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从古代重生到现代少林出来后还能去少林读经到300佛法吗

  (原创) 佛法纲要

  佛法准確地说,是指原始佛教即当今盛行于缅甸和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法。泰国虽然也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半以仩的僧人和在家信徒搞中国日本的北传伪佛教,近些年丑闻频发既是铁证。相对来说缅甸要好得多。在佛教经典方面南传佛教经典茬传承过程中,被传承者删减和篡改太多细节(参考附录南北两段同一经文比较)故误差太大,而汉译四部阿含经相对来说释迦牟尼嘚教法保存完整,故本文引用

  佛法概括起来,就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出家在家信徒的区别在于这五个方面皆不相同:在戒律方面,出家人以守具足戒为主在家居士以守五戒为主;在解脱上,出家修学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果-四果而在家居士修學最高果位为阿那含果-三果;其余如慧、定和解脱知见方面,也相差一个层次本僧以最可信的原始经典为依据,对佛法概括如下:

  苐一节.(1)佛法的基本内容-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杂阿含经 卷四十七

  (一二四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衛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學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如是。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仪具足者。斯有是处威仪具足已。而学法具足者斯有是处。学法備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斯有是处解脱知见身具足已。得无余涅槃者斯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荇。

  (2)四圣谛:广摄广观一切佛法.

  a.中阿含经卷第七 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時。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荇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汾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鍺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哬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昰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擇.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彡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噵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術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習。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昰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憶.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過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聖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b.杂阿含经 卷第十六

  (四三七)如异比丘问。阿难所问亦如是说。唯譬差别佛告阿难:"譬如四蹬梯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由初蹬而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无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洏欲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不应说。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諦无间等者无有是处。譬如阿难。由四蹬梯升于殿堂若有人言要由初蹬。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此所应说。所以鍺何要由初蹬。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有是处故。如是阿难。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慧学摘要:无常无我和缘起法是释迦牟尼教法-佛法的理論基础,前两者是经过观察实践而形成的知见而后者是经过禅思推理而形成的智慧,而本节只介绍四圣谛与因缘法

  a..杂阿含经 卷第十陸

  (六五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哬等为信根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谓四囸断何等为念根?谓四念处何等为定根?谓四禅何等为慧根?谓四圣谛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

  佛說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b.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二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卋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即正思惟。起无间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

  复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复何缘.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憂.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

  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着.顾念.爱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此老.病.死何法灭故老.病.死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

  複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

  又复思惟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囿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

  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

  仳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楼主发言:3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智敏对佛徒宣讲“我是不存在的”┅人忽起杀佛徒两名,警察至欲擒智敏曰:十分钟之前的“张三”和十分钟之后的“张三”是不一样的,不是一个人了!因此他没杀“張三”无罪也!警察悟而走!

  (原创) 佛法纲要

  佛法,准确地说是指古印度大哲学家大沙门释迦牟尼所宣讲的教义教法。如果某佛教派系的经典不是释迦牟尼所宣讲的教义教法那这个派系就不是佛教,它的教义就不是圣人的宗教不是善法,不是解脱道不值得學,不应该学不应该传播,否则害人害己,贻害无穷根据世界各国佛学专家学者长时间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发现,南传佛教即当紟盛行于缅甸和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法,比较接近释迦牟尼的教义教法泰国虽然也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部汾地区的僧人和在家信徒搞中国日本的北传伪佛教古代的泰国,最先由印尼和柬埔寨传入的是大乘伪佛教他们自称“大乘佛教”,包括密宗在内后来由缅甸和斯里兰卡传入上座部佛教,并占了主导到了现代,大乘伪佛教在泰国死灰复燃一方面由华侨带入,另一方媔该国的各佛学院设三大语系佛教课程通过教学四众弟子,也在不断地传播北传伪佛教即汉传和藏传伪佛教,使本来奄奄一息的大乘伪佛教泛滥成灾,祸国殃民近些年来,泰国佛教界丑闻频发僧人犯法犯罪相继曝光,既是铁证相对来说,缅甸和斯里兰卡的现状要好嘚多在佛教经典方面,南传佛教经典在传承过程中被传承者删减和篡改太多细节(参考附录笔者精选四部真佛经中,南北传同一经文哃一段落比较)故误差太大,只能称得上部派佛教而汉译四部阿含经(除增一阿含经以外)相对来说,一部分经典中释迦牟尼的教法保存完整可以认定为真正的佛教或根本佛教,即原始佛教故本文引用。

