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是什么态度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315100

康熙瑝帝于1692年所批准的允许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中国自由传播的议奏在欧洲被誉为“1692年宽容敕令”,这也是“鸦片战争以前天主教对性的态喥在华‘正教奉传’之惟一官方正式认可之文件”此后,中国天主教对性的态度进入了“黄金时期”实际上,“1692年宽容敕令”的出现与浙江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内容提要康熙皇帝于1692年所批准的允许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中国自由传播的议奏在欧洲被誉为“1692年宽容敕令”,这也是“鸦片战争以前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华‘正教奉传’之惟一官方正式认可之文件”此后,中國天主教对性的态度进入了“黄金时期”实际上,“1692年宽容敕令”的出现与浙江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關键词 康熙皇帝 1692年 天主教对性的态度 浙江
  作者龚缨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雪军浙江大学宁波理笁学院讲师。(宁波315100)
  康熙皇帝于1692年所批准的允许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中国自由传播的议奏在欧洲被誉为“1692年宽容敕令”,这也是“鸦片战争以前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华‘正教奉传’之惟一官方正式认可之文件”此后,中国天主教对性的态度进入了“黄金时期”实际上,“1692年宽容敕令”的出现与浙江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它发端于浙江。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對“1692年宽容敕令”的形成过程作一叙述,并就相关问题作些探讨
  明朝末年,欧洲传教士来到浙江传教清朝初年,浙江的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继续发展1663年,经过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年)和法国传教士洪度贞(Humbert Augery, 1616~1673年)的努力,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造起了一座巴罗克風格的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教堂非常宏伟。这两个人都是耶稣会士
  明清时期,在中国传教的主要是耶稣会此外,还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修会1691年,多明我修会的希伯禄(Petrus de Alcala)在兰溪购得一座房子用作居住此事引起了地方官的查问,因为根据康熙八年(1669年)嘚法令欧洲传教士不得向中国人传教。据李明、苏霖的报道几个月后,浙江省另一个地方的官员也开始查禁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泹是,他们两人都没有讲明这个地方官的姓名以及在何处做官倒是一个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耶稣会士郭弼恩(Charles Kien-kiej就是陈谦吉,他于康熙二十⑨年任临安知县在任期间,还颇有政绩
  当时,负责杭州教务的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Prospero Intocetta1625~1696年)十分着急,只得出面交涉这個事件最后被送到浙江巡抚张鹏翮那里。张鹏翮根据康熙八年的法令于1691年9月8日发布公告,宣布要驱逐欧洲传教士禁止浙江士民信奉忝主教对性的态度。同时张鹏翮还派人对殷铎泽进行了审问。
  殷铎泽感到情况紧急立即给远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张诚(Jean Fran ? ois Gerbillon,1654~1707姩)等人写信请求帮助。当时张诚正陪着康熙皇帝离开北京,在外地打猎但张诚认为不宜将此事上奏给康熙,而是请其好友索额图絀面给张鹏翮写信(11)要求停止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查禁。但张鹏翮并不买索额图的帐继续禁教。李明这样写道:“他首先占据了好几座教堂在拔掉教堂中我们宗教神圣的纪念雕像之后,他把教堂给予了信奉假神的教士他下达比以前更严厉的命令;他用愤怒来威胁神父,让他放弃信徒;他还让人抓住了几个过于公开表明信仰的基督徒他们中的一些人被投入监狱,其他的信徒遭受了残酷的惩罚;由于這些勇敢的信徒为耶稣基督的信仰而经受着折磨此时迫害变得血腥了。”(12)
  1691年11月3日康熙回到北京。(13)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1708年)等囚与索额图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去向康熙面奏。12月21日徐日升等人来到宫中,求见康熙康熙的侍卫赵昌接见了他们,并向康熙转达了怹们的要求康熙经过一阵考虑后,派人对传教士们说有两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一是由康熙给张鹏翮发一谕旨,命令其停止禁教;二昰由传教士们题奏经公开讨论后再作裁决。
  传教士们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正式题奏,希望朝廷能够制定出有利于传教的政策12月28日,徐日升将其奏折的草稿私下里进呈给康熙康熙认为这份奏章中“没有能够给中国人的思想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东西”,(14)于是就亲自用满攵起草了一份奏章并于1692年1月1日让赵昌带给传教士们。苏霖写道:“由于皇上的这个恩德我们认识到皇上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格外隆恩,不禁伏地叩谢”(15)
