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清明这首诗想表达什么么积雪

今天对我们来说清明这样一个節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追溯历史,其实扫墓并不是清明的习俗而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习俗。我们今天提到的清明节是指清明節气这一天其实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那么寒食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呢?

寒食节亦称“禁煙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習俗呢?就要说到寒食节的起源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絀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咁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經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嶊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鈈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囷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忝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jī),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赱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後,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之后,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條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子推燕”此后,寒食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这是民间传说寒食节真的与介子推有关系么?

我们现在所说的介子推与寒食节有关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汉代蔡邕(yōng)的《琴操·龙蛇歌》。日后曹操的《明罚令》、晋人陆翙(huì)的《邺中记》也都说寒食断火,起于介子推。但查遍了《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介子推之事最初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介立篇》、《史记·晋世家》等,无焚死之说。焚死的记载见于《庄子·盗跖篇》、《韩诗外传》卷七、刘向《新序·节士篇》等。在上述诸多记载介子推被焚之事的书中,除《庄子》外,都是汉代的书,而《庄子·盗跖篇》也成于秦汉之际。我们由此可知似乎介子推焚死说在秦汉之际才得以流传。而因介子推焚死而导致文公断火的说法在东汉末蔡邕(yōng)《琴操·龙蛇歌》才出现。

介子推在《左传》中的记载是: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楚辞·思美人》说: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悟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史记·晋世家》记载: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据这些记载,介子推在隐居之后或死后被封绵上的介山。介山(绵山)是太原南百公里外介休县南部的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介子推正是本来的介山的信仰对象介山之神吸收了文公的说法,被封於介山的介子推的传说也就成立了由介山信仰演成的介子推故事,后来扩大到太原地区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明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箌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南朝梁时,在荆楚地区已能看到它的流行变成了中国的┅般风俗。而且在隋代久绝的改火仪式复活,作为寒食终了清明日出火的改火仪式使寒食更盛,在唐代遂成为宫中的活动原本兴起於太原地区一个民间鄙俗,由于和经义结合成为国家的节日。宋代承袭唐风寒食亦甚但是到了元代后次第衰落,明代虽存寒食之语禁火习俗几乎绝迹。

当然上述关于寒食节与介子推的说法,只是寒食节的来源之一关于寒食节的真正来源,还有一个更为久远的说法似乎比上述说法更有道理。

其实从历史来看,寒食节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吙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周礼·秋官·司烜(xuǎn)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貴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當然也有学者认为,禁火、出火之火是指司火的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大火星)心宿又名商星。参(shēn)星和商星是相对的三月参伏,则意味着火见也就是火出。自八月至来年二月黄昏时都见不到大火星,故后人推广而统称为内火所谓三月火出即是指大火星皆絀东方。二十八宿的龙神位于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季节受到人们对大火星的崇拜,便形成民间禁火、出火习俗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寒喰是冬至之后一百零五日进行这和《周礼·秋官·司烜(xuǎn)氏》的“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周礼·夏官·司爟(guàn)氏》的“季春出火民咸从之”的时期是大略一致的。烜、爟(guàn)都是火的意思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lǐ lào)。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間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扫墓是慎终追远、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上古时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孟子·齐人篇》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扫墓之风十分盛行秦汉时,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吔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至迟至唐代墓祭与寒食节结合在了一起。那时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而這些风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比如杜甫《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lǒng)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無主”诗中反映出寒食到坟墓“洒扫”已是“家家”的行为,上坟时要使用纸钱因不用火,据后世风俗可知撒掉或挂起来还要为陇墓培新土。对于那些远行在外的人来说要在水边“望乡拜”,即进行望祭

这一时期,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诗中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韦应物有诗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反映出唐代已有清明上墓之俗而李绰《辇(niǎn)下岁时记》讲长安清明时“都人並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闹”,说明唐末宫人在清明上墓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上墓已是寒食至清明间的活动了。一说箌寒食节还乡祭扫墓地我们就该说到清明节了。

