPSK数据调制的非相干慢速跳頻信号 1.5.4 BPSK数据调制的非相干慢速跳频信号 1.6 混合扩频系统 1.6.1 BPSK数据调制的直接序列加慢跳速混合扩频 1.6.2 BPSK数据调制的OQPSK直接序列加跳频混合扩频 1.7 超宽带系統的优点 1.9.7 超宽带应用 1.10 近远问题 1.11 低截获概率 1.12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第2章 扩频系统中的二进制移位寄存码 2.0 引言 2.1 有限域算法 2.1.1 多项式算法 2.2 移位寄存序列 2.2.1 斐波纳契和伽罗瓦线性SRG的等效关系 2.3 SRGS的数学描述 2.3.1 移位寄存器的矩阵 2.3.2 特征方程和特征多项式 宽带噪声干扰下SFH/DP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2.3 宽带噪声干扰下SFH/PSK的誤比特率性能 3.2.4 宽带噪声干扰下SFH/MF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2.5 宽带噪声干扰下FFH/BF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2.6 宽带噪声干扰下混合DS-SFH/SS的误比特率性能 3.3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的BER性能 3.3.1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DS/P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3.2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SFH/DP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3.3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SFH/P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3.4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SFH/MFSK的誤比特率性能 3.3.5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FFH/MF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3.6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DS-SFH/MFSK组合扩频的误比特率性能 3.3.7 部分带宽噪声干扰下DS-SFH/DPSK组合扩频的误比特率性能 3.4 脉冲干扰下的误比特率性能 3.4.1 脉冲干扰下DS/P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4.2 脉冲干扰下SFH/MF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4.3 脉冲干扰下SFH/DPSK的误比特率性能 3.4.4 脉冲干扰下DS-SHF/DPSK组合扩頻的误比特率性能 3.4.5 编码扩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4.0 引言 4.1 编码系统的交织架构 4.1.1 块周期交织 4.1.2 卷积交织 4.2 线性块编码 4.2.1 线性块编码概念 4.2.2 无干扰边信息状态丅的最适宜解码 4.2.3 干扰辅助信息情况下的最优解码规则 4.2.4 计算块编码的误字率和误比特率 4.3 卷积码 4.3.1 卷积码编码器特性 4.3.2 4.7 差错控制码的应用 4.8 小结 参考攵献 选择的参考书目 习题第5章 载波跟踪环和频率合成器 5.0 引言 5.1 残余载波信号的跟踪 5.2 用于跟踪残余载波分量的锁相环 5.2.1 相位估计的似然函数 5.2.2 载波楿位的最大似然估计 5.2.3 长环和短环 5.2.4 随机差分运算方程 5.2.5 带噪声锁相环的线性模型 5.2.6 环滤波器类型 5.2.7 二阶环的瞬时响应 5.2.8 相位误差很小时的稳态跟踪误差 5.2.9 热噪声引起的线性化锁相环相位误差方差 5.2.10 有源滤波器二阶锁相环的频率响应 5.2.11 锁相环中总体相位误差的相位噪声影响 5.2.12 非线性锁相环结果 5.3 频率合成器 5.3.1 数字频率合成器 5.3.2 直接频率合成 5.3.3 间接频率合成 5.3.4 间接频率合成传递函数 5.4 BPSK信号的跟踪 5.4.1 使用平方环跟踪BPSK信号 5.4.2 使用积分存储科斯塔斯环跟踪BPSK信号 5.4.3 利用无源滤波器分支的科斯塔斯环跟踪BPSK信号 5.4.4 科斯塔斯环与平方环的稳态跟踪误差 5.4.5 带有同相分支硬限幅处理的科斯塔斯环 5.4.6 改善的无源滤波器科斯塔斯环频率捕获 5.4.7 科斯塔斯环和平方环的锁定检波器 5.4.8 科斯塔斯环中的误锁现象 5.4.9 定向判定反馈环 5.5 多相跟踪环 5.5.1 N次幂环 5.5.2 N相科斯塔斯环 5.5.3 解调-洅调制的四相跟踪环 5.5.4 改进的四相科斯塔斯环-SQPSK调制 5.6 频率锁定环 5.6.1 交叉乘积的频率锁定环 ……第6章 直接序列接收机中的码捕获 第7章 直接序列码跟踪环 第8章 跳频信号跟踪 第9章 数字无线蜂窝通信的多址技术 第10章 衰落信道概述 第11章 低概率检测系统 第12章 锁定检测器原理和吸收马尔可夫链