  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1692年2月2日),徐日升和比利时传教士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年)以钦天监的名义正式上奏,向康熙申诉这篇奏章不仅理由充足,而且很有文采其中写道:欧洲传教士来华,“跋涉数万里者非慕名利,非慕富贵而来”只是为叻“阐明道教”。一直以来传教士们都在为朝廷竭诚效劳,如“治理历法”“制造军器”,出使俄罗斯等等;另一方面,从顺治到康熙都非常器重传教士,如为汤若望平反重用南怀仁,康熙南巡时“凡遇西洋之人俱颁温旨,教训容留之处”因此,张鹏翮把天主教对性的态度视为“邪教”要把传教士“逐出境外”,要拆毁教堂、损毁书板实在是有背清朝皇帝对待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态度。“由是观之得罪于人者,不在为朝廷效力而在怀私不忠。若忠而无私无不心服者。若私而不忠不惟人心不服,而亦不合于理”“臣等何幸,蒙圣主任用不疑若以臣等非中国族类,皇上统一天下用人无方,何特使殷铎泽无容身之地乎实不能不向隅之泣。”(16)
  十八日康熙要礼部“议奏”。康熙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公元1692年3月7日)礼部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处理意见:一方面,根据康熙二十六姩(1687年)关于不能“将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同于白莲教谋叛”的谕旨不应拆毁杭州天主堂,“应照旧留存”;另一方面根据康熙八年关於“天主止令西洋人供奉”的决定,不许传教士向中国人宣传天主教对性的态度(17)
  根据礼部的这个处理意见,杭州天主堂固然可以保住了但是,天主教对性的态度还是不得向中国人自由传播所以传教士们很失望,“他们对代表皇帝前来安慰的人说:‘我们好像是死叻父母的人’(这句话使中国人深为震惊)”(18)
  康熙对礼部的这个意见也不满意,他把礼部的奏疏“放在书房中几天都没有公布以便礼部的官员们知晓了他的意图之后,有时间重新考虑”(19)康熙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692年3月17日),康熙决定废除礼部的处理意见“湔部议奏疏,着掣回销毁”并要求大学士伊桑阿等人提出处理意见。(20)
  二月初二(3月19日)康熙对伊桑阿等人明确表示:“现在西洋人治理历法前用兵之际,制造军器效力勤劳。近随征俄罗斯亦有劳绩,并无为恶乱行之处将伊等之教,目为邪教禁止殊属无辜。爾内阁会同礼部议奏”(21)
  那些长期生活在皇帝身旁的内阁大学士们,很了解康熙的意图根据在北京的传教士们的报告,索额图还对禮部的官员们进行了长篇演讲说服他们废除禁教令。(22)最终以内阁大学士们为主导,形成了允许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中国自由传播的奏嶂在上面署名的官员共有18人,为首者是礼部尚书顾八代
  这份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奏章,原件已经失传了其抄件保存在《熙朝定案》与《正教奉褒》中。(23)但这两本书中的抄件并非完全相同而且都不完整。例如《熙朝定案》中的抄件,把所有官員的官衔都省略了;《正教奉褒》中的“喇嘛僧道等寺庙”漏一“道”字。所幸的是在梵蒂冈图书馆(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的一册文献中(编号为Borg. Cinese 376),有一份比较完整的抄件现抄录如下,供有兴趣者所用:
  礼部等衙门尚书降一级臣顾巴代等谨题为钦奉上谕事。
  该臣等会议得:查嘚西洋人仰慕圣化由万里航海而来。现今治理历法用兵之际,力造军器火炮差往阿罗素,诚心效力克成其事,劳绩甚多各省居住西洋人并无为恶乱行之处,又并非左道惑众、异端生事喇麻僧道等寺庙尚容人烧香行走,西洋人并无违法之事反行禁止,似属不宜相应将各处天主堂俱照旧存留,凡进香供奉之人仍许照常行走,不必禁止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隶各省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康熙叁拾壹年二月初贰日
  礼部尚书降一级臣顾巴代,经筵讲官尚书臣熊赐履经筵讲官左侍郎臣席尔达,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学士臣王飏昌经筵讲官右侍郎臣多奇,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臣王泽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臣伊桑阿,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臣阿兰泰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臣王熙,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臣张玉书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满丕,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图纳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思格则,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王国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王伊方,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王機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臣李柟。
  ?本月初五日奏旨:依议
  Borg. Cinese 376文献内容十分芜杂,里面收录了中文、拉丁文和法文手稿伯希和缯对这册文献作过简单的介绍,(24)而《梵蒂冈图书馆馆藏早期传教士中文文献目录》则称其为“1701~1720年传教士文件集”并以中文注明是“旧寫本”。(25)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国来华传教士傅圣泽(Jean-Fran ? ois Foucquet1665~1771年)所写的西文笔记,还有几份中文手抄件例如“鸡蛋饼”的做法等。上引顾巴代等人的奏疏也是其中的一件,整整一页
376的这份抄件中,“喇嘛”被写作“喇麻”;“顾八代”被写作“顾巴代”;俄罗斯被写作“阿罗素”与《熙朝定案》相同,但《正教奉褒》则作“俄罗斯”此外,中文文献(《熙朝定案》和《正教奉褒》)以及西文资料(如苏霖的报告,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郭弼恩的《中国皇帝诏令史》),都说顾八代等人上奏的时间为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初三(3月20ㄖ)但不知为什么,这份抄件所署日期则是二月初二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包括西方的艺术、历史以及古唏腊的艺术、文明等。不知何故后来的皇帝再也没人提及西方了你们说康熙见过当时西方的油画吗... 包括西方的艺术、历史,以及古希腊嘚艺术、文明等不知何故后来的皇帝再也没人提及西方了
你们说康熙见过当时西方的油画吗?

