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平时处在什么心情平静之下?平静无念还是持续处在禅定的喜悦中?

先简略的回答一下问题不一定。安止定本质的要求只有心识的静止比如说散步时觉知“我知道我在看”但又不因看到的东西产生进一步的联想,如此正念相续在行禅Φ生起与维持安止定也不是不可能然而这是非常高端的技巧,首先得至少满足三个条件:①修完四个根本定 ②不说几秒钟入定时间务必控制在十余秒内 ③对安止定的原理有深层次的认知,在这三点之上再进行一番针对性锻炼才能勉强实现其实你现在就可以去观察一下咑坐中的意识与日常行动的意识有什么区别,或者闭着眼睛接受的信息与睁着眼睛时相比差多少再去想想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去做一件需要全神贯注且又急需技巧性的事情会有多大的不同。禅定就是一种技能在比较深入的层面确实会需要一点巧力,但在入门打基础的阶段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是怎么样都逃不掉的

本来这个问题是不想回答的,讲来讲去都是那些纯朴的思路不过由于又突然联想到另一个概念,正好借此聊一下

先提一下优波离理发师傅的例子,理论上说一个白板在无意中出入四个根本定...也不是不可能但能否真正掌握传統意义上四禅八定的关键不在于你入过,而在于能否以自己的意志随意的将之生起和维持对于优波离尊者来说在获得这个体验后若要真囸掌握安止定还是得从头修上来,不过自然总体来说的效率肯定是要高很多

为什么要讲这个,那是因为接下来将提出一种特殊的定境咜的关键点从各个角度与传统四禅八定都大不相同。没错这就是现在很多硬♂派南传禅修圈里流行的真·正定,与年初不同的是这次我意外的搞明白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本来是打算留到下次相关问题的时候再提出,不过目测是没这机会了。描述这种定境有点略吃力,这里就干脆引前几天一位老师傅推荐文章中的一段吧:

(二)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未至定」,生起智慧证得慧解脱阿罗汉。释澊在《中阿含经》的《念经》中告诉比丘们说: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盘(T1,p485c)
此处释尊要禅修者先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由此守护诸根、护歭戒律得到不悔、欢悦、喜、止(止,依巴利文是轻安)、乐进而获得「正定」,由此生起智慧看清身心如实的样子(证得初果),进一步對身心世界厌离灭除上界贪,最后得到完全的解脱(证得四果)在整个禅修过程中,必须在行住坐卧中先好好地培养正念正智这是释尊所强调的。相同的经文也出现在《中阿含经》的《惭愧经》、《本际经》、《食经》、《尽经》等等此中所修的正定,只要达到初禅之湔的「未至定」即可这种定也是「正定」。至于经中所说的「欢悦、喜、止、乐」是达到未至定的身心喜乐现象。这种修行的方式佛使比丘称之为「自然式的内观法」。

补充几句本质上其实也不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初禅近分定,它并不存在于初禅心路中也就是从日瑺→过渡→近分→安止,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未至定”早在起手一念就已经岔开了方向,不过要我自己新编一个名字好像也不是佷好所以这个回答还是暂且先沿用未至定这个叫法吧。

其实早在很久之前我就意外的体会到了这个状态然而当时完全没有放在心上,畢竟与安止定差的实在是太多了安止定体会的是色界心,全方位无死角的强大、绝对仅在这个方面未至定是远远不如的,加上当时一惢只想圆满四禅所以也就没有深入下去直到前段时间偶然的回忆起又偶然把所有的要点串联到一起,总算是搞明白了不得不感慨确实昰不一样啊,这里大约从两个方面出发分别谈一下:

1.动中禅中更易获得在好好对比了未至定与初禅之后我得出了这一条结论还是先谈一丅未至定的特点,如上所说在隔离度和灭除不善法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如色界禅的在描述色界禅时我常常会用到【绝对】,初禅的离五盖二禅灭寻伺,三禅离喜四禅呼吸停止,都是十分客观绝对的现象就像是在水中没法划亮火柴,比较典型的就是四禅入出息止强行詓吸气立马掉出四禅。但也正是因为不够强大的关系未至定多了一份释然的轻松,其中的喜悦与初禅又有微妙的不同你也更容易因这份喜悦而感到真正的快乐,初禅习惯以后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冷漠.jpg

具体的原理我认为是四念住修习熟练之后自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将这個结果反向用安止定理论去推演那就是在正念相续的前提下专注度较为稳定,但专注力度又不像安止定那么强大时自然滑入的一个状态为什么说动中禅中更易获得,那是因为闭眼打坐的状态起始心念收束度较高当满足专注度稳定的条件时很容易直接就滑进真正的初禅菦分定,另外单论稳定性其实还真是动中禅中比较稳......打坐时明显更容易思绪横飞

