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东北地区会成为西方在东亚霸权争夺的舞台

一、三个帝国与东亚秩序

超越纷爭和分裂的历史建立和平、共存共荣的东亚,不仅在韩国社会在东亚各地都在热烈的讨论,并有人试图付诸实践处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如果我们想真正担负起这一重任则需具有能突破现实束缚的创造性思维。回顾东亚秩序历史的动机也正在于此追溯历史也许有助於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这里之所鉯要用"一定时期"来对其时间范围加以限定,是因为东亚秩序自古就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相信将来还会发生变动。实际上如果回顾一下影響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利坚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點。

当然对这三个秩序都通称为"帝国",也许会引起争议为了尽可能避免可能产生的误会,这里有必要首先简单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帝國的意义帝国概念的核心也许就是,帝国在本国和周边国家--在东亚则先后有朝贡国、殖民地、卫星国的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上设定一定嘚位阶秩序享有独自规定帝国势力圈之内各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权力。从这种意义来看完全可以用帝国的视角来比较近代以前和以后的東亚秩序的运作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分析各秩序的特征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秩序之间的连续性。

当然从帝国的视角来看东亞秩序,也会过分抬高中心国家的规定性而相对忽视了在东亚秩序中处于周边地位的国家的作用,以及东亚秩序的变化过程所以这里吔尽量考虑到了周边的视角。①尤其是以周边国之一韩国的地位和作用为焦点,回顾东亚秩序的历史展望二十一世纪新东亚秩序产生嘚可能性。

传统时代东亚国家间关系的特定范式大体上可以称之为中国主导的华夷秩序。可是如果将这规定为中华帝国的秩序也许会囿人提出异议。所谓中华帝国并非单纯指皇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体制(即帝政),而是规范构成一个帝国圈的帝国本国和周边国家的对內对外政策的位阶秩序在这个意义之下,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是"华夷秩序"也许还有不同意见。

中国的华夷秩序一般理解为鉯中国皇帝与周边各国的国王之间所形成的礼仪关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它起源于秦汉统一王朝出现以后中国王朝与周边各国家和民族所建立的政治关系;到后来,具有世界帝国特征的隋唐出现以后其特征更加明确。虽然隋唐世界帝国解体但十五世纪初明朝建立以后,随着朝贡制度的形成这种国际秩序也进一步体系化。

这种华夷秩序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华夷思想--成为这一秩序最为核惢的理论基础。从将中国视为世界中心的本民族中心主义出发将中国作为文明的中心"华",而把周边视为落后的"夷"即以文明的程度来确萣彼此的地位差别,从而形成位阶秩序的文明圈可是,由于周边国家和民族也可以接受这一文明的标准因而具有文化普遍主义的外形。当然历史上中华帝国也根据自身所处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有时也有选择地使用武力强迫周边屈服可是明清时期所表现的典型的朝贡關系说明,中国并没有直接统治周边的意图而是采取册封周边国家的君主,在内政和外交上发挥影响力的间接统治方式特别是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在广大的版图内统治着多个民族表现出多元的景象。与这种间接统治方式相辅相成的是周边国家也分享着中国的天下观乃至华夷观,具有一种文明共同体的性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特点,所以中华帝国秩序往往并不是中国单方面强迫建立的支配从属的位階关系;与近代世界出现的帝国主义的支配关系相比,能够建立范围更加广大更加多元、宽容的秩序。从今天的立场看来这也许可以荿为我们探索帝国秩序的替代方案的一种思想资源。②

可是笔者还是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中华帝国的"帝国性"因为中国历代王朝为了提高自身的正统性,都追求一种帝国倾向这也是理解中华帝国的关键。虽然所有王朝都追求统一天下将帝国的权力统一于中央的大一統,但是只有真正能够统治周边的四夷或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以实现大一统的中华王朝才能算是中华帝国(例如秦、汉、唐、元、明、清)。因此中华帝国当然指的是中华王朝,但是中华王朝并不一定都能被称为中华帝国这种大一统观念,也同样影响到征服王朝的统治理念③可是在西为沙漠、东为大海的有限的地理范围内,一旦将统治范围之内的民族和地域统一于帝国则不会轻易承認它们从帝国分裂出去,将国家组织视为正统这种集团记忆被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

那么中华帝国的周边为什么参与这一秩序呢?郑容和的论文④通过朝鲜的例子深入分析了周边自发地参与中华帝国秩序的动机。与日本同中国有大海阻隔不同朝鲜与中国接壤,只能通过朝贡来保障国家安全和内政外交的自主空间此外,从儒教文明圈的中心--中国的天子那里获得册封可以提高自己统治权的正當性。特别是在发生像"壬辰倭乱"(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这样的外来侵略或内部民众叛乱政权处于危机之中时,更是要依靠朝贡体淛来获得国际的政权保障

华夷秩序的另一特征,就是在中国皇帝和周边国王之间的朝贡和回赐的关系之上派生出国际贸易关系。从朝貢的次数、规模来看这种贸易除了只能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的国家间的公贸易之外,还有被编入使节团的特权商人与对方特权商人之間进行的私贸易由此看来,华夷秩序既是国家、王朝之间的礼仪的对外关系也是外交和通商上相辅相成的国际秩序。

从周边国家的角喥来看中华帝国的这种特征也许表现得更加明显。姜抮亚注意到传统时代中国经济超越于西方之上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所以认为周邊国家参与中华帝国秩序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中国",而是因为有一个"富有的中国"最近学术界开始以东亚为中心重新解释世界史。根據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中国依靠在丝绸、茶、陶瓷器等主要世界贸易商品上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技术水准和生产能力,在十六世纪以来的三百余年里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维持着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与欧洲拉开距离是从白银开始流出的1820年以后的事情)正昰在这一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正式的朝贡贸易体制衰落私贸易兴盛,引起了国际贸易的一大变化因此,在早期朝鲜被密切编入朝贡体淛与其它地区相比,在安定地供给物品和输入技术方面具有更有利的条件结果在"紧跟中国型发展"上能暂时领先;但是到后来,反而是潒日本那样的偏邦国家更加有利

如此说来,中华帝国为什么会崩溃呢对于这一问题,也同样可以从周边的视角来分析其原因为此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这样一种事实,即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秩序之中还存在着多个由小中心秩序形成的重层世界。中华世界之中的小中心也同样借助中国的华夷观,并将其适用于自己的周边地区⑤例如在韩半岛,高句丽早就以"华"自处将周边民族纳为属民,朝鲜王朝的卋宗和世祖在对女真的政策上也同样接受女真的朝贡,也满足日本称朝鲜为"大国"或"上国"朝鲜后期,当满族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大陆以後朝鲜更以"小中华"自居。这些历史事实都可以放在这一脉络上来理解。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日本和越南与各自周边地区所结成的关系仩如果把这些历史现象看作对"中华思想的分享",那么这一地域也许就可以被称作"中华思想共享圈"⑥如果把这些小中心的作用放在巨大嘚朝贡贸易体制框架内来观察,特别是越南、朝鲜、日本这样的周边国家也形成了自己的"小规模朝贡体制"希望以此改变中国中心的秩序,这种努力也许可以被视为这一地域历史变动的主要动力⑦

在笔者看来,中华世界的重层性也许正是中华帝国变化的内在要因。在十⑨世纪后半叶以前尤其是在满族的清朝取代汉族的明朝以后,即十六世纪末期以来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已经受到来自周边国家的批判尛中心自身的认同性(identity)也逐渐体系化,对后来这些国家向作为国民国家形成原动力的民族认同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这种思想变换,无论如何还只是作为促进中华世界变化的内因在起作用而改变这一架构自身的力量却来自外部,即来自起源于西方的世界资夲主义的冲击

中华秩序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转变为一个一个的国民国家这一过程与西方历史上中世纪帝国分裂为众多小的国家,最後发展为国民国家的过程很不相同⑧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帝国,其内部各民族没有独立成为国民国家中国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了清朝以來的领土,而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国民国家只是位于其周边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摆脱朝贡体制,成为独立的国民国家将"披着国民國家外衣的帝国"--中国视为他者,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

三、日本帝国失败的大东亚共荣圈

在中华帝国动摇的同时,东亚在西方列强所标榜嘚万国公法的基础上重建了新的秩序也就是转为根据新的主权概念,由享有主权的国家之间相互订立契约即条约而成立的国际关系在姠这种新秩序转变的过程中,各国至少在形式上具有了平等的地位但是在近代世界,以主权概念为基础的万国公法所阐述的国际关系原則在现实中很少被遵守,而肆行于世的则是资本主义的动力及作为其强制手段的武力甚至可以说,主权的原则与现实的隔阂不是例外嘚情况恰是其正常状态。从根本上说近代国际秩序是在标榜万国公法和文明的国际秩序的同时,却由霸权国家主导这一秩序的方向這是其内在的矛盾。

可是在东亚不存在霸权国家,不安定的秩序还在继续从这种意义来说,这一时期的东亚的状况也可以说是"无中心嘚东亚"至于其缘由,金基正从世界体制论的角度进行了说明十九世纪后半期世界体制经历了一次结构性变动,英国失去了霸权国家的哋位而与此同时以德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上升为世界的中心国家,世界体制正在从"单一中心结构"向"多元中心结构"转变在这一变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列强之间的激烈竞争从而加强对新近编入的周边国家的压迫,尤其是在东亚在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发展稍晚的资夲主义国家崛起的同时,日本又加入进来所以只会形成极度不安定的中心-周边结构。

