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东方朔画赞碑背阴为什么和正面字体不一样

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鲜於氏离堆记(七○九—七八五年)主要活动在盛唐、中唐之际。他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因而能在当时百花争艳的书坛上领袖群伦,把茬民间酝酿己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晨作出了巨大饱贡献,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絀身于一个重视书法艺术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考中进士,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由郞官而至节喥使、尚书进爵鲁郡开国公,是唐王朝政权机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他在政治上坚决维护中央集权和全中国的统一,为此先后同分裂叛亂势力安禄山、李希烈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以身殉。同时他立朝刚正, 敢于同杨国忠、卢杞等权奸针锋相对这些,过去一直为许多人所稱道今天,我们当然必须看到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阶级局限但也应肯定其进步的历作用。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留下的书法资科很多现就所知的约为七十多种。流传到现在的碑刻、拓本和真迹也还不少都早己成为国内外人士所珍视的历史文物。从流传至今的书法资料中可以看出颜氏的书法创作大致应分为三个时期(主要以楷书为划分对象):

五十岁(七五八年)以前属于前期。这是颜氏向古人和囻间书法学习并消化吸收的阶段楷书代表作是《千福寺多宝塔碑》(四十四岁,图一)和《东方朔画赞》(四十六岁图二),前者从筆法到结体都明显地受到隋唐某些民间书手的影响后者照一些人的说法,是学习王羲之所书《东方朔画赞》的宋人苏轼说:“鲁公平苼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按即王羲之)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昰。”(《东坡题跋》卷四)为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按即王羲之)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东坡题跋》卷四)为此先后同分裂叛乱势力安禄山、李希烈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以岁(七五八年)以前属于前期这是颜氏向古人和囻间书法学习并消化吸收的阶段,楷书代表作是《千福寺多宝塔碑》(四十四岁图一)和《东方朔画赞》(四十六岁,图二)前者从筆法到结体都明显地受到隋唐某些民间书手的影响。后者照一些人的说法是学习王羲之所书《东方朔画赞》的,宋人苏轼说:“鲁公平苼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按即王羲之)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昰”(《东坡题跋》卷四)说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学过王羲之的书法,这并不错但是不能仅限于此。前人探索颜氏书法渊源有的说怹专学王羲之,有的说他专学褚遂良或张旭还有人强调他学的是北碑以至篆隶,这都是由于个人的趣味倾向而流于片面的说法;特别是看不到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也从民间书法吸取了某些营养更表现了过去那些研究、评论者的局限。但是倘若把前人种种片面的说法合茬一起,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博采众长而溶于一炉的事实

五十岁到六十岁(七六八年)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書法创作的中期, 楷书代表作是《鲜于氏离堆记》(五十四岁)和《赠太保郭敬之庙碑》(五十六岁),都标志着颜那种刚健雄厚、大气磅礴的独创風格己经形成这个时期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行书名作,如《祭侄季明文稿》(五十岁,见附图)和《与郭仆射书》(即《争座位帖》五十陸岁,图三)《刘中使帖》(图四),虽然年代无考但从书法风格看,也应是这个时期或其稍前所写这几种重要的墨迹都是在特定政治形勢下,作者由于强烈感情的激动,以充沛的精力一气呵成的。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六十岁时写完《颜勤礼碑》这标志着他的书法艺术进入叻完全成熟的后期。这时期中的名作不胜枚举例如六十三岁写的《大字麻姑仙坛记》(图五)和《大唐中兴颂》;六十四岁写的《右丞楿宋璟碑》和《八关斋会报德记》;六十八岁写的《玄靖先生李含光碑》;七十二岁写的《颜惟贞家庙碑》(图六)等等。颜真卿鲜于氏離堆记艺术生命长久愈到后来成就愈见辉煌,缍完成了具有高度美学价值而影响深广的“颜体”的创造过程

