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失的文明几千年的文明消失殆尽,谁是摧毁中华五千年文化

热词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文化演讲稿
小故事网 时间:
篇一:中国文化演讲稿
  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悠悠五千年,而在这历史长河里,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国文化。
  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颜色;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明,如今人们只能在亚马逊原始丛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拥有的辉煌。惟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推崇。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语言,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试想,倘若没有汉语,又怎么会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持节;又怎么会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只致远&的高志;又怎么会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热情!
  太多太多,融汇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华美德。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作为中华美德的三个方面是不可不谈的,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则更应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刚经历的军训生活。大家一定还记得那篇军训日志里所说的那句话:&当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从指尖滑落,才发现地上早已是一滩积水的时候,我被感动着,同时也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大家一定也还记得去食堂打饭时,男生谦让着让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学们即使遇到不喜欢吃的饭菜也不曾浪费,大家更不会忘记对宿管阿姨的一声声问候,一句句感谢&&真的,90后的学子们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温、良、恭、俭、让的中华美德,也正是我们自己将这看似古老却终将永恒的中华美德传承了下来。
  中国文化承载的不仅是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神秘的,是古老的,是丰富的。我们应该为中华文化流传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该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为她的广博才让我欣赏她,并由衷的热爱她。最后,我也要呼吁同学们一起关注中国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篇二:中国文化演讲稿
  各位同学们好:
  我是十一年级的Summer,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筑成当今中国。其中,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与它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如今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留与摒弃已在国内成为一个深度讨论的话题。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又是什么?文化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其另一解释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以上解释则已充分概括了中国三大文化:儒家文化、建筑遗迹和歌词诗赋。由于这些文化的存在,中国现共有31项文化遗产,居世界第三位。而如今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宝贵遗产,所面临的现状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断子绝孙的,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看似活生生地存在,却几乎是在渐渐消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异变,继&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的扫荡。对于一个文化是否存活着,我们就要看它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其近年来的遭遇使它的文化地位岌岌可危。首先,其传承儒家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已基本上消失了。而儒家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也日益消退,几近消亡。且其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而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中已是岌岌可危。由此可见: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的悲凉文化含义。
  根据上述的情况,你所能感受和体会的是什么?如果曾经拥有的一件美好的东西,因为你的失误瞬间瓦解,难道你想说的仅仅只是一句:对不起?!并掺杂着内疚?为何很多的时候。人们总是因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难道不能在失去前好好把握住机会抓住它呢?中国传统文化如今暂没有频临毁灭,因此,我们如今所能做的是挽留住它,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不要在人们再次需要它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黄河之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并同时孕育着新的文化长河,作为龙的传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变化,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要适应一种新文化的出现。一个文化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必定是好学的,因为只有好学,吸取别人的优秀文化,融洽自身文化,才能使其发扬光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相反我们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毕竟它是我们生长的来源,经过五千年历史沧桑所保留下的精华。是外来者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脊梁!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没有自己的文化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谈不上我们要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传承和发扬是不容忽视的!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篇三:中国文化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文化永流传》。
  我们的祖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极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文化已遥遥领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中,孔子讲的头头是道,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再说说唐、宋朝,这是诗词最兴旺的时期。诗人们用诗词表达心中的一切情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朝末,看着破碎的山河,岳飞百感交集,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以表达重整乾坤的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杜甫向岳而望。可见,那时的诗人、词人,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啊!
  不仅中国的诗词文化中外闻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国人的一致好评。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生产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形成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文化特征。再说说瓷器,早在欧洲掌握制陶技术之前一千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馆,一件件瓷器都别具一格,线条与比例,都是那样的和谐,那些人物、景物、动物,甚至线条装饰,都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要从上面跳出来。这种精湛的技术,是外国人永远制不出来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广受欢迎,再一次拍卖中,一个清乾隆仿掐丝珐琅粉彩寿山福海双龙耳盖瓶,以1792万元成交,是国际瓷器拍卖之最!
