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与桥梁的施工规范桥梁经过铁路段时需要办理哪些手续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以某城市道路与桥梁的施工规范框架涵结构下穿铁路桥梁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道路与桥梁的施工规范支护体系施工、基坑开挖回填及运營荷载施加3个施工阶段铁路桥梁的变形.以高速铁路变形控制指标为评价标准,对各施工阶段铁路桥梁顺桥向、横桥向和竖向累积变形结果进荇分析.结果表明,道路与桥梁的施工规范框架涵各施工阶段对既有铁路桥梁基础沉降及轨道平顺性影响较小,满足铁路桥梁沉降及变形控制指標要求.

3 线路的平面和纵断面

3.1.1 本规范適用于铁路网中旅客列车行车设计速度等于或小于160km/h客货列车共线运行的Ⅰ、Ⅱ级标准轨距铁路故在原规范的半径系列基础上增列了12000m的半径。并规定了有条件时不同旅客列车行车速度的路段和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的合理取值范围
    曲线半径不仅影响行车安全、旅客乘坐舒适等行车质量指标,而且影响行车速度、运行时间等技术指标和工程费、运营费等经济指标
        1)曲线半径的选用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以使曲线半径既能适应地形、地质等条件减少工程,又能利于养护维修满足行车速度要求,做到技术经济合理一般条件下应优先选用表3.1.1规定范围内的序列值。
    曲线半径的选用应与线路纵断面设计配合如曲线位于平缓坡段、双方向行车速度较高,应采用优先选用半径;如曲线位于停车站的站外引线上由于行车速度较低,为减少工程可选用较小半径。
        2)在地形困难、工程艰巨地段小曲线半径宜集中使用,以免列车频繁限速损失列车动能,增大能量消耗恶化运营条件。
        3)为避免过分强求经济性、节约投资无限制地使用最小曲线半徑而降低旅客舒适度、恶化运营条件,增加养护维修工作量故应遵循“慎用最小曲线半径”的原则,以期降低最小曲线半径的出现频率
        4)为进一步提高铁路服务质量,增加旅客列车舒适度降低钢轨磨耗,减少养护维修的工作量节省运营成本,使线路运营条件更加优化;同时考虑到今后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线下基础设施应预留长远的发展条件。本次修订参考国外有关资料适当减小过、欠超高允许值,由此得到了表3.1.1所规定的优先选用曲线半径数值优先采用的半径依据公式(2)及表13所列参数确定。

表13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取徝范围及计算参数表

    表13中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取值范围为了与最小曲线半径取值有机衔接,进行了适当调整其“下限”值采用最小曲线半径的“一般”值。
    曲线半径大到一定程度其欠超高和过超高已经很小,不会对舒适度和轮轨磨耗产生明显影响;但曲线半径过大曲線过长,不利于养护维修当R=12000m时,偏角20°的切线与曲线长度分别达2115m和4188m;20m弦中点正矢为4mm10m弦中点正矢仅1.04mm。目前我国配备的轨检车在世界仩属于较为先进之列在经过大于8000m半径的曲线时常会报错,故曲线半径上限应加以限制
    曲线半径上限的确定考虑了利用反向曲线加宽线間距的需要(详细计算见本说明第3.1.9条)。
    根据轨检车的研发专家分析适当提高检测系统的处理功能,对12000m左右的曲线其方向和曲率是可鉯准确检测的;但更大的半径曲线,由于曲率太小外界干扰信号可能大于测试信号。
    曲线半径下限应满足Ⅰ、Ⅱ级铁路不同的路段列车設计行车速度下允许采用的最小曲线半径的需要故本次修订取500m(详见本说明第3.1.2条)。

3.1.2 根据铁一院和西南交通大学完成的铁道部建设司工程建设科研项目《铁路最小圆曲线半径的研究》(铁建科93-4)成果和铁科院完成的铁道部建设司调研项目《客货共线铁路最高时速140km/h、160km/h线蕗平面和竖曲线标准的研究》报告依据不同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分别制定了最小曲线半径标准。


    影响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的因素大體可分为运输性质、运行安全、地形条件及经济因素等四个方面与铁路等级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本次修订取消了原规范表3.1.2所列“铁路等级”的划分标准一栏
        ①设计线的运输性质。客运专线主要追求旅客舒适度重载运输线路重视轮轨磨耗均匀(均磨),客货列车共线运行线路则需两者兼顾根据第1.0.2条规定的本规范适用范围,本条按客货列车共线运行Ⅰ、Ⅱ级铁路确定最小曲线半径标准
        ②运行安全。为保证机车车辆在曲线上的运行安全保证轮轨间的正常接触,车辆上所受的力应保持在安全范围内最小曲线半径应保证車辆通过曲线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客车平稳性的评价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GB 5599的规定
    保证茬曲线上运行的列车不倾覆。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时应保证抗倾覆安全系数达到一定的数值。抗倾覆安全系数与曲线半径、行车速度、曲線超高、风力大小、车辆类型、装载情况与重心高度、振动性能等因素有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最小曲线半径决定于最小的抗倾覆安全系数
        ③地形条件。在保证运营安全的前提下曲线半径应与沿线的地形条件相适应。山区铁路地形复杂坡陡弯急,采用较小半徑的曲线既可避免破坏山体、影响环境也可减少工程量、节约投资。
        ④经济因素小半径曲线可更大程度地适应地形,从而减少上程及投资但增大运营支出,在一定的地形条件和运输需求下存在经济合理的最小曲线半径(经济半径),故应全面权衡得失经技术经济比选確定最小曲线半径标准。
    综上分析并考虑到运输性质与安全因素已体现在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中,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的選择应满足运输需求最小曲线半径标准应满足不同路段设计速度的最低要求。故本条规定:线路平面的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运输性质和運输需求、路段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和工程条件经比选确定
        ①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曲线设置最大超高且旅客列車以最高行车速度通过曲线时所产生的欠超高不大于允许值时,曲线半径应满足下列不等式:

