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巴峡和巫峡是哪穿巫峡便下嚷阳向洛阳这是什么的修辞手法

浅谈律诗中的对仗(外一篇) / 汪凯浅谈律诗中的对仗(外一篇) / 汪凯大海好美百家号浅谈律诗中的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不仅要讲究平仄,而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是律诗。可现在的写家冠以“七律或五律”,中间两联却怎么也对不起来,偶尔善意指出还遭作者的愤恨,甚至诡辩是宽对,好像指责我看不懂宽对似的。针对这种普遍现象,本文就简谈一下常用的修辞手法----对仗。首先谈谈什么是对仗?对仗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对仗,也叫对偶、对对子,上下句的关系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义相关,词性相对,平仄相间。对仗的本质特征就是词性相对。要想真正理解对仗就必须从词性入手。而词性的划分标准又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词义。词的语法功能就是一个词在造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如“在”,它在不同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就是不一样的,请看:(1)他在家看书。(用在名词“家”前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是介词)(2)他在看书。(用在动词“看”前单独修饰动词作状语,是副词)(3)他在家。(用在名词“家”前独立作谓语,是动词)这也就是说,同一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是不一样的。词的语法功能是划分词性的最主要的依据,其次才是适当考虑词的意义。所谓律诗对仗句的“工对”就是不仅要平仄相间,还要词性相对。所谓律诗中的“宽对”就是不仅要讲究平仄相间,还要最起码的讲究词组相对,也就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对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对形容词性词组……诸如类推。平时做对联的“宽对”还可以放宽到可以不讲究平仄。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实质。我不像专家那样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却喜欢把复杂的东西尽可能的简单化,易懂便于运用,因为我仅仅是一个教书匠,就像我把“押韵”从本质上理解为押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便于读诗的人朗朗上口而已。律诗的“平仄”我也仅仅理解为:“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即第一声字和第二声字;“仄”就是普通话里的上声和去声字,即第三声字和第四声字。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解到普通话中的阴、阳、上、去这四声里去了,分四路分道扬镳了。我才懒得记现代普通话里哪些字是古代的入声字呢,不想研究考证古代诗词的平仄就没有必要记古代的入声字,因为考察古人的诗词是否合平仄那就需要懂得古声韵学。这就是我的毛病,喜欢浅尝辄止,只想了解事物的本质,简单易了,便于运用,不做更深入地研究分析。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二种类型。第一类: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的三种类型:1、正对。上下句的关系是相近、相补、相衬的关系。如:(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3)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必须力避同义或近义。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出现臃肿、苍白的瑕疵。2、反对。上下句的关系是相对或相反,具有对比、映衬作用。如:(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3)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3、流水对。上下两句的关系是句意相承、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如:(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俗语)(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4)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5)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鲁迅)(6)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意思是延续的,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这种对子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第二类:以调字遣词的方法来分三种类型:4、借对。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1)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句中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2)借音对。借音对就是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或相近,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杜甫《秦州杂诗》中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纸张”的“纸”与颜色的“紫”音近,所以与“苍”字相对。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是一联极工的对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5、句中对。也叫当句对、就句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李商隐《二月二日》的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中的“花须”与“柳眼”、“紫蝶”与“黄蜂”各自成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这种对仗,即使上下句相对的词类不同门类,因其既自对又相对,虽宽亦工。又如杜甫《阁夜》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粗看是宽对。细看,“卧龙”与“跃马”人名对人名,“人事”与“音书”同属名词。这一联既自对又相对,可列为工对。6、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戎马”与“归马”对,“千家”与“百家”对;“巴峡”与“巫峡”对,“襄阳”与“洛阳”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音近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这类对仗很难做。以上三种都能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新颖别致。第三类:以音韵的角度来分的三种类型:7、叠字对。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例如毛泽东《冬云》的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其中“滚滚”对“微微”便是。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要恰到好处。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8、双声对。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例如 “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连绵字就叫双声词。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种双声词互对的对仗就称双声对。9、叠韵对。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连绵字就叫叠韵词。“缱绻”、“朦胧”都是叠韵,这种叠韵词互对的对仗就称叠韵对。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一类与第二类的主要区别是,上类增强工整气氛,此类增强音律美。两者结合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掉字对也增加了音律美。第四类:以结构特殊的对仗来分的类型:,包括隔句对,错综对。10、隔句对。又称“扇面对”。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又白诗《酬刘主簿》中的:“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11、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第五类:以虚词入对的对联。虚词包括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如:与、和、共、同、并、于、还、也、矣、焉、哉、乎、耶……等字。诗讲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虚词;用滥了,那就散文化了,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诗中虚词用得恰当而巧妙,则别有风致。12、虚词对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杨万里《虞丞相挽词》)。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林则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的赠言。对仗的十二种常见种类就介绍到这里。