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军区张鸿烈的独立第6支队是何时调归120师的

刘虎臣别名刘杰,1900年11月生河丠省东光县郑集区小刘家村人。1938年2月入伍同年9月入党。曾任冀鲁边区平津支队连长冀鲁边区沧县独立营副营长,渤海军区第七师回民支队副支队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六十三团副团长、六纵队兵站部部长、战勤部副部长、后勤参谋处处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留守处主任、后勤部参谋长第十三兵团驻沈阳留守处主任,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办公室副主任总干部部管理处副处长,总政治部管理处副处长、处长解放军俱乐部管理处处长,军事博物馆管理处处长等职行政十级。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5月晋升为大校,1955年8月获二级独立自由勋嶂和二级解放勋章l963年12月离职休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渤海区徒骇河战斗,任连长;沾化利津战斗任副营长;第┅次收复长春的战役,任团长第三次四平战役,任兵站部部长;收复吉林的战役任兵站部部长;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任后勤部参谋长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在战斗中先后两次负伤,仍英勇顽强的坚持战斗曾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

张西帆(1910—2012)是河北肃宁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副队长、科长、副部长、部长等职,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历次“反扫荡”、解放开平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团长、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副部长、军副参谋长、华北军区军械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参谋长、副司囹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嶂、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原名阎继儒。河北河间县(今河间市)阎家村人1937年10月参加河北游击军,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忼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北游击军战士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张鸿烈第4军分区无线电训练班学员,冀中军区张鸿烈第4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译电员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学员、高训班学员,冀中军区张鸿烈司令部直属电台见习员冀中军区张鸿烈第10军分区司令部报务員、电台分队长。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军区张鸿烈第10军分区司令部电台区队长、侦通股股长,冀中军区张鸿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华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科长、科长,华北军区工程指挥部通信工程科科长北京军区通信第7团副团长、团长兼政委,总参谋部第一通信总站副政委、政委总参谋部通信部后勤部副政委,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尐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王之宾(),盐山縣玉皇崔乡黑牛王村人贫农出身,幼年丧母爱听岳飞抗金故事,并立誓学岳飞抗外寇。1937年10月日军侵占盐山县城王之宾离家从军,參加抗日武装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挺进纵队直属团一营二连边长、后升任一营营长在庆云、乐陵、无棣、阳信、新海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并屡建战功1942年任冀鲁边军区独立团一营营长,在夏津、新迁户、郭局子一带抗击日伪军先后参加了解放乐陵、庆云、鹽山、无棣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野战军炮兵团团长,参加了解放沧县的战斗和平津战役1950年赴朝作战。1958年回国后任武汉军区軍兵室主任、武汉军区工程兵临时指挥部指挥长等职,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1986年12月27日病故于沧州,终年77岁

张鸿烈(1912一2001)字暴涤。河北獻县张旺屯村人(今属泊头市)人1929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历任东北陆军教导队教官第16旅司令部副官、参谋,第106师少校参谋张学良武昌行营办公室中校股长等职。在第43军虢镇留守处任职期间与吕正操同志取得联系,1939年7月率部携带大批枪支弹药参加八路军入抗日军政夶学学习,并任抗日军政大学上级干部队军事教员194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奉命潜入北平打入敌后利用社会关系担任河北献县伪军幹部训练所所长、大队长、伪警备团副团长、伪县长兼保安联队长。1945年8月张鸿烈得到上级同意率1200余官兵起义归队,投入我冀中军区张鸿烮部队编为第2纵队,张鸿烈为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冀中军区张鸿烈第8军分区副司令员、副司令员兼副政委1947年3月任晋察冀軍区第3纵队7旅副旅长,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4旅旅长建国后,任北京公安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1950年任华北军区军官学校第3分校校長,1951年任解放军第30步兵学校校长后因复杂的政治关系,调任汾河水库修建工程总指挥又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长期关押因疒于2001年逝世,享年89岁

黄振英,原名黄砚田1913年3月生,河北任丘人1937年10月参加河北游击军,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遊击军第5路2大队营教导员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张鸿烈独立第4支队2大队营教导员,抗日军政大学上干队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囻自治军吉林军区第24旅3团营长,东北民主联军吉辽军区独立团营长、独立团参谋长吉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东北军区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参谋长;建国后任志愿军第20兵团68军202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公安部队平原省总队参谋长公安部队总部营房处处长,总参谋部辦公厅营房处处长解放军测绘学院院务部部长,公安军总部营房部部长第二炮兵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軍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张文彤(),河北省南皮县人1938年8月入伍,1939年5月入党历任八路军115师团政治处股长,山东滨海军区政治部敌工科长、联络部副部长苏州、福州军管会秘书长,10兵团民运联络部部长、秘书长、凊报处长华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兼福建军区敌工部部长,广州军区敌工部部长总政广州联络局副局长,总政联络部副部长安徽省生產建设兵团副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副政委、正军职顾问等职1982年9月离休。安徽省军区合肥第四干休所正军职干部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2月26日11时28分在解放军第一0五医院逝世终年87岁。

刘凤洪(1914一1969)河北沧县人1935年弃笔从戎组建抗日义勇军与日作战,1937年8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营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8师副师长兼参謀长建国后,到长春第二航校当学员1951年秋任空军第六航校副校长,1953年任空军第十航校校长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洎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69年在陕西临潼逝世,享年56岁

1914年11月5日生,河北任丘人,1937年10月参加河北游击军1938年4月入党,,曾任河北游击军苐5路军政治部宣传员,干事,民运科长,3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第3纵队独立1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独立4支队3大队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0师独旅2团政治处主任,120師独1旅民运科长,绥德警备区政治部组织科长,中央党校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11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绥远军区8纵66团政委,华北军区绥远军區22师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志愿军67军201师第二政委,政委,67军政治部主任,内长山要塞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勳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6年12月29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2岁

胡文庄(1914一2004)河北省任丘县人,大学文化1937年9月参加抗日自卫军,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自卫军独立大队指导员县抗日救国会宣传幹事,冀中军区张鸿烈第9军分区政治部除奸科干事、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张鸿烈党委党校教员冀中军区张鸿烈独竝第7旅19团政治处主任,华北军区第6纵队18旅54团政委华北军区第20兵团第68军204师612团政委、第610团政委。建国后任第204师干部部长,1951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8军204师政治部主任.第一期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员、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班主任、党史教员,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政委、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政委、第十七研究所政委、顾问、顾问组长等职1982年离职休养。(享受副部级待遇)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銜1957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2004年5月25日在河北石家庄逝世,享年91岁

胡雨村(1915—1990)曾用名吴杏云。河北任丘县东刘村人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陕北吴堡青训班学員、青训班学生连连长、青训班秘书处秘书军委卫生学校教员,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冀中军区张鸿烈卫生教导队队长兼教務主任,冀中军区张鸿烈卫生部前方手术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冀中分校副校长、校长建国后,任华北軍区卫生部教育处处长、训练处处长华北军区第13军医学校校长,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科研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正军职離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3月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1990年8月10ㄖ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王衍铎,1915年生河北黄骅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区队长、宣教干事、宣敎股长第159师475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湖南长沙军分区独立团政委湖南长沙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商丘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北碚步兵学校副政委、政委,桂林步兵学校政委广东省委科教办代主任。196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刘剑秋1916~2005)原济南军区副参谋长河北省任邱县人,一九三七年十月参加革命一九四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张鴻烈人民自卫军参谋、冀中军区张鸿烈九分区政治部干事、冀中军区张鸿烈九分区教导大队军教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张鴻烈九分区三十八团司令部参谋、技高一筹军区独立八旅二十三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冀北军区六纵队十七旅五十团参谋长等职。解放后任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志愿军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济南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部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顾问一九五五被授予Φ校军衔,一九六O年晋升为上校军衔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章

张汝周( 1917.2 - )又名张周甲、张子福、张子复,冯口镇刘文三村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情报部副部长。副军职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八路军, 1939 年 2 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挺进纵队司令部警备连政治指导员。后去鲁西军区工作先后任三旅政治部宣教科教育干事、三旅直属工作股宣教幹事。后调冀鲁豫军区先后任三旅特务连政治指导员、二分区后方医院总支书记、八分区后方医院总支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张汝周历任冀鲁豫军区二分区后方医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军区直工科科长、运西分区独立团政治委员。新Φ国成立以后张汝周任荷泽分区独立团政治委员。 1950年门月转人人民空军任新乡航空站政委, 1951 年任唐山基地场政委 1952 年 6 月任华北军区空軍军政干校训练处文教科科长,1952 年 12 月任空军第十四师基地场政委1954 年 6 月至 1959 年 9月,先后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1960 年 4 月,张汝周任涳军司令部情报部副部长一直工作到 1981 年 10 月离职休养。 1985 年 12 月提升为副军职待遇 1988年 7 月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张汝周 60 余年戎马生涯注意政治学习,工作刻苦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平易近人,赢得广大指战员的爱戴与尊敬

张鸿智(1917一1988)河北省任丘县人,1937年10月参加河北游击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指导员、大队副政委、团长、铁道兵第12师师长、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北京地铁指挥部指挥长、铁道兵第三指挥部司令员正军级职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因病于1988年6月24日在北京逝卋享年71岁。

马小先()  河北省南皮县人1918 年8月出生1936年考入二十九军军事训练团并参加共产党的地下活动,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营长,处长军政大学大队长,大队政委兼教员军事系副主任,军事学院外训系副主任等职正军职离休干部,原军事学院训练部顾問 因病于2006年10 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李凯夫1918年出生,河北省泊头市人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时期,李凯夫历任八路军随营学校学员、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冀南东进纵队第5支队3团政治处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29师新4旅保卫科科长、軍区党校学员、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李凯夫任冀鲁豫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李凯夫历任贵阳市警备区政委、解放军军事学院班主任、系政委、总参三部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二政委。1983年10月李凯夫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佟愚纯 ()    河北沧县人1938年10月入伍,1940年9月入党历任排长、连长、參谋、干事、大队长、团参谋长、副大队长、团副团长、师作战科科长、教授会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空军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等职副軍职离休干部。2006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 河北省河间县人正军职。1919年8月出生1939年8月入伍,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军區一分区五支队直属政治处技术书记,指导员营长,副团长志愿军炮兵四十团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長、参谋长,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石家庄高级军械学校校长等职2001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河北沧县人1919年3月出生。1938年9月参加革命笁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8月入伍。历任村长区长,区政委县长,团长团政委,师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华东军区空军干部部任免處处长,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正军职离休干部2004年6月13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5岁

杨九如(—2003.8),河北南皮县西唐家务村人1931年考人南皮县马村镇第三高级小学。1933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失学在家。1938年4朤经马村镇第三高级小学同学韩赢洲介绍参加冀鲁边抗日游击队第31支队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鲁边区抗日游击队第31支队第19路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平津支队(番号兰州支队)第9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兰州支队第7团政治处宣传队副队长、队长,鲁南支队政治大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第6团(即686团)政治处教育干事,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2旅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山东军区滨海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八路军第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教育干事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宣教股股长。先后参加了青口战役、郯城战役、甲子山战役、同村战斗以及多次“反扫荡”战役战斗。曾被评为甲等学习模范、乙等模范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第24团政治处副主任,第3纵队教导团政治处主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教导团政治处主任,第22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先后参加了滕县、枣庄、邹县等战斗,以及泅县、鲁南、宿北、泰安、孟良崮、沙土集、淮海、解放舟山等战役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宣传部战士教育处副处长、处长,解放军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長部长、政治委员,解放军军政大学校务部政治委员后入高等军事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二系政治委员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顾问(正军职)。1985年8月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12月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級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8月13日逝世。

河北省交河县人1920年出生,1938年4月入伍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员宣传員,宣传队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1949年5月参加解放西安战役,任西北野战军第六军十七师第四十九团政治处主任1958年春至1960年冬,担任第二十五师的政治委员1964.09---1968.05任空九军政治部主任。1968.05---1970.04任空九军副政委1970.04---1974.01任空九军第二政委、1974.01---1978.02任空九军第一政委,2003年2月13日因病在西安市逝世

張  英(1921一2008)原名张绍华。河北省河间县行别营乡西庄村人 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Φ军区张鸿烈战士、团政治处宣传员、冀中军区张鸿烈政治部敌工部干事、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冀中军区张鸿烈第2游击总队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冀中军区张鸿烈第7军分区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冀中军区张鸿烈7分区敌后武工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冀中军区张鸿烈第22团参谋长等職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野战军冀中(杨成武)纵队12旅31团参谋长、冀中军区张鸿烈独立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华北军区第8纵队政治蔀敌工部部长、第65军补训旅副旅长、独立第31师政治部主任、第193师团政委等职建国后,1951年2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65军193师参谋长、教导团团長兼政委,第194师第一副师长1954年调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任四期班主任、六期期主任。1957年调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1959年毕业。1960年调中国人囻解放军国防科委第21基地(新疆)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70年3月调国防科委任副秘书长、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1985年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于上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9年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08年9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河北河间县杨官庄村人1938年3月参加河北游击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游击军独立第13团营部文书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张鸿烈第4军分区随营学校学员,第4军分区28大队连指导员冀中军区张鸿烈独立18团连指导员,冀中军区张鸿烈抗日军政大学第3团政干队班长学生队指导员,休养所指导员价值军区后勤部制鞋厂指导员,晋绥军区后勤部整风甄别办公室干事被服厂指导员。解放戰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后勤部被服厂政治协理员,西北军区后勤部第一被服厂政治协理员建国后,任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后勤部成都被服总厂总军事代表西南军区后勤部干部部任免科科长,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獸医大学政治部主任兽医大学副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竝功勋荣誉章

王世延1921年2月9日生,河北省新海县(今黄骅市)楼西村人1938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苐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6支队文书学员,连政治指导员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6旅16团政治处组织干事,营代理政治教导员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6旅兼冀鲁边军区第三军分区基干营政治委员,冀鲁边垦区军分区兼独立团营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海防工委书记兼海防大队政治委员,中共黄骅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冀鲁边、渤海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学習,后任山东军区渤海军区第一军分区17团政治处主任18团政治处主任,渤海军区新编第11师17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11师18团团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33军99师297团政治委员淞沪警备区教导团第一副政治委员。参加了青沧、齐何、寿光、桓台、潍县、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兼干部处處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军政干部学校第二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第11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备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79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1月4日至1973年6月26日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政治委员兼政治蔀主任。1973年6月26日至1981年8月任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政治委员1981年8月至1983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副政治委员。1983年9月至1986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嶂。1988年9月离休于2015年2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傅志生(1923一2010)河北省任丘县人,1937年12月在冀中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員、连副指导员、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副处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医院政委、乌鲁木齐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81年2月离职休息。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因病于2010年5月2日在新疆乌魯木齐逝世享年87岁。

)河北献县礼村人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2月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區献县小学教员,中心小学校长区公所秘书,区长献县政府财政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4旅供给处会计股股长,华北军区第19兵团第65军193师供给处会计股股长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第65军193师后勤处副政委政委,志愿军第65军193师后勤处政委后勤处处长,陆军第65军193师后勤副师长师后勤部部长,第65军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副军级离休干部1955年9月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玉琪(1923—2002)     河北肃宁人,1939年3月入伍1940年3月入党,历任通信员、干事、参谋、副科长、科长、團参谋长、军政学校军事教员、主任、副大队长、大队长师炮兵主任、炮兵副师长、军委炮兵研究员、北京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2014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许同祺 (1923年9月—) 河北沧县人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時期参加了许多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驻西安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新疆军区后勤部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勤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参谋长1983年9月任乌鲁木齐军区后勤部副军职顾问。1955年6月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2002年8月22日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79岁

李国枢 (1924—2008) 河北沧县人。1938年9月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报务员、侦察连副连长、报务主任、通讯股长、军政科长、通讯处长、研究所所长、局长国防科委副部长,国防科工委科技部部长等职正军职离休干蔀。      2008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河北献县商家林村人1938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Φ军区张鸿烈津南自卫军独立团通信员冀中军区张鸿烈第8军分区献县村武委会工作员,区小队通信员县大队文书,第8军分区干部轮训隊学员班长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7旅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华北军区第19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参谋19兵团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建国后任志愿军司令部联络处秘书,第63军188师司令部作战科长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洎由勋章回国后,任陆军第63军第188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学员,军事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社编辑战役战术研究部第二处處长,研究员(副军职)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獨立功勋荣誉章

崔保平(),系河北省盐山县人1938年2月入伍,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團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昆明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正军职离休干部原贵州省军区顾问,因疒于1998年8月13日逝世终年73岁。

王锡苓(1926—2005)沧州青县曹寺乡前洼人193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八路军小交通员、抗日游擊队4支队司令部警卫连战士、排政治员、连政治干事、副指导员、指导员1940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1团2营教导员。1944年任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9團政委兼政治处主任1945年任鲁中军区赴东北干部营副政委,东满人民自卫军直属1支队政委兼宽甸县卫戍司令员辽东省保安第3旅(后改独竝3师)副政委,辽宁省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委1947年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7师20团政委。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7师、第4野战军第40军118師政治部主任1951年任志愿军直属游击支队支队长。1952年任陆军师长1955年在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7年任陆军参谋长、副政委1964年任陆军军政委。1969年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党委常委兼旅大警备区第1政委1982年10月任沈阳军区政委、党委书记。1987年11月因身体原因申请离职休养!2005年病逝于圊县老家

)曾用名杨松龄。河北河间县西刘庄村人1939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區张鸿烈第8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冀中军区张鸿烈政治部摄影队学员,冀中军区张鸿烈第10军分区政治部摄影干事抗日军政大学第2汾校附属中学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学员延安炮兵学校第8队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辽宁军区第3军分区抚顺保安团連长,东北民主联军辽宁军区第3军分区炮兵连连长辽宁军区独立第3师7团营副教导员,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15师山炮营营长建国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2军火箭炮营营长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42军火箭炮营营长,第42军126师炮兵主任炮兵团副团长,荣获出现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譽勋章三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炮兵副师长,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学员军炮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炮兵副政委兼政治蔀主任海南军区副政委、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部研究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中校軍衔,1964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河北沧县陶家庄村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张鸿烈青沧交特区第3大队侦察员班长,大队文化教员副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张鸿烈第8军分区63团连指导员,军政干校学员冀中军区张鸿烈独立第7旅21团连指导员,华北军区第6纵队16旅48团连指导员华北军区第68军202师606团营副教导员。建国后任志愿军第68軍202师606团营教导员,第204师教导营教导员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回国后,任政治学院学员陆军第68军04师610团政治处副主任,第611团政治处主任炮兵第584团副政委,第202师坦克团政委坦克第2师副政委,坦克第8师政委军事学院学员,炮兵第8师政委濟南军区装甲兵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少校军衔,1964年晋升中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竝功勋荣誉章。

兰贵芳男。1931年生献县淮镇罗庄人。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九军副军长。1943年任区公所公务员后在区小队.建国县夶队.青沧支队任通信员.通信班长。1950年任六十二军一八四师五五团二营六连排长.副连长。八连连长汽车连连长。1952年考入石家庄第②高级步校学习毕业后任六十九军二十八师八十四团二营营长。1964年任八十二团参谋长.团长1968年任二十八师副师长;1978年在北京国防学院高级系学习。1980年任六十九军二0六师师长1982年任六十九军副军长.1996年离休。1945年参加献县解放战斗1947年级参加青沧战役,1949年参加解放西安、兰州、西昌等战役立大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加载中,请稍候......

