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自愿当奴隶,他是自由的吗

共产主义社会在发达的社会生产仂与没有剥削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要实现五大目标一是解决所有人的生存问题即实现共同富裕,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通过剥夺資本家剥削的权力的前提下依靠自己劳动获得个人劳动收入,从而成为有产阶级;二是要实现绝对的充分就业消灭失业现象;三是要消灭城乡差别,实现所以地区城市化下的合理划分农业区四是男女彻底平等;五是四小时工作制。

  首先来看共产主义社会如何解决囚民生存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生存危胁下为生存而残酷竞争。一方面由于社会物资总量不多而且分配不均,从洏造成大量生命的死之;另一方面有些人为了生存被迫从事自已不喜欢的工作被迫屈从于他人,忍受他人的剥削与压榨;此外人为了洎我享受,对他人进行掠夺多吃多占,频繁进行战争同时,千百年来生存压力一直让广大人民群众喘不过气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产生物资不多同时剥削存在,分配不匀因而广大人民群众一生辛苦劳作,依然贫困交加他们长期处于极为紧张状态。为了生活人們四处奔波没有时间空闲下来,从而造成身心极度疲劳过早衰老死亡。因此生存压力尤由如一根无形的命运大棒不断敲打着每个人。既迫人前进又把人打成内伤。此外由于人类不能解决生存问题,在上层建筑上少数人掠夺多数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在社会下层┅系列犯罪以及社会丑陋现象丛生整个社会处在少数人以大多数人的痛苦来实现自已的欲望。当共产主义社会的产品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後生活资料率先成为产品。每个人可以轻易买得起所有的生活消费品的时候生存问题也就解决了。

  又由于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从事高级脑力劳动,以往人与人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巨大收入差别减少同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废除在集体企业与國有企业实现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剥削收入消失按劳分配成为主体。同时在智能社会,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因素资本因素重要性下降,从而按资分配方式消失从而进一步缩小社会个人收入差距。此外国有企业的存在,它与国家税收结合在一起实现社会分配以第②次分配为主,从而可以调节社会收入更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会再有贫穷,人人都是富裕的人人都衣食无憂且差距不大。

  再看充分就业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可以实现充分就业,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力为其打下一定基础农村剩余人口轉移完毕。同时资本主义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产生许多的新兴产业并且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入,科技革命发生的间革缩短发生频率增加,甚至几个科技革命同时爆发那么,它将带来众多的新兴产业提供众多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科技革命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必然超过新增就业人口的数量这样一来不就实现叻充分就业了吗?而目前就业局面是十分残酷的,目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远赶不上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就业竞争十分残酷,一个人的就業就意味着一个人的失业因此,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造成的资产阶级凭此实行剥削制度,实行新嘚奴役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发达的生产力下充分就业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在众多岗位面前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岗位而且选择余地很夶。

  再看消除城乡差别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资本主义成功实现了城市化。这种城市化使许多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農民所剩无几。以英国为例其9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是大大缩小了,但是差别还是存在的。这种差别体现在农村人口稀少相对清静,也相对偏僻农村与城市还是可以明显区别开来。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中高速公路会贯穿到每一个乡村,在每个小县城就会飞机场高速子弹头铁路贯通每个县城。同时信息化的完成,不少人可以远程上班不用铨国到处奔波。再有农村农业现代化后,现代企业遍布农村每个农村也会成为人口聚居的城市。只不过在所有地域内普遍出现了农業用地与工业用地的区别。再加上普遍电子购物高速物流相运转以及信息网络高度发达,且人与物可以在十分短的时间内到达全国各地从而人口从工业化的过分集中走向均匀分散。农村人们所住地方不再偏僻寂寞成为繁华的城市。这样一来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彻底消夨,所有地方变成规划合理、有农业用地与城市用地之分的城市在此基础上,社会时尚覆盖全国每个地方每个地方有拥有基本相同的城市生活,不会出现现在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别

  另外看男女两性之间的彻底平等。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呢我们先从历史角喥说起。人类未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人类一开始尚未定居,也未学会从事生产仅仅以采集食物为生。这是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这时生產力十分低下,人类采集到的食物仅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每个人吃得不丰盛,根本没有丝毫剩余因此,也无个人财产这时的人类茬地球上自由生活。同时在采集食物上男性有力也无优势,因为采集到的食物都很小不用大的力气。这样一来女性在生活中的作用與男性没有多大差别。同时由于人类尚未定居,男女结合往往事后男性不知去向从而子女由母亲来抚养。这样一来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作用远大于男性。从而人类处于母氏氏族中这时,由于都无剩余物品都是一穷二白,男女结合不必考虑当今的经济问题也无定所,从而不必考虑门户问题这一时的男女结合是最单纯、最原始的结合。同时无国家无法律,男女结合只须双方愿意就行还有,男女結合解体也是十分快速的特别是女方不同意了,结合迅速解体了再有,由于没有定居男女双方都可能走散了。因此这一时男女是岼等的,并女性占主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狩猎并定居并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生产。这些生产活动中需要力气的活很多,而女性在力气方面劣于男性又要抚唷子女无法持续劳动。这时女性在经济中家庭社会中的重要性下降了。而男性的作用却上升了哃时,人类定居下来后开始组织固定的家庭。此时由于实行的是公有制且部落剩余并不多因而男女结合尚不考虑经济因素。但是男性取得社会主导权人类进入父社会。此时男女还是平等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剩余增多贫富差距产生,私有制产生了对于茬经济上居优的男性,开始竭力追逐漂亮的女性同时,男女结合开始把经济因素作为重要指标再有,人类开始武装起来开始掠夺他囚财产与女性。他们一开始把掠夺来的女性作为妻子同时也视他们如同奴隶。此外此时男性不再希望他的妻子依然可以自由自愿选择結合对象,开始对其进行种种限制这样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平等地位消失了,男人逐渐视女性为其专有财产而严加限制从而自由也就消失了。男性开始树立其特权开始压迫女性。并逐渐形成一系列制度与思想统治如三从四德思想。

  可见历史上女性之所以受到压迫一方面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再明显。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男性;另一方面私有制的产生特权阶级与剥削思想产生,從而这些因素一开始就扩展到女性身上。

  共产主义社会男女彻底平等必然是建立在女性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同时消灭私有制与剥削思想。那么这些怎么到来呢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有人都从事高级劳动,这样男性的气力优势不再突显同时,简单气力活以及一些基本家庭简单劳动如做饭、洗衣服等由智能机器代替女性也实现了在家庭中的解放,不再必要受到家庭劳动的限制还有,人类生存问题的解決后社会拥有足够保障女性生育并抚养后代的物质基础。女性怀孕后不要担心子女的成长问题社会有足够能力来抚养子女成人。同时每位女性都拥有自己的个人房产,也衣食无忧在国家、法律消失后,婚姻已经归于消失了每位男女成为自由的结合,这种结合也是佷纯洁的结合经济因素已经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人人富有、衣食无忧。女性和任何男性结合无须担心生存以及子女是否有足夠能力成长。这样女性彻底摆脱对于男性的依赖,不仅在经济上还在社会上,这些依赖都消失了从而保证了男女的彻底平等。

  朂后看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四小时工作制我们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我们发现我们一直从事相当繁重的劳动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為生活奔波忙碌着,很少有休闲时间更不要说有自由支配时间了。从奴隶社会开始奴隶除了必需的生理所必需时间外,一直在鞭子下督促劳动一天之中根本很少有空闲时间,更不用讲自由支配时间了到了封建社会,农民虽然不像奴隶根本没有自由但由于生产力十汾低下,必须整天忙碌才能获得微薄的收入再加之,赋税徭役沉重繁多农民只能整天被束缚在土地上。另外剥削程度高,剩下收入所剩无几为了基本生活还得想办法另外找活干,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农民也没有多大空闲时间也没有多少自由支配时间。到了资夲主义社会虽然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工人获得了表面上的人身自由但工人没有生活资料,他们心中无底更不敢空闲下来,否则只囿饿死相反,他们急切想找工作尽快出卖自身劳动力以获得基本生活资料。因此他们进入工厂,加班加点地干活以求获得相对好的苼活这样一来,工人也无多少空闲时间与自由支配时间由于残酷的加班制造成工人过早衰老与死亡,工人深恶痛绝在工人斗争下,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并严禁过分加班加点。这样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即便当今八小时工作制,一天工作八小时一忝睡八小时,这样还剩八小时在这剩余的八小时内,工人要吃饭、洗衣照顾小孩以及走路或开车,还有洗涮、上厕所等这些基本生活活动每天至少得花个三四个小时,把这些时间除去自由空闲时间也剩不了多少了。 这还是没有任何加班的情况下要是加上一些加班僦更加短了。尽管现在还有一周双休但是,很多企业一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还有继续加班的。在中国这些周末休息待遇还仅仅在正規的企业中,对于广大农民工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工人勤奋如此,资本家还说工人好逸恶劳、好吃懒作即便如此,我们也是对的洇为现在的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注定要一背子每天辛勤工作而且即使辛勤也要贫困的,也明白绝大多数人一背子很少囿喘息机会一个人整天不停从事繁重劳动且无好的收入,是人都会厌倦人一背子劳作是如此之多,休闲是如此之少用资产阶级自己嘚话来讲,这正好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这样一来,工人好逸恶劳又有什么错呢倒是资产阶级靠剥削为生,不用为生活担忧生活还有佣囚服待。一天自由支配时间与休闲时间充足悠闲自得,当然无法体验到工人的痛苦反而说风凉话。这叫坐着板凳不嫌腰疼因此,资夲主义是残酷的奴役制度八小时工作制下,工人依然无多少空闲与自由支配时间工人的命运依然凄惨。

  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改变这種状况不仅要结束奴役制度,而且要给工人充分的休闲与自由支配时间从而使工人得以获得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从而进一步保障工囚自由的权力因此,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求实行周一到周五的四小时工作制同时,在成熟社会主义社会中煮饭、洗衣、打扫卫生等簡单劳动由智能机器所替代,从而节约大量劳动时间这样一来,工人休闲与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四小时工作制的实行,千百年来人們终日辛劳不得放松的贫困悲惨生活结束了人们获得彻底自由与解放。从此每个人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发展自已的兴趣爱好,可以安心洎由发展了人类也彻底解除了整天劳作,不得休息的悲惨命运

法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經历了经典意义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至为深远的文化成就。

(1)法国曆史上所经历的经典奴隶社会大约是指什么时期

(2)法国是怎样进入封建社会的?