最后谈下对仗的两种避忌:一、忌讳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上下句的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象这样的整个对仗都用同义词相对是罕见的。但同义、近义相对却很多,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这两句都是形容时光流逝的,“梭逝”、“箭飞”,形象没有什么差别。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故诗家视“合掌”为大忌。二、避忌雷同。“雷同”,即上一联对仗方式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两联雷同,就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极少违反。这在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如“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新章。”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词组;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词组;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新章”都是名词性词组。对偶与对比是有区别的:对偶重在形式对称,对比重在内容对立。对仗的作用主要是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用于诗词,富有音乐美。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枝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律诗不避蹈袭,但必须有新意!日上午简谈格律诗现在有许多人喜欢写格律诗,却又不遵守格律诗的写法,大多因为不懂得格律诗的常识,所以有必要普及一下格律诗的知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朝定型,分为律诗(五律、七律)、排律(五言、七言)、绝句(五绝、七绝),其中主要形式是律诗,其他形式都是律诗的演化,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律诗是一首八句,两句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律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以第一句第二字为准,是平声字就是平起式,用仄声字就是仄起式。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而言,古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按古声韵,除了平声字,上去入都是仄声字;按普通话,阴阳为平声字,上去为仄声字,现代没有入声字,分化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了。把声调有意识的运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的沈约,目的是造成调剂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现代人写格律诗需要遵循的是古人的平仄规律而不是古代的汉语读音,只需要按普通话四声去弄平仄,不必按古代的声韵,研究古代的诗歌平仄要用古声韵,这是我一向的主张,因为语音是随时代而演变的,现代普通话是标准语音,用普通话弄平仄是语言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汉语的尊重。这既有法的要求,也有现实的需要,那就是现代人读诗写诗都是按普通话来读写的,不是按古声韵读写的。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那么平仄格律有哪些规则呢?一、粘对规则。“对”即对立、相反,“粘”是粘联相同。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为准,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对立的平仄【即“对”】,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联相同的平仄【即“粘”】。以下几句也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如果违反了就叫“失对”“失粘”。古人也有失对失粘的诗,写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二、莫犯孤平。一句诗中除尾句押韵的字外,全句只剩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如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再如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就犯了孤平。如果犯了孤平就应该在本句适当位置把应仄声字改为平声来补救。句尾是仄声的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三、避三平调。指句尾有三个平声字要避免。如五言诗的“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不能改用平声,七言诗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不能改为平声字。古人偶有违反的,应尽力避免。四、平仄活用。律诗平仄有定式,虽然有的字位不能变,但有的字位可活用。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后一句是对的,前一句不完全对,为了避三平、不犯孤平,一三五还是要论的。五、拗句拗救。拗就是违反,凡违反平仄式的句子就是拗句。如失粘、失对、孤平、三平调等。拗了就得想办法补救,简称“拗救”。补救的方法有二:1.本句自救。这主要用在犯孤平的句子。2.对句补救。a.律诗出句违拗,对句适当位置补救。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按式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不”是仄声字,造成失粘,为了补救,就把下一句第三句应仄的字位改用平声“吹”。b.七言绝句出句第六字拗,下句第五字救。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按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句第六字应平不能仄,作者用了仄声字“十”,就在下一句第五字改用平声字“烟”用来补拗。至于三平那是没得补的,只能回避。六、平仄变格。所谓变格是指按式不能平仄活用的字位做了变更,而又不视为违式。最常见的是:1.五言诗“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歧”字本用仄却用了平声造成失粘,作者特在第三字用仄声字“在”调剂。前提必须第一个字用平声。2.七言律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李商隐“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字应仄而用了平声,把五六字的平仄一调换就成了变式。前提是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七、讲究对偶。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即对仗。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相对、词义相关、平仄相间。八、格律用韵。格律诗用韵规则是:1.一韵到底,不能换韵。2.押韵位置,固定不变。有起句押韵和不押韵之分。3.单句仄声,偶句平声。4.韵母相同,或者相近。以上这些,都是今人写格律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不是格语的四声(古汉语有入声,现在分解到普通话的四声里)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押韵就是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制造音韵的和谐来达到朗朗上口的目的。这是平仄押韵的本质,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规律的深刻认识,一味的死守古汉语的声韵来写诗作词,无异于带着锁链去跳舞,也类似于西施效颦,更是不符合普通话的语言规范化!有些古代押韵的字到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就不押韵了,同样的用普通话来读是押韵的有些字在古代声韵里就成了不押韵的字。更有少数“古董”以为不按古声韵作诗填词就是不懂平仄,还力主背诵古声韵字,真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作者简介:汪凯,网名心海中的孤雁,男,本科,安徽省潜山县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愍灭集》(国家级出版社),有诗作发表在香港的《新文学》、山东的《现代教育报》《齐鲁文学》、黑龙江的《家园文学》等报刊,多首诗被收入《中华著作家典藏》、《世界诗歌文学》《中国诗歌》(2017实力选本网络卷)《我在手机的那一端》等诗集,诸多诗词发表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齐鲁文学》《作家》《当代文摘》《唯美心情美文》《北方诗歌》《国际文化》《甘肃文艺网》《中诗协官网》《江南诗画院》《现代作家》《当代汉诗》《中国爱情诗刊》《天火诗社》《小土工作室》《天柱诗社》等网刊,在大学时代就有数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徽州师专》、《上海师范学院》等大学学报。在教学中还独创了“六环四步教学法”,论文收入《中国教师优秀论文集成》(珠海出版社)。论文《新词试探》最早提出新词理论,主张把新词并列于旧词、新诗、旧诗之中的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并致力于新词的创作,成为名符其实的“新词探索第一人”。新诗创作主张有韵律,反对散文化!注:此文为作者投稿作品,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主编处理,凡获得读者留言赞誉越多、对平台有人气等贡献的作者,一定的原则上将获得更多投稿录用几率与各大主流平台发表机会。投稿作品奖励规则:(1)投稿作品有20位读者留言或阅读量500以上的,将再发表于搜狐新闻(或者今日头条)。阅读量800以上,将再发表于今日头条、搜狐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含微信平台一共6大媒体平台推广您的作品。多个不同类别的平台发表作品会让作品在网上可以容易搜到,慢慢积累知名度。(2)作品有二十五位读者留言或者阅读量八百以上还将获得‘作家美文·年度人气作者’称号,再次在平台发表时将注明该荣誉称号。注:投稿作品需没有在其他任何微信平台发表过(平台也会核实),投稿邮箱:,,点击了这里看:投稿`打赏·稿费说明点击下方图片,听蒋勋细说红楼梦!!好书,美物,请点击下方图片!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大海好美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个人的旅行,在路上遇见最真实的自己信息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全诗_百度知道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全诗
