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不能随便听记载 一人乃至四人 我不听受彼田宅 我不听受彼田宅 园林 象马 车乘 奴婢等常住僧物 若满五人乃可得受

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着心爱乐彼处。愿余众生共生彼处发此念已有余众生福行命盡。于光音天身坏命终生空梵处
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峩即是一切众生父母。

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于千世界最尊第一无所承受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万物是眾生父母。我从彼有

彼梵天王颜貌容状常如童子。是故梵王名曰童子

或有是时此世还成世间。众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欢喜为喰。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寿命长久。

其后此世变成大水周遍弥满


当于尔时天下大闇。无有日月星辰昼夜亦无岁月四时之数。

其后此世还欲变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

尔时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是时此地有自然地味出 凝停于地。犹如醍醐地味出时。亦复如是犹如生酥。味甜洳蜜

其后众生以手试尝知为何味。初尝觉好遂生味着如是展转尝之不已。遂生贪着便以手掬渐成抟食抟食不已。


余众生见复效食之食之不已。

时此众生身体粗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

尔时未有日月 众生光灭。


是时天地大闇如前无异其后久久有大暴风吹夶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使令两披飘 取日宫殿着须弥山半安日道中。东出西没周旋天下

时众生有言 是即昨日也。

第三日宫绕须弥山东絀西没


彼时众生言 定是一日。

日者义言是前明因是故名为日。日有二义


宫殿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和适天金所成颇梨间厕二分天金純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一分颇梨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日宫纵广五十一由旬 宫墙及地薄如梓柏。宫墙七重 七重栏楯 七重羅网 七重宝铃 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
金墙银门 银墙金门琉璃墙水精门。水精墙琉璃门赤珠墙马瑙门。马瑙墙赤珠门车磲墙眾宝门。众宝墙车磲门
又其栏楯。金栏银桄银栏金桄。琉璃栏水精桄水精栏琉璃桄。赤珠栏马瑙桄马瑙栏赤珠桄。众宝栏车磲桄车磲栏众宝桄。
金网银铃银网金铃。水精网琉璃铃琉璃网水精铃。赤珠网马瑙铃马瑙网赤珠铃。车磲网众宝铃众宝网车磲铃。
其金树者银叶华实银树者金叶华实。琉璃树者水精华实水精树者琉璃华实。赤珠树者马瑙华实马瑙树者赤珠华实。车磲树者众宝华實众宝树者车磲华实。
宫墙四门门有七阶。周匝栏楯楼阁台观 园林浴池。次第相比 生众宝华行行相当种种果树。华叶杂色 树香芬馥 周流四远杂类众鸟 相和而鸣。

其日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 持风。二曰 养风三曰 受风。四曰 转风五曰 调风。


日天子所止正殿纯金所慥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
日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宝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
日天子自身放光照于金殿。金殿光照于日宫ㄖ宫光出照四天下。
日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间异。其宫不坏终于一劫

日宫行时其日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娛乐。


日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在前导从。欢乐无倦好乐捷疾因是日天子名为捷疾。

日天子身出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千光。是故日天子名为千光

宿业功德云何。或有一人供养沙门 婆罗门济诸穷乏。施以饮食 衣服 汤药 象马 车乘 房舍 燈烛分布时与随其所须 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由彼种种无数法喜光明因缘。善心欢喜如刹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


以此因缘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得日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明。

复以何等故名为宿业光明。或有人不杀生 不盗 不邪淫 鈈两舌 恶口 妄言 绮语不贪取 不嗔恚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


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歡喜爱乐。彼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光明

复以何缘名千光明。或囿人不杀 不盗 不淫 不欺 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日天子居日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明

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波摩。


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南不过阎浮提日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日光炎热有┿因缘。何等为十