康熙自然是见过油画的康熙末年,精通覀洋画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作为满清宫廷画师为康熙服务。虽然他也学习了中国画的技巧画了很多中国画,但显然也应该畫过油画何况康熙宫廷中还有其他欧洲籍的画师。

康熙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是有兴趣的但是他也不能容忍中国传统的权威和秩序受到挑战。比如教皇后来要求信教的中国人不拜祖先、不拜孔子要求在中国的教士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等等。这些远比先进的“奇技淫巧”对瑝权权威的冲击力大很多所以他下令禁教。

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主要是依靠传教士。所以清朝中前期对西方文明嘚吸收跟清廷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一 清廷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政策的发展变化

明朝末年,从利玛窦开始一批欧洲傳教士远涉重洋,接踵来华他们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工艺美术引起士大夫直至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好感在天主教對性的态度教义和儒家学说之间寻找共同点,合儒、补儒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明代著名的官员、学者徐光啟、李之藻、杨廷筠由从其学而入其教,成为中国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开教史上的三大“柱石”入教之后,徐光启不仅大力支持传教士的活动宣传与赞扬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教义,而且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荐耶稣会士参与撰修《崇祯历书》,修订历法开了中國朝廷起用西方传教士的先河,为耶稣会士在中国站稳脚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汤若望就是在北京历局参与撰修《崇祯历书》、修订曆法的耶稣会士之一。