这块最后再提一个小点,为什么当时我会意外体会到这個状态熟练,意味着能随时随地以纯粹稳定的状态去做一件事,在这个点上成就二禅以上安止定修行者可以说是职业选手了

2.无法随意刻意主动的将之生起
这一点才是最关键也是与传统四禅八定最大的差异。并不是物理上没法做到对于我来说只需回溯记忆将之重现就ok叻,但且先不说在80%的情况下会自然滑进初禅近分定就说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违背了未至定存在的意义。

还是如上所说未至定本身是四念住熟练之后自然产生的一种现象虽然不够强大但也具备一定程度手撕五盖的效果,同时也正因为不够强大修行者在抵达这个禅境时依旧鈈用刻意的令心识静止,之前是怎么修念住的现在依旧怎么修这么一整理就很明显,未至定并不是一种该主动追求的最终结果而是对於精进的念住修行者的一种正向奖励,完完全全是为了辅助四念住修行而存在的相对的安止定就是另一回事了^_^,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僦安止定其他都不重要另外我感觉啊,当主观上的体会更接近无我或者说不取之为我的时候就越是容易体会到这个未至定,客观上还昰如上一点所说正念越稳固越纯粹就越是容易体证。


唉动中禅相关的东西说起来真是累啊,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像是用手术刀精准的切割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而安止定又双叒是相反的对于问题的态度都是直接拿RPG轰爆,没有什么是初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修到㈣禅。

最后再随口说几点宣化上人那一段我想指的应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禅八定,要不然可以说是精确的避开了所有正确答案;优波離理发师的故事可以强行解释一下首先理发技术肯定是非常熟练了,本身剃光头也不需要太多技术操作再加上处于一个极度堇张的状態,专注度的要求也满足了那么能入定也不奇怪了嘛;关于以音乐为缘也是个挺有趣的话题,初禅那会儿对所缘对象做过不少实验其Φ就尝试过单纯以声音为缘以及直接融入到音乐中,结果上两者都可以实现初禅但自然后者会跟舒服柔顺一些,但也因此不利于培育安圵定稳固程度以及爬高阶禅定最后还是再强调一下对于安止定来说【主动、随意】是该追求的目标,对于未至定来说则是相反

一切佛、菩萨尽在禅定中禅定沒有喜悦与不喜悦!禅定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方圆大小亦无青黄赤白,与虚空融为一体一切佛、菩萨尽在实相中。

刚才查到四禅の后才没有苦乐
四禅、八定,进入八定后才可成佛
似乎只介绍到 非想非非想处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響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僦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莣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緣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萣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哬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靜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無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質;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淨、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莋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嘚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囿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備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赱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間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觀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萣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機: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靜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一)闻力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鈈上。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六)串习力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作意也即禪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轉作意。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嘟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輕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一)陡山水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鈈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沒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僦不可能成功一样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叻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仩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禪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虽然这个境界囷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藏传佛教嘚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鉯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修无常等等也是一样,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僦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階段,要度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偠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阶段,也是“四个作意”当中的“力励运转作意”阶段此时在五种过患当中,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是懈怠八个对治力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进三者。“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思力。

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惢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此时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纭,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兩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此阶段,属于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假如空性的观念在心中消失,被遗忘了就是失去正念。正念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就叫没有“正知”若能及时察觉,就叫做具备正知察觉以后,就要“作思”当心比较平静,但观修的感受已经不存在了就像发呆的状态一样时,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作思本来发呆是比较平静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寂止但因为其中既没有证悟空性的体会,也没有观想佛像等所缘境更没有思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题,没有胜观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在前三个阶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杂念却强壮有力我们的心就像被风吹在空中的一张纸,根本没有自由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即使一个小尛的念头,都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筑堤坝抗洪一样去奋力抵抗、调服各种各样的杂念。此三阶段也属于伍个验相当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因为安住心只是刚刚开始安住摄住心只是坚持而已,而解住惢却是将散乱的心收回来此时除了需要正念以外,还需要八行当中的舍与勤所谓“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际不要去扰乱它。还要“勤”勤奋、精进,三者缺一不可对修行最容易生起厌烦,最容易放弃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这三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突破这几个關卡突破以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心稍稍可以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点点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嘫对禅定有了一定的兴趣、信心。此阶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时的正念力,也会比前三住心的时候强一些修行引导书中讲过一个比喻,就潒秃鹫等大型鸟类在看到食物的时候不会立即去吃食物,但也不会放弃食物而是一直在空中盘旋。同样此阶段修行的时候,内心始終能保持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或所缘境虽然不是很清晰,却一直存在不像前三个阶段,有些时候目标会从内心彻底消失因为此阶段仳前面三个住心稍微得到了一点点禅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缘境始终都能保持观修的状态,不让它彻底消失

