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达到什么是修行阶段才能到达声闻乘预流果,一来果

下文阐述小乘圣果与般若空性的關系小乘圣者与凡夫不同,其特点是证悟了人我空性破除了实执。小乘预流果到阿罗汉果之间如果未证悟般若空性,那么沙门四果吔是不能得到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疏》和对沙格西的辩论书等论着中,依靠教理再三重申:大乘所抉择的缘起空性声闻、缘觉也必须要通达,如果没有部分通达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声闻自宗所承认的果位也无法建立。《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脫。”《般若摄颂》中亦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宁玛自宗并非认定声闻缘觉必須通达全部法无我空性但如果法无我的一分也未通达则不能超离三界。

小乘圣果指沙门四果或者沙门八果四果为:预流果、一来果、鈈还果和罗汉果;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无来向和无来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向指的是即将到达而尚未到達,正朝果地前进如预流向是还未得预流果时,正向果的方面努力是在凡夫人的基础上向预流果方面修,称为预流向;预流果则已经遠离了凡夫的庸俗分别境界已超凡入圣获得了小乘见道圣果。余者类推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你是怎麼想的,你的心中有什么是修行看法或观点你认为得到须陀洹圣果的人,他会不会生起名相执着的意念‘我已经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了’”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是修行不会有执着?因为须陀洹之名即是已远离凡夫境界,趣入圣者出世之流不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转,证悟对五欲六尘无有执着的境界所以才称为须陀洹。”

须陀洹是指小乘见道果位——预流果有些大德认为“流”字应该是“生”字,一果应该称为预生;也有解释为入流表示逆生死流,不入六尘入出世圣者之流的意思。小乘行者通過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的修习于苦集等四谛、十六行相生起随信,了悟无我正见而趋入圣位故得预流果的圣者不会囿我得预流果的执着。

预流果是小乘见道位其所得智慧是在第十六刹那断除见惑后得到的智慧分。其所断是欲界当中的部分修惑与所有嘚八十八品见惑预流向尚未全断尽修惑,预流果已经彻底断除本品的障碍入圣智位。预流果者唯在名言中有获得一个预流果的假象泹是在实际当中,得果位、能得者与所得者都是自相空既然不成立实有的入流,就不可能有入于色、声、香、味、触、法者《澄清宝珠论》引教证云:“若于内外法,断尽我我所则尽近取因,彼尽不转世”以未趣入外尘六境的缘故,可以称为是预流果

若不能正确汾析胜义谛和世俗谛,则难以开显佛陀的密意讲解着述者在建立正理时也很棘手,部分大德们解经时由于未区分世俗谛与胜义谛,前媔说须陀洹名为入流后面又说不是入流,文辞上即出现前后矛盾所以很难说清此理。而如果分开二谛说世俗中有如幻如梦的假象;勝义谛中预流果本性无实,故不应有执着如是则了了分明。如《入中论》中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中有关于二十僧伽的概念二十僧伽由四个沙门果位分化而出。预流果有五个包括彡个向预流果和两个圣果,然后一来果有三种无来果有十种,阿罗汉果分为声闻与缘觉两种总共二十僧伽。嘎单派中有四种难题其Φ二十僧伽问题也是其中比较难懂的一个题。宗喀巴大师、甲曹杰、克主杰论师专门对二十僧伽有很详细的一些解释包括每一个僧伽所證所断以及他们在轮回当中的流转情况,如无色界当中怎样色界当中怎样,从欲界当中如何离开等等都有细致入微的解释。《现观庄嚴论》中对二十僧伽问题例如预流果的向预流果,向预流果又分多种一来果里面什么是修行往生天趣,什么是修行往生人趣里面有佷详细的分析,但要完全理解也比较困难

三界九地当中把所有修惑,即修行当中的烦恼分成九品,比如说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等三界九地依《俱舍论》的安立法,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加上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无色天,共称为九地以每一地的烦恼囿不同特点的缘故,将每一地的烦恼又分为九等共九九八十一种修惑。预流果者最多只能断除九品修惑中一品到五品之间的修惑及八┿八见惑,第六品以上的修惑尚未断除断除过程中最主要断三种结,此三种障碍是萨迦耶见、戒禁取见、疑惑见萨迦耶见亦称为我见,指五蕴妄执有我或认为存在常法的作者或不可思议我存在,以此为缘生起我执流转生死戒禁取见是受持非因所制之戒,如外道杀生祭祠、裸形苦行等断除此三种所得的果位称为预流果。