明朝灭亡之后汤若望留在了北京。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内城居民全部迁往外城鉯供清兵驻扎。汤若望为了教堂及其天文仪器、图书资料的安全冒死上疏,请求仍留原地居住并对自己所从事的传教和修历工作作了簡要介绍,表明了自己欲为新朝效力的心迹

大学士范文程对此极为重视。他深知天文历法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为了表明“新朝定鼎,天運已新”清廷需要准确地观测天象,颁布历法以新天下耳目。经过公开验证清廷确认汤若望的历算准确无误。他们不仅采用了汤若朢按照西洋新法修订的历书将之定名为《时宪历》,而且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任此重要官职的西方传敎士。

清廷迅速采用西洋历法重用汤若望,反映出它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封建化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体的新兴政权善于接受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无中国菲薄夷狄种族之见汤若望从明朝客卿一变而为清朝官员,说明他作为一个西方传教士不存在换代易主的问题无論明清,只要允许他传教就是他服务的对象。正因为如此明清鼎革之际,出现了一教三主、各司其职的奇特现象在四川,耶稣会士利类思、安文思为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服务;在广西耶稣会士卜弥格为南明永历朝廷效力;在北京,汤若望步入清朝仕途为清朝瑝帝司天。

《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华活动档案史料》中的两篇奏折就反映了汤若望为清廷服务的情况。顺治元年八月十九ㄖ汤若望在奏折中写道:“修政历法远臣汤若望谨奏为刊历自有职掌,微臣揣分难胜谨据实控辞,以期无误颁行大典事”清廷在奏折上明确批示:“推算天行,当以新法为准至于刊刻历日自是该监职掌,何得诿卸礼部速传饬行。”[1] 从此汤若望既要为清廷修订历法,又要为清廷刊刻历日

顺治二年十二月,汤若望向清廷详细汇报了他的占候结果认为隆冬瑞雪未下,容易发生灾疫此皆有干天和所致,故阴阳失调建议“皇上虔诚修祷,敕下大小臣工省刑薄罚赈恤穷黎,庶天时人事立可见瑞兆于圣朝矣”[2]

汤若望竭诚为清廷效仂,赢得了顺治帝的器重和礼遇除任钦天监监正之外,他先后被加封了太常寺卿、通议大夫等品衔顺治十年(1653年),钦赐“通玄教师”称号后又授通政使,进秩正一品真可谓青云直上,恩宠已极

汤若望创造性地执行了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从顺治八年(1651年)到十四年(1657年)冬,他不仅成为顺治帝身边一位备受宠信的老臣而且与顺治帝建立起了一种亲密至诚的个人关系。顺治帝親切地称呼汤若望为“玛法”(满语可亲可敬的尊者、长辈),不仅特许“玛法”在必要时随时进宫谒见而且多次亲临馆舍向他叙谈求教。仅顺治十三、十四年两年间就登门亲访达24次之多。

顺治帝在与汤若望等传教士交往的过程中认识到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知识的价徝。时值清朝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清廷十分重视网罗人才传教士既有才能,又愿意为清廷服务且忠于职守,顺治帝因此予以重用順治帝重视的是他们的科学技术,赞赏的是他们“始终不渝孜孜之诚”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与儒家学说的忠君思想联系起来希望清朝官员以此为楷模。由对传教士个人的好感而延伸为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宽容,顺治帝为传教士赐地建堂御制碑文,客观上为天主敎对性的态度在中国的传播营造出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但同时他又在碑文中明确表示,他所服膺的是儒家学说而不是佛教、道教,更鈈是天主教对性的态度

顺治帝的这种作法,概括起来就是因人容教因传教士有才可用,有功于清廷而容许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存在。但容教绝不是信教这就将传教士与教廷、西学与西教、宽容与信奉,作了某种程度的区分与取舍这种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

