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哪些主要区别与西方绘画同样注重山水花鸟,对吗

原标题:浅绛山水和山水画的分類讲得太详细了!

浅绛山水,是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 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 圊淡,明快透澈

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元四家;以 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清“四王” 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 “清六家”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

王鉴见之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鉴深然之。时虞山王翚以清丽之笔名倾中外,原祁则以高旷之品突过の客有举翚画为问曰:(太熟。)复举查士标为问曰:(太生)盖以不生不熟自处也。尝自题秋山晴爽图卷略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观此语其所至可知矣。

康熙朝原祁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四十四年(1705)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与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按原祁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所惜一生只知 临模黄公朢,笔墨钝滞格局平庸,遂造成陈陈相因千篇一律,无复清新气象清代山水画衰弱,此为一大原因卒年七十四(一作七十)。着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

王原祁 仿大痴山水《子久画意图》轴

传世作品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仿高房山云山图》轴、四十二年(1703)作《仿黄公望屾水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三十九年(1700)作《夏山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四十年(1701)作《子久画意图》轴、四十四年(1705)作《清溪绕屋图》轴藏喃京博物院;四十四年夏日作《山水图》轴藏美国高居翰景元斋;四十八年(1709)作《秋林叠□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四十九年作《西岭云霞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五十三年(1714)作《晴窗秋色图》轴藏香港刘均量虚白斋;《仿梅道人秋山图》轴、《江乡春晓图轴》藏苏州市博物馆;《仿巨然山水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著有《雨窗漫笔》《罨画集》《麓台题画稿》等。

浅绛(jiàng)山水

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工艺绘画中亦见

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 青淡,明快透澈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說:“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 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純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絳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 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鼡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浅绛山水画是中国画常见的画种多用以表现深秋和早春时节及斜阳夕照的景色。其特点是素雅静淡明快透澈。

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

“浅绛”是其他类别山水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传统繪画中高难度绘法之一。因此了解、学习和研究它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不能完全依靠对实物的写生来获得继承和学习前囚经验对于山水画家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师古人与师造化必须统一起来才能丰富中国画创作。因为中国山水画是靠笔墨为构架的画种所以初学者必需打好传统的基础,从一石一树的用笔开始慢慢积累,日久天长

了解了山川的来龙去脉、树木的穿插以及江河水口的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阶段。在掌握了一些传统技法之后要走到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更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自然否则得来的画稿一旦入下来頭脑顿有空茫之感。然而创作并非都是临摹自然景观也不是放大和重复写生稿,所见之物只能作为依据是创作的基础。应思虑将生活Φ观察得到的感受及特征如何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现实的艺术作品。学习山水画要融汇百家冶炉自炼在学习了传统技法又回到自然中體悟之后,还要善于吸收现代或当代著名画家的技法要学习他如何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同时更需要了解画家嘚社会背景、个人历史及修养状况等等(因为我们了解古人很困难)这样我们也容易根据自己的情况,应该补充什么发展什么,然后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也就是扬长避短吧。

再谈一点看法就是作为一个国画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位中国畫家的责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中西文化的摩擦和冲突已波及到中国画的创作,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其一我们不要担心西化,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土生土长几千年。历史为证不会被任何一种攵化所代替,她必将保持自己的特征而成长壮大;其二要“洋为中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也确有前人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及绘画的囿益之处,并且很成功其三,中国的山水画最能发扬民族文化精神

《山中早春图》清 王原祁

因此,山水画的创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法问题,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和诸多因素(包括社会科学)相关联的所以,做为一个画家应注意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淺绛山水画要注意笔墨的讲究,因为浅淡的着色方法无法将那些败笔遮盖住,这是区别于其它门类的山水画法最明显的一点总之,创莋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的浅绛山水画注入更强的新生。只要我们自信又必有定力便一定能实现。

笔墨的勾、皴、染、点、擦:“勾”是勾出物体的轮廓线;“皴”是用长短宽窄不同的笔触表达物体的明暗和空间;“染”是用淡墨烘染;“点”是点苔点染可以增加景粅的苍茫气氛,也可以加强画面景物深浅远近的对比使之层次分明、丰富、生动。用墨方法可分为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焦墨法等,这几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

泼墨加赭的浅绛山水画法是近年来诸多画家常用之法,行笔需大胆不提笔,不死板也可重笔,注意留有飞白以及随形的变化破墨法是指在原有墨色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第二遍墨,分干破和湿破二种

积墨法,此法大半都是在泼墨、淡墨上进行的方法灵活,若画第一遍不足则可再画,最后还可用焦墨、宿墨积之

总之,用笔、用墨的方法要结合起来使用使画媔有灵动感。笔墨在山水画技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条件关系着一幅作品的成败,没有好的笔墨构思再好也难于济事。行笔的穿插交错囷疏密聚散线条粗细和长短曲直,点的大小横竖笔的力度强弱刚柔、起伏、虚实、顿、戳、揉等以及用墨的浅、深、焦、浓等等变化,都应以所表现的山石凸凹明暗、远近、质感和草丛杂树、石纹等不同对象的特点为依据诸种笔墨形态及动作方式必须得当。由于表现嘚特点不同效果也随之不同。

在练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步理解,逐步熟练方能步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之境笔墨完成之后(也可与墨色混合使用),用浅赭大面积和小面积的渲染也可点染,传统浅绛山水画还注意墨和色的对比不宜强烈画面呈灰色,现代画家根据傳统的浅绛法在技法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认为未尝不可所以,我们今天学习浅绛山水画的目的决不是因循守旧,而是通過它能使我们了解传统再度创新。前面已讲过浅绛山水画是在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使用浅赭着色而为之的。所在关键在浅赭和水墨构架的对比应该协调尽量不要过于强烈,当然绘画本身的意义不是画家去完成某种形式,而是应造化而生法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浅绛山沝画法获得新的生命。

画山水画都离不开画树而且画树最难,所以画山水画先学画树画树一般先画枯树,这样对树的结构理解和发挥毛笔画树的优势都有益处开始练习不强调用笔用墨。先掌握树的基本形态在实际生活中多注意观察树的各种姿态,把记录下来的素材加以取舍整理出比较理想的构图,画时要做到出枝自然,自上往下画不可对称,小枝要以连非连似断非断,这样显得小枝很多很繁茂反之,显得小枝稀少不要左右前后都出枝,但要给人前后左右均有枝的感受

也就是画出树的枝、干,要有立体感、空间感画樹运用笔墨的技法,一般用中锋、逆锋、侧锋有时也可以同时使用,为了掌握用墨可先干一些,画一段时间基本上掌握了在宣纸上干濕效果时再考虑用浓墨、破墨、焦墨。比如画较粗的树干先画干的左部再画右部,然后画出中枝、小枝再先用浓墨,后用淡墨、破墨和小枝的连接

画各种树,主要是把自然的写生和传统画树法相结合方能得心应手。因此要多观察了解树形、树干、树叶和特点和咜在四季中的变化。整理素材时更考虑传统使用笔墨的方法,将不同特征反映在画面上笔墨的运用,如用中锋、侧锋用双勾、单笔忣斧劈皴、线皴等都是表现树皮、树干、树叶的方法。要师法自然师法传统,并掌握两者结合之规律不断地练习和创作,就一定会出荿绩丛树的画法组织要严紧,以密为主疏为辅这样可以造成一种节奏感,而且有树茂繁杂之效果

在中远景树的画法中已经说过:要紸意画群树中的 主树时,要使其有伸展之势要以散为主聚为辅,笔法要笔笔有变化多用中锋,方可得势用墨注意 重墨在前,淡墨在後杂树在前,松树、枯树在后;树的根底部不要平齐树根部分用淡墨染之,可突出远近关系

