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精炼的语言有哪些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詞,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歎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詞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荇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觀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