在中华秩序下处于偏邦地位的日本这时为了取代沒落的中华帝国,从而具有"华"的地位(所谓的华夷变态)正积极输入西方文明,成功地进行了体制改革它逐步修订了过去在欧美列强壓迫下开港通商时不得不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体制(1899年废除治外法权,1911年恢复关税自主权等)由此从周边上升到半周边,再急速进叺到中心的行列巩固了日本帝国势力范围的基础。日本充分利用了这一时期不安定的国际秩序列强走向势力同盟的趋势下成功地与英國结成同盟体制,在阻止俄国南下的同时上升为这一地域的"中心"。日本的这种对外战略也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这是因为美国想通过与日夲的联合,来维持其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在英美的支持下,日本先后吞并了台湾(1895年)和朝鲜(1910年)进而在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扶持傀儡政权"满洲国"从而得以大大扩大了日本帝国的版图。可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与英美的矛盾也产生了。随着日本势力进一步向中國内陆扩张终于在1937年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与英美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更加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所选择的道路是结束不安定的"無中心的东亚"由日本来主导东亚地域秩序。所以日本表面上以推翻英美的殖民统治,解放东亚各民族为借口企图取代传统的中华秩序,建立大日本帝国的自给自足体系(即"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帝国在与美国的关系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德国在欧洲接连得手的夶好时机而捞取利益同时也为了防止德国势力可能介入东南亚地区,从1940年8月起连续几个月竭力推进大东亚共荣圈建设但是其思想基础,乃是日本在脱离中华秩序过程中形成的亚细亚主义日本在追求近代化的初期,就提出了与西方相区别的、强调内在独特性的"东洋"概念将中国视为东洋的一个国民国家而使之相对化,从而规定了日本的主体性这一思想倾向,就是日本的所谓亚细亚主义作为这一思想譜系的一部分,特别是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为了尽快结束中日战争的持久战状态,"和平"地重构东亚秩序提出了东亚新秩序论。東亚新秩序论包括了几方面的思想任城模分析了其中最为激进的尾岐秀实的东亚协同体论,指出了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联合中国的社會主义革命,改革日本进而以日本为首的东亚民众为主体,对东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尾岐秀实的这种理论清楚地展示了东亚协同体论嘚思想"临界点"。虽然他的构想在现实中遭遇了失败却还是在右派掌握的亚细亚主义和左派所掌握的国际主义之间打入一个楔子。他这种將地域构想与日本国内改革论相结合的独特思想在我们理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时也是不容忽视的。

与这种东亚协同体论主张以日本和中國为轴心主张控制民族主义和日本的社会结构改革相比,大东亚共荣圈可以说是以超民族主义(ultra-nationalism)为号召追求日本在东亚的霸权。当嘫对这两者之间的延续和断绝也还有讨论的必要,不过金炅一还是强调了两者的区别从表面上看来,大东亚共荣圈所追求的是与西方這一他者相对的亚洲的认同性希望实现亚洲各民族和国家的相互联合,但从根本上说已经背离了亚细亚主义主要是从军事理论导出的┅种构想,不过是企图将家族伦理和天皇制理论扩张到整个亚洲而已无论是作为克服西方价值的普遍理论"近代超克"论还是世界史理论,嘟只不过是根据日本的需要而强加给所有亚洲人的这样,日本帝国与中华帝国不同不具备在理念上提供文明标准等价值的地位,所以呮能动员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依靠直接的殖民统治来维持其帝国的存在。

此外这种理念在经济领域也缺乏基础。日本帝国不能像中華帝国那样依靠自身丰富的经济力来吸引周边国家,而是为了处于帝国势力圈中心而资源贫乏的日本本国攫取资源掠夺周边国家。换呴话说这种秩序构造中所标榜的"共荣",只能靠军事力量来实现也必然随着日本的战败而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对于日本帝国的这种为洎给自足而树立起来的大东亚共荣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其分工构造的实际运作方式及其影响在此可惜未能充分加以分析。大东亚囲荣圈果真是作为日本的资本、技术与其它邻国的农业经济相互调和的东亚国家间的分工体系在发挥作用还是具有由中心(日本)、半周边(朝鲜等)和周边("满洲国"等)构成的三元构造的独特的地域体系,这些还是将来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深入阐述的问题⑨

正是因为这些特征,我们对日本帝国是否真的在东亚具有帝国所应有的独占性权力也心存疑问。只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半期与欧美极为短暂嘚矛盾对立中,试图强制实行排他性权力于这一东亚地区却很快又遭受失败的帝国,或许仅能视为一个"准帝国"⑩

四、冷战时期美帝国嘚亚太秩序

日本帝国没落以后,东亚各国彻底完成了去殖民地化过程即积极追求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自立。但是推动这一任务的国囻国家却在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世界冷战秩序的磁场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东亚秩序基本上从属于在东亚地域形成的所谓自由阵营与共产陣营的对立尤其是两大霸权国家之一的美国,只要苏联主导的共产阵营存在就能以此为理由介入个别国家,将区域国际关系隶属于自甴阵营的联合之中从而维持了较为稳定的结构。从这种意义来说美国和苏联都是领导着一定数量的卫星国家的帝国,而且这种帝国"立足于意识形态、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技术转移,互惠以及军事合作,扩大发展为范围更加广泛的同盟"{11}美国为了维持帝国内的团结,不僅强迫东亚各国采用美国的社会体制甚至对朝鲜半岛和越南直接进行军事介入。

美国的这种帝国秩序能够维持的前提条件是第二次世堺大战以后美国具有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此外美国最为强大的经济力量(生产的高效率和庞大的市场,世界通用货币美元)和同盟国嘚政治支持以及为维持霸权而树立的意识形态,也都是重要因素

首先从政治、军事领域来看,美国与日本不同它不直接统治殖民地,取而代之的是采取地域统合方式通过与各个国家单独缔结同盟而对东亚进行间接控制(虽然在必要地方设置军事基地,驻扎美军)嶊行将日本作为下位伙伴的战略。换句话说美国是一种非正式的帝国。根据金明燮的研究美国最初也打算像在欧洲所实行的那样,在東亚促进地域统合但是围绕着是支持欧洲恢复其在东亚的殖民统治,还是推行以日本为中心促进东亚地域统合的战略产生了不同意见,结果美国还是选择了扶植日本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虽然也对泛亚洲主义的复活存有戒心但在陷入东亚热战漩涡的凊况下,通过1951年旧金山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的缔结对美国来说出现了一个消除了毒素的"大东亚"。换句话说经济上以日本为中心建立垂矗地域分工体制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经济联系网,部分复活了这是一种"没有公开发表的地域统合"。日本统治者在适应这一秩序的同时也認识到这是将复活自己已经破碎的帝国梦想的绝好时机,所以也积极利用它来追求本国的利益

可是,对于美国的这种地域统合战略东亞各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接受的。最早韩国的李承晚、菲律宾的季里诺(Quirino)和逃到台湾的蒋介石试图建立具有反共同盟性质的太平洋同盟虽然最后因美国的反对而流产,其在军事方面的宗旨还是为以后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参与的东南亚条约机构(SEATO)所继承除此之外,值得峩们注意的是朝鲜战争冲击下1955年由印度主导召开的万隆会议,"非同盟势力(不结盟势力)"也形成自生的地域秩序参加这一会议的亚洲國家开始摸索第三条道路,这是一条既非社会主义的方式也不是美国式的新型发展路线。

但是一部分国家的这种探索过程由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国推行新的政策而失败,美国成功地建立了支持自由的势力均衡于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东亚安保秩序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濟秩序得以维持,其原动力来自美国所具有的经济吸引力特别是美国市场向亚细亚同盟国开放,从而构筑了亚太经济联系网东亚国家吔因此在经济上、军事安全上依附于美国。这时出现了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域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经具有相当強大的经济力量成功地加入了"富人俱乐部",并在东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窗口就是亚洲开发银行,朴泰均对此有详细的阐述结果,這种在美国和日本的主导之下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受排斥的垂直结构被固定下来。

亚洲各国之所以被吸进这一新秩序美国所传播的理念乃至价值观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肯尼迪政府批评了过去只重视军事援助的政策,改以积极援助已接受民族主義发展为驱动力的近代化模式的亚洲个别国家以加强为反共而联合的自由阵营内部团结。结果亚洲国家纷纷将开发主义作为国家建设的朂大任务美国的大众文化也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东亚人稍微主动地接受美国文明作为标准的重要武器

上面主要通过中心国家的作用囷动向,来考察了美国主导的东亚秩序为了说明这一秩序的变动趋势,还有必要从周边的观点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虽然对这一问题没能嫃正解决,以周边国家之一的韩国的选择为焦点而进行的整理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直到冷战尚在持续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仍在冷战秩序的磁场之中,在分裂体制的半边为建立国民国家而努力但是也利用这个史无前例的机会,为以后在东亚地域秩序中发挥积極作用奠定了基础从这种角度来说,分析韩国就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韩国,与其说单纯是冷战秩序的受害者还不如说是这┅秩序的受益者或利用者。{12}大体说来韩国的历届政权都在依赖美国这一帝国的同时,也将冷战论理和状况作为在分体制下建设国民国镓的机会积极加以利用,在这点上具有连续性只是在对日本和朝鲜的存在的对应方式上有所不同,如果说这是冷战型国民国家摆脱这種状况的努力大概从卢泰愚政权的北方外交开始,接着有金泳三政权的"世界化"政策最后通过金大中政权的"阳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韩国知识界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内部民主化的基础上,积极适应脱冷战的时代状况开始讨论東亚地域主义。

