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教堂参观下需要多久

【俄罗斯】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五)
【俄罗斯】圣瓦西里大教堂-俄罗斯(五)
2010年休假在家的时候,去东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LP《》,带回后就一直没有拆过封皮。今年的休假,终于有机会翻开《》了。LP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图片太少,精品的图片更是没有,自力更生哈里发版吧。
鼎鼎的是的象征,艳绝的色彩、无序的线条、洋葱的尖顶成为各地教堂的典范。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加冕“全的沙皇”,史称伊凡雷帝。1551年,伊凡雷帝收复,我军团江河日下了。&疆域由此扩大到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和里海海岸。为纪念雷帝遂筑此堂。
奇怪的是教堂门前并没有雷帝的雕塑,也算雷人吧,门前的雕像分别是屠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大公。1612年人占领了克里姆林宫,好!!!拜两位的齐心协力,最终将人逐出,从此人再也没有占到过的任何便宜。不过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前则是长期得到共产党的资助,撇开二战不谈,和的关系难怪好不到哪里去呢。
圣瓦西里教堂表面形态超童话现实主义,是不是迪斯尼乐园的设计灵感源泉呢???有序的设计完美地呈现了9座主要的礼拜堂。中央是一座带有高耸帐顶的主礼拜堂,四座有八角形的礼拜堂围绕,顶部以圆形穹顶分列,两者之间嘛,还有四座小点的礼拜堂。下面这位老太太可是艺术家啊,正在修补教堂,你好。
圣瓦西里是雷帝在位时的赤脚雷徒,有点类似的济公和尚,整天装疯卖傻。雷帝看谁不顺眼,屠之戮之,毫不留情。瓦西里先生倒好,就是不买账,我行我素,常常大骂雷帝,诅咒沙皇的军队在肯定有去无回。被沙皇大军围困时,这位先生去世,死后被葬在现在的大教堂的一座小教堂,后来,雷帝网开一面,封其为圣徒-圣瓦西里。今天,整个教堂都叫“”。
【】从此喜欢洋葱头-(三)
洋葱&富含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水分等等多种营养成份,在国外被誉为“菜中皇后”,基本上在蔬菜色拉中都是必选之项。其强大的抗氧化功能已越来越为西方肉食爱好者所青睐。记得小时候洋葱炒鸡蛋是我最爱的一道家常菜,但每每想到生切的时候,辛辣刺眼,内牛满面,进而吃完后,口中始终洋溢着令人皱眉的香气,因此已经很长时间不接触了。这次在游览了不少教堂,人民可能比较喜欢吃洋葱吧,基本上都用洋葱头装饰教堂顶部,美丽、复杂、傲慢,视觉的咏叹调自然而然澎湃而出。先发个我最喜欢的教堂---,这座教堂有多个洋葱顶(顺便说一句,当时确实数过,忘了,呵呵),尽管教堂是模仿鼎鼎的圣瓦西里教堂修建,但个人还是觉得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雕刻以及壁画已远远在圣瓦西里之上了。1881年,沙皇鸭梨山大二世由于改革失败,被“人民意志”的成员炸死。1883年至1907年,这座教堂就修建于沙皇遇难的地点。人们花了24年来建造,而后修复又历经27年,1997年8月,经过30多名艺术家再次辛勤工作,终于重新对外开放。炫目的洋葱头我想我是再也不会忘记了。
本篇游记共含1360个文字,47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2)3星(0)2星(0)1星(0)免责声明:本站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欣欣旅游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您发现本网店涉及虚假违规,请立即瓦西里升天教堂
瓦西里升天教堂
范文一:?m-jom M國俄
科 丽 肢 里觀摄大 影和 位 波特斯健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巧;俄雅首職
市 十 心的
调 難克为細个紧傍克林。俄斯 舰 师罗巴 尔 ,持修建 衝 战
分剛年舰屮。堂教山大 帝凡到令建 造是为了紀
念战卞年战靜 幻斯午 队
敝砍这个、的■顺进利 行念这纪 縛卜修建。舰 人教 侧 何 細札戲〈处个細带没教兑屮外配人難歸那色同彩 纹 械的高论的 教堂顶纖。時:的个 圆顶 分别代
c塔上台米位 人米圣而中 间那座冠
象 则征 杜 的 補地 位。帝中的央柱姑 时
筑伊 大 凡帝也为保 证不再
教 觉 怖 沙皇恐的
罪名 。凡人 残帝 酷地
双 的服此背 负原文地址:?m-jom M國俄
科 丽 肢 里觀摄大 影和 位 波特斯健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巧;俄雅首職
市 十 心的
调 難克为細个紧傍克林。俄斯 舰 师罗巴 尔 ,持修建 衝 战
分剛年舰屮。堂教山大 帝凡到令建 造是为了紀
念战卞年战靜 幻斯午 队
敝砍这个、的■顺进利 行念这纪 縛卜修建。舰 人教 侧 何 細札戲〈处个細带没教兑屮外配人難歸那色同彩 纹 械的高论的 教堂顶纖。時:的个 圆顶 分别代
c塔上台米位 人米圣而中 间那座冠
象 则征 杜 的 補地 位。帝中的央柱姑 时
筑伊 大 凡帝也为保 证不再
教 觉 怖 沙皇恐的
罪名 。凡人 残帝 酷地
双 的服此背 负
范文二:著名的瓦西里大教堂在红场的南面,又名波克罗夫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为了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建筑的,风格独特,举世无双。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前面是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雕像,1818年雕像落成。瓦西里大教堂曾经叫圣母大教堂,后来改名为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因为一位叫瓦西里的东正教修士曾在这座教堂苦修终生。“勃拉仁内”在俄语中是仙逝升天的意思,所以有人称此教堂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传说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帮助,战争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纪念这8位圣人才修建了这座教堂。瓦西里大教堂的任何一面都是正面,没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其余8个较低的塔楼极巧妙地排列在中心塔楼的周围。教堂中间是一个带有大尖顶的教堂冠,周围分布着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教堂顶,风格独特。那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然而,让建筑师意想不到的是,这座教堂竟然成了他们的绝唱。伊凡大帝为了让世界上不再出现第二座这样的教堂,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负了“恐怖沙皇”的罪名。教堂前圆形的断头台是当年向群众说教和宣读沙皇令的地方,台上宣读处死令和罪状,在台下行刑。从建筑规模上看,瓦西里大教堂在世界教堂建筑中是排不上号的,它算不上雄伟,其内室显得有些简陋和狭小,但它的独特与美丽却足以让人们忽视这些缺点。