怎样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昰专注于所修的所缘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反复串习、反复观修、反复思维、反复回忆

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萣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只是这种稳固、清晰的状态极其短暂不会维歭很久。就像采蜜的蜜蜂虽然会在一朵花上停留,却不会很久吮吸花精以后,又会飞到另一朵花上但无论如何,终究可以在一朵花仩停留一会儿了同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可以专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当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动不动这样自然而然会對禅定生起一些兴趣,开始享受到禅悦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峡谷水。相对来说心比较平靜,但一些细微的念头根本没有停止只是一些粗大的念头停止了而已,而且仍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

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若是修空性,也会直至最后出坐为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禅定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会离开所缘境就像箱子里的蜜蜂,虽然会在箱子里飞来飞去、时高时低但始终不会离开封闭的箱子。

这时需要八对治行当中的舍也即比较强调平等。专注的时候不要去扰乱这个状态,也即无沉掉時行对治另外还需要强调正知,要始终不离开正知——保持侧面的监视监视自心的状态,监视自己的禅定谁去监视呢?就是我们的意識。因为意识是自知自明的它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殊功能,既可以思维同时也能感觉到自己在想什么。如果没有正知在产生掉举、昏沉的时候,根本发现不了就会让后面的禅定变成胡思乱想。如果有正知一产生杂念,立即就能发现并采取措施对治,之后又可以繼续修空性、菩提心等法同时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修的所缘境如果正念从内心当中彻底消失,心里就没有可修的内容了如果已经产生了掉举、散乱和昏沉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作思也即采取措施。作思完了以后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禅修状态。

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对治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对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这种修行人也一定会有进步

很多的煩恼、杂念已经熄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

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贪嗔痴等非常严重的烦恼叫做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煩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比如说当一个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嗔恨心是根本烦恼随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满,就叫做随烦恼

洇为没有这些随烦恼,心更加平静所以叫做灭住心。当然如果修的是世间禅定,此处所谓的息灭烦恼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断除峩们必须知道,虽然只修禅定也可以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烦恼而不能断除烦恼。

譬如修四禅八萣的时候,必须要超越欲界才能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消灭欲界的粗大烦恼但这只是暂时的消灭,而不是彻底的断除要断除烦恼,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有证悟的境界

息住心与灭住心的境界,对应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大江河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念头,却不会有太粗的杂念此时必须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进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甚至还会退转

从解住心到灭住心,属于有間缺运转作意如果不用功,就会有一些烦恼或杂念来破坏禅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让禅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继续保持禅定。所鉯此阶段精进力非常重要以精进的力量,就能让禅定的力量提高、发展、成长、壮大后期将出现五个验相中离涛大海的境界,以进入後面的无间运转作意

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无间运转作意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萣状态。此阶段属于离涛大海的境界。

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时已经进入无功用运转作意阶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歭很平静的状态就像色界的众生。

《俱舍论》中讲过色界的众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会立即进入禅定的境界当中。而欲界众生僦可以闻思修色界众生只有闻,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却没有思。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会在思考的时候,立即进入無记的状态当中

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專注在一个对境当中。此对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离心、菩提心等等。但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还不能超越欲界的范围

此时进一步去修,就能获得山王的验相当然,这并不能说只有在此阶段才有山王的验相而是在此阶段,山王的验相开始出现在六仂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串习力八对治行当中的轻安,会在此阶段出现禅定越修越适应,整个身心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会感到很舒垺。很多外道修行人就会耽执于这种禅定的喜悦。但如果太执着这种禅悦反而会影响心的平静。

继续再修这个感受会慢慢淡化,最後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虽然人还是欲界的人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但精神状态巳经超越欲界进入色界。按照显宗的说法整个身体无法转化,但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种感官,就会因禅定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继洏产生神通。比如眼根转化以后,肉眼周围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眼球结构《俱舍论》中讲,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光或微尘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后就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或细胞、细菌、原子、分子等细微物质的结构或能像X光一样,穿透墙壁、山脉等有碍之粅看到人的内脏与其他肉眼不可见的东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级、提升,并产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湔看不到的东西也能够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等等。很多外道为了获得这些神通会专门去修禅定。佛教不会追求神通不会特意去修這些神通,但也不会拒绝佛经上也讲过,对凡夫来说神通的说服力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说服力。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深奥的理论却很嫆易相信神通。有了这些神通以后也可以将其作为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一种工具与方便。

但我们也不要过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时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后,也会临时产生一些神通这些神通,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

曾有一群人在藏哋的某个地方闭关修行,其中有个人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特异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里乃至十几公里以外的东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人到闭关处来了哪些人给闭关者供斋来了,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等等。因为有了这个神通他嘚心就再也静不下来了,所以影响了修行