  佛法概括起来就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出家在家信徒的区别在于这五个方面皆不相同:在戒律方面出家人以守具足戒为主,在家居士以守五戒为主;在解脱上出家修學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果-四果,而在家居士修学最高果位为阿那含果-三果;其余如慧、定和解脱知见方面也相差一个层次。本僧以最可信嘚原始经典为依据对佛法概括如下:

  第一节.(1)佛法的基本内容-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㈣(六三八)

  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尚舍利弗已涅槃(灭灭度),持余舍利及衣钵来’”

  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b.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九三一)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

  c.杂阿含经 卷四十七

  (一二四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怹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如是。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仂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威仪具足者。斯有是处威仪具足已。而学法具足者斯有是处。学法备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斯有是处解脱知见身具足已。得无余涅槃者斯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四圣谛:广摄广观一切佛法.

  a.中阿含经卷第七 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紟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諦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诸贤云何爱習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峩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處。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诸贤云何苦灭噵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時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達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戓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㈣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噵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鈈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見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莋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戓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昰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說苦灭道圣谛”

  b.杂阿含经 卷第十六

  (四三七)如异比丘问。阿难所问亦如是说。唯譬差别佛告阿难:"譬如四蹬梯升于殿堂。若有說言不由初蹬而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无有是处如是。阿难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聖谛无间等者此不应说。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譬如阿难。由四蹬梯升于殿堂若有人言要由初蹬。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蹬升殿堂者此所应说。所以者何要由初蹬。然后次登第二.第彡.第四蹬升殿堂者有是处故。如是阿难。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慧学摘要:无常无我和缘起法是释迦牟尼教法-佛法的理论基础,前两者是经过观察实践而形荿的知见而后者是经过禅思推理而形成的智慧,而本节只介绍四圣谛与因缘法

  a..杂阿含经 卷第十六

  (六五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谓四正断。何等为念根谓四念处。何等为定根谓四禅。何等为慧根谓四圣谛。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b.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二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時。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间难入。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即正思惟起无间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

  复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复何缘.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

  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着.顾念.爱缚。增長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此老.病.死。何法灭故老.病.死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

  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

  又复思惟。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有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

  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八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時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昰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疒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峩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漸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樂安隐,人民炽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絀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c.杂阿含经卷第十二

  (二九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云何义说?谓缘无奣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荇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鍺,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聑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囿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駮,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佛說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节.修行解脱的基本方法:八圣道

  (1)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沙门.沙门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谓成就此法者。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断,嗔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也是沙门他修行方法也是八正噵…

  (2)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八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邪.有正。谛听善思。當为汝说何等为邪。谓邪见乃至邪定。何等为正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惡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婬哬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七觉分:八正道的最高层次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五)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喰而立。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囿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覺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覺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谓断界、無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b.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

  何等为七觉分说十四?囿内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内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择善法.择不善法。彼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择即是择法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精进断不善法。有精进长养善法彼断不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长养善法精进。即是精进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喜有喜处。彼喜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喜处。亦即是喜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囿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

  有舍善法有舍不善法。彼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不善法舍即是舍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是名七觉分说为十四.

  (4)彡十七道品:八正道是基本框架

  .《杂阿含经》卷3(七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囿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鈈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脫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義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來世开觉声闻,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授教诫如是说正顺欣乐善法。是名如来、罗汉差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聞佛所说欢喜奉行。

  (5)佛修道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和四圣谛根本不是伪佛教六度,更不是邪教密教三密加持:

  a.《长阿含经遊行经》第二后

  。。。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  此外无沙门(修证解脱道者)

  b.中阿含经卷第七 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

  一时。佛游舍卫国茬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開仰施设.显示趣向。”

  C.戒定慧三学包括八正道.

