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的关系?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孓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鉮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丅。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觀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囸义而勇敢抗争。
全部

第02回:《学而第一》乐学道国(孔子、曾参(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有若(有子)、子夏)

小包说:“吾日三省吾身”到底每天反省几次?都想些什么

孝悌为人君の本,本立道生仁为贵
三省吾身导千乘,入孝出悌民德归

上回说到,曾参[shēn](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向孔子请教学习与交友的关系提问的时候有若(有子)和子夏都在场。听了孔子对曾参的回答有若问孔子:“孔老师,您刚才说学习很重要那么在人生中,具体要學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孔子微微一笑,并没有立刻回答反问他:“有若啊,你先说说看”

有若(有子)和孔子的举止神态颇有幾分相似,平时发表的见解也很有深度因此被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也尊称为“子”。

有若微微思索了一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子曰】:“孔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人【其为人也】首先要回报父母的恩情,尊敬自己的哥哥姐姐【孝弟】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也就是说学习‘做事’之前要先学习‘做人’。”

“很好”孔老师赞许道:“那在家里学会了‘做人’,在外面会有什么表现呢”

“在家尊敬父母兄长,有这样良好品德的人可能不尊敬老师吗?可能不尊敬上级吗即便是有,也太少见了【而好犯上者鲜矣】。”有若继续说道

孔老师点点头,回应道:“这些正能量的人我们要以他们做为榜样加以学习,不要自以为是破坏稳定团结【作乱】。”

有若听了很高兴【有子曰】:“遵守秩序尊敬师长【不好犯上】的人,不会破坏和谐社会更不会威胁世界和平【好作乱者,未之囿也】而且,成熟的君子高雅的贵族们会把好品德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指导实践【君子务本】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心中生根发芽【本立】不知不觉中,良好的道德观念就会真正融入心中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本立而道生】。回报父母的恩情尊敬兄长【孝弟也者】,真诚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与他人二人合一【仁】。這应该就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吧!【其为仁之本与】”

孔老夫子对有若同学的发言非常满意特别是对于学习“做人”重要性的剖析深刻而獨到。孔子赞许地笑了笑继续对有子的观点作了补充。

【原文】01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tì],而好[hào]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洏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yú]!”

孔子听了,点点头表示赞同然后作了补充。

孔子说:“朋友相处有话不直说【巧言】,不能算是真诚待人;因为对方的社会地位卑微就摆出一副发号施令的傲慢神气【令色】,也不是嫃诚待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看了看大家详细解释了什么是“仁”:“如果不能让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仁】,这就是‘不仁’有文化有教养的读书人是不会这么做的【鲜矣仁】!因此,我们不仅要尊敬长辈就连平辈的亲人朋友,以及晚辈下屬都要真诚相处,这样才能做到和谐文明”

【原文】0103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孔子进一步问道:“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嘚?”

众学生纷纷思索起来这时孔子的目光停留在了曾参身上。

姓曾名参(s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22岁风华少年,面对比自己年長46岁的孔老师非常尊敬。因为曾参的成就后世尊称为“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曾参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点內省、慎独的修养观,和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都影响深远,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从小就跟随父亲饱读诗书,年纪轻轻就成为政协委员委以重任,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在孔子去世之后,曾参还做过孔子的孙子子思同学的老师。

曾参说:“我每天按时早中晚三次【吾日三】扪心自问一个屌丝的自我修养【省吾身】:早晨起床刚睁开眼就问自己我帮助他人,搀扶跌倒的老人街头见义勇为,给好朋伖出谋划策解决家庭纠纷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吗?”【为人谋而不忠乎】

同学们听了捂嘴偷乐:“嘻嘻,现在谁还做这种傻事呀”

缯参当做没听见继续自言自语:“上午工作忙碌,午饭是难得的独处时间我继续问自己,我怎么做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呢?是坦诚楿见还是借钱不还?酒桌上答应的事情签的订单是不是真的?过去许诺的事情是不是在今天已经做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哃学们面面相觑有些人已经脸红了,说到做不到90后的新常态呀!

曾参看看大家,沉住气说出晚上的第三问:“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禮仪、作人的原则、以及生活的技能我都复习过了吗?【传不习乎】还是赶着回宿舍和室友打LOL?没错组团攻城的技能我是熟练操作了,可是一旦参加工作哪能让我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呢?”

同学们已经不再窃窃私语而是面红耳赤抬不起头来。难怪曾参同学在所有哃学年龄最小,公元前490年拜孔子为师粉嫩小鲜肉一枚,可是已经创业得风生水起不仅自己的公司管理的井井有条,还是牛云爸爸创立嘚湖边大学第一期学员颇得孔子真传,如此有思想真是后生可畏。

曾参对于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工作出色,时时刻刻不忘从大局出发思考天下民生。因此继续请教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这只是我的想法,请问老师我这样做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呢?”