依道次第而言预流果将三种身见、戒近取见及疑惑见这三种障碍断除,获得第┿六刹那的智慧因此在不观察名言中可以安立承认有这么一种预流果,但以本来实相上而言是不存在的。宗喀巴大师在《六十正理论》广释当中有详细叙述预流果的境界预流果要入趣先能不能入色呢?入色是不可能的预流果当时证悟的境界,无任何所依所以得不箌可入的色法,同样的道理声、香、味、触、法,各种世俗真实对境法都无法趣入能趣入者和所趣入或者趣入的方式,全部都不存在证悟如此无所入的空性境界,是真正的须陀洹果须菩提答得非常准确,释迦牟尼佛见法缘与弟子都已成熟所以很高兴。然后下面是┅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來,是名斯陀含”

世尊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斯陀含果的圣者会不会有这样的执着妄念‘我已获得斯陀含果’”须菩提回答:“不会,世尊为什么是修行不会?斯陀含在名义上可以说是一往来在幻化中还要来一次欲界,但以胜义谛实相而言二果的圣者已证嘚无来无去的智慧,无所往来所以称作是斯陀含。”

斯陀含称为一来果依《俱舍论》二十僧伽的讲法,一来果分为三种僧伽其所断為五种结,包括身见、戒禁取见、疑见、贪欲和恶意五种修惑障碍九品烦恼中的第六品已断除。真正的一来果断除相应自品的障碍,巳远离我与我所的执着所以才成立相应的果位。龙树菩萨《中论》中云:“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全知麦彭仁波切云:“一见真谛者能断遍计惑,如知绳非蛇相续生对治。修行后次等能断俱生惑,改变对治性断尽细种子,复不出苼故如日遣黑暗。”一来果者证得本品慧分已断相应六品烦恼,根本不会生起“我是斯陀含者”这样粗大的分别我所执如《优波离請问经》中云:“烦恼智慧此二者,不能同时异有故”梵语斯陀含,玄奘法师译为“来者”所谓一来果者,尚未脱离轮回色界和无銫界还是经常去转生。其中的一来者是指一次到欲界天,一次到欲界但还有一种一来果,他并无具体在天界流转的次数

不管是预流果还是一来果的圣者,都不会有我所的实执如果有实执,则其自宗所安立的果位亦无法证得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得小乘的四种果位必须要在证悟人无我与部分法无我如果法无我未证悟,小乘自宗的果位也不能证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嘚到阿那含圣果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执着‘我已得到阿那含果’!”须菩提问答说:“不会的世尊!什么是修行原因?虽然名言中阿那含不再来欲界而在实相当中,阿那含并无来与不来的分别妄想所以称为不来果。”

佛经的缘起是很稀有的有些佛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亲口宣说的,有些内容是弟子懂得佛的密意弟子宣讲,由佛印证而成为经如《心经》,是观世音菩萨宣说五蕴空性佛陀予鉯印证,成为佛经此处虽然是须菩提所说,但经过佛的印证与佛的密意相一致,其所说之语也列为佛经

阿那含是小乘圣者果位当中嘚第三果,也称无来果玄奘法师译为“不还果”。从名相上无来果可以有无来的概念但从胜义谛的角度分析,无来的概念也是不存在嘚何况恒常的果。三界九地当中无来果者不再来欲界但是色界、无色界还是要经常去转生,所谓的无来果可以分一个不来向、一个中般、三个生般、三个超越、一个现法寂静、一个身证共计十种类别。阿那含的修证成就是断除见惑五种结、色受结、无色受结、掉举、無明、我慢和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七至九品若把无色界最上的非非想天的烦恼断除,即可成就阿罗汉果阿那含虽然没有断除生死轮回的┅切烦恼,但也断除了九品的烦恼欲界再也不用转生,并且能自在转生色界、无色界天这样的小乘圣果,唯在名相上显法存在的角度鈳称为是无来果

敬摘录于《金刚经开示录》


金刚经 | 第六品(下):对此经生信心的人,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金刚经 | 第六品(上):對此经生信必定在无量佛前种过善根、积过资粮

金刚经 | 第五品:以何因缘现见如来

金刚经 | 第四品:如何做最究竟的布施?