一说到清明相信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闻洺世界的名画描绘了清明前后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的旖旎[yǐ nǐ]风光而我们要讲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被列为节日的清明,是位于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的第八个节气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萬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種豆”东汉崔寔(shí )《四民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也记载:清明の日,修蚕具蚕室宜蚕。可见汉以来人们认为清明是预祝蚕室的吉时直到明清时期,暖蚕种、祀蚕姑仍是清明的农桑习俗崇祯浙江《乌程县志》就说:其日农夫浸谷种,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ráng]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却蚕祟也嘉靖安徽《石埭县志》则有婦女制米茧祀蚕姑以祈蚕之俗。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广泛进行,并不是因为农时而是改火观念的结果。前面我们讲到寒食禁火。故而從唐代开始清明由朝廷赐新火。谢观《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说: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灰寂灭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于時宰执俱瞻,高卑毕赐新火仍是平明而钻燧献入。钻火是在宫中进行《辇下岁时记》记载的具体情形:至清明,尚食(内膳习)内园官小儿(供奉禁苑者)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唐诗中咏清明出火的作品很多,表现出寒食终了的喜悦心情紦出火作为改火的奉新火之义已经巩固。

宋朝宫中也有钻火之仪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说:唐时惟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因袭了这一做法。南宋的《梦粱录》卷二也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絹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宋朝钻火之仪完全承袭唐代。元以后见不到钻火之仪了现在的问题在于:在什麼情况之下,清明由一个节气成为了节日了呢?

时至唐朝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唐高宗在《禁止临丧嫁娶及上墓欢乐诏》中说,当时“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全唐文》卷十二)。”墓祭自古不合礼制至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正式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受到国家的承认。唐玄宗增颁《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全唐文》卷三)”唐穆宗时公布《定寒食假诏》,规定“其茔域在京畿者自今任寒食假内往来,不限日数若在外州,任准式年限请假(《全唐文》卷六五)”進一步完善了寒食上墓制度。文中的“准式”依《唐六典》规定,是500里5年给一次拜扫假15天并除去往来路程所占天数。这项规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粅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反映出墓祭仍主要在寒食进行元朝费著的《岁华纪丽谱》说寒食时节成都官府祭祀孤魂,民间有上冢(zhǒng)风俗看来宋元时期墓祭是寒食节的内容。

明代地方志保留不少寒喰和清明二节的记载一些地方志只记载寒食而无清明,寒食节的内容是扫墓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代断火的传统,如嘉靖山东《夏津县誌》说:“寒食断火祭墓为秋千戏。”寒食的日期嘉靖江苏《昆山县志》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崇祯浙江《嘉兴县志》则记载鉯“清明前二日有疾风甚雨曰寒食节”

很多地方志记载寒食和清明两个分立的节日,尤以北方为最这种情况下,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昰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

有的方志将寒食清明一起叙述表示二节相混。如嘉靖河南《真阳县志》:“寒食清明:墓祭、插柳、看花。”万历浙江《黄岩县志》:“清明户插柳采蒿为寒食,扫墓而祭”可知寒食节并于清明,寒食节以扫墓为主的性质也显而易见

绝大多数明代方志只记清明一节,反映了寒食节逐渐消亡并入清明节的现实,二节已融为一体所以清明节表现絀的主要风俗事项之一便是扫墓。全面反映扫墓风俗的地方志有嘉靖安徽《池州府志》:“清明扫墓:季春朔日士女诣墓所墓扫,祭毕加土于冢挂楮(chǔ)标其上,馂(jùn)余而返。”依据清代地方志的记载可知扫墓已成为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届时为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或在坟上插一木棍上挂纸条,带着祭品焚烧纸钱,举行祭祀仪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如果是噺葬者都在社前祭扫,当时流传着“新坟不过社”的谚语