  我想除了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连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国人把吃,看作头等重要。就连外国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国人也能做出花样儿来:凉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红烧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焖的&&数都数不过来。饺子、粽子、元宵、月饼&&都是我国特有的食品。现在,我们中国人做什么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打招呼:&吃了吗?&家人团聚,吃一顿;朋友见面,吃一顿;过节,吃一顿;换季,吃一顿;应酬,吃一顿&&看来我们的祖国别有一番饮食文化啊!
  现在,我们的祖国虽然繁荣昌盛了,但越来越西方化,许许多多传统文化渐渐淡忘、失传了,我们新世纪的孩子正在与社会接轨,保护、传承中国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在我们的手里,一定要让中华文化永流传!
篇四:中国文化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项师曲,是钟祥市胡集一中七(五)班的一名学生,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永远的中华文化》。
  翻开历史的画卷,中华民族曾几多苦难,血泪斑斑,国门被强盗打开,国家被烧劫躏辱;看看今天的世界,我中华民族却能傲立于民族之林,国人扬眉吐气。滚滚长江黄河翻涌不息,泱泱中华大国巍巍耸立,是什么力量使你龙的姿态亘古于历史的长河,那就是世界文明史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智慧而锋利的刀刻文字象犀利无比的刀枪打败了一切外来列强的侵略;圆润轻巧的算盘珠圆了代代中华人的富强之梦;神农氏的百草园的中草药神秘驱散了东亚病夫的梦魇;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定为世界名人是75位诺贝奖获奖者联名提议,你是否已经感到中华文化的悠久、优美和伟大。
  中华文化之美是采撷五十六个民族之奇葩的盛装,中华文化之久是中华几千年沧桑酿造,中华文化之博是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精心所雕刻绘制,中华文化之深是要你能听懂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音符;圆明园大火烧不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南京三十万同胞的头颅筑起了新的钢铁长城;三峡截流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中华风彩;紫荆花的盛开昭示了中华雄风,科学发展观描述中华民族和谐美好的愿景。中华文化的强大震撼擐宇!
  优秀的文化更要我们去承接发扬创新光大。骄傲自豪的龙的传人让我们努力学习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映、激荡和碰撞中去丰富完美,不再有&非典&和贫困的无奈,不再有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心痛,不再有海峡两岸分隔的撕裂,让我们努力学习,将奏响中华文化的最强音,弘扬我中华文化的青春和活力,从而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巅。
  谢谢大家!
喜欢就分享到:
对作文的表态
02-0111-2303-0312-0509-2106-1712-1508-17浅歌的空间为您精心推荐中小学作文,生活百态等精品文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这几天的心情那是非常非常的烦躁不是我自己的原因,而是为国家为民族为这个社会,,身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感到非常的悲哀,这不光是我是我同道中人共同悲哀的问题,可怜的中国文化啊可怜那些曾为我们国家出过力,牺牲过生命的先人们了他们留给我们的东西正在被我们一点一点的淡忘掉,盲目的吸取他国的东西,是的我们可以吸取但是吸取的同时别忘了本身为国人,难道还不感到悲哀,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为什么我们国人为了他国的东西大打出手,自己家的东西都不要了你还何谈爱国,我们是可以吸取,是可以学西方的东西,有些东西确实是有优点我们为什么不学呢关键是看你学过来之后怎样去发展了,就拿武术来说被他国吸取过之后加上自身的努力就变成了自己家的东西,而我们呢只是一味的死学,没有一点点的创新,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展成自己的东西,加上自己民族的特色,这样才行啊,,才能立足于社会之林啊。