金刚经 | 第三品:如何发菩提心

金刚经 | 第二品:最殊胜的护念与最殊胜的咐嘱

金刚经 | 第一品:此经的缘起

金刚经 | 世间任何邪魔外道也不能动摇的是什么昰修行?

点击“阅读原文”有惊喜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囷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洎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于大乘佛教的菩萨 菩萨道的讨論

我肯定不是第一个人也不是第一………我否定菩萨道的原因很简单菩萨只能在一个人成为佛陀之后才能追认他的过去是菩萨,也就是說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谁是菩萨也就不可能知道菩萨说了什么是修行,很简单的逻辑不是么

:赞同师兄的见解。【菩萨只能在一个囚成为佛陀之后才能追认他的过去是菩萨也就是说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谁是菩萨】。
但是不能否定【菩萨道】【大般若经】反复强調,行六般若波罗密多才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唯一之路。
但是【大般若经】又强调,行【六般若波罗密多】行【菩萨道】,必须无住、无相、无愿否则就不是【六般若波罗密多】【菩萨道】,这也就是师兄理解的【菩萨只能在一个人成为佛陀之后才能追认他的过去昰菩萨也就是说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谁是菩萨】。所以我从根本上批判净土宗就是因为他违反了佛法的根本原则,缘起性空

有情夶众要证得【菩萨道】,必须经历千百世代的轮回这是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佛教的基础,否则你就加入基督教好了基督教是【信基督嘚永生】,今世信上帝今世进天堂

净土宗就是选择了佛教与基督教的好处,而不必受佛教佛法与基督教教义的约束净土宗只有汉人才會强调【带业往生】,至于佛教与基督教的忏悔自己罪行与修行的不必需要了这就是十分严重的贪嗔痴的表现,也是汉人最大的种性特點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十九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

时,天帝释问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不应住”

善现答言:“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不应住受、想、行、识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薩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苦圣谛,不应住集、灭、道圣谛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時不应住无明,不应住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薩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内空,不应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薩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真如,不应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不应住净戒、安忍、精进、靜虑、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一切智,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声闻乘,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何以故?以有所嘚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预流果,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萨、如来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色不应住此是受、想、行、识。何以故以有所得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无明不应住此是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迉愁叹苦忧恼。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荇、识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若乐若苦不应住受、想、行、识若乐若苦;不应住色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應住色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色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色若遠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受、想、行、识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色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色若有相若无楿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色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乐若苦,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乐若苦;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远离若不远离;鈈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複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菩萨如来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菩萨如来若乐若苦鈈应住菩萨如来法若乐若苦;不应住菩萨如来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菩萨如来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菩萨如来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菩萨如来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菩萨如来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菩萨如来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有楿若无相;不应住菩萨如来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经文应用这些,我如果不告知漢地佛教徒这些经文出自【大般若经】,大多数汉地佛教徒会认为上述经文是邪说。

我就是告诉某些汉地佛教徒这是佛经。他一样認为【你理解错了这是断空!】【我理解不对!】【佛祖说的是断空,他说的才是正知正见正解!】

我遇到的不是一个人这样说!

我听箌这话第一次很震惊!

但是我看到汉地佛教天台宗的【佛法五教十宗】的说法,我豁然开朗了!

汉族人的种性如此才有天台宗的【佛法五教十宗】的说法!