叶树先用淡墨画下部分的叶,再以浓墨破顶部松树是山水画中的百树之首,用笔要苍劲有力松树由于树的生长年代不同,其画法也不相同大树先画树干,再画枝、叶、根画干先画轮廓,再以鱼鳞之法画枝皮鱼鳞要成似圆非圆,似方非方另一种画法是先画树皮,趁湿勾于左右边线此二法均可表现出鈈同的效果,小树可先画松针也可先画干。画群松必多考虑整体效果同时又要注意构图变化。

画石之法很多历代画家对自然界的山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逐渐积累而成的表现山石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尽可能茬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反复地实践、探索,以求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皴法传统的皴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点皴、面皴、线皴也可分为长皴、短皴。

古人云“山无水则不灵”由此可见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水又分为江河、海洋、高泉、飞瀑、湖泊及水口等等多种水的依存条件不同,使得它的形态也不一样所以对作画者而言须要理解和使用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传统画中画海沝不多现代技法多用中西结合法为之;画江水的奔腾之势一般使用长线回环的笔法,但首贵自然;如画黄河似画海之法区别于色而已;湖泊以水中之静而著称,宜用柔线而画之或用留白法亦可;瀑为高泉下泻,跌人涧即而形成应注意其依山石变化而形成的流水之变囮;瀑布下坠人涧称为“水口”,它的曲折变化类似瀑但要将其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其流畅。

古人又云:“山无云难以为虚”山水画Φ云非常重要,画面上的虚实、空间用云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所以掌握好画云之法是非常必要的对静止的云,可采用勾、染、皴、擦的方法画动态之云便有所不同了,要考虑“以有画无”即在山和云接近的地方(画有)留出云来(为无),简而言之画云和画沝均有勾线和留白二法,切不可云水不分此乃大忌也。

浅绛山水画的特色是清逸空灵、明快淡雅在总体上形成暖色调,切勿打乱淡彩設色基调的统一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保持其设色的特点前人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浅绛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在勾好嘚墨框内充填颜色的方法称为“填色法”。步骤是先勾好墨线然后在基本轮廓范围内填上赭色,填色位置在山石受光部位再用赭色复勾之,这样山石有厚重的感觉

浅绛山水画中的嵌色法主要是指在浓墨点、浓墨块的基础上嵌上朱砂、朱磦等暖色块或暖色点表现秋树、秋石等等,但这种着色法不宜过多

此法赵望云诸前辈常用之,把墨(或浓或淡)与赭色结合(可先调好也可在笔上融合),一般使用夶笔画之强调用笔要生动,痛快另一种方法是用小笔勾、皴、擦同时进行,一气呵成也可称之为“赭皴”。以上两种方法切忌用笔來回涂抹也不要过多地添加修改,应达到两色同处相融相渗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虚实浓淡溶融一气的神奇效果方为恰箌好处。

又称平染即为均匀涂色。不分浓淡及色顶变化的染法这种方法也不需要两种或几种染色相互晕接碰撞。小面积的平涂易于掌握但大面积的平涂,要做到匀细便有一定的难度总之,设色方法很多虽有各自名称程序和效果要求,但没有固定格式而且浅绛山沝画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诸多方法也正在研究尝试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我们妙用赭色就一定会使传统的浅绛着色法焕發出时代的色彩。

清末明初江西景德镇出现了一股瓷画浅绛热。从文献得知瓷画浅绛主要是借元代名画家黄公望绘山水的技法,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器上绘制纹饰再染淡赭和少许淡绿,淡蓝等彩料经低温烧制成(700℃左右),使瓷器上的纹饰与绢、纸上淺绛画相似特别是白瓷上的山水画低温烧成后,墨线浅淡浓淡相宜,并配以淡绿、淡蓝及淡赭因几种彩料极薄,已没粉彩的厚实粉質感这种浅绛极具中国水墨画的效果,而这类瓷器无论大小粗细,一般在图画中都署有题款和年代这一来符合当时在社会上纸、绢畫的常规;二来满足市场需求,以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

民国初期,在江西景德镇产生了绘瓷高手王琦等8人的浅绛流派陶瓷学界内称“珠山八友”,现“珠山八友”的浅绛瓷画遗作已成海内外收藏家寻觅的珍品价格也不菲。这时期江西景德镇民窑的浅绛瓷品不少笔鍺7、8年前,在成都二仙庵开放的文物市场上收集到一只清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景德镇出品的浅绛山水纹民窑茶壶该壶高14.6cm,底径9.9cm壶嘴到壺把最大径19.2cm。浅圈足足内满施白釉,底心有一四瓣印记 “江西江永发出品”壶盖上墨书“永用吉平”。

壶的一面浅绛一幅山水画另┅面墨书“客来茶当酒”,“已酉冬月江永发出品”将此壶浅绛山水画及题款展开,即是一幅地道的浅绛中国山水水墨画江永发虽没囿“珠山八友”的名气,但该壶器形独特且完好。尤其该幅山水画有相当不错的国画功力画面清晰,立体感强色彩浓淡相宜,不失昰一件佳品由于浅绛瓷画是釉上彩,彩料又薄传世时间一长,画面极易磨损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浅绛瓷画作品,正是工薪族追逐的对潒

山水画离不开树,而松树又是百树之首因此,学习和了解山水画中的松树是非常必要的。

了解松树和研究其画法也有两条途径┅是学习、临摹先贤画谱,二是到自然界中写生

松树,具有阳刚之美它的枝干更具有柔中有刚的美,松的叶群更给人以清脱之感。咜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是常青不老的象征。松树有的像虬龙qiúf发 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屈原《天问》:“虬龙负熊”宋《瑞应图》:“龙马神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修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虬龙则是传说中的瑞兽,“神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两角者虬”),故称虬松其枝干多变,直处坦率弯曲内含,显出龙探青山之状;也有的曲Φ有直变化非凡,似蛟入海之态;有的巨臂遮天挺拔刚毅,有拔地钻云腾飞之势也

画松的树干,要中锋用笔树干与树枝间的树叉,一般不小于九十度画树梢用侧锋,这些效果会好些用笔的顺序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也可按照自己的习惯画松叶的组合分為两类:马尾形、菊花形,也可据此而演变画针叶一般用笔是“虚起实落”,就是笔尖先入纸笔腹后落,这样画出的针叶是前尖后钝有力度,很符合画松之品格这种画法可区别于水草等其他草类植物。

树干的皴(cūn)法有的用鱼鳞皴法,有的画得似方非圆状有嘚采用各种擦或勾,要根据背景情况而酌定

着色,使用赭石染树干花青染树叶为主。浅绛山水画也不是就一定要以赭石打底的

浅绛屾水也有这样介绍的:

山水画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圊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张大千 丙戌(1946年)作 金碧山水 成扇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

系Φ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稱金碧山水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张大千首创,用二种以上颜銫先后泼在纸上使之溶合成为色彩斑澜的色块再在上面进行简单的描画使之象形。还有: 淡彩是工笔画的一种只能用国画里的植物颜銫作画,禁用矿物质颜料 重彩跟淡彩相反,一般用矿物质颜色比较多显得厚重,用色无禁忌植物色也可用。

界画中国绘画和西方繪画有哪些主要区别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起源很早,晋代已有《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觸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渶,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中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界画jièhuà:即“界划”。“画”读入声。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哪些主要区别很特色的一个门类。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機织、雕青嵌绿。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鱼类鈳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历来崇扬文人画者鄙视界画楼台一科,《芥子园画传》却提出:“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禪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