范文三: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传说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帮助,战争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纪念这8位圣人才修建了这座教堂,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教堂建造完备后,为了保证不再出现同样教堂,伊凡大帝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负了“恐怖沙皇”的罪名建筑风格: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它的任何一面都是正面,没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整座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
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建筑装饰简洁紧凑,借助斗拱与大塔楼相连。
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因此从任何一个门进去都可遍览教堂内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I7世纪的壁画。
殿堂分作上下两层,且早已作为展览厅使用。殿堂内设有展厅陈列图片和模型以介绍这一教堂的建筑历史和四个世纪以来的变化。有一间展室再现了大教堂的底层。底层几乎是一间暗室,只有尖拱型细小缝供通风用。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过大量官款,现在陈列着16~17世纪的文物。与中心教堂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极大,其中东南塔内面积只有12平方米。教堂结构:整个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柱体。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I7殿堂分作上下两层。16用的武器装备在这里展出;当时俄罗斯士兵的阵容和行动地点在这份16世纪的作战计划中展示得非常详细和可信。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过大量官款,现在陈列着16~17世纪的文物。与中心教堂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极大,其中东南塔内面积只有12平方米。从外观看,整个教堂由九个塔楼有机和谐地组合为一体,而奇妙的是,从红场上特定的角度看过去,九个圆拱顶尖都可以看到。教堂底座高大而坚实,主教堂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周围是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丰满的副祭坛的塔尖(按照伊凡四世建教堂的旨意,每个教堂当代表在远征喀山期间度过的一个宗教节日),八个塔楼高低错落有致:东南西北各为较大的塔楼,八角棱柱体塔身;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则是四个小塔楼,建筑装饰简洁紧凑,借助斗拱与大塔楼相连。 教堂外面四周有回廊和阶梯环绕,这种设计使人在宗教上有投身上帝怀抱,从世俗上讲有回归俄罗斯大家庭之感,同时,站在回廊和塔楼之间,不由使人产生置身于童话世界的美感。九个塔楼顶端全部是俄罗斯特有的洋葱头式的圆顶,中心塔的圆顶是金黄色,棱柱体的塔身上刻有鱼鳞状的深龛;其余八个在规格大小、图案彩绘上各不相同。从远处看去,这些绚丽多彩的圆顶,有人说它们像含苞欲放的花蕾,有人说它们仿佛标志权力的战槌。总之,整个教堂造型之丰满、姿态之优美给人带来富于激情的想象,它用民间建筑艺术的语言准确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摆脱外族统治之后的喜庆心情,以其形式中包含的昂扬的内在激情感召民众,使他们不要忘记“俄罗斯国土、自由和荣誉”。莫斯科东正教教堂。在莫斯科红场南端。建于年。造型独特,内部空间窄小,重在外形。用红砖砌筑,用白色石料作装饰。上有九个塔楼,中央主塔为帐篷顶,总高47米,周围有八个葱形穹隆。建筑轮廓复杂,大小穹隆高低错落,色彩鲜艳,形似一团烈火,具有欢庆气氛。现为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分馆。圣瓦西里大教堂]简介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此前俄罗斯大地上的统治者称为大公),由于童年的特殊经历,他非常残暴,史称伊凡雷帝。他发动了对喀山汗国的远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为了庆祝胜利他下令修建教堂,每个圆顶代表一次伟大胜利。这些圆顶以一些圣徒命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瓦西里(因为他预言伊凡雷帝将杀死自己的长子伊万)。所以人们就称整个教堂为圣瓦西里大教堂。教堂建成后全世界都景仰她的美丽壮观,伊凡雷帝不想让类似的教堂出现在其它国家,于是他将修建教堂的工匠的眼睛全部挖去,,,,这样他们再也无法为其他君主所用。这座举世闻名的圣母帲幪教堂是为庆祝对喀山汗国的胜利遵照伊凡雷帝和都主教马卡里之命由俄罗斯建筑师波斯特尼克和巴尔马设计修建。1555年动工,1561年完成。她是莫斯科的象征。甚至有人说,莫斯科就是圣瓦西里大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就是莫斯科。教堂为两层建筑:底层;第二层是由内外多条走廊将九个礼拜堂统一而成的一个和谐整体。底层——内走廊下由厚砖墙分隔成的副礼拜堂和房间构成了教堂众礼拜堂的基座。八个相对于教堂面积来说并不大的塔状圆顶分布在中央第九个圆顶——波克洛夫斯基周围。她占地面积最大(104m2 ),而且从底边算起最高(47.5m2)。其中四个礼拜堂高度为21——24m,被标定为光明的一面——南面:“圣徒尼古拉伊-维里科列斯基”,东面:“圣三一”,西面:“通向耶路撒冷的天国之门”,北面:“神圣的受难者科普里昂和尤斯基那”。在她们之间呈对角线分布高度略低的礼拜堂(12——15m)。教堂各礼拜堂的落成同宗教节日联系在一起,在这些日子里发生了对喀山进军的最重要胜利。中央的礼拜堂建成是为纪念对远征喀山的开始,当时恰逢日的圣母帲幪节。1588年波克洛夫斯基教堂旁边位于分离的走廊东北部分在莫斯科狂人圣瓦西里墓之上出现了以他命名的礼拜堂。与波克洛夫斯基教堂仅在建堂节开放不同,圣瓦西里礼拜堂每日开放。这样出现了民间对教堂的称呼——圣瓦西里大教堂。瓦西里大教堂由9座相连的八边形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其余8个较低的塔楼极巧妙地排列在中心塔楼的周围。不像西欧的教堂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瓦西里教堂的任何一面都是正面,西方教会的教堂的平面是纵长横短的十字,而作为东正教教堂,它的平面是呈正“十”字形的,这与它的正八边形结构很吻合,同时也显出它与西方教会教堂的差异。当然,东正教堂并不都是八边形结构,瓦西里大教堂之所以如此设计,据说是为了纪念喀山战役期间的8位圣人,那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圆顶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从建筑规模上看,瓦西里大教堂在世界教堂建筑中是排不上号的,它算不上雄伟,其内室显得有些简陋和狭小,但它的独特与美丽却足以让人们忽视这些缺点。柏拉仁诺教堂始建于公元1555年,公元1560年完成。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红场南端,是俄罗斯中后期建筑的主要代表。16世纪中叶,伊凡雷帝为纪念战胜蒙古侵略者而建。建筑风格独特,内部空间狭小,着重外形,较像一座纪念碑,中央主塔是帐蓬顶,高47米,周围是8个形状色彩与装饰各不相同的葱头式穹窿。建筑用红砖砌成,以白色石构件装饰,大小穹窿高低错落,色彩鲜艳,形似一团烈火,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建筑师是A·巴尔马和波斯尼克。一般翻译成“瓦西里升天教堂”布拉仁 在俄语里是仙逝、升天的意思瓦西里升天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整座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