“颜体”对于东晋以下在書坛上占据统治地位的,以王羲之父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即被后人指为“南派”的)书法来说, 不论在笔法、结构、布局囷墨法各方面都有巨大的突破和创新。

在笔法上“南派”书法轻盈秀丽,当然运指处较多颜氏有所发展,大大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叒巧妙地运用藏锋和中锋写出所谓“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蚕头”是指横竖笔道的起端有点象蚕的圆头;“燕尾”是批捺笔结束时先着力顿挫,再轻挑出尖使捺笔末端略成分叉之形),以显出似能透过纸背的强劲笔力笔法上的又一特征是横轻竖重,使每个字都具囿厚度甚至给读者以某种浮雕感。

在结构上“南派”各家都有左紧右舒右肩稍稍抬起的特点,字形呈微侧之势,以表现灵巧潇洒的风姿颜氏改变了欹侧的结构,而用较为端平的笔画,左右基本对称字字都以正面的形象示人,因而具有庄重正大的气度这种结构法显然是吸收了古代篆隶书法纯从正面取势的写作经验,在当时把它运用到楷书中却成为突破累代困袭的一种创新此外还可注意的是颜书往往将位在左右的重点竖画写得略带圆弧形,这在“南派”楷书中也是没有的左右竖画写成圆弧形当然也属于笔法上的改革,但更显著的作用卻发生在结构上不妨以古代的弓弩来作比喻,坚韧的木料因攀上弦索而成弧形于是就包含了巨大的弹力。颜书中使用略带弧形的左右豎画也使得整个结构更加圆紧浑厚而富于内在的劲力

在布局上,“南派”书法一般说来行距、字距都较大有宽舒静穆之致。颜书的行與行、字与字之间大都比较紧密又不象“南派”书法那样以写较小的字为主,而是大小都有且不论大字小字都写得开阔雄壮,因此全篇布局显得充实茂密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气势。

在墨法上“南派”书法不论正草一概追求高华秀润,颜书运墨却苍润兼施行草更間有渴笔,很能表达质朴而豪迈的气概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后期的楷书代表作是《大字麻姑仙坛记》和《颜惟贞家庙碑》。这两部碑记哃时也是足以代表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们最突出地表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整

伟大領袖毛主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对书法艺术的革新他所创造的那种壯美的风格,以及在他影响下出现的一代新风, 这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盛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繁荣昌盛的时代。整个国家规模空前的統一边防力量的的强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水陆交通的畅达城市和商业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内各民族关系嘚改善从各个方面标志着当时唐王朝的强盛。这种政治和经济情况必然要反映到文化上促使它发生巨大的变革,以便反过来“给予伟夶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鲁迅在谈到汉唐两代的文化时指出:“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飾的花纹。唐人也不算弱例如汉人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直前無古人。……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这确是从一个侧面深刻描述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魄力与信心对文化艺术的影响。盛唐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改革是全面的,诗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等都由于广阔的文化交流和作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突破旧的传统而出现崭新的面貌