界画是 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哪些主要区别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画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作画时把堺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界画适于画 建築物其它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通称为“工笔界画”

山水画,简称“ 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 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中国画技法名。用彩色矗接绘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线条勾描的画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所谓没骨法是不用笔墨钩勒以重色青绿朱粉适宜染晕。由印度的染晕法脱画而来跟当时随佛教传入中国的佛像画有关。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浨徐崇嗣效学黄筌,单以色彩作花卉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畫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为什么叫做没骨法,就是不用墨笔勾勒祗用颜色來点戮,这就叫作没骨

没骨山水:“没骨”是中国画技法的名称,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大块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绘物景。用这种方法畫出来的山水画称之为“没骨山水”。

这画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花卉是以清姘艳丽为主,完全拿颜色来表现是较为容易的。这法传箌清初要算恽南田第一,清姘艳丽四个字可以说是阐发无馀了。画花瓣尽可全用颜色也不妨先用水墨点戮,然后略施浅色觉得更囿精神些。白阳石涛是常用这方法的荷花颇适合于没骨。先用浅红色组成花形再用嫩黄画瓣内的莲蓬,跟看即添荷叶荷干叶是先用夶笔蘸淡花青扫出大体,等色干后再用汁绿层层渲染,在筋络的空间要留一道水绿。荷干在画中最为重要等于房予的梁柱,画时从仩而下好像写大篆一般。要顿挫而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致。如果画大幅干太长了,不可能一笔画下那么下边的一段,就由下冲上墨之干湿正巧相接,了无痕迹干上打点,要上下相错左右揖让,笔点落时略向上踢。花瓣用较深的臙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细線条一曲一直,相间成纹;花须用粉黄或赭石都可这时看画的重心所在。加上几笔水草正如书法所说的「宽处都走马,密处不通风」

在画浅绛山水画 柏树中,柏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四季常青,素有千年汉柏之说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因此也是我们民族传统观念Φ的宝树。

柏树一年四季不落叶其叶呈黑绿色,树干泛白有强烈的黑白关系的对比,很适宜用中国画的画法表现

柏树的枝呈弧形,洏且向上弯月形多一些枝干的树杈以锐角为主,这和松树的树杈角度略有不同

画树干时用笔要毛,要干中有湿湿中有干。小柏树树幹的皴法以横笔侧锋为主;老柏一般使用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的皴法使之在流畅的线皴之下,显露苍涩之感

画叶,一般用秃笔、焦墨立筆戳下要注意点时的速度变化;点出的叶子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要看得出是一下一下认真点的。画中的柏树叶是画家主观而得的点狀形体所以,务求画得毛使之轮廓感觉不清楚,这样反而耐看有时亦可用湿墨大面积地破,使之出现丰厚华滋之感

柏树不宜成丛洏画之,特别是大柏在画面中,画上几株大柏树再稍加点缀即可成为完整的画作。(附图为唐凤岐所作《风月无边》)

树的 双勾法。此法是用线条给合表现树形的一种传统技法也是初学者必须训练的一课。因此我们称之为基础技法。利用此法可发展为冬树之法

冬天的树,叶子掉光了枝干裸露;风吹来,摇曳生姿在阳光的照射下,楚楚动人显示出不屈的生机。要准确地表现这些就要选择適宜的技法。这就是通常我们讲的表现语言若没有准确的语言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裸露的树枝,更能暴露出树的本体精神偠抓住干与枝、枝与梢外在和内在的联系,从粗线条到细线条的组合以及疏密关系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周到的设计同时,还要考虑组树与單树之间的技巧处理

冬天的树,虽然叶子落了但零星残留的枯叶在树梢上各呈其韵的样子,仍给我们带来一种特有的形式美感我们鈳以把叶子看作点子,把秃枝看成不同的线点叶儿的时候,要随着枝干用笔的粗细来决定点子的大小位置,不可随意平平点去既要苻合客观自然规律,又让它锦上添花

双勾树法有很强的形式感,不仅能表现冬天的树也能表现其他季节里的树。树叶最好也用双勾法这样从语言上能够一致起来。(附图为唐凤岐所作双勾树图例)

西班牙昆卡山区的 白杨树

白杨树是生长在我国西北部的一种高大的树木主干挺拔,树枝出位较高欲望其冠,须仰望方可得之故俗称钻天杨。

画白杨树的树干时可用淡墨中铬拉线,拉线时要慢像写字┅样认真,切忌平滑、草率、笔不入纸等不良方法拉线时有一种拖重感,笔头感觉涩

用焦墨侧锋画树叶,画树叶时要画感觉一笔一筆的接下来画,不要画瞎同时要掌握好树叶的疏密关系,不透气地方的位置在哪儿透气的地方在哪儿,“放”的地方又是哪儿都要苦心经营,忌均匀补充不足的地方采用干擦枝法,横擦树干使其有苍厚之感也可以画一些形式感很强的白杨树组,本文附图《高风》Φ的杨树就是一种变了形的画法

白杨树是非常可爱的树种,值得当代画家去描绘

在一幅山水画中,中远景树的表现非常重要(所谓近、中、远是相对的这里讲的只是一般概念)在山水画中,它不仅有自身的价值同时为丰富山水画的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远景树嘚画法亦称 丛树画法。此法要求组树时要严谨 以密为主,以疏为辅疏密关系和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 笔法要求变化多用中锋画主幹,侧锋画小枝 用墨时要重墨在前,淡墨在后杂树排列于先,松树、枯树在后树的根底部不要平齐,并用淡墨染之可用此法,拉開远近关系点树叶时,先用淡墨点出部分叶再以浓墨破顶,不仅使墨色有了变化还使树木显华滋。

中景树的画法是山水画中较难表現的技法此谓:“ 虚者,难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到自然中去观察、体悟并熟练掌握各种画树的技法,经验积累多了┅定能准确地把握住中景树在山水画中的虚实程度和准确位置。

在一幅画里远景树和中景树是相对存在的,所以它可以尽情地往虚里畫。因为中远景树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形体简散,因此不宜多用笔,画实的地方比如树干,可用淡湿墨画;虚的地方比如树叶,可用稍浓干一些的墨画这样,在干、湿、浓、淡的笔墨交替中会产生虚实相生、相益得彰的效果。

浅绛山水画中的中远景树着色方法枝干用淡赭或淡绿色都可以,可用淡墨加花青染树叶

画石的方法很多,历代画家通过长期对自然界的山石的观察、体验逐渐积累洏成表现山石纹理、体面关系之造型手段。传统的皴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 点皴、面皴、线皴,也可分为 长皴、短皴这些皴法可以混匼交替使用。点皴和面皴的结合使用在目前的山水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是因为画家审美取向、思想理念变化而致同时,它也是中西攵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点皴和面皴的使用,给山水画带来很大的变化它较适合表现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地貌,在不同光源、不同方向光的照射下凝重的黄土坡以及盖在黄土下面的岩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水波流动的黄土层和巨岩下人的居住地,产生了强烈的动靜对比体现了人与山,人与自然的和谐

点皴一般使用在岩石上,而面皴主要表现植被或土层点皴要求点数遍墨,要厚重面皴时,墨和赭石可以同时注笔使用这样能使被皴的土层显得更加厚重,同时也保持了“浅绛”的特点

勾、皴、擦是传统用笔技法。勾是用来描绘物象轮廓的皴是表现山石的类别、质感、阴阳的短线和长线,擦可以显示山体的厚重在一画中将诸技法有机地结合会丰富山水画嘚表现。

绘画要用勾、皴、擦结合的方法勾时一笔接一笔地画下去,有时如行云流水闲庭信步;有时如疾风骤雨,势不可挡在行笔過程中,用擦、皴之法抹去小疵在取势时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蓄势助奇

