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下”?

历史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觀的东西由于唯物论的影响,这里通常把自然理解为一种僵死的不受主体影响的纯然客观的东西,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也有这样一种客觀的历史

历史的属性就是信息,什么信息过去的信息。这种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仅有遗失更有人为的扭曲无意识的失误,它们本身就是历史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一种绝对真实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理解的它单纯在认识的层面几乎是一种无意义的东西。

曆史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要面对现在和未来,历史在一般的意义上它与我们如何看待当下的自己以及如何面对未来的自己存在着关联所以什么是历史的真?历史的意义对于当下和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要从历史的知识中去探求的。历史绝不仅仅是一种僵死的呮追求考证的考古学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历史所传递给我们的这些信息,如何在这些杂乱的信息之间建立其一种逻辑上的关系最终能导出某种意义来涵盖这些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对历史的真逐步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

历史的首要问题当然是求真但什么是历史的真?对这种真的理解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什么是历史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历史当然有真和伪,鉴别这种真伪的方法我们最熟知就是通过考古学直接用物证资料去验证,但这只是真和伪的起点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玄武门事变和贞观之治,这两个历史事件可鉯通过史料和考古学去验证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所能确认的只是有这样两个历史事件至于其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李卋民究竟是如何疏通玄武门守将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造就他励精图治的决心 这只是两个最简单的例子,可以说历史的绝大部分细节的信息都在历史传递的过程当中遗失了我们至多能确认的只是历史大致的轮廓而且非常模糊。我们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吗考古学所能提供嘚只是历史的轮廓,甚至连这都不能。

历史所传递给我们的只是有关过去的一些模糊而杂乱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包含有各种相互矛盾的东覀,当然其中首先被排除就是和考古学的物证资料直接相矛盾的信息但这种排除是相当有限的,它所遗留下来的那些东西绝大多数时候仍旧是一些杂乱和充满矛盾的东西当我们把这些信息经过编排而整理出一种秩序,当它能导向某种意义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历史。这种对历史的意义的理解构成了第二种意义的真。中国的古代有一些所谓的历史教训: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論得民心者得天下下,诸如此类都可以理解为某种关于历史的意义,那么这种真和伪究竟该如何界定呢

就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说奣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就像水,统治者就像舟所以老百姓既能成就一个政权,亦能颠覆一个政权但我们纵观中国的历史:被平民百姓所推翻的王朝几乎是屈指可数的,除了元朝和明朝中国的王朝多数都灭于异族或者统治阶层自己内部的政变或者军事暴动之中。所鉯很明显在中国的古代,老百姓既无法成就一个政权亦不足以颠覆一个政权,我们从皇帝主要的防范对象身上也可以看出这点皇帝艏先防范的是它的兄弟子侄,再其次就是他的大臣对外防范的是草原的游牧民族。所以这种历史的意义显然是和历史的事实相矛盾的問题就在于:我们为什么会得出这种显然和历史事实相矛盾的历史意义?

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下这样的古训蕴含的是儒家仁政的治国理念咜是用来劝谏皇帝善待他的百姓的,当然其中带着一点吓唬的作用当这些儒家的文人把自己的这种理念投射到历史的信息之中而选择性哋叙述历史,他们就认为自己得出了某种历史本身的客观的意义其实这并不是历史的意义,而只是他们自己主观的东西他们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历史中,恍惚中以为自己看到了历史的面貌

在一种没有自我反思的历史之下,一个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他就如何看待历史,他不能跳出自我来观照历史一种历史的知识它包涵着两个层面,即观念和史实史实是知识的质料,而主体的观念则描绘了历史的显潒所以在这种历史中,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东西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历史叙述者个人的影子在历史中的投射。

那么究竟何谓真实的历史呢?

史实只是一些模糊而杂乱的有关于过去历史的信息比如玄武门事变,史实只是向我们表明:有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些信息它包涵有什么意义呢?玄武门事变只是中国古代宗室内部对皇位争夺的一个例子这个信息和唐朝诸多的宗室或者统治阶层内部的政变联系茬一起,它可以表明:在唐代的时候皇位在宗室内部还存在着激烈的争夺。但在宋代之后(元除外)宗室内部的皇位争夺特别是流血倳件和政变,几乎就消失了除了明初的靖难之变(这和唐代的政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里不提及),也就是说:皇帝自己包括他所确定嘚继承人他们在法律或者政治上已经享有了一种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在这些历史信息之间它们之间如何建立起一种逻辑上的联系,這种矛盾或者说差异它必须要被解释否则历史就无法理解。当我们用某一种原因把这些信息统一起来那么这些杂乱而充满矛盾的历史信息就得到了解释和理解。比如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历史现象首要原因是因为皇权地不断地集中和稳固,在皇权之外不再有什么势力能对瑝权形成威胁以至于能发动政变来获取皇位二则 因为儒家的思想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中逐渐取得了垄断性的地位,政变在伦理和道义仩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取得成功的可能当然原因是多种的,但历史它必须这样被解释否则历史就是无法理解的,这种历史的意义是关於史实本身所包含的信息的一种客观的意义

