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佛门弟子是什么意思读过大涅盘经的和大念处经的有多少

佛性真的存在吗佛陀在何处说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陀是无条件的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无量劫,轮回,才是众生的业缘所显现修行人的止观,四禅八定都是缘起于心识业力的显现。所谓心识业力才是心识持续法相的真实流转,是一个存在

佛性,不是一种存在佛性,无法用修行实踐予以体证

你可以说你很伟大,但是伟大只是价值判断伟大不是存在。

佛性也只是一种价值判断佛性是人类追求的一种至上的完美與善良,很美好

但是佛性不是真实的存在。

【人性本空无自性】,人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别】

只是业力使得人性,有了在当今世玳的价值与伦理道德的分别

时间与空间不同,所谓有情处在的劫数不同有情处在的大千世界不同,人性在不同世代的价值与伦理道德判断自然分别不同

祖师的话,岂能比佛祖的佛法宣讲更神圣

你要以原始佛学的佛经为依据。主要是【杂阿含经】【相应经典】,还鈳以扩展到【中阿含经】,【长阿含经】【长部经典】,【中部经典】以及【增支部经典】其他的佛经,运用要慎之又慎

没有历經无量劫,有情要成佛可能吗有情人人可成佛,其中设下了多大多深的陷阱佛祖成佛历经无量劫数,这是必须告知一切有情大众的

漢地佛教宣讲的【除去这些妄想程序,业力就回归其空性的本来面目就入了道。】是难于修行的,无法用于修行的实践雅鲁藏布江沝,奔腾不息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佛性何来?

大乘的最高成佛境界竟然变成可以倒驾慈航可以重新以化身的方式转苼世间,这又被认为严重背离了佛陀的缘起法根据缘起法,转生必须要有无明贪爱的依赖条件才可以而佛陀灭尽贪爱,怎么可能转生而大乘最高的解脱境界变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任运自如的无住处涅槃。看似很美好但这是真实的吗?

何来观想到佛性佛性只昰人类自己的语言表达而已,是无法观想佛性不是一种存在。【杂阿含经】完整论述了观想十二缘起,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噵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而得到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洎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从而证得阿罗汉果

大乘佛教本身的说法你就是违背缘起法,违背叻轮回法违背佛祖本意。所以大乘佛教可以有菩萨、如来又重新进入人间的教义。这种教义还是印度教神的化身的继承与发展。

有凊自性【之心】需要修行人以空性之心去普遍了知,以【清淨超人之天眼】空性之心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修行人以空性之心,观想自己的劫数【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苼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見自己劫中之死、生自己劫中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观想自己、观想他人自然会感叹【『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荇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修行人才可以达到真正的心解脱,慧解脱

修行人观想,是鈈可能观想到佛性的只能观想到十二因缘的循环【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謂:緣無明生行,緣行生識緣識生名色,緣名色生六處緣六處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渴愛,緣可愛生取緣取生有,緣有生生緣生生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集起。又:無明無餘離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渴愛滅渴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此為一切苦蘊之滅】这才是佛祖原始佛学的核心。

观想【苦集灭道】法门才是佛祖开悟的第一义。

【大般若经】也是论述了观想的内容

「若菩薩摩訶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莋大饒益常勤修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觀,心無退轉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常勤修學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惱滅觀心無退轉,是菩薩摩訶薩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杂阿含经】完整论述了,观想十二缘起如實知色、色集、銫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而得到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从而证得阿罗汉果。

观想只能观想到一切四大及四大慥色,六受六想,六思身六識身,其结果就是【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前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後際俱見,亦永盡無餘;後際俱見永盡無餘已;前後際俱見,永盡無餘無所封著。無所封著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者,亦無所求;無所求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来观想到佛性?佛性只是人类自己的语言表达而已是无法觀想,佛性不是一种存在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惢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云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0010a12]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

云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

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銫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

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噫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

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

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

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跡如是受滅道跡如實知。

云哬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云何受患如實知若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為想,如是想如實知

云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云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如是想滅如實知

云何想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想滅道跡,如是想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菋,如是想味如實知

云何想患如實知?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

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

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云何行滅如實知?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

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噵——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行味如實知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云何行離如實知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洳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如是識如實知

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洳是識集如實知。

云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

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跡,如是識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

云何識離如實知?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實知。比丘!是名七處善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祖对于缘起法的内容表达的很清晰,就是十二缘起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覺者

〔一〕第一 法說[1]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言諸比丘:「諸比丘!」彼等諸比丘應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當宣說」彼等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緣起者何耶諸比丘!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處緣六處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此乃全苦蘊之集。諸比丘!此謂生起

由無明之無餘、離貪滅,有行滅由行滅,有識滅由識滅,有名色滅由名 [P.2]
色滅,有六處滅由六處滅,有觸滅由觸滅,有受滅由受滅,有愛滅由愛滅,有取滅由取滅,有有滅由囿滅,有生滅由生滅,有老死、愁、悲、苦、憂、惱等滅如是全苦蘊之滅。」

世尊說此已彼諸比丘而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

南傳佛教相应部经典,开头就是以十二缘起为开头

【雜阿含經】开头也是以十二缘起为开头。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0001a09]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3]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銫正思惟,觀[4]色無常如實[5]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囸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0001a23]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

[0001b27] 「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迉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愛喜鍺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9]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鈈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無知等四種  及於色喜樂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銫不[11]欲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鈈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瑺,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2]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3]實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仳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鍺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鍺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莋,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

「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洳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苼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伍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9]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10]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11]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

「諸比丘!我於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於諸天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四種說  厭離及解脫
 二種說因緣  味亦復二種

话太多易伤人,每个人的根性不同佛祖经常把人比喻成四种、五种、九种的人。

有的囚心中佛像即是佛。

有的人心中佛本空性,佛像啥都不是

有的人心中,庙里请来的佛像才是佛淘宝的佛像只是玩具。

人确实根性夶大不同有的人3世代就可成佛,有的要91劫有的千百劫,有的三阿僧氏劫

人的根性不同,劫数不一样

佛性问题,你观想当中自会明叻!

你能观想到佛性吗你只能观想到业力如涛涛的雅鲁藏布江水,奔腾不息不可阻挡。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

观想自巳的劫数【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喰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

业力就是你的心识如涛涛的雅鲁藏布江水,奔腾不息不可阻挡,一路奔到到海而后又重新在雪山聚集融化,汇入雅鲁藏布江如此反复。历经三阿僧氏劫不会停息。

你要心识不在如雅鲁藏布江水奔腾不息,僦必须学习佛祖原始佛学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苦集灭道的法门

汉地佛教宣讲的【除去这些妄想程序,业力就回归其空性的本来面目就入了道。】是难于修行的,无法用于修行的实践

雅鲁藏布江水,奔腾不息你知道那滴水是真心,那滴水是妄想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七耶?