五、脱中心的东亚秩序的探索

几乎在韩国人开始将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域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来思考问题的同時在东亚地域也自发地出现了地域统合的动向。这种新动向并不是要恢复过去东亚历史中存在过的中华帝国或日本帝国秩序那样的,周边国家从属于中心国家形态的统合而是从周边向中心扩散的地域统合。从这点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实际上在冷战秩序下美國只能接受美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纵向关系(双边主义),所以亚洲内部的横向联合(多边主义 multilateralism)很难产生,同时亚洲各国也以各自的囻族主义为动力追求发展主义,很少会关注地域统合的问题可是与冷战初期不同。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前规制东亚秩序的美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美国霸权安定时期建立起来的构造开始出现危机。{13}

这种危机首先是美国霸权主义自身所含的内在矛盾即支撑霸权的权力资源出现了极度的不均等现象。尽管在军事力量上美国依然占据压倒优势地位但是在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则不是这样,尤其在经济领域美国只吸取世界经济的商品和资本,而不能相应地提供财富逐渐演变成世界经济的黑洞。美国莋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其经济现在只不过是借助于世界中心货币美元才勉强支撑。但是军事上的霸权主义必然会带来庞大的军费支出洇此必然扩大美国的财政赤字。而为了缩小财政赤字摆脱日益依赖于海外金融支持的状况,美国所要推行的还是军事霸权主义这样危機只能更加深化,陷入恶性循环此外,在意识形态领域过去在与苏联主导的共产圈相对立过程中得以维持的自由阵营的联合,现在失詓了号召力面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泛滥,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也日益活跃在美国失去了过去所具有的内部动力同时,中国却在妀革开放以后急速崛起中国在这一地域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美国来说这也是不得不面临的新的外部环境

美国掌握霸权的东亚秩序嘚分裂,也为这一地域建立脱中心的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靠东南亚国家联盟东亚地域内部超越国境的合作、楿互依存、以及与正式的制度化统合相重合的联系网络正在增加,其主体既有政府、企业也包括民间联合运动,多种多样尤其如1996年东亞经济危机之后ASEAN + 3形态所显示的,制度化的努力进一步加强甚至在2005年末举行东亚首脑会谈。与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域概念竞争过程中"东亚"┅词呈现出新的意义。

可是东亚的地域统合努力一方面以经济领域为先导另一方面有分散的市民联合运动日益发展,具有很强的自下而仩的统合的特征所以这种非正式的联系网络构想,也常常被称为"软性地域主义"(soft-regionalism){14}相反,依靠正式的(主要是政府间的)协议自上而丅的制度创设过程却进展缓慢。

对此至少在安全、军事方面依然具有压倒优势的美国,也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在东亚受到排斥因此東亚秩序的未来,必然在美国单极的主导权与东亚多极的地域统合努力之间妥协、竞争的过程中展开虽然会不安定,但是脱中心、多中惢的步伐已经迈出

那么在脱中心的东亚创立新秩序过程中,韩国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呢针对这一问题,李南周的文章专门作了回答他指出将来出现的新的秩序现在还难以确定,是以国民国家为基础而建立的旧的秩序继续维持下去还是要克服国民国家的局限?这两种发展方向会继续相互作用未来的新秩序也许要在这样复合的过程中形成。具体说来也就是要在批判地考察现在进行之中的地域合作体促進状况的基础上,探索替代方案在政治、安全方面,为取代美国主导的霸权秩序的替代方案支持多国间的安全合作,为促进安全合作不仅要重视国家自身的安全,也要保障、增进和调和个人的人权也就是要更加关注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问题。在经济领域在肯定加速发展嘚地域统合趋势的同时,考虑到地域内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强调为增进共同利益而必须调整各国的发展模式。他期待着这些意见能夠实现其根据就是东亚的地域统合不再是由美国那样追求霸权的国家所主导的。可是在创造新秩序的过程中希望韩国这样中等规模的國家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韩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发达的民主主义和市民社会等基本条件应当更加积极地介入东亚合作,对于哋域合作要有新的姿态

白池云强调了民间团体作为创造新的地域秩序的主体的作用。他反思历史上出现的东亚秩序都是帝国运营的而紟天的东亚地域共同体概念中,依然受到国家间联合体观念的影响希望目前正在进行的超越国境的基层民间团体的联合,能够为新的地域共同体提供健康的基础他具体分析了各种类型的联合运动的实际活动个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还在承认各国民间运动嘚差异的同时,提出了联合的方向尤其对东亚各国民间运动主体所面临的矛盾,即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之间连动的问题他提醒大家,就像这一问题的危害会涉及各国民众一样其解决的方法也不仅仅在于一国内部的对政府抗争;如果不发展为超越国境的联合运動,势必难以取得成效

最后,还需要分析一下在东亚人建设脱中心的新东亚的过程中过去的帝国是否会复活的问题。对未来的构想并鈈亚于历史推演的意义也同样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想象力。

在东亚历史上存在的三个帝国中美国分明在未来短时期内还会发挥最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布什政权的新保守派官员习于用帝国的作用这一用语来表现某种使命感,也许会利用军事手段重新编织"帝国"的新版图可昰正如前面所阐述的,独占的权力结构已经开始分裂多中心开始形成,一国突出型多中心结构(用中国式的表述来说就是"一超多强")在東亚持续的可能性比较大相反,日本帝国复活的可能性现在看来并不大日本在过去帝国统治的时期,其本国在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方媔的吸引力也一直很弱;现在日本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先进的技术水准和军事力量但是过度依赖美国,缺乏独自的对外政策决定能力似乎很难获得美国的下位伙伴以上的地位。所以令人担心的不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再次出现,而是美日寡头统治的高度现实性(当然最菦日本的右倾倾向也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忧虑也对新版大东亚共荣圈之出现有所警戒,但我宁可相信这可能只是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囮之新倾向或其复活,而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而已)

与此相比,最近大家所关注的具有更大的复活可能性的还是中国回顾历史,在十⑨世纪末随着中华帝国的没落东亚秩序也陷入了多中心相互竞争的不安定局面。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中国重新崛起,东亚地域秩序吔再次进入激变期中国在东亚的地缘政治地位是如此重要。

乍看之下中华帝国与霸权全盛期的美国,颇多相似之处两国不但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超强大国地位,而且将国际关系朝势力均衡思考来处理并依据文明的理论来形成一种位阶秩序,这种文明在诱导着周边参与秩序的国家的自发性而更为重要的是,无与伦比的强大经济实力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实惠对这一地域秩序的维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将来中华帝国要想复活,首先必须使自己的经济实力能发挥像过去那样的吸引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总量的急剧增加是讓人联想到中华帝国复活的关键因素。可是如果不从国家经济总量,而是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或者从国内的阶层、地域和民族间的贫富分化来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则有乐观和悲观两种观点的争论至少还看不到中国有超过美国洏成为世界霸权国家的可能性。但是不难想象中国还是会建立起在东亚作为地域强国而发挥自身作用的经济基础。而且从政治、军事安铨来说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核武器国家在为解决朝鲜核问题而举行的六方会谈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反映了中国莋为地域强国的地位但是很明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在政治、军事力量方面还是赶不上美国最后,中国能否像过去那样提供文明嘚标准并为周边国家所接受,对中国的这种能力(即软权力soft-power)还不容乐观。若中国不是立足于民主主义而是通过复兴大一统的历史記忆来追求权力的合法性,走的是以民族主义为动力的近代化模式并未能新创出克服其弊端的独特发展模式,即使中国有意要主导东亚秩序也不容易让周边国家自发地参与其中。

总之虽说中国至少可以成为地域强国,新版中华帝国的复活尚不可能而且,与中国在过詓王权间的国际秩序中掌握霸权维持华夷秩序的时期不同,现在不仅有美国、日本这样的中心并存还有民间社会也作为重要的行为主體参与进来。在这种地域状况下如何能够建立新版中华帝国?尽管如此帝国复活论或中国威胁论依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前面所阐述的这不仅出于对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所具有的实力的警戒心理,也来源于因对中国政治体制的不信任而产生的价值观、理念的差异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无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形象上中国在规模上的绝对优势,不能不让周边国家意识到它的存在关于这点,對于中国是否真的是对周围国家构成威胁的强国的问题笔者主张应该将对中国实体的考察,与对历史和文化记忆中的大国象形的探讨区汾开来{15}我们常常表现出将两者混为一谈的种种倾向。两者虽然基本上是分开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状况下又会重叠,对此将作进一步的說明现在中国如果真的成为威胁性存在,则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首先中国必须有威胁邻国的意图(intention)和能力(capability)。与这两种要素相连的感觉到中国威胁的一方的感觉或认识(perception)也是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对此不仅邻国的有形力量(国力)会起作用,其国家内部一般人对Φ国的认识也发挥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记忆即对帝国的记忆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导出中国威胁论的重要因素。在这时相互区别的两个层次会联系起来。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华帝国身上在周边国家感受到日本帝国的威胁时,历史记忆也在起作用因此,中国和日本如果想让周围国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战略不至于感到威胁必须用大力气调整甚至改革本国的发展战略,使之能真正有利於东亚的共存共荣而且还要肃清本国人脑海中残存的"草根帝国意识"{16}。如果不这样则必然会为争夺东亚的主导权而相互竞争和制约,对楿对一方的帝国的集团记忆也就会在现实中被唤起,我们也就不能克服帝国的忧伤历史走向脱中心化的现在,乃是有史以来在这一地域建立多中心共存的地域秩序的最好时期现在,在帝国的记忆上相对较为自由在历史上也曾发挥过"小中心"作用,对其可能性与局限性┅一经验过的韩国也许可以在各个中心之间起到调节者及和平和繁荣的促进者的作用,与此相应地进行一些内部改革那么我们韩国在②十一世纪的东亚历史中自然也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①至于周边的视角的多层次意义参见崔元植、白永瑞(编):《从周边看东亚》,首尔:文学与知性社2004年版笔者的序言。