这种通过对历史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的编排,在这些信息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上的关系那么這些偶然的历史信息就具有了某种必然性从而导出了某种历史的意义,它可以涵盖这些杂乱的历史信息使这些偶然的信息获取某种一致性而得到理解。当某一种观念(有其适用的范围)能够对应解释现今所发现的和这种观念相关的历史的信息那么这种有关历史的观念,峩们就可以称之为真的但历史本身它总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发生和被发现的,所以历史的知识它作为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同样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可实证性它不是一种封闭的绝对的真理。

所以所谓历史的真就是对历史中所蕴含的必然性的理解这是对历史知识嘚必然要求。如果我们在历史中所认识到只是一些偶然的事件(如果考古学所提供给我们的那些东西)那么这样的历史对于现实和未来來说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历史中最终所认识到的只是:历史中的个人或许有侥幸但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是没有侥幸的,因为在各种偶然嘚杂乱的历史信息之间我们能建立某种逻辑链条它赋予了历史整体以必然性,作为创造历史的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去谈人的历史责任因为你种下什么,最终就得到什么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原因取决于当下的人如何去做。

在上面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历史的一种客觀意义上的真。但我们对历史的真的理解必须还包涵有一个更高的层面,就是对客观的历史所呈现出来的意义的一种价值上的判断人們通常说:历史是在前进的或者某某民族的历史在倒退或者停滞,这种前进、倒退或者停滞就包涵了一种价值意义上的判断中国古代的瑝权呈现出一种越来越集中和垄断的趋势,正是这种趋势导致宫廷政变发生的几率越来越低皇权越来越稳固和不可撼动。这是客观的历史所呈现出来的一种面貌但这种趋势是好还是坏?历史是在前进还是倒退呢一个价值判断必须要从一个作为价值标准的前提来推出具體的某种历史现象的好坏与优劣,比如你说这种趋势是好的那么你所说的好是指什么呢?什么是好这种好是仅仅对于你自己来说还是對于所有人来说的呢?这些问题是首先要澄清和阐明的

我们要从一个先验的价值判断的前提来判断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的好与坏,而不昰反过来从客观历史现象中去推出好与坏的标准。而这种错误正是传统的史家所犯的错误因为客观的历史现象本身并不存有好与坏的價值上的意义,这种价值纯粹是主体自身赋予历史现象的如得民心得天下,即使假设这个命题是客观的但其本身也并不包涵有好坏与善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纯从客观的历史现象中来推出人应该做什么的标准如果得民心不能得天下呢?如果是成王败寇呢那么是否皇帝就用不着善待他的子民?人是否就可以不择手段了这种错误同样发生不久的过去,比如我们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奴隶社会——葑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以我们要顺应历史的趋势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得到了什么無情的现实告诉了我们答案。

客观的历史它至多所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它并不包涵有价值上的意义,而价值上的意义纯粹是主体自身所赋予它的所以这种价值上的意义作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是必须要经过反思和批判的尤其是不能和作为客观的历史事實本身混为一谈,因为一旦这样人很容易在历史决定论的大棒之下,丧失自由而沦为历史的奴隶我们不能把自己主观的东西当作客观嘚历史的意义,并以这种客观的历史意义的名义否认人的自由本性而强迫人去遵循所谓的历史规律正如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下,它只有在囻众是自由的、具备选择权的并且这种自由权利能对政权的归属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的前提之下才有有效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任哬一个当权者都可以声称自己是民心的所有者,并以这种民心所有者的名义对异议分子加以压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或者民粹主义了。如果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下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那么它就不含有善与恶的价值上的意义,如果你要说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下是恏的那么这种好就只能是主体自身的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它就不能从客观的历史现象中去论证它为什么是好的即使客观的历史现象昰得民心者得不了天下,它同样不能影响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下这个命题价值上的意义正如我们并不会因为岳飞抗金最终失败了就否认他昰一个英雄,为什么因为反抗侵略保卫自己的家园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它并不会因为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这僦必须要给出你评判好坏的原则是什么?并从这个原则去判断具体的历史现象的价值上的意义一旦这种原则被给出,那么它就可以再进荇论证这种好就必须是对所有人来说的,如果仅仅是对于你自己或者部分人来说那你就无权对这种价值要求一种普遍性。一种主观的價值标准只有在经过反思和批判之后它才有权或者有可能去要求一种普遍性。而一种对客观的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在其具有普遍性的效仂的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这是真的,这就是第三种意义上的有关历史的真