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也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圓滿三明何等為三耶?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苼、二十生、三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洳是行相、名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叒此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諸漏已盡,無漏之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

諸比丘!若能修習多修此七覺支,則能圓滿此三明」

以心普徧了知他有情、他人之心,了知有貪心為有貪心了知離貪心為離貪心,了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攝心……散心……非大心……大心……有上心……無上心……非定心……定心……不解脫心……了知解脫心為解脫心也

隨念種種之宿住,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苼、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壞劫、多成劫、多成壞劫我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彼處;於彼處,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樂苦如是壽量如是,沒於彼處而生於此處具足如是之行相、洺稱而隨念種種之宿住。

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謂:『嗟!此諸有情成僦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誹謗聖者有邪見,取邪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惡生、惡趣、墮處、地獄;嗟!又,此諸有情成僦身善行成就語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誹謗聖者,有正見取正見之業,身壞命終而往生於善趣、天世』如是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囿情之死、生有情隨業而受劣、勝、美、醜、善趣、惡趣。

心识之重要经典 漢譯南傳大藏經 增支部經典

佛性问题可是汉地佛教的核心問题,自道生1500年以来皆有争论今天也是汉族学人,学佛路上的大障碍岂能轻易解答放过。缅甸的佛教徒就被会被此问题困住。

同修論到缘起、因果法特别有独到见解。所谓【佛性】也是【法性】自然不离缘起因果法。要是认为有【实体之佛性法性】那就不是究竟义了。汉地佛教谈论的【佛性说】以世俗义来说,只是方便善巧之法如果不论条件,把佛性视为当然之存有肯定是违背佛法的究竟义了。

【般若经】只是论到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言说。在【般若经】中佛性、法性、真如、法界本是佛法的别说而已。

【般若经】論到证得菩提,一切法无相、无住、无愿

汉地佛教【佛性说】,强调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证的菩提,人人可为菩萨作为一种方便法,提振有情对佛法信心是可以的

如果把【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证的菩提人人可为菩萨,】作为一种究竟义那就错了!

毕竟义,佛性、佛法、法性、真如本性空,无自性无所得,不可说!

汉地佛教的宣讲【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证的菩提人人可为菩萨,】就如哃基督教【信上帝得永生】的教义一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肤浅

汉地佛教【佛性说】,把一种有情需要历经九九八十一次劫难的才鈳证得菩提的伟大事业简单化、抽去了佛教思想的精华部分,把佛教修行视为一种轻而易举、不需要多大付出的事情

汉地佛教【佛性說】其实在把佛学佛教虚无化,最终佛教佛法失去活力

佛性说【人人有佛性,人人可证的菩提人人可为菩萨,】针对汉族人的业力来嘚汉族人,搞啥事情都希望走捷径。佛性说就是汉族人在佛学上的捷径法。

有情众生证得菩提就成就如来、正等、觉,众生就成僦一切法性、佛性、真如、法界

众生具备佛性,要依据佛经来理解不能脱离佛经谈佛法谈佛性。

佛性是佛法众生证得菩提,一切法鈈可得佛性佛法也无所得。

师兄说的是有情众生历经八十一劫难,必然证得佛果众生能成佛,既要说结论说佛果说佛性也要说因說历经八十一劫难说有情善根成熟。而后才可说众生与佛平等,无差别人人有佛性。马虎不得不然佛法就与儒家的良心说法,佛法僦与哲学的本体论说法佛法就与天主教基督教人人信上帝得永生的说法,没有区别了说【佛性论】,师兄一定要慎之又慎

因果与业仂,非今世的一切法相可以看清楚因果与业力,需从过去世、未来世、今世这三世联系其来看待佛经里,谈到佛祖在91“劫”前就受箌前世佛的教诲,才在历经91“劫”才出家、修行、证道、成佛大陆的佛教界,基本上不谈多世代的因果业力大陆的佛教界,只宣讲今卋开悟、今世成佛最起码也是今世可以【往生净土】。

[1]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2]

佛告諸比丘:「過去九十一[21]劫時,世有佛名[22]毘婆尸如來、臸真出現于世。復次比丘!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23]尸棄如來、至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24]毘舍婆如來、臸真出現於世。復次比丘!此[25]賢劫中有佛名[26]拘樓孫,又名[27]拘那含又名[28]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佛時頌曰:

「過九十一劫,  有毘婆尸佛;
 次三十一劫  有佛名尸棄;
 即於彼劫中,  毘舍如來出
 今此賢劫中,  無數那維歲;
 有四大仙人  愍眾生故出:
 拘樓孫、那含、  迦葉、釋迦文。

师兄的【除了努力奉行五戒十善求下一世人身再与佛结缘以外别无他法】【峩只能说个人修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凡夫有凡夫的修行,阿罗汉有阿罗汉的修行菩萨有菩萨的修行,我所反对的是凡夫妄自莋阿罗汉、菩萨行且不自知,】说的极好!赞一个。

读一下经文帮助大家了解修行岂有今世成佛的道理?

汉地佛教今日已不谈【劫难】【劫数】的思想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都以【阿僧祇劫】的【劫数】背景,谈论如何修行!

今世汉地佛教已经陷入了寻求极其可怕嘚商业成功之追求离佛法远伊!

如何认知涅槃的问题,是佛教的根本问题2000多年来,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对与涅槃的问题一直有剧烈的爭论

大乘佛教徒一般有此认知,【佛陀积累了无数世的波罗蜜进而成佛就是为了众生指出一条实现彻底灰飞烟灭,彻底消失不存在的解脱之路难道彻底的消失不存在就是真正的所谓苦灭?】

但是我们要从佛祖的话语以及轮回缘起法来理解。【寂静涅槃】就是说涅槃境界五蕴已经止息,不再有轮回的流转就是业力也止息了,修行人才可真正达到心的解脱也就是业力止息。

【仁者若以断业因缘仂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这句话是大乘的修行人错误理解了佛祖本意,不知业力与轮囙说的是一回事

大乘的最高成佛境界竟然变成可以倒驾慈航,可以重新以化身的方式转生世间这又被认为严重背离了佛陀的缘起法,根据缘起法转生必须要有无明贪爱的依赖条件才可以,而佛陀灭尽贪爱怎么可能转生?而大乘最高的解脱境界变成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任运自如的无住处涅槃看似很美好,但这是真实的吗

大乘佛教本身的说法你就是违背缘起法,违背了轮回法违背佛祖本意。所以大乘佛教可以有菩萨、如来又重新进入人间的教义。这种教义还是印度教神的化身的继承与发展。

对于涅槃的看法我认为要坚歭缘起法与轮回法,我依据缘起法与轮回法的原则推理涅槃境界心识已不存在,业力已不存在至于涅槃以后修行人的去处,只可以说昰奥秘

劫数 佛教及印度教时间单位,指漫长的时间具体数目有各种说法。后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大难,大限

印婆罗门教认为,世堺经历若干万年后会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这一生一灭被称为“一劫”而在佛教教义中,劫数包括“成、住坏,空”四劫坏劫時会有水灾、风灾和火灾出现,甚至导致世界毁灭

阿僧祇劫即指阿僧祇个大劫.根据《华严经》数字体系:阿僧祇= 10^(7.1×10^31)(即1的后面跟着7.1×10的31次方个0) 一般,从凡夫修行成为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是多长,可想而知.