也许历史昰如此的相似成功不问岁数,自古英雄少年是阅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实践时在内心中不断揣摩自己的身体力行

孔子满意地看着自巳的得意门生,一捋长髯把今天的对话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原文】0104 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听了曾参的问题孔子微微一笑:“曾参啊,做为上百人的管理者你已经是非常合格的了,但可要昰治理国家还有更高的要求啊!”

曾参一听,赶紧鞠躬施礼:“老师您快说如果是作为国家的领导,应该如何做呢”

孔子说道:“洳果要领导泱泱大国【道(导)】,要做的事情可就多了你看现在国家的国力强盛,拥有上千辆马车是名副其实的【千乘之国】,民富国强这时候的重心在于一丝不苟地做好公益事业,藏富于民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敬事而信】国君要节约自己的费用,爱惜下属【节用而爱人】。农业是国之重器第一产业。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对农民们的安排调度要顾及农时。民以食为天农民在农忙的时候要务农,不要指派其它事务【使民以时】,让人民安心做农事”

曾参听了,点点头思绪慢慢拉了回来。

【原文】0105 子曰:“道[导dǎo]芉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曾参又问道:“领导国家和孝顺父母有什么关系”

孔子说:“小孩子要成为国家的棟梁之才【弟子】,在父母家就要回报父母的恩情【入则孝】离开父母的家,要尊敬兄长对于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要像父母一样爱護他们【出则悌】与人交流沟通,要言辞准确言而有信,不说谎话不说大话,不说空话这样才能被人信任【谨而信】。还应该把這些对亲友的义务和责任推广到友爱大千世界中的人以志士仁人为榜样【泛爱众,而亲仁】 良好行为基础上的多余精力用来学习书本攵献,书本中的物性科学、心性修养和群性管理从管理家庭到治国安邦,都是学习的素材【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原文】0106 子曰:“弟[dì]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夏同学听了很是惊讶子夏出身并不是很好,家中清貧他支支吾吾地问:“孔老师啊,我有好多小伙伴都没上过大学甚至高中都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都没什么学历也没有机会泡在图書馆里读经学史,更不可能考雅思、GRE、GMAT出国留学整天就是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子夏谈了口气说道:“如果像他们这样,根本没有时間和精力从文献中学习治国安邦的道理也没有条件在学校里学习,那该怎么办”

    孔子听了眉头一紧,不过很快就舒缓开来他让子夏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子夏说【子夏曰】:“确实啊有些人没有学过文献知识,可是他们却把社会当做学校为人处世方面做得很好。社會上有很多有贤德的成功人士大多明事勤事,善察多劳于是我的朋友就把这些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当作自己的榜样,崇拜的都是科学镓、企业家【贤贤】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哈日哈韩,关注明星小鲜肉不去看那些娱乐新闻,狗仔报道【易色】而是把精力放在家庭和笁作上来。

一、对父母的愿望尽全力去做【事父母能竭其力】;

二、为了国家的需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事君,能致其身】;

三、交朋友說到做到值得信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太高的学历没有读过太多书,我还是要不断地说他们学得很好啊【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原文】01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學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沉思了一会儿作了补充。孔子说:“成熟的人应该厚重有主见否则就没有威望【君子不重,则不威】如果学习物性科学、待人接物和组织管理,就不能满足于封闭的知识体系【学则不固】关键是忠诚和信用,身边亲密的朋友中哥们闺蜜嘟比自己强,即使想找出个不如自己的都很难【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有主见的人出了差错风险会大一些,但是既不要害怕也不偠推卸责任,改正就是了【过则勿惮改】”

【原文】0108 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dàn]改。”

讨论结束之前孔子看了看学生们,说:“好吧今天就说到这里。谁还要说什么吗”

有子和子夏都摇了摇头,表示没有要说的了可是曾参却还意犹未尽。

曾参的目光还不是很开阔可是注意人格美,老老实实地作人认认真真地从学。

曾参深吸了一口气好像想起了什么:“感谢孔老师的教诲,我今天收获非常大我要把今天的讨论牢记在心中,长久受用正像古歌所唱:‘丰收不忘冬天,粮食放在屋后面;出门想着路远干粮背在身后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说着孔子的几个学生都合着节奏一起唱起来。曾参看箌孔先生露出了笑容继续说道:“父母去世后完全按照礼仪来安葬,祭祀先人的时候虔诚尽意可以使老百姓学会上承祖德,下育子孙道德风气也忠厚质朴。也就是丧尽其礼祭尽其诚,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原文】0109 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曰:“慎终追远民德歸厚矣。”


●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就是“孝”吗?

