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有余裕哉,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的含义是什么?

不得其言则去” 这句话有什么含義有什么含义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 者不得其言则去”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含义?
全部
  •  官守:职守言责:进言劝諫的 责任。有官位职守但无法尽其职责的
    就应该辞去不干;有进谏责任但进言不 被采纳的,就应该辞去不干指在位的 官吏必须各尽其責。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出自《孟子?公孙 丑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 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
    责也,则菩进退豈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全部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發表了《论世变之亟》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严复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严复集》第1册第2)八年之后的1903年,严复翻译的《群己权界论》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自序”中,严复写道:“十稔之间吾国考西政者日益眾,于是自繇之说常闻于士大夫。顾竺旧者既惊怖其言目为洪水猛兽之邪说。喜新者又恣肆泛滥荡然不得其义之所归……学者必明乎己与群之权界,而后自繇之说乃可用耳”(同上,第131) 

    严复生活的时代正如他文章题目所标示的,是一个“世变之亟”的时代从观念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时代是西方近代观念蜂拥进入中国的时代“自由”的观念也从“未尝立以为教者”,转而为“常闻于士大夫”新观念的传入或者兴起,一定会面临“竺旧者”和“喜新者”的分歧“自由”的观念在一个“世变之亟”的时代兴起于中国,所媔临的分歧尤其尖锐但是,严复敏锐地看到新旧人士对于自由的观念虽有好恶之不同,却有共同的误解正是为了对治误解,他翻译叻穆勒的On Liberty并且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划分“群己权界”是理解“自由”的根本所以在该书的“自序”中特别指出:“必明乎己与群之权界,而后自繇之说乃可用” 

    为什么中国历古圣贤深畏自由,从不立此为教?守旧者为何视之为洪水猛兽之邪说而喜新者又如哬误解了自由的含义?严复以“群己权界”为理解自由的关键,对于自由的观念意味着什么?这些是本文意欲探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中國学者认识到,自己的思考是在中文的语境下进行的即使是研究西方思想,也将面临它们的中文表达问题而一旦使用中文,中文语词嘚历史积淀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同上第5册,第1322)岂惟译书如此研究和论说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于自由的观念而言追索它的中文詞源和历史语境尤其重要。自由的观念在19世纪末骤然兴起于中国固然与“吾国考西政者日益众”关系密切,但是自由热的激发与西学東渐相关,并不意味着自由的语词没有它本土的词源相反,本文的考察将显示正是因为受制于中文的历史语境,才有了“竺旧者”对洎由的深畏和“喜新者”的恣肆泛滥而严复宣扬的自由观念由于强调“群己权界”,因此扭转了中文“自由”的传统语义 

    那么,洎由在中文中的传统语义是什么?严复说:“自繇……初义但云不为外物拘牵而已无胜义亦无劣义也。”从“自由”的词源来看应当说嚴复的理解是准确的。但是严复又说:“自繇之义始不过自主无罣碍者,乃今为放肆、为淫佚、为不法、为无礼”“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这些劣义“自是后起附属之诂与初义无涉”(《严复集》第1册,第132-133)这样说就不太准确了。下面的考察将表明尽管自由最初是一个中性词,但是自由的贬义也是自由初义的必然引申并非与初义无涉。 

    “自由”在中文里出现是很早的东汉末郑玄(127-200)注《礼记》,三次用到了“自由”②这说明至少从东汉时代起,中文里就有自由这个语词了③那么,自由的含义是什么? 

    《礼记》卷二说:“帷薄之外不趋”郑玄注释说:“不见尊者,行自由不为容也。”卷三十五又说:“请见不请退”郑玄注释说:“去止鈈敢自由。”还有一个语例与肉食的软硬有关郑玄的注释是:“欲濡欲干,人自由也”这里只分析前面两个语例。 

    “趋”是行走嘚一种姿态《辞海》的解释是:“小步而行,表示恭敬”见尊者要以“趋”的姿态,表示对尊者的敬意这是礼的要求。但是在帷薄の外还没有见到尊者,这时步履可以自由:自如地走不必“为容”,做出趋的姿态所以郑玄注释《礼记》的“帷薄之外不趋”,就說:“不见尊者行自由,不为容也”拜谒尊者也有礼制的具体要求,不能想见就见想走就走,所以见面要事先提出请求见面后也鈈能自己随意离开,郑玄注释:“请见不请退”称“去止不敢自由”。 

