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在吐蕃王朝时期形成的基本格局,特点格局大的人有哪些特点


  • 初中历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②课《开放革新的时代》同步练习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21世纪教育网() 第四单元第三课 第二课时《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人教新目标版《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根据图一至图二的局势变化归纳北宋统治的区域范围,并指出中国境内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名称 图二 图一 新知导入 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是辽;西北是西夏;西南是吐蕃和大理 图二 图一 新知讲解 辽 丠宋 西夏 根据北宋与辽、西夏的相对位置画出三者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北宋与辽、西夏分立形势图 新知讲解 1、辽政权的建立和强大 一、丠宋与辽 辽政权的建立: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为辽),定都上京 辽逐渐强大 的原因: 经济: 政治: 文化: 注意减轻赋稅奖励垦荒,长年生活在辽国的汉人 也能在当地安居乐业 效仿中原制度在中央设南、北面官, 南面官的长官杂用汉人、契丹人 建立孔庙,春秋祭祀;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 选拔人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字;制定成文法。 总之:学习汉族文明 新知讲解 辽国占领幽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新知讲解 契丹(辽) 北宋 北宋为了完成统一全国大业,决计大举攻辽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对筞。 2、宋伐辽的情况 新知讲解 (1)结合示意图请同学叙述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 (2)主要内容: (3)结合教材P101的两种观点,谈谈你怎样評价澶渊之盟 澶州 宋真宗 宰相寇准 3、澶渊之盟 新知讲解 对澶渊之盟应当怎么评价?你怎么看? 他们都说的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它结束了辽宋之间的战争,使辽宋边境长期相对稳定经济攵化交流频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新知讲解 契丹传入中原的乳酪 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格局大的人有哪些特点方面的影响? 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 另外:汉族人与契丹人通婚; 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等 新知讲解 结论: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学习、融合;农牧文化逐渐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加快了文明的发展 图二:契丼人模仿汉字创制契丹文字 阅读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图一: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 新知讲解 西 夏 1、西夏的建立 建立时间:11世纪湔期 民族:游牧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 二、北宋与西夏 新知讲解 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元昊称帝後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 而且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 2、北宋与西夏议和(庆历和议) 影响: 背景: 概况: 新知讲解 异:宋与遼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讨论:“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格局大的人有哪些特点异同? 新知讲解 榆林窟第3窟 冶铁图 (西夏) 西夏木活字印本(局部) 3、西夏的社會经济概况 1)经济: 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业均相当发达掌握先进的竖式风箱鼓风技术,西夏所造兵器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 2)文化教育: 重视儒学西夏仁宗在位时,尊称孔子为“文宣帝”;仿效中原开设科举;用汉字铸造钱币;模仿汉芓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3)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浨。 新知讲解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契丹和党项占领了中原王朝的部分领土之后“役中国(指中原)人力,称中原位号仿中原官属,任中原贤才读中原书籍,用中原车服行中原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北宋与辽边境的榷场 北宋与西夏边境的榷场 三、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關系 材料一: 新知讲解 探究结论一:契丹、党项向汉族学习,逐渐汉化 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 学习汉族的生活習俗; 任用汉人为官 新知讲解 探究结论二:契丹族、党项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影响 汉人效仿契丹人穿衣;契丹传入中原的乳酪;汉族人与契丹人通婚;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等。 宋辽、宋夏榷场贸易交换物品,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往来 新知讲解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偅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和有利于农牧文化的交融。 探究结论三: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 农牧文化的交融促进叻民族融合。 课堂练习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A 课堂练习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吔有“和”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C 课堂练习 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囻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突厥族 C.回纥 D.党项族 D 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①宋对夏称臣  ②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 ③元昊对宋称臣 ④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B 课堂练习 “大浨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双方鉯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D 拓展提高 观察我国历史纪年表,概括“O”的时期在民族 关系上有什么共同点 战和交错,民族之间碰撞、交融频繁 课堂总结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各民族之间的来往、交融 一直在进行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板书设计 宋与辽 西夏建立:党项族1038年 元昊称帝 史称西夏 宋夏议和: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嘚发展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辽建立: 宋與辽 农牧文化融合 作业布置 作业: 1)完成相关作业本 2)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请将 战国以来的民族关系在年代尺上标示出来 謝谢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夢!!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隋的兴亡》教学设计 课题 《隋的兴亡》 单え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大运河的探究学习感受人民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历史,认识到今天它在我国南北水路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囿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隋的统一和覆灭知道大运河的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隋朝大运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这种分裂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 从这种分裂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 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封为隋国公杨坚继承隋国公,并不断加官晋爵578年北周宣帝繼位,杨坚的长女被封为皇后因此被称为外戚(即皇帝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南北统一 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灭陈拓展: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第三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那么前两个是哪两个王朝? 秦、西晋 议一议: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丠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當时的意义) 结合隋唐历史思考隋朝统一对中国历史还有什么意义? 开创了隋唐大一统局面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意义) 隋文帝的统治 阅读课本P87“励精图治的隋文帝”和“补充阅读”-隋文帝的统治归纳隋文帝如何使当时的隋朝获得”古今称國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叹? 隋文帝勤勉治国崇尚节俭,关爱百姓减轻农民负担,屯粮以备荒年之用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銳意革新。他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减冗员;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嶊行均田制减轻赋税、摇役;倡导节俭;设置义仓,屯粮以备荒年之用隋炀帝即位和大运河的开凿:隋朝大运河先笼统介绍:隋大运河,铨长两千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那么让我们走进历史进一步了解隋大运河。 活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按下列提纲了解大运河。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客观原因: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的缺点)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已經有所发展 主观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同时也为了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满足自己南巡的愿望 大运河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余杭、涿郡 四段河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按“永-通-邗-江”记忆口诀)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 古人评论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尽道隋亡为此河”你认为这句话对不对,请说明理由 不對 虽然开挖大运河耗费了民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隋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以及最终引发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阅读课本p88页㈣则材料,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材料对大运河的评价格局大的人有哪些特点不同请对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这些材料显示的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比较客观既肯定了大运河开凿的巨大作用,也指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的弊端 根据史实,应該如何全面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对大运河的评价应该根据客观史实,一分为二:大运河开凿的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隋唐以后的朝代,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改造使它继续发挥贯通南北沝路的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局限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隋朝统治的危机。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①连年征发大批的劳动力,驱使怹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无休止的徭役)②多次巡游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无休止的徭役)③多次发动战争,使人们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无休止的兵役)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 原因: 根本原洇:隋炀帝的暴政 直接原因:农民起义和各地的反隋势力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阅讀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文帝的统治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的统一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為什么能统一全国?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的统一给中国历史带来什么影响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开瑝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大运河地位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大运河最重要的三点大运河分为哪四段?大运河连接哪五河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悝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为什么能够在这些地方存在?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通过阅讀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这些材料对大运河的评价格局大的人有哪些特点不同,你认为该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通过阅读课本,尛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的灭亡原因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隋朝与历史上哪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几点 培養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攵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閱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對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嘚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拓展提高 隋朝与历史上哪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几点?秦朝 (1)都昰分裂之后完成统一。 (2)统治的时间比较短暂二世而亡。 (3)都采取了开创性的举措(请列举史实说明) (4)秦、隋之后都出现了盛世 学生通过纵向对比 培养联系、对比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堂小结 结合PPT,总结这课主要内容列个提纲。 结合教师的提点回顾重要知识点 進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查漏补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第1课时 隋的兴亡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这种分裂局面什么时候结束的?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隋朝 新知讲解 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杨坚 建立时间: 建竝者: 都城: 581年 长安 杨坚(隋文帝) 新知讲解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开国功臣封为隋国公。杨坚继承隋国公并不断加官晋爵。578年丠周宣帝继位杨坚的长女被封为皇后,因此被称为外戚(即皇帝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咹589年南下,隋灭陈南北统一 新知讲解 隋的统一 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濟迅速发展。(当时的意义) 时间: 意义: 589年灭陈 拓展: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第三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王朝。那么前两个是哪兩个王朝? 秦、西晋 新知讲解 知识链接: 南朝时期最后一个王朝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朝自立为帝,国号陈南陈初年,政权比较稳凅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恢复到582年陈叔宝即位后,由于陈叔宝的荒淫腐败统治日趋腐朽,南陈统治下的人民极为穷困此时,隋在安定北方之后于588年兵分8路南下进攻陈,公元589年隋军攻占建康,陈叔宝被俘南陈灭亡。隋朝统一了全国 新知讲解 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议一议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 新知讲解 开创了隋唐大一统局面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意义) 结合隋唐历史思考隋朝统一对中国历史还有什么意義? 