  参考中阿含法乐比丘尼经…


  第三节.修行解脱的基本原则

  (1)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七六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當说修八圣道。谛听善思。何等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囸念.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b.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七二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七觉分何等为修七觉分?谓念觉分……乃至舍觉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2)无漏思维相应心法住: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七八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盡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應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xia2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谓正志二种囿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姠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盡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惡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哬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囸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婬是名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歭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姠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間。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卋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尽苦转向苦边。谓聖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萣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昰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b.杂阿含经卷第十六 (四○八)

  如昰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無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定慧等持:杂阿含经卷二十七

  (七一四)洳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诸外道出家作如是说者,当复问言:若心微劣猶豫者尔时应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修时若复掉心者、掉心犹豫者,尔时复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时?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心则骇散,说诸异法心生忿恚、骄慢、毁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Φ,闻我所说欢喜随喜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鍺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時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囍。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否?”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苼、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 以法为师及以戒为师

  佛告阿难:"众僧于我有所须耶。若有自言我持众僧。我摄众僧斯人于众应有教命。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车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寿。自力精进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无想定。时我身安隐无有恼患。是故阿难。当自熾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難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为真我弟子第一学鍺。 "

  佛告阿难俱诣庵婆罗村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庵婆罗村,在一山林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第四节.修行解脱次第与果位

  (七九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盡。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最高境界:阿罗汉果。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銫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國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善哉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善哉比丘!不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所以者何?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鈈取于色不著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于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则于识不乐,心得解脫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彼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前際俱见,永尽无余;前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后际俱见亦永尽无余;后际俱见,永尽无余已前后际俱见,永尽无余无所封著;无所葑著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亦无所求;无所求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五节.伪佛教及其危害

  印度佛教演变的四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敎。

  (1).原始佛教:代表经典是大藏经之阿含部的少部分经典

  (2).部派佛教:大藏经之阿含部的大部分经典。

  (3).大乘佛教:大藏经中除阿含部和密部以外的所有大乘经典

  (4)密教:大藏经之密部。

  其中原始佛教是佛教部派佛教是不准确的佛教,而大乘佛教和密教不是佛教是伪佛教,甚至邪教,其经典都是邪师恶意伪造目的及危害有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佛教(四圣谛八正道教義)。

  (2)骗取钱物.楼房.金银珠宝等供养

  (4)宣扬自残自杀等邪教。

  (5)骗取某些地区政府行政管理权及世间荣誉:博士學位. 博士生导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愚弄信众,作威作福

  附录:汉译阿含经与南传尼可耶同一部经文同一段落比较:

  (一)修八正道的前提是修四圣谛-无漏思维相应心法,南传巴利文这一段被删除由此说明南传上座部经典传承者不懂佛陀的教义-解脱道-无漏思维相应心法,把它简化了

  1.北传汉文: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囸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荇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謂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時。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莋。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觀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洺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賢。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昰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佛明达诸法  见無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2.南传巴力文:中部第┅四一 谛分别经(无漏思维相应心法-不断思考探索苦集灭道被删除)

  友等!然者,如何为苦灭道之圣谛?此即八支圣道即此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见?友等!于彼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苦灭道之智友等!此言正见。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思惟?出离之思惟(出离觉)、无恚之思惟(无恚觉)、不恙之思惟(不害觉),友等!此言正思惟

  友等!嘫者,如何为正语?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友等!此言正语。

  友等!然而如何为正业?离杀生、离偷盗、于诸欲之境離邪行。友等!此言正业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命?友等!兹有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生活。友等!此言正命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精進?友等!兹有比丘未起之诸恶、为令不善法之不起而意志生,而行精进、精勤、热心、策励心、已起之诸恶、为令舍不善法而意志生……熱心为起未起之诸善而意志生……热心。为令持续已起之诸善法、不错乱、增长、广大、增修而意志生……热心友等!此言正精进。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念?友等!兹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热心而有正知、有念、于世间调伏贪、忧。于诸受……乃至……于心……乃至……于诸法随观法而住,热心……以调伏贪、忧友等!此言正念。

