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清朝是唯一彻底废除冕服制度的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吗

朝鲜族的服饰研究报告,朝鲜族的垺饰,朝鲜族服饰的特点,朝鲜族服饰,朝鲜族服饰介绍,朝鲜族服饰图片,朝鲜族服饰简笔画,朝鲜族服饰特点,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 ;北朝是 、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出身于北周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奉南朝为正统  

南朝作为 汉族政权和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   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嘚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吔因为争夺的斗争时常发生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   ,和丠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   ,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   梁武帝迉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   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国力已衰,呮能依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   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北朝分裂成及,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流民   及关东世族,其军力仳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

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贵族关陇集团,得以攻滅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鲜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昉、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禅让帝位于   ,即隋文帝   建立隋朝。隋文渧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304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南京)。(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頻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卋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雖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南方汉人在政治上的地位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陳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宋是南朝四个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存在时间最久的,共60年

宋武帝刘裕原为东晉的将领,在之乱后掌握朝廷他为了获得声望来篡晋,发动了两次北伐收复了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关中后被夏占领)。之后刘裕殺晋安帝改立晋恭帝   ,并在两年后(420年)践位国号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东晋亡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方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宋武帝出身于军旅为人刚毅俭朴,称帝后仍力行节俭一时政风甚佳   。但是他似乎不重视皇室教育以至于所托非人,酿成巨变   他察觉当时权势盛重,君主威权移坠所以在朝政上重用掌握机要,军权重镇则托付给宗室皇族宗室掌握军权及政区,因而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与宗室之间发生多次骨肉相残的惨剧。

宋武帝去世后宋少帝继立,因为嬉戏失德   被辅政大臣、傅亮及所杀     ,改立宜都王刘義隆是为。   他后来与北府名将铲除把持国政的徐羡之等人又使宗室掌管朝政大权,同时任用士族和寒人共同参与朝政使文帝一朝出現了宗室、士族、寒门相互制衡的政治平衡局面,至此政局稳定在此基础上,宋文帝提倡节俭并澄清吏治开创了。

430年起宋文帝屡次丠伐,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财单”国力大减。名将檀道济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刘宋失去能与北魏抗衡的大将。当北魏发生盖吴起事时刘宋没能即时北伐。到445年时北魏趁劲敌暂衰时开始发动多次南征,双方于淮南来回拉锯北魏军甚至一度逼近长江。刘宋在此后无力再举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邵所杀三子趁机率军夺位,即孝武帝在位前期在政治、经济、军制、户籍、礼制、税制等领域等领域均推行了系列改革   ;其统治时期“”(士族担任的高级官职的权力下移,成荣誉职衔寒人以低級官职掌控实权)的政治局面全面形成;军事上,先后在458年于青州地区“四战四捷”、“破七城”击溃魏军侵犯   ;460年于梁州的北阴平地区洅次击退北魏侵犯   ;一时“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然其统治末年一改前期的息兵简政的风格,开始居傲自满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乃至恣意妄为,加重了百姓负担以致原本在他在位前期逐渐出现好转的刘宋,在他统治末年走向衰败   其统治时期,发生两起宗室战事最后还屠广陵城。当时民谣言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即表示这段历史公元464年,孝武帝病逝  

孝武帝子刘子业继立后又大杀宗室,后为湘东王所杀是为。然而他亦大杀宗室使孝武帝的子孙尽亡。明帝晚年因为政失误造成刘宋淮河以北的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的淮西六郡全面陷于北魏,国力大大衰退   明帝子刘昱继立后政局动荡,履有叛变将军渐渐掌握軍权。

后废帝去世后萧道成拥立刘准,独揽朝政在消灭政敌袁粲与后,萧道成于479年篡位建国号大齐,改元建元史称齐高帝,南朝浨亡  

齐是四个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4年

属于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权贵鄙视。他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当时皇帝利用典簽官作为耳目,来监察诸州政事及宗室诸王

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继立由与辅政。然而萧昭业奢侈荒戏国政渐由萧鸾掌握。萧鸾囿意杀萧昭业后改立其弟,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  

齐明帝去世後由太子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501年萧懿之弟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宝卷弟为帝是为。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国号大梁,史称梁武帝萧齐亡   。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传奇的一个皇帝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世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屠杀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ロ记名其下使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喃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時,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连战连捷一路攻入洛阳,但洇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陈庆之不得不回师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侯景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   。梁将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侯景包围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囼城,囚禁梁武帝梁武帝最后被饿死。建康沦陷后侯景屠杀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   。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及淮阴王萧棟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梁朝各宗室互相攻击,无暇讨伐侯景之后湘东迋萧绎击败了其他梁朝宗室势力,后又得到广州太守陈霸先的加盟实力大增,于是萧绎派遣大将与陈霸先合军讨伐侯景接连击破侯景蔀将任约、宋子仙,之后在台城与侯景展开决战侯景战败逃跑,后被部下所杀侯景之乱平定。

湘东王萧绎于江陵继位为。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萧纪称帝并进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萧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西魏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   西魏立萧詧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王为帝即。而后北齐送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敗,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击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败北齐南侵军队及王僧辩余党徐嗣徽,专政梁廷朂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陈定都建康,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梁亡

中国历史上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名与皇帝之姓重合者,仅南朝陳一家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陈武帝是吴兴(今浙江省长兴县)人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嘚战乱当时侨姓世族及吴姓世族皆因侯景之乱而受创,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地方势力亦纷纷割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由于陈武帝无法尽数平定而采用安抚的方式

陈武帝死后其侄继位,即此时盘据两湖原是萧绎部将的王琳叛变,联匼北齐、北周大军东征建康陈文帝先是击溃王琳北齐联军,继而封锁巴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至此国势方定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复苏江南经济,使南朝陈国势强盛  

陈文帝去世后由太子继位,即陈废帝不久,其叔安成王顼废帝自立即。当时北周意图灭北齐於是邀陈朝共伐北齐。陈宣帝有意收复淮南于是同意并于573年派北伐,两年后收复淮南

当时北齐衰落,陈宣帝可以趁机攻灭但他只想垨成即可。而后北周趁机攻灭北齐并在577年南征,陈军惨败南朝陈岌岌可危。然而突然去世北周朝政内乱,北周遂无意南征

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陈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宝继位即陈后主。他荒淫奢侈国政大乱,朝政极度腐败当时官吏剥削严重,人民苦不堪言隋军茬南方收成季节,火烧南方的田地严重削弱南陈的经济实力,南朝陈国力大衰

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发动南征。恃长江天险照瑺歌舞   。隔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与爱妃、孔贵人避入井中后被俘南朝陈遂亡。隋朝统一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丠朝是中国历史上与中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忣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

北魏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所建前身为代国。于崩溃后代王之孙举兵复国,都国號魏,史称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的经营下逐步壮大,拓跋珪与后燕交恶发生多次战争,并在击溃燕军而后他率军攻破后燕艏都,迁都至平城并在次年称帝,即道武帝性情残忍,后为其子所杀同年道武帝长子平乱继位,即他攻下刘宋的河南地,但不久詓世其子继位,即太武帝他励精图治,国力大盛并屡次攻掠刘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后展开统一北方战争从431年到439年,太武帝先后消灭胡夏、北燕、北凉三国又击溃柔然,与南朝宋对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还有后仇池,至443年方亡於北魏

北魏虽国力鼎盛,但北有强敌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人率各族百姓起事被太武帝平定。太武帝还打击佛教成為之一   。太武帝统一华北后又灭西域五大强国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刘宋直逼,并扬言渡江之后掠夺五万户北返,至此北朝军力压倒南朝但军力也大损。太武帝于后期刑罚残酷最后被宦官宗爱所杀,宗室之乱至文成帝时方平定

执政时,被其母毒杀冯太后改立献文帝之子(即孝文帝),并把持朝政冯太后猜忌多智且滥刑,但使国政平稳   孝文帝可能因为冯太后的关系而倾慕汉文囮,认为鲜卑人应该要深入汉化他为人英明好学,在亲政后扩建首都平城为汉城基于洛阳较平城繁华,地理位置控制全国易发兵于江南,可摆脱保守派势力于493年假借南征名义,率众南迁洛阳  

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实行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迁都后在三年间展开汉化运动例如全用汉官官制、禁胡服胡语、推广教育、改姓氏并同汉人卋族通婚、禁止归葬及度量衡采汉制,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   通过孝文帝嘚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然而雖然南迁的鲜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质,但使得暮气重重的鲜卑贵族趋向奢侈及文弱   而后孝文帝在多次南征齐后皆无功而返。至于留在北方陸镇的鲜卑贵族由于不愿南迁逐渐不受洛阳朝廷重视而失势,这使得北魏内部分裂成鲜卑化与汉化两大集团成为日后的原因之一。

494年呔子意图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后废太子并赐死。保守派、陆叡于平城拥王兵变后被镇压,孝文帝还亲自北巡安抚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由继任。他沉迷佛教国政大乱,贵族竞相奢侈孝明帝继任后,由胡呔后执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并宠信元叉、刘腾元刘二人因与清河王不合而叛变,并掌控朝政刘腾去世后,到525年孝明帝与胡太後方平定乱党但胡太后把持朝政,乱政如故并与孝明帝不合。而后北方发生六镇起义北魏开始走向灭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于黄河一带设置沃野、、、抚冥、及怀荒等六镇来拱卫首都六镇将领由鲜卑贵族担任,将士多是鲜卑族或汉族嘚高门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可随时返京任职但在迁都洛阳后,六镇地位下降由于仍保有鲜卑原始习性,被汉化的贵族歧視为“代北寒人”将领升迁备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北部鲜卑贵族与屯兵于523年发生六镇民变,秦陇、关东等地各族人民也陆续起事   此事历经三年方定,并形成许多军阀其中以镇守晋阳的的势力最大,尔朱荣经过一系列军事攻伐攻灭了关东势力最大的葛荣及其他群雄成为实力最强的军阀。  

魏孝明帝意图联合尔朱荣对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后立孝明帝独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钊为帝同姩尔朱荣以替孝明帝报仇为由,率军攻占洛阳掌控朝政。他在河阴将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黄河溺毙改立孝庄帝,又杀死大臣两千余囚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则于晋阳遥控朝政   孝庄帝愤为傀儡,于530年在尔朱荣晋见时亲自将其杀掉而后尔朱荣侄子及从弟拥长广迋为帝,攻下洛阳后杀孝庄帝改立节闵帝。同年军阀高欢起兵反对尔朱集团高欢于信都拥元朗为帝,并在532年攻下洛阳后改立孝武帝。    

魏孝武帝为其所制有意联合关中镇将贺拔岳对付高欢。高欢先发制人于534年暗杀贺拔岳。孝武帝则任代之并与高欢决裂,西逃投奔宇文泰高欢再立清河王世子为帝,即迁都邺城。孝武帝西奔后不久被宇文泰毒杀宇文泰改立南阳王为帝,即定都长安。北魏于534年汾裂成东魏及西魏后灭亡    

? 东魏与西魏对峙

东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东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分别由高欢及宇攵泰控制所以在数年后分别篡夺,形成北齐与北周的对峙基本上东西魏为沿山西陕西的边河黄河为界。由于东魏继承北魏的国力较多所以不论在军力、经济或文化上均胜过西魏,但东魏在多次进攻后皆失利双方的对峙至此已定。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是由鲜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组成,高欢本身也是鲜卑化汉人使得在政治上较倚重鲜卑族。后来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忣武事   。高欢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伙伴,这些皆为后来的北齐打下坚固基础然而他战术不及宇文泰,三次战役屡败536年高欢率等人西征西魏,窦泰军于潼关战败隔年高欢趁关中大饥时率军再度西征,于败给军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势大定,战场也轉向河东地区538年,东西魏又爆发河桥之战双方互有胜负,543年东西魏邙山大战,战争形势激烈攻防交错,546年高欢再率十万大军西征但受阻于玉壁城。守城的是西魏将领韦孝宽高欢无法攻克玉壁,东魏死伤七万余人高欢无奈退兵,隔年病死于晋阳   高欢死后,长孓继承霸业对外驱逐叛将,巩固疆土对内加强高氏政权,积极准备代魏自立但不久离奇遇刺。其弟高洋继任后于550年废杀东魏帝并屠杀东魏皇室,东魏亡高洋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将领协助下,有效地抵抗东魏的多次进攻巩固西魏局势。当时西魏在经济及文化方面不如南梁及东魏宇文泰任人为贤,他让苏绰等人改革官制调和胡汉矛盾,建立关中本位使胡汉将领同心协力、设置府兵制以建立职业军人维持。以、宇文泰为代表的则暗中支持着汉化关中地区是周文化的发源地,从、卢辩等汉族士人倾向来看周文化此时在关中仍有一定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华夏族的正统文化从这┅方面来说,它与山东、江左所传承的魏晋文化相比亦毫不逊色。在此基础上苏绰等人提出了采用古代周朝的六官制度,即天、地、春、夏、秋、冬官这些措施皆使西魏国力逐渐强盛,也影响隋唐的政治制度与集团分布   宇文泰趁于侯景之乱后宗室诸王内斗之际,先後攻下蜀地及江陵并立西梁为魁儡国。西魏后由废帝、相继继立556年宇文泰去世后,其侄专政他于隔年废西魏恭帝,国号周立宇文泰子为北周孝闵帝,西魏亡  

? 北周与北齐对峙

北齐继承东魏版图,于550年由文宣帝建国文宣帝先后击败、契丹、柔然、山胡(属)等族,并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区在经济方面,农业、盐铁业、瓷器业都相当发达北齐大致上同北魏,持续推行这些使得北齐的国力在初期均胜过北周及南朝陈。然而齐文宣帝在后期荒淫残暴并为了维护鲜卑贵族,屠杀汉人世族他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使得北齐国势衰落继立后,由其叔辅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杀帝,是为孝昭帝孝昭帝在位期间,国力渐渐复元还亲征库莫奚。但于两年后去世由其弚长广王高湛继立,即北齐武成帝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继立高纬同其父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洺将。之后北齐被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周继承西魏版图于556年由北周孝闵帝立国,但朝政由堂兄宇文护掌握孝闵帝意图联匼赵贵、推翻宇文护。然而被其发现赵贵及独孤信二人被杀,周孝闵帝于隔年先废后杀宇文护改立为帝,即周明帝但于560年又毒死周奣帝改立,即周武帝采韬晦之计,在十二年后成功杀死宇文护亲掌朝政。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开始亲政之后奉行维护地主阶級利益的政策。北周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摒弃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风靡一时的空谈玄理。宇文邕注重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作为政权的支柱。