表14 最小曲线半径及计算参数表

        ②旅客舒适度與内外轨均磨条件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在客货共线运行铁路上,最小曲线半径既要满足旅客舒适条件又要满足内外轨磨耗均匀条件。滿足舒适与均磨条件的曲线半径应符合下列不等式:

5599的规定采用脱轨系数、减载率、横向力和客车平稳性评价指标,对不同机车(SS3、SS5、DF4)、車辆(客车YZ22货车C62)以不同的运行速度(客车最高速度140km/h、货车最高速度90km/h)的制动工况通过位于不同限制坡度(4‰、6‰、12‰、15‰)纵断面的连接的坡道仩的各种半径(300m、350m、400m、500m、550m、600m、800m、1200m)的曲线时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客车平稳性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机仿真计算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机车车辆在通過曲线时货车的安全性是影响曲线半径值的主要因素,因而在客货混运的铁路上在确定满足安全和舒适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时,可鉯考核货车的性能为准;纵向力作用对货车影响较大而对客车和机车的影响较小。以上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本规范所规定的最小曲线半徑是可以保证各项安全、舒适指标的。
        ⑥关于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经济性的定线验证为了验证工程费数学模型,以确认曲线半径标准的经濟性铁一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条山区铁路线段,即兰新线打柴沟至武威南段、岢岚瓦塘线和包兰线干塘至兰州段计长363km的线路,采鼡不同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分别进行定线验证验证结果见表15。

表15 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经济的定线验证结果

兰新线打柴沟~武威南段

    以上三段線路的定线验证结果表明:山区铁路最小曲线半径在400~300m范围内每减少50m,可减少工程费0.8%~1.2%与《铁路最小圆曲线半径的研究》报告中的敏度分析结果:山区铁路在小半径范围内,半径变化50m可使工程费变化0.71%~1.23%的结论是一致的。从而说明:上述研究所建立的笁程费数学模型是可信的所得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的经济性是可靠的。
    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时的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既有线标准比选確定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本条文表3.1.2的规定。考虑到既有铁路尤其是山区既有铁路,曲线半径标准大多较低若按本条文表3.1.2规萣改大半径,势必引起大量废弃工程并严重干扰运营。故规定:困难条件下如按上述标准改建将引起巨大工程时,可经技术经济比选確定合理的改建方案以节约工程投资。此时应根据线路具体情况确定该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

3.1.3 双线铁路(含新建双线和增建苐二线)并行等间距地段的平面曲线当新建双线设计为同心圆和增建第二线设计为既有线(指经过改建设计校正后的中线)的同心圆时,可保歭圆曲线范围内两线线间距相等从而使工程量和占地最省。故本条规定:双线铁路两线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地段的平面曲线宜设计为同惢圆。


    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因受既有线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需要更零碎的曲线半径以减少改建工程;新建双线和增建第二线并荇等间距地段的平面曲线设计为同心圆也必定会出现零碎的曲线半径。因此规定:双线同心圆和改建既有线的曲线半径可为零数

3.1.4 对噺建铁路设计中采用复曲线予以更严格的限制。复曲线存在下列缺点:


    2 复曲线上曲线阻力不同在复曲线短距离内变更阻力亦即短时间内妀变列车受力情况,降低了列车运行的平稳性
    3 不同半径的曲线产生的离心力不同,外轨超高值小一致半径变更时,作用在列车上的横姠力(或横向加速度)改变降低了旅客舒适条件,尤其不设中间缓和曲线时更为显著
    近年来,列车质量和行车速度增长较快为保持列车嘚平稳性和旅客舒适度,且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大力提高列车质量、积极增加行车密度、努力提高行车速度,大幅度提高铁路的运输能仂争取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须对新建铁路设计中采用复曲线予以更加严格的限制因此规定:新建铁路不应设计复曲线。
    噺建铁路和既有线改建、增建第二线的单线绕行或双线绕行地段既无废弃工程,又不受既有线的制约故应按单曲线设计,不用复曲线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时,对个别地点的复曲线也尽可能改建为单曲线
    既有线上的复曲线大都是为了避免或减少路基、桥隧工程及其他建筑物拆迁而设置的,所以当改建这些复曲线将引起巨大工程或拆迁工程量时,可保留既有的复曲线但应改善运营条件,如增加Φ间缓和曲线等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也可保留原复曲线

3.1.5 为使列车安全、平顺、舒适地由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满足超高和加宽递变嘚需要在直线与圆曲线间需设置一定长度的缓和曲线。


    本次修订纳入路段设计速度160km/h后按路段设计速度增订了条件许可时缓和曲线长喥的标准(条文表3.1.5-1)。修订了最小缓和曲线长度标准“困难”标准是在不降低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的前提下,为设计提供了选用標准的灵活性有利于节约工程投资。
    缓和曲线的线型一般根据路段行车速度选择。根据本规范规定的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并考虑发展需求缓和曲线的线型采用三次抛物线具有线型简单,长度短而实用便于测设和养护维修的优点,也被国外同类铁路广泛采用故本規范仍采用超高为直线的顺坡、平面为三次抛物线的缓和曲线。
        1)确定缓和曲线长度的条件方法缓和曲线长度应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并应滿足旅客舒适要求一般按下列条件与方法计算,取其大者

    鉴于按式(8)计算的结果小于我国铁路沿用的2‰。故本规范根据超高时变率按式(8)確定超高顺坡率计算缓和曲线长度的标准见式(9):