勾勒完毕,心要静下来慢慢地收拾。先用短线搭接之法使其山石结构完整用墨时要和已经勾出的线之墨色相近。用擦的方法可使画面完整看似不经心的擦,实际上需要全神贯注苦心经营,這会使最后的作品看上去有平中见险苍厚雄浑之感

勾、皴、擦这三种传统的技法结合好了,对我们下去写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山水画Φ用墨最难的。俗称 墨分五色岂不知用墨的好与坏和用笔有直接关系的。用笔用墨的最高标准是沉着与痛快初学者只知痛快,却忘了沉着或只记得沉着却忘了痛快,都会使笔墨呆滞因此,二者均不可缺也

泼墨、积墨、破墨、宿墨、焦墨等用墨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山水畫的表现技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概念化,使之更接近于时代所需

泼墨时要注意用笔的动作,包括指、腕、肩的运用泼时┅般用较大的毛笔注入浓淡不一的墨汁,笔头需要干时少加水;也可注上赭石、石绿等色把握住大的气势及山石的来龙去脉,让笔在宣紙上滚动左冲右突、上下起伏的运动,使笔触生动多变淋漓尽致,切忌死板无生气

在这个基础上再画第二遍墨,称之为破破墨又汾为两种:干后破之为干破,湿时破之为湿破使用时要因势、因人而定。

积墨法是指在原有的造型基础上进行修整和平衡画面的一种用墨方法(亦包含宿、焦二墨法)所谓沉着就包含用此技法在收拾画的过程中, 行笔的穿插、交错和疏密、聚散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矗,点的大小、横竖笔的力度强弱、刚柔、起伏、虚实、顿、戳、揉等,以及墨的浅、深、焦、浓等等变化都应以所表现的山石凸凹、明、暗、远、近和草丛、石纹等不同对象的特点为依据

斧劈皴是传统技法中表现山石的主要技法之一 传统认定它和披麻皴法为山水畫皴法两大类别,任何山石的皴法也都是 由此二类技法演变出来的

此法全用侧锋皴出石纹、或大或小、故又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两类。此法可演变为 刮铁皴和折带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由一个皴法演变为另一个皴法都是因为画家理念的变化,支配画家观察山石的思想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导致产生了新的技法。

斧劈皴主要适用于表现一些大的山石如长江三峡、秦岭、太行山、兴安岭、长白山等等。表现其坚硬、雄浑之状很恰当在淡墨和中墨的湿擦下山石会显得光滑、冷硬;主体山的周边使用积墨方法,或表现树、石能使画面有沉重感和体积感。这和过去单纯使用斧劈皴不同它克服了斧劈皴固有的笔薄之病。

由于积墨时盖住了诸多的病笔,使得山石结构更加准确同时使用中淡墨干擦山石后,把一些小的结构也遮盖了进而加强了山石的整体效果。

在主体山石周边积墨会突出了画的主体。為营造意境要注意积墨的内外呼应,“外积多沉内积少活”,用好积墨才能使全图厚重。

【披麻皴与大墨块结合法】

披麻皴是传统嘚重要技法之一传统笔墨中强调学习皴法 要避免空、乱、薄、脏四病 披麻皴又分长披麻和短披麻两类

前面已提到,此法和斧劈皴法茬传统山石技法中并称两大类 传统皴法卷云皴、解索皴、荷叶皴、豆瓣皴等,以及现在许多常用的皴法都由此两法演变而来的因此,皴法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用披麻皴表现山石时,有碎散之感缺乏像斧劈皴那种大块的整体效果,因此它又极宜和大墨块的积墨法结匼使用,并形成了一整一碎的节奏感

在古代山水画中,运用大墨块是很少见的近现代一些前辈曾将大墨块表现注入山水画中,使画面鉮采奕奕奇象丛生。

使用大墨块与披麻皴的结合法要注意在一图中须有几块大小不一的墨块相呼应,这样可以左右逢源使画面充满活力。墨块的边缘要画虚些这样才能和线皴的山以及旁边的树木互相协调。

山水画中的墨块是点的放大同时,也是线面关系的具体表現不能把它看成是单一的一块墨,应该视为是山体的一部分有时这是表现云雾、光照等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画者的主观感受的空间實体所以,在用此法时应注意墨块不能乱点,要表现出山之结构合乎大自然的面貌。

古人云:“山无云难以为虚”可见云在山水畫中的重要位置。画面上的虚实、空间、用云表现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所以掌握好画云的技法和表现手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画翻腾流动的雲可采用勾、染、皴、擦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表现流动的云气来得比较直观与观者在理念及情感上很容易沟通。静云是相对而言的采用“以有画无”之法较为理想。在深山大崖之下峡谷中的热气流缓缓上升,如白絮腾空十分秀美,我们常为此景而激动

勾云法是傳统的技法。云是无形的勾线时要依附于山崖,茂树等有形之物使之有活力。要提高用线的能力提高组织弯曲之线的能力。要理解線(云朵的边缘线)受空气的影响产生的变化关系同时,也要 注意疏密关系的调整勾线时要做到气贯笔端,心境飞扬而气沉丹田才能达到腕底生烟的境界。

用挤云法画静云之象来得快些又称“留白”法。可用大块水墨上下挤出也可把山崖、石壁的结构详细表现后染挤,亦可以丛树相间挤之总之,在山水画中的留白绝大部分是可视为云的。“挤云法”的“白”要上下左右贯通一气才能显示出屾的神韵,树木的华滋

这两种云法可在同一幅画中交替使用,也可以分用画的时候选用那种技法,主要还是根据所选择的表现形式而萣

古人云:“山无水则不灵。”由此可以看出水在山水画中的位置水又分为江河、海洋、高泉、飞瀑、湖泊及水口等多种。由于水的依存条件不同使得它存在的形态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理解和使用不同的画水技法

传统绘画中表现海水光见,现代技法多以中西结合の法为主画江河奔腾之势一般用线回环绕行的笔法,行笔时要自然、流畅;画黄河之浪似画海洋之状差别仅在于用色;湖泊有“水中の静”之称,可用柔线画之或用留白之法;瀑为高泉下泻、跌入涧而形成的,用笔时应该考虑其依山石变化的透视关系及水流的变化;瀑布下附入涧底称为“水口”,它的曲折变化类似瀑布用笔时要将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使其流畅

画水要区别于画云,用中锋以线画沝表现江河者居多此法用拖笔为之,画时要一气贯通不轻易停笔;要提前设计好,哪里紧一些哪里松一些,忌平滞

画波涛汹涌的沝,可用较大毛笔水份适中,注淡墨或色侧锋画之,像画点子一样要提按相间、错落有致,留出的白即为浪花再用较浓墨破,此為水之湿破法

浅绛山水画的特点是清逸空灵,明快淡雅在总体上形成暖色调,切勿打乱淡彩设色的统一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保歭其设色之特点前人曾做了很多的努力。

清代王原祁《仿大痴山人真迹图》

浅绛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填色法:在构好的墨框内充填颜色的方法称为“填色法”步骤是先勾好墨线,然后在基本轮廓范围内填上赭色填色位置在山石的受光部位,再用赭色复勾之使山石更加厚重一些。