快,我急需
我有更好的答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译文:房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消息,我高兴极了,热泪流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他们的愁颜不知哪儿去了,我胡乱地收拾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  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采纳率:1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O(∩_∩)O哈哈~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境图
其他9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呢?_百度知道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都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般古诗句都经常用对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关于洛阳的诗词精选【古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253贴子:
关于洛阳的诗词精选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唐&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唐&韩愈&
10香车倾一顾,&惊动洛阳尘。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唐&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宋&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清&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唐&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唐&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唐&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唐&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唐&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唐&李颀&
25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唐&李贺&
26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唐&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唐&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唐&杜甫&
29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唐&崔颢&
30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唐&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唐&李白&
32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宋&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唐&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晋&萧衍&
36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唐&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唐&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唐&崔颢&
39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唐&江左&
40洛阳谁不死?&戡死闻长安。&唐&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唐&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香过洛阳西.&三国&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宋&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宋&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
46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唐&卢照邻&
「住哪里都上携程」低价,狂减,服务好,,携程订房超划算!携程-便捷的在线酒店预订网站!7*24小时免费预订!
47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三国魏&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晋&左思&《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汉&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明园重洛阳。&宋&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三国魏&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乱鸦啼破林几深。&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晋&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唐&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唐&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唐&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唐&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唐&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唐&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唐&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唐&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唐&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唐&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唐&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唐&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唐&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唐&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唐&苏颋&
78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唐&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宋&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宋&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唐&木兰花&
一&
浪淘沙&
欧阳修&宋&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二&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唐&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关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已投稿到:&排行榜&圈子&&
专家说,古代诗词赞美洛阳的最多,仅唐代就有900多首,赞美牡丹的有3000多首。
人家陕西人从来不跟你论学识,人家只说,跟西安差远了,哈哈
你仅仅是注意到了洛阳的诗词,你去查查全唐诗吧,拜托&
还有&,牡丹在唐朝&是西安最好(请去查资料,谢谢)。到宋朝之后洛阳牡丹才出名,谢谢
&长安&在唐诗中的&出镜率&是&在所有城市中最高的。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查查任何一本唐诗三百首,任何一本,
‘你看看那里的出镜率高。
还有&那个专家&说古代诗词赞美洛阳的最多&???我请问一下
再者说,夸牡丹&就是夸洛阳???