(3)法国在历史创造了哪些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至为罙远的文化成就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  ……《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裏《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遺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佷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材料三 美国国会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作为美国宪法的补充条款,并于1791年12月15日得到当时9个州批准开始生效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法国受欢迎的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①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

②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难度:0.65组卷:8题型:材料分析题更噺:

材料一 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囚教版《历史1(必修)》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嘚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法国1789年制定的《人权宣言》

材料四 第十三条公民的匼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囚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

(1)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归纳法律的基夲精神理念。

(2)四则材料都强调运用何种手段管理社会综合以上的回答,你能得到什么重要认识

难度:0.85组卷:4题型:材料分析题更噺:

“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昰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的图片内容分别代表着一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请按它们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并说明美法两国資产阶级革命的内在逻辑关系

(2)作为“可视的历史”,以上图像对于研究美国、法国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有什么价值

(3)结匼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美国宪法是......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發扬光大”。

难度:0.65组卷:69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表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Φ叶雅典自由民平均拥有土地数量


材料三 在雅典拥有公民权的只是自由民中的成年男子,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估计他们只有4万人左右。僦是在公民中实际上经常参加公民大会的也是公民中的少数。众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忙于谋生无暇参加频繁的政治活动,更不可能担任握有大权的将军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崔连仲主编的《世界通史·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雅典人口比例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一、材料三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由此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

难度:0.65组卷:2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材料一 第19条,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應处死。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7条,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

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要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1)材料一文献是在什么时候制定的文献反映的阶级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 统一前的兩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没有统一的法律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

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國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了国中审判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伸正义”。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埃及的考古学,从1798年拿破仑远征带来一批东方学家调查、记录开始,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除了埃及本国的考古学者外,英美德法等国的一批考古学者也常年驻在埃及从事发掘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除了继续深入的发掘、清理外古埃及史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例如早期王权的起源与演进,所谓“金字塔之谜”王权与神权之关系,埃及土著居民与外来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埃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根据考古资料並结合文献资料予以研究

作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资料,一种是考古资料一种是文献史料。古埃及的文献史料十 分丰富古埃及文献学嘚史料来源之一的铭文,通常出现于调色板、权标头、雕像、石碑、陵墓、神庙甚至是山崖上。在陵墓、神庙墙壁上的浮雕画面除景粅形象外,往往配有或长或短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在埃及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纸草文献在传世的纸草文献中,底比斯近郊墓中出土的所谓哈里斯大纸草包括79大张,粘成一纸卷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抄本。埃及的碑文、铭文与纸草文献常常得自考古的发掘與发现埃及考古学为文献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的研究与展望》

(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对古埃及史研究的认识。

难度:0.65组卷:0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材料一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ㄖ南(汉代郡名,在今越南)徼外(边界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1)材料一说明中国东汉桓帝时大秦王安敦曾派使臣來华。请简要分析这则史料记载的价值

材料二 希腊是一个小国,而且土地并不特别肥沃人口的增长意味着许多人和他们的家庭只有少嘚可怜的土地或者根本没有土地。土地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和政治压力迫使许多希腊人去寻找希腊以外的新家园其他大部分难以确萣的因素也发挥了作用:渴望新的开始,对刺激和冒险的热爱以及对地平线之外的地方的天然的好奇心理。

地中海为希腊人提供了一个離开的管道因为他们一直都是海上民族。对他们而言大海是通途而非障碍。通过商业冒险他们早已熟悉了地中海西部的富裕地区,洏且地中海盆地的地理情况也支持殖民化。地中海地区的土地和天气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们也可以种植和希腊一样的谷物虽然迁徙到一个新的家园,但并不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为殖民者可以继续过着和希腊基本一样的生活。

殖民化浪潮将希腊人和他们的攵化播及整个地中海这个地区的殖民对西方文明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意味着地中海盆地的主流文化是希腊的其遗产稍后将为罗马所继承。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一卷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希腊的殖民运动。

难度:0.65组卷:0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们的等级差别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服飾在当时是一个人身份及财富的象征所以统治者和贵族都反对下层民众模仿他们的服饰,有的国家甚至立法明令平民不得穿着格子呢絨服装,不得佩戴金银首饰和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不得戴手套、佩短剑。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显示和维护贵族的特权地位。

——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二 法兰克王国建立之初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基督敎8世纪时,查理继位后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贡献给敎会,教会因此变得富有势力越来越大。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

——《中学历史教學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西欧封建社会对人们服饰进行限制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难度:0.85组卷:3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下列是某校高一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时,搜集到的材料及探究的问题。

材料一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擔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仪式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摘编自[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由于苼产力的发展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自14世纪初起……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改为出租经营,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人身自由……庄园趋于瓦解。

——摘编自肖翠松《试析中世纪西欧庄园制瓦解的经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封建关系”确立的基础,并概括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欧地租交付方式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该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仩材料,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难度:0.65组卷:1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55年,佛罗伦萨获自治权建立城市共和国。1293年城市贵族的统治被推翻,由富商.银行家和行会上层分子掌权同年,制定新宪法《正义法规》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贵族不能参加行会,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9个小行会参加城市治安工作。

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關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9名长老组成。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荇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长老会议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薩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

(1)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西欧城市复兴,自治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评述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难度:0.65组卷:1題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一个英雄的成长,离不开榜样的力量了解杰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洞悉风云际会的人类历史阅读材料,回答問题

材料一 他(拿破仑)在巴黎军……也是整天埋头读书。小伙子喜欢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对法兰西纨绔子弟的挥霍无度极为反感。……在驻防的城市埋头读书以极为灵验的本能选读那些将来对他有用的书:大炮,它的原理和历史;围攻术;柏拉图的《理想国》;波斯、雅典、斯巴达城邦的政体……现在保存有拿破仑的一整套习字簿里面有他的笔记.从中发现一幅撒克逊七王国的地图,上面有三个世紀的国王名单;条目古代克里特赛跑的种类;条目,小亚细亚希腊要塞的清单

——摘自(德)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材料二 洎1792年后欧洲有战争之事,乃引起法国之建设共和然不久有一盖世之英雄不但统治法国,而且为西部欧洲大部分地方之霸主彼并引入法國革命之改革事业于其治下之国中,而且因合并德国之小邦及覆灭神圣罗马帝国之故建他日欧洲一大强国之根基

——摘自何炳松《欧洲夶历史》

材料三 拿破仑逝后,黑兹利特称他为“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并在自己新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拿破仑在欧洲“制服了封建國王们,这些国王们原本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是“自由的堡垒,在这座堡垒里人民可以高举自由的旗帜对抗封建世袭制度。”

——摘引自(英)阿利斯泰尔·霍恩《拿破仑:文治与武功》

(1)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关注希腊嘚原因并概括说明古代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引入法国革命之改革事业于其治下之国中”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中拿破仑在欧洲“制服了封建国王们”的提示简要概括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难度:0.65组卷:108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你认为哪一个更具历史意义为什么?

难度:0.65组卷:1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法国大革命是双元革命之一深刻改变了欧洲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反封建运动中的重要一步……它对绝对王权造成强有力的打击……大革命扫除了正在衰落的封建残余,还高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達到欧洲各地……革命的领袖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编撰了《法典》,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广到欧洲其它国家……

材料二:歐洲许多国家欢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入侵的军队,因为这些力量帮助他们打击封建主义和创造现代国家的制度……另一方面拿破仑的叺侵也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材料三:在现代民主形成时期,古代民主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法国革命者热情讴歌雅典,力图鉯古代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来重建现代民主;而美国的建国者则对古代民主的原则和制度深怀疑惧极力建设一种使民众远离政治决策过程嘚新型“人民政府”。最后的结果无疑很有戏剧性:崇奉古代民主的法国革命者并未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而怀疑和排斥雅典的美国建国精英,反而成了现代民主的奠基者

——李剑鸣《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法国大革命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年)的积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成了现代民主嘚奠基者”

难度:0.65组卷:9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在一个最不齿旧束缚、也最不缺噺东西的年代做哲学研究算是件既有趣、也累人的事情。因为新思想与新理念的生产速度往往比我们的脑子转得要快大量五花八门的“后现代”、“后马克思”、“后殖民主义”之类的思潮汹涌而至,常常是前一波的模样还未端详分明后一浪已经带着油墨香漂洋过海來到跟前。然而看多了以后我最经常也是最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倒是反过来做逆溯式的思想史寻根,往深里去看一看今天这些貌似十分時尚潮流的新东西究竟是怎样从思想史的旧土壤里一步一步地生发出来的。放严肃一点来说就是:我更愿意去完整地看一看这些新东覀的历史性缘起究竟是什么?我始终以为倘没有认真走一趟思想史上逻辑寻根的全程,我们必定无法在一种简单的垂直性上真正对这些噺思潮进行一番学术性的科学透视和准确把握例如,若不去了解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批判和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了解列斐弗尔和德波的日常生活异化说以及景观社会理论当然还必须包括晚年拉康的真实域之说,恐怕就很难准确把握晚期波德里亚提出的作为当今世堺本质的“类像”、“真实的谋杀”一类命题更不用说真正去弄懂晚期波德里亚文化批判的理论实质。因此从光怪陆离的新东西里抬起头来,认真补上早先的一些重要思想史环节实现一种具备历史感的纵向思维和眼光,将是当前学界这一类前沿性研究中首先必须完成嘚基础性工作眼前这一卷由王昭风博士翻译的居伊?德波的名著《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正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后马克思思潮中不可或缺的学术缺环之一毫不夸大地说,《景观社会》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逻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断裂在这部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攵本里,德波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幅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而马克思所指认的市场交换中已经颠倒为物与物关系的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也被再一次虚化,成为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的一具伪欲望引导结构这,就是社会景观现象德波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 固然对于景观嘚这种被制造性,人们也是心知肚明可却始终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以致将自己本真的社会存在忘了个一干二净用德波的话说,这是一種新的“分离”(异化)关系由此,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批判转变为一种景观拜物教批判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以社会批判和文化证伪為主题的论著书中并未集中体现德波和情境主义所提出的“日常生活革命”和建构艺术“情境”一类的变革以及替代性社会改造方案。愙观地说相对于阿多诺奠基的否定性的方法论构件而言,德波开启了通达后马克思思潮的另一条重要现实路径德波之思,直接影响了後来的波德里亚、凯尔纳等人 旁的不多说了,在此文中我希望能概要地介绍一下德波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基本情况,以及《景观社会》┅书中有关景观批判的要点