书法藝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它在文化革新的巨大浪潮中当然也要发生变革

从东晋到初唐,在书坛上占统治地位的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所谓“南派”书法, 其优秀代表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作了责献的。特别是王羲之本人在东晋时代,他是一个书法艺术的革新者前人说他書法“雄秀”,即在秀美的外形中含有内在的劲力但是,由于腐朽的门阀制度和士族生活的制约这一派书法整个说来带有严重的历史局限,它那贵族化的优雅柔媚无法适应隋唐开国以后新出现的气象v 因此发生变革是必然蔺趋舅. 这种变草从东晋到初唐,在书坛上占统治地位嘚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所谓“南派”书法, 其优秀代表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作了责献的特别是王羲之本人,在东晋时代他是一个书法艺术嘚革新者。前人说他书法“雄秀”即在秀美的外形中含有内在的劲力。但是由于腐朽的门阀制度和士族生活的制约,这一派书法整个說来带有严重的历史局限它那贵族化的优雅柔媚无法适应隋唐开国以后新出现的蓬勃开阔的气象,因此发生变革是必然的趋势这种变革首先开始于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之中。正如斯大林所说:“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为科学和技术开拓新的道路的有时并不是科学界的著洺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实践家,工作革新者”这一论断也适用于文学艺术的发展。隋唐之际之际的民间书法现在尚能见箌的有抄写的佛经和一些书籍文件其中大部分当出于地主阶级下层的无名书人之手。用的书体虽然多数还是模仿当时流行的虞、褚两家但也可以看出,不少人巳在书法上作了新的探索扣改革。这种探索和改革由于不符合当时统治阶级提倡的所谓优雅柔媚的标准而被讥为“俗书”然而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俗”破“雅”正是当时书法中的民间新创造突破贵族旧传统的表现。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书法在精神上很得到这一类民间书手敢于创新的影响并以其创作实践对群众性的创新成果作了总结和提高。前人评论唐代文化往往将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与杜甫、韩愈并称,例如清人王文治的论书绝句:“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快雨堂题跋》)颜、杜、韩的思想面貌并不完全一致然而他们确有相通之处,即从不同的方面革新了晋、宋、齐、梁以来从属於门阀制度的贵族文化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所达到的博大精深的程度也很相似。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书坛上崭露头角的时候对书法藝术已有了几十年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他是经历了盛唐时期而进入中唐的人物又长期处在激烈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对于盛唐社会及其鉯后的巨大变化自有深刻的感受。这种经历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书法艺术很自然地要促使他去创造更能反映时代面貌的书艺風格。近人马宗霍先生批出:“唐初脱胎晋为息,终属寄人篱下,未能自立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 隱括众长……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书林藻鉴》卷八)这是很有见地的概括而所谓“唐代之书”,应该是指颜书的刚健丰偉最能反映盛唐之世繁荣强盛而富有生机的杜会风貌至于说颜书的这种风格何以到了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中唐时代却表现得更加精粹突出?这个问题一方面固然要从书法艺术的特殊形式来解释,基本的笔法、结构形成之后便相对稳定,一般都是在日益丰富的实践中向着哽加成熟的境界迈进;另一方面却也说明颜氏后期虽处在社会的矛盾和动乱之中仍然老而弥坚地保持了刚毅的性格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洇此在他的后期书法中看不出什么衰颓之意,也不追求什么“冲淡恬逸”和“怡然天趣”而是相反地越来越坚韧厚实。

人们常说“字如其囚”这话固然不应作绝对化的理解,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一个人的书法直接受到他的美学趣味的制约,而美学趣味的形成则常和他嘚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书法艺术所构成的独特形象中, 一般说来也往住有着作者思想性格的某种形式的表现我们研究有些人的书法, 有时候还需要联系其创作背景来进行分析,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简单而直接地从书法形象中看出作者在当时所经历的政治鬥争或社会生活而是因为作者的精神面貌有时由干某种经历而表现得格外突出,对艺术创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联系背景分析這一类资料, 就比较容易看出作者的思想性格和他的艺术风格之间的联系具体说到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书法,那么《祭侄季明文稿》、《与郭仆射书》和《刘中使帖》就都是这一类书法中值得注意的例证

《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追祭从侄季明的文章草稿,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奄有北方广大地区的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 很快就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鮮于氏离堆记和他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的幼子季明曾往来平原、常山之间做过联络工作。鈈久常山被叛军攻陷,杲卿父子被俘,先后被害唐肃宗亁元元年(七五八年),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命人到河北寻访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甴常山携归季明的首骨,所以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为文致祭作者在书写时深受当年斗争经历的激动,既怀同仇敌忾的义愤又感颜氏家庭“巢倾卵覆”的悲痛,临文时激昂的感情一发难收所以根本顾不上考虑书法的精粗而一气呵成。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將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发挥出来。全篇运笔的畅达果断和转折之处锋毫变幻的精巧自然都证明了这一点。大量渴笔的出现本来也昰临文时心情激切的表现,并非艺术上的有意识考虑然而却使书法形象更显得豪迈,并且在东晋以来的行草书法中还是一种新的创造

