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受了尼采是什么哲学家的影响

这是周国平写的一本为尼采正名的著作,还是比较客观公正,通俗易懂的。强烈推荐给想开始读尼采的人们。透过此书,你可以理解尼采思想的一些要点和精华,酒神精神、悲剧的实质、强力意志等等,都会让你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没错,是醍醐灌顶,我平时很吝啬用这个词,因为能让我有这感觉的文字或思想实在不多。可是我愿意献给尼采这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当然这有周的功劳,拥有一个文学名家的素养和才华。

尼采的话语就像锐利的刀锋一样,刺进弱者和统治者的胸膛。

我之前一直推崇叔本华的思想,尼采在早期也是如此,对叔本华十分崇拜,说叔本华的作品就是写给他的。在得不到世俗的理解而消沉孤独时,至少有叔本华的思想和瓦格纳的音乐给他慰藉。但是随着后来自己思考的深入与阅历年龄的增长,尼采更加追求个性,释放天性,认识到了叔本华悲观思想的局限性和消极性,而加入了自己的积极性的思想,提倡人应该充满活力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痛苦和失败会让自己更强大。尼采一贯把生命本能的健全和个性的独特优异融为一体,一个生命力充沛坚强的人,必定不可遏制地独立探求人生,体验人生,形成丰富独特的个性。

成为你自己,并且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然后战胜痛苦和失败,不断超越自己,在看清事实的真相后依旧能热爱生活。这是我从尼采的关于人性哲学思考中所学到和深深认同的。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必将影响我终生。当然,我也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19世纪的尼采的思想到21世纪的对现在而言仍旧先进前卫,不被很多人接受,但是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而且随着人们综合素养的提升,个性的自由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奉行他那看似大逆不道但却是直击人性的思想,当然如今的社会依旧达不到他的设想,因为大多数人仍旧在过“大多数”人该过的生活。像尼采这样真正为人类谋福利的人反而受到了冷落和不理解,他不属于他的那个时代,但他的时代终会来临。只是不知何时人们才敢勇敢地做自己,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

好了 读者止步。下面是我自己的多看笔记。

第一章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他对他身后的声誉是充满信心的: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尼采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但是,他有他的“绝妙的慰藉”——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现在我敢于自己来追求智慧,自己来做哲学家;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哲学家们。

可是,这个害怕孤独、悲叹孤独的人,同时又向往孤独,需要孤独

哪一个心灵正常的人,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理解呢?然而,哪一个真正独立的思想家,不曾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呢?当尼采认清,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他就甘于孤独,并且爱自己的命运了。

疯人的狂言似乎不必理会。然而,狂言里有真知。尼采对于自己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是有清醒的领悟的。

第二,尼采由旧价值的崩溃进一步引出价值的相对性的结论,强调每个人必须独立地为自己创造价值,提倡个人至上,自我实现。

对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的朋友们除了认为是不可饶恕的、至多是全然无谓的傲慢,谁能看出其中更高的意义呢?

罗素在谈到尼采的影响时说:“假如他的思想只是一种疾病的症候,这疾病在现代世界里一定流行得很。”

对于这样一位哲学家来说,哲学与人生不可须臾分离,探求人生意义成了哲学唯一的使命。

哲学诚然与个性密不可分,可是,很久以来,二者之间的这种血肉联系被切断了,使哲学失去了生命。所以,当尼采从叔本华的哲学中重新发现了这种联系,他是多么欣喜若狂呵。他称赞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个体化的哲学,由个人仅仅为了自己而建立,以求获得对自己的不幸和需要、自己的局限之洞察,并探究克服和安慰的手段”

苏格拉底首先要求把哲学的注意力从自然事物转移到人事,以“认识自己”为哲学之使命。

毋宁说,做一个真实的人,这是成为哲学家的首要条件。然而,这也是最难达到的条件:“要真实——很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能够做到的人,也还是不想做到!”