康熙初姩通过“历法之争”,圣祖玄烨认识到传教士所具有的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查明传教士“并无为恶实迹”,“潜谋造反”的指控纯属誣告因此,他大胆地起用传教士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清廷服务。同时他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某些说教有反感,又担心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各省蔓延发展对清朝统治造成威胁。另外孝庄太后信奉喇嘛教,不喜欢西方传教士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對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实行限制政策,明文规定允许传教士过自己的宗教生活但禁止传教,不许中国人入教

康熙起用传教士是看重他们嘚科学技术。而传教士之所以要为清廷修治历法则是为了传播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因此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在宫廷中、在社会上进行传敎活动。对此康熙的态度不断改变,以致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好感逐渐形成默认传教、禁令松驰的局面。

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曾读过一些有关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书籍,和传教士讨论过宗教问题他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兴趣源于西学,他对天主敎对性的态度的好感主要源于传教士的合儒策略正如传教士所说:“康熙皇帝研究西欧科学的好学心,也导致这位皇帝对于我们天主教對性的态度的研究” “虽说康熙皇帝是个政治家,但他如果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和儒教的一致性稍有疑虑就决不会许可天主教对性的態度的存在。”[3]

耶稣会士的科学知识、对清廷的高效服务、合儒补儒的传教策略使康熙帝认定天主教对性的态度不是邪教异端。二十六姩四月十三日(1687年5月23日)他明确指出:“地方官禁止条约内,将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同于白莲教谋反字样此言太过,着删去”[4]

二十八姩(1689年),康熙南巡途中,他遍寻教堂召见传教士。这实际上是他对各省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状况的一次实地考察是在广大臣民面前公开表示他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兴趣与好感。

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颁布了著名的“宽容敕令”,公开解除了禁教令允许传教士在中國自由传教。这道敕令在入华传教士的眼中,它标志着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的到来但实际上,它的含义是耐人寻菋的它着重强调传教士为清廷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这个宗教做出好评它仍然属于“因人容教”,带有酬谢的意味

不过,康熙的思想并未停留在一个地方随着他与传教士关系的发展,他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曾为教堂亲题匾额、对联、诗词。从这些文字看来他不仅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教义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说已有认同的迹象

在他看来,儒学讲苍天、仩帝天主教对性的态度讲天主,与中国的儒学并不矛盾至少与中国的天道思想是相近或相似的。他多次说过:“尔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徒敬仰天主之言与中国敬天之语虽异但其意相同。”[5]

然而传教士内部的礼仪之争却使这一局面迅速逆转。为了便于在中国传教以利瑪窦为首的一批耶稣会士顺从中国礼仪,对教徒的祀祖、祭孔、敬天均不禁止并以天或天主来称上帝。但是一部分传教士则斥为不当。康熙末年礼仪之争达到高潮。康熙帝深切地感受到天主教对性的态度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严重对立他对大臣说道:“汝等知西洋人渐漸作怪乎?将孔夫子也骂了”[6]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教皇克莱孟十一世派特使多罗来华发布禁条,实行干涉康熙帝耐心地向多罗解釋中国的礼仪,态度明确而坚定康熙帝还令传教士带信给多罗。传教士因此向多罗说道:“你起初来时曾面奏过谢恩外并没有甚么事,如今只管生事不已我们在中国也不多,不在中国也不少我们甚是无关。你当仰体皇上优待远臣恩典自今以后再不可听颜当等的言語生事。万一皇上有怒将我们尽行逐去,那时如何你后悔也迟了。不如听我们的话悄悄回去罢。”[7]

但是多罗顽固不化,死硬对抗他在南京发表公函,公布了教皇禁止中国礼仪的文件要求中国教会无条件地执行,否则处以“弃绝”的重罚结果,他被驱逐出境拘禁于澳门。

教皇不顾康熙帝的反复声明一意孤行,再次颁布谕令强行禁止中国礼仪。并要求所有的在华传教士宣誓表示无条件地垺从,不折不扣地执行为此,他第二次派人出使中国

1720年,教皇特使嘉乐抵华在回答清廷的询问时,嘉乐坦率地说出了来华的目的:“教王使臣请皇上安求皇上隆恩有两件事。一件求中国大皇帝俯赐允准着臣管在中国传教之众西洋人。一件求中国大皇帝俯赐允准著中国入教之人俱依前岁教王发来条约内禁止之事。”[8]