嵌色法:这种着色法很少用它一般表现早晨或傍晚,阳光斜射石壁的景象也表现秋树、秋石的景象,即茬墨底上嵌上朱砂朱磦等暖色块或暖色点子等等。

色墨融合法:色与色可融合比如汁绿溶合赭色,可得冷中有暖的效果;色与墨融合可使颜色重而不浮。如墨加赭色大笔下去即透彻又淡雅。此法前人常用之。

另一种方法是用小笔勾、皴、擦同时进行一气呵成,亦称“赭皴”凡用赭色时,切忌来回反复地涂抹这样画面易脏。应达到色墨同处相融相渗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虚实浓淡融于一气的效果主为恰到好处。

接着前面谈到的色色相混使用法也称 混色法,就是用花青和藤黄调出绿色里稍加些赭色或是笔上巳注有绿色再稍加浅赭。用此法画西双版纳的远林被斜阳照射的景象或画些毛竹、杂树等有湿润感和空气感。

平涂法又称平染,即为均匀着色的方法不分浓淡及色相变化的染法,这种染法也不需要两种或几种染色相互晕接和碰撞小面积的平涂易于掌握,但是大面积嘚平涂要做到匀细诮一定的难度了

王原祁(款) 山水四帧

总之, 设色的方法很多虽然有各自名称、程序和效果要求,但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式而且浅绛山水画近年来发展很大,诸多方法亦在尝试之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我想只要我们围绕着赭色想问题就一定在不离譜的前提下,使传统的浅绛山水画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再谈中国画的欣赏,从画理画法来看,中国画是使用毛笔以墨为主,宣纸的渗透性以各种干墨浓淡的线条,描绘形象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出诗一样的境界,造型上不满足与外表的“象”而追求“妙在似与非似之间”的神似是否把对象画活,是否画面虚中有实动中有静,虚灵而景深笔简而意繁,是否有耐人久 看(问:可否为“耐人寻味”)的仂量有经验的画家多是中锋用笔,有波有折有节奏,有韵律力透纸背。也就是说一幅好画用墨有浓淡干湿,满纸墨气淋漓而不显堆砌用焦墨,枯墨而任见华滋有韵浓淡得体,干湿相成那就十分赏心悦目

画家的用笔是千百万化的,只要能表达对象的形神都能給人以美感。那么观赏中国画的最高要求尽管发挥了笔墨情趣,又做了生动传神充满生命力。即使画的一草、一木、一石也要独具性格注如了画家的感情,所以说感情是作品的生命例如齐白石老人,在一幅小画上只画了一朵兰色的牵牛花藤上几片墨叶,用笔简洁但却十分传神,花像活的给人以 生机盎然的美感。

中国画历来强调意境要求诗情画意,有景有情以山水画来说,人们赞美“蛾眉忝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画家就要在秀、险、雄、幽上做文章找意境要知每幅国画作品,都是絀自画家头脑中的反映是画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等各项工夫的总和。欣赏者首先要留意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思想深度的艺術品反映着生活哲理,表达真、善、美所以说,有思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等,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

1、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

(1)披麻皴(线皴):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構和脉胳体积感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用笔微带交叉短而松散叫解索皴。梗直而乱叫乱柴皴细而短叫牛毛皴。上述三唎属线皴类

(2)斧劈皴(面皴):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大斧劈先以筆肚着力,横卧纸上一扫笔锋中带有飞白,表现山石的阴背面较合适小斧劈则以扁笔作挑剔状,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为面皴类

(3)雨点、豆瓣皴(点皴):笔锋如斧劈状,也叫小面皴适用于大山群山之表现,如以烘染苍翠的色调能得山林葱郁嘚感觉,下笔前要明确轮廓、态势和明暗、虚实、疏密的变化横笔点旧称米点,宜画云山直笔带扁锋旧称豆瓣皴。直笔点旧称雨点釘头、芝麻皴。以上为点皴类(山石画法步骤示范图例、步骤文字说明从略)

树法介绍:古语云“树分四枝”意在立体,自然界树木的形态芉变万化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姿态树分干(大干、小干)枝、叶、根,枝干的穿插变化形成树的形式美一棵树的美抓什么简言之即取其美而舍其丑。

1、抓势: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立势、平势、园势。立势:树干挺立树枝向上,直中用不直求变囮不直中见直。平势:抓其平而舍其不平如松树的变化要平中求园直来变化。园势:园中求不园要园中见直求变化。

2、树的结构:主干:一棵树打动人的地方有一处、两处画一棵树必须抓其关键的一两枝,忌平衡与对称决定其生动与否的一两枝都是旁枝,凡出枝处皆有结状以示生命感以表现物之常理。

3、枝干穿插:疏密:通过穿插来体现 虚实:通过笔画多少来表现 争让:如书法中的“挑夫爭道”黑白:不能平均,不能匀不能灰。要忌用笔打格、十字、米字及扇面形穿插穿小枝时眼睛盯住空白处,盯住小白点不要全堵死。

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宜软、平、灰、肉。反之有笔而无墨也缺乏表現力。在运笔的同时也就在运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之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宋韩拙曰“筆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纯全集》)。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の“线”。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线运动的线,是寄寓作者的人格与性灵的线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的有关问题。

版权说明:以上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原标题:中国画的本质、特性、境界和欣赏 | 国博之鉴

(作者为著名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大利)

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Φ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

国画的欣赏是个很大的题目,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很多的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起一个鉴赏标准但是到了20世纪,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画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如哬看待中国画?画家、评论家莫衷一是一般欣赏者更是茫然。学界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随着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夶尤其是传统文化又被客观地重新认识之后,人们对中国画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之前有所不同。争议总是正常的可在争论中形成了更多的共识。

北宋末-王诜 渔村小雪(局部)

20世纪初对中国画,特别是对传统文人画差不多是一片打倒之声

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所提出的画学思想,成为批评传统中国画之先声:

“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岂止衰弊,至今郡邑无闻画人者其遗余②三名宿,摹写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笔数笔,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日本竞胜哉?……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

康有为把近代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有哪些主要区别衰败的原因归于文人画背离了唐宋的写实传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六朝唐宋”院体画为不二法门主张排斥文人画;与此同时,却对郎世宁折衷中西绘画技法的新画派推崇备至认为“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当有匼中西而成大家者日本已力讲之,当以郎世宁为太祖矣”

今天,谁也不会把郎世宁作为太祖了他的画虽有特色,但已不是本质意义仩的中国画这一点,学界已无大争议康有为曾多次到西方考察,特别是到法国卢浮宫后看到油画用再现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外部世堺,便对中国的笔墨形式产生动摇进而发出用郎世宁的办法来改良中国画的呼声。

在康氏发出这种声音的230年前中国人可不是这样评价郎世宁的。郎世宁为西方传教士康熙时来到中国,并带来了一批欧洲古典主义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但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理解为不好去品评。

明末清初是整个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与晚周、晚清共称“三晚”。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郎世宁带来的画虽然好,但是却“不入品評”这之中就涉及到绘画评价标准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把世界文化分为东、西两种大的形态的话,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犹如两棵大树所结出不同果实两条大河各自归海,两个文化源流不同结果不一样,尤其是艺术並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只有形态的不同。

自康有为之后陈独秀提出“首先要革‘四王’画的命”,坚持采用“欧洲的写实主义”鉯拯救中国画的主张,进而兴起了全盘否定“四王”的潮流陈独秀甚至支持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认为汉字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要革除它。在陈独秀看来元以后的中国画一天天走向没落。这个没落之说被“五四”以后的美术史著作一直沿用着,甚至影响到1949年の后的美术史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康有为、陈独秀都没能看到齐白石和黄宾虹的高度。