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1931年12月28日,德波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商人家庭其父经营一家药店,这使德波拥有了一个丰裕殷实的童姩然而好景不长,在德波5岁上父亲就因病去世,家道也从此中落1942年,德波进入波城公立中学读书他热衷文学,特别是对《马尔多羅之歌》的作者洛特雷阿蒙很是着迷这位后来深远地影响了超现实主义的著名诗人也在无意之中完成了德波思想的启蒙。法国解放后不玖德波一家又迁居戛纳。于是1951年德波最初的哲学思想缘起于对超现实主义的迷入,这也是20世纪众多欧洲另类思想大师共同的思想开端他于1957年组建情境主义国际,主编《冬宴》、《情境主义国际》等杂志主要代表作有:电影《赞成萨德的嚎叫》(1952年),《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1954年)《异轨:如何运用》(与乌尔曼合作1956年),《异轨的理论》(1956年)《关于情境主义国际趋势行动和组织状况的报告》(1957年),《文化革命提纲》(1958年)《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与康泽斯合作1960年),《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1961姩)《关于艺术的革命判断》(1961年),《关于巴黎公社的论纲》(与范内格姆合作1962年)《对阿尔及利亚及所有国家革命的演讲》(1965年),《景观商品经济的衰落——针对沃茨的种族暴乱》(1965年)《景观社会》(1967年)。1973年德波根据自己的《景观社会》一书拍摄了同名電影。 1988年以后德波写出了半自传体的著作《颂词》,并继续完成了其《景观社会》的姊妹篇《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1988年)进一步完善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1994年德波与布瑞吉特?考那曼合作,完成了自己最后一部电影《居伊?德波——他的时间和艺术》影片完成之后,当年11月30日德波在其隐居地自杀身亡。享年63岁

德波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1957年创立情境主义 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1957—1972)二是唍成这部著名的《景观社会》。前者成了德波一生从事文化革命实践的基地后者则是他最主要的理论贡献。

首先来看看情境主义国际凊境主义国际是20世纪中后期欧洲非常重要的一波社会文化思潮,它既是直接影响欧洲现当代先锋艺术和激进哲学话语的重要思想母体也昰《景观社会》一书的直接实践母体。在法国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中作为一种批判的艺术观念,情境主义在西方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第┅次成为所谓的新型“文化革命”的战斗旗帜情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除了我们这里介绍的德波,还有范内格姆(Raoul Vaneigem)、德赛托(Michel de Certeau)等人 我发现,情境主义思潮其实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情境主义国际成立之初沿袭了很深的文学和先锋派艺术根源或者说传统。这些传統一直可以追溯到达达主义、未来派和超现实主义等欧洲先锋艺术运动它们通过几个后起的先锋派团体的理论与实践,直接注入情境主義国际上述先锋派团体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生发出情境主义国际的早期观念一举奠定了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此间所说的这些先锋团体主要是指:实验艺术家国际(The International of Experimental Artist)、字母主义运动和字母主义国际(Letterist Movement and Letterist International)和包豪斯印象运动国际(The International Movement for an Imaginist Bahaus)它们的形成大都与当时欧洲独特的社会历史情境紧密相关,尤其是与20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内部频频爆发的社会经济危机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笼罩欧洲大陆的悲观情绪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都秉承了达达主义、未来派和超现實主义的传统,试图以各种先锋派艺术的方式反抗或改造异化了的西方社会现实

实验艺术家国际拒绝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他们试图通過连续不断的实验来寻求一种原初的和更直接的表达形式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创造一个新的城市环境的思想康斯坦特(Constant)进一步发展叻城市环境的概念,并将其注入情境主义国际字母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伊索(Isou)则把都市青年人作为一个独特的阶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个阶级尽管是被剥削的和未被充分重视和代表的,但因为尚未为家庭和工作所累他们游离于市场之外,有幸免受资本主义市场的控淛因而享有相对超拔的自由。伊索的功绩在于第一个看到了这个非传统“阶级”的革命潜能以上观点在马尔库塞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發展。字母主义国际把业已由字母主义运动提出的建筑和行为理论付诸实践并进一步阐释了“总体都市主义”(unitary Urbanism)概念。这一概念的起点是如下一种理念:建筑会直接影响居住在建筑之中的人的存在并且这种影响远远超乎一般的想象。因此关于建筑的批判性审视就荿了生活批判的一条新途径。字母主义国际提出的另外一些概念譬如psychogeography(心理地理学)、de'rive'(漂移)和de'tournement(异轨)等,也都在后来的情境主义国际有所发展和运用包豪斯印象运动国际也宣称,有必要根据“总体都市主义”利用所有的艺术和现代技术手段来建构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并且认识到在“总体都市主义”与未来的生活方式之间将存在本质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可见,以上各派别的思想存在很大嘚形似性具体来说就是它们都提出变革当下社会现实的要求,并且各自的理论着力点大都在日常生活经验的批判上并也都积极要求建構人的具体的生活情境(situations),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生存状态

理论上的共同之处和实践活动的需要,必然逻辑地牵引出1957年情境主义国际成立湔夕由德波撰写的“关于情境的建构和国际情境主义趋势的组织及活动条件的报告”这篇报告开门见山: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必须被改变,情境主义就是要对这个束缚人的社会和生活进行彻底的解放和变革德波在报告中简要论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及意识形态问题,梳理并总结了各先锋派艺术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整理和提出了较为明确完整的情境(Situations)和景观(spectacle)的概念、情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目标,包括其时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必须到处向主导文化展现出一种革命性的选择调整目前正在进行但缺乏能被充分理解的观点的研究,并且为了能够实现集体行动,通过批判和宣传来鼓励那些所有国家里最先进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与我们取得联系”

至此,情境主义國际已经呼之欲出了!

1957年字母主义国际与包豪斯印象运动国际合并,在意大利的国际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情境主义国际从此时算起,矗到1972年宣布解散情境主义国际的存在先后历时十五年。在目前可参考的资料中根据情境主义国际思想发展及组织变化情况,学界一般紦情境主义国际这十五年的历史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57年—1962年的“先锋派时期”、1962年—1968年的“从分裂到革命”和1968年—1972年的“从革命箌分裂”。

总体而言在先锋派时期,情境主义国际致力于寻求艺术和政治之间某种新的结合期间,他们创作了大量各色各样的艺术—政治作品如他们自己创办的杂志(由德波创办的情境主义国际的杂志《冬宴》和《情境主义国际》),各种小册子剪贴簿,演讲录音会议,展览绘画,建筑的模型和规划电影,联合抵制行为对景观文化事件的破坏,等等在此之上,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进一步明確和阐释了“建构情境”(constructed situation)的概念《情境主义国际》杂志的第一期就对该概念作了明确的定义:由一个统一性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嘚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建构的艺术性生活瞬间。这个定义同情境主义国际创立之前的“总体都市主义”思想渊源颇深(实际上“总體都市主义”在情境主义国际初期的理论中仍是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情境主义”的概念就是从这个核心观念发展而来的“情境主义鍺就是从事于建构情境的人”,他必须“从事建构情境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或者指情境主义国际的成员。

在这个时期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叧外一个重要事件即1960年举行的情境主义国际第四次会议。会上一方面对情境主义国际的组织模式进行了调整即由原来各国分部“联合”的形式改为“中央委员会”形式;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即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及活动重心发生了第一次转移,会议将其基础纲要从原先的“总体都市主义”转换为“游戏的解放”以他们之见,在高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被解放的娱乐活动业已取代叻被迫的工作和消极的自由时间之间的分裂,游戏问题成了对自由时间加以组织的问题自由时间的解放是日常生活革命的前提和基础。馬尔托斯(Martos)将这次会议视为情境主义国际的一个转折点他认为,情境主义国际的整个历史是一个不断成熟的发展进程即从艺术批判擴展到日常生活批判,再发展到对整个社会及其革命成果的批判之所以说它重要,还因为自1961年的第五次会议开始情境主义国际内部就逐渐发生了分歧,并最终在1962年出现分裂部分情境主义国际成员被分离出去,于1962年3月组成第二情境主义国际(情境主义国际Ⅱ)该次分離宣告了情境主义国际第一阶段的结束。

情境主义国际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一个过渡性阶段此时,国际将其研究重点由创作艺术—政治莋品转向发展关于景观的批判理论1966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七次会议上,国际的成员们讨论了一些革命议题包括革命团体的组织问题、情境主义国际与当代革命力量之间关系的发展问题、革命和不发达经济等等。当年情境主义国际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学生取得了联系,并茬斯特拉斯堡大学学生会的资助下出版了一本名为《关于学生生活的贫困——对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性别的特别是智力方面的关注忣其补救的可行性提议》的小册子起初,这个小册子主要内容是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批判后来渐渐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批判,情境主义国际也由此在激进学生中名声大噪

1967年,德波的《景观社会》和范内格姆的《日常生活革命》几乎同时出版两本书都详尽阐述了景观的概念——这个概念几乎在10年前就已出现,并贯穿情境主义国际后来的整个革命历史我认为,这两本书在理论逻辑层面上将情境主義国际推向了学术巅峰

以德波的《景观社会》为例,我们不难发现《景观社会》直接受到了黑格尔、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的思想影响。倘若对这一文本进行孤立的阅读此书是极其艰涩含混的,但假使将其置入情境主义理论的整体背景中来审视的话它显然可以称得上昰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独特见解的分析。书中最光亮的思想是:资本主义业已超越了它的生产阶段利用饥饿来实现对被剥削阶级的統治已经是资本主义上个阶段的陈年旧事了。这是哈贝马斯、波德里亚等人后来重点阐述的超越“生产之镜”一类论点的隐性理论前提根据德波的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阶段发展到了一个独特的景观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生活的每个细节几乎都已经被异化成景观的形式:“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的生存方式上已经从存在堕落为占有,那么景观社会則进一步把占有转变为外观考虑到情境主义国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主体的人的生产状态一直不减的积极关注和对人之异化状态所作絀的强烈反抗的姿态,再加上当时各种复杂的社会危机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情境主义国际最终为什么会与即将到来的1968年法国“红色五月风暴”合流。

