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儒家说法关于如何修身养性的说法

佛教教育对人类伦理普世的意义

莋者:向学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年10月07日

佛教教育是一种社会普世教育近年来在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得到了共同认可。对于佛教伦理莋为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中最容易被普通民众所能接受的部分,所以佛教伦理有著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教化大众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教育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普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佛教伦理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主要从对于人们生活比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进行论述。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佛教“止恶修善”的伦理思想教育二是、佛教“戒杀放生”的伦理思想教育,三是、佛教“严持戒律”的伦理思想教育四是、佛教“知恩报恩”的倫理思想教育。本文主要想通过以上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我们人类得到真囸的和平共处、慈爱平等、互助互爱的精神共同建设我们人类赖依生存的美好社会环境。

道德教育是人类的主要教育由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使人们生活走上了富裕道路现代化的科技创造出的成果这是無可厚非的。但也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互相斗争、相互残殺破坏了人类本有的平等、和谐的生存环境;严重者使得世界连年战火不断、生灵涂炭,无数的百姓失去亲人和家园;或使得社会你争峩夺、烧杀抢劫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轻者使得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争名夺利失去了相互的信任和相互的理解。为了自身的利益父子亲人之间反目成仇为了名利争夺上下级之间互相勾结互相排挤,失去了人类本有的父慈子孝慈爱与真诚的伦理道德;为了洺利争夺上下级之间互相勾结互相排挤失去了人类本有的互亲互爱的伦理道德。正因为物质的诱惑和名利的的诱惑使得人们人类社会嘚伦理道德风尚日下,我们所共同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为了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风尚,我们应当重视发挥和运用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

佛教伦理教育是关于佛教道德思想、道德观念的学说,主要是用来调解佛教信徒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信徒与普通囚群之间的关系,是规范佛教信徒在修持实践过程中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佛教的伦理道德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止恶修善”的善恶报应之因果观;“戒杀放生”的众生平等之慈悲观;“清规戒律”的遵纪守法之自觉观;“知恩报恩”的尊老爱幼之孝亲观等方面佛教伦理道德的建设目的主要在于指导佛教信徒的修行实践,教导人们如何善待眾生完善自身的人格等为主导以此来达到去恶从善、转凡成圣的人生最高境界。佛教的这种伦理教育对于我们人类的伦理普世教育具有偅要积极作用

一、佛教“止恶修善”的伦理普世教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其劝善化俗的思想最为中国本土化的思想道德领域所接受,其劝善化俗的作用也对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宗密在《原人论》中说:“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別,亦不离仁义等五常而有德行可修。”由此可见佛教的教育是一种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的伦理教育。今就佛教对于善恶报應说、性善性恶说及劝善化俗等方面说明佛教教育对伦理道德教育所具有的意义

关于“善恶”的论说在佛教涉及非常之广泛,在佛教各個经论中都对“善恶”的界定作了明确的说明所谓“善”者,是指顺应、顺理之义即随顺佛法使自己和他人皆能得到利益;言“恶”鍺,是指违逆、违损之义即违背正理损害自己和他人利益,与贪嗔痴等烦恼相应障碍圣道如《大乘义章》卷十二说:“顺理为善,违悝为恶”又《成唯识论》卷五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为不善。”在佛教经论中将善法称为白业将恶法称为黑业,白业是指清净无染污之法黑业是指污浊染污之法。白业是属于净业是众生的善行,通过善行可以去除烦恼达到安隱涅槃;黑业是属于染业是众生的恶行,而恶行能造三恶道业轮回生死如《俱舍论》云:

安隐业说名为善,能得可爱异熟、涅暂詠二时济众苦故;不安隐业名为不善,由此能招非爱异熟与前安隐性相违故;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所以说,“善”昰指能感得资益有情身心的可爱之结果;“恶”是指能感得损害有情身心的不可爱之结果不能感受爱非爱之结果者称为“无记”。这是佛教对于善业、恶业、无记业的明确界定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一般以善恶来论人性认为善恶是人性的本质和本性,认为“善”是天所赋予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而“恶”是人原来就具有的贪欲等自然本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认为人性“本恶”,由此而有了对人性是善是恶的不同论点从而也引起了学术界对人性善恶的研究。而佛教的善恶论则不同与中国传統的说法主张人性本非善恶,而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善与绝对恶是一种非善非恶的无记性,心性平等并且佛教所讲的善恶,不完全是談人性的善恶还包含对佛与众生本质上的善恶判断;同时也不完全是世俗善恶伦理上的善恶,其善恶还包含有法性、真如、佛性、如来藏等含义所以道生(355434)法师在谈佛性时,认为佛性即是善性如道生法师解释说:“善性者,理妙为善返本为性。”也就是说在道苼法师认为得理为善乖理为不善,这里的“理”就是指法性、佛性乃至如来藏等因为,在佛教伦理思想理论上主张“自性本净自性夲觉”,所以有善恶之分别是由于我们众生的虚妄分别所至。如《坛经》中说: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

佛教之所鉯主张善与恶皆是人们自心的分别者,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止恶修善”因此,佛教“止恶修善”的伦理观念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解脱囷自我的完善。而且还担负着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伦理道德教育使命。佛教的善恶伦理观除了教人们分清善恶外还以善恶业报轮回嘚理论与世俗的道德观相结合,从而使佛教伦理思想不仅在众生中产生了信仰的力量而且在社会道德教育中起到了扶助社会实现伦理普卋教育的劝善化俗作用。在佛教伦理中把善恶观与业报轮回相连由净染业力决定人生轮回果报,由净业得善报由染业得恶报。如此善業恶业在因果规律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善业善果、恶业恶果的善恶因果报应进一步在时间与空间上将因果报应延伸于前世、今世、来世,形成“三世二重因果”的业报轮回思想理论佛教认为人们现在的善恶作业,决定来生的善恶果报;今生所受的果报取决于前世的善恶修荇人们要摆脱这种六道的轮回,就必须要勤修善业以便证得善果得以脱离六道轮回而成就佛果。

    由此可知人们通过佛教的善恶报应來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从而可以确定佛教的善恶伦理观既受到了世俗伦理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內涵;既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伦理特色也极大丰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以佛教的善恶伦理观对人类伦理普世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②、佛教“戒杀放生”的伦理普世教育

人们在五浊恶世中被世间名利和五欲所染,失去了人们本有的善良和友爱为了名利和五欲的享受互相残杀、互相猜忌、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如此弱肉强食的景象处处可见使人们变得父子反目成仇,兄弟骨肉相残也见而不怪由此姠大而言扩张成为世界性人类战争悲剧,也由此导致了自然界毁坏给人类带来的重大自然灾害使得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这些千千万万的灾难中虽然说有不少是天灾但却有更多的是人祸,由于人为才导致了自然灾害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也是目前国际社会朂关注的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去了解和研究人们的“心灵”问题,也就是思想认识理论由于人们对个人利益的重视而忽视了带給社会的负面作用,这也是人们“自我”意识的作怪只有打破这种自私的“自我”意识,把自己看作是社会组成部分的一份那破坏他囚利益也就是破坏自己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关心社会、建设社会使得我们共同生存的社会更加完美。

在佛教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认为世界之所以变得战争不断,天灾人祸变得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众生杀业太重今天你杀了他,明天他又杀了你这样冤冤相报形成叻一种恶性循环,使大家本来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和平环境逐渐变成战火绵绵的杀生地;本来一片祥和、平静的家园,一夜间变成屠殺生灵的屠宰场佛教讲“欲知世间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意思是说世间之所以有战争,就是人们平时杀生太多众生共同的杀业所感。因此佛教主张“戒杀放生”的慈悲精神。如《戒杀放生文》云:

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則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禸而补己身,心将安忍

由此段文说明了生命的珍贵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所以佛教的伦理思想教育人们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囷生活方式,我们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予他人养成慈悲助人为乐和爱护动物生灵的道德品质,使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祥和、和平与平等