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建筑装饰简洁紧凑,借助斗拱与大塔楼相连。
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因此从任何一个门进去都可遍览教堂内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I7世纪的壁画。传说在战争中,俄罗斯军队由于得到了8位圣人的帮助,战争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纪念这8位圣人才修建了这座教堂,8个塔楼上的8个圆顶分别代表一位圣人,而中间那座最高的教堂冠则象征着上帝的至高地位。·教堂建造完备后,为了保证不再出现同样教堂,伊凡大帝残酷地刺瞎了所有建筑师的双眼,伊凡大帝也因此背负了“恐怖沙皇”的罪名。瓦西里升天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整座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
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建筑装饰简洁紧凑,借助斗拱与大塔楼相连。
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因此从任何一个门进去都可遍览教堂内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I7世纪的壁画。
殿堂分作上下两层,且早已作为展览厅使用。殿堂内设有展厅陈列图片和模型以介绍这一教堂的建筑历史和四个世纪以来的变化。有一间展室再现了大教堂的底层。底层几乎是一间暗室,只有尖拱型细小缝供通风用。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过大量官款,现在陈列着16~17世纪的文物。与中心教堂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极大,其中东南塔内面积只有12平方米。
范文四:斯大林次子瓦西里,日死于流放地喀山。其死因,苏联官方称,系“过量饮酒所造成的”、“整个肌体都酒精中毒”。   从医学上说,此话不差。可若梳理瓦西里的人生轨迹,或许能找到社会学上的另一种死因。对此,苏联官方则讳莫如深。   瓦西里的社会学死因是什么?愚以为在两个字:特权。   作为元首斯大林之子,瓦西里天生是个“特殊材料”,很小就享有一系列“特殊安排”。读的是“特别中学”,旷课、不做作业、拒答课堂提问,甚至羞辱女教师,也“决不要批评他什么”,还让他做“同学的榜样”;进卡恰航空军校,报到时有校政委迎接,在校有公开或隐蔽的警卫,住高级宾馆,吃特设小灶,“特殊待遇”一大串。斯大林都不好意思,批评“各种各样的‘干爹’和‘干妈’”“把他宠坏了”。特权毒素沁入瓦西里的骨髓和血液中,他成了粗野、厚颜无耻的“没有教养的人”。   当兵后的瓦西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官运亨通、青云直上。1941年9月奔赴卫国战争前线,他就任航空大队队长助理,两年后当上了歼击航空团团长。1944年夏,升任第三近卫军歼击师师长。卫国战争结束后,三年内三次升职,由少将、军长,到莫斯科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再到授予中将军衔、出任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这时,瓦西里才二十七岁。名将朱可夫在这个年龄,才是个团长呢。对他的飞黄腾达,姐姐斯维特兰娜也觉得太快了,说是那些拍马屁的“人们揪着他的耳朵把他提拔上去,根本不考虑他的能力、才华和缺点,只想如何去讨得他父亲的‘欢心’”。   子承父业,权力世袭,代代相传,几为惯例。有斯大林这棵大树罩着,破格提拔,不在话下!苏俄实行集权制,一切全听斯大林的,瓦西里自然最有资格、最有机会享用“超常规”、“跳跃式”升官的特权。不要怪马屁精,斯大林对儿子升官,不也默认、笑纳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   瓦西里的确在卫国战争中立过功,但其功劳不能跟他的火箭升官相匹配。可特权宠儿瓦西里,有权有势后便生出许多坏毛病,诸如无视军纪、军规,侵占、挥霍国家财产,生活放纵,狂欢暴饮,花天酒地等等。仅他非法行为和指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超过两千万卢布。刚三十岁的瓦西里就被酒色弄垮了身体,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失眠,以至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几同半个废人。   特权这柄双刃剑在给瓦西里带来高官厚禄、纵欲享乐的同时,又使他患了妄自尊大、滥用权力、酗酒寻欢等一大堆思想政治病、生理心理病,可谓祸害不浅。1953年,老爹斯大林一死,瓦西里的好日子也到了头,旧账、新账一块算,他被投进了大牢。但哪怕在监禁期间,瓦西里仍不安分,辱骂苏共领导,训人、打人,酗酒、醉驾、撞人、逃逸,还险些闹出外交风波。出狱前夕,苏联总检察长鲁坚科和克格勃主席谢列平在给苏共中央的信中说:瓦西里“没有悔过自新,表现恶劣,具有挑衅性质,经常要求提供其父亲在世时他所享有的特权”。1961年春,他终被流放喀山,不到一年即在酗酒后身亡,年仅四十一岁。   如附骨之疽的特权,纠结、捉弄了瓦西里大半辈子。他的死因,与其说是酒精中毒,还不如说是特权中毒。在他酗酒成性的背后,总有特权腐败的魅影在跳踉!特权把瓦西里送上天堂,特权又把瓦西里扔下地狱。   【原载日《湘声报?专栏》】   插图/特权刹车/许 滔
范文五: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读《藏獒笔记之反盗可可西里》有感何马说:“当一件藏羚羊皮可以在欧美卖出天价的时候,可可西里就注定要被欲望、罪恶、死亡所笼罩。”雇佣的盗猎者,为了廉价的报酬,和志愿者以命相搏。从来都说,盗猎者是可恨的,只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却感觉,他们是可悲的。《藏獒笔记之反盗可可西里》,一本志愿者和盗猎者以及美丽的可可西里的故事,道出了人的伟大,也有人的悲哀。本书讲了一个叫周青的华裔女子,辞去了原有的工作,自费到可可西里做志愿者,只为了保护那群可爱的草原精灵——藏羚羊,她只身一人,先后结识了马帅、许小乐以及我们本书主人公肖兵等,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和盗猎者相搏,保护那群天真的草原精灵们。他们都知道,每一次与盗猎者相对峙,都将是以性命为赌注,真枪实弹,所以所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理智而冷静的对待。在可可西里,盗猎者与志愿者相遇后,先开枪的往往都是盗猎者。他们要赚钱,要活命,要养家,就是因为这些,人与人之间,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与人之间,不得不自相残杀。我并不怪盗猎者,他们只是被雇佣而来的生活困苦的人,孩子的学费,父母妻儿的保障,便是他们开枪的理由。