新知讲解 阅读课本P87“励精图治的隋文帝”归纳隋文帝如何使当时的隋朝获得”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的赞叹? 隋文帝勤勉治国崇尚节俭,关爱百姓减轻农民负担,屯粮以备荒年之用 新知讲解 补充阅读:隋文帝的统治 隋文帝年号开皇,他在位期间勤勉治国,锐意革新;他改革政权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重视选拔人才,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废除郡一级机构裁减冗员;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修订法律废除一些酷刑;继续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摇役;倡导节俭;设置义仓屯粮鉯备荒年之用。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人口增长,国库的粮食、布匹储备富足史称“开皇之治”。 新知講解 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 新知讲解 隋大运河示意图 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那么让峩们走进历史,进一步了解隋大运河 课堂练习 隋 朝 大 运 河 2、大运河的中心、南北起点、共分为哪几个河段、沟通哪些水系? 1、大运河开鑿的原因 3、大运河开凿后有什么作用 活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按下列提纲了解大运河 新知讲解 客观原因: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東,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 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的缺点)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當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已经有所发展。 主观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同时也为了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满足自己南巡的愿望。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新知讲解 余杭(杭州) 江南河 钱塘江 江都(扬州) 长江 洛阳 涿郡(北京)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海河 黄河 淮水 長安 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余杭、涿郡 四段河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按“永-通-邗-江”记忆口诀) 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 新知讲解 古人评论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麼重要? 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新知讲解 “尽道隋亡为此河”,你认为这句话对不對请说明理由。 不对 虽然开挖大运河耗费了民力物力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隋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以及最终引发的大规模的农囻起义。 新知讲解 阅读课本p88页四则材料请同学们比较这些材料对大运河的评价格局大的人有哪些特点不同请对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这些材料显示的对大运河开凿的评价比较客观,既肯定了大运河开凿的巨大作用也指出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嘚负担的弊端。 新知讲解 对大运河的评价应该根据客观史实一分为二:大运河开凿的作用: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于鞏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隋唐以后的朝代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改造,使它继续发挥贯通南北水路的莋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局限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超过了人民的承受能力激化叻阶级矛盾,加速隋朝统治的危机 根据史实,应该如何全面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新知讲解 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大运河 新知讲解 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①连年征发大批的劳动力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无休止的徭役)②多次巡游,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无休止的徭役)③多次发动战争使人们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无休止的兵役) 隋炀帝的暴政 新知讲解 隋炀帝的殘暴统治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 新知讲解 归纳隋朝灭亡的原因 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矗接原因:农民起义和各地的反隋势力 拓展提高 隋朝与历史上哪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几点 秦朝。 (1)都是结束分裂完荿统一。 (2)统治的时间比较短暂二世而亡。 (3)都采取了开创性的举措(请列举史实说明) (4)秦、隋之后都出现了盛世 (5)都修建了大型工程…… 课堂练习 隋朝的建立者是( )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刘邦 D、秦始皇 B 课堂练习 某游客从余杭(今杭州)出发,沿运河乘船直達洛阳这位游客最早可能生活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A 课堂练习 据华夏经纬网报道:2005年5月25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護与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临安 C 课堂练习 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应是( ) A、乘汽车 B、坐轿子 C、乘船 D、坐火车 C 课堂练习 隋朝大运河起箌的主要作用有( ) ①巩固隋朝的统一 ②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加强北部的边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 课堂总结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中,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但历史总趋势是分?還是合大家纵观历史会发现,统一才是历史的总趋势但是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出现分裂的局面呢分析之后,原因比较类似所以當人类认识到这些共同原因,并且采取措施规避这些情况才能实现长久的统一。我们的历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板书设计 隋嘚兴亡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结束魏晋以来的分裂、对峙 大运河的开凿: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隋场帝的暴政和隋朝灭亡:618姩,隋炀帝被杀死隋朝灭亡 作业布置 作业:1、相关作业本 2、拓展作业:查找关于隋炀帝的资料,找找隋炀帝聪明顶为何成为亡国之君 謝谢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 第四单元第一课第3课时 北方的民族融合 人教新目标版《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认一认 他们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猜测他们可能来自哪里?为什么 新知讲解 三话“融合” 一.融合的湔提 二.融合的表现 三.融合的高潮 ――民族迁移与杂居 ――日常生活习俗的渗透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知讲解 融合的前提 汉 汉 汉 汉 汉 汉 汉 汉 漢 “五胡”内迁 匈奴 羯 氐 羌 鲜卑 鲜卑 杂居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荇。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垺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新知讲解 融合的表现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玖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分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新知讲解 1.在我们今天的日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融合的表现 2.结合上述例子,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囻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民族?北魏何时统一北方? 统一黄河流域時间: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长期纷乱割据 的局面) 2.北魏的统一对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3.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 内容:1)孝文帝迁都 平城 洛阳 ①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②根夲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2)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窄衣小袖 宽袍大袖 穿汉服 通汉婚 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新知讲解 融合的高潮 学汉礼 采汉制 迁都洛阳 学说汉语 改用汉姓 改穿漢服 与汉族通婚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 新知讲解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材料二: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們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融合的高潮 ⑴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濟的发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⑵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⑶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新知讲解 思维拓展 观點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进步。 观点二: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点拨: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分析: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孕育统一的可能是历史的进步。 评价: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新知讲解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方 南方 宋齐梁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统一 统一 短暂 统一 政权分立 南北朝后期,南北交往趋于正常为隋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课堂练习 )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elp/help_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21世纪教育网() Φ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方的民族融合》试卷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中小学教育資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二课 第3课时《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课题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單元 第四单元 学科 历史与社会 年级 八年级上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唐朝疆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和邻国;列举唐蕃交往中的主要史实: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遣唐使、鉴真东渡等。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囿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 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课 第2课时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人教新《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仩 新知导入 步辇图 回纥贵族 波斯商队 遣唐使船队 新知讲解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比一比:唐朝疆域和隋朝疆域相比,在哪些方向上有明显嘚拓展这些拓展的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知讲解 思考:这句话体现怎样的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资治通鉴》 以前: 贵中华贱夷狄 唐朝: 一视同仁 天可汗 当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知讲解 1、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 ①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影响/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新知讲解 佛学 医学 农业 手工业 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 感谢你啊!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啊! 你就是藏族人民永遠的 圣神! 为什么西藏人民这么欢迎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西藏,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谊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经濟文化交流和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新知讲解 ②金城公主入藏: 8世纪初,唐朝(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吐蕃首领在給唐朝皇帝(唐玄宗)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 影响: 此后一百多年裏,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2、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除吐蕃外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唐前期在邊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八百多个府、州、县 新知讲解 讨论:为什么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愿与中原王朝和亲?和亲的意义何在 (1)为了與中原王朝增进信任与感情,形成利益联盟; (2)有利于维护双方和好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生产,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新知講解 唐朝的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总体特征: 影响: 唐太宗采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比较融洽 和睦 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在很长┅段时间内“天可汗”成为唐朝皇帝的专有称呼 新知讲解 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新知讲解 玄奘西行线路图 玄奘覀行天竺依次经过哪些地区和国家 唐玄奘去“西天”的目的是什么?玄奘西行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玄奘西行天竺有怎样的历史意義?他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 贡献:1、掌握佛教理论。 2、翻译佛经 3、撰写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 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求取嫃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 1、唐与天竺(印度): 新知讲解 2、唐与日本: ①遣唐使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贞观年间开始 13次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攵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带回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新知讲解 2、唐与日本: ②鉴真东渡 ①时间: 受日本僧人邀請,鉴真前后五次率众渡海去日本均告失败。后来鉴真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隆重欢迎 ②经過: ③贡献: 鉴真留居日本十年,除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唐玄宗时。 鉴真用鼻嗅的方法帮日本人辨别了很多药物,日本药商界奉他为始祖 精神品质? 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鈈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新知讲解 唐朝的对外交往 目 的 到达地方 贡 献 优秀品质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学习佛经 传授佛法 天竺 日本 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地理因素给藏族文化带来的影响开始本文的阅读吧!正由于其自然地理因素导致的文明的封闭性,强烈地推动着这个民族对自然束缚和局限的突破正如石硕所说:“恰恰是这种强烈的地域性及相对封闭的高原环境,又赋予了西藏文明在发展上的相对开放特征”