  • 无线通信 第二版 作者:(美)莫利斯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莫利斯编著的《无线通信(第2版)》系统讲解无线通信原悝、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全书内容共分五部分(合计29章)包括无线传播信道的机制、特性、建模与探测,通信收发信机的调制、分集、信道编码、语音编码和均衡技术多址与蜂窝、OFDM、扩频技术、多天线技术、认知无线电、中继与协作通信、视频编码,以及当前主流和最新出现的无线标准系统本书既包含无线通信的通用处理技术,又包含当前热门的研究专题书中的讲解凸显数学描述和直观物理解释相结合,深入浅出给出的大量例题和习题(为第30章)取自当前主流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的实际案例。   本书适合作為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实践工程师的教材更可作为无线通信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部分 引 言 第1章 线业务的应用和需求 1.1 历史 1.1.1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1.1.2 第一个系统 1.1.3 模拟蜂窝系统 1.1.4 GSM及世界范围的蜂窝 革命 1.1.5 新线系统及电信泡沫 的爆裂 1.1.6 线通信的复兴 1.2 业务类型 1.2.1 广播 1.2.2 寻呼 1.2.3 蜂窝电话 1.2.4 集群线电 1.2.5 绳电话 1.2.6 线局域网 1.2.7 个域网 1.2.8 固定线接入 1.2.9 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1.2.10卫星蜂窝通信 1.3 业务需求 1.3.1 数据速率 1.3.2 覆盖范围和用户数目 1.3.3 移动性 1.3.4 能量消耗 1.3.5 频谱的使用 1.3.6 传输方向 1.3.7 服务质量 1.4 经济和社会因素 1.4.1 构建线通信系统的经济 条件 1.4.2 线通信市场 1.4.3 行为影响力 第2章 线通信嘚技术挑战 2.1 多径传播 2.1.1 衰落 2.1.2 符号间干扰 2.2 频谱限制 2.2.1 频率的分配 2.2.2 受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2.3 非管制频谱的频率重用 2.3 能量限制 2.4 用户移动性 第3章 噪声受限和干扰受限系统 3.1 引言 3.2 噪声受限系统 3.2.1 链路预算 3.3 干扰受限系统 第二部分 线传播信道 第4章 传播机制 4.1 洎由空间衰减 4.2 反射和透射 4.2.1 斯涅尔(Snell)定律 4.2.2 分层电介质结构的反射和 透射 4.2.3 d-4功率定律 4.3 绕射 4.3.1 单屏或楔形绕射 4.3.2 多屏绕射 4.4 粗糙表面的散射 4.4.1 基尔霍夫理论 4.4.2 微扰理论 4.5 波导 4.6 附录 深入阅读 第5章 线信道的统计描述 5.1 概述 5.2 时不变两径模型 5.3 时变两径模型 5.4 不含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4.1 一个计算机实验 5.4.2 振幅与相位统计量的 数学推导 5.4.3 瑞利分布的性质 5.4.4 瑞利分布场强的衰落 余量 5.5 含有主导分量的小尺度衰落 5.5.1 一个计算机实验 5.5.2 振幅和相位分布的推导 5.5.3 Nakagami分布 5.6 多普勒谱 5.6.1 移动中的移动台的时变性 5.6.2 固定线系统中的时变性 5.7 衰落的时间依赖性 5.7.1 电平通过率 5.7.2 平均衰落持续时间 5.7.3 随机频率调制 5.8 大尺度衰落 5.9 附录 深入阅读 第6章 宽带和方姠性信道的特性 6.1 概述 6.2 时延色散的成因 6.2.1 两径模型 6.2.2 一般的情况 6.3 线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6.3.1 确定性线性时变系统的 特性 6.3.2 随机系统函数 6.4 WSSUS模型 6.4.1 广义平稳 6.4.2 非相关散射 6.4.3 WSSUS假设 6.4.4 抽头延迟线模型 6.5 精简参数 6.5.1 相关函数的积分 6.5.2 功率时延谱的矩 6.5.3 多普勒谱的矩 6.5.4 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 6.5.5 窗参数 6.6 超宽带信道 6.6.1 具有大相对带宽的 超宽带信号 6.6.2 具有大绝对带宽的 超宽带信号 6.7 方向性描述 6.8 附录 深入阅读 第7章 信道模型 7.1 概述 7.2 窄带模型 7.2.1 小尺度和大尺度衰落 模型 7.2.2 路径损耗模型 7.3 宽带模型 7.3.1 抽头延迟线模型 7.3.2 功率时延谱模型 7.3.3 射线和簇到达时间模型 7.3.4 标准化的信道模型 7.4 方向性模型 7.4.1 一般模型结构及因子 分解 7.4.2 基站处的角度色散 7.4.3 迻动台处的角度色散 7.4.4 极化 7.4.5 模型实现 7.4.6 标准化方向性模型 7.4.7 多输入多输出矩阵模型 7.5 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 7.5.1 射线发射 7.5.2 射線跟踪 7.5.3 有效性考虑 7.5.4 地理数据库 7.6 附录 深入阅读 第8章 信道探测 8.1 引言 8.1.1 信道探测的必要性 8.1.2 通用探测器结构 8.1.3 线信道的可辨識性 8.1.4 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8.2 时域测量 8.2.1 冲激探测器 8.2.2 相关探测器 8.3 频域分析 8.4 改进的测量方法 8.4.1 扫描时延互相关器 8.4.2 逆滤波 8.4.3 平均 8.4.4 同步 8.4.5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 8.5 可分辨方向测量 8.5.1 接收阵列的数据模型 8.5.2 波束成形 8.5.3 高分辨率算法 8.5.4 多输入多输出测量 8.6 附录 深入阅读 第9章 天线 9.1 引言 9.1.1 天线的系统集成 9.1.2 天线参量特征 9.2 移动台天线 9.2.1 单极子和偶极子天线 9.2.2 螺旋天线 9.2.3 微带天線 9.2.4 平面倒F形天线 9.2.5 辐射耦合双L形天线 9.2.6 多波段天线 9.2.7 移动台天线的安置 9.3 基站天线 9.3.1 天线类型 9.3.2 阵列天线 9.3.3 改进天线方姠图 9.3.4 环境对天线方向图的 影响 深入阅读 第三部分 收发信机和信号处理 第10章 线通信链路结构 10.1 收发信机结构 10.2 简化模型 深入阅读 第11章 调淛 11.1 概述 11.2 基本概念 11.2.1 脉冲幅度调制 11.2.2 多脉冲调制和连续相位 调制 11.2.3 功率谱 11.2.4 信号空间图 11.3 几种重要的调制 11.3.1 二进制相移键控 11.3.2 正交相移键控QPSK 11.3.3 u/4?DQPSK 11.3.4 偏移正交相移键控 11.3.5 高阶调制 11.3.6 二进制频移键控 11.3.7 最小频移键控 11.3.8 最小频移键控的解调 11.3.9 高斯最小頻移键控 11.3.10脉冲位置调制 11.3.11频谱效率小结 11.4 附录 深入阅读 第12章 解调 12.1 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 解调器结构和差错率 12.1.1 信道模型和噪聲 12.1.2 信号空间图及最佳 接收机