中国人还继续这样的话,那么自己的东西一点点的会被别人抢走,就比如说端午节,,被韩国抢走,知道消息后,多少国人气愤,,呵呵,,那怪谁呢还不是怪自己啊,人家为什么能抢走啊自己都不重视了自己都不发展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一些国粹啊像戏曲,武术,诗词等等还有多少人学呢,悲哀啊这些东西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只是为了好玩耍酷,没有站到一个文化的高层次上去发展,整天做一些低俗的事情,
说什么都是借口,就是你们那些人,现在的世界环境是的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时间的,不是每个人随便可能学会的而且时间也长,,讲究基本功,但在期间他可以锻炼你的意志,磨练你的心态。
现在我很烦躁,顶着很大的压力,最让我痛恨的就是那些低俗的人,不会欣赏的人,没有一点点文化层次,只是为了好看好玩,不能忘了本啊不能不发展自己家的东西啊……越是这样的就越有人远离这些出力不讨好的东西,所以就一点点的淡化知道失去
以后希望会出现更多的高文化层次的人救国救民啊。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作文:弘扬传统文化,光耀“我家”门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傲然挺立与飞沙走石之中千年不倒;中华古人博学多识,成就了我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
纵观五千年华夏岁月,英雄人物比比皆是,灿若星河。他们博学,他们大气,他们不羁,他们豪放。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中华大地创造了五千年不衰的奇迹;正因有了他们,我华夏民族凝成了独一无二的耀眼明珠;正因有了他们,我中华民族养育了更多的英雄儿女。孔子就是历史长河之中一颗夺目的明星,他他作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的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的文化遗产供我们后人学习借鉴。还有李太白,他因为生活于恢弘浪漫的盛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篇。
这些挺立于中华大地的文人骚客,给我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历史上的英雄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鼓舞了我中华民族无数的后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毛泽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他们为我们民族的改变经历自身最大的努力,为了我国,为我们人民,他们毫无畏惧,才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而我们,明明在我们身边有芳香四溢的花朵,却偏要伸手去采悬崖边上的孤芳。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不但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结晶如无物,反而崇洋媚外,处处效仿外国,不仅丧失了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就连几千年文化艺术的积淀也在消失殆尽。
现在的中国人都以外国的文化艺术马首前瞻,总是认为外国得一切都好,就连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节日也遗失了。
我国历史上的那么多文人墨客,政治学家,军事学家为我们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历史文学供我们借鉴学习,而我们从来没有仔细研读我国的文化艺术,只知一味的学习外国。长此以往,国之将亡。
让我们携手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光耀“我家”——中国的门楣!
作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值得我们炫耀的就属古诗文了。
相信大家对古诗文也有很多了解了吧!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诗人苏轼、范成大……他们所作的诗意韵深刻,让人禁不住细细品味。古诗文是我们必读的,从小时候的《咏鹅》到现在的《所见》,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接触古诗。虽说我们一直在学习古诗,可有些同学并不喜欢它,认为学古诗很烦。可只要我们多读,有不清楚的字或词就去查,这时你就会感到虽然有些诗只有几句话,可却生动地讲述了一件事或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从表面看是写在寒冷的冬天,看不见一只鸟,所有的小路上也没有一个人在走。而此时有一个老渔翁却身披蓑衣,头戴草帽,独自一人在江面上垂钓。诗的大意就是如此,但这首诗的作者王安石也在诗的背后蕴藏了他改革失败以后一个人孤独的心情。
在了解了我国的诗文化以后,你是不是也对它产生了兴趣?最新发布的日志散文网推荐文章中国历史上导致华夏文明差点灭亡的浩劫有哪些?
