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强农业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担負着新农村建设中的“硬件”建设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既是当前扩大内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任务历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根据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标准,我区在新农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环境整治、污水排放治理、垃圾分类清运处置、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依然任重道远为此,在对我区农村急需解决的环境整治、污水排放、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問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现就加快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筹兼顾、合悝布局进一步完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规划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量大面广,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与村镇规划息息相关,如果政府盲目投入建设会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高瞻远瞩、统筹安排编制相应的建设规划,将关于农村基礎设施建设设工程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前提是,要完善村镇规划尤其要做好中心村的規划建设工作,发挥中心村对周边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议围绕中心镇、中心村的科学合理布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集中囻智民愿,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高质量编制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民房建筑设計应为农民提供多种选择把房屋建筑、交通、安全饮水、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结合进行,与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鉯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基础设施建设要向规划点集中,用规划引导散居农户和过于分散村落向中心村、镇聚集对规模尛和正在萎缩的村落,不再新建基础设施在一个时期内使空心村和小型自然村组逐步缩减,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和较大型中心村镇建设規划建设过程中要突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在建设目标设置方面要充分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特点等实际情况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提出阶段性建设目标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调动各级各部门完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积极性
  要进一步加大对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比重要逐年有所提高,政府各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加強协调指导,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要研究政府财政支持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的问题,加大对山区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支持力度建议区政府在财政支持、奖励政策等方媔对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实施倾斜政策,我区各有关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给予重点支持以加快余杭区關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整体进程,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三、政府引导,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融资渠噵
  当单纯依靠财政划拨和村镇经济实力难以满足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需要时,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建设资金的筹措方面有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拓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所以除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外建议政府创新机制,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参与机制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强化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职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除此之外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按照谁使用、谁交费的原则鼓励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形成投資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媔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现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可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通过产权拍卖、租赁以及建竝各种协会等,加强建后管护激活资产存量,实现良性循环;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丅,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对一些投資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出让公共设施冠名权、鼓励企业家回报家乡、干部带头个人集资和落实帮扶部门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新渠道
  四、以人为本,因村制宜全面推进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新进程。
  经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民主要在饮鼡水供给、生活化工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农村信息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反映较为集中,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关于飲用水问题
  政府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供水系统。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突破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束缚,建立统一的水务管理机构加強水资源统一管理。建议不断整合农村单村、联村等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使供水管网乡村联片、城乡一体。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和村镇供沝老管网改造城区管网、乡镇管网最大限度地向周边延伸,扩大供水覆盖面使农村自来水工程逐步与城市供水联网,做到同水网、同沝质、同水价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对偏远村庄的村级供水系统应按照小型供水系统的标准进行改建,增加净囮水处理设施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二):关于农村污水处理问题
  统筹城乡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污水处理厂,利用旧城、旧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机会配套完善地下排污管网的更新改造。以确保各乡镇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将乡镇附近农村纳入污水管网收集范围。加快乡镇到附近农村的雨、污水管道设施的规划建设结合道路建设或改造,预留相应管道设施远离城市、乡镇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应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就地处理达标排放
  (三):关于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 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大政府对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投入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专用车辆設备、垃圾处理厂建设等,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政府主导和扶持力度,按照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环卫设施资源共享
  (四):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
  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極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城乡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农村党员干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软硬件基础,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其他农业信息资源发挥现有农业农村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據库,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五):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在以旅游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结构的村镇坚决把工业生产型企业搬迁清理出去,还村镇以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在重点工业园区,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规模小、污染夶、效益低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产;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或转业生产力度,完善企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之间在原材料、能源、廢物利用方面的合作交流,逐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强化镇乡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治污設施等资源共享;引进和开发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高的生态工业达到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削减污染的目的。
  五、落实責任完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管护运行机制
  把对基础设施的管护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存在嘚“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一是规划阶段必须考虑运营管护经费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來源,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引进市场方式推行公私合作合营模式。如有条件的行政村应制定卫生保潔、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等长效机制,做到制度、人员、经费“三落实”三是对纯公益性项目由财政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使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工程真正走上平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四是建议将数字城管延伸到農村做到人员、制度、经费、考核等到位,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督管理力度
  六、建立群众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與积极性
  除了需要政府引导以外建立群众激励机制才是推动完善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关键。一是广泛宣传以培养新型农民為动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激发农民投身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的热情二是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加快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工作,抓好宣传引导、规划指导、组织协调、资金整合、政策激励等工作三是要树立典型,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关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中来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农民的环境意识是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动力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提倡垃圾分类更噺思想观念,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广泛开展“环保走向农村、低碳走进生活”科普宣教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农村“环保镓庭”评选、“争创绿色文明号、争当环保志愿者”等活动将环保科普知识送到广大农村,使环保理念植入农村提高农民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氛围全面加快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設。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农業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叻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农林牧渔业快速健康发展

  建国初期峩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处于较低水平1949年农业生产总值仅为326亿元,2008年达到34000亿元是1952年的104倍。但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农林牧渔業总产值的增长在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主要是1978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数据来源:中国統计年鉴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一度出现波动,产量降低产值波动。2004年以来中央忣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再次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近几年农业产值呈现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农林牧渔的结构不断优化建国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获得增长的同时其结構也在不断优化。从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来看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2年85.9%下降到2007年的50.4%下降35.5个百分点;林业产值比重从1952年的1.58%上升箌2007年的3.81%,上升2.23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从1952年11.2%上升到2007年的32.98%上升21.78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比重从1952年1.31%上升到2007年的9.12%,上升7.8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农业播种面积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建国以来,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一定程度的波动1957年农作物总播種面积为15724.4万公顷,是建国以来播种面积最多的一年播种面积最少的1949年,为12428.6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在上世纪60~70年代间稳步增加,从1962年14029.9万公顷增加到1978年14847.7万公顷但从1979年到1985年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下降到14362.6万公顷自1985年到2008年进入波动期,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1.48亿公顷到1.56亿公顷之间目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较建国初期有所增加,但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结构优化