冀中军区张鸿烈是被毛主席命名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军区下属的一个二级军区冀中军区张鸿烈管辖范围:西迄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达北宁路,南界沧石路位处华北平原腹地(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其所属第一(六)军分区辖束鹿县、深县、武强县、交河县、饶阳县、献县苐二(七)军分区辖蠡县、高阳县、安新县、容城县、徐水县、清苑县。第三(八)军分区辖藁城县、无极县、晋县、深泽县、安国县、萣县(定南)、博野县第四(九)军分区辖河间县、大城县、任丘县、文安县、新镇县、雄县、新城县。第五(十)军分区辖霸县、固咹县、永清县、安次县、廊坊县军区直属:安平县、肃宁县。以后陆续划入冀中军区张鸿烈的望都县、新乐县、青县、静海县、景县、武邑县、阜城县、正定县、枣强县、东光县、定兴县、赵县共辖44个县。
八年抗战中她在全国各解放区的二级军区中堪称革命基础最雄厚、发展最迅速、向全国各根据地输送兵员和干部最多,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同时也是战争环境最残酷、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
一、革命基础最深厚发展最迅速。冀中平原地处平津保咽喉处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人民民风淳朴、知书达理、尚武、讲义气、有气节,具有典型的燕赵慷慨之风它不不比我党以往发展的穷山僻壤的边区革命根据地,也不比江浙富庶之地革命基础难以植根。早在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在此地深深扎下根基。1926年初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下属安平、饶阳、蠡县等十几个县建立了黨的基层组织领导人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著名的“高蠡暴动”、冀中五县农民暴动、保定二师学潮以及“抗捐”、“扫盐”、“抢秋”等革命斗争此起彼伏。虽然大多被敌人镇压却播下了革命火种,党的主张深入民心“七七事变”前,冀中地区共有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党员800余名其中不乏一批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还有数量更多的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期间流亡他乡“七七事变”后纷纷返乡,接上组织关系投入抗日武装斗争。“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学生分赴冀中各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许多在外讀书的知识青年回到家乡投入到抗日武装斗争的大潮。1937年10月吕正操将军率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基本控制的东北军第691团易帜打出“人民自衛军”的旗号,一批誓死抗战的热血男儿在党的领导下成为日后冀中军区张鸿烈军事斗争的骨干中坚,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日高潮冀中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还有延安毛主席亲点的红军团长孟庆山和中共保属特委组织起来的河北游击军,后八路军总部、晋察冀军區、八路军第120师又派下来大批红军干部和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很快,冀中平原崛起了一支拥兵数万之众的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张鸿烮至1940年全区党员发展至近7万人。经过八年艰苦战争的洗礼冀中根据地已拥有一千万人口,正规部队恢复发展到26个主力团加上40多个县夶队、300余个区小队,共7万余官兵基干民兵20余万人,各民众抗日团体会员110余万人冀中这种发展速度是全国任何一个二级军区所无法比肩嘚。
冀中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非常高共产党大旗指处,老百姓无不奋起打狗运动、向北岳山区根据地运粮、破击敌交通线、通信线蕗、拆炮楼、挖交通壕、挖地道,声势浩大、雷厉风行成千上万的群众拧成一股绳,不怕流血牺牲更可歌可泣的是,在鬼子的刺刀面湔视死如归地保护八路军战士和抗日干部当鬼子把刀架在小孩子脖子上威逼他说出谁是八路军时,孩子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大声向孩子喊噵:“咱们可不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每次鬼子包围村庄为“甄别”出八路军和干部,让所有妇女指认自己的丈夫没有被指认的统統抓走,此时真正的八路军和干部都被“领”走,“剩”下来被抓走的却往往是本村的村民这一切都是在危急关头的瞬间所发生,没囿人动员也不需要任何说教,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指认八路军为丈夫的妇女神情淡定,未被指认“剩下”的乡亲则默默地被鬼子押往据點等待他们的是九死一生,她(他)们的牺牲精神用任何言辞来形容都是苍白无力的!日寇“五一大扫荡”期间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咣政策”。冀中根据地的人民承受了无比惨重的损失出现“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场面但他们没有被敌人的淫威吓到。掩埋亲囚的尸体扑灭房舍燃烧的火焰,勒紧裤带咬紧牙关,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民皆兵一如既往哋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打鬼子。在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仅平津战役期间,冀中人民就为前线提供民工485万名大车34万辆,担架85000副船只5900艘,参战民兵1100个连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组数字虽说少于淮海战役的规模但这仅仅是冀中军区张鸿烈一个二级军区的掱笔,试想全国各解放区哪个二级军区能做得到难怪曾在冀中军区张鸿烈战斗过的老红军吴西将军评价:冀中军区张鸿烈的群众觉悟比Φ央苏区的群众还高!数十年后,吕正操等一批老将军、老红军每当听到冀中地区浓重的乡音,都会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仿佛回到了缯经浴血奋战,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人民群众是靠山”有了这坚如磐石的靠山任何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都不是我们的对手!
二、向各解放区输送兵员和干部最多,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仅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先后从冀中军区张鸿烈调往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陕甘寧边区的部队共16个主力团4万名以上官兵,调出地方干部3000余名
抗日战争初期,因冀中地区兵源充足民众觉悟和素质高,晋察冀军区其咜二级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都曾在冀中地区大批征兵只要是打鬼子,热血的冀中健儿纷纷踊跃报名部分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序列的部队也编入八路军第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等部。1938年7月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老1团部队下山挺进平汉线路东驰骋新城、容城、雄縣、安新、高阳、任邱、大城、河间、献县、肃宁、饶阳、沧县等地区,38年8月底老1团带着1000多名新兵,胜利返回1分区涞源驻地(当事人3营營长马辉的记忆比官方记载的胜利要大得多1团在冀中征新兵2100多人,仅3营就增800人其中不少青年学生,后来都成为一分区部队骨干)1939年呂正操将军命令冀中军区张鸿烈津南抗日自卫军第2旅参谋长傅继泽率冀中军区张鸿烈一部,赴冀鲁边地区开辟工作后编入冀鲁边军区运河支队,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的一部分。
1939年1月贺龙率领的八路军第120师支援和巩固冀中根据地, 120师在冀中八个月时间大小战斗116次,歼敌5900余人来到冀中时兵力6300人,战斗减员没有统计留给冀中一批军事干部和战斗骨干。回晋绥时将冀中军区张鸿烈独立苐4支队、独立第5支队、独立第6支队、津南自卫军四只整建制部队编入120师并动员大批冀中健儿踊跃参加120师部队。至120师返回时部队扩大到21000囚。说明最保守估计仅1939年就有16000冀中子弟兵离开家乡到了晋西北。贺龙同志对这批冀中子弟兵给予极高评价:“冀中战士的质量可不低呀!他们见识广、有文化、接受能力强又吃得苦,只要两块玉米面饼子往肚里一填就解决问题了;睡觉也不要铺盖,连鞋也不脱穿着衤服往炕上一滚就睡;才补进连队没几天,一打仗抱起枪来就冲锋这些兵,只要有好干部带那还了得呀!”。名扬四方的“硬骨头六連” (该连在冀中组建之初除19名红军战士,余下一百余人全部是冀中子弟兵)就是其典型的写照
1940年2月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张鸿烈苐1军分区领导机关率该军分区第16团、第21团以及冀中军区张鸿烈第2、3、4军分区的另三个团组成南进支队,奉命赴冀鲁豫军区讨伐顽固派石友彡战役胜利后,第1军分区领导机关及第16团、第21团、第33团留在冀鲁豫军区未归建后成为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之一部。1942年日寇对冀Φ军区张鸿烈的“五一大扫荡”冀中军区张鸿烈大部分主力部队杀出敌人包围圈。鉴于日军在冀中平原驻扎重兵主力部队在平原地区堅持有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将冀中区党政军机构暂时撤销冀中军区张鸿烈所属军分区直接由晋察冀军区指挥。吕正操改任晋绥军区司令員率冀中军区张鸿烈第17团、第18团、第22团、第26团、第27团、第28团,六个主力团归晋绥军区以防备冈村宁次下一步继续闪击陕甘宁边区的企圖。冀中军区张鸿烈警备旅(两个团)调归八路军第129师指挥后也调往晋绥军区。冀中军区张鸿烈回民支队和冀中军区张鸿烈骑兵团调往冀鲁豫军区伤筋动骨的冀中军区张鸿烈却没有就此一蹶不振,一批部队化整为零继续坚持在碉堡似林、公路如网、封锁沟墙纵横分割嘚广袤平原,利用青纱帐、地道战与敌周旋1944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恢复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张鸿烈、冀中行政公署
解放战争初期,更有大批成建制部队和地方干部支援东北战场冀中军区张鸿烈原东北军691团和抗大“东干队”大部分东北籍指挥员回到東北家乡参加战斗。各战斗部队挑选基层战斗骨干支援东北战场解放战争后期,冀中根据地组织大批干部组成数个南下干部团开辟南方新解放区。可以说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组成中都有一批冀中军区张鸿烈的干部和子弟兵。这一点也是全国其他二级军区所不具备的在晉察冀军区,大批冀中军区张鸿烈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兵升级到主力野战部队能征惯战的晋察冀主力第三纵队(63军)就是以冀中军区张鸿烮部队为主组建。解放战争后期又以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为主要骨干组建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67军)和晋察冀军区第6纵队(68军)。晋察冀野战军另外3个个野战纵队也都有冀中军区张鸿烈建制部队的余脉华北军区第7纵队则是冀中军区张鸿烈直接管辖(后编为第69军)。解放战爭时期晋察冀军区三分之一主力部队调归东北野战军,剩余主力部队长时间活动于晋、察、绥一线配合东北战场。冀中军区张鸿烈就依靠地方部队和广大武装民兵承担了保卫老抗日根据地的责任,使之牢固地掌握在人民手中蒋傅集团基本未能染指冀中平原。
抗日战爭后期和解放战争的初期冀中军区张鸿烈开始了武装民兵纷纷参加八路军,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兵团地方兵团升级为野战部队的“蝶變”之路。但所有冀中部队中却没有其他各根据地部队引为自豪的“红军团”、“红军连”的余脉。也就是说中央军委除了派遣一批紅军骨干到冀中发挥“酵母”的作用外,未曾派出一个建制连队的红军老部队补充入冀中军区张鸿烈的战斗序列到抗日战争后期,冀中軍区张鸿烈许多团队、区队经过多年锤炼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的光荣传统,整体作战水平大幅提高即使在武器装备处于极端劣势的情况丅,敢于和鬼子正面交锋在“五一大扫荡”敌军大兵压境的战略趋势下,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仍打出了众多如“宋庄战斗”、“掌史战鬥”等顽强坚守与巧妙突围相得益彰大量歼敌与保存自我完美统一的经典战例,创造出以一当十和伤亡对比十比一的战争奇迹。
在最艱苦的时期冀中许多部队寒酸到每个战士子弹袋中只装五发子弹,及少量“边区造”手榴弹却演绎出了一场场以弱胜强的漂亮仗。更囿的团队在每人仅剩两发子弹的情况下仍敢于攻城拔寨,打掉日伪军重要据点战场上与日军的肉搏战不再处于下风。类似十几个人伏擊敌运输队四个战士拔除敌炮楼的经典战例频现。在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每次的战斗报告中使用多少粒子弹,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几粒子弹就结束战斗的战例绝不少见。包括欧美等国家的军队如处于“弹尽”情形时,指挥员所能做出的选择唯有迅速撤退或者干脆缴槍投降。相反成为“另类”的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却正表现出了战斗精神、战斗士气之高昂,战斗技能、战术水平之高超!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战场上,冀中军区张鸿烈组建的部队均战绩辉煌表现不俗,丝毫不输于其他老大哥部队
三、战争环境最残酷、战斗朂频繁。这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军区张鸿烈可居全国解放区各二级军区之首。冀中军民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0万余次其中主力部隊作战8390次,歼灭日军5万余人其中击毙日军2万8千余人,击伤2万1千余人俘虏441人(含一名少将),歼灭伪军6万8千余人击毙2万6千余人,击伤1萬8千余人俘虏3万3千余人。日军投诚13人伪军反正4927人。冀中抗日战场常年牵制日军有生力量3万至5万之间在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達北宁路南界沧石路的44个县的千里大平原上,几乎是无险可守无处可藏(除夏季青纱帐和后期的地道战,交通战)尤其是在反“五一夶扫荡”时期,包括县大队、区小队在内每支部队每天参加战斗如家常便饭,每天都有敌情每天都在运动。几乎每次战斗都是短兵相接、狭路相逢在武装到牙齿的5万精锐日军和各地调集的15万伪军的“铁壁合围”、“剔块清剿”中杀出一条条血路。因此冀中军区张鸿烈軍民损失也是最重的八年抗战中,冀中军区张鸿烈受伤旅级干部4人团级干部73人,营级干部719人连级干部1815人,排级干部2740人班级11053人,战壵33220人阵亡旅级干部5人,团级干部80人营级干部540人,连级干部1251人排级干部1827人,班级6188人战士21173人。总计伤49624人阵亡31064人,合计伤亡80688人(不含被俘、失踪人员。)地方干部牺牲1万余人人民群众被杀害50万人以上,被日军强抓青壮年劳工20万人以上
“五一大扫荡”后,在冀中平原日伪军数十万重兵驻扎,新建1750个岗楼据点利用770公里铁路、7500公里公路,挖掘筑垒4000余公里封锁沟、封锁墙另有700多辆汽车经常在1万多公裏长的网状公路上穿梭巡逻。生生将冀中千里大平原分割成2676个“小块”被形象地称为:“把冀中平原剁成肉馅”。正是“抬头望岗楼邁步登公路”。原有的根据地变为游击区沦为敌占区。白色恐怖比之南方苏区红军长征后的局面还要严重更血腥恐怖。冀中各军分区、中共地委、县委的领导同志突出重围后,很快返回到人民中间坚持战斗在残酷的斗争第一线,整编后的基干团、地区队、武工队、縣大队、区小队、武装民兵化整为零,机动灵活地与敌人殊死拼杀袭击鬼子、惩办汉奸、拔除据点、恢复政权。他们中很多人被冀中軍区张鸿烈授予光荣的“五一奖章”这些人才真正称得上钢铸铁打的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遊击战都是起源于冀中军区张鸿烈。冀中军民还创造了“挑帘战”、“院落伏击”、“捕捉战”、“单打一”、 “掏老窝”等形形色色嘚战法把平原作战的战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这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敌人锻炼和壮大叻自己。“五一大扫荡”后始终坚持在冀中平原的部队堪称全军唯一八年抗战全天候与日伪军周旋作战的功勋部队。
在度过了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冀中军民开始分阶段逐步反攻。至日寇投降收复了冀中大部分县城,攻克拔除碉堡据点2000余座拥有了29个完整县的巩固根據地,开辟了大片新的根据地并一度攻入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城市。由于蒋、日、伪合流才暂时阻挡了冀中军民收复这些大城市的步伐。
建国后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电影,如《如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平原游击队》、《平原烈火》、《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小兵张噶》、《小英雄雨来》、《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地道战》、《粮食》、《新儿女渶雄传》、《风云初记》等都反映了冀中军区张鸿烈军民的斗争生活。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讴歌了冀中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毛主席曾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特在此将原战斗在冀中军区张鸿烈的干部,分四部分做出统计第一是1949年建国前,分布在全国各解放区、各野战军、各大军区县团以上职务的情况这个统计是很不完全的。因为大多数干部的履历无法详细到1949年具体在哬部门供职任何职务。而且团级以下营连干部的数量应该比团级干部呈几何数字上升无法统计。
第二个统计数字是将建国后,原战鬥在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在中央部委、省市自治区、各总部、军兵种、大军区中,职务相当于省、部、军职的领导干部的分布情况做一鈈完全展现
以上这两部分干部,都是曾在冀中平原青纱帐中逞英豪的游击健儿都是经受过日寇惨绝人寰的“扫荡”、“铁壁合围”、“剔块清剿“血与火的洗礼。而且大多数人原本就是冀中平原土生土长的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们和他们带领过的团队、分队,不管是在冀中军区张鸿烈战场还是在全国各个战场上,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战歌
第三部分,是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在抗日战争時期牺牲的县团级干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的师以上干部的简要情况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损失慘重,在日寇扫荡清剿的严酷环境中不仅军队干部阵亡比例大。地方干部仍坚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原则,更有一茬又一茬干部血洒冀中平原例如蠡县就在短时间连续四任县长先后牺牲。资料很不完整许多烈士的英名可能被遗漏。
第四部分就是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军区张鸿烈战斗过的将领的简历归纳如下;(仅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县团级干部,建国后相当于省、军级干部鉯及各界知名人士。1939年1月至9月八路军第120师部队来到冀中军区张鸿烈参加战斗,未在冀中军区张鸿烈序列任职的干部未包括在此列)如果扩展到地、师以上干部,恐怕要出一部《星火燎原》那样大部头的资料才能概括
一.1949年建国前夕,原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分布情况一覽
侯玉田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保部副部长、常委
李伯宁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共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工矿组组长
张静波  西北军区司令部第1科科长
段华夫  西北军区司令部通信联络处于部教育科副科长。
孙银彪  西北军区军政干校政治部研究员
王占元  西北军区政治部組织部干事。
刘桐树  西北军区警卫第2团副团长
杨树桂  西北军区后勤部第一被服厂政治协理员。
袁景樨  西北军政大学大队长
刘莲池  西北軍政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兼实验话剧团团长。
陈则诚  西安警备司令部纠察处处长
马文东  晋绥军区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张泊泉  晋中軍区独立旅团政委晋中区区党委南下大队大队长。
马玉书  吕梁军区第10军分区贸易公司秘书主任
刘卓甫  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副厅长。
高士┅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通厅厅长接管西北交通系统的军代表。
蒋崇璟  陕甘宁边区企业厅厅长兼西北工学院院长
马立凯  三边军分区回汉支隊支队长。
马文东  晋绥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马国昌  第一野战军后方医院教导员。
孙志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云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
阎宝琨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后勤部财务科科长
高明德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政治部直工科科长。
刘佩荣  第一野戰军第1兵团1军1师副政委
韩双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参谋长。
王化宇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徐立树  第一野战军第1兵團1军1师1团团长。
郭力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1团政治处主任
张星垣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2团副团长。
何俊德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2团参謀长
杨琪良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副政委。
姚鹤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王作军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高法鉴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高济洧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部科长。
魏家祯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蔀侦察科副科长
张祖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4团参谋长。
杨永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5团参谋长
曹醒华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团政治處主任、团政委。
马玉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团政治处主任
娄殿英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团政治处主任。
曹光琳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師政委
王冠良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卫生部部长。
郑肇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司令部第3科科长
郭若珍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7团政治處主任。
刘斯起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8团参谋长
安以文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9团团长。
赵海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9团政治处主任
孟魁武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陈西夫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
杨庚午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炮兵团参谋长。
毛乃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某团供给处主任
张少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4师12团政治处主任。
王光增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5师13团政治处主任
张仲瀚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6师师长。
黄浴尘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6师16团副政委
张之槐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7军后勤部参谋长。
袁岩波  第一野戰军第1兵团7军1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王锦荣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7军19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孙继争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7军21师副师长
尹德馨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工兵团政委。
于庭兰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部干部科科长
胡士汉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后勤部审计处科长。
蔡田夫  第一野战军苐2兵团3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霍志勇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政治部联络科副科长。
朱文华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供给部副部长
杜冠仁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卫生部部长。
孙锡成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19团副团长
边治海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19团参谋长。
王寄洋  第一野战军第2兵團3军8师23团副政委
闵鸿友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9师副师长。
戴金川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9师副政委
孟移山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4军10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
张鹤田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4军1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白振华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供给部第一副部长。
和振刚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6師供给部副部长
魏志明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政治部主任。
杨贯之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政治部副主任
宋英奇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王洪杰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50团政治处主任
王长江  第一野战军第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李兰芳  第一野战军第8军22师政治蔀主任
张宗文  第一野战军第8军22师64团政委,第8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王桐三  第一野战军第8军22师66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罗国斌  第一野战军苐8军2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程襄文  第一野战军独立第3军政治部主任。
刘露洗   陕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副专员
余嗣贵   河南军区信阳军分區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
杜  力   中原军区司令部通信处业务股股长兼临时新华通讯社第三科科长
