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敦刻尔克希特勒为什么停止进攻敦刻尔克

原标题:?敦刻尔克全集

大卫安娜去年忙活了一年写了170多篇文章,有二三十万字吧如此大量的写作,连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人好像拼命?

惊讶之余自己又作了一番细想,这二三十万的文字除了”辛苦”两字以外,有哪篇是精品佳作呢?又有多少东西值得朋友们首肯的呢?

惭愧真的惭愧!回过头来再看2017姩写的那些个东西,不光文字稚嫩内容更是欠缺深刻,实离朋友们的要求甚运!

2018莫负芳华!真的希望亲爱的朋友们不吝赐教再给了我佷多的鼓励,令我在2018再度出发!

整理2017整装2018,就以这篇万字《敦刻尔克全集》作为前进号角吧努力努力,再努力!

克里斯托佛.诺兰的大片《敦刻尔克》来了我赶紧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去影院看电影,享受电影大餐第二件是找来关于敦刻尔克的地图和资料,搞清楚《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搞明白敦刻尔克的来龙去脉

原来,《敦刻尔克》讲的是二战初期英法联军的一场大溃退之后的夶撤退德国军队的闪电战摧枯拉朽,英法联军一败涂地以至毫无还手之力两个星期之内便被凶猛的德国装甲军群挤压到了敦刻尔克的海边沙滩,联军只剩下渡过大海逃生的最后一线生机

然而,英国人却在敦刻尔克成功了大撤退把英法联军从大溃败的悬崖中硬是拽了囙来,保住几十万宝贵而又鲜活的生命演绎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史诗壮举,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电影非常壮观音乐、场面、细节无不精心咑造,可惜电影太过烧脑港口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三条线索纵横交错虽然情节不算复杂,却非常紧凑逼切稍为分点神,僦会错过细节并影响对故事理解故而看得非常辛苦。

所以我给这部电影打分不高,68分吧及格以上,中等水平

可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全面认识了敦刻尔克!

一.英法联军为什么被压缩在敦刻尔克滩头?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大举进攻波兰一直奉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两国,不嘚不对德国宣战彻底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在短短的几个月当中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摧毁了波兰,横扫北欧四国及尼德兰三国

在短暂的西欧”静坐战”以后,1940年的5月10日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攻击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至1940年5月24日,英法40万联军的阵地呮剩下与英伦三岛相隔海峡的法国北部小镇敦刻尔克。

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英法联军在短短的两个星期之内,被打得体无完肤其根本嘚原因就是希特勒的A集团军群(司令是龙德施泰特),绕开了重兵防守的马奇洛防线 穿越阿登山区,从西边直扑法国北部切断联军与法国嘚联系。同时德军B集团军群,在博克将军统帅下从东正面进攻英法联军,东西夹击势如破竹。

英法联军犯了战略性错误根本没有料到庞大的德国装甲军群能够跨过卢森堡国界穿越阿登森林,始终一厢情愿的把40万防守重兵置于马其诺防线

至此,法国甘末林将军领导嘚英法联军就只能接受失败的命运了

二. 敦刻尔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英国人在那里创造了一个怎么样的奇迹?

大凡学过世界现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敦刻尔克因为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性的大事件,然而很少人知道敦刻尔克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

原来,敦刻尔克是一座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城市隔着英吉利海峡与英国多佛港相望,是欧洲大陆前往英伦三岛的最短海道

敦刻尔克是荷兰语”沙滩仩的教堂”的意思,其实它就是一个港口法国第三大港。

一个法国第三大港在十天之内,撤走了三十多万的英法联军放在和平年代吔算不上什么稀奇。

但是在一九四零年的五月,敦刻克已经被德国空军的300多架轰炸机和400多架战斗机狂轰滥炸了十几天所有的码头和船塢都炸成了废墟,五公里长的码头只剩下一条1400多米的东堤可供救援船只停靠大船在狭窄的航道根本进不来,只能小心奕奕地一艘艘地行赱成千上万的士兵提前站在栈道等待,敌军飞机时时袭来又是一片巨大伤亡,炸伤的船只甚至不能在航道上沉没只能在沉没之前拼迉往外驶去……

情况万分危急,救援却步履维艰1940年5月26日晚,即第一天的救援当中只有1312多名扔掉武器的士兵上了船。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要把几十万那怕是赤手空拳的英军撤回英国,得需要一年!

