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接受汉儒生儒臣儒君提出的什么建议?实行什么方略?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海运和运河粮食转运系统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海运和运河粮食转运系统
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把首都建在大都,忽必烈需要保证这个新城市中稳定的粮食供应,这迫使他从中国南方更富庶的地区运入粮食,因为大都附近的区域不能生长足够供给大都的粮食。最初忽必烈依靠两个在征宋战争中协助蒙古将军伯颜的海盗朱清和张瑄沿着中国的东海岸通过海路向北方运送粮食。1282年他们的第一次海运非常成功,超过90%的粮食到达北方,在沿岸的变化莫测的大海中仅损失六条船。大约有四年时间朱清和张瑄独揽运送极端需要的粮食的海运,因此他们变为“中国南方两位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人”。〔1〕但是,13世纪80年代中期,台风和恶劣的气候条件造成大量沉船,使朝廷认识到需要另辟一条替代的运送粮食的途径(见地图34)。
朝廷决定把大运河延伸到以使船运的粮食可以方便地到达大都。这项工程需要在山东省开凿135英里长的从济宁到临清的运河;商品可以从临清通过卫河上转运到离大都不远的直沽。这样,粮食可以从长江直接运送到忽必烈的都城。1289年2月完成了这项扩建,并将这条称为会通河的运河对船运开放。〔2〕延长这条运河所需费用极大,大约300万劳工参加建设(译者注:实为用工250万),为此政府花费了巨款。维护也是高成本的,这条运河所需的大量开销毫无疑问地是13世纪80年代后期烦扰蒙古朝廷的财政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并开始实施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此时南宋占据着临安(今天的杭州)等地,忽必烈极其需要一条通道,来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
蒙古人作为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一向惯于陆地作战,他们向南方进军时,亦聪明地懂得如何利用海洋——他们不仅收纳了背叛的南宋海军,拥有规模庞大的海洋战舰,大型的海洋货船;还从另一条看起来更不可能的途径——海盗——得到了帮助,建立了从东南亚至波斯湾的海外贸易,以及一个稳定的海上粮食运输系统。
本文摘自《国家历史》杂志
作者:龙掩
一、国初海运自朱张
长江出海口处有几个岛屿,其中最大的一个为崇明岛。崇明岛四面环水,易守难攻,13世纪的时候已不受宋朝政府的控制,成为海盗的自由天堂。13世纪中叶,此地有两个著名海盗:朱清和张瑄,他们率众“啸众剽劫”,贩卖私盐,掳掠富商巨舶,最多时曾纠集海盗近千人,船只五百艘,活动范围南至通海,北至胶东半岛和莱州湾,后被南宋招安。
1273年,朱清和张瑄背叛南宋,成为元水军的重要力量,朱清被授予代理管军千户的武职。三年后,两个前海盗接到了一个任务:运送南宋库藏。那一年,元军攻占了临安,南宋降臣建议丞相伯颜把南宋的库藏,包括档案、图表、祭祀器具都运送到当时元朝的首都元大都来,以备修宋史时用。但当时的淮东地区仍在南宋将领的控制之下,所以,伯颜想到了海道运输,他将此任务交给朱清和张瑄,并获成功。
这项政策给了商人巨大的利润空间,鼓励商人多方参与,最后粮食运输取得空前成功。半个多世纪里,海路都是元大都粮食供应的主要途径,到1341年达到了最高峰,运送米的数量达360万石,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1287年朱清疏浚娄江(今浏河),开刘家港海道通往直沽,朱张二人和他们手下的船员移居到此,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夜之间成了一个繁忙的港口,琉球、日本、高丽商船也进港贸易,刘家港遂有“六国码头”之称。
六年之后,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的粮食迟迟不到,而且内河粮运的运费昂贵,伯颜因而想起1276年经海道搬运宋室库藏的事。
伯颜将此法上报忽必烈后,忽必烈权衡了不同漕运方案的利弊得失,决定采纳丞相伯颜的建议,下令建造60艘海船,招募大量熟悉海上情况的船工、船员,任命朱清、张瑄为海道运粮万户,负责海上漕运。
1282年元朝政府的60艘平底船建造已毕,在朱清和张瑄的主持下,漕船在今天的江苏省太仓县浏河装粮,大船装载1000石,小船装载300
石,60艘平底海船共装运漕粮4.6万石。船队离开港口以后,经扬州,过海门县以东的黄连沙咀和万里长滩,然后向西北航行,到达淮安、盐城县,再往北行,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一直北上,在今天的山东荣成地区折转向西航行,到达登州古港,继续西行进入今天的海河口,整个航程历时四个多月,所有粮食于1283年3