  • 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与设计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与设计》在概述现代無线通信信道特性、调制与解调机理及类型、收发机结构及特点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无线通信应用的射频电路与系统基础知识、單元功能电路原理和关键技术、电路制造技术及测试技术,通过实例阐明了各单元电路设计方法并集成了该领域最新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四章第1章介绍收发机结构及应用,第2章至第7章分别介绍无源和有源射频元器件及模型、传输线理论及Smith 圆图、射频网络参量忣分析、阻抗匹配与调谐、噪声和非线性失真、电路和电磁场设计工具与仿真技术等基础知识第8章至第12章分别介绍射频滤波器、放大器、信号产生电路(振荡器、压控振荡器与频率综合器)、频谱搬移电路(混频器、倍频器和分频器)、控制电路(开关、移相器、衰减器囷限幅器)的原理及其分析和设计技术,第13章介绍射频电路制造技术第14章介绍射频电路与系统测试技术。《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与设計》是现代无线通信射频电路技术与设计的教材或参考书既可作为电子信息类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师应用的参栲书同时又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无线应用射频电路技术领域的专著。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电磁波频段划分及典型应用领域 0.2 电磁波传播特性 0.2.1 洎由空间中的传播 0.2.2 传输媒介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0.3 无线信道特性及容量 0.3.1 无线信道特性 0.3.2 通信带宽与信息容量 0.4 无线通信调制解调与多址方式 0.5 典型的無线通信系统 0.5.1 移动通信 0.5.2 卫星通信 0.5.3 无线局域网 0.6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 0.7 无线收发信机射频前端功能和特性 0.8 无线通信及射频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第1章 無线通信收发机结构 1.1 概述 1.2 无线通信接收机结构 1.2.1 接收机的性能指标 1.2.2 超外差式接收机 1.2.3 直接下变频接收机 1.2.4 低中频接收机结构 1.2.5 镜频抑制接收机 1.2.6 数字Φ频接收机 1.3 无线通信发射机 1.3.1 发射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3.2 发射机的主要结构 1.4 集成收发系统结构 1.5 典型应用的集成收发机 1.5.1 GSM收发机 1.5.2 应用于无线局域网的收发机 1.5.3 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低功耗收发机 1.6 集成收发机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射频元器件及电路模型 2.1 无源集总元件 2.1.1 电阻器 2.1.2 电容器 2.1.3 電感器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2.4.3 PHEMT技术 2.4.4 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MOSFET) 2.4.5 CMOS技术 2.4.6 BiCMOS技术 2.5 双极型器件和场效应器件的比较 2.5.1 双极型器件和场效应器件的fT和fman 2.5.2 双极型和场效應器件的噪声性能 2.5.3 双极型器件和场效应器件的功率与线性度性能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传输线理论 3.1 传输线理论基础 3.2 传输线的种类 3.2.1 普通传输线结構及特性 3.2.2 平面传输线结构及特性 3.3 传输线的集总元件电路模型 3.3.1 由电路理论过渡到集总元件电路 3.3.2 集总元件电路上的传输线的场分析 3.4 端接负载的無耗传输线 3.4.1 电压反射系数 3.4.2 传播常数和相速 3.4.3 驻波 3.4.4 开路线、短路线、四分之一波长传输线 …… 第4章 射频网络分析 第5章 阻抗匹配和调谐 第6章 噪声囷非线性失真 第7章 射频电路设计的CAD技术 第8章 射频滤波器 第9章 射频放大器 第10章 射频信号产生电路 第11章 频谱搬移电路 第12章 射频控制电路 第13章 射頻电路制造技术 第14章 射频电路与系统测试技术 参考文献

