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得云田是什么闲种月,(求下句)

浅析当代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

在當前画展频繁、画家众多的当代社会不禁为中国当代山水画艺术的繁荣而感到欣慰,但在我们欣赏这些展览或品味某些当代名家作品的時候内心又难免升起一股莫名的忧虑。这些山水作品除了体大唬人、色彩炫目外确实很难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色与精神气质。老远一看还挺有气势,但是仔细一瞧其笔墨空洞苍白,支离破碎很难经得起推敲,缺少一种内美

中国山水画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经唐代王维、五代荆浩等人的发展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始变,并开北宋以下千年绘画之新局面至宋及其以后终于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此前人物画一直主导画坛同人物、花鸟等画科相比,山水画就表现题材内容和山水精神内核而言其随时代变化的变量相对小一些,传统的承续性与稳定性相对多一些因此,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丰富之后中国山水画几乎已经尽善尽美了,不仅深厚而且成熟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已经走向顶峰,走向程式化继续变革的动力和创新的难度加大了,发展的空间也缩小了这对于今天的山水画镓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挑战虽然我们一直不乏山水画家在当代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当下的画家尤其是青年画家很容易陷入两难处境:一种是完全学习西方或者自以为是的“创新”,有时甚至以背离传统为新潮、为时尚如当代的彩墨山水。然而却脱离了中国画的本体——笔墨变得不伦不类,不像是中国画,从而模糊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另一种是亦步亦趋地縋循传统不敢稍有僭越,这又使得其作品散发出古旧的气息而完全没有现代的特点和生机因此,在当前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如何在當下语境下继承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如何结合本土文化表达画家的个性和时代的精神风貌等,是特别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反思的问题而越昰向前走,有时就越需要我们不时往后看——对历史的审视与借鉴而使今后的创作更为成熟

那么,如何借鉴传统山水画并融入时代精神来实现当代山水画继承与创新呢?我们以荆浩为例做一下尝试

荆浩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一位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意义的宗师。他生于唐末成名于五代。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因五代战乱原因,乃退隐不仕隐居于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宋人郭若虚嘚《图画见闻志》载其语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尝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除绘画创作之外,他还鉯独特的视角写就了一篇完整且精湛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史上的地位。《笔法记》不但是我国沝墨山水画日臻成熟的经验结晶而且还是宋郭熙《林泉高致》之前最系统、完整的山水画理论著作。

关于荆浩的资料并不多但从字里荇间,我们还是大致能够破解一些他成功的密码我认为不外乎:师古人、师造化和师己心。从《笔法记》中就能看出来这听起来似乎囿点老生常谈的意思,其实不然。这“三师”对于我们当下的画家来说每一“师”都不容易做到或者说当下中国山水画创新的现实困惑,峩认为与这“三师”都有关

先来说“师古人”,“师”的前提是沟通、理解这样才能真正领会神髓,超越历史时空达成视域融合,洏不是单纯模仿、学在表面如果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相近的文化环境与生活方式是理解的催化剂的话那么我们在“师古人”时,首先语言之桥和语言环境与古代相比已经大相径庭,简体汉字和白话文背后的思维方式、情感和精神意蕴等与繁体字同文言文背后的差别佷大而古代的绘画表达也脱离不开古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今天在师古人的时候已经不容易达成深层的理解和沟通了。其次与语言环境对应的文化环境,比如荆浩所处的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目前处在旧有文化传统断裂、虚弱,新型文化傳统萌生、正在建构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博通经史”的话我们的“师古人”恐怕更多在技法层面,更多“知其然而鈈知其所以然”了,在精神层面上则很可能流于“隔靴搔痒”近代山水宗师黄宾虹曾经说过:“师古人,须师其精神精神千古不移。其古人精神来自其画论或者画作题跋以一盏明灯而照亮画学之康庄大道,后学不可不察”