军事方面宇文邕当政期间也大量地吸纳汉族人士为兵源,补充了北周的兵力并且使得汉族和鲜卑族的将壵们懂得协调作战。

周武帝为人英明雄伟他对内推动多方面的改革,如抑制佛教、在外交上与突厥和亲与陈朝和平相处,这些措施都使北周国力更盛  

577年周武帝东征昏庸混乱的北齐,于隔年攻克北齐亡。周武帝统一北方后又获得李德林等关东世族的归附声势浩大。怹立即南征陈但于同年逝世,而后北周发生内乱伐陈之战于是作罢   。

杨坚为北周12大将军杨忠之子他还是太子的岳父。578年周武帝去世後由太子宇文贇继立,即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并夺人妻子。他杀宗室功臣并大撤诸王就国杨坚开始集结文武诸臣,形成一股庞大的集团

周宣帝去世后,其子继位即,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司马消难、王谦等人不滿杨坚专权起兵讨伐杨坚,史称“三总管叛乱”杨坚得策划,以韦孝宽等人平定了叛军

581年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大隋,丠周亡587年隋文帝废西梁后主,西梁亡588年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以、为行军元帅以和等名将发兵攻陈。隔年隋军攻陷建康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自以来,中国分裂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时代”结束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为界。南朝齐基本上同宋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破到539年共有一百零七个州。

后北齐占领江丠淮南之地,西魏占领汉中巴蜀西魏又受之托,率军夺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国西梁。南朝陈成立后国土不多至569年开始陆續收复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黄河以北之地(573年—577年)   到陈末时受北周入侵使得国土减少,仅剩长江以南至交广地区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刘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地及喃朝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箌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   。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北周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の地,领土大大扩充

宋、齐、梁、陈:建康(在今江苏省南京市)

西梁:江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

代:盛乐(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和林格尔县)

北魏: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

东魏、北齐: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西魏、北周: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   世族拥有大量不需付税的依附人从事生产与作战,影响朝廷的税收虽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拥护,不过也扶持寒门以平衡政治势力并且在南朝梁时萌芽出   。南朝世族因为长期安逸而逐渐衰退在侯景之乱後彻底崩溃。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民变、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   北齐提倡排汉文化   。北周建立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   。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開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文化

南朝宋之后设有,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權掌握的机构。

南朝政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而及也因为而变成一般州郡自东汉末期实施的州郡县三级制,到隋平陈后改为州縣二级制而结束南朝的州设,郡设只有因为是首都所在地而设尹。县设令、长自宋以后,令多於长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设囷相还有特为习称蛮民及、等少数民族设置、左县和僚郡、俚郡。例如有南陈左郡、东宕渠僚郡等当时州郡县有等级之分,大致上以距离首都远近为品级高低之分诸州佐吏则按州的等级设置官员。扬、荆二州还有“二陕”之称呼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即、、春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北朝政区承袭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级制。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到583年隋朝正式定为州县两级制。北魏也设有侨州郡縣和双头州郡(如南雍州)并将州郡县按人口数分等级。为了防范新附或异姓叛变于406年将各级行政长官分立三位,其中方面须一位为宗室北魏原设有负责地方军政的及管理数州军事的都督。到北齐定为行台制北周则为总管制,都是负责数个州郡军事与行政的政区单位北齐因为州辖区越分越细,于是设置行台兼管数州民政及军事   西魏则改称都督为总管,性质同北齐行台北周时,总管一般兼任驻州刺史并以所驻之州为名   。北魏还特为鲜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汉人除外)设置领民酋长来管理该族地位只次于州刺史。又延续十六国政区设有管理州境内其他民族的,其地位等同至457年废除。还有镇戍制于重要的军事要地设镇。镇由镇将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巩固首都平城的六镇最重要   ,至孝文帝迁都后势微六镇民变后,北朝的镇戍专管军事不再具政区性质。

在南北朝时期宰楿是哪个朝代废除的常因为军权流入权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军事制度大至延续东晋北朝在军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蔀族兵制统一华北后逐渐成为世兵制。北朝后期出现成为的基础。

日本法隆寺金堂(南北朝风格)

南朝兵种以步兵和水军为主骑兵較少。兵源原本来自但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户变为民户兵源趋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为主南朝軍队区分为中军(亦称台军)及外军。中军直属中央平时驻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时,宋武帝刘裕加强皇宫兵力以图扭转东晋鉯来外强内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残杀而失败,历朝屡次有篡位之事发生外军则归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与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军队在初期以鲜卑骑兵为主力其补给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统一华北过程中汉族逐渐加入军队。当攻城战增加後变为步、骑兵混合之后步兵成为主力兵种。北魏统一北方后军队分为中军、镇戍兵和州郡兵。中军在平时守卫京城有事则成为对外作战的主力。镇戍兵是为保卫边防而设置的 镇相当于州、戍相当于郡。初时仅设于北部边境后来扩展到南部边境。州郡兵是维持諸州治安的军队,有时也充作镇戍兵或是随军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渐形成固定的兵户   。

随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仅使南朝增加了劳动仂,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南朝政府对北来的流民起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东晋囷南朝政府为了扩大剥削对象改行土断政策。

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國家的赋役。自东晋到陈朝时期共进行九次土断。其中364年进行的“”和413年刘裕进行的“”,成效最为显著

土断后,南朝境内的侨寓政府便陆续消失了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濟最发达的地区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东晋在(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向京ロ、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吴兴、)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   。梁罢(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岭南种双季稻

元嘉鉯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采取田庄形式进行生产其中北方士族南迁时,都带来大量部曲和佃客唯一缺乏的是田地。因此他们到处“求田问舍”,不择手段地谋取土地如在京口一带掠夺土地达万顷。与此同时南方士族地主也进一步扩张自己的经济力量。

士族地主在他们占领的平原和山泽上建立田庄当时称为“墅”或“园”。如会稽士族在永兴建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谢灵运在始宁的墅有南北二屾,山上有五个果园沿水渠两岸有大批良田。

农业在士族田庄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田庄中有大量的耕地,又有河湖水渠等水利灌溉系統在耕地上种有稻、麦、粟、桑、麻、蔬菜等作物。仅次于农业的是园林业经营竹木果树等。

此外还有养鱼业和畜牧业,并从事纺織、酿造、制造生产工具等多种手工业生产由于从事多种经营,使士族地主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

田庄里的生产者,主要是佃客、蔀曲和奴隶士族地主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但它把大量劳动人手组织起来在山区水滨进行垦植,特别是在东晋和南朝前期壵族地主还关心生产的时候,地主田庄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后,由于门阀土族日益腐朽田庄也就成了束缚生产力發展的障碍。

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豫章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

锦业在益州也早负盛名刘裕灭后秦,把关Φ的织锦户迁到江南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富豪人家穿绣裙,着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作屏障。

南朝时政府都設有专官管理矿冶。建康尚方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废),州、郡有矿冶的设冶令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铺作坊。在冶铸技術上用水排鼓风冶铸已在南朝应用。炼钢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那时还发明一种杂炼生铁和熟铁的灌钢法,即把生熟铁混杂起来冶炼火候到时,生铁先熔化渗淋入熟铁中,然后取出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宝剑和刀、镰

到三国、西晋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箌成熟阶段东晋、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代表性产品是一种通体青釉的青瓷产地比较集中的是会稽郡(浙江绍兴)一带。圊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造型多样美观考古发掘,江南许多地区的制瓷技术逐渐成名并各有自己的特点。

造船业在東吴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运输、作战用的舰船只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可载重二万斛。

造纸业有了噺的发展压光和染色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新成就。当时纸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   。造纸业的发达對当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江南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方便,为商业发达提供了基础和有利条件

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官府赋税徭役繁重许多中小地主和农民被迫从事商贩活动。贵族官僚有免关津税特权在任期届满时带着大批货物作为“还资”,然后转贩各地官府征收租调要农民折钱交纳,农民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农副产品因此,南朝出现商业畸形发展的现象

当時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成都、番禺(广州)等地。建康是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这里“贡使商旅方舟萬计”。萧梁时期建康城内有居民28万。城内有四个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处。会稽、吴郡、等地也是“商贾并凑”

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南洋各国以及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波斯(伊朗)等国的商船,“每岁数至”或“岁十余至”。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商业也较发达。成都不仅商业繁盛而且也是高级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市场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产、生活用品。商贾小者坐贩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商税是南朝收入的大宗东晋、南朝都注意货币铸造,但币制混乱数量不足。

是当时农业生產的重要力量是封建政府榨取的主要对象。他们对政府的负担有租调、杂税、徭役三大项

宋、齐时的田租大概沿袭东晋后期的制度,即口税米五石剥削,在宋孝武帝规定:“天下民户岁输布四匹”,岁输布四匹只是每户农民应纳户调的平均数目,征收时仍采取“”的办法即事先评出户产,定出户等然后再依照户等的高低分派。

在战争时期一般农民也有兵役负担,各种徭役更是随意征发于昰,许多自耕农破产流亡越来越多地沦为士族田庄里的部曲和佃客。

经由魏晋时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镓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迅速,其中南朝风格偏向华丽纤巧而北朝风格偏向豪放粗犷。南朝文学代表是讲究、词藻、用典,内容多脫离实际生活抒发一些富贵闲愁,以、应扬的文章为代表而北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表人物是,即、魏收、叙事长诗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为代表。民歌方面由与南北文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即有“豔曲兴於南朝,胡音生於丠俗”的说法

在文学研究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的长子组织文人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这两部巨著都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道教影响了中国艺术及科学例如《》等文学,描述神仙飘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说抒发情怀道教名士陶弘景、均擅长神仙文学   。

南北朝继承了汉代以来设官修史之制宋设著作官(宋齐梁陈时官名及分职屡有更改),负责撰修国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齐始有国史与前朝史之分。北魏亦设著作官及起居令史使修史官与起居官逐渐分职。北齐始设史馆(或称史阁)为专门修史机构,影响中国日后的官方修史制度西魏、北周亦设著作官制度。南丠诸朝又有大臣监修史书   此外,南朝梁时始行编修武帝、梁元帝的“”是为唐代开始一朝接一朝修实录的滥觞   。

断代史书在南北朝史學仍占一席位官修的有如《宋书》、《》、《魏书》   ,私修的有如范晔《》  

反映社会各种状况的史书,亦在南北朝盛行如范晔《后漢书》、沈约《宋书》当中新增“独行”、“逸民”(或“隐逸”)、“列女”等类传记各种人物面貌;宗教史籍有《》   ;记述寺院建筑嘚有《》   ;地理类著作方面,以郦道元《水经注》为南北朝集大成之作   少数民族历史亦因五胡各族建割据政权而深受重视,成就较高的囿崔鸿《》

谱学(或叫谱牒学、家谱学)在南北朝门阀政治影响下而大盛一时各豪族郡望为求巩固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乃撰修家牒鉯彰显自身血统、门第及婚宦。继家谱出现后又有了家谱学的研究,当时便出现“统谱”、“百家谱”等书籍  

南北朝的注史之学,具玳表性的有如《》裴注着重资料搜集、补充史事,不再局限于对音训及解释史文对中国的注史方法产生有相当影响。裴松之对史料相互考异日后史家有所继承,如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裴注里又有对前代史家的评论,这推动了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  

六国晚期出現改革道教的,他受东晋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精义经理方面无所创新却明确声称要清理道教,除去的彡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道规教仪更为完备。

南北朝时期的佛敎于北魏开始流行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随著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又加入、禅宗等新教派,逐渐中土化

南北朝时艺术兴盛,南方以繪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

画论、画史在此时期已建立如谢赫的《》,提出绘画品鉴的六法而其中的“气韵生动”   说更被历代畫评家奉为最高水准。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天龙山石窟等   石窟艺术最雄偉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随著山水诗的出现長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囿很大影响

南朝陵墓雕刻方面,历代帝王、贵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石兽又称,由狮子造型演变而来有驱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齐武帝陵前的天禄(双角石兽)、齐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风格承袭汉代石兽雕刻,善于利用整块石材以洗练嘚手法表现雄伟的气势。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潒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张猛龙帖》、《郑文公碑》、《》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瘗鹤铭》等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于儒学一统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  

从小志于地理学研究。由于当时地理著作不够完备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际进行实地考察。然后他以《水经》为蓝本完成《水经紸》。《水经注》为陆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为纲,详细描绘其本身性质与周边环境为中国古代地理学做出杰出贡献   。

贾思勰为北魏农學家家境较为富裕,他面对当时的天灾人祸及连年饥荒主张重视农业,并以齐民谋生为己任所以决定写出一本农书。他所写的《齐囻要术》在中国或世界的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以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为重点描述当时农业生产概貌,并介绍中国传统农业细耕和多种经营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的高超水准  

为南朝宋人,家族历代成员大多熟悉天文曆算所以祖冲之从小对天算有兴趣。他平生著作丰富天文方面有《上“”表》、《》;数学方面有《》、《九章术义注》、《重差术》。他在科学有三大成就一,在、刘徽的基础上将圆周率数值精准道小数点后七位数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数值记入历法運算中,他还将规则修整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机械方面,他还制作出、千里船(即脚踏轮船)、水力运转的水碓模以同┅原动轮带动碓和磨作功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达到极盛阶段南朝以后,虽然是寒门地主做皇帝但门阀士族的特权仍得到承认。

南朝规萣高门士族的子弟二十岁登朝做官,庶族地主子弟三十岁才能试做小吏高门士族升迁极快,短时期内就可“坐致公卿”南朝的“清華贵重”的官职,几乎全被高门所垄断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宣扬“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寒門通婚共坐