尼采认为,一个哲学家必备两种相关的特性: 他须“初始地看察事物”,他本身须“是一个初始看到的事物”。也就是说,他的个性是独特的,他看事物的方式也是独特的。

尼采说这话是有切身体会的,当他因眼疾而不得不停止阅读时,他突然产生一种轻松之感,他从书籍中解脱出来,有工夫自己思考了。他真切感到,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自己来创造,说出非他不能说出的话来。

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不但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为了有勇气做到真实,还必须是一个坚强的战士,“为你们的思想而战”。

只有强者才有认识的自由,弱者却需要生活在欺骗之中。

只有这样的强者才能真切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从人生的痛苦中发现人生的欢乐。他的精神足够充实,在沙漠中不会沮丧,反而感觉到孤独的乐趣。他的精神足够热烈,在冰窟中不会冻僵,反而感觉到凛冽的快意。这也就是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

这样的人怀着苏格拉底那样的信念:“一种未经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野兽独居,因为它桀骜不驯。天神独居,因为它充实自足。哲学家既桀骜不驯,又充实自足,他是人类这群居动物中的不合群者、孤独者。

有什么办法呢?他太敏感了,如同某些对于即将来临的天气变化极其敏感的动物一样,是他的痛苦造成了他的先见之明。

他也太挑剔了。一般人为薪金而工作,满足于日常的劳作和消遣,他却宁死不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永远不肯满足。比起俗人来,他是不明智的,为情感所驱策,不计利害安危。他有特殊的价值观念,他的趣味往往在于例外的事情,一般受冷遇的事情。

在一般人眼里,哲学家太与众不同了,而与众不同就是过错;太不可理解了,而不可理解就是荒谬。人不是应当处处随和从俗,才皆大欢喜;事事合乎常理,才让人放心吗?多少哲学家生前被周围的人们视为或危险或可笑的怪人!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这是虚伪包围中的一个真实的人的孤独,这是向一切传统挑战的思想战士的孤独。

尼采的结论是,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当欲望休止,又会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不止于此,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无限的,它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

叔本华敢于直截了当地提出这个问题,否认人生的神圣性,正表明了他的诚实。在这个意义上,悲观主义未尝不具有积极的性质

但是,悲观主义终究是消极的,它败坏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尼采称之为“死的说教”。

至于人类的绝大多数,尽管明知人生固有一死,仍然喧闹忙碌地生活着,追求着,足见生命本身有着死亡的阴影摧毁不了的力量。

尼采自己似乎也从悲观主义的梦魇中摆脱出来了:“我从我的求健康、求生命的意志创造了我的哲学……正是在这生命力降到最低点的时候(指他重病时——引者),我终止成为一个悲观者,自我恢复的本能禁止我有穷蹙绝望的人生观。”

尼采愈来愈觉得,人生何其丰富,令人欣羡,而且神秘。

到这里,我们开始接触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实质。 

现在,尼采第一要承认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肤浅的或虚假的乐观主义相反对;第二要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从而与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相反对。为此他提出了酒神精神。他自己认为,他的酒神精神是超越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空洞论争之上的,是同时反对两者的。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正是在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前提下,如何肯定人生的问题。它旨在确立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立场,但是尼采首先从悲剧艺术着手。

尼采却把悲剧看作通过否定“个体化原理”而对整个生命意志的肯定。悲剧不是生命的镇静剂,相反是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悲剧之所以给人以“个体毁灭时的快感”,是因为它“表现了那似乎隐藏在个体化原理背后的万能的意志,那在现象彼岸的历万劫而长存的永生”。

悲剧之所以能通过个体的毁灭给人快感,其秘密就在于它肯定了生命整体的力量。尼采欣喜于发现这个秘密,自命是“第一个悲剧哲学家”,是“悲观主义哲学家的极端对立者和反对者”。

很显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与尼采的悲剧哲学或酒神哲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把生命意志看作世界的本质。但是,一旦进一步追问这生命意志的本质,他们就分道扬镳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是一种纯粹消极的“挣扎”,尼采的生命意志却是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在尼采看来,要创造就必须破坏,破坏意味着个体的灾难和毁灭,但这正是创造的必要前提

这种抗争痛苦而生的欢乐,相当于生命本体的欢乐。

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痛苦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这就是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对于痛苦者的最好的安慰方法是让他知道,他的痛苦无法安慰,这样一种尊重可以促使他昂起头来。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热爱人生的人纵然比别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痛苦,同时却也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生命之欢乐。与痛苦相对抗,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

所以尼采主张:“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  生活在险境中!