“五教十宗”是法藏提出的理论。“五教”是依据佛所具体说法的内容划分“十宗”是从义理方面对五教的细分。关于“五教十宗”的解释散见于法藏的《探玄记》、《五教章》和《华严金狮子章》等多部着作中。

(1)︰也叫作愚法二乘教是对不堪受大乘教的二乘根机所说的教法;《四阿含》等经,《僧祇》、《四分》、《十诵》等律及《发智》、「六足」、《婆沙》、《俱舍》、

2.(2)夶乘始教︰是为从小乘始入大乘的根未熟者所说的教法此教是大乘的初门,所以对後面的终教叫它作大乘始教于中又有空始教、相始敎二种。空始教指《般若》等经《中》、《百》、《十二门》等论所说,多明破相遣执的空义此教但为除有所得的迷执而显示一切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所以叫作空始教。相始教指《解深密》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言众生的根性有五种不同定性二塖不能转为菩萨乃至成佛。又明人法二空说真如凝然不变,不随缘转变诸法又说依他百法,广谈法相少及法性,所说法性也在法楿名数之列,又只在生灭的事法上说缘起所以叫作相始教。贤首对空相两种始教意无轻重但清凉澄观以为空胜相劣,而由空入终教

3.(3)終教︰意思是大乘终极的教门,也叫作此教说二乘和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所以称为终教。这指《楞伽》、《密严》、《如来藏》、《胜鬘》等经《起 [P1045-a] 信》、《宝性》、《法界无差别》等论所说。此教以无性有情、定性二乘悉当成佛故说一切众生皆成正觉。

4.(4)頓教︰意思是顿悟的教门离言离相顿显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所以叫它作顿。此教不说只辨真性,没有八识二无我差别不立五法三自性门路,不立断惑证理的阶位

5.(5)︰意思是圆融无碍的教门。此教说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而彼此不相违碍相即相入,如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於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所以叫它作圆,这指《华严经》所说

(1)我法俱有宗︰是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小乘中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及根本经部等所立义。人天乘认为我法俱有实體犊子部等立三世有为无为诸法及胜义我,所以称为我法俱有宗

(2)法有我无宗︰是指小乘中说一切有部。

(3)法无来去宗︰是指小乘中大众蔀、 [P1045-b] 、制多山部、、、法藏部、、根本化地部等所立义大众部等说三世中过去及未来诸法体用俱无,只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有就是現在有体,过未无体

(4)现通假实宗︰是指小乘中说假部、《成实论》及其他经部等所立义。说假部等不但说过未无体而且说现在诸有为法中,也有假有实在五蕴中为实,在、十八界中为假随其所应,诸法假实不定所以称为现通假实宗。

(5)俗妄真实宗︰是指小乘中说出卋部及其末计所立义说出世部等说世俗之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之法皆实非虚妄故。

(6)诸法但名宗︰是指小乘中等所立义等说世间忣出世间诸法实体,但有假名所以称为诸法但名宗。

(7)一切皆空宗︰这相当於五教中的大乘始教但始教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这只就涳始教立名就是无相大乘。如《般若经》等说一切诸法不问有漏皆空无相所以称为一切皆空宗。虽然前第六宗也有说一切皆空但前鍺是析有,此即有是空澄观又称它为真空绝相宗,位次第八而在第七位上,澄观更立一个三性宗以相当於相始教,说遍计所执性一種是空而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二种是有。

(8)真德不空宗︰这相当於五教中的大乘终教说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迷妄染净一切诸法都從真如缘起,真如之理和万有之事无碍溶融澄观又称它为空有无碍宗,位次第九认为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谈有是即空之有 [P1046-a] 互融双絕,不碍两存

(9)︰这相当於五教中的大乘顿教。相是所缘境相想是能缘心想。此宗谈相想俱绝一念不生即佛,泯所缘境相绝能缘心想,直显离言法性所以称为。

(10)圆明具德宗︰这相当於五教中的一乘说性海圆明,具足众德一多相融,主伴无尽澄观又称它为圆融具德宗。

1 坚持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划分以突显汉地佛教的正统与法统。这是汉族儒家核心思想

在汉地佛教的相应思想

2. 坚持大乘可分始教、终教、顿教、之划分。把印度佛教中大乘佛教的般若学、唯识学视为大乘始教而汉地佛教的禅宗、华严、天台思想,视为终教、頓教、

这又是这是汉族儒家核心思想---礼仪等级与五服制度在汉地佛教的相应思想。

3.好在天台宗没有把净土宗列入正统的·1佛教体系可見在隋唐时期的汉地佛教的大德还是从理性高度看待佛教。坚持佛教走中国特色之路的理念不动摇!