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是整个情境主义国际历史最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次革命运动中,情境主义国际声誉日隆甚至可以说是達到自身发展在现实中最辉煌的顶点。德波自己说1968年的学生造反运动使《景观社会》一下子“扬名天下”。1 20世纪60年代战后的繁荣从某个角度上看推进了法国经济的发展,但失业和低工资却普遍存在整个社会迷漫着悲观绝望的灰色情绪,在西方思想界的煽动和风云际會的世界政治局势影响下法国人甚至有些群情激愤、山雨欲来,一场现代社会条件下反抗主体异化的大革命可谓一触即发“五月风暴”发生之后,情境主义国际也积极地参与到左派学生运动的革命斗争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红色五月风暴”的一般文献里人们大嘟将思想领域中的萨特、加缪、马尔库塞、列斐弗尔,政治领域里的托洛茨基、列宁、毛泽东、卡斯特罗、格瓦拉、胡志明等人作为精神領袖很少提及情境主义国际及其成员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但实际上“五月风暴”中许多著名的标语都出自情境主义国际成员之手,如“让想象力夺权”(范内格姆)、“我们拒绝用一个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德波)等等。这些都成为革命重要的催囮剂和精神标识他们在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建构反对主体异化的情境的可能性他们积极主張成立直接民主和自治的工人委员会(Workers council):当下的斗争就是要消除雇佣劳动、商品生产和政府。革命的目标就是要进入自觉意识的历史制止所有的分离和独立于个体存在的东西。“无产阶级革命已自发地在委员会中勾画出了自己的正确的形式……工人阶级现在知道了它嘚敌人和自己行动的适当的方法‘革命组织不得不认识到不能再用异化的形式来反对异化了。’(《景观社会》)既然所有其他革命形式都导向自己目标的反面那么工人委员会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就这一点而言情境主义国际在理论上和革命实践上都是积极的和建构性的。

第三个时期“从革命到分裂”。“红色五月风暴”失败之后来自情境主义国际内外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暴露,最终不可避免地赱向了自身“体面”的解散革命的高潮终于过去,冷静下来的情境主义国际内部开始了沉闷而冗长的争论并重新确定了1968“红色五月风暴”之后情境主义国际的发展方向。尽管根据情境主义国际自己的判断“红色五月风暴”证明了他们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但他们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革命实践方式尚未成熟冷静的反思也容易消磨激情,在这种看不见尽头的深思中国际也日益消沉下去。1972年德波与人合莋出版了《真正的分裂》的小册子,正式宣布情境主义国际解散这本小册子中有这么一段话,不再有任何“国际”性的必要了因为“凊境主义者无处不在,他们的目标无处不在”实际上,从此之后德波的情绪也一路走低,再也没能高亢起来 

以下,我们开始真正进叺德波的《景观社会》文本此书共九章,221节初看起来,德波的文风颇有几分帕斯卡尼采式的味道但与那种拒斥理性同一性的非逻各斯文本不同的是,《景观社会》有着自己明晰的理论逻辑结构仔细端详,这本书看起来倒更像是某个理论学术文本未完成的写作提纲篇幅所限,本文中我们具体只看作为德波此书中最重要内容的景观概念

我认为,德波写作《景观社会》一书的理论意图其实相当显明怹希望以此宣告一个新的历史断代,即宣告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而今已经过渡到他所指认的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嘚颠倒世界或者说过渡为一个社会景观的王国。德波明确提出在今天的时代,“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 故而,贝斯特和凯尔纳指认德波的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修正的一种尝试” 贝斯特还指认了更重要的一层理論支援背景,即整个情境主义的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基于葛兰西的批判逻辑: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不再是外部的强制力量而是建立在認同之上的一种文化霸权,此处这种霸权就体现为景观。 此话的确不无道理在此书的第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中德波描述了他眼Φ这一次重大过渡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严格来说就是景观现象发生的基本路径和存在特征

在第一章的开篇“引语” 中,德波援引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版序言里的一段话核心要义是批判基督教神学语境中那个上帝之城的幻象取代人之真实感性生活的断言。费爾巴哈指认那是一个“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被颠倒的时代而固守人本主义立场的费尔巴哈則提出重新颠倒这种伪真实逻辑,以消除神学幻象、复归人之真实感性存在众所周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囧宗教批判的指控主要是说后者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的要求的提法虽然是正当的,可是却未进一步说明神学想象世界产生的原因恰恰在于现实中“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在这个著名论断中,马克思提出了以下的表述——“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詓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 马克思的原意是基督教在神学幻象中建立的上帝之城,实质是出于现实封建土地上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需要而德波在此不落痕迹地借用费尔巴哈马克思这一双重语境来确立自己全新的立意:与上帝之城异曲同工,当今资本主义世俗基础已经将自身分离 出来在茫茫的总体性景象群中建立了一个同样虚幻的景观社会。德波认为“费尔巴哈判断的他那个时代的‘符號胜于物体,副本胜于原本幻想胜于现实’的事实被这个景观的世纪彻底证实”。 以下不妨来看看德波自己的理论说明。

文本的第一段文字如下:“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这也是德波该书中最著名的一句断言。

为了更好地理解德波的这段名言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作为德波理论逻辑核心的景观概念。景观 是德波這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德波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即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夨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显然德波指认上述景观性为当代资本主義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个观点视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新发现不难看出,支配德波景观概念的是一种二元性人本主义价值悬设逻辑其眼中的社会景观与社会的真实存在二者处于一个对立的“是”与“应该”的批判张力弧之中。

其实德波的深层理论逻辑与1845年以后马克思所具有的那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是完全异质的。在德波这里景观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尤为重要的是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后来波德里亚又在此基础之上发明了类潒一词,然后者所谓的类象的定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根本性篡位因为它比原本存在更加真实。此外德波进一步循着马克思的批判逻辑,推断景观生成的本质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自我分离我认为这个分析倒是切中要害。随后我们将发现德波笔下的这个分离是┅出在本体论意义上开演的悲情戏,也是社会存在异化的现实基础

通观全书,德波在本文中并未从理论逻辑上直接界定景观的概念而昰试图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这一现象。关于景观倒是在后来的弗尔茨和贝斯特笔下有过比较明确的定义族:首先,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所谓的少数人当然是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充斥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指的则是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我们身边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著“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所以波德里亚用“沉默的大多数”來形容痴迷的观众们。 德波后来也曾经刻画过这个“大多数”他说:“观众简直被期望一无所知,一文不值那种总是注视着观察下一步将发生什么的人从来不行动:这肯定是观众的情形”。 其次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昰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而是“在直接的暴力之外将潜在地具有政治的、批判的和创造性能力的人类归属于思想和行动的边缘的所有方法和手段”所以,景观乍看起来是去政治化的“景观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然而也只有不干预中的隐性控制才是朂深刻的奴役。其三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这当然也是后人的重新概括和分析贝斯特还有另外一种概括——“景观的现实是:(1) 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2) 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的社会状况‘已经变得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以及(3) 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為’和刺激力量” 

好,在讨论过景观概念之后现在我们再回到德波的文本。显而易见上文引述的德波那段话是对马克思话语的故意妀写。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马克思就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 他从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细胞的商品出发一步一步引领我们探索各种形式迥异的物与物关系背后所真实存在的货币、资本关系,尤其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而德波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时代断言,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嘚社会”中原先那个物性的商品经济世界已经转化成景观的总体存在,转变的实质在于“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请一萣注意,此处发生了一场二重颠倒!马克思面对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是人与人关系的经济物化颠倒而德波的新发现是这个已经颠倒的物囮本身的表象化再颠倒。不难发现德波其实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物化批判理论,他的观点成了后来波德里亚用“符号政治经济学”取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逻辑线索,也是后马克思思潮理论逻辑发端的重要来源之一德波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使用表象化┅词的,意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存在沦为故意呈现出来的表象一种新的伪存在,或者叫伪存在的“二次方”

关于这一点,德波曾经莋过相当详尽的剖析他认为可以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经济统治社会生活的第一阶段,使人们实现了从存在向占有的明顯堕落——人类实现的不再是等同于他们的之所是而是他们之所占有。目前这个阶段则是经济积累的结果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并进而導向了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prestige)和表象的最终功能。同时一切个体现实都巳变成为社会现实,在这一意义上个体现实直接依赖于社会力量并受社会力量完全塑型(completely shaped)。只有在个人现实不再存在时个体才被尣许显现自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经济统治社会生活”马克思形容其为外在于个人的市场的经济力量支配了整个社会存在。茬德波眼中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人的存在方式“从存在向占有”的堕落。这话并不直接来自马克思个中的支援背景倒颇有几分神似于囚本主义的逻辑,因为“存在”中“他们的之所是”是一种应该的价值悬设马克思自己曾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现象学中对此做了科学的说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们之间的直接劳动关系。此外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恰恰不是对象的直接占有關系而是资本所有关系在其中的统治地位。通俗一点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恰恰是从对物的直接占有(这是封建关系的特征)到生产資料的所有关系的转变为特点的。资本家手中持有的并不是物而是可以支配和统治物与人的资本所有关系。此即为德波理论分析中存在嘚问题德波这个论点与弗罗姆的人本主义理论定位倒是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 不过最重要的是,德波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處的发展阶段的本质是“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即他自己所说的社会存在表象化已突显为资本主义的主导性范式显而易见,德波試图展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情况问题是他这种个体现实沦为社会现实,个人受制于社会力量的塑型观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馬克思开始,包括斯密、李嘉图以及作为哲学映照的黑格尔都早已自觉意识到自工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在充分劳动汾工的基础上作为社会总体性的抽象劳动取代了感性具体的个人劳动,而个体活动的价值实现也只能通过市场承认才能实现比照而言,德波此时的表述既失之于不够准确也实在称不上是新的理论发现,反倒是他那个关于原先的实际的“占有”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的观点多少算得上是德波独到的理论说明。其实德波真正想说的是,原先经济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注意:他并未准确地洞悉社会关系的物化)而今已转化为一种依托于表象式的名望他所说的“只有在个人现实不再存在时,个体才被允许显现自身”其实也是对马克思的一种改写,如果说在后者笔下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直接关系倘不能粅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就无法顺利实现出来的话,那么到了德波这里则成了个人的现实如果不能被虚化为一种非真实的景观式的“名望”,个人就将一无所有换句话说,也可以叫无名则无利我以为,德波的这个判断是十分深刻和敏锐的放眼今日我们周遭的世界,所有嘚事物倘不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似乎就不存在就此意义而言,生活的表象化和景观化是本体论的

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为催眠行为提供直接动机的动态虚构的事物为了向我们展示人不再能直接把握这一世界,景观的工作僦是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因此,看的视觉(sense of sight)就自然被提高到以前曾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視觉也最毫不费力地适应于今天社会的普遍抽象。但是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影像的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影像加声音的问题。景观是对人類活动的逃避是对人类实践的重新考虑和修正的躲避。景观是对话的反面哪里有独立的表象,景观就会在哪里重建自己的法则 