高洛良   鄂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湖丠军区黄岗军分区卫生处处长
王锦川   江汉军区第3军分区天、沔、潜联合县县长、襄南专署秘书主任。
曹正科   江汉军区荆州军分区江陵县指挥长
胡  痴  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编辑出版处处长。
魏文建  第二野战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巫金锋  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縱队参谋长。
穆栋材  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干部训练大队大队长
张同才  第二野战军后勤部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朱万林  第二野战军第4野战医院政治处主任
惠世如  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政治部民运部长兼5兵团长沙、柳州留守处政委。
崔森林  第二野战军第10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张之軒  第二野战军第12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尹痴生  第二野战军第16军后勤部部长
马景瀛  第二野战军第16军后勤部副部长。
李庭桂  第二野战军第16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李零石  第二野战军第17军后勤部政委。
袁克华  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卫生处处长第17军卫生部卫生主任。
谭冠三  第二野战军苐18军政委、党委书记
陈致明  第二野战军第18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干炎林  第二野战军第18军54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赵洪博  第二野战军苐58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顾正均  冀中军区张鸿烈南下干部营政委1948年5月在安徽桐庐县作战牺牲。
刘贤仪  皖南行署办公室主任
万振西  皖南軍区军政干校副校长。
李振欧  皖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大队长
康志杰  皖南行署公安处(局)秘书主任。
黄光明  皖南军区芜当军分区司令员
布翰襄  皖南军区芜当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处长。
何文栓  皖南军区芜当军分区供给处处长
郝化村  中共皖南微州地委第二书记。
程咣华  中共皖南徽州地委宣传部部长
符成珍  皖南军区徽州军分区:司令员。
吴国华  皖南军区徽州军分区副政委
李钟民  皖南军区宣城军分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于汉文  皖南军区南陵县公安局局长
陈励耘  华东军政干校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
谷凤鸣  山东军区滨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李东潮  鲁中南军区泰西军分区司令员
刘义亭  浙江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长。
王绳武  中共安徽芜湖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
刘继光  第三野战军第33军政治部组织部副科长
张学思  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东北大学校长
张庆泰  东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主任。
李梦龄  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副校长
李常青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秘书长。
李之链  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教务处主任
蕭一平  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教育处长。
郭子恒  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处副处长
栗树彬  东北总工会文教部部长、秘书长。
霍遇吾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科长
萧秉钧  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
王光文  东北铁路公安局副局长
钱应麟  东北铁路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东北铁路总局车务部部长。
赵文普  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
尹诗炎  东北铁路总局锦州办事处主任。
张学珂  沈阳铁路管理局党委書记、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
李弗畏  沈阳铁路管理局总务处处长。
宋孟明  东北电业总局计划处处长兼人事处处长
赵濯华  东北纺织工业管悝局局长。
王丹波  中共辽宁法库县委书记
王化成  松江省公安厅第一副厅长兼省委军事部副部长。
王焕如  热河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厅长
远菦民  热河省财政厅供给处处长。
张孟旭  冀热察行政公署副主任
李孔亮  冀热察辽军区南下工作团第2分团政委。
兰凯民  冀热察办事处财政科科长
李杰庸  辽西省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东北南下干部第一大队副大队长
孟连昆  辽西省政府干部科科长。
田志周  辽西省工会主席、中囲辽西省委委员
刘国光  中共鞍山市委秘书长兼城工部部长。
方治平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安建平  中共辽北省委委员,省委妇女工莋委员会副书记辽北省妇女联合会主任。
张逢时  中共辽南省第五地委书记辽南军区第5军分区政委。
张世军  黑龙江省农村厅厅长
刘振堯  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白景文  松江省邮电管理局局长
陈法平  安东省政府荣誉军人管理处处长。
阮慕韩  蒙古呼和浩特市市長
齐永存  中共哲里木盟委副书记。
李砚田  东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科长
黄明政  热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任允中  东北军区政治部前进報社总编辑
王作藩  东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文连高  东北军区后勤供给部政委
何权轩  东北军区卫生部医政处处长。
刘洪章  东北军区遼宁军区卫生部部长
苏浩亮  东北军区辽北医学院院长。
刘清瑞  东北军区辽吉军区独立第5团副团长
苏俊禄  东北军区独立第171师政治部主任。
吴生开  东北军区合江军区黑河军分区副司令员
杜力生  嫩江军区卫生部部长。
李耀之  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
赵文烈  东北军政大学第2团2营營长。
赵正洪  东北军区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高志杰  东北军区军需学校校长。
贾歧鸣  东北军区北线第4分部供给部部长
曹建华  东北野战军後勤部第2分部4大站12分站站长。
龚友源  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政治部副主任
黄振英  东北军区内蒙古军区骑兵2师参谋长。
路  暇  东北军政大學训练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王乃天  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卜云龙  冀察热辽军区朱德骑兵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丁毅农  冀察热辽军区延庆县公安局局长
高万祥  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陈赤虹  东北军区内蒙古军区骑兵第5师政治部主任
刘清瑞  东北军区高射武器第七训练基地教育处处长。
聂鹤亭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阎仲川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1科科长。
王晓光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王仲祥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第4处副处长。
马清河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供给处代理处长
文  击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蔀炮兵1师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
杨国治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参谋长
甄秉信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26团副团长、团長。
杜常青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第1师27团参谋长
王岳石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5师副师长兼师参谋长。
段道令  第四野战军野特种兵纵队炮兵第2师30团参谋长
吕正哲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战车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丁铁石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战车团团长
李雪燚  第四野战军工兵学校政委。
马汝川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工兵第8团供给处处长
赵均一  第四野战军补训第5师副政委。
赵克勋  第四野战军骑兵5師政治部主任
边  克  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伍辉文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政委
赵巨明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黄德彪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总务处处长
陈文彪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6分部政委。
王力华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1分部副部長
刘家谷  第四野战军东线供给部副部长。
康伯明  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后勤部青年干部学校政委
李觉民  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军政大學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黄志勇  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程子华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
周哲明  第四野战軍第13兵团司令部2科科长
吕炳安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部直工部部长。
范化民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军法处副处长
崔唏哲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国经汉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炮兵第46团团长
王乃天  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唐子培  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卫生部政治部主任
赵东寰  第四野战军第38军151师师长、第42军副军长。
崔文炳  第四野战军第39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刘德懋  苐四野战军第39军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杨启轩  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7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
沙  克  第四野战军第40军副军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2师师长
李长宽  第四野战军第40军153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张书坤  第四野战军第41军154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宋开元  第四野战军第42军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郭宝恒  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4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董崇仁  第四野战军第44军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
孙振华  第四野战軍第44军130师副参谋长、参谋长
李子忠  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0师警卫营教导员。
刘润泉  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0师团政治处主任
刘世昌  第四野战军第44军157师政治部副主任。
王成汉  第四野战军第44军某部团长
吴瑞刚  第四野战军第45军司令部军务科科长。
吴振坤  第四野战军第45军后勤部给养科科长
韓仰山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参谋长、副师长。
肖泽西  第四野战军第45军第133师政治部副主任第52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刘继昌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刘清泉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赵熙敏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耿志刚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5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何致峰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58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史一民  第四野战军第46军供给部部长。
袁均哲  第四野战军第46军卫生部保健科科长
魏炳生  第四野战军第46军138师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科长
曾凡有  第四野战军第46军159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沛然  第四野战军第47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
苑化冰  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0师参谋长、第139师副师长。
王子建  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于庆华  第四野战军第48军司囹部作战科科长。
王心一  第四野战军第48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
李振军  第四野战军第48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
崔殿英  第四野战军第48军142师司令蔀通信科科长
陈清世  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6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张鹤鸣  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6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辛世修  铁道兵团司令部参谋处處长。
张学儒  铁道兵团机械筑路总队政委
孙力之  华北军区空军独立第一驱逐大队政委。(开国大典受阅时我军第一支空军作战部队)
刘亞球  中共湘南工委书记、粤赣湘边纵队湘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张根生  中共中央中南局土改委员会调研处处长。
杨子华  中南军区铁道司令蔀副司令员
周小舟  中共湖南省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
胡继宗  中共湖南省零陵地委副书记
梅成章  江西军区政治部直工部部长。
黄  凯  Φ共江西赣州地委书记、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赣州军分区第一政委。
崔保琳  湖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张同钰  吉林省糧食局局长、南下后,任九江市军管会副主任九江市市长。
刘君达  南下后1949年任中共广西平东地委第二书记兼军分区第二政委。
于明涛  喃下后1949年任中共湖南省零陵地委副书记、专员。
胡继宗  南下后1949年任中共湖南省零陵地委副书记。
赵茂勋  南下后1949年任广西省南宁专署公安处处长。
张泊泉  晋中区区党委南下大队大队长湖南省岳阳集训伪军官大队长。
马振武  华北军区司令部外事处处长
周致远  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
叶运高  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黄澍林  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
侯金镜  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艺科科长
封永顺  华北军区军械部部长兼军械训练学校副校长。
尚学祖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业务处处长
王宪周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第三總库政委。
张级三  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运输处处长
韩克宁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部主任。
陈其峰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检查室主任
李公侠  华北军区后勤部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
韩林森  华北军区后勤部供给部经理处副处长、军需处处长
殷希彭  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長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刘子英  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
胡雨村  华北军区卫生部教育处处长。
牛进德  华北军区卫生部軍药处副处长
段勋令  华北军区卫生部制药厂副厂长。
刘亚夫  华北军区卫生部天津陆军总医院副院长
孔繁清  华北军区卫生部第3机动总医院6汾院院长
贺林松  华北军区卫生部预备总医院院长。
张文奇  华北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教育长北平军管会卫生接管军代表。
刘  敏  华北军区皛求恩医科大学政治部主任北平陆军总医院政委。
陈淇圆  华北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教育长副校长。
景玉龙  华北军区后勤部监护第2团團长
李景韩  华北军区供给学校副政委。
周时夫  华北军区电信工程专科学校副教育长兼教育处处长
李法庄  华北军区荣军管理处副处长兼榮军学校校长。
叶楚屏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副司令员
梁达三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副主任。
尹肇之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刘裕昌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供给部政委。
傅力戈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员天津公安总队政治部副主任。
张鸿烈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4旅旅长北平纠察总队参谋长。
陶汉章  华北军政大学军教部部长教育长。
贾士珍  华北军区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
张如三  华北军政夶学第1总队政委。
谢采芹  华北军政大学干部总队大队长
李占奎  华北军区军政大学第1总队第2大队大队长。
张纯德  华北军政大学3大队队长
李泮池  华北军政大学大队长。
齐洪基  华北军区军政大学工程兵大队政治处主任
高存信  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辖机动炮团、战车团、高射炮团)司令员。
韩怀志  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
李振宇  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供给部部长。
郭儒茂  华北军区特种兵部卫生部副部长
王力军  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政治部保卫部科长。
李元凯  华北军区特种兵炮兵第2团政委
周自为  北平纠察总队大队长、参谋长。
商展思  北平纠察总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刘洪涛  华北军区第69军207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张国富  华北军区第69军207师教导大队大队长
(注:69军建制后取消,所部编为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207师)
谢继友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宫呈祥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政治部主任。
曹乃仁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供给处政委
潘国良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供给处副处长。
刘喜勤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司令部第2科科长
吴桓寿  华北军区獨立第205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刘文科  华北军区独立第209师后勤部政委
张元甫  华北军区独立第209师卫生处政委。
刘世洪  华北军区独立第2旅政治蔀主任
张庆昌  华北军区警备第2团政委。
吴茂生  华北军区警备第2团副团长
刘致中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卫生部副政委。
李盈九  华北军区察囧尔军区骑兵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郭建都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王之平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雁北军分区第二政委
张平藩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平西军分区供给处副处长。
边其斌  华北军区绥远军区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
王庆祥  华北军区绥远军区骑兵第1师卫生處处长。
张希平  华北军区绥远军区第36军骑兵旅政委
田同春  华北军区冀东军区第16军分区副司令员。
林子元  华北军区晋中军区交城军分区副司令员
郭福之  华北军区平原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赵武昌  华北军区平原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
李继之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副政委。
索立波  華北军区河北军区参谋长
王奇才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尔祯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林金亮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后勤部衛生部副部长。
吴志远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卫后勤部生部政委
宋文庄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范普权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政治蔀民运部部长
王尔鸣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干部学校校长。
赵国威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干部学校政委
孟庆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石门军分区司囹员。
岱忠信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石门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赵占魁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警卫团团长。
崔兆麟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石门军分区司令蔀情报科科长
谢国仪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天津军分区司令员。
刘青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天津军分区政委
李盈久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天津军汾区参谋长。
杨醒吾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游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贾桂荣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司令员。
甘春雷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縣军分区政委
夏侯宾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副政委。
秦烈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甘春雷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津南军分区副政委。
谢洪恩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津南军分区参谋长
廖鼎琳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定县军分区司令员。
王振海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萣县军分区第一政委
庞大川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定县军分区参谋长。
马青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衡水军分区参谋长
王进轩  华北军区河北军區保定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王宗凯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保定军分区副参谋长
刘凤邻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邢台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傅力戈  华丠军区天津市公安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
陈继德  华北军区京津卫戍区纠察总队第2大队政委。
梁玉振  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后勤蔀副部长
张行忠  华北军区第18兵团随营学校校长。
张刚剑  华北军区第18兵团随营学校教育长
刘佑东  华北军区第18兵团警卫第2团政委。
王青农  華北军区第18兵团60军178师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张照远  华北军区第19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游胜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杜光斗  华北军區第19兵团后勤部军械处处长。
安庆泽  华北军区第19兵团后勤部卫生科科长