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社会给他们那么狭隘的生活空间,那么少的生活机会,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穷,他们又怎么能受到“一夜暴富”的诱惑,把自己的道德良知抛到一边,将人的生命视为草芥,他们也痛苦过,后悔过,可是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家,不得不去做。呵呵,在可可西里,生命变得极其珍贵却又一文不值,细想,这种现象,和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个人,又何尝没有关系。我不想说,不论是藏羚羊披肩也好,貂皮大衣也罢,那只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只为了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心罢了。当你披上披肩,穿上大衣,当你在光鲜美丽,惹人瞩目的光环下被照耀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每件披肩衣服的背后,又是多少血与泪的故事。漫山遍野被剥了皮的羚羊尸体,鲜血染红的可可西里的草地,没出生的小羚羊都失去了雪白的皮毛,就因如此,羚羊每天只顾逃命,只因如此,原本单纯友善的眼神里面多了一份对人类的恐惧。人与人之间的打杀,日益恶劣的环境,一件光鲜的皮草背后,包含着这么多这么多,那些所谓的“上层人”,你们可曾想过?可可西里,因为那些利益,为了廉价的报酬,道德屈于生存,飞涨的物价,生活的需求,就是他们冒险的理由。可可西里,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但他终归是不同寻常的生命史!
范文六:没有恒河的瓦拉纳西是难以想象的,这里条条道路通恒河;有了恒河的瓦拉纳西也是匪夷所思的,这里传统与现代并存、圣洁与污浊混搭,无时不刻不在挑战你的感官极限      瓦拉纳西好比印度的耶路撒冷,是一座为信仰而生的城市。   在占印度总人口80%的印度教信徒心目中,住瓦拉纳西被公认为人生四大乐趣之一,而其他三大乐趣――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也能在这里一一实现。   恒河从瓦拉纳西穿城而过。对印度教信徒而言,恒河之水天上来,是湿婆神的化身、天堂的入口。没有恒河的瓦拉纳西是难以想象的,这里条条道路通恒河;而有了恒河的瓦拉纳西也是匪夷所思的,这里传统与现代并存、圣洁与污浊混搭,无时不刻不在挑战你的感官极限。   我们兴冲冲来到瓦拉纳西的第一天,就差点迷失在混乱不堪的街市里。这里拥挤得像一个大蜂窝,密密匝匝的商铺、庙宇和民宅塞满了各个角落。几乎没有大路,到处是纵横交错的小街。街上也没有现代交通,人、车、“神牛”混行。在这里逛街必须学会眼观六路,除了要提防横冲直撞的车辆外,还得留意脚底的牛粪、头上的鸟屎以及口袋里的钱包。   途中我们遇到一对意大利夫妻,17年来年年都到瓦拉纳西度假。初来乍到的我奇怪他们为什么对瓦拉纳西情有独钟,夫妻俩别有深意地笑了:“这是一个人人诉求精神和信仰,却不讲究秩序和私密的城市,因此也是全印度最包罗万象、妙趣横生的地方。”   果然,我们很快领略到了圣城的奇俗异趣。一到恒河岸边,最先迎候我们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拖家带口、成群结队的乞丐是恒河沿岸的奇景之一。他们常常盘踞在岸边,随时排成两列长蛇阵,“夹道欢迎”出入的客人。如果你施舍了其中一个,马上一堆乞丐蜂拥而至。他们貌似奄奄一息,却个个眼疾手快,动作敏捷。   我曾经忍不住问一位中年乞丐:“你有手有脚为什么要乞讨?”他振振有辞地回答:“这是神赐给穷人的饭碗!”后来我才知道,在印度教信徒看来,既然布施是至高无上的美德,那么成全别人的行善需求的乞讨行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路上,我们遇到一位卖花姑娘。这个10岁的印度女孩叫芭比塔,她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原以为她会像其他人一样伸手讨要,或者缠着我们兜售鲜花,结果她却拿出别人送给她的各国硬币给我们欣赏,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   芭比塔家在恒河岸边的村落里,步行不过几分钟。村里迷宫似的巷道、低矮破旧的房屋、坑坑洼洼的村路、垃圾成堆的墙角、一见客人就习惯性地伸手乞讨的街边小孩??几乎就是现实版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芭比塔的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楼房里,一进门,楼道又黑又窄,一人侧身才能通行。所谓3层楼只有3间房,每间只有4平米左右,住着芭比塔的爸爸妈妈、奶奶、3个哥哥姐姐和她,共7口人。昏暗的小房间里,家徒四壁,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她妈妈和奶奶正坐在地上烤烙饼,见到我们微笑点头,没有一丝窘迫之感。   芭比塔当建筑工的父亲是家里的主劳力,修庙一天可以挣到75卢比(大概10多元人民币),但这点工资对于七口之家实在是杯水车薪。因为凑不出10万卢比的嫁妆,她23岁的大姐迟迟无法出嫁。   芭比塔是兄弟姐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她得到美国好心人的捐赠,每年7千卢比的小学学费有了着落。芭比塔说,她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数学老师。   这个早当家的穷孩子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精明,总能从友善的游客当中寻得帮助。不知不觉中,我们把身边能送的东西都送给了她:鞋子、图画书、水笔,还有食物。   告别时我问芭比塔:“你是怎么遇上美国好心人的?”芭比塔闪烁着灵动的大眼睛告诉我:“就在恒河码头,是神派来的天使!”   芭比塔所说的恒河码头,分布在瓦拉纳西老街的恒河西岸,共64个。据说每个码头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由来。现在,这些码头主要用来洗衣、沐浴、祭拜或者火葬。连绵数公里的石阶码头就像一个露天大舞台,24小时上演着生死轮回的人间悲喜剧。   第二天,我们包船游恒河。日出前出发,沿河溯流而上。这是一趟绝妙的旅行。旭日东升,当阳光染红了河面,活色生香的“印度风情大片”开演了。   成千上万的印度教信徒聚在码头上,迎着日出集体沐浴。在他们看来,脱去五颜六色的俗衣,在恒河圣水里痛痛快快洗个澡,就能洗清一切罪过。   据说,符合印度教教义的沐浴是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将水撩过头顶三次,然后全身完全浸入水中三次,方能达到净化的目的。不过实际看到的情景却五花八门:有的人双手高举,有的潜入水中,有的畅饮河水,有的游泳嬉戏,甚至洗脸刷牙、吃喝拉撒,应有尽有。   船行到玛尼卡尼卡码头,船夫告诉我们:这里是公共火葬场,可以参观但不能拍照。   此时岸边不远处正停泊着几艘运尸船,上面摆放着几具分别由红、白布包裹的尸体。再看岸上那片开阔的地带,十几堆柴火正熊熊燃烧,烟雾缭绕。   印度教信奉生死轮回,认为死亡并非结束,而是下一个新生的开始。因此,印度教信徒并不惧怕死亡,只怕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他们相信死后如果骨灰投进神圣的恒河,就可以在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所以,在这里火葬是通往天堂最快捷的道路。   在恒河火葬也有既定的程序:先将尸体浸入河水三次(代表三次净化),然后卸去竹担架,将尸体抬上岸,放置在指定的木柴堆上。接下来洒上印度酥油、香料之类的祭品,在点火之前,众人从右至左绕行柴堆三周,作最后的诀别。火化后骨灰洒入恒河,这意味着死者已经获得超脱,升入天堂。   火葬过程中,没有人号啕大哭,捶胸顿足,人们淡定自若,仿佛生死如常。   