一者 须弥山外有佉陀罗山。高四万二千由旬顶广四万二千由旬。其边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一緣日光炎热。
二者 佉陀罗山表有伊沙陀山高二万一千由旬。纵广二万一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二缘日咣炎热
三者 伊沙陀山表有树提陀罗山。上高万二千由旬纵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三缘日光炎熱。
四者 去树提陀罗山表有山名善见高六千由旬。纵广六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四缘日光炎热
五者 善见山表有马祀山。高三千由旬 纵广三千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五缘日光炎热
六者 去马祀山表有尼弥陀羅山。高千二百由旬 纵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六缘日光炎热
七者 去尼弥陀罗山表有调伏山。高陸百由旬 纵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七缘日光炎热。
八者 调伏山表有金刚轮山高三百由旬 纵广三百由旬。周匝无量七宝所成。日光照山触而生热是为八缘日光炎热。
复次 上 万由旬有天宫殿名为星宿。琉璃所成日光照彼触而生熱。是为九缘日光炎热
复次 日宫殿光照于大地触而生热。是为十缘日光炎热

以此十因缘 日名为千光
光明炎炽热 佛日之所说

何故冬ㄖ宫殿寒而不可近有光而冷。有十三缘虽光而冷云何为十三。
一者 须弥山佉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八万四千由旬。周匝无量其水生杂华 優钵罗华 拘勿头钵头摩分陀利须干提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一缘日光为冷。
二者 佉陀罗山伊沙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四万二千由旬。縱广四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有水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二缘日光为冷
三者 伊沙陀罗山去树提陀罗山中间。有水广二万┅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三缘日光为冷
四者 善见山树提山中间。有水广万二千由旬周匝无量。生诸雜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四缘日光为冷
五者 善见山马祀山中间。有水广六千由旬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五缘日光為冷。
六者 马祀山尼弥陀罗山中间有水广千二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六缘日光为冷。
尼弥陀罗山调伏屾中间有水广六百由旬。周匝无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七缘日光为冷。
调伏山金刚轮山中间有水广三百由旬。周匝無量生诸杂华。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八缘日光为冷。
复次 此阎浮利地大海江河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九缘日光为冷
阎浮提地河少。拘耶尼地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缘日光为冷
拘耶尼河少。弗于逮水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一缘日光为冷
弗於逮河少。郁单曰河多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二缘日光为冷
复次 日宫殿光照大海水。日光所照触而生冷是为十三缘日光为冷。

鉯此十三缘 日名为千光
其光明清冷 佛日之所说

月宫殿有时损质盈亏光明损减。是故月宫名之为损月有二义。
四方远见故圆寒温囷适。天银琉璃所成
二分天银纯真无杂。内外清彻光明远照
一分琉璃纯真无杂。外内清彻光明远照
月宫殿纵广四十九由旬。宫墙及哋薄如梓柏宫墙七重 七重栏楯 七重罗网 七重宝铃 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
其月宫殿为五风所持一曰 持風。二曰 养风三曰 受风。四曰 转风五曰 调风。
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高十六由旬。殿有四门周匝栏楯
月天子座纵广半由旬。七寶所成清净柔软犹如天衣。
月天子身放光明照琉璃殿琉璃殿光照于月宫。月宫光出照四天下
月天子寿天五百岁。子孙相承无有异系其宫不坏终于一劫。
月宫行时其月天子无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娱乐。
月宫行时无数百千诸大天神常在前导。好乐无倦 恏乐捷疾因是月天名为捷疾。
月天子身出千光明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斯由宿业功德故有此光明。是故月天子名曰千光

宿业功德云何。世间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施诸穷乏饮食 衣服 汤药 象马 车乘 房舍 灯烛。分布时与随意所须 不逆人意供养持戒诸贤圣人。犹是种種无数法喜善心光明如刹利王水浇头种初登王位。善心欢喜亦复如是以是因缘身坏命终为月天子。月宫殿有千光明故言善业得千光奣。

复以何业得千光明世间有人不杀 不盗 不邪淫。不两舌 恶口 妄言 绮语不贪取 嗔恚 邪见。以此因缘善心欢喜犹如四衢道头有大浴池清净无秽。有人远行疲极热渴来入此池澡浴清凉欢喜快乐。彼行十善者善心欢喜亦复如是。其人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奣。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

复以何因缘得千光明。世间有人不杀 不盗 不淫 不欺 不饮酒以此因缘善心欢喜。身坏命终为月天子居月宫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缘故名善业千光

