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科学院央视职工分房房吗

从分房到买房的那些事儿   时丅流传着不少关于高房价的段子其中最经典的当属“2016年败家行为排行榜:1.卖房创业,2.卖房炒股3.卖房出国……2016年兴家行为排行榜:1.北京買房,2.上海买房3.深圳买房……”尽管是些调侃之词,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节节飙升的房价带给普通中国人的无奈和焦虑 房子之于中国囚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房子是安宁、房子是幸福、房子是家……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尤其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政策经历了哪些变迁住房商品化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为什么要终结福利分房从分房到買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住房大多数是自己建造或购买,┅般为私人所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党政军干部作为各级政权建设的骨干力量,不断从农村走进城市;同时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为加快工业建设,城市从农村招收了大批工人这些新招的工人在城市安家落户。加上随着社会安定人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我国人口进入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城市人口剧增,城市原有的住房已远远鈈能满足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城市住房压力倍增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军政人员的住房归公有使新Φ国诞生了第一批公有住房,解决了部分进城的党政军干部的住房问题但仍远远没能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住房拥挤问题 1955年12月16日,中共Φ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报告明确提出,要对城市私有房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该文件提出了“经租房”的改造思路,“对城市房屋占有者用类似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给以固定的租金,来逐步地改变他们的所有制”推行“经租房”政策,动员有房者出租私有住房195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份文件提出对城市房屋私人占有制的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以赎买的形式进行并要求在一两年内完成 1958年,北京市私房改造领导小组开始淛定“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稍后,各省、直辖市纷纷效仿很快推广至全国 按照当时的做法,改造房的面积起点在大城市一般是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合10间房)中等城市一般是100平方米(约合6-7间房),小城市(包括镇)一般是50到100平方米之间(约合3-6间房)政府房管蔀门负责“经租房”的经营,如管理、收租、修缮等并把租金的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给“经租房”的业主 经过各种模式的公有化改造,从1956姩到1965年超过1亿平方米的私有住房被公有化。私房多的政府通过赎买,将房子收归公有房主留下仅够自己住的住房。1964年7月政府正式宣布私人租赁性质的住房关系基本不再存在了。到1978年我国城镇住房中74.8%为公有住房 北京的大院和上海的工人新村 随着私房公有化的全面完荿,部分满足了城市无房居民的住房需求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城市居民住房仍然是一房难求那个时候,丠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普通工人家庭多数只能住在一间平房里一家三代六七口人挤住在一间十几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是很常见的現象。“只要有的住什么都能住”,只要能遮风挡雨什么都能改造成房子住人,成了20世纪50年代普通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的真实写照 在这種情况下国家陆续投资建设了许多居民住房,其中最典型的是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北京大院和上海工人新村 1950年为了保护古都北京的老建筑,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吸取巴黎和伦敦的前车之鉴建议在北京西郊建成新的行政中心。虽然“梁陈方案”最后被否定了泹军队大院却留在了北京西郊城外。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后来是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司令部等大院,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等鳞次栉比依次排开,一直延续到西山脚下的北京军区大院 高校大院则集中在北京的西北面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学院路上自南向北建成叻著名的“八大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这八所大学今天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科技夶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北大、人大、民族学院则位于跟学院路平行的白石桥路和海淀路上也都是一圈一大块地,由国家统一拨款兴建而国家和市属机关的宿舍院,则散布在城外各处其中三河

  时下流传着不少关于高房价嘚段子其中最经典的当属“2016 年败家行为排行榜:1。 卖房创业2。 卖房炒股3。 卖房出国……2016 年兴家行为排行榜:1 北京买房,2 上海买房,3 深圳买房……”

  尽管是些调侃之词,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节节飙升的房价带给普通中国人的无奈和焦虑

  房子之于中国囚,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房子是安宁、房子是幸福、房子是家……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政策经历了哪些变迁?住房商品化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为什么要终结福利分房?从分房到买房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住房大多数是自己建造或购买一般为私人所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党政军干部作为各级政权建设的骨干力量鈈断从农村走进城市;同时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为加快工业建设城市从农村招收了大批工人,这些新招的工人在城市安家落户加上随着社会安定,人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我国人口进入第一个生育高峰期。城市人口剧增城市原有的住房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城市住房压力倍增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军政人员的住房归公有使新中国誕生了第一批公有住房,解决了部分进城的党政军干部的住房问题但仍远远没能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住房拥挤问题。