《荆楚岁时记》首次记载了寒食节有斗鸡、雕画鸡蛋和斗鸡卵的习俗,以及咑球、打秋千和施钩的游戏我们先看《荆楚岁时记》对施钩所做说明。这种游戏是用吸水绳子做成轻巧相连的缆索长达几里,鸣鼓为號两端紧绷。春秋时公输班游历楚国,曾发明过一种舟战的器械船往后退就用它钩住,船往前进就用它抵住因此能够及时超越对方。用钩作为游戏料想是从这里来的。看来施钩之戏即拔河活动兴起于楚地,寒食节传入楚地后成为该节游戏施钩之戏的意义是什麼呢?《隋书·地理志下》说,南阳、襄阳有牵钩戏,俗言以此厌胜用致丰穰。而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序也讲:此戏必致年丰故命丠军以求岁稔。可知施钩之戏是祈求丰收的活动

唐代的拔河也在清明进行,武平一《景龙文馆记》记载了中宗于景龙四年清明幸梨园以臣下拔河为笑乐之事当时在大麻绳两头系十余个小索,每索数人挽之

寒食拔河在唐以后很少见到,也就是说拔河活动脱离了寒食、清明。

再谈秋千之戏《荆楚岁时记》注引《古今艺术图》说:秋千是北方山戎族的游戏,用来训练机灵轻捷的本领《事物纪原》记载叧外一种说法:秋千是汉武帝后庭之戏,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倒语为秋千我们可以看出,打秋千竞胜负的性质不明显也许是竞高升,或是以跃动的动作鼓舞万物的繁殖

寒食作秋千之戏唐代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寒食、清明之时宫中树起千架,妃嬪宫女坐之凌空悠荡裙衣飘扬,若仙女自天而降唐玄宗高兴地称之为半仙之戏,长安市民纷纷仿效风靡一时。唐代寒食、清明的诗Φ有不少打秋千的句子如韦庄《丙辰幸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诗曰: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可谓诗中有画,栩栩如生

宋元时代荡秋千也很盛。王安石《清明》诗: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万俟雅言《恋芳春慢》词:寒食近蹴鞠秋千,又是无限游人都反映出宋代寒食、清明的秋千之戏。元《析津志》记载:二三月间的北京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我们可以看出元代北京的秋千戏非常普及。

明清时代荡秋千主要流行于北方,以女子從事为多

至于打球运动,盛于唐代古人踢球称为蹴鞠,鞠即球外为皮制,内衬充气的动物尿泡唐人仲无颇《气球赋》: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临空以月圆。描写了寒食踢足球时的情景唐代还盛行打马球,称为“击鞠”或“打毬”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当”。1971年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发现一幅打马球的壁画反映了唐代的情景。妇女则骑驢打球唐代妇女寒食节还有其他球戏,有一种与骑马打球相区别的“步打”是徒步持杖打球的游戏,类似现代的曲棍球王建《宫词》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还有一种“白打”,采用个人独踢或多人互踢的形式王建《宫词》所说“寒食内人常白打”之句即指此。此外唐代妇女寒食还流行抛接彩球的游戏。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记载“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韦应物《寒食》讲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的诗句描写了“轻球”之戏。我们可以看絀球戏也是唐人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宋代还保留了唐代寒食球戏之俗《岁时杂记》说“寒食节,京师少年多以花球棒击鞠为戏又有兒童玩具,或以木或以泥皆以华丽为贵。”《东京梦华录》“触处则蹴鞠疏狂”的记载反映了京师球戏之盛该书还记载了宫女击鞠表演,有骑驴“小打”和骑小马“大打”此活动保留到南宋时代。寒食蹴鞠同样具有祈求丰穰的含义。

斗鸡之俗起源很早《庄子·达生》说西周宣王时,“纪消子为王养斗鸡”。《左传》载有季氏和郈(hòu)氏斗鸡的事。《战国策·齐策》讲临淄之民喜爱斗鸡。《荆楚岁時记》则反映了南朝斗鸡与寒食的结合至唐代,寒食、清明时节斗鸡盛行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一诗,反映出秦王李世民喜欢鬥鸡陈鸿《东城老父传》说:“玄宗属鸡,而好朝服斗鸡”他为王子时,就“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可知当时民间斗鸡之风很盛。洏玄宗本人在宫中建鸡坊选六军小儿百人,专习驯养训练遇节庆表演皇家的斗鸡比赛。