月到京。数目虽不足观,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这次航行证明了海路运输粮食的可行性。当时张晃为有一句诗“国初海运自朱张,百万楼船渡大洋”,就是形容当时海上运粮的情景。
出航成功使得元朝统治者对海上漕运更加重视,至元二十年(1283年),朝廷建造漕船2000艘,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增加了3000艘,全部投入漕粮运输。海运漕粮的数量逐年增加,到了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漕粮年运量达到了159万石。
此时忽必烈正一心想入侵日本和占婆(今越南南部),需要大量船只和水手,而且当时元朝的经济力量还无法建造适合大量运输大宗货物的平底船。所以他决定依赖商人和海盗来完成这危险的海上航行。
他把组织人员运粮的任务全权交给朱清和张瑄。两人有选择人员的权力,甚至不经朝廷的批准就可授予官职。13世纪80年代早期,建造一艘排水量在
1000料(料为古代测舟船之载重单位)的大船的花费,大约是100锭,而1000担米的运费是170锭,利润如此之高,海路商人们当然不会错过时机。因此朱清和张瑄手下马上聚集了盐商、盐工、船主,渔民、漕运官员和水手几万人,两人也邀请东南沿海的海盗加入。
二、盛极而衰
当时私人出海经商受到严格限制,一经发现全部家财都会被没收。但朱清和张瑄派出的商船是个例外,因为他们的贸易得到朝廷和高官的默许。朱张二人还可以自己印刷纸币,与官方发行的纸币相比,只是纸张稍黑而已。
两个前海盗做得“尽职尽责”,因此也分享到不少与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贸易的利润。据《元史·食货二》记载:“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可见70%的利润返回朝廷,商人得到另外的30%。
朱张二人的权力很快就从海上扩展到陆地,成了中国东南部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13世纪80年代,太仓出了100多位高官,12个人官至万户侯,64个千户,还有40个百户,其中大多数是朱张二人的子侄和亲戚。
而朱清本人更是权倾一时,元大德四年(1300年),他被擢升为江南行省左丞,执掌元朝的漕运大权。《续资治通鉴·元纪》上说两家“宗戚皆累大官,田园馆舍遍天下,巨艘大舶交诸番中,车马填塞门巷”。
月盈则亏,常常有官员向上递折子,对他们提出指控。但因着他们纵横大海的能力,元朝统治者不仅没有惩罚朱张二人的飞扬跋扈,还发布公告,宣称朝廷对他们完全信任。当时忽必烈就对丞相完泽说:“朱张有大勋劳,朕寄股肱,卿其卒保护之。”
1303年,忽必烈之子铁木耳病重,皇后摄政,有人抓住这个机会控告朱张二人谋逆。谋逆在当时是不可恕的重罪,皇后下诏将朱清、张瑄及其家人押解到北京,朱清一怒之下自杀,张瑄和他的儿子文虎被处死。
此后,朱张二人的财产,包括海上的船舰、陆上的土地和家中珠宝都被充公。为处理两人的财产,朝廷特意设置了钦差大臣,两人生前富甲一方,光核对和追查隐藏的财产就花费了6年功夫。
虽然朱清和张瑄被处死了,他们的财产也被没收,但是元朝统治者并没有按照传统对谋逆罪的处置,进行“株连九族”,更没有处理跟着他们进行贸易活动的其他人。这在朝廷是有着复杂考量的——对于元朝来说,海路不能完全禁绝,放过朱张二人的家人和属下,可以靠这批熟手小范围地继续保持海上贸易活动,海路粮食运输也不会受到太严重的损伤。
但不管如何,朝廷不会让个人再如此大权在握,中饱私囊了。二人死后,朝廷将海运收归官有,在朱清和张瑄的时代,监管海上贸易的官员至少有4个万户侯,24个千户,他们死去一年之后,平江路(今苏州附近)的长官接管了海上运输的任务,大大简化了行政程序,只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二员,副万户三员。千户所按地区划分,改为11处,只设达鲁花赤、千户和副千户。
三、朝廷的经营困境
机构设置虽有改善,但在运营海上贸易方面,政府远远赶不上朱清和张瑄,为了保持运输量,政府不得不雇佣(很多时候是霸占)私人的船舰,1309年5月北京发生饥荒,政府急需20万石米来挽救饥馑的灾民,结果运输过程中困难重重。
浙江地区的长官递交的报告中记载了这些困境,他写到,在以前,朱清和张瑄控制海上粮食运输的时候,每年的运输量从四五十万担慢慢增长到每年一百万担,运输的船只总是绰绰有余,运费也很公平,而到了1309年,税收和苛捐繁重,私人船主陷入困境,为了逃避重税纷纷躲了起来,结果,运输粮食的船只远远不足。为了凑足船数,官员们不得不远到福建等地来“征用”船只…
这位官员同时提到,澉浦的杨氏家族拥有船只,并且熟悉水路,他请求朝廷,任命澉浦杨氏为掌管海上运输的万户,利用他们海上运输的经验,使得海上运输顺利进行。
这些情况,让蒙古统治者开始重新思考:把海上粮食运输收归官办到底对不对?