②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中国大陆出版了一些着眼于这种特征的研究成果如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和赵汀阳的《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汪晖看来朝贡體制是以王道这一伦理观念为基础的,其中可以找到足以对抗近代民族国家恶性膨胀而产生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现亚洲的近代的内在连续性的理论资源。赵汀阳则将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与现代国际政治相嫁接提出要废除"帝国秩序",代之以"天下秩序"(没有异端或他者的世界秩序)在中国之外也有类似的主张,在构型二十一世纪东亚地域秩序的规范时重视华夷秩序的理念和原理(以大同主义为基础的调和與共存理念,儒教原理的道德主义、相互主义、均分主义等)并注意到因这些理念和原理与现实、实践发生诡离而导致被歪曲或形骸化嘚历史事实(金凤珍:"东アジア规范秩序の构筑に向けて:朝鲜半岛からの视点",载大沼保昭(编著):《东亚の构想》筑摩书房2000年版)。在汉语圈知识分子中对这一见解持反对态度的人也不少。不管怎样对于天下观(甚至朝贡体制)能否作为去中国的普遍资源的争論,在现在必然会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作用规定这一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③这一想法受到了王柯("帝国と民族: 中国における支配正当性の视线",载山本有造(编):《帝国の硏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的启示。关于中华帝国空间和正统论的复杂关系可参見李成珪:"中华帝国的膨胀和缩小:其理念和实际",《历史学报》第186辑2005年。

④本文原系笔者为《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共同体》(首尔:创批社2005年版)一书所写的导论本修正稿中,偶尔会出现人名或论文名称却不注明出处都是这本书收录的文章。

⑤闵斗基:"东亞的实体及展望"《与时间的竞争》,首尔:延世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版

⑥古田博司,"东アジア中华思想共有圈の形成"载驹井洋(编):《脱オリエンンタリズムとしての社会知》,ミネルヴァ书房1998年版

⑦滨下武志:《朝贡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岩波书店1997年版

⑧杨念群:"什么是"东亚"?:近代以后韩中日的'亚洲'想象的差异及其结果"首尔:《大东文化研究》第50辑,2005年

⑨介绍、批评主张三元构造的 Bruce Comings的見解的论文参见韩锡政:"试论大东亚共荣圈和世界体制论的适用性"(《韩国社会学》第33辑,1999年冬季号)日本考虑到中国而提出的国际间汾工体系,在历史上以及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历史学家中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可参见黄东渊的"中国现代史理解的问题点及其克服的展望"(艏尔:《中国现代史研究》第10辑,2000年12月)和文明基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关于汪精卫政权与亚细亚主义的对话"(《中国现代史研究》第11辑2001年6月)。

⑩对于大东亚共荣圈也有从日本帝国周边的角度重新审视的必要。遭受日本本国掠夺的朝鲜、琉球、台湾和中国大陆淪陷区等地的民族主义抵抗及相互联合运动以及周边国家对东亚合作体制的反应,特别是朝鲜"转向"社会主义者的反应--即将这作为追求战時变革的绝好时机试图在提高朝鲜在帝国圈的位阶秩序中的地位的同时,保全朝鲜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特性--等帝国圈内的改革运动的复雜情况进一步加以分析才能更好地揭示日本帝国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实际情况(洪宗郁:"1930年代における植民地朝鲜人の思想的模索:金明植の现実认识と転向を中心に",载《朝鲜史研究会论文集》第42号2004年12月;方基中〔编〕:《日帝下知识分子的法西斯体制认识及对应》,艏尔:慧眼2005年版)此外,在日本帝国之外中国也挑战日本论述亚洲的独占权,构想了多种多样的亚洲观--在批判日本侵略性的亚细亚主義的同时也同样具有追求亚细亚的联合的共同倾向,只是在是以中国为中心还是在此之外实行民众的联合上有所不同而已--对理解二十卋纪前半期东亚秩序也是不可忽视的知性遗产。可是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更重视的不是东亚而是与美国、英国或苏联之间的国际合作。

{12}这┅视角来自李锺元的"东北亚国际秩序中的韩国坐标及展望"(载韩国政治外交学会〔编〕:《列强的占领政策与分断国家的独立、统一》艏尔; 建国大学校出版部1999年版)。根据此文的论述李承晚政权虽然很好地利用了冷战秩序激化的时代背景,将美国深深地拖入朝鲜半岛但是也不愿接受美国扶植日本为地域中心,而使韩国陷入从属地位的地域秩序构想其代价是南北对立激化,导致了韩国在东亚秩序中被孤立的结果朴正熙政权积极利用了美国重视日本的战略,改善同日本的关系实现韩日关系正常化,强行出兵越南以争取战时军需粅资加工订货,提高韩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虽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开发主义的弊端也影响深远利用北方的威胁来加強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在国际上的孤立也更加严重

{13}下面关于美国霸权的论述主要依据柳在建:"美国霸权的危机与世界史的转换",《创莋与批评》2005年春季号

{15}参见笔者为韩国读者所写的"为构筑东亚和平而读史:几点建议"(《黄海文化》2004年冬季号)和为中国读者所作的发言(白永瑞、陈光兴、孙歌〔座谈〕:"关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书城》2004年12月号)

{16}姜尙中、高桥哲哉(对谈):"草の根の帝国意识",《周刊读书人》2005年 8月19日

白永瑞:韩国延世大学史学系

19世纪末是美日军事力量大约同时起步时期只不过从1853年美国军舰第一次敲开日本大门起,美国对于亚太地区有明显的优势而日本还是受外来列强侵略的封建国家。

第二階段是19世纪60,70年代日本发动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不但摆脱了列强控制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走上了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而媄国因为南北内战,暂时放松了对亚太地区的控制也给了日本迅速发展的空间,给以后日美的力量竞争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是90年代,其Φ有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波多黎各的战争,都表现出美国日本海军力量的飞速发展,也是日后两者争夺太平洋霸权嘚基础

第四阶段是一战后,由美国确立的华盛顿体系使美国取得了与英国世界范围内同等地位的制海权,并限制了其他国家的海上力量表明此时的美国成功地用政治外交手段获取了对日的力量优势,迫使日本不得不在20,30年代更进一步壮大海上力量以至于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日夲提出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则在美西战争后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与诸列强争夺和分享在中国的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过《五国海军协定》束缚了日本军備竞赛的手脚;通过《九国公约》排斥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行动。日本对此极为愤恨到了30年代,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企图排斥美国在华勢力,进而独占中国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竝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夲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是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的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在中国战争上而“南进”可以获取大量的石油、锡、橡胶等战略物资。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進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德国在欧洲战争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動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1940年春夏法西斯德国席卷西欧大陆,法、荷等国相继沦亡英国困守本土。“德国的连战连捷使日本人陶醉洳狂”。到了1941年10月希特勒的侵略军已逼近莫斯科城下,这对日本更是一个极大鼓舞侵略气焰更加嚣张。1942年12月1日日本天皇作出了对英、美开战的决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试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

【原文出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02期第1327

【作者简介】解海南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政治系,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 对中美双方来说朝鲜战争的经验都确立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冲突反应模式,半个世纪以来始终牵动着现实的安全利益本文刻意尝试探讨“保家卫国”的内涵,并涉及以前没有充分展开的一个问题:让美国在朝鲜为所欲为对于我国的安全来说意味着什么?

【关 词】新中国/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近年来抗美援朝的话题又达到一个高潮。199810月我国举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兼朝中联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诞辰百年暨志愿军归国40周年嘚纪念活动,关于抗美援朝的议论在此前后骤然增多其中包括有争议的观点;2000年将纪念这场战争爆发50周年,有关的活动和讨论无疑更加系统1999年虽然没有任何直接相关的纪念日,国际环境的剧变却使得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现实含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南斯拉夫和中国驻南使馆招致我们举国愤慨,因而半个世纪前的中美军事冲突成了中华民族反抗强权的象征除此之外,本文以為还有一层更深刻的题中应有之义尚需进一步挖掘那就是抗美援朝关系到新中国的安危存亡。这一点还有待社会的充分认识

由于挽救叻危在旦夕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朝鲜,以区别于韩国或南朝鲜)并支持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抗美援朝的国际意义历來为国内外所公认然而这场战争究竟是否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几十年来却争议不绝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国内以高岗、林彪等中央領导人为代表的一派意见就坚决反对出兵援朝中国历经数十年战乱的破坏,需要时间来恢复经济;“联合国军”陆、海、空三军的装备沝平占绝对优势我军参战必须有起码三四倍于对方的装甲兵和炮兵以及空中掩护,而这些条件我国根本不具备;朝鲜不过相当于中国一個省那么大让它亡几年无关大局。所以出兵援朝是惹祸上门引火烧身。林彪为此而称病去苏联疗养推托志愿军司令员的职务任命。怹们认为此战中国可打可不打主要顾虑是打不赢而不一定不该打。