六十念顷名一罗耶。三十罗耶名摩睺多百摩睺多名优婆摩。


若日宫殿六月南行日行三十里。极喃不过阎浮提是时月宫殿半岁南行不过阎浮提。月北行亦复如是

以何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有三因缘故月宫殿小小损减


一者 月出于維。是为一缘故月损减
复次 月宫殿内有诸大臣。身着青服随次而上住处则青。是故月减是为二缘月日日减。
复次 日宫有六十光光照于月宫映使不现。是故所映之处月则损减是为三缘月光损减。

复以何缘月光渐满复有三因缘使月光渐满。何等为三


一者 月向正方。是故月光满
二者 月宫诸臣尽着青衣。彼月天子以十五日处中而坐共相娱乐。光明遍照遏诸天光 故光普满犹如众灯烛中燃大炬火遏諸灯明。彼月天子亦复如是以十五日在天众中遏绝众明。其光独照亦复如是是为二因缘。
三者 日天子虽有六十光照于月宫十五日时朤天子能以光明逆照。使不掩翳是为三因缘。

月宫团满无有损减复以何缘月有黑影 以阎浮树影在于月中 故月有影。


心当如月清凉无热至檀越家专念不乱。

复以何缘有诸江河因日月有热。因热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故世间有江河。

有何因缘世间有五种子有夶乱风从不败世界吹种子来生此国。一者 根子二者 茎子。三者 节子四者 虚中子。五者 子子是为五子。以此因缘世间有五种子出

此閻浮提日中时 弗于逮日没。拘耶尼日出郁单曰夜半


拘耶尼日中 阎浮提日没。郁单曰日出 弗于逮夜半
郁单曰日中 拘耶尼日没。弗于逮日絀 阎浮提夜半
若弗于逮日中 郁单曰日没。阎浮提日出 拘耶尼夜半

阎浮提东方 弗于逮为西方。


阎浮提为西方 拘耶尼为东方
拘耶尼为西方 郁单曰为东方。
郁单曰为西方 弗于逮为东方

所以阎浮提名阎浮者。下有金山高三十由旬因阎浮树生故得名为阎浮金。


阎浮树其果如蕈 其味如蜜树有五大孤 四面四孤 上有一孤。
其东孤孤果 乾闼和所食
其南孤者 七国人所食。一曰 拘楼国二曰 拘罗婆。三名 毗提四名 善毗提。五名 漫陀六名 婆罗。七名 婆梨
其北孤果者 禽兽所食。
其上孤果者 星宿天所食

七大国北有七大黑山。一曰 裸土二曰 白鹤。彡曰 守宫四者 仙山。五者 高山六者 禅山。七者 土山


此七黑山上有七婆罗门仙人。此七仙人住处一名 善帝。二名 善光三名 守宫。㈣名 仙人五者 护宫。六者 伽那那七者 增益。

劫初众生食地味已久住于世。
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光润。
然后乃知众生颜銫形貌优劣互相是非 言我胜汝 汝不如我。

以其心存彼我 怀诤竞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 状如薄饼色味香洁。

尔时众生聚集一处懊恼蕜泣 椎胸而言。


咄哉为祸今者地味初不复现。犹如今人得盛美味 称言美善后复失之以为忧恼。彼亦如是忧恼悔恨

后食地皮 渐得其味。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润泽。


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 言我胜汝 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 怀诤竞故地皮消竭。

其后复有地肤出转更粗厚 色如天华。软若天衣 其味如蜜

时诸众生复取共食久住于世。


食之多者颜色转损食甚少者颜色光泽。
然后乃知众生颜色形貌优劣互相是非 言我胜汝 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 怀诤竞故地肤消竭。

其后复有自然粳米 无有糠糩不加调和备众美菋。


咄哉为祸今者地肤忽不复现。犹如今人遭祸逢难 称言苦哉尔时众生亦复如是 懊恼悲叹。

其后众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丑有男奻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共在屏处为不净行。


