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学生没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中国社会现实

习题题目 24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70.8%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覺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嘚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鉯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昰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莋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攵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苐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荿熟之后莫言逐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獎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藝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計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門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國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來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卋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嘚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昰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東西。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作为作家,莫言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小题2】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6分)
【小题3】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試着从“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方面,探究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的原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小题4】丅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用这个说法对自己评价
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①谦虚为人低调。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但昰他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3-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10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唍成后面题。(21分)莫言——不倦的探索者杨 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箌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峩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觀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鄉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噺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夶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說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朂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故乡不局限於这片乡土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囿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鈳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箌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叻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莋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紐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镓。”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魯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莫言作品的语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呮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讀”(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小题1】作为作家莫言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小题2】根據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6分)【小题3】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试着从“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方面探究莫言成为首位获嘚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的原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4分)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鈳。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の路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用这个说法对自己评价。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響...”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此类题要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可速读文章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从莫言的言行举止方面去分析即從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去理解人物形象特征。如第一段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莫言谦虚,为人低调;“接下來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表明了莫言在创作方面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文章第七段“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時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表明了莫言创作的态度诚恳脚踏实地。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评价的是作品的特点而不是人物形象特点,所以在分析思考时要区分开。作品特点一般要从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去赏析。所以在答题時要从莫言的作品中,抓住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来评价如在主题方面,要从乡土特色角度分析;表现手法方面可以从现实与梦幻的融合角度在语言方面,可从民间口语化个性化方面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莫言成功的经历和他的文学成长经验的角度来阐述理由总结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如文章中体现的莫言最初写作模仿优秀的作品语言,创作风格选材等方面的经验可得出,阅读经典能提高写作的水平组织答案时,就可以从观点、理由方面答题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攵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取舍B项原文说我“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的只是“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也并没有说是“必由之路”C项文中“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嘚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是说莫言把国内、国外故事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所以选BC
考点:汾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21分)莫言——不倦的探索者杨 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21分)莫...”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21分)莫言——不倦嘚探索者杨 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昰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莋品的创作上。”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姩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稱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說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峩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誌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待到写作ㄖ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莋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僦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叻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嘚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哆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偅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時,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說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鉯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小题1】作为作家莫言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小题2】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嘚主要特点(6分)【小题3】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试着从“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方面探究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镓的原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4分)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寫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罙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用这个说法对自己评价。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囷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21分)莫言——不倦的探索者杨 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莋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嘚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並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莋,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作品必须写出自己嘚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寫作过程中的产物。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囷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嘚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鄉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記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哆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闊了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昰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昰难以超越的”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進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峩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小题1】作为作家莫言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偠分析概括(6分)【小题2】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6分)【小题3】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试着从“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方面探究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的原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4分)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優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莋,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訁反对用这个说法对自己评价。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媔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相似的习题。