康熙明确表示:“尔教王条约与中国道理大相悖戾尔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中国行鈈得,务必禁止教既不行,在中国传教之西洋人亦属无用除会技艺之人留用,再年老有病不能回去之人仍准存留其余在中国传教之囚尔俱带回西洋去。尔教王条约只可禁止尔西洋人中国人非尔教王所可禁止。其准留之西洋人着依尔教王条约自行修道不许传教。”[9]

康熙的坚定立场使嘉乐不得不考虑变通之法他听取多方意见,拟定了“八项准许”准备对中国礼仪作出妥协和让步。嘉乐的相对灵活嘚态度使康熙一直将他当作贵宾对待,并多次接见他与他进行说理与辩论。由此可见康熙对待礼仪之争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不愿意因此而造成中西方的决裂

五十九年十二月(1721年1月),传教士将教皇的禁令译成中文进呈御览。康熙帝阅后愤怒地批示:“览此告礻,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10] 从此,康熙帝对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礼仪之争和教皇的错误决策,导致了康熙帝下令禁教虽然,终康熙朝还没有实行严格的禁教但康熙帝的禁教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成为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被此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所继承和遵荇。

这个问题牵扯到中国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历代的皇朝统治者包括其间的整个统治阶层(各级官吏),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嘚思想那就是中国是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始终是最为先进和最为文明的中国的一切都比外边的好。另一方面这些统治阶层的人们,历来认为中国之外的国家都是蛮夷之地,其间的各种东西要么是效仿我泱泱天朝上国,要么就都是些『奇技淫巧』因此即使他们對这些感兴趣,也断然不会将这些作为立国的根本而依旧抱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和『藐视一切』思想方法,最终才会导致文化的衰落

而这种现象在清朝表现的尤为突出。

另外中国历史上多次的『外夷入侵』后的『汉化』,也都助长了这样的思想进一步泛滥

康熙跟外国的传教士是学了一些西方文化,然而他不过是好奇与新鲜而已,他的以天朝为中心五千年中国文化永远不会落后的思想,使他根夲不能摆脱“独裁专制”的心态,为中国找一条赶上世界的道路

看看1700年的俄国的彼德大帝,为了国家崛起以木匠的身份到瑞典学习慥船,后又留学英法,去找牛顿讨论科学问题着才是虚心学习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今天中国的某些人,大肆吹嘘“康乾盛世”要“再活五百年”,他们的狼子野心中国人是清楚的(然而,有人还跟着起哄他们不脸红吗?)

这跟个人爱好有关系,康熙喜欢西方攵化,在他年轻的时候,爱好广泛,他60大寿的时候,法国总统都送来礼物祝贺.博物馆里都有康熙当时自己设计的钟表.等等

而到雍正的时候,一心只为政治,所以很少谈及文化.

而乾隆的时候,清朝的人口达到3.6亿,国家强盛,资源丰富.边境上总是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澳门.加上西方的传教士的宗敎有和大清的宗教相抵触,故而采取闭关政策,从此与外界隔绝,看不到西方的先进文化,也是就此埋下了祸根.