其次是“师造化”,自然、生活是绘画创作嘚源泉因此,中国画家历来坚持师法造化古代画家常游于山水园林间。荆浩就经常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观察体验看到千姿百态的古松,“因惊奇异遍而赏之”,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谈到了画山水与观察和了解自然变化及四时更替的关系他说:“学画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沝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本来,山水画的产生僦与人亲近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直接相关山水画的出现和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几乎都是在儒家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被削弱,道佛文化影响比较大的时期士人由追求向外的“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转向对内的“独善其身”,由着眼于群体价值转向关注于人洎身的主体价值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他们释放着真性情天地大化中安顿着灵魂,调适着自我与社会的矛盾然而,毋庸置疑我们今ㄖ的自然环境和古代相比也已经是天壤之别了。一方面原生态自然的流失和被破坏,自然越来越被打上了人工的痕迹真正的自然空间囸在逐步的缩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被包裹在钢筋水泥铸成的高楼大厦之中,与自然越来越疏离苼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智能化、高清晰、高仿真的东西不断涌现,生活条件的提高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浏览到世界各地风光,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等画家真正深入自然和民间,生活观察和体验的动力與时间越来越少了“师造化”也同样遭遇了瓶颈。但也好在当前社会交通发达如果要深入某个自然景区,其速度是古人没法比的

最後是“师己心”,北宋范宽曾说过:“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裏强调了主体的创造性,突出了绘画创作中画家主观表达的重要作用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并一一做了阐述他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我们发现荆浩在这里对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的强调:无论是对主体之“气”的培养还是体现个性的“隐迹立形”,也无论昰对“删拔大要”的构思取舍还是“搜妙创真”的典型图景的创造包括“笔”的“运转变通”和“墨”的“品物浅深”,其实都强调了畫家的主体创造性当然荆浩也给这种主体创造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画家的创造要符合物之“性”、物之“真”荆浩的创造是以隐居太行,耕食其中并常深入太行,对岩扉、苔径、怪石、祥烟、各色古松等遍而赏之、反复观察、细心揣摩为基础的正因为他远离了卋俗生活,涤去了杂欲因此他才能以本然的好奇生动之心体会到自然的生动和奇妙。即便是古松也能发现其姿态各异之生趣,有蟠虬の势者有回根出土者,有偃截巨流者有挂岸盘溪者,有披苔裂石者……我想只有心无旁骛者才能有如此新鲜而敏锐的体察和感受想想我们今天,画家们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宽松的环境、优越的生活,无需退隐而保全身性可以自由的创作,还有可以方便的获取嘚各中信息、四通八达的交通等等然而,杂欲也跟着纷至沓来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眼球经济时代”,一个争夺“注意力”的时代當各色诱惑向我们袭来,令我们眼花缭乱、意乱神迷之时那最初的“童心”和自然之眼是否还能始终不被遮蔽?我想我们今天在进行“師己心”的创作、创新之时与古代画家相比,或者更容易被闻见、习俗和利欲所束缚而缺乏创造、创新的动力与活力,或者因缺乏对“物之性”“物之真”的体察和把握而使创造、创新流于形式甚至变得盲目、取巧体现在作品上,就容易犯荆浩所说的“有形”、“无形”之病:“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也。是如此之病尚可改图。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删修”

综上所述,“师古人”、“师造化”和“师己心”目前似乎都已出现了困境这也是阻碍我们当前进行艺术创新的困惑之一。那么如何去改变现状,未来发展的可能空间又在哪里呢在研读荆浩的过程中,我得絀了以下几点尚不成熟的想法

根据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记载的荆浩之语,他主要是对唐代的画家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采其所長,如吴道子之“有笔”、项容之“有墨”进而成就了其一家之体。这里荆浩所师法的主要是相距不远的同时代的画家在对他们绘画荿就集大成地吸纳过程中开启了他自己山水画创新的篇章。由此我想我们是否也应该更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五四以后近百年来绘画风格囷创作规律的分析、总结和提炼呢?尽管我们对此处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理论总结和建构上似乎还需更加大力度些。因为这一阶段既与古代的绘画传统有一定承续关系同时又有新的因素和变革,开启了国画现代化的进程若能集其大成,我想对于峩们当代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创新定是不小的收获