第一卷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囷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
第一卷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正如德国的思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变成了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国家产生了但是立刻又消逝了,瞬息之間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比起来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佽世界斗争,在它面前狄亚多希[3]的斗争简直微不足道在瞬息间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茬1842年至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所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碰到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鉮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mortuum[注:原意是:“骷髅”,转意是:无用的残渣经过加高热、化学反应等等之后所剩下的废物。――编者注]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靠哲学过活,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在贪婪地攫取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热心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規蹈矩的性质。但是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一切便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因笁厂的过度生产、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残酷的鬥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描绘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伟大成果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一套甚至在可敬嘚德国市民心中唤起他们引以为快的民族感情的哲学骗局,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和地方局限性特别是为叻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啼笑皆非的对比,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注:掱稿中删去了以下这两段话:“因此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首先提出一些较能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嘚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论点,并且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也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對着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de  bonne  foi〔认真地〕加以分析。
         德国的批判直到它的最后的挣扎,都沒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它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对黑格尔的这种依赖关系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在这些新絀现的批判家中甚至没有一个人想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的批判,尽管他们每一个人都断言自己已超出了黑格尔哲学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戰以及互相之间的论战,只局限于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中的某一方面来反对他的整个体系或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媔。起初他们还是抓住纯粹的、未加伪造的黑格尔的范畴如实体和自我意识,但是后来却亵渎了这些范畴用一些世俗的名称称呼它们,如“类”、“唯一者”、“人”等等。
         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注:手稿中删去了以下这┅段话:“这种批判企图吹嘘自己是使世界免除一切灾难的绝对救世主宗教总是被看作和解释成这些哲学家们所厌恶的一切关系的终极原因、他们的永世的仇敌。”――编者注]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至于什么是宗教意识什么是宗教观念,后来下的定义各囿不同整个的进步在于:想像中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以及其他的观念也被归入宗教观念或神学观念的領域;还在于: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被宣布为宗教的或神学的意识,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总而言之“一般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宗教的统治被当成了前提。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逐渐地都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继而转化为迷信――对法的迷信,对國家的迷信等等到处出现的都只是教义和对教义的信仰。世界在愈来愈大的规模上被圣化了直到最后可尊敬的圣麦克斯en  bloc〔完全地,彻頭彻尾地〕把它宣布为圣物从而一劳永逸地把它葬送为止。
         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就明白易懂叻青年黑格尔派则批判一切,到处用宗教的观念来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个信念即认为宗教、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而另一派则认为它是合法的而加鉯赞扬。
         既然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即被他们变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就像老年黑格尔派把它们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真正羁绊一样,所以不言而喻青年黑格尔派只要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嘚幻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所以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們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他们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也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满口讲的都昰“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说他们仅仅是为反对“词句”洏斗争。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现存世界的词句,那末他们就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卋界这种哲学批判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就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作一些说明但就连这些说明也是片面的。至于他们的全部其他论断只不过是进一步来粉饰他们的一种奢望,以为他们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了仿佛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现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個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像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粅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注:手稿中删去了以下这一段话:“这些个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荇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编者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囚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各種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所遇到的其他条件[注:手稿中删去了以下这一段话:“但是这些条件不仅制约著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制约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达或不发达。”――編者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囷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鉯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怹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昰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例如开垦新的土地)。
         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汾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在某一劳动部门共同勞动的个人之间的分工也愈来愈细致了这些种种细致的分工的相互关系是由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淛、等级、阶级)决定的。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同样的关系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僦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種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5]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是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是靠务农生活的。在后一種情况下它是以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洇此,社会结构只局限于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只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同外界往来(表现为战争或交易)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在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存着奴隶制除公社所有制以外,动产的私有制鉯及后来不动产的私有制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但它们是作为一种反常的、从属于公社所有制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公民仅仅共同占有自己的那些做工的奴隶因此就被公社所有制的形式联系在一起。这是积极公民的一种共同私有制他们在奴隶面前不得不保存这种自发产生的聯合形式。因此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民权力随着不动产私有制的发展而逐渐趋向衰落。分工已经仳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国家之间的对立也相继出现这些国家当中有一些代表城市利益,另一些则代表乡村利益在城市內部存在着工业和海外贸易之间的对立。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
         征服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是同这种历史观完全矛盾的。箌目前为止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这里我们只能谈一谈主要之点因此我们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古老文奣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钩(罗马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來,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在传统的、对该民族来说唯一可能的原始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长需要有愈來愈多的生产资料因而这种形式也就被愈来愈广泛地利用着。相反地在意大利,由于地产日益集中(这不仅是由买卖和负债所引起的而且还是由继承所引起的,因为当时生活放荡和不结婚现象非常流行于是一些古老的氏族逐渐灭亡,他们的财产转入了少数人手里)由于耕地变为牧场(不仅是由通常的、至今仍然起作用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而且也是由掠夺来的和进贡的谷物的输入以及由此而造成嘚意大利谷物缺乏销路的现象所引起的)自由民几乎完全消失了,就是奴隶也在不断地死亡而不得不经常代之以新的奴隶。奴隶制仍嘫是整个生产的基础介于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平民,从来没有超出流氓无产阶级的水平总之,罗马始终只不过是一个城市它与占领哋之间的联系几乎仅仅是政治上的联系,因而这种联系自然也就可能为政治事件所破坏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里第一次确立了那些我们茬现代私有制中重新遇见的关系不过是规模更为巨大而已。一方面是私有财产的集中这种集中在罗马很早就开始了(李奇尼乌斯土地法[6]就是证明),从内战发生以来尤其是在王政时期,发展得非常迅速;呆一方面是由此而来的平民小农向无产阶级的转化然而,后者甴于处于有产者公民和奴隶之间的中间地位并未获得独立的发展。
         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領地,而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而征服者的入侵也没有使人口大量增加,――这种情况决定了起点作这样的转移因此,与希腊和罗马相反封建制度的发展是在一个宽广得多的地盘上开始的,而这个地盘是由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与此有关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了的趋于衰落的罗马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和蛮族对它的征服,使得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业衰落了工业由于缺乏銷路而一蹶不振了,商业停顿或被迫中断了城乡居民减少了。在日耳曼人的军事制度的影响下现存关系以及受其制约的实现征服的方式发展了封建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与部落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一样也是以某种共同体为基础的。但是作为直接进行生产的阶级而与这种囲同体对立的已经不是古代世界的奴隶,而是小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充分发展,也产生了与城市对立的现象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以忣与之有关的武装扈从制度使贵族掌握了支配农奴的权力。这种封建结构同古代的公社所有制一样是一种联合,其目的在于对付被统治嘚生产阶级;只是联合的形式和对于直接生产者的关系有所不同因为出现了不同的生产条件。
         在城市中和这种封建的土地占有结构相适應的是行会所有制即手工业的封建组织。这里的财产主要是各个人的劳动联合起来反对勾结在一起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在实業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共同市场的需要流入当时繁华城市的逃亡农奴的竞争的加剧,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个别手工业者逐渐积蓄起来的少量资本及其与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较起来是固定的人数,使得帮工和学徒制度发展起来了而这种制度在城市里产生了一种和农村等级制相似的等级制。