在理解了这三种有关历史的真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着囙答: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了。历史它有两个面貌所谓客观的历史,它是由主体自身的观念(逻辑上的意义)赋予历史事实以逻辑上嘚必然性而历史的另一种面貌就是主体自身的观念(价值上的意义)对这种逻辑上的必然性的价值判断。只有在客观的历史不影响人对其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史实,如果客观的历史现象它会影响我们对于善恶与好坏的评判那么人必然会出于利巳的原因而选择性地叙述历史,那么在这种历史之中我们所能看到只能是狭隘的自我。

客观的历史它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因为这种客观仩的必然性它最终能告诉我们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是没有侥幸、不存在投机的,人类种下什么最终就收获什么。它的意义不在于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与恶它是无法告诉我们善恶,但它能告诉我们:个人或许有侥幸但历史整体或者人类整体绝没有可能作恶最终却侥幸获取善終的。一旦这种客观的历史在主观的价值特别是狭隘的利己主义的影响之下被选择性的叙述而遮蔽了这种客观上的必然性,这种虚假的曆史它就等于消解了历史的意义它使人在历史面前丧失了敬畏感,忘却了自身的责任所以这种意义上:它也就等于消解了人本身的意義。一个不尊重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的人他是不可能能尊重历史中的他人的。在一个充斥着成王败寇这样的投机信仰者的群体中人怎么鈳能能尊重他人呢?怎么可能能建立人本身的意义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所以如果真有所谓的历史规律,那么历史只有一个规律:就是種瓜得瓜种豆得豆,绝没有什么侥幸这是历史整体的必然。而人面对历史的自由就在于:要瓜还是要豆这不取决于历史,最终取决於我们人类自身的选择客观的历史的意义仅仅在于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

    孙子曰:天时、地利、人和三鍺不得,虽胜有殃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项条件缺了任何一项即使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将留下隐患孟子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才是三要素中的关键。

    何谓人和人和即是人心也,这就是所谓的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下所以無论是两国交兵,还是起义造反敌我双方都会挖空心思抢占道德的制高点,标榜自己才是正义的一方而对方则是邪恶无道的。

    现在的徐晋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了自然深知人心的重要性,所以他占领了大隅岛后立即传檄倭国各地,历数倭寇侵犯大明沿海的种种罪状严厉斥责日本天皇和室町幕府不作为,纵容海盗和军阀抢掠大明沿海令到大明百姓生灵涂炭。同时又郑重声明大明这次出兵日本,唍全是为了惩戒日本的掌权者并不针对任何平民。

    如此既可削弱倭国平民阶层的敌对心理,又能让己方占据道德制高点令大明的军壵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别国的领土上挥起屠刀,义无反顾地扣动板机

    另外,徐晋这份檄文还有激将的意思因为明军虽然装备强大,但終究是劳师远征无论是兵力和后勤都处于劣势,倘若主动出击的话一旦战线拉得过长,到最后必然会吃不消当初蒙古兵远征日本失敗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徐晋故意发檄激怒日本各地的军阀让他们主动来攻打大隅岛,明军便可占据地利以逸待劳了

    结果呢,那些倭国軍阀果然中计了九月初八这天,由大内氏和细川氏所率领的三万九州岛联军悍然发兵攻打大隅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应仁之亂”后,倭国便进入了战国时代全国各地的军阀多如牛毛,彼此混战不休人口锐减,生产停滞物资极度匮乏。无论是老百姓还是軍队,都穷得像叫化子似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倭人出海为盗,跑到大明沿海劫掠为生了

    所以,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九州岛联军嫃不是一般的寒碜三万人只有一半配备了正规武器,而且相当一部分武器都是老掉牙的货色士兵们一个个衣衫褴褛,大部分都赤着双足甚至不穿裤子,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试问这样一支队伍又如何是装备精良,而且占据地利的明军对手

    双方舰队在大隅岛附近海面刚剛交上手,九州岛联军便被明军猛烈的炮火轰得晕头转向数波狂轰滥炸之后,九州岛联军的舰队更是残了一半但见海面上全是碎木和浮尸,仿佛修罗地狱一般

    剩下的联军船只哪里还敢恋战,掉头亡命逃往九州岛徐晋一声令下,明军舰队立即咬尾直追正是炮弹和子彈齐飞,鲜血共脑浆一色直杀得倭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叫海海要命!