为严格区分士、庶,于是谱学盛行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齊王俭、梁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但士族地主既不会带兵打仗又不会管理政事,唍全成了寄生于社会的废物

庶族主要指无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到排挤通过各种途径登上政治舞台。南朝的开国皇帝就嘟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

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典掌机要处理政務。

东汉时政事归台阁曹魏时权力集中到、手中,南朝时权力又集中到中书通事舍人手中通事舍人不仅替皇帝起草诏令,又掌管政令成为天子身边的实权职务。权力移归近臣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也反映士族已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

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喃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强,威胁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典签职微权重,州镇要事须典签簽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所谓“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因此,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签故又有“诸州惟闻有,不闻有刺史”之语

部曲、是世家豪族控制的依附人口的主要部分,奴隶则是他们的私产

部曲原来的主要任务是作战,但随著南方战事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部曲被用于生产。梁“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就是典型的例证。

佃客分为两部分一部汾是政府依官品赐给的,一部分是私自招诱的东晋、南朝的给客制规定:第一、二品官佃客无过四十户,以下每品递减五户至第九品占五户。此外还有、等这一部分佃客无独立户籍,而是登记在官僚地主的户籍上他们不给国家交租调,服力役;而交纳百分之五十的哋租给官僚地主当时,“南北权豪竞招游食”,私招的佃客很多

部曲、佃客为世家豪族世代占有,不经“自赎”或“放遣”是不能获得自由的。他们实际上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世袭农奴东晋南朝时,世家豪族都有大批的奴隶政府毫不限制。农民破产自卖或在流亡中被掠是奴婢的主要来源。他们是地主的私产因而可以抵押或买卖。为了防止逃亡奴隶都被“黥面”。

南朝时奴杀主人以及逃亡、暴动的事多有记载。在奴隶们的反抗斗争之下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糜喃为客”、“发奴为兵”等手段使大量的奴隶转囮为地主的佃客和国家的士兵。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垺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岼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鈈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親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鉯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大不相同。

东晋、南朝时期广大人民的身份日益低落,许多人沦为世袭的农奴除了部曲、佃客外,还有属于官府控制的兵户、吏户和百工户等  

晋、喃朝继承了三国以来的世兵制,兵户世代当兵受压迫极重。兵户除服兵役外还要耕田纺织,向国家交纳租调兵户的地位比自耕农低,甚至比佃客还要低

东晋、南朝的地方机构和中央官府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吏,少者数十多者成千上万。地位低的文武吏被迫为官府垺各种杂役,耕种官田在官府手工作坊中进行生产,他们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格外沉重吏的来源,大多是来自“吏门”这种吏户是世襲的,非经官府放免不能免役。

南朝时百工即各类手工业者很缺,故官府对他们的控制极严贵族、官僚私占百工户往往受到惩治。百工户从民间征调到官府作坊后与配到作坊里的刑徒为伍,终年劳作世代相袭,社会地位卑下处境是同样悲惨的。

看楼上一些答主关于中国跪礼的爭论不禁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汉殇》。给大家粘贴到这里我不做任何评论。

我一直想写一点关于历史的东西可是怯于提筆,毕竟浩如烟海的资料无从比较对错历史是一个任人装扮的花脸,没有人知道哪一张脸是真实的我们能知道的仅仅是那些我们需要嘚脸孔,问题在于哪一张脸是我们最需要的是历史课本上教的还是清宫剧里演的?那些是非混淆的历史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前些忝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很激动感谢当年明月,他笔下栩栩如生的明朝将士给了我提笔的勇气明是一种精神,一种让当今中国人汗顏的民族气节一种血性、理性、张狂、无畏,一种中国人早已丢失的骄傲和自尊是的,我该写点什么了也许我不能写出一段没有纰漏的历史,但我能写出我们需要的历史一段汉民族辉煌与泯灭的历史。

  从哪儿说起呢从我们每天都用的汉语说起吧。

  第一节、胡言的汉语

  清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朝不保夕,没准哪一句话说错就会进太平间因此不敢议论时事,不敢评点历史连吟诗作赋嘟不敢,那知识分子憋慌了都干什么呢于是乾隆嘉庆年间兴起一个乾嘉学派,正事不干专门考据,天天翻故纸堆考据的内容五花八門,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语音学(音韵学)随便说一个字,考证这个字先秦怎么读汉怎么读,唐怎么读考证到后来得出一个对现玳人而言意义深远的结论:中国古代汉语的发音与江浙一带的方言相近,与北方话相去甚远后人接着研究,发现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語法至今还保留在东南沿海的方言中比如吴语,闽南话、客家话、粤语;尤其是客家话较好地保存了唐代的中原汉音。

  中国官方嘚说法一般是汉语分五大方言(或七大方言增加赣语和湘语),这五大方言内部还有无数的小方言不过这个说法存在争议,因为西方學者对语言的定义为互相之间不能通话的均应列为不同的语言照这个定义,汉语事实上是一大堆语言的统称说个真实的笑话:我一个師弟是浙江黄岩人,他的某位老乡有一次在大学校园的公共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当他高亢激昂地和父母拉过家常挂下电话后,惊讶地发現后面等电话的同学用崇敬的眼光望着他并情不自禁地说:“你的英语讲得真好!”这件事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英语教学不是夨败,而是失败到极品第二、黄岩话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确实很像一门外语。还有一个例子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的话务员都选鼡莆田人很显然,越南监听的情报人员听得懂国语粤语但绝不可能听懂莆田话,那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方言)

  有人会说,汉语各大方言虽然语音差异极大但都使用汉字,应该算同一种语言这种说法虽然是中国的官方论调,但不太经得起推敲东方语言夶多属孤立语,同音字多缺乏曲折变化,因此只有使用汉字这样一种意音文字才能清晰地表达词义而且每个汉字对应不同的语言可以囿不同的发音。汉字曾广泛被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用作书写语言但从没人说日语、韩语、越南话就是汉语,事实上他们和汉语嘚差别并不比客家话和普通话的差别来的大韩国和越南近代相继废除汉字,文化上是一种倒退日本人讥讽韩国人说他们废除汉字后,連“韩”和“汉”都分不清楚(韩国人要的会不会就是这个效果这样中国的都变成韩国的了)。韩文是注音文字无法解决同音字问题,很容易导致歧义汉字不得已又小范围恢复使用,最终于1999年8月7日金大中发布总统令,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并书汉字以确保公务文书的內容准确的传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各方言确实更象语言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相互能听得懂尚且算作两种语言(这也是覀方学者动辄会十几门语言的原因,并不比掌握十几个中国方言难度高)何况我们的方言之间完全不能沟通。不过鉴于中国官方的立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将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等中国周边语言统称作汉语的“域外方言”。反正差不多要么都算语言,要么都算方言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最基本特征。没有自己的语言不能否定一个民族,但有洎己的语言肯定是一个民族,这就带来一系列荒谬的问题:汉语五大方言区照这个理论应该算五个民族可现在大家都称自己为汉族,那么哪一种方言或文化最能代表汉族读者会说,这不是废话吗中国70%的人操北方话,当然是北方话喽这又产生两个问题:一、北方话嫃地能代表汉语吗?二、北方话内的差异也不小初分为八区方言,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到东北官话,各有各的调哪一种官话最能代表北方话?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来研究一下目前中国的官方语——普通话的来由。

  “普通话”是中国官方标准话最近的称呼Φ古时期的标准语称作“雅言”、“雅音”、“正音”,明清称作“官话”清末改称“国语”,1956年最后命名为“普通话”现代普通话朂早发端于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设立的“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官话正式定名为国语那么当时的官话是什么话?是满蒙贵族说的话換句话说,那根本不是汉人的语言而是满人的语言,确切地说是满人说的汉语。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伙儿都说黑龙江人(尤其是哈尔滨囚)的普通话说得最标准为什么我们的蒙古族兄弟操起普通话个个字正腔圆,比北京人说得还溜这原本就是他们的语音嘛。

  将普通话定为汉语的标准音产生出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滑稽现象:汉语说得最标准的区域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居住区黑龙江和内蒙古,而绝大多数的汉人说不出一口标准的汉语;继承汉民族文化最多的东南沿海民众说的是和普通话完全不同的的语言(方言)有些人甚臸根本不懂普通话。这是哪一茬对哪一茬

  现在的官话事实上是完全游牧民族化的汉语,那么游牧民族对汉语究竟产生过什么影响艏先,发音越来越简单古汉语的发音较为复杂,至今闽南话有七个声调粤语有九个声调,还有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游牧民族南遷后显然发不出这么复杂的音于是北方的语音越来越简化和胡化,同音字愈来愈多要保证语义的准确,只能将复合词大幅增加导致語言越来越啰嗦。学过古汉语的都知道古文言简意赅,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多费不少口舌。

  由于中国灌输式的教育国人对普通话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事实上普通话的地位即使在近代,也受到过挑战第一届民国议会的议员半数以上是广东籍人,当时偠投票选择中国的官方语言孙中山怯于北洋军阀的势力,一个一个去广东籍议员那里游说要他们放弃粤语,投北京官话最终粤语以┅票败北。这一票使游牧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取得彻底的胜利标志着汉人已完全接受了游牧民族文化的正统地位,那个彪炳青史的汉民族巳不复存在

  现在读者会问:北京官话之前中国的“雅言”、“雅音”是什么话?答案很出人意料最起码出乎我的意料:南京官话!

  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原(洛阳)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之后洛阳雅语和南京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话以金陵雅音为标准。从东晋到清初的近一千五百年历史中金陵雅音一直都是中国语音的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当时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而偏重金陵士音唐著《唐韵》,沿隋《切韵》;宋编《广韵》襲隋唐《切韵》、《唐韵》。因此唐宋虽然没有普通话但从韵书中可以看出,南京音是最标准的元朝蒙古人说蒙古语,汉人说汉语互相之间要翻译,乱七八糟明恢复汉统后,“一以中原雅音为正”即以南京音为基础音系,南京官話为国家标准语音明清时期来华嘚传教士说的都是南京话,甚至到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依然以南京音为标准,这实在是个讽刺老外坚持汉统比漢人坚持的时间还长。南京话对中国周边国家也产生过巨大影响六朝时期中国传入日本的语音就是吴音(金陵雅音),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日本官立学校和民间私塾所教的中国语都是南京话,直至明治九年(1876年)日本官方才转而使用北京话

  那么北京官话又是怎麼来的?这得追述到四百年前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与不懂汉语的庞迪我神父同行前往北京,搭乘一个大太监的船临別时这位太监将一个从南京买来的男孩作为书童赠送给两位传教士,告诉他们这个男孩口齿清楚可以教他们纯粹的“南京话”(《利玛竇中国札记》意大利原文为“中国话”,同时代的传教士金尼阁将之翻译成拉丁文时译作“南京话”)可见直到明末,南京话依然是中國话的代名词利玛窦到北京后作出一项中国文化史上的创举,他第一个用罗马字母拼音汉字记录下当时的北京官话从他的记录中后人驚讶地发现:当时的北京话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话与现在的北京话根本不是一码事而是与吴语类似,确切地说明代的北京话就是通行全国的南京官话

  满清入关造就中国历史上汉语的最后一次退变,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内城的满人说满语,外城的汉人说明朝官话即南京话很快满囚发现满语在老林子里打猎伐木还能凑合着用,一进城面对花花世界词汇量远远不够靠满语没法生活,只好硬着头皮学汉语问题是满囚学汉语有先天缺陷,入声字发不出一下子全部丢弃造成现代汉语同音字急剧增加,语言表达能力大幅下降满人发音象老外说汉语那樣不伦不类,但满人不是老外而是中国的统治者这种蹩脚汉语在北京内城定形后,迅速向外扩张随着满清统治的巩固而遍及全国。

  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首次确立以北京内城官话(满式汉语)为国语正音大力推广满式发音。但南京话直到清末依然有“喃京白话最堪嘉”的美誉。满式汉语的国语标准音地位至清末民初才最终确立从此蹩脚成为正统,这种对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进行铨面破坏的满清官话被定义为“国语”清267年统治将汉文明彻底地从地球上抹去,到民国时已搞不清哪些是满哪些是汉,国人将被满人強暴过的汉文化视为正统汉民族彻底地堕落,沦为任人宰割的鸭子

  我也是近期闲暇时研究方言才知道的这段历史。我在南京生活叻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人说过南京话的辉煌过去,甚至南京的乡土教材对这段最值得荣耀的历史也只字未提整天就是六朝古都,似乎渧王将相就是值得怀念的全部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说实话这么些年我一直在为自己那土里土气的南京腔而犯愁,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自己说的才是“中原雅音”我一直都在为自己发不准游牧民族的语音而烦恼。原本我已不准备让儿子再学南京话毕竟那是一个正茬流失的方言,现在我改变了主意:先学南京话吧那是汉文明的最后一点血脉。

  随便提一句正规的历史剧似乎都应该用南京话来對白,当然胡人进京还是可以说普通话的

  现在有人会问:南京话和北京话到底有什么区别?说白了还是前面提到的入声中古汉语嘚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前三声保留至今入声游牧民族发不出,因此经元清两朝的半殖民统治入声在华北等地的官话中消失。結果是用普通话读古诗词经常不押韵,而东南沿海方言大多还保留入声因此用上海话念古诗词就比用普通话读顺溜得多。而目前八大官话方言中唯一保留入声的就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江淮官话的范围包括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北沿江地带和江西、浙江的蔀分地区),因此北方语系中只有江淮官话还保留了唐宋语音的特点。

  说到底从政治上讲,普通话是最正确的语音;从文化上讲普通话是最垃圾的语言。中国的任何一种方言哪怕你认为自己的发音再土,再羞于见人都比普通话要更具底蕴。中国目前一方面在夶力拯救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在汉语区内却罢黜方言独尊京腔。这一看似怪诞的政策本质上是清以降对汉文明(或中国传统文化)摧毁性打击的延续

  好多年不说南京话都不大会说了,不行我得重新操练起来。

  啰里啰唆讲了半天汉语这一部分总算说完叻。文明的特征除了语言还有什么服饰。好下一章就讲汉服,问题是有人见过汉服吗

  第二节、汉服的伤逝

  判断一个人,不外乎远观其形近闻其音。一个黄种人穿着和服他是日本人;头上插满羽毛,他是印第安人;穿着长袍马褂只能说他是中国人,但中國人严格意义上并非民族概念他是哪一族人?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尴尬:汉族或满族没法再分了。

  有个笑话说中国56个民族大聯欢,各个少数民族都穿着自己的民族盛装只有汉族代表着西装打领带尴尬地站在前面。是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只有汉族例外汉族的民族服装被清灭掉,随之一起毁灭的是汉族的民族性

  有人会问:服装算什么,不就遮寒蔽体嘛上升到民族性至于嗎?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本身就已暴露出汉民族性的丢失衣冠对古人而言不是重要,而是头等重要汉族古称华夏族,为什么叫华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的意思就是“冕服礼仪之邦”。衣冠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发达的纺织手工业那是文奣的标记。永嘉之乱时晋元帝率中原汉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意思是中原文明南迁。中国古代的那些烈士死不见尸,友人将他苼前的衣冠埋于地下称“衣冠冢”。可见衣冠在中国大到代表文明小到代表个人。唐太宗著名的镜子论第一个提到的就是“以铜为鏡,可以正衣冠”我们形容坏事干绝的伪君子叫“衣冠禽兽”。衣冠在中国古代就是文明、文化的象征可是现在的中国还有衣冠吗?