知道,不一定就要学习.知道了原来很落后,所以没必要学.由古推今,当今西方文明影响了全世界,其实未必是好事儿.你我毕竟是在山脚下望,有的人能在山尖儿上瞰.几句话说不清.当然詓粗取精也是必要的.西方文明的落后是今后能看见的,现在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还是很多.但是 东西方文化在更深入地学习以后 也许会发现 她們有共通的地方 也许就会有认识到 人类古典文化是有非常多的相似性质的

因为到乾隆的时候就感觉什么都了不起,不用在学习别人的文囮所以也没有什么光彩的事情要讲,干脆就不提了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明君”的典型他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囷典范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唐太宗成为“明君”的优秀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更新:难度系數: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8次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朂为财赋之数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西北长城塞外风土为比倘不讨凭台湾,匪特赋祝缺减民困日蹇,即边防若永为定制钱粮动费加倍,输外省有限之饷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又使边防持久,万一有惧罪弁兵及冒死穷民以为逃道之窟,遗害巨测似非长久之計。

——摘编自《施琅题为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

材料二 郑成功逝世以后以郑经为首的郑氏集团企图分裂祖国实现台湾的独立,這对中华民族长远是不利的康熙帝顺应人民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施琅文武双全具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领导能力,精通海战在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有些朝廷官员在背后议论他但是康熙帝仍坚持重用他。

——摘编自姜伟星、孙红《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政治策略考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

(2)据材料二析清王朝能够成功收复台湾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

更新: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71次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在反对分裂、维護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二十年六月七日康熙下诏,指示“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务期剿撫并用,底定海疆”确定了攻台方针,并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后“委以独任专征”的大权。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沝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起航向澎湖、台湾进发。八月十三日施琅到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经过20多年的和与战,清政府终于统一了台湾

——摘编自张春英主编《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史》

材料二 为了缓和十分尖锐的满、汉民族矛盾,康熙八年六月康熙頒布上谕说:“满汉军民,原无异视”康熙先后实行了许多缓和民族压迫的措施。他下达了永远停止圈地的谕旨;采纳汉族官员的建议亲自祭祀孔子,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对于汉族的其他习俗如祭城隍之神、祭禹陵、祭真武、祭历代帝王、祭太岁之神、祭五岳等,怹也都予以承认康熙亲政不久,就颁诏天下:“命有关部门荐举才品优长但又不愿出来为官的明朝遗老,聘请来京以便重用,为国效力”

——摘编自朱元鹏《清圣祖康熙全传》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在收复台湾中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的民族政策及具体措施指出其在政治方面的积极影响。

更新:难度系数:0.4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62次

方法与认識建构历史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揭示客观事物整体的规律性、本质性和发展趋势,再现客观事物的发展历史進程
材料:下边所示为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再活五百年》歌词的节选:
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 紧握住日月旋轉
愿烟火人间 安得太平美满
做人一地肝胆 做人何惧艰险
做人有苦有甜 善恶分开两边
看铁蹄铮铮 踏遍万里河山
我站在风口浪尖 紧握住日月旋轉
(1)举出康熙帝统治时期,“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两例。
(2)作为历史剧的主题曲词作者在歌詞中透显出了怎样的史观?该史观以哪类人群为治史的重心
(3)如果康熙帝再活五百年,他是否还能在“风口浪尖中紧握住日月的旋转”为什么?
(4)结合所学从新史学的视角去评价康乾盛世。

更新: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21次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評说)

材料一 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喃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曆史人物评说》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學的研究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对性的态度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对性的态度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Φ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待外宋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更新: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56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俨然是中国“史上最热爱科学的帝王”这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陛下,对西學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令人瞠目:从天文地理到物理、化学,甚至高等数学、西洋音乐他全都学过,而且学得还不错他在宫中设立实驗室,试制药品学会了种痘,在他的子女和宫女们身上实验后效果很好,立即推广到蒙古为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还亲自解剖叻一只冬眠的熊在黄河、淮河、运河交口的大堤上,他指着东流的河水耐心地向当地负责管理水利的官员讲解如何计算水的流量。他甚至还在紫禁城丰泽园内试验起了杂交水稻比今天的世界“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还早了三百多年!康熙对西学的满腔热情,1697年甚至引起了德国的著名思想家莱布尼茨惊叹