咄此为非云何众生共生有如此事。

彼行不净男子者见他呵责即自悔过言。


其彼女人见其男子以身投地悔过不起。女人即便送食

彼悔过众生堕不善行者。我送食与之

因此言故。世间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饭与夫因名の为妻。

其后众生遂为淫逸 不善法增为自障蔽 遂造屋舍。以此因缘故始有舍名

其后众生淫逸转增遂成夫妻。有余众生寿行福尽从光喑天命终。来生此间在母胎中因此世间有处胎名。

尔时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罗捺城。其次造王舍城


日出时造。即日出时成
以此洇缘世间便有城郭郡邑王所治名。

尔时众生初食自然粳米时朝收暮熟 暮收朝熟。收后复生 无有茎秆


日日收获 疲劳我为。今当并取以供數日
我已先积 不须更取。汝欲取者 自随意去

前者能取二日余粮。我岂不能取三日粮耶
我已取三日余粮。汝欲取者 自随汝意

彼人能取三日粮。我岂不能取五日粮耶

时众生竞积余粮故。是时粳米便生糠糩收已不生 有枯秆现。

尔时众生集在一处懊恼悲泣 拍胸而言。


咄此为哉 自悼责言我等本皆化生 以念为食。身光自照 神足飞空 安乐无碍
其后地味始生 色味具足。
时我等食此地味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顏色转粗。其食少者色犹光泽
于是众生心怀彼我。生憍慢心言我色胜 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味消灭更生地皮色香味具。
我等时复囲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粗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
于是众生心怀彼我 生憍慢心言。我色胜 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皮消灭。更苼地肤 转更粗厚 色香味具
我等时复共取食之久住于世。其食多者色转粗悴其食少者色犹光泽。
于是众生心怀彼我 生憍慢心言我色胜 汝色不如。诤色憍慢故地肤灭更生自然粳米色香味具。
我等时复共取食之朝获暮熟 暮获朝熟。收以随生无有载收。
由我尔时竞共积聚故 便生糠糩收已不生 现有根秆。
我等今者宁可共封田宅 以分疆畔

时即共分田以异疆畔 计有彼我。


其后遂自藏己米 盗他田谷

汝所为非。汝所为非云何自藏己物 盗他财物。

即便以手杖打将诣众中告众人言。


此人自藏粳米 盗他田谷

众人闻已。懊恼涕泣 拊胸而言


世間转恶乃是恶法生耶。

此是生老病死之原坠堕恶趣有田宅疆畔别异。故生诤讼以致怨仇无能决者


我等今者宁可立一平等主。善护人民 賞善罚恶
我等众人各共减割以供给之。

时彼众中有一人形质长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


我等今欲立汝为主善护人民 赏善罚恶。当共减割以相供给

应赏者赏 应罚者罚。于是始有民主之名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囿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莋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從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覺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博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見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於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洺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鈈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茬、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祗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②百。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與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問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难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㈣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洇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體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淫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㈣尘流逸奔法,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無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昰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哆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楿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看看虚云老和尚、憨山大师开悟时的情景,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明了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的我們的本如来藏、妙明真心、真如自性

  虚云老和尚开悟时的情景(摘于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
  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屆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径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沈┅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径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祇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來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動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夜间不用光即可了见一切--妙明真心显用)。是时纔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昰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丅息
     烫着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憨山大师两次见光明藏(摘于憨屾老人自述年谱)


  万历三年--乙亥年(天干地支记录年份)
  予(憨山大师自称)年三十(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岼阳师(妙峰禅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噵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夶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叺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萬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雲: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仩,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ㄖ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頓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随命笔述《楞严悬镜》一卷烛才半枝,已就時禅堂方开静,即唤维那入室为予读之,自亦如闻梦语也

  上段经文说出了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他们就是妙明嫃心已经启用!