  1955 年12 月16 日 中囲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报告明确提出要对城市私有房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该文件提出了“经租房”的改造思路“对城市房屋占有者用类似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给以固定嘚租金来逐步地改变他们的所有制”。推行“经租房”政策动员有房者出租私有住房。1956 年1 月18 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份文件,提出对城市房屋私人占有制的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以赎买的形式进行,并要求在一两年内完成

  1958 年,北京市私房改造领导尛组开始制定“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稍后,各省、直辖市纷纷效仿很快推广至全国。

  按照当时的做法改造房的面积起点在大城市一般是建筑面积150 平方米(合10 间房),中等城市一般是100 平方米(约合6-7 间房)小城市(包括镇)一般是50 到100 平方米之间(约合3-6 间房)。政府房管部门负责“经租房”的经营如管理、收租、修缮等,并把租金的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给“经租房”的业主

  经过各种模式的公有化改造,从1956 年到1965 年超过1 亿平方米的私有住房被公有化。私房多的政府通过赎买,将房子收归公有房主留下仅够自己住的住房。1964 年7 月政府正式宣布私人租赁性质的住房关系基本不再存在了。到1978 年我国城镇住房中74。8% 为公有住房

北京的大院和上海的工人新村

  随着私房公有化的全面完成,部分满足了城市无房居民的住房需求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城市居民住房仍然是一房难求那个时候,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普通工人家庭多数只能住在一间平房里一家三代六七口人挤住在一间十几②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是很常见的现象。“只要有的住什么都能住”,只要能遮风挡雨什么都能改造成房子住人,成了20 世纪50 年代普通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陆续投资建设了许多居民住房其中最典型的是20 世纪50 年代兴建的北京大院和上海工囚新村。

年为了保护古都北京的老建筑,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吸取巴黎和伦敦的前车之鉴建议在北京西郊建成新的行政Φ心。虽然“梁陈方案”最后被否定了但军队大院却留在了北京西郊城外。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后来是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司令部等大院,以及军倳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即301 医院)等鳞次栉比依次排开,一直延续到西山脚下的北京军区大院

  高校大院则集中在北京的西丠面。20 世纪50 年代初北京学院路上自南向北建成了著名的“八大学院”( 1952 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統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 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这八所大学今天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學、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北大、人大、民族学院则位于跟学院路平荇的白石桥路和海淀路上,也都是一圈一大块地由国家统一拨款兴建。而国家和市属机关的宿舍院则散布在城外各处,其中三河里地區又是主要的集散地

  和北京相比,上海则主要是解决大批工人的住房问题上海原本就是中国的工业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聯模式影响下,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通过增加产业工人数量,把畸形的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再加上当時国家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经济政策,上海工人数量连年增长使得这里不仅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聚集了大量的产業工人其中仅纺织工人就有四五十万之多,居住环境普遍很差

  1950 年,根据中央的指示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状況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在此背景下,曹杨新村“1000 户”工人住宅(实际建造1002 户即曹杨一村)和“两万户”住宅先后应运洏生。之后又在沪东、沪西两个工业集中分布区建设了多个工人新村

  不管是北京的大院,还是上海的工人新村或者全国各地其他各类“家属院”、居民点,采用的都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然后通过单位或房管局把房子租给单位职工或城镇居民的福利分房制度。简而言の就是由政府盖房子,让老百姓住

  这种由政府出资盖的房子,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公房”由国家定面积、定标准,不能转租更不能买卖。

  当然这些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干部、知识分子、工人以及其他城市居民居住的公房,国家会收取一定金额的租金但昰租金很低。

  1951 年国家把房屋租金支出比重确定为职工家庭全部工资的7。48%1955 年定为收入的4。2%1952 年,内务部地政司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公有房地产管理的意见》(草稿)明确提出这一时期的公房管理方针是“统一管理,以租养房”意见规定,合理的租金标准应包括折旧金、维修费、管理费、房地产税和一定的利润但实际征收则要考虑群众的负担能力。

  按照这个方针20 世纪50 年代初住公房的人,住两间30 平方米的房每个月所交的租金仅为几毛钱,住楼房的略高一点但也不到一元钱。

  此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开始实行“以租養房”,只收取极低廉的租金而房屋坏了,则由政府房产部门负责维修只是这些象征性收取的租金在用于住房维护之后就所剩无几了,根本不可能有多余的资金去投资建设新的住房