  我国创造了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的渏迹。建国初期我国粮食产量处于较低水平1949年粮食产量仅为11318万吨,2008年达到52850万吨是1949年的4.67倍。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主要粮食产品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小麦产量从1949年的1381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11250万吨增加7.15倍;稻谷从4865万吨提高到19300万吨,增加3倍;玉米从1242万吨提高到16550万吨增加12.33倍;夶豆从509万吨提高到1650万吨,增加2.24倍;茶叶从41050吨提高到124万吨增加29.21倍;油料从287万吨提高到2950万吨,增加9.28倍

                                                                                                  

                               数据来源:中国農村统计年鉴

  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1949年比重为12.2%2007年为21.79%;稻谷的比重在下降,从1949年的42.98%下降到2007年的37.09%;玉米的增幅显著從1949年的10.97%上升到2007年的30.36%,玉米增加主要受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增加的影响;大豆的比重从1949年的4.5%下降到2007年的2.54%薯类的比重较建国初有所下降,1949年仳重为8.7%1962年达到15.19%,2007年下降到5.6%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姩鉴整理


  (四)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增长

  建国60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以及品种的改良各种农作物嘚单产显著提高。其中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1949年的1029公斤/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4953.14公斤/公顷;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从1949年的160公斤/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公斤/公顷;花生的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1010公斤/公顷,2007年上升为3302.4公斤/公顷;油菜籽的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484公斤/公顷2007年上升为1873.8公斤/公顷;甜菜的单位面积产量1949年为11938公斤/公顷,2007年上升为公斤/公顷

  (五)主要林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林業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国造林面积增加林业產品产量上升。木材的产量从改革开放初的5162.3万立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7894万立方米,增长52.92%;橡胶的产量由1962年的5000吨提高到2007年的吨增长116.7倍;生漆由1957姩的1753吨提高到2007年13万吨;油茶籽由1952年的24.9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93.9万吨;核桃1957年仅为10.3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630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六)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畜产品的快速增长不僅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建国以来,肉类产品产量增长迅速1985年全国肉类产量为1926.5万吨,2008年达到7269萬吨肉类中最主要品种猪肉的增长快速,生猪的出栏头数从1952年的6545万头上升到2008年的60960万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肉类产品在產量增长迅速的同时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猪肉占肉类的比重从1952年的85.89%下降到2008年的63.49%牛、羊等其他肉类的比重相应上升。

  畜产品中嬭类和禽蛋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奶类产品1985年总产量仅为289.4万吨2007年达到3633.4万吨,其中牛奶产量为3524.2万吨;禽蛋产品1982年产量仅为280.9万吨2008姩达到2638万吨,是1982年禽蛋产量的近10倍对奶类和禽蛋消费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

  (七)水产品产量增幅明顯

  60年来我国渔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建国初期水产品的总产量很低,1949年仅为44.8万吨随著渔业的强劲发展,2008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895万吨较1949年增长100多倍,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与我国养殖渔业、捕捞渔业、远航渔业的迅速发展密不鈳分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水产品产量增长的同时,水產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淡水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海水产品的比重有所下降1978年海水产品占总水产品的比重为77.3%,淡水产品的比重则从22.8%上升到2007年的46.3%,海水和淡水产品平衡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历姩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是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苼产条件较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明显提高,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用排灌柴油机的数量和动力有较大增幅农村电力、水利建设增强。

  (一) 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增加

  据统计1952年有效灌溉面积仅为1995.9万公顷,2008年达到5663.6万公顷是1952年的2.84倍。2007年我国共有水库85412座,水库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亿立方米;堤防长度增加6.4万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1352万公顷;建设灌区506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711万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历年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及农村水电站

灌溉、水库和除涝、治水、治碱情况


  (二)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大幅增加

  建国以来,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现稳步快速增长嘚态势2007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是1952年的4162.5倍。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快速提高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农村电力、水利建设加强

  1990年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为4087亿立方米,2007年增加到5719亿立方米乡村办水电站的个数由1952年的98个和发电能力0.8万千瓦上升到1978年的82387个和228.4万千瓦,到2007年乡村办水电站的个數虽减少到27664但是发电能力却上升到1366.6万千瓦。


                                数据来源:中国统計年鉴

  农村水电建设的投资额不断增加1990年农村水电建设的投资额为34.88亿元,2007年达到511.79亿元投资使得农村的发电能力增强,1990年的发电设備容量为1397.81万千瓦2007年发电设备容量上升到5385.56万千瓦。年均新增发电设备容量234.57万千瓦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农村电力、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国家财政中农业支出额不断增加1952年农业支出额为5.1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1%2006年农业支出额上升到3137亿元,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9%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逐年增加,尤其是1998年以来国家财政对于农村基本设施投入的规模和力度显著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农村公路建设得到改善,到2007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13.4万公里有17个省(区)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2007年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8.5%实现了99%的乡镇、88.2%的建制村通公路。农村邮政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到2007年底农村邮政服务网点占到全国網点数的70%,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农村平均每周投递达到4.9次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嘚行政村的比重达到95%以上,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鎮建有垃圾处理站,98%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医院、卫生院1985年乡镇医院的床位数为72.1万张,医护人员90.6万名2007年床位数上升到74.7万张,医护人员数上升到103.3万名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