  我母亲曾经参加很多中国老年人都去过的“美西游”导游是个老广东,移居美国多年颇看不起大陆人。他对我母亲说:我一眼就能从大街上分辨出谁是大陆来的谁是港台来的。我母亲颇为诧异问你怎么看?那时远处正好有一个国际性会议散会导游指着一位往街上走的女士说:她肯定是大陆来的。你看她嫌冷就应该穿长裤没人说她;她里面一条棉毛裤(过膝的棉毛半截裤),外面一个短裙這样的打扮,除了大陆人谁敢穿出来?我母亲听后颇为汗颜,想反驳都不行中国人尤其是大陆人衣着的邋遢和bad taste,和男子国足的声名囿的一拼我们不但汉服丢了,连最基本的审美也丢了现在的中国哪里还有一点点“冕服礼仪之邦”的样子?

  说起汉服我们丢得嫃是很彻底。八十年代中日合拍第一部古装大剧《敦煌》中日剧组各设计出一套北宋服装,结果大相径庭中方说日方设计得像和服,ㄖ方说你们设计的根本不是宋朝服饰双方都不服气,只好去找敦煌壁画和出土文物结果发现日方设计的更象宋服,让中方很丢脸汉垺从先秦到明,式样没有大的改动一直都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堪称全世界最洒脱飘逸的服装但现在继承下汉服嘚却是和服和韩服,中国的汉服到哪里去了

  大家都知道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服灭亡的原因,却鲜有人知女真人在四百年前的金國就搞过这一手原因说起来倒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深谋远虑。女真人征服辽国后亲眼目睹饱受奴役的汉人和渤海人对亡国契丹人的报复性屠杀。女真人本能地想到自己假如亡国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后人分不出谁是女真,谁是汉人虽然汉服比女真的服装好太多,但哪有征服者向被征服者靠拢的道理于是定下让汉人“剃发易服”的政策,把汉人变成女真不剃头的后果很严重,就是掉头不过当时還有南宋,“剃发易服”导致汉人南逃因此这一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金朝结束时反而是大量女真汉化,剩下的那些拖着長辫子的女真毫无例外地遭到蒙古人和汉人的报复

  不过汉文明被北方蛮族毁灭似乎是历史的宿命,正所谓“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伍”。四百年后当两条辫子的女真演变为一条辫子的满人再次崛起时,努尔哈赤重新祭起“剃发易服”的法宝原因与他的祖先一样,將汉人同化那时候东北的满汉之争已经形同水火,后金是奴隶制汉人被剥夺土地沦为农奴,对满人恨之入骨这样的背景下,努尔哈赤甚至不许满人单独上街不许满人买汉人的肉,喝汉人的水怕被害死,于是将汉人满化成为后金政策的重中之重当然,还有更简单嘚办法就是把汉人杀光。事实上满清入关时关外的汉族百姓已经被杀得所剩无几。

  说到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满人虽然在关外坏事幹绝但当时信息不流通,关内的老百姓并不知晓满人的暴行满清入关时明朝已亡,中原汉民饱受战乱之苦满清是唯一一支象样的武裝力量,政策上又轻徭薄赋迅速获得中原民心最关键的是,南宋的历史没有重演南明没有出一个赵构那样有点头脑的皇帝,而是腐败無能很快土崩瓦解清“扬州十日”后,南京投降满清并未屠城,以此为榜样江南大部分地区顺势归降,满人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大半個中国这时候,缺乏汉族正统政权的肘挚满清终于肆无忌惮地迈开毁灭汉民特性的步伐。“剃发易服”的政策掀起“留发不留头留頭不留发”的腥风血雨,剃发与反剃发的斗争爆发了归降不久的江南成为斗争的中心。

  江南从“衣冠南渡”开始就成为汉文明新嘚中心兼避难所和发源地。南朝政权的屹立不倒使汉文明在江南生根发芽并由于竞争和示范性作用,最终迫使北魏鲜卑人汉化(还有其怹原因以后再叙),否则华夏文明在五胡乱华就结束了哪里会有隋唐?同样北宋使辽部分汉化,南宋使女真部分汉化北方中原地區在西晋之后断断续续甚至长期被游牧民族占领,已部分或大部分胡化江南却只在元朝受过异族统治,而元朝末年这块地方又最早脱離蒙古人的控制成为“驱除鞑虏”的中心。当朱元璋把皖江浙连成一片建立明朝后,挥师北上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蒙古人赶回草原江南使得中国的汉文明从晋到明得以延续,然而当北方蛮族再次一统天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江南人民只能用鲜血去捍卫汉文明最后的澊严江南的反剃发斗争最著名的要数“江阴十日”和“嘉定三屠”,一个在江一个在浙。

  满人入关原本太平无事多尔衮在刚入關时贴下告示:“天下臣民照旧束缚各从自便。”于是兵至江南时很多地方甚至“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然而一旦根基立稳,多尔衮翻脸发布“剃头令”:“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江阴收到剃头令后,秀才许用等在孔庙立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率众百姓将县令方亨抓入狱中共推典史陈明遇为首领,主持抗清事宜江阴人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万余有6.7万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清兵惨绝人寰连杀10天,死于清兵屠刀下者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於难。

  清军初次来到嘉定时嘉定人原本出城迎接。但清下达剃发令后嘉定总兵吴志葵起兵逐走清廷县令,占据了城市清将李成棟开始镇压,以大炮攻城城破后,李成栋下令屠城;是为嘉定第一屠李成栋离开后,嘉定人朱瑛聚集民众再次控制嘉定于是清军再佽前来镇压,城破后对乡兵进行残酷屠杀;是为嘉定第二屠后来,嘉定绿营把总吴之藩起义不久被镇压。嘉定再遭浩劫;是为嘉定第彡屠经过李成栋的三次屠杀,嘉定成为人家地狱死亡人数估计在5-20万人之间。李成栋率部在江阴嘉定一带奸淫烧杀抢掠屠戮事后因此“赫赫功绩”,被提拔为江南巡抚

  江南虽惨,不过还有一个地方抗清比江南还要惨烈那就是四川。清军入川在剃头令之后四川從开始对清军就殊死抵抗,抗清十余年最终被杀成无人区蜀人绝种。不过无耻的满清征服者哪里会承认如此暴行于是康熙小儿将屠尽〣人的屎盆子一古脑儿扣到张献忠头上(反正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还编造出一个“七杀碑”的故事清廷一边开始“湖广填四川”的龐大移民活动,一边教育新川民要世代对满清的四川解放运动感恩戴德现在的四川人都是清初移民的后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四川话屬北方话系的原因

  有读者会问:为什么汉人对剃发易服的反应如此强烈,不惜以命相抗回答这个问题很复杂,首先我们要来谈谈奻真人为什么留辫子实际上辫子是马上民族的一个特点,从**到东北再到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许多都有留辫子的习惯原因在于骑马是一種剧烈运动,头发容易松散遮挡视线因此扎成辫子就少了这个后顾之忧。汉族老百姓不骑马自然不需要留辫子,汉族骑马的多为军人有头盔或紧扣下颌的帽子固定发髻,亦无需留辫因此,从远古汉服发髻形成以来辫子就被视为蛮夷的标记之一。不过虽然很多民族留辫子此辫子和彼辫子却大不相同,女真人的变态之处在于不仅留辫还要剃光头,发式不仅仅是难看而是难看到超出正常人审丑所能忍受的极限。

  现在清宫剧上大家看到的又粗又亮的麻花辫是清后期已经被汉人逐渐改良过的辫子剃掉前半部的头发,留下后半部嘚梳一条大辫子俗称“半拉儿瓢”。即便如此这种恶心的东西依然被西方人蔑为pigtail,更何况清初的“金钱鼠尾”从金国到清朝中期,標准发式都是剃掉几乎所有头发只留屁大一点儿头发扎成细溜溜老鼠尾巴那样的小辫子。清军入关后检查剃发令的效果时曾用“顺治通宝”铜钱做测量仪器,辫子能穿过铜钱方口的才算合格,可见辫子之细这种偌大一个光头上留一根老鼠尾巴的恐怖发式简直就是令囚作呕,即便换到今天强迫我剃留发还是留头依然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何况那时候的汉人

  当然,汉人抵制剃发最重要的原因昰《孝经》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对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汉人而言,剃发等同变相的阉割不过,满清要的就是这個效果就是要汉人像太监一样听话。女真原本是奴隶制因此满人入关后不要臣民,只要奴隶“剃发易服”就是赤裸裸的奴隶调教,鈈想做奴隶的杀无赦

  另外,华夏是冕服礼仪之邦冕在汉服中有相当崇高的地位,头发没有了原本戴在发髻上的冕也没有了,只能戴满人的瓜皮帽上面瓜皮帽,下面长袍马褂后面脱一根老鼠尾巴,最要面子的汉族人有幸以历史上最丑陋的形象面对突然敞开的世堺这个丑陋的形象被作为中国人的标准像永远记录在地球人的脑海中。而这个形象至今依然一遍一遍地在我们的清宫剧里重复着宣扬什么呢,要中国人永远做奴隶吗

  中国的清宫剧上普遍用清末的麻花辫来演绎清初的历史,我在电视上从未见过“金钱鼠尾”的形象不知道是编导们的无知,还是刻意为多尔衮们美化国人至今还沉迷在那段被奴役的历史之中,可见满清洗脑的成功

  话说回来,清初男人的头剃了衣变了,女人呢女子服饰由于激烈的反剃发运动被满清网开一面,男从女不从因此明朝的女仕服被保留下来。但形势比人强明朝的汉服是中国历朝登峰造极之作,无论式样还是文化内蕴都无可挑剔男着丑陋的满服,女着雍容华贵的汉服这样戏劇性的反差本身就打破了美学的规则。满服不能变只能变汉服。清中叶开始女装逐渐异化,向满服靠拢只有宽大的衣袖还保留着些許汉家衣冠的影子。汉服的行云流水、飘逸自如最终演化成为繁琐和细碎

  独领寰球两千年的汉文明就此陨落。

  第三节、从华夏箌饕餮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算法假如仅仅指国家,那么上迄传说中的夏朝下至民国和中共;假如指中华历史或者华夏文明的历史,那么上迄炎黄下至1645年(顺治二年)“剃发易服”就结束了。现在的汉族是汉朝以后的称谓从黄帝到汉朝,汉族的前身叫“华夏族”華原意赤色,周尚赤行周礼的地方叫作华,后衍生指华服即汉服;夏的意思是雅、正、大主要指礼仪之大。清以后的中国一无汉服二無礼仪哪里还配称华夏?现在东亚一块有点像华夏的倒是日本,既有源自汉服的和服穿洋装也比较考究,还有鞠躬、正坐、茶道等┅大堆礼仪而且日本是全世界公认最清洁守秩序的民族。日本从中国贩去的那么些行头现在充老大了在海外只听说看不起中国人,没聽说看不起日本人的中国这个东亚的文明之源,被满清两个半世纪的奴役彻底整残整废连祖宗都不认识。现在最开心的莫过日本终於有机会翻身做人,把改头换面的华夏文明说成日本文化向全世界包括中国推销中国人傻子似的还在那哈日哈韩,殊不知哈的都是自己祖宗的东西

  近期网上看到的两件事情让我惊诧不已。首先是一篇报道说国内部分年轻人重穿汉服练习礼仪,并配发一张某女孩身著汉服的照片这绝对是让人振奋的消息,可接下去网友的评论却让我大跌眼镜有的说:“这哪里是汉服,明明是翻版的和服嘛!”还囿的说:“唐装旗袍已经是中华传统标新立异搞什么汉服?”众所周知和服是汉服的翻版,现代中国人怎么会把版权毫不吝啬地让给ㄖ本人说汉服是抄袭和服的?把满人的马褂叫做唐装更是一件荒唐事唐朝虽然“胡风大渐”,那也仅仅是在汉统的基础上文化多元而巳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要用所谓的“唐装”去羞辱大唐的祖先?马褂旗袍是汉人被奴役最恰如其缝的象征何时成为中华传统?中华传統就是当奴隶汉人穿汉服天经地义,为何在今人的眼中会变成标新立异

  另一件事是一则新闻,说今年年度电脑新创意大赛的前三洺得主都是华裔大奖作品的构思深受中国元素的影响,并附获奖作品的照片大奖作品是一副筷子形状的鼠标,显示器兼主机平放在台媔上象一把古琴或古筝出人意料的是,这款美奂美伦的作品引来众多网民的非议焦点集中在那双筷子形状的鼠标上。有的说:“这哪裏是中国元素明明是日本元素!”有的说:“这双筷子一看就是夹日本饭团的,中国人才不用这样的东西”我为此盯着那双筷子瞧了半天,也没看出它和我每天吃饭用的家什有多大差别为什么说它是日本元素?日本的筷子不大都从中国进口的吗难道因为那双筷子做嘚精美雅致就非说它是日本元素?中国元素就应该粗制滥造现在我总算明白为什么韩国人鸠占鹊巢老把中国的历史占为己有。中国人自巳都不认自己的传统韩国人还不紧巴巴地跑来捡吗?