他认为,危险“迫使我们自强”,“人必须有必要强大,才会变得强大

尼采还认为,未来的不确定是使人生更具魅力的要素

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事物,精神愈加欢欣鼓舞,这样一种精神就是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具有酒神精神的人在失败中仍能大笑。“假如你们在伟大的事业中失败了,你们自己因此便是失败了么?假如你们自己是失败了,人类因此便是失败了么?假如人类也是失败了,好吧,别在意!”

问题在于,抗争后失败,失败后仍不屈服,这不是真正的失败。生命敢于承受超过其限度的灾难,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尼采的酒神精神很像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悲剧艺术中,悲剧英雄用他的毁灭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不可摧毁,精神为之欢欣鼓舞。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欢欣鼓舞地演这悲剧,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人生的顶峰是“笑一切悲剧”

酒神精神的要义是肯定人生,祝福人生,连同它的悲剧性

尼采一再谈到舞蹈和欢笑,用它们象征酒神式的人生态度。只有弄清二者的含义,才算领会了尼采的酒神精神。

舞蹈象征一种高蹈轻扬的人生态度。

它恰好揭示了舞蹈的象征意义,便是超越性。

尼采认为,生命和人类都具有自我超越的本性,这种本性集中体现在强者、优秀者身上。

跳舞是飞腾的准备。超越性是战胜人生的悲剧性的保

欢笑象征一种欢快豪放的人生态度。

欢乐与悲痛。尼采要求在这两个方面中都能欢笑。一个人不仅对欢乐发笑,而且对失败、对痛苦、对悲剧也发笑,这才是具备了酒神精神。

叔本华认为,人生从整体看是悲剧,从细节看具有喜剧性质。

尼采说: 不对,从生命整体看,短促的悲剧迟早要归入永恒生命的喜剧

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活一生。

而尼采偏要提倡“快乐的科学”,并以此作为他的一本书的标题。他认为:“没有带来欢笑的一切真理都是虚伪的。”

舞蹈的高蹈轻扬,欢笑的快乐豪放,两者作为酒神精神的形象体现,表明酒神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权力”应是广义的,指一种具有支配作用的强大力量,不能望文生义地把它与权势、权术乃至政治野心等同起来

,“在意志的每个动作中都有一个支配着的思想”《善恶的彼岸》。

由此可见,强力意志概念实际上是尼采对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的一种说明。在他看来,求力量之增强既是生命的本质,又是意志的本质,从而也是生命意志的本质。通过这一说明,尼采为在叔本华那里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命意志确定了目的和意

总之,一切都要最好的,在一切方面成为最优秀者,最强者。为了成为最优秀者,最强者,必须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人是否足够坚强有力,主要看他能否支配自己。

强力意志又显出了酒神精神的原形。人生的意义全在于生命力最高限度的发扬,痛苦和刺激提高了生命力,加强了力感和生命感,因而也化作了快乐。生命的本质在于强力,追求并且体验这种强力,也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可是,具有本质意义的却是: 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尼采全集》,第13卷,第276页。

尼采一再强调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他说:“我们人类是唯一的这样的创造物,当其有错误时,能将自己删改,如同删掉一句错误的句子。”

它“超越人的整个族类而树立在那里”。《尼采全集》,第14卷,第261页。

自由的前提和第一个规定性是生命本能的强健,意志的坚强有力。这与强力意志的含义一致。意志的力度决定了自由的程度,而这种力度的标志是意志对自我的支配和对阻力的抵抗

创造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尼采在两个方向上作战。一方面,他致力于揭露现代文明社会中的自我欺骗和个性泯灭现象,大声呼吁人们去发现自己真实的“自我”。

认识“自我”是一件最难的事。“有多少人知道观察!而在少数知道的人中间,有多少人观察自己!