1310年,或许是因为张瑄孙子的请求,或许是因为北方的饥荒迫切要求朝廷重新启用张瑄家族。总而言之,这一年,皇帝对朱清和张瑄给予平反,令张瑄的长子掌管对日本的贸易。尽管如此,要马上运粮挽救饥馑已经为时较晚了。
1310年,粮食安全运到天津港之后,皇帝专门派了一名钦差赶到天津,祭祀海神娘娘,感谢海神对船队的保佑。第二年,朱清一个精明强干的手下成功组建了八百只船的舰队,并且押送了2773266石米到北京,此次运粮数量之多,今天来看也是一个奇迹。
经过这些事之后,元朝统治者意识到海上运输的复杂性,再次提升了海上运输官员的职位。从名臣柳贯的一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朝廷有多依重他们:这些官员可以佩戴虎头金牌,出行的时候可以乘坐三匹马拉的马车,每个城市的地方官员对他们毕恭毕敬…
四、澉浦杨氏家族
朱清和张瑄之后,另一个著名的被招安海盗家族,是澉浦杨氏家族。杨氏家族在宋朝就从事海上贸易。其中心人物杨发和朱清、张瑄一样受到南宋招安,后又投靠元朝。
1277年,忽必烈仿效宋朝,在现在的宁波、上海和澉浦设立了三个市舶司,全部归杨发管辖,杨家很快搬到海盐县澉浦镇地区居住。4年之后,这里就变成了东南亚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至澉浦,在其游记中写道:“这里是一个优良的港湾,所以从印度来的货船,经常都在这里停泊”。
朱清和张瑄倒台之后,1311年,因“澉浦杨家等有舟,且深知漕事”,杨发被封为海道运粮都漕万户,得到了更多的海上远行和贸易机会。
杨发死后,他的儿子杨梓继续他的事业。杨梓早年主要从事与日本和高丽等国的海上贸易,1293年曾随元兵南征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杨梓因为熟悉海路和东南亚风土民情,被任命为宣慰司官,随大臣伊克穆苏负责军事导航,前往招谕,胜利归来后,以功受封为安抚总司,后又任杭州路总管。
杨梓的儿子杨枢是中国著名的航海家,曾到达波斯湾附近的忽鲁模斯(霍尔木兹),这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地,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时方才到达。
杨枢下西洋,比起郑和来早了111年。1301年,19岁的杨枢被委任为官本船的代理人,远赴印度洋经营海外贸易,归来时在波斯湾忽鲁模斯港停泊时,曾遇波斯合赞王派出的使者那怀等人。那怀于1303年到达中国,在大都觐见元成宗后,又请求再乘杨枢的海船返回波斯,元朝特封杨枢为忠显校尉、海运副千户,授予佩带金符,让他以官员身份护送那怀一行回国。
1304年初冬,杨枢护送那怀一行出发,旅途历经艰险,风暴一再阻碍他们的行程,直到1307年船队才安全抵达忽鲁模斯港,完成使命。
朝廷对海洋贸易的垄断被打破之后,海洋贸易进一步发展,从事此行的商人可以享受奢华的生活,杨氏家族更以铺张排场著称,同时他们还布施寺院,印刷佛经,杨家修建的寺庙遍布浙江和江苏。
虽然元朝统治者允许商人们扩展海上贸易,但是尽可能多地任命蒙古人来进行此项事业,朱清和张瑄的下属都被朝廷严密监控,杨家在海上的空间越来越小。杨梓则开始醉心戏曲创作,他在家中收养了100多个戏子,随时可以排演他的新剧本。这在当时闻名一方,元代姚桐寿的《乐郊私语》记载:“杨氏家僮千指,无有不善南北歌调者”,“海盐少年,多善歌乐府,皆出于澉川杨氏”,即可见一斑。
他所创作的戏曲里,暗暗反映了杨氏家族的不满。流传至今的《下高丽敬德不伏老》写唐代名将尉迟恭遭黜后重新任用;《承明殿霍光鬼谏》写西汉时大司马霍光忠于皇室,生前竭力辅佐,死后“为国家呵一灵儿不散”,还以鬼魂进谏。虽然这些戏剧遵循中国正统戏剧的套路宣扬忠君,还是隐隐流露出不平之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氏家族取代了朱清和张瑄的地位,但元朝统治者对他们的管理更加严格。杨家的唯一权力就是征召进行海上贸易的商人,他们没有得到朱张那样的高官显爵,直到朱清和张瑄倒台之后才有机会得到重用。但是与朱张家族不同的是,杨氏家族的奢华生活一直延续到元朝结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才将他们铲除。
五、被遗忘的良法
元朝统治者鼓励商人从事海上运输,事先付给高额运费,这种运输体系,可以让普通百姓免服运输粮食的徭役,政府也不必增加负担增设官僚结构来管理,号称“一代之良法”。《元史》上说“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
因此,除了朱清和张瑄倒台后那段时间,元朝一直实行这种政策——利用海盗和商人来运输粮食。元朝统治者征募海上商人的做法大大刺激了造船业。在
1294年,可造出的最大的船也不过装载1000担米,随着海上运输的增多,船的承载量越来越大。到了1314年,最大的船可以装载担米,最小的船也可装载一两千担,可见船只及其载重量的进步。