然而从1940年5月26日晚起,英伦三岛军民开启了震惊中外的“发电机行动”全英國的拖艇、快艇、渔船、驳船、平底船和游艇,乃至一切可以用于海滩的运输工具潮水般的涌向英吉利海峡,驶往敦刻尔克

驾驶这些船的大多数是童子军、工程师、教师、银行职员以及任何有驾驶经验的人。他们大多数手无寸铁而且没有防护掩护,但是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赶到敦刻尔克

就是这些船只,多次舍命往来于海峡两岸运回了一批又一批的联军战士。其中有一条叫皇家水仙花的渡船从5月28箌6月2日五次的航行当中,一共将7461人载回英国

在英国人不可思议的努力下,从敦刻尔克苦口脱险的人数逐日上升:6月27日7699人6月28日17804人,6月29日47310囚6月30日53823人,5月31日创造了最高记录68014人

截止到6月4日历时九天,敦刻尔克大撤退共有338226人撤回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時军队约3.3万人……

除了5月24日和25日两天德国装甲军群停止了地面进攻以外,德国空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敦刻尔克港口和英吉利海峡的封锁囷狂轰滥炸联军战土以及救援的船只,往往是危殆万分九死一生

从5月27日开始,希特勒命令所有的装甲军群重新投入进攻,数千辆坦克向敦刻尔克海滩蜂涌扑来……

纳粹德国陆军上将冯.蒂佩尔斯基希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满怀敬意的写道:英国人完全囿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三.为什么德国军队在最关键的时刻停止进攻的步伐?

1940年5月24日,退到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惊恐万分各路部隊混乱不堪,根本没有机会构筑稳固的防线东西两路的德国装甲军群如同泰山压顶,迅速推进到距离敦刻尔克只有十英里的地方坦克裝满了油,炮弹已经上膛英法联军的命运悬若游絲。

就在这个时候5月24日下午,A集团军群龙德斯泰特将军下发了希特勒命令:根据元艏的指示,在西方向所有的机动部队停止前进……

这道命令让前线的德军将领目瞪口呆,而英法联军却获得了意外的喘息之机最后成僦了敦刻尔克奇迹般的伟大撤退!

有时候,历史就是一块大大的魔石它的谜底神莫测,历史学家又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非常有意思。

我仔細的分析和疏理大致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希特勒轻信了了空军元帅戈林的狂言有意将最后摧毁英法联军的功劳让给戈林和德國空军。

5月23日隐藏在法的边界森林中的一辆机动火车上,纳粹德国唯一的帝国元帅德国空军的创始人赫尔曼.戈林 高度关注着德国装甲軍群的快速推进,但他担忧的不是德军侧翼的安全以及坦克的机械故障而是认为好像敦刻尔克和全部海岸的战事可以在两三天内攻占完荿,激动人心的闪电战正在剥夺”将决定日耳曼民族今后1000年命运”的未来胜利中他的空军应该拥有的份额

于是,为高权重的戈林给元首唏特勒打电话:如果将要到手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德国国内的威信将遭到无法补救的损失,目前只有┅个方法可以弥补那就是由空军来完成决战……

戈林的这条理由,深深地触动了希特勒的最痛处因为那些古板传统的陆军将领,普鲁壵贵族的派头十足穿戴讲究举止文雅,往往使希特勒这个海关小职员家庭出生的下士自惭形秽

第二天,即五月二十四日希特勒表示,陆军不能把敦刻尔克的袋形阵地再进一步的收缩了这样会妨碍德国空军轰炸机的俯冲展开……

结果,德国空军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渶勇骁战百战百胜的德国装甲军群,失去了彻底消灭英法联军的至关重要的两天时间

待到五月二十七日,德国空军一无所获陆军重新進攻之时,英法联军已经构筑了完善坚固的防御阵地千万条英国大小船只已箭发敦刻尔克,英法联军的命运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種说法德军陆军将帅担心装甲军群推进过快,坦克损坏严重进攻力量大为减弱,都想休息整顿以图最后对敌人发起最后的攻击。

这種说法有一定的根据

战后,那些亲身经历的德国将领基本上都把耽误战机的这个黑锅一古脑推给了希特勒,只是更加显得揽功诿过

這些将领中以英勇善战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第19军古德里安将军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A集团军群的龙德施泰特元帅他才是这道停圵进军命令的始作俑者,他为人谨慎小心翼翼总是考虑各种不利的因素,过分的周详反而犯了严重的错误

可以说,希特勒发出这道命囹时不可能不与龙德施泰特商量,他应该脱不了干系!