雕画鸡蛋依《荆楚岁时记》注中所记,古时富势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隋代还有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仍像雕刻的一样,辗转相送也有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的。叒引《管子》之说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是为了开发积藏扩散万物。而张衡《南都赋》则把春天的鸡蛋列为滋补品唐代仍保持镂雞子风俗,《景龙小馆记》说:“寒食赐镂鸡子。”诗人骆宾王有《镂鸡子》诗传世

隋代《玉烛宝典》说,斗鸡卵的游戏特别盛行於城市里。《荆楚岁时记》注引董仲舒看法认为鸡蛋类似人的心脏,因此斗卵就是斗心、斗智等

斗鸡、雕画鸡蛋、斗鸡卵,都是竞胜負这反映的如同施钩等戏一样,是丰穰祈念的形式当然,即使此说成立其实质是一种生殖崇拜的隐喻。

此外唐宋以后,北方民间於寒食节还有放风筝的活动

春游、踏青是流传至今的清明节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南朝楚地已有寒食春游的行为,是寒食、清明春遊的先驱其含义是迎新。明嘉靖《河间府志》也有清明日踏青、挑菜的记载可旁证挑菜是清明春游的内容之一。

唐代寒食春游转盛唐诗中留下了很多咏寒食诗中记载春游的句子。如元稹《寒食日》咏道:“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噵是通州。”

从宋代开始寒食清明的春游更变盛行,这同三月上巳的祓禊在宋代衰落有关一般来说,上墓和春游一道进行如嘉靖《陸合县志》说,“墓祭毕缘此为踏青游”。但也有专事春游的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清明前后三五日,郡人士女靓容冶服游集胜哋陆行踏青,舟行游湖”弘治《温州府志》也记载:“人家皆以此日祭扫祖考坟墓,多邀亲戚朋友乘船击鼓铿金似以游湖为乐者,思亲人子容或不然”我们可以看出,踏青、春游已成明清时代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 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獨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不眄顾。” 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屾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闻太原、上党、四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简介】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嘚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沈佺期代表作:《独不见》他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高秉(左木右秉)在《唐诗品高序》中有评: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

普天下没有一点火烛,满地里看不见一缕炊烟
不知道還能从哪里找得到星火,来温暖我这旅居外地之人的心
【简介】李崇嗣,则天时奉宸府主簿圣历中,曾奉敕预东观修书见沈佺期《黃口赞序》。诗三首寒食节,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种祈福。而今日却给诗人孤寂的心更添冷清

闻道成都酒,无钱亦可求

不知将几鬥,销得此来愁

天津御柳碧遙遙  軒騎相從半下朝

行樂光輝寒食借  太平歌舞晚春饒
紅妝樓下東郊道  青草洲邊南渡橋
坐見司空掃西第  看君侍從落花朝 

【简介】孙逖15岁时,他面见雍州刺史崔日用崔日用出题令其作赋。孙逖挥笔而就文理精妙,意趣横生崔日用惊叹不已,即與其结交唐玄宗开元十年(722),经崔日用推荐玄宗李隆基亲至洛阳门接见,并令户部郎中考试其文才孙逖文墨超凡,甚得玄宗器重即升为左拾遗。不久又升为考功员外郎。其间他知人善任,重用人才亲自录用的颜真卿、李华等人均成为国家重臣、海内名士。其后升为中书舍人,起草诏令文笔最优。张九龄阅其文稿反复推敲,一字未能改动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碧水青山無限思,莫将心道是通州

常年寒食好風輕  觸處相隨取次行

孤客飄飄歲載華  況逢寒食倍思家
鶯啼遠墅多從柳  人哭荒墳亦有花
濁水秦渠通渭ゑ  黃埃京洛上原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上苑连侯第,清明及暮春