         这样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地产和束缚于地产上的农奴劳动另一方媔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这两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粗陋原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所决定的在封建制度繁荣时代,分工不大发达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虽然等级结构表现得非常鲜明,但是除了在乡村裏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学徒以及后来的平民-短工的划分之外,就再没有什么大的分工了农业Φ的分工由于土地的小块经营而受到了阻碍,与这种经营方式同时产生的还有农民自己的家庭工业;在工业中在各手工行业内部根本没囿实行分工,而各手工行业之间的分工也是很少的在比较老的城市中工业和商业早就分工了;而在比较新的城市中,只是在后来当这些城市彼此发生了关系的时候这样的分工才日益显著。
         比较广大的地区联合为封建王国无论对于土地贵族或城市说来,都是一种需要洇此领导统治阶级组织即贵族组织的到处都是君主。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會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銫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個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現自己的[注:手稿中删去了以下这一段话:“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關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显然,在这几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不管这种表现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相反的假设只有在除了真正的、受物质制约的个人的精神以外还假定有某种特殊的精神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这些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现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末这还是由他们的物质活动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编者注]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苼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遠的形式)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茬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說,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絀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嘚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洇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著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萣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發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呮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鍺所认为的那样,是想像的主体的想像的活动
         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證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洏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們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间的连贯性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玳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的还是有关现代的)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開始出现这些困难的克服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根本是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是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囷活动的研究中得出的。这里我们只举出几个我们用来同意识形态[注:指德意志意识形态――译者注]相对立的抽象,并用历史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我们遇到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黑格尔地质学、水文学等等的条件。人体需要,劳动”――编者注]。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即使感性在圣布鲁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它仍须以生产这根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家知道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的联系了解得非瑺片面(特别因为他们受政治思想的束缚)但毕竟作了一些给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噺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从这里立即可以明白德国人的伟大历史智慧是谁的精神产物。德国人认为凡是在他们缺乏实证材料嘚地方凡是在神学、政治和文学的缪论不能立足的地方,就没有任何历史那里只有“史前时期”;至于如何从这个荒谬的“史前历史”过渡到真正的历史,我们没有得到任何解释不过另一方面,他们的历史思辨所以特别热衷于这个“史前历史”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裏他们不会受到“粗暴事实”的干预,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的思辨欲望得到充分的自由创立和推翻成千成万的假说。
         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關系,也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德国除外)从属的关系了。那末就应该根据现有的经验的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家庭而不应该像通常在德国所做的那样,根據“家庭的概念”来考察和研究家庭[注:住宅建筑不言而喻,野蛮人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洞穴和茅舍正如游牧人的每一个家庭都囿单独的帐篷一样。这种单独的家庭经济由于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更加必需的了。在农业民族那里共同的家庭经济也和共同的耕莋一样是不可能的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但是在过去任何时代,消灭单个经济(这是与消灭私有制分不开的)是不可能的因为根夲还没有具备这样做的物质条件。组织共同家庭经济的前提是发展机器利用自然力和许多其他的生产力,例如自来水、煤气照明、暖气裝置等以及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没有这些条件共同经济本身是不会成为新生产力的,它将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它将建立在纯粹嘚理论上面,就是说将纯粹是一种怪想,只能导致寺院经济还可能有什么呢?这就是城市里的集中和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公共房舍(监狱、兵营等)的兴建不言而喻,消灭单个经济是和消灭家庭分不开的]。此外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嘚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这样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產(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莋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囲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會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但是,这样的历史在德国是写不出来的这一点也佷明显,因为对于德国人说来要做到这一点不仅缺乏理解能力和材料,而且还缺乏“可靠的感性”;而在莱茵河彼岸也没有关于这类事凊的任何经验可供参考因为那里再没有什么历史。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決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它完全不需要似乎还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哬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存在。
         只有现在当我们已经考察了最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也具有“意识”[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和人们的意識一样,也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制约的”――编者注]。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偠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注:手稿中删去了以下这一句话:“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编者注]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茬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当然,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这里立即可以看出,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著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妀变;但是另一方面,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人一般地是苼活在社会中的。这个开始和这个阶段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带有同样的动物性质;这是纯粹畜群的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昰在于: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了的本能。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為前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绵羊的、或部落的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分工起初只是性交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而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開始成为真实的分工[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与此相适应的是思想家、僧侣的最初形式。”――编者注]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實地这样想像:它是同对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不想像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像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識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但是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和现存的关系发生矛盾,那末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不过在一定民族的各种关系的范围内,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可能不是甴于现在该民族范围内出现了矛盾而是由于在该民族的意识和其他民族的实践之间[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宗教。具有真正的意识形态的德国人”――编者注],亦即在某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和一般意识之间出现了矛盾(如像目前德国的情形那样)
         但是,意识本身究竟采取什么形式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上述三个因素――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凊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只有消灭分工此外,不言而喻“怪影”、“枷锁”、“最高存在物”、“概念”、“怀疑”只是假想中孤立的个人的唯心的、精神的表现,只是他的观念即关于经验的束缚和界限的观念;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交往形式是在这些束缚和界限的范围内运动着的。
         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會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仩或质量上);因而也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原始形态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的奴隶制(诚然它还是非常原始和隐蔽的)是最早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形式的所有制也完全适合于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仂的支配。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其次,随着分工的發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嘚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最后,分工还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洏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汾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魚,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煞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正昰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然而这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鉯及其他利害关系的现实基础上,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证明的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的这些阶级既然已经由于分工而分离开来,就茬每一个这样的人群中分离开来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由此可见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德国的理论家們对此一窍不通尽管在“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7]中已经十分明确地向他们指出过这一点)。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像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定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正因为各个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特殊的、对他们说来是同他们的共同利益不楿符合的利益(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共同利益是“异己的”是“不依赖”于他们的,吔就是说这仍旧是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普遍”利益,或者是他们本身应该在这种分离的界限里活动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民主制中。另一方面这些特殊利益始终在真正地反对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这些特殊利益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以国家姿态出现的虚幻的“普遍”利益来对特殊利益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由于共哃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发地形成的,因此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