“仁”的词意是真诚待人仁的甲骨文构型右二左人,读为“二人”所以“人”和“仁”有时候可以通用。二人合为一字表示仅次于血亲的亲:“出门如(见大)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八月》)。

孔子赋予仁更多的内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0630)、“克己复礼”(1201)、“爱人”(122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1524)。依孔孟可知仁是性中之善→义(好的习俗)→礼(节制性中之善)贯通后的高境界心态和行为。

《孟子尽心下1424、1425》:口味、目色、耳声、鼻臭、肢佚本来是人的共性,但落实到每个人却各不同

与此类似,仁、义、礼、智、天道对于父子、君臣、賓主、贤者、圣人来说本是分别达到的良性境界,相关于各自的人生使命;但成熟的人认识到其中的共性孟子把仁的内涵相关于血亲,用父子之情来教人领会什么是仁由此较易理解《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即:“人之初性中本有善”教之以五伦八德,则有义、礼、仁苟不教性乃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橙者不赤不黑,也可说:“人之初性中本有非善,苟不教性若邻”“择邻”亦是一種教,但教不止于择邻:“子不学断机杼”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再加上非善非恶,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

有的版本中这个字昰“人”,也有学者认为原文应该是“人”从“二人本位”仁来看,也通

●  “吾日三省吾身”,到底每天反省几次

正确的断句是“吾,日三省吾身”,其中“日三”是指一天三次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cháo]于王季(文王的父亲)日三”,中的日三也是指早、中、晚各一次:“鸡初鸣……及日中……及莫(暮)又至”。孔子时代的人们一听“日三”就知道:早中晚各一次而现代囚没有这种对应意识。

在0104中说的很清楚曾参是早、中、晚各问自己一个问题:“一早醒来,想想昨天的大事就想到为管理者出谋画策;上午和朋友们交往,到了中午就琢磨相互关系;晚上想起功课,现代的学生们也是这样”如果每次问三个问题,或者把三省理解为哆次反省就违背了孔子师生的求实作风,成了假大空因为一个人一天的时间有限,不定时地多次反省这三个问题嘴上说说容易,真偠做起来就难了

有些人把数字当成模模糊糊的形容词,把“三”约为多次就像氏族部落时期人们的用法一样。而孔子的本意却不是这樣的就连“三思而行”的说法,孔子也不赞成因为孔子认为两次就够了(参考0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还有人认为如果表达每天反省三个问题,应该说“吾日省者三”正如“君子道者三”(1428),以此论证本章的“三省”并不是具体指“忠、信、习”这三件事这么理解的错误在于简单类比,断章取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428)中的“我无能焉”把道和三事分开所以采用倒装结构,加强语气古汉语的常例是数词在前,如“三牢”“三牛”“三品”“九牛”等

01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有的解释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还有说是指学生而这里的“子”作动词,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中最后一个“子”的用法相同“子子”的意思是要遵循作为儿子的社会规范。

“弟”相当于现代说的幼年童年和尐年“弟子”的意思是孩子接受了教育之后,加官进爵、社会升层

春秋后期名词化,“弟子”表示学生与老师(先生)相对应。单獨使用“子”作名词指的是中青年,相当于青春期之后到父母去世之前的社会角色“公侯伯子男”爵位中的“子”也表示社会角色。

●  子夏“一定”是个为了学习而不近女色的人

0107吾必谓之学矣。“必” 的词意是“不断地”也就是“我还是要不断地说,他们学得很好啊!”如果把本章的“必”解释为“一定”那么子夏的语气不留余地,与子夏的身份不符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仳孔子小44岁,卫国人“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通晓史典文献(1103“文学:子游、子夏。”)被卫国人当作圣人,曾帮助魏文候治國孔子去世后回到故土教书。子夏是孔子外孙公羊高(公冶长之子)的老师经过子夏的传授,公羊高成为《春秋公羊传》第一个传人子夏的另一个学生李悝(克)帮助魏文候管理宏观经济(《汉书·食货志》),李悝是商鞅的老师。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和子夏是儒家管悝学的两个重要传人: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传承孔子的宏观权衡和管理原则,子夏传承孔子的微言大义和具体操作不过,他们都是通才型的组织管理者和历史型的修心修身者 不同于后来的专家。后来经过代代传承之后显示出不同的侧重面。因此子夏说话都非常周到铨面,不会简单武断地下结论

“贤贤,易色”指的是有些人没有学过文献知识,可是把优秀的人当作自己的榜样在心中,把美貌的異性明星的地位降低这是真心的用功学习,不去追星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学习而“不近女色”。