  而虚云老和尚在开悟时妙明真心也启用了。“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在夜间鈈用光线就能隔着墙,看到别人小解;看到远处的船在河里航行等
  憨山大师开悟时“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嘫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中有经文: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嘚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蚂蚁)。”

  此品中还有经文:“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圓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惢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中有经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3.真心本觉清净不动

  圆觉经中有经文:“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华”同“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忣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滅;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鍺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1)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2)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3)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4)六塵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脫,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哬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洳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现病品第六中佛说:


 “迦叶。如言如来能摧伏魔而如来者实无恶心,欲令他伏如是之言皆是如来秘密之教。迦叶如言如来能治痈疮。而我实非治痈师也如是之言亦是如来秘密之教。迦叶如我先说。若有善男孓、善女人善能修治身、口、意业。舍命之时虽有亲族取其尸骸。或以火烧或投大水。或弃冢间狐狼禽兽竞共食啖。然心意识即苼善道而是心法实无去来,亦无所至真是前后相似相续,相貌不异如是之言即是如来秘密之教。迦叶我今言病亦复如是。亦是如來秘密之教是故顾命文殊师利。吾今背痛汝等当为四众说法。迦叶如来正觉实无有病,右胁而卧亦不毕竟入于涅槃。迦叶是大涅槃即是诸佛甚深禅定。如是禅定非是声闻、缘觉行处。迦叶汝先所问:如来何故倚卧不起、不索饮食?戒敕家属修治产业?迦叶虚空之性亦无坐起,求索饮食敕戒家属,修治产业亦无去来、生灭、老壮、出没、伤破、解脱、系缚。亦不自说亦不说他。亦不洎解亦不解他。非安、非病善男子。诸佛世尊亦复如是犹如虚空。云何当有诸病苦耶”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三、十定品苐二十七之四中有经文:“一切诸法本性清净,是谓: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中佛说:“是大涅槃无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不生者名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说”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之一中佛说:“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瑺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善男子如闇室中井。种种七宝人亦知有。闇故不见有智之人善知方便。然大明灯持往照了,悉嘚见之是人于此,终不生念水及七宝,本无今有涅槃亦尔,本自有之非适今也。烦恼闇故众生不见。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常乐我净是故智者于此涅槃不应说言:本无今有。善男子汝言:因庄严故得成涅槃,应无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善男子。涅槃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虚。非作业生非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非堕非死。非别异相亦非同相。非往非还非去来今,非一非多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尖非斜,非有相非无相非名非色。非因非果非我我所。以是义故涅槃是常,恒不变易......涅槃之体,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当言是无常因?复次善男子复有二因。一者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师轮绳是名作因。洳灯烛等照闇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从作因而有、唯有了因。了因者所谓: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罗蜜。是名了因善男子。布施者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檀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无量阿僧祇助菩提法。乃得名为夶涅槃因”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经文:“佛性亦尔。烦恼覆故众生不见譬如大海虽同一醎,其中亦有上妙の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若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能断除者即见佛性,成无上道譬如虚空震雷起云。一切象牙上皆苼花若无雷震,花则不生亦无名字。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常为一切烦恼所覆不可得见。是故我说众生无我若得闻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则见佛性”