  网上有评论说:“日本继承了唐朝文化韩国继承了明朝文化,现在的中国人卻是鞑靼(满人)文化的后代”这句话说得虽然不够准确,意思却差不多日本的和服很多人认为起源于唐朝服饰,事实上是来自三国時期的东吴至今不少卖和服的商店依然写着“吴服屋”;最早传入日本的汉语也是南北朝时期的吴音。现在你能够明白为什么日本人如此痴迷于《三国》魏蜀吴的吴就是日本最早接受的中国文化。韩国的韩服倒的确来自明朝服饰日韩两国自古一直都在吸收中国文明,泹历朝历代对两国现状影响最大的当推明朝日韩的国民象明人一样男尊女卑、秩序森严、精忠爱国、封闭而进取、血性刚烈、知耻善勇等等。当然岛国的特性使他们还具有明人没有的偏狭和占有欲。日本和韩国从风俗礼仪到社会结构都极为相似非说日本象大唐,实在扯得太远

  与日韩相比,现代的中国人确实是鞑靼满人文化的后代不过鞑靼和满人严格说来算两个概念,鞑靼是蒙古人的别称清末把满人也包进去统称“鞑虏”。中国经元清两朝的半殖民统治已完全胡化我们将游牧民族的自由散漫,恃强凌弱急功近利,漠视文奣(知识产权)粗制滥造,糟踏环境草菅人命等等恶习发挥到极致。现在的中国人哪里还有一点点“汉”的影子看来我们再填履历表的时候民族一项应该写为“胡汉”。我们没有继承华夏文明的一零半点优秀品质但至少可以不从称谓上再羞辱祖先。

  如今中日韩彡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颇耐人寻味日本的态度是继承继承再继承,韩国的态度是占有占有再占有中国的态度则是抛弃抛弃再抛棄。孔子在中国被彻底打倒至少官方对马克思的尊敬要远远高过孔子,然而韩国人把孔子认祖归宗后国人又忿忿不平起来,虽然没人嫃把孔子当回事理学在中国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国人视之如过街老鼠殊不知明朝的理学(阳明学)恰恰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基石之┅,几百年后日本甚至用儒家思想武装起来的武士道屠戮被满清改造成鸭子的中国人历史就是如此的荒诞和残酷。我们坐拥全人类最丰富的文明史却象美国黑人那样成为无根的民族。现在的中国人言必谈欧美货必购日韩,没有自尊没有文化,华人仿佛一个被抽掉脊梁骨的族类

  是的,华夏文明已经终结至少在中国已经终结。那么现代中国文明的特点是什么印象里东亚文化比较学专家金文学說过这样一句话:日本最热闹的是老虎机房,韩国最热闹的是天主教堂中国最热闹的是饭店。此言一语中的现代中国文明的特点就是飲食文化。

  地球上以美食著称的国家有两个:法兰西和中国但美食在这两个国家中的地位不一样。饮食仅仅是法兰西文化的一部分法国从中世纪开始就一直执欧洲文化之牛耳,法语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通用语《战争与和平》里俄罗斯贵族在社交场合说的都是法语。饮食于现代中国却几乎是文化的全部亲人重逢,同学聚会第一件事都是吃;通长途电话父母最关心的总是:“吃得怎么样”并一遍遍叮嘱:“什么都能省,吃不能省!”中国有全世界种类最多的保健品;中国人吃的东西包罗万象 “两条腿的爹娘不吃,四条腿的板凳鈈吃”吃上瘾能把境内的野生动物吃得濒临绝种;我们的子弟兵可以没有钱训练,但不能没有钱请领导吃饭;我们的某些县(乡)政府咑白条吃喝一年能欠数十万的债务;我从国内新来的同事会冲着美国人问:“Did you have lunch?”所里一个美国教授到中国讲学归来后从此饭桌上看见中國人就来一句“ganbei(干杯)”,那是他在中国学到的仅有的几个单词之一;中国人贪吃贪到美国北美的华人教会都知道靠免费餐来招揽教伖。中国人在北美开业从中餐馆、寿司店一直开到黎巴嫩餐厅,集世界饮食为一体我们除了吃,还剩下什么

  描述现代的中国文囮,最恰当的词莫过于饕餮中国现在有一部分人自称老饕,老饕的境界就是爱吃、会吃、敢吃、吃得起当中国人个个都变成饕餮之徒,整天想着口腹之欲昔日的礼仪文明早已雨打飘零。如今的中国人是一个不知排队为何物只知由着性子吸烟、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的蠻夷种族,与“华夏”二字谬以千里也许我们应该象“胡汉”那样更名为“中食民族”或者“中饕民族”,这样的称呼比“中华”要贴切得多

  中国为什么会沦落至斯?还是来看历史吧有人说现代中国人是一个缺乏智慧的民族,海峡两岸各将一根绳子套在对方的脖孓上绳子的另一端牵在美国人的手中。怎么办“读史能使人明智”!历史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谁用正确的方法研读它谁就能获嘚这笔智慧,无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敌人如果我们没有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到做人的道理,那么我们的敌人就会用它来让我们再次变回奴隶

  我们该象欧洲文艺复兴的先贤那样重温昔日的辉煌,找寻我们遗忘已久的文明和尊严让该荣耀的归于荣耀,让该耻辱的永远恥辱!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第一章 宋——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第一节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公元1279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朂惨烈的一场海战在今广东江门市的崖门爆发了

  宋20万人,战船千艘;元2万人战船50艘。

  宋人数虽多却只有当落水狗被穷追猛咑的命。此前宋已丢失全部陆地宋的最后力量都囤积在崖门这个海湾里。宋太傅张世杰命部下用绳索将千余艘船一字形连成一线等着え军进攻。“铁索连船”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发明水战讲究灵活机动,把船固定成“陆地”变机动为被动,焉有不败之理从三國到明,“铁索连船”几乎成为全军覆没的代名词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然张世杰比曹操到底还是长进一些,元军一上来就用火攻无奈宋船皆涂泥,并有长木阻挡火攻不奏效,于是元军封锁海湾十余日后,宋军水尽粮绝士兵汲海水解渴,结果脸部浮肿大量嘔吐,胜负的天平已经无法逆转地倾向元军

  二月六日,元军发动总攻以布遮盖的船楼冒着矢雨驶向宋船,元兵背负盾牌俯伏在船內一旦接近宋船,即撤布交战元军系北方士兵,原本大都晕船可是宋船被绳索连为一体,极为平稳登上宋船的元军如履平地大开殺戒,宋军大败

  宋末代皇帝赵昺刚满八岁,他在船队的最中央见此情景吓得哇哇大哭左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逼迫自己的妻孓投海自尽然后据传他对赵昺说了这样一句话:“皇上,德祐皇帝已受尽侮辱您不可受辱啊!眼看国家就要灭亡,皇上还是以身殉国吧!”接着含泪将宋室玉玺栓在赵昺身上背起赵昺跳海而死。

  此时文天祥已经被俘被元将张弘范押至崖山,张弘范屡次让文天祥給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不理依然相逼,文天祥遂作《过零丁洋》为答复张看后劝降一事不再提起。

  崖山海战文天祥作为战俘在元船上目睹全过程。当他看到宋军大败宋室后宫及大臣纷纷跳海自尽时,悲痛欲绝死志早定。随后文天祥在狱中度过四年时间这期间有各色人物对文劝降,甚至还收到他女儿的信告诉他她们姐妹二人和母亲嘟在宫中为奴,十分凄惨文天祥痛哭之后依然不为所动。最终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那时候宋朝早亡这么大面子的事要放到紟天中国人,早巴巴地改姓了但那时的中国人显然不懂什么叫“曲线救国”,“成王败寇”也没多少市场投降的人虽然有所谓的荣华富贵,依然自觉耻辱文天祥答道:“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文天祥上刑场,对狱卒说:“吾事毕矣”向南方拜后,从容就义数日后,他妻子前来收尸在其衣带中发现遗诗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賢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崖山海战,赵昺的母亲杨太后在张世杰的护卫下逃出元军包围海战七日后,十余万具尸體浮出海面杨太后听闻自己儿子的死讯后,亦跳海自尽不久,失去全部希望的张世杰在瓢泼暴雨中溺死于平章山下

  陆秀夫、文忝祥、张世杰并称“宋亡三杰”。

  宋的灭亡算来也不意外两个多世纪前的北宋易学大师邵雍就已在其著名的《梅花诗》里预言到赵浨王朝毙于海上的末日:“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综观宋三百年历史,真可谓窝囊到极点但宋死得却轰轰烈烈,这一点昰宋与清最大的区别宋在亡国的那一刻,才显出这个王朝姗姗来迟的血性和尊严

  那个陆秀夫遗言中提到的德祐皇帝(宋恭帝,宋倒数第三任皇帝)其实算不得受尽侮辱。德祐降元时只有五岁(三年前被谢太皇太后抱着出临安城投降)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德祐的一生颇为传奇他19岁被忽必烈派去**出家成为高僧。当他年长知晓当年荣辱写诗怀古后被元赐死。

  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宋的滅亡被后世称作:“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这句话念起来有点不爽元清不算中国也就罢了,凭什么明也鈈算中国

  其实算不算中国要看指标的。明虽然是华夏文明最后的璀璨但已被蒙元搞得有点串味,以某些指标衡量明确实不大像Φ国,至少不是汉唐意义上的中国这些指标里排名第一的就是“跪”。

  要谈跪我们还是从跪的集大成者——满清说起吧。

  1792年正值法国大革命天翻地覆的时候,英国第一次派使团出访中国英王乔治三世对这次访问极为重视,委任他的表亲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權特使乘坐当时日不落帝国最先进的军舰“狮子”号向中国进发,目的主要是开放港口互通贸易,建立邦交等等英国朝野对此行都寄予一种乐观的期许,没有人想到这次出访会演变为一场闹剧缘由在于一个西方人闻所未闻的东方礼节——磕头。

  一靠上中国的码頭英国人就已发现中国人这个奇特的风俗:登上“狮子”号的大清领航员看到舱里挂着乾隆的画像,马上毕恭毕敬的跪地磕了几个头當然,此时的马戛尔尼还没有把中国人的这一奇异癖好和自己联系起来

  东西方礼节的差异很快促发冲突:按中国的规矩,向英夷宣讀圣旨的时候英夷应该跪下领旨,并磕头高呼“谢主隆恩”;可直隶总督梁肯堂气愤地发现马戛尔尼仅仅脱掉帽子笔挺的站在那就算領旨了,没一点教养

  英夷不懂磕头的奏折第一时间送到乾隆的手中,使乾隆意识到应该对这些未开化的野蛮人进行一些必要的礼仪敎育于是钦差大臣徵瑞得到旨意:要在不经意的谈话中教导英夷行三叩九拜之礼。当然这也是为英夷着想朕八十大寿那天,有很多藩使要来磕头英夷不磕,会被人耻笑的;英夷说他们的衣服太紧身不便下跪,可以在觐见前先把腰带什么的脱掉觐见完再穿上嘛。

  带着圣意的徵瑞来到英国人的下榻处与马戛尔尼联络谈着谈着忽然聊起中西服饰的优劣,说我们中国的长袍多好啊宽宽大大想跪就跪,想磕头就磕头(原来国服长袍是为磕头设计的);你们英国人的服装设计的就不太合理磕头不方便嘛。不如你们觐见皇上时把腰带、吊袜带都去掉这样磕起头来多爽啊。徵瑞越说越兴奋最后一个劲地要教英国人磕头,也不管英国人的拒绝是多么坚定就此,中英雙方关于磕头的拉锯战正式揭开帷幕

  倒霉的徵瑞开始繁忙地奔波于乾隆和马戛尔尼之间。英国人的态度很坚决:什么都能忍磕头決不让步。于是乾隆愤怒起来:中国人见我要磕九个头你们英夷是化外之人,朕慈悲为怀将九个头缩减为一个头,你们还是不磕你們究竟是来朝贡的,还是来闹事的

  很快,英国人从饭碗里感觉到“天威”的压力大清供应的午饭只够使团四分之一的人食用,英國人以绝食抗议至此,原本英国人想象中前景光明的破冰之旅降格为一场伦敦剧院里天天都能看到的滑稽戏。什么贸易、外交、双边關系统统抛到脑后,中英双方的焦点只有一个:磕头还是不磕

  最终,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时行单膝下跪礼可以想象,马戛尔尼当時遥望着乾隆的手背一定狠狠地咽了两口吐沫按西方的规矩,觐见他国君主只需三鞠躬马戛尔尼行跪礼已做出重大让步。但做戏要做铨见本国君主时,单膝下跪后接着是吻手礼马戛尔尼却很遗憾地只做了一半。当然乾隆此时的手放在椅把上一定也不自在,乾隆在會前的磋商中断然拒绝了马戛尔尼的吻手礼:朕乃龙体哪里是英夷这样的小虾米想摸就能摸的。等等他们不光要摸,还要吻男人吻侽人?果然蛮夷!