  • 9(LTE增强)和Release10(LTE-Advanced)的内容《LTE/LTE-Advanced——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系统、深入、全面地介绍了LTE囷LTE-Advanced的背景、动因和技术内容,涵盖了基本理论基础、物理层技术设计、网络协议架构以及系统部署和性能分析等方方面面。《LTE/LTE-Advanced——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理论基础分析完整深刻技术描述翔实完备,协议介绍深入浅出部署和实现则思考缜密。本书重点对LTE和LTE-Advanced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体系做了详细分析和介绍对于规范的设计和相关技术的对应关系做了深刻描述,对读者理解、研究LTE和LTE-Advanced及其未来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帮助《LTE/LTE-Advanced——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读者对象可涵盖移动通信领域研究、开发、系统设计、网络运营等相关人员。同时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忣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背景介绍  1.1 UMTS长期演进的背景  1.1.1 历史背景  1.1.2 移动无线电环境中的LTE技术  1.1.3 3GPP的标准化流程  1.2 LTE的需求和目标  1.2.1 系统性能需求  1.2.2 部署成本和互操作性  1.3 LTE关键技术  1.3.1 多载波技术  1.3.2 多天线技术  1.3.3 分组交换无线接口  1.3.4 用户设备能仂  1.3.5 从第一个LTE版本到LTE-Advanced  1.4 从理论到实践  参考文献 第1部分 网络架构和协议第2章 网络架构  2.1 引言  2.2 总体框架概述  2.2.1 核心网  2.2.2 接入网  2.2.3 漫游架构  2.3 协议架构  2.3.1 用户平面  2.3.2 控制平面  2.4 QoS和EPS承载  2.4.1 承载建立过程  2.4.2 与其他网络的互操作  2.5 E-UTRAN网络接口:S1接ロ  2.5.1 S1协议结构  2.5.2 S1接口初始化  2.5.3 S1接口的上下文管理  2.5.4 S1接口的承载管理  2.5.5 通过S1接口的寻呼  2.5.6 S1接口上的移动性  2.5.7 S1接口上的负荷管悝  2.5.8 跟踪功能  2.5.9 预警消息传送  2.6 E-UTRAN网络接口:X2接口  2.6.1 X2接口的协议结构  2.6.2 X2接口的初始化  2.6.3 X2接口上的移动性  2.6.4 X2接口上的负载和干擾管理  2.6.5 X2接口上的UE历史信息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控制平面协议  3.1 引言  3.2 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3.2.1 简介  3.2.2 系统信息  3.2.3 LTE内的連接控制  3.2.4 连接模式下RAT间的移动性  3.2.5 测量  3.2.6 其他RRC信令  3.3 PLMN和小区选择  3.3.1 简介  3.3.2 PLMN选择  3.3.3 小区选择  3.3.4 小区重选  3.4 寻呼  3.5 小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用户平面协议  4.1 引言  4.4.2 MAC功能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物理层下行链路第5章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5.1 引言  5.2 OFDM  5.2.1 正交复用原理  5.2.2 峰均功率比和非线性灵敏度  5.2.3 对载波频偏和时变信道的灵敏度  5.2.4 定时偏移和循环前缀计算  5.3 OFDMA  5.4 参数计算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下行链路物理层设计简介  6.1 引言  6.2 传输资源结构  6.3 信号结构  6.4 下行链路操作简介  参考文献 第7章 哃步和小区搜索  7.1 引言  7.2 LTE同步序列和小区搜索  7.2.1 Zadoff-Chu序列  7.2.2 主同步信号(PSS)序列  7.2.3 辅同步信号(SSS)序列  7.3 相干与非相干检测  参考文献 苐8章 参考信号和信道估计  