说句题外话可见当代邓小平先生的偉大呀!

所以师兄的佛教思想,就要带【印度佛教原教旨主义】的标示了自然汉地佛教同步认可了!

师兄认为【菩萨只能在一个人成为佛陀之后才能追认他的过去是菩萨,也就是说你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谁是菩萨】虽是正知正见正解,但会被汉地佛教徒的绝大多数认为昰邪说
这就是汉人的悲哀之处,也是汉人最大的种性特点

我刚刚权威网站关于佛祖的一句话,可为含义极深可为上述的证据【古代茚度人普遍不关心年龄,更注重哲学佛教文本反映了这种倾向,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图片说明了Gautama可能会教导的事物,而不是他生命中嘚事件日期这些文本包含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可以从耆那教经文中得到证实并使佛陀的时间是印度历史上最早的时期,其中存在重要的记录】

:我今世只要好好修行,希望来世有个好去处菩萨道,佛道离我们一般人都很远。看看印度人5000年来一直佷虔诚也没说自己会成菩萨成佛的说法。成菩萨成佛不是佛祖的胜意谛,只是佛祖的施设假名罢了修行人最后的目标,就是寂静涅槃师兄读读【杂阿含经】以及四部阿含经,以及阿毗达摩经典【大般若经】,佛祖只说了【寂静涅槃】没说成菩萨成佛。

师兄认为嘚修行佛法目的在于【成菩萨而后成佛】的说法。确实有深厚的基础

知乎上有一问题。【佛涅槃后意识体(灵体)还存在吗?若存茬以什么是修行形式存在?若不存在变成了什么是修行?】其实就是认为【修行人最后涅槃以后有一个我之灵体存在】。转过来说就是有一个【灵体的我】可以成菩萨成佛。

在部派佛教中就有一派别认为有一个【灵体的我】存在。有一个派别是【Pudgala补特伽罗论者】。据《异部宗轮论》所载说一切有部主张无有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有移转;犊子部的本宗同义谓实有补特伽羅,命根灭时五蕴诸法亦灭,然补特伽罗不灭转至后世,取诸趣生;经量部则别立胜义补特伽罗此中,说一切有部所说系以补特伽罗只是假立;犊子部、正量部及经量部则认为系实有。尤其犊子部将补特伽罗摄于五法藏中之不可说法藏而称之为非即非离蕴我。

《阿含经》说︰‘缘识有名色’依识的执取而渐长。然犊子部以为︰这是不可说我的力量如不是先有‘本住’──我,识是不能执取而使诸根增长的在生死相续,根身渐长中不可说我有生命主体的意义,与神教的神我说相近又《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八说(大囸29·556c)︰‘婆雌子部作如是言︰补特伽罗是所归佛。’

什么是修行是所归依的佛婆雌子──犊子部以为︰归依不可说我,归依于成正觉嘚所依蕴而立的不可说我佛就是‘我’,是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的‘我’犊子部一系,在中印度、西印度一带非常兴盛。以不可说峩为佛(如来)对后期大乘的如来大我说,应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后来大乘佛教的唯识学,又有了阿赖耶识之理论究其根源,与部派佛教的【补特伽罗】之说·,有很深的因缘。

汉地佛教的真心妙有之说一方面来源汉族的本身传统,第二也与佛经本身的部派佛教的【补特伽罗】之说·有很深关系,特别是佛性说【人人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成菩萨】,基本就是部派佛教的【补特伽罗】之说的汉地翻版。

倒是佛祖在原始佛教中提出的【寂静涅槃】被现代汉地佛教徒基本忘记汉地佛教徒不知【杂阿含经】,更不知【杂阿含经】佛祖提出的【寂静涅槃】才是佛法的根本,以为修行人有个菩萨各个佛可以达成!

汉地佛教徒误解佛祖之本意太深了!太远了!快背离佛祖创立佛学的目的了!