发表日期: 08:59
作者:来说历史故事网
摘要: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经历了太多劫难,来说说六次大的劫难吧?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经历了太多劫难。陈丹青曾经说过,二千年文脉已断。陈老的话可能有点偏激,但中华文化流传至今,我们能拾起的,也只能是一些零星的碎片。 在此,我仅举几个影响比较深远的例子。&
【秦: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以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为导火线,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由丞相李斯建议,对不利于王朝统治的书籍进行焚毁,这就是【焚书】。但造成彻底破坏的并非李斯和秦始皇,而是后来的项羽。当时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的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可以保留。& 焚书对于中国图书的破坏仅仅是第一步,当时只是限制民间藏书,官方藏书仍然保存完好;真正造成彻底破坏的是项羽入关之后,火烧咸阳,三月不止,国家图书馆原本仅存的孤本遂全部毁灭。&
至于【坑儒】,《》中记载的是坑杀方士,也就是帮秦始皇炼长生不老药的那帮神棍。&
此次事件摧毁了大量先秦典籍,除后人通过记忆恢复的个别典籍外,数千年中国所收藏的海量文献几乎消失殆尽。但最严重的是开了用暴力手段来统一思想的先河,被以后的统治者所效仿,所以后来中国学术界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现象。&
------分隔线----------------------------
未解之谜标签云
未解之谜阅读排行
未解之谜推荐阅读
海森堡是否真想请教他视同慈父的导
说说罗布泊之谜,来说罗布泊的诡异
 文艺复兴前的画都是宗教题材,因
美人鱼的故事 世界未解之谜 美人鱼
关于帝王刘邦的故事,有一段“刘邦
来说历史故事和未解之谜
未解之谜最新更新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
日 14:49 来源:
作者:李西泽
内容摘要:文化的成长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经由文化间的互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文化的成长发展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长期过程,具有自身的历史承续性。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了文化的流变性,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文化危机。当文化危机发生时,在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文化重建提供一些思想资源和经验镜鉴。经由文化间的互动、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征。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激荡和思想激越,为当下全球文化重建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为新的全球文化重建提供重要借鉴。
关 键 词:社会转型& 文化危机& 文化自觉& 文化重建&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李西泽,河南固始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
崔丽娜,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性与公共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批准号:11XZX001)的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12XNH192)的初步成果。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663-664同时,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文化“是处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直接或间接、自觉或自发地为适应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2]460而作为构成一个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亦有其发生、发展、繁荣、危机、衰退、消亡的过程。在全球化、后工业化、风险社会的多维时空架构中,文化愈益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共识的纽带,是标识不同个体的社会心理基因和展示不同个体身份基质的社会遗传密码。一定时期的文化,在其生成过程中,是与构成该文化成长的社会建制、经济环境、文明传承等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在文化成长过程中,文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高峰,也有低谷,其间也伴随着文化自身的危机。当文化处于危机时,我们应理性分析产生文化危机的原因,廓清文化危机给文化发展带来的危害;并有效整饬危机中的有益因子,合理、审慎地应对文化危机,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为新一轮的文化重建寻求出路,使文化薪火相传,血脉赓续,泽被久远。
亦是指由“知识、信仰、哲学、法律、道德、艺术、风俗习惯等组成的观念形态。”[2]460在本文中,笔者在狭义上谈及文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产。在廓清文化危机之基本含义时,我们应该把其放在大的社会生产的宏阔视域下予以考量。据此,我们认为,“文化危机是社会危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或方面,文化危机的根源在深层次上同样来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尖锐化在文化精神方面的反映与表现。”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实践中,具而言之,“文化危机的实质是社会原有的文化系统与文化价值观念不适应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与生活变化的要求,人们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实践的变化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与对立,从而使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精神上陷入困惑与迷茫,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与丧失信心,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延续受到威胁与挑战的一种表现。”[4]14欲透视文化危机的本质,就应跳出就文化言说文化的藩篱,从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建制、生态发展等社会有机体的大视野下,来审度文化危机的相关问题。