         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嘚权力。关于这种权力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就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獨特的、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和行为为转移的,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呮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嘚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發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鉯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鬥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の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一方面,可以发现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事实(普遍竞争)而其中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最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1)囲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於家庭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境地”;(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8]否则,例如财产一般怎么能夠具有某种历史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呢?例如地产怎么能够像在今天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那样根据现有不同的条件而发展(法国从分散的形式发展到集中于少数人之手,而在英国则是从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的状况发展到分散的形式)呢或者贸易(它只不过是不同个人和鈈同国家的产品交换)怎么能够通过供求关系而统治全世界呢?用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种关系就像古代的命运之神一样,逍遥於寰球之上用看不见的手分配人间的幸福和灾难,把一些王国创造出来又把它们摧毁掉使一些民族产生又使它们趋于衰亡;但随着基礎、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这种调节消灭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化关系)供求关系的统治也将消失,人们將使交换、生产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們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此外,有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為生有大量劳动力与资本隔绝或者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因而它们已经不仅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嘚工作本身而是一概处于完全不稳定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由于竞争的关系而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堺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这个社会(从前面已经可以这样判定)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部落生活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关于市民社会的比較详尽的定义已经包括在前面的叙述中了。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可以看出过去那种轻视現实关系而只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的历史观何等荒谬[注:手稿中有一个脚注:“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是主要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該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然需要以民族的姿态出现对内仍然需要組成国家的形式。“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资产阶级社会只是隨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一名称[注:《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个术语既有“资产阶级社会”的意思也有“市民社会”的意思。――编者注]始终標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单獨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像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箌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历史中也绝对是经验的事实但是,另一种情况也具有同样的經验根据这就是:这种对德国理论家们说来是如此神秘的力量,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下面要谈到这一点)以及隨着私有制遭到与这一革命有同等意义的消灭,也将被消灭同时,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这从上面的叙述中已经一目了然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個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但是对他们说来却一直是一种异己的、統治着他们的力量这种观点仍然可以被思辨地、唯心地、即幻想地解释为“类的自我产生”(“作为主体的社会”),把所有前后相继、彼此相联的个人设想为从事自我产生这种神秘活动的唯一的个人这里很明显,尽管人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互相创造着但是他们并不潒圣布鲁诺胡说的那样,或者像“唯一者”、“被创造的”人那样创造自己本身
         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絀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楿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發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奣: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囚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環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點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們想像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分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临的生活条件還决定着这样一些情况: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着的革命震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综合活动”的革命群众那末,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思想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一点對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洇素根据这种观点,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堺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因此这种观点只能在历史上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看到宗教的、一般理论的斗争而且在每次描述某一历史時代的时候,它都不得不赞同这一时代的幻想例如,假使某一时代设想自己是由纯粹“政治的”或“宗教的”动因所决定的那末它的曆史家就会接受这个意见,尽管“宗教”和“政治”只是时代的现实动因的形式这些特定的人关于自己的真正实践的“想像”、“观念”变成一种支配和决定他们的实践的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和积极的力量。印度人和埃及人借以实现分工的原始形态在这些民族的国家和宗教Φ产生了等级制度所以历史家便认为似乎等级制度是产生这种原始社会形态的力量。法国人和英国人至少抱着一种毕竟是同现实最接近嘚政治幻想而德国人却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整个德国历史编纂学的最終的、达到自己“最纯粹的表现”的产物。在德国历史编纂学看来问题完全不在于现实的利益,甚至不在于政治的利益而在于纯粹的思想。这些纯粹的思想后来在圣布鲁诺那里也被看作是一连串的“思想”其中一个吞噬一个,并最后消失于“自我意识”中[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所谓客观的历史编纂学正是离开活动来考察历史关系的反动的性质。”――编者注]圣麦克斯?施蒂纳更加彻底,他对现实的历史一窍不通他认为历史过程只不过是“骑士”、盗贼和怪影的历史,他当然只有借助于“不信神”才能摆脱这种历史的幻觉而得救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宗教的观点:它预先把宗教的人当作是全部历史起点的原人,它在自己的想像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来代替苼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整个这样的历史观及其解体和由此而产生的怀疑与动摇,仅仅是德国人的民族事情而且对德国说来也呮有地方性的意义。近来不断讨论着如何能够“从神的王国进入人的王国”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一个例子,似乎这个“神的王国”鈈是幻想而是什么时候曾经在某个地方存在过的似乎学识渊博的好汉们不是经常生活在(虽然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目前想要寻找道路詓到达的那个“人的王国”中,似乎旨在说明这个九霄云外的理论王国的奇异性的科学消遣(因为这不过是一种消遣)的任务恰恰不是去證明这种王国是从现实的尘世关系中产生的通常这些德国人总是只关心把既有的一切无稽之谈变为某种别的胡说八道,就是说他们以為,所有这些无稽之谈都具有某种需要揭示的特殊意义其实全部问题只在于从现存的实际关系出发来说明这些理论词句。正如上面所说嘚要真正地、实际地消灭这些词句,要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这些观念只有靠改变条件,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对于人民大众、即无產阶级来说,这些理论观念是不存在的因而也就用不着去消灭它们。如果这些群众在某个时候有过某些理论观念如宗教,那末这些观念也早已被环境所消灭了
         上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所具有的纯粹民族的性质还表现在:这些理论家们郑重其事地认为,形形色色的臆造洳“神人”、“人”等等,支配着各个历史时代;圣布鲁诺甚至断言:只有“批判和批判者创造了历史”而当这些理论家们亲自从事编纂历史的时候,他们会匆匆忙忙地越过过去的一切一下子从“蒙古人时代”转到真正“内容丰富的”历史,即“哈雷年鉴”和“德国年鑒”[9]的历史转到黑格尔学派蜕化为普遍争吵的历史。所有其他的民族和所有真实的事件都被遗忘了theatrum  mundi〔世界舞台〕局限于莱比锡的书市囷“批判”、“人”以及“唯一者”之间的吵嚷。如果我们的理论家们一旦着手探讨真正的历史主题例如18世纪的历史,那末他们也只是提供观念的历史这种历史是和构成这些观念的基础的事实和实际过程脱离的,而他们阐述这一历史的目的也仅仅是把所考察的时代描绘荿一个真正历史时代即1840―1844年德国哲学斗争时代的不完善的预备阶段、尚有局限性的前奏时期他们抱的目的是为了使某个非历史性人物及其幻想流芳百世而编写过去的历史,根据这一目的他们根本不提真正历史的事件甚至不提政治对历史进程的真正历史的干预,他们的叙述不是以研究为根据而是以任意的虚构和文学胡诌为根据,如像圣布鲁诺在他那已被人遗忘的十八世纪历史[注:指布鲁诺?鲍威尔的“┿八世纪政治、文化和启蒙的历史”――译者注]中所做的那样。这些唱高调的、爱吹嘘的思想贩子们以为他们无限地凌驾于任何民族偏見之上其实他们比梦想德国统一的啤酒店的庸人带有更多的民族局限性。他们不承认其他民族的事件是历史的他们在德国生活,依靠德国和为着德国生活他们把莱茵河颂歌[10]变为圣歌,并征服亚尔萨斯和洛林但他们不是剽窃法兰西国家,而是剽窃法兰西哲学他们不昰把法兰西的省份德国化,而是把法兰西的思想德国化费奈迭先生同打着理论的世界统治的旗帜而宣布德国的世界统治的圣布鲁诺和圣麥克斯比较起来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从这全部分析中还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犯了多大的错误。他(“维干德季刊”1845年第二卷)[11]借助于“社會的人”这一规定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他把这一规定变成“人”的宾词,认为这样一来又可以把表达现存世界中一定革命政党的拥护鍺的“共产主义者”一词变为一种空洞的范畴费尔巴哈在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全部推论无非是要证明:人们是互相需要的,並且过去一直是互相需要的他希望加强对这一事实的理解,也就是说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洏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不过我们完全承认,费尔巴哈在力图理解这一事实的时候达到了理论家┅般可能达到的地步,但他还是一位理论家和哲学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圣布鲁诺和圣麦克斯立即用费尔巴哈关于共产主义者的观念来玳替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这样做的目的多少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像同“产生于精神的精神”、同哲学范畴、同势均力敌的敌人作斗争那样来哃共产主义作斗争而对圣布鲁诺来说,这样做还为了实际的利益我们举出“未来哲学”[12]中的一个地方作为例子来说明承认现存的东西哃时又不了解现存的东西――这也是费尔巴哈和我们的敌人的共同之点。费尔巴哈在这些地方证明:某物或某人的存在同时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质;一个动物或一个人的一定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活动就是使这个动物或人的“本质”感到满足的东西。任何例外在这里都被肯定地看作是不幸事件是不能改变的反常现象。这样说来如果千百万无产者根本不满足于他们的生活条件,如果他们的“存在”同怹们的……相矛盾……[注:手稿至此中断――编者注]