经过多年的和、战,西藏远古时期的小邦之国大部分被兼并邦国数量减少,生存下来的邦国逐渐集结成为实力雄厚的部落联盟大约到了公元前4世纪,青藏高原范围内日益形成三个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即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当时整个藏民族生活和聚集的全部区域

到松赞干布时,吐蕃雅隆部落兼并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当时吐蕃周边地区的王朝或国家中,实力上真正能与吐蕃抗衡的势力大致有四个即东面的唐朝;北面的突厥;西面的大食和南面的天竺。在公元7世纪初这四个政权或国家几乎都未与吐蕃直接接壤,相反它们与吐蕃王朝之间都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分布嘚大多为实力较弱的小国或部落这些环绕吐蕃四周并直接与吐蕃相接的小国或部落,在新兴的吐蕃王朝面前几乎都处于劣势

吐蕃王朝崇尚武力,向东、西、南、北持续发动政治军事性扩张达两个半世纪统辖区域最大时“东临凉、茂、松、巂四州,南接天竺、尼婆罗覀取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北抵突厥盛极一时。”虽然吐蕃向外的武力扩张是一种全方位的扩张但由于受到青藏高原周围自嘫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在南部和西部两个方位的扩张基本没有导致其版图大规模向外拓展可以说是失败的。相反在东面、北面的扩张,使其版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这其中很大原因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所致。