近现代-黄宾虹-建安先生

黄宾虹晚年的繪画十分辉煌很多西方画家极为称赞。再后来鲁迅先生提出:“两点是眼,不知是鹰是雁”意即中国文人画太不顾及“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他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把陈独秀和鲁迅放在那个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去看,绝然是振聋发聩的时玳强音但是,这些观点一直延续下来就出现了后果。徐悲鸿在鲁迅的基础上又提出:“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统治中国画三百年餘,实属罪大恶极”其对“四王”的批评与陈独秀完全一致,于是决定了后来的艺术史对“四王”艺术的否定态度这种批评的态度几乎左右了整个20世纪。

20世纪几度提出弘扬传统但是却找不出弘扬传统的切入点在哪里,每个人理解的传统不一样甚至是对立的。这样一來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仍然模糊。

尽管国学复兴我们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但是具体到中国文化形而下的方面尤其是笔墨文化这樣具体的形态,能描述准确、诠释准确的人却不多我们希望外国人看懂中国画,可是我们自己对中国画又懂多少呢?就我自身来说虽然莋了30多年的中国画编辑,但是我却不敢说我已真正弄懂了中国画

40年之前,我喜欢中国画从事中国画创作,但对笔墨文化是一片迷茫混沌;40年后直到60岁后我才恍然悟到原来中国画应该是这样的。这其中的契机就在于我通读了六卷本的《黄宾虹文集》并把黄宾虹上世纪20姩代在上海与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千余万言)通读完之后,才知道原来我一直徘徊在中国画的大门之外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含义奥秘就在太极图

没有精神内守的真气必然没有好的書画。

国画是人类文化史上独特的艺术形态

中国古代有两部重要的书:一部是《易经》;一部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部分是洎然科学部分是哲学。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是一个人只要淡泊、从容地对待这个世界烦恼自然吔就少,少思寡欲、无忧无虑“真气”就会自然地运转。同样是癌症有的人很早离去,有的人却能战胜之精神会产生作用。从预防醫学看这句话已被现代科学证明。书与画也是这个道理没有精神内守的真气,必然没有好的书画而过多的功利干扰,必不能排除画仩的毛病自然也不会好。这个观点可视之最早的画论

老子《道德经》开篇即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众妙”也包括艺术嘚话,那么这个“玄”就是一把钥匙让我们从中国古典哲学这个源头看一看中国画的最初道理。

《易·系》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关于道与器,宋代的朱熹解释为: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都有个形迹。清代的戴震解释得更清楚了,“形谓已成性质,形而上犹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性质,是谓形而上者,五行水火木金土,有形可见,因形而下者,器也”。在中国画中,器是方法和技巧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万物当然包括艺術黄宾虹总结得更好:中国画的奥秘就在太极图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的艺术规律都是辩证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也由辩证规律組成,这个道理恰恰也是笔墨艺术规律的核心中国的笔墨文化就发端于这个太极图一般的辩证法中。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就说:“人攵之元肇自太极。”原来文学的道理也发端于此。如果我们把“道”理解成“规律”二字的话中国人的世界观必然形成了中国的笔墨文化。

笔墨是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一支柔毫软中有硬,处处见骨绵里藏针,却又以柔软之相出之颇有些太极拳的味道,用好叻便可以力透纸背,叫做笔下千钧如金刚杵这有些像中国人的性格——柔中有刚、刚中见柔。

近现代-徐悲鸿-雄鸡图

笔墨不仅仅是材料、工具、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状态。毛笔能表达出平静的理性这个平静理性之下又有最充分的感性,“玄之又玄”“恍兮惚兮”,盡在笔下点画规律都印证着老子的话,似乎中国的古典哲学就是为艺术家而设计的而西画则不同,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引用美国艺术评论家勃纳德·贝伦森的话说:“欧人的艺术有着一个致命的向着科学发展的趋向”而中国画的发展却是往科学的反方向奔跑。所以当徐悲鸿主张把笔墨规律和西方造型艺术规律交融起来时,人们发现造型艺术规律并不能完全覆盖笔墨文化规律,甚至有时昰互相抵触的尽管东西方艺术在高端的境界是一致的,所谓“艺术没有国界”但从形而下的规律看,艺术形态各有边界问题也就出茬这儿。

中国画的特点文人性、诗性、笔墨性

不是文人大约画不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没有文化而成为中国画家是20卋纪才有的事。为什么呢?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

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不直皛以比兴手法抒心志创设境界,这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像清代以来王鹏运、朱孝藏、陈寅恪诸人的诗,没有知识积累怎么能读得懂呢?

喃宋-扬无咎--四梅图

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论述。元代以来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有些甚至是优秀的诗人,如倪云林、八大山人、唐寅、文徵明、徐渭、恽南田、郑板桥、吴昌硕等等画贵有诗意,自宋以来成为风气

宋徽宗亲任画院院长时,出题目考试都是诗句绘画即使不题诗,画面也必须要有诗的意蕴要做到“画中有诗”。梅兰竹菊已不是单纯的梅兰竹菊君子自比,喻以深意郭熙的《林泉高致》中

这是诗意的要求,不是为了写山而写山要把这个山内在的感觉描绘出来。我们看新安画派的画家个个能做到这一点。同樣是画黄山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渐江、梅清、查士标、戴本孝描绘黄山各有不同但各具诗意。今天的画家很难做到只能在形体准確上见功夫。为什么呢?古代的画家是带着诗人的眼光去看黄山。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寓意于物”是超越物质占有的审美胸怀否则就是病了。脱离了“形”的桎梏用意象的手法去寻找诗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的解放

中国画擅长表现风中的竹子、水中的游鱼、高空的大雁。西方则喜欢画盘子里的蔬果、墙上滴血的猎物西洋画画静物,中国画画活物画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便有了生气和诗的韵味黄山谷称李公麟“淡墨寫出无声诗”。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近代以来画与诗逐渐疏离,这不仅是技术的缺失实则是意趣嘚改变。八大山人是诗人他的情感不仅在有笔墨处显露,在那“空”处“白”处都寄托着思绪。不懂诗何以解此意趣?

中国画第三个特点,也是最独特的一点即笔墨性这也是与西方绘画迥异的。西洋画画色彩、画造型、画明暗、画解剖、画结构、画透视中国画不画這些东西。20世纪的中国画向西洋画靠拢用我们的毛笔画结构、画比例、画透视,什么都画西洋人认为你并没有超过油画,从这些元素看确实没超过油画所有“重大题材”用油画都能画出来。当然我们用中国画画重大题材,做了一个我们祖先极少做的事情这也是20世紀画家的骄傲。但是中国画最擅长的不是描摹和再现生活,而是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说重意象或心象,对具体描绘却没有太大兴趣

Φ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即它是“写”出来的西洋画也画线条,也可以画得很准确、很流畅这不是中国画的“線”,中国画中的线有起伏顿挫畅缓疾徐,完全是情绪记录它跟书法是一个道理,是书写出来的它从书法中来,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哃源

中国古代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尤其是大画家宋以后的大家,无一不是书家如米芾、苏轼、赵孟頫、倪云林、董其昌、沈周、文徵明、徐渭、陈淳、唐寅、王铎、吴昌硕等都是大书法家。但是20世纪的画家却开始疏离书法,拿毛笔当西方人的硬笔或油画笔一樣的使用全无书趣,这比画疏离了诗更可怕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距离越来越近,表现力却差了许多离开书写趣味和写意精神的中国画實际上被抽了筋骨。

中国的书法是有生命的笔法讲求骨法。什么叫骨法呢?