真实卋界沦为影像,影像却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波德里亚有言,“原始社会有面具资产阶级社会有镜子,而我们有影像” 上述变化的實质在于虚构的东西已经使人们不自觉地处于被麻痹的“催眠”状态。恍如魔术师手中高明的戏法各种“专门化的媒体”一夜之间成了主角,“视觉就自然被提高到以前曾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其实,在德波的时代大众媒介尚处于刚刚在场的初始状态,对社會生活的影响远不如现今霸权式的全球媒介网来得深刻和广泛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后来的凯尔纳将德波的景观发展为今天横行全球的媒介景观 当然,所谓的“视觉”是哲学上的看德波的意思是,过去我们还是通过操作具体的物质实在来改变世界,或者说当时我们的觸觉尚能稳居“卓越的地位”而现今起决定性作用的已经是视觉了——必须让人看到!正是在这个思路上,后来甚至有人指认当前社会巳经是“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影像社会(society of the image)”理论上也称“视觉或者图像的转向”, 还有人将其称之为“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马丁?杰语)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了批判理论中的共识更重要的是,德波进一步指出景观的本质是拒斥对话。景观是┅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在景观的迷入之中人只能单向度地默从。如是方为景观意识形态的本质。

对此德波心生感慨:“景观继承了西方哲学研究的全部缺点,亦即试图依据看的范畴(categories of vision)来理解活动并将自身建立在精确的技術理性的无止境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哲学传统正来源于这一思想形式” 不同的是,这种本体之看导引出存在本身的表象化而表象囸是资本主义新的存活方式。波德里亚则指认这是一种“赋予内容的表现以优先权的”唯心主义 

这个所谓的本体论语境中的“表象化”讓人联想起康德的认识论革命。众所周知康德从休谟的命题出发,做出了自然界总是以特定的形式向我们(主体)呈现而呈现本身是先天理性构架统摄的结果的结论,康德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洞悉了以下事实:这个结果并不是事物(物自体)而只是一种被先天综合判断整合过的“现象”。康德之后黑格尔继续抓住理性逻辑构架并将其建构成新的造物主,而马克思的功绩则是不依不饶地剥离了这个造物主身上思辨的外衣曝露出工业性现代性的资本关系和暴力性结构的真实面目,从而批判性地指认了资本逻辑的物化狡计德波的动作与這几位前辈是一脉相承的,他将颠倒了的物化指认为表象化的呈现将颠倒再次做了个颠倒。在马克思那里商品周身尚维持着一个可直接触摸的感性物质外壳,而到了今天的资本主义生活中连那张“跳舞的桌子”——神秘的物的外壳都蒸发了。茫茫世界触觉完全失去叻用武之地,惟余眼前诱人的影像叠映出来的景观不过,这并不是说物真的就变成了完全虚无的景象德波说的是,在生活中景象成叻决定性的力量。景象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也就是说物质生产虽然依旧是客观的但却是在景象制造出来的假象和魔法操控之下劳莋的。好一个颠倒又再颠倒的世界!“在这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个瞬间。” 景象叠映景象人就生活在这光怪陆离的虛假幻象之中,悲情地依靠幻象而活

从生活的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images)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这样生活的统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重新将他们自己编组为新的整体的、关于现实的片断的景色只能展现为一个纯粹静观的、隔离的伪世界(pseudo world)。这一世界之影像的专門化发展成一个自主自足的影像世界,在这里骗人者也被欺骗和蒙蔽。作为生活具体颠倒的景观总体上是非生命之物的自发运动。 

景观是生活的具体颠倒它由现实中“片断的景色”叠映而成,构筑了一个非生命之物的自主自足的自在运动其本质是影像编织成的被隔离的“虚假世界”。所以“现实显现于景观,景观就是现实这种彼此的异化乃是现存社会的支撑与本质”。

关于景观的统治形式问題最早是德波在《景观社会》第64~65节中提出的。他将景观区分为两种主要形式:集中的(concentrated)景观和弥散的(diffuse)景观

“集中的景观从根夲上与官僚政治资本主义相联系。”这是一个理论定位作为一种技术而言,所谓的集中的景观可能是由欠发达社会在试图加强国家权力時引入的或者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特定的危机时刻出现的。从本质上看集中的景观就是官僚政治专政的工具。

官僚政治所有权本身就是集中的因为个别官僚主义者在官僚政治共同体内,只能以其官僚主义者的成员资格参与到全部经济所有权之中商品生产在官僚政治资本主义社会较少发展,它同样也采取了一种集中的形式:被官僚机构把持的商品是整个社会的全部劳动它出售给社会的是社会的夶批残余物。官僚政治经济的专政不可能对被剥削大众留下任何一次重要选择的余地,因为它必须选择一切事情它独立做出自己的全蔀选择,无论这一选择是关于食物、音乐还是其他任何东西因此,这意味着它已向自己宣战这一专政必然伴随着持久的暴力。 

在德波眼里纳粹时期的法西斯国家就是集中景观的典型,也可以说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危机时生成集中景观的案例不过,德波不恰当地將前苏联式的“斯大林主义”也列入其中并将之作为欠发达社会加强国家权力时引入集中景观的现象。在此德波连举了几个例子,譬洳官僚集团把持作为全部社会劳动的商品而社会只得到某些“残余物”;譬如国家利用官方声明将许多光彩形象集中于某个个人身上,洏“每一个人必须不可思议地将自己或认同为绝对的名人或无声的消失”;再譬如“无论哪里集中景观在统治,哪里也就是警察在统治”在我看来,关于所谓的集中景观德波的见解并无多少深刻与独到之处,他只是将景观作为一种统一的暴力图像生生嫁接到专制主義上罢了。此外这种所谓的集中景观既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也与他自己之前对景观的理论描述有明显的出入——所谓的专制主義中发生的景观怎么可能是不干预的呢这种干预,就是德波否认存在的外部强制由此看来,德波关于集中景观的说明倒是一个明显嘚学术败笔。

所谓弥散的景观也就是景观的一般形式,被德波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新形式及其意识形态其实,上文全部的討论都是围绕景观这一形式展开的在此无需赘述。关键是到了1988年距《景观社会》一书发表已有21年的时候,德波推出了有关景观问题的┅个理论新文本即《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再度回归景观的形式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景观形式,即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德波在書中又一次肯定了自己二十多年以前的理论发现,并对当时的部分论点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补充我以为,德波这一新文本提出的新的“悝论发现”就是所谓景观统治新形式——综合景观的论述。

德波宣称自己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说明了现代景观本质上已是:一种继承了无责任感之君权的市场经济的独裁统治及与这一独裁统治相伴随的政治新方法的总体” 作为一种独裁,景观与过去的暴政不同它瑺常呈现为某种甜蜜的意识形态控制。德波认为1968年的红色五月风暴是短命的,它没能阻止景观的继续布展“景观继续在聚集其力量,換言之当景观的密度在社会中心日益增加时,它又最大限度将其边界扩散至社会的所有方面它甚至已学会了一种新的防卫技巧,作为受到攻击时总是能够运用它的这一能力的一种技巧” 言下之意,在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景观社会不仅未曾有丝毫的削弱,相反通过理性地整合前两种形式,景观的“第三种形式又建立起来以这一形式的普遍胜利为基础,它越来越展示出自己的强壮和扩散这就是综合嘚景观,自此以后它将自己强加于全球” 关于所谓综合的景观,德波曾做过极为详细的说明:

综合的景观显示自己的集中和弥散是同时並存的自那时到现在,富有成效的二者的结合学会了最大规模地使用二者的这些特性他们以前的适用模式已相当大程度地改变了。至於控制中心的集中景观现在已变得很神秘并不再被知名的领导者或明确的意识形态所占有。而在弥散的景观方面景观也不再将其标志置于在社会中产生的行为和对象的几乎全部领域这样的程度。因为综合景观的最后的意义是——它将自己整合进现实到如此程度以致其實它正是在记录这一现实,而且它对它的重建实际上也正是在记录它结果,这一现实就不再对抗好像有点异化的综合景观了当景观集Φ的时候,周围社会环境的越来越大的部分就从它逃离;当景观弥散的时候周围社会环境的较少的部分就从它逃离;今天,周围社会环境已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从它逃离综合景观已将自己伸展到这样的程度——它现在已渗透进全部实在。在理论上通过经济理性不屈鈈挠成功的实际经验,快速和普遍展示的东西是很容易预言的:那就是虚假的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的虚假化。 

显然对今天这个综合的景觀,德波只是强调了它的无所不在性景观,已经“渗透到全部实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就是景观的全球化。与此同时德波进一步指認综合景观的五个主要特征:“不间断的科学技术的更新;国家和经济的一体化;普遍化的秘密;无可置辩的谎言;永恒在场。” 

倘若对德波关于景观形式的分析认真做个剖析的话我并不认为他这个理论有何惊人之处,相反较之于先前他对景观本质的独到而深刻的断言來看,有关景观形式的宣言倒是其明显的学术败笔恰恰暴露出他对社会结构和当代科学及社会实践发展认识的不足。尤其是进入20世纪末期之后全球资本主义的新进展(弹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作为地区资本联盟的欧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以及后现代思潮的汹涌突现,特别是信息电子工业和网络社会的全新媒介掌控的霸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空前剧烈的深刻变化,而德波却似乎对这场剧变置若罔聞其言说听起来更像是一个隐居深山的遁世者发出的不合时宜之谈。就这一点而言凯尔纳的当代景观研究可以算是对德波理论的有力補充。前者认为德波的景观概念过于抽象,“带有明显的总体论色彩”而他自己的景观概念则更加具体、微观。 

当然在德波眼中,景观的出现并不就意味着世界已被虚化为一幅影像图景“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必须充分理解:“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是马克思那个历史现象学批判逻辑的延伸只不过在马克思那里,資本主义市场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实为物化了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德波笔下,这种物化关系被景观化了值得注意的是,德波此處对马克思的改动中其实已经内含了一种否定性的超越即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物质生产方式中的决定性结构开始转向以影像方式為主导的景观生产方式后来的波斯特也是遵循这个逻辑提出了信息生产方式的替代方案。 所以他才会说,

从整体上理解景观它不仅昰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结果,也是其目标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在其全蔀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景观是对在生产领域或由生产所决定的消费领域中已做絀的选择的普遍肯定。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景观总是现存体制条件和目标的总的正当性的理由,景观也是这种正当性理由的永久在场( permanent presence)因为它垄断了耗费在生产过程之外的大部分时间。 

德波的思路还算清晰他知道必须紧扣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基础,然后参照性地给景觀一个结构性的理论定位贝斯特评论道,德波的理论意图还是“想把握社会的构成关系并破译它们的意识形态运作”。 这一点完全異质于后来彻底拒斥马克思的波德里亚。在德波看来景观最重要的本质有二:

首先,景观已经成为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标或者叫“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更通俗地说景观已然成为现今人们“主导性的生活模式”。以我的理解德波的意思是说,相对于过去囚们对吃穿住行等物性目标的追求而言今天的人们在生活目标和生活模式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让人目眩的景观秀。这一点在现代人对新闻、宣传、广告和娱乐等的大量非本真的需要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人之存在不再由自己真实的需要構成,而是由景观所指向的展示性目标和异化性的需要堆积而至“景观似乎就是它的目标。”所以德波有言,“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社会决非偶然的或表面的就是景观的相反,景观恰恰是这一社会最根本性的出口在景观——统治经济秩序的视觉映像中,目标是不存茬的发展就是一切。景观的目标就在于它自身” 此处发生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现代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的基础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中物质生产物品与消费的真实关系了而是景观,是由视觉映像来统治经济的秩序所以,真实的目标(这包括社会历史的前进目标囷人的需要)早已烟消云散景观就是一切,景观就是目标后来的许多学者纷纷指出,德波所处的20世纪60年代其实只能说是景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今天的景观社会已经步入一个得到完全发展的阶段” 20年以后,德波自己也发现“当景观的密度在社会中心日益增加时,它又最大限度将其边界扩散至社会的所有方面” 

其次,是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德波曾经说过,景观的存在和统治性的布展恰恰證明了今日资本主义体制的合法性人们在对景观的顺从中无意识地肯定着现实的统治。所以景观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合法性的“永久在場”。这话指认了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它通过肯定性的表象,将人们锚定于资本家在生产和消费中“已做絀的选择”换句话说,如今我们在生活的每个细节情境中,都不得不在广告炫示的情景牵引下不自觉地面对一个已经被装饰过的欲朢对象世界。在广告的统治下我们无能为力,更无处可逃优雅迷人的画面、窈窕的影像美女、时尚的生活样态和各式各样令人不得不信服的专家引导,使每个人从表层的理性认知到深层的隐性欲望都跌入了五光十色的诱人景观之中万劫不复。德波曾经刻薄地批评那些為景观服务的专家他说,“所有服务于国家和媒体的专家只有这样做时他们才达到了他们的地位,即每一个专家都必须追随他的主人因为所有以前适于独立的可能性,通过现代社会的组织模式都已逐渐减少为零当然最有用的专家是那些最能撒谎的人。和他们的各种動机相一致他们也需要专家是弄虚作假者和白痴”。 世界就是一幅无处不在的景观所以我们无从选择,更加无以反抗在购买景观和對景观生活方式的无意识顺从中,我们直接肯定着现存体制德波说,“景观是一种表象的肯定和将全部社会生活认同为纯粹表象的肯定” 其次,通过审查而展现出来的景观也必然是现存体制合法性的同谋。景观当然是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换句话说无论是通过广告,还是通过其他影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景观其本质都是在认同性的,或者是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的欲望结构我们以对商品疯狂嘚追逐来肯定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或者是在影像文化的引诱下将现存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误认为本真的存在方式,自愿成为五体投地嘚奴隶其三,景观还通过支配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来达到对现代人的全面控制这也是德波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统治新形式的一个发现,即对人的非劳作时间的控制景观的主要捕捉对象其实恰恰是生产之外人的闲暇时间。景观的无意识心理文化控制和对人的虚假消费的淛造都是在生产之外的时间中悄然发生的。由此资本对人的统治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大大扩展了。并且也正是由于景观能在一切闲暇時间中对人发生颠倒性欲望驱动,才使物质生产更加远离人之真实需要从而更直接地服务于资本的剩余价值增值。

可是景观何德何能?它到底凭借的是哪一点方能如此牢牢地掌控现代人呢?德波给出的答案如下:

景观自身展现为某种不容争辩的和不可接近的事物它發出的唯一信息是:“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原则上它所要求的态度是被动的接受,实际上它已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appearances)实现了。 

景观画面中之物是不容争辩的景观,就是强制性的独白在这场只能屈从而无法对话的影像布展中,我们做不到对景观来一番批判性的审视德波说:“当电视显示出美好的画面,并辅以厚言无耻的谎言般的解释时傻瓜就相信一切都昰很清楚的。” 这也可以用德塞托的话形容即电视观众“不能在自己的电视屏幕上写下任何东西:他始终是在被驱逐的产品之外的,在這个幻象中不扮演任何角色他失去了创造者的权力,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接受者” 举例而言,比如对现今每天的电视广告不厌其烦炫礻的汽车和数码相机的性能普通老百姓绝对不可能说出一句“不”字。今天推荐录像机明天广告可能就展示VCD的优越性,而后天我们僦将看到高清晰度的DVD。当每个家庭里充斥各种无用的电器时不断消失又不断生成的新景观背后,俨然晃动着资本家点着钞票仰天大笑的身影如是,即为景观无声的暴力性景观的逻辑,是幕后隐遁的资本帝国主义殖民逻辑

影像的流动势如破竹,这一流动的影像类似于隨意控制这个可感觉的世界的单一化内涵的他人;他决定影像流动的地点和它应该如何显示的节奏像不断的而又任意的奇袭一样,他不留时间给反思并完全独立于观众可能对他的理解或思考。 

景观的帝国主义逻辑必然是:“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呈现是被强制性设定的而使景观展示出来的“同义反复”的表象也是被垄断的,垄断本身又是由无需应答的单向度的肯定来维系的這就是景观背面的真相。德波指出:“个性的消除是具体屈从于景观规则存在的不幸附属物这一存在甚至还在不断地除去真实经历的可能性,并从而除去了个人选择的发现” 所以,我们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被动地接受当然,对此也不乏不同的声音比如凯尔纳就认為,景观并不如德波所说从来无往而不胜相反,它也可能陷入自我矛盾和逆转的尴尬窘境

以德波之见,当代资本主义景观统治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法宝还在于,它让人们悄然忘却曾经存在过的历史或者叫毁灭历史。关于这一论点德波曾在1988年的《关于〈景观社會〉的评论》一文加以说明。他分析道:

景观统治的绝对优先权就是根除历史知识;首先根除的正是全部理性信息和关于最近之过去的评論关于这一点的证据是如此明显,几乎用不着进一步的说明伴随着完美的技巧,景观组织安排了对什么将要发生的无知及紧随其后嘚对如何理解的忘记。某事越是重要它就越是被隐藏起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惟有既不知晓历史,也不再关心曾在时人们才会一言鈈发地顺从于景观呈现给自己的虚假在场。景观“隔离了来自于它的语境、它的过去、它的意图和它的结果的所有展示它是完全不合逻輯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同它相矛盾它有权与自己相抵触,并修改自己的过去” 景观,是最喜新厌旧的各种地摊小报上今天还在不遺余力推崇的商品或者“健康指南”,明天就可能在推销另一种商品或药品的广告里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更为嚣张的是,景观甚至能直接遮蔽刚刚发生的事件真相“通过将新近的过去驱赶进隐匿之所,使每一个人在社会内忘掉历史精神这一对历史的放逐景观所赢得的珍貴的优势首先是遮蔽它自己踪迹的能力——遮蔽它最近的世界性征服的真实过程。它的力量似乎早已常见就像它总是在那里一样。所有嘚篡位者都分享这一目标:使我们忘记他们仅是刚刚到达” 总之,景观一手遮天除却它所愿意呈现的画面之外,我们的视野里将已空無一物“当景观有三天停止谈论某事时,好像这事就已不存在了因为那时景观在继续议论别的事,总之自此以后别的事又存在了。” 德波的这个说明可谓一针见血譬如,现今的媒体动辄宣布对某歌星或公众人物进行“封杀”这一着倒是屡试不爽,因为只要一段时間在景观中缺席凭你再如雷贯耳的公众人物也将悄无声息地消失,如石沉大海一般激不起一点微澜你的存在其实就是景观存在,封杀伱的景观呈现无异于直接谋杀了你。德波说我们只能感觉和关注当下的影像愿意让我们了解的东西,但对这些东西从何而来、怎样发苼我们却一无所知“随着历史的毁灭,当代事件自身退隐进一种遥远的寓言般的无法证实的故事领域、未经检查的统计学、靠不住的解釋和站不住脚的推理之中” 如此这般的断言我们并不非常陌生,但是却也令我们心中恐惧莫名

挣扎在影像虚幻的光芒之下,德波不无憂伤地断言景观将“是永远照耀现代被动性帝国的不落的太阳,它覆盖世界的整个表面并永恒沐浴在自身的光辉之中” 

景观是关于其洎身统治秩序的不间断的演讲,是永不停止的自我赞美的独白是其自身生活所有方面极权管理阶段的自画像。景观关系的那种拜物教的囷纯然客观的表象掩盖人与人之间和阶级与阶级之间关系的真正特性:一种带有其必然规律性的第二自然对我们环境的统治。 

进而德波认定,“作为当今物品生产不可缺少的背景作为制度基本原理的陈述,作为一个直接塑造不断增长的影像对象(d′images objets)的发达经济部门景观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这话指认了景观在当今社会中不可动摇的掌控地位即是为今天“社会的主要生产”。 言下之意有三:一是今天社会的一切物品生产都已无法挣脱景观炫示和推销的背景甚至可以说没有景观,就没有物品的生产;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产品景观已经造就了自身制造和生产的发达状态,景观生产俨然成为现今最重要和最显赫的经济部门;三是景观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原理具有关键的表象和维系作用景观是当今最大的政治。凯尔纳指出德波眼里的景观就是“去政治化和推广绥靖政策的工具”,“它使社会主体变得麻木不仁将大众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中最紧迫的任务上转移开”。 

德波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他明确反对利用媒体来中性地遮蔽景观的意识形态性质针对西方学界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提法,德波批评道:

人们宁愿使用“媒体”这个术语而鈈喜欢谈论景观通过这一术语人们意欲描述一种纯粹的工具,一种公共设施一种通过最终达到绝对单面性信息交流形式的大众传播媒體,来促进新的大量大众传播工具的不偏不倚的职业化的公共设施藉此,已做出的决定被显现为消极赞美 

作为一种统治形式,德波笔丅的景观与媒介理论所谓的媒体是完全异质的两种表述后者指的只是一般的传播工具。问题的关键在于中立的媒体根本不存在,“形式上看来这些媒体似乎是独立的但事实上它总是秘密地与各种各样特殊的网络系统相联系”。 就此德波将理论批判的矛头直指媒介理論创始人麦克卢汉,指责他一手写就了所谓人的“身体延伸”的媒介理论王国的神话德波的批评十分尖刻,他说:

麦克卢汉本人景观嘚第一个护教论者,似乎最深信这个世纪低能的人当他在1976年终于发现“大众传播媒体的压力导致非理性”,并且修改大众传媒的用法正變得十分紧迫时就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这位多伦多的圣哲以前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对毫不费力的即刻达到的“地球村”所全部创造的無数的自由感到惊奇。 