我由衷感佩印度人安天知命的坦然,内心却五味杂陈。同一条恒河上,这边洗衣烧饭,那边沐浴礼拜;这边畅饮河水,那边投放骨灰??据说瓦拉纳西每天有6万人在恒河共浴,200多具尸体灰飞烟灭,再加上直接排放的生活废水,使得这一段恒河已经成为重度污染的水域。水中无法存活任何生物,却以恒河浮尸骇人听闻(印度苦行僧的灵魂被认为已经达到梵我合一,所以死后不是火葬,而是水葬,也就是捆上石头直接沉入河中)。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这里取过一份水样:每100毫升水中含有大肠杆菌150万个,是洗澡水的安全标准(低于500个)的3000倍!   临走前,我们在岸边的简易帐篷里看到一群特殊的乞丐。他们当中有的是与世无争的苦行僧,有的是年老病重的将死之人。这些苦行僧赤身裸体、蓬头垢面,两眼却炯炯有神。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升华,他们宁愿抛弃财富和家庭,过着风餐露宿的苦日子。而那些将死之人,大多从外地艰难跋涉而来,为的是在这里幸福地等死。   也许,这就是瓦拉纳西,一座信仰的力量超越生死的城市。没有恒河的瓦拉纳西是难以想象的,这里条条道路通恒河;有了恒河的瓦拉纳西也是匪夷所思的,这里传统与现代并存、圣洁与污浊混搭,无时不刻不在挑战你的感官极限      瓦拉纳西好比印度的耶路撒冷,是一座为信仰而生的城市。   在占印度总人口80%的印度教信徒心目中,住瓦拉纳西被公认为人生四大乐趣之一,而其他三大乐趣――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也能在这里一一实现。   恒河从瓦拉纳西穿城而过。对印度教信徒而言,恒河之水天上来,是湿婆神的化身、天堂的入口。没有恒河的瓦拉纳西是难以想象的,这里条条道路通恒河;而有了恒河的瓦拉纳西也是匪夷所思的,这里传统与现代并存、圣洁与污浊混搭,无时不刻不在挑战你的感官极限。   我们兴冲冲来到瓦拉纳西的第一天,就差点迷失在混乱不堪的街市里。这里拥挤得像一个大蜂窝,密密匝匝的商铺、庙宇和民宅塞满了各个角落。几乎没有大路,到处是纵横交错的小街。街上也没有现代交通,人、车、“神牛”混行。在这里逛街必须学会眼观六路,除了要提防横冲直撞的车辆外,还得留意脚底的牛粪、头上的鸟屎以及口袋里的钱包。   途中我们遇到一对意大利夫妻,17年来年年都到瓦拉纳西度假。初来乍到的我奇怪他们为什么对瓦拉纳西情有独钟,夫妻俩别有深意地笑了:“这是一个人人诉求精神和信仰,却不讲究秩序和私密的城市,因此也是全印度最包罗万象、妙趣横生的地方。”   果然,我们很快领略到了圣城的奇俗异趣。一到恒河岸边,最先迎候我们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拖家带口、成群结队的乞丐是恒河沿岸的奇景之一。他们常常盘踞在岸边,随时排成两列长蛇阵,“夹道欢迎”出入的客人。如果你施舍了其中一个,马上一堆乞丐蜂拥而至。他们貌似奄奄一息,却个个眼疾手快,动作敏捷。   我曾经忍不住问一位中年乞丐:“你有手有脚为什么要乞讨?”他振振有辞地回答:“这是神赐给穷人的饭碗!”后来我才知道,在印度教信徒看来,既然布施是至高无上的美德,那么成全别人的行善需求的乞讨行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路上,我们遇到一位卖花姑娘。这个10岁的印度女孩叫芭比塔,她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原以为她会像其他人一样伸手讨要,或者缠着我们兜售鲜花,结果她却拿出别人送给她的各国硬币给我们欣赏,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   芭比塔家在恒河岸边的村落里,步行不过几分钟。村里迷宫似的巷道、低矮破旧的房屋、坑坑洼洼的村路、垃圾成堆的墙角、一见客人就习惯性地伸手乞讨的街边小孩??几乎就是现实版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芭比塔的家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楼房里,一进门,楼道又黑又窄,一人侧身才能通行。所谓3层楼只有3间房,每间只有4平米左右,住着芭比塔的爸爸妈妈、奶奶、3个哥哥姐姐和她,共7口人。昏暗的小房间里,家徒四壁,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她妈妈和奶奶正坐在地上烤烙饼,见到我们微笑点头,没有一丝窘迫之感。   芭比塔当建筑工的父亲是家里的主劳力,修庙一天可以挣到75卢比(大概10多元人民币),但这点工资对于七口之家实在是杯水车薪。因为凑不出10万卢比的嫁妆,她23岁的大姐迟迟无法出嫁。   芭比塔是兄弟姐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她得到美国好心人的捐赠,每年7千卢比的小学学费有了着落。芭比塔说,她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数学老师。   这个早当家的穷孩子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精明,总能从友善的游客当中寻得帮助。不知不觉中,我们把身边能送的东西都送给了她:鞋子、图画书、水笔,还有食物。   告别时我问芭比塔:“你是怎么遇上美国好心人的?”芭比塔闪烁着灵动的大眼睛告诉我:“就在恒河码头,是神派来的天使!”   芭比塔所说的恒河码头,分布在瓦拉纳西老街的恒河西岸,共64个。据说每个码头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由来。现在,这些码头主要用来洗衣、沐浴、祭拜或者火葬。连绵数公里的石阶码头就像一个露天大舞台,24小时上演着生死轮回的人间悲喜剧。   第二天,我们包船游恒河。日出前出发,沿河溯流而上。这是一趟绝妙的旅行。旭日东升,当阳光染红了河面,活色生香的“印度风情大片”开演了。   成千上万的印度教信徒聚在码头上,迎着日出集体沐浴。在他们看来,脱去五颜六色的俗衣,在恒河圣水里痛痛快快洗个澡,就能洗清一切罪过。   据说,符合印度教教义的沐浴是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将水撩过头顶三次,然后全身完全浸入水中三次,方能达到净化的目的。不过实际看到的情景却五花八门:有的人双手高举,有的潜入水中,有的畅饮河水,有的游泳嬉戏,甚至洗脸刷牙、吃喝拉撒,应有尽有。   船行到玛尼卡尼卡码头,船夫告诉我们:这里是公共火葬场,可以参观但不能拍照。   此时岸边不远处正停泊着几艘运尸船,上面摆放着几具分别由红、白布包裹的尸体。再看岸上那片开阔的地带,十几堆柴火正熊熊燃烧,烟雾缭绕。   印度教信奉生死轮回,认为死亡并非结束,而是下一个新生的开始。因此,印度教信徒并不惧怕死亡,只怕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他们相信死后如果骨灰投进神圣的恒河,就可以在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所以,在这里火葬是通往天堂最快捷的道路。   在恒河火葬也有既定的程序:先将尸体浸入河水三次(代表三次净化),然后卸去竹担架,将尸体抬上岸,放置在指定的木柴堆上。接下来洒上印度酥油、香料之类的祭品,在点火之前,众人从右至左绕行柴堆三周,作最后的诀别。火化后骨灰洒入恒河,这意味着死者已经获得超脱,升入天堂。   火葬过程中,没有人号啕大哭,捶胸顿足,人们淡定自若,仿佛生死如常。   我由衷感佩印度人安天知命的坦然,内心却五味杂陈。同一条恒河上,这边洗衣烧饭,那边沐浴礼拜;这边畅饮河水,那边投放骨灰??据说瓦拉纳西每天有6万人在恒河共浴,200多具尸体灰飞烟灭,再加上直接排放的生活废水,使得这一段恒河已经成为重度污染的水域。水中无法存活任何生物,却以恒河浮尸骇人听闻(印度苦行僧的灵魂被认为已经达到梵我合一,所以死后不是火葬,而是水葬,也就是捆上石头直接沉入河中)。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这里取过一份水样:每100毫升水中含有大肠杆菌150万个,是洗澡水的安全标准(低于500个)的3000倍!   临走前,我们在岸边的简易帐篷里看到一群特殊的乞丐。他们当中有的是与世无争的苦行僧,有的是年老病重的将死之人。这些苦行僧赤身裸体、蓬头垢面,两眼却炯炯有神。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升华,他们宁愿抛弃财富和家庭,过着风餐露宿的苦日子。而那些将死之人,大多从外地艰难跋涉而来,为的是在这里幸福地等死。   也许,这就是瓦拉纳西,一座信仰的力量超越生死的城市。