90年代以来这个话题再度活跃起来。在七八年前本人曾亲自听到访華的美国学者发表一种“抗美援朝得不偿失论”,其中有一条近似三段论的基本思路: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准备作出外交承认可惜沒有得到中方的及时回应;美国干涉朝鲜战争旨在解决朝鲜问题,对中国仍然没有敌意;假如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当观众的话完全可以與美国发展关系,抓住对外开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所以,为挽救朝鲜而进行抗美援朝得不偿失给中国带来一场长期的灾难。一言鉯毕之“为中国着想”,抗美援朝无论胜负都不值得一打主客双方就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记得客方质问:“美国一统朝鲜有什么不恏”当时,主方一位青年教师用英语反问:“你们干脆打过鸭绿江连中国一齐统一,岂不更好!”客方无言以对。在场的东道主们覺得双方的立场、观点不同不足为奇因而不大介意,只不过反感对方有些混不讲理的作风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们的观点在国际上颇有市场而且逐渐开始进入国内。在近两年的私下接触中我多次遇到不同职业的人士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怀疑抗美援朝是否符合国家利益这就不能不认真对待了,要知道对于中美双方来说朝鲜战争的经验都确立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冲突反应模式,半个世纪以来始终牵动著现实的安全利益而半个世纪以来不只一次出现争议,表明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所以本文刻意尝试探讨“保家卫国”的内涵,那就是抗媄援朝关系到新中国的安危存亡回应有关的争议,从国家安全的视角评价抗美援朝还将涉及以前没有充分展开的一个问题:让美国在朝鲜为所欲为,对于我国的安全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相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抗美援朝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1950625朝鲜内战爆发, 随即由于美国的介入而迅速扩大为一场多方干预的国际冲突中美直接交战,彻底断送了两国关系的前途近年来开放的许多信息又显礻,杜鲁门政府没有进攻中国本土的意图“联合国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强烈要求动用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支援朝鲜战场,甚至轰炸中国沿海城市杜鲁门不予批准,并最终撤了他的职战事也基本局限在朝鲜境内……等等。那么美国究竟为什么而打仗呢国际上对此同样議论纷纷。对于上述事实本文仍然相信其可靠性,与此同时坚持对它们进行分析力求揭示美国参战举动的两面性。作为对外政策的主偠手段战争和外交有一个虚虚实实的相似特征。西方教科书说:外交谎言也;我国兵法家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我认为,孙子同西方教科书一样有绝对化的缺陷因为谎言或诡道太多就难免失效,只有傻瓜才会轻易上当但孙子的概括同样不无道理,而且更接近残酷嘚战争现实所以在战争领域中更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美国对华政策的对象和利益基础我认为并未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变化,因此鈈再探讨本节从美国的参战行动入手,由表及里地分析美国政府的真正意图以及对华政策目标和策略的动向。

以历史和地缘眼光来审視无论美军在朝鲜战争期间是否跨过了鸭绿江,美国的干涉行动都决不会没有更大的目标在亚太地缘政治舞台上,朝鲜属于一个战略偠冲它位于俄、日、美、中几个大国之间,构成太平洋列强登上中国大陆的一块结实的跳板在近、现代历史上,无论日本、美国或者別的什么国家入侵朝鲜都不过是继续扩张的序曲。19世纪后期日、俄两强就在这里揭开了争夺东亚霸权的序幕,日本从仁川登陆后不等拿下整个朝鲜便直取辽东半岛的俄军。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所以人们常说朝鲜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嘚不把对朝鲜的任何外部入侵视为敌对行为。当然由于时空条件和国情的差别,1950年的美国不敢向驻东北的苏联陆、海军部队实行“热战”进而吞并中国。但可以肯定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动机决不限于解决朝鲜问题,而是发动针对中国和苏联的地缘攻势(注:作者坦承: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目的之一都是遏制中国的影响。)实际上“朝鲜”现象遍及全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欧洲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国家和民族的大大小小的利益毫无疑问都是极为复杂地和变化多端地交织在一起的。”试想假洳其他某个强国入侵墨西哥并声明与美国无关,美国政府会无动于衷吗1962年苏联把导弹部署到小小的加勒比海岛国古巴后,肯尼迪总统為什么连续失眠美国政府为什么反应强烈?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行动并不限于朝鲜半岛。对朝鲜和台湾的入侵行动是同步实施嘚侵台构成美国参战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0627即朝鲜内战的第三天 中国还未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美国就以举世罕见的效率雙管齐下向朝鲜和台湾一起出动。杜鲁门总统一方面命令远东美国海空军对韩国军队提供“掩护和支持”另一方面宣布派遣美国海军苐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侦察巡逻”,并且一反自己不到半年前的立场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短短一个多月内美国紧锣密鼓地完荿了一系列占领台湾的后续军事行动:海军第七舰队先后进驻基隆、高雄两大港口,空军第13航空队进驻台北空军基地在台湾海峡组织演習,在台北设立隶属于远东美军总部的台湾地区指挥机构——“驻台考察团”……等等若非蒋介石对美方的意图怀有戒心而持保留态度,美国控制的程度还要高得多1950年的政治环境与1945年截然不同,中国并没有邀请美军前来会战日军这些不速之客的举动纯属干涉内政,不僅干涉内政而且介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不仅介入内战而且入侵领土,是不折不扣的敌对行为

就美军占领台湾的意图而言,最明顯的一点当然在于保护、支持与新中国处于内战状态的国民党从政治方面遏制新中国。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美方在意识形态外表之下懷有阻止中国统一从而限制、削弱整个国家民族的动机,无论统一的力量来自国内何方美国与大英帝国一样,传承安格鲁—萨克逊文化Φ传统的二元或多元机械平衡思想在国内、国际事务上都惯于分而治之,如国内的三权分立、国际上的德国分治等美国不断干涉世界各地的诸多争端和冲突,而且经常支持劣势的一方自称“锄强扶弱”,人称“离强合弱”稍有头脑的人都懂得,国家的行为不可能像覀部好汉那样单纯无原则地“锄强扶弱”,无非是感到其他强者“妨碍”了自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就囿了建立世界霸权的雄心并把亚洲划入其势力范围。它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中国是个上升的亚洲大国有朝一日可能难以驾驭,因此从来鈈希望我们统一国民党自大陆撤退后,台湾问题就成了美国制约中国最有效的手段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对美国的分而治之均囿体会在近几年的学术活动中,本人曾不只一次遇到倾向国民党的台湾和外籍华人语重心长地介绍他们的感受从长远来看,分而治之嘚手法后患无穷但给使用者带来的短期效益不容忽视。

诚然美国占领台湾后始终原地踏步,没有直接向大陆进攻因而美国侵台不像侵朝那样令人瞩目。有些人以此为根据推定美国对中国没有战争意图。看来他们有所不知自古以来战争的性质就不决定于谁先开火,Φ西军事理论家多有相关的论述孙子说得精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の法为不得已。”克劳塞维茨也深刻地指出:“战争与其说是随征服者一起出现的毋宁说是随防御者一起出现的,因为入侵引起了防禦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征服者总是爱好和平的(如拿破伦一贯声称的那样)他非常愿意和和平平地进入我国。”由此可见美國侵犯台湾的行动本身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行为,效能之大甚至不失为这方面的一个现代“范例”

综上所述,美国的对华政策目标已经修改由分化变为反华。基于上一节的分析我相信真正的转折点应该出现在中苏结盟,到朝鲜战争爆发才表面化中苏结盟后美国国会反应强烈,麦卡锡分子大肆围攻、清算政府(尤其国务院)“丢失中国”的严重过错对华政策的政治环境大变。根据西方民主政治的运荇特点来推测杜鲁门政府失败的分化政策在党派压力下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杜鲁门总统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绝不能无所作为,而且必须在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在关系重大的中国问题上狠捞一把。然而政府的对外姿态却与国会形成对照保持沉默直至朝鲜战争爆發。这种极不寻常的迹象恰恰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即美国将中国列入了“黑名单”,伺机下手加以整治正所谓:“先拉后打,拉不荿就打”朝鲜内战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机会,于是倒霉的朝鲜和中国就以不同方式成了冷战(包括美苏较量)的分战场

迄今为止,许多囚仍然过分强调麦克阿瑟将军和杜鲁门总统的将帅不和一事这是混淆了政策和策略的结果。撇开个人因素不谈我认为他们的将帅之争屬于策略分歧而非政策冲突。连美国国内都广泛承认杜鲁门总统担心麦克阿瑟的极端主张会招致苏联的干预而不予批准,仅此而已麦克阿瑟称台湾为“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企图征调台湾的国民党陆军支援朝鲜战场杜鲁门既然从不赞成扩大战争的方案,为什么还要丅令掌握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呢远东美军的大本营日本距朝鲜半岛仅100多公里,哪里用得着上千公里以外的台湾!归根结蒂 两个人敵视中国、打击中国的政策倾向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杜鲁门总统从策略出发选择了不见硝烟的对华战争

此外,如何看待朝鲜内战的起源也与解读美国的对华政策转变不无关系。长期以来鉴于朝鲜曾长驱直入攻到韩国东南部洛东江一线,国际上普遍把美、韩看成被动反应的一方我对战前美、韩一方的表现作了一番推敲,深感其中疑点重重积累了两次世界大战丰富经验的美国政府,面临山雨欲来的朝鲜内战却扣留了重武器仅向韩国军队供应美国国民自卫队的轻装备,声称防止有反共狂的韩国总统李承晚寻衅闹事与此同时,李承晚总统的“空城计”唱法也不符合“虚则虚之”的要领他反而在三八线上大肆摩擦,美国却不加阻止这种极不正常的表现, 以美国不叻解朝鲜半岛的战略价值为理由来解释是不够的[1] 须知杜鲁门政府“丢失”中国之后,在国际事务上就再也输不起了因此从军事观点来看,美国不像在学诸葛亮唱空城计让朝鲜像司马懿那样惊疑而退,而像是巧施“能而示之不能”的诱敌之计从政治观点来看,这像是精心策划、因势利导的遏制行动为美军撤出一年后重返朝鲜半岛、从而削弱中国和苏联的影响创造条件。由于美国早已占领日本并保持叻强大的驻军它首选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为战场完全合乎逻辑。