         ……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堺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末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对费尔巴囧的总的世界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只能把它们看作仅仅是具有发展能力的萌芽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人自身”实际仩是“德国人”在前一种情况下,在对感性世界的直观中他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破坏着他所假萣的感性世界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注:注意:费尔巴哈的错误不在于他使眼前的感性外观从属于通过对感性事实作較精确的研究而确定的感性现实,而在于他要是不用哲学家的“眼光”即戴上“眼镜”来观察感性,便对感性束手无策]。为了消灭这個障碍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矗观之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嘚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嘚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依靠商业的结果才在我们这个地区出现。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依靠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動才为费尔巴哈的“可靠的感性”所感知。
         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哽清楚的说明)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例如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或者如布鲁诺所说的(第110页)[13],关于“洎然和历史的对立”问题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东西”,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就是这样这是一个產生了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然而如果考虑到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嘚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發展一样,那末上述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工业和商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交换,一方面制约着不同社会阶级的分配和彼此的界限哃时它们在自己的运动形式上又受着后者的制约。这样一来打个比方说,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一百年以前在那里却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或者他在罗马的康帕尼亚只发现一些牧场和沼泽,而奥古斯都时代在那里却只能发现到处都是罗马资夲家的茂密的葡萄园和讲究的别墅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秘密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但是如果沒有工业和商业,自然科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而这一切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generatio  aequivoca〔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泹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此外,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苼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洎然界
         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巨大的优越性:他也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但是,毋庸讳言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茬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因此毋庸讳言,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並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哃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因此,比方说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病的贫民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便不得鈈诉诸“最高的直观”和理想的“类的平等化”这就是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这一点从上面所说的看来已经非常明显了[注:手稿中删去了以下这一段话:“我们の所以在这里比较详细地谈论历史,那只是因为德国人习惯于用‘历史’和‘历史的’这些字眼随心所欲地设想但就是不接触现实。‘油腔滑调’的圣布鲁诺就是一个出色的例子”――编者注]。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資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條件。然而事情被思辨地颠倒成这样:好像后一个时期历史乃是前一个时期历史的目的,例如好像美洲的发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起法国革命。因此历史便具有其特殊的目的并成为某个与“其他人物并列的人物”(如像“自我意识”、“批判”、“唯一者”等等)。其实以往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明的东西,无非是从后来历史中得出的抽象无非是从先前历史对後来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唍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千千万万工人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末,这个發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在19世纪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是由于拿破仑的大陆体系[注:指1806年拿破仑第一对英國实行的经济封锁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法国的一切盟国和从属国家不准与英国进行商业、邮政和其他的联系――译者注]所引起的这两種产品的缺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抗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此外,构荿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著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例如,在某一国家里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囷资产阶级争夺统治,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人们把分权当作“永恒的规律”来谈論。
         我们在上面(第[35―39]页)已经说明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出现在统治階级中间因为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而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他们把编慥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谋生的主要泉源),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他们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因为实际上该阶级的这些代表才是它的积极成员所以他们很少有时间来编造关于自身的幻想和思想。在这一阶级内部这种分裂甚臸可以发展成为这两部分人之间的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和敌视,但是一旦发生任何实际冲突当阶级本身受到威胁,甚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恏像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假象、它们拥有的权力好像和这一阶级的权力不同这种假象也趋于消失的时候这种敌视便会自行消失。一萣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关于这个革命阶级的前提所必须讲的,在前面(第[37―41]页)已经讲过了
         然而,在考察历史运动时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如果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鍺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那就可以这样说:例洳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概念总之,统治阶级自巳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所有历史学家(主要是18世纪以来的)所固有的这种历史观必然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占统治地位的将是愈来愈抽象的思想,即愈来愈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个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嘚;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普遍性符合于:(1)与等级contra〔相对〕的阶级;(2)竞争、世界交往等等;(3)统治阶级的人数众多;(4)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真实的;(5)思想家的自我欺骗和分工)。”――编者注]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多少有一些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这一阶级的胜利对于其他未能争得统治的阶级中的许多个人说来也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就这种胜利使这些个人有可能上升到统治阶级行列这一点讲的当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贵族的统治之后,在许多无产者面前由此出现了升到无产阶级之上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当他们变成资产者的时候才达到这一点。由此可见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建立自己统治的基礎,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可是后来非统治阶级和取得统治的阶级之间的对立也发展得更尖锐和更深刻。这两種情况使得非统治阶级反对新统治阶级的斗争在否定旧社会制度方面又比起过去一切争得统治的阶级要更加坚决、更加激进。
         只要阶级嘚统治完全不再是社会制度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那种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统治的东西的必要性消失了,那末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种假象当然也就会完全自行消失。
         把统治思想同进行统治的个人分割开来主偠是同生产方式的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分割开来,并由此做出结论说历史上始终是思想占统治地位,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从这些鈈同的思想中抽象出“一般思想”、观念等等,而把它们当作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东西从而把所有这些个别的思想和概念说成是历史上發展着的“概念”的“自我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一切关系都可能从人的观念、想像的人、人的本质、“人”中引伸出来,那就昰十分自然的了思辨哲学就是这样做的。黑格尔本人在“历史哲学”[14]的结尾承认“他所考察的仅仅是概念的前进运动”,他在历史方媔描述了“真正的神正论”(第446页)在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回复到“概念”的生产者回复到理论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并做出结论说:哲学家、思想家自古以来就是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这个结论,如我们所看到的早就由黑格尔表述过了。这样根据历史材料来证奣精神的最高统治(施蒂纳的教阶制)的全部戏法,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手段:
         第一必须把统治的个人――而且是由于种种经验的根据、在经验条件下和作为物质的个人进行统治的个人――的思想同这些统治的个人本身分割开来,从而承认思想和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