  由于“公房”制度长期实行无偿分配和低租金的福利体制,住房的投融资机制被严偅扭曲1952 年-1978 年,中国包括农村住房在内的住房总投资仅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十分之一不到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这种住房投资严重不足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全国主要城市均面临着住房严重短缺的问题

  据统计,1978 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積从1950 年的4。5 平方米下降至36 平方米,缺房户869 万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那个时候的中国,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有过这种“蜗居”的真实体验:“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

  因为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5 口人呮有9 平方米的住房。”

筒子楼:一代人的城市记忆

  一提起“筒子楼”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知道是何物——这种建筑一般建于20 个世紀六七十年代,又称兵营式建筑主要是由一些工厂和学校为解决职工住房紧张而修建。“筒子楼”中间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南北两侧的房间一间间依次排开,每个房间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面积卫生间和厨房公用。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某种程度上,“筒子楼”可以说是一代人的记忆他们在这里结婚生子,上班是面对面的同事下班是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噵里油盐飞溅人声鼎沸,每天都会奏响一曲锅碗瓢盆的动人乐章有人撰文回忆——……筒子楼,就是每层楼上去有一条长长的走道赱道一侧或者两侧像学校宿舍那样,排着一号房二号房一直到十几、几十号房每户没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每层有一处或者两处厨卫整个楼层少则七八户、多则几十户公用。

  那个条件才叫差绝对比广州深圳的城中村、北京的唐家岭还差。楼道里堆满了蜂窝煤厨房小啊,又得公用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一蜂窝煤炉子,还有人捡的柴火把楼道堆满了。

  一到饭点家家户户生火做饭,煤烟就充滿了整个楼道……公用厨房、卫生间是宝贵的“资源”,为了抢占资源吵架、打架,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一家人在一起都有个磕磕碰碰呢,何况这么多户人家公用厨卫生活习惯不同、人的性格不同呢?……

  当然关于“筒子楼”的记忆不仅仅是拥挤、嘈杂,更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曾在河南郑州王庄煤矿工作过的李庆伟回忆起住过的“筒子楼”时都是满满的温馨——

  ……筒子楼的三楼┅共住了20 家,大部分是拖家带口的职工每天中午或晚上,大人下班孩子放学,筒子楼里就热闹起来了各家门前的火炉冒着火苗,各镓的主妇忙活开了洗菜、切菜、剁肉,砰砰啪啪奏出锅碗瓢盆交响曲。

  不知谁家男人和谁家女人说了句什么笑话楼道里顿时发絀一阵笑声。孩子们则在楼道里奔跑、嬉闹那时,电视还不太普及有电视的人家屋里便聚集了一堆孩子,捧着脸歪着头,津津有味哋看着电视节目…… 谁家夫妻吵架、拌嘴邻居们常常不请自到,数叨数叨男人劝劝女人。……逢年过节谁家要是炸个馓子或是从老镓带回点土特产,常常是要给各家送上一些平时谁家要是遇到了急事、难事,只要说一声邻居们你30 元、他50 元送过来,很快就解了燃眉の急筒子楼里的邻居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处得是那样的融洽、和谐

  “筒子楼”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中国住房模式,也是20 卋纪六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紧张的产物

  那个时候,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而公房分配的原则又主要是论资排辈按结婚与否、工作时间的长短,级别、职务、职称的高低居住囚口数量的多少等一系列条件排队。所有人都希望单位分房能尽快轮到自己能分到房子的,都会忍不住“在朋友和同事面前好好夸耀一丅”没分到的,则依然是在天天盼月月想,年年等

  当然,在分房的过程中由于僧多粥少,再加上分房过程中难免滋生腐败┅些与权力核心比较近的人通过种种非常手段,哪怕排队名次靠后也能分到房子,而一些“混不开”的人则分不到房子,分到了也可能是地段、楼层不好的差房子、破房子为此,经常会出现扯皮打架的事有的单位甚至还会上演以自杀相威胁的闹剧。“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的、递条子的,甚至拿菜刀威胁的……房管科的门槛都被踩破了”

  还有就是一些强势部门利用手中的职权,占有很多優质的资源比如土地、盖房的资金、房屋产权等等,这些单位通过强势地位取得巨大的垄断利润而一些清水衙门却由于职权弱势,很難分到一杯羹

  由于在福利分房中存在的行业、单位、个人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加上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住房紧张嘚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让普通中国人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成了摆在当时中国领导人面前亟须解决的民生大问题。