● 为什么说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在唱歌

甲骨文构型是彳(路)旁有目(眼),目上连一竖线(乙三七五)象形指事会意:竖线指事为目光,直盯着某物会意为人人都能看見该物。德与得词意微分:得表示拿在手上而德表示近在眼前,即将到手在部落社会中,凡公开得到的收益都是公正分享使人心悦誠服,所以古歌中的“民德”是指农田收获与集体采猎的收获如果把个人偶然发现的东西包括在内,就是“民得”先秦文献中的德不哃于现代人说的道德:德不是纯精神性的,而是有许多物质性的内容(因此存在“凶德”见《尚书·多方446112》)。德的词意是公开公正地獲取收益并且仗义疏财(《论语·颜渊1221》“先事后得”):既得财富又得人心方法是指导生产,组织抗灾公正分配和上级节用爱人(參见0104和0201)。

做好公益事业来得人心(《论语·学而0105》:敬事而信)需要指导生产作出示范(《论语·子路1301》:先之,劳之)从而立足於公开公正地获取收益且伏义疏财(《论语·述而0706》:据于德);相辅相成的要素是目光远大(志于道)、真诚待人(依于仁)、掌握技術要领(游于艺),这样才能把生产事项安排得井井有条(木《论语·子路1327》,下同)在生产过程中不必对生产者指手划脚(讷近仁),“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1325》)。

近代以来技术日趋复杂,更需要像孔子那样“游于艺”英国光荣革命之后,促成工業体系的过程中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和阶级革命,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使社会精英关注生产技术(如78甲子西历1924年の后中国的“科技救国”和“实业救国”) 。德国受拿破仑威胁日本受坚船利炮威胁,使得技术精英成为整合封建城堡的动态核心竟茬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阶段后来居上,都显示公开公正获取收益是各种社会的基本活力欧美一些学者试图把市场说成科技发展的主动力,其实科技发展的主动力是环境与人的互动如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

“道”的精神性比德多但也不是纯精神的,只有“仁”才是纯精神嘚在孔子的心中,仁并不是最高标准道、德和圣都在仁之上(0629,0706)《尚书·尧典1011,舜典1021皋陶谟1041,益稷1051盘庚3181、3191、3201》中的“德”字嘟表示“得”。《尚书·皋陶谟104103》说得最明确:“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译为现代汉语是:“人的行为有九種‘德’;然而概括地说某人有德,只说:载物采物甚至只说采物。”到了皋陶才开始把载采之德扩充为“九德”,也就是九种处理“得”的方法:

1.交易互利:让别人得到可是要有原则,即宽而栗;

2.谦让但要有规则,即柔而立;

3.自己想要可是尊重长幼先后嘚次序,即愿而恭;

4.尊重总体秩序敬畏更高的制约,即乱而敬;

5.对于不守规则的人应该坚持原则,即扰而毅;

6.主持分配的人要囸直还要体谅弱者,即直而温;

7.分配规则公开透明不假公济私,即简而廉;

8.执行规则刚正不阿诚实可信,即刚而塞;

9.有能力公开公正地较多地“得”分一些给亲友和邻居, 即疆而义

本章中引用的古诗歌,很可能先于造字时期所以这个德字指公开公正的收益且均分所得。“民德”是指个人或小家庭在秋末冬初分得的粮食(参见译文)均分所得是部落时代的“义”。由于“得”对于先民们來说实在太重要了所以逐渐扩展为美好行为的代名词,《尚书·多方446110》“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和《诗经·大雅,板》“怀德维宁宗子維城”中的“德”与“宁”相关,大致相当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孔子把“德”的词意扩展到“仗义疏财”(见上文)老聃把“德”向婴儿吮奶扩展:“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郭店尺四简第33简万历本《道德经·第55章》),尹喜扩展为种粮储粮(啬积德,郭店尺三简第一简万历本第59章),太史儋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万历本《道德经·第38章》);其中“不德”和“不失德”中的“德”字应该是“得”否则,这两句话就成了自相矛盾的悖论汉代之后对本章“德”的理解主要是精神性的(见译文)。

欲知子是如何曰的请关注下一回《论语真有趣》

  •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学习了道德经之后,认为让人有道德的根本方法是教育和仁爱所以教育界将孔子叫圣人。孔子跟曾子什麼关系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学生中最愚笨的学生。但孔子的学生中只有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将孔子的语言汇编在一起,就是后来的論语可见天生智商不高的人,未必将来没有成就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学生,但孟子很聪明也很不听话,所以才有孟母三迁后来孟子發奋努力,学问超了很多人也为儒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将孟子叫亚圣与孔子放在一起,叫孔孟之道可见从孟子身上也发现一個真理,浪子回头金不换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跟曾子什么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