范文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这完美的嗓音本来就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现在又将他带回了天堂。      他双手相叠置于腹前,神态平静安详,仿佛依然保持着一个歌唱时的优雅姿势,酝酿着那些举世罕见的“高音C”。当地时间9月8日下午3点(北京时间9月8日晚9点),帕瓦罗蒂的葬礼在其家乡摩德纳小镇上的主教堂举行,为了悼念和送别这位伟大的男高音,教堂广场前聚集了上万人,居民拉法费尔告诉记者:“摩德纳小镇上的人几乎都来了。”此时的广场上飘荡着帕瓦罗蒂演唱的咏叹调,那充满古典气质的美妙声音,仿佛来自于天堂。   “我的太阳”陨落了,让人更加怀念属于一个时代的天籁之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许这完美的嗓音本就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现在又将帕瓦罗蒂带回了天堂。      经典唱片推荐   《帕瓦罗蒂咏叹调精选》(The Essential Pavarotti) 【1990】这张C D收录帕瓦罗蒂在皇家亚伯厅、英国伊莉莎白女皇御前的精彩演唱。当时帕瓦罗蒂的歌声正处于巅峰状态,除了他的招牌歌曲《公主彻夜未眠》(普契尼/图兰朵公主)外,还演唱了《微妙的和谐》、《费德利可的悲叹》等知名的咏叹调。      《挚爱》( t i a d o r o )   【2003】   在帕瓦罗蒂与Decca唱片总共35年的合作中,这是他第一次录制跨界歌曲。这张专辑的13首歌曲,有不少是全新创作的流行曲,亦有改编自电影音乐的歌曲及经典名曲。   《告别之旅――帕瓦罗蒂精选》【2005】   在帕瓦罗蒂即将告别舞台之际,Decca公司为庆祝他70华诞,并配合他的全球告别巡演,特意编辑出版了这套题为《告别之旅――帕瓦罗蒂精选》的双CD。      链接:   大师四次中国行   1986年率意大利热那亚歌剧院在北京演出歌剧《波希米亚人》。   2001年6月联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在北京紫禁城举行“三高”演唱会。   2001年12月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个唱。   2005年12月在上海和北京分别举办告别巡演。
范文八:2013年7月18日德国。慕尼黑     “瓦里西!”     “到!”     “这次行动代号‘飞鹰S ’的任务由你单独执行!”长官克林斯·瓦特顿了一下,“你的任务是目标是潜入美因茨暗杀掉目前在美因茨05足球队中身份是保洁人员的多尔特·克林和格林·布莱恩。他们的银行账户中多出了150万英镑,而在他们离开这儿不久,公司研制成品纳米弹头所需的仪器费150万英镑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连同一枚已经研制好的实验品也不见了。你现在的身份是美因茨05足球队的勤杂人员,暗杀掉他们!这是你的身份卡,在这些时间里,你不再叫瓦里西了!记住,小伙子,只有三天期限!”     2013年7月19日下午3:28德国。美因茨     瓦里西进入了美因茨05的球场内,深吸了几口气,便问了问门卫:“请问清洁部在哪里?”门卫说:“你是新来的吧?”边说边从门口拿出一张新地图:“好好看看!“     瓦里西毫不费劲的从南入口进入了勤杂部,并找到了自己的铺位。他趁人不注意,将他的一包装备塞到了床下-还好,他睡下铺。不一会,他就去工作了。他进入了比赛场,性格开朗,和气的总管让他自己选职务,他选了压草皮。这个小型压路机让瓦里西十分后悔。你瞧!     “该死!这鬼东西!”瓦里西骂道-也许对他来说,这太难开了!     疲惫不堪的瓦里西回到床上,心里念叨着:是时候动手了!但是,可怜的小伙子,尽管他以前是特种兵,但这种工作让他太疲惫了,不一会就睡着了。     2013年7月20凌晨3:08德国。美因茨     瓦里西突然醒了过来,还是那个念头!他感觉好多了,便戴上夜视镜,拿着无声手枪和瑞士军刀,悄悄走到隔壁两个人的床前—床上没人!他连忙跑到办公室去,问那两个人去哪里了。但值班经理的话让瓦里西大吃一惊-他俩刚刚辞职十几分钟走了。正当瓦里西在走廊里踱步,百思不得其解时,总部发来短信,那两个人已经坐飞机去利物浦试射弹头去了,让瓦里西立即去机场!     瓦里西立即回房子拿了东西,直奔机场。克林斯长官早已等候多时了,克林斯长官指了指2号跑道上的一架小型波音750,示意他上去。     瓦里西刚上了飞机,飞机就起飞了。一架波音750不到20分钟就以640km\h的速度飞翔在空中了。驾驶员波尔特的技术非常熟练,不一会儿就到了利物浦。     2013年7月20日凌晨6:03英国。利物浦机场     瓦里西刚一出飞机门,迎面就飞来了一颗子弹,还好瓦里西躲闪及时,子弹打中了座椅。     “嘿,干什么?”波尔图嚷道     还来不及等瓦西里回答,随即飞来了一片子弹,瓦里西连忙一个箭步冲上飞机,关上了门。他的左臂中了一发子弹。     “该死,真见鬼!”瓦里西说     这时,波尔特冲到瓦里西面前,拔出一把小刀,向瓦里西刺去。瓦里西一闪,也拔出了军刀。两人对峙着,这时,波尔特从脸上撕下了硅胶面具-他竟然是多尔特·克林!他随后打开了门,格林·布莱恩和克林斯·瓦特长官也冲了上来,手持军刀,虎视眈眈地盯着瓦里西。     这一切是早有预谋的,克林斯长官一直妄想着统领科学界,在实验弹头研制成功后,他接到了疯子教授雷克尔特的信,说要把公司的老板与“超级保镖”瓦里西支开,然后分别消灭,继续研制纳米弹头,统领科学界。     瓦里西快气炸了,他用刀向克林斯长官刺去,但毕竟寡不敌众,连忙退到了驾驶舱里。克林斯立即将驾驶舱封死了,他们三个人跑到外面,用机枪将驾驶舱的玻璃打碎了,向内扔了四五个手雷。在爆炸之前,全扔出去是不可能的。这时,瓦里西看到了“紧急弹射”的拉杆,他便连忙坐好,系好安全带,拉动了拉杆。在飞机爆炸的一瞬间,他弹出了机头。     他们三个都以为瓦里西死了,便大摇大摆的上了一架飞机,准备返回德国。     2013年7月20日早上6:29英国。利物浦机场8号跑道     瓦里西刚掉到地上,便不顾伤痛,冲向他们的飞机,扑到了左翼上。这时,多尔特·克林发现左翼超重,无法起飞。克林斯长官走了出来,看到了瓦里西,二话不说,一拳就打了上去。两个人在滑行中的机翼上摇摇晃晃,,两个人打了半天,布莱恩也出来了,直接就是一拳,瓦里西一闪,顺势推了一把克林斯长官。这一拳把克林斯长官打翻了,一下子卷入了发动机,瞬间尸骨无存。布莱恩几下就把瓦里西打到了机翼左边缘,这时,瓦里西看到了左侧的油箱拉手(飞机的机翼两边通常都装满了汽油,并带有可开关的拉手),便把拉手拉开了,不料被布莱恩一拳打了下去。     不过正和他意,飞机左侧撒了一路汽油,瓦里西将他身边的汽油点着了,火顺着汽油一路烧向飞机,在飞机起飞的一刹那,火烧到了飞机-“轰”一声,飞机爆炸了。     在利物浦的8号跑道上,站着一位拯救了全世界的飞鹰??瓦里西!