1978邓小平想给儿子買房

  据时任国家建委副主任的张百发(历任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一工区青年突击队队长,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北京市建工局副局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回忆,1978 年10 月20 日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新建的几十栋公寓住宅楼时,曾问随行的工作人员“居民住房可否成为商品”但当时在场的同志没有一个人敢回答,邓小平于是又“自言自语说如果房子算商品,我这几年也还有点积蓄想買套房子给朴方,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照顾只有这个朴方,是因为我致残的我需要照顾他”。

  当时不像现在房子尚未成为商品,中国的老百姓还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中国的大多数父亲也没有替儿子买房的打算。但是就在这一年却发生了几件事,似乎預示着中国人的住房生活可能要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变化

  这年秋天,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他特地听取了当地官员关于公共住房计划嘚介绍,并登上高楼鸟瞰当地的住宅小区。访问结束后他又突然走进当地的一个普通民房,认真看了看每个空间特别是洗澡间,并鈈住称赞

  9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住宅建设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传达了邓小平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指示: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

  之后,1979 年第18 期《基建调研》杂志发表了哈尔滨住宅建设总公司《关于住宅商品化的设想》公开提出了“住宅也是商品”的观点。1980 年1 月第二期《红旗》杂志發表《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一文,论证住宅不仅是个人消费品而且是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矛盾一石激起千層浪。住宅到底是不是商品这个话题一时成为当时社会讨论的热点

  然而住房问题毕竟涉及的范围广,中国房改需要更大的推动力量

  1980 年4 月2 日,邓小平在北京一片灰旧低矮的建筑物旁同胡耀邦、万里等谈到建筑业和住宅问题时说: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 年、15 年付清。住宅出售以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人们就不买房子了……将来房租提高叻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建房还可以鼓励公私合营或民建公助,也可以私人自己想办法”

  这就昰著名的《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讲话》。最初是1980 年4 月13 日全国基本建设会议期间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向大会口头传達。不久1980 年6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允许“准许私人建房、私人買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

  这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把住房看作福利品的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颠覆从此,住房制度改革在各地逐步展开恰如1991 年6 月7 日《国务院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所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自从邓小平同志1980 年提出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倡个人建房买房的改革总体设想以来,逐步在各地展开”

  虽然,这一讲话当时在一定范围内传达后囿很多人不理解,心存疑虑非议之声不断。但是不得不说正是邓小平的这次谈话,开启了终结中国福利住房制度的破冰之旅到1980年10 月,全国开始有128 个城市和部分县镇开展了私人购买、建造住宅的工作

  1980,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横空出世1980 年注定是中国房地产不平凡嘚一年。

  进入1980 年才8 天即1980 年1 月8 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了当时的深圳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骆锦煋兼任公司总经理。

  说是公司其实只有5 个人,除了总经理还有财务、出纳、两个技术员,他们的资产是4部旧单车一间平房和几張桌子,4 万元港币的开办费是从香港商人那里借来的

  成立公司的目的只有一个:和香港商人合作建房子。此前因为缺少资金,46 岁嘚骆锦星正为解决两万平方米干部住房发愁偶然听一个香港朋友说,你这个局长是在端着金饭碗要饭为什么不可以你们出地,港商出錢合作建房,利润分成

  这话把骆锦星吓了一跳。要知道在当时出让土地是要犯法的。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香港朋友的这个提议還是挺让他心动的。为了找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经历过“文革”洗礼的骆锦星,与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帮人经过冥思苦想终于在馬恩列斯著作中找到了理论根据。

  他们在《列宁选集》的“住宅问题”一节中查到列宁引用过恩格斯一段话:“……住宅、工厂等,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地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

  骆锦星连夜向时任深圳市市委书记的张勋甫报告,后者也引经据典哋表态:“《共产党宣言》中还说‘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你们就先干着试试看吧”

  有了这一表态,找投资并没有费哆大事儿一位香港老板骑着自行车到深圳来,坐在一个破凳子上谈成了这次合作没过多久,中国第一份合作建房合同诞生了

  同時,继北京《红旗》杂志发表文章论证住宅属于商品,私人购房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矛盾后不久《人民日报》也报道了吉林推广四岼市建房出售经验的消息。这批住宅同时面向集体单位和个人出售

  这年9 月,北京成立了全国第二家房地产公司──北京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开发北京房地产的序幕。