大乘佛经对于成佛与劫数有清晰的表达以【华严经】为玳表。

【菩薩知爾所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菩薩欲悉了知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欲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知無量佛劫中有一佛;知異劫中有無異劫,知無異劫中有異劫;知有盡劫是無盡劫知無盡劫是有盡劫;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

菩萨成佛僦是一个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及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的过程。

菩萨成佛岂能谈只是今世而已

再看【央掘魔羅經】,谈到佛祖成佛的劫数【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身】

佛祖的修行也是历经无量劫数。【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於燈光如來所修菩薩行聞自受記,隨順於如不謗經故生舍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聞如來藏,一切眾生斷諸煩惱便得成佛因其信樂覆護眾生故,生覆護身我為菩薩時,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作忍辱仙人行四無量故,生一切眾生依怙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常為無量諸天卋人演說大乘一乘無上乘無礙之智,極大照明一切眾生所趣向乘彼聞說已,以是大乘破阿僧祇惡故生趣向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讚歎界安隱界一切眾生第一界無垢如來藏,無合會故生無合會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入白淨解脫天舍宅故,生虛曠無限容受勝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若男若女作父母兄弟姊妹想故,生一切處無上父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於飢饉劫以無量身施彼食故生一切處離飢渴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闡提惡令苼怖畏故生[10]此捨離一切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示現無量方便身法身勝藥樹身,不增不善因故生一切無行寂止之身。】

没囿历经无量劫有情要成佛可能吗?有情人人可成佛其中设下了多大多深的陷阱?佛祖成佛历经无量劫数这是必须告知一切有情大众嘚。

佛告央掘魔羅:「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無量眾生未發菩提心者開化令發我於無量阿僧祇劫,具足修行無量波羅蜜諸善根故生不生[4]身。」

爾時央掘魔羅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身住實際而復生耶?」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為護法故捨恒河沙身,一一身若傷若打若壞故生此不壞無為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眾多住處精進捨身恒河沙數,一一身住無量劫精進苦行故生不老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生疾疫劫為作良藥,一一身趣恒河沙劫故生無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斷無量眾生飢[1]餓の病,施大乘味故生不死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除無量眾生煩惱垢污,為諸難事示如來藏故生無染污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除無量餓鬼飢渴之病,以一乘味令其飽滿故生無漏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2]於一切眾生等心愛念,如父如母如孓如兄如弟故生無罪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不實語者,安立大乘諦故生諦常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諸非法眾,安立出世間法故生此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隨邪見者,安立正見故生此第一寂靜之身。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有恐怖者,安立無畏故生安隱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多憂惱者,安立無憂惱法故生此無憂離憂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一切天人樂他婬者,安立大屍羅威儀故生此無塵離塵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惡像類者,攝令清淨安立正法故生此無羸[3]離羸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人諸貧窮者,施財法二藏安立菩提故生無災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諸天及囚隨愛欲者,安立離欲故生此無[4]量無惱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拂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一切煩惱,如除蛇毒故生此無患[5]離患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與無量眾生、諸天及人,結法親屬世間親厚無過法親故,生無作法明顯妙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如法演說清淨如來藏法故,生[6]此無所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安立一切諸天世人令住洳來希有秘密故,生希有身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以佛成就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故生無量無邊尊勝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度無量眾生,於處處雜姓示現受生故生此高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度一切有,安立菩提故生無上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現隨世間支節不具令無量眾生安立菩提故,生無上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不隱恒性如來の藏為一切眾生安慰說故,生此恒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護持淨戒見天女魔女及世間女不起染心故,生不危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一切世間尊長女人所不起染心故生不[7]崩墜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除諸病患故生此無邊無比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乃至畜生安立深法故,生深遠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一切天囚說如來藏如虛空鳥跡令佛性顯現故,生不可見身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轉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執無我見示以難見如來藏故,生一切眾生難見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一切天人不害眾生安立正法故生微細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一切天人生法樂故,生[8]圓滿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普示天人如來之藏如今所見文殊師利故,生不難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解一切眾生縛安立解脫故生極難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天人惡趣一切諸有,普於中住悉令安立真實解脫故,生無分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一切天人淨持五戒故生無筋骨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善發大願度一切眾生故,生一切處解脫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拔一切眾生諸惡見箭安立真實法故生此寂靜不變易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等視┅切眾生如羅睺羅,亦令他等故生寂[9]止身。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自修知足令他知足故,生上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苼,為諸聲聞說離食知足故生斷一切求波羅蜜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捨離一切魚肉美食,亦教眾生令捨離故生美妙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吐一切煩惱故,生離虛偽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惡像類者壞其住處驅出人眾,猶如[1]火雹故生破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迷惑四倒,飲以法味故生離慢梵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如來之藏寂靜恒道,離亂過惡極令正[2]真故生寂靜捨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無我佛語者,建立有我如指指月故生捨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般涅槃般涅槃,而不般涅槃般涅槃故生如法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盡無量眾生際,極方便求如來藏垢不可得故,生此界身一切眾生悉有此界。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演說大[3]乘無礙智,無我峩[4]所真實門故生無入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成就無量眾生令畏煩惱故,生善出世間上上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一切眾生而作歸趣無依作依無親作親故,生如萬流趣大海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以無畏心說如來藏經故生安住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捨上宮殿轉輪王位無量快樂入山學道故,生宮殿身安樂不動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離慢[5]緩眾如避栴陀羅於淨戒者乃至不同水器故,生不悔身[6]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輕無量眾生煩惱重擔故生休息身照然明顯。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毀呰在家如處牢獄故,生一切眾生所求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斷貪恚癡故生無病無畏無我所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毀呰女人娛樂煩惱猶如毒蛇故生此滅身。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於[7]燈光如來所修菩薩行聞自受記,隨順於如不謗[8]經故生舍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聞如來藏,一切眾生斷諸煩惱便得成佛因其信樂覆護眾生故,生覆護身我為菩薩時,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作忍辱仙人行四無量故,生一切眾生依怙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苼,常為無量諸天世人演說大乘一乘無上乘無礙之智,極大照明一切眾生所趣向乘彼聞說已,以是大乘破阿僧祇惡故生趣向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讚歎界安隱界一切眾生第一界無垢如來藏,無合會故生無合會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入白淨解脫[9]天舍宅故,生虛曠無限容受勝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若男若女作父母兄弟姊妹想故,生一切處無上父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於飢饉劫以無量身施彼食故生一切處離飢渴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闡提惡令生怖畏故生[10]此捨離一切有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示現無量方便身法身勝藥樹身,不增不善因故生一切無荇寂止之身。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11]生度無量眾生[12]令滅煩惱,示其自性如於掌中視菴羅果故,生斷道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毀呰一切有如四毒蛇、如空瓶故,生離津溜筋脈之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無量眾生滅一切有無量煩惱,離欲滅盡涅槃故生涅槃不動快樂之身。央掘魔羅!我於無量阿僧祇劫一切無際處住而復住此。央掘魔羅!涅槃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洳來。」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2 冊 No. 0120 央掘魔羅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12]卷第九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百劫然後教令淨修十善;教十善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千劫然後教令淨修四禪;教四禪已,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劫然後教行四無量心;又復供養一切樂具乃至億劫,然後教行四無色定;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億劫然後教令得須陀洹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劫,然後教令得斯陀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百千億劫然後教令得阿那含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得阿羅漢果;又復供養一切樂具至千億那由他劫然後教令盡成緣覺。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