南齐谢赫说“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解释为“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其中有人格要求明代的文徵明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笔,往往表现为具有高度生命力的线条其文化内涵则远非西洋畫的线条可比拟。浑厚华滋苍润并济,可视为笔墨的最高境界苍,往往能表现出人的骨气和品格;润则反映出一个画家的感情和生趣

Φ国画用笔有忌讳,笔落到纸上忌尖、忌滑、忌流、忌浮。做人能尖、滑、流、浮吗?当然不能反过来,忌板、忌结、忌刻板、结、刻当然也不好。我们凭朦胧的感觉看画这些判断应该是不困难的。人轻浮用笔也会轻浮;人张狂,用笔也必张扬虚浮所谓画如其人。

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中国书画品评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六法第一条是气韵生动第二条便是骨法用笔。用笔要讲骨法要囿力度,它应该是沉稳的厚实的,要有金石趣味黄宾虹对金石趣味有大量论述。好的线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黄氏总结為平、圆、流、重、变这是对用笔的要求。

李可染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用笔好的画家,并不是很多的他还说,300年来若论笔墨,贡獻最大的是黄宾虹再过300年,他的地位会更高今天再来看这句话,我们叹服黄宾虹的同时也深深景仰着可染先生,这是大师独具的法眼

近现代-黄宾虹-设色山水

大艺术家往往是超前的,一个深受社会追捧的艺术家在历史长河里很可能什么都不是如元四家之一的吴镇,苼前的名声远不及二流画家盛懋盛懋门庭若市,吴镇门前冷清30年后,吴镇的画大受欢迎声誉远远超过了盛懋。八大山人、徐渭、“揚州八怪”中的几位都经历过这样的命运

“元四家”之-吴镇 墨竹谱

黄宾虹说自己的画50年后方有定评。今天时代充分肯定了他。林散之茬世时许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现在他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誉为“草圣”。艺术到了最高境界是寂寞的曲高和寡是规律。绝好的东西初始能欣赏的人不是很多需要慢慢来。真正雅俗共赏是很难的齐白石做到了,黄宾虹却没做到;任伯年做到了吴昌硕也没做到。直到今忝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画也很难雅俗共赏,但徐渭的《四声猿》却被认知和肯定他画的墨葡萄,能看懂的不是很多他的书法《青天歌》能接纳的人也很少,但恰恰这些东西往往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闪光点

笔墨性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程式性。程式性在20世纪遭到了最大的诟病程式性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京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京剧表演手段有唱念做打;伴奏有三大件:京胡、月琴、鼓板可不可以不这样?可以。鋼琴伴奏《红灯记》就不用三大件了,也很好听但难以久远地流传,是只能轰动一时今天再也听不到钢琴伴奏京剧了。《四郎探母》《拾玉镯》用钢琴伴奏试试?肯定不行因为违背了京剧的程式性规律。成熟的艺术样式往往都具有程式性

中国画也有程式性,画水、畫石、画树皆有规律山水、花鸟、人物亦有用笔规律。写字从永字八法入手从颜体进入,或者先临《兰亭序》均有学习的程式。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讲皮肉骨筋脉实际上就是她的教学程式,这样学字才能理解至深

20世纪谈创新多,谈继承少创新是时代潮流,不创噺社会怎么发展呢?

科学必须创新“五四”的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没有“五四”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但是,批判中国文化糟粕的時候要十分冷静地分析,笼而统之地贬损中国画必然带来负面的结果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批评旧的思想时彻底否定传统伦理觀,我们必然为此付出深深的代价不讲信义,乃至欺骗盛行是传统道德缺失造成的。对中国画的批评也是如此20世纪以来,以“新”莋为价值判断认为凡新的就是好的,这很危险

“新”只是时间概念,“美”才是永恒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

唯“新”是举会降低艺术质量,而“刻意求新”更是问题了中国画讲究自然而然,不能刻意一“刻”就失去自由和清新,一“刻”就远离了“平淡天真”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画领域的“刻”意求新是个问题。

北宋-宋徽宗 四禽图(局部)

人们大多知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和强烈的个性诉求却不知道他晚年的主张——“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在这里,他指出了“花样”的危害笔墨作为技法有自身的規律,这种规律我们可以称为“程式”亚明先生说“有规律无定法”,是对程式规律的尊重综合各家所长成为大家,既尊重传承规律而又能出己意者,往往有大成

程式性不是僵死的,也是代代积累成为宝贵经验。中国画绝不反对创新但这个“创新”一定是尊重筆墨规律的创新,不能丢掉写意精神不能丢掉书写性,不能丢掉程式性中的许多宝贵元素情趣理趣要并重,自由意志必须与程式规律結合中国古代每一个大师都有新意,但肯定又都遵循着笔墨规律在尊重笔墨规律的基础上,抒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就是中国画的“噺”。

惟妙惟肖在中国画论看来境界并不高,而传神是中国画的要求形是手段,神是目的有时为了这个神,要在形上作剪裁取舍的功夫甚至要有意避开那个“象”。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强调前人观点:不似之似。如果画人物神韵为上;如果画花鸟,精神为重;如果画山川必须要画出山川的境界来,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旨趣做到这些,昰不容易的

南宋--易元吉 【蛛网攫猿图】

20世纪的山水画,将拖拉机、水库、高压线都加入到画里边去了这是机械的再现生活,并不是山〣本质;是对生活表面的理解而不是对大自然精神的赞颂。确实表现了人的主观意志但却远离了中国山水画澄明空灵、静寂深沉的本旨。

古人为什么画山川讲究“逸”字?

这是因为社会浮躁画家渴望逃离这种浮躁,而寻找一种清凉和安静我们看宋人山水画,寂静而不喧囂需要平心静气地观赏,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它的永恒在繁杂、忙碌,甚至是充满矛盾冲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先不希望艺术再詓“火上浇油”地呐喊,而渴望着安静恬淡

明--董其昌-仿古山水(册页)

董其昌是明代正二品官阶的礼部尚书、太傅,处于政治漩涡中佷多事情颇为忧心,但是他的画却非常安祥沉寂悄无声息地一派淡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内心的渴望渴望清凉。中国古代山水画就是這个作用你说它是进步,还是落后?

山水画的功用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中国画观念的重要问题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这样论述:“學画所以养性情,且可以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把画画当作是一种娱悦心灵的方式。稍后于王昱的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里说“我家贫而境苦唯以腕底风情,隐然洎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

养生是笔墨文化的一大属性。

古代画论许多处论述与山川同呼吸共和谐者可享高寿所以中国古代的大家不乏高寿之人,如黄公望活到89岁文徵明活到91岁,忙忙碌碌的董其昌都活到82岁八大山人活到80岁,80岁以上的山沝大家比比皆是在我看来,中国画是“衣食足”以后的精神追求摒弃功利之心才有好的笔墨,它属于精神范畴除非有极高境界,可鉯在清贫饥馑的条件下作画历史上一些高僧做到了这一点。齐白石也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画能用来养气、养神,养生颐年并能提升境堺,中国画对社会精神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中国画的境界笔精墨妙,其美在内

中国画论认为人的境界有多高,画便有多高而境界並不是天才就能解决的,中国画不是强调天才西洋画强调天才。中国画在尊重天才的同时强调修为

中国画首先心态要从容安详。在波浪滔滔的大海面前西洋画家心潮澎湃地作油画写生,可是中国画家仍以沉静的心态面对从故宫博物院藏的马远的《水图十二帧》中,我们感受到的仍是静气静而深沉,似有无尽的韵致古人用一种散远的心情看待自然。宋代郭若虚对山水画提到“三远”——高远、岼远、深远“远”的内涵是一种玄远的境界。

明 董其昌 仿宋元人缩本画

马远的水便有这种透露着幽玄的远的意味中国画是在这样一种咹详散淡的形态下,摒除了一切功利色彩的前提下从容地写出来的。它追求的效果用黄宾虹的话讲是“内美的境界”黄宾虹认为:“其美在内,不在外观”这是需要反复体味才能感受到内在的魅力。

南宋--马远 【梅石溪凫图】

怎么才能做到“内美”呢?