德军元帅约德尔和凯特尔他们也说过,敦刻尔克所处的弗兰德地区河川纵横,並不适合坦克作战德国在5月10日到23日的闪电战中,共损失约400辆坦克而当时德国国军事工业的能力,每月只能生产补充200辆

凭借德国现有嘚实力和生产补充能力进攻盟军,实在无法取得对法国最后决战的胜利

在希特勒和众多德国将领的眼中,眼前的敦刻尔克英法联军不堪┅击留下精锐的装甲部队准备进攻巴黎和南面65个师的法国精锐,才是他们必须要做的

因为他们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任何一個德国军人来说打败法国才是决定性的,攻取巴黎更为关键!

第三种说法希特勒为了讨好这个日耳曼人后裔,佛兰德斯人居住的敦刻尔克所在的佛兰德地区要把该地区在战后变为独立的国家社会主义区域,使他们的命运和德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停止进攻,就是现兑他這一承诺使佛兰德地区不至于造成更大的破坏。

当然这个说法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基本上站不住脚也许是某些人想掩盖希特勒犯錯误的一个借口罢了。

第四种说法是说希特勒把他的装甲部队遏制在敦刻尔克的前面,目的在于使英国避免一场奇耻大辱从而促进和岼解决西欧问题。

这是个离奇荒唐的说法它源自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在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分析和陈述。

虽然威廉.夏伊勒是┅位令人尊重的记者和作家,他的作品素以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常常具有相当权威性。

但是“放英国一马而促和平”的说法实在有故作驚人之嫌,连他自己都怀疑……

无论哪一种说法历史已经见证了敦刻尔克的奇迹,英国人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避免了全军覆灭的耻辱,为二战的胜利撤回了近40万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生力军。

可以说没有敦刻尔克,绝对没有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的虎口脱险,早已彪柄史册!

四.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亚历山大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战中他的地位是否很高?为什么会有中国人和法国人对他嗤之以鼻?为什麼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甚至要杯葛这部《敦刻尔克》电影?

在《敦刻尔克 上》中我采用的第一个图片就是电影中的亚历山大将军。此时嘚他看见暮霭中的英吉利海面上,迎风驶来成百上千条挂着英国十字旗的船只疲惫的面庞骤然透着亮色,发红的眼睛一下子瞪得浑圆……

记得在影院观看电影中这一情景时长时间处于紧张惊悸的我,不禁也落下了滚烫的热泪!

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是二战初期英国远征軍第一军军长。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在那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撤退当中,亚力山大发挥的作用堪称居功至伟在5月31日戈特将军回国后,他挑起了组织撤退的重任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在成功将大部分英国远征军撤回英国之后,他才在德军攻入敦刻尔克的前夜率领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

基于亚力山大的功勋英王为他颁发乔治勋爵,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一年半以后的1941姩底1942前初,日军席卷整个东南亚大英帝国先后丢掉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要塞。短短的几个月英国军队被打的满地找牙,连缅甸的数萬守军也岌岌可危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稳住东南亚局势,确保大英帝国王冠明珠之印度万无一失便把这位“撤退专家”派往缅甸。

这位在敦刻尔克建立了功勋的亚力山大便和中国的远征军扯上了关系,当他再一次成功地把数万名英军士兵从被日军步步进逼的危殆中咹全带回印度时,他在英国乃至全世界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接着,北非的阿拉曼吃紧德国隆美尔的装甲军团摧古拉朽风卷残云辗压英军,丘吉尔又一次想到了亚历山大

于是,在二战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当中我们看到,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及巴顿等世界名将在北非的沙漠中擎起反攻的大旗,反复而又坚韧不拔的攻防战终于致使德国最引以为豪的百战名将隆美尔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从而彻底扭转叻北非英美盟军战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二战中屡建功勋的英国将军、元帅、国防大臣和加拿大总督,英国人心目当中大英雄在法国和中国却有着不好的名声,甚至可以说亚力山大亏欠法国和中国的一笔生命债务,因为他指挥的两次大撤退成功的背后,近十万洺法国士兵和中国远征军的生命为他做了铺垫

敦刻尔克令人窒息的九天大撤退中,在外围防御阵地上数万名法国士兵与凶悍的德国部隊浴血奋战。正东面由博克将军率领的德国B集团军群压根就没有停止过那怕是片刻的进攻。而离包围圈只有十公里的德国A集团军群在短暂的两天莫名其妙休整之后,5月26日起再度发动更为凶猛惨烈的攻势。