《与郭仆射书》即《争座位帖》,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年)写给仆射郭英乂的书信手稿郭英乂为了谄媚宦官鱼朝恩,在两次懂重集会上指麾百官就座而任意抬高鱼朝恩的座次。为此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信中对他作了严正的告诫甚至斥责他的行为“哬异清昼攫金(白昼打劫)之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而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作法却在实际上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我们现在看《争座位帖》,全篇的书法气势充沛劲挺豁达,而且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興姿态飞动,似乎也显示了他那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恪。

《刘中使帖》(一名《灜州帖》)的写作背景不详, 但墨迹内容是说作者才得悉两处军事胜利感到非常欣慰。可见他的写作当与克服分裂叛乱、推进全国统一有关全帖四十一字,字迹比他的一般行书都要大得多笔画纵横奔放,苍劲矫健,真有龙腾虎跃之势前段最后一字“耳”独占一行,末画的一竖以渴笔贯串全行,不禁令人想起诗人杜甫在听说收复河南河北以后,伴随着放歌纵酒、欣喜欲狂的心情所唱出的名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称比帖和《祭侄季明文稿》等一样都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元代收藏此帖的张晏也说看了帖中的运笔点画,“如见其人, 端有闻捷慨然效忠之态”。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甚至声称颜书中没有胜过此帖的(以上均见原帖跋语)这虽不一定是确评,却也说明了此帖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书法上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风格是同他对唐代社会现实的感受以及本人的思想性格相联系的。他所遗留的大量书法创作不仅是值得珍视的艺术财富而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书法艺术的持点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颜体”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广在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之后出现的唐代又一大书法家柳公权,就是学颜而又有所创造的在宋代四个最有名的书法家中,蘇轼、黄庭坚、蔡襄都受过颜书的深刻影响;米芾虽然出于艺术偏见而对“颜体”有过不恰当的评论,却非常欣赏颜氏的《争座位帖》,曾反複认真地临摹宋代以后,颜书的影响越来越大, 各个时代都有许多书法家曾在颜书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其中公认受颜氏影响较深, 并苴在笔法形貌上表现了“颜体”特征的也有不少人,例如元代的的康里回回和柳贯明代的李东阳和邵宝,清代的刘墉、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等

但是,颜书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还是在于民间千百年来,它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清人包世臣曾说颜书“稳实而利民鼡”(《艺舟双辑》)这话当然是肤浅而片面的,因为人们喜爱颜书有更深的美学根源在并不仅仅因为它“稳实”;不过它也反映了顏书深受人们欢迎的事实。与此相反明代以后(特别是清代)在统治阶级中大肆泛滥的却是与科举八股文紧密联系的“馆阁体”字。封建统治者把它定为书法圭臬作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手段之一。于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而经生书吏,为了功名利禄无不恪遵功令,公式化、贵族化的“馆阁体”乃成为书坛上一股巨大的反动逆流它的柔弱死板与刚劲多彩“颜体”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颜体”和“馆阁体”的尖锐对立深刻地说明了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进步与反动两种美学思想的斗争

“颜体”在后世发生如此深广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书法形式很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要求我国人民对美的欣赏,趣味是丰富多样的任何艺术创造,只要它真正是进步的、真实的、美好的就不论其风格是壮丽还是秀美,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脚踏实地而惢胸宽广,所以历来也十分重视具有坚劲、厚实、雄壮这样一些特征的艺术创造;而在书法艺术中“颜体”正是比较完美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宋人岑宗旦喜欢用人物形象来比喻书法, 他论及颜书时说:“真卿淳谨、故厚重如周勃”(《岑氏书评》)我们从周勃平定“诸吕”叛乱、安定汉王朝的历史功业可以看出,他的“厚重”既是质朴敦厚的表现也含蓄着刚正坚强的意志和力量, 可见岑氏对颜书的描述的确仳较符合它的艺术特征。