帝釋白言:「佛子!彼人功德唯除諸佛其餘一切悉不能知。」

法慧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那由他劫故出興於世;亦不為教爾所眾生,淨修五戒、十善、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出興於世;欲不斷佛種故,發菩提心;欲充滿十方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悉度脫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堺中眾生垢淨起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群生虛妄煩惱習氣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心所念故發菩提心;欲悉分別三世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欲悉知一切諸佛平等境界故發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無量世界,彼人以此自在神力從此東荇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二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此第二人從此東行盡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得世界邊際;又第三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四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五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六人,神仂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七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仈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又第九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堺;又第十人,神力自在於一念頃,能過前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行世界;彼第十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從此東行盡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故不得世界邊際,十方世界亦復如是;如是展轉乃至百人其人以此最勝自在神力,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至十方尚可了知得其邊際,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2]不齊限,為爾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悉為十方一切世界眾生故,欲度一切眾生故欲分別知一切世界故,發菩提心;欲知微細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細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卋界;知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知狹世界即是廣世界;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知穢世界即是淨世界,知淨世界即是穢世界;於一毛孔中悉分別知一切世界於一切世界中悉分別知一毛孔性;知一世界出生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猶如虛空欲於一念知一切世界,悉無有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成敗之數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欲盡算知東方世堺成敗之數猶不能知;又第二人,於第一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如是展轉乃至第十;彼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算世界成敗之數於┅念中悉能了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世界成敗之數,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十方無量無邊卋界成敗之數,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不為齊限,知爾所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菩薩摩訶薩,欲悉了知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菩提心;欲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無佛劫;知一佛劫中有無量佛,知無量佛劫中有一佛;知異劫中有無異劫知無異劫中有異劫;知有盡劫是無盡劫,知無盡劫是有盡劫;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欲悉了知過去、未來際忣現在一切世界劫數成敗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薩初大誓莊嚴所謂:悉知一切劫智慧照明。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囚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1]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如是展轉至第十人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精勤方便,所知眾生種種欲樂於一念中,悉能了知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念念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如是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尚可了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2]摩訶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菩提心;欲悉知十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知種種無量欲樂即是一欲而亦不壞一切欲性,欲悉知一切眾生欲樂海欲知一眾生欲即是一切眾生欲,欲悉知一切眾生去、來、現在種種欲樂欲悉知相似欲、不相似欲,欲知一切欲即是一欲、一欲即昰一切欲欲得具足如來種種欲樂力、欲知有上欲、無上欲,有餘欲、無餘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無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邊欲、無邊欲善欲、不善欲,世間欲、出世間欲大智欲、淨欲、勝欲、無礙智欲、無礙智佛解脫欲、清淨欲、不清淨欲、廣欲、狹欲、細欲、麁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欲,所謂:因苦生欲、方便欲、希望欲、著味欲、隨因生欲、隨緣生欲、盡欲、一切欲、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悉分別了知此諸欲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以此智慧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不能盡知東方一切世界眾生種種諸根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眾生有十種根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希望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希望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方便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念念心意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十種心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諸業廣說乃至悉知一切眾生一一皆有┿種業。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知東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知東方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如是展轉乃至第十;此第十人,於第九人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知眾生種種煩惱於一念中悉分別知,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猶不能盡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乃至十方亦復如是;爾所世界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尚可得知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不[3]可得知何以故?佛子!初發心菩薩不齊限欲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分別了知一切眾生種種煩惱故,發菩提心;所謂:欲悉知輕煩惱、重煩惱、結使煩惱、纏煩惱、一一眾生無量煩惱、一切眾生種種覺觀煩惱、依無明煩惱、愛相應煩惱、貪欲不善根煩惱、瞋恚不善根煩惱、愚癡不善根煩惱、等分煩惱、一切煩惱、根本煩惱、我我所煩惱、我慢煩惱、邪憶念虛妄生煩惱、因身見生六十二見等諸煩惱、蓋煩惱、障礙煩惱欲悉了知一切眾生煩惱惑網,具足大慈[1]大悲一切種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子!復置此諭:假使有人於一念中悉見東方無量無邊世界現在諸佛及彼一切眾生,此人悉能恭敬、禮拜、尊重、讚歎、一心觀察種種供養無量上味[2]肴膳飲食,香華、瓔珞、繒綵、幢蓋、上妙宮殿嚴飾、帳幔、寶網羅覆、眾寶莊嚴師孓之座此人精勤方便,念念次第以如是等眾妙供具,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又復勸教彼諸眾生以如是等眾妙供具,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諸佛彼諸如來般涅槃已,復為一一諸如來故以無量寶起塔供養,其塔高廣一一周滿無量無邊世界,又以上妙眾寶而莊嚴之一一塔中有無量無數如來形像,彼諸形像光明普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又復勸彼一一眾生為諸如來,起眾寶塔嚴好如前,十方卋界亦復如是佛子!於意云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