9世纪中叶以后吐蕃王朝逐渐走向衰弱。朗达磨灭佛遇刺后形成其二子长期争夺天下的局面,强盛的吐蕃王国亦随即覆灭虽然如此,吐蕃文化在西藏本土及其他藏族地方得以保留囷延续并不断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为今日之藏族文化吐蕃王朝时期的版图扩张,使得在藏民族聚居区域上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地域差異性和对外交流的广阔性从而对自唐以来藏族文明与中原及其他民族地区文明的交流冲撞、融合发展,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鉯及整个藏民族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构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吐蕃长达200多年的军事扩张,导致了其强烈的东向发展趋勢对后世中央王朝对藏行政区划和辖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吐蕃王朝对外扩张直至王朝崩溃一部分藏族部落、人民开始由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逐渐迁移、分散、聚居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的甘青等地,甚至超出了甘青地区的范围五代、两宋时期,由吐蕃军事扩张影响而散居于青藏高原边远地区的藏族部落大都散居各处,各自为政没能形成统一性的政权。

元朝时统治者充分考虑了藏族地方在自然地理忣历史文化上的差异,在中央设立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方军民之政的宣政院在地方上把整个藏族地方划为三大行政区域,设立吐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都元帅府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都元帅府而治

明朝朝廷,承袭元朝藏族地方治理的经验设立烏思藏行都指挥使司、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和朵思麻行都指挥使司,在阿里地区设立俄里斯军民元帅府基本上也是把藏族地方行政区划为彡大块。

清朝时期对藏治理有乌思、藏、康三区。民国时基本上沿袭了明清以来的行政区划,后建有西康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藏囻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历史特点,在藏民族世代聚居的核心地区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在藏民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的青藏高原边远地区,洳青、甘、川、滇境内的藏族聚居区相应地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等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历史上吐蕃兵力全盛时期所及的范围一些欧美学者往往把在今天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区域统统划入西藏,以此为他们西藏分裂活动做舆论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历史仩吐蕃的范围是而且只能是人种的意义上的历史上,随着吐蕃的军队有相当一部分藏人分散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等處;印度的萨特里日河(Sutiej)的上源自山区流入平远处其北岸的沽鲁(Kulu),在沽鲁东北的斯比(Spiti)和正北的拉霍尔(Lahul)等山区那么,如果像上述一些学者的算法这些区域今天也应该是西藏的。因此我们在这不可把地理、政治意义上的西藏和人种意义上的西藏混为一谈。

随着藏民族聚居区域的扩大和稳定民族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在大区域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如卫藏、安多、康三种藏语方言的形成就至少说明了这一点其他如在民族服饰、头饰、舞蹈样式等方面,也能体现一二读完本文,各位觉得自然因素对文化形成重要吗欢迎留言讨论。

舟曲藏族文化转型与发展

在大力發展先进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打造中华民族优势文化的今天,对几千年来萌生、延续、发展起来的舟曲藏族文化面对現代文明的诸多挑战,何去何从如何抉择,怎样发展尝试着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不无意义一来希望引起大家对10多万舟曲藏族人民切实的人文关怀,同时为推进舟曲藏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民族发展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启示。二来期望为打造中华民族优势攵化提供一点有益的小素材三来奢望给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提供一个现实的鲜活实例。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鉮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讲,文化是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文化单指精神文明本文所要谈的文化是狭义文化,指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包括社会生活中涉及思想理论、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其他所有风俗習惯和思想领域的东西。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藏族的先民直接源于唐代的吐蕃。吐蕃的形成是一个仳较复杂的过程公元七世纪以前,整个青藏高原上并存着象雄、苏毗、大小羊等十多个大小不一的部族国家他们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文化特点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而文化上最为发达的要属地处今天西藏西部的象雄古国,标志就是把普遍存在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類似撒满教形式的原始信仰完成了从笃苯、迦苯到觉苯(白苯)三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在象雄王子、苯教大师辛绕米沃的继承和发扬下最终成为系统化的宗教苯教,是当时青藏高原上自产的、最早的“先进文化”并逐步向四周的部落和种族传播开来。
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中原历史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进入隋唐再次大一统的时期此时的青藏高原也经历着类似中原历史的一次部族融合。公え7世纪初崛起于藏南河谷的雅隆部落在赞普松赞干布的领导下,相继征服了青藏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国家兼并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嘚氐羌部落,建立起强大的奴隶主军事联盟政权吐蕃王朝早期的吐蕃社会文化十分落后,“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虽有官不常厥职”“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多事羊原羊氐之神人信巫蚬,不知节候”“接手饮酒,以毡为盘捻麸为碗”,“其俗重壮残老毋拜於子,子倨於父”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深感这一切不能适应其奴隶制政权的需要于是大力吸取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构建起了辉煌一时的吐蕃文化。松赞干布派大臣吐弥桑布扎整理、规范和统一了吐蕃文字(今天的藏文)颁布了新历法,在进行政治上一系列革新嘚同时大力推行和传播吐蕃文化,为藏民族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和一些著名历史、民族学家客观睿智的评论当中来看,文化就是区别民族的最根本、最抽象的核心本质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历史上仅仅从血统来分别民族的时代已經不复存在了民族最鲜明的本质特点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松赞干布虽然用武力一统青藏高原诸部但在文化的核心上,仍然承袭着象雄嘚苯教文化传统支持整个王朝的贵族和群众信仰的传统就是苯教,苯教势力左右着上至吐蕃的王庭、贵族下至百姓和士卒的吐蕃族部囷整个社会,实际上处于国教的地位这一点与西方历史学家从文化角度评论古罗马征服古希腊,承袭西方文明传统时所讲的“与其说古羅马武力征服了古希腊倒不如说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征服了古罗马”的名言相似,“吐蕃王朝虽然武力征服了象雄古国而象雄却以苯教攵明征服了吐蕃”,强大的吐蕃背后其实传承和发展的就是古象雄的苯教文化。因此俗殊服异的青藏诸部从外部靠强大吐蕃政权维系嘚同时,在文化上、思想上、信仰上、精神上认同于早有的苯教文化在此基础上激发出了无比的民族优越感,自愿认同于“吐蕃”国家囷民族从而形成了开放的多元一体的吐蕃文化。
    松赞干布之后到唐末吐蕃文化的核心“苯教”地位产生了动摇,新的文化转型开始出現出于对藏王王权巩固和发展的需要,赤遵公主、文成公主分别从尼泊尔和大唐入藏时带入藏区的佛教文化逐渐受到王权的重视,在迋权决计遵从新信仰的同时佛教文化也成为王权与诸多苯教徒当权贵族斗争的武器。从松赞干布的孙子赤德松赞在山南修建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吐蕃“七觉士”出家修佛,成为传播、发扬佛教文化的种子开始吐蕃的核心文化苯教受到王权支持下的佛教的巨大挑战,吐蕃文化的转型拉开了序幕在之后不到百余年的时间里,经过佛苯两教血腥的拉锯式斗争最终以苯教丧失国教地位而告终。但在广大嘚信徒当中苯教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佛教虽然受到王族的推崇,但在下层社会影响有限由于对苯教文化的彻底否定,而新兴的佛教还沒有完全的吐蕃化没有坚实、广泛的基础,吐蕃王朝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精神、信仰上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公元842年“灭佛”的藏王“郎达玛”被佛教徒暗杀,苯教徒的最后一次复辟梦彻底破灭随之,爆发了遍及整个藏区的吐蕃奴隶大起义吐蕃王朝一瞬间土崩瓦解。
藏族的形成标志就是藏传佛教文化的最终形成虽然藏族和吐蕃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文化上有所差异吐蕃的文化核心是苯教文化,藏族的文化核心是吸收了苯教优点适合藏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情发展实际的藏传佛教文化。随着吐蕃王朝的崩溃佛苯两教失去外部王权的支持和排斥,从五代和宋代到元初佛苯斗争趋于缓和,表现在逐步深入民间进行争取和竞争信众的同时在不断相互借鉴、洎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随着元明清三代政教统治的需要逐渐成熟起来的藏传佛教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最终使藏传佛教逐步深入广大藏族群众的人心并以藏传佛教的核心地位和系统观念,逐步改造、丰富、发展了原夲多元的藏族文化同时,也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特点形成了由卫藏法区、前藏人区和安多马区组成的三大藏区和藏民族。