你们洛阳人什么逻辑???
楼上这种无知真不想回帖,
“还有&,牡丹在唐朝&是西安最好(请去查资料,谢谢)。到宋朝之后洛阳”
这么说,长安牡丹甲天下了?
西安那地方适宜牡丹生长吗?你把传说当现实了吧,
文都洛阳,武都长安,被诗歌礼赞的城市唯洛阳最最,这是统计出来的数字,数量多,质量好,千古名句多,这你还抬杠,
我既然说赞美牡丹的有3000多首。&就是指的洛阳,没有说西安。而且这3000首洛阳牡丹诗句也是官方数字
那里的官方数字,请指出来,再者我最起码调查过好几本唐诗三百首,请你自己做调查,谢谢
而且你说的3000多首是,空口说白话,请你找出来,别就一张嘴,搞得跟真的似得,其实还是假的
关于牡丹&,给你看个东西
那里的官方数字,请指出来,再者我最起码调查过好几本唐诗三百首,请你自己做调查,谢谢
而且你说的3000多首是,空口说白话,请你找出来,别就一张嘴,搞得跟真的似得,其实还是假的
关于牡丹&,给你看个东西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系统完善;出现一批理论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北宋末年,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陈州牡丹取而代之,张邦基撰《陈州牡丹记》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圆户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
  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阳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为蜀中第一,号称“小西京”。诗人陆游在蜀中做官,亲往游赏,并撰《天彭牡丹谱》(1178年)。宋室南渡后,杭州牡丹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奇品种,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那里的官方数字,请指出来,再者我最起码调查过好几本唐诗三百首,请你自己做调查,谢谢
而且你说的3000多首是,空口说白话,请你找出来,别就一张嘴,搞得跟真的似得,其实还是假的
关于牡丹&,给你看个东西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系统完善;出现一批理论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成熟经验。&
 
所谓的&文都&洛阳,武都长安&。好似长安的文采也是鼎盛呢&
&就儒家来说&,西汉太学&首创于&长安&,董仲舒&在长安&最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教在中国的地位&,而且长安一直是如实向往的地方。这是其一
我一直认为&,曲阜才是儒教圣地,不像某些地方&,孔子去问个礼,就自称为儒教圣地,难道你们不知道&孔子有N个老师吗?????&那些老师的家乡是不是都应该称作,圣地?????洛阳&你们想想吧&
其二&,佛教&,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八大宗派&,有&6个&祖庭在&长&安&,就从这点看,好像就是佛教圣地也轮不到&你们洛阳吧&。
再者说,白马寺&仅仅是&官方&在&中国建的&第一个&寺庙&,而之前&,民间的第一个寺庙&在关中&(是不是&在长安&不记得了,但绝对在关中,有兴趣&,可以查)。就这一个&第一个官方寺庙&就说你们是&佛教圣地&,没有一个大的&佛教宗派&在&洛阳&开宗立派&,就敢说&你们是圣地&,你们胆子&也不是一般的大&,脸也不是一般的厚了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开始繁盛。开元中盛于长安。传说当时洛阳有个叫宋单父的善于种花,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本,颜色不相同(《龙城录》)。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调”就是歌咏几种不同颜色牡丹的。“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从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出当时帝都长安栽培牡丹的盛况。这时,牡丹不但颜色种类多了,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奇变异和重瓣现象。“兴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紫白、白檀等,独无深红,又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阳杂俎》)“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一朵千叶,大而且红。”(《杜阳杂俎》)说明了我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转到洛阳,品种更多,栽培技术更系统完善;
如果说道家&圣地&,还有点意思&。
但是&你要&去看看&道家的&历史沿革&,老子&不等于道家&,去看看吧&,去网上查查,看我说的对不对&。
道家&那些&洞天福地&,还有那些人物,和你们洛阳扯上关系的不多。
而道家有些人物认为&楼观台,号称&天下第一福地&
楼观台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李耳著书立说、传道讲经之道教发祥地,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福地”、&
  洞天之冠的美誉”,道教史称“仙都”;大秦寺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发祥地,现有大秦寺塔等古迹;西楼观大陵山是老子修真、羽化之地,有吾老洞、老子墓等古迹;宗圣宫建于唐初,是李唐王朝奉老子为远祖,礼祭老子的宗祠。公园内计存文物古迹50余处,碑石170余通,名人诗词佳作150余篇,还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是不是&老子&著书立说、传道讲经的&,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知晓,但是&这里对于&基督教(唐时称作&大秦教)的&意义非同一般。(大家翻翻&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专门提到了这个)
还有道教&以&唐朝为盛&,因为&唐朝&奉老子为远祖,礼祭老子。而&这时候&,道教的&中心&,毋庸置疑在长安&。唐时长安的&N多道观就是证明
还要注意&,白马寺&是&官办&的&中国第一座寺庙&,如果不信&你可以致函&中国佛教协会&询问。
哦&对了&,请把那&你说的&那&3000首&歌颂&洛阳的&牡丹诗&列出来&,我一个一个&给你查查&,看是不是属实&,怎么样??