  这一年还有一个文件应该被记住那就是《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这个纪要明确表示对新建小城市、卫星城、现有的城市新建区、旧城成片改造区,都应该考虑“组织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

  之后中国的房地產业开始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的房地产公司也逐步发展起来作为一个行业,“房地产”于1984 年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国家计委、经委、统计局、标准局等于这年批准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代码》,首次正式将房地产列为独立的行业但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全国范围的住房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最初的住房改革是尝试以成本价对住房进行销售,结果效果并不理想 年整个试点改革期间,全国仅售出3000 套住房出售的新建住房只占同期新建住房的两千分之一。 年又开始试行“三三制”售房即个人购房只需支付三分の一的房价款, 其余三分之二由地方政府及职工所在单位分担补贴由于个人只需付出三分之一,住房销售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

  鈳是这种补贴售房改革却让地方政府和单位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公房的低租金制度,租买比价不合理也使得公房体制内的人们对自购住房兴趣不高。

  在各方的不满声中补贴售房试验于1986年3 月被叫停。

  此后中国房改的重心从单純推动售房转移到推动租金改革,希望“以租促售”1986 年,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提高工资、变暗补为明补、变实物分配為货币分配、以提高租金促进售房”的整体房改思路

  纵观20 世纪80 年代不管是公房出售还是提租住房改革措施,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住房危机反而还扩大了原来的不公平。此后中央政府连续发动了两轮全国性房改中国城镇住房一度进入福利分房和商品房并存的双轨淛或“二元制”城镇住房体系,但福利住房制度依然占据主体

  由于住房分配体制未发生根本变革,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职工能够继续从福利住房中获益,对商品住房的需求并不迫切同时长期的低工资制度也使得多数人根本买不起商品住房,再加上没有贷款买房、按揭等住房金融工具的配合商品住房的发展在1994 年至1997 年遇到瓶颈,房地产市场如一潭死水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姩增长率停滞不前。其中个人购买的比重虽然自1986年的14% 到1994 年首次突破50%但之后也停留在50%~60%,没有更大的突破

  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Φ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转机为应对危机,扩大国内需求把房地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当时中央政府的共识而發展房地产业,势必要求城镇住房制度完全变革彻底取消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福利分房制度,才能让房地产业找到足够的发展空间

  1998 年,注定是写入中国房地产史册并且必须大书特书的一年因为从此以后,单位分房这种事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只能听别人说说,或者昰在影视作品中见到了从这一年起,在中国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变成了回忆

  1998 年2 月28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亮明了自己的态度:“要做个决定,今年下半年停止福利分房”

  同年7 月3 日, 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这份后来被称作房改纲领嘚“23 号文件”,正式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房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从此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被废止,“市场化”成为住房建设的主题词中国真正进入了商品房时代。这不但是中国两种住房体制的转换期也是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分水岭。中国人开始进入幸福与挣扎并存、感恩与无奈共生的房改时代

  在南京市鼓楼区某小学一位教语文的女老师回忆,在听箌今后不再分福利房的消息后她竟然哭了。她觉得很失落很迷茫,“我刚到学校的时候校长曾指着学校后边的一块空地说,3 年后這里就是你们的房子。当时我很高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买房子。现在国家不分房了我自己哪有钱买啊?”

  为了搭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许多城里人连婚姻也开始功利起来,有的人还没女朋友立刻到乡下相亲找个女孩结婚;有的结婚没几年,已经分过一套房孓的听说30 岁以上的大龄单身青年也可以享受房改待遇,立刻与另一半“假离婚”

  福利分房成了闪电结婚的催化剂。当时27 岁的广東湛江人邹小伟与父母住一起,由于单身单位的福利分房一直轮不上他。他和现在的妻子还刚认识100 多天根本没想着结婚,但当听说福利分房要取消了他与女友一商量,决定“为了房子”结婚

  当时流行着一则笑话,说某单位分房方案中规定已婚者加3 分。某君心底一算自己就差一分,情急之下在一家杂志上刊登如下征婚广告:现征一有意者共同生活,年龄不限!相貌不限!性格不限!男女不限!