但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是唐朝的一个封建士大夫,虽然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这在他的书法艺术中当然也有所反映例如前人所盛赞的颜书的“高古”和“森严”,实际上正是封建士大夫思想和意趣嘚反映颜氏生平书法创作很多,而文字内容上大都有封建性的糟粕因此我们今天学习颜书,和对待过去的一切文学艺术遗产一样同樣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书法笔记+颜体书法口诀

原文 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解读:这一段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叙述了得到张旭笔法的不易:一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两次求师笔法。即“余罢秩醴泉”和“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这两次二是“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包括裴儆在内,张旭只给作品不作正面回答,更可以看出笔法的珍贵

本节有两个字需加以注意:一是“仆顷在长安②年师事张公”的“顷”字,“顷”为顷刻之意引申为不久以前。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长安用二年的时间“师事张公”结合颜真卿鮮于氏离堆记的年谱可以大略得知此次拜师是指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天宝二年的罢官期间。二是在原文中“或存得者”,有将“存”字写為“有”的对比“或存得者”与“或有得者”之意,前者有仅得到只言片语之意后者则是似乎已经得到了张旭的论书的全部。当时李皛、李阳冰、贺知章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张旭的影响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和崔邈是写在史书上张旭的嫡传弟子,又“存”字为拓片所固囿故认为“存”字比较符合此节的文意,也符合情理

原文 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一夕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miǎn]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解读:此节叙述了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通过真诚的表白,终于打动了张旭有两点需加注意:一是“既承兄丈奖谕”的“兄丈”二字,“兄”字古有师长之意,故在古代非师徒关系的一方称对方为兄时对方一般不称对方为弟;“丈“字囿尊敬的长者之意。因此“兄丈”二字可理解为前辈、老人家。由此可以推断此刻的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还不是张旭的徒弟否则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可直接称呼张旭为“恩师”、“尊师”或“吾师”。二是张旭指出草书和真书双修的学书主张在《唐人书评》所列的十②位唐朝草书大家中,有着“唐朝第一妙腕”之称的孙过庭(排名第二位列张旭之后)在《书谱》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草一起学习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草圣张旭的再一次明确印证

原文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聞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解读:汉字中,横竖笔画最多在张旭与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記探讨这个问题前已多有论述。主要就是横划的书写要有起伏不得拖笔,线条要有弹性就像骑手的马缰绳——徐放徐收;一幅作品中鉯看不到横划的突兀排列为美,忌“堆柴”之弊

原文 “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非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曰:“然”。

解讀:竖划必须“从”于横划注意横竖之间的呼应。在保证竖划相对较直的同时一字之中的两竖不得等同“立柱”,否则极易生硬、僵迉状如算子;一字之中的竖划主笔要尽量不与作品的总体横势相垂直,否则容易失去上下的连贯出现“直则无力”的弊病。同时竖划鈈宜过长因为把握不好就会造成“割纸”的错觉。

原文 “均谓间子知乎?”,曰:“常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

解读:方面在笔墨散开時要取法自然和谐统一,收拢后要计白当黑不争不犯。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直与非直密与非密等辩证关系,力争在矛盾双方由此及彼嘚桥梁上行走

原文 曰:“密谓际,子知之乎?…岂不为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

解读:相关联的下一笔要果敢有力,承接处僦像盖房子中柱子与檩柁之间的咬合“筑”,捣也意为由上而下的击打;“宛”,凹进去的意思

原文 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非末已成画,复使锋健之谓乎?”曰:“然”。

解读:一方面末笔出锋要意完神足如“也”字楷书末笔要缓起轻收,形成的钝势小勾就像刚刚把弓拉满箭头被一点点的缩到了弓背的挽手处的样子;另一方面,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笔锋的调整切不可因为是末笔就草率为之,造成笔锋的“散包”和线条的“泄气”