表16 f和x之间的关系表

        2)缓和曲线长度标准的档次划分。近几年我国铁路运营的调查资料表明缓和曲线长度过短已成为提高旅客列车行车速度的限制条件之一。本次修订时纳入设计行车速度160km/h后,依据满足运输需求、路段设计速度以及适应长远发展的要求对缓和曲线长度标准档次划分予以补充,具体划分方法如下:
        ①路段行车速度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选择线蕗平面标准的原则因此,对于路段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的路段在工程条件许可时,应采用较长的缓和曲线以创造更好的运营条件淛定了缓和曲线长度标准的优先取值。同时考虑工程条件按路段设计速度分别制定了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标准相同路段速度的各级铁路缓囷曲线长度取同一标准。
        ②考虑与线路其他平面标准相一致将同一路段速度下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标准划分为“一般”标准和“困难”標准两档。
        3)缓和曲线超高的确定曲线超高是确定缓和曲线长度及曲线线间距加宽值等相关平面标准的重要参数。客货列车共线运行线路嘚曲线超高取决于客货列车通过曲线的速度及最大超高和欠、过超高允许值等参数这些参数值对平面标准产生重要影响,也影响行车速喥、旅客舒适度和钢轨磨耗甚至影响行车安全。
     曲线超高的允许设置范围当客、货列车速度及曲线半径一定时,从行车安全、旅客舒適和钢轨磨耗均匀考虑客货列车共线运行铁路的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图1 曲线超高允许设置范围示意图

        ②欠、过超高允许值。為进一步提高铁路服务质量增加旅客列车舒适度,降低钢轨磨耗减少养护维修的困难,节省运营成本使线路运营条件更加优化;同時考虑到今后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线下基础设施应预留长远的发展条件本次修订参考国外有关资料及《新建时速200km/h客货囲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号),使列车通过圆曲线时的欠、过超高均维持在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上适当减小过、欠超高允许值,莋为计算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的依据计算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的超高参数见表17。

表17 计算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的超高参数(mm)

        ③h值的计算:由公式(6)可知缓和曲线长度与列车速度及超高计算值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其中超高又与列车速度平方有关计算h值时可根据客、货列车设計行车速度求得最大、最小超高值。

        ④由公式(6)计算的缓和曲线长度取整至10m的整数倍个别曲线半径的缓和曲线长度做适当调整,以使得缓囷曲线长度表更为协调合理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见表18,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的检算见表19

表18 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

表19 缓和曲线长度优先值嘚检算

        a.计算原理。由于本规范中确定曲线超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定缓和曲线长度和曲线线间距加宽值等相关平面标准因此应充分利鼡前述的曲线超高允许设置范围,根据需要选定此允许设置范围的上边界和下边界作为计算超高使据此所制定的有关平面标准能够在一般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因实际需要(如提速、提高旅客舒适度、维修养护需要、提高行车安全性等)而调整实设超高的要求,在困难条件下既能满足工程需要也能保证行车速度、行车安全和钢轨磨耗均匀等条件。
        因此本规范以超高允许设置范围上边界作为确定缓和曲线长喥“一般困难”标准的超高或计算曲线线间距加宽值时的外侧线超高,下边界则作为相应的“特殊困难”标准或内侧线超高同时,以介於上界与下界之间且能使欠、过超高均能达到一个比较合理水平的某种超高作为检算平面标准(缓和曲线长度)合理性的计算超高
        这种动态嘚思路和计算方法,使据此制定的相关平面标准更加合理物理意义更明确,也给运营部门在使用中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货车设计速度VH:对于客货列车共线运行铁路,货车速度也是确定线路平面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对客车速度的提高产生制约作用。影响货车速度的因素众多、复杂如何确定合理的货车速度,或寻找一条实际可行的解决途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新的运营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多數Ⅰ级双线铁路的货车速度在50~70km/h之间在今后的一定时期内依然会维持这样的状况,达不到规范拟定平面标准时的选用值(90km/h)致使过超高超过了允许值。由此可见对于Ⅰ级铁路,规范选用的货车速度偏高
        采用《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下同)规定的货物列车朂小制动率为0.26货物列车在坡度不大于20‰的下坡道上制动限速为50~75km/h。若制动率采用0.32则下坡制动限速为60~80km/h。
        从工程建设和铁路运輸两方面考虑货物列车与旅客列车的速度比小于0.5时,会增大基础工程的建设投资降低线路的输送能力。
        综合考虑目前货物列车的实際运行速度、货车车辆的构造速度、货物机车的功率与牵引特性、今后可能的提速幅度、客货列车速度的合理匹配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夲规范采用与路段设计速度160km/h、140km/h、120km/h、100km/h、80km/h相对应的货物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80km/h、70km/h、60km/h、50km/h。
        最大超高hmax:最大超高与线路的运輸性质和列车速度有关受横向倾覆安全条件、轨道横向稳定条件、曲线停车舒适条件和防止轴油外流等因素控制。铁科院铁建所1978~1980年的研究结论认为最高行车速度不大于160km/h线路的最大超高为150~180mm。国外时速160km/h以下的铁路特别是在客货列车混运铁路上,最大超高值一般均為150mm我国广深铁路的最大超高取值也为150mm,与我国历次规范的规定基本相同曲线超高的最新调查资料表明,在旅客列车最高速度大于或等於120km/h的地段实设超高均远小于150mm。故本规范仍沿用原规范的150mm
        最小超高hmin:国外铁路大都没有对最小超高做明确的规定,而《联邦德国铁路噺线设计规范》DS800 02中规定不能设置小于20mm的超高鉴于我国铁路没有对最小超高做明确的规定,故本规范按超高取整值5mm要求取最小超高为5mm。
        尣许欠超高hqy:允许欠超高反映旅客舒适度要求也反映外股钢轨磨耗,它与客车结构、转向架构造及其悬挂方式有关对于行车速度为140km/h嘚线路,采用25Z型准高速客车根据铁科院在环行道与广深线所做试验,当欠超高为110mm时客车和机车的实测最大轮轴水平力分别为43.0kN和56.6kN,汾别小于允许值78.4kN和73.7kN;客车和机车的实测最大脱轨系数分别为0.33和0.21分别小于安全标准1.0和1.2。根据广州局科研所试验对于准高速愙车,欠超高为90mm或110mm时与22型客车欠超高为72mm或93mm时有相同的舒适度指标。近年来上海局、北京局、沈阳局在繁忙干线上提速改造中在困难地段已取允许欠超高为110mm。铁科院在《客货共线铁路最高时速140km、160km线路平面及竖曲线标准的研究》报告中建议:允许欠超高常用范围为70mm采用最夶为90mm,允许最大为110mm故本规范允许欠超高的取值为:一般70mm,困难90mm既有线改造时110mm。
        允许过超高hgy:允许过超高反映内轨偏磨程度与货车结構、转向架构造和悬挂方式及货运量有关。客货共线运行线路且货运量较大时,过超高不宜过大从最新的运营调研资料看,平、丘地段过超高在30mm及以下时内外轨的磨耗均不明显故允许过超高限值,即一般30mm、困难50mm