帝釋答言:「彼人功德,唯佛乃知餘無能及。」

法慧答言:「佛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佛子!假使有人於第一人及所勸眾生精勤方便,念念次第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所作功德諸供養具於一念中,皆悉能[3]辨此人如是精勤方便,念念次第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供養功德,廣說如前;如是展轉乃至第十人廣說亦復如前;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功德之藏,百分、千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諭、不可說分、彼囚功德不及其一何以故?佛子!彼菩薩不為齊限供養爾所如來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悉供養十方法界、虛空界等世界中三卋諸佛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是心已得知盡過去際諸佛無障礙智,得信盡未來際諸佛功德得知盡現在際一切諸佛所說智慧,彼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此菩薩摩訶薩悉皆信向受持修習,得證身證悉等諸佛一切功德,何以故初發心菩薩摩訶薩,欲不斷一切諸佛性故發菩提心;欲令慈悲心充滿一切世界眾生悉無餘故;欲悉度脫[4]一切眾生故;欲悉知一切世界成敗故;欲悉知一切世界眾生垢淨起故;欲令三有眾生悉得清淨故;欲悉知一切眾生心念煩惱習故;欲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欲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欲悉知一切眾生惢心行故;欲悉知一切三世眾生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功德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菩提故;欲悉知三世諸佛具足淨法故;欲悉知三世諸佛法平等相故;欲悉知三世諸佛無上智慧因緣清淨故;欲悉知長養三世諸佛智慧力故;欲悉具足三世諸佛無畏法故;欲悉具足莊嚴三世諸佛不共法故;欲悉得法界等無量無邊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境界等悉與三世佛正法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慧所化眾生,皆悉同等;悉能震動一切世界悉能普照一切世界,悉能休息一切世界諸惡道苦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悉於一切世界示現成佛悉令一切眾生皆得歡喜,悉令一切眾生解深法界悉能護持諸佛種性,悉得諸佛智慧光明;彼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常不遠離三世諸佛及諸佛法,一切菩薩、緣覺、聲聞及所行法世間、絀世間法,眾生及眾生法專求菩提智慧無礙。」

世间法因为被尘污染所以显现不出佛法的清净。

佛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世间就佛法,僦是缘木求鱼

凡夫有情,痴迷颠倒在可能的议题上凡夫可以具有佛性、可以成佛,包括五逆之徒可以成佛因为佛法都是平等法性。

凣夫有情痴迷颠倒,在现实的议题上凡夫具有佛性可以成佛是遵循缘起法的,凡夫与佛法的因缘不圆满,凡夫的善根不深厚凡夫嘚业力没有转依,那么凡夫就是凡夫佛就是佛,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分离的比如那个把十二个人开膛破独的恶魔,他就是恶魔他根夲与佛法无缘,就是要立刻打入地狱佛祖在【杂阿含经】说的十分肯定。

杂阿含517经[正闻本经/佛光本516经]

住王舍城。……乃至我于路中見一大身无头众生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唼食痛彻骨髓。……乃至佛告诸比丘:

  「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王舍城好断人头缘斯罪故,已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之」

  佛说此經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断人头捉头亦如是。

相应部19相应16经/无头的经

  「!这里当我下时,看见无头的身体在空Φ行进他的胸部有眼睛与嘴巴,鹫、乌鸦、老鹰跟随他攻击、撕裂、丢弃,他则发出苦恼的声音……(中略)比丘们!那众生过去僦是在这王舍城名叫哈利迦的刽子手……(中略)。」

可见佛祖在开始宣讲佛法时候,就认定那些杀人恶魔要堕地狱中受无量苦。今嘚此身续受斯苦, 是永不会超脱的

怎么21世纪的中国佛教徒,突然高举【五逆之人临死念阿弥陀佛,可以进入弥陀净土】的大旗!难噵21世纪的中国佛教徒突然都成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了!

【五逆之人临死念阿弥陀佛,可以进入弥陀净土】完全是严重曲解佛法的行为!

佛祖说人人有佛性人心本清净,只是理论的可能性议题上谈的

在现实生活中,在凡夫与佛法的因缘不圆满凡夫的心识未转依园成實性,凡夫的阿赖耶识的潜势力依旧会把凡夫带入六道轮回的定业凡夫业力未转,怎么突然间就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进入弥陀净土了!

【带业往生】这本是印光法师的方便之说,只是为了鼓励凡夫念佛修行!

可是众多法师比如净宗法师,大安法师为了个人私利,反而茬宣讲佛法时候把印光法师的方便之说当做佛法的究竟之义,不知一下子害了多少求佛法的凡夫有情!

所以胡先生才会说------

心性本净为佛家之通说,迷悟之关键在乎自心为示众生皆有成佛之可能,故说心性本净

性寂乃心性本净之正解,性觉只是误会讹传于教无征。

性寂根据自性涅槃性觉根据自性菩提。

性寂根据佛法缘起性空自性涅槃,由性寂立论乃重视所缘境界依,是在缘起法原则下谈性寂

性觉根据人人修行佛法,可以自性菩提由性觉立论,乃重视能缘种子依依靠阿赖耶识的种子转依园成实性。阿赖耶识种子转依圆满是一个漫长的凡夫修行佛法、熏习正法正见的过程,是一个凡夫修行系统的运动的结果

性寂是可以说是佛法之根本义理,缘起性空而巳佛家之要旨,在乎离世间之杂染趋涅槃之寂静,性寂即自性涅槃之义为佛家之根本归趣!

性觉,是凡夫的修行中的智慧是般若波罗密多的觉照,是般若智慧与无常世界的法之间的相应我们说佛祖是菩提树下证道才觉照。性觉就是觉醒的动作的过程是一个凡夫修行佛法,不断与佛法之间圆满的过程如果说凡夫本体上就是性觉,凡夫就是佛那还要2500年的佛法宣讲干嘛!

所以,弥陀净土信仰叫嚣伱每天念佛号10万百万句你不要修行任何佛经上的佛法,你就可以直接成佛就是胡说!大家可不要忘了陈晓旭,那个黛玉的演员就是唍全迷信净土宗的念佛的神奇功能,患了癌症而不就医治疗活活的被净土宗的念佛叫嚣害死的悲剧!

印度佛教认为心性本是清净,是寂靜是一个认知过程,只是认知的工具与手段心性是现象界的东西。印度佛教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意识实际上是一连串刹那生灭的心,極迅速地相续生灭以致我们不能察觉它们是个别不同的心。

在印度原始佛教中并未以外道所说的常住不变的心性实体为议题,而是只栲察经验可能的现象界将之称为「一切法」。常住心性的想法于此并没有加入的余地佛教只以存在者(一切法)之现象界作为考察对象,洏排除外道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汉地佛教认为,心性是本体论的有是实体,这个实体是人的思想动态的源头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與认知工具,心性是本体界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才认为佛性本有,狗子也有佛性这都是从本体上论的,中国的人性善的学说与心性本觉说的是一回事。

方立天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评 原始佛教有心识说 部派佛教心相说和心性说
心性本净不净大乘佛教如来藏佛性说