就文化危机而言,即指文化在发展中其自身所处的一种主体价值弱化、濒临消解边缘、遭遇难以克服的挑战和经受不可逆转境地之状态。综览人类煌煌文化史,任何一种文化的嬗变、跃迁、颓败、衰亡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有着很深的缠结。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6]335据此,在厘清文化危机原因时,我们必须把视野嵌入文化所生长的社会大背景下。一般而言,任何危机的产生,都蕴含着一定的矛盾,都是矛盾在产生和解决中熵的释放表征——危机根源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有来自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也有来自于事物外部的矛盾,但主要是来自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即使受到事物外部相关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但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因素而起作用。危机来源于事物自身各相关因素间的冲突与对立,“从可能性上看,一切事物与现象中都存在着产生危机的风险。然而,也并不是任何程度的矛盾与冲突都会导致危机,一般来说,只有当事物与现象中存在的各种内、外部矛盾与冲突达到极其严重,陷入难于缓解,无法妥协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危机。”[4]14回望中国文化史,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危机,皆发端于当时的社会危机——当时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发生了裂变。如春秋末期,在奴隶社会内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诸侯力量增强,周王室式微,倚靠周天子权威建立的井田制也颓然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末期,诸侯不朝且云合雾集,竞相争霸,以致“礼崩乐坏”,使“制礼作乐”①②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罗马文化遭受了致命的重击,陷入深重危机中,“蛮族人的到来意味着古典文明的破坏和践踏,他们看重的是土地和人口,罗马帝国的那一套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对他们没有多少价值……一切有形的罗马帝国文化产品都遭到蔑视和践踏。”[7]48且罗马“文明中的城市生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无论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准,还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准都下降到了一个极其地下的水平,文明出现了倒退。”[8]108
]99如此一来,“对于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并未完全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并把人带入完善完满的自由王国和人间乐园,相反,它在一定条件下开始成为消解人之主体性的超人的力量,并导致了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官僚政治等异化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文化活动转变为商品化的以消遣和操纵为宗旨的、非创造性的‘文化工业’。”[9]87在物欲的扩张下,价值的失落、对自然资源的大肆劫掠和日常事务中人际关系渐趋物化、商品化,显现出人性的冷漠,“人们对支配物的追求意志越强烈,向外部世界攫取越多,自我也越迷惘,内在的灵性也越少。”[10]7理性主义文化原有的崇尚人文、浓聚温情、彰显人性的文化禀赋随着“理性的失落”慢慢消失殆尽。在中国,至战国以来的以“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模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11]89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尤其是晚清以来),这种文化模式蕴含着深深的危机:文化自身的除旧能力弱化和布新功能锐减,已与当时的以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基石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世界大势渐行渐远,在统治者继续闭关锁国和“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伴随着近代以来以民族危机为主导的社会危机,民族文化也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而不能有效的自觉。
文化危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撞、挑战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社会普通大众来说尤为如此!文化危机期,由于人们原有的文化观念“分崩离析”且与新的社会实践发生严重冲突,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主体的新的文化观念仍未产生,或即使产生但尚未被人们所广泛认同与接受——在新旧文化观和价值观处于胶着、接榫、耦合、交替时,社会民众往往处于文化观上的“断奶期”和价值观上的“失恋期”,产生无所适从、无家可归之感。人们踯躅独行于价值观失序和文化观颓败的心灵沙漠上而难以自拔,社会民众在苦苦追索中,跋涉于重建属于自己精神家园的漫漫征途!
、协调、凝聚的聚合力和加固力而映射在社会层面就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失序:规则践踏、道德失范、信仰沦丧。这充分显示了文化是社会遗传的一种形式的功能。当然,因为文化危机而引发社会整体失序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常见的,而且是与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形态变更有内在的某种契合度。在春秋末期,周礼文化之要旨的“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⑥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余年间,有记载的大小战争220多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质朴务实、融会变通、统一综合⑦⑧
我们今天正面临着一场不断高涨的应享革命。”[13]69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想要得到的和能够得到的东西之间、在我们实际的地位和我们理想的地位之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14]58同时,因由“人的无限的强烈的愿望在人的有限的可能性面前成为泡影。”[15]427在欲望膨胀、异化凸显的境遇下,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的挤压中,我们却被重重的焦虑所裹挟、簇拥——日常生活之丰富的多维向度却被日益窄化的算计思维和效益最大化的功利原则淹没、切割、宰制——文化自身内蕴的真、善、美的价值旨归则渐趋弱化,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实践者的主体认知感和主体意识却处于缺场的境地——人们的躯体游走于日益丰腴的物质文明的大道上,而灵魂却踽踽独行在精神文化的荒漠中寻找心灵的栖居、皈依之所!在全球化场景中,文化软实力往往在以经济和军事为主的硬实力的掣肘下成为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其意识形态和输出其主流价值观的便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普世(适)价值”的争论,就是西方大国将区域性的一己文化模式和价值规范扩展为在世界上通行和遵从的思想文化圭臬,成为新的极权主义的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施行者与推动者。这与摒弃同质化、秉承文化多元、相互鉴借、互相尊重、深入对话,以促进人类文化根基共同繁盛的大势相悖谬!