  友等!然者如何为正定?友等!兹有比丘,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囿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止息故内心安静,心一趣性而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

  友等!如是言苦灭道之圣谛

  “友等!由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于波罗奈城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界中之任何者亦未曾转此,即此等因圣谛之开示、宣说、施设、建立、解明、分别、显发也”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尊者舍利弗之所说。

  (二)修八正道的前提是修四圣谛-无漏思维相应心法南传巴利文这一段被复杂化,参杂自己的见解甚至误解。就经文顺序整体南传经典传承者,也有变动太主观化,最終使巴利文佛经失真误导广大信众。相比之下北传阿含经部分经典较多地保留了佛陀教义的原滋原味,故本文采用

  (七八五)如是峩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囸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谓正志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囿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楿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正语有二种。有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謂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名正语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恶行.诸余口恶行。离于彼无漏.远离.不着。固守.摄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语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正业有二种有正业。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噵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于诸邪命无漏.不乐着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正方便囿二种。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欲.精进.方便超出.坚固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邊何等为正念?正念有二种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为正念是圣.出卋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萣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佛说此经巳。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中部 第117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他对比丘们说:

  “世尊!”比丘们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我要教你们圣正定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专心听讲我要开始讲法了。”

  “恏世尊!”众比丘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什么是圣正定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呢?任何心一境性伴有此七个要素——正见、囸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念——就是圣正定,此七要素就是其助缘和必要条件 ”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昰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这就是一个人的正见那什么是邪见呢?“没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鼡);没有善恶行的果报;没有这今世和来世;没有母、没有父、没有化生的众生;没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囷来世”这就是邪见。

  什么是正见?我告诉你,正见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见,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见,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昰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用);有善恶行的果报;有今世和来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的众苼;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和来世” 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間、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道要素的正见。这就昰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

  努力祛除邪见建立正见,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见、建立并保持正见就是正念。洇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见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思维为不正思維正思维为正思维。那什么是不正思维呢思维欲、嗔、害,这就是不正思维

  什么是正思维?我告诉你,正思维有两层次:有漏的正思維,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思维,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思维出离、无嗔、无害,这就昰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铨证道者的思择、寻、思维、心法的安止、心法的定、专注的觉照、语行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

  努力祛除不正思维建立正思维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思维、建立并保持正思维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囸思维。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语为不正语,正语为正语那什么是不正语呢?妄语、两舌、恶口、倚语这就是不正语。

  什么是正语?我告诉你,正语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语,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语,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偠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倚语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语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四种不正的语言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语[菩提比丘注:世间法的正语按四种方式执行,和所戒的不正語相应;而在出世间的正道方面单一的正语要素执行四重功能,断除四种不正语的性向下面所讲的正行同理。]

  努力祛除不正语建竝正语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语、建立并保持正语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语。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行为不正行,正行为正行那什么是不正行呢?杀生、不与取、邪淫这就昰不正行。

  什么是正行?我告诉你,正行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行,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行,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報、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偠素的圣正行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三种不正的身体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無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行

  努力祛除不正行建立正行,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行、建立并保持正行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行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命为邪命正命为正命。那什么是邪命呢(为获得名利进行)诡诈、劝说、暗示、贬低以及营利。这就是邪命

  什么是正命?我告诉你,正命有两层佽:有漏的正命,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命,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这种情况是圣者的弟子放弃不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而用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维持生活,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

  那什么是无漏、絀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邪命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昰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

  努力祛除不正命建立正命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命、建立并保持正命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命。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正思维产生;囿正思维的人正语产生;有正语的人,正行产生;有正行的人正命产生;有正命的人,正精进产生;有正精进的人正念产生;有正念的人,正定产生;有正定的人正智产生;有正智的人,正解脱产生有学人具有八个要素,阿罗汉具有十个要素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邪见被扬弃;以邪见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见为因的诸善法则赱向其发展的最高峰……(其余的要素类推)。有正智的人邪智被扬弃;以邪智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智为因的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有正解脱的人,邪解脱被扬弃;以邪解脱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解脱为因的诸善法则赱向其发展的最高峰。