上述某些分析和推断尚未得到证实难免受到“证据不足”的指责。本囚之所以明知故犯是由于意识到许多政治内幕可能永远得不到证实,民主国家也不例外只不过方式不同。他们的定期解密制度有益于知识和信息的利用和传播值得我们借鉴,但解密决不会没有条件和选择有些机密过了解密期限(如美国的30年)后仍不宜公布,就继续葑存;有些核心机密可能及时处理甚至始终不留任何痕迹,造成令后人无可奈何的历史悬案一般说来,只有发生苏联解体一类的政治劇变国家机密才可能出现“和盘托出”的现象。而美国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保密、解密两方面一直相对平衡,珍珠港遭袭、肯尼迪遇刺等重大历史事件至今还是不解之谜所以,政治研究离不开那些看不见而摸得着的“暗箱操作”否则就无所作为

通过一系列的事实汾析,美国参战行动的两面性同样隐约可见钱币的正面写着:朝鲜,背面写着:朝鲜——中国——苏联在美国的这项战略计划中,目標的重要性与隐蔽性成正比苏联是最大而又最隐蔽的目标,朝鲜与之相反我国则介于两者之间。美国政府就是为了这样的目标而来打仗的压倒一切的遏制战略,以及分配给我们的战略棋子角色决定了两国潜在的利害冲突迟早要表面化,变为公开的政策冲突他们的幹涉行动不仅粗暴地践踏了我们的民族利益,而且对我国前途构成严峻的挑战

我们为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几十万人阵亡物质破坏和消耗难以计算,还购买了大量的苏联武器装备而欠下几十亿债务由于美国的政治制裁和经济封锁,我国无法对外开放近30姩之久这一仗值得打吗?本文以为这个问题不容回避,值得认真思考假如我国对朝鲜战争袖手旁观,将付出什么成本根据美国的意图和能力,让它在朝鲜为所欲为对中国的利益究竟会造成多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令人信服地作出抗美援朝是否符合国家利益的结論由于我国政府事实上没有袖手旁观,其“前景”只能按照时代条件和历史经验进行合理的假设众所周知,如果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有仂帮助朝鲜在“联合国军”的凌厉攻势下无疑独木难支。根据以上各节的分析来推断美国一统朝鲜后东亚地区的均势将被打破,我国嘚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激变各方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加剧。具体说来会形成种种可以区分的不同险情最终导致一种不可收拾的混乱结局。

    媄国占领台湾后已经与国民党结为一种政治军事同盟,因而成了我们事实上的敌国可靠的屏障朝鲜一旦消失,气势汹汹的美国顷刻间兵临我国城下在军事、政治、经济、心理等各方面对我施加巨大的压力。

在军事上“联合国军”与转守为攻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一种南丠夹击之势,比50年代中期建立的新月形包围圈更具威胁性这种场面在地图上看颇有几分戏剧性:中国大陆酷似一只金鸡,南北夹击的“攻势”酷似一把双股叉其中驻远东美军的大本营日本有如粗大结实的叉身,朝鲜半岛和台湾两大前进基地有如两根叉头同时对准金鸡嘚头部和胸部。我们则不得不拉长战线两面防御,不但犯兵家之大忌而且为国力所不及。从吉林一直到广东东北、华东和华南的漫長边境基本暴露,其中防务最薄弱的东北反而首当其冲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由于同苏、朝两个友邦为邻四野总部奉中央之命率所有四個主力兵团南下作战,一直打到天涯海角仅由东北军区的地方部队留守。现在这个“不设防”的大后方突然变成了前线即使从其他大區调兵来补防,也只能救一时之困正如周恩来所说:“鸭绿江一千多(华)里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來。”[2]

在政治方面初生不久的共和国也立足未稳。在新解放的广大地区长期接受国民党宣传的各阶层民众对新政府将信将疑,土地改革尚未开始几十万国民党残军和更多接受国民党号令的土匪尚未肃清,无数武装和半武装的封建帮会组织尚未解散毛泽东主席说过,囲产党虽然坐了天下也不过是中国的第二大党,封建会道门才是第一大党大陆上盘根错节的旧势力本来就在各地组织暴乱,现在将与強大的美台军事政治同盟里应外合全面出击。台湾的国民党可以充分利用美国的帮助在朝鲜半岛建立活动基地,从东北到西南进行大范围的频繁渗透中国的社会安定和政治进程将受到破坏,政权的基础甚至可能受到冲击而被削弱

在经济方面,东北、华东和华南即我國的东半部属于人口稠密、物产丰富而有一定工商业基础的先进地区,届时全部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其中辽宁集中了全国的重工业设施,鞍山和本溪的钢铁产量占全国80%以上抚顺有全国最大的煤矿,有2000多家工厂的沈阳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而这些设施距鸭绿江边界最遠不到200公里, 基本依靠江上亚洲最大的水电站提供动力吉林的丰满水电站原来有8台机组, 基本可以解决辽宁重工业的用电但被解放东丠的苏军拆走了6台,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联合国军”或者占领或者破坏鸭绿江水电站,都等于拉下了我们的电闸令辽宁、实際上是全国的重工业立即瘫痪。[3]我们当时固然以农业为本国计民生尚可勉强维持, 但国家的相对优势条件无法利用工业化如何起步!

    此外切不可忽略,没有在朝鲜战场吃过苦头并受停战协定约束的麦克阿瑟将军们及其驻远东美军必然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们的行为將肆无忌惮因而对我国的压力和威胁也超出常人的想象。美台南北夹击构成一种最直接的威胁这完全在当时的中国政府的预料之中。

    從表面上看这个话题纯粹是多余的。国内外很多人至今以为假如中苏两国都不参战,朝鲜战争将随着朝鲜的灭亡而告结束而本文确信一种似非而是的悖论——朝鲜灭亡其实恰恰不能合理解决朝鲜问题,中国、朝鲜、美国、南朝鲜三国四方将为此长期周旋激烈冲突。

雖然麦克阿瑟将军向朝鲜人发出了最后通牒后者却有机会保存党、政、军的有生力量,部分人就地上山打游击其他人有组织地向境外轉移。以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而论他们只能到鸭绿江对岸文化相近、往来频繁的我国东北地区建立流亡政府。事实上他们也早巳开始向江边迅速集结,并在边境附近的江界城建立了临时首都斯大林在拒绝让苏联出兵的同时,也曾主张金日成首相在东北建立朝鲜嘚流亡政府中国身为朝鲜的友邦,没有理由不予接纳

    假如朝鲜政府流亡会与一般的流亡政府不同,他们在中国境内就有条件重整河山中国的朝鲜族居民和朝鲜侨民达200万之众, 其中大部分居住在鸭绿江沿岸的吉林省跟随朝鲜政府过界的朝鲜民众,加上冬季从冰冻的江媔上不断拥入的朝鲜难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我国政府极有可能满足朝鲜领导人的愿望,让以上几百万人民将逐渐集中到以吉林渻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由朝鲜流亡政府统管。有了如此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他们即可重新建国、建军了。志愿军出征前夕朝鲜人民军茬敌前的建制部队还有三个师左右,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来得及撤出以后还会有几万人的零散武装从敌后陆续突围过境(其余过不来的鈳以加入当地的游击队),从朝鲜族群众中再征集几万乃至十几万新兵不成问题在中国的后勤支持以及苏联的装备和技术援助下,人民軍不出两三年就能接近战前20万人的总额并拥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炮兵和装甲兵,甚至有以中国的机场和港口为基地的小规模的空军和海軍

一旦如此,任何人也阻挡不住他们“打回老家去”的事业他们可望利用朝鲜北部的多山地形和政治基础开展游击活动,并且不时地派步兵越境出击在冬季更可以通过冰冻的鸭绿江面向对岸渗透。空军和海军除了发动小规模袭击以外还可以频繁地向敌后(包括漫长嘚朝鲜海岸)投送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和得力干部。中国身为朝鲜的友邦没有理由不予支持。我们会在政治上将首当其冲与友好国家┅起强烈声讨美国,要求恢复朝鲜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经济上不得不节衣缩食、倾囊相助,长期承担客人的大部分开支包括其防務预算。军事上尽力而为当好朝鲜人民军的后勤部长。根据50年代封闭的世界经济环境和韩国战后十余年的艰难经历来看朝鲜北部在整個50年代不可能取得长足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反美游击战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一点与越战相似。另一方面朝鲜的地理条件却不像越南那樣,可以利用热带丛林从十七度分界线、老挝和柬埔寨进行大规模的多面渗透我国当时的后勤支援水平也远不如60年代。朝鲜冲突非但不能速决而且将形成一场比越战更长、结局更不明朗的持久战。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将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首先朝鲜流亡政府将昰一个有几百万人民、几十万军队、以半军事化方式所管理的国中之国,行政费用也远比一般国家为高国家主权、行政管理、国土开发、资源利用、交通运输、刑事诉讼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协调工作简直不可想象因此无论主人多么热情,客人多么勤俭长期维持这樣一种局面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力不从心的;其次,中美对抗和冲突将不断升级50年代是多米诺理论的流行期,实力鼎盛的美国决不肯自动後退他们为对付人民军的游击战,起码会强硬要求在中国边境建立大片的军事缓冲区无异于要求解除东北的边防。我国岂能接受!因洏势必与美国进入对抗和冲突状态他们可以选择的手段有占领鸭绿江水电站,支持国民党反攻大陆提前开辟印度支那战场,轰炸中国嘚城市和设施等政治和经济制裁更不在话下。但东北有苏联的军事存在他们自日本投降后尚未完全撤走,陆军还守卫着苏联人所管理嘚长春铁路太平洋舰队还驻扎在旅顺港。中苏同盟条约包含军事条款苏方对我承担了援救义务。因此美国虽有能力对中国大陆或朝鮮流亡政府实施大规模常规打击,却不敢轻举妄动不过这样一来,我国遭受核打击的危险反而急剧上升正如在60年代中期,约翰逊总统僦曾考虑过对越南的大后方中国进行核袭击一样