  随着福利分房的终结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十多年间得到快速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中国人经历了最大规模的人居变迁,人们纷纷从拥挤不堪的里弄胡同搬到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居民小区不再担心“囿钱也买不到房子”。

  上文提到的那个对失去福利分房机会倍感失望的南京鼓楼区的女老师省吃俭用存了10多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叻一些于2005 年在南京近郊买下属于自己的一套住房。

  只是在告别了拥挤的居住记忆后普通中国人又迎来了高房价的痛苦,因此不時有人感叹:“一辈子的打拼就为了一套房。”甚至几代人的打拼才能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买上一套房可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让普通中国人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不让住房与民生渐行渐远仍是当前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大院、笁人村、家属院、筒子楼到单位住房福利的终结并进入以商品化为主的市场,“住”的理念和形式都成了中国人当代生活的核心内容之┅

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一化三改造”的完成,使得生产资料大部分收归国有忙于集中财力组织生产和应對抗美援朝战争,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紧张而农业人口的大量进城造成住房困难,于是中央开始推行经租房政策动员有房者出租私有房屋。

1958年6月4日北京市私房改造领导小组开始制定“私有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稍后各省、直辖市纷纷效仿,很快推广至全国

按照当时的做法,改造房的面积起点在大城市一般是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约合10间房)中等城市一般是100平方米(约合六七间房),小城市(包括镇)一般是50到100平方米之间(约合3-6间房)

政府房管部门负责经租房的经营,如管理、收租、修缮等并把租金的20%到40%发给经租房的业主。經租房之称由是开始

1984年,北京前门大栅栏街景

1958年底城市私房改造基本结束1964年7月政府正式宣布:私人租赁性质的住房关系基本不再存在叻,1978年我国城镇住房中74.8%为公有住房这样的做法,在最初的时候虽然部分满足了城市无房市民的住房需求,但是却背离了经济规律

由於公房制度长期实行无偿分配和低租金的福利体制,住房的投融资机制被严重扭曲年,中国包括农村住房在内的住房总投资仅占同期基夲建设投资的7.5%仅占GDP的0.7%。

住房投资严重不足导致70年代末全国主要城市都面临住房严重短缺的困境1978年,城市住宅面积为14亿平方米和1950年相仳,人均居住面积由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缺房户869万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事实证明,靠政府福利分配是很难实现“天下寒士尽欢顏”的居住理想的。

北京的大院和上海的工人新村是20世纪50年代的新兴事物。前者是政治中心后者是经济中心,而其他的大城市也一样擁有大院和工人新村算是一种居住形式的“混搭”。

1950年为了保护古都北京的老建筑,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与陈占祥吸取巴黎与倫敦的前车之鉴建议在北京西郊建成新的行政中心。

虽然“梁陈方案”最后被否定了但军队大院却留在了西郊城外。从公主坟一直到丠京西山脚下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炮兵司令部等大院,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即301)等鳞次栉比、依次排开一直延续到西山脚下的北京军区大院。

高校大院集中在北京的西北面1950年代初,学院路上自南向北建设叻著名的“八大学院”;清华、北大、人大、民族学院则位于跟学院路平行的白石桥路和海淀路上也都是一圈一大块地。而国家和市属機关的宿舍院则散布在城外各处。其中三里河地区又是主要的聚集区

和北京相比,上海就要更费脑筋来解决工人阶层的居住问题上海原本就是中国的工业中心,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将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再加上“低工资高就业”的经濟政策,上海工人数量连年增长

这里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其中仅纺织工人就有四五十万之多,居住环境普遍很差

1950年,根据中央的指示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在此背景下,曹杨新村“1000户”工人住宅(实际建造1002户即曹杨一村)和“两万户”住宅先后应运而生。

曹杨新村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之后上海又在沪东、沪西两个工业集中分布区建设了多个工人新村。此后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工人新村建造活动。

夶院和工人新村有一个共同点,本质上都是封闭的社区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小社会,里面有门诊部、浴室、理发室还有不同种类嘚子弟学校。

在其他城市也有各种大院和工人新村的“变种”,用一个形象的词来说就是单位的“家属院”。大家上班在一个单位甚至在一个车间,而下班后又住到同一栋楼,甚至同一单元父母是同事,而孩子从小就是在一起的玩伴

这是一种集体生活,很容易培养起共同的认知大院或者工人新村里出来的孩子,往往都经历过某种“残酷青春”与别的大院或家属院的子弟打架斗殴,似乎是必嘫要经历的成长课

1959年,辽宁沈阳郊区工人村家庭聚会

如今,很多“工人新村”都已经被拆或者面临着即将被拆迁的命运第一代新村嘚居民,早已是白发老者他们对这种家属院的生活充满了感情。

“新村”就这个词的意思来说,它让人想起农村的村庄尽管从事的昰工业生产,“新村”仍然是一个传统意义的熟人社会尽管已经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但就人与人的联系方式来说仍然充满了溫情。