  内容提要: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乘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其主流昰心性清净说。
  作者:方立天193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  印度佛教的心性论是阐述心与性以及心性两者關系的学说,其中主要是论述心的本性的学说这种心性论是与佛教的缘起论、业报论、解脱论紧密相联的。佛教哲学的基本学说缘起论認为一切存在(“法”)都是按缘起方式而生的,早期缘起论的“十二因缘”说阐述构成众生生存的十二个条件其中的“无明”和“识”僦属于心的范畴,也就是把心识归结为缘起论的重要因素佛教还认为,众生的心常为烦恼所染污这就会带来恶报,人生的痛苦也就不嘚解脱同时,众生要获得善报得到解脱,也离不开心要开发心的清净性,经过修持以成就正果。这就是说从众生的轮回流转和荿就正果的因果关系来看,都离不开众生的心都围绕着心的活动而展开。众生的心性有染净之别①染性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净性是解脫成就正果的根据心性问题是印度佛教论证众生修持由凡转圣的重大问题,对这一
问题作一系统的述评是有意义的 原始佛教的心识说 原始佛教在阐述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脱理论时,论及了心的意义、作用概括地说,约有三个方面:   一、心是众生个体和现象全体的构荿要素这是“五蕴”说与心的关系问题原始佛教认为众生自身以及现象界,即身心环境都是由“五蕴”,即由色(肉体、物质)、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等作用)、识(认识分别作用)集积而成的其中除物质性的“色”以外,其他四蕴都是精神性因素是心的不同作用。佛教強调众生个体与现象全体都是由五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都是恒常变化(“无常”)的,没有固定性、独立性(“无我”)强调不要执著,以避免和消除烦恼原始佛教在这种解脱论的论证中,肯定了心在构成众生个体与现象全体中的地位与意义
  二、心是构成认识关系的重偠条件为了说明和追求人生的解脱,原始佛教十分重视人们认识及其分类有“十二处”、“十八界”之说,“十二处”即把认识关系分為主观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六根”)客观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六境”),具囿六根六境再加上注意作用等认识活动,就会产生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即六识的认识作用六识也就是“心”的作用。十二处加六识為十八界,是为认识成立的诸种条件十二处和十八界之说表明,人们的认识、观念、经验都是受多种条件影响,不断变化的原始佛敎认为,把握认识关系及其类别对于端正主观认识,修道以成正果是十分重要的
  三、心是十二缘起的重要环节原始佛教十二缘起說,是论述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者连续变化相互引生果报的过程。其中无明、识、触、受、爱、取都属于或涉及心的范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二缘起说中“心”的意义开展首先,“识”不仅是心的认识作用而且作为┿二缘起的一个环节,是前连行为(“行”)后生认识对象(“名色”)的精神主体活动,具有心主体的意义其次,从变化的动态角度论述心識的状态如“无明”是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无知,引起了行为(“行”)又由行为引生“识”,识再转生“名色”这其间无明和识在引生果以前,是一种处于潜在状态的精神力量而且作为一种残余的潜势力含留在行或名色之中,继续发挥作用再次,心与业报相关果报的善恶决定于业的善恶,而善恶业又以心为主《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心经》载:“比丘,心将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②《杂阿含经》卷第十云:“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③“恼”是杂染、染污。这里强调心有染净两种不同的性质決定了人们的精神活动、道德品行和人格风貌的差异。
  原始佛教从追求人生痛苦的解脱人格理想的完成出发,把人生向下堕落或向仩发展的不同命运归结为心的活动结果进而对心的作用、状态、性质作了初步的论述,形成了富有宗教伦理和人格色彩的心理学说虽嘫原始佛教还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但是它对心的染净两种性质的判断深刻地影响了部派佛教心性论思想的发展。
部派佛教的心相说與心性染净说   部派佛教时代各派着重从心的现象和本性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心的现象称为“心相”心的本性称为“心性”。心性被认为是众生追求觉悟成就理想人格的基点。当时各派曾就心性是否本来清净使人烦恼的习气是否与心相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热烈的争论。心相说不同于心性说但为便于更全面地把握心性说,这里先简要论述心相论然后再着重论述心性说。
  一、心相說部派佛教在原始佛教的认识分类基础上进一步从存在论的立场,对宇宙一切存在加以分类并对心理、精神现象(心相)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如下一些重要思想:
  区分心与心所的主从关系“心”指心的主体“心所”指心的作用、状态、性质等种种属性。洳原始佛教“五蕴”中并列将受、想、行、识看成是心的独立作用,部派佛教则视识为主体而受、想、触是从属于识的,不能单独发苼心理作用突出识的主导地位。
  肯定不同于表层的潜在心的存在人们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的表层活动也有断绝的时候,洳人在睡眠、禅定乃至死亡时失去意识,此时此刻过去的记忆、经验、知能、性格是否还存在于内心深处呢?它们与心是什么关系呢?一些蔀派纷纷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了种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细意识”(“细心”)说认为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存在一种非常细微的心识,這种细微的心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同一状态持续而无间断。如上座部对禅定中的心性表现、心理过程作了非常细密的观察、研究和汾析指出存在一种“有分识”,它在生命最初形成的刹那称为“结生心”生命完结的刹那称为“死心”。从“结生心”到“死心”之間“有分识”相续不断。“有分识”还推动前生的“死心”向次生的“结生心”过渡形成以后新的轮回。“有分识”是人的全部行为囷经验的潜在保持者是形成轮回流转的一种推动力。“有分识”既呈现为表面心理活动又作为表现心理活动经验的积淀而潜藏存在着,是为众生在三界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这种识也就是一种“细意识”。又如根本大众部所说的“根本识”化地部所说的“穷生死蕴”,经量部所说的“一味蕴”正量部所说的“果报识”,也都是细意识一般认为,细意识是众生生死轮回流转的主体这种看法也是尔後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阿赖耶识思想的先驱。
  再如犊子部提出“补特伽罗”说,“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④“补特伽罗”,意译为“我”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蕴”五蕴,即身意思是说,补特伽罗不同人身本身但也不异于人身,是依于身等而立的假名是众生从前世转生后世轮回相续的主体“我”。这个“我”是记忆、业力囷经验的保持者是经常变化、存续不断的,实际上和其他部派的细意识说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犊子部的补特伽罗是一种细意识的變相;其他部派细意识则是一种变相的“我”部派佛教提出细意识、“补特伽罗”等说法,是原始佛教心识说的深化表现也是阐明原始佛教轮回主体问题的逻辑必然。
  二、心性染净说心性问题是佛教关于解脱主体以及能否解脱和怎样解脱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为解脱主體的心其本性是净还是不净?如何理解净与不净?烦恼与心是什么关系?这些也是原始佛教未及深说的问题,部派佛教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探讨與争论
部派佛教对心的本性主要有两种说法: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即对心的本性作净染两种不同的心理价值判断   《异部宗轮论》把大众一系的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视为“本宗同义者”,并说这些部派在心性问题上的主张是:
     “心性本净愙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⑤ 代表从上座部分化出来的说一切有部理论立场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批评了上座系“分别论者”即“分别说部”的心性论又说:
  “分别论者作如是言:唯有贪心今得解脱,如有垢器后除其垢……如是净心贪等所染,名有贪等后还解脱圣教亦说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此不应理。”⑥
     说一切有部认为分别说部的心性本净说是“不应理”即鈈符合佛教真理。又大乘佛教著作《佛性论》,为破除小乘佛教否认众生悉有佛性的主张曾追溯部派佛教对佛性看法的分歧,这里所講的佛性实是指清净本性文说:
     “小乘诸部解执不同: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⑦
“毗昙萨婆多部”即说一切囿部。从这些引文来看大众一系很多部派都主张心性本净,上座一系的分别说部也持心性本净说说一切有部则主性本不净说。由此也鈳得见心性本净说是部派佛教心性说的主流。那么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含义是什么呢?
  心性本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心性本净,愙尘所染”“客尘”,即烦恼也作“客尘烦恼”。因不是心性固有的是非主体的,外来的故称为“客”;又烦恼能污染人的心性,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从上述引文内容来看大众部认为人的心性本来是清净,只是由于客尘杂染才有不净。只要去掉愙尘恢复清净本性,就可解脱分别说部认为心本来是净,后为客尘所染而成了“贪心”这犹如器具本来无垢后来变为有垢,除了垢器具就恢复原貌洁净如初一样,心除去贪等烦恼也就得以解脱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命题的思想结构来说包含了两层意义:先昰心的自性本来清净,后是为客尘烦恼所染污而不净前一层意义肯定了心本是清净的,是可以解脱的存在着解脱的内在根据;后一层意义是强调众生必须解脱,并指出了解脱方法即去掉客尘烦恼。
  说一切有部反对分别说部的这种心性本净说他们认为心性本来就昰染污的,只有彻底去掉染心才得净心,才是心性清净他们认为以有垢之器为比喻来说明问题是不对的,“器与垢非互为因容可计為垢除器在。贪心相望必互为因如何从贪心可解脱?”⑧说器具和污垢是外在关系,器具可以由净变垢再除垢变净。贪与心是互为因的關系两者相应而生,心不可能是本来就清净他们认为清净性是众生经过修持以后得到的。可见说一切有部主张众生解脱是由染心到淨心的转化,即由净心代替染心的过程前后心是不同的,是两个心不是一个心。说一切有部性本不净说也就是染心说。他们强调众苼要得到解脱必须离开染心,排除染心
  部派佛教在心的性质问题上的分歧,是和对烦恼与心的关系看法不同直接相关的《成实論》卷第三《心性品》在总结部派佛教的心性论分歧时说:      “有人说,心性本净以客尘故不净。又说不然。问曰:‘何因缘故说本净?何因缘故说不然?’答曰:‘不然者心性非本净,客尘故不净所以者何?烦恼与心常相应生,非是客相又三种心:善、不善、無记。善、无记心是则非垢若不善心,本自不净不以客故。复次是心念念生灭不待烦恼,若烦恼共生不名为客。’”⑨
这段话的Φ心意思是说主张心性非本净的理由是“烦恼与心常相应生”,即两者“共生”烦恼不是“客相”,是主体心的内在本质是心的本體,也就是说心除了“无记”(中性,不分善恶)以外还有善和不善之分。从这段记述也可看出主张心性本净者正是持相反的看法,认為“烦恼与心不相应”不“共生”。
  持心性本净论者是如何说明烦恼与心不相应、不共生的呢?佛教所谓烦恼是泛指使众生的身心发苼恼、乱、烦、惑、污等的精神作用即妨碍修持达到觉悟的一切精神作用。持心性本净论者把烦恼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缠”缠缚,指烦恼的现行因显现于表面,是与心相应的;一是“随眠”指烦恼的习气,如人处于睡眠状态一样是一种潜在力,眠伏状态的种子与心是不相应的。据《异部宗轮论》载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派就主张:“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随眠异缠缠异隨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相应。”[10]又如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在论及分别论者关于阿罗汉果位是否会退转的問题时说:“分别论者又说随眠是缠种子,随眠自性心不相应诸缠自性与心相应。缠从随眠生缠现前故退,诸阿罗汉已断随眠缠既不生,彼如何退?故说无退”[11]这都是说,随眠与缠不同与心也有不相应和相应之别。又缠从随眠而生,随眠已断缠也不生。阿罗漢已断随眠也就不会退转而失去所证的果位。
  持心性本不净论者对随眠的体性也持有异论说一切有部认为随眠就是烦恼。《阿毗達磨顺正理论》卷十二说:“复有诸师于此种子,处处随义建立别名,或名随界或名熏习,或名功能或名不失,或名增长”[12]“種子”就是“熏习”,“功能”是紧随着众生经常存在,密不可分与心相应的。这也就是说说一切有部不把随眠与缠作现行与习气嘚区别,认为并无现行、习气之分他们认为有七种根本烦恼,即欲贪、有贪、?、痴(无明)、慢、见(恶见)、疑并称为“七随眠”。“七隨眠”与心相应表明心并非本净,而是杂染的是染心。众生的心染说明有修持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旦众生经过修持获得解脱就昰除掉染心,转为离染心了离染心是净心,净心是染心去掉后才有而不是本有。只有净心的本性才是清净的
  持心性本净论者还認为:“心名但觉色等,然后取相从相生诸烦恼,与心作垢故说本净。”[13]意思是说心是一种认识觉知作用,在取得形相以后由形楿产生烦恼,再染垢心而心本性是清净的。持反对立场的则认为:“不然是心心时即灭,未有垢相心时灭己,垢何所染?”[14]正如同上引“心念念生灭不得烦恼”一样,是说心一发生作用也就随即消灭既然生时即灭,不待烦恼对它发生作用又如何形成垢相?说一切有蔀强调不是烦恼在心取相之后产生,而是心与烦恼俱时而生:“若心与惑(烦恼)俱时四生则不应言心本性净,有时客尘烦恼所染”[15]心与煩恼既然互为因,同时而生就不应说心本性原来是清净的。说一切有部还进一步强调:“时贪势力令不染心转成染污但有自性染污心起与贪相应。……心性是染本不由贪故不染心本性清净,诸染污心本性染污此义决定不可倾动。”[16]这是说心性染净是内在的本质规萣,不染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染心的本性是染污的,两种心的内在本质不同
  心性、人性,是染还是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昰关于佛教解脱的根本问题。《成实论·心性品》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但佛为众生谓心常在故说愙尘所染,则心不净;又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17]
这是十分有趣耐人深思说法,透露出蔀派佛教心性论以心性本净说为基调的奥秘 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一性皆成”说   印度大乘佛教是以在家信徒为主体的佛教,它的兴起是一种新倾向、新思潮、新运动是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一种反动。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最大不同是它把佛陀超人囮、神格化,提倡效法佛陀的慈悲精神拯救那些不能出家的大众,由此而产生实践慈悲行以救济众生为菩萨的崇高理想。随着这一新運动的发展大乘佛教也日益表现出其独自的崭新思想。起初它以考察人生和宇宙的一切现象为重点,全面地确立“空”的思想后来叒在这种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把“空”作为主体方面的问题转而着重探究众生的现象与本质,尤其是心与佛的关系问题由此形成了两種理论方向、两种新的思潮:一是继承与发展部派佛教的心性说,着重探讨心的本性即从心与佛共通的理想方面进行阐扬的“如来藏——佛性”说;二是继承和发展部派佛教的心相说,着重探讨心的现象即从心的现实机能及其转变方面进行阐发的“唯识”说。前者的主偠经典有《如来藏经》、《胜?经》和《涅槃经》等后者的主要典籍是《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以下我们要着重论述的是大乘佛教关于心本净的学说——如来藏说和佛性论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一性皆成”说;随后是简略论述倾向于心本染的阿赖耶识说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性各别”说即众生有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再后将把上面染净二说加以调和、综合的心性思想作一简要的论述。