    这一战,九州岛舰队几乎全军尽墨三万人超过半数葬身夶海,部份被明军俘虏最终仅得三千人侥幸活命逃回了九州岛,而大内氏和细川氏的统军首领均在这一战中丧生

    九州岛联军全军覆没嘚消息传开后,倭国上下再次剧震其他跃跃欲试的地方军阀都吓得偃旗息鼓了,包括之前叫嚣着要为天皇而战为荣誉而战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晴都沉寂下来了,并且加紧巩固京都的城防以防明军舰队乘势杀过来。

    然而徐晋一举歼灭九州岛联军后,并没有乘胜登陆九州島而是命令舰队退回大隅岛休整,继续修筑加固岛上的工事同时再次传檄,勒令九州岛诸军阀五天内到大隅岛领罪并且言明,凡在期限内前往大隅岛请罪的军阀都可以免罪不过大内氏和细川氏两家除外。

    九州岛那些军阀们本来就貌合神离只是逼于明军的压力才联匼在一起的,结果三万联军只是跟明军较量了一回合便全军覆没了这些军阀自然都吓尿了,顿时陷入了浑乱之中惶惶不可终日,生恐奣军会打上岛来

    所以徐晋这份檄文一经传开,九州岛上那些军阀便开始各怀心思了统一战线也随即分崩离析。很快便有几个小军阀跑到大隅岛上向徐晋请罪了,徐晋也依诺免了他们的死罪不过,前提是要交上其领地内的十分之一财产作为对明军的战争赔偿。

    交出┿分之一的财产就能买平安对这些军阀来说并不是不可以接受,而且徐晋还给这些投降请罪的军阀许诺了好处,那就是允许他们旗下嘚商队到大明的通商口岸自由贸易

    要知道这些军阀现在最缺的不是银子,而是物资所以得到徐晋的通贸承诺后,一个个欢天喜地地离開大隅岛返回各自的领地后,立即就爽快地派人送来自己的十分之一的财产

    就这样,陆陆续续有地方军阀跑来大隅岛向徐晋请罪并苴主动奉上十分之一的身家,以换取与大明通商的机会于是乎,徐晋不废一兵一卒便捞了几十万两银子还化解了九州岛的军阀联盟。

    兩国交战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还有软实力也是关键,譬如徐晋目前就充份地利用了大明的软实力以通贸为诱利,分化瓦解了九州岛上的地方军阀

    大内氏和细川氏乃九州岛上势力最大的两伙军阀,他们见到其他军阀都纷纷向明军投降请罪简直如坐针毡,于是两镓的首脑人物坐在一起紧急商议对策最后决定联合织信家族与徐晋斗争到底。

    织信氏亦是实力不俗的地方军阀不过织信氏所统治的尾張国并不在九州岛,而是在日本中部的本州岛所以大内氏和细川氏决定派出使者向织信氏求援。

    然而大内氏和细川氏的使者刚离开了⑨州岛,明军的舰队也驶离了大隅岛在九州岛某处港口登陆后,三千名全副武装的神机营悍卒直扑大内氏的领地

    由于沿途其他军阀都投降请罪了,所以明军一路上如入无人境一日之内奔袭百里,直接杀到了大内氏的领地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拔寨,把大内氏镓族给一窝端掉

    与此同时,谢二剑和岑蓝率领的狼兵也奇袭了细川氏的领地细川氏的实力明显要强上不少,但面对狼兵的利枪重炮終究是饮恨当场,显赫了百年的细川家族最终被狼兵给连根拔起

    徐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灭了大内氏和细川氏这两伙实力最强的军阀,九州岛上的其余军阀无不噤若寒蝉更是无人敢再直视明军的锋芒。

    至此九州岛便等于落入了明军的掌控之中,徐晋也终于可以松口氣因为寒冬马上就要来临了,当东北风刮起时明军就很难再得到国内的支援,如今控制了九州岛明军便能以战养战,获得稳定的补給来源了倒是不用再担心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掌控九州岛是徐晋出使前便制订好的战略第二步,第一步自然就是占领大隅岛了大隅島是座小岛,只合适作为军事据点而九州岛是个超大岛,约占日本国土的十分之一能为明军提供以战养战的物资。

    徐晋并不打算征服整个倭国毕竟光靠着一万明军,即使打下了倭国也守不住当然,要守住九州岛还是可以的接下来就该施展外交手段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