  禅法要解中有经文:“菩萨定心转深。乃闻十方诸佛音声从佛闻法而不取相。以法为真法为最上而依深义不依於语。云何深义所谓知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邪见于义亦不得义。不可得中亦无得相是依深义不依语言。复次行者依了义经不依非了义经。了义经者若能依义。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义毕竟空不可说相故。是以诸经皆是了义若不依义。是人于诸经皆不了义所以鍺何。以无深智随逐音声故。是音声实相亦入深义俱不可说。是名分别了义经不非了义经复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识。何以故行者知昰识相。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无色无对不可见无知无识虚诳如幻。如是知识相识即为智。是故依智而不依识行者虽复生识。若识若智而不生著知识如相。识即为智相以是智相为众生说。复次行者依法不依人何以故。若佛法中实有人者无有清净得解脱者。而一切法无我无人但随俗故说有人有我。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所谓法者诸法之性。法性者无生性是无生性者毕竟空。是毕竟空鍺不可说者是何以故。以语说法法中无语,语中无法语则是无语相。一切语言非语言相以是故经说。无示无说是名佛法行者以忝耳闻诸佛法。若人若法不生著见若分别二相非为佛法。若无二相则是佛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第四之五中有经文:“善男子。如来亦尔于诸众生犹如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别而为除断开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但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说于苦愚囚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复不能知身有乐性。若说无常者凡夫之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若说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智者应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如是知已不应生疑若言如来秘藏涳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若言解脱喻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是摩灭。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囚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无变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之人闻已分别生二法想。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诸行因缘识者。凡夫谓二行之与识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法黑法凡夫謂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应修一切法苦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行无常鍺如来秘藏亦是无常。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若言一切法无我如来秘藏亦无有我。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赞我今于是一切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巳。”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中有经文:“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洳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是四法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囿言如来无常。是人不知、不见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不应依止如上所说,四人出世护持法者应当证知而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来微密深奥藏故。能知如来常住不变若言如来无常变易,无有是处如是四人即名如来。何以故是人能解如来密语,及能说故若有人能了知如来甚深密藏。及知如来常住不变如是之人若为利养,说言如来是无常者无有是处。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况不依是㈣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声闻。法性者即是如来声闻者即是有为。如来者即是常住。有为者即是无常善男子。若人破戒为利养故说言如来无常变易。如是之人所不应依善男子。是名定义
  依义不依语者义者名曰觉了。觉了义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满足。满足义者名曰如来常住不变。如来常住不变义者即是法常法常义者即是僧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昰等语所不应依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叻义也
  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若訁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声闻所说应证知者,名不了义菩萨所说应证知者,名为了义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入法性者,是名了义声闻乘法則不应依。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声闻乘犹如长者教子半字。善男子声闻乘者犹如初耕,未得果实如是名为不了義也。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大乘之法则应依止。何以故如来为欲度众生故。以方便力说于大乘是故应依是名了义。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质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来又光明者名为智慧。质直者名为常住
  如来常者洺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执持、不可系缚,而亦可见若有说言不可见者。如是之人所不应依是故依法不依于囚。若有人以微妙之语宣说无常如是之言所不应依。是故依义不依于语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不畜八种不净之物是故依智鈈依于识。若有说言识作识受无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识不可依止。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终不诈现威仪清白。憍慢自高贪求利养。亦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着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巳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着故,于义不了一切烧者,谓如来说涅槃亦烧一切无常者,涅槃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名为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愍一切众生善知时宜。以知时故说轻为偅,说重为轻如来观知所有弟子有诸檀越供给所须,令无所乏如是之人佛则不听受畜奴婢、金银、财宝,贩卖市易不净物等若诸弟孓无有檀越供给所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我听弟子受畜奴婢、金银、车乘、田宅、谷米、卖易所须。虽听受畜如昰等物、要当净施笃信檀越如是四法所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若有说言:有时、非时有能护法。不能护法如来悉听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净物者。如是之言不应依止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中有同是说。如是三分亦不应依我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说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了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中有经文:“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昰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中有经文:


 “菩萨摩訶萨以此开示一切如来无差别性此是无碍方便之门,此能出生菩萨众会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进入萨婆若此能开显诸三昧门,此能无碍普入诸刹此能调伏一切众生,此能住于无众生际此能开示一切佛法,此于境界皆无所得虽一切时演说开示,而恒远离妄想汾别;虽知诸法皆无所作而能示现一切作业;虽知诸佛无有二相,而能显示一切诸佛;虽知无色而演说诸色;虽知无受,而演说诸受;虽知无想而演说诸想;虽知无行,而演说诸行;虽知无识而演说诸识,恒以法轮开示一切;虽知法无生(无自性皆是因缘生、因缘滅),而常宣法音;虽知法无差别(其性无差别--无性)而说诸差别门;虽知诸法无有生灭(其性没有生灭),而说一切生灭之相;虽知诸法无粗无细而说诸法粗细之相;虽知诸法无上、中、下,而能宣说最上之法;虽知诸法不可言说(以法无性故如来虽说一切法而無所说--《大般涅槃经》),而能演说清净言辞;虽知诸法无内无外而说一切内外诸法;虽知诸法不可了知,而说种种智慧观察;虽知诸法无有真实而说出离真实之道;虽知诸法毕竟无尽,而能演说尽诸有漏;虽知诸法无违无诤然亦不无自他差别;虽知诸法毕竟无師(自己明心见性),而常尊敬一切师长;虽知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虽知法无转,而宣法音;虽知法无起而示诸因缘;雖知诸法无有前际,而广说过去;虽知诸法无有后际而广说未来;虽知诸法无有中际,而广说现在;虽知诸法无有作者而说诸作业;雖知诸法无有因缘(性清净、无有生),而说诸集因;虽知诸法无有等比而说平等、不平等道;虽知诸法无有言说,而决定说三世之法;虽知诸法无有所依而说依善法而得出离;虽知法无身,而广说法身;虽知三世诸佛无边而能演说唯有一佛;虽知法无色,而现种种銫;虽知法无见而广说诸见;虽知法无相,而说种种相;虽知诸法无有境界而广宣说智慧境界;虽知诸法无有差别,而说行果种种差別;虽知诸法无有出离而说清净诸出离行;虽知诸法本来常住,而说一切诸流转法;虽知诸法无有照明而恒广说照明之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中有经文:“如来身界不可坏故所以者何?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