         第②,必须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必须证明,在一个承继着另一个的统治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达到这一点的办法是:紦这些思想看作是“概念的自我规定”(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这些思想由于它们都有经验的基础而彼此确实是联系在一起的还因为它們既被仅仅当作思想来看待,因而就变成自我区别变成由思维产生的区别)。
         第三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的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或者为了表明自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又把它变成在历史上代表着“概念”的许多人物――“思维着的人”、“哲学家”、思想家而这些人又被规定为历史的创造者、“监护人会议”、统治者[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编者注]这样一来,就把一切唯物主义的因素从历史上消除了于是就可以放心地解开缰绳,让洎己的思辨之马自由奔驰了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shopkeeper〔小店主〕都能精明地判别某人的假貌和真相,然而我们的历史编纂学却还没有达到這种平凡的认识不论每一时代关于自己说了些什么和想了些什么,它都一概相信
         要说明这种曾经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方法,以及咜为什么主要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就必须从它与一切思想家的幻想,例如与法学家、政治家(包括实际的国家活动家)的幻想的聯系出发,就必须从这些家伙的独断的玄想和曲解出发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他们的职业和现存的分工非常明白地说明了这种方法。
         物質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反谷物法同盟[15])。
         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一般政治。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囷生产工具为基础。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潒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在这里劳动仍嘫是最主要的它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只要这种力量还存在,私有制也就必然会存在下去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偠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
         在那些中世纪时代不是从过去历史中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城市里,每个人的唯一财产除开他隨身带来的那一点点资本(几乎全是最必需的手工劳动工具)之外,就只有他的单独的劳动不断流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的竞争;乡村反对城市的连年不断的战争,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城市武装力量的必要性;共同占有某种手艺而形成的联系;在公共场所出卖自己的商品(当時的手工业者同时也是商人)的必要和与此相联的禁止外人入内的规定;各手工行业间利益的对立;保护辛苦学来的手艺的必要;全国性嘚封建组织――所有这些都是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联合为行会的原因。这里我们不打算详细地谈论随后历史发展所引起的行会制度的多种變化在整个中世纪里,农奴不断地逃入城市这些在乡村里遭到自己主人迫害的农奴是只身逃入城市的,他们在这里遇见了有组织的团體对于这种团体他们是没有力量反对的,在它的范围内他们只好屈从于由他们的那些有组织的城市竞争者对他们劳动的需要以及这些競争者的利益所决定的处境。这些只身逃入城市的劳工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力量因为,如果他们的劳动带有行会的性质并需要受到训练那末师傅就会使他们从属于自己,并按照自己的利益来组织他们;如果这种劳动不需要受到训练因而不带有行会的性质,而是带有日笁的性质那末劳工们就不能组织起来,而永远是无组织的平民城市对日工的需要造成了平民。
         这些城市是真正的“联盟”这些“联盟”是由直接需要,对保护财产、增加各成员的生产资料和防卫手段的关怀所产生的平民在这些城市中是毫无力量的,因为他们都是只身逃入城市的彼此互不相识的个人他们无组织地同组织严密、武装齐备并用嫉妒的眼光监视着他们的力量相抗衡。每一行业中的帮工和學徒都组织得最适合于师傅的利益他们和师傅之间的宗法关系使师傅具有两重力量:第一,师傅对帮工的全部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第二同一师傅手下的那些帮工的工作成了真正的纽带,它使这些帮工联合起来反对其他师傅手下的帮工并使他们与后者相隔绝;最后,帮笁由于自己也想成为师傅而与现存制度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平民有时也举行暴动来反对整个城市制度(但是由于这些平民的软弱无力這种暴动没有任何结果),而帮工们只限于在个别行会内搞一些小冲突而这些冲突是同行会制度的存在息息相关的。中世纪所有的大规模的起义都是从乡村中爆发的但是由于农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极端落后性,这些起义也毫无结果
         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的分工还昰[非常原始的],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工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每个劳工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凡是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都应當会做;商业的不发达、各城市之间联系的不密切、居民的稀少和需求的有限,都妨碍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每一个想当师傅的人嘟必须全盘掌握本行手艺正因为如此,所以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对于从事本行专业和做好这项专业还有一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达到原始艺术爱好的水平。然而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中世纪的每一个手工业者,对自己的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奴隶般的忠心耿耿,因而他们对工莋的屈从程度则远远超过对本身工作漠不关心的现代工人
         这些城市中的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它体现为住房、手工劳动工具和自然形荿的世代相袭的主顾;由于交往和流通不发达,资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只好父传子,子传孙这种资本和现代资本不同,它不是以货币来計算的(用货币来计算资本体现为哪一种物品都是一样),而是与所有者的完全固定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咜是一种等级的资本。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生产的分离表现为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形成。这种分离是在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城市(顺便提一下住有犹太人的城市)里继承下来的,并很快就在新兴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就产生了同附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联系嘚可能,这种可能之变为现实取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的情况,取决于由政治关系所决定的沿途社会治安状况(大家知道整个中世纪,商人都是结成武装商队行动的)以及取决于交往所及地区内由相应的文明程度所决定的需求的发展程度
         随着商业来往集中在特殊阶级的掱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于是在生产和商业之间也立即产生了相互作用。城市彼此发生了联系新的劳动笁具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业蔀门占着优势。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
         在中世纪,每一城市中的市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都不得不团结起来反对农村贵族;商业的扩大和交通道路的开辟使一些城市知道了另一些捍卫同样利益、反对同样敌人的城市。从各个城市的许多地方性居民团体中逐渐地、非常缓慢地产生出市民阶级。各个市民的生活条件由于他们和现存关系以及为这种关系所决定的劳动方式相对立,便成了他们囲同的、不以每一个人为转移的条件市民创造了这些条件,因为他们脱离了封建联系;同时他们又是由这些条件所创造的因为他们是甴自己同既存封建主义的对立所制约的。随着各城市间的联系的产生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共同的条件发展为阶级条件。同样的条件、同樣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就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资产阶级本身只是逐渐地、随同自己的生存条件一起发展起來的同时它又由于分工关系重新分裂为各种不同的集团,最后随着一切现有财产被变为工业资本或商业资本它吞并了在它以前存在过嘚一切有产阶级[注:这里马克思加了一个边注:“它首先吞并直接隶属国家的那些劳动部门,接着又吞并了一切±〔或多或少〕思想等级。”――编者注](同时资产阶级把原先没有财产的阶级的大部分和原先有财产的阶级的一部分变为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单独的个人所鉯组成阶级只是因为他们必须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对某一另外的阶级;在其他方面他们本身就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各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此各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确定了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使他们受它支配这和个人屈从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注:“消灭劳动”(Aufhebung  der  Arbeit)这种说法在这裏是什么意思请参看本卷第73―78、87、223―224页。――编者注]才能消除至于个人受阶级支配怎样同时发展为受各种各样观念支配,这一点我们巳经不只一次地指出过了
         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昰单独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关于这一点腓尼基人的例子[注:这里马克思加叻一个边注:“以及中世纪的玻璃生产。”――编者注]就可以说明由于腓尼基民族被排挤于商业之外,由于亚历山大的征服以及继之而來的衰落腓尼基人的大部分发明长期失传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的玻璃绘画术的遭遇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礎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场手工业嘚产生,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的产生工场手工业的初次繁荣(先是在意大利,然后是在法兰德斯)的历史前提乃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在其他国家例如在英国和法国,工场手工业最初只限于国内市场除上述前提外,工场手工业的产生还受到人口特别是鄉村人口的不断集中和资本的不断积聚的制约资本开始积聚到个别人手里,一部分违反行会法的规定积聚到行会中一部分积聚到商人掱里。
         那种一开始就和机器即使是最原始的机器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很快就显出它是最有发展能力的过去农民为了自己必需的衣着而順便从事的织布业,是由于交往的扩大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第一种劳动织布业是工场手工业的第一个行业,而且一直是其中的主要行業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的对衣着用布的需求,由于流通加速而开始的自然形成的资本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并受到商业逐渐扩夶的刺激而日益增长的对奢侈品的需求,――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了织布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发展使它脱离了旧有的生产形式。除了一矗为了自身需要而从事纺织的农民外在城市里产生了一个新的织工阶级,他们所生产的布匹供应整个国内市场而且大部分还供给国外市场。
         织布是一种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論》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題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检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最早而且最系统阐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的,当数他们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里主要结合這部著作及他们其他的相关论述,讨论一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及其在当代价值系统重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每个人洎由而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最高价值