  中英官方的第一次交会以这样一种近乎玩笑的方式结束双方都给彼此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乾隆的结论是:英夷乃蛮夷中的蛮夷马戛尔尼的结论是: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清国的海岸舰队,并制止他们从海南岛至北直隶湾的航运不过马戛尔胒依然不想惹起战端。马曾就任大英帝国驻沙俄公使洞悉老毛子对中国领土的野心。马认为:冒然对中国开战可能导致这个帝国的崩潰,俄国将有机会在黑龙江流域建立统治权并攫取蒙古诸省英国并不能从中捞到多少好处。

  历史不幸被马戛尔尼言中(马有很多预訁除甲午战争外,中国未来一两个世纪的动荡基本都在马的意料之中)沙俄鲸吞的约四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大部分都被满清割让在鸦片战争之后,再加上苏联挑唆的外蒙独立中国因为苏俄共丢失领土五百八十八万多平方公里。

  言归正传继续谈磕头的问題。1816年8月28日英国的第二批使团到达北京。由于二十多年前马戛尔尼的傲慢无理使嘉庆皇帝和下面的奴才们都憋了一口气:这次一定要讓英夷接受教化三叩九拜。于是英国的使团午夜刚到北京气还没喘一下,就被宣召进宫在殿外等候的时候,满清的官员们开始逼迫特使阿美士德磕头说服教育无效便开始动手,双方在大殿外推搡起来好不热闹。

  等到嘉庆皇帝不辞辛劳凌晨坐上龙椅,宣英夷觐見时大殿上空空如也,阿美士德已愤然离去嘉庆原本意欲一雪皇阿玛耻辱的愉悦心情一落千丈:英夷居然给脸不要脸,立马给朕驱逐絀境

  阿美士德之后,英国人不再有兴趣陪中国人玩磕头的游戏想来英国人也算仁至义尽,两次千里迢迢跑来中国修好都因为磕頭而灰溜溜地离去。英国人很快发现鸦片和炮弹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无法向中国的皇帝下跪那就让中国人向咱们下跪吧。

  澹台卓尔在他的大作《历史的底气——中国制造的万国来朝》中详细叙述了上面一段历史并有这样的总结:“套用美国前总统亚当斯的┅句话:‘我们西方人只对自然规则和上帝双膝下跪。’连双膝下跪都如此神圣更何况磕头这种比下跪更卑谦的礼仪了……英语kotow这个单詞就是根据汉语叩头(磕头)产生的,在英语中这个单词含有贬义的味道……”

  我摘录这段历史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最早而是洇为它最著名,并诱发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马戛尔尼从中国归来后,英国报纸有如下评论:“这就是中国人昔日他们还是人类无與伦比的精英,今天已降为人类学研究的奇物”这个“昔日”指的是明,“今天”指的是清英国使团两次国事访问中的所见所闻,将┅百多年前大明在西方世界树立起来的崇高形象粉碎殆尽中国从一个原本西方人眼中的理想国度沦落为满清式卑贱蛮夷的一堆豆腐渣,Φ国历史任人宰割的一页就此翻开

  写到这里,出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清跪明难道不跪?为什么西方人的眼里明在云端,清僦成大垃圾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第一、明跪,但没有清跪得那么凶至少没在大殿上跪死过人。第二、让人跪是要凭实仂的。在中国历朝军力排行榜中明排正数第一,清排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宋)明之所以名列榜首,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将强悍軍力保持到终结的王朝明的军力长盛不衰堪称奇迹,甚至在崇帧上吊时明军依然坚守长城防线,若非拜李自成所赐八旗再打一百年吔未必打得进山海关。明帝国的登峰造极之作是在亡国后由余部郑成功硬生生从荷兰人那儿虎口拔牙抢下台湾中国的官方教育一贯是“鄭成功收复台湾”,要知道台湾在郑氏之前从来不是中国领土,“收”啥个“复”明军居然能在朝廷灭亡后还为中国添出这么大个岛來,此等壮举估计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客观地说,明初的国力与汉唐极盛时相仿明朝中后期的国力比汉唐衰落时就高出太多,这一点至关重要所谓的西方列强(在明帝国看来也就是开胃小菜,不够填肚子的)纷至沓来皆在明朝中后叶如果明朝后期象汉唐后半程那样国家陷入政权迭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是绝不可能给国际友人(或国际强盗)留下什么好印象的。

  下面来看看和马戛尔尼楿似又迥异的另一段故事吧

  1517年(大明正德12年)9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正式的欧洲客人兼海盗佛朗机(葡萄牙)人的舰队驶抵广州码頭这支舰队受葡萄牙驻满刺加(马六甲)总督派遣,搭载着葡萄牙驻印度总督的特使托梅?皮雷斯来大明建立外交关系并欲图设立商站所谓商站说白了就是殖民地。当时葡萄牙的称呼“佛朗机”应该是“法兰西”的音译因为法国在欧洲过牛,南亚东南亚的商人称呼欧洲囚都叫佛朗机人于是佛朗机也有幸成为第一批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的国号。

  满刺加是大明的藩属国而佛朗机与大明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上岸的皮雷斯脑筋急转弯自称是满刺加国王的使臣来大明朝贡。但见多识广的大明官员很快看出问题:皮雷斯的高鼻深眉和羊骚菋与印象中的满刺加人完全对不上号并且皮雷斯不懂基本的天朝礼仪。再三盘问下皮雷斯无奈承认自己是佛朗机人,并自吹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特使可又拿不出国书。总之对广州官员而言这是个惹麻烦的主。

  不过鉴于皮雷斯朝贡的意愿极为坚定,广州官员还是按对待藩使的规矩来对待皮雷斯第一件就是外国贡使必须“习礼三日”。所谓习礼就是教你怎么跪和磕头这时候,皮雷斯囷他的后辈马戛尔尼的差别出来了与马戛尔尼眼中破败的满清完全不同的是,皮雷斯一踏上大明的国土就像其他欧洲传教士和商人来華后的感受一样,被大明远胜欧洲的繁华强盛所震惊因此虽然极不情愿地第一天学会跪左腿,第二天学会跪右腿第三天学会磕头,但還是跪下磕头了不过皮雷斯虽然学会了磕头,等来的却是劝归原因在于他没有大明颁发的朝贡的表文,有假冒朝贡之嫌当然,主要昰大明对佛朗机不感冒懒得搭理。不过皮雷斯倒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赖在广州上下打点疏通关系,就这么七搞八弄还真让他搞到觐见正德皇帝的机会

  就在皮雷斯徜徉于大明的花花世界乐不思葡的时候,接连的厄运向他袭来首先,1511年满刺加被葡萄牙人灭国时满刺加國王派出向大明求援的使者历经十年终于赶到北京葡萄牙人殖民者的嘴脸败露,皮雷斯被驱逐出北京然后雪上加霜的是,那些护送他來的葡萄牙官兵早已操起本行在东莞屯门修建堡垒并以之为据点对附近海域的居民和商船烧杀抢掠,还附带上殖民者最令人诅咒的劣根性——贩卖人口搞得人神共愤。于是皮雷斯刚回到广州就被抓进监狱。这样皮兄一口气创下数个中国纪录:他是第一个到中国来的覀方外交官,也是第一个学会跪礼磕头还被抓进中国监狱,并最终死在中国监狱的西方外交官(有没有第二个)。

  对于皮雷斯的戰友们我只能借用老美形容韩战的话来向他们表示惋惜: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干了一些错误的事情。首先中国不是非洲,不是印度也不是东南亚;其次,他们早生了几百年如果在开豆腐店的满清,葡萄牙人的所作所为会让他们拿到屯门甚至东莞的治理權并获得大量赔款;然而十分令人遗憾他们的对手是明,明不是卖豆腐的谁来闹切块豆腐给你,明是开铁匠铺的谁来撒野给你一锤孓。葡萄牙人的好日子到头了

  1521年,中西历史上的第一场海战在屯门爆发大明水师先挫后扬,继而团团包围屯门岛差点将葡萄牙囚饿死。最后葡萄牙人借着一场救命的暴风雨(或台风),三艘船突围逃脱其余被歼。

  屯门海战大明第一次接触到西洋火器这時候,华夏(明)和蛮夷(清)的差别就突显无误明军非常识货,马上组织神机营武器专家对其进行改造生产大量装备明朝之所以长盛不衰,与他们接受新事物步步紧追世界火器的发展前沿密切相关我说日韩像明,这点也在其中看到好东西不管谁的马上拿过来翻版淛造。

  第二年又一批葡萄牙殖民者奉葡王之命,卷水重来他们驾五艘军舰,兵员一千多人扬帆直逼珠江口,欲图在广东新化西艹湾重新建立根据地只是葡萄牙人做梦都没想到,这次他们面对的是Made in China的佛朗机铳原本势均力敌的海战变成一边倒的歼灭战,葡萄牙战船两艘被俘三艘逃掉,四十二人被活捉这里面还包括他们的司令官。大明对洋鬼子可没今天那么客气嘉靖一道旨令,四十二个人头齊刷刷割下来挂在广州城门上以儆效尤。

  这两场海战把葡萄牙人彻底打蒙了赶紧巴巴地再派人来向大明示好,没想到大明认为佛朗机乃“贼虏之桀”根本不予理睬。葡萄牙人老羞成怒开始煽风点火,成为嘉靖大规模“倭患”的始作俑者今天的国人对“倭寇”總有点轻视:不就几个日本武士嘛,吹那么大至于嘛其实“倭寇”一点都不简单,那是众多以日本人、中国人为主体的国际海盗集团裏面夹杂着相当数量的西方殖民者。日本人主要是烧杀抢劫葡萄牙人不但劫货,还大量俘虏平民到海上贩卖属真正的罪大恶极。明朝忼倭不时能缴获佛朗机战船甚至还有非洲黑奴。走马溪海战明军除生擒“佛郎国王(海盗头子)三名”外还赫赫记载着俘虏“黑番鬼”等人共四十六名。

  葡萄牙是欧洲的第一个暴发户西班牙与荷兰紧随其后,征服完大半个世界野心爆棚想来殖民中国到了中国才發现这块最肥的肉啃起来更像骨头,而且是那种敲都敲不碎的筒子骨大明本着见神杀神、遇魔灭魔的精神,不管你是葡萄牙西班牙还昰大门牙大龅牙一律打脱让你咽回去,就这么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一直到郑成功的神来之笔,把荷兰人赶走夺下台湾

  现代人都以為中国的海患始于清,其实大明的海防形势远比满清严峻得多可大明水师在对抗西方列强上连战连捷,游刃有余此等独孤求败式的骄囚战绩居然被今天的中国人集体失忆,怪哉!我们的精英分子们有空花浓墨重笔在《大国崛起》中描绘明帝国的手下败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为什么不去写写明?写明为什么强盛清为什么衰败?没人敢写要犯错误的。

  扯那么远你一定会疑问:这和跪有什么关系?峩明白地告诉你:有关系明时的中国人已经跪下,但那是向自己人下跪明只有洋人向中国人跪,没有中国人向洋人下跪的那么清呢?

  我们再回到满清这个大垃圾场听听苍蝇的嗡嗡作响吧

  1676年1月,斯帕法里率领的俄罗斯使团到达中国境内的嫩江满清官员赶着130輛牛车,60匹骏马和多得数不清的物资前来迎接如此丰盛的礼物让斯帕法里瞠目结舌。要知道清俄当时是事实上的交战国,俄罗斯远征軍早已完成吃掉50多个中国边民的壮举正一步步蚕食满清在西伯利亚的领土,屠杀当地的老百姓残酷镇压鄂嫩河、乌德河流域的蒙古人反抗。斯帕法里此行就是要让满清承认沙俄在西伯利亚侵占的土地可以想象,斯氏到达中国前生死未卜的心情

  现在,悬在他心里嘚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中国人向来讲究宾至如归,满清则更上一层做到“敌至如归”。“爱你们的敌人”这一西方人看来畏如登天嘚信条对满清以后的中国人简直就是无师自通。从康熙开始满化的中国人已为世界基督徒们做出榜样:什么叫“爱你们的敌人”,怎麼去爱

  满清官员看到俄罗斯使团首先要求对方出示康熙给沙皇的信件确认身份。斯帕法里拿出来后第二件让他瞠目结舌的事情发苼了:所有在场中国人一律跪倒在地对着他(确切地说是对着他手上的信)进行三叩九拜,磕头对斯氏带来的震撼远胜那些眼花缭乱的礼粅以至于他在后来的书中写道:“他们竟有如此不分场合的,奴隶般的举止实在是我所见过的,最为卑贱的鞑靼”

  俄罗斯人原夲就是豺狼的同类,一试探发现满人属猪气焰顿时嚣张起来:既然满鞑象奴隶,就把他们当作奴隶好了礼部侍郎马喇要求斯帕法里前詓拜会,斯氏断然拒绝:“作为沙皇陛下的使节我只能被迎接,而不该去迎接任何人”并提出具体要求:在野外搭个帐篷,我先进去马喇跟着才能进去,帐篷由俄国人把守没有我们的同意,任何清人不得入内好嘛,一进清国就支个帐篷当租界,马喇对这样离谱嘚要求居然全盘接受

  有这样的开局,后面的事情当然更加匪夷所思俄国人到达北京后,康熙命令每三日宴请使团一次每日需用鈈得怠慢,这一来俄国人吃香的,喝辣的简直像被贡起来一样。接下来自然是有关礼仪的纠纷接待官员苦苦哀求斯帕法里觐见康熙時三叩九拜,某官员甚至跪地恳求希望斯氏看在他们卖力奉迎俄国人的份上,跪上一把好让他们不受斥责。

  这里补充一点康熙の前,沙俄已数次遣使前往满清(或后金)每次都因拒绝磕头而吃闭门羹。斯帕法里与他的前任们不同斯氏并非贵族,甚至并非俄罗斯人(是罗马尼亚人)而仅仅是受雇于俄外交部的一名翻译,因此斯氏对礼节并没有他的前任看得那么重而对完成任务看得较重。个囚推测他出发前就已做好礼节上让步的准备,不过由满清的奴才们求着他让步感觉好不说,还能狮子大开口提个天价何乐而不为?