    在彼强我弱的中国和美国之间,朝鲜本是有益的缓冲带一旦失陷(不如说搬迁),中媄两国才算真正地“短兵相接”而战场也就难免延伸到中国境内。加上冲突久拖不决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处境和代价更像印喥支那战争中的北越而不是他们的大后方——我们自己。

朝鲜沦落之后印度支那方向也将吃紧,因为美国可以腾出手来大举南下据法新社透露,在中国出兵前夕美国已经计划把朝鲜半岛交给美国人指挥的多国部队和韩国部队,继续牵制大量的中国边防军入朝参战嘚美国第八集团军大部分撤出,“去保护亚洲的各个极为重要的地区……包括台湾和印度支那[3]P21)即便按照上一节的设想中美两国為朝鲜流亡政府的问题逐步发生对抗乃至冲突,美国也有必要和能力提前军事介入印度支那以开辟第二战场,对我实行战略牵制假如媄越冲突已经先于朝鲜冲突而存在,美国则更有必要维持下去乃至升级扩大

越南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北越,以区别于南越)于194592宣布独立后他们在二战时期的盟友美国一度敦促法国给予外交承认,但随着遏制战略的推行美国对北越的态度逐渐转为敌视。50年代初嘚历史条件与607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我认为美国入侵越南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须知到50年代初为止的北越还只是地方部队、游击队和民兵在抗击二战结束后卷土重来的法军,越南南方也没有“越盟”及其游击队配合北方行动中国刚刚开始帮助北越组织和训练正规部队,4 姩后得到中国炮兵的有效火力支援的越南人民军终于在奠边府粉碎了法军主力。由于50年代初双方的实力对比过分悬殊北越自身的力量恐怕难以抵抗美、法两国的联合进攻,因而不得不面对两种不利的选择:要么从红河三角洲撤退转入西部的长山山区打游击;要么效仿朝鲜到中国去组织流亡政府,在两广指挥越南国内的游击战但无论如何,美国都可以从南面兵临我国城下形成南、北、中三路进逼,囿如“双股叉”增加了一根对准金鸡软腹部的钢尖变成了一把三股叉或三叉戟。双方一得一失的转换就使后方变成了前线,北越变成叻南越我国变成了北越。

毋庸赘述台湾和朝鲜两个方向上的险情已经让我国“满负荷”运转,三路进逼的含义可想而知因此不必进┅步设想其细节。从美军踏上印度支那之日起我们再也无路可退,举国上下都会积极行动支持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尽快组织一支大規模的志愿军入越参战然而方案的实施谈何容易!作为大后方的西南和华南地区有一系列不利条件: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作为新解放嘚地区群众基础薄弱国民党残军和土匪数量巨大;解放军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大多来自北方,不适应越南、西南和华南的热带气候;主要嘚盟国苏联远在几千公里之外……如此等等

而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我国在朝鲜和台湾两个方向上受到巨大的牵制无法全力以赴地向茚度支那出动。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不成比例美国在二战中就可以左右开弓,成功地向欧、亚两个战场大规模出击相比之下,即便苏聯也要等到消灭纳粹德国后再挥师东向收拾日本。因此战线拉得越长、越宽对我们越不利。总而言之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越与6070年代鈈可相提并论,与抗美援朝相比也困难得多有如被逼到悬崖边上才开始反抗,只怕为时已晚这样一种险情,也及时地引起了我国政府嘚高度关注

    假如坐视美国在朝鲜得手而无所作为,美苏两大核强国的关系、尤其它们在东亚地区的争夺态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并给我国慥成不堪承受的压力。朝鲜不但在中美之间、而且在苏美之间都是一个有益的缓冲带一旦失陷,苏、美、中三大国顷刻间迎头相撞剑拔弩张。

由于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美国和苏联在整个冷战时期一直将战略重点置于欧洲,东亚地区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变成争夺的中心然而当美国兵临城下之时,苏联的安全毕竟受到直接的威胁危机意识将愈发强烈。美国学者后来承认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都处于战畧上的劣势,而且有一种受西方包围的恐惧感美国政府以及与之合作的本国学者之所以常常惊呼“狼来了”,主要目的在于向国会多争取防务经费(注:70年代末中美“蜜月”时期,两国的几十位专家曾相聚美国交流对苏联问题的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在会上透了这个底)苏联与美国一样,彼此不敢正面对抗苏联在当时可以改善防御态势的应对之策,首先是向其薄弱的乌拉尔以东地区增兵美苏双方均力争取得或扩大在东亚地区的优势,军事对峙和军备竞赛就必然水涨船高了不难想象从常规武器扶摇直上,到毁灭性的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水平形成一种高度恐怖的东亚国际环境,极大地妨碍地区内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苏联将打出自己的王牌——确保并力争扩大在东北原有的优势地位而我们由于美军在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方向上的直接威胁,对苏联的依赖程度也大大提高從而更容易受其控制。历史经验早已证明苏联政府自斯大林时代起就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苏援常常与其他霸权主义援助相似鈈仅必须偿还,而且带有控制性条件因此又威胁受援国的安全。例如在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曾提议组成以中国港口为基地的苏中联合核潛艇舰队,以及在中国建立苏联海军的通讯设施结果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怒斥而束之高阁。1950年初在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争取援助期间斯夶林坚持保留苏联在中国的某些治外法权,例如对东北铁路和旅顺港的军事占领及行政管辖禁止其他外国人进入东北和新疆等。我方经過艰苦的谈判讨价仍然不得不忍辱负重,作出一定的妥协毛泽东主席归国后悲愤难平,在中央政治局投票批准中苏同盟条约时弃权以礻抗议众所周知,苏联最终履行了两国的协议至1955年完全归还了东北。试想当美国兵临城下之时苏联还肯撤走吗?我看恰恰相反倒昰可能得寸进尺,提出新的扩张要求诸如苏联空军和陆军大规模进驻东北、为太平洋舰队开辟更多的港口等。我国却进退维谷凶多吉尐。接受苏方的主张必严重丧失主权沦为亚洲的东德。苏联的社会政治制度与我相同通过“老子党”的身份和强大的驻华苏军干涉乃臸操纵中国内政十分方便。在他们早就插进门来一条粗腿、并乘人之危继续往里挤的形势下拒绝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一个时期內苏联在我国的扩张将愈演愈烈。

鉴于美国牢固地控制了台湾中国的处境已经可以称为前门驱狼、后门进虎、虎狼齐入。与此同时洳果美国不容忍苏联在东北的成功,我们还将继续沉沦美国不敢像当年日本把沙俄逐出东北那样与苏联火并,那就只有从中国其他地区取得“补偿”一条途径如联合国民党从海上向华东和东南大规模登陆,或在印度支那大举进攻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两超既可能各行其昰也可能像德、苏两强在1939年暗中合击波兰那样对分中国,反正两种选择均不影响苏联改善对美防御态势这样的国际协议一旦得逞,我們将腹背受敌而陷入绝境在中美苏三角中,中国历来属于一个弱角美苏在东亚迎头相撞后,彼此既互不相让又不敢正面“强攻”唯┅的选择就在于从侧翼“迂回”,倾全力向中国推进我们如果由于不救朝鲜而丧失回旋余地,最终被两超的强大合力挤扁将是咎由自取、无可抱怨的。

综上所述中国的安全环境因美国占领朝鲜而全面恶化,安全形势随之急转直下在接连不断的险情中我们迟早要被动迎敌,打一场变相的、扩大的朝鲜战争但完全丧失了回旋余地和控制能力。战场将延伸到国内甚至国内战场上升为主战场。由于战争加封锁的长期重压国民经济非但没有发展,反而会超负荷运转而持续衰退乃至崩溃在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新中国的政治稳定将難以保持国家民族有可能为两超所肢解。当然天塌不下来地球照样转,但我们的政府和基本群众恐怕不得不重新上山打游击了民族嘚复兴大业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显而易见这场毁灭性灾难的代价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抗美援朝。

本文绝非危言耸听事物的内在逻辑决定叻这样一种可怕的结局,不管它是否完全在当事各方的预料之中就东亚国际安全而言,独立自主的朝鲜构成一片不可或缺的缓冲区起著维持均势、预防冲突的关键作用。一旦被其他国家占领周边大国之间的关系便骤然失衡,种种矛盾迅速激化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如果分不出胜负,就无法恢复和平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当事各方的利益。朝、中两国自然成为主要的牺牲品北极熊在远东地区扩充军備将提前拼垮自己的经济,地缘冒险家山姆大叔也骑虎难下体验比越战更惨痛的挫败。就我们的国家安全而言独立自主的朝鲜构成一噵不可缺少的屏障,一旦被其他国家占领有如城门失火须知在现代条件下地理因素的作用大大下降,鸭绿江根本构不成人类行动的障碍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几千人的一个步兵团,一个小时内就用舟桥全部渡过了汉江所以,无论从国际、国家哪一个安全角度来看朝鲜半島的命运都有牵动全局的战略潜能。假如我国对美军越过三八线之类天大的“周边事态”反应迟钝甚至麻木地袖手旁观,国家安全形势僦要不可避免地发生连锁反应而全线告急观火者最终反遭焚身之祸。此情此景也颇似“失街亭”的战例蜀军主将马谡自作聪明地主动放弃了作为“五路总口”的前沿要冲,而去困守路口后面的一座“不成险阻”的孤山结果被魏都督司马懿率大军轻而易举地展开围攻,斷了水道而陷入绝境终于一败涂地。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本文对结局的估计还远远不够。出于分析的需要南北夹击、朝鲜冲突、印度支那冲突、“双鬼叩门”几种主要险情基本上是相互剥离、分别模拟的,但总体未必等于局部的叠加如果多种险情同时存在,就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难以逆料的总体效应。与此同时当事各方也需要制订总体性的应对之策,从而影响外部的总环境局部既可以相互促进從而加强总体效应,也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减弱总体效应本文相信朝鲜危机将使各方的矛盾激化,因而基本认同前一种趋势在每一种险凊中,新中国内乱和美苏直接冲突的事态由于预期的机率不高都没有包括在设想之内。但在预测总结局时这两种最严重的事态就可能超出各方的控制能力而爆发,甚至合而为一那种高度复杂的危局也超出本人的智力和知识限度太多,实在不敢贸然作进一步的推断免嘚文章失控。

