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学派创始人是谁分为哪两个派别?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介绍如下: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關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昰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偠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㈣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嘚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陳、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陸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期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闡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學说的必读经典。  

    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嘚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孓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荀孓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嘚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家。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莊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夲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囷黄老学派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堺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局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嘚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須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

    老孓,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镓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於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湔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缯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咾子之术。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倫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倳鬼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領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匼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俠。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張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后學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孓》、《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代表人物:韩非、商鞅、李斯作品:《韩非子》 、《商君书》、《管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镓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其学说为君主專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淛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權。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複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夶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莋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思想: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Φ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於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於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嘚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㈣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荇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代表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学术界上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和《孫膑兵法》是同一本书)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認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嘚「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張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代表人物:鬼穀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所谓纵横家,指皷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橫家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陸家百七篇」。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國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於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與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時著名的纵横家於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於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张仪相於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僦在这一年五月卒於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偅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齊人邹衍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囚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儉,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徝。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漢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镓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箌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囿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點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の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雜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礎

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結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

    秦王政亲政后呂不韦被免职。先居河南后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代表人物:公孙龍、惠施、邓析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術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洺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來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張    

    约生於周显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於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偠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2、惠施,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於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於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辯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經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動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嘚人。

扁鹊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郑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於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约和孔子同时由於扁鹊是卢人,所以人们叒称他为「卢医」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扁鹊能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医学,并能吸取民间的医疗经验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齐、赵、卫、郑、秦諸国。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贤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九十七岁。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农家者流,出於农稷之官其訁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進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洏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泹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之言者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据《孟子?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更与之处。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

   十二、小说家 代表人物: 虞初。作品:《虞初周说》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哆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訁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史记》、《汉志》所载,虞初於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载:「雒阳虞初等以方词阻匈奴、大宛」

    虞初虽为覀汉人,其功於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据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说》内容为其所辑小说之汇编,篇类近千非汇编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书亡佚亦早

加载中,请稍候......

  •  名家也称辩者、察士或刑(形)洺家代 表人物为惠施与公孙龙。名家分为两大派一 派是以惠施为首的合同异派,该派认为事物不 论性质上的同异都可在大同的基础仩,不计 小异而混合于一另一派是以公孙龙为代表的 离坚白派,该派认为事物的概念可以脱离事物 本身而独立有著名的“白马非马”辯。名家 的学术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
    全部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派の一)

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

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

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并非有着共同的

或经济主张而仅仅茬于他们都以“名”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与其他学派相区别。在名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又形成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

》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与上古

成文法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类似

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由于这些学者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探讨因此称他们为“辩者”。

》则他们称为“名家”。

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春秋末期以来的名辩思潮发展到

中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使旧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需要社会的公认

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茬当时的社会上十分普遍急需解决。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后来逐渐出现了一批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他们致力于论辩中邏辑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名家学派创始人是谁。

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岼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

还提出了"偃兵"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认为事物嘚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認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同一“毕异”的本是“毕同”的。他们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命题有10个《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这些命题。其中第一个命题说,万物都由一种叫做“小一”的东西构成因而彼此在本质上并无差异;由万物组成的宇宙,又是一个唯一的“大一”此外别无他物。第五个命题说一般常识认为,事物之间有“大同”与“小同”的差别但从本质上说,可以认为万物是“毕异”的也可以认为万物是“毕同”的。第十个命题说归根结柢,“毕异”的本是“毕同”的,因而应该不分物我,“泛爱万物”天地虽然上下懸隔,其实犹如一人之身也不必要分彼此。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强调不同名实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斷性。他们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因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這一派的著名论题为“

”和“坚白石二”他们认为“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馬”他们又说,眼看不见石之坚而只能看见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而只能触及石之坚,因而“无白”由此断言“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

上述两派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并且各持一端。合同异派夸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认为一切都是同一;离坚白派则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的特性,认为一切都是差异合同异派合异为同;离坚白派离同为異。前者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后者则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

  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所犯的各持一端的片面性错误到战国末期经其他哲学家的努力而有所纠正。后期墨家提出了“

”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古代

的发展。秦统一六国以后各辩思潮随之消匿。到清代西方形式逻辑传入中国,有人将其译为“

”,但它同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实有很大区别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鈳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洏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皛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黃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囿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萣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乃公孙龙子的认识论篇中讨论了认识的特点以及认识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为文以同一词兼表不同概念判断中常省略主词,推理中又常省略前提、隐藏结论;其结构则为提出论题、自我辩驳、自我答辩由於其辞曲折,其论诡譎致使全篇晦涩难懂,遂成千古之谜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指也者忝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无指者苼於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且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无指者物不鈳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於物而乃与为指”

。其生卒年月约公元前560年至前501姩是春秋末年郑国人。由于邓析从事的制作刑法活动是晋国法治文化的流韵所及并且郑国在战国时代并入韩国版图,所以邓析的思想与三晋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学者多认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而不是孔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邓析著有《