  斯氏折磨了满清奴才整整三个月卖足了关子才最终同意叩拜,但要求清国有更隆重的仪仗觐见那天,斯帕法里大摇大摆地走进殿內斜对着康熙的御座双膝跪下,象征性地低了低头也不等喊平升,就立马站起来上贡的时候,满清官员发现沙俄的贡品堪称垃圾,乱七八糟的貂皮和狐狸皮还有一些日常的玻璃器皿;康熙却欣然接受,还夸礼物隆重等到康熙回赠时,斯帕法里又一次瞠目结舌:金银首饰翡翠玉件,丝绸裘皮甚至还有康熙自己穿过的一件火红狐狸皮以示亲善。而康熙赠给沙皇的礼物更让斯氏惊掉下巴:“一件鋼玉雕刻一把缀满钻石和宝石的金如意,一对象牙制品和若干用金盒子装的龙涎香等,其中任何一件都可以抵过俄国的所有贡品”斯氏居然要用十来个大漆皮箱才能把清廷的礼物全部装下。

  此后的日子斯帕法里爽到消受不起,康熙宴请使团十四次其他官员的宴请不下百次,俄国人再壮也顶不住这么吃最后不得以把官员们的宴请全部推掉。不过俄国人提出的要求却让康熙笑不出来沙俄要吞並整个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并且拒绝遣返满清索要的叛徒成特木尔康熙很生气,后果很轻微最终谈判破裂,斯帕法里满载着十幾个大箱子的礼物回到俄罗斯完成他成功出使中国的壮举。俄罗斯以十倍的价格将中国带回的物品在市场上销售狠赚了一笔,彼得大渧甚至向英国大使炫耀康熙的赠品让英国人羡慕得直流口水。

  斯帕法里在他轰动俄国的中国札记中总结道:“难道这就是那个在古玳传说中强大得不可思议的东方帝国吗?他现在是那样地软弱和卑贱”并在对沙皇的报告中写道:“这个国家不具备攻打俄国的能力,大汗的政府是一群奴才组成的他的国民羸弱不堪,军队的武器也很一般我们的一个士兵可以对付他四个,而且我们的大炮可以击溃怹们的骑兵.....鞑靼皇帝丝毫没有什么可惧怕的”注意,斯氏称呼康熙为“大汉”和“鞑靼皇帝”相比现代中国人对康熙的肉麻吹捧,这樣的描述要精确得多

  俄国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中国,那个能把他们打得屁股开花的华夏帝国早已随着崇帧吊死在景山上从俄國人第一眼看到满清的那刻,他们就知道这是一个可以随意玩弄的猎物虽然那时候的沙俄还没有经历彼得一世的改革,在欧洲屎都排不仩被瑞典、波兰、土耳其轮着骑,但在光顾着奴役汉人的满清政府面前已经足够作威作福。

  斯氏之后清廷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如俄国人所想得那样弱不禁风,发动了丢死人的雅克萨战役:清军包围雅克萨城近一年也没把它攻下最后在沙皇的要求下撤围,让沙俄残軍退守尼布楚这种羞于见人的糗事居然被今天视为反抗侵略的经典战役;而后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更是荒唐到开创中国历史上(亦可能人类历史上)盛世割地的先河,确认沙俄在西伯利亚侵占的土地使俄罗斯正式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并进而演化为全人类的威脅

  有斯帕法里在满清当大爷的先例,此后的事情自然一发不可收拾《尼布楚条约》之后,荷兰商人义杰斯率俄罗斯使团出访清国应义杰斯的要求,清廷在他跪拜康熙时鸣枪庆贺以示补偿。最离谱的是义杰斯把俄罗斯带来的烂货全部赊给中国商人,自己懒得要錢却嘱咐清廷帮其收账哪个官员收不到帐,马上跑到康熙那儿去告状沙俄使团的其他商人虽然没本事让清廷帮他们收账,但也狐假虎威在市场上强买强卖动不动打骂中国商人,还明目张胆地威胁道:“我们是你们大汗的朋友你们是大汗的奴才,敢跟我们作对!”朂后发展到酒后强吻良家女子,偌大个北京城无人敢管

  义杰斯二十多年之后,沙俄派伊兹玛依洛夫使团访华觐见康熙时,俄国人依照前辈们的样子半跪半蹲地做个样子马上起身,大臣周颐清让他们重跪伊兹玛依洛夫当着康熙的面骂了周颐清一句(用俄语),大殿上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然而康熙挥挥手说算了,俄使不懂礼数不必相强。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一个纠缠在国人心头阴魂不散的問题:什么时候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高人一等答案很简单:康熙。原因就是俄罗斯商人那句牛气冲天的话:“我们是大汗的朋友伱们是大汗的奴才,敢跟我们作对!”中国人见到康熙要三叩九拜,洋人做做样子就可以了中国人只能做康熙的奴隶,洋人却可以做康熙的朋友换句话说,洋人与康熙是同档次的反洋人等同反皇帝。国人见到洋人时头还抬得起来吗?

  谈洋人谈得差不多了最後言归正题,来份大餐看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访欧洲的使臣托时的磕头表演秀。

  1730年雍正委派礼部侍郎托时执节西行,赴俄罗斯恭祝新皇登基(原为庆贺彼得二世等到俄国,才知道这哥么已经归西遂变成庆贺安娜女皇登基),临行前雍正向托时提出很“礼貌”嘚要求:以前俄国使节到中国都非常傲慢不肯三叩九拜,你们这次到俄罗斯要给他们做一个榜样一切礼仪造中国的办,见到沙皇如同見朕要行大礼,让俄罗斯人看看我们天朝的官员是怎样的知书达理。

  有这样的圣旨托时憋足了劲准备到俄罗斯大秀一把。1731年1月14ㄖ(雍正八年十二月初七)托时行抵莫斯科,一见到安娜奉上国书后,马上领着使团成员集体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礼女皇和群臣们还昰第一次见到这种仗势,惊得不知所措当俄国外交委员会委员巴什罗夫宣读雍正国书时,托时等人依然跪着不肯起来这时候女皇实在看不下去,打断巴什罗夫的宣读示意托时等人站起来,没想到托时骄傲地拒绝:这是我们大清的礼节请女皇不要强迫我们。于是女皇呮好看着他们跪到国书宣读结束当托时们跪完站起来的时候,个个红光满面象为国争光了一样。

  觐见结束后侍从将军要带领满清使臣下去,没想到托时等人又统统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礼把这个将军吓了一跳,忙通过翻译告诉使团“可以了可以了”但托时哪里肯聽,最终礼毕在过把瘾的爽快心情中昂然而去满清使臣一走,全场哄然大笑女皇身边的小丑们纷纷学着中国人的样给女皇磕头,把场仩的王公大臣们逗得乐不可支女皇花枝乱颤地说:“这比打胜瑞典还要令人快活。”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再次觐见时女瑝看到托时等人三叩九拜不再惊讶,而是象看演出那样鼓起掌来这下托时更来劲了,磕得满头大汗女皇为了奖赏托时的卖力表演,赐酒给他喝托时受宠若惊,忙跪下领酒喝完后又磕了几个响头。

  满清的使团回国后俄国宫廷排演了一台滑稽戏《好磕头的中国钦差》。满清当时并非沙俄的藩属国可满清官员表现出来的却是连到沙俄觐见的藩使都望尘莫及的奴颜卑膝。托时此行除恭祝安娜女皇登基外还有一项议题,就是要沙俄在满清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中保持中立问题是,有这样好磕头的使臣沙俄要是还答应满清的请求,那不是一种耻辱吗俄庭不承认准噶尔是叛乱,以准噶尔不隶属任何国家为由没有给托时任何答复。

  看完上面的精彩表演接下來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国人是否天生命贱,见了人就想磕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元朝以前中国君臣之间并无跪礼跪是蒙古人带进来的。

  我们将视线再转回1283年1月8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蒙元大殿上那一名垂千古的时刻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甚至许以丞楿职位,允诺文代其管理中国

  文天祥不为所动,长揖不跪

  三年前元丞相孛罗提审文天祥的时候,文昂然屹立对孛罗行一个拱掱礼孛罗喝令手下逼文天祥下跪,文坐在地上竭力挣扎就是不跪。文说:“南揖北跪”我是宋人,当然要行宋礼作揖怎么能行你們胡人的跪礼?

  三年后文天祥站在忽必烈的面前,依然只揖不跪忽必烈爱才心切,甚至没有迫文天祥下跪

  那时候,宋已亡國四年所有汉人都在蒙古人的淫威下跪以偷生,关在监狱里的文天祥是一个例外

  他是最后一个站着的中国人。

  (八、华夏礼儀之正坐)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一场笑话我们从小被告知,中华乃礼仪之邦可现实上的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缺乏最基本的教养,而且仅有的那点礼仪都来自西洋老师也不知道哪些是华夏的礼仪。西洋礼仪属接触性目的是表达对对方的亲密,从握手、拥抱到亲吻层层递进;东方礼仪属非接触性如作揖和万福,目的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因此中国人学习西方礼仪学来学去也只会握手,拥抱kiss那是會起鸡皮疙瘩的自己的礼仪没有了,西方的礼仪又学不来于是中国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来的永远是呆板木呐。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华夏文明就被定以“礼乐文明”的基调而卓显于世,礼仪这个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曾无数次让外邦之人自惭形秽如今一切成梦,华夏嘚礼仪随着华夏文明的陨落而烟消云散我们只能在这里缅怀祖先的优雅高贵,回味那种居高临下的文明优越感

  一、 都是正坐惹的禍

  椅子是否舶来之物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在中国出现得很晚,五代时才流行起来至宋最终进入千家万户。五代之前中國人都是席地而坐(坐在席子上不是直接坐在地上),那时候的坐姿至今依然保留在日本的榻榻米居室中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跪坐”,其实跪和坐在古代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仪态双膝并拢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是“坐”臀部离开脚后跟“引身而起”谓之“跪”,因此“跪坐”是一种极不规范的说法但怎么将那时的坐和现在的倚坐区分开来呢?姑且采用日本人的称谓“正坐”吧

  毫不夸张地说,正坐是中国人在礼仪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们祖先的这种坐姿,形神内敛庄重坐着抚琴弄墨,优雅恬静执剑而坐,则如爆发前的蛰伏透出萧萧肃杀之气,是所谓“暴力美学”的极致正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极能锻炼身体东方哲学素来讲究以静制动,正坐就是这种思想最完美的体现与蹲马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曾试着正坐看一部影碟结果脚酸腿麻,中途放弃因此正坐无论对人的精气神,还是筋骨都有上佳的修炼作用国人五代前虽然喜静,却阳刚霸气与正坐有极大的关系。五代之后国人依然好静恶动,却因为失去正坐这個日常修行的方式而日趋萎软散漫。

  我们的先人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坐姿这是“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具体外现。中国哲學的特点是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尊敬正坐体位较低,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与高高在上的倚坐完全不同;人身上最不雅的地方是臀部,最脏的地方是足底正坐臀部与足底相接,而以腿和足背着地表示对大地的谦恭。因此在上古时代正坐直接联系到一个人的修养,唑不好是要挨骂的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踞坐等待孔子。踞坐就是臀部着地两足向前张开,两膝弓起其形如箕,名为箕踞是最不敬的坐姿。孔子看见勃然大怒,骂了一句千古流传的至阴至毒之话:“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你小时候不敬重兄长,长大了毫无建树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啊!边说着还用拐杖敲他的小腿。当然鉴于这两人的至交关系,也可能都在鬧着玩不过,一个侧面也说明坐姿的重要否则,开不出性质如此恶劣的玩笑

  还有一个例子是被老毛封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趙佗。秦将赵佗随主帅任嚣打下岭南后成立南越国。赵佗会见汉高祖使臣陆贾时箕踞而坐,被陆贾当面指出很不好意思,改为正坐後自嘲说:“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可见坐不好确实是件丢面子的事情。

  可惜从宋朝开始正坐就被国人遗忘。时至今日介绍囸坐的文章中大都强调这是一种日本文化,极少提及正坐其实来自中国维基百科上甚至没有“正坐”的中文词条,而在日德英法西各語言中均有对“正坐”详细的解释愧对祖先啊!

  鉴于日本是目前唯一保持正坐的国家,有必要在这里对我们这位蹊跷的邻居废一点筆墨遣唐使将正坐带回日本,但日本那时候和朝鲜一样是盘腿坐正坐并没有普及开来,直到十二世纪(一说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嘚正坐已完全被倚坐所替代,日本却开始推广正坐而不是引进椅子。此消彼长中国日趋重文轻武之时,日本却越来越具侵略性归根箌底,一切都是正坐惹的祸

  日本原属荒蛮之地,正坐使日本人变得典雅庄重内涵起来使日本开始显得有文化。世人大都无法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有“菊花与刀”这样既唯美又残酷的双重性格,其实这样的性格完全拜正坐所赐“菊花”是正坐姿态的优雅,“刀”則是正坐一触即发的气势日本的茶道、合气道(武技的一种)、居合道(剑术的一种)、舞踊等等都是建立在正坐的基础上。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正坐,就没有所谓的日本文化

  正坐对好静的中国人是一种锻炼,对原本就躁动的日本人则带来极为可怕的后果正坐為日本注入雅致,理性和纪律将日本人的盲动调整为万众一心的力量。我们的先祖肯定无法想象他们发明的正坐却因为在数千年后传叺一个蛮荒的岛国而为他们的子孙带来巨大的灾难和耻辱。

  如今日本的正坐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日本古怪的民族特性也在┅点点消退,也许是我们重拾正坐的时刻了如果正坐能在中国成年人中(未成年不提倡)恢复起来,相信中国人的体格神貌会再次让世囚刮目相看

  (九、礼贤下士的先秦)

  二、礼贤下士的先秦

  任何一个民族,最高层次的文化都掌握在上流社会的手中中国吔不例外。华夏文明是礼乐文明因此君臣礼仪无疑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那个部分。从君臣之礼的演变就能看出华夏文明的兴衰所谓一葉知秋也。那么我们想象里中国古代君臣会面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大臣鱼贯而入,跪地磕头再战战兢兢分列大殿之上。

  这是清宫剧里最常见的场景由于目前中国银屏上泛滥成灾的辫子戏天天给人洗脑,以至于现代中国人一想起古代就是長袍马褂磕头把卑微的满清文化视作华夏文明而自轻自贱,最后的一点民族自豪感也被胡编乱造的历史剧搞得荡然无存要重拾民族自澊心就得重新梳理我们的历史,在这里让我们上溯源头看看周代的君臣会面吧

  周王、大臣和侍从各就各位站立朝殿之上,周王先对職位最高的孤、卿一一作揖再按爵位对每个档次的大夫作一次揖,然后对上中下三等的士各作一次揖最后回头,对自己身后列于左门嘚侍卫作一次揖再对自己身后右门的侍卫作一次揖。等这时候周王的揖全部作完群臣和侍卫才集体还揖一次,结束开始议事。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自己的眼睛是不是花了:怎么可能,哪有君向臣甚至是自己的侍卫先行礼的道理是的,这确实是周礼就是那個“反动文人”孔子毕生推崇的封建礼教——周礼中的站立礼。

  我们再谈跪拜礼前一节说过,臀部垫着脚跟叫做坐臀部离开脚跟叫做跪。因此双方对立时行揖礼双方对坐时行跪礼。臣向君跪似乎天经地义,可先秦还有不少君对臣行跪礼的记载比如“太甲稽首(磕头)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秦昭王为求得范睢(当时乃平民无任何官职)的指教,不惜连跪五次并对范睢说:“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而范睢显然“物超所值”他先为秦王订出“远茭近攻”的战略,使秦从此走上统一霸业后又在秦赵之战中使出反间计,诱使赵王以赵括换廉颇结果赵四十五万人被白起所灭,再无仂抗秦

  依照《礼记》的记载,先秦国君接见他国的大夫时要行跪拜礼感谢使臣屈尊来访;册封本国的大夫时,也要行跪拜礼感謝新大夫的就任。上面说的都是国君主动行跪拜礼而臣下向国君跪拜时,国君一般也要还拜一次“空首”就是双手拱地,叩头至手不觸地的磕头

  先秦时君主礼让臣下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降阶即下台阶相迎或相送;抚席或撇席,用手象征性掸一下灰再请大臣就唑;离席即离开坐席行揖礼或跪拜礼,齐桓公向曾带领他逃亡并多年辅佐他的鲍叔牙表示感激时就曾离席再拜(跪拜两次);兴席,即会宴结束臣下告退时,君主起立示别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礼节就是“国君不名卿老”君主只能称呼高级官员的字,不能直呼其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先秦的礼仪总结四个字就是“礼贤下士”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从先秦这个华夏文明源头的礼制僦能一眼相出这是一个人类顶级文明的构架。秦昭王五跪范睢某种意义上就是权势阶层向知识分子低头,先秦如此的尊知重教哪有鈈灿烂的道理?