《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
【注解】:&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韵译】:&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评析】:&
这两首诗,都是诉述相思之苦。&
其一,以秋声秋景起兴,写男思女。所思美人,远在长安。天和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或以为此诗别有寄托,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喻守真以为“不能说他别有寄托,完全咏的‘长相思’本意”,此说有其道理。&
其二,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这两首诗,在《李太白诗集》中,一收卷三,一收卷六。所写时地迥异,格调也截然不同,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但蘅塘退士辑为先后,看起来似乎是一对男女,天各一方,各抒相思之苦,其实不然。
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回答者:&ws92007&-&助理&二级&&&&14:53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子夜四时歌: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简析】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阳春歌&&&&李白&&
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披香殿前花始红,
流芳发色绣户中。绣户中,相经过。飞燕皇后轻身舞,
紫宫夫人绝世歌。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简析】
通过阳春的长安景色:绿杨在风中轻轻飘动,盛开中的红色春花,联想到美女皇后飞燕妙曼的身段舞姿,紫宫夫人的绝世嗓音,用美好的春日来对比美女,最后大概是这麽多的美女和美好的东西,都在历代帝王之家被消磨了。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诗人迳以议论入诗,这在唐诗中是很罕见的。首句「尽道丰年雪」,其实所谓「尽道」,却不是普天下人「尽道」,只是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这一阶层的人在「尽道」。所以,诗的第二句「丰年事若何」其实就是向这阶层的人反问: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会怎样呢?只因为,唐末,苛税重租,农民不管是丰收歉收,处境都是悲惨的,不过,诗人仅是反问,却没有道破底蕴,三、四句已转而回应这诗开始时提出的问题:「雪是否为瑞」?&
诗人自己的答案是:「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是告诉那些显贵阶层,不要忘记长安城里有许多贫民,他们可能还未有机会分享「丰年瑞」的好处,就已给风雪带来的寒流冻死!
别吹了。要比诗词那赞美南京的可比洛阳多的多了
4L&你长的就跟牵牛花一样当谁不&知道&。回家把脸洗干净再出来。OK。牡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是在洛阳。全国有牡丹的城市的多了&。唯洛阳牡丹甲天下。是牡丹依洛阳而著名。OK。再说一句。别人说你长的跟PIG&一样。跟你爹娘没关吗?要说你长的帅(作呕)。你妈也会高兴。把3.、
9L&照你说来,西安在汉才有文化这东西。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伏羲得河图据之而画八卦)、三代(夏商周的都城)、三教(儒释道)、三学(经学、玄学、理学),则洛阳把圣城的称号拱手相让,如果没有,则洛阳却之不恭。”
18楼的。我只想对你赞美南京的确实比洛阳多了多。17楼说的很对。既然赞美洛阳的地方比不上人家多为什么还要拿出比?要比就比的独一无二。
赞美金陵的诗词没有洛阳多甚至没有长安多,不知道你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你说赞美南京的没洛阳西安多`?自己去查证一下吧。不是专家说谁多就谁多的,。
是我十几年看古诗文的总结,再说我又不是专家,难道你看到有专家说赞美洛阳的诗文最多吗?那谢谢你又帮我找到证据了
发呀我怕你一样。
诽谤。好像要坐牢&/
骂人&冒失&也有你份吧&
=&我去图书馆。查完给你说。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Ls&&给大家讲笑话类。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即从巴峡穿巫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