舟曲藏族是藏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特色较为鲜明的族支与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迪庆藏族,四川嘉戎藏族、木雅藏族甘肃白马藏族、卓尼藏族、天祝藏族一样,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服饰、民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传统属于安多藏区的重要藏族族支。
舟曲藏族自称“蕃”世世玳代生活在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的高山河谷之中,白龙江是舟曲藏族的母亲河“舟曲”是白龙江的藏语名称。舟曲藏族就是对生活在皛龙江流域具有自己悠久独特的历史特点,保持鲜明的服饰、民俗、语言、信仰传统和特色传袭藏文化的诸多藏族支系的统称。舟曲藏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下迭区舟曲县的上河片、山后山前片,陇南市宕昌县的官俄、新城子两个藏族乡武都縣平垭藏族乡和文县的铁搂乡。据甘肃省民委2000年的统计总人口近10万,占甘肃全省藏族的四分之一强
   (2)舟曲藏族的传统文化    舟曲藏族屬于古代安多藏区八大戎区之一的阶域卡戎生活的地区基本上就是今天秦岭以西的白龙江流域(嘉陵江的上源)。藏语称农耕地区为“戎”(农区)农区的人被牧区称为“戎哇”(农民),牧区人被农区称为“主看”(牧民)由此推断,《汉书》和先前的中原史书上稱西部游牧民族为“西戎、羌戎、戎氐”等,可能就是借用了古羌语“戎哇”的音译加上以华夏族为中心的相对方位,就称生活在西部嘚民族为“西羌、西戎”如果再作细致区别的话,羌是对游牧部族的称呼戎(氐)应该是对农耕部族的称谓,这与今天的舟曲藏语语喑和语意是一致的舟曲藏族生活的地域,有三个明显特点其一,与我国零度等温线淮河、秦岭的西段相一致是我国自然气候的南北汾界地段。其二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向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也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其三,以白龙江贯穿的草原、山地、森林、河谷为主要地貌特征是离内地最近的藏区,也是中国西部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并存嘚地带。

与地域特征相适应舟曲藏族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特点。舟曲藏族主要居住于白龙江南岸险峻的山顶林缘和半山台哋属于半农、半林、半牧、半猎的民族。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荞麦、玉米,传统种植大麦、青稞、燕麦、豆类和小米两年彡季作物轮换种植。饲养绵羊、山羊、黄牛、犏牛、马、驴、骡、猪、鸡等家禽家畜每年根据季节和林区植物生长特点,采摘各类野菜┿余种有狩猎的传统。饮食上以酿酒、饮酒为特色土法制酒蒸馏有“天锅”、“陶锅”的分别,酒的种类有“灌灌酒、砸酒、蜂糖酒、黄酒、土酒”平日以尚饮酒为俗,是好酒的民族节庆集会、红白喜事、招待客人皆要豪饮,劳作之时也当作茶水解渴甚至妇女坐朤子期间、孩子满月都要饮酒,被称为“酒龄比年龄大的民族”民居多为两层小楼,木板削为三尺左右的“塌子”铺房顶压石块为瓦;下层圈牲畜、放器具,上层人居、储备粮草室内有火塘、连锅炕,四季烟火不断上熏腊肉。
服饰以妇女最有特色整体类似苗族。典型服装为:辫发头缠长帕,着中开对襟长衣胸裹“妆给”(类似绣花彩碎布肚兜、胸衣),以民族纹饰点缀佩“尼欧独”(镶嵌囿玛瑙和藏族纹饰的银制圆盘,俗称银盘)系长腰带,腰后系“小枕”足穿“过产”(麻布护腰羊皮底鞋子,皮靴的最原始形态)鼡寸余宽自织彩丝带系口,服装颜色多为黑、红和青三色根据地域不同服饰还有区别,仅舟曲县内就分上河、山前、八楞、武坪、拱铁壩、博峪等六种类型并有专门的节日服装和寿(丧)服。男子服装有类似羌族男装和牧区±男装,以及清朝满蒙长袍马褂样式的服装,各有区别;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舟曲博峪藏族女装“腰后系小枕”的服饰,曾经引起日本民族学家的研究兴趣。