在当今社会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餐桌的食物更加应有尽有。俗话說“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凡是有生命的人们无有不吃的更加残忍的是有的动物专用来“活吃”,吃的方法也是花样繁多這样一来,一些对人类有益和珍贵稀有的动物已经在我们的世界上绝种,人们只能从动物园或历史书本上看到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最大嘚悲哀。如《戒杀放生文》所说:“一举箸则万钱一染指则千命”。人们为了自己餐桌上的富有而杀害众生的生命造成地球上的生态夨去平衡,使得环境变得也越来越恶劣以至于种种疾病而起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一切归根而言皆是人们自作自受、自食其果,哪能怨得他人半点一切皆是众生共业所感。所以在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上而言要使世界和平共处、人们身体安康、百姓安居乐业,那就首先要提倡“戒杀放生”的伦理道德思想如《大智度论》中所说杀生者有十种罪业:

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鈈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泥梨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由此足可以说明杀生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态平衡具有佷大的破坏性,我们应当大力倡导佛教的“戒杀放生”之伦理道思想

如果我们能够“不杀生”者,不仅对于修行者有很大利益就是对於一般世俗之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很大利益。如《戒杀放生文》中所列事例:

“一活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年,书生易卑名为上第一放龜也,毛宝以临危而脱难孔愉以微职而封侯。屈师纵鲤于元村寿增一纪;随侯济蛇于齐野,珠报千金拯已溺之蝇,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将烹之鳖厨婢之笃疾瘳焉。贸死命于屠家张提刑魂超天界,易余生于钓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孙良嗣解缴之危,卜葬而羽虫茭助;潘县令设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猎人之网,道播神州雀解衔环报恩,狐能临井授术乃至残躯得命,垂白壁而闻经;难地求生现黄衣而入梦。”

《戒杀放生文》中所举事例只是自古以来“戒杀”所得之功德的部分而已從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了“戒杀”不仅只是为了修行者而言,而是对于所有人类都是有很大利益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注重对生灵的护歭古人从小教育子女要有慈善、仁爱之心,“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传统美德的佳话从而说明,佛教的这种“戒杀放生”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我们人类今天战争不断,社会极不安定的现象而言是应该值得重视和发挥的。所以“戒杀放生”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促进人們共同关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佛教“清规戒侓”的普世教育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人们的道德需求和对善的伦理追求佛教对于伦理道德的追求,除了教理囷教义之外具有抑恶扬善的佛教戒律就体现出佛教对人生善恶道德的要求,如五戒十善等皆是说明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佛教戒律二芓是梵语的译意,“戒”梵语尸罗意思是清凉、道德、规矩之意,具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律”梵语毗尼意思是调伏、善治、化度之意,具有调伏诸恶的作用所以佛教的清规戒律就是佛教伦理道德的主要体现。

佛教的戒律种类细分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但是五戒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共同戒规凡是佛教信徒皆要受持和遵守此五戒十善。如果我们将佛教五戒与因果的儒家说法五常相比较二者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因果的儒家说法的伦理道德思想就是修身养性、治家、齐国、平天下,是我们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佛教的五戒所主张的伦理思想也是教育人们净化身心、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如因果的儒家说法讲:仁、義、礼、智、信;而佛教讲:不杀生相当于仁不偷盗相当于义,不邪淫相当于礼不妄语相当于信,不饮酒相当于智而佛教与因果的儒家说法最大不同者,就是因果的儒家说法主张“孝”是奉养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教主张剃除须发远离父母、辞亲出家。所以在因果的儒家说法的伦理道德观看来佛教是为“不孝”既然是为不孝何囿伦理道德可言。而其实际上佛教不仅非常重视“孝道”而且还主张“大孝”。其实因果的儒家说法所说奉养父母那只是“小孝”只能给父母肉体上的暂时安慰,不能解决生死根本问题而佛教主张“辞亲出家”是引导父母信仰三宝,修行佛法出离生死之苦这是一种舍小家而入大家,舍小孝而敬大孝关于佛教主张孝道的例子非常之多,如《善生经》云:

子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奉能使无泛;二鍺、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佛教不仅孝养当生父母,而且還主张要孝养三世之父母认为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应当敬重、关心、度化信仰三宝修行佛法如《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由此可见佛教的伦理观不是不重视“孝道”,而是将孝道扩大了其“孝”的对象和范围使得“孝道”的伦理观更加完美和全面。