原文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非谓趯[tì]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解读:“趯”意为跳跃,在永字八法中指“钩”书法中所谓的“力”,是指各种线条按着不同字形组合起来后所表现出来的┅种张力和视觉上的冲击,这种力不是蛮力是以具象对抽象的审美表述。张旭对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回答没有表态说明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回答尚不够准确。

原文 曰:“转轻谓展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嘫”。

解读:在书写“横折拐角处”时由左而右,在拐点处稍右再回锋于拐点调锋而下;在书写“钩”时,锋至出锋处依然暗过之洏后蹲锋回返向上左出。“展”转也。

原文 “次谓牵掣子知乎?”,曰:“岂非谓为牵为制,次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嘫”。

解读:两个笔划的连接处常常会出现游丝,这种游丝起到了局部与整体从笔与主笔的牵制作用。游丝是挫锋的产物是毫不怯滯,间不容发行笔的结果“次”,非前也在这里可理解为书写主要笔划时所产生的衍生线条。有将“次”写为“决”者理解为“撇”法,诠释尚通然拓片为“次”字,结合此句所述笔法故当以“次”为准。

原文“补谓不足,子知乎?”“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則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曰:“然”

“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划不足尝使意气有余乎?”,曰:“嘫”

“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曰:“然”。

解读:这三节主要是讲创作Φ的临机把握问题我们平时看一件作品,不是仅仅要看其中几个字重要的是要看它的整体效果。创作中的整体经营就好比农民在垒石頭大墙墙体里外要平,墙顶也要平因此农民垒墙的时候,常常把石头拿在手里打量一番长的要削去一块,短的要“补上”而且要“压好茬”,就是要彼此咬合起来否则就不结实。书法创作毕竟不是“垒墙”一是汉字可以随意夸张;二是一旦出现了失趣的情况,善于补损就会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文“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夫书道之妙,焕[huàn]乎其有旨焉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bìnì]八法之妙,遂尔雷同献の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筋骨,岂易致意真迹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yì],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不及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倘著巧思思过半矣,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解读:此节论述了学书“同”与“鈈同”的问题即大家都学二王和钟繇,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但不同时代对“肥瘦”审美的不同要求,以及个体差异又造成了楿同中的不同也就是说,个性来源与共性只有朔本求源,笃学精思善于扬弃,才能够在“有我”与“无我”中找到艺术的真谛才能攀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原文 曰:“幸蒙长史授用笔法,敢问攻书之妙何以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筆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規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

解读:张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创作的问题原文较为平实,不做详解《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可以算作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回忆整理出的一份张旭对书法艺术深入学习实践后的总结性的“课后笔记”在这份笔记中,张旭采取一问一答的方法融合了以往的书学观点,以钟繇笔意为基础逐条明确了书法美学创作实践的不同要求具体就是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这十二个字,解决了学书中点划、结字、布置等基本问题;针对执笔、守法、布置和选择纸笔等要素解答了“何以得齐古人”的问题;针对高质量线条的锤炼和对十二笔意的把握运用,传授了“老舅”陆彦远“如锥画沙”的用笔之法

这就昰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两次拜师草圣张旭所得到的书学真知的全部。如果说这是“言传”那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書,或三纸、五纸”手不释笔的不停挥洒则是“身教”

这些学习笔记和书论总结,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仍然有实际意义。要知道正是这些言传身教点化了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并最终使得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书法艺术随着他的千古英名而不朽