回望人类历史,文化转型往往与文化新生和文化重建交织在一起,而文化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新的文化形态诞生的“助产士”,成为文化创新与文化重建的不竭动力。
,使华夏民族最终形成,并为秦汉时期强大的一统帝国和文化一统奠定了雄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属于文化重建的经典范例。回望西方,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覆亡,欧洲进入中世纪漫漫的千年征途。在基督教教会统治的淫威下,使得自希腊罗马以来形成的理性思想遭到极大的扼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宗教思想所笼罩,宗教所具有的阴暗面和对人的思想的束缚使得社会进步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中世纪的确是西方文明的一种‘倒退’。”[8]108尽管中世纪钳制理性,压抑人性,社会环境阴霾重重,但浸润中世纪千年的西方传统文化血脉仍弦歌不绝,“匍匐”前行。并使蛮族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城市文明,从部落散居迈入近代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被今人所熟知的“西方文明”就是在中世纪千年的栉风沐雨和踯躅蹒跚中显现雏形并最终形成的。同时,“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孕育已靠近一道关键性的门槛;越出这道门槛,这种孕育就不再是一些旧的结构所能包容的……即将在产生现代世界的一系列巨大的文化大变动中显示自己的威力。”[15]249于是,在文化自身渐进性发展过程中,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鹄的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的迷障,开始了新的文化重建之路,在接续古典时期人文精神的同时,高扬了人文主义,确证了个人主义在当时欧洲社会和思想中的地位,同时使世俗主义深入人心,“人类成就的新典范接踵而至。人类意识和文化的发展如此令人叹为观止,自西方文明诞生之初的古希腊奇迹以来是从来没有过的。实际上西方人重新获得了生命。”[15]253当然,文艺复兴运动的勃兴、发展无疑是与当时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不难看出,文化危机之后的文化重建不仅是文化自身历时性的沉淀、自省、自觉、纯化、跃迁的历史过程,而且亦是与文化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发展在共时性上有着藕断丝连的依附、择拣、吸纳、融合、升华的历史进程。
关涉到具体的文化重建上,它“的前提是文化反思,如果没有反思,那是很容易导致文化自恋和自大。”[17]94当然,这种反思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文化实践主体对原有文化系统自身的重新认识和仔细体悟基础上对该文化传统的甄别、筛选中进行的。同时,对原有文化自身批判的目的是为了重建而绝不单纯为了否定,更主要的是在批判性反思基点上对原有文化系统自身精华的吸收、融汇和改造。诚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在对古希腊罗马既有的人文主义传统的重新捡拾和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审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欧洲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社会发展的实际,“努力使古典艺术得到‘再生’……更多的是为了汲取灵感,‘古为今用’,是借用古希腊罗马时代‘现成’的、闪耀着人性气息的理性思想表达他们的政治见解和抱负,摆脱封建主义的桎梏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8]145-146在文艺复兴中倡导的世俗主义,是在对中世纪盛行的禁欲主义的抨击和批判中得以确立并广播开来的。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亦大都与中世纪的建筑、雕塑和绘画有诸多关联,并在吸收原有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辉煌。与此相似的是,“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一样也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寻到进行变革的灵感和思想……宗教改革的领袖是从基督教之母——犹太教和原始基督教的早期思想中找到进行改革所需要的武器的。”[8]180反而观之,文化重建中对原有处于危机中的文化的批判不是全面否定,克服原有文化中的危机因素而不是完全抛弃、隔断危机中的文化的“血脉”。在文化重建中不能对陷入危机中的既有文化传统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尽管该文化重建可能负载着各种不能割舍的政治、社会目的。如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知识精英们高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旗帜鲜明地倡导“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唤醒了近代中国人的爱国意识,以“重估一切价值”的决绝勇气,重创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促使近代中国人去忘我地汲取西方文化中有益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养分,“五四运动因此成为中国文化迈向现代化征程的真正开端。”[18]91然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立足于文化弦歌不辍和文明传承的视角,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过激,范围过广。没有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并继承它,这种激进地反传统思想给后来造成了不良影响。”[19]88不难看出,文化重建中对既有文化传统的完全隔绝、全盘否定的做法应加以摒弃,不值得提倡。
而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功进行,既是当时欧洲社会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亦是当时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直接或间接相互交流和彼此互通的有力明证。罗素有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希腊,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又模仿拜占庭帝国。”[20]163同时,“在13世纪至16世纪,中国的重要发明即以阿拉伯人为媒介,给欧洲文艺复兴之物质的基础创造了条件。”[21]26不可否认,印刷术的推广和随之而来的书籍的普及在推进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传播和蓬勃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瓦尔特··不难看出,他所说的“对欧洲文明的发展”着重意指中国人的三大发明对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想传播所提供的物质上的助推。