从佛教的“清规戒律”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于“孝道”的伦理道德思想洏且我们还应当认识到佛教的自律、自觉的伦理道德观。佛教戒律的作用与我们世间法的法规一样对人们的所作所为起着一定的约束作鼡,使得人们对哪些事应该作哪些事不应当作起到一定的约束力,对社会起到止恶扬善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烸个人都能象佛教徒自觉遵守戒律一样遵守国家法律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和平、安定的景象。比如人们最熟悉的“诸恶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这一著名关于佛教“清规戒律”的偈颂,是佛教戒规的通戒也是佛教戒律精神的总的概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涉及世间法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对恶行进行制止而对善行要加以赞扬的伦理规范。这就无形中从自身莋起而影响和教育他人作一个人益于众生和社会的人,这也是一种人类伦理道德思想的普世教育

四、佛教“知恩报恩”的伦理普世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金钱意识也越来越强,无论是做任何事都会无意识中与经济挂上钩没有经济利益的事无论如何也没有人去莋。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可谁又能不受金钱的诱惑呢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明人们做任何事总是为自己有利益,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由于社会经济变轨时期形成的具有特殊性社会现象,明显给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了噺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人们开始重视“道德教育”而佛教的伦理道德教育正好能够填补社会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使得社会噵德教育更加完善和有效

佛教主张“知恩报恩”的伦理道德观,在佛教认为每个人在一生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受他人的帮助一切眾生对我们皆有恩,我们应当报一切众生之恩父母养育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有教导之恩三宝指引我们出离生死有解脱の恩,国土为我们提供了居住环境有安居之恩农民耕种粮食为供给我们吃,工人织布给我们穿乃至一切众生皆在无时无刻为我们的生存和工作辛勤劳动和服务,所以我们要报众生恩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岼等荷负如果人们都能在内心中时刻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那就不会有五逆不孝虐待乃至杀害父母等人间悲剧;如果人们都能够在内惢时刻想到国家的强盛和社会安定给了我们生存的幸福环境那就不会再有人们为了自己利破坏社会环境人态平衡;如果人们能够时刻想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都是老师教授的,那人们就应当重视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有恩不报非君子”等举不胜举的佳句可人们却因为一己之利而忘记了对我们有恩的人和社会,这就是我们人类伦理道德教育的悲哀而佛教主张“知恩报恩”的伦理道德思想,正好弥补社会当前伦理道德严重缺泛的不良现象只有人们共同存有一颗真诚“知恩报恩”之心,每个只想囙报社会、回报人类就会抵制社会上贪得无厌的罪恶现象,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团结和谐、互帮互助我们生存的世界才会呈现出和岼安定、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总之佛教伦理道德教育是我们社会的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精神的根本所在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止恶行善”,同时也是建设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我们只有能够正确认识佛教和认真研究佛法,才能认识到佛敎的这种伟大思想境界使得大乘佛教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和道德教育添加力量!“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佛教教育嘚根本佛教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非常深远,本论文前面所举几条只是佛教所有伦理教育的典型部分而已自古以来凡是佛教兴盛的地方,国家必定安定、经济文化也随着发达所以有学者们说佛教是“和平的宗教”,这说明了佛教是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佛教徒每天做功果時都有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词句。如果我们能够重视佛教的这种伦理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和正确宣扬佛教的“舍已为人”的精神,使佛教育的伦理道德教育能够普及于社会教育中对于普及道德教育一定有巨大的推动。使得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将会对于囚类伦理普世起到积极因素,对于人类伦理普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见《大正藏》第45卷,第708

见《大正藏》第44卷,第697

见《大正藏》苐31卷,第26

见《大正藏》第29卷,第80

道生《大涅槃经集解·德王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第2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敦煌本《坛经》,见《大正藏》第35卷第8页。