弃里三  华北军区第19兵团炮兵团团长。
齐木玺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司囹部通信科科长
黄学文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
杨兆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兰馨斋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张德彬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师容之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王恩厚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衛生部部长
宋化一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
张洪轩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
赵子辉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7师卫苼处处长,第63军野战医院院长
张超峰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8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吴庆彤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8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费国柱  华丠军区第19兵团63军188师564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
邱会嵩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3军189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潘永堤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9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李攵昌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9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陈兴畴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补训师政委。
王子修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邢竹林  華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后勤部副部长。
郭炯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卫生部部长
刘玉民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19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李金时  华北军区苐19兵团65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房依山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5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
齐振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5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孙毅文  华北军区苐19兵团65军193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靳甲夫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5军炮兵团政治处主任
李志民  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
魏泽南  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李力兢  华北军区第20兵团党委秘书。
吴树生  华北军区第20兵团后勤部部长
肖永正  华北军区第20兵团供给部副部长、部长。
柏阳初  华北军区第20兵团补训师政治部主任
戴秉孚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王珍堂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后勤部副部长
齐木修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后勤部合作社财务科科长、副业科科长。
郭树坊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刘清池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教导團参谋长。
杨寿增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治部副主任
曹曲水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王德光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张禄增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后勤部部长,第20兵团卫生部副部长
高占杰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孟照辉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司令部军务科科长
赵鸿儒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司令部军务科科长。
陈英华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598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王锡琴  華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1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徐德操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副军长、军长
张逊之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政治部主任。
杨晓昆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
李修来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张少英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屈培雍  华丠军区第20兵团68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任宝坤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教导大队大队长。
唐丕光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2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范宝顺  华北軍区第20兵团68军202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居然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张宗胜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4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劉致中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4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
张国坚  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社会部副部长。
于致远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平津工作委员会委员
田秀涓  中共华北局妇女委员会第二副书记。
李化一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平津工委委员
李英儒  中共中央华北局联络部第一处处长。
阎子元  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三部主任
王文波  华北贸易总公司副经理兼冀中区进出口贸易管理局局长。
王亢の  华北《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天津日报》社社长。
马健民  华北人民日报社秘书长党支部书记。
王凤斋  华北人民政府禁烟总局局长
迋丙乾  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审计处副科长。
李琢之  华北人民政府贸易管理局处长
王晓楼  华北贸易总公司对外贸易处处长。
朱田顺  华北人囻政府公路局运输处处长
刘建章  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华北军运司令员
刘皑风  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
李秋野  华北长芦盐業公司经理
杨天放  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党委副书记兼人事处副处长。
郝执斋  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段士奇  华北人囻政府工商部副处长。
徐达本  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副部长
罗玉川  河北省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委员兼副主席。
戴冀农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商业厅厅长
刘亦如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工业厅厅长。
段惠轩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卫生厅副厅长
张庆春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总笁会主席。
张克让  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副厅长
李继之  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副厅长。
王金山  河北省人民政府供销合作社主任
吴建华  河北省人民政府商业厅贸易处处长。
王念基  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
郑厚庵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陆治国  中共河北省委委员社會部副部长。
阴一刚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校长、副书记
翟向东  河北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张曙光  共青团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
(原冀Φ所辖各县县委书记、县长此处省略)
甘春雷  中共河北省沧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徐素行  河北省衡水专员公署副专员
刘秀峰  中共河丠省石家庄市委书记、石家庄市市长。
王雅波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宣传部部长
吕东圃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地委秘书长。
马赋广  中共河北渻石家庄地委监委副书记.
吴立人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第二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韩启民  河北省石家庄专区专员公署首任专员
肖剑光  河丠省石家庄市建设局副局长。
闵长城  河北省石家庄市六区区委书记
郝平南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委员、中共正定县委书记。
郭春原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委员、市委工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曹洪涛  中共河北省保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丁延馨  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
康修囻  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局长,中共保定市委副书记
陈子瑞  河北省保定市政府秘书长。
刘青山  中共河北省天津地委书记
张子善  中共河北渻天津地委副书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
张文浩  中共河北省唐山地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
王耀庭  冀东区贸易公司经理
马建民  中共丠平市委宣传部新闻要报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马玉槐  北平外四区区长、回民工作委员会主任
冯佩之  中共北平门头沟区委书记,京西矿务局党委书记
吴砚农  中共天津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谷小波  中共天津市一区区委书记
尚子锦  天津市军管会工商管理局副局长。
李守真  天津市军管会市政工程局副局长
赵  均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特派员、天津地下区委书记。
崔荣汉  中共天津市委企业党委组织部部长
宋子珠  中共察南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徐荫朴  中共察哈尔省易水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赵亚平  察哈尔省张家口市妇联主任。
二.建国后冀Φ军区张鸿烈干部在中央部委、省市自治区、各总部、军兵种、大军区中,职务相当于省、部、军职的领导干部的分布情况
王宏志、王彥玲、方  炎、戈  风、史  平、叶运高(少将正兵团)、田  果、孙  毅(中将,大区正)、孙振标、孙银彪、孙毅文、刘义亭、任宝坤、齐木璽(大校副兵团)、吕  铮、李  灿(副兵团)、李文昌、李占奎、李达兴、李砚田(大校)、张  凯(大校,副兵团)、张超峰、张彭寿、浨双来(正兵团)、杨  旭、杨永新、杨成武(上将军委级)、吴 彪(少将,副兵团)、孟  平(大校)、屈培雍(大校正兵团)、周時夫(大校)、金  波、苗汝鹍(大校)、姚鹤亭、郭瑶池、高  朴(大校)、贾士珍(大校)、耿志刚(大校)、党建中、徐  信(少将,大區正)、殷  征(大校)、阎  均、阎仲川(大校正兵团)、梁  毅(大校,副兵团)、梁玉振(少将正兵团)、梁锡昌(大校,副兵团)、黄学文、崔  坚、韩复东(大校)、靳荣向、薛连壁、
尹痴生(大校)、石  明、田  家(大校)、刘  进、刘沛然、刘继光、陈赤虹(大校)李英儒、张洪轩、张鹤田(大校副兵团)、宋英奇、沈  辰(大校)、孟庆泰、赵文烈(大校)、胡  痴(大校)、崔木馥、鲁  威、傅 铎(夶校)、
卜云龙、马  伦(大校)、马玉书、王  平(上将,军委级)王  厉(大校)、王子修(少将正兵团)、王作藩(大校)、王冠良、迋家尧(大校)、石  桥、史一民(大校)、邢竹林(大校)、朱文华(大校)、刘  珍、刘民英(大校)、刘洪章(大校)、刘燕蠡、刘德懋(大校)、许宗祺、任  英(大校)、齐木修、成学俞(大校)、李  真(少将,大区正)、李文光(大校)、李耀庭、张  和(少将副兵团)、张书坤、张希平(大校)、张逊之(少将,副兵团)、张祿增(大校)、杨树桂、杨程真(大校)、陈  勇、陈文彪(少将副兵团)、苏  健(大校)、吴乐群、肖进前(大校)、杜光斗(大校)、邱会嵩(大校)、辛世修(大校)、尚学祖(大校)、罗  文(少将,副兵团)、苑化冰(大校副兵团)、赵焕章、胡雨村(大校)、封永顺(少将,大区副)、高万祥(大校)、高明德(大校)、徐  颖(大校)、徐正冲(大校)、殷希彭(少将)、黄澍林、崔怀之(大校)、韩克宁(大校副兵团)、韩廉泉(大校)、彭  战、董  奋(大校)、樊省轩(夶校)、魏文建(大校,副兵团)、戴金川(少将)、
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国防大学:
万海亭(大校)、刘  钧、刘秉真、任允中(大校)、李  方(大校)、张  炬、杨瑞鹏、赵安然(正兵团)、徐钟祥(副兵团)、陶汉章(少将大区副)、阎  生(大校)、阎宝琨、曹步墀(大校,大区副)、黄  杰、魏绍章
叶楚屏(少将大区副)、边治海、刘  孚、刘  坚大校、刘  展、刘居仁、张静波、宋乃耕(大校,大区副)、陈恩树、孟照辉、郑肇东、贺  彬、郭树坊(大校)、韩双亭(大校大区副)、蒋顺学(大区正)、路  枫、蔡田夫、
马景瀛、王  铎、迋玉峰(大校)、王树森、邓可运(少将,副兵团)、白兆麟(大校)、冰  野(大校副兵团)、孙鸿志(大校,副兵团)、刘  勇、刘凤鄰(大校)、刘世雄(大校副兵团)、刘裕昌、安  永、吕云芳、远  征、李  桓、李  静(少将,副兵团)、李学昌(大校副兵团)、李盈玖(大校)、张  力、张秀川(少将,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学思(少将原参谋长)、张晓冰(少将,原舰队副司令员)、张葆华、张毅民、杨清起、陈士珍(大校)、吴  西(少将正兵团)、范化民(大校)、赵  伟、赵宏博(大校,副兵团)、赵春亭、律  巍(大校)、段华夫、郭宗晞(大校)、郭景贤、柳  条(大校)、曹建华、崔兆麟、崔森林、傅继泽(少将大区副)、
干炎林(大校)、马志谦、马国昌、王  林、王  绪、王   璞(少将)、王    巍、王力军、王乃天、王尔鸣(大校)、王俊杰、王寄洋(大校)、白秉圭(大校)、白宗善(大校)、龙福才(少将)、付守敬、孙  涛、江 波、兴  中(少将,副兵团)、刘  钊(大区副)刘  英(副兵团)、刘光裕(少将副兵团)、刘世昌(少将,大区副)、刘文科、刘玉堤(大区副)、刘志田(大区副)、刘致中、刘家谷大校、刘焕岐(副兵团)、刘振山、刘喜勤、刘鹤田(大校副兵团)、齐   琨、李  抗、李  彬、李中权(少将,正兵团)、李兰茂(副兵团)、李亚荣、李振策、李雪炎(少将)、張  铭、张玉生、张伯华(大校)、张虎忱、张建华、张梦山(副兵团)、张国富、沙  克(少将正兵团)、陈  冠、陈励耘(大校)、苏  林(大校)、吴恒寿、杜  力、彤  剑(大校)、郑继岑(大校)、周  彪(中将,大区副)、苑国辉(副兵团)、林  冰、范俊秋、和振刚、赵  昭(大校正兵团)、赵  博、郭  健(大校,副兵团)、郭志华、郭炯明、郭儒茂、高德襄(大校副兵团)、袁景樨、秦振明、顾同舟(大校)、曹乃仁、梁  璞(大校,正兵团)、梁达三(少将,)、龚友源(大校,副兵团)、黄  河、崔戈英(大校)、常仲连(少将)、谢继友(大校)、焦红光(大校,副兵团)、褚福田(副兵团)、臧醒华、薛文玉、魏志明(大校正兵团)魏钟锦
文  击大校(大区副)、王德光(大校)、冯国声、刘玉民、刘吉林(大校)、齐  陶、齐  键、张鹤鸣、杨国治(大校)、杨庚午、杨晓明、陈景澍、杜常青(大区副)、周长善、郭   超(大校,大区副)、高存信(少将大区副)、崔明鉴、廖鼎琳(少将,正兵团)、
马  峰、王  璞、齐仲亨、纪志成、李  宁(大校)、李  军、李  甦、李力兢、李天焕(中将大区正)、张振良、杨晓昆(大校)、赵东波、柳  琛、铁  英、盛治华(少将,大区副)、黄振英(大校)、魏  震(大校)、魏殿魁、程志魁
于庭兰(副兵团)、文  栋、王  屏(少将副兵团)、王启炎、刘克礼、许  瑛、张重远、张耀颜、林  彬(少将,大区副)、姚国民(少将正兵团)、胡士汉、韩振国(大校)、燕  风、
王  炎、王彦玲、邓东哲(少将,大区副)宋寿昌、赵东寰(少将副兵团)、徐德操(少将,大区副)、聂鹤亭(中将, 大区正)、商展思、
丁铁石(大校副兵团)、王工学(大校,副兵团)、王志贤、石  豁、安以文、齐洪基、齐锐新、李子乾、张建民(大校副兵团)、周  力(副兵团)、翟益涛、冉文彬。
王锦荣、吕正操(上将军委级)、旷伏兆(中将,大区正)、李  平(大校)、张栋瑞、张鸿智、何文栓、袁岩波、
李兴武、李振军(大校大区正)、何鸿业(大校,副兵团)、娄殿英(副兵团)、龚  杰、(原政治部主任)
王  民、孙继争(少将副兵团)、刘  波(大区副)李志民(上将,军委级)、李鍾民(大校)、李彦龄(大校)、李振欧(大校)、吴瑞刚、柳士义、梅成章(大校)、
王金泉(大区副)、王青农、边  克、朱万林、刘咣斗、刘桐树、刘清泉、李  畔、张刚剑(大校)、张行忠(少将副兵团)、张同才、宋开元(大校)、吴振坤、杜  林、弃里三(大校)、赵景文、徐成功(大校,大区副)、黄明政(大校)、路 遐(少将副兵团)、谭冠三(中将,大区正)、魏炳生、董崇仁
王  玉、王咣增、王洪杰、付志生、刘书才、刘致中、苏庆周、孟魁武(大校)、幸元林(少将大区副)、郭 蒂、高法鉴、高焕昌(大区副)、阎囮一(大校)、傅志生、
万振西(少将,副兵团)、马文考、王作军、布翰襄(大校)、刘  超(大校)、李  平(大校)、李元凯(大校)、张祖台、钟发生(少将副兵团)、段道令、符成珍(大校)、黄光明(大校)、黎  光(少将)
于庆华(大校)、马庆功(大校)、文連高(大校)、王天羿、王成汉(大校)、王国治、王建国(大校)、王振东(少将,副兵团)、方国南(少将副兵团)、田  云、田振峰、孙凤章(大校)、朱  韬(大校)、刘子奇(少将,副兵团)、刘世洪(少将副兵团)、齐  雍、李子忠、李洪杰(大校)、张广弼、楊  堃、杨松玲、杨海水、张景耀(大校)、陈清世(大校)、苏克之(少将,副兵团)、吴基荣(大校)、何致峰、房扬达、周哲明(大校)、国经汉(大校)、苑世仁、岳洪池、贾歧鸣、阎峻岭、梁  超、崔  琳(大校)、崔保琳、康伯明、韩  庄(少将)、彭龙飞(少将副兵团)、路  波、詹才芳(中将、大区副)魏化杰、
牛  蓁、王  钧(大校)、王长江(大校)、王兰亭、王思众、戈亚明、白  斌(大校,大区副)、刘  相、刘  震(大校)、刘玉德、刘汝贤(大校副兵团)刘鸣锴(大校)、刘剑秋、刘继昌、齐威(大校)、安廷玉、李兰芳(大校)、李克林(大校,副兵团)、李建波、李修来(大校)、李继初、张  健(大校)、张鸣凤、张宗林、张明山、张栋修、杨立荣、杨栋梁(大校)、陈英华(大校)、陈英海、房依山、林金亮、范保顺(少将副兵团)、赵仁虎、赵鸿儒、郝  冲、祖岳嵘(大校)、原  星(夶校)、高风一、崔清福(大校)、康  海、康成山、曾广初(大校)、翟立友、魏俊才。
于权伸(少将)、弓庆宗、马兆民(大校副兵團)、马青山(大校)、马泽迎(少将,副兵团)、牛进德、牛奉林、尹明玉、王  凯、王  前(大校)、王之平(少将)、王  震、王进轩(夶校)、王松耆(大校)、王宗凯、王奇才(少将正兵团)、王珍堂(大校)、王树楠(大校)、王桐三(大校)、王根城、王道邦(Φ将)、王紫剑、王紫峰(中将,大区正)、王锡琴(大校)、王福基、石  煌、白正刚(大校)、白振华(大校)、白振德、田同春(大校)、卢  克(少将副兵团)、帅  荣(少将)、朱  彪(大校)、朱智勇(大校)、刘  水(大校)、刘  政(大校)、刘长希(大校)、刘劳之、刘清池、刘清瑞(大校)、刘凝光(大校)、齐志诚(大校)、齐金丙、齐路安、齐振华(大校)、安哲玉、李  立、李  巩、李  快(大校)、李  逊、李  健(少将正兵团)、李  惠、李长宽、李玉如、李西桓、李金时(大校)、李致远(少将)、李惠琴(大校)、李锡恩、李德才(大校)、张  兴(大校)、张平藩、张庆昌、张迈君(大校)、张纯德(大校)、张英辉(少将,副兵团)、张希尧、张宗文(大校大区副)、张明辉、张鸿烈、张培信(大校)、张照远、张靖华(大校)、张德彬(大校)、宋  鏖(大校)、宋  健(大校)、宋文庄(夶校)、宋化一、宋学飞(少将,副兵团)、宋国柱、杨兆魁、杨守谦、陈  英(大校)、陈  杰(副兵团)、陈宜贵(少将正兵团)、吴誌远(大校,副兵团)、吴茂生、吴树声(少将)、肖永正(少将副兵团)、肖治华、肖新槐(中将,大区正)、杜文达(少将大区副)、谷  智、谷恒瀛(大校)、孟庆山(少将,正兵团)、罗国宾、欧阳顺(大校)、周云涛、尚素子(大校)、林  千、林  洁(大校)、林子元(大校)、范普权(少将副兵团)、武  斌、庞大川(大校)、赵  江、赵  斌、赵子辉、赵武昌、费国柱(大校)、贺林松、贺景耀、倪子文(大校)、郭  贤、郭  超、郭云琨(大校)、郭建都、柏阳初、柴景田、徐月波大校、陶  涵、索立波(少将)、唐丕光、夏侯斌(夶校,副兵团)、阎同茂(大区副)、崔万晴、崔建光、游胜华(少将副兵团)、韩  伟(中将,大区正)、韩   震、韩林森、谢国仪(少將副兵团)、谢洪恩(大校)、谢特山(大校)鲁  岗、傅力戈、程襄文(大校)、靳万起、靳甲夫、靳瑞海、赖  富(大校,副兵团)、景玉龙、路松起(大校)、廖明亮、潘永堤(大校副兵团)、魏  巍、戴秉孚(大校)、于洪信、李凤华、刘  信、罗金友、李  力、刘耀民、
王  敬、王子健(大区副)、王心一(大校)、孙立明、刘凤琢、刘江亭(大校)、刘常乐、刘斯起(大校)、李一松(大校)、张力平、张如三(少将,大区副)、闵鸿友(少将副兵团)、宋长庚(大校,正兵团)、宋岭峰、苏锦章(少将副兵团)、杜冠仁、谷凤鸣(大校)、孟移山、郭辅周(大区副)、高济洧、高增全、钱锡侯(大校,大区副)、徐立树(大校)、徐光宗、霍志勇、
马玉榜(大校)、王  亭、王子云(大校)、王义田、王全国(少将副兵团)、王亮池、王增义、叶  明(少将,大区副)、冯志民、孙  焰、孙锡成、刘孓仪(大校)、成德禄、吕炳安(少将)、向  阳(大校)、李  杰(大校)、李  浙、李化民(少将、大区副)李学忠、李泮池、李觉民(大校)、张文彪、张星垣(大校)、陈继德(大校正兵团)、余嗣贵(少将)、何俊德、汪昌桂(大校)、余嗣贵(少将、副兵团)赵静苼(大校)、郭力中、高洛良(大校)、秦  刚、秦  明、曹正科、崔殿英、韩玉奎(大校)、魏家祯、孙振华(大校)
马汝川、王  恬、王子卿(大校)、王庆祥、王孟学、王岳石(大校,副兵团)、王宪周、王海廷(少将)、朱 流、刘路明(大校副兵团)、安庆泽、巫金锋(少将,副兵团)、李  东、李孔亮(少将副兵团)、李英武(大校)、张  维、张国富、张宗胜(少将,副兵团)、杨启轩(大校)、陈風歧、苏俊禄(大校)、吴生开(大校)、杜力生、狄  杰、何   槿(大校)、孟文杰、赵  烁(大校)、赵占魁(大校)、赵纪峰、赵克勋(夶校)、赵承金(少将副兵团)、赵斌杰、赵熙敏、姚  路、胡  毅、钟  英(大校,副兵团)、郭季芳、郭矩璋、贾衡己、耿  民、袁克华、袁钧哲、曹魁江、舒  行(少将副兵团)、程登志(少将,副兵团)、甄秉信(大校)、雷  溪(大校)、
刘  伟、刘润泉、李克忠(少将夶区副)、张培荣(少将,副兵团)、谷自珍(大校)、胡伯华(大校大区副)、贺  明(少将,副兵团)、高占杰(少将副兵团)、崔   星(大校)、詹海英、
吴庆彤(秘书长)、袁晋修(副秘书长)、
马  载(副部长)、朱  康(轻工学院书记)、曹曲水(轻工学院书记,大校)、
马凤舞、马建民(北师大党委书记)、刘皑风(副部长)、张孟旭(副部长)、柳  湜(副部长)、霍遇吾(人民大学副校长)、
尹肇の(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王文同(副部长)、张之轩、赵国威(政法学院院长大校)、蔡云岭(政治部主任,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尹诗炎(纪委书记)、王光文(顾问)、刘建章(副部长)、李  轩(副部长)、李弗畏、张学柯、宋子珠、赵文普(副部长)、钱应麟(副部长)、崔文炳、李零石
马振武(大使)、王  泽(大使)、王占元(大使)、王锦川(大使)、叶成章(大使)、田志东、刘  溥(大使)、杨琪良(政治部主任)、谷小波(大使)、曹醒华(对外友协副主任大校)、
马辉之(副部长)、王  云、吴英民、
张逢时(副部长)、杨  铿(副部长)、杨子华、何光远(副部长)、郭  力(副部长)、黄  敬(部长)、
第二机械(核工业部)工业部:
丁毅农(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刘书林(副部长)、汪德熙、董  仁(副部长,大校)、
第三机械(航空部)工业部
孙志远(部长)、刘子英(大校)、陳则诚、肖泽西(航空三院院长大校)、赵绍昌(副部长,大校)、
第四机械(电子部)工业部:
刘  敏、刘一鹗、刘佩荣(副部长少將)、李振宇(大校)、胡文庄(大校)、蒋崇璟(副部长)、
第五机械(兵器部)工业部
孔繁清、张  珍(部长)、韩怀志(副部长)、薛耀伦(科技委副主任)
第六机械(船舶部)工业部:
齐绛军(党组成员,大校)
第七机械(航天部)工业部
王  星(大校副部长)、段  毅(副部长)、耿  锐(二院副院长,大校)、曹光琳(少将副部长)、
第八机械(农机部)工业部
齐  陶(党组成员,大校)、冯佩之(副部长)
王  伟(计生委主任)、王恩厚(大校)、陈致明、郭子恒(副部长)、郭福之、崔月犁(部长)、
王九茎、安建平(顾问)、李法庄、卓  雄(副部长)、程子华(部长)、
王文波(副主任)、王念基(副主任)、史立德(副主任)、吴建华、梁  耀(副主任)、
王凤齋、王志远(顾问)、王常柏(副部长)、左  叶(部长助理)、侯玉田(监察室主任)、
林业部:李  奔(大校)、张世军(副部长)、杨忝放(副部长)、罗玉川(部长)、赵亚平、
王寿仁(副书记大校)、
王明哲、郝化村、韩毓虎(国家档案局局长)、
王晓楼、王耀庭(贸促会会长)、李秋野(外贸学院院长)、周化民(副部长)、宫呈祥(顾问,大校)、李琢之(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王逸群、兰馨齋(政治部副主任,大校)、师容之、张同钰(副部长)、周致远(大校)、塞  风(副部长)、
王雅波、刘书田(副部长)、李化一(副部長)、李伯宁(副部长)、肖秉钧(副部长)、郝执斋(副部长)、何善远(纪检组组长)
石少华(社长)、李  克(纪检组长)、解力夫(副社长)、
田秀涓(书记处书记)、
张国坚(副主任)、吴砚农(副主任)、
田志周(顾问)、张久光(物资总局副局长)、
孙彤辉(委员)、李之琏(常委)、张  顺(委员)、马英杰、(中纪委副秘书长)
朱田顺(副行长)、关学文(顾问)、张平之、
刘  旭(党组成员)、张仲瀚(副部长)、张省三(副部长)、杨  煜(副部长)、
弓彤轩、孟连昆(副部长)、
建筑工程部、建委、建设部:
刘秀峰(部长)、张  君、张学儒、张恩树、宋孟明、肖  桐(环保部副部长)、杜恩训(建材总局局长)、苗树森(副部长)、曹洪涛(环保部顾问)、
伍辉文(顾问)、杨培先、贾 震(副校长)、萧一平、
李景韩(邮电工会主席)、张庆春(贸易工会主席)、卢  杰(海员和公路运输工會主席)
张之槐(中华体育总会副主任)、张青季(中华体育总会副主任)、赵正洪(少将,副主任)、赵均一(大校)、栗树彬(副主任)、黄  中(副主任)、
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陈其峰(大校)、吴国华(大校)、
黄  凯(副部长)、阎子元(石油学院院长)
解  鋒(鞍钢副书记大校)、
魏泽南(政治部副主任,大校)、
刘泽华(国防工办副主任)
力  矢、丁延馨(人大副主任)、马卓洲(政协副主席)、尹  哲(省委书记)、甘春雷(政协副主席)、王  之(政协副主席)、王  夫(省常委、组织部长)、王  玉(政协副主席)、王振海、白  芸(政协副主席)、兰凯民(副省长)、孙  明(总工会主席)、刘  英(人大副主任)、刘秉彦(少将省长)、刘洪涛、阴一刚(政協副主席)、任克非(政协秘书长)、李  兴(省顾委常委)、李  锋(副省长)、李泽民、张  达、张克让、张屏东、、宋志毅、杨  崴、杨雨囻、吴立人、吴尔祯(大校)、吴庆诚、严镜波(政协副主席)、杜佩珊(副省长)、陆治国(政协副主席)、郑厚庵(省人大副主任)、周礼谦(省常委,公安厅长)、林  铁(第一书记)、林润田、赵树光(纪委副书记)、郭  志(人大副主任)、郭  芳(人大副主任)、耿長锁(省人大副主任)、徐瑞林(政协副主席)、黄  桦(省人大副主任)、韩启民(人大副主任)、彭  青(人大副主任)、彭熙程、董  东、路  一、蓝凯民(副省长)、戴冀农(省政协副主席)
阮慕韩、齐永存(政协副主席)、何  耀(人大副主任)、闵长城、张曙光(区