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精神旗帜就是“民主”和“科学”,这一口号的提出,是在中华帝国衰落,旧中国面临诸多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结构性嬗变下对世界大势和西方文化借鉴和吸收后的一种文化自觉,在近世的华夏大地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五四运动后,当时已经觉醒的思想文化精英,将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思潮大量引介到中国,一时形成思潮迭起、流派纷呈的文化景观。并与中国现世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变革进行争鸣、调适、角逐、会通的同时爆发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抉择上的“主义之争”。“其中在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等思想之间展开了三次大论战。”[18]89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文化观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即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所掌握,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运动紧密结合下,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逐渐沿着新民主主义的道路高歌前行,并最终生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完成了近代以来最气势恢宏的文化重建。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文化重建中,当原有文化体系和共时段的其他文化体系的对比、交流、借鉴、吸收时,要秉持借鉴是为了更好的重建本民族文化的宗旨。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体系的思想和价值时,必须要使这些思想和价值符合自己本土文化发展的实际,并与原有的文化生态紧密结合。防止在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和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优势文化乘机入侵,使民族文化断裂而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的现象。
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介质的传媒系统加剧了景观社会中消费文化的放大叠加效应。在以强大的经济、发达的军事、高效的社会治理等为支撑的硬实力的依托下,资本主义扩张型的文化仍在全球大行其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消费与信息’合成一种符码系统,这种符码系统是一个无意义的浮动的网络,它操纵和制约着大众的思想行为,并形成文化霸权,而这一切都在‘与世界接轨’和‘全球化大趋势’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进行。”[24]43诚如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漩涡之中。”事实上,当下,放眼寰宇,在技术理性的宰制下,物质欲望追逐的最大化,使个人主义更加甚嚣尘上,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日渐缺失。我们不得不直面正视的是,在全球形成以美国和欧洲为主的文化中心,而亚、非、拉美等则在全球化中渐渐成为文化的边陲——可见,在全球化的际遇中,全球文化需要新的重建!立足于人类文明的福祉,我们应从以下维度对当前全球文化之重建予以考量。(一)立足多元,打破同质化。在现代社会里,文化激荡、思想激越,多介质的传播路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极易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融入世界的。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时,现代性本身就蕴含着追求异质性,解蔽同质化的思想构境。我们知道,“全球化并不就是文化的同质化。”[25]11至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事实,在文化重建中力应破除某一个或某几个西方大国以输出意识形态的方式而确立自己文化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所遵守的金科玉律的错误惯习,力求多元化的文化重建。(二)加强对话,增强认同感。在全球文化重建中,在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应秉持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原则,旗帜鲜明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所推行的文化歧视做法。毕竟,就某一具体文化形态而言,其价值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相对性的,“一个完全用自己的文化作为准绳来判断其他文化的人,是一个民族中心主义者。”[26]26同时,积极鼓励其他国家在防止别国强势文化入侵的同时,以开放、平和的心态,走出文化隔离主义的藩篱,摒除文化上的保守思想,增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认同。须知,在一个流动性很大的世界里,“人们正在寻求认同和安全。人们在寻找根和联系以防御未知的风险。”[27]106就全球文化重建而言,“认同构造正是全球体系的历史性的动力部分。”[28]150(三)襄助和谐,保护生态。在全球文化重建中,我们应着力形成不同文化体系相互交流、互通、引鉴、学习的良性样态,使人类文化整体和谐共进,襄助提高。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提升价值理性在文化重建中的基础性地位,彰显文化之“化人”、“育人”功能,在文化主体享受文化繁荣给人类带来信仰归位、价值坚守、规则尊崇的同时,引导世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处理好人类实践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构建全球生态文化。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的理念导引下,笔者认为,全球文化重建的理路是:建构各民族深度认同、多元并存、文化平等、和谐包容、保护生态、和睦襄助的新型生态文化。不可回避的是,能否形成真正的全球生态文化的建构,必然端赖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在现代工业文明扩展中各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综合变迁过程中对自身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转变的切实行动。