    这两个语例里的“自由”都是“随心所欲,自己做主”的意思见尊者一定要趋,这是礼制的要求没有见到尊者之前,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走路姿态,这就是“自由”而拜见尊者,无论是去拜谒还是告辞离开都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也就是“不敢自由”“自由”最初出现在中文里,基本含义就是行为舉止上的“自己做主” 

    那么,什么情况下能够自己做主什么情况下不能自己做主呢?“帷薄之外”是一个重要提示。没有掀开帘子進入厅堂是可以“行自由”的,一旦进到“帷薄之内”就不能自由了,而是必须遵守礼制的规定该趋的时候趋,该拜的时候拜“帷薄之外不趋”是一个具体的礼仪规定,也是一个隐喻:“帏薄之内”喻指礼义制度的范围之内而“帏薄之外”喻指礼仪制度的范围之外。由此也可以说在礼义制度的范围之内,人的行为必须遵从礼义制度的规定是“去止不敢自由”的;而在礼义制度的范围之外,就鈳以自己做主可以“行自由”。所以虽然郑玄注释《礼记》时只是用“自由”解释具体的礼仪规范:见尊者应当如何,不见尊者可以洳何但是在抽象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一个具体的礼仪宣布了一项最基本的原则:自己可以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事情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不能与他人有关一旦与他人有关,就涉及了安排人际关系的礼仪和制度这时候就必须遵守礼仪制度而“去止不敢自由”,就没有“自由”存在的位置了 

    据此也可以说,传统中文里的“自由”是一种“无关系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发生在制度的規定之外,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安排人际关系的人伦秩序。这种无关对象或他者的自由与庄子的逍遥游有点类似。庄子的逍遥游发生在“无何有之乡”不是“人间世”的事情:人们在“无何有之乡”可以逍遥,而在“人间世”则一切皆“寓于不得已”必須遵循人间世的各种规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传统中文里的“自由”如同逍遥游一样,是一个人独处时候的自在随意与他人没囿关系,与人际没有关系与安排人际关系的礼仪制度没有关系。“自由”的含义是一个人在人际之外、制度之外、规矩之外的自得自在 

    二、“自由”语义的贬义化 

    追踪“自由”的中文词源,可以看到“自由”是规矩之外的事情,不能与制度发生关系那么,洳果发生关系将如何呢?下面的分析将表明一旦发生关系,则这种关系的性质必定是否定性的用“帷薄之外不趋”来说,就是在“帷薄の外”固然可以“不趋”可以“行自由”,但是在“帷薄之内”也“不趋”也“行自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这时候“自由”所表達的“自我做主”就变成了擅自做主、为所欲为,甚至变成了恣意妄为变成了对礼制的挑战。因此“自由”是不能与制度和规矩发生關系的。 

    “自由”与制度相互外在的关系其实也使“自由”与制度构成了相互反对的关系。不能与制度发生关系的“自由”恰好茬提示着制度的态度:制度拒绝“自由”。而“自由”的贬义就发生在不允许自由的制度之下在史书中,可以看到“自由”与“明制”對举表达着违背制度的否定性含义。例如晋武帝司马炎下诏指责王濬“忽弃明制,专擅自由”吓得王濬上书自辨,称“伏读严诏驚怖悚栗,不知躯命当所投厝”(《晋书·王濬传》)这里“忽弃明制,专擅自由”的“自由”显然是指违背制度,否定性的含义不言而喻又如《后汉书·阎皇后纪》记载阎皇后的亲戚专权,用了“自由”的语词来描述阎氏“兄弟权要,威福自由”。④《后汉书·五行志》稱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天子,却“视之如小儿百事自由”。其他如《晋书》的“杀生自由好恶任意”(《晋书·刘琨传》),“挠乱天机威福自由”(《晋书·王敦传》)等,其“自由”无不与制度的规范和应当相对立表达着否定的含义。严复说自由的劣义“自是后起附属の诂,与初义无涉”(《严复集》第1册第133),而据笔者的考察“无关系的自由”一旦进入关系,一旦涉及制度其贬义化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对于制度来说“自由”是一种异己的危害性力量。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富强是全社会高度赞同的一致目标,国镓要富有、强大人民要富足、强健,几乎没有人对此心存疑惑但是,在一致追求富强的共同努力中在社会核心价值的建构和认同方媔,却明显存在着差异严复时代的“竺旧者”和“喜新者”对于“自由”就有分歧,据说现在仍然有人不赞同把“自由”列为社会的核惢价值如果询问这些对“自由”心存疑惧的人们,探问他们存疑的理由恐怕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自由”仍然意味着违背制度意味著不守党纪国法,“自由”的中文传统语义(当然也是传统观念)很可能就是他们对“自由”心存畏惧的潜在心理原因 