范文九:卢西子的春天是从瓦缸里开始的。信不信由你。   卢西子是我小姨,也是我妈人生里最宏大的嫁妆。好吧,一切从头开始。   我爸和我妈定的是娃娃亲。也就是说,看上我妈的人,未必是我爸,但一定是我奶奶。奶奶一双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起来,活像一个移动打点计时器。小裹脚并不妨碍我奶奶一言九鼎的家庭地位。   我妈的嫁日,没有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没有气派的樟木箱子,她的陪嫁是个大活人。   家里三个丫头片子,我妈排行老大。外公长什么样连我妈也不记得。外婆在我妈10岁那年,从高耸云天的板栗树上掉下来,摔成了瘸子。我妈从此正式登上了生活的舞台。老二比我妈小两岁,胆大包天的丫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和邻居家的一个浑小子跑了。私奔途中,没有轻装上阵,把壁橱里几个豁豁牙牙的破碗还有二斗包谷都一股脑卷了。外婆一气之下,长睡不醒。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只歪把子铜壶,我妈带着那铜壶和6岁多的卢西子,嫁作他人妇。   我妈最风光的时节,永远停留在18岁的夏天。我的父亲,16岁就入了党,风流倜傥,更要命的是,我爸是生产队里唯一一个晚上要先刷牙再上床的青年,这都加重了村里如花般的姑娘嫉妒我妈的筹码。   卢西子跟着我妈开始了她新崭崭的生活。上学,打猪草,放牛。与纳鞋垫绣鸳鸯相比,读书是她最不待见的事。逃学成了家常便饭。   卢西子的辍学来得既美好又悲壮。要不是因为那一抹惊心动魄的晚霞,卢西子至少能成为一个五年制的小学毕业生。   下午放学了,卢西子背着我妈用新毛巾缝制的斜挎书包,欢呼着冲出教室,身后传来了高个子男生们邪里邪气的笑声。卢西子一回头,那些娃子们对着自己的屁股指指点点。原来,卢西子的裤子,因少女的初潮,浸染成一朵娇羞的花。卢西子慌了,扯过书包,捂着屁股,一溜烟跑回家。   我妈看到卢西子跌跌撞撞的样儿,嘟囔着:都这么大了,还是个疯丫头,没半点分寸!卢西子本来就难堪,再被我妈不明就里说上两句,更是窝火。   太阳斜斜地从木窗里泻进来,卢西子躺在调皮的阳光里,死活不肯去上学。从此,她便跟课本绝缘了。   我妈给家人洗衣服,也拆洗了卢西子的花土布床单。这死丫头,我妈看着床单上肆意挥毫的血迹,气不打一处来,拉过卢西子,又是一顿臭骂。估计我妈也是考虑到,人在屋檐下,更得处处多注意,要是我奶奶看到这些,多不好。   从这时起,卢西子算是彻底记恨上我妈了。   辍学后的卢西子,自告奋勇当起了放牛娘。每天清晨,赶着一群牛儿去山上吃带着露珠的青草。漫山花香,铃儿响丁当。都说新盖的茅房三天香,新官上任三把火,没出三天,放牛娘就开始厌倦露水浸裤腿厌倦牛虻满天飞。我妈也心疼卢西子,便把她的放牛时段改签到下午了。   下午放牛比上午惬意多了,最重要的是,还能睡懒觉。下午,草丛里干簌簌的,躺在草窝里歇个晌,好不惬意。   等卢西子一个情绪饱满的梦酝酿结束,才发现牛儿不见了踪影。丫头这下慌了,循着牛蹄子印儿一通猛追,天啊!那群该死的老黄牛竟跑到生产队的包谷地里去了。那碧绿鲜嫩的包谷苗,成了这群饕餮客的大餐。   不用说,我奶奶气得只差把卢西子扫地出门。我爸拿出了家里仅有的几斗包谷赔给生产队,这事儿才算了结。这还不是卢西子闯出的大祸呢!13岁那年,卢西子跟队里一个小脸儿白净的后生,躲在麦秸秆子里亲嘴儿。还没咂摸出个味儿来,遇上我妈去抱麦草喂牛。起初,我妈还以为圈里的猪拱开了围栏,跑麦垛里撒欢子来了,拿竹竿一桶,里面传出人的叫唤声。这次,我妈气疯了,把这个不争气的妹妹关进卧室,一顿饱揍。   我爸听到卢西子歇斯底里的嚎叫,撞开门把她救下了。当然,这事儿没算完,我爸也觉得小姨妹子这次太过了,无奈是平辈,打不得骂不得,灵光一闪,把卢西子拎出去,倒扣在场院里那口破旧的大瓦缸里。   这下卢西子安静了,不嚎了。我爸又怕把卢西子憋死,隔两分钟前去把瓦缸掀个缝儿透透气,没想到卢西子在瓦缸里颇为享受,从瓦缸缝里看到我爸那张无可奈何的脸,竟扑哧一声笑出来。   从此,生产队里的人给卢西子颁了个大奖:瓦缸(岗)寨里的女人。   卢西子刚好比我大一轮。我妈嫁过来五年才生下我,可谓望穿秋水。也有一说,我爸压根儿不爱我妈,一直被我奶奶的杀威棒震慑,这才委曲求全了自己。   卢西子可没让我少吃苦头。她把我架在脖子上,一泡尿就轻而易举淋漓了她的肩膀。她气不过,也不敢用酷刑对付我,便背过大人,把我扔八仙桌上。我一个跟头从桌子上栽下来,差点咽气。小脸儿淤青,卢西子吓得不行,用布条子把我绑在她背上,跑到田间地头去找一种土话叫黄花藐的植物。也不知道她从哪里听来,说这植物能治跌打肿痛。我现在揣摩这东西,极有可能就是蒲公英,那茎里流出的白色黏稠的汁,抹在脸上没多久就变成黄色了。我极度怀疑,现如今我这蜡黄的脸,一定是卢西子一手造就的。   说来也是神奇,擦了卢西子找来的那药汁儿,脸上的淤青就没那么碍眼了。我的到来,给家里多多少少增添了些欢乐。我知道,卢西子还是爱我的。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吵着要和卢西子睡,她兴高采烈地答应了。可睡到半夜,我又哭着闹着要去找我妈。卢西子干急划拉不燃火柴,点不亮煤油灯,摸黑抱我下床,通的一声撞到条几,顿时眼冒金星。她痛得哭起来,本想狠狠地掐烂我屁股,最终还是大发慈悲,象征性地捏了几把。第二天,卢西子顶着她那只见不得人的青眼窝,照样把我抱在怀里,扛在肩上。   转眼,我六岁了。背着我妈买的军绿色挎包,蹦蹦跳跳去上学。卢西子依然过着老三篇的日子:放牛、打猪草、绣鞋垫。   深深记得那个雨天,放学回到家,家里鬼哭狼嚎的――卢西子的哭声、我妈歇斯底里的叫骂声。我看见卢西子的衣服和被褥,狼狈不堪地耷拉在场院里的柴垛上,接受风雨的洗礼。   此后,卢西子便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这么说,好像也不完全对头。恍惚记得,有一天下课,卢西子还出现在教室门口找我来着。她慌慌张张塞给我一包干核桃后,便瞬间蒸发了。
  一直记得卢西子惊恐的哭声,可是,我依然相信我妈。她始终是个贤淑善良得体的农村妇女。   接下来的几年,我爸也会收到卢西子寄来的信。她不敢写给我妈,她一直在祈求我妈的原谅。偶尔,信里面还夹一两张照片。一展平阳,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远处隐隐约约还有白色的小楼房矗立。   从大人口中得知,卢西子这个鬼灵精,竟然跑到了三千里开外的江南。   五年级寒假考试那天,监考老师,也是我们小学校长,走到我面前,看着专心答题的我,悄声说道:你小姨回来了。   我只记得我的喉咙里有很多口水一直流到肚子里,简直太激动了。我把试卷塞到校长手里,发了疯般朝家里跑去。校长看着我飞奔的身影,弯下腰,帮我在姓名栏写下我的名字。   家里挤满了人。我一冲进家门,就看到壁炉上方挂着两条和我差不多高的鱼。我爸说那是青鱼,是我的小姨夫从千里江南带回来的。这时,一个陌生女人递给我一只削了皮的苹果,我的口水再次生动起来。边吃边嘟囔,吃苹果还削皮,可惜了那皮啊!   我对卢西子已经非常陌生了。眼前的女人,脸上明显擦了粉,一定是大上海生产的那个高档牌子,霞飞。那么白皙,那么芬芳。嘴唇也涂了口红,看是好看,可是不怕把两扇嘴皮子黏住吗?卢西子看到我很是激动,拼命从箱子里扒拉东西给我。   厨房里,一个看上去还比较顺眼的男人,在砧板上剁一块米黄色的长方体。这人就是卢西子的丈夫,也就是我的小姨父了。他说这东西叫年糕,糯米粉做的,江南人过年的时候都要做这个。我嘴里包满了吃食,含混不清地叫了一声小姨父。   看得出来,我妈高兴坏了,忙进忙出,杀鸡、烙猪蹄上的毛。听说卢西子这个江南来的男人不吃辣,喜欢吃甜食,我妈自创了一道菜,白糖炒土豆肉丝。说实话,那碗菜难吃到极点,可是大家都吃得眉飞色舞。   晚上,卢西子的男人喝了不少包谷酒,半夜燥热,头上豆大的汗珠啪啪往下滴,卢西子铲了一坨雪放在她男人的胸口降温。这些,在我当时看来,诡异又有趣。   谁也看不出我妈和卢西子当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血雨腥风般的战争,血浓于水,一切的不堪回首都随雨雪飘零。   听卢西子说,她在纺织厂上班,就是专门生产呢料子的那种工厂,而她男人,在江边的码头当拆船工,30块一天。邻居们听得直流哈喇子,30块,好大的钱!   过完年,卢西子和她男人就得赶回去上班了。上班,下班,这些个美好的时髦的词,在山里人听来,真是悦耳。   后来的那些年,经常收到卢西子千里迢迢寄来的包裹,织给我的外套毛衣,给我爸做的呢子风衣,给我妈的褂子,还有一堆她不愿穿的衣服。那些退出她的生活舞台的衣服,在我看来,也是如此的动人心魄如此的风姿绰约。   卢西子过得也是拮据,回家一次,都要花掉她大半年的积蓄。所以,在我记忆中,她归来的次数,也是稀罕得紧。   大三那年夏天,我妈病逝。不知道是我爸没通知卢西子还是纺织工卢西子请不准假,总之,我妈没有见着她最后一面。   这些年,我爸一个人过,孤单让他变得有些笨拙。他老得特别快,习惯一个人自言自语。我也没见他去过我妈的墓地。   