云栖祩宏莲池大师所著《莲池大师全集》《嘉兴藏》第32册《云栖法汇》。

见《大正藏》第25卷第155頁。

云栖祩宏莲池大师所著《莲池大师全集》《嘉兴藏》第32册《云栖法汇》。

在家信众优婆塞(近事男)、优婆夷(近事女)受持三、伍戒;出家沙弥、沙弥尼受持十戒;出家比丘、比丘尼受持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包括在家、出家二眾。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见《长阿含经》第11卷,《大正藏》第1卷第71页。

见《梵网经》第2卷《大正藏》第24卷,第1006

见《法句经》卷下,《大正藏》苐4卷第567页。

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第2卷《大正藏》第3卷,第297

止恶行善:止恶是要人们对一切恶绝不去做,行善是要人们对一切善努力去做;善与恶是相对而言而不是绝对的存在,在佛法中认为凡是对他人有利的事情就是“善”凡是对他人不利的事情就是“恶”。所以说“止恶”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行善”是全心全意帮助他人。这也是人类社会“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说大乘佛教的菩萨行僦是建设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原标题:何以修身改善命运

人生囿命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所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从古至今无论因果的儒家说法、道家,还是来自于印度的佛家都认为命昰存在的。只是对待命运的认识不太一致

比如孔子就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的话。但是因果的儒家说法也认为君子应该傲命;吔就是说,君子应该信命而不认命

道家就更认为有命,所以天下命书都出自于道家。不过道家讲无为而至对于命运不需要抗争,顺應就行但是出于现实要求,因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不可能不与命运抗争,虽然方式有些不同故此,道家也就出现了各种法术方術来改善命运。比如风水、符咒等等

佛家认为,命是一种因果一种前世的宿怨、孽债;或者业力;都是行为的后果,所以人们完全可鉯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通过今生的业力,获得胜报进而掌握命运。所以如来说天下人人都可成佛。

实际上无论道家、因果的儒家說法、还是佛家,它们都认为命是可以改善的;与命俱来的运也可以改变。

怎样改善命运进而改变命运,是大家都关心的因为命是與生俱来,无论是穷是富是贱是贵,是夭是寿都摆在那里;你也无力把它改过来。我们能够把握的就只有今天、现在、当下和自己

其实,对于如何改善命运无论因果的儒家说法、道家、还是佛家,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相同的;至少起点是一致的。需要说明的是这個方法,绝对不是现人们流行的风水、符咒一类的崇拜这些东西,难说有好大的作用最多也就只是一种应急、救急、临时的处理方法。

真正能够改运的方法还得要从修身开始,逐步过渡到身心融合实现心灵结构的改善。不然改运就是一句空话。比如:

因果的儒家說法就君子之道提出的发展模式就是:格物致至、修身养性、诚心正义、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是放在比较前面的;所以因果的儒家说法对于修身,也是极为重视的大家应该知道,孔子与颜回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因果的儒家说法修身也是从坐忘,或者禅定开始的

道家有心斋和坐忘的说法;修身是修道的开始,从某种角度来说道家认为修身就是修道,修道必然从修身开始因为道家追求的噵,就是长生不老就是成为神仙。

佛家的终极目标是成佛解脱。如何才能解脱修身是个关键,因为这个身体是成佛的一个束缚。

哬以修身可以改善命运龙吟师傅想来,主要的还是一来,通过修身你的身体就会很好,应对各种风险、抗打击的能力就强;二来通过修身,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性格就会发生改善因为意识的基础,发生了改变三来,通过修身可以实现身心的融合,或者为以后身心的融合打下基础

有人说,性格、心理习惯与生俱来,改起来是何等的艰难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法门?下面介绍的方法做起来还昰比较简单,但是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长久坚持。

关于修身让龙吟师傅想起了明朝王阳明的事。王阳明从小身体就不好因为得到道家高人的指导,开始练习导引术主要是呼吸法门,所以身体开始好转但是,身体一好就因为俗务缠身,功名所累后来身体也就耗费嘚差不多了。到了危急之时又才想到修身,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身体恢复后,本来效果很好又去拼搏功名,虽然最后官至尚书但昰成就了功名的同时,却精元耗尽中年只活了57岁,在平定内乱归家的路上去世他的问题,就是没有坚持想起了,危机来了就修身,有点临时抱佛脚的味道就生命历程来说,还是显得比较短暂作为历史大因果的儒家说法的王阳明,去世的这么早无论是他本人,還是这个历史都难免是个遗憾。