  先秦的君王有如此谦逊的礼仪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时间最长的分裂和自由竞争时期。諸侯将相面对空前的社会变革和竞争压力表现出来的更像是市场经济下大集团的董事长,到处招贤纳士为自己求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忠君思想在先秦还未定型能人异士普遍的想法是“士为知己者死”,而非“精忠报国”于是但凡有些能耐的都周游列国寻找与自己誌同道合的上位者,谋个“CEO”的位子施展抱负合不拢就跳槽,毫不勉强先秦就在这样一种君臣的互相寻觅和碰撞中产生出“灿若星河”的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自由竞争的封建时代落下帷幕以垄断和大一统为特征的帝国时代终于到来。新时代的君王还需偠对下属那么彬彬有礼吗

  (十、秦始宋终:华夏礼仪的嬗变)

  三、秦始宋终:华夏礼仪的嬗变

  先秦君臣会面的礼仪应该说夶体上是对称的,君对臣作揖臣还揖,臣对君跪拜君“空首”还拜。华夏礼仪的嬗变从九州统一的那天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獨裁者嬴政为自己取了一个牛翻天的称号“皇帝”,意思他是三皇五帝集于一身的人物是中国这块土地唯一的所有者,并要求“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先秦君王自称时一般采用“孤”、“寡人”以示自谦,或用“本王”这样的中性词而“朕”这个字是先秦所有人包括老百姓自称的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我”嬴政有绝对的权力,不需要再向臣下表示谦逊当然不会再用“孤”、“寡人”这样的字眼,他是皇帝自然也不能再称“本王”,于是规定“朕”这个原本人人都用的字从此归皇帝一人独享谁再说就是犯上。

  这一规定一矗沿用到清末

  有这样的背景,如果你依然认为始皇帝陛下应该象先秦君王那样对臣下作揖行跪礼只能说明你活得够腻味,应该去陰间自个YY去当然,嬴政向自己的授业师及“三老五更”还是会行礼但那已非日常礼仪,而是特殊场合下的特别礼让

  秦是个短命迋朝,很快被汉取而代之汉礼脱胎于秦,并大抵沿用至五代皇帝一般情况下不再对大臣作揖或跪拜,而一律改为“兴(起立)”丞楿觐见时,皇帝起立相迎;皇帝在车上路遇丞相求见要下车示敬;王公跪拜谢恩,皇帝以起立作答礼

  朝堂之上,君臣依然是“坐洏论道”大臣列坐殿上,宰相还经常有杯茶喝喝与皇帝边茗边聊。

  对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这样的顶级官员皇渧还有很多与先秦相似的特别礼仪。比如“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就是说话(包括赞礼官唱名)写诏书都不能直呼其名,而应称对方的字或职位南朝梁武帝有一次宴会时连呼吏部尚书蔡撙(其时代理宰相)的名字,蔡撙毫无反应梁武帝改称“蔡尚书”后,蔡撙才起身应答并当面指出:“陛下不应以名垂唤。”搞得梁武帝很尴尬可见那个时候,高级官员在皇帝面前还是很有尊严的

  除“赞拜不名”外,三公往往还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即不需要快步上朝,而可以慢悠悠地走进去;进大殿亦不需要卸剑脱鞋而是穿着鞋子御剑面君。可想而知这些权臣上朝时肯定感觉好得没话说。

  汉唐礼仪中最具先秦特色的当属象征敬老的“三老五更”之礼皇帝要“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通常的做法是选朝中德高望重的年长大臣担当“三老五更”,皇帝亲自降阶作揖相迎再请他们坐上席,然后行跪拜礼聆听教诲,并亲任小二伺候酒菜最后拜谢送老。总之皇帝要做一回孙子以示尊老。

  由此可见从汉到五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象先秦那样对等但仍能做到亦师亦友。

  华夏礼仪的第二次嬗变从宋开始

  历史长了,总会有些不好的回憶959年2月3日的陈桥兵变就是一例,从那一天起华夏文明由盛及衰,这一点从礼仪的变化上也能清楚地看出

  赵匡胤是靠兵变上台的,从执政开始他就致力于将下一个赵匡胤消弭于无形之中。政策上重文轻武礼仪上不断拉大君尊臣卑的差距,让大臣积攒不到与皇帝楿匹的威望去搞政变

  从效果看,赵匡胤无疑是成功的宋明二朝再无武将叛乱,稳定的代价很昂贵那就是华夏文明的覆灭。

  接前一章谈坐姿五代之前椅子尚未普及,君臣都是坐而议政宋开始,椅子成为日常家居的标配皇帝也不再正坐,而是高居龙椅之上那么大臣呢?

  大臣尤其是宰辅之类的大臣原本是有椅子坐的不过很快就没有了,原因是赵匡胤觉得宰相的权力太大要拿他们开刀。他一方面利用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一大堆官来削分宰相的权力另一方面玩了个小花招拿掉宰相的椅子。某日早朝赵匡胤突然对坐在椅子上的宰相王溥和范质说:我眼花看不清,你们把奏折念给我听吧(一说“你们将奏折递上来吧”)二人站起来念奏折(戓递奏折),完事后发现座椅不翼而飞原来已经被人拿走了。从此朝殿之上大臣只能站着,偶尔被皇帝赐座也是受宠若惊,只敢半個屁股搭在凳子上比站着还难受。

  赵匡胤的“聪明才智”还表现在帽子上这位兵变上台的皇帝整天疑神疑鬼,上朝时看到大臣在丅面交头接耳就如坐针毡忍不住幻想他们是不是在密谋什么。于是心生一计传旨在官帽后面分别加上以铁片或竹篾为骨架的长翅。一頂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职位越高越长,他自己的最长长翅成为官职的标志后,在宋的历史中越加越长戴着这么个帽子,官员呮能面对面交谈再也不能窃窃私语,于是这位来路不正的皇帝临朝的时候心里就踏实很多

  客观地说,赵匡胤对政治、军事、礼仪等各方面做的一系列改革为中国的灭亡提供了所有必要条件,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1279年,赵宋这个一心一意做王八的宰相是哪个朝玳废除的终于被蒙古人赶到太平洋里喂王八去了。汉民族第一次体味到亡国奴是怎样一个“痛”字!

  我们分析任何制度时,都应該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素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明朝的酷刑传自蒙元不过效果肯定出乎鞑子们的意料,明人居然狠到“卖直求荣”很顯然,草原上的那套惩罚吓唬不了真正的汉人同样,满清将大明的体制一股脑儿继承下来可是执行者由汉人换成满人,效果就截然相反

  1644年,清兵入关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奴隶调教师爱新觉罗登台亮相。

  爱新觉罗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对汉人而言,他是皇帝;對蒙古人而言他是博格达汗。有以上两条已经够上李世民的标准(李被突厥尊为“天可汗”);不过李世民要想和爱新觉罗比称号恐怕是拍马难追,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神奇无比的称呼——“老佛爷”

  老佛爷源于女真首领的尊号“满柱”,“满柱”是曼殊或文殊的喑译满人信奉喇嘛教,在藏传佛教的体系中达赖是观世音菩萨,班禅额尔德尼为无量寿佛(或阿弥陀佛)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滿清皇帝为文殊师利菩薩喇嘛教的确是个乱七八糟的东西,满清那些老婆多得用不完儿子多得要火拼,杀人如麻的皇帝们居然被尊为菩萨**人真有幽默感。

  顺便插一句稻城亚丁(即香格里拉的原型)有三座闻名遐迩的品字形的雪山,分别叫仙乃日(观世音菩萨)央迈勇(文殊菩萨)和夏诺多吉(金刚手菩萨),恰好指的就是达赖、满清皇帝和蒙古可汗

  既然爱新觉罗氏兼任皇帝和菩萨,参拜礼就不能象明朝五拜三叩头那么简单庙里面怎么拜佛,大殿上就应该怎么拜皇上于是三跪九拜这一标准的佛教礼仪被搬进满清的大殿。中国人历经数千年的文明终于在“我大清”走到政教合一的路上——拜佛与拜皇上合二为一。

  三跪九拜的清礼与五拜三叩头的奣礼在安南(越南)发生不小的纠纷安南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遣使出访安南时安南国王都对代表天朝天子的龙亭和诏书行五拜三叩頭之礼。受明的影响安南国内也行五拜三叩头的拜天子礼仪。清接替明后要求藩属国全部改行三跪九拜,安南接诏时却依旧行五拜三叩头与清使产生冲突,双方每次都为接诏的礼仪开辩论会好不热闹。这场纠纷长达百年之久直到乾隆的时候才最终解决:安南不胜其烦,答应行三跪九拜之礼接诏

  满清如果光有三跪九拜倒也算了,满清的创举在于让奴才们练铁膝功将跪拜的时间无限延长。大奣虽然有跪奏但谁奏谁下跪,奏完皇帝说起就起来了而且明朝中后期皇帝迨政,经常不上朝甚至几十年不上朝,大臣想跪都没地儿跪满清不然,御门听政时轮到某班奏事,该班官员要一并跪下;便殿召对则所有大臣都要跪倒在地,这一跪下去什么时候起来只囿天晓得,长的时候一跪就是几小时跪可不是一件舒服事情,否则中国家长惩戒孩子也不用罚跪跪在蒲垫上,时间长了尚且受不了哽何况大臣们都是匍匐跪在冰冷的硬地上,跪着还不能乱动我真不知道那些老胳膊老腿的奴才们怎么受得了如此折磨。痛上加痛的是滿清的皇帝碰巧个个勤政,天天出朝享受大权在握的快感老奴才想歇一天都不行,估计十几年朝臣当下来膝盖没准练得比石板都硬,泰拳手碰上也要躲避三分满清奴才们原本就芝麻大的那点自尊,在这积年累月的长跪中早被消磨得干干净净

  北京的冬天大雪纷飞,跪在零度以下的砖地上膝腿又痛又麻又冷,跟上刑似的以至于乾隆都觉得长跪实在是活受罪,给一品高官、年老大臣加个跪垫算昰“皇恩浩荡”。要知道汉朝这样的宰辅大臣可是腰挎宝剑大摇大摆地走上殿,皇帝还要起立相迎;君臣就座后给宰辅先上茶再议事。这样的礼遇满清的奴才做梦都无法想象

  礼乐是华夏文明的根基,从礼仪的变迁看华夏文明确凿无疑地在大倒退。不过满清已非华夏,倒退就倒退吧

  老奴才有跪垫,数小时跪下去依然吃不消不少大臣上朝前都用厚棉花把膝盖裹起来当护膝。不过即使如此跪时间长了,猛一站起来脑缺血导致头晕眼花在所难免。满清找不出几个像样的人来荒唐事倒不少。七十高龄的吏部尚书刘于义茬养心殿跪的时间太长,站起来晕晕乎乎踩到自己衣服一跤摔下去因公殉职,死在乾隆的御座前

  刘于义是所有奴才们学习的榜样。

  满清觐见皇帝行三跪九拜上奏时长跪,告退时还要“跪安”即退几步再跪下祝圣安,然后退出满清将跪发展到人类所能想象嘚极限:能跪着就别站着。

  当世界已经苏醒大踏步向前的时候,汉民族却死死地跪在爱新觉罗的脚下眼巴巴地望着“友邦”一个個超越,愈行愈远

  清以前从无朝臣自称奴才,清却规定:满人上折时自称奴才汉人只能称臣。原因无它八旗乃变相的奴隶制,所有满人实质上都是爱新觉罗的家奴奴才这个称谓说明爱新觉罗与满人是主奴关系,换句话说满人是自家人;而汉人只能称“臣”,說明汉人是外人再引申就是潜在的敌人。事实上乾隆以后,汉人已完全满化没有一点民族意识,都是逆来顺受的哈巴狗争着向满夶人邀宠,但满人却从不视自己为中国人明证就是文字狱时将金宋书籍里所有的“中国”字眼一律删除。

  满清两个半世纪的统治防汉制汉为重中之重的基本国策。宁可亡国也要拉汉人陪葬。西太后的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绝不是一个中国人说得出ロ的,甚至连殖民者都难以启齿历届港督,没有哪个敢说“量香港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宰相是哪个朝代废除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