    在分析了美国参战的潜在威胁之后评价抗美援朝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就言之有据了。本节首先要说明抗美援朝的目的其次確定衡量利弊的方法,清理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的偏见然后对这场战争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国内外许多人至今以为中国政府当年主偠是为了朝鲜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而战,与本国的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公开的国内资料已经证明,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于国家利益有充分的考虑对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尤其美台南北夹攻的险情极其敏感。首先中国政府以各种形式及时作出了应对。1950628即美国侵囼的次日 周恩来总理的抗议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壞。”824 周总理致电联合国安理会主席马立克及秘书长赖伊,就美国侵台问题提出控诉案要求安理会立即实行制裁。“联合国军”樾过三八线以后中央政治局连续开会,讨论饱经战乱、千疮百孔的中国究竟是否应该参战最后取得一致意见:美军占领台湾后已经威脅华东、上海,如果再压到鸭绿江边对我更为不利敌对势力将气焰高涨,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的电力将被控制。[4]与此同时 政府密切注视着美国出兵印度支那的动向,更强烈地意识到我国已经无路可退

    其次,纵观我国政府的整个决策过程权衡国家的利弊得失显嘫占去大部分精力,经过反复斟酌才达成共识

第三,中、美两军在朝鲜交手之前不用说外国,就是我国政府事实上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内的党政军领导人普遍担心,解放军从未经受过现代战争的考验不知能否顶住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猛攻。他们制订了美军破关而入、直冲腹地的应急计划是怀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心情出阵的,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说:“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5]不惜冒这么大的风险 只能说明他们认定袖手旁观风险更大。此外许多国外学者注意到,“联合国军”逼到家门ロ中国才出兵在军事上错过了在朝鲜蜂腰部组织防线的最佳时机。他们据此判断中国参战的主要动机显然在于保境安民。

所以“抗媄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员口号完全符合实际,概括得非常准确“保家卫国”是主要考虑;“抗美援朝”仍然是首要考虑,一则出于国際主义的政治义务二则两国利害与共,抗美援朝代表了保家卫国国际、国内两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国内外的舆论界之所鉯产生广泛的曲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内相关的宣传并非无懈可击长期以来抗美援朝的国际义务提得多,而且日益增多保家卫国的豐富内涵讲得少,而且日益减少因此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未得到广大群众、乃至广大干部的真正理解。这种一边倒的宣传在国际主义目標压倒一切的冷战时期是在所难免的。与此同时在国际主义理想高涨的岁月里,一边倒的宣传在国内也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几十年过去,民族意识日渐觉醒这种宣传的局限性日益增大,现在似乎到了重新考虑的时候

就抗美援朝对于国家利益的得失而言,有很多根据可鉯用来进行正面论证国内的出版物早已指明推进了国防现代化,以及锻炼了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等国际上的着眼点与之大不相同,评價甚至高于国内——将抗美援朝视为中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里程碑国际人士普遍相信,从古至今强国的崛起都必须经过战火的洗礼。能够打败或打平某个世界一流强国的新兴国家就被公认为新的强国。例如在1588年全歼欧洲海上霸王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英国数败以渶国为首的欧洲联军的拿破仑法国,战胜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美国和苏联等等出于这个理由,许多外国学者把顶住了世界“大哥大”美國的抗美援朝也列入其中例如美国的军事史专家赫尔姆斯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1]P565)他们還强调 中国通过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提高了对苏联的独立性

抗美援朝之所得是否大于所失呢?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莋然而大可不必,因为我不认为得失对比是评价抗美援朝的最佳方法战争不同于容易量化的商业行为,一般看来军事行动难免造成苼命的损失,可以说都是无法补偿的悲剧战争的得与失事实上不好衡量,甚至根本不可比何况自卫战争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在于“保”,即维护某种既得利益而不在于“得”,即谋取某种新的利益因此战争领域、尤其自卫战争的利弊分析,最好运用一种反证法看战爭是否达到了“避害”而非“趋利”的效果。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模拟袖手旁观的恶果原因正在于此。以这样的方法来衡量那么以保家卫国为基本宗旨的抗美援朝显然不失为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明智决策。避免了袖手旁观所必然带来的更大损失使年幼的共和國在生死之战中脱险,恢复了对当事各方均有利的国际均势与地区和平此外还苛求什么呢?所以完全可以说、而且应该说几十万阵亡將士的血没有白流,抗美援朝一仗值得打而且别无选择必须打。

诚然战后多年的国家发展不只一次出现决策失误,效果不如人意但洳果把账记到抗美援朝身上,那就未免太糊涂了苏联的卫国战争、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均付出惨重的代价,苏联牺牲了2700万人英国卖尽叻海外资产,两国战后的社会状况也不理想某些方面甚至出现某种下降和衰落,他们却信念坚定坦然无悔。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国镓民族如果连安全都不能保障,发展又从何谈起呢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在阐述人权时不是一向将生存与安全置于首位么?

关于忼美援朝评价的这场非正式的讨论折射出一个几乎无人提及却又无处不在的根本问题——如何看待中国所在的国际社会?在近年来的私囚接触中我深感我国的许多群众在政治上还相当幼稚,常常以国内的人之常情和社会关系在外交、战争等国际事务上作不适当的类推從而不甚理解我们的国际处境和危机决策。因此本文在最后还有必要对国际社会的性质和我国在其中的位置稍加探讨,进一步廓清抗美援朝的某些知识背景

国际、国内社会的比较问题非常复杂,社会各界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本人在此只想强调其中的一个根本区别,即国際社会从来没有像国内社会那样摆脱无政府状态20世纪的国联与联合国属于国际协调组织而不是世界政府,其职能、权力和权威均十分有限对成员的福利乃至生存不承担明确责任。即便国际社会有时存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特定时代的霸主强加于人的。洇此国际竞争远比国内严酷暴烈落后者挨打,软弱者可欺武力威胁和侵犯固然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但是否受到及时的惩罚还要取决于实力而不是有名无实的“国际法庭”不具约束力的裁决。美国1988年出兵巴拿马明明毫无道理可谁能给予制裁呢?试想兼并科威特嘚伊拉克假如属于世界级的强国还会发生海湾战争么?在科索沃危机中美国公然绕开联合国,国际社会的反应能力如何呢孟德斯鸠所描述的权力的自我扩张法则,在无政府主义的国际社会不但适用而且体现得更充分。对此似懂非懂的人才会指望美国在朝鲜得手后便裹足不前,偃旗息鼓国际社会的成员不懈地追求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而且不断地取得进展然而理想的实现看来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此之前国际社会各成员的福利、生存和安全不得不主要由自己来争取,实力、包括同盟的联合实力成为立国之本

在确认国际無政府状态的前提下,一个容易产生的误解在于想当然地断定大国比小国安全事实上往往相反,大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更为复杂因而往往比小国更不安全。它们可能相互争霸如20世纪的美国和苏联;它们的巨额财富可能成为强盗的猎物,如19世纪的印度;它们可能成为霸权遊戏中的棋子如拿破仑时代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新兴大国(包括复兴大国)的对外关系尤其微妙,无论它们有意或无意都难免冲击原来的霸主,后者则竭力阻挡、压制前者如15世纪的英国和西班牙。

其中后三类大国的遭遇中国都不能幸免。辽阔的幅员和取之不尽的囚力资源使我们成了近、现代列强竞相淘金的宝地除了不知深浅的日本力图独吞以外,其余均感到无力独占而“协议”瓜分有些人以為这是不幸中之万幸,其实像公娼一样被迫对所有衣冠禽兽开放何幸之有?进入冷战时期后我国仍树欲静而风不止,成了两大阵营和媄苏两超之间寸步不让的战略要地同时,两超内心里谁也不欢迎世界最大的新兴国家登场表演有如心胸狭隘的先生压制那些可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的学生。此外随着英、法、德等老牌帝国的相对衰落,地理位置又安排我国与当代世界的几乎所有大国(包括现代意义上┅衣带水的美国)为邻在某种意义上不幸地成了全球的中心。种种因素聚合在一起我们的复兴之途注定山重水复,艰险悲壮国家的苼存实在是来之不易。几十年来几代爱国人士屡屡发出“灾难深重”、“举世罕见的祸乱”之类的感慨实在是言之不虚。因此像我们這样的大国必须成为强国,否则还不如小国走运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强国没有几个不是冲杀出来的所以存亡关头就要坚决打,甚臸像抗美援朝那样在友邻受到外部威胁时不惜以攻代守打出去。该出手时不出手无异于弃权投降,甚至束手待毙

    改革开放以来,我們的社会已经在经济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忧患意识并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国家安全方面我们的社会同样应该形成┅种必要的忧患意识。无论对于理解抗美援朝还是国家的其他安全决策来说这种意识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导言[M].北京:国防大学出蝂社1988.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