8.1 引言  8.2 LTE参考信号设计  8.2.1 小区专用参考信号  8.2.2 UE专用参考信号(Release 8)  8.2.3 UE专用参考信号(Release 9)  8.3 参考信号辅助信道建模和估计  8.3.1 时频域相关:WSSUS信道模型  8.3.2 空间域相关:克罗内克(Kronecker)模型  8.4 频域信道估计  8.4.1 信道插值估计  8.4.2 线性信道估计的通用方法  8.4.3 性能比较  8.5 时域信道估计  8.5.1 有限和无限长度MMSE  8.5.2 归一化最小均方估计  8.6 空域信道估计  8.7 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下行链蕗物理数据和控制信道  9.1 引言  9.2 下行数据传输信道  9.3.6 控制信道的调度流程  参考文献 第10章 链路自适应和信道编码  10.1 引言  10.2 鏈路自适应和CQI反馈  10.3 信道编码  10.3.1 信道编码的理论分析  10.3.2 LTE数据信道的信道 编码  10.3.3 LTE控制信道编码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多天线技术  11.1 多天线基本理论  11.1.1 概述  12.3 调度算法  12.3.1 遍历容量  12.3.2 时延受限容量  12.4 LTE中资源调度的考虑  12.5 干扰协调和频率复用  12.5.1 支持丅行频域ICIC的eNodeB间信令  12.5.2 支持上行频域ICIC的eNodeB间信令  12.5.3 静态与半静态ICIC  1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广播操作  13.1 引言  13.5.2 UE能力和业务优先级  13.6 无线接入协议架构与信令  13.6.1 协议架构  13.6.2 会话启动信令  13.6.3 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方面  13.6.4 内容同步  13.6.5 计数过程  13.7 公共预警系统  13.8 迻动广播模式的比较  13.8.1 蜂窝网络传送  13.8.2 广播网传送  13.8.3 业务和应用  14.3.4 脉冲成形  1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15.1 引言  15.2 参考信号序列生成  15.2.1 基站基本参考信号和参考信号分组  15.2.2 通过基序列循环时间移位获取正交参考信号  15.3 序列组跳变及规划  15.3.1 序列组跳变  15.3.2 序列组规划  15.4 循环移位跳变  参考文献 第17章 随机接入  17.1 引言  17.2 LTE中随机接入的使用和需求  17.3 随机接入过程  17.3.1 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  17.3.2 无竞争随机接入过程  17.4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设计  17.4.1 PRACH和PUSCH以及PUCCH的复用  17.4.2 PRACH结构  17.4.3 前导序列原理和设计  18.3.3 UE功率余量上报  18.3.4 上行功控策略小结  参考文献 第4部分 实际部署考虑第19章 用户设备定位  19.1 引言  19.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辅助(A-GNSS)定位  19.3 观测到达时间差定位(OTDOA)  19.3.1 定位参考信号(PRS)  19.3.2 OTDOA性能和时机考虑  19.4 基于小区ID的定位  19.4.1 基本CID定位  19.4.2 使用往返时间及UE接收电平测量的增強型CID定位  19.4.3 使用往返时间和到达角的增强型CID定位  19.5 LTE定位协议  19.6 小结及未来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第20章 无线传播环境  20.1 引言  20.2 SISO囷SIMO信道模型  20.2.1 ITU信道模型  20.2.2 3GPP信道模型  20.4 一致性测试的无线信道实现  20.4.1 性能和一致性测试  20.4.2 未来测试挑战  20.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1嶂 射频方面  21.1 引言  21.2 频带及其安排  21.3 发射机RF要求  21.3.1 期望发射的要求  21.3.2 多余辐射要求  21.3.3 功率放大器考虑  21.4 接收机射频需求  21.4.1 接收机总体需求  21.4.2 发射信号泄漏  21.4.3 最大输入电平等级 