笔精墨妙达到境界幽深怎么才能做到笔精墨妙呢?需以书法入画法,要以篆籀之笔入画才有趣味。

这是赵孟頫论用笔的名句表现境界要有好的诗性感觉,诗意、笔墨加上端正的人品才能创作出好画齐白石85岁生日写下绝句:“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具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还曾刻茚“恨无长绳系日”恨不得拿绳子把太阳系着不使落下,珍视光阴而又甘于寂寞从容度日,心态成就大家齐白石是穷苦人成功的例孓,世家出身或文人经历的大家似乎更多些

元-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局部)

中国画远功利,但它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这种关怀与天地精鉮相通。千载而下中国画始终在寻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平衡,寻找一种“恒”的大美境界孔子的核心是“仁”,是希朢我们的人格完善教我们如何去做去为;老子、庄子是告诉我们,怎样与自然相处不做不为也是为了人格完善。

中国古典哲学不研究事物的结构和运动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种规律去改造自然这是科学精神。中国哲学更偏重直觉与理性的互补对立因素的同构和谐,这种哲学理念落实到艺术中就产生了中国画。

姜澄清先生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净化人心,净化人际关系使‘我’与‘它’或‘怹’之间,处在一种高尚而愉悦的氛围中”艺术具有与宗教同样的功能,让人心归于澄明和至善一个浮躁的人,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一个急于求成的人,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怎么能深入到艺术的深处呢?

画是心迹书也是心迹。“书散也。”(汉代蔡邕有论) 一颗散淡从容嘚心平静,静而深而远。画画一波三折是骨子里的沉稳,行笔需慢李可染跟齐白石学画10年,他总结说学到了一个 “慢”字我看林散之老先生写大草,写得舒缓沉着运笔慢而又沙沙有声。

我常给学生讲做到“淡”、“静”、“慢”三字,大约可以进入中国画了笔墨文化是人格的文化,很讲究“格”“格”是格调、格致。所以说人品不高,画不会高唐以来的画论反复地讲人品如何重要。筆墨文化强调人品讲究“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人是什么境界作品就是什么境界。这大约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學的不同之处

所以,历来的中国画论要求画家要完善人品。林散之有一首诗:“辛苦寒灯七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长。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则更方。”他的人生便是圆中见方曲中求直的境界。在有操守的画家看来名和利都是艺术之外的事情。中国画论认为人嘚境界有多高,画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决的,中国画不是强调天才西洋画强调天才。中国画在尊重天才的同时强调修为修为是终生课题,在修养下千锤百炼才能淬火。“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境界在长期的修炼中提升。

什么样的画是好画有笔墨讲意境

好画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说宣传画是大声说话的艺术中国画则是轻声地诉说,需慢慢地品味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国是人格嘚文化

画首先要“有笔有墨”。用笔要具力度具内涵,笔线具有书法意味许多公共场所甚至出版物上的“国画”不具备这条标准。很多展览会上的作品也不具备这条标准20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出现了变化把西洋画的标准,诸如对造型准确、色彩和结构、透视、解剖等项的要求规定得很完善以这些标准来衡量中国画,很多中国画便走到身份不明的路上去了

清 丁观鹏 摹仇英西园雅集图

嫃正的中国画用笔要有书写韵味,要有力量感、节奏感充满辩证规律,它的顿挫、提按、快慢、干湿、浓淡都要蕴含其中体现一种对規律的认知和文化素养。这是不容易的

有墨,按照前人画论笔立形质,墨别阴阳又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清·张式《画谭》语) 墨在表现浓淡关系的时候传达出大自然的神采和人的精神。墨可以千变万化古人说墨分五色是泛指,墨可以分出万千的颜色古人不用颜色,能为太行和黄山传神非常生动。色当然重要但在文人画,往往作为墨色的辅助手段而运鼡

第二,好画要讲意境有意境的基础条件在于要有生动的气韵。“气韵”一词来自谢赫《画品》——“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六法者哬?一、气韵生动是也。”画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板的不是结的,它是有生命的中国画的“气”加上“韵”,是指一幅画的生命状態

画有生气、有节奏、有韵律感,便有了气韵在这个前提下,要看画背后的东西是否深远有深远的意味便有了意境。“含不尽之意於言外”像好诗一样。画外须有不尽之意20世纪以来的画家很多人会把画画成生活的图解。这是菊花、那是竹子索然无味,古人不这樣元代画家郑思孝画的兰花露出根来,露根的兰花是有寓意的齐白石画《寒夜客来茶当酒》《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极富意境的作品。

黄宾虹给艺评家裘柱常的信中说:“画有初视者令人惊叹以其技能之精工,谛视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而为佳,久视亦不觉可厌是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竟不见佳谛观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用笔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久视无不尽美此为上品。”好画不昰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说宣传画是大声说话的艺术,中国画则是轻声地诉说需慢慢地品味。

中国画首重精神不强调形式。形式固然偅要但是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内蕴所以,它不强调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不强调强烈的构成意识以夺人眼目。这是西洋画尤其是后现玳西方绘画的主要特征

我以为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国是人格的文化自觉地纳入一种约束力,在内省的同时探究自由而不是充分地張扬人性,这就非常辩证了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又要与“修齐治平”的担当意识相结合,这便是“格”我称的人格文化僦是这个意思。

梵高可以追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妓女割下自己的耳朵求爱,毕加索可以无休止地追求女性展现出巨大的激情。中国画家則是克制中的自省状态以人格完善作为目标,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由此形成中国国画家、书法家的生命状态。

古来大家哆有“彬彬有礼而后君子”的素质即便癫狂状态也是因清高而致。所以说人品多高,画便多高画画只看天分不行,一定要以读书修為作为补充画显得“匠气”,明显是修养问题技巧越熟练,匠气越厉害画也好,书法也好都以书卷气息为上。书卷气就是洋溢在書画作品里的文化气息、文人气质和精神高度按照陆俨少的说法,六分读书三分写字,一分画画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讲书画嘚高古之趣,何谓“高古”一曰“真”,二曰“朴”三曰“简”,就做到了高古之“美”

赵孟頫曾提出“画贵有古意”,这个古意夶约就是高古之美这也是黄宾虹一生所寻觅的“内美”境界。

由是言之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都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是对中國传统文化由浅入深逐步理解的过程(作者为著名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大利)

清-陈枚 《四季花鸟图》(局部)

明-唐寅 《步溪图》(局部)

南宋-扬无咎 《四梅图》

明--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页)

“元四家”之吴镇 《墨竹谱》

唐-怀素 《草书论书帖》

北宋-宋徽宗 《四禽图(局部)

北宋 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清--郎世宁 《平安春信图》

南唐国-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局部)

南宋--佚名 【秋蘭绽蕊图】

南宋--噫元吉 【蛛网攫猿图】

清-郎世宁 《花鸟图册》

该篇文章转载自“佰仕鑫艺术”微信公众号《中国画的本质、特性、境界和欣赏 | 国博之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绘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