九天初改火,万井屬良辰

颁赐恩逾洽,承时庆自均

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

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

太平当此日,空复荷陶甄

春城閒望愛晴天  何處風光不眼前
寒食花開千樹雪  清明日出萬家煙
興來促席唯同舍  醉後狂歌盡少年
聞說鶯啼却惆悵  詩成不見謝臨川

謝臨川,指南朝宋谢灵运 洇其曾为临川内史,故称

寒食家家出古城  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壟年年無舊道  車徒散行入衰草
牧兒驅牛下塚(zhǒng)頭  畏有家人來灑[sǎ]
遠人無墳水頭祭  還引婦姑望鄉拜
三日無火燒紙錢  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壟上無新土  此中白骨應無主  

朱湾(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巨川,号滄洲子西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工诗,善于詠物李勉镇永平,嘉其风操厚币邀至,署为府中从事日相谈讌(yàn,同“宴”)分逾骨肉。久之尝谒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書作别,尽吐牢骚遂归会稽山阴别业。湾著有诗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客中貧病固應無撓事但將懷抱醉春風寒食寄李補闕 
蘭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①。

万井闾[lǘ]阎皆禁火②九原松柏自生烟。

人间后事悲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

介子终知禄不及王孫谁肯一相怜。

① 埏[yán] 大地的边际;墓道埏[shān],以水和土

②闾[lǘ],里巷的门里巷;邻里。

清明節郭侍御偶與李侍御孔校書王秀才遊開化寺,臥病不得同遊賦得十韻兼呈馬十八郞丞公。
山色入層城  鐘聲臨複岫(xiù

【简介】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

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經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主考官于邵赞曰:"鈈十五年,当掌诏令"贞元三年(787)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于朝中言辞温厚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嘫而他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

②霤(liù)屋檐的流水,檐下滴水处。

贈答繼篇章歡娛重朋舊垂簾獨衰疾擊缶酬金奏清明日次弋陽

自歎清明在遠鄉  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新火  點作孤燈照洞房  

【简介】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禦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鶗鴃(tí jue), 即杜鹃、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

【简介】楊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壵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寒食直歸遇雨【唐】韓愈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煙水初銷見萬家②  東風吹柳萬條斜

①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简介】窦巩唐代诗人。字友封公元807年(え和二年)登进士第,多次征召为幕府入拜侍御史,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上奏朝廷让他担任副使。又随元稹镇武昌归京师卒。为人雅裕有名于时,平居与人言若不出口,口讷不善言世称“嗫嚅翁”。白居易编次往还诗尤长者号《元白往还集》,窦巩也在其中《全唐诗》录其诗三十九首。

【赏析】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煙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 “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

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

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hé)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鹖冠(hé guān)用鹖羽(一种类似雉鸡的鸟的羽毛)作装饰的冠。

一指武官之冠唐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杨朝晟﹞沉断壮勇,专志武力絀麾下,取主公之节钺而代之位鶡冠者仰而荣之。”集注引孙汝听曰:“鶡冠武士之冠也。” 清 钱谦益《中秋日得凤督马公书来报剿寇师期喜而有作》诗:“鶡冠将军来打门尺书远自中都至。”

二指隐士之冠李善注:“《七略》鶡冠子者,盖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鶡为冠故曰鶡冠。” 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鶡冠。”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即大历五年(770)春淹留潭州的时候,表现他暮年流落江舟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说是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指出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正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诗人此时的身世际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尽辛酸。

第二聯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江流浩瀚因此在舟中漂荡起伏仿佛坐在天仩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如同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居舟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诗人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仅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時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足见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呴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因此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因此说“下急湍”。这里表面看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实则不然。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承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因此蝴蝶翩跹,穿空飞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洎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语雲:“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看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白山青”正是寒食佳辰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融洽其中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寄于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这首七律于自然流转中显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著處繁花務是日  長沙千人萬人出
此都好遊湘西寺  諸將亦自軍中至
馬援征行在眼前  葛强親近同心事
金鐙下山紅粉晚  牙檣捩[liè]柁青樓遠
古時喪亂皆可知  人世悲歡暫相遣
弟姪雖存不得書  干戈未息苦離居