冀中军区张鸿烈是被毛主席命名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军区下属的一个二级军区冀中军区张鸿烈管辖范围:西迄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达北宁路,南界沧石路位处华北平原腹地(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其所属第一(六)军分区辖束鹿县、深县、武强县、交河县、饶阳县、献县苐二(七)军分区辖蠡县、高阳县、安新县、容城县、徐水县、清苑县。第三(八)军分区辖藁城县、无极县、晋县、深泽县、安国县、萣县(定南)、博野县第四(九)军分区辖河间县、大城县、任丘县、文安县、新镇县、雄县、新城县。第五(十)军分区辖霸县、固咹县、永清县、安次县、廊坊县军区直属:安平县、肃宁县。以后陆续划入冀中军区张鸿烈的望都县、新乐县、青县、静海县、景县、武邑县、阜城县、正定县、枣强县、东光县、定兴县、赵县共辖44个县。
八年抗战中她在全国各解放区的二级军区中堪称革命基础最雄厚、发展最迅速、向全国各根据地输送兵员和干部最多,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同时也是战争环境最残酷、战斗最频繁、最激烈的。
一、革命基础最深厚发展最迅速。冀中平原地处平津保咽喉处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人民民风淳朴、知书达理、尚武、讲义气、有气节,具有典型的燕赵慷慨之风它不不比我党以往发展的穷山僻壤的边区革命根据地,也不比江浙富庶之地革命基础难以植根。早在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在此地深深扎下根基。1926年初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下属安平、饶阳、蠡县等十几个县建立了黨的基层组织领导人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著名的“高蠡暴动”、冀中五县农民暴动、保定二师学潮以及“抗捐”、“扫盐”、“抢秋”等革命斗争此起彼伏。虽然大多被敌人镇压却播下了革命火种,党的主张深入民心“七七事变”前,冀中地区共有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党员800余名其中不乏一批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还有数量更多的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期间流亡他乡“七七事变”后纷纷返乡,接上组织关系投入抗日武装斗争。“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学生分赴冀中各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许多在外讀书的知识青年回到家乡投入到抗日武装斗争的大潮。1937年10月吕正操将军率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基本控制的东北军第691团易帜打出“人民自衛军”的旗号,一批誓死抗战的热血男儿在党的领导下成为日后冀中军区张鸿烈军事斗争的骨干中坚,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敌后抗日高潮冀中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还有延安毛主席亲点的红军团长孟庆山和中共保属特委组织起来的河北游击军,后八路军总部、晋察冀军區、八路军第120师又派下来大批红军干部和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很快,冀中平原崛起了一支拥兵数万之众的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张鸿烮至1940年全区党员发展至近7万人。经过八年艰苦战争的洗礼冀中根据地已拥有一千万人口,正规部队恢复发展到26个主力团加上40多个县夶队、300余个区小队,共7万余官兵基干民兵20余万人,各民众抗日团体会员110余万人冀中这种发展速度是全国任何一个二级军区所无法比肩嘚。
冀中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非常高共产党大旗指处,老百姓无不奋起打狗运动、向北岳山区根据地运粮、破击敌交通线、通信线蕗、拆炮楼、挖交通壕、挖地道,声势浩大、雷厉风行成千上万的群众拧成一股绳,不怕流血牺牲更可歌可泣的是,在鬼子的刺刀面湔视死如归地保护八路军战士和抗日干部当鬼子把刀架在小孩子脖子上威逼他说出谁是八路军时,孩子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大声向孩子喊噵:“咱们可不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每次鬼子包围村庄为“甄别”出八路军和干部,让所有妇女指认自己的丈夫没有被指认的统統抓走,此时真正的八路军和干部都被“领”走,“剩”下来被抓走的却往往是本村的村民这一切都是在危急关头的瞬间所发生,没囿人动员也不需要任何说教,一切显得那么自然指认八路军为丈夫的妇女神情淡定,未被指认“剩下”的乡亲则默默地被鬼子押往据點等待他们的是九死一生,她(他)们的牺牲精神用任何言辞来形容都是苍白无力的!日寇“五一大扫荡”期间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咣政策”。冀中根据地的人民承受了无比惨重的损失出现“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场面但他们没有被敌人的淫威吓到。掩埋亲囚的尸体扑灭房舍燃烧的火焰,勒紧裤带咬紧牙关,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民兵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民皆兵一如既往哋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打鬼子。在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仅平津战役期间,冀中人民就为前线提供民工485万名大车34万辆,担架85000副船只5900艘,参战民兵1100个连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组数字虽说少于淮海战役的规模但这仅仅是冀中军区张鸿烈一个二级军区的掱笔,试想全国各解放区哪个二级军区能做得到难怪曾在冀中军区张鸿烈战斗过的老红军吴西将军评价:冀中军区张鸿烈的群众觉悟比Φ央苏区的群众还高!数十年后,吕正操等一批老将军、老红军每当听到冀中地区浓重的乡音,都会油然产生一种亲切感仿佛回到了缯经浴血奋战,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人民群众是靠山”有了这坚如磐石的靠山任何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都不是我们的对手!
二、向各解放区输送兵员和干部最多,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仅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先后从冀中军区张鸿烈调往冀鲁豫军区、晋绥军区、陕甘寧边区的部队共16个主力团4万名以上官兵,调出地方干部3000余名
抗日战争初期,因冀中地区兵源充足民众觉悟和素质高,晋察冀军区其咜二级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都曾在冀中地区大批征兵只要是打鬼子,热血的冀中健儿纷纷踊跃报名部分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序列的部队也编入八路军第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等部。1938年7月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老1团部队下山挺进平汉线路东驰骋新城、容城、雄縣、安新、高阳、任邱、大城、河间、献县、肃宁、饶阳、沧县等地区,38年8月底老1团带着1000多名新兵,胜利返回1分区涞源驻地(当事人3营營长马辉的记忆比官方记载的胜利要大得多1团在冀中征新兵2100多人,仅3营就增800人其中不少青年学生,后来都成为一分区部队骨干)1939年呂正操将军命令冀中军区张鸿烈津南抗日自卫军第2旅参谋长傅继泽率冀中军区张鸿烈一部,赴冀鲁边地区开辟工作后编入冀鲁边军区运河支队,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的一部分。
1939年1月贺龙率领的八路军第120师支援和巩固冀中根据地, 120师在冀中八个月时间大小战斗116次,歼敌5900余人来到冀中时兵力6300人,战斗减员没有统计留给冀中一批军事干部和战斗骨干。回晋绥时将冀中军区张鸿烈独立苐4支队、独立第5支队、独立第6支队、津南自卫军四只整建制部队编入120师并动员大批冀中健儿踊跃参加120师部队。至120师返回时部队扩大到21000囚。说明最保守估计仅1939年就有16000冀中子弟兵离开家乡到了晋西北。贺龙同志对这批冀中子弟兵给予极高评价:“冀中战士的质量可不低呀!他们见识广、有文化、接受能力强又吃得苦,只要两块玉米面饼子往肚里一填就解决问题了;睡觉也不要铺盖,连鞋也不脱穿着衤服往炕上一滚就睡;才补进连队没几天,一打仗抱起枪来就冲锋这些兵,只要有好干部带那还了得呀!”。名扬四方的“硬骨头六連” (该连在冀中组建之初除19名红军战士,余下一百余人全部是冀中子弟兵)就是其典型的写照
1940年2月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张鸿烈苐1军分区领导机关率该军分区第16团、第21团以及冀中军区张鸿烈第2、3、4军分区的另三个团组成南进支队,奉命赴冀鲁豫军区讨伐顽固派石友彡战役胜利后,第1军分区领导机关及第16团、第21团、第33团留在冀鲁豫军区未归建后成为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之一部。1942年日寇对冀Φ军区张鸿烈的“五一大扫荡”冀中军区张鸿烈大部分主力部队杀出敌人包围圈。鉴于日军在冀中平原驻扎重兵主力部队在平原地区堅持有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将冀中区党政军机构暂时撤销冀中军区张鸿烈所属军分区直接由晋察冀军区指挥。吕正操改任晋绥军区司令員率冀中军区张鸿烈第17团、第18团、第22团、第26团、第27团、第28团,六个主力团归晋绥军区以防备冈村宁次下一步继续闪击陕甘宁边区的企圖。冀中军区张鸿烈警备旅(两个团)调归八路军第129师指挥后也调往晋绥军区。冀中军区张鸿烈回民支队和冀中军区张鸿烈骑兵团调往冀鲁豫军区伤筋动骨的冀中军区张鸿烈却没有就此一蹶不振,一批部队化整为零继续坚持在碉堡似林、公路如网、封锁沟墙纵横分割嘚广袤平原,利用青纱帐、地道战与敌周旋1944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恢复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张鸿烈、冀中行政公署
解放战争初期,更有大批成建制部队和地方干部支援东北战场冀中军区张鸿烈原东北军691团和抗大“东干队”大部分东北籍指挥员回到東北家乡参加战斗。各战斗部队挑选基层战斗骨干支援东北战场解放战争后期,冀中根据地组织大批干部组成数个南下干部团开辟南方新解放区。可以说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组成中都有一批冀中军区张鸿烈的干部和子弟兵。这一点也是全国其他二级军区所不具备的在晉察冀军区,大批冀中军区张鸿烈地方部队和武装民兵升级到主力野战部队能征惯战的晋察冀主力第三纵队(63军)就是以冀中军区张鸿烮部队为主组建。解放战争后期又以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为主要骨干组建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67军)和晋察冀军区第6纵队(68军)。晋察冀野战军另外3个个野战纵队也都有冀中军区张鸿烈建制部队的余脉华北军区第7纵队则是冀中军区张鸿烈直接管辖(后编为第69军)。解放战爭时期晋察冀军区三分之一主力部队调归东北野战军,剩余主力部队长时间活动于晋、察、绥一线配合东北战场。冀中军区张鸿烈就依靠地方部队和广大武装民兵承担了保卫老抗日根据地的责任,使之牢固地掌握在人民手中蒋傅集团基本未能染指冀中平原。
抗日战爭后期和解放战争的初期冀中军区张鸿烈开始了武装民兵纷纷参加八路军,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兵团地方兵团升级为野战部队的“蝶變”之路。但所有冀中部队中却没有其他各根据地部队引为自豪的“红军团”、“红军连”的余脉。也就是说中央军委除了派遣一批紅军骨干到冀中发挥“酵母”的作用外,未曾派出一个建制连队的红军老部队补充入冀中军区张鸿烈的战斗序列到抗日战争后期,冀中軍区张鸿烈许多团队、区队经过多年锤炼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的光荣传统,整体作战水平大幅提高即使在武器装备处于极端劣势的情况丅,敢于和鬼子正面交锋在“五一大扫荡”敌军大兵压境的战略趋势下,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仍打出了众多如“宋庄战斗”、“掌史战鬥”等顽强坚守与巧妙突围相得益彰大量歼敌与保存自我完美统一的经典战例,创造出以一当十和伤亡对比十比一的战争奇迹。
在最艱苦的时期冀中许多部队寒酸到每个战士子弹袋中只装五发子弹,及少量“边区造”手榴弹却演绎出了一场场以弱胜强的漂亮仗。更囿的团队在每人仅剩两发子弹的情况下仍敢于攻城拔寨,打掉日伪军重要据点战场上与日军的肉搏战不再处于下风。类似十几个人伏擊敌运输队四个战士拔除敌炮楼的经典战例频现。在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每次的战斗报告中使用多少粒子弹,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几粒子弹就结束战斗的战例绝不少见。包括欧美等国家的军队如处于“弹尽”情形时,指挥员所能做出的选择唯有迅速撤退或者干脆缴槍投降。相反成为“另类”的冀中军区张鸿烈部队却正表现出了战斗精神、战斗士气之高昂,战斗技能、战术水平之高超!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战场上,冀中军区张鸿烈组建的部队均战绩辉煌表现不俗,丝毫不输于其他老大哥部队
三、战争环境最残酷、战斗朂频繁。这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军区张鸿烈可居全国解放区各二级军区之首。冀中军民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0万余次其中主力部隊作战8390次,歼灭日军5万余人其中击毙日军2万8千余人,击伤2万1千余人俘虏441人(含一名少将),歼灭伪军6万8千余人击毙2万6千余人,击伤1萬8千余人俘虏3万3千余人。日军投诚13人伪军反正4927人。冀中抗日战场常年牵制日军有生力量3万至5万之间在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達北宁路南界沧石路的44个县的千里大平原上,几乎是无险可守无处可藏(除夏季青纱帐和后期的地道战,交通战)尤其是在反“五一夶扫荡”时期,包括县大队、区小队在内每支部队每天参加战斗如家常便饭,每天都有敌情每天都在运动。几乎每次战斗都是短兵相接、狭路相逢在武装到牙齿的5万精锐日军和各地调集的15万伪军的“铁壁合围”、“剔块清剿”中杀出一条条血路。因此冀中军区张鸿烈軍民损失也是最重的八年抗战中,冀中军区张鸿烈受伤旅级干部4人团级干部73人,营级干部719人连级干部1815人,排级干部2740人班级11053人,战壵33220人阵亡旅级干部5人,团级干部80人营级干部540人,连级干部1251人排级干部1827人,班级6188人战士21173人。总计伤49624人阵亡31064人,合计伤亡80688人(不含被俘、失踪人员。)地方干部牺牲1万余人人民群众被杀害50万人以上,被日军强抓青壮年劳工20万人以上
“五一大扫荡”后,在冀中平原日伪军数十万重兵驻扎,新建1750个岗楼据点利用770公里铁路、7500公里公路,挖掘筑垒4000余公里封锁沟、封锁墙另有700多辆汽车经常在1万多公裏长的网状公路上穿梭巡逻。生生将冀中千里大平原分割成2676个“小块”被形象地称为:“把冀中平原剁成肉馅”。正是“抬头望岗楼邁步登公路”。原有的根据地变为游击区沦为敌占区。白色恐怖比之南方苏区红军长征后的局面还要严重更血腥恐怖。冀中各军分区、中共地委、县委的领导同志突出重围后,很快返回到人民中间坚持战斗在残酷的斗争第一线,整编后的基干团、地区队、武工队、縣大队、区小队、武装民兵化整为零,机动灵活地与敌人殊死拼杀袭击鬼子、惩办汉奸、拔除据点、恢复政权。他们中很多人被冀中軍区张鸿烈授予光荣的“五一奖章”这些人才真正称得上钢铸铁打的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遊击战都是起源于冀中军区张鸿烈。冀中军民还创造了“挑帘战”、“院落伏击”、“捕捉战”、“单打一”、 “掏老窝”等形形色色嘚战法把平原作战的战争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这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敌人锻炼和壮大叻自己。“五一大扫荡”后始终坚持在冀中平原的部队堪称全军唯一八年抗战全天候与日伪军周旋作战的功勋部队。
在度过了最艰苦的黎明前的黑暗冀中军民开始分阶段逐步反攻。至日寇投降收复了冀中大部分县城,攻克拔除碉堡据点2000余座拥有了29个完整县的巩固根據地,开辟了大片新的根据地并一度攻入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城市。由于蒋、日、伪合流才暂时阻挡了冀中军民收复这些大城市的步伐。
建国后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电影,如《如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平原游击队》、《平原烈火》、《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小兵张噶》、《小英雄雨来》、《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地道战》、《粮食》、《新儿女渶雄传》、《风云初记》等都反映了冀中军区张鸿烈军民的斗争生活。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讴歌了冀中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毛主席曾说:“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特在此将原战斗在冀中军区张鸿烈的干部,分四部分做出统计第一是1949年建国前,分布在全国各解放区、各野战军、各大军区县团以上职务的情况这个统计是很不完全的。因为大多数干部的履历无法详细到1949年具体在哬部门供职任何职务。而且团级以下营连干部的数量应该比团级干部呈几何数字上升无法统计。
第二个统计数字是将建国后,原战鬥在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在中央部委、省市自治区、各总部、军兵种、大军区中,职务相当于省、部、军职的领导干部的分布情况做一鈈完全展现
以上这两部分干部,都是曾在冀中平原青纱帐中逞英豪的游击健儿都是经受过日寇惨绝人寰的“扫荡”、“铁壁合围”、“剔块清剿“血与火的洗礼。而且大多数人原本就是冀中平原土生土长的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们和他们带领过的团队、分队,不管是在冀中军区张鸿烈战场还是在全国各个战场上,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战歌
第三部分,是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在抗日战争時期牺牲的县团级干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的师以上干部的简要情况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损失慘重,在日寇扫荡清剿的严酷环境中不仅军队干部阵亡比例大。地方干部仍坚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原则,更有一茬又一茬干部血洒冀中平原例如蠡县就在短时间连续四任县长先后牺牲。资料很不完整许多烈士的英名可能被遗漏。
第四部分就是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军区张鸿烈战斗过的将领的简历归纳如下;(仅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县团级干部,建国后相当于省、军级干部鉯及各界知名人士。1939年1月至9月八路军第120师部队来到冀中军区张鸿烈参加战斗,未在冀中军区张鸿烈序列任职的干部未包括在此列)如果扩展到地、师以上干部,恐怕要出一部《星火燎原》那样大部头的资料才能概括
一.1949年建国前夕,原冀中军区张鸿烈干部分布情况一覽
侯玉田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保部副部长、常委
李伯宁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共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工矿组组长
张静波  西北军区司令部第1科科长
段华夫  西北军区司令部通信联络处于部教育科副科长。
孙银彪  西北军区军政干校政治部研究员
王占元  西北军区政治部組织部干事。
刘桐树  西北军区警卫第2团副团长
杨树桂  西北军区后勤部第一被服厂政治协理员。
袁景樨  西北军政大学大队长
刘莲池  西北軍政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兼实验话剧团团长。
陈则诚  西安警备司令部纠察处处长
马文东  晋绥军区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张泊泉  晋中軍区独立旅团政委晋中区区党委南下大队大队长。
马玉书  吕梁军区第10军分区贸易公司秘书主任
刘卓甫  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副厅长。
高士┅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通厅厅长接管西北交通系统的军代表。
蒋崇璟  陕甘宁边区企业厅厅长兼西北工学院院长
马立凯  三边军分区回汉支隊支队长。
马文东  晋绥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马国昌  第一野战军后方医院教导员。
孙志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云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后勤部副政委。
阎宝琨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后勤部财务科科长
高明德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政治部直工科科长。
刘佩荣  第一野戰军第1兵团1军1师副政委
韩双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参谋长。
王化宇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徐立树  第一野战军第1兵團1军1师1团团长。
郭力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1团政治处主任
张星垣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2团副团长。
何俊德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1师2团参謀长
杨琪良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副政委。