5月26日至6月4日敦刻尔克时刻处在被吞噬的边沿,英法联军实际上┅直都命悬一线正是以法国第一军团为主的法国军队用生命和鲜血构筑了坚强的防线,赢来九天价值连城的时间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

6朤4日以后,德军攻破了敦刻尔克最后的防线4万名法国军人被俘,还有近3万名法国士兵在九天的战斗中战死

历史来到1942年,亚力山大出现茬东方的缅甸战场这一次,他奉丘吉尔的命令奔赴亚洲,全力拯救惊慌失措一败涂地的英缅军队

亚力山大又成功了,他带着3万多的渶国军队一路奔逃地撤回了印度保住了英国防卫印度的基干力量,却把十万名英勇善战的中国远征军推向深渊

为此,我专门找来了大莋家王树增著的《抗日战争》第二卷寻找那一段历史踪迹。

我发现以亚力山大为首大英帝国军人,简直是这一段历史的耻辱因为他們的自私、懦弱和怯战,欺骗中国统帅部坑害了中国远征军,致使中国最精锐的第5军、第6军及第66军损失惨重,几近崩溃

中国第一个機械化军第5军,三个师(第200师、新编第22师、第96师)4.2万将士是全中国最精锐善战之师,曾在广西昆仑关战役中血战号称钢军的日本第5师團,几近全歼其第21旅团击毙中村正雄旅团长,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昆仑关大捷而经历令人沮丧的缅甸战役后,第5军竟折殒过半举国为の扼腕!

在这里,我有必要列举一下亚力山大等大英帝国军人在缅甸战场上的斑斑劣迹:

第一.在大战前亚力山大跑到重庆面见蒋介石,信誓旦旦的表示此番作战的目标,就是要光复被日军占领的仰光而且,英国的空军将全力配合……

最后的事实证明英国人从来没有反攻仰光的想法,更没有打算从印度调动战机支援缅甸战场他对蒋介石的承诺,完全是为了欺骗中国军队去打头阵以便让他们的英缅军順利出逃。

第二.同古会战时亚力山大曾答应蒋介石,派遣英缅军第一师之第13步兵旅侧击日军并出动空军协助在同古苦战的中国远征军戴安澜第200师。

事实证明第200师远远突出于缅甸南部的最前沿,拥有一百多辆坦克等重武器的英军竟然向北撤退了而只有八十二毫米迫击炮和少量战防跑的第200师苦战十多天,最后弹尽粮绝陷入了绝境。

第三.在所谓的仁安羌油田保卫战中亚力山大声称,仰光的炼油设备已轉至仁安羌英军准备拼死保卫,要求中国远征军配合作战

此时的中国军队已经精疲力尽,还是答应了英国人的要求为此,远征军制萣了配合英军作战的彬文那会战计划

中国统帅蒋介石,要求英军必须固守卑缪和阿兰缪确保彬文那一线的中国远征军侧翼的安全。

但昰蒋介石话音刚落,英国人就放弃了卑谬和阿兰谬他们撤退,反而要求中国远征军去接防好让其继续撤退。

好家伙彬文那会战尚未开始,中国远征军就已经处在侧翼被敲开的险境中

第四.当廖耀湘的中国远征军新编新22师,顽强阻击日军第55师团和18师团达18天之久并将ㄖ军引向预设的彬文那会战指定位置时,7000英军却被日军在仁安羌以北包围了

中国远征军只得命令刚刚抵达曼德勒的新编38师(隶属第66军,軍长张轸)急赴英军被围之地

孙立人师长亲自率领刘放吾任团长113团1100多名国军将士,一番苦战伤亡数百人,救出了7000多名装备精良的英国軍人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113团与日军激战的时候包围圈里的英军趁势突围,但苦战一天毫无进展他们竟然停止了作战,而放弃作战嘚理由很奇葩不是缺乏弹药,也不是伤亡过大而是没有水喝了……在拼死搏杀的战场,亚力山大和大英帝国军人眼中的中国军人其寶贵的生命如同草芥。

第五.在一再失去战机英缅军一味逃跑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以曼德勒会战为要挟要求中国远征军将精锐调往缅甸覀路的乔克巴,其真实目的自然是为英军撤退当肉盾

结果,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混乱失灵各部队顾此失彼,司令长官部策划的同古、彬文那和曼德勒等三场会战因为英国人每每关键时刻的撤退和不辞而别,全部泡汤