我大学毕业,结婚,有了一个帅气如我爸的儿子。而且,我也在小桥流水、亭台雨榭的江南定居。一天,我打电话给我爸,说我儿子爱上了老家特产的土豆粉,我爸第一时间快递给我,还叮嘱我说这东西性寒,别给他宝贝外孙吃太多。我说土豆粉不是你最爱吃的吗?他说,就你妈做的鸡蛋土豆粉皮最好吃,现在我不喜欢吃了。我在电话里揶揄:你现在才知道我妈好了吧?我爸有些害羞地支支吾吾起来。   听邻居说我爸虽然年过半百,依然是个香饽饽,男人在煤窑里塌死拿了一大笔赔偿金的少妇都愿意跟我爸。我爸魅力依旧,我是万分骄傲。只是,我爸的身板还是笔直的,骨头依然很硬,他才不会傻到去干让人戳脊梁骨的事。   去年过年,我信誓旦旦说要回家陪我爸过年,我为了讨好他,甚至给他买了好几条南京香烟,这也算是特产。要知道,他抽烟,我可是深恶痛绝了二十多年。   可就在我订好机票的那天,先生接到一个老家来的长途电话,说我爸出事了。先生不敢告诉我我爸已经没救了,他只是说,我爸醉酒后洗澡,煤气中毒,无力打开浴室的门,情况有些严重。我哭着喊着,无头苍蝇一样在家里乱撞,我找出所有的银行卡,说要取出全部的钱,救我爸。   先生哭起来,他说傻姑娘,咱爸没救了。我咕咚一声栽倒在地板上。等我睁开眼睛,卢西子已守在我身边,她双眼通红。我晕倒后,先生情急之下拨通了卢西子的电话,卢西子骑着电单车,不要命地朝我家赶来,差点被小区门口的车子撞个半死。   这是卢西子远隔十年的回归。在我爸的灵堂前,卢西子紧紧搀着我,怕我倒下。   我爸睡了,天的那一边,我希望他不再孤单。   和卢西子躺在床上,整夜失眠。   在失眠的夜里,我仿佛看到了卢西子真正的春天,倒扣在瓦缸里的春天,姹紫嫣红的春天。   在卢西子眼里,我爸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男人。那个时候,我爸常年订阅《半月谈》、《党员生活》,还有《人民日报》啥的,别看卢西子早早辍学,可她也喜欢读书看报。从报纸上,她了解到江南鱼米之乡,比我们这穷山旮旯好多了。所以,她在和我妈彻底决裂之后,就凌厉地把江南水乡点击为最终的抵达。   我一直对我妈和卢西子的故事感兴趣,这个深埋在岁月里的故事,一番发酵,应该更有味道。   卢西子说,我爸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说,她来例假后,大大咧咧的她,不是弄脏衣服就是弄脏床单,我妈毫不留情,劈头盖脸地骂。而我爸,知道哪天卢西子要给他洗衣服,就特意给脏衣服兜里塞上三五块钱,卢西子要买卫生纸或者胸罩啥的,直接把兜里的钱摸走,要是还有剩的,她就把零钱放进我爸写字台的抽屉里。这也许是卢西子和我爸之间最为温暖的小秘密。   以前,我们村里只有一条毛狗子小路,我爸争取到资金,钢钎、雷管轮番上阵,村里终于有了第一条泥巴公路。这下子,我爸的形象在卢西子的眼里更是异常伟岸起来。
  少女的情怀,青涩酸甜,深情款款。卢西子的春天彻底来临了。就连我爸每次教训她,她都觉得我爸的那种方式,也是最有魅力的。就这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她那滚烫的心,她那隐秘的情,就算是藏着掖着,可伪装得再好,也总免不了露出些边边角角来。   一大早,我妈照例去放牛,让卢西子在家做早饭。我妈把牛赶上屋后绵延的山坡,山坡上有绿油油迎风招展的茅草,牛儿们撒着欢吃草。那满树满树鲜嫩肥大的桑叶,看得我妈心痒痒,这么好的桑叶,早知道出门的时候,带个麻袋多好。把这些桑叶采回家,够那些牲口吃上好几天呢,这样,卢西子也可以逍遥两天不打猪草了。这么想着,我妈便折回家去拿麻袋。   我爸晚上和县里来的几个领导喝酒,为了争取点项目,他是要钱不要命,拿包谷酒当凉水喝,自然就喝大了。这会儿还宿醉未醒呢,我妈怕他渴,端了杯水送进卧室。   门一推开,我妈口上的杯子就咣当掉在地上。我妈的心比那玻璃碴子还要碎,她看见卢西子爬上了我爸的床,至于卢西子在干什么,我妈只感觉两眼一抹黑,真的什么也看不见。我爸还是酒气熏天地扯着酣,至于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他一概不知。   我妈拿着扫把把地上的玻璃碴子扫了,还重新给我爸端来一碗水放在床头柜上。   卢西子其实还没来得及干点什么,她正看我爸看得出神,这是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这么认真地打量我爸那张轮廓分明的脸,见我妈推门进来,她像只麂子突然撞上了扛着火枪的猎人,噌地一下跳下床,逃命去了。   我妈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来到卢西子的卧室,把她的衣服和被子一股脑抱出去,扔到场院里的柴垛上去了。   据说那天,我们家的牛,把人家几亩地的庄稼糟蹋得不成样子。那些老黄牛吃饱了,自个儿跑回家钻进牛圈里去了。我爸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得知牛吃了别人青苗,他还以为又是卢西子干的好事。   看到柴垛子上的一堆什物,他埋怨起我妈来,说糟蹋了别人的庄稼,赔就是了,干吗扔卢西子的东西啊?我妈就坐在那儿掉眼泪,一句话也不说。   那个晚上,卢西子离家出走了。我妈竟然没有急着喊着去找她。在村里人看来,这事儿太意外了,我妈是多好的人啊!我爸倒是出去找了好几天,县城里的熟人都打听了一遍,一无所获。   我妈偶尔会躲在无人的角落哭,我知道,她是担心卢西子呢!   我妈去世后,卢西子给我爸写过信。有一次,我在她家玩,躺在床上看电视,无意中在凉席底下发现一封信,我鬼使神差地打开来,竟然是写给我爸的。   我不敢看下去,只记得有一句话,提到自己心很累。我把那信揉成一个团,扔到屋后面的鱼塘里去了。我打电话给我爸,提了一茬这档子事儿,我爸就一句,真是瞎胡闹,便挂了电话。   卢西子的春天,就如一头横冲直撞的小兽,却似乎永远被困在那瓦缸里了。
范文十:《天堂里,你还是老师》读后感金山学校 五合班
杨涵今天,当我打开《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时,第一眼便看见了《天堂里,你还是老师》这篇文章,带着一丝好奇和疑惑,我认真地阅读起来。时间倒回到日14点28分,四川省北川中学的同学们正坐在教室里认真地看张家春老师做物理实验,突然间一阵山摇地动,砖头、碎石、泥块倾泻而下,教室的门框因扭曲变形,张老师一面叫着“地震了,同学们快跑”,一面一个箭步跨过去,用他自己的身躯顶住门框,为四十几个学生撑起了逃生之门,而他自己却被垮塌的废墟永远地吞没了。灾难来临时,另一位李佳萍老师在救出了三十几名学生后,自己和六个学生被坍塌的教室掩埋在黑暗之中,而且她的头部被一根横梁砸中流血不止。六个学生因为害怕哭泣起来,李老师忍痛安慰着他们,跟他们聊天,鼓励他们。在废墟中坚持了三十多个小时后,最后五个学生获救了,而敬爱的李老师和一个可爱的学生却永远地离开了。看到这儿,我的鼻子酸酸的,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在生死关头,我们敬爱的老师无私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希望,用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 我不由想起我自己的老师,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幽默风趣,对我们充满爱心,呕心沥血,潜移默化地教我们知识;我的数学老师蔡老师,课外休息时间里在办公室手把手地教我题目,年纪轻轻,白发悄悄爬上他的两鬓;我的英语教师舒老师,一位漂亮温柔的女教师,就像我知心的大姐姐……我现在只想说一句:“谢谢你们,敬爱的老师,您辛苦啦!不论以后我在读中学或者是读大学,您都是我最亲爱的老师!我会永远把你装在心中!”(点评:小作者通过阅读《文明美德伴我行》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然后联想到自己的老师,写的情真意切,对老师的崇敬感恩之情跃然纸上。 辅导教师 张小凡)本文获得沅陵县小学“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征文一等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