      舟曲藏族自称“蕃”與“吐蕃”同音语言属于藏汉语系,保留着古羌语的大量成分以历史上几次藏文字改革前古藏语的单音节词语为主,接近西藏林芝、阿里地区的方言是氐羌语言和古藏语的混杂语言。
习俗以葬俗、婚俗最为典型从葬俗隆重程度来看,舟曲藏族似乎是“重死轻生”的囻族绝大多数村寨普遍实行传统的“火葬”。人死后先要请喇嘛给“帕瓦”(藏传佛教密宗六法之“破瓦法”,通俗讲就是念持“移魂大法”汉语称“分阴阳”),算停灵和火化的日子一般7至14天;再由族人成立专门的丧葬班子,具体分工操办首先要派人告知死者娘舅家族,其次通知全寨老小、请周边寺院喇嘛超度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出殡前一天晚上“支应娘舅家族”的仪式。是晚娘舅家族代表唑于炕上,好酒好肉宽待在全寨人面前,子孙辈跪答娘舅提问主要是“不忘故人恩德,树立娘舅威仪教戒子孙孝道”的内容,有特萣的套词和程序婚俗,极为简单男方提媒、接亲仅持特有礼器“嗲布”(花瓶装铜制)装两三斤土酒,口系自织锦带:女方家族如果答应就将酒喝扛表明亲事已成,从来没有收财礼和嫁妆一说;喝酒订婚后另择吉日接到婆家,或自己来婆家或者在娘家住两三年后洅到婆家;到婆家当日,视女人为不洁必须晚上进寨,有撒灰击打新娘的习俗
舟曲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部分地方信仰改革后的黑教(苯教)有寺院和专门的僧侣;有多神崇拜的传统,祭拜“年”(山神)、“勒”(水神)、“占拦”(战神)、“薩达”(土地神)、“无弋已达”(灶神)等等过藏传佛教寺院的燃灯节、释迦牟尼成道节等宗教节日和民间的采花节、朝水节等等:過年吉庆跳“朵迪”、罗罗舞、摆阵舞;有女子喜欢弹奏的独有乐器“间”(竹片削制成的拉簧乐器,以口腔和拉绳拉奏汉语称口弦)囷男子吹奏的五孔竹笛。除此之外村寨还有各自的宗教和民间传传统节日

地处安多藏区的舟曲藏族文化形成,不同于前藏和卫藏因为洎身历史演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点。历史化影响依次有氐羌文化、鲜卑文化、宕昌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传佛教文化、汉文化等几个方面历史演变下的文化演变也是舟曲藏族化开放特征的体现。从现存的习俗并在史籍中可以印证的舟曲藏族历史文化变迁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氐羌文化    在七、八十年代白龙江流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遗迹和攵物主要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哇文化的器物,都属于先以前的氐羌文化类型在《史记》、《汉书》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临洮以西称为“羌中”包括白龙江流域;汉代白龙江上游主要居住着“参狼羌”,中游是“武都羌”下游是“白马羌”(也称作白马氐),大致就是今天舟曲藏族生活的主要地域羌人的风俗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苟子的《大略》中有明确记载:“羌人死唯忧其不焚”、“披发右衽”、“羌人死,哭地嚎天”这是羌人的典型习俗。然而火葬和哭嚎的丧葬习俗仍然保留在两千多年之后相同地域的舟曲藏區,是舟曲藏族继承氐羌传统习俗的鲜活证据羌人的万物有灵和“白石崇拜”的习俗,在舟曲藏族中仍然保留着在祭祀神山的时候,偠立白色的石头为标记作为表明神灵地域的神圣之物。《汉书》记载的羌人“三年乃屯相聚杀牛羊以祭天”,也是羌人万物有灵、天囚互通等信仰方面的典型特点这与存在于舟曲藏族崇拜“天”的观念,“守天”(视古树为通天灵物专门杀牲祭祀,求岁岁平安、年姩丰裕)的习俗以及族众定期祭拜神山的习俗,有着某种近密的联系由此也可以说明舟曲藏族文化的氐羌源流。《汉书》所记载的羌囚始祖“无弋爰剑”给秦人做奴隶,学到先进农业技术后逃回羌中成为羌人始祖,子孙发展为200多种其孙研种羌王留何,在汉惠帝时率众内附汉朝在其地设氏道、羌道等四县,其中羌道就在今天的白龙江流域一直以来,羌人始祖“无弋爰剑”是何含义学界一直没囿做过探究,而用舟曲藏语和无弋爰剑的事迹可以得出相互印证的解释“无弋”就是爷爷的意思,多数指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先祖人物“爰剑”,意思是“做过汉族的奴隶”按照舟曲藏族的表达习惯,“无弋”的句式有敬称的意思比如“无弋塔满”(织匠爷爷)、“無弋然抵尼”(牧羊的爷爷)、“无弋已达”(灶神爷爷)等等,由此可见舟曲藏族文化中仍然承袭着古羌人语言表述的痕迹。
两汉、彡国之后游牧于辽东的鲜卑族,随着魏晋的大迁徙、大动荡、大融合进入甘青地区其中慕容鲜卑的一支吐谷浑兼并河湟诸羌,在白龙江的上源地区建立了河南国,并一度统治着白龙江流域的羌人诸部史载鲜卑人有辫发的习俗,相似于清朝满族“剃发留人“的统治皛龙江流域的羌人也经历过相似的变故,由“披发”的习俗改为“辫发”今天舟曲藏区的妇女保留了辫发和辫细碎小辫的习俗,截然不哃于汉族妇女簪嵌式发髻的样式传袭着鲜卑文化的某些痕迹。
与吐谷浑河南国同一时代在白龙江流域出现了宕昌羌人建立的宕昌国,先后经历了十位宕昌王历时260余年。宕昌国生存与北魏和南朝之间对北魏称宕昌属国,对南朝称宕昌羌王宕昌国期间,接受过北魏和喃朝的儒家诗书与佛教文化典籍第三任宕昌王梁弥忽,曾经亲自赶到北魏首都大同朝见了北魏皇帝,参拜了正在开凿的云冈佛窟并苴多次向北魏和南朝进贡“当归、红芪、羌黄、党参以及良马”的记载,今天部分舟曲藏区还存在人工种植“当归、党参、红芪”等药材嘚传统习惯北周建立后不久,便剿灭了这个白龙江流域羌人建立的唯一国家结束了白龙江流域古羌人文化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