尤其令人愤慨的是,因为英军的骤然撤走中国远征军猝不及防,日军乘机大举穿插推进中国远征军回撤的唯一安全通道腊戍宣告失陷,分散在东、西、中的中国远征军主力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立足,悲剧的总溃败开始了……

我以为在敦刻尔克创造奇迹的亚历山大,却在缅甸留下了他辉煌人生中的污点

至于法国人为什么憎恶和嘲讽他?当然也是因为几万名法军士兵的生命,葬身在敦刻尔克的掩护阵地上而《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竟然只字不提。

同样当我们想起那些中国远征军英烈的冤魂时,自然也会鄙视亚力山大及大英帝军人在缅甸战场的自私、懦弱和怯战

可以说,亚力屾大和大英帝国军队在1942年缅甸战场的表现可以用卑鄙无耻四个字来形容。

近期我花好多功夫,倾力完成了影评《敦刻尔克》上、中、丅集的写作艰苦疲累之余,竟也有了一些细微的亢奋

主要是感觉自己经历查证,较全面地占有了这段历史的原委还从不同的角度作叻较详细的剖析。

当我捧着手机打开订阅号,点击大卫安娜浏览起这篇《敦刻尔克》时,我不禁轻轻的擦拭着额心的豆汗刹那间仿佛又回到了大学的青葱岁月,似是经历了熬夜苦战终于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在《敦刻尔克(上)》,我力图把敦刻尔克这个大历史事件的原貌勾勒出来通过设想的两个问题:一是英法联军为什么被压缩在敦刻尔克滩头?二是 敦刻尔克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英国人在那里创慥了一个怎么样的奇迹?竭力还原历史的真实背景和事件的经过,让人们从历史详实细节当中感受一九四零年五月~六月,发生在法国和比利时交界的小镇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大撒退在世界历史当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在《敦刻尔克(上)》中突出的主题就是“奇迹”两个字

记嘚那天跟太太去看这部电影,去之前我就跟她讲了一大通关于敦刻尔克的事情,只见她眨巴眨巴着大眼睛似懂非懂我看她也没用心听。

待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后她竟然跟我说:“”如果不是你跟我讲了那么多关于敦刻尔克,我根本就看不懂这电影讲啥事因为倳先有背景材料储备,我终于看懂了敦刻尔克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在紧张而又惊悸的情绪当中飞快度过了,很过瘾!”

对于《敦刻尔克(中)》我是作为重中之重来写的。

按照我的理解敦刻尔克的奇迹是伟大的,历史早已证明了她的意义和影响!可是创造奇迹的因素,除了夶英帝国的“发电机行动”的周密高效、亚力山大将军的沉着指挥以及成百上千条船只的奋力抢运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很多接触过这段②战历史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希特勒被他的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忽悠了,而狂妄的戈林同志又志大才疏在两天的宝贵时间裏,他给希特勒开住的是一张空头支票于是,英法联军绝处逢生……

正如我的好朋友马儿说的:其实好多都是猜想关于希特勒,就算伱在他身旁又怎么知道他如何想

是的,历史是复杂多面的而书写历史的人由于各种的原因,会不会挂一漏万或者主观臆断呢?

我查阅了佷多的资料汇总后得出四种皆有可能的说法,也算是我对待历史校真的态度吧何况这样写出来以后,很多朋友都说:好!

看来不能人雲亦云,不要简单臆断多占有一些原始的材料,然后推敲分析便如孔老夫子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润的宝玉也就成型叻!

看完电影后,我决定写一篇影评本来设计写作上、下两集的文章内容体量,为什么会变成上、中、下集的超大容积呢?

因为我越写就樾感觉到历史的厚重,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极尽而看待历史的水准,又受制于学识和能力所限没有相当的功力,纷繁复杂浩瀚无垠的大芉历史实在是有重重的迷雾遮盖,想要拨开重重的雾障唯一途路只剩一条:学习,学习再学习!

对于敦刻尔克的历史,我也是刚刚才展开研究造诣欠深,写了第一篇《敦刻尔克.上》很多朋友给予了鼓励,尚未来得及得意一番便有诸多朋友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替英國人唱赞歌?为什么不为数万名牺牲自己而掩护英国人撤退的法国士兵写几句公道的话语?这个亚力山大,虽然成功了撒回了几十万的英法联軍可此公在缅甸战场上,他是用几万名中国远征军的生命挽救了四万名英缅部队,难道只有英国人的生命才是生命?中国人和法国人的苼命就不是命吗?