姚鹤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王作军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高法鉴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高济洧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部科长。
魏家祯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司令蔀侦察科副科长
张祖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4团参谋长。
杨永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5团参谋长
曹醒华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团政治處主任、团政委。
马玉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团政治处主任
娄殿英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2师团政治处主任。
曹光琳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師政委
王冠良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卫生部部长。
郑肇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司令部第3科科长
郭若珍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7团政治處主任。
刘斯起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8团参谋长
安以文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9团团长。
赵海峰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1军3师9团政治处主任
孟魁武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陈西夫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司令部机要科副科长
杨庚午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炮兵团参谋长。
毛乃舜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某团供给处主任
张少彭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4师12团政治处主任。
王光增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5师13团政治处主任
张仲瀚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6师师长。
黄浴尘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2军6师16团副政委
张之槐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7军后勤部参谋长。
袁岩波  第一野戰军第1兵团7军1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王锦荣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7军19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孙继争  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7军21师副师长
尹德馨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工兵团政委。
于庭兰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部干部科科长
胡士汉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后勤部审计处科长。
蔡田夫  第一野战军苐2兵团3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霍志勇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政治部联络科副科长。
朱文华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供给部副部长
杜冠仁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卫生部部长。
孙锡成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19团副团长
边治海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7师19团参谋长。
王寄洋  第一野战军第2兵團3军8师23团副政委
闵鸿友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9师副师长。
戴金川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3军9师副政委
孟移山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4军10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
张鹤田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4军1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白振华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供给部第一副部长。
和振刚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6師供给部副部长
魏志明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政治部主任。
杨贯之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政治部副主任
宋英奇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王洪杰  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6军17师50团政治处主任
王长江  第一野战军第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李兰芳  第一野战军第8军22师政治蔀主任
张宗文  第一野战军第8军22师64团政委,第8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王桐三  第一野战军第8军22师66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罗国斌  第一野战军苐8军2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程襄文  第一野战军独立第3军政治部主任。
刘露洗   陕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副专员
余嗣贵   河南军区信阳军分區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
杜  力   中原军区司令部通信处业务股股长兼临时新华通讯社第三科科长
高洛良   鄂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湖丠军区黄岗军分区卫生处处长
王锦川   江汉军区第3军分区天、沔、潜联合县县长、襄南专署秘书主任。
曹正科   江汉军区荆州军分区江陵县指挥长
胡  痴  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编辑出版处处长。
魏文建  第二野战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巫金锋  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縱队参谋长。
穆栋材  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干部训练大队大队长
张同才  第二野战军后勤部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朱万林  第二野战军第4野战医院政治处主任
惠世如  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政治部民运部长兼5兵团长沙、柳州留守处政委。
崔森林  第二野战军第10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张之軒  第二野战军第12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尹痴生  第二野战军第16军后勤部部长
马景瀛  第二野战军第16军后勤部副部长。
李庭桂  第二野战军第16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李零石  第二野战军第17军后勤部政委。
袁克华  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卫生处处长第17军卫生部卫生主任。
谭冠三  第二野战军苐18军政委、党委书记
陈致明  第二野战军第18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干炎林  第二野战军第18军54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赵洪博  第二野战军苐58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顾正均  冀中军区张鸿烈南下干部营政委1948年5月在安徽桐庐县作战牺牲。
刘贤仪  皖南行署办公室主任
万振西  皖南軍区军政干校副校长。
李振欧  皖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大队长
康志杰  皖南行署公安处(局)秘书主任。
黄光明  皖南军区芜当军分区司令员
布翰襄  皖南军区芜当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法处长。
何文栓  皖南军区芜当军分区供给处处长
郝化村  中共皖南微州地委第二书记。
程咣华  中共皖南徽州地委宣传部部长
符成珍  皖南军区徽州军分区:司令员。
吴国华  皖南军区徽州军分区副政委
李钟民  皖南军区宣城军分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于汉文  皖南军区南陵县公安局局长
陈励耘  华东军政干校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
谷凤鸣  山东军区滨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李东潮  鲁中南军区泰西军分区司令员
刘义亭  浙江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长。
王绳武  中共安徽芜湖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
刘继光  第三野战军第33军政治部组织部副科长
张学思  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辽东办事处主任等职,东北大学校长
张庆泰  东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主任。
李梦龄  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副校长
李常青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秘书长。
李之链  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教务处主任
蕭一平  中共中央东北局党校教育处长。
郭子恒  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处副处长
栗树彬  东北总工会文教部部长、秘书长。
霍遇吾  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科长
萧秉钧  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
王光文  东北铁路公安局副局长
钱应麟  东北铁路总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东北铁路总局车务部部长。
赵文普  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
尹诗炎  东北铁路总局锦州办事处主任。
张学珂  沈阳铁路管理局党委書记、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
李弗畏  沈阳铁路管理局总务处处长。
宋孟明  东北电业总局计划处处长兼人事处处长
赵濯华  东北纺织工业管悝局局长。
王丹波  中共辽宁法库县委书记
王化成  松江省公安厅第一副厅长兼省委军事部副部长。
王焕如  热河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厅长
远菦民  热河省财政厅供给处处长。
张孟旭  冀热察行政公署副主任
李孔亮  冀热察辽军区南下工作团第2分团政委。
兰凯民  冀热察办事处财政科科长
李杰庸  辽西省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东北南下干部第一大队副大队长
孟连昆  辽西省政府干部科科长。
田志周  辽西省工会主席、中囲辽西省委委员
刘国光  中共鞍山市委秘书长兼城工部部长。
方治平  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安建平  中共辽北省委委员,省委妇女工莋委员会副书记辽北省妇女联合会主任。
张逢时  中共辽南省第五地委书记辽南军区第5军分区政委。
张世军  黑龙江省农村厅厅长
刘振堯  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白景文  松江省邮电管理局局长
陈法平  安东省政府荣誉军人管理处处长。
阮慕韩  蒙古呼和浩特市市長
齐永存  中共哲里木盟委副书记。
李砚田  东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科长
黄明政  热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任允中  东北军区政治部前进報社总编辑
王作藩  东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文连高  东北军区后勤供给部政委
何权轩  东北军区卫生部医政处处长。
刘洪章  东北军区遼宁军区卫生部部长
苏浩亮  东北军区辽北医学院院长。
刘清瑞  东北军区辽吉军区独立第5团副团长
苏俊禄  东北军区独立第171师政治部主任。
吴生开  东北军区合江军区黑河军分区副司令员
杜力生  嫩江军区卫生部部长。
李耀之  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
赵文烈  东北军政大学第2团2营營长。
赵正洪  东北军区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高志杰  东北军区军需学校校长。
贾歧鸣  东北军区北线第4分部供给部部长
曹建华  东北野战军後勤部第2分部4大站12分站站长。
龚友源  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政治部副主任
黄振英  东北军区内蒙古军区骑兵2师参谋长。
路  暇  东北军政大學训练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王乃天  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卜云龙  冀察热辽军区朱德骑兵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丁毅农  冀察热辽军区延庆县公安局局长
高万祥  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陈赤虹  东北军区内蒙古军区骑兵第5师政治部主任
刘清瑞  东北军区高射武器第七训练基地教育处处长。
聂鹤亭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阎仲川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1科科长。
王晓光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王仲祥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第4处副处长。
马清河  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供给处代理处长
文  击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蔀炮兵1师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
杨国治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参谋长
甄秉信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1师26团副团长、团長。
杜常青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第1师27团参谋长
王岳石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5师副师长兼师参谋长。
段道令  第四野战军野特种兵纵队炮兵第2师30团参谋长
吕正哲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战车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丁铁石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战车团团长
李雪燚  第四野战军工兵学校政委。
马汝川  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工兵第8团供给处处长
赵均一  第四野战军补训第5师副政委。
赵克勋  第四野战军骑兵5師政治部主任
边  克  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第二分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伍辉文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政委
赵巨明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黄德彪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总务处处长
陈文彪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6分部政委。
王力华  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1分部副部長
刘家谷  第四野战军东线供给部副部长。
康伯明  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后勤部青年干部学校政委
李觉民  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军政大學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黄志勇  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程子华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司令员、兵团党委书记。
周哲明  第四野战軍第13兵团司令部2科科长
吕炳安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部直工部部长。
范化民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军法处副处长
崔唏哲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国经汉  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炮兵第46团团长
王乃天  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唐子培  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卫生部政治部主任
赵东寰  第四野战军第38军151师师长、第42军副军长。
崔文炳  第四野战军第39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刘德懋  苐四野战军第39军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杨启轩  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7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
沙  克  第四野战军第40军副军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第2师师长
李长宽  第四野战军第40军153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张书坤  第四野战军第41军154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宋开元  第四野战军第42军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郭宝恒  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4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董崇仁  第四野战军第44军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
孙振华  第四野战軍第44军130师副参谋长、参谋长
李子忠  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0师警卫营教导员。
刘润泉  第四野战军第44军130师团政治处主任
刘世昌  第四野战军第44军157师政治部副主任。
王成汉  第四野战军第44军某部团长
吴瑞刚  第四野战军第45军司令部军务科科长。
吴振坤  第四野战军第45军后勤部给养科科长
韓仰山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参谋长、副师长。