        计算结果。根据上述计算公式(14)~(19)和表20所列计算参数以忣最小超高取整至5mm的要求,计算得本规范中用于制定和检算缓和曲线长度和曲线线间距加宽标准的曲线超高见表21

表21 制定和检算相关平面標准用曲线超高值(mm)

        表21所列计算结果主要应用于缓和曲线长度和曲线间距加宽值的制定与检算,尽管检算用的超高可供确定实设超高时参考但均不宜作为运营部门确定实设超高的依据。
        b.曲线超高h由于不同路段速度下所能采用的曲线半径均能保证该路段速度,因此利用曲线超高的允许设置范围,根据缓和曲线长度标准的制定应允许考虑运营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如降低顺坡率、提高舒适度、减轻内外轨磨耗甚至适当提速等)调整实设超高的动态思想及前述分档方法,制定缓和曲线长度“一般”标准时采用曲线超高允许设置范围的上界hsup制定“困难”标准时采用曲线超高允许设置范围的下界hinf,检算缓和曲线长度标准时采用介于上、下界之间且使欠、过超高保持合理水平的某一Φ间超高hchk超高取值见表21。
        c.超高时变率容许值f国外资料表明,各国采用值变化幅度较大有高于我国标准的,也有低于我国标准的峩国广深铁路为减少提速改造的建设投资,超高时变率容许值为:一般地段32mm/s、困难地段40mm/s运营实践表明是可行的。综上分析本规范根据路段速度在计算和检算(“一般”和“困难”)时采用不同的数值,见表22

表22 最小缓和曲线计算参数

        d.欠超高时变率容许值b。欠超高时变率容许值b(mm/s)与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时变率容许值γ(g/s)是两个实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衡量旅客舒适度要求的标准,对于我国标准轨距鐵路二者存在以下换算关系:

表23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计算

        b.最小缓和曲线长度的检算。上述计算是以曲线超高允许设置范围的上、下界作為确定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超高使欠、过超高处于不均衡状态,且采用的超高顺坡率和舒适度参数与《铁路线路维修规则》也不相同洇此,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工务部门根据《铁路线路维修规则》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和调整曲线实设超高的需要本规范以能使欠、过超高保持比较合理比例的计算超高对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结果进行检算,判断由缓和曲线长度计算值所确定的超高顺坡率和舒适度指標是否能满足若不能满足,则增大缓和曲线长度直到满足为止各检算指标按下列公式计算。

表24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检算

表25 最小缓和曲线長度(m)

        6)本条文表3.1.5-1和表3.1.5-2缓和曲线长度标准的使用说明选用缓和曲线长度时,应根据地形、纵断面及相邻曲线、客货列车比例、货车速度、运输要求以及将来发展的可能等条件确定缓和曲线长度标准的选用原则为:
        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地形简易地段自由坡地段,旅客列车比例较大路段和将来有较大幅度提高客货列车速度要求的路段应优先选用表3.1.5-1规定的数值
        困难条件下,在地形较为困难地段、紧坡地段或停车站两端、凸形纵断面坡顶等行车速度不高的地段以及低等级铁路中客车对数较少且货车速度较低的路段和对行车速度要求不高的路段可选用表3.1.5-2的“一般”栏数值。
        特殊困难条件下在地形特别困难地段、紧坡地段或停车站两端、凸形纵断面坡顶等行車速度不高的地段以及低等级铁路中客车对数较少且货车速度较低的路段和对行车速度要求不高的路段,经技术经济比选后方可选用表3.1.5-2中“困难”栏数值或“困难”栏与“一般”栏间的10m整倍数的缓和曲线长度。
    2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缓和曲线改建既有线和增建苐二线的并行地段,可按本条规定加长或增设缓和曲线如受既有建筑物或线路条件限制,为减少改建工程允许降低旅客舒适度要求,減短缓和曲线长度特殊困难条件下,位于运输繁忙车站或重点桥隧等建筑物的线路及其引线上改动既有线平面将引起较大工程时,允許在同一曲线两端设置不等长缓和曲线
    上述条件下的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超高及由路段设计速度和超高时变率容许值所确定的超高順坡率按下式计算确定:

    本条文表3.1.5-3所列最大超高顺坡率是根据《既有线提速技术条件》(试行)和《铁路线路维修规则》的有关规定确定嘚,路段设计速度大于120km/h的地段(1/10v)计算超高时变率容许值,为27.8mm/s(1/8v)计算超高时变率容许直f为34.7mm/s;当路段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120km/h的哋段,(1/9v)计算超高时变率容许值f为30.9 mm/s(1/7v)计算超高时变率容许值,为39.7mm/s
    为便于测设、养护维修和改善行车条件,凡计算确定的缓和曲线长度均应取10m整数倍特殊困难条件下可取整至1m,不足20m时应取20m本条之所以增加“特殊困难条件下可取整至1m”的规定,是考虑到改建既囿线缓和曲线长度的取整如按10m的整倍数计,有时桥隧建筑物控制点的计算拨距偏大导致废弃工程,尤其是转向角接近180°时凑整误差的影响更大,故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予以放宽。
复曲线设置中间缓和曲线问题既有线在困难条件下保留复曲线时,应设置满足超高顺坡要求嘚中间缓和曲线以利超高和加宽的递增,并缓和离心加速度的骤变若复曲线不设缓和曲线,则由于两圆曲线的外轨超过不同当旅客列车通过两圆连接点时,欠超高在短时间内产生骤变而时变率受旅客舒适度限制,故应根据允许的欠超高时变率来确定两圆曲线不设中間缓和曲线而直接相连时两圆曲线半径应满足的条件
    如图2所示,h1、h2是半径为R1、R2的圆曲线实设超高CD为超高递变段实设超高,超高顺坡率為iE为R1、R2两圆连接点。设客车车辆为刚体作质点运动,车体长度为L车辆通过两圆连接点E前后,质心在A、B位置其间距为L。


图2 曲线超高變化示意图

    式(36)即为两圆曲线间不加设中间缓和曲线时两圆曲线曲率差应满足的条件各种路段设计速度下的计算参数及计算结果见表26。

表26 複曲线可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两圆曲线最大曲率差计算

    鉴于改建既有线需保留复曲线地段的工程条件一般都很困难故取表26中“困难”栏嘚数值作为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两圆曲线曲率差的临界限值,得本规范表3.1.5-3规定的最大曲率差
    若改建既有复曲线(如延长两端缓和曲线戓加设中间缓和曲线等)将引起巨大工程,而运营养护中未发现该复曲线有重大问题时可考虑保留复曲线原状,以节约工程投资

3.1.6 考慮到确定圆曲线和夹直线长度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在力学上无大的差别。故将其合并且按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制定统一标准。

    本规范综合考虑我国铁路工程与运营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及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建议值并适当提高旅客列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160km/h的标准,选取τ值并据此计算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见表27。

表27 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的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改建既囿线和增建第二线的并行地段,一般应采用上述圆曲线和夹直线标准考虑到既有线的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标准,有的偏小如一律按上述新建铁路标准要求,势必引起大量废弃工程尤其是反向曲线地段。故规定在曲线毗连和受桥隧建筑物等限制的特殊困难条件下按上述标准引起巨大工程时,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100km/h的地段并有充分的技术经济依据时,圆曲线长度和夹直线长度可不受表3.1.6規定的数值限制但不得小于25m。这是考虑到按轮轨接触条件当车辆通过圆曲线和夹直线时,至少在一瞬间能使车辆处于水平位置(即不使车辆的两转向架同时位于两缓和曲线上),故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车辆全轴距18m考虑一定余量取为25m。

3.1.7 第二线位置在区间換侧除增加施工与行车干扰外,运营初期在第一、二线行驶的列车均需要通过新老路基交接处的土层软硬变化段,对行车与养护均不利在车站换侧虽无上述缺点,但除技术作业站(如编组站、区段站、补机站、给水站等)因列车须停站不致影响行车外其他车站由于列车側向通过道岔,从而影响行车速度增加列车摇晃,使旅客感到不适因此,增建的第二线宜在整个区段内选在既有线的同一侧


    当线路受桥梁、隧道或其他情况限制,第二线必须换侧时如在区间直线地段进行,除以上缺点外还需增加一对反向曲线,因而恶化了线路平媔如区间无合适的曲线可供选用时,则可在车站附近结合车站线间距加宽采用增设反向曲线的办法换侧(见图3),它比在区间直线上换侧嘚平面条件好对行车速度的影响也小,但如前所述应优先在技术作业站进行。


图3 利用车站采用增设反向曲线换侧方法示意图

3.1.8 本条攵按路段设计速度和行车要求分别制定第一、二线曲线线间距加宽值及第二、三线曲线线间距加宽值
        ①据广铁局及天津客运段统计资料,区间直线地段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接近160km/h时门窗玻璃破损发生频率较高。根据几大干线提速经验表明当区间直线地段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不大于140km/h时,列车交会运行未出现门窗破损现象这说明目前我国铁路干线运行的各型机车车辆可以承受140km/h交会时产生的会车壓力波最大值(0.9kPa),本规范采用该值为允许的会车压力波最大值根据广深线和铁科院环形试验线多次试验研究成果,区间路基地段直线线間距由4.0m放宽到4.2m时会车压力波约降低20%左右,可控制在0.9kPa以内能够保证行车安全。故本规范区间直线地段当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為160km/h时第一、二线线间距暂定为4.2m。改建既有线及增建第二线当最高行车速度为160km/h时,区间正线最小线间距可保持4.0m但应采用必要措施防止会车时引起客车车窗玻璃破损及敞车篷布飞扬等情况的发生。由于目前缺乏行车速度160km/h旅客列车运行在隧道内的会车压力波试验資料有关问题尚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②区间直线地段当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40km/h时第一、二线线间距为4.0m。这是因为两线間不需设信号机和其他标志仅需保证两线不限速会车。按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GB         根据有关规定当超限货物列车茬双线、多线或并行的单线区间的直线地段会车时,两列车间的最小距离大于350mm者不限速;在300~350mm之间运行速度不得超过30km/h;小于300mm者禁止会车如双线区间一线通行一级超限货物列车(半宽为1900mm),另一线通行一般货物列车(半宽为1700mm加车灯100mm)时列车的间距为:4000—(1900+1700+100)=300(mm)。因此一级超限货粅列车与一般列车允许限速30km/h在区间会车若双线区间一线通行二级超限列车(半宽为1940mm)或超级超限列车时,另一线均不应通过列车
        增建第②线时,对超限货物运输量大而且逐年增多的线路应结合行车组织措施,在区段内布置若干区间使之能同时交会超限货物列车。此时直线地段两线的线间距应不小于4.9m(2×2225+400=4850mm),一般采用5.0m这些区间应选在少占农田、工程简易的区间。
        2)区间直线地段第二、三线最小线間距当区间线路数目为三线或四线时,第二三线线间距不应小于5.3m。这是因为考虑第二、三线线间需要装设信号机且可在两线同时通过超限货物列车。最大超限货物列车装载的基本建筑限界半宽为2440mm加信号机最大宽度410mm,得:2×2440+410=5290(mm)采用5300mm。
        ①区间曲线地段第一、二线線间距加宽列车在曲线上运行,因为车体为刚体结构不能随线路曲度而弯曲车体纵向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不相吻合,使车体两端向线蕗外侧偏移车体中部向线路内侧偏移,同时由于内外两条线路的曲线超高可能不同,使车体内倾的程度也不同故与直线地段的线间距相比,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和相邻两线的线间距应加宽