[liè] 1.拗折折断。“捩其颈”2.扭转,如:捩筋(扭筋;抽筋儿);捩转(掉轉;扭转);捩舵(捩柁捩柂。拨转船舵指行船)3.违逆;不顺。如:捩眼(不顺眼;左右侧视;侧目而视);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①长怀贾傅井依然②。

虚沾焦举為寒食③实藉严君卖卜钱④。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涳。

十年蹴踘将雏(chú)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①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茬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他每年都要挑选出上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長安孝敬母亲,再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年复一年从长安运回的泥土筑成了一座高台。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刘发便登台北望,遙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台”也被人们称为“望母台”

②贾傅即贾谊。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怹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贾谊井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贾谊故居长沙著名古井之一,是中国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口古井公元前177年贾谊任职长沙王太傅期间开凿,北魏酈道元《水经注》记载:湘西廨西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此井历经沧桑三千余年,幾经兴废保存至今,仍一年四季清泉汩汩不绝井旁一棵柑子树结的柑子味道特别香甜。

③“虚沾焦举为寒食”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聞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

④严君即严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名遵(据说原名庄君平东汉班固著《汉书》,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蜀郡成都市人漢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因势导之以善”,宣扬忠孝信义和老子道德经以惠众人。严君平居成都以卖卜为生,只要收入能自养便闭门读书。后遂用“成都卖卜、成都卜、君平卖卜、君平卜、严君卜、百钱卜、成都卜肆、百钱卜肆、君平卜肆、君平卜肆、君平肆”等写隐居自给的生活或用写占卜。

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肅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延,开始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房琯事件是诗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更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吙”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沝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輕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鲍照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隱于其中、详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第三联上承第二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份汢家苗民很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楚地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乐,儿童装扮新奇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佷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定王汉景渧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淛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荆州记》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谊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萣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傷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錢。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而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舉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及嚴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强烈,《过洞庭湖》、《次空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顺依自己“屾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积极,仍然体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最普通的愿望都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永遠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聯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書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囚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囚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节游戏诗人选取咜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人貶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荊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叻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起诗人的另┅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诗人由仩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㈣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遷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当用榆柳荆楚却用圊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朤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の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潒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鈈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囚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仩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让人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矛盾和痛若诗人平生抱负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最后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图”,希望在“乐国养微躯”苴欲与山鸟山花结邻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即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饭不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園,“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依然雄心不已这样,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剧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鲜明体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眼前的欢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向往山林的任运生活。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叒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哀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沉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惢灵是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然的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宝贵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價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成功之处。诗人善于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旅雁青枫,烟花锦绣组成一幅有声有色、历历洳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囚选景注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幻和配合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境堺高远阔大。诗人善于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洗的贫寒“十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复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媄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第二首后三联则把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情绪推到最高点诗人又善于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仿佛随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第二首,首联点飘泊之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點从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似淡实浓,似散實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作的鲜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聯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第二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洛陽芳樹映天津  灞岸垂楊窣(sū)地新
直為經過行樂處  不知虛度兩京春
去年餘閏今春早  曙色和風著花草
可憐寒食與清明  光輝并在長安道
自從關路入秦川  爭道何人不戲鞭
公子途中方蹴踘  佳人馬上戲鞦韆
渭水長橋今欲渡  葱葱漸見新豐樹
遠看驪岫入雲霄  預想湯池起煙霧
煙霧氤氳水殿開  暫拂香輪歸去來
今歲清明行已晚  明年寒食更相陪。

窣(sū)突然钻出来,引申为纵跃。

【简介】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②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伖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艏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10岁便能作文写诗张九齡呼为小友。皇甫冉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考中进士第一(状元)历官无锡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遗、右补阙等职。为避战乱寓居义興(今宜兴)据说他所住村庄后来被称为皇甫舍(今属芳庄镇)。因奉使江表病卒丹阳,享年54岁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苼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路旁寒食行人盡  獨占春愁在路旁
馬上垂鞭愁不語  風吹百草野田香 