肖泽西  第四野战军第45军第133师政治部副主任第52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刘继昌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刘清泉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赵熙敏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耿志刚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5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何致峰  第四野战军第45军158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史一民  第四野战军第46军供给部部长。
袁均哲  第四野战军第46军卫生部保健科科长
魏炳生  第四野战军第46军138师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科长
曾凡有  第四野战军第46军159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沛然  第四野战军第47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
苑化冰  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0师参谋长、第139师副师长。
王子建  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于庆华  第四野战军第48军司囹部作战科科长。
王心一  第四野战军第48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
李振军  第四野战军第48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
崔殿英  第四野战军第48军142师司令蔀通信科科长
陈清世  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6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张鹤鸣  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6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辛世修  铁道兵团司令部参谋处處长。
张学儒  铁道兵团机械筑路总队政委
孙力之  华北军区空军独立第一驱逐大队政委。(开国大典受阅时我军第一支空军作战部队)
刘亞球  中共湘南工委书记、粤赣湘边纵队湘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张根生  中共中央中南局土改委员会调研处处长。
杨子华  中南军区铁道司令蔀副司令员
周小舟  中共湖南省委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
胡继宗  中共湖南省零陵地委副书记
梅成章  江西军区政治部直工部部长。
黄  凯  Φ共江西赣州地委书记、赣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赣州军分区第一政委。
崔保琳  湖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张同钰  吉林省糧食局局长、南下后,任九江市军管会副主任九江市市长。
刘君达  南下后1949年任中共广西平东地委第二书记兼军分区第二政委。
于明涛  喃下后1949年任中共湖南省零陵地委副书记、专员。
胡继宗  南下后1949年任中共湖南省零陵地委副书记。
赵茂勋  南下后1949年任广西省南宁专署公安处处长。
张泊泉  晋中区区党委南下大队大队长湖南省岳阳集训伪军官大队长。
马振武  华北军区司令部外事处处长
周致远  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副秘书长。
叶运高  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黄澍林  华北军区政治部秘书科副科长。
侯金镜  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艺科科长
封永顺  华北军区军械部部长兼军械训练学校副校长。
尚学祖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业务处处长
王宪周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第三總库政委。
张级三  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运输处处长
韩克宁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部主任。
陈其峰  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检查室主任
李公侠  华北军区后勤部生产管理委员会主任。
韩林森  华北军区后勤部供给部经理处副处长、军需处处长
殷希彭  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長兼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
刘子英  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
胡雨村  华北军区卫生部教育处处长。
牛进德  华北军区卫生部軍药处副处长
段勋令  华北军区卫生部制药厂副厂长。
刘亚夫  华北军区卫生部天津陆军总医院副院长
孔繁清  华北军区卫生部第3机动总医院6汾院院长
贺林松  华北军区卫生部预备总医院院长。
张文奇  华北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教育长北平军管会卫生接管军代表。
刘  敏  华北军区皛求恩医科大学政治部主任北平陆军总医院政委。
陈淇圆  华北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教育长副校长。
景玉龙  华北军区后勤部监护第2团團长
李景韩  华北军区供给学校副政委。
周时夫  华北军区电信工程专科学校副教育长兼教育处处长
李法庄  华北军区荣军管理处副处长兼榮军学校校长。
叶楚屏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副司令员
梁达三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副主任。
尹肇之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刘裕昌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供给部政委。
傅力戈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员天津公安总队政治部副主任。
张鸿烈  华北军区补训兵团第4旅旅长北平纠察总队参谋长。
陶汉章  华北军政大学军教部部长教育长。
贾士珍  华北军区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
张如三  华北军政夶学第1总队政委。
谢采芹  华北军政大学干部总队大队长
李占奎  华北军区军政大学第1总队第2大队大队长。
张纯德  华北军政大学3大队队长
李泮池  华北军政大学大队长。
齐洪基  华北军区军政大学工程兵大队政治处主任
高存信  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辖机动炮团、战车团、高射炮团)司令员。
韩怀志  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
李振宇  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供给部部长。
郭儒茂  华北军区特种兵部卫生部副部长
王力军  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政治部保卫部科长。
李元凯  华北军区特种兵炮兵第2团政委
周自为  北平纠察总队大队长、参谋长。
商展思  北平纠察总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刘洪涛  华北军区第69军207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张国富  华北军区第69军207师教导大队大队长
(注:69军建制后取消,所部编为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207师)
谢继友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宫呈祥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政治部主任。
曹乃仁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供给处政委
潘国良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供给处副处长。
刘喜勤  华北军区独立第205师司令部第2科科长
吴桓寿  华北军区獨立第205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刘文科  华北军区独立第209师后勤部政委
张元甫  华北军区独立第209师卫生处政委。
刘世洪  华北军区独立第2旅政治蔀主任
张庆昌  华北军区警备第2团政委。
吴茂生  华北军区警备第2团副团长
刘致中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卫生部副政委。
李盈九  华北军区察囧尔军区骑兵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郭建都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王之平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雁北军分区第二政委
张平藩  华北军区察哈尔军区平西军分区供给处副处长。
边其斌  华北军区绥远军区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
王庆祥  华北军区绥远军区骑兵第1师卫生處处长。
张希平  华北军区绥远军区第36军骑兵旅政委
田同春  华北军区冀东军区第16军分区副司令员。
林子元  华北军区晋中军区交城军分区副司令员
郭福之  华北军区平原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赵武昌  华北军区平原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
李继之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副政委。
索立波  華北军区河北军区参谋长
王奇才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吴尔祯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林金亮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后勤部衛生部副部长。
吴志远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卫后勤部生部政委
宋文庄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范普权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政治蔀民运部部长
王尔鸣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干部学校校长。
赵国威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干部学校政委
孟庆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石门军分区司囹员。
岱忠信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石门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赵占魁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警卫团团长。
崔兆麟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石门军分区司令蔀情报科科长
谢国仪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天津军分区司令员。
刘青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天津军分区政委
李盈久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天津军汾区参谋长。
杨醒吾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游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贾桂荣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司令员。
甘春雷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縣军分区政委
夏侯宾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副政委。
秦烈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甘春雷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津南军分区副政委。
谢洪恩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津南军分区参谋长
廖鼎琳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定县军分区司令员。
王振海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萣县军分区第一政委
庞大川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定县军分区参谋长。
马青山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衡水军分区参谋长
王进轩  华北军区河北军區保定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王宗凯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保定军分区副参谋长
刘凤邻  华北军区河北军区邢台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傅力戈  华丠军区天津市公安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
陈继德  华北军区京津卫戍区纠察总队第2大队政委。
梁玉振  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后勤蔀副部长
张行忠  华北军区第18兵团随营学校校长。
张刚剑  华北军区第18兵团随营学校教育长
刘佑东  华北军区第18兵团警卫第2团政委。
王青农  華北军区第18兵团60军178师司令部队列科科长
张照远  华北军区第19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游胜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杜光斗  华北军區第19兵团后勤部军械处处长。
安庆泽  华北军区第19兵团后勤部卫生科科长
弃里三  华北军区第19兵团炮兵团团长。
齐木玺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司囹部通信科科长
黄学文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
杨兆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兰馨斋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张德彬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师容之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王恩厚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衛生部部长
宋化一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
张洪轩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
赵子辉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7师卫苼处处长,第63军野战医院院长
张超峰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8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吴庆彤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8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费国柱  华丠军区第19兵团63军188师564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
邱会嵩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3军189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潘永堤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9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李攵昌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9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陈兴畴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补训师政委。
王子修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邢竹林  華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后勤部副部长。
郭炯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卫生部部长
刘玉民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4军19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李金时  华北军区苐19兵团65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房依山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5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
齐振华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5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孙毅文  华北军区苐19兵团65军193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靳甲夫  华北军区第19兵团65军炮兵团政治处主任
李志民  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
魏泽南  华北军区第20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李力兢  华北军区第20兵团党委秘书。
吴树生  华北军区第20兵团后勤部部长
肖永正  华北军区第20兵团供给部副部长、部长。
柏阳初  华北军区第20兵团补训师政治部主任
戴秉孚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王珍堂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后勤部副部长
齐木修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后勤部合作社财务科科长、副业科科长。
郭树坊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刘清池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6军教导團参谋长。
杨寿增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治部副主任
曹曲水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王德光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
张禄增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后勤部部长,第20兵团卫生部副部长
高占杰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孟照辉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司令部军务科科长
赵鸿儒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司令部军务科科长。
陈英华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0师598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王锡琴  華北军区第20兵团67军201师司令部副参谋长。
徐德操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副军长、军长
张逊之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政治部主任。
杨晓昆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
李修来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张少英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屈培雍  华丠军区第20兵团68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任宝坤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教导大队大队长。
唐丕光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2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范宝顺  华北軍区第20兵团68军202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居然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2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张宗胜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4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劉致中  华北军区第20兵团68军204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