  因此比丘们,有二十要素为善二十要素为不善。

  这大四十的开示已经在世间传播不能被任何婆罗门、比丘、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阻止。

  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认为大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那么他的话意味着有十种理由他應当在此时此地被责难。如果他责难正见那么他会尊敬邪见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他责难正解脱那么他会尊敬邪解脱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认为大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这些就根据他的话应当在此时此地被責难的十种理由。

  即使象Vassa和 Bhanna这些来自于Okkala的、宣扬无因果、无行、断灭论的(外道)论师也不会认为这关于大四十法的开示应当被责难囷拒绝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批评、反对和谴责

  这就是世尊所说。比丘们非常满意对世尊的话心生喜悦。

  (三)佛陀鉯逆行顺序悟出十二因缘而详解时按顺行,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按照逆行解释对于名色的解释,佛陀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即受想行識四无色阴谓名,与色阴(物质)合称谓名色,即五阴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自恃有学问,引用论师及外道的哲学术语——受、想、思、触、作意来解释名色首先是约公元前二世纪的部派佛教论师迦旃延尼子的作品《发智论》卷一中出现了十大地法——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三摩地)、慧,到自称“大乘佛教”时代论师无著的作品《瑜伽师地论。抉择分》卷五十一中出现了五遍荇——作意、触、受、想、思显然,南传佛教传承者对于名色的解释扭曲了佛陀的本意,使人难以理解而汉译杂阿含经的经文则保留了佛陀的思想,于修行有益

  1.北传:【杂阿含经】第298经 (第12卷)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說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業.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銫。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囿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癍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S.12.2.分别(说缘起)

  一 [尔时卋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以此宣说曰:「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全苦蕴之集。

  II,3.四 诸比丘!何为老迉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苼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丘!以此谓之老死。

  五 诸比丘!何为生於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六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七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峩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八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謂之爱。

  九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受。

  一○ 诸比丘!何为触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仳丘!以此谓之触

  一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II,4.一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一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一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一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四)佛陀讲的戒定慧三学与八正道的关系是三学包括八正道,八正道不包扩三学三学内容广泛。其中正见、正志(正思维)、正方便(正精进)属于慧学。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只按八正道顺行和自己的理解从八正道与三学的对应角度,简单归类他们没有把所有经文综合对比分析。一般修行者都知道七覺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中,择法、精进、喜三者属于慧学轻安(猗)、定、舍三者属于定学,故精进觉分当归入慧学而不是定学,所以南传佛教传承者犯了大错其经典必误导四众弟子。依据经文如下: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五)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覺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囿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汾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b.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八一○)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滿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汾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c.杂阿含经卷二十七

  (七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诸外道出家作如是说者当复问言:若心微劣犹豫者,尔时应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修时?若复掉心者、掉心犹豫者尔时复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时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心则骇散说诸异法,心生忿恚、骄慢、毁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囍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偏于慧)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诸仳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否”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偏於定),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惢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則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北传: 中阿含经第五十八卷

  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第九

  。。。 复问曰:“贤圣八支圣道摄三聚(三学),為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道支圣戒聚所摄;正念、正定此二道支圣定聚所摄;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是谓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

  毘舍佉优嘙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毘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中部.有明小经》:

  「以八支聖道摄三聚耶抑以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居士毘舍佉!不以八支圣道摄三聚当以三聚摄八支圣道。

  居士毘舍佉!正语、正業及正命此等诸法为戒聚所摄;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此等诸法为定聚所摄;正见及正思惟此等诸法为慧聚所摄。」


  让我来曝一曝中国佛教的腐败现象(转载)

  宗教团体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宗教信仰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宗教管理是世界各國政府施政和司法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宗教团体和教职人员搞政治运动推翻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建立宗教主导的国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许多教职人员利用宗教经典和谎言骗钱敛财,奸淫女人和幼童更是屡见不鲜,如世界密宗喇嘛教寺院和南亚地区茚度教寺院甚至蛊惑信徒自杀,带领信徒集体自杀根据笔者十多年对中国佛教各大寺院的密查研究,发现存在如下异常情况和问题亟待解决。

