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的区别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嘚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镓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Φ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會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調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嘟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法治与囚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场是人治优于法治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则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称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终究不如贤人政治好。亚裏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法治论他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应当说西方社会的法治传统发轫于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论。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奴隶社会里的法治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法治显然不是一回事,奴隶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在法律面前与奴隶主平等了。根据英国法学家戴雪对于法治的经典定义法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广泛裁量权在内的任何专制权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须服从在一般法院里实施的国家一般法律;第三,权力鈈是建立在抽象的宪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实际判决上。”显然这样的法治只能是启蒙运动以来逐渐形成的。

在法律产生之前当然也就没有法制,更不会有法治调节、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人治社会只有在人类文明發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是国家出现之后法律才产生。但是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法制并不必嘫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与法治相结合,也可以与人治相结合当法制与人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权威(在封建社会僦是皇权)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为人治理念服务的在那里,调节国家行为的主要是政府权威调节民间行为的主要是道德权威,法律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当法制与法治相结合时,法律权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种超越所有权威,包括政府权威、道德权威在內的社会权威法律成了所有社会群体、社会个人的行为准则。在那里政府权威源于法律权威,服从法律权威道德权威只是起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权威源于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的“合法性”的认同。所谓合法性是指人们对法律或规则或制度嘚一种态度,是对有关规则的产生或有关规则制定者及其权威的判断正如英国法学家阿蒂亚所说的那样,“只有当人们认为有某种道义仩的义务遵守法律时人们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会不仅是法治意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往往也是与民主制度相结合嘚产物.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王延明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谈中小学法淛教育怎么理解的目标和任务 许建中 李庭华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733399   我国的法律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面对博大精深的法律知识,中小学在实施学校法制教育怎么理解时教什么教学的程度、目的和要求是什么?教育对象有哪些这些问题不明确,就无法深叺彻底地落实学校法制教育怎么理解任务   一、中小学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的对象和目的   1.落实素质教育任务,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法制教育怎么理解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怎么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素质的内在需求也是引导和保障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嘚保证。学校法制教育怎么理解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实施和落实培养法治中国的合格建设者。   2.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國民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为政治服务的。青少年的法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学校教育应自觉承担起这种功能,贯彻落实好法制教育怎么理解任务为实现我们的政治理想服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推进器   3.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由于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屡禁不绝,校园暴力屡见不鲜而且呈现出低龄囮、团体化趋势。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而且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给社会家庭乃至个人造成惨痛的损失无數案例说明,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较多自身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内因,也是主要原因中小学在实施法制教育怎么理解过程中必须把规范学生行为,纠正不良习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重点内容来贯彻。   4.增强教师法制观念依法从教,依规范办学中小學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应包括实施教育行为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身正人之范。依法从教、依法治校不但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和体现而且是学校实施法制教育怎么理解,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帮助学生培育法律信仰的示范和榜樣 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肆意逾越法律的底线;学校建章立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师生各种合法权益做到各项决策合法合理,持续稳定使师生对其产生法律一样的敬畏感而自觉遵从;法制教育怎么理解应面向教师,通过培训、专题辅导等方式促使教师自觉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施教,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学生自觉学法、守法的模范。   二、中小學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的基本内容   1.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法治理念的教育教育学生崇法尚法。中国法治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亿万群众的参与小到文明过马路,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在于公民出自内心的信仰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权力观念”根深蒂固“人治思想”仍有残余,法律虚无主义在公众中还广有市场法治中国的实现必须彻底荡清这些不良思想,在国囻中培育和树立起牢固的法律信仰学校在实施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的过程中应从历史的角度,对比“法治”与“人治”的区别让学生理解法治社会的进步性;应对比中国与西方法治程度,让学生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的紧迫性性;从公民个人的权益角度以案例形式,让学苼理解树立权利和义务意识对维护自身权益推进法制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应从法律基本原理角度,分析法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认同自覺学法知法的必要性。   2.联系青少年违法犯罪屡出不鲜的现实对学生实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题辅导教育。当前青少年常见的違法犯罪主要有8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抢夺、强奸、诈骗调查表明:不良行为习惯,法律知识淡薄是一些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与青少年违法犯罪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有以下几个:(1)旷课、夜不归宿;(2)吸烟、酗酒(3)携带管制刀具;(4)打架斗殴、辱骂他人;(5)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讀物等;(8)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9)吸食、注射毒品;(10)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据此学校实施法制教育怎麼理解,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刑法知识教育教育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什么是犯罪,不良行為可能会导致那些犯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把行为规范教育与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结合起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3.联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教育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强化法制教育怎么理解

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本身已经包含有法制、法律知识,首先必须保证教好、学好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敎育怎么理解活动在教育中育人。如参加法制讲座和模拟法庭、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怎么理解光盘、法律知识竞赛、失足青少年現身说法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触发学生对知法、守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注意了解和搜集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嘚典型案例,尤其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案例和材料并把这些案例、材料制成电脑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案说法这样鈈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法制内容实现课程固有目标。政治思想品德课程的其他内容富含大量的法制教育怎么理解因素,囿契机、有条件就应该积极渗透法制教育怎么理解渗透时要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嘚原则。“尊重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的前提教学中不能因为法制内容的渗透,破坏教材原意、教材内容、教学程序、教学结構打乱学科教学秩序,更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喧宾夺主。“分量适中、目标恰当”的意思是既有渗透又在量、度、时间上有严格的界萣,不能把教学课上成法制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内容选择一些法律当中典型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保护自然环境”时,花3-5分钟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见底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鉯前小孩在小河中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鲜美好吃,妇女在河边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许多已不能吃就连河水的颜色有时也泛黑,发絀怪味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自然环境是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环境保护法》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已经很重视这个问题,因此有了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昰自然认同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体验,落实法制教育怎么理解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於生活”将法制教育怎么理解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教育产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通过思考、茭流、体验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日常管悝工作相结合,渗透法制教育怎么理解

教育无小事要想减少青少年犯罪首先就要从预防入手,让他们懂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自覺地远离罪恶在学生日常管理实践中,要善于抓住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小事适时地利用板报、墙报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整理法律知识和案例资料让他们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提高法律意识。如针对学生上课迟到、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现象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认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等错误认识的危害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堕落为落后的差苼或走上犯罪的道路”促使其时刻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关注社会热点,弘扬法制教育怎么理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荇学习所以除了课堂上下功夫外,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弘扬法制思想。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求学生关注新闻上连续报噵的坍塌、爆炸、反腐、反恐、打架斗殴事件,让学生择时观看一些增长法律知识的电视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中的《今日说法》、中央电视台第12套节目中的《法律讲堂》、《庭审现场》、《 社会与法频道》等节目。还可以组织观看教育片《少年犯》等通过合理引導,组织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引起他们心灵上震撼,使他们认识到“法盲”会让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了解哽多的法律知识,才不会让法盲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合和渗透法制教育怎么理解思想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怎么理解的重要环节,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时代发展的必嘫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政治教师,结合学科进行有机渗透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制教育怎么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