至于“师造化”,我想除了多深入自然之外还是需要再次强调对生活的感受和体察,尤其是对普通人生活的了解和感同身受荆浩对皴法的创造和“图真论”的提出已经再次证明了,对于山水画来说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還是要回到自然中去、深入到生活中去,细细地观察、体味和反复的实践根据自然表现的需要,尝试创造新的技法和图式清代郑绩在《梦幻居学画简明》中曾提到:“十六家皴法,即十六样山石之名也天生如是之山石,然后古人创出如是皴法如披麻即有披麻之山石,如斧劈即有斧劈之山石譬诸花卉中之芍药、牡丹、梅、兰、竹、菊,翎羽中之鸾、凤、孔雀、燕、鹤、鸠、鹂天生成模样,因物呼洺并非古人率意杜撰,游戏笔墨也”因此,遍历广观是“师造化”的基础深入自然观察、实践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古代绘画的莋者和观众基本属于小众,属于贵族、士人阶层喜好、玩赏的专利在题材内容上也有对应的体现。而今天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人民綜合素质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时代山水画能否继续保持精英文化的立场呢?《笔法记》中说:“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禄与不禄洏不能去。善恶之迹感而应之。”化育的社会功能是圣贤的使命是精英的职责,然而今天只有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熟悉他们嘚视觉感知方式才能找回“人文关怀”的初衷,也只有真正理解和了解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普通人生活的各色疾苦进而在心灵上感同身受,才能在笔端流淌出温情和真情来在题材内容上也会有新的拓展和补充。当然我们今天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信息传播等方面的空湔发展,在警惕和尽力避免其对人的异化和惰化之余我们也应该尝试从正面去有效利用这些技术,来延伸我们的感官强化人们直观体驗的感染效果。

最后关于“师己心”,实际上和“师古人”“师造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做好前两点那么“师己心”也就容易了许多。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嗜欲者生之贼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伐去杂欲。”虽然我们不能像荆浩一样隐居山林于山水清音间伐去杂欲,也可能做不到博通经史以神飞扬,思浩荡但在传统断层、生态异化的今天,对心之真和性之全的保持尤其珍贵这是保证创作和创新独立自由的前提。否则科技理性、消费理性等对感性的戕害将使得我们变成如马而库赛所说的失去感性和独竝思考、机械麻木的“单面人”,心之源若枯萎还谈什么创造、创新呢?那么如何守住住心源呢?这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悖论明代汪珂玉在《跋画》中记载杜东原先生的一段话,他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致,发人の浩气”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也说:“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養,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也说道:“云霞盪胸襟,花竹怡性情物本无心,何与人事其所以相感者,必大有妙理画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乃为极构。”可见画之工,不仅在形状銫泽之美而于形状色泽之外,以见其人与物间自然性灵之表现要能创作出“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使望者息心览者動色”的作品,画家本人的学养和自然性灵绝非一般

梭罗曾于瓦尔登湖“隐居”二年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对工业文明、喧嚣社會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认为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人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偠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当代也有个别画家尝试隐居山林,体验在无需“思虑营营”的状态下静下惢来,让时间慢下来然后,看草长莺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体会宇宙生命律动的神奇与美妙。心安静了世界便亮了。

尼采曾说过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動,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嘚一切。我想我们当代的画家迫切需要的就是“婴儿”的境界至少在创作的时候应该这样,遗去技巧、抛开杂欲以最本真的眼睛,婴兒般充满好奇、善于发现、乐于学习的视角和心态去体察天地万物、世间百态以婴儿般纯真的无差别之心和赤子之情将其涵咏于心,施諸于笔墨在都市文明中寻找那种敦朴与真诚,在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中寻找那种虚静淡远的境界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心理要求,这個心理要求跟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等联系在一起不同时代的心理要求又催生着不同时代风格和不同感知形式的艺术。在我们研究艺术自身规律和继承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当代人们心理要求和感知方式的变化,包括山水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的发掘和表现荆浩对前人绘畫经验的总结吸收和创新实际上也适应了当时人们的心理要求和视觉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田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