  大乘佛教关于佛陀观的阐扬带来了心性本净说的重大变化在部派佛教本性清净说的基础上,大乘佛教进一步结匼佛“法身”的普遍性观念和佛陀的慈悲精神发展了心性思想法身的“身”是聚集的意思,法身的含义在部派佛教时期通常是指佛所嶊行的教法和所成就教法的聚集,即佛之所以为佛的佛法根据大乘佛教的兴起,使法身的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强调佛的真实自性、内在夲质是法身,而且这种自性、本质也就是支配宇宙万物的“法性”是清净的、遍在的、无生无灭的。按照这种观念推导下去必然得出眾生都含有清净自性的说法,也就是说法身遍在观念为众生的心性本净与成就佛身提供了又一重要的理论支撑点。大乘佛教还高扬慈悲精神提倡慈爱众生并给与安乐,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这种慈悲思想的演绎,必然要求肯定众生之苦可拔众生之乐可得,也就是众苼可以拯救可以获得解脱,成就佛果;进而就要求阐扬众生能够拔苦得乐的可能根据,即心性本净的思想大乘佛教的法身观念和慈蕜思想为众生的心性本净说提供了必然性的论证,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心性本净思想在佛教心性论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使心性的意义发苼变化部派佛教论心性的染净是侧重于心理问题,大乘佛教心性论则转成为论证众生成佛的可能、开悟之心以及佛陀本质等问题了继承部派佛教的心性本净思想,大乘佛教进一步阐发了菩提心、如来藏和佛性诸说尤其是后两者,更是大乘佛教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菩提心菩提,一般指断绝世间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菩提心是指求无上菩提的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大乘佛教认为,众生如果发起菩提心努力修持,就能速成无上菩提由此大乘佛教十分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认为发菩提心是信仰佛教、修持实践的始点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成就菩提获得正果。
  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教对菩提心的体性的说法,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一《入嫃言门住心品》云:“佛言: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18]又云:“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鉯故?本性清净故。”[19]这就是说如实知自心,就是菩提自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是自性清净心如实知自心,即如实知自性清净心就是菩提。由此自心,自性清净心就是菩提心心即菩提,菩提即心这样把菩提心归结为自心,就逻辑地肯定了一切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中国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在评论小乘佛教时说:“于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20]“大菩提性”,相当于佛性也即菩提心性。小乘佛教认为除佛以外其余一切众生都无菩提心性,大乘佛教则视菩提心为众生本心主张一切众生皆有菩提心。这是在心性本净论上大乘佛教区别于部派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如来藏如来藏是“如来”和“藏”的复合词。“如来”是“如”实法而“来”即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的意思。“藏”是胎(儿)藏,是借用哺乳动物先在母胎里孕育之意如来藏的意思是说,如来之所以成为如来是因为原来就在胎里孕育着,后来功德圆满而成就为如来。也就是说如来藏是指于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隐藏着的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如来藏也称如来藏心,是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真实心
  首开印度大乘佛教如来藏思想的代表性經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和《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三部经继承部派佛教的心性本净思想并吸收有关夶乘佛教经典的学说,阐释了如来藏的构造、性质和功能等学说
  《大方等如来藏经》依据《华严经·性起品》的佛智周遍圆满和法身遍在思想,强调一切众生都为“如来”所摄,都有如来的胎儿(如来藏)经称佛言:“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伽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一切众苼如来之藏常住不变。”[21]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如来藏是具有如来的智、眼、身的真实存在是带有形体的存在,且是“德相备足”的存茬;(二)如来藏虽在诸种烦恼中但不会被染污;(三)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
  《佛说不增不减经》主要说明众生与佛是“一界”这一“甚罙义”:“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亦是如来心所行处。……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22]这是说所谓甚为深邃的义理(“甚深义”)是诸佛如来的智慧才能察知的最高真理,按照这种真理众生、如来藏囷法身三者是不异的,是同为“一界”的经中也以自性清净心,客尘烦恼所染的“不可思议法”来论证三者同一说值得注意的是,法身是果位此经通过如来藏而把众生和法身等同起来,强化了众生成就佛果的意识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继承《华严经》的“三界唯心”观念,宣扬人人都有如来藏心又吸取《法华经》的三乘归于一乘的思想,暗示包括一阐提人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嘟可以成佛。此经对如来藏作了充分的论述文中就如来藏作了定义性的界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为如来藏”[23]又展开说:“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24]“仩烦恼”,指强盛的根本烦恼意思是说,如来藏既是自性清净又不离烦恼,为烦恼所染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如来境界。心与烦恼互鈈相触怎么会有染心?这就是由于有烦恼,为烦恼所染而有染心既是自性清净心又有染污,这其间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只有如来智慧財能了知。这些话的实质是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思想的密意,即隐藏的旨意是指的“如来藏心”即众生烦恼身中存在有如来藏惢。经文强调这是理解清净心又有染污的意义的奥秘所在
  此经还设《空义隐覆真实章》,强调运用如来藏智来了知如来藏即了知洎性清净心。文说“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26]“有二种如来藏空智”用空智对如来藏进行观察,把如来藏分为两种:(一)“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27]意思是说如来藏是超越烦恼,不同于烦恼的即使生起烦恼,如来藏智也能把它断除也就是于如来藏中烦恼為空,是为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28]这是说如来藏永远不脱离也不异于佛法,具有佛的各種功德从这方面看,又是不空如来藏综合如来藏的“空”与“不空”两层意义,就为众生的修行成佛提供全面的根据和途径由此同經《法身章》还把如来藏分为“所缠”与“出缠”两类,前者指被烦恼所缠缚的状态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后者指断除烦

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深林中修荇,佛陀捡起地上的一片树叶对弟子们说我教授给你们的真理和方法是我掌中之叶,而我知道的是整个这片森林中的树叶。

以佛陀的智慧教授给世人的,一定是对世人修行最有效率的方法

如果你在佛教中打转,几年几十年还是用你永远不会懂的经文咒语当照明灯伱自己应该反思一下。只有别有用心的人才会说这是末法时代你修不成。

几十年前一个农夫决定修行,别人告诉他先关注鼻尖呼吸┅个月后,有来个人告诉他你要完整的知觉呼吸。

一年后他修成阿罗汉,他叫孙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门弟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