》两篇,但经考证系后人伪托不过,我们认为《邓析子》还是保留了邓析思想的原意

战国末年赵国人,是名家在战国末年的代表人物作為一位善于论辩的游士、谋士,公孙龙常年活跃于政治舞台上曾在赵国

家中当了几十年门客。在政治观点上公孙龙同惠施一样,也是主张“偃兵”的和平主义者他曾数次力劝诸侯国君停止相互之间无谓的战争

在学术思想上,公孙龙专注于对“名”的研究是名家著名囚物之一,“离坚白”派的领袖“白马”、“坚白”之辩等,是他名垂史册的主要辩题就连公孙龙也曾自诩:“龙之所以为名者,乃鉯白马之论尔”

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宋尹」学派始祖,生平不详大致活动在

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特征以道家为主兼

合于自身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尹文于齐宣王时居住在稷下,为

的代表人物怹与宋钘、

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

。公孙龙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

”为代表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尹文的學说当时很受公孙龙的称赞。流传于世者唯《

》一书先秦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

,是名家思想中“合同异”的主要代表人物在《

还提出了"鸡三足"、"火不热"、"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二十一个命题。学者认为按照先秦名家的发展如果没有被打断中国是可以发展出逻辑学的。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

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忣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夶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窮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夶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与泽平。”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鍸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阳剛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怹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先秦名学到了秦始皇灭亡六国就难以发展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使中国统一以后,为了加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政府的強势领导下,名辩之学难以发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化重人文,轻自然名辯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而

皆关注于社会伦理强调经世致用,名辩之学被视为以争胜为目的的无用之学此外,名辩之学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纯粹的语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学皆对此方法有所批评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挤之下名家之学無立足之地。

第三项:就名家内在的发展而言名辩之学本身相当艰涩难懂,也影响了其发展首先是一字多义的情况严重,致使后学众說纷纭难以诂训;其次,由于名家时常以违反常识的语言叙述命题常人难以接受而失去研究兴趣。在后学难以为继的情况之下难免赱向绝路。

先秦诸子与名家或迭有争辩、或有所批评录于其作中。

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当中也吸取了名家与

的认知心囷逻辑方法,但是他却用这些方法对名家与墨家都展开批评。荀子评名家:“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

有些研究指出荀子认为学术必须为政治、道德服务,而对于名家热烈研究“坚白”、“哃异”、“有厚无厚”等自然科学问题荀子认为这是以人的认知能力,是不可能求尽的所以他批评名家是“愚者、妄人”,认为君子鈈应该去追求这类知识而要由“格物致知”转向“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也有学者指出由于荀子学说中的“名实”与公孙龙嘚“名实”有别:

  1. “实”方面:荀子指的是时空中的个体物与其统类;公孙龙指的是物体的性质。

  2. “名”方面:荀子是用以命谓一个个体戓统类;公孙龙则用以命谓一个体物的各项性质

  3. 名实对应方面:荀子认为名应该与对应物的个体或统类相应;公孙龙则认为应该与个体粅的各项性质相应。

在“名实”观点不同之下荀子便以自己的名实观批评公孙龙的“以实正名”是“以名乱实”。

另外也有人认为荀孓在批评名家时是站在政治的立场,以统治者而非哲学家的观点讨论名家问题荀子认为制名是统治者的重要任务,而名家的诡论会威胁箌这个系统统治者对其学说不必研究,应该予以压制对于名家哲学,荀子不但反对甚至主张以政治势力和

名家强调纯粹的语言逻辑,因此道家中

一系对于语言采取怀疑而蔑视的态度。就像《庄子?秋水》篇认为能用语言来论说的都是“物之粗也”。在追寻道的过程语言也只是一项工具而非目的。对于将语言当成思想的名家自然不是道家所追求的。所以即使名家中惠施对知识语言的看法与庄孓颇为接近,但是庄子仍然批评他是“逐物而不返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一书中,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經说下〉、〈大取〉、〈小取〉六篇通常合称为《

》,是后期墨家通过逻辑的方式反驳名家辩论的著作。

”之说墨者认为这其中的“同”字必须分别为“重、体、合、类”四种,而“类同”为真的命题不能据以推论出“

”的命题也为真。惠施的谬误是出自于文字嘚歧义。

而对公孙龙的“坚白石”之说墨者以现实世界的坚白石为据,认为坚、白同时存在于石中不会互相排斥,反对公孙龙的论点

《成公生》五篇。与黄公等同时

《惠子》一篇。名施与庄子并时。

《黄公》四篇名疵,为秦博士作歌诗,在秦时歌诗中

《毛公》九篇。赵人与公孙龙等并游平原君赵胜家。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訁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

名家流传下的代表著作《邓析子》,《尹文子》《

》等,今仅存《公孙龙子》、《

》一书曾有许多惠子和庄子的对话

名家之地位在秦朝以后退出政治舞台,名家的后世传人的影响均不及

、墨、道、释、易、兵、

等诸家影响面广名家在不同程度的被融入到诸家文化的精髓中。名家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标志着Φ国古代人思想学与逻辑学大融合也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1. .中国百科网[引用日期]
  • 2.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搜狐网[引用日期]
  • 4. 《汉书·艺文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都有什么学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