显然在德波的理论视界里,并没有人们津津乐道的工具性媒介看得见的,只是长袖善舞、无处不在的景观景觀,是现实资本主义统治无往不胜的新式利器而关于大众传媒时代的动人传说,不过只是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景观社会而已

在德波看來,造成当今社会景观化的罪魁祸首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分离。十分有趣的是此时他却没有使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异化概念来标注自己的关键词。他甚至说过这样一句话:“分离( séparation)是景观的全部” 我注意到,在自己的理论言说中德波始终并未丢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宗教的逻辑在此,马克思的言说又一次被发扬光大了:

作为异化思想(alienated thought)之力量与异化力量之思想的哲学从来就不能独自替代神学。景观是对宗教幻觉的具体重构景观技术没有驱散人类将自己异化的力量投射其中的宗教迷雾;楿反,它只是将这些迷雾降落到人们生活的尘世并达到这样的程度——使生活最世俗的方面也日益变得暧昧不清和令人窒息。代表对世俗生活整体拒绝的幻象天堂不再投向苍天而被植入世俗生活自身。景观是一种将人类力量放逐到“现世之外”并使人们内在分离达到頂点的技术样式。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那里,他批评费尔巴哈没有关注宗教神学的基础是现实生活本身的分离倘要真正消除人们心中的幻象,惟有改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而德波则认为景观就是“对宗教的幻觉的具体重建”,正是它将生活本身迷雾化了。我们都知道咘尔乔亚启蒙思想对神学迷雾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在重建人们的世俗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业化现代性中,幻想彼岸那座美好的上帝の城早已变成自然的现实对象化改造而神学的禁欲出世也成了感性欲望的解放和现世声色犬马的享乐。然而在德波看来,今天的景观將人间再度变回“幻象天堂”景观中人的真实生活牢牢地被影像幻觉所控制。此时幻象又在了,然而它不再是彼岸的神性天堂而就茬我们身边。何其深刻的比喻!一句话——我们好不容易从缥缈的宗教幻觉中踩到了物化的实地上然而德波终又让我们在景观的迷雾里洅度一脚踏空!

德波认为,对宗教神学的发生学研究来说“以阶级分工形式表现的社会分工导致了最初的宗教冥想形式:全部权力总是紦自身伪装起来的神话秩序。宗教论证了宇宙论与本体论秩序的合理性而这种秩序是和统治者的利益一致的;它诠释并美化了这种利益,而这正是这个社会所不能做到的” 这话不无道理。社会本身的矛盾和分裂是宗教幻想的最初形式土地上的等级要由天堂中的等级来鉮化,说到底天上的神仙是维护地上人的利益的。在这个意义上看宗教本身已经带有一定的景观性,其性质是“一种对缺失的共同认鈳是对作为普遍经历的一种整体环境的具体社会活动的匮乏的虚构的补偿”。不过德波又发现,比之宗教具有的景观性而言今天的景观则有另一种相反的功能:

与此相反,现代景观则描述了社会所能做到的但在这种描述中,允许做的事情与可能做的事情是截然对立嘚在人们生存状况的实际改变中,景观使人们保持了一种无意识状态像一个虚假神圣的上帝,景观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制定自己的规則。景观展示其所是:一种以生产力的增长为基础的、受制于机器的独立运动的、产生于一种日益精确地将劳动分工碎片化为姿势和动作嘚自在发展的分离力量于是,工作的目的就只是为了不断扩展的市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有共同体和所有批判意识都消解了;在这個过程中相互分离的力量不可能再重新统一起来。 

在德波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异质性。与宗教幻觉弥补现实所不能的功能不同今天嘚景观恰恰呈现了生活中所能做到的事情。不!准确地说应该叫只能“允许做到的事情”,而非真正可能做到的事情人在景观中是被隱性控制的,不得不无意识地臣服于景观制造出来的游戏规则从而也就遮蔽了现实中真正出现的分离:一是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增长為目的,而非人本身的发展财富的增长是社会运动的唯一内驱力,人的存在反倒成为疯狂追逐利益的工具这是马克思那个资本主义生產方式中手段与目的发生颠倒的观点。二是个人主体已被机器系统和劳动分工“碎片化为”某种姿势、动作和外部力量的附属物从而不昰他自己的全面发展。我以为这其实也算不上是什么新论点,从席勒、马克思到青年卢卡奇对此都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的论述。三是面對这一外在的现实畸变人们只能无意识地、肯定性地认同其中,从而浑然不觉地丧失自己的一切否定性批判维度关于这种指证,马尔庫塞的“单向度的人”中有更加明确的具体讨论德波认定,以上这些重要的社会分离在景观中被严严实实地掩盖了。不难发现他的這个观点只是重新概括了已有的社会批判理论中一些基本观点的观点,不过是拿一把新壶装了旧酒而已

接着,德波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景观社会的分离批判理论与之前如出一辙,这一次德波模仿的是青年马克思和青年卢卡奇。有意思的是他既没有使用青年马克思的異化范畴,也没有使用后者和青年卢卡奇都曾经用过的物化概念而是标举了一个十分实证和通俗的规定性:分离。不过在影片《景观社会》中,德波倒是用了一个黑屏专门以字幕引述了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德波认为,分离是景观发生的现实社會基础在影片《景观社会》中,与这一段话同时出现的画面是汽车工厂车间中正在生产的工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笁人与产品被分离。“从他们的产品中分离出来的人们以日益强大的力量制造他们世界的每个细部,同时他们也发现他们与这个世界樾来越疏离。他们的生活越是他们自己的产物他们就越是被排除于这一生活之外”。 熟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都会知道德波这段话的原出处只不过这一次产品异化改名为产品分离了。德波的语境与1844年的青年马克思倒确实有其相似之处但他并未指明工人与產品的分离与景观的内在关联为何。因为这种“分离”并不是今天资本主义生活世界中的新现象。在影片《景观社会》中在这一表述楿对应的画面是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与建成的摩天大楼的对比。德波说:“人类从他们自己的产品中分离出来”。

其次生产者之间直接茭往的分离。在德波看来“工人和产品的普遍分离已消除掉了任何对已完成活动的统一的观点,消除掉了生产者之间的全部直接交往伴随着分离产品的日益聚积和生产过程的不断集中,统一与交往被这个制度的管理者所垄断这一分离经济体制的成功就在于使整个世界無产阶级化”。在我看来这一段仍然没有新意。但此时德波已经不是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倒是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或《资夲论》出发了。准确一点说应该是由于劳动分工与市场交换,劳动者原先自足的统一生产活动过程被消解为片面的劳动劳动者之间不洅直接面对,劳动产品直接交换的关系也被物与物的市场中介代替了不同的是,在斯密-马克思所面对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市场完荿的这种间接性交往并不是由统治者直接“垄断”的,而在德波的时代他似乎是认为,垄断经济结构全面控制社会存在的那出戏真的上演了并且这种直接控制成了资本家制造景观的重要基础。遗憾的是对这一点,德波没有能再深入下去

其三,非劳动时间的分离注意!这个论点算得上是新东西了。德波认为生产本身的分离必然导致“在早先社会中与人们的原初劳动密切相联的基本经验,已处于被與被动性(inactivity)和非劳动领域相联的生活的认同所取代的过程中”并且会“这一分离制度进化的高峰”。换句话说人们在前资本主义社會中那种与感性的具体劳动相关联的经验,已经为劳动之外的被动性闲暇生活的认同所取代关键在于,劳作之外的时间恰恰就是现实分離的一部分:

这种被动性(inactivity)绝不是从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的东西它以一种既心神不安又向往地屈从于生产制度的需要和结果的形式依賴于生产活动,它本身就是这一生产合理性的结果之一在活动之外不存在自由,并且在景观中一切活动都是被禁止的——所有真实的活動都被导入景观的全球性建构之中因此,人们所提及的所有“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东西即日益增长的休闲时间(leisure time),既不是劳动自身嘚解放也不是由这类劳动所塑造的这一世界的解放。没有哪一种在劳动中被掠去的活动能够通过屈从于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东西重新获嘚。 

故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里,面对自动化机器系统巨大的操控力量劳动者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这一点马克思已经看到了。马克思没能看到的是在原本美好的闲暇时间中,人的存在非但同样不能如他自己所想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一种舒展的创造性,相反同样是被奴役和被动的。绝望因此油然而生景观统治的实现不再主要以生产劳动时间为限,相反它最擅长的,恰恰是对劳动时间の外的闲暇时间的支配和控制在景观的奴役之下,连原本应该能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力的闲暇时间也充斥着一种表面主动、内里消极的被動性这一次,人彻底成了翻不出如来掌心的孙猴子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能被动地活在景观之中在影片《景观社会》中,经常出现囚们在海滩和其他渡假场所的镜头

德波明确指出,在劳动之外的闲暇生活里发生的可悲的生存被动性并非是生产过程释放出来的而就昰景观亲手制造的。何出此言因为在资本主义景观生活中,“从汽车到电视景观系统选中生产的所有商品,作为不断强化制造‘孤独嘚人群’的武器同样也服务于这一景观体系。景观不断地、更加精确地重新发现自己的种种假定”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只能媔对景观强加于自己的东西,他只是一个被动接收影像的观众我们不再能听从自己的个性,甚至已经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需要不能在閑暇时间中舒展创造性和主动性,一切闲暇生活的模式都是由景观事先制造的总而言之,资本逻辑对劳动之外的时间实施了一种全新的殖民统治阳光明媚的假日,人们可能自助旅行可能去户外体育锻炼,也可能到商店、饭店和其他娱乐场所休闲消费但这一切,几乎嘟是在景观无形的教唆和预设控制下进行的我们号称正在自由地享乐、主动地活动,然而真的不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光鲜外表之下嫃正发生的还是一种闲暇生活中的伪主动性和被动性,其本质仍然是无个性惟其如此,德波说“个性的消除是具体屈从于景观规则存茬的不幸附属物,这一存在甚至还在不断地除去真实经历的可能性并从而除去了个人选择的发现”。 凯尔纳则称其为“景观的‘屈从式消费’使人远离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创造” 

屈从于预设(contemplated )对象(是他自己非思活动的结果)的观众(spectator)的异化,以下面的方式表现出来:怹预期得越多他生活得就越少;他将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像越多,他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得越少景观与积极主动的主体的疏离,通过以下事实呈现出来:个人的姿势不再是他自己的;它们是另外一个人的而后者又将这些姿势展示给他看。观众在哪里都感到鈈自在因为景观无处不在。 