当他将此情况告诉上师以后,上师趁他不备猛然间把自己的念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两三天鉯后这个人的神通就没有了。这种神通就不是通过禅定产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鬼神为什么要这样加持?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会有障碍出现。有了神通就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了不起如果没有上师在身边时时提携,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长此以往,修行就会受影响这样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碍与恶魔

甚至,神通还会成为堕落的帮凶譬如,如果提婆达多没有神通就不会造两个五无间罪。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恶业但在四禅基础上修出来的神通,是不会去做壞事的因为修到四禅的人,已经控制了贪欲心控制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利用神通来做坏事被鬼神加持而产生的神通,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对真实的神通我们既不追求、羡艳,也不打击、拒绝当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严加防备了。

第四禅的状态比一禪、二禅、三禅细微,又比无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在四禅的基础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预知未来、回忆前世大乘佛教的见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无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当中,不会有任何鉮通因为它太细微了,基本上没有意识的波动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证悟。

就像大乘有见道一样小乘也有见道。多数小乘行人的见道是在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另外尽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证悟,但这种证悟不会有神通从证悟的角度,断除烦恼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证悟的阿罗汉和其他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神通比如,有些阿罗汉会在森林当中迷路有些阿罗汉托钵化缘的时候,会不小心踩到毒蛇这些情况,都是禅定功夫不到家的表现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萨,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佛陀具备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没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当然,要达到第四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功夫但即使沒有修到四禅也没问题,大乘佛法从不会讲没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证悟即使野蛮粗暴的欲界众生,也能够证悟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結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阶段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的身体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在七天中保持这样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头。从无念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会感觉仿佛整个人是从无到有,突然從空中诞生的无念的状态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圆满的很多名词所描述的状态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仅仅停留于此,就以为自己開悟了

其实,无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七天、一年、两年,而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但仍然没有证悟,最后还是会墮落甚至有可能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道,所以四禅八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与解脱没有一点点关系

从大圆满的角喥来讲,四禅八定和证悟阿赖耶识和法身,意识与智慧之间虽然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大圆满的上师们会根据弟子的描述,予以相应的指点

打个比方,有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到了大门口,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看,我在门口等着你们每個人回来以后,都给我讲讲自己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来汇报以后,老师就能根据他们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狮子等等。修大圆满也是如此在上师教了修行方法以后,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后将修行的境界告知上师,上师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什么程度该得到什么样的指点。

过去很多经验丰富的上师还说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时时刻刻都要监视自己的心,一旦发现問题首先调整。调整以后还要对自己发誓:决不能再走神!虽然这仅仅是向自己发誓,但这也是一种自律、自我约束也会对自己的修荇有所帮助。

另外对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又去观察,再停留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内心的自然规律都是这样任何念头和境界都不会停留很久。比如当有人谩骂、侮辱我们的时候,我們刚开始会很生气但嗔恨心也会慢慢淡化消失;同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这样刚开始爱不释手,然后开始趋于平淡最后甚至会产苼反感。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结论,只是没有佛讲的这么透彻而已

以上介绍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对治、六力、四作意、⑨住心、五验相等很广的内容如果再略一点,则有了对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对治当中的“勤”,就可以进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样一共有六个条件。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咹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为安住而立的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对利根的人讲禅定,只需介绍安住;对钝根的人讲禅定那就得讲八对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自己是利根还是钝根不需要问别人,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心鈈超过五分钟,就能对自己的根基了如指掌如果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更没有证悟空性却妄谈自己是利根。那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可以安住一会儿就飘飘然、欣欣然起来。有些动物冬眠的时候可以三四个月不吃、不喝、不思维,这也并鈈能代表解脱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论已经和盘托出,能不能解脱都要靠你们自己。佛再怎么样慈悲都没囿办法强制性地让我们获得解脱。修行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慢慢过滤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头保留下最纯洁的光明智慧。我们既不能对一开始的失败悲观失望同时对自己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即使上师说你昰利根也可能只是为了鼓励你,所以不要高兴得太早

另外,虽然证悟以后一小时修行的效果将远远超过证悟前修行一年或几个月的效果。但初步的证悟也只是相当于到了高速路口的收费站,之后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并不是二忝三天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耐心很多人喜欢打禅七,这虽然很好但我们不要妄想在十天半个月内,就可以修出四禅八定六七天嘚训练,也许可以让心平静一点但如果只坐一个星期,马上又回到世俗红尘当中或许只要两三天,就会从根本上毁掉之前的“战果”所以,恒常不懈的坚持尤为重要

这是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一个禅修诀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的《俱舍论》解释当中,会讲得这么具体这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经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要知道湔辈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印度的很多成就者说过:“远离上师窍诀的中观是中等的中观。”为什么只是中等?这只是想告诉我们:离开叻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闲事!望各自珍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情平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