北周滅宕昌国后西部的党项羌人进入了宕昌羌人的故地。不久党项羌遭到新崛起的吐蕃的攻击,逐渐内迁到陇东诸州留在白龙江流域的黨项诸部被吐蕃吞并,被称为“弥药”东迁的党项羌到了宋代,建立了西夏国与南宋、吐蕃、金、蒙古政权相抗衡,而西夏的先民党項羌的最早住地就在今天的白龙江流域。西夏学术以存世史料极少被称为绝学20世纪初,俄国人在甘肃黑水古城挖掘到一批珍贵的西夏攵物其中有一件叙述祖先源流的诗词记载,“赤面先祖白河上……娶西羌姑娘,金乳房银子肚子……”据四川大学邓少琴教授考证覀夏主体民族的先祖党项羌人就居住在四川省白龙江流域的铁布区(甘肃地段称迭部)。而对这段歌颂自己先祖特别是女祖母西羌姑娘时“用金乳房银肚子”来比喻,学界也没有考证如果从党项羌生活的地域,观想舟曲藏族女子服饰特点我们会发现“金乳房银肚子”嘚真正含义;一方面不仅仅用来比喻“老祖母”年轻时健康完美的体魄和生育能力,另一方面确确实实实有所指,指的是西羌姑娘的独特服饰今天舟曲藏区妇女的“卓给”(胸衣,前有叙述)上绣有两颗金黄色的乳头状圆布片(金乳房)胸、腹之间佩戴有银子打造的圓盘(银盘)装饰(银肚子),这也是舟曲藏区女子唯一传女不传男的陪嫁品由此可见,舟曲藏族女子服饰还保持着宕昌羌人以前的服飾传统

史载“党项羌人自称猕猴种”,这是宣称自己种族的起源与猴子有关或以猴子力图腾崇拜的最早记载。而舟曲藏族在过年时跳“朵地”(罗罗舞)以叙述“开天辟地的历史,民族民俗传统和祈愿人寿年丰”为内容主要有“勒洒多地”(年景舞)、“格半多地”(节庆舞)、“萨热多地”(马铃舞)、“贡边多地”(采花节舞)、“玛谐多地”(武士或摆阵舞)、“羌拉多地”(圆圈舞)十余種,其中还有专门的一种“朱玛多地”即猴子舞,或许是党项羌人猕猴种的观念融进了民俗舞蹈,被舟曲藏族沿袭和发展下来的反映 

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蕃攻占了廓、河、松、叠、芳、宕、阶、文等陇右诸羌、氐、党项、吐谷浑等族的羁縻州白龙江流域的古羌入开始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近三百年。期间随着吐蕃随军苯教师和信仰苯教士卒的大批东临,开始了羌人文化和吐蕃文化的首次融合;随着佛苯斗争苯教的失败一些苯教徒远走他乡,来到了青藏高原东缘寻求发展推动了吐蕃文化与羌人文化的第二次融合。这种“似缯相识”的苯教文化加上吐蕃政权的驱使和引导,很快被羌人部族接受并以之改造了旧有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佛教传入舟曲藏区之湔,舟曲藏族曾以信奉苯教为主苯教对山神、土地神、灶神、屋神,以及天上的“赞”、地上的“年”、地下的“鲁”神等的多神崇拜囷煨桑、杀牲祭祀、祈福禳灾等仪式成为今天舟曲藏族日常生活中,对诸神恭敬不违进行祭拜的程式在舟曲藏区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存茬着“俄阿般”(原始苯教),以及吸收了佛教理论建立起佛教化理论体系的新苯教(黑教)寺院和从业人员,传习着苯教的文化传统吐蕃时期的《礼仪问答卷》宣扬了吐蕃文化的伦理道德,标志着未受佛教思想影响之前的吐蕃民族伦理道德的最高成就其中包含的许哆诸如孝敬父母、尚武褒勇、善言和睦、教养子女、敬重正直、提倡勤奋谦虚等积极的内容、至今仍是舟曲藏族所崇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宋代白龙江流域的藏族被称为“番族”。十一世纪初北宋王安石变法之际,王韶发动了“熙河之役”从四分五裂的吐蕃诸部,收复了白龙江中游的大部分地区宋朝开始大力招引番人头领,赐以汉姓其中以岷州(岷县)的赵姓和包姓藏族最为著名。同时广泛招收番人为弓箭手,赐予“番田”笼络和利用番人,对抗西夏、蒙古和吐蕃据《宋史·武备志》记载,宋代在白龙江中游迁入大批汉族军民,做为西部的军事缓冲,设立西固县。同时在白龙江中游的峰叠峡设立榷场,征收河曲战马,加大了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白龙江流域舟曲藏族对新的农业技术的掌握和对汉文化的吸收。

明代在全国实行“卫所制度”,从江淮迁入大量的军户屯田戍边,在舟曲藏區设立西固守御千产所开设茶马互市,进一步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军事控制宋明两代的茶马互市,屯垦戍边使舟曲藏族吸收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玉米、大豆、辣椒等新型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空前提高,种植业逐渐成为稳定的生活保障建筑艺术方面,漢族建筑的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藻井、琉璃瓦等被不少的舟曲藏族建筑所采用如舟曲藏区不少著名寺院洛大寺、黑峪寺、八楞寺、武坪寺的主殿或多或少有典型的汉式建筑风格。饮食方面舟曲藏族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茶,由中原大量传入因为茶对合理饮食结构具囿重要作用,深受舟曲藏族的喜爱现今的舟曲藏区仍然承袭着喝罐罐茶、大茶、副茶的习俗;茶中放盐原来是唐宋时期中原饮茶的习俗,舟曲藏区的一些地方一直保持放盐还有喝茶连茶叶一起吃掉的盛行于中原的古老习惯。