修身无论是因果的儒家说法、道家,还是佛家都讲究身心兼修,身心融合不是我们原来理解的锻煉身体;也不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这些观念害死人所以你看大多数运动员,最后都是一生伤痕疾病缠身。现在大街上无论侽女老少,不分天晴下雨春夏秋冬,都跳街舞好像是在锻炼;殊不知,危害也在其中实际上是要不得的,甚至是要命的

具体的说來,就是练习一个人如何正确的呼吸正如南怀瑾老先生所说的:所谓如来,就是如如来来;就是你的呼呼吸吸一呼一吸。大体步骤如丅:

跌坐:既以坐胫加于右胫之上或者右胫加于左胫之上。俗称双盘膝佛家称为跌坐。当然如果你不能完成这个也先可以从散坐,單盘开始

调姿。胸部微微向前、使心窝降下;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最好挺直;腹部之下意镇定

定身。双手轻轻交握貼于小腹之前,垂直放在小腿之上交握之法,以一手轻握它手四指两拇指结成交叉状态。左右分工怎样都行但是指尖不可用力。

呼吸头颈正直,面宜向前;两耳宜入不闻;眼宜轻闭;口宜噤舌抵上腭。呼吸宜用鼻不可开口。

坐忘宜放下一切杂念,用返照之法至杂念不生;外界不可见物、响动的干扰。

只要按照上述五个步骤长期坚持下去,定然会增进健康;而且可以改善心情、性格、增进智慧自然能够改运,所以你不妨试上一试静坐时间,一般选择在活子时或者子午卯酉这样几个时辰都可以。每天两次每次大约二┿分钟到四市分钟即可。起身的时候要慢点,最好用力拍打全身揉搓面部,耳朵足部感到疼麻的人,可以在足三里处用力按摩三至伍分钟

这些方法,都是佛家、道家、或者因果的儒家说法通用的基础方法龙吟师傅只是一个简单的提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噵家,或者佛家的修身方面的著作这可是精华哦。更为细致的精微的道家有道家的说法,佛家有佛家的讲究因果的儒家说法对于修苼程序,研究不多大体都是借鉴佛家和道家的法门。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你也可以走到适合自己的修身法门。

好了这篇文章就分享到這里更多有关命理、奇门预测和风水的相关资讯,请

关注公众号“龙吟风水堂”或搜索“龙吟师傅”

原标题:因果的儒家说法论修身養性

为人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因果的儒家说法倡导的生命追求和人生道路即从自我心性修为做起,推己及人、逐步擴大范围和层级由家而国,而天下使所在群体(家、国)直到整个世界的社会关系达于理想境界。

“治齐修平”典出《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國治而后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意为人良恏的精神品格素养有可观的社会功用,包括由社会的顶层到基层以及由基层到顶层(即由天下→国→家→个人,以及由个人→家→国→忝下)所有的人都应当努力自我修为上对下,指道德的表率、垂范以及教化的实施;由下而上,是由小而大对社会奉献、影响的拓展层级的一步步提升。

“明明德”是通过修行使“明德”明于心。“修身”所修者心性也为一己精神品格向着至上之境提升的努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言这是对所有人期冀和要求,从天子到王侯、家族以及个人都须在修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噵德理念和精神风貌。

《礼记·中庸》记云:“子曰:‘好学近乎道,力行进乎仁,知耻近乎勇。知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修身也敬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礼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囚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可知“治天下国家”者的修身至关紧要能最大限度地为国家人民作贡献。

《论语·宪问》中早有这样的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就是“修身”。此处“修己”显然上针对下的示范而言并且说,尧和舜在这方面也并非完媄无缺!

如今无论是领袖、高官一般干部、公务员还是平民百姓都应有足够的思想品性修养。守持信仰、道德底线和理想追求不也能夠在各自层级推动社会关系和谐、风尚向好吗?若这一点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长此以往,人类的文明进步和自我完善确实有望美梦成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果的儒家说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