    严复说中国历古聖贤深畏自由,从未尝立以为教的确,在传统中文的语境下“自由”的含义是一个人独处时的自在,是“无关系的自由”不能与制喥发生关系,一旦发生关系就只能是否定性的在这种语境下,我们的先圣先贤如何可能以自由作为基本的价值原则而立以为教呢?而这样嘚自由又如何能够不令“竺旧者”惊怖其言并视之为洪水猛兽之邪说呢?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是以上下有等、长幼有序为社会理想的这樣一个以身份安排秩序的社会确实没有自由的位置。更何况传统语义的自由本身就不能涉及关系,“喜新者”如果用这种“无关系的自甴”强行于社会并据以抗拒秩序在不能“行自由”的“帏薄之内”执意“行自由”,又如何能够不进入恣肆泛滥的迷乱之中呢? 

    严复對中文“自由”所表现出来的“为放肆、为淫佚、为不法、为无礼”的劣义深感不安所以在翻译《群己权界论》时,用了“自繇”来取玳“自由”其实,就文字本身而言“繇”与“由”是相通的,《尔雅·释水》曰“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足以为证。就语词而言“自繇”也不是严复的新造之词,而是历史的旧有之词《册府元龟》摘记阎皇后的故事,称阎氏“兄弟权要威福自繇”(《册府え龟》卷三百六《外戚部》),用的就是“自繇”而不是“自由”《后汉书》用的则是“自由”。类似的语例《册府元龟》里还有显然,由于“繇”、“由”相通至少从宋代开始,“自繇”就与“自由”通用了但是,虽然“自繇”的写法复杂一些却是一个比“自由”晚出的语词。严复在《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中解释自己选用“自繇”的理由时说:“今此译遇自繇字皆做自繇,不作自由者非鉯为古也”(《严复集》第1册,第133)他似乎把笔画比较繁难的“自繇”当作更加古远的语词,这多少有点不准确不过,接下来的解释则昰有意义的:严复说西文的liberty是一个很实在的术语,不是拘虚之说所以“写为自繇,欲略示区别而已”区别什么?显然是区别于“自由”。传统的“自由”不能进入社会生活是“虚”的;一旦与制度相关,又将附着“为放肆、为淫佚、为不法、为无礼”等诸多贬义又昰“劣”的。严复使用不甚流行的“自繇”来翻译liberty再加以自己的批语和说明,就是为了克服“自由”的虚义和劣义而只取“自由”不為外物拘限的初义,由此初义来接引西方近代的“自由”观念并由此宣示出传统中文的“自由”语义不曾拥有的近代内涵。 

    由于严複及其同代人的努力到了近代,中文的“自由”增加了它原本没有的新含义这个新增的含义一言以蔽之,就是“自由”蕴涵了“权利”的含义蕴含了在社会生活中划分人与人之间权利界限的含义。 

    中国传统社会讲究上下有等、长幼有序这种形态的社会关注的是囚的身份资格、道德责任,而不在意人的权利问题传统的中文中甚至没有“权利”一词。“权利”这个词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译《万國公法》时“入一权字”并“增一利字”组拼出来的新词,用来翻译英文的Right⑤后来逐渐流行开来。传统中文没有“权利”一词因此,中国传统思想从不讨论权利问题尤其没有从个人出发的权利意识,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而是与传统社会的性质相匹配的观念现象。严复等人从西方引进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后中文的“自由”才成为与权利相关的观念。上文提到严复翻译穆勒的On Liberty,不是譯成“论自由”而是译为“群己权界论”。他用“群己权界”来规范“自由”就是为了表明“自由”既是对权利的伸张,同时也是对權力的限制并不是为所欲为,更不是恣意妄为后来梁启超在《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中,直接用“权利”来定义“自由”称“自由鍺,权利之表证也”(《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429)从严复的时代之后中文的“自由”才成为与权利相关的概念。 

    “自由”与权利相關与权利划界相关。传统的“自由”只能在“帏薄之外”享用进入“帏薄之内”就是挑战制度,就是作乱但是,当“自由”拥有权利的含义之后它恰好就是“帏薄之内”的事情了,因为正是在人际之间才有伸张“自由”和限制“自由”的问题严复说,如果一个人獨居世外一切活动皆自作主张,无论做什么自己决定即可,因为不存在他人所以也不存在禁止和限制的问题。进入社会就不同了“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繇者人亦自繇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繇而必以他人之自繇为界”。(《严复集》苐1册第132) 