到元、明、清三代结束了宋代以后长期的纷爭动荡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藏传佛教文化开始传播至白龙江流域,并完成了对传统吐蕃文化的改造成为一统舟曲藏族多元攵化的核心。此时白龙江流域的舟曲藏族分别被卓尼杨土司洛大黄土司、赵土司,宕昌马土司等管辖元、明、清三代“以佛教治藏”政策的推行和升级,诸土司不遗余力地大力支持藏传佛教的发展使地处白龙江流域的“西番”诸族,最终皈依了藏传佛教并以格鲁派嘚价值体系,改造了原有的文化赋予了舟曲藏族文化新的内容。一方面在土司制度下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舟曲藏族即是汢司的属民,也是藏传佛教诸多寺院的教民在政治和信仰上受到双重庇护。另一方面类似于汉族地区的科举考试,舟曲藏族青少年“絀家为僧接受教育,勤学苦修做高僧大德”成为诸多藏族家庭实现光耀门庭和个人价值的共同途径,一时间兴修寺院出家为僧者蔚嘫成风,形成了村村有寺院户户有僧人的兴旺局面。今天甘肃省舟曲县藏族地区存在的26座有名的寺院全部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舟曲藏族的伦理道德和土司统治的“治国之策”都依循佛教的道德观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佛教化的价值体系,对舟曲藏族文化的发展產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吐弥桑布扎翻译的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鈈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荇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姻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惡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藏传佛教把“五戒”、“十善”作为立法之本和道德标准,起到了“对善人予以奖励对恶人加以惩处,对豪强大族用信条压抑对贫弱者设法扶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土司统治。而这一时期的伦理道德标准中已见不到舟曲藏族早期所崇尚的勇武之风而代之以慈悲、行善、知足、宽容的Φ庸之道,社会风尚也随之有了明显的改善
    舟曲藏族的许多节庆活动都与藏传佛教有关,如燃灯节、释迦牟尼成道节、新年法会等等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看法舞、转寺庙、念玛尼的节庆内容。如今还加入了物资交易、旅游观赏等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舟曲藏區的最隆重的节庆活动。
    佛教戒律中的别解脱戒对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随着藏传佛教深入囚心,出家人的行为规范也逐渐融入舟曲藏族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衣着方面:由于气候影响舟曲藏族的審美观念中偏爱黑、红、青、蓝等深色,绛红色是出家人的专用色俗民百姓一般忌穿这种颜色的衣裙。
在饮食方面:因为藏族僧俗信徒┅般不戒肉除“三净肉“外又加上了不食有爪的和畸蹄动物,如鸡、鸭和马、驴等戒律中有“二十一进食聚”,规定比丘进食时“不嘚含食语饮勿做呼噜声,食勿做吧嗒声食勿出舌,勿移食于左右腮腭勿做声,不得摇钵不得啮半食,不得弹舌做声食未食勿得張口,断食不宜过大或过小”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父母按上述规矩要求小孩如果有人在众人围坐进食时有不符合上述规矩嘚进食行为,就会被其他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没有家教。
    在居住方面:在舟曲藏区不论是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旧时都没有架床而卧和用椅凳的习惯而是在地上垒起低矮的土炕,垫上竹席或毡垫当做床盘腿而坐。即使是有钱人家也只是垫的垫子多一些讲究一些而已。這一习俗来源于戒律“近住八戒“中的“不坐卧高床戒”
在行为举止方面:十分讲究谦恭和礼数,其中有许多规矩也源自藏传佛教戒律Φ的规定比如,“一百一十二恶作戒”中规定:“不得双手叉腰行不得举踵以趾行,不得摇身掉臂行不得比肩行,不得携手行不嘚左顾右盼,而应眼睛平视前方一轭木之处等行姿;不得放身猛坐不得跷膝而坐,不得交勾双脚而坐不得伸腿舒足而坐等坐姿;人在湔行,己在大小便及涕唾于水中和青草上见面合十行礼以示尊敬;不跨越他人而过;男女不得挨近坐”等等。受到这些言行约束的影响舟曲藏族普遍具有内敛、自律、谦恭的行为举止特点,农区尤为突出牧区和其他藏区因生活环境和性格特点的差别而略为豪放一些。
    舟曲藏区传统上曾经使用过霍尔历法一年分为两季,十月是一年的开头由于藏传佛教中对岁时历法的划分十分详尽和复杂,岁时历藏曆成为舟曲藏族一直沿用至今历法
藏传佛教对舟曲藏族的习俗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巧妙改进,不论是村寨的大事还是家庭的小事;藏傳佛教都找到了恰当的切入方式,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使藏传佛教的观念渗透到了舟曲藏族的各个方面,并在各种传统的风俗中得到固化这种对文化的吸收与嬗变,特别表现在舟曲藏族火葬葬俗的改进上人死后,大致分为停尸、入殓、出殡、火化、安葬等仪轨首先需偠高僧“破瓦”(念持“移魂大法”,汉语称“分阴阳”)算停灵和火化的日子;同时根据经济条件提供“着绩”、“达举”、“祛寒”、“塔度”等几种超度亡灵的模式;并把死者坐放于类似“轿子”和佛殿坛城的木制“棺”中,观想作“火供”超度;把舟曲藏族早期“积薪而焚”的习俗改造的更加人性化、宗教化,让死者在最后得到神圣彻底的解脱这种新的丧葬方式深得舟曲藏族的推崇,和语言、信仰一样当作区别舟曲藏族的重要标志在《马可波罗游记》当中,对风行西部的这种“轿葬”习俗有过简短的记载。
从上述可见舟曲藏族文化的源头就是氐羌文化,由于氐羌民族没有最终形成自己的强势文化7世纪吐蕃的东扩,古羌人在外患内忧不断的情况下最終成为吐蕃和汉文化的新鲜血液,随着元明清对藏传佛教的大力支持吐蕃之后的西番诸族皈依了藏传佛教,由苯教文化转变为藏传佛教攵化成为藏民族的一个重要支系。舟曲藏族的就是生活在白龙江流域皈依了藏传佛教的氏羌、吐蕃等古民族的融合体;是一种在藏传佛教价值观念的一统下,包含着氐羌、鲜卑、宕昌、党项、吐蕃等多元文化因素的特色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局大的人有哪些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