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地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

尼采一再指出,懒惰和怯懦是妨碍人们实现“自我”的大敌。“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奇妙的存在,在人世上的机会只有一回;而且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机缘,把他像现在这个异常奇妙复杂的统一体那样重新凑合一次了。他知道这一点,然而总把它隐藏着,仿佛受着良心责备而要隐藏他的隐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害怕邻人,他的邻人要求他遵守习俗的道德,同时也把自己包藏在习俗的道德里。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强迫他害怕邻人,定要他与众人取一致的思想行为,而不去寻求他自己的快乐呢?”少数人是因为怯懦,多数人是因为懒惰。“许多人的懒惰比怯懦更甚。他们的最大恐惧在于,如果他们采取毫不妥协的正直和言语行为的坦白,他们就要担当不便和重负。

在社会中,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竞争,他人的创造要求自己做出新的创造,他人的优胜刺激着自己也要争优胜。于是,为了自己能偷懒,就嫉恨别人的优秀,宁愿人人都保持在平庸的水平上。走阻力最小路线的懒惰心理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惰性,成为阻碍个性发展的最大阻力。“如果我们采取断然措施,走上所谓‘自己的路’,就会有一种秘密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平时和我们相来往相友好的人们对我们都有了一种成见,这时感觉受侮辱了。他们中间最好的,将留心着,等待我们重新走上‘正路’,这‘正路’是他所熟悉的。

结果,人们不是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唯恐不及。逃避的方式是所谓“劳作”,那自早到晚刻板而绝无创造性的“劳作”。尼采说,这种“劳作”崇拜的隐情是“惧怕一切个人”,把劳作当作“管束个人的绝好的警察”,以之有效地遏止独立性的发展。“劳作需要耗费绝大的精神,从而排除了沉思、苦想、梦幻、忧愁、爱恋、憎恨;而时时在眼前树立一个小目的,保持着轻微的规则的安慰

尼采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个人主义者。不过,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有特定的含义,不同于那种唯利是图、沽名钓誉的个人主义。

尼采式的个人主义,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提出的这要求:“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之为你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蜜的献祭》。《尼采全集》第6卷,第346页。

“成为你自己”首先是要忠实于自己,对自己的生存负责,真诚地寻求人生的意义。“

尼采是如此看重“自我”的纯洁性,乃至主张个人的退隐,以“逃避”时代和习俗的污染。

他一定要从自己的源泉里饮水,焦渴难忍之时,宁肯跑到旷野里去,以免受众人共用的水甕的引诱。“在众人中,我像众人那样生活,不像自己在思想;而且渐渐地总感到人家想把我从我自己中驱逐出来,将我的灵魂劫走。

尼采是极而言之,他并非反对读书,他反对的是盲从别人的读书。 
  尼采还反对英雄崇拜,例如他反对崇拜拿破仑,尽管他自己很尊敬拿破仑。

尼采孜孜以求的始终是个人的独特和优异。他说:“我的道德应当如此: 夺去人的公共性格,使他成为独特的……做成别人理解不了的事。”

尼采的特点是强调生命本能与精神性之间的统一,他认为,生命本能愈健全,精神追求就愈强烈。

在尼采看来,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无论认识活动、道德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以非理性为基础。这个非理性基础就是人的生命本能。

其实,熟悉即习惯,而习惯了的东西正是最难认识的

尼采曾经指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地经过了我们的加工,是一种“有用的伪造”。现在他进一步推论,我们所谓的“内心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经过了加工。“我们意识中显现的一切,从一开始就在其全部细节中被配制,被简化,被图式化,被解释过了。

“意识其实不属于人的个人生存,毋宁说属于人的社会性和群性。”

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就是需要,或者说冲动。“在每一行为中都有一冲动的满足,这冲动抓住这行为如同它的一个掠获物。”《朝霞》第119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123页。尼采感叹人们对于冲动所知太少,对于这些冲动的数目和强度,落潮和涨潮,相克和相生,尤其是对于它们“调养”的规则,完全一无所知。可是,冲动的“调养”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性质。每一种冲动都不可遏止地寻求满足,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或者如同得不到雨水的植物一样枯萎,或者寻求假想的满足。这就是“调养”的过程。由于我们对这个过程的无知,我们就把这种“调养”完全交给偶然性去支配