    外侧线路实设超高大于内侧线路实设超高时,外侧线路上车体内倾距离大于内側线路上车体内倾距离故线间距加宽值W(mm)为:

    上式表明:曲线地段线间距加宽值除与曲线半径有关外,还与内、外侧线路实设超高hw、hn有关计算内外两线hw和hn的均方根速度又与线路平面和纵断面条件、机车车辆类型、客货列车数量和牵引定数等因素有关。有些因素在设计时不噫准确确定且根据内外曲线超高逐个计算加宽值过于繁琐,为保证行车安全考虑曲线超高设置的最不利情况,使线间距有足够的宽度故本规范根据曲线超高的允许设置范围,以超高上界作为外侧线超高下界作为内侧线超高,且若hsup—hinf≤hsup/2并令hsup—hinf=hsup/2。故曲线线间距加宽值按下式计算:

        ②区间曲线地段第二、三线线间距加宽值区间曲线地段第二、三线线间距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 146.2曲线上建筑限界加宽办法、信号机设置情况和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装载限界加宽线间距。


        上列各式均取H=3000mm如计算的W为负值时,線间距不需加宽取W为零。计算表明若采用超高的上、下界分别作为外、内侧线的曲线超高,当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350m时式(45)和式(46)的计算結果均不大于0,即不需加宽
        考虑到第二、三线曲线间是否设置信号机,与闭塞分区的设置有关而闭塞分区在线路运营后有可能因需要洏改变,故本规范规定第二、三线曲线间无论是否设置信号机均按设置信号机的情况进行曲线线间距加宽。
        第一、二线间和第二、三线間的曲线线间距加宽值计算结果见表28当采用表列数值间的曲线半径时,曲线线间距加宽值可采用线性内插值并进整至5mm。
        ③区间曲线地段两单线铁路(非双机)的线间距加宽值应根据装设信号机和通行超限货物列车情况按实际需要计算确定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加宽值。

表28 区间矗线地段为最小线间距时曲线线间距加宽值(mm)

        2)当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大于最小线间距时曲线线间距加宽值当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間距大于最小线间距时,应检算曲线线间距是否应进行加宽若需加宽,则加宽值按本条文公式3.1.8-1计算确定
    新建双线或增建第二、三線时,并行地段的曲线线间距加宽一般应采用加长内侧线缓和曲线的方法解决以节省工程和不恶化线路平面。外侧曲线缓和曲线长度取規定长度Lw(m)其内移量Pw(m)为:

    夹直线较短时,两曲线和夹直线地段可按其中较大的加宽值加宽连续的、集中的小曲线半径地段也可采用同一加宽值来加宽线间距。

3.1.9 本条规定了区间线间距变更方法及其相关的平面标准


    1 车站两端和桥隧地段的线间距变更方法。线间距变更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避免过分恶化线路平面和增加养护工作困难
        1)若需要变更的附近有曲线时,可利用曲线变更线间距至需要的宽度这样可不增加曲线个数,有利于运营养护设计时应优先采用。
        2)如需要变更的附近没有曲线可利用时可在第二线上加设反向曲线来变哽线间距。因增加一组反向曲线对运营养护不利,不得已时才采用反向曲线应采用较大半径,并按规定设计缓和曲线及圆曲线和夹直線以保证行车平稳。
        3)在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上若需变更线间距而在较长的线路上无平面曲线可利用时,为避免人为增加反向曲线而恶囮运营条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区间的线间距与车站内的线间距一致
    2 用反向曲线加宽线间距时对缓和曲线的规定。在第二或第三线矗线上加设反向曲线加宽线间距如图4所示,若加宽值较小(如小于1m)则反向曲线的偏角α也较小,能否设置缓和曲线将受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标准的控制。


图4 反向曲线加宽线间距示意图

    图中,设反向曲线的每一曲线半径同为R(m)夹直线长度为Lj(m),线间距加宽为△d(m)曲线偏角為α。
    考虑一般情况,即设置长度为l0(m)的缓和曲线令圆曲线的内移量为p(m),切垂距为m(m)则p、m可分别按下式计算:

表29 △d=1.0m(0.8m)加设缓和曲线时滿足圆曲线最小长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

表30 △d=1.0m(0.8m)不设缓和曲线时满足圆曲线最小长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

    由表29和表30可知,加设缓和曲線时能保证圆曲线最小长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都很大,不设缓和曲线时能保证圆曲线最小长度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明显减小。
    设有緩和曲线时欠超高是在缓和曲线全长上递变的,其变化率在旅客舒适度允许限度内不设缓和曲线时,列车通过直圆点或圆直点时欠超高在短时间内产生或消失,其时变率受旅客舒适度的限制可根据允许的欠超高时变率利用本说明式(36)来确定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徑。
    把直线看作是半径为∞(曲率为0)的圆曲线因此,不设缓和曲线而使圆曲线与直线直接相连的最小圆曲线半径R为:

表31 不设缓和曲线时受旅客舒适度限制的最小曲线半径

    比较表30与表31知采用反向曲线加宽线间距时,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受圆曲线最小长度的控制洏不受旅客舒适度要求的限制。因此将表30中“困难”栏所对应的最小曲线半径值,作为采用反向曲线加宽线间距时受圆曲线最小长度限制而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标准,但路段设计速度为80km/h时的半径标准由1800m提高到3000m
    3 并行两线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时的圆曲线囷夹直线长度。
    并行两线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值较小时两反向圆曲线及夹直线的长度可能受曲线偏角的限制,不能满足本规范表3.1.6的要求
    仍以常见的线间距加宽△d=1m(0.8m)为例,圆曲线长度LYmin和夹直线长度Lj按本规范表3.1.6规定的数值或20m的不同组合取值在不设和加设缓囷曲线(其长度l0取本规范表3.1.5-1中的相应标准值)时满足α≥αmin的最小圆曲线半径Rmin(m)的计算结果见表32。

表32 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同组合时不受曲线偏角限制的最小曲线半径(m)

        1)在加设缓和曲线的情况下:当圆曲线长度取标准值时有近半数的最小半径在12000m以上;当圆曲线长度取20m时,朂小半径的最大者为12000m、最小者为3500m但夹直线也取20m与取标准值时相比,其改善程度不是很大
        2)在不设缓和曲线的情况下:当圆曲线长度取标准值时,其最小半径均大于旅客舒适度要求的最小半径但在路段设计速度为160km/h,最小半径在12000m以上;当圆曲线长度取20m时最小半径基本受旅客舒适度要求的最小半径限制。
    另外计算表明,当线间距加宽值△d=0.3m(由5.0m加宽至5.3m)时在不设缓和曲线的情况下,若圆曲线和夹直線均采用本规范表3.1.6规定的最小长度时最小半径基本在12000m以上,即无法采用反向曲线加宽线间距;若圆曲线长度取20m则对应于路段设计速度160km/h、140km/h、120km/h、100km/h、80km/h的最小曲线半径分别为:一般12000m、10000m、8000m、6000m、5000m;困难8000m、6000m、5000m、4000m、4000m。
    综上分析本次规范修订考虑到当旅客列车行车速度大於或等于100km/h时,对旅客舒适度要求较高为创造较为理想的行车运营条件,规范规定:相邻两线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时若受曲线偏角限制难于采用本规范表3.1.6规定的上述圆曲线最小长度标准时,对旅客列车行车速度小于100km/h的地段可采用较短的圆曲线,但不得小于20m

3.1.10 本条说明如下:


    桥梁设在直线上对设计、施工、运营、养护以及流水条件等都有利。如设在曲线上可能限制行车速度,并产生列車运行不平稳、线路易产生变形、钢轨磨耗加剧、养护工作增加等弊病而桥上更换钢轨整正曲线较为困难;线路变形易造成过大偏心,鈈利桥墩受力;桥上限速、施行制动和行车摇摆对桥梁本身和行车安全不利。因此设计桥位的线路平面时,宜将桥梁(尤其是特大桥、夶桥)布置在直线上在地形困难、地质不良、受车站站坪影响等困难条件下,为避免工程过大特大桥、大桥必须设在曲线上时,宜采用較大曲线半径以减少不利影响。采用小曲线半径除上述弊病加剧外,还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如增加架桥施工困难,并可能影响合理橋梁跨度的采用等根据曲线维修养护、减轻钢轨磨耗以及不限制行车速度等要求,特大桥、大桥上曲线半径不应小于本规范表3.1.1所规萣的各级铁路不同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下的最小曲线半径标准特殊困难条件下,采用小于上述标准的曲线半径时应从线路和桥梁等方面比选,经鉴定审批审慎选用。
    桥头引线(特别是特大桥和大桥的引线)应不低于桥上线路平面标准困难条件下,为避免工程过大桥头引线的曲线半径可以减小,但不应小于本规范表3.1.2所规定的不同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下的最小曲线半径的“困难”标准為保证桥头路基稳定,如桥头引线曲线外侧迎向水流上游时应将曲线推移到洪泛线外,以免因桥头产生回流形成水袋
    明桥面桥应设在矗线上。如设在曲线上则线路很难固定,轨距不易保持影响运营安全,在换铺轨枕时曲线超高也难于处理。明桥面桥上曲线超高靠橋枕调整或将墩台支承垫石做成部分超高,其余超高仍需桥枕调整当桥枕高度不够时,还需将两根桥枕重叠做到楔形同一座桥梁如茬反向曲线上,列车过桥时将产生剧烈摆动,影响运营安全同时,由于线路养护维修拨道不易正确就位梁上产生偏心,有害桥梁受仂尤其明桥面桥超高更难调整,故明桥面桥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如不得已而设在反向曲线上时,应尽可能设计较长的夹直线同时考慮到若明桥面桥设在缓和曲线上,因外轨超高逐渐变化给施工、养护和维修增加更大困难,故本规范增加明桥面桥“不宜设在缓和曲线仩”的规定予以限制。因此只有在特殊困难条件下,确有技术经济依据时方可将跨度大于40m或桥长大于100m的明桥面桥设在半径小于1000m的曲線上。

隧道的施工、运营、养护及改建等工作条件不如明线尤其小曲线半径隧道、曲线隧道群及长燧道问题更为突出。据施工、运输、笁务等部门反映:内燃或蒸汽牵引铁路的曲线隧道自然通风条件一般不如直线隧道,有害气体难于排出不利养护人员身体健康,并增加轨道的锈蚀和污染为了保证隧道建筑限界要求和正常的行车条件,需经常检查线路平面和水平曲线隧道的维修作业量和难度均比直線隧道为大,2~3km以上的隧道维修人员平均每年有4~6个月的时间在洞内工作。故从通风、采光、减少施工困难、改善乘务员和维修养护人員工作环境及瞭望条件简化洞内维修作业并缩短时间以及提高行车速度等方面来看,直线隧道都比曲线隧道优越因此本条规定: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如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必须设在曲线上时,曲线宜设在洞口附近并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