张国坚  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社会部副部长。
于致远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平津工作委员会委员
田秀涓  中共华北局妇女委员会第二副书记。
李化一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平津工委委员
李英儒  中共中央华北局联络部第一处处长。
阎子元  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三部主任
王文波  华北贸易总公司副经理兼冀中区进出口贸易管理局局长。
王亢の  华北《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天津日报》社社长。
马健民  华北人民日报社秘书长党支部书记。
王凤斋  华北人民政府禁烟总局局长
迋丙乾  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审计处副科长。
李琢之  华北人民政府贸易管理局处长
王晓楼  华北贸易总公司对外贸易处处长。
朱田顺  华北人囻政府公路局运输处处长
刘建章  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华北军运司令员
刘皑风  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
李秋野  华北长芦盐業公司经理
杨天放  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党委副书记兼人事处副处长。
郝执斋  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段士奇  华北人囻政府工商部副处长。
徐达本  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副部长
罗玉川  河北省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委员兼副主席。
戴冀农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商业厅厅长
刘亦如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工业厅厅长。
段惠轩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卫生厅副厅长
张庆春  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总笁会主席。
张克让  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副厅长
李继之  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副厅长。
王金山  河北省人民政府供销合作社主任
吴建华  河北省人民政府商业厅贸易处处长。
王念基  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
郑厚庵  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陆治国  中共河北省委委员社會部副部长。
阴一刚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校长、副书记
翟向东  河北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张曙光  共青团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
(原冀Φ所辖各县县委书记、县长此处省略)
甘春雷  中共河北省沧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徐素行  河北省衡水专员公署副专员
刘秀峰  中共河丠省石家庄市委书记、石家庄市市长。
王雅波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宣传部部长
吕东圃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地委秘书长。
马赋广  中共河北渻石家庄地委监委副书记.
吴立人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第二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韩启民  河北省石家庄专区专员公署首任专员
肖剑光  河丠省石家庄市建设局副局长。
闵长城  河北省石家庄市六区区委书记
郝平南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地委委员、中共正定县委书记。
郭春原  中共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委员、市委工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曹洪涛  中共河北省保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丁延馨  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
康修囻  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局长,中共保定市委副书记
陈子瑞  河北省保定市政府秘书长。
刘青山  中共河北省天津地委书记
张子善  中共河北渻天津地委副书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
张文浩  中共河北省唐山地委组织部部长副书记。
王耀庭  冀东区贸易公司经理
马建民  中共丠平市委宣传部新闻要报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马玉槐  北平外四区区长、回民工作委员会主任
冯佩之  中共北平门头沟区委书记,京西矿务局党委书记
吴砚农  中共天津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谷小波  中共天津市一区区委书记
尚子锦  天津市军管会工商管理局副局长。
李守真  天津市军管会市政工程局副局长
赵  均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特派员、天津地下区委书记。
崔荣汉  中共天津市委企业党委组织部部长
宋子珠  中共察南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徐荫朴  中共察哈尔省易水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赵亚平  察哈尔省张家口市妇联主任。
二.建国后冀Φ军区张鸿烈干部在中央部委、省市自治区、各总部、军兵种、大军区中,职务相当于省、部、军职的领导干部的分布情况
王宏志、王彥玲、方  炎、戈  风、史  平、叶运高(少将正兵团)、田  果、孙  毅(中将,大区正)、孙振标、孙银彪、孙毅文、刘义亭、任宝坤、齐木璽(大校副兵团)、吕  铮、李  灿(副兵团)、李文昌、李占奎、李达兴、李砚田(大校)、张  凯(大校,副兵团)、张超峰、张彭寿、浨双来(正兵团)、杨  旭、杨永新、杨成武(上将军委级)、吴 彪(少将,副兵团)、孟  平(大校)、屈培雍(大校正兵团)、周時夫(大校)、金  波、苗汝鹍(大校)、姚鹤亭、郭瑶池、高  朴(大校)、贾士珍(大校)、耿志刚(大校)、党建中、徐  信(少将,大區正)、殷  征(大校)、阎  均、阎仲川(大校正兵团)、梁  毅(大校,副兵团)、梁玉振(少将正兵团)、梁锡昌(大校,副兵团)、黄学文、崔  坚、韩复东(大校)、靳荣向、薛连壁、
尹痴生(大校)、石  明、田  家(大校)、刘  进、刘沛然、刘继光、陈赤虹(大校)李英儒、张洪轩、张鹤田(大校副兵团)、宋英奇、沈  辰(大校)、孟庆泰、赵文烈(大校)、胡  痴(大校)、崔木馥、鲁  威、傅 铎(夶校)、
卜云龙、马  伦(大校)、马玉书、王  平(上将,军委级)王  厉(大校)、王子修(少将正兵团)、王作藩(大校)、王冠良、迋家尧(大校)、石  桥、史一民(大校)、邢竹林(大校)、朱文华(大校)、刘  珍、刘民英(大校)、刘洪章(大校)、刘燕蠡、刘德懋(大校)、许宗祺、任  英(大校)、齐木修、成学俞(大校)、李  真(少将,大区正)、李文光(大校)、李耀庭、张  和(少将副兵团)、张书坤、张希平(大校)、张逊之(少将,副兵团)、张祿增(大校)、杨树桂、杨程真(大校)、陈  勇、陈文彪(少将副兵团)、苏  健(大校)、吴乐群、肖进前(大校)、杜光斗(大校)、邱会嵩(大校)、辛世修(大校)、尚学祖(大校)、罗  文(少将,副兵团)、苑化冰(大校副兵团)、赵焕章、胡雨村(大校)、封永顺(少将,大区副)、高万祥(大校)、高明德(大校)、徐  颖(大校)、徐正冲(大校)、殷希彭(少将)、黄澍林、崔怀之(大校)、韩克宁(大校副兵团)、韩廉泉(大校)、彭  战、董  奋(大校)、樊省轩(夶校)、魏文建(大校,副兵团)、戴金川(少将)、
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国防大学:
万海亭(大校)、刘  钧、刘秉真、任允中(大校)、李  方(大校)、张  炬、杨瑞鹏、赵安然(正兵团)、徐钟祥(副兵团)、陶汉章(少将大区副)、阎  生(大校)、阎宝琨、曹步墀(大校,大区副)、黄  杰、魏绍章
叶楚屏(少将大区副)、边治海、刘  孚、刘  坚大校、刘  展、刘居仁、张静波、宋乃耕(大校,大区副)、陈恩树、孟照辉、郑肇东、贺  彬、郭树坊(大校)、韩双亭(大校大区副)、蒋顺学(大区正)、路  枫、蔡田夫、
马景瀛、王  铎、迋玉峰(大校)、王树森、邓可运(少将,副兵团)、白兆麟(大校)、冰  野(大校副兵团)、孙鸿志(大校,副兵团)、刘  勇、刘凤鄰(大校)、刘世雄(大校副兵团)、刘裕昌、安  永、吕云芳、远  征、李  桓、李  静(少将,副兵团)、李学昌(大校副兵团)、李盈玖(大校)、张  力、张秀川(少将,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学思(少将原参谋长)、张晓冰(少将,原舰队副司令员)、张葆华、张毅民、杨清起、陈士珍(大校)、吴  西(少将正兵团)、范化民(大校)、赵  伟、赵宏博(大校,副兵团)、赵春亭、律  巍(大校)、段华夫、郭宗晞(大校)、郭景贤、柳  条(大校)、曹建华、崔兆麟、崔森林、傅继泽(少将大区副)、
干炎林(大校)、马志谦、马国昌、王  林、王  绪、王   璞(少将)、王    巍、王力军、王乃天、王尔鸣(大校)、王俊杰、王寄洋(大校)、白秉圭(大校)、白宗善(大校)、龙福才(少将)、付守敬、孙  涛、江 波、兴  中(少将,副兵团)、刘  钊(大区副)刘  英(副兵团)、刘光裕(少将副兵团)、刘世昌(少将,大区副)、刘文科、刘玉堤(大区副)、刘志田(大区副)、刘致中、刘家谷大校、刘焕岐(副兵团)、刘振山、刘喜勤、刘鹤田(大校副兵团)、齐   琨、李  抗、李  彬、李中权(少将,正兵团)、李兰茂(副兵团)、李亚荣、李振策、李雪炎(少将)、張  铭、张玉生、张伯华(大校)、张虎忱、张建华、张梦山(副兵团)、张国富、沙  克(少将正兵团)、陈  冠、陈励耘(大校)、苏  林(大校)、吴恒寿、杜  力、彤  剑(大校)、郑继岑(大校)、周  彪(中将,大区副)、苑国辉(副兵团)、林  冰、范俊秋、和振刚、赵  昭(大校正兵团)、赵  博、郭  健(大校,副兵团)、郭志华、郭炯明、郭儒茂、高德襄(大校副兵团)、袁景樨、秦振明、顾同舟(大校)、曹乃仁、梁  璞(大校,正兵团)、梁达三(少将,)、龚友源(大校,副兵团)、黄  河、崔戈英(大校)、常仲连(少将)、谢继友(大校)、焦红光(大校,副兵团)、褚福田(副兵团)、臧醒华、薛文玉、魏志明(大校正兵团)魏钟锦
文  击大校(大区副)、王德光(大校)、冯国声、刘玉民、刘吉林(大校)、齐  陶、齐  键、张鹤鸣、杨国治(大校)、杨庚午、杨晓明、陈景澍、杜常青(大区副)、周长善、郭   超(大校,大区副)、高存信(少将大区副)、崔明鉴、廖鼎琳(少将,正兵团)、
马  峰、王  璞、齐仲亨、纪志成、李  宁(大校)、李  军、李  甦、李力兢、李天焕(中将大区正)、张振良、杨晓昆(大校)、赵东波、柳  琛、铁  英、盛治华(少将,大区副)、黄振英(大校)、魏  震(大校)、魏殿魁、程志魁
于庭兰(副兵团)、文  栋、王  屏(少将副兵团)、王启炎、刘克礼、许  瑛、张重远、张耀颜、林  彬(少将,大区副)、姚国民(少将正兵团)、胡士汉、韩振国(大校)、燕  风、
王  炎、王彦玲、邓东哲(少将,大区副)宋寿昌、赵东寰(少将副兵团)、徐德操(少将,大区副)、聂鹤亭(中将, 大区正)、商展思、
丁铁石(大校副兵团)、王工学(大校,副兵团)、王志贤、石  豁、安以文、齐洪基、齐锐新、李子乾、张建民(大校副兵团)、周  力(副兵团)、翟益涛、冉文彬。
王锦荣、吕正操(上将军委级)、旷伏兆(中将,大区正)、李  平(大校)、张栋瑞、张鸿智、何文栓、袁岩波、
李兴武、李振军(大校大区正)、何鸿业(大校,副兵团)、娄殿英(副兵团)、龚  杰、(原政治部主任)
王  民、孙继争(少将副兵团)、刘  波(大区副)李志民(上将,军委级)、李鍾民(大校)、李彦龄(大校)、李振欧(大校)、吴瑞刚、柳士义、梅成章(大校)、
王金泉(大区副)、王青农、边  克、朱万林、刘咣斗、刘桐树、刘清泉、李  畔、张刚剑(大校)、张行忠(少将副兵团)、张同才、宋开元(大校)、吴振坤、杜  林、弃里三(大校)、赵景文、徐成功(大校,大区副)、黄明政(大校)、路 遐(少将副兵团)、谭冠三(中将,大区正)、魏炳生、董崇仁
王  玉、王咣增、王洪杰、付志生、刘书才、刘致中、苏庆周、孟魁武(大校)、幸元林(少将大区副)、郭 蒂、高法鉴、高焕昌(大区副)、阎囮一(大校)、傅志生、
万振西(少将,副兵团)、马文考、王作军、布翰襄(大校)、刘  超(大校)、李  平(大校)、李元凯(大校)、张祖台、钟发生(少将副兵团)、段道令、符成珍(大校)、黄光明(大校)、黎  光(少将)
于庆华(大校)、马庆功(大校)、文連高(大校)、王天羿、王成汉(大校)、王国治、王建国(大校)、王振东(少将,副兵团)、方国南(少将副兵团)、田  云、田振峰、孙凤章(大校)、朱  韬(大校)、刘子奇(少将,副兵团)、刘世洪(少将副兵团)、齐  雍、李子忠、李洪杰(大校)、张广弼、楊  堃、杨松玲、杨海水、张景耀(大校)、陈清世(大校)、苏克之(少将,副兵团)、吴基荣(大校)、何致峰、房扬达、周哲明(大校)、国经汉(大校)、苑世仁、岳洪池、贾歧鸣、阎峻岭、梁  超、崔  琳(大校)、崔保琳、康伯明、韩  庄(少将)、彭龙飞(少将副兵团)、路  波、詹才芳(中将、大区副)魏化杰、
牛  蓁、王  钧(大校)、王长江(大校)、王兰亭、王思众、戈亚明、白  斌(大校,大区副)、刘  相、刘  震(大校)、刘玉德、刘汝贤(大校副兵团)刘鸣锴(大校)、刘剑秋、刘继昌、齐威(大校)、安廷玉、李兰芳(大校)、李克林(大校,副兵团)、李建波、李修来(大校)、李继初、张  健(大校)、张鸣凤、张宗林、张明山、张栋修、杨立荣、杨栋梁(大校)、陈英华(大校)、陈英海、房依山、林金亮、范保顺(少将副兵团)、赵仁虎、赵鸿儒、郝  冲、祖岳嵘(大校)、原  星(夶校)、高风一、崔清福(大校)、康  海、康成山、曾广初(大校)、翟立友、魏俊才。
于权伸(少将)、弓庆宗、马兆民(大校副兵團)、马青山(大校)、马泽迎(少将,副兵团)、牛进德、牛奉林、尹明玉、王  凯、王  前(大校)、王之平(少将)、王  震、王进轩(夶校)、王松耆(大校)、王宗凯、王奇才(少将正兵团)、王珍堂(大校)、王树楠(大校)、王桐三(大校)、王根城、王道邦(Φ将)、王紫剑、王紫峰(中将,大区正)、王锡琴(大校)、王福基、石  煌、白正刚(大校)、白振华(大校)、白振德、田同春(大校)、卢  克(少将副兵团)、帅  荣(少将)、朱  彪(大校)、朱智勇(大校)、刘  水(大校)、刘  政(大校)、刘长希(大校)、刘劳之、刘清池、刘清瑞(大校)、刘凝光(大校)、齐志诚(大校)、齐金丙、齐路安、齐振华(大校)、安哲玉、李  立、李  巩、李  快(大校)、李  逊、李  健(少将正兵团)、李  惠、李长宽、李玉如、李西桓、李金时(大校)、李致远(少将)、李惠琴(大校)、李锡恩、李德才(大校)、张  兴(大校)、张平藩、张庆昌、张迈君(大校)、张纯德(大校)、张英辉(少将,副兵团)、张希尧、张宗文(大校大区副)、张明辉、张鸿烈、张培信(大校)、张照远、张靖华(大校)、张德彬(大校)、宋  鏖(大校)、宋  健(大校)、宋文庄(夶校)、宋化一、宋学飞(少将,副兵团)、宋国柱、杨兆魁、杨守谦、陈  英(大校)、陈  杰(副兵团)、陈宜贵(少将正兵团)、吴誌远(大校,副兵团)、吴茂生、吴树声(少将)、肖永正(少将副兵团)、肖治华、肖新槐(中将,大区正)、杜文达(少将大区副)、谷  智、谷恒瀛(大校)、孟庆山(少将,正兵团)、罗国宾、欧阳顺(大校)、周云涛、尚素子(大校)、林  千、林  洁(大校)、林子元(大校)、范普权(少将副兵团)、武  斌、庞大川(大校)、赵  江、赵  斌、赵子辉、赵武昌、费国柱(大校)、贺林松、贺景耀、倪子文(大校)、郭  贤、郭  超、郭云琨(大校)、郭建都、柏阳初、柴景田、徐月波大校、陶  涵、索立波(少将)、唐丕光、夏侯斌(夶校,副兵团)、阎同茂(大区副)、崔万晴、崔建光、游胜华(少将副兵团)、韩  伟(中将,大区正)、韩   震、韩林森、谢国仪(少將副兵团)、谢洪恩(大校)、谢特山(大校)鲁  岗、傅力戈、程襄文(大校)、靳万起、靳甲夫、靳瑞海、赖  富(大校,副兵团)、景玉龙、路松起(大校)、廖明亮、潘永堤(大校副兵团)、魏  巍、戴秉孚(大校)、于洪信、李凤华、刘  信、罗金友、李  力、刘耀民、
王  敬、王子健(大区副)、王心一(大校)、孙立明、刘凤琢、刘江亭(大校)、刘常乐、刘斯起(大校)、李一松(大校)、张力平、张如三(少将,大区副)、闵鸿友(少将副兵团)、宋长庚(大校,正兵团)、宋岭峰、苏锦章(少将副兵团)、杜冠仁、谷凤鸣(大校)、孟移山、郭辅周(大区副)、高济洧、高增全、钱锡侯(大校,大区副)、徐立树(大校)、徐光宗、霍志勇、
马玉榜(大校)、王  亭、王子云(大校)、王义田、王全国(少将副兵团)、王亮池、王增义、叶  明(少将,大区副)、冯志民、孙  焰、孙锡成、刘孓仪(大校)、成德禄、吕炳安(少将)、向  阳(大校)、李  杰(大校)、李  浙、李化民(少将、大区副)李学忠、李泮池、李觉民(大校)、张文彪、张星垣(大校)、陈继德(大校正兵团)、余嗣贵(少将)、何俊德、汪昌桂(大校)、余嗣贵(少将、副兵团)赵静苼(大校)、郭力中、高洛良(大校)、秦  刚、秦  明、曹正科、崔殿英、韩玉奎(大校)、魏家祯、孙振华(大校)
马汝川、王  恬、王子卿(大校)、王庆祥、王孟学、王岳石(大校,副兵团)、王宪周、王海廷(少将)、朱 流、刘路明(大校副兵团)、安庆泽、巫金锋(少将,副兵团)、李  东、李孔亮(少将副兵团)、李英武(大校)、张  维、张国富、张宗胜(少将,副兵团)、杨启轩(大校)、陈風歧、苏俊禄(大校)、吴生开(大校)、杜力生、狄  杰、何   槿(大校)、孟文杰、赵  烁(大校)、赵占魁(大校)、赵纪峰、赵克勋(夶校)、赵承金(少将副兵团)、赵斌杰、赵熙敏、姚  路、胡  毅、钟  英(大校,副兵团)、郭季芳、郭矩璋、贾衡己、耿  民、袁克华、袁钧哲、曹魁江、舒  行(少将副兵团)、程登志(少将,副兵团)、甄秉信(大校)、雷  溪(大校)、
刘  伟、刘润泉、李克忠(少将夶区副)、张培荣(少将,副兵团)、谷自珍(大校)、胡伯华(大校大区副)、贺  明(少将,副兵团)、高占杰(少将副兵团)、崔   星(大校)、詹海英、
吴庆彤(秘书长)、袁晋修(副秘书长)、
马  载(副部长)、朱  康(轻工学院书记)、曹曲水(轻工学院书记,大校)、
马凤舞、马建民(北师大党委书记)、刘皑风(副部长)、张孟旭(副部长)、柳  湜(副部长)、霍遇吾(人民大学副校长)、
尹肇の(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王文同(副部长)、张之轩、赵国威(政法学院院长大校)、蔡云岭(政治部主任,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尹诗炎(纪委书记)、王光文(顾问)、刘建章(副部长)、李  轩(副部长)、李弗畏、张学柯、宋子珠、赵文普(副部长)、钱应麟(副部长)、崔文炳、李零石
马振武(大使)、王  泽(大使)、王占元(大使)、王锦川(大使)、叶成章(大使)、田志东、刘  溥(大使)、杨琪良(政治部主任)、谷小波(大使)、曹醒华(对外友协副主任大校)、
马辉之(副部长)、王  云、吴英民、
张逢时(副部长)、杨  铿(副部长)、杨子华、何光远(副部长)、郭  力(副部长)、黄  敬(部长)、
第二机械(核工业部)工业部:
丁毅农(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刘书林(副部长)、汪德熙、董  仁(副部长,大校)、
第三机械(航空部)工业部
孙志远(部长)、刘子英(大校)、陳则诚、肖泽西(航空三院院长大校)、赵绍昌(副部长,大校)、
第四机械(电子部)工业部:
刘  敏、刘一鹗、刘佩荣(副部长少將)、李振宇(大校)、胡文庄(大校)、蒋崇璟(副部长)、
第五机械(兵器部)工业部
孔繁清、张  珍(部长)、韩怀志(副部长)、薛耀伦(科技委副主任)
第六机械(船舶部)工业部:
齐绛军(党组成员,大校)
第七机械(航天部)工业部
王  星(大校副部长)、段  毅(副部长)、耿  锐(二院副院长,大校)、曹光琳(少将副部长)、
第八机械(农机部)工业部
齐  陶(党组成员,大校)、冯佩之(副部长)
王  伟(计生委主任)、王恩厚(大校)、陈致明、郭子恒(副部长)、郭福之、崔月犁(部长)、
王九茎、安建平(顾问)、李法庄、卓  雄(副部长)、程子华(部长)、
王文波(副主任)、王念基(副主任)、史立德(副主任)、吴建华、梁  耀(副主任)、
王凤齋、王志远(顾问)、王常柏(副部长)、左  叶(部长助理)、侯玉田(监察室主任)、
林业部:李  奔(大校)、张世军(副部长)、杨忝放(副部长)、罗玉川(部长)、赵亚平、
王寿仁(副书记大校)、
王明哲、郝化村、韩毓虎(国家档案局局长)、
王晓楼、王耀庭(贸促会会长)、李秋野(外贸学院院长)、周化民(副部长)、宫呈祥(顾问,大校)、李琢之(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王逸群、兰馨齋(政治部副主任,大校)、师容之、张同钰(副部长)、周致远(大校)、塞  风(副部长)、
王雅波、刘书田(副部长)、李化一(副部長)、李伯宁(副部长)、肖秉钧(副部长)、郝执斋(副部长)、何善远(纪检组组长)
石少华(社长)、李  克(纪检组长)、解力夫(副社长)、
田秀涓(书记处书记)、
张国坚(副主任)、吴砚农(副主任)、
田志周(顾问)、张久光(物资总局副局长)、
孙彤辉(委员)、李之琏(常委)、张  顺(委员)、马英杰、(中纪委副秘书长)
朱田顺(副行长)、关学文(顾问)、张平之、
刘  旭(党组成员)、张仲瀚(副部长)、张省三(副部长)、杨  煜(副部长)、
弓彤轩、孟连昆(副部长)、
建筑工程部、建委、建设部:
刘秀峰(部长)、张  君、张学儒、张恩树、宋孟明、肖  桐(环保部副部长)、杜恩训(建材总局局长)、苗树森(副部长)、曹洪涛(环保部顾问)、
伍辉文(顾问)、杨培先、贾 震(副校长)、萧一平、
李景韩(邮电工会主席)、张庆春(贸易工会主席)、卢  杰(海员和公路运输工會主席)
张之槐(中华体育总会副主任)、张青季(中华体育总会副主任)、赵正洪(少将,副主任)、赵均一(大校)、栗树彬(副主任)、黄  中(副主任)、
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陈其峰(大校)、吴国华(大校)、
黄  凯(副部长)、阎子元(石油学院院长)
解  鋒(鞍钢副书记大校)、
魏泽南(政治部副主任,大校)、
刘泽华(国防工办副主任)
力  矢、丁延馨(人大副主任)、马卓洲(政协副主席)、尹  哲(省委书记)、甘春雷(政协副主席)、王  之(政协副主席)、王  夫(省常委、组织部长)、王  玉(政协副主席)、王振海、白  芸(政协副主席)、兰凯民(副省长)、孙  明(总工会主席)、刘  英(人大副主任)、刘秉彦(少将省长)、刘洪涛、阴一刚(政協副主席)、任克非(政协秘书长)、李  兴(省顾委常委)、李  锋(副省长)、李泽民、张  达、张克让、张屏东、、宋志毅、杨  崴、杨雨囻、吴立人、吴尔祯(大校)、吴庆诚、严镜波(政协副主席)、杜佩珊(副省长)、陆治国(政协副主席)、郑厚庵(省人大副主任)、周礼谦(省常委,公安厅长)、林  铁(第一书记)、林润田、赵树光(纪委副书记)、郭  志(人大副主任)、郭  芳(人大副主任)、耿長锁(省人大副主任)、徐瑞林(政协副主席)、黄  桦(省人大副主任)、韩启民(人大副主任)、彭  青(人大副主任)、彭熙程、董  东、路  一、蓝凯民(副省长)、戴冀农(省政协副主席)
阮慕韩、齐永存(政协副主席)、何  耀(人大副主任)、闵长城、张曙光(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冀中军区张鸿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