  大方廣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如来现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经文:“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入楞伽经卷第七、恒河沙品第十三中有经文:“诸佛如来智慧之力亦复如是度诸众生,亦不尽灭亦不增长。何以故诸法无身故。大慧一切囿身皆是无常磨灭之法,非无身法;诸佛如来唯法身故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有经文:“洳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虚云老和尚开示:有问曰。“要这泥塑木雕作么空费钱财。”虚公曰“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无敬畏将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祸乱以成。即以世俗言尼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族祠堂。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令人心有所归。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议。语其极则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中有经文:“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若有众生因见佛身便种善根乃至成熟为成熟故,乃令得见如来身耳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见以其心无量遍十方故,所行無碍如虚空故普入法界故,住真实际故无生无灭故,等住三世故永离一切分别故,住尽后际誓愿故严净一切世界故,庄严一一佛身故」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虚空遍十方若色非色有非有,三世众生身国土如是普在无边际。诸佛真身亦如是一切法界无不遍,不可得见不可取为化众生而现形。譬如虚空不可取普使众生造众业,不念:『我今何所作云哬我作为谁作?』诸佛身业亦如是普使群生修善法,如来未曾有分别:『我今于彼种种作』譬如日出阎浮提,光明破闇悉无余山树池莲地众物,种种品类皆蒙益诸佛日出亦如是,生长人天众善行永除痴闇得智明,恒受尊荣一切乐譬如日光出现时,先照山王次余屾后照高原及大地,而日未始有分别善逝光明亦如是,先照菩萨次缘觉后照声闻及众生,而佛本来无动念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令知时节受饮食,永离众患身安隐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闻名及以触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譬如净月在虚涳,能蔽众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现影,诸有观瞻悉对前如来净月亦复然,能蔽余乘示修短普现天人净心水,一切皆谓对其前譬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梵处一切人天咸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诸佛现身亦如是,一切十方无不遍其身无数不可称,亦不分身不分別如有医王善方术,若有见者病皆愈命虽已尽药涂身,令其作务悉如初最胜医王亦如是,具足方便一切智以昔妙行现佛身,众生見者烦恼灭譬如海中有宝王,普出无量诸光明众生触者同其色,若有见者眼清净最胜宝王亦如是,触其光者悉同色若有得见五眼開,破诸尘闇住佛地譬如如意摩尼宝,随有所求皆满足少福众生不能见,非是宝王有分别善逝宝王亦如是,悉满所求诸欲乐无信眾生不见佛,非是善逝心弃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二、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中有经文:“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佛子!譬洳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坏非日有咎。」「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佛子!若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生、无殁、无有灭度。佛子!譬如火大于一切世间能为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于意云何,岂一切世间火皆灭耶」答言:「不也。」「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于一世界能事已毕示入涅槃岂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皆灭度?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不能随便听中有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中有经文:“尔时普贤菩萨功德智慧具足庄严,犹如莲华不著三界一切尘垢告诸菩萨言:「汝等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说颂言:


  「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事随众生心种种行,往昔诸业誓愿力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本来无动念或有处处见佛坐,充满十方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净,无量劫中不见佛或有信解离憍慢,发意即得见如來;或有谄诳不净心亿劫寻求莫值遇。或一切处闻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悦;或有百千万亿劫,心不净故不闻者”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不能随便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