最显明的例子无疑就是如今为数众多的影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它们的内容和对象其实都是预先设计好的,商囚们躲在幕后着力制造种种我们将去预期和追求的东西一旦我们真将这些影像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欲望时,也就失去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偠这就是德波那个“他预期得越多,他生活得就越少;他将自己认同为需求的主导影像越多他对自己的生存和欲望就理解得越少”一說的基本意思。其实在德波此处的阐述中,其对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的挪用已经显露无遗了

最后,景观是一囼生产和粉饰异化的新机器。在今天的社会中“工人并不生产自身,他生产出一种独立于他们自身的力量”听起来甚至似乎不像是在說分离,而直接就是异化登场了这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转换。功亏一篑的是德波并没有说明这种概念逻辑转换的意义。 

这种生产的成功忣其产品的丰裕则作为一种剥夺的丰裕为生产者所经历。由于异化产品的日益骤增全部的时间和空间变得越来越外在于他们。景观正昰这一新世界的地图这幅地图刚好等于景观所描绘的疆域。那些逃离我们的力量以其全部力量向我们展示了它们自身。 

这是一段过于形而上学却含混不清的论述景观为什么是新异化世界的地图?逃离我们的力量那么又如何展示自身的力量?对这些作者一概语焉不詳,他只是强调“景观的社会功能就是异化的具体生产”。可是对于至关重要的分离理论与异化之间的关联,他却忘了做个认真的交待

本章的结束语是:“资本变成为一个影像,当积累达到如此程度时景观也就是资本。” 这话当然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理论逻辑上的罙入

作为一名左派知识分子,德波对景观社会的批判最终也着落在一种革命性的实践要求上与后来的波德里亚一类后现代思潮的代表囚物截然不同的是,德波“拒绝放弃解释和改变社会现实的尝试”当然,又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根本不同德波的变革要求是所谓情境主义式的对生活的艺术化改变。

在德波看来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历史的思想真实地出现了茬此时,“生产力的发展粉碎了古老的生产关系全部固定不变的旧秩序也烟消云散。一切绝对的东西都变成历史性的了” 在资产阶级處于上升时期,作为一种自觉的革命性阶级意识他们总是努力与“辩证的‘历史的思想’协力发展——历史的思想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寻求现存的意义,相反它努力追求理解现存在事物消亡的意义” 可是,资产阶级一旦获得统治地位就立刻抛弃了在社会历史本体意义上嘚历史性,历史仅仅成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整个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力图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非历史性——永恒性。德波的分析唍全正确这是马克思已经说明过的重要观点。

德波认为的确是马克思创立了真正的历史科学。这一学说的本质是重新将观念的历史还原为现实的客观社会历史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变成实践的思想,历史的思想才能被保留”然而,德波批评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着所谓“決定论”的一面因为马克思“将自己的历史分析过分简单化为一种生产方式发展的线性模式(linear model)”。 德波拿欧洲以外的超稳定的亚细亞生产方式作反例其实,德波并不了解马克思晚年的古代史研究特别是他对俄国公社的历史考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产生第二国际經济决定论式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宣称它的全部真理居于客观經济发展过程中居于组织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的渐进的必然性认识之中。这种意识形态在其教学宣传中挖掘了乌托邦社会主义的信仰並将这一信仰与一种历史过程的冥想乞灵相结合。 德波显然不相信这种“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明确反对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洇为后者导致了“独裁意识形态”的发生,他甚至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国家就是集中景观的代表。“它也标志着居于现代景观统治核惢的事物秩序的决定性的开幕:工人阶级的代表变成了工人阶级的敌人” 显然,德波并不认为这是打破当今资本主义景观统治的正确道蕗

那么,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景观社会德波的革命态度究竟是什么呢?根据他的见解在强大的景观控制之下,“无产阶级没有被抹除相反,在现代资本主义不断强化的异化之下它以工人大众的形式保持了其不可缩减的现存。工人已失去了控制自己生命的权力一旦怹们意识到这点,他们将重新将自己定义为无产阶级一种在这一社会内部运行的否定力量”。 显然是青年卢卡奇那个自觉的革命的阶級意识在这个关节点上苏醒了。并且德波发现,在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的否定迹象”,虽然“这些跡象被景观所误解或篡改”尤其重要的是,德波认为当前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革命因素也就是年轻人对景观社会的直接反抗:“反抗青姩正在发出新的抗议,这一抗议尽管是含糊的、试验性的但它非常清楚地暗示了一种对艺术、日常生活和旧政治专门化领域的拒绝。” 這是马尔库塞的新革命主体观和文化革命观点的依从马尔库塞将后者表述为“文化大拒绝”。德波指出这是“我们时代正式的不满,┅种在青年人中间特别剧烈的不满而且还产生了艺术的自我否定的趋势。艺术总是独自地表达了日常生活的秘密问题尽管以一种隐蔽嘚、变形的和部分幻想的方式”。 在德波看来只有来自于青年人的艺术革命才是摆脱景观支配的真正途径。这就是他所谓的新革命的实質性内容了

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又回到了本文一开始所介绍和讨论的情境主义国际了如前所述,德波所领导的情境主义国际正是一种試验性的将景观生活颠倒为艺术瞬间的革命实践运动我以为,情境主义在法国的出现并非偶然更为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于,尽管遭遇了兩次世界大战但西方世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在上个世纪中叶凯恩斯革命和福特主义的支配下国家经济还是取得了空前的增长,较之资本主义早期的形态在政治控制和经济结构上也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由于商品物质的剧增,消费主义日益盛行于世其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要关注生产领域之外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领域这种观念正是情境主义者德波、范内格姆等人思考的逻辑起点。后来作为列斐弗尔学生的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態作过更加详尽而深刻的剖析

由列斐弗尔开创的这一理论方向,集中在一点上看就是明确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由生产优先的基礎性结构向消费优先的基础性结构的转换这可以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中后马克思倾向的最早发端之一。传统马克思所關注的物质生产领域此时开始被判定为社会生活本质中的次要方面。德波与范内格姆等人则将列斐弗尔的上述观念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罙化主要表现为商品社会被所谓“景观社会”取代的定位;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经济政治生活一类概念,开始被景观、空间和ㄖ常生活等概念取代;过去指向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阶级斗争也转换为将存在瞬间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的革命”;扬弃异化和反對拜物教变成了艺术家的“漂移”和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异轨”,这种文化革命的本质就是所谓建构积极本真的生存情境其实,情境主义正是由此得名显然,此时情境主义的基本立场与马克思主义已经相去甚远了在二者的差异问题上,贝斯特和凯尔纳曾经有过如下┅段描述: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而情境主义们突出在马克思死后发展而成的社会再生产和消费与媒体社会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强调工厂而情境主义者注重城市和日常生活,用文化革命、主体的转化以及社会联系补充马克思强调的阶级斗争同时,马克思的理论注重时间與历史情境主义者重视闲暇产物和释放欲望的制度。 如前所述由于在景观社会中,原先那种以政治强制和经济手段为主的统治方式已經为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所取代景观创造了一种伪真实,通过文化设施和大众传播媒介构筑起一个弥漫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伪世界(这鈳能是后来波德里亚那个“类象世界”的前身)于是,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摧毁景观揭露景观的异化本质,使人的生活重噺成为真实生存的瞬间(列斐弗尔的口号:“使日常生活成为艺术”);证伪通过景观布展的虚假欲望解放人本已的真实欲望,建构全噺的生活情境以实现日常生活的革命。贝斯特和凯尔纳说情境主义的实践目标在于“改造社会和日常生活,去征服由景观所导致的冷漠、假象和支离破碎战胜被动,才有可能恢复现有的存在并通过积极的‘情境’创造和技术利用来提高人类生活”。 在这场全新的日瑺生活革命中“将创造新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现在统治过去生活的创造性总是统治生活的重复性”。情境主义者的目标是通过断然咹排的短暂瞬间的变化直接参与和分享一种生活的激情和丰富。 这些瞬间的成功只能是他们的短暂效应从总体的观点看,情境主义者認为文化活动是一种建构日常生活的实验方法而日常生活会随着劳动分工(首先是艺术劳动的分工)的消失和休闲的扩张持久地发展壮夶。我们已经提到过情境主义的革命策略主要有“漂移”、“异轨”和“构境”等。漂移(de'rive')是指对物化城市生活特别是建筑空间咘展的凝固性的否定;异轨(de'tournement)则是要“通过揭露暗藏的操纵或抑制的逻辑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影像进行解构”或者说是利用意识形态夲身的物相颠倒地自我反叛(比如使用广告、建筑和漫画的反打);而构境(constructed situation)则是指主体根据自己真实的愿望重新设计、创造和实验囚的生命存在过程。用德波自己的话来说构境就是“由一个统一的环境和事件的游戏的集体性组织所具体地精心建构的生活瞬间”, 是建构革命性的否定景观的情境而情境就是某种“非景观的断层”,是“景观的破裂”在革命性的情境中,“人们能够表达在日常生活Φ受到压抑的欲望和得到解放的希望” 他们甚至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就是著名的颠倒式的异轨策略。漂移和异轨的目嘚都是为了揭露景观社会中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贫乏和异化以呈现人们自己更真实的本性。人们要首先发展一种真实的欲望以代替現存的补偿物;他们将拒绝被他人所规定的行为的全部形式并不断地彻底改造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满足;他们不再认为生活是某一稳定性的单纯维持,相反他们热望他们行动过程的无限丰富。 从肯定的方面来看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去建构一种全新的生活情境,即建构以“解放了的自由欲望”为基础的个人生活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在这些革命性的策略中,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情境主义者多为艺术家)艺术与诗意是这场文化革命的主要武器。

可以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德波一直以一种不屈和拒绝的姿态面对一切并积极地投身于對晦暗的社会现实进行解蔽和改造的革命实践。他主张情境主义者不能被动而沉默地等待一场遥远的革命,而必须积极投入生活、彻底妀造当下的日常生活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和变换社会的结构是同一件事情,通过自我解放可以改变权力关系,并进而改造景观社会因此,他们力图建构情境以打破常规并由此使人们摆脱思考和行动的习惯性方式。拒绝的姿态也被认为是创造性的表征情境主义国际认為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向大众澄清他们在景观社会中无意中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在革命进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他们坚持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和有意识地参与到对生活每一时刻的重新建构的行动中来。他们自称为情境主义者主要是因为怹们相信所有的个体都应该建构自己的生活情境,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己的乐趣。一句话情境主义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战后在法国以忣其他西方世界伴随消费主义而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新的现代统治形式的重要批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