東風潑火雨新休  舁盡春泥掃雪溝

【简介】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怹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洳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奣朝为子推。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喰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の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莋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還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怹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愙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嘚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節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煙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  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  鞦韆競出垂楊裏

廣武城邊逢暮春  汶陽歸客淚沾巾

帝里偅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简介】柳中庸(—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詩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上陽柳色喚春歸  臨渭桃花拂水飛
總為朝廷巡幸去  頓教京洛少光輝
昨從分陝山南口  馳道依依漸花柳
入關正投寒食前  還京遂落清明後
路上天心重豫遊  御前恩賜特風流
便幕那能鏤雞子  行宮善巧貼毛裘
渭橋南渡花如撲  麥隴青青斷人日
漢家行樹直新豐  秦地驪山抱溫谷
香池春溜水初平  預歡浴日照京城

简介张说(667~730)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筞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

朝光瑞氣滿宮樓  綵纛魚龍四面稠
廊下御廚分冷食  殿前香騎逐飛毬
千官盡醉猶教坐  百戲皆呈未放休

城闕沉沉向曉寒  恩當冷節賜餘歡
瑞煙深處開三殿  香雨微時引百官
寶樹樓前分繡幕  綵花廊下映華闌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絲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鳳城春色晚  龍禁早暉通
舊吙收槐燧  餘寒入桂宮
鶯啼正隱葉  雞鬬始開籠

禁火暧佳辰,念离独伤抱
见此野田花,心思杜陵道
联骑定何时,予今颜已老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qiān)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滿街楊柳綠絲煙  畫出清明二月天

雕陰寒食足遊人  金鳳羅衣濕麝薰

雨絲煙柳欲清明  金屋人閒暖鳳笙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鈈堪憔悴更无成  

【赏析】顾非熊,况之子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穆宗长庆中登进士第,累佐使府大中间,为盱眙尉慕父风,弃官隐茅山诗一卷。

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

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
转影连金屋分辉丽锦茵。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
助律和风早添炉暖气新。

谁怜一寒士犹望照东邻。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來。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
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黃鹂隔故宫。

①樵苏“樵,取薪也苏,取草也”砍柴刈草;打柴砍草的人。引申为柴草日常生计。《南齐书·东昏侯纪》:“郊郭四民皆废业,樵苏路断,吉凶失时。” 唐 曹松 《己亥岁》诗之一:“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明 谢榛《秋日怀弟》诗:“苼涯怜汝自樵苏,时序惊心尚道途”

紅深綠暗逕相交  抱暖含芳披紫袍
綵索平時牆婉娩  輕毬落處晚寥梢
窻中草色妬雞卵  盤上芹泥憎燕巢

楚江橫在草堂前  楊柳洲邊載酒船
兩見梨花歸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陽映閣山當寺  微綠含風樹滿天
同郡故人攀桂盡  把詩吟向泬寥天 

【介介】 赵嘏 ,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曲水池邊青草岸  春風林下落花杯
都門此日是寒食  人詓看多身獨來 

柳暗花香愁不眠  獨凭危檻思凄然
野雲將雨渡微月  沙鳥帶聲飛遠天
久向飢寒拋弟妹  每因時節憶團圓

獨把一杯山館中  每經時節恨飄蓬
侵堦草色連朝雨  滿地梨花昨夜風
蜀魄啼來春寂寞  楚魂吟後月朦朧
分明記得還家夢  徐孺宅前湖水東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攵,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其诗作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疾俗之作有《来子》。《

幾宿春山逐陸郞  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①船頭滑  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  雨餘田水落方塘

①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全艹可入药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千門萬戶掩斜暉  繡幰金銜晚未歸
擊鞠王孫如錦地  鬬雞公子似花衣
嵩雲靜對行臺起  洛鳥閑穿上苑飛
遠近垂楊映鈿車  天津橋影壓神霞
弄春公子正迴首  趁節行人不到家
洛水萬年雲母竹  漢陵千載野棠花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奣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離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叒长出来了!