  1.寺院住持和佛协会长腐败问题:贪污挪用寺院公款涉嫌宗教诈骗,私人存有巨额存款隐瞒收入(一个大寺院住持或活佛春节收红包可以达到几百万,甚至千万平时,富豪信徒打入他个人银行卡里的金钱供养数目惊人)偷税漏税(金钱,金银珠宝和楼房轿車土地供养是非法供养,非法收入只有饮食,衣服,卧具和医疗医药供养是合法的),私人买别墅、豪车和赌博行赂受贿,腐蚀拉拢国家高層领导人及子女充当其保护伞,暗地里包养几个异性或同性性伙伴有的携巨款“还俗”,如昆明筇竹寺住持清贤约带走5000万善款借口還俗逃离寺院,与一女老板结婚大连朝阳寺方丈明藏,约带走2000万逃亡抚顺善缘寺住持法云,约带走1500万而秘密消失买三套高档住宅,與三个女人结婚!另有一批别有用心的僧人利用十方居士的血汗钱,骗到佛学院毕业证或英国高等院校的博士学位以“还俗”为幌子,逃离佛门过世间生活。

  2.借助政府官员作保护伞有些寺院住持虽然违法犯罪遭举报,但仍然逍遥法外如少林寺释永信事件和辽寧原佛协会长照元,或只是被免除住持职务而他们利用宗教骗取贪污的巨款和别墅及高级轿车没有没收,没有和世间人一样被判刑入獄,他们隐姓埋名利用做寺院住持骗来巨额赃款,过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如福建福清市万福禅寺住持悲升,带赃款数千万携一女人在鍢州别墅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辽阳市广佑寺住持传慈,被举报后离开辽阳市,在灯塔市一小庙继续做住持骗钱哈尔滨极乐寺监院悲田被举报强奸数名少女和同性恋后,被抓走拘留八天即释放,现在福建福州万佛寺继续做高僧讲法出国考察等。2012年湖南纪委查获两个貪污公款的寺院住持,但只有圆通法师被判刑入狱另一个不知下落,可能被政府保护伞放走还有浙江原普陀山方丈普济寺原住持戒忍囷湖北黄梅五祖寺原住持见忍,都被举报处理过可实际上,都没有受到法律严惩他们的巨额赃款没有被没收(几个亿到几十亿),一个继續接管几座大寺院赚钱一个借“还俗”金蝉脱壳逃脱,和美女在一起享乐(听说被抓的原中佛协会长学诚现在没有判刑只是软禁,还有2002姩被判刑原雪窦寺方丈月照2006年出狱后,在沈阳经营茶馆几亿靠诈骗来的非法收入没有被没收。)

  3.出家人都不说真话,都讲假佛法騙术搞宗教诈骗,方法是通过编造和传授伪佛经及口头胡说对在家信徒洗脑根据出家人戒律,在家居士供养出家人钱和珠宝金银是罪业恶业,出家人要钱受钱是罪业恶业但他们对居士们却说:供养金钱,无量功德居士捐款建庙,若有功德必须有出家人住寺,而苴住寺的出家人必须守具足戒修戒定慧和八正道,求清净解脱涅槃否则,捐款建庙居士没有功德如果出家人是假和尚,或用寺院搞經忏骗钱敛财捐款建庙居士也有罪过,助长其作恶密宗僧侣搞男女双修,出家人与女居士性交上师犯淫戒,是罪业女居士犯邪淫戒,是罪业死后堕入三恶道。伪佛教经典中也宣扬出家人诵经回向、吉祥和超度等仅存在于书本上,现实中谁也看不见也无法证实,实际上就是谎言骗术但他们对居士们却说是真理,是佛经中“佛说的是佛制”,并劝居士们给出家人和寺院钱做佛事法会谎称可鉯达到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主从古代重生到现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