在鼓励海运的同时,元朝统治者也没有忘记陆运,为了航运顺利,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250多里,建闸门31道。两年后,在郭守敬建议下,忽必烈又用二百八十多万劳工,开凿了通惠河。元政府对入河船只的载重做出限制。初开会通河时,只允许150料的船只通过,商人们建造的船慢慢增长到300-400料甚至500料,这是朝廷付给商人高额运费,刺激商人建造船只的结果。但却造成了不良结果——因为航行船只过多,大运河上船舶的运输速度则减慢了。
但可惜的是元朝的海运政策没有被明朝继承,到了明代,刘家港和澉浦两个繁荣的海外贸易港口很快沉寂下来,被人遗忘。(完)
选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网址:
[292]罗荣邦:《忽必烈时期(年)关于粮食运输的争论》,第262—266页。
〔2〕 [653]《元史》,卷15,第319页。
元代粮食转运系统地图清晰版
“元代粮食转运系统地图”选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549页。
01/08 05:03
敢于直谏元世祖忽必烈的潞城人 来自:2016010
长治日报 郭存廷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曾发动了六次海外大征伐,他在迫使高丽臣服的同时派出使者诏谕日本归顺.当时的日本对元朝的威胁,采取的是强硬的回绝态度.不可一世的忽必烈决定以武力征服日本,但两次远征日本均告失败.准备第三次远征日本时,遭到朝中好多大臣的反对,其中有一位礼部尚书直谏元世祖,列举事例劝阻他罢征日本.敢于直言上书的这位大臣,就是潞城人刘宣. 从潞城走出的吏部尚书刘宣 刘宣,元时潞城县北舍村人.据&潞城揽胜&记载:&quo
06/19 19:33
元世祖忽必烈(18)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日-日),蒙古人,元朝首任皇帝(日-日在位),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缔造者,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拥立下,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日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日元军攻入临安,
10/08 18:05
忽必烈的民族政策:允许回回人(回族)组成实际上自治的社团以回回宗师作为领导,由哈的为他们解释穆斯林法律.回回居民区有他们自己的集市.医院和清真寺,不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也不禁止他们遵循伊斯兰教意旨.事实上,忽必烈任命回回人在财政机构担任重要职位并给予他们特权.他豁免他们常规的赋税,并且招募他们担任汉人极少能够担任的达鲁花赤. 宗教政策: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西藏)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在敌对的佛教派别必里公派领导的反叛中,八思巴在吐蕃
10/06 12:46
公元1294年 元世祖忽必烈去世
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去世,终年80岁.忽必烈(),是元朝的创造者,拖雷之子,兄为宪宗蒙哥,弟有旭烈兀.阿里不哥.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蒙哥汗三年(1253),受京兆封地:同年,受命远征灭大理国. 蒙哥八年(1258)兴师伐宋,忽必烈统率东路军,次年(1259)九月,蒙哥病死于合州(今四川合川).忽必烈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图谋自立为大汗,采纳儒士郝等经建议,轻骑返燕京.次年(1260)三月,即汗位
04/02 08:05
元世祖忽必烈(日-日),名字全称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拥立下,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但未获普遍承认.日,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元朝皇帝,正式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汉文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谥号薛禅可汗.