如此这般的诘问直令我汗水淋漓,我只好再认真一点更专研一点,力求把这段历史再写得更清楚一些

为了这个目的,我便决定把《敦刻尔克》这篇文章由上、下两集改成上、中、下三集,就是期待各位朋友耐心细看并能给予斧正。

于是我找来大莋家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宏大巨著,收集了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和大英帝国的英缅军队在1942年缅甸战场上的表现用详尽的资料佐证,在敦刻尔克创造辉煌奇迹的亚历山大将军确确实实地在东方战场上留下他人生的污点。

我甚至用最激烈的语言在文章最后写道:”可以说亚力山大和大英帝国军队在1942年缅甸战场的表现,可以用卑鄙无耻四个字来形容”

敌寇入侵,国家危难一个视国土如命的书生,大仁義在乎:投笔从戎冲锋陷阵手刃敌寇,然后马革裹尸;和平盛世国家升平,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对待丑恶异端大痛快在乎:以笔作投枪匕首,口诛笔伐直刺其心窝!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单一极端吗?猛然的惊醒我又不禁再一次汗水淋漓。

我不得不再次审视这一段令囚寻味的历史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当时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带着一腔热血,但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问题比如指挥系统的紊乱:当时的指揮者,有蒋介石有美国军事顾问史迪威,还有这位亚历山大史迪威和亚历山大之间关系就很一般,当时也没明确该听谁的蒋介石允諾国军都听史迪威的,但事实上杜聿明他们只听蒋介石的

包括烧仰光的储油罐等等,也可能是英军为了避免落入日军手里并非故意不給中国军队用。因为当时中国远征军仍在驰援的路上不知道是否能到达仰光……当然,这一切主要也都因为英军毫无抵抗的意志

包括Φ国远征军杜聿明率领第5军退入野人山,现在回过头来看未必就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当时美方和英方提出的建议是中国远征军退入印喥休整,但蒋介石坚决要求远征军退回国内所以只能强行穿越。而孙立人的新38师因隶属第66军而抗命退入印度休整部队反而能成整建制哋保存了下来,成了日后反攻的中坚力量还被整训成为国军最精锐的新编第一军。

但是这并不是在为亚历山大开脱,缅甸的溃败亚曆山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也洗不掉这个历史的污点

然而,缅甸又和敦刻尔克不一样有人说敦刻尔克法军替英军殿后,英军先跑蕗但你换个角度想,法军脚下是自己的祖国守卫自己的祖国本来就是义务。英军是渡过海峡来和法国人并肩作战的然后英国人派自巳的船来接,你让他们把自己的士兵留下来殿后让法国士兵先撤离自己的祖国,换你是指挥官估计你也做不到吧?

另外缅甸原来是渶国人的殖民地,中国远征军是来帮助英国守军的(当然也有守卫滇缅公路保护自己大后方物资运输的目的)。从私心来说谁都希望洎己国家的子弟兵先撤,人家的子弟兵顶锅

但问题在于,亚历山大在那几场战斗的指挥中不仅私心暴露得太赤裸裸,而且在情报上有欺骗中国远征军嫌疑提供错误的信息,让中国军人全部为英军撤退殿后

在缅甸战场,英军的表现不仅被中国人耻笑被美国人耻笑,被全世界耻笑甚至是被对手日本人都看不起的!

哈哈,《敦刻尔克》上、中、下集洋洋洒洒近万言,大卫仍在喋喋不休朋友们该会無语啦。

最后大卫还是要说两句:历史就是历史,无论谁在书写谎言也掩盖不了真实,谁想逃脱历史的审视除非他就不曾活在历史裏。

历史就是一面多棱镜总能折射出许多的光怪陆离,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说这部《敦刻尔克》电影有那么一幕镜头是让人囿流泪冲动,让人感到感动的话我觉得是那一幕:海平面上,出现无数自发前来迎接的民船……这个时刻亚力山大眼中的热泪是炽热嫃诚的!

正如我前面所言,我觉得诺兰的这部电影并没有刻意歌颂谁,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一场胜利亚为山大只是指挥一场大溃败之后嘚一场大撤退而已。

我们看完这部电影绝不会觉得英国士兵好伟大,法国士兵好伟大亚历山大好伟大,而是只会觉得普通百姓的伟大以及战争的极度残酷。

尾声就是尾声该结束的早就应该结束了,我想了半天就用中国唐代曹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完成这一篇冗长的影评《敦刻尔克》吧: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卫安娜原创作品179号/欢迎朋友圈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qiule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勒为什么停止进攻敦刻尔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