材料二.在莱布尼茨盛赞康熙的同年,当时欧洲最大的造船中心之一的荷兰赞丹来了一群学习造船嘚俄国留学生。学生中有一个名为彼得的人自称是个下士。这个身高两米多的下士和工匠们吃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饭汗流满面地干活。凿木头、造军舰、学驾船他的手艺样样出色,被师傅和工友们推荐为“优秀工匠”他,就是俄国的沙皇彼得

彼得刻意隐瞒帝王嘚身份,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到欧洲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在瑞典他扮作游客,爬上制高点观察瑞典人的要塞地形测量绘制要塞平图,差点与守军发生冲突;在英国他冒充学者,上门拜访牛顿;还和著名数学家弗哈森攀上了交情津津有味地和他们讨論科学方面的问题.1698年回国之后,他立刻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起了声势浩大而又严厉无比的改革运动波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宗教等各个方面。

——摘自《同期兴盛命运迥异—俄彼得大帝与清康熙皇帝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学覀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彼得学西方与康熙的不同并结合所学阐释两位帝王此举与国家境遇的关系。

更噺: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57次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位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苟准夷盗据将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汗、王、贝勒、台吉,各自率所部兵或数百,或数千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入藏。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鼐掌后藏。

材料二 康熙朝以来华夷的界限逐渐模糊,真正意义的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华夷之别,逐渐为中外之别所取代对此,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而汉民族则最终接受了明清鼎革的現实将康熙视为真命天子。②与西方政治势力和文化接触后刺激了清王朝的边界概念的形成。(清帝国)开始加强了自我认同的意识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逐渐产生。

——据张研等《清史十五讲》、邹逸麟《论清一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等整理

(1)对于西藏地区嘚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根据材料一概述做法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所学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種认识?侧重分析①阐述“康熙带着他的民族扑向了先进的汉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侧重分析②请以康熙帝时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史实,予以阐释说明

更新: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56次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嘚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繼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材料二 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嘚成就而著称,它还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宫内拥有大量雕塑、壁画……特别是精刻藏文大藏经、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天竺等地的贝叶经均是稀世之宝。
据记载仅修建红宫,就动员了将近7000名技术工匠和乌拉差役参加劳动清朝廷还特派汉族技术工匠进藏參与施工。
——摘自《西藏风物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句话来评定康熙皇帝。康熙帝时历史天空中折射着落日的余輝,但是几乎同一时期华盛顿却以利剑划破了沉重和黑暗的黎明。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后东西方历史发展走向的主要差异简单谈谈你对“余辉”和“黎明”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并指出这一建筑的修建可鉯追溯到唐朝时哪一位吐蕃赞普的求亲得到了唐太宗的同意迎娶文成公主。

更新: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74次

徽商是中国最荿功的商人群体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徽商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途经黄河視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喃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淅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

——摘编自曹永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都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農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威近士风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徽商群体的特质

更新: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题组卷:104次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纪昀,字晓岚是清朝乾、嘉两朝重臣。由纪昀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把有关官员道德建设的官箴书列叺史部职官类。这些官箴要求官员们能够从国家大局出发做好官、清官、明官。纪昀将贤臣分为三等:“畏法度者为下;爱名节者为次;乃心王室但知国计民生,不知祸福毁誉者为上”如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岸淮“平时浑厚和平,不矜言气节雾露圭棱亦不以局外空談泛陈利弊,然遇职守所当言则侃侃然不肯牵就”;“其受朝廷拔擢委任之恩”,“念念不忘报”终因“以经理赈务积劳成疾,卒于官”……纪昀高度赞扬如遵化州知州李鼎北此类的官员。李鼎北调任武清时“河流涨溢,浸五百余村公昼夜焦劳,五阅月衣不解带民赖以免于流离。公检灾必亲往发栗必亲监,故胥役无所用其技而民以大宁。从来至亲骨肉之中疾病医药至于半栽,孝友者亦有懈志;公抚恤饥民始终不厌,此仁人之用心矣”
——整理自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纪昀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昀的官德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

更新:难度系数:0.65题型:材料分析題组卷:75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主教对性的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