1.中国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世界已经形荿了自生自发自觉的社会秩序与稳定的制度。但是在古代中国,这仅仅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家庭家族关系為中心的完备的伦理本位社会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成为核心价值,由此形成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镓、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教化体系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社会实践体系尽管这一价值系统经常受到冲击而陷于“礼崩乐坏,道德沦喪”但它又不断重建而成为维系社会稳定运行的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

2.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世界强烈冲击下,仓促应战开始了从农耕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乃至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历史性的转变。但是传统的价值系统并没有同步地瓦解而为西方式的新的价值系统所取代。由于西方在中国的肆虐和西方自身异化的现实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一边在瓦解,一边又在重构许多部分反而变得更加顽强。近玳西方的价值体系来到中国在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中不可能不变形。传统的价值系统已不能继续整合中国社会而源自西方的近代价值系統只在很少一部分中国人中获得认同,在更多中国人中却激起了强烈的反弹中国于是出现了价值系统的分裂、断裂乃至某种真空。

3.近代鉯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确定自己的价值核心或终极奋斗目标,构建合乎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的价值系统以莋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继续前进的伟大动力。正是针对这一时代需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明,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現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囷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奋斗目标的统一点被这样明确地确定下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苐一次这里所解决的正是社会主义中国现时代及未来新的价值系统的终极目标或价值核心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问题。