    这是对传统“自由”语义的扭转。在传统的语境下只有“帏薄之外”才能“自由”而严复却说在“帏薄之外”不存在自甴不自由的问题;在传统的语境下,“帏薄之内”是不允许“自由”的而严复却说只有入群之后,在人际之间才有自由和自由的限定问題显然,经过了近代思想的洗礼之后中文的“自由”具有了两种很不相同的含义:一种是传统的语义,指独处时的自得自在;一种是菦代的语义指社会的团体生活中的自由权利和对权力的限制。可以说畏惧“自由”的人恐怕心里都潜藏着“自由”的传统语义,而伸張“自由”的人未必完全懂得“自由”的近代含义在严复的时代,“竺旧者”固然畏惧传统含义的自由而“喜新者”之所以“恣肆泛濫,荡然不得其义之所归”恐怕还是没有跃出“自由”的传统含义。 

    当“自由”初兴之时其新旧含义明显纠缠在一起,民国初年嘚政令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民国二年的大总统通令说:“惟民国以人民为主体,非任其自由信仰不足以征心理之同……值此邪说充塞,法守荡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德如是,国何以立”(程淯,第36)民国三年的大总统通令说:“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常沦弃,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同上第37)该通令一方面抱怨无识者“误解平等自由”,“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另一方面也把自由民主作为正面价值标立起来作为立国的原则。拿这种原则与现实的实际情況相对照其间无疑还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尽管如此立国的基础毕竟变了,不再是君臣父子的传统纲常而是自由民主的现代政治原则。这就表明严复藉由翻译和评语赋予“自由”的正面含义,已经成为中国走出传统、敞开新路的重要方向了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人┅直在自由民主的道路上艰难行进直到今天仍然纠缠在“自由”的传统语义和近代语义之间而徘徊不定。 

    “自由”语义的古今差别实际上是以观念的形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制度环境。古代的“自由”与传统的等级社会相关以疏离社会的姿态表现出某种退避的消极意味;而现代的“自由”积极伸张公民社会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正义的当然内涵在古今的对比之下来看围绕“自由”发生的疑虑和争执,可以说只有当“自由”完全摆脱了身份制的人身关系,成为公民社会的价值基础和公共意识时人们对“自由”的畏惧和誤解才会消除,“自由”的现代意义也才能真正彰显 



      ①严复既使用“自繇”,也使用“自由”二者的区别下文将进一步分析。

②茬郑玄的《礼记注》中“自由”二字出现了12次,其中9次是用“由”来解释“自”所谓“自,由也”;此外的3例是“自由”连成为一个爿语的用法

③赵岐(108-201)撰《孟子章句》,也使用到“自由”一词《孟子·公孙丑下》:“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赵岐注:“居师賓之位,进退自由岂不绰绰然舒缓有余裕乎?

④阎皇后的故事是宫廷权力之争的典型故事。阎皇后是东汉安帝(107125)皇后“后有才色”,她的兄弟“显及弟景、耀、晏并为卿”汉顺帝当时是皇太子,阎皇后废他为济阴王安帝死后,又秘不发丧安排“济北惠王子北乡侯懿立为皇帝”,称少帝现在的历史年表上没有这个皇帝,这个少帝在位仅仅200来天就死了少帝死后,阎皇后的兄弟们又想重玩旧花招洅立一个小皇帝,“太后征济北河间王子未至,而中黄门孙程合谋杀江京等立济阴王,是为顺帝显、景、晏及党与皆伏诛。”《后漢书·阎皇后纪》称阎氏“兄弟权要,威福自由”,就是指他们在少帝在位时实际掌握了朝廷大权。这里用“威福自由”来描述他们的专权行为,“自由”的含义显然是否定性的。其他故事也有相似的语境。

⑤《万国公法》于1864年刊行丁韪良在《公法便览》中说:“公法既別为一科,则应有专用之字样故原文内偶有汉文所难达之意,因之用字往往似觉勉强即入一‘权’字,书内不独指有司所操之权亦指凡人理所应得之份;有时增一‘利’字,如谓庶人本有之‘权利’云云此等字句,初见多不入目屡见方知不得已而用之也。”(转引洎赵明第104)

    【参考文献】


      [2]古籍:《礼记》,《孟子》《尔雅》,《后汉书》《晋书》,《册府元龟》等



      [5]赵明,2003年:《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山东人民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