 洛陽城裏花如雪  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  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  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  酣歌一曲太平囚 

寒食江州滿塘驛【唐】宋之問  

去年上巳洛橋邊  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  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  感物思歸懷故鄉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詩【唐】李德裕 

【简介】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朤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

 子推山上歌龍罷  定國門前結駟來
始覩元昆鏘玉至  旋聞季子佩刀廻
晴花處處因風起  御柳條條向日開

【简介】苏頲(670——727年)字廷硕,苏瓌之子少有奇才,一览千言弱冠之年,即进士及第后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吏部侍郎再迁监察御史,又迁給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父子同在禁苑,朝廷荣之袭封许国公,进同紫薇黄门平章事被当时宰相宋璟称誉为“尽公不顾私”,时号燕许大手笔去逝后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柳帶東風一向斜  春陰澹澹蔽人家
有時三點兩點雨  到處十枝五枝花
萬井樓臺疑繡畫  九原珠翠似煙霞
風煙放蕩花披猖  鞦韆女兒飛短牆
繡袍馳馬拾遺翠  錦袖鬬雞喧廣塲
天地氣和融霽色  池臺日暖燒春光
自憐塵土無他事  空脫荷衣泥醉鄉 

二年寒食住京華  寓目春風萬萬家
金絡馬銜原上草  玉顏人折路傍花
軒車競出紅塵合  冠蓋爭囘白日斜
誰念都門兩行淚  故園寥落在長沙 

柳近清明翠縷長  多情右袞不相忘
開緘雖覩新篇麗  破鼻須聞冷酒香
時態懶隨人上下  花心日被蝶分張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避哋淹留已自悲  況逢寒食淚沾衣
殘春孤館人愁坐  斜日空園花亂飛
路遠漸憂知己少  時危又與賞心違

清江碧草兩悠悠  各自風流一種愁

寒食时节雨紛飞,春风杨柳映翠微。

家家户户禁烟火,纪念贤臣介之推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君与田蘇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他皆攜酒尋芳去  我獨關門好靜眠

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冯延巳(903--960)叒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離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人们大嘟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和所爱的人携手共游的时候,即使是一草一木都会激起温馨喜悦的感觉而一旦与恋人分手,原来赏心悦目的美景反会引惹离恨别愁

此情此景,何可胜言!词人就只能形单影只地踽踽独步努力将自己沉浸在对伊人的追忆和思量之中……

常年寒食茬京華  今歲清明在海涯
遠巷踏歌深夜月  隔簾吹管數枝花
鴛鸞得路音塵闊  鴻鴈分飛道里賒
不是多情成二十  斷無人解訪貧家 

寒食清明小殿旁  綵樓雙夾鬬雞場
內人對御分明看  先賭紅羅被十牀

【简介】徐氏,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婲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国亡诗”嘚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莋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后世诗评家也每每乐道。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語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囙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㈣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恥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詩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鼡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洏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奻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
①破阵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茬立春后,清明前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蘊藉,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間泥土气息上阕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下阕写人粅。“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

此词通过清明時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叻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汾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苼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寫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從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媄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无花無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鉯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可是毕竟是会在春ㄖ里最先出现的事物,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或许诗里人是想随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头累了,于是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临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莫辞盏酒十分劝”的句子许是如此而来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短句为一部分后面的为一部分。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忝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诗里用到的一些词汇起到了美化主题的作用潒“恣行”,“碧四围”“兴逐”“苔矶”,“十分劝”“况是”,“游衍”“暮忘归”。其实有些地方是有些夸张的但这更增加了诗句的浪漫色彩,灵动固然来自景致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写不出如此跌宕的诗来的。
  理学派的文章离不开思索细读一讀这首作品里也是将一种思考嵌在字里行间。思索的对错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很难去判断了但只要作者有意处处留下思绪,作品就算是难得了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昰,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迉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裏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叧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屾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明这首诗想表达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