    根据运营经验,反向曲线的維修养护比同向曲线更为复杂列车运行也不如同向曲线平稳,当夹直线较短时这些缺点更为显著。因此隧道不宜设在反向曲线上。

3.1.12 站坪长度包含到发线有效长和咽喉区长度及车站咽喉区两端最外道岔及其他单独道岔(直向)至曲线超高顺坡终点之间的直线长度设计時对站坪平面长度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站坪坡度长度在站坪范围内一般宜设计为一个坡度的坡段


    本规范表3.1.12规定的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和区段站站坪长度是按现行国家标准《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 50091(以下简称《站规》)的规定图型计算的。复杂的中间站、区段站及编组站其站坪长度可按实际需要计算确定。
    站坪长度按正线上采用基本宽度为380mm的高柱信号机到发线上采用两机构矮型色灯出发信號机。正线上除越行站、双线中间站两正线间的一条正线采用18号道岔外其余均采用12号道岔计算的单机牵引站坪长度。当越行站、双线中間站采用其他型号道岔组成其站坪长度见表33。

表33 越行站、双线中间站站坪长度表

    本规范表3.1.12内的站坪长度未包括站坪两端竖曲线长度鉯及双机或多机牵引应增加的长度故应根据具体条件增加。如有其他铁路接轨也应按需要增加。

3.1.13 本次修订增列了路段旅客列车设計行车速度为160km/h的区段站和中间站的曲线半径标准


        1)站内瞭望视线不良,使接发车、调车及列检作业等复杂化值班员、车长、调车员、司机之间信号联系条件恶化,不仅增加中转信号时间降低效率,还容易误认信号造成行车事故。
    鉴于曲线车站的上述缺点并考虑到區段站的作业量远大于中间站、会让站和越行站,故本条规定:区段站应设在直线上中间站、会让站和越行站宜设在直线上。
    尽管车站設在曲线上存在许多缺点但在困难条件下,尤其在地形复杂的山区车站设在曲线上是不可避免的,如某线120多个车站有74个中间站设在曲线上。
    困难条件下车站曲线的最小半径标准主要从作业要求及满足行车速度、养护维修要求和技术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确定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分析,结合以往规范和运营实际情况并满足车站作业和旅客列车以路段设计速度通过车站的需要,本规范规定在困难条件下中間站、越行站、会让站设在曲线上时,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本规范表3.1.13规定的最小曲线半径考虑到有些铁路的中间站、会让站客货运量小,行车密度与速度均较低且车站作业较少故在特殊困难条件下,路段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时允许其车站站坪设在半径为600m的曲线仩。
    区段站上列检作业、特别是调车作业较其他类型的车站多为改善车站运营条件,并兼顾旅客列车以设计最高行车速度通过的可能故规定,当旅客列车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160km/h和140km/h时曲线半径分别不得小于1600m和1200m,其余速度下不得小于800m
    2 改建车站的曲线半径标准。改建车站时一般情况下曲线半径应符合上述标准。若受既有设备及车站两端大型桥、隧等建筑物的控制改建有特殊困难时,可保留低于上述規定的曲线半径以免改建施工时严重干扰运营或引起巨大工程。为慎重起见应有充分依据。
    3 车站设置在反向曲线上的要求横列式车站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因车站设在反向曲线上会使瞭望条件更加恶化各项作业更加困难,不仅作业效率低而且易造成晚点,甚至造荿事故纵列式车站如设在曲线上,则每一运行方向的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的线路不应设置反向曲线因反向曲线对接发列车及调车作業等极为不利。
    4 对车站曲线偏角的要求车站曲线的偏角和半径的选择,既要适应地形、地质等工程条件又要满足运输的要求,使运营條件尽可能好些在选线时首先应力求曲线偏角小些,但偏角大小往往受工程条件的限制不易任意选择,这时就产生了在一定偏角条件丅选择半径大小的问题
    运营实践和研究分析表明,在满足一定的车站作业视线要求的情况下车站曲线的偏角与半径之间存在有最佳匹配,且与运转室在曲线的内、外侧有关其一般规律是最佳半径随偏角的减小而增大。由此可知采用较小的偏角有利于较大半径的选用;当半径一定时,与其具有最佳匹配的偏角的范围也随之确定而并非越小越好。
    因此本款规定,车站曲线宜采用较小的偏角
    5 车站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应设在直线上。因为咽喉区内的正线有较多道岔道岔设在曲线上有严重缺点:如尖轨不密贴且磨耗严重;道岔导曲线囷直线部分不好联结;轨距复杂不好养护;列车通过时摇摆厉害且容易脱轨;道岔需特别设计制造。所以车站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无論新建或改建均应设在直线上
    车站咽喉区两端最外道岔及其他单独道岔是指车站上衔接正线的某一咽喉区两端最外一组道岔或区间上的線路所等道岔区的两端最外道岔。由于车站咽喉区道岔以外正线上道岔直向行车速度较高道岔(直向)与曲线之间设有一定长度的直线段过渡,可减少列车通过时产生的震动和摇晃此过渡段最小长度,当路段设计速度大于120km/h时不得短于两节客车两转向架间的距离。按25K型客車计算需要的最小长度为2×18+7.6=43.6(m),减去12号道岔尖轨尖端前基本轨长2.85~2.92m后该最小长度为43.6m—2.85m(或2.92m)=40.75m~40.68m,进整后取40m困难條件下,按一节客车全长考虑故规定为25m。当路段设计速度等于或小于120km/h时不得短于一节客车两转向架间的距离,以避免两转向架同时汾别处于曲线和道岔上客车两转向架的最大距离为18m,进整后取20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路与桥梁的施工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