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连击中坦克什么位置是致命一击技能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我覺得楼主应该暂停讨论这个,应该先反思一下为什么被黄图哥盯上


二战初期作为欧洲第一军事强國的法兰西共和国在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攻击下仅仅支撑了6个星期便宣告投降,法国的战败让我们来不及端详法国坦克的真实面目也常常讓人们忽略了法国坦克设计独树一帜、可圈可点之处。本次我们将重点介绍法国二战前装备使用的中型坦克Char B1这些坦克虽然有机会防卫法蘭西的平静,但面对强悍的德军加上设计和使用上的缺点,使得这些坦克注定只能是悲风英豪

Char B1中型坦克可以追溯到1921年。那年法国陆軍技术部的艾司丁(J.E. Estienne)将军(被誉为法国坦克之父)提出建造一种15吨重、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安装75毫米火炮、旋转炮塔装有两挺机枪嘚步兵支援坦克,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与敌军坦克部队进行战斗新坦克必须装备无线电用于战术协调,这是由该坦克半独立的作战地位所决定的有四家公司参与竞标,这些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厂、迪劳内-贝利维尔(Delaunay-Bellevill)和施奈德-雷诺公司(Schneider-Renault)当时军方承諾会将各公司提交样车的中标部分进行组合匹配,以便制成最优良的坦克1924年5月总共提交了5辆样车,其中施奈德-雷诺公司提交了两台样车SRA和SRB。

军方选中了施奈德-雷诺公司的样车SRB作为新坦克的基型车其引擎、变速箱和转向装置得以保留,悬挂装置和驱动轮取自FAMH设计的样车而履带则来自FCM的样车。1925年3月雷诺公司被选中作为主承包商,施奈德、FAMH、FCM和迪劳内-贝利维尔均作为提供劳务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整车嘚最终组装定于在位于巴黎的雷诺工厂完成。1926年1月17日雷诺公司获得了制造3辆原型车的合同制造工作于1929年1月完成。原型车成员4人装甲最夶厚度25毫米,发动机功率为180马力行驶速度每小时20公里,最大行程257公里车体前方装一门75毫米L18榴弹炮,单人炮塔内则安装两挺7.5毫米机枪1930姩和1931年进行的测试表明总体设计比较成功,经过改良最大装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吨这就是后来的Char

1935年,德国积极重整军备並于当年重占莱茵地区这促使法国当局立即开始生产改进过的Char B1。这种坦克换装了配备47毫米L34炮的铸造炮塔发动机功率增加到250马力,使这輛超过30吨的战车时速达到了27公里不过最大行程也减小到200公里。在首批生产了35辆Char B1后改进型的B1 bis开始投产,B1 bis装有改良的ARX4炮塔防护性能更好並安装了新型47毫米L35火炮,车体为分体铸造、螺栓组装的钢装甲板装甲厚度增至60毫米,换装了新型307马力发动机但最大行程降为仅150公里,該车适合于配合步兵的作战行动但由于行程太小,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后来安装了附加油箱以解决此问题。B1 bis额定乘员4人駕驶员席设在车体前方左侧,其右侧即是75毫米火炮驾驶员除了驾驶车辆还要负责操作这门75毫米炮,利用手柄调整火炮俯仰这门火炮外觀上看炮管壁很厚,实际上那是专门设计的火炮抽烟装置利用压缩空气将残余火药气体吹出炮管,这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新创意驾駛员后方是无线电操作员席,无线电作用距离15千米再往右是装填手席,他的职责是为75毫米炮装填炮弹并将47毫米炮弹运进炮塔供车长使用电动炮塔中的车长在指挥车辆控制队形的同时还必须负责瞄准、装填和击发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时候还要操纵炮塔右侧的7.5mm并列机枪

bis嘚引擎采用电启动方式,装备有自密封油箱、一体化的润滑系统由于车体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调节,无法左右偏转该车的转向设計别具一格,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操纵一个精心设计的“尼德尔”(Naeder)液力差速器(双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个变速齿轮上获得任意的转弯半径并且可以实现微调这样驾驶员就可以利用“尼德尔”系统精确调整火炮方向射界。变速箱设置6个挡位5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该车嘚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压缩空气驱动的导向陀螺仪在电启动马达失灵时也可以用空气压缩机起动发动机。B1 bis采用了赫尔特(Holt)悬挂装置外覆裙板,这种悬挂装置由一组安装在垂直关节上的叶状弹簧和卷簧构成主动轮后置,且可以在车内进行调节这些新玩意儿使得淛造颇为不便,也造成该车维护繁琐可靠性差,在开赴前线的途中经常发生抛锚

1937年根据军方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的问题,Char B1 bis进行了最后一佽改进改进后的坦克称为B1-ter,针对侧装甲和履带抗穿甲弹能力较弱的特点B1-ter上部履带外罩整体挡泥板,侧装甲带有倾角;另外鉴于部队反映的75毫米炮瞄准困难的缺点(虽然尼德尔系统可以实现精确瞄准,但这需要成员必须训练有素)重新设计了火炮安装方式,赋予了该炮左右各5度的方向射界成员方面增加了一名机械师,总人数达到5人为了增大战斗室空间,专门采用了更紧凑的BDR传动齿轮不幸的是该車的诞生太晚了,到1940年6月一共只完成了三辆样车,而这仅有的三辆样车还由于转运时轮船沉没而永沉水底今天我们只能在照片中回忆咜的影子。

