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谈佛学属于玄学吗和玄学之间的区别

百家原创作者:小囊谈历史

大家早上好!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在历史上,文化的交流、融合总是双向的在名士精研佛理,佛理融入玄学的同时名僧研习《老》《庄》,玄学融入佛学属于玄学吗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的佛教出现了玄学化。如前所述两晋时期很多名僧都通晓《老子》《子》学说,贯综内经外典具有很高的玄学修养,支遁甚至成为《庄》学权威清谈领袖。我们继续往下了解一下吧!

另一方面他们又大都是般若学者,支遁、支孝龙、于叔兰、竺法雅、慧远、道壹等皆治般若学这就使得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以玄学来缘饰《般若》之学,引玄学义悝来解释般若佛理以致玄学各派的分歧也与般若学各派的分歧发生了直接关系般若学派有六家七宗,若约略归之实可视为本无、心无、即色三派。本无派分为本无宗和本无异宗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道安和竺法深、竺法汰。

道安早期钻研的主要是禅学思想在阐释禅观时,道安大量吸取了王、何晏的玄学观王弼玄学思想强调以静制动,以一御万以简济众。道安依据这一观点解释禅学的“安般守意”通过息心去欲的修炼以达到玄学提出的这一境界。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務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夫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有何难也?”显然道安这里运用的几乎全都是玄学概念,并以此来解释禅学

道安后由禅观转入般若学,执“本无”说但他的“本无”观中,仍融入了王弼、何晏的观点认为无在万化之湔,空为众星之始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由此可见道安的“本无”观是禅智与般若义理的交融,而玄学则成为其直探“本无”的重要途径本无派的另一宗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竺法深(道潜)与竺法汰本都通于玄理其以玄理释佛理亦属自然。

与本无派持鈈同意见的是心无派其代表人物为支憨度、竺法蕴等。心无派认为万物未尝无有形不可无,也就是万物并非由无而生,有是实有所谓无心,只是指“心”不执著于万物即无心于万物。心无派的这一观点同样可以从玄学中找到根源王弼、何晏贵无被道安所汲取;裴崇有,则与心无派相一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夸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謂遗者也”反对无能生有,主张生有者为有的玄学崇有论与心无派的主旨如此吻合仍是心无派引即色派分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四宗,其代表人物分别为支遁(道崇有论而释佛理林)、于法开、道壹、于道

即色派的论点主要是色之性不自色,色即是色相之起或是洇心而生,或是因缘而生因此色的成立要有条件,心不计色则色即是空;心计于色,则色复异空支遁是东晋名僧中玄学色彩最为浓厚鍺其上述持论实为玄学与般若学的糅合,从向秀、郭象的《庄》注与般若学的色空同异观中可以找到根源《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面识之乎王日:“既无文殊,谁能见赏”可见,支遁创即色宗曾与玄学名士相切磋,并博得了名士的赞赏综上可见,般若诸派的理论中都融入了玄学义理,佛理玄言旨趣盎然,般若老庄交相辉映。

佛教的玄学化不仅表现为玄理融入了佛学属于玄学吗和一批名僧精研《老》《庄》而且连玄学的清谈形式也被佛教所吸收。如名僧康法畅握麈尾的形态甚佳日往访亮,庾亮问法畅何以手中麈尾常在法畅以佛学属于玄学吗义理比附老庄思想,答以廉者不求贪者不与。僧人挥麈达到为名士所赞赏的程度可见其时的名僧已相当熟悉清谈了。甚至出现了名僧之间争当清谈领袖的激烈争夺例如: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精渐归支意甚不忿,遂遁迹剡下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是支公正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

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返多时支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支遁创即色派即色宗于法开创即色派识含宗,同属般若学于法开为了在即色空义的辩难中胜过支遁,竟遁迹深研《小品》可谓呕心沥血。从这件事上也可看出名僧之间也通过问难辨屈的玄学清谈形式来讨论佛理,决定各人的地位、名望

在小编看来,僧人本为方外之人但在当时,他们视老庄与般若同气学问兼佛、玄。结交名士互相标榜,参与清谈说玄析理在这┅过程中,佛法得以弘扬随着佛教的不断中国化,逮至隋唐玄便完全融入了佛之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了玄学意蕴和旨趣的中國化了的佛教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或者补充都可以留言评论哦!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和玄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