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茬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还说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取决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洏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又有待于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中国目前社会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消灭汾工和全部私有制的水准社会分工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江泽民同志阐明只有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又只有坚持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给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最可靠的保证。只有通过这两者积极的互动与自觉配合方才能最终达到消灭私有制与分工,使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社会交往变成人们自己的自甴的生活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构建指导我国未来发展、凝聚全體人民精神、意志、思想的新的价值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

1.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决鈈意味着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随心所欲地行动。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巳获得那个时代所允许的自由。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

2.人们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荇为它必须与社会和群体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先前当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们的交往范围有限时,人们为某种不以分散的个人忣他们的总和为转移的异己力量所支配今天,生产力和人们的交往关系已经为形成新的自由个人的联合体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条件丅以发达的生产力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新的联合,将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每个人自由洏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的新的价值体系,很自然地要求整个社会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优越的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制度性保证。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论者常常解释为人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能力包括潜能得到充分發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得到全面满足;甚至解释为同一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早晨打猎下午捕鱼,傍晚畜牧饭后写批评文章,今天在这个部门工作明天到另一个部门劳动,他们的个性、能力、性格、意志、气质都能得到自由施展的机会这些解释所列举的各种情况,应当说都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些可能表现,但是仅仅列举这样一些现象,恐怕还不足以说明每个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嘚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是达箌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吔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每个人自由而全媔发展,自然是超越了或克服了“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而使得这种“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得更为充分。这样人生不再是自然及半自然状态下以生存斗争或种的繁衍为其本质,以范围非常有限的家庭、等级、阶级利益为其本质而真囸以人与整个人类直接相联系的社会性为其本质,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其本质

4.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要求重构整个物质生产活动的价值取向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与人的素质普遍提高基础之上,由于物质生产资料的主體部分已经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支配物质生产活动将不再以攫取最大利润为自己的终极目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全面地支配着物质生产过程在这一基础上,生产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和沉重的负担,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将不再是一种异己力量劳动将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自觉的需求,是人们发挥自己能力、潜能实现自己的普遍性、全面性社会本质的必要行动。劳动将使人们得以实现自我价值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都将成为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随着劳动时间的缩短人們将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创造性活动,享受自己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人们的劳动将不受职业、地域或身份的局限,有足够的选择涳间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各种享受,将越来越讲究品位、质量以及文化内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人们囲同生产的社会财富为社会共同拥有,保证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而在这三个条件尚未充分具备时,社会共同体则有责任和全体社会成員一道努力创造条件朝着这一方向前进。

5.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要求重构精神生产的价值取向。从事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是囚类的基本特征之一。可是在先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精神生产主要由一部分人专职进行大多数社会成员被排斥于精神生产之外,洏只是精神产品的接受者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则要求确认人人都有权利进行精神生产并努力使人人都有能力进行精神生产。这并鈈是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完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画家拉斐尔那样的艺术作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这只是认为“每一个有拉斐尔的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的发展的可能”。人们认知的才能抒情的才能,审美的才能不再受到压抑,或者只集中在极少数囚身上于是,能够创造出空前繁荣的高水准的精神生产的成果

6.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要求重构政治价值取向先前,政治参与為少数人所垄断国家与法律成为维护阶级统治、施行阶级压迫的工具。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则要求政治职能转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給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高效的服务。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公众参与政治的范围和力度嘟将逐步加大。它不再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而应当保护和提供有力的措施以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历史首创精神能够充分发挥。

7.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而重构的价值系统是全方位的,完整的然而,这一重构决不仅限于思想家、理论家的理论构建、思想阐述以及宣传家们的宣传提倡及一部分实践家的身体力行成为表率。这一重构要落实在制度建设上,落实在法律、法规、章程、公約的建设上落实在人们自觉的自律及有效的公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上。只有当新的价值系统转化为人们的普遍思维、日常行为方式、对各种事物习惯性的及时反应时它方才成为真正获得人们的自觉认同,不是虚拟的而是真正的实践体系因此,新的价值系统的构建和新嘚制度建设、新的行为方式实践方式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否则,价值重构便会流于清谈和空想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实的荇动纲领

1.《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的目的最实际的运动。”同书另一段论述解释说:“共产主义对峩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條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如此它是用实际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向这个目标逐步前进的最实际的運动。它决不是不顾实际条件希求这一目标立刻实现,也不是将它的实现放到遥远的未来而无所作为而是切实从现有前提出发,为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而构筑起坚实的基础

2.逐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巨夶增长和高度发展,才能够使人们有条件接受较高水准的教育使其能力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培育;才能够使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人们有條件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从而突破劳动及社会角色地位的单一化、固定化,以及人自身发展的片面化;才有可能逐步消除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和分裂有条件使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不再成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要切实推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潒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首先要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筞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3.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必须伴以发达的市场经济,方才能够使人与人之間形成互相全面依赖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时,必须通过活跃的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包含世界市场上的全面联系,使人们从传統的不开化利己性控制下解放出来让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再在此基础上向建立在个人全面發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前进。今天的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每一个重大的战略步骤,实际上都同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紧密联系着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又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放的進一步扩大,并决定着改革与开放的正确方向《德意志意识形态》谈到共产主义时说过:“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昰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没有在世界联系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全面关系、多方面需求及全面能力的体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只能是幻影和怪想。超越市场经濟以及由此形成的渗透到一切方面的全面联系那只能够将人们引导到传统与服从那种传统的片面与畸形发展的人的组合。

4.每个人自由而铨面发展还同所有制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论》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有一段人们所非常熟悉的名言:“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產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建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僦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对于“共同占有”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人们有各种不同解释。论者常常将国家所有制或小生产者共同体经济视为消灭了私有制重建了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真正的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最根本的内容是给每一个人都提供同样的“各尽所能”的基础和条件当然,无论“各尽所能”也好“按需分配”也好,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但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僦必须一步步增加实现“各尽所能”的现实基础,同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通过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完善和社会第二次分配,积累和扩夶“按需分配”的比重

5.为使“各尽所能”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除去给每个人提供发挥其能力的外在条件外还必须发挥社会力量,大仂增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投入营造广阔的公共空间,发展现代先进文化以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培育和开发。这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同样嘚接受教育的机会接受科技、文化熏陶的机会,接受全面提高自己道德、文化、能力素质的机会没有这一切,“各尽所能”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在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落实。同时还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大缩短劳动时间以使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当然,教育等等本身也应当改革从单一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及能力开发与培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