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龙鼓山河动电闪旌旗猎猎昭日月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㜢蚁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猎猎昭日月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千家诗》中华书局2009版,145页

嘉靖皇帝写给毛伯温的出征送别诗,看得次数太多背下来了。

当然是因为最后一句……似乎很多地方误传为“朕与將军解战袍”这首诗写于嘉靖十八年,当时毛伯温五十八岁嘉靖皇帝三十二岁,称一声先生倒是理所应当毛伯温进士出身,之前也並没打过仗秋水雁翎刀什么的多半只是摆设。不过据各类史书载伯温气宇沉毅,食量极大“临事决机,不动声色”;而且自出仕以來历任推官、监察御史、大理寺丞、都察院佥都御使、都御使等职,都是刑名法度一脉狠辣凌厉的角色即便上了些年纪,英风胆气应該是有的

这场仗并没打。嘉靖六年安南大臣莫登庸篡位称王,有点蠢蠢欲动不服管束的意思朝内征讨与招抚之争反复多次,终于下叻决心任毛伯温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大军临境公布檄文谕以利害。登庸惶恐嘉靖十九年,入镇南关进降表上土地军民籍,请奉正朔永为藩臣。随即削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授登庸都统使,秩从二品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毛伯温还朝後依然担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职打理边关,修筑城墙曾上防边二十四事,军令为之一新嘉靖二十三年冬春之际,俺答连續犯边皆被击退。当年秋顺天巡抚朱方上奏,秋防搞得差不多了为了节省银子粮草,各地援边军马可以撤回总督西北军务的毛伯溫表示同意,于是宣府、大同以及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客兵全撤。俺答侦知是年十月大举入侵,一路攻破县邑京师戒严。伯温等囚匆忙调兵赴畿辅驰援。事后兵科给事戴梦桂、御史舒汀等人先后弹劾主事官员,正怒气冲天的嘉靖旨意一下多人获罪,毛伯温褫職为民逮至午门前,杖八十发戍边卫。

非复当年意气豪惊闻鼍鼓看风刀。扪心未老山河梦抬眼方知庙算高。

失阵误军原有罪夺官发戍岂容逃。如今廷杖君恩重朕与先生解战袍。

其实我一向对书生带兵不太看好没系统看过明史相关资料,毛伯温政绩军事究竟如哬不好评价不过六十多岁的人了,廷杖八十啊明朝这个传统真的差劲至极。毛伯温随即北戍次年还,疽发于背卒。

网上搜出来毛伯温的生卒年都是1487—1544没细考,暂从《毛襄懋先生文集》所附年谱年谱记毛伯温生于成化十八年,即1482年年谱还说,嘉靖这首诗毛伯溫是有和诗的……老眼昏花没仔细找,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也待考。

一个抽风的路由让人没法知道什么时候能上网……

长卿尝壁立仲蔚亦蓬居。今日錢郎舍清风每晏如。

贫同悬罄后隐似挂瓢馀。误点屏间笔閒翻案上书。

客喧门结驷妇叹釜生鱼。但谢千钟馈何须儋石储。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書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団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荊卿!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推荐于

风吹皷鸣,把山河都震动了,日月高悬照耀着各色的旗帜闪闪发光,如同闪电一般.

明世宗朱厚熜<送毛伯温>诗,夸赞毛伯温领军威武,气贯长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旌旗日月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