1251年总理漠南汉地军庶事,1253年率军灭大理国.
1259年(元宪
09/30 16:30
元世祖忽必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忽必烈生平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建者,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第四子,自蒙古帝国时期就屡立战功,他算得上是一代名君,奠定了元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的基业.忽必烈为藩王时,就开始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公元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之后,忽必烈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并且在汴梁设立了经略司,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州.邓州,政绩显著.公元1253年,蒙哥将京兆地封给他,忽必烈在此任用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
09/23 01:34
历史上的中日战争之二--元世祖忽必烈两征日本 ( 21:19:27) 转载 标签: 外国邮票 中日战争 忽必烈 敌国降伏 神风 杂谈 分类: 集邮茶座
日本日第二次发行“昭和普票”17枚,其中第10枚为福冈市莒崎神宫伏敌门上的“敌国降伏”匾额,乃1275年元军首征日本失败后龟山天皇为上皇时御笔亲题,1594年由九州武将小早川隆景摹刻成匾额,现悬于宫内的是十七世纪重修后的匾额.这里所谓的“敌国”即指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元朝.1274年,元朝1.5万大军乘
10/22 21:05
阿难答 中国元代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安西王忙哥刺之子.元成宗去世后,曾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争夺帝位,失败被杀.他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希望争夺帝位的穆斯林. 简介 阿难答(?-1307),中国元代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安西王忙哥刺之子.于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袭封为安西王,统辖唐兀之地(今宁夏.甘肃.陕西.四川等地).据拉希德丁&史集&记载:阿难答自幼受一穆斯林家庭抚养,&木速蛮(即穆斯林)的信仰在他心中已
06/23 23:58
元世祖忽必烈,与乾隆皇帝.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唐玄宗等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长寿帝王,均寿至七八十而终.这等年寿在今天看来虽不足为奇,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确属难得.这些长寿帝王是有所谓的&宫廷秘方&,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 忽必烈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空前大统一的元代.前朝唐代,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包括医学在内,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到了元代,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养生学.食疗学以及中成药制作工艺等,已渐渐趋于完善.这是人们(当然也包括忽必烈在内)身体健康和长寿的物质基础之一. 在当前位置: >
> 元世祖忽必烈是怎么死的>>正文
来源:百战网
元世祖忽必烈是怎么死的
[提要]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监国托雷第四子,是他举兵南下推翻了南宋的统治,同时也建立了元朝。那么元世祖忽必烈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呢?
  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是监国托雷第四子,是他举兵南下推翻了南宋的统治,同时也建立了元朝。那么元世祖忽必烈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呢?