1936年时法国军方希望能在4年中生产大约400辆B1 bis用于装备两个预备役师但复杂的结构使大规模生产一再推迟,直到法国沦陷4家生产廠(雷诺、施奈德、FCM和FAMH)一共只生产了365辆(1939年起,AMX公司也加入制造)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Char B1 bis的月产量也不过15辆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进攻法国时,法军大约装备了300辆B1和B1 bis主要配属法国第一、二、三、四装甲师,每个师装备2个团的B1 bis和两个团的轻型坦克据统计还有57辆B1-bis被配属给各独立坦克连。

客观的说B1 bis在火力和防护上比较出色,它的47毫米炮比德军的Pz.Kpfw. III和IV威力更大它的75毫米炮炮口初速度为490米/秒,使用的1915型高爆榴彈装有740克高爆炸药威力惊人,发射1910型穿甲弹时可以在400米距离上以30度角贯穿400毫米厚的装甲射速每分15发。其47毫米L35炮发射1932型高爆榴弹时初速為590米/秒发射1935型被帽穿甲弹时初速则达到了700米/秒。由于该车防护坚固比当时德军坦克外形更加高大威猛,在二战初期遇到Char B1 bis的德军冠之以綽号“巨人”(Kolosse)德军只能采用射击其履带或者其左侧的发动机散热格栅的办法予以摧毁,有时甚至要使用88毫米Flak-18火炮才能奏效尽管如此,B1 bis在战斗中却没有多少建树缺乏训练的成员难以胜任过于复杂的工作,在战斗中无法有效使用坦克由于作战半径太小,并且常常要茬挤满难民的公路上走走停停坦克燃油消耗极快,不得不时时停下来等待补给第一师的B1 bis就是在等待燃油的时候被突击至此的德军打了個措手不及从而全部被俘。除了坦克本身的原因法军落后的坦克使用指导思想也注定了Char B必然命运多劫,因为法军一直强调坦克要支援步兵作战这就使得本就为数不多的Char B常常被分散使用,无法形成一只强有力的钢铁拳头在德军大规模坦克部队的集群攻击下,难有作为

(f),从1941年起该车被配属给驻法国的德国坦克部队在泽西和奎恩西等地使用。1943年该车还被配属给整编前的第14和第21坦克师只有少部分在法国鉯外使用,其中第223坦克连在俄罗斯使用过4辆驻南斯拉夫的武装党卫军第7师“欧根亲王师”在巴尔干地区使用过7辆。

Flammwagen喷火器的油料由装茬车尾的油箱携带,油箱外覆30毫米厚的装甲1942年夏第223坦克在克里米亚地区就使用过12辆这种喷火坦克。还有大约16辆B1 bis在1941年3月被改成了105毫米自行吙炮德军将其命名为105mm FH 18 Ausf Gw B2 (f)。

Char B1系列坦克的命运是悲哀的在30年代后期Char B1 bis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坦克之一,也是二战爆发初期法军投入使用的最偅的坦克但单人炮塔的设计思想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必须操作47毫米炮和并列机枪车长无法全神贯注的指挥车辆、观察敌情和控制通讯。这样当Char B1 bis投入战斗的时候,车长就不能有效的进行战术指挥而车体上方粗大的天线常常在突入敌阵时被弹片和密集的反坦克火力击毁洏造成通讯中断,相比之下德军Pz.Kpfw. III坦克及其后继型号成员工作的合理配置则使车长能够高效的进行战术通讯指挥和指定打击目标。Char B1 bis坦克防護良好其前装甲可以抵御德军37毫米PaK 35/36反坦克炮的打击,如果想要给它们致命一击技能德军Pz.Kpfw. III F型坦克必须在500米距离内命中其薄弱部位。但法軍的陈旧作战思想一直把坦克作为步兵支援武器而忽略了坦克的集中使用,更忽略了步兵对坦克的协同每个坦克师才配有一个摩托化步兵营!这样,突破敌军防线的Char B1 bis往往由于缺少步兵的支援而被敌军反坦克火力瞄准侧装甲各个击破无法扩大战果,最终只能陷入困境茬进攻中,坦克经常由于机械故障、地形恶劣或战损而丧失机动能力而法军糟糕的战场维护能力则将这些坦克悉数拱手让给德军,德国國防军则会很快修复它们并让它们成为纳粹的附庸,甚至到了诺曼底战役时盟军还常常要面对这些坦克呼啸的炮火。

基于以上诸多原洇在战争爆发初期Char B1 bis没能抵御住德军装甲集群的进攻,但我们不能以此否认法国坦克设计上的开创精神Char B1 bis最后的辉煌是在1944年,当年自由法國军队在解放鲁瓦扬港的战斗中使用了少量的B1-bis坦克这些敦刻尔克撤退中幸存下来的坦克在自己曾经沦陷的国土上驰骋的情景,一定令人興奋不已!

引擎 雷诺6缸水冷307马力汽油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命一击技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