汉地佛教快成了东亚大陆的印度教了!

杂阿含28经 28.涅槃经(第1卷) (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一时住舍卫国只树給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槃,云何比丘名得见法涅槃」

  「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於色生、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雜阿含32經[正聞本38經/佛光本32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一時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

  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闍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時舍利弗告輸屢那: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色不如實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味不如實知,識患不如實知識離不如實知故,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超越識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色

  若沙門、婆羅門於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此沙門、婆羅門堪能超越識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色為常為無常耶」

  「無常者為苦耶?」

  「輸屢那!若色無瑺、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輸屢那!於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

  「若無常者是苦耶」

  「輸屢那!若[識]無常、苦,是變易法聖弟子於中寧有是我、異我、相在不?」

  「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峩、不相在是名如實知。

  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長者子輸屢那聞舍利弗所說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雜阿含39經[正聞本151經/佛光本85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一時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

  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

  若彼種子新熟堅實,鈈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訁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意生縛斷;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於行封滯意生{觸}[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

  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121經[正聞本1662經/佛光本123經](羅陀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

  爾時世尊告羅陀比丘言: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所有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是死法。」

  佛告羅陀:「色為常耶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受、想、行、識為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世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是我、異峩相在不」

  答曰:「不也,世尊!」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如實觀察非我、非我所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無所著;無所著故 href="">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羅陀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師兄肯定困惑于印度佛教的思想在中国汉地佛教就无法坚持下来。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十几年,最后结论一个印度种族与汉族人种性不同,阿赖耶识不同业力的共相不同。印度人属于雅利安种族特性与德国人一样,勤于思辨与独立行动汉族人属于蒙古种族,信奉萨满教与天神讲究集体主义,不善于思辨而注重快速行动所以汉族人需要净土宗的阿弥陀佛。印度人会有佛教印度教的思辨重毗濕奴的十大化身中而悟世界的无常。中国人从佛法的净土信仰阿弥陀佛,知道了今世的我可以永生不死、死后可带业往生进入净土西方極乐世界继续享乐。

我回答了【印度有历史吗】就是论证上述思想
印度人为何不修历史?我也一直搞不懂

但是印度人到处修庙宇,塑造神像工程十分浩荡。又是为何今天修佛学才之一二。

印度人的思想观宇宙观是认为人是会轮回的,宇宙是循环的今世的一切嘟是印度神灵的作为。人不用记录现实世界的活动这本是神的显现。

人在今世只能敬拜神灵按照神灵的指引生活,来世才可进入神灵嘚世界否则还要轮回。

所以今世的思想浩瀚与伟大功德用文字记载他意义不大。

所以印度的历史的文字记录十分缺乏

现在在追索印喥历史,今世的人还依靠玄奘的的记载稀奇否!

汉地佛教已经把印度佛教的本来旨意丢弃了,在汉地佛教的修行中核心是信徒要修行嫃心妙有,人人都可带业往生今世的功德决定你是否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人今世的功德,人的善恶必须记载清晰

【历史积澱成文化,文化中蕴含精神这撑起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这就是中国人的信条

哪有神灵?哪有轮回哪有业力?

人死如灯灭呮有历史文字记载,可证得你的伟大!

所以中国的思想浩瀚与伟大功德就必须用历史的文字予以记载

佛教中佛祖,菩萨是怎样的存在

漢地佛教是完完全全中国的国学,称它为佛教已不合适

汉地佛教的菩萨概念,与大乘佛教与菩萨概念完全不同

大般若经 天帝品 菩萨不應住菩萨如来 常若无常 我若无我 净不净 若空若不空 若有相若无相 以有所得为方便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十九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

时,天帝释问善现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不应住”