  最显赫的蒙古人
  忽必烈生活于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他出生之时,蒙古人已经开始在开疆扩土,当他长大以后,便开始随着自己的兄长开疆扩土。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忽必烈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是两个最显赫的蒙古人。
  忽必烈在蒙哥汗时受命治理漠南汉地军国大事,后来他奉蒙哥之命,大理国和的两次。
  忽必烈青年时代就已结识很多中原文士,因此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1251年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治理汉地,而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他聚集流落的儒生和地方军阀的门客,在他周围组成一个幕僚集团。而他依靠一批汉人儒生幕僚帮其治理管制,几年内,在中原若干地区内建立起统治秩序。
  忽必烈称帝
  1254年初,忽必烈军包围了大理城,于是大理城陷,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后来又领兵发动了侵掠南宋战争。蒙哥汗去世了,忽必烈成为未来蒙古帝国的大汗。
  1271年11月,在建国十多年之后,忽必烈已经完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改建国号为&大元&。后来忽必烈建开平,成为称汗建国的。
  晚年的忽必烈
  忽必烈在晚年遭遇了一连串打击,最先是他最钟爱的妻子察必于1281
年先他而去。五年之后,他最钟爱的儿子真金也去世了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再加上他所实行的政策大多数都胎死腹中,这样让他更加的抑郁,最后在日病死。
  元世祖忽必烈是继成吉思汗后的有一个有着显赫功绩的蒙古人,因为他一手创立了元朝,让蒙古人成为了高贵的贵族,因此受到很多蒙古人的敬仰。
上一篇: 下一篇:忽必烈是哪个朝代的_历史千年
忽必烈是哪个朝代的
时间: 专题:
忽必烈是哪个朝代的
元朝。。原因:他创建的。
这个问题,问得超级...晕!楼主都会用键盘敲字了,却不晓得小烈为何人?何必忽悠众生?
元世祖,元朝
中文名称:忽必烈又名:元世祖性别:男所属年代:元代民族:蒙古族生卒年:相关事件:宋蒙丁家洲之战宋蒙襄樊之战宋蒙钓鱼城之战文天祥等抗元失败及南宋灭亡蒙古攻宋相关人物:窝阔台蒙哥贾似道生平简介忽必烈(元世祖)(),即元世祖(),元朝的创建者。蒙古语尊号薛禅皇帝。在位时间()。蒙哥(元宪宗)弟。宪宗元年(1251年),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结揽儒士,注重学习汉文化。宪宗三年(1253年),他率师攻灭大理国。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大举攻南宋,他奉命领兵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蒙哥死于四川后,他与南宋议和,领兵北返争大汗之位。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称帝,建元中统。至元元年(1264年),击败称汗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稳固了帝位。至元八年(1271年),建国号大元。次年,迁都大都(今北京)。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以后曾多次派兵侵邻国,多遭失败。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在位三十五年,庙号世祖。参考资料:/lsrw/dwjx//125.html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06年,52岁的蒙古酋长铁木真被推举为大可汗,称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他的帝国经不断的征战,最终导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的形成----"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并没因他的逝世而停止扩张,相反他的子孙们把他的帝国席卷延伸至欧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帝国的建立,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更新的了解。蒙古帝国是一个超级大帝国,地域之广,几乎无法作有效的统治,蒙古人采取分制的制度,把他们的帝国分为几个汗国,分别为「元帝国,吐蕃宗教国,察合台汗国,察阔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把原来属西夏帝国,金帝国,宋帝国,大理帝国和蒙古本土合并成一个帝国,国号"大元",为《易经》「大哉干元」之意,蒙古国从此由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变为中华帝国正统王朝的一个朝代。更多
公元1206年,52岁的蒙古酋长铁木真被推举为大可汗,称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他的帝国经不断的征战,最终导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的形成----"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并没因他的逝世而停止扩张,相反他的子孙们把他的帝国席卷延伸至欧洲,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帝国的建立,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更新的了解。蒙古帝国是一个超级大帝国,地域之广,几乎无法作有效的统治,蒙古人采取分制的制度,把他们的帝国分为几个汗国,分别为「元帝国,吐蕃宗教国,察合台汗国,察阔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把原来属西夏帝国,金帝国,宋帝国,大理帝国和蒙古本土合并成一个帝国,国号"大元",为《易经》「大哉干元」之意,蒙古国从此由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变为中华帝国正统王朝的一个朝代。更多参考资料: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yuanchao.htm
元朝啊别说废话~~更多信息请访问/question/.html
元朝阿成吉思汗他儿子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创建者为元世祖忽必烈。/empire/chaodai.asp?country_id=18
元朝忽必烈定都大都1271年11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诏》。蒙古自从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一直用族名充当国名,称大蒙古国,没有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建年号为“中统”,仍然没有立国号。随着忽必烈统治日益巩固,他决定在“附会汉法”方面再迈进一步,把自己的王朝建成传承汉族封建王朝正统的朝代。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
忽必烈(元世祖)(),即元世祖(),元朝的创建者。蒙古语尊号薛禅皇帝。在位时间()。
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创建者。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自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献计,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全国统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参考资料:/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emperor/.ht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生儒臣儒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