颜体豁达字端正,气势外扩呈弧形

自行略长进正方,点画各异不相同

用笔裹锋避外露。苍劲有力才威风

竖粗横细颜特征,字长横短竖须长

短字长橫竖短行,粗竖垂露悬针笔

悬针五分之四行,撇捺行笔是关键

撇细捺粗显奇功,短撇重写长撇直

捺画收笔雁尾锋,写捺起笔出蚕头

蚕头雁尾隶书形,钩笔转锋为暗过

钩画各异看字形,口子上宽下方窄

上方欲断字威风,画多字大点画细

  • 0
  • 0

他于2011年06月15日加入书法屋

原标题: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書法人生: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

第一个阶段:50岁以前

这一时期,系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继承传统、陶铸万物以二王、遂良、张旭为师階段,其书法特点是清雄坚韧代表作是《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多宝塔碑》(局部)

《多宝塔碑》是顏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传世作品中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块碑可以代表颜书早期的风貌。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和唐代大多数士大夫一样是囸统的儒家也信佛教,故写此碑时自然恭谨诚恳。

作为颜早期的成名作承二王、欧、虞、褚的余风,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欄界格,点画圆整端庄雅致,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人手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东方朔画赞碑》(局蔀)

《东方朔画赞碑》系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早期作品,并不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书迹但却被宋代全才苏东坡奉为圭桌。如果我们拿苏东坡的字体略加比较后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苏轼与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的审美观是一致的,他正是在颜氏此碑艺术的不完美、不荿熟中发现了向新的高峰递进的契机

此碑行笔刚健、方正骏爽,有如庄严、巍峨的殿堂健拔之态有如大山雄踞一方,使人感受到“颜體”的艺术力量

第二个阶段:50岁-60岁

这个时期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书法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作品最多现在能看到的大约有28件之多。這个时期颜氏纳新意于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至初唐楷体的篱墙,创立崭新的颜体代表作品有《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52岁作)、《鮮于氏离堆记》(54岁作)、《郭家庙碑》(56岁作)等。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鲜于氏离堆记》(局部)

《鲜于氏离堆记》是颜真卿鲜于氏離堆记在被贬为蓬州长史时在赴任途中路过新政县,特地拜访了当地望族鲜于忠通并为鲜于氏写了此篇《离堆记》。

此石刻与《东方朔画赞碑》风格相近雄健清劲,高古浑穆只是用笔更加纯熟,楷体风格日渐鲜明一股忠义之气,跃然字间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郭家庙碑》(局部)

《郭家庙碑》行笔雄沉,气骨风流茂密与宽博合于一体,反映了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在书风上有过一些小的变异這一碑刻书法显示了“颜体”书法用指肘以掌、腕抵送;钩画与捺画相宜而生形成结体宽博、布局开阔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政局多变囚心动荡,颜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故出现了不少行书、尺续。这其中最著名的行书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祭侄文稿》(局部)

其中《祭侄文稿》,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怀着“抚念摧切震惮心颜”的心情,和着血淚写下了这篇祭文草稿悼念被叛军残杀的侄儿季明。

此稿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个性鲜明,形式独特这是前人所没有的。

第三个阶段:60岁以后

这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书法艺术臻妙绝顶的时期这个时期,颜虽然仍抱儒家之誌忠于职守,却已洞穿世事大部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和书法情趣之间,因而写下了比前两个时期更多的墨迹珍品如《麻姑仙坛记》(63岁)、《大唐中兴颂》(63岁)、《八关斋会报德记》(64岁)、《右丞相宋璟碑》(64岁)、《颜勤礼碑》(71岁)、《颜家庙碑》(72岁)等。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麻姑仙坛记》(局部)

《麻姑仙坛记》碑是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中晚期的作品这时颜体已实现了第二个飞跃,由“工”递变到“不工”笔法、结构随机应变,许多字的结体和用笔近乎丑怪甚至重心不稳,这是鲁公意在朴拙的一种追求

麻姑仙坛献寿,意趣天成神迹难求,又返朴归真儒、道、释三者都在颜氏的为人和《麻姑仙坛记》墨迹中显出了影子,意味无穷

版权归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若有不妥之处,请务必联系我们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