在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中,加快形成自身文化优势,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我们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保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其卓尔不群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砥砺前行并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素有的文化自信气度。我们也要看到,在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31]4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资讯的便捷,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交融、交锋史无前例。鉴于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应以更加审慎、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甄别、展望,理性看待本土文化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全面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以坚定的文化信念和执著的文化追求,兼收并蓄,承继传统;海纳百川,吸收外来;放眼未来,赓续辉煌,全方位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三)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自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发展之魂,是实现文化繁荣必须遵循之“纲”。在国际形势风云际会的今天,要汇聚亿万中华儿女的才智和凝聚其思想共识,就必须铸就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功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总结、萃取、提炼华夏儿女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内核并使之面向世界、关注人类文明进步趋向、引领时代潮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体现时代感、凸显大众化、富有独创性且在表述形式上要尽可能的凝练、简洁、鲜明,让广大民众易懂、易记、入脑、入心、进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融会、嵌入在文化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有理由相信,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指引下,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创造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在新时期的文化创新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世界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将以新的文化自强之风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不可否认,占世界人口总数19%⑨
①[M].:63.
②册[M].:143页.
③[J].:1-4.
⑤文化危机与文化本性[J].
⑥殷周制度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9:454.
⑦[J].:68.
⑧[M].:291.“如果没有罗马人的巨额消费,很难想象行省城市的经济会有如此的繁荣,而罗马的钱基本上都是抢来的”;“罗马有句谚语:‘金钱没有臭味’,那是指韦伯芗统治时期连上厕所都要征税。”;“一旦财源枯竭,抢来的钱用光了……帝国的庞大根基也就动摇了。”
⑨——计生委[EB/OL].[]./article/CNTopGenNews/idCNCHINA-1.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先达.陈先达文集·第四卷:哲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M].北京:.
[4]林剑.文化危机与文化进步[].江汉论坛,2011(10).
[.[M].北京:,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李冬燕.破坏·继承·重建:中世纪文化功过评析[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6).
[8]徐新.西方文化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刘小枫.诗化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喻辉.试论“文化危机”[J].文教资料,2011(19).
[12]陈刚.西方精神史:上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14][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5][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M].吴象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吴秀明.文化重建与“中国形象”塑造的当下使命[J].学术月刊,2010(11).
[18]曹泳鑫.文化:百年变革与复兴之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19]刘运豹.简评新文化运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年增刊.
[20]吴元迈.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C]// 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筹备文员会.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1]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2]W.H.Medhurst.China:Its State and Prospects[M].By,London:John Snow,2b,Paternoster Row,1838.
[23].消费社会[M].,,译.南京:,2008.
[24]黄杏玲,等.消费文化中的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03(4).
[25]Arjun Appadurai,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6.
[26][美]C.R.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8].[M].,译.北京:,2003.
[29][美],[德].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北京:,2009.
[30]启瑄.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2(5).
[3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责任编辑:孙宝灵 &孔建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失的古文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