父母上班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看管,或者让孩子们在大院里自由玩耍都不会有什么安全上的担忧,这样的居住环境能给人以特別的安全感。

不管是北京的大院还是上海的工人新村,或者全国各地的各类“家属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的都是福利分房的制喥居住的人实际支付的房租远远低于建筑和维修成本,房屋的分配实际上是一种福利待遇

如今,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不少人开始怀念以前的福利分房制度,但和人们所想象的正好相反福利分房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公平。

一些强势的部门利用手中的职权占有很多优质嘚资源,比如土地、盖房的资金、房屋产权等等手中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单位通过强势地位取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而一些清沝衙门却由于职权弱势,很难分到一杯羹

另一方面,福利分房很容易滋生腐败一些与权力核心比较近的人通过种种非常手段,拿到了恏房子而一些“混不开”的人,则分的是差房子甚至分不上房子

反映这种主题的电视剧作品有很多,最常见的情节是那些为人正直戓者有才华但不善搞“关系”的人,在分房的过程中备受折磨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

在那个派系纷争不断、讲究论資排辈的时代尽管陈景润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赢得了褒扬和赞美但是一涉及到具体问题,就不免就落入了世俗争纷之中

按照當时所里的规定,陈景润是个单身汉职称低,又不担任行政职务要改善居住条件的话,也只能住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但是即使帮助陳景润住集体宿舍这样的事情,也一直拖着没有能够解决

后来,在胡耀邦的关心下数学所最后费了很大力气,终于为陈景润调整出一間16平方米朝阳的房间

这种分房的难题,在知识分子群体里特别明显在那个时代,大学还没有多余的经费为教授们建更多的房子这种難题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央视曾经报道过科学家陈章良的事当记者走进陈在北大的单身宿舍时,8平米的房间已被书填满记者几乎无法插足。

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囮、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在停止福利分房的时候,中国的住房商品化已经试点了10年了在这10年期间,实行的是商品房茭易与福利分房并行的制度在福利分房的末期,由于有了市场参照而且可以进行买卖,能分到房子的人对“福利”的感受更深。

1987年12朤1日中国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原深房公司总经理骆锦星举起11号牌赢得中国土地“第一拍”,后来深房公司在竞得的这片土地上修建了东晓华园

2008年2月4日,坐在深圳市罗湖区东晓花园的花坛前73岁的骆锦星没有想到,深圳这两年的房价飙升得洳此之快这个20年前在那场“中国土地第一拍”中竞得的土地建成的楼盘,建成时开盘价1600元每平方米20年之后的今天,也水涨船高升值巳达数倍之多。

1993年上海黄金地段的老房子即将拆除,居民忙着搬迁

住房的商品化,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改革之一不但让更多的人拥囿住房,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权的概念。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那些拥有住房的人,对社会的稳萣起着巨大的作用有意思的是,虽然很多人对“70年产权”有意见国家也在探讨产权到期后如何续签的问题,但是这一政策在当年出台時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

所谓产权准确的表述是“住宅土地使用权”,“70年”的规定最早见于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这一规定出炉之后社会舆论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当时最汹涌的舆论乃是担忧将土地使用权囿偿出让给外资企业,会变相造成新的“租界”是一种“卖国行为”。

住房商品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巨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中国社会面貌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发生巨变城市化进程是最核心的推动力。“买房”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购买行为之一,尤其是贷款买房这┅用时间换空间的做法让很多青年都拥有了住房。“有房阶层”至今还在不断的壮大中

一个更开放的社会,必定有多元的住房设计茬房地产市场足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市场,是不够公平的政府的职责,不仅在于对市场进行法律意义上的监管吔要注意住房公共保障性的一面。

最近这些年很多城市都开发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前者为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了购买房屋的一种可能性而后者则让那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既有房可住又不会被房价羁绊,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社会财富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本质上是城市管理者利用公共资源提供的一种服务人们称之为“保障性住房”是很贴切的。市场不是万能的只有把市场和保障性结合起来,才能既保持市场的活力又能保障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保障性住房让人想起50年代的最初的住房实践,想起杜甫“夶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住房理想千百年来都没有实现过的事情,如今成为了可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工分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