并非人的一切冲动都应当得到满足的。

使尼采感到不满的是,人们不但不去揭穿语言的遮蔽作用,反而有意无意地借助语言的遮蔽作用来逃避自我,逃避深刻的内心生活

尼采自己说:“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公式

重估的范围甚广,包括宗教、道德、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中心是道德批判,因为尼采认为,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道德观念即对善恶的评价基本上决定了其精神面貌。

尼采对于道德的否认,据他自己说,有两层意思:第一,否认某人的行为是出于所谓道德的动机,也就是说,动机本身就不真实,真实的动机却是不道德的,经过自我欺骗作用而化妆成了道德的;第二,动机是真实的,然而这动机却是一种根本错误的道德观念

透彻地说,这是把道德现象归结为生物现象。或者说,只有生物现象,没有道德现象,人们把生物现象曲解为道德现象了。尼采似乎就是这么说的。他用讽刺的口吻谈到,上流社会中的所谓道德行为,如小心谨慎地避免着可笑的事、露头角的事和争端,隐匿着自己的才能和欲求,与环境同化,从俗,自卑,这一切与动物中的保护色作用、肖形作用、装死等现象是一回事,无非是避开仇敌和保存自己的手段,所以,仍是一种动物性现象

首先站在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上看人间的善恶,看穿善恶之无谓,超于善恶之外,然后,又从自然、生命、生成变化的立场出发给人间制定一种新的善恶之评价,这就是尼采摆脱自相矛盾困境的办法。在否定了迄今为止的一切道德之后,他要来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了。所以他说:“我们必须摆脱道德,以便能够道德地生活。

尼采一贯把生命本能的健全与个性的独特优异融为一体,在他看来,一个生命力充沛坚强的人,必定不可遏止地要独立探求人生,体验人生,形成丰富独特的个性。

尼采懂得,习俗和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天天听着关于我们的批评,甚至忖度人家心中对我们的想法,——这会毁灭掉最坚强的人。

所以他要求我们无论怎样被议论,称赞,诽谤,希望,期待,都置之不理,想也不去想一下。

尼采认为,从心理上看,同情首先是一种弱者的心理。一个坚强的人,自己受过痛苦,并且能够忍受痛苦。他在人前隐匿自己的眼泪,怀着对自己的不满悄悄擦干。这样的人知道痛苦的价值,往往希望别人也不要看轻痛苦,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而不轻易流露同情。相反,弱者缺乏承受痛苦的能力,神经脆弱,对恐怖有着活跃的想象力,因而最容易发生同情。

在同情的背后,还往往隐藏着一种不真诚。所谓同情,就是对别人的痛苦也感觉痛苦。可是在尼采看来,人们的痛苦是很难相通的,无论你怎样去体会别人的痛苦,只要不是身临其境,还是体会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尊重他连同他的痛苦,不要用你的同情使他的痛苦平凡化。那些爱表同情的人,内心深处是在寻求一种作为施恩者的满足。最明显的证据是,倘若他们的同情遭到拒绝,他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受了侮辱,由同情一变而为愤怒。〔3〕更有些人所谓的同情,不过是拿别人的痛苦当消遣

尼采并非反对向痛苦者伸出帮助之手。问题是,第一,最大的帮助是唤起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第二,帮助必须真诚,而真诚的标准仍是不伤害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你不要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施恩者,而你也确实不以施恩者自居。“我乐意像朋友对朋友那样赠送。不过陌生人和穷人可以自己摘取我树上的果实,这样他们会较少羞愧。至于对乞丐,应当完全拒绝!”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了自尊。

在对人生的态度上,奴隶道德的最大特点是虚伪。怯懦者必然虚伪,因为他没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尼采指出:“善人的生存条件乃是虚伪,换言之,即不愿意如实地正视什么是真实。真实原不能时时鼓舞善意的发生,也不易为近视者的温和的手所把握。”

一个人出于怯懦而从俗,采取一种把他人的意见当作自己的意见的虚伪态度,最后就习惯于虚伪,虚伪演变成了他的本性。

真正爱人类、为人类谋利益的人,反而遭到人们的猜忌乃至放逐和迫害。相反,那些欺世盗名的假慈悲者,那些花言巧语的戏子,却能蛊惑人心,赢得一时的信任和拥戴。人群的堕性使尼采寒心了,形成了他对人类的矛盾态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采是什么哲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