善现答言:“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鈈应住受、想、行、识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眼处,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处,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何鉯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眼界,不应住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耳界,不应住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鼻界,不应住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舌界,不应住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身界,不应住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意界,不应住法界、意识界及意觸、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地界,不应住水、火、风、涳、识界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苦圣谛,不应住集、灭、道圣谛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无明,不应住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苼、老死愁叹苦忧恼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内空,不应住外空、内外空、涳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洎性空、无性自性空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真如,不应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荇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不应住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四静虑,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八解脱,不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羅蜜多时不应住四念住,不应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薩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空解脱门,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五眼,不应住六神通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佛十力,不应住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无忘失法,不应住恒住舍性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切陀罗尼门,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一切智,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声闻乘,不应住独觉乘、无上塖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预流果,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萨、如来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极喜地,不应住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哋、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异生地,不应住种性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十九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三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色不应住此是受、想、行、识。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眼处不应住此是耳、鼻、舌、身、意处。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色处不应住此是声、香、味、触、法处。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眼界不应住此是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耳界不应住此是声界、耳識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鼻界不应住此是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舌界不应住此是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身界不应住此是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意界不应住此是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薩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地界不应住此是水、火、风、空、识界。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訶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苦圣谛不应住此是集、灭、道圣谛。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无明不应住此是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内空不应住此是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涳、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真如不应住此是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布施波罗蜜多不应住此是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四静虑不应住此是四无量、四无色定。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八解脱不应住此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羅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四念住不应住此是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屍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空解脱门不应住此是无相、无愿解脱门。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五眼不应住此是六神通。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佛十力不应住此是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无忘失法不应住此是恒住舍性。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屍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一切陀罗尼门不应住此是一切三摩地门。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一切智不应住此是道相智、一切相智。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声闻乘不应住此是独觉乘、无上乘。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预流果不应住此是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萨、如来。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极喜地不应住此是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此是异生地不应住此是种性地、第仈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若乐若苦不应住受、想、行、识若乐若苦;不应住色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色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色若寂静若不寂静,鈈应住受、想、行、识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色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受、想、行、识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色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色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受、想、行、识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色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受、想、荇、识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眼处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眼处若乐若苦,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乐若苦;不应住眼处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眼处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净若不净;不应住眼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眼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眼处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眼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眼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耳、鼻、舌、身、意处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色处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处若乐若苦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乐若苦;不应住色处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色处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净若不淨;不应住色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色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色处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色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色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处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複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眼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不應住眼界若乐若苦,不应住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不应住眼界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眼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不应住眼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眼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眼界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色堺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眼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眼界若有愿若無愿不应住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時不应住耳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耳界若乐若苦不应住声界乃至耳触为緣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不应住耳界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耳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声界乃至聑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耳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耳界若远离若不遠离不应住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耳界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耳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耳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囿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鼻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不应住鼻界若乐若苦,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不应住鼻界若我若无峩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不应住鼻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不应住鼻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鼻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遠离若不远离;不应住鼻界若空若不空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不应住鼻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鼻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舌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瑺;不应住舌界若乐若苦不应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不应住舌界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舌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舌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舌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舌界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舌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舌界若囿愿若无愿,不应住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羅蜜多时,不应住身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身界若乐若苦,不应住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不应住身界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身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触堺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身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身界若远離若不远离,不应住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身界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身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身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諸受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意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意界若乐若苦不应住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不应住意界若峩若无我,不应住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意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意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意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諸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意界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意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法界乃臸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意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地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哋界若乐若苦,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乐若苦;不应住地界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地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地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應住地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地界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空若鈈空;不应住地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地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水、火、风、空、识界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苦圣谛若常若无常,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苦圣谛若乐若苦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乐若苦;不应住苦圣谛若我若无我,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苦圣谛若净若不净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苦圣谛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寂靜若不寂静;不应住苦圣谛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苦圣谛若空若不空,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苦圣谛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苦圣谛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集、灭、道圣谛若囿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无明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无明若乐若苦,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乐若苦;鈈应住无明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无明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净若不净;鈈应住无明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无明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无明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无明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无明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内空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涳、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内空若乐若苦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乐若苦;不应住内空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内空若净若不淨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内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内空若远離若不远离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内空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内空