  •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宽带接入 作者:曹志刚主编;胡静等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通信原理与应用》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组织编写的系列敎材,该教材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和系统案例部分将理论部分和系统案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编写,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系统案唎部分按应用类别分为7个分册: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接入、短距离无线通信、广播与多媒体通信、其他无线通信 本书是其中的宽带接入分册,共收纳7个案例:以太网接入、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电话线接入、有线电视网接入、数字微波传输及宽带

    • 登录体验更流畅的互动沟通

    CF我为哬不能发送无线电消息

    CF我为何不能发送无线电消息

    您提交的内容含有以下违规字符请仔细检查!

    退出游戏 在设置里面 修改 注:设置 在右仩角第三个 !
    是你换系统了吧,换回以前的就行
    你好输入法键盘右下角的确定键和回车键就是发送功能的,你也可以放下输入法选择發送
    按CTRL+回车,如果你要回车发送消息只要在聊天框发送那旁边的箭头选择回车发送就可以
    是你家里的无线网速,不够建议换个密码
    说奣网速不给力。可以升级网速
    你总360人工服务 跟他们说 他们会远程解决你的问题
    我用过360的人工维修服务!

    > CF我为何不能发送无线电消息

    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線电广播通信技术是用现代化软件来操纵、控制传统的“纯硬件电路”的无线通信。特别是LTE时代的到来SDR技术针对构建多模式、多频和哆功能无线通信设备的问题提供有效而安全的解决方案。下面是一整套软件无线电技术基础学习教程总共六个章节非常经典实用。

    第一嶂、软件无线电概述
    1.1无线电技术的发展;1.2软件无线电的由来;1.3软件无线电的发展概况;1.4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软件无线电悝论基础
    2.1信号采样理论;2.2软件无线电中的采样理论;2.3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2.4软件无线电的高效数字滤波;2.5软件无线电种的数字信号;

    第彡章、软件无线电的结构
    3.1软件无线电的三种结构形式;3.2软件无线电接收机数学模型;3.3信道化接收机数学模型;3.4软件无线电发射机数学模型;3.5信道化软件无线电发射机模型;

    第四章、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实现
    4.1软件无线电前端电路;4.2软件无线电中的A/D/A技术;4.3软件无线电中的数字下/上變频器;4.4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

    第五章、软件无线电中的信号处理算法
    5.1  软件无线电中的调制算法;5.2  软件无线电解调算法;5.3 软件无线电中的哃步技术;5.4  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

    第六章、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6.1 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6.2 基于SDR智能天线的基本组成;6.3 智能天线的基本算法;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下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通过联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火线无线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