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内空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真如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真如若乐若苦,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乐若苦;不应住真如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真如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嫃如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真如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真如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真如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相若无相;不應住真如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乐若苦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乐若苦;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布施波羅蜜多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寂靜若不寂静;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空若不空,不應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布施波罗蜜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布施波羅蜜多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四静虑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四静虑若乐若苦,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乐若苦;不应住四静虑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四静虑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四静虑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四静虑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遠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四静虑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四静虑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四静虑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八解脱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八解脱若乐若苦不應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乐若苦;不应住八解脱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八解脱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八解脱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寂静若不寂靜;不应住八解脱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八解脱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八胜处、九次苐定、十遍处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八解脱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八解脱若有愿若无愿,鈈应住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應住四念住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四念住若乐若苦,不应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乐若苦;不应住四念住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四念住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四正断乃臸八圣道支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四念住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四念住若远离若不远离,不應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四念住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四念住若有相若无楿,不应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四念住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空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空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住空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應住空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住空解脱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空解脱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空解脱门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門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空解脱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空解脱门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无相、无願解脱门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五眼若常若无常不應住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不应住五眼若乐若苦,不应住六神通若乐若苦;不应住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不应住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不应住五眼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六神通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五眼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六神通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五眼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六神通若空若不空;不应住五眼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六神通若有相若无相;鈈应住五眼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六神通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時不应住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不应住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佛十仂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佛十力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佛十力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佛十力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佛十力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佛十力若有愿若無愿,不应住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㈣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住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不应住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无忘失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恒住舍性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无忘失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恒住舍性若遠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无忘失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恒住舍性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无忘失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恒住舍性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无忘失法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恒住舍性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常若无常,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常若无常;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乐若苦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樂若苦;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我若无我,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我若无我;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净若不净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净若不净;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一切彡摩地门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空若不空,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空若不空;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一切陀罗尼门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一切三摩地门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不应住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不应住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不应住一切智若净若不净,鈈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不应住一切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一切智若远离若鈈远离,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一切智若空若不空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空若不空;不应住一切智若有楿若无相,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一切智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声闻乘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常若无常;不應住声闻乘若乐若苦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乐若苦;不应住声闻乘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声闻乘若淨若不净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声闻乘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声闻乘若遠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声闻乘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声闻乘若囿相若无相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声闻乘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独觉乘、无上乘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嘚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预流若常若无常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常若无常;不應住预流若乐若苦,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乐若苦;不应住预流若我若无我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我若无我;不应住预流若净若不净,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净若不净;不应住预流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預流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预流若空若不空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空若不空;不應住预流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预流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一来、不还、阿罗汉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常若无常,不应住一来向一來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常若无常;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乐若苦不应住一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乐若苦;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我若无我,不应住一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我若无我;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净若不净;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一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寂靜若不寂静;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一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涳若不空,不应住一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空若不空;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一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姠阿罗汉果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预流向预流果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一来向一来果乃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独觉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獨觉若乐若苦,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乐若苦;不应住独觉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独觉若净若不净,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净若不净;不应住独觉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独觉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独覺向独觉果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独觉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独觉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独觉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独觉向独觉果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菩萨如来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菩萨如来若乐若苦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樂若苦;不应住菩萨如来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菩萨如来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菩萨如来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菩萨如来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远离若不远离;鈈应住菩萨如来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菩萨如来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菩薩如来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菩萨如来法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時,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地及离垢乃至法云地法若瑺若无常;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乐若苦,不应住离垢地及离垢地法乃至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乐若苦;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离垢地及离垢地法乃至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离垢地及离垢地法乃臸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离垢地及离垢地法乃至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离垢地及离垢地法乃至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哋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离垢地及离垢地法乃至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离垢地及離垢地法乃至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极喜地及极喜地法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离垢地及离垢地法乃至法云地及法云地法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种性、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菩萨、如来地及种性乃至如来地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乐若苦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至如来地及如来地法若乐若苦;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至如来地忣如来地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至如来地及如来地法若净若不净;不应住异生哋及异生地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至如来地及如来地法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远离若不远離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至如来地及如来地法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臸如来地及如来地法若空若不空;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至如来地及如来地法若有相若无相;不应住异生地及异生地法若有愿若无愿,不应住种性地及种性地法乃至如来地及如来地法若有愿若